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被误诊为双向情感障碍测试,吃了两年药,会怎么样。

双相情感障碍的警告信号- 中国日报网
> 消费旅游
双相情感障碍的警告信号
&&来源:&&作者:
[提要]&&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于1%,70%的患者在20岁前已经出现症状,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4、生化因素:无论是躁狂还是抑郁,都是与大脑生物化学方面发生紊乱有关,比如药物的用法与用量不当也可能导致双向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于1%,70%的患者在20岁前已经出现症状,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世界著名的印象派画家梵高就被诊断为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所以,双相障碍日被设定在3月30日,梵高生日。究竟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我们该如何提前预防?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内容。
双相情感障碍让宁波老板性格大变
  2013年底,35岁的钱先生投资100万和朋友合伙开起了宾馆,在建造宾馆时出了安全事故,投资的钱全赔了。突来的打击使钱先生的情绪很低落,对生活中所有事都没有兴趣了。家人带他到宁波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经诊断为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经过大半年的治疗,钱先生的精神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今年年后开工不久,他突然买来20多部苹果手机,给厂里的中层干部每人发了一部,大家都很奇怪:老板怎么怎么变这么大方了?年终奖刚发过啊!钱太太发现了更蹊跷的事,钱先生脾气大变,还经常去娱乐场所挥霍,一晚上就能花掉近万元。即便整夜不怎么睡觉,每天也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头十足。家人决定再次带他到了宁波心理咨询中心。这次,他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阴阳两面的双相情感障碍
  情绪就像坐过山车,时而兴奋疯狂,时而低落消极。在精神医学科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一段时间表现为躁狂,一段时间又变得抑郁,甚至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高峰年龄为15-19岁,但是多数病人需要5-10年时间才被明确诊断,约70%病人被误诊或漏诊。由于躁狂与抑郁的交替或混合发作,给人以“混乱”的感觉,容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多数病人第一次发病时表现为抑郁情绪,往往被误诊为“抑郁症”。
  专家指出,双相情感障碍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也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等使得病情恶化。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理
  双向情感障碍是以躁狂或忧郁的反复发作和交替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类疾病。那么,双相情感障碍是如何发生的呢?
  1、双向情感障碍病因的遗传因素:由于遗传导致患上双向情感精神障碍的几率是很大的,父母中有人患双向情感障碍时,子女患此病的概率要高于其他人。
  2、应激事件:应激事件容易诱发双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在生活、工作上遭遇了失败与挫折,自己无法进行适当的调节,从而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
  3、季节变化:双向情感障碍的发作还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躁狂症好发于春季,抑郁症好发于初冬时节,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
  4、生化因素:无论是躁狂还是抑郁,都是与大脑生物化学方面发生紊乱有关,比如药物的用法与用量不当也可能导致双向情感障碍。
  警告信号 初步判断早期发现
  双相情感障碍如果不能获得及时、规范的诊断治疗,疾病会反复发作或演变成慢性而恶化,自杀风险及自杀成功率远高于抑郁症。由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不能单独借助于实验室检测,主要依赖于对病人表现的观察,如果我们发现周围人有情绪反复无常,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初步判断他是否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
  1、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提不起兴趣,全身乏力,消极自卑,脑子反应迟钝等;躁狂发作时,反应敏捷,言语增多,滔滔不绝,自我感觉非常好甚至夸大,爱管闲事、行为鲁莽冲动等。
  2、抑郁表现持续时间两周以上,躁狂表现持续1周以上,并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3、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病人感到痛苦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比如,难以维持学业,无法继续工作等。
  4、需要排除某些躯体疾病及用药、毒品等引发的情绪反常。
  科普知识:轻躁狂要治疗吗?
  轻躁狂状态那么好,还需要治疗吗?这是一部分人心中的疑问。专家指出:轻躁狂状态在双相情感障碍整个疾病过程中维持的时间非常短暂,而患者大部分时间会处于抑郁状态。因此,轻躁狂状态绝对不能忽视,同样需要积极的治疗和干预。
  KK提示:患者自己也需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建议每天记下情绪状态、症状、治疗情况、睡眠以及生活事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也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让治疗更加有效。
  KK网编辑:宗翰
  KK网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 宣传司妇幼司指导下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共享平台
编辑:小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2人关注)05-15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双向情感障碍,有知道的吗?我之前去医院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没有坚持吃药,现在又不行了,有谁知道,_百度知道
双向情感障碍,有知道的吗?我之前去医院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没有坚持吃药,现在又不行了,有谁知道,
双向情感障碍,有知道的吗?我之前去医院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没有坚持吃药,现在又不行了,有谁知道,坚持吃药会好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一类药物要连续服用两周以上才会起效,在服药期间最好去接受心理治疗。
采纳率:81%
想过解脱吗?我天天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双向情感障碍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为什么说部分精神科医生不够严谨!
