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讲一下这道高一必修高一化学必修一摩尔题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高一化学必修一1-3章个性化题包答案.doc 5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高一化学必修一1-3章个性化题包答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3章个性化题包
1.草木灰中富含钾盐,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现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并用实验检验其中的SO、CO和Cl-。
(1)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操作顺序如下:
①称量样品,②溶解和沉淀,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冷却结晶。
(2)在进行②③④操作时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制得的少量晶体放入试管,加蒸馏水溶解并把溶液分成三份,分装在三支试管里。
①在第一支试管里加入稀盐酸,可观察有________生成,证明溶液中有________。
②在第二支试管里加入足量稀盐酸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可观察有________生成,证明溶液中有________。
③在第三支试管里加入足量稀硝酸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可观察有________生成,证明溶液中有________。
答案 (1)过滤 蒸发 (2)搅拌 引流 搅拌
(3)①气泡 CO ②白色沉淀 SO ③白色沉淀 Cl-
2.观察下图,若用1000mL水来代表地球上的总水量,则要量取地球上的淡水量,最好选择的仪器是(  )
A. 100mL烧杯
B. 50mL烧杯
C. 100mL量筒
D. 50mL量筒
解析 按题给数据计算淡水量为1000mL×3%=30mL,故应选择50mL量筒比较准确。
3.(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为2KClO32KCl+3O2↑,反应后从剩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已知MnO2为黑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
A. 溶解、过滤、蒸发、洗涤
B.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溶解、蒸发、洗涤、过滤
D. 溶解、洗涤、过滤、加热
(2)中学化学实验中,在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实验室制取O2反应后,固体剩余物为MnO2(难溶于水)和KCl(易溶于水),故可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然后过滤可分离出MnO2,对MnO2还需进行洗涤、干燥处理,故B正确。
(2)洗涤沉淀要在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使蒸馏水自然流出,重复操作2~3次。
答案 (1)B
(2)用洗瓶沿玻璃棒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静置,让蒸馏水自然流出,重复操作2~3次
4.下图是甲同学设计的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应先点燃________(填“A”或“B”)处的酒精灯。
(2)洗气瓶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精灯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同学提出甲设计太复杂,可将酒精灯合二为一,去掉B而将尾气导管口旋转到A的火焰上即可,乙同学设计是否合理?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同学认为甲设计的装置中尾气处理还可以有其他方法,请你为丙同学设计一种合理的尾气处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搞清实验原理,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由于CO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发生爆炸,因此与CuO反应应先通入CO排除装置中的空气,CO又有毒,故应先点燃B处酒精灯进行处理。
答案 (1)B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将未反应的CO转化为CO2,防止污染空气
(4)不合理 A、B并非同时点燃
(5)在导管末端连接一气囊(或贮气瓶)
5.下列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中,主要是从溶解性的角度考虑的是(  )
解析 蒸发和蒸馏主要是从物质沸点的角度考虑,过滤主要是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要考虑溶解性,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需要考虑溶解性。
6.现有一瓶甲和乙的混合物,已知甲和乙的某些性质如下:
物质 分子式 熔点(℃) 沸点(℃) 密度(g/cm3) 水中溶解度
甲 C3H6O2 -98 57.5 0.93 可溶
乙 C4H8O2 -84 77 0.90 可溶
据此,将甲和乙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
解析 二者均可溶于水,常温下都是液体,最好的分离方法是蒸馏。
7.有五瓶白色固体,它们分别是CaCO3、NaNO3、Ba(OH)2、MgCl2、无水CuSO4,现仅用蒸馏水及已被检出的物质对它们作出鉴别。根据以下实验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一章及第二章综合测试题(含详细解答)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高一化学必修1 第一章及第二章综合测试题(含详细解答)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22|
上传日期: 15:08:1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一章及第二章综合测试题(含详细解答)
