182014年国考申论论可以用藏文写么?

23被浏览2914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这18年国考申论都考了啥?
这是一篇汇总文,2018年国考眼瞅着就要来了,时间真的是过的好快,一年又一年,感觉都被考试充满着,估计现在好多小伙伴早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国考的笔试了,小编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自2000年以来18年的申论考题,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加油!
2000年,考查城市工业生产布局问题,属于宏观经济问题。
这个主题的考查的是科学发展的问题,其主题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工业生产,合理规划布局”。但在考试时,中央尚未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所以说它有一定的超前性。
2001年,考查药品安全监管问题,属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
从政府层面上探讨了应如何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其主题是:“全面发挥职能作用,以人为本,加强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2002年,考查网络引导和监管问题,为政府社会管理问题。
针对网络日益普及,网络在发挥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同时,亦显现出它的负面效应,面对网络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政府究竟该如何从容,基本主题是:“趋利避害,全面辩证认识网络的正负两种效应,履行政府职能,引导和监督网络健康发展”。
2003年,考查安全生产监管问题。
尽管安全生产问题是申论考查较频繁的一个“老话题”,但它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反复性,从2003年进入申论考题,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根本解决。
2004年度,考查交通拥堵问题,为政府公共服务和城市交通建设问题。
针对交通拥堵现象严重,提出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交通问题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题材的主题同时也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适应形势,统筹协调,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同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2005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破天荒地考查了“三农”问题。
这是因为2004年1月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既是新世纪第一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增加农民收入”明确写进党中央的文件,突出表明了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对申论的命题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
2006年度,考查应对突发事件问题,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问题。
针对近年来各地公共突发事件接连不断,如何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一项新课题,摆在了各级政府的面前,这也是具有长期性的问题。基本主题仍然是要遵循中央关于处置突发事件的要求和部署,把握以人为本、“依法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全面提高政府处置能力。
2007年度,考查耕地保护问题。
仍属“三农”问题,但是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将重点放在了国家土地政策上,认识问题的角度仍然是“三农”问题协调解决、社会和谐发展,要强调落实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方针政策。
2008年度,考查怒江水电开发问题。
表面题材是资源开发及其争议这一事件,实质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怒江水电开发的具体事件,引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
2009年度,考查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
首次采用了双主题、双题材的复合型命题形式,两种题材、两个主题之间强调的是后者,侧重粮食安全,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主线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无论产业升级还是保障粮食安全,都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2010年度,副省及以上、地(市)以下均考查海洋开发与保护的主题,属于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范畴,既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也包括经济建设主题。
中公教育专家发现,同以往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材相比,2010年的题材既有一脉相承的底蕴,又有自成一派的特色。
2011年度,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考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和黄河精神的主题。
从宏观上讲,还是围绕着科学发展观展开的。,2011年出题明显的比以往更加科学和更加综合性一些,把生态的维度和文化的维度做了一个结合。围绕着黄河的人文和黄河的一些基本科学的治理和开发技术的角度交叉进行,这就是主题。
2011年度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考查农村教育和农村文化失根的主题。
大部分材料都是在论述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但是作文主题是“根”,考查乡村文化,使考生难以找到下手的角度和方向。此外,这一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作文出现了新的出题形式,赋予考生情景,要求考生有感情地作文,突破了传统的作文形式。
无论是副省级以上试题考查的黄河精神,还是地市级考查的乡土文化,是从更深层次的层面考查考生对国家、民族“根”的认识。
2012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考查社会道德重建的主题。