双相情感障碍的准确诊断,是一个技术难点,它对于药物治疗尤为重要。不同的诊断,将直接决定用药种类和数量。目前精神心理领域更多使用症状学标准,不同的医生对于标准的理解不完全一致,这更加要求医生在作出诊断时必须多加考量。
在临床实践中,我从不少案例中发现,部分精神科医生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不够严谨,甚至出现明显的错判误判,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对此,值得细加研究。
何为“激越”?何为“激惹”?
在医疗实践中,导致误诊的最突出原因,就是把病人的“激越”错当成“易激惹”。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必定包括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判断;而“易激惹”,是定义躁狂的重要关键词。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关于“躁狂”和“轻躁狂”的诊断标准。
到底什么是易激惹?专业的定义为:易激惹指的是在自我评价增高的情况下,以掌控和占有为目标的攻击性增强。换言之,个体的自我评价是判定的大前提。个体必须是自信心爆棚的、狂妄自大的,在这种心境下出现的易发脾气、有攻击性、伤人毁物行为,才有可能是易激惹。
然而,很多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青少年,其心理状态是自卑的、自我评价低下的。在这种心态下出现的发脾气和攻击性,不是易激惹,而是精神运动性激越(下简称“激越”)。
激越是在警觉性增高的情况下,以防卫为目标的攻击性增强,往往是源于内心的自卑、焦虑和恐惧。其攻击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先发制人,也可能是一种负性情绪的宣泄。
因此,虽然易激惹和激越的外显行为几乎一样,但两者的心理归属完全不同。有人将易激惹比喻为“老虎的捕猎性攻击”,将激越比喻为“狗的防卫性攻击”,我认为这十分贴切。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青少年患者小王,他的家庭关系恶劣,父亲出轨,母亲曾几次举刀要砍他父亲,把孩子吓得不轻。长大后,孩子经常跟母亲吵架,还强迫母亲向他道歉,否则就对母亲动粗。陌生人多看他几眼,他马上愤怒地瞪回去,并恐吓道:再看信不信我揍你!
小王被一些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吃了很多抗精神病药,但效果并不好。
像小王这种情况,对家人有攻击行为,对外人也有攻击倾向,表面看起来是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但细细问诊,我发现他的成长中有很多创伤。他一直是自卑的,总害怕受到伤害,因此对外界的警惕性非常高;对母亲的攻击则多是出于多年积怨的泄愤。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判断:这不是易激惹,而是激越。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也因此站不住脚。
另一个病人小张,才是易激惹的典型例子。他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先出现了抑郁和强迫性思维症状,后来在3天内服用了2片帕罗西丁,又正好谈了女朋友。药物作用加上心理原因,他出现了躁狂症状。
小张明确告诉我,当时的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任何事情都能解决,而且精力异常旺盛,每天只睡4、5个小时都也不疲惫。正由于这种自负,他与人相处时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不由自主地想掌控一切,一旦事与愿违就发脾气,跟女友和同学吵架。
在临床中,我很少遇到自我评价增高、狂妄自大的青少年,大部分都是自卑的、有心理创伤的。反过来说,有心理创伤的青少年表现出的多半是激越,而并非易激惹。
总而言之,必须搞清楚病人的心理归属、心理过程和成长经历后,才能准确地对“易激惹”和“激越”进行区分。
一字之差,内涵有别
不过,有的家属更疑惑了:既是诊断错了,可为什么医生按照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方法实施用药后,病人的脾气确实变好了?
这个道理不复杂:别说是病人了,就算是身心健康的人,服用了大剂量的情绪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和抗精神病药(奥氮平、阿立哌唑、氨磺必利等)后,也不容易出现情绪激动或者躁动。所以,病人服药后症状改善了,并不一定说明诊断是对的。
再者,有些患者明显感觉到,吃药后内心仍然有负性情绪,但脾气发不出来了,更加难受。
有位病人服用情绪稳定剂之后,看着自己的女友被人欺负,心里明明火冒三丈,可就是发不出来,几乎没有生气的表现,只是带着女友赶紧逃开。事后,他觉得自己太懦弱了,对自己的表现和态度完全不认可,从此非常反感吃药。
有的病人内心有创伤,用了情绪稳定剂之后,表面看上症状改善了,但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体验仍然存在。药物堵住了他们的情绪宣泄出口,很可能只会带来暂时的平静。遇到刺激时,病人很可能仍会爆发,又或者以其它形式呈现出来,形成新的症状。
“激惹”和“激越”只一字之差,但其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准确地对两者进行区分,是鉴别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前提。
反过来,如果使用双相情感障碍的方案疗效不好,医患双方都应该积极反思,是不是在这个基本症状的判断上出了问题?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对于孩子和家属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作为精神科大夫,一方面要注意避免漏诊;另外一方面要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减少误诊,不能“双相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向情感障碍病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