关注微信公众号2014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期末测试题(有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4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期末测试题(有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4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期末测试题(有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期末测试题(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 14 Mg 24 Al 27 Na 23 Cu 64第Ⅰ卷(,共48分)一、(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超级地震和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12日下午发生氢气爆炸。随后在爆炸核电站周围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有131 53I和137 55Cs。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131 53I和137 55Cs是不同的核素B.131 53I和137 55Cs是同位素C.131 53I和137 55Cs的质子数之差为2D.131 53I和137 55Cs的中子数不同解析 131 53I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为53、78,137 55Cs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为55、82,它们是不同的核素,但不是同位素。答案 B2.下列物质以海水为原料能获得的是(  )A.铝和溴& &B.镁和铜C.钠和镁& &D.铁和硫解析 钠、镁、溴能以海水为原料获得。答案 C3.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①做实验时可用手直接拿取金属钠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50.56 g KCl ③用酒精可以从饱和碘水中萃取碘 ④让一束光通过胶体,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⑤检验某溶液里是否含有Fe2+时,可先滴加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C.②③④& &D.④解析 在实验室中,不能用手接触药品,钠与H2O反应生成具有强烈腐蚀作用的NaOH,①错,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 g,不能称量50.56 g KCl,②错,酒精和水互溶,不能进行萃取,③错,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④对,溶液中含有Fe3+时,滴加KSCN溶液,溶液也变为血红色,在检验Fe2+时,应先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为血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变为血红色,⑤错,综上所述,D项正确。答案 D4.下列陈述Ⅰ、Ⅱ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陈述Ⅰ&陈述ⅡA&SO2有漂白性&SO2可使溴水褪色B&SiO2有导电性&SiO2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C&浓硫酸有强氧化性&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D&Fe3+有氧化性&FeCl3溶液可用于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铜解析 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陈述Ⅱ表现了SO2的还原性,而陈述Ⅰ表现为漂白性&没有因果关系B&二氧化硅不导电&不正确C&陈述Ⅱ表现出浓硫酸的吸水性&没有因果关系D&陈述Ⅱ中Fe3+氧化单质铜从而回收铜&属于因果关系答案 D5.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K+、SO2-4、HCO-3B.Cu2+、K+、SO2-4、NO-3C.Na+、K+、Cl-、SO2-4D.Fe2+、K+、NO-3、Cl-解析 HCO-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Cu2+、Fe2+均有颜色,C选项正确。答案 C6.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23 g NO2含有nA个氧原子B.1 L 0.1 mol•L-1氨水含有0.1nA个OH-C.常温常压下,22.4 L CCl4含有nA个CCl4分子D.1 mol 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转移2nA个电子解析 23 g NO2(0.5 mol)含氧原子数为0.5×2nA=nA,A项正确;氨水是弱,不能完全电离,1 L 0.1 mol•L-1(0.1 mol)氨水中OH-数小于0.1 nA,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CCl4呈液态,不能通过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物质的量,C项错误;1 mol Fe2+完全被氧化成Fe3+,转移电子数为nA,D项错误。答案 A7.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2-4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易溶于水解析 A项,二者漂白的原理不同,前者属于氧化型,后者属于化合型,因此不能说明SO2具有氧化性,A项错;B项,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O2-3,B项错;C项,铁与硝酸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C项错误。答案 D8.在下列各组物质中,只有还原性的是(  )A.Na、Cl-、S2-& &B.Cl-、CO、Na+C.Fe3+、SO2-4、NO-3& &D.Fe2+、O2、H2S解析 金属单质及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只有还原性,故A项正确。答案 A9.下列单质或化合物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NaHCO3的热稳定性大于Na2CO3B.SiO2与酸、碱均不反应C.