在连续两年的“回避热点”之后,2012年的考试是对社会热点的重新回归。社会道德建设是当时热门的话题,材料从食品生产、医疗、教育等领域切入,考查了对当时社会道德建设的问题表现、重要性、原因分析、具体做法的深入认识。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考查公共安全的主题,是我国的大热话题。
无论是材料中重点叙述的上海火灾事件,还是市民出行的诸多问题,都是处在近年来舆论的风口浪尖的焦点问题,与以往国家公务员考试“规避过热话题”的命题手法略有不同。
2013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考查的是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主题,属于文化领域。
材料基本上都是以案例型材料呈现的,将要点嵌入材料之中,针对性更强,通过实实在在的故事或者事件反映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各个方面的内容,而且材料内容的阅读难度有所降低。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考查的是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繁荣发展主题,属于文化领域。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考查的是社会心理问题,属于社会领域。
材料从第2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着手,阐述了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多发、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考查的是社会心态主题,也是社会领域。
2014国考市(地)级申论正是着眼于转型期的社会心态问题,“转型”二字贯穿全篇,紧扣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问题,关注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体现了国考一贯的社会问题敏感性。
2015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副省及以上地(市)以下考察主题一致,聚焦科技与人文。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聚焦“科技与人文”这一关乎国家、民族进步的话题,体现人文关怀。申论材料以案例为主,具备国际视野。题目设置有突破,“填空式”新考法。
2016年度,国考申论试卷(副省)的主题为“不学礼,无以立”,以国民素质问题为切入点,倡导回归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国民素质,提升国家形象。
“某某到此一游”、“大国形象”、“习大大讲话”、“大学教育”、“媒体人的真善美”等茶余饭后的日常热点话题纷至沓来,材料丰富,主旨鲜明,材料围绕国民素质的问题表现、意义、原因、对策等展开分析,最后在主旨层面指出“不学礼,无以立”。
2016国考申论试卷(地市级)主题为“好政策滋养公民理性德行”,凸显政治色彩,是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的结合。
从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民生问题到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在政策制定中突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强调良好的政策能够促进公民的理性养成,引导人民的善意,其最终目的就是维护公共利益,使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2017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选取了“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为此次考试主题。
城市建设与大国发展的话题再次进入申论考试试卷,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让人眼前一亮。当前各地都在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城市建设攻坚工作。而这一话题出现在国考申论中,体现了国家对于城市现代化的关注。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市地级)以“城市水系”为话题,材料主要以观点型为主,其他为辅。
2017年国考申论试卷(地市级)聚焦“城市水系”,阐述“水与城市关系”,古人常说,无水不成家,无水不成城。从远古的城市发展到现代的都市,水文化也不断发展,水的问题也不断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
以上就是这十八年来国考的申论题,小伙伴们可以根据当年的国情或者热点问题预测一下今年会考什么呢?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备:《求是》观点集锦(104)_中大网校
||||||||||||||||
||||||||||||||||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备:《求是》观点集锦(104)
').appendTo(that.content);
that.callback();
creat:function(){
with(document) 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 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 = 'http://bdimg./static/api/js/share.js?cdnversion=' + ~(-new Date() / 36e5)];
window._bd_share_config = {
/*common: {
bdText: '自定义分享内容',
bdDesc: '自定义分享摘要',
bdUrl: '自定义分享url地址',
bdPic: '自定义分享图片'
"bdSize": 16
bdPos: that.direction,
bdTop: that.top
with(document) 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 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 = 'http://bdimg./static/api/js/share.js?cdnversion=' + ~(-new Date() / 36e5)];
if(this.content){
this.con();
$(function(){
if($(".newsTime").length == 0) {
var bdshare = new baidushare("right", 300);
bdshare.creat();
} else if($(".newsTime").length != 0) {
$("#bdshare").remove();
var bdshare = new baidushare("right", 300, ".bdshare-box", function() {
$(".bdsharebuttonbox").css({
float: "right",
bdshare.creat();
发表时间: 17:11:29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
中大网校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复习课程,中大的小编特别编辑汇总了有关于的相关内容,以供广大考友参考借鉴,祝大家考试顺利!
让西藏文化遗产永久传承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西藏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成果广受瞩目,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效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队伍不断壮大,保护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文物研究和展示利用充满生机。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成就,使雪域高原的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并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扎实有力
开展文物调查,做到对文物资源状况心中有底。文物调查是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1959年,文化部组织西藏文物调查小组,赴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文物调查。1979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管会共同组织对阿里古格王国遗址进行了首次专题性文物调查。1981年,西藏工业建筑勘测设计院组织专业人员对古格故城进行了测绘,并调查了札达、普兰两县的古代建筑。1984年至1992年,国家文物局布置协调陕西、湖南、四川等省文物部门和有关院校,配合西藏文物部门开展西藏全境文物普查,历时8年,基本掌握了西藏境内各类文物古迹和重要遗址的分布状况。2000年以来,对山南、林芝、藏北、日喀则、拉萨市等地作了重点复查与补查;2003年,对青藏铁路西藏段沿线开展了文物普查,并建立了相关资料库。2007年4月,西藏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截至2010年底,已完成田野调查阶段性工作,共调查登录各类文物点4200余处。
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分级保护。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文物调查成果基础上,先后将不同文物点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妥善保护。目前,西藏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4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拉萨、日喀则和江孜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乃东县的昌珠镇和日喀则市的萨迦镇列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西藏自治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据文物保护法开展了&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管理)工作。其中74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了保护标志,259处国家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记录档案,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有专(兼)职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把文物安全作为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加大文物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布达拉宫等重点单位实施技防设施建设,建立了人防、技防手段相结合的文物安全防范机制。
二、各类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
中央投巨资对重点文物实施保护。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党和国家及时将西藏文物保护项目作为国家加快西藏发展的重大项目予以实施,已累计安排资金近14亿元,对西藏的文物进行维修保护。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投入资金3亿多元,先后实施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昌珠寺、桑耶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夏鲁寺、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等重要文物古迹的抢救性维修保护工程。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加快西藏发展63项工程中,安排资金9600万元新建西藏博物馆。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加快西藏发展117项工程中,安排资金3.8亿元实施布达拉宫、萨迦寺、罗布林卡维修保护工程,目前工程项目已顺利完成。2007年1月国务院第167次常务会议通过的西藏&十一五&项目规划180项工程中,安排资金5.7亿元实施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22处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程,目前部分项目已完成并通过初步验收。同时,西藏自治区的各级地方财政也安排资金上亿元,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保护。在开展专项文物保护工程的同时,在实施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旁多水利枢纽工程等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中,都始终贯彻优先保护文物的原则。200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农牧民安居工程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确保了各项工程建设中的文物安全。
博物馆和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成果显著。1999年建成开放的西藏博物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重要藏品达5万余件套。2000年后,西藏的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布达拉宫珍宝馆、拉萨朗子厦陈列馆相继建成开放,日喀则宗山博物馆、萨迦寺文物陈列室等已陆续开工建设。60年来,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基本摸清收藏文物的底数,登记了近100万件各类馆藏文物,其中近20万件已建立详细档案,确保了文物藏品的绝对安全。
古籍文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西藏文博单位收藏有大量古籍文献。多年来,西藏自治区将古籍文献作为重要文物加强保护管理。以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西藏博物馆为例,3个机构共收藏有4万余部古籍文献,其中34部已列入国家珍贵古籍目录。布达拉宫管理处目前已完成2万余部典籍的整理编目,对缺损册页进行了修补。西藏博物馆整理并出版了吐蕃三大古籍目录之一的《旁唐目录》等。罗布林卡管理处经过20余年的整理,于2001年完成了所藏全部古籍的登记工作,形成藏文古籍登记册17本。此外,国家对西藏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如大昭寺、萨迦寺等收藏的大量古籍文献都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管理。
西藏自治区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和传承人制度。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2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7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考古、科研和文物对外交流硕果累累
西藏考古从无到有成绩显著。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我国民族学界在西藏那曲、定日、林芝、墨脱等地发现了一批可能属于石器时代的考古遗物、遗存。1961年,西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拉萨市彭波农场以东的坡麓地带,发现并清理了8座洞穴墓葬,从此揭开了西藏科学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1977年至1979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与四川大学考古专业联合进行了昌都卡若遗址发掘,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将西藏史前史提早到了距今年前,在国内外考古学界、藏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响。此后,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合作,发掘了拉萨曲贡遗址、山南昌果沟遗址、阿里高原石丘墓、托林寺迦萨大殿、阿里皮央&东嘎佛教石窟寺与佛寺遗址、萨迦北寺遗址等,不断有新的发现成果。