常温下,NO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化合反应D.氯化氢与氨气相遇,有大量的白雾生成解析 Na2CO3受热不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A项错误;SiO2能与NaOH溶液、氢氟酸反应,B项错误;C项正确;HCl与NH3相遇,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大量白雾,D项错误。答案 C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CO2反应产物也相同C.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D.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解析 Si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NaOH===Na2SiO3+H2O,符合酸性氧化物的定义,A项正确;Na2O与CO2反应生成Na2CO3,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为Na2CO3和O2,B项错误;NO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C项错误;新制氯水中存在H+和HClO,具有酸性和漂白性,所以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振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D项错误。答案 A11.X、Y、Z、W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X、Y、Z可能是(  )&①N2、NO、NO2 ②AlCl3、Al(OH)3、NaAlO2 ③S、SO2、SO3 ④NaOH、Na2CO3、NaHCO3A.①②③④& &B.①②C.②④& &D.③④解析 N2与O2不能反应生成NO2,①错,S与O2不能反应生成SO3,③错。故C选项正确。答案 C1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Ba2++SO2-4===BaSO4↓B.向Ca(ClO)2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lO-+H2O+CO2===HClO+CO2-3C.向氯化铝溶液中通入过量氨气:Al3++4OH-===AlO-2+2H2OD.过氧化钠与冷水反应:2Na2O2+2H2O===4Na++4OH-+O2↑解析 A项,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H++SO2-4+Ba2++2OH-===BaSO4↓+2H2O,错误;B项,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O2+ClO-+H2O===HClO+HCO-3;C项,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3H2O===Al(OH)3↓+3NH+4;D项正确。答案 D13.类推思维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的类推正确的是(  )选项&已知&类推A&将Fe加入CuSO4溶液中:Fe+Cu2+===Cu+Fe2+&将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2Na+Cu2+===Cu+2Na+B&向稀硫酸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中性:H++OH-===H2O&向H2SO4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H++OH-===H2OC&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Al3++4OH-===AlO-2+2H2O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Al3++4NH3•H2O===AlO-2+2H2O+4NH+4
D&向Ca(OH)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O2+OH-===HCO-3向Ca(OH)2溶液中通入过量SO2:SO2+OH-===HSO-3
解析 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Na先与H2O反应生成NaOH,NaOH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A项错误;H2SO4与Ba(OH)2反应还有BaSO4沉淀生成,离子方程式为2H++SO2-4+Ba2++2OH-===BaSO4↓+2H2O,B项错误;Al(OH)3不能溶于NH3•H2O,AlCl3与足量NH3•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 D14.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解析 浓硫酸使蓝色CuSO4&#O(胆矾)变为白色CuSO4,是利用了浓硫酸的吸水性,A项错误。答案 A15.电子工业中常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欲从腐蚀后的废液中回收Cu及制取纯净的FeCl3溶液,需要下列试剂:①蒸馏水 ②铁粉 ③浓H2SO4 ④盐酸 ⑤烧碱 ⑥浓氨水 ⑦Cl2中的(  )A.②④⑦& &B.①③④C.②④⑥& &D.④⑥⑦解析 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废液中含有Fe3+、Fe2+、Cu2+和Cl-。先加Fe粉,Fe+2FeCl3===3FeCl2,Fe+CuCl2===FeCl2+Cu,过量的Fe粉再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2,过滤回收Cu,滤液再通入Cl2,2FeCl2+Cl2===2FeCl3。答案 A16.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相符的是(  )选项&操作及现象&结论A&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溶液中一定含有CO2-3
B&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一定含有Cl-C&用洁净铂丝蘸取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溶液中有Na+,无K+D&向某溶液中先加几滴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氯水,溶液变红&溶液中一定含有Fe2+解析 溶液中含有HCO-3也具有相同的现象,A项错误;加入AgNO3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中可能含Cl-、CO2-3、SO2-4等,B项错误;火焰颜色为黄色,溶液中肯定有Na+,可能有K+,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 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道题,共52分)17.(8分)图Ⅰ是实验室中常用于制备和干燥气体的装置:&(1)甲同学用图Ⅰ装置、铜和浓硝酸制备并收集干燥的NO2气体:①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收集NO2气体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同学用图Ⅰ装置制取NH3和O2的混合气体,用图Ⅱ装置验证氨的某些性质:往A中加入浓氨水,B中加入Na2O2固体,C中加入碱石灰,D内放置催化剂(铂石棉),按气流方向a→b→c→h连接各仪器:①实验中观察到D内有红棕色气体出现,证明氨气具有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②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为防止NO2污染环境,E装置中装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 (1)NO2气体能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2。(2)浓氨水与Na2O2固体相遇时,首先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由于反应放热和生成了NaOH,促进了氨气的逸出,可制得氨气和氧气;氨气在铂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为NO,继而被氧化为NO2,表现了氨气的还原性;可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NO2气体。答案 (1)①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向上排空气法(2)①还原性 ②4NH3+5O2=====催化剂△4NO+6H2O 2NO+O2===2NO2 ③NaOH溶液18.(12分)实验室用固体Na2CO3配制100 mL 0.2 mol•L-1的Na2CO3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实施配制,除天平、胶头滴管、________mL容量瓶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2)容量瓶上除有刻度线外还应标有________和________,在使用前必须检查容量瓶是否完好以及________(填容量瓶的受检部位)处是否漏水。(3)配制完毕后,教师指出有四位同学进行了下列某一项错误操作,你认为这四项错误操作中会导致所得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A.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C.将溶解冷却的溶液直接转入容量瓶后马上进行定容操作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便补充几滴水至刻度线(4)通过计算得出可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固体________g。若用4 mol•L-1的Na2CO3浓溶液配制100 mL 0.2 mol•L-1的稀溶液,应用量筒量取________mL该浓溶液。解析 (1)因配制100 mL溶液,故应用100 mL容量瓶,还要用到的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2)容量瓶上标有容量瓶的规格、温度,在使用前必须检查容量瓶的瓶塞处是否漏水。(3)A操作向容量瓶中注入的蒸馏水偏多,所得溶液浓度偏低;B操作向容量瓶中注入的蒸馏水偏少,所得溶液浓度偏高;C操作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及玻璃棒,将洗涤液都注入容量瓶,故损失溶质,所得溶液浓度偏低;D操作中再补充水使溶液浓度偏低。(4)m(Na2CO3)=0.2 mol•L-1×0.1 L×106 g•mol-1=2.1 g;V(浓)=0.2 mol•L-1×100 mL4 mol•L-1=5.0 mL。答案 (1)100 烧杯、玻璃棒(2)规格 温度 瓶塞(3)B(4)2.1 5.019.(12分)A、E为中学化学中常见元素的某单质,B、C为其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1)若C溶于水发生且能产生气体,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种情况:若A物质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则A的化学式________;写出C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种情况:若A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则B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C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C溶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酸D,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种情况:若D为强酸,则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第二种情况:若D为弱酸,则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解析 (1)A是单质,其焰色反应为黄色,则A为Na,Na被O2氧化生成Na2O,Na2O又被O2氧化(加热)生成Na2O2;若A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则A是N2,在放电条件下N2与O2反应生成NO,NO被O2氧化生成NO2。(2)根据题意可知,第一种情况A为S,S在O2中燃烧生成SO2,在一定条件下SO2与O2反应生成SO3,SO3与H2O反应生成H2SO4(强酸);第二种情况A为C,C在O2中不充分燃烧(O2不足)生成CO,CO在O2中燃烧生成CO2,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弱酸)。答案 (1)Na 2Na2O2+2H2O===4NaOH+O2↑NO 3NO2+H2O===2HNO3+NO(2)S SO2 SO3 C CO CO220.(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铜与浓H2SO4的反应,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甲小组取a g铜片和一定量的浓H2SO4放入试管中加热,直至反应结束后,最后发现试管中还有一定量的H2SO4和Cu剩余。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装置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集气瓶B中的气体集满后,A中继续产生气体,则装置C中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有一定量的余酸却未能使Cu完全溶解,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组同学认为:实验装置C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乙组学生设计了最简单方法给予解决:在C中的试管口塞上一团沾有________溶液的棉花。(5)为了证明反应结束后A装置的试管中的确有剩余的稀H2SO4,可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A.Fe粉& &B.酚酞试液C.BaCl2溶液& &D.NaNO3溶液解析 Cu与浓H2SO4反应产生的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随着反应的进行,浓H2SO4浓度逐渐变稀,稀H2SO4不能与Cu反应;用碱性溶液吸收SO2;欲检验有剩余的稀H2SO4,不能用BaCl2溶液,因为Cu与浓H2SO4反应时生成了CuSO4,Ba2++SO2-4===BaSO4↓,也不能用酚酞试液(无明显变化现象),应该用Fe粉(产生H2)或NaNO3溶液(提供NO-3),稀H2SO4提供H+,即稀HNO3与Cu(剩余的Cu)反应,产生NO气体。答案 (1)Cu+2H2SO4(浓)=====△CuSO4+SO2↑+2H2O(2)品红溶液褪色(3)稀H2SO4不能与Cu反应(4)NaOH(或其他碱性溶液)(5)AD21.(8分)某化学实验小组为测定镁和铝的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称取该混合物a g,溶于200 mL 5 mol/L HCl溶液中,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氢气3.36 L。(1)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向反应后所得溶液中逐渐加入4 mol/L的NaOH溶液,当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值时,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是________mL,沉淀的最大质量是________g。(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3)继续加入NaOH溶液至沉淀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过滤、洗涤并灼烧沉淀至恒重,所得残余固体的质量仍为a g。计算原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解析 (1)可用极值法解答。当0.15 mol H2都由Mg反应而得时,m(Mg)=3.6 g;当0.15 mol H2都由Al反应而得时,m(Al)=2.7 g。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2.7&a&3.6。(2)可用终态法分析。当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值时,加入的NaOH最终都反应生成NaCl,即n(NaOH)=n(NaCl)=n(HCl)=1 mol,所以V(NaOH溶液)=1 mol÷4 mol/L=0.25 L=250 mL。原溶液中剩余的盐酸为1 mol-0.15 mol×2=0.7 mol,所以用于沉淀Mg2+和Al3+的OH-为0.3 mol,沉淀的最大质量=m(Mg)+m(Al)+m(OH-)=a g+0.3 mol×17 g/mol=(a+5.1)g。答案 (1)2.7&a&3.6(2)250 a+5.1(3)a g残余固体为MgO,其中Mg元素的质量为:a g×a g,ω(Al)=a g-0.6a ga g×100%=40%。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没有相关试题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高一化学必修一 模块复习
我的图书馆
高一化学必修一 模块复习
高一化学·必修一模块复习
&&& 很快,高一学生就将开始期末考试和模块考试,化学课进行的是《必修一》的模块考试,现在将复习要点讲解给同学们。
&&& 高一化学必修一的模块考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20题×2分=40分)、第II卷(非选择题,21-28题,60分)。
一、模块考试试卷的结构
&&& 下面针对模块考卷进行结构和知识点的分析。
&&& 1.1 第I卷
&&& 第I卷中的20道选择题,包括了《化学》(必修一)四章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具体知识点和大致分数如下:
&&&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 &&& 第一节化学实验安全、化学实验装置的识别和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4分
&&& &&&&&&&&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基本操作……………………………………………………… 2分
&&&&& 第二节 化学计量:物质的量的计算、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及稀释浓缩计算………… 4分
&&&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和胶体………………………………………………………………… 2分
&&&&& 第二节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 4分
&&&&&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定……………………………………………… 4分
&&&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常见金属钠和铝与酸、