科研成果出版力度不断加大。在文物考古工作深入广泛开展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文物部门与国内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紧密合作,利用文物考古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先后发表了调查报告、论文数百篇(部),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县级文物志,并出版了《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古格故城》、《西藏岩画艺术》、《西藏佛教寺院壁画艺术》、《托林寺》、《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西藏阿里地区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报告》、《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等一批田野考古报告及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还先后出版《布达拉宫》、《西藏唐卡》、《西藏文物精粹》、《西藏佛教寺院壁画艺术》、《西藏岩画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布达拉宫》、《宝藏》、《西藏博物馆》、《西藏博物馆藏瓷器精品》、《西藏博物馆馆藏元明清玉器精品》画册。其中《西藏文物精粹》、《中国古代建筑&布达拉宫》等成为历届国内外书展的亮点。
文物对外交流取得良好反响。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稳步推进国内文物展览交流,同时,着力加强国际文物展览交流。1987年4月,西藏自治区在法国巴黎举办首次&西藏珍宝&&唐嘎文物展览&。之后,自治区文物部门先后赴日本、阿根廷、意大利、韩国、加拿大、比利时、美国、德国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进行文物展览,特别是2003年至2005年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纽约、休斯敦等城市举办的&雪域藏珍&&中国西藏文物展&,2006年在德国柏林和埃森举办的西藏文物展,以及2009年在日本东京等5个城市举办的中国西藏文物展览,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很好地展示了我国政府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取得的重大成就。
四、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全国援助成为提升西藏文物保护水平的关键力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相关各省级党委、政府的援藏安排,国家文物局和全国各省级文物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西藏发展文物事业。国家文物局先后于1997年、2001年、2007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文物系统援藏工作会议,动员全国文物系统在资金、设备、人才培养、专业技术等方面帮助和支持西藏文物事业的发展,各地落实3000余万元援助资金和相关设备。国家文物局协调安排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共5批援藏干部进藏工作;在布达拉宫一期维修工程、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河南、河北、陕西、浙江、四川等省市文物系统的勘察设计单位,分别承担了勘察设计任务。在西藏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卡若遗址和曲贡遗址等重大考古发掘、青藏铁路西藏段文物调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等重大文物考古调查工作中,四川、陕西、湖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都给予了大力援助。
西藏文物法规体系基本形成。1959年6月,中共西藏工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文物档案工作的决定》,同年7月,拉萨市人民政府对外发布了保护文物的布告,这是西藏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政府公布的有关文物保护的文告。1974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文物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1980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的通告》。1985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决定》。199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区文物工作的通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流散文物的管理,自治区还先后发布了有关文物拍摄、文物市场、出口等管理规定和办法,加大了对西藏文物保护的力度。1990年,西藏自治区第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颁布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96年7月和2007年进行了修订;1997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西藏布达拉宫保护管理办法》,并于2009年2月进行了修订;2003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西藏自治区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等。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文物法律法规为主体、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西藏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不断壮大。1959年6月,中共西藏工委成立文物古迹、文件档案管理委员会。1964年,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组成立。1965年,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9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改建为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统一领导全区的文物保护工作。目前,全区所有7个地市,日喀则地区的萨迦、康马、吉隆、昂仁、拉孜县和日喀则市,阿里地区的所有县,都设立了文物局。自治区还设立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等专门机构,如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博物馆、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自治区文物鉴定组等。现在全区文物保护管理、科研机构和人员队伍得到有力加强。
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一大批重点寺庙的保护修复,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与,对于正确宣传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达赖分裂主义集团散布的&西藏文化毁灭论&予以有力回击。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也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仅&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中直接用于农民工工资的资金4058.8万元,用于购买使用传统材料的资金5791.2万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增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文化遗产资源对于西藏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更是十分显著。
五、谱写中华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保护新篇章
当前,我们要切实把西藏作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地,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道路。一是继续加大中央和全国各地对西藏文化遗产保护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援,围绕加强文物保护能力建设和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有机结合的目标,加快推进正在实施的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启动并积极稳妥地开展西藏&十二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和地市级博物馆建设,实现西藏文物保护、资源调查、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陈列展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二是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确保文化遗产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文化遗产作为稀奇资源的独特作用,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景点和文化产品,带动、促进西藏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积极力量;三是牢固树立文化遗产保护为了人民、文化遗产保护依靠人民、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切实构建和逐步完善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让民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推动西藏民生建设的积极力量;四是积极发挥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作用,立足西藏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充分履行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大力弘扬博大精深、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不断夯实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文化基础,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文章:
更多关注: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共2页,当前第1页&&&&&&
地方公务员报名入口
北京人事人才信息网
天津人事信息网
河北人事人才网
广东人事网
广州人事信息网
山西人事人才网
内蒙古人事人才网
辽宁人事人才信息网
沈阳人事网
大连人事编制网
吉林人事厅
长春市人事人才网
黑龙江省人事编制信息网
哈尔滨市人事编制信息网
上海人事21世纪人才网
江苏人事网
南京人事网
浙江人事编制网
杭州人事人才网
宁波人事网
安徽人事编制网
福建省人事人才网
厦门人事网
江西省人事厅
山东人事信息网
济南人事编制信息网
青岛人事政务网
河南省人事厅
湖北人事信息网
武汉人事人才网
湖南人事编制网站
深圳市人事局(编办)
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
广西人才网
四川人事信息网
四川机构信息网(编办)
成都市人事局
重庆市人事人才网
贵州人事人才网
云南人事人才信息网
陕西人事人才信息网
甘肃人事编制信息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事厅
青海人事厅
新疆人事人才信息网
新疆兵团人事人才网
欢迎PR值3以上的网站交换本频道友情链接查看: 1166|回复: 5
自己就2016年国考地市级申论大作文写了一篇,求大神给修改意见!!谢啦
发表于 17-4-4 23:03
用“德”策养“德”性
& & 读书先读德,做人先立德。自古以来,德在中国人心里就是至高的存在。无论你是九五之尊还是平头百姓,无论你是富可敌国还是家徒四壁,德都是你可以追求得高,触手可及的真善美。时光荏苒,到今日,德仍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重要一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德之涵养,在于促进公民的理性思考、合理引导人们的善意、提升公民的自我修养,体现政府的职责和担当。德之善、之美、之好,多到不可细数,如同水一般,流淌于每一座高山、每一座丘陵、每一块平原,每一个人的心里。但在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转型的阵痛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矛盾不断凸显,利益错综复杂,人心浮动,德根不稳,要实现国民之德有效提升,就要抓住“牛鼻子”,强化政府的主体职责;而政府日常工作中涉及面最广也最多的就是公共政策,这就需要我们以“德”策之“杆”撬动“德”性之“球”,用“德”策滋养国民之“德”性。
& & 首先,在制定政策之始,要注入“德”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德之心为始,将人民的困难、需求放在心上,切身领会鱼水之情的深刻,制定出的政策必定是人民认可的政策,必定是人民拥护的政策,必定是人民爱戴的政策。“德”策使德如春风拂面、让人感觉“一日看尽长安花”,德的种子便已种在心中。
& & 其次,在政策实施之时,要保持“德”意。政策重在执行。邓小平曾指出:“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政策之好坏,是否具有德性,关键在乎实施,在乎人民对于政策的评价。要保障实施到位,不打折扣,就需要各级政府在执行之时保持德意,化解社会矛盾,找到社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美同心圆。行政执法中有一项叫自由量裁权,对于最后的处理意见是可以有浮动的范围的,政策已定,必须执行,那么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宽慰,多一份善意,就使得德的种子不断吸收到营养和水分,长出清脆的枝芽。
& & 最后,在遵守政策之际,要涵养“德”性。政策之制定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同时,对社会风气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对全体公民的观念、行为有指引作用。“德”策制定执行之后,必定使人们的观念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靠拢,将“德”之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德就会长成一颗苍劲有力的大树,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
& &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德”策之力需要13亿人民弘扬,13亿人民之“德”性需要“德”策涵养。良好的政策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有助于公民趋于理性,有助于崇尚和维护社会公德。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是满足公民的需求,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用“德”策托起中国的美好明天,用“德”策汇聚13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我们就能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不断提升国民之“德”性,朝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不断进发。
发表于 17-4-6 18:05
(四)“给定资料4”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见解明确、深刻;思路明晰,语言流畅;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总字数800~1000字。
好政策、满足公民意愿、理性滋养、德性滋养。
领导再小也是领导啊,只照顾了“德领导”,没被照顾的“理领导”&&和 办事的 “满足意愿 ”该不高兴了。
发表于 17-4-6 23:55
(四)“给定资料4”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 ...
朋友,你在说啥。。
发表于 17-5-1 23:27
(四)“给定资料4”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 ...
我个人的理解是本题要求是开放式作文,相对来说自由度比较大,自选角度,只从一个角度行文应该也是符合题意的吧。
发表于 17-5-2 16:15
我觉得稍微有点跑,政府引导德,文化引领!树立典型!制定的德策(意思我觉得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中国文化之美,树立典型道德模范,全民参与其中)。陋见,海涵!
发表于 17-5-2 16:35
跑题仅此而已
Powered by Discuz! ,
GMT+8, 17-11-12 02:5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7年国考申论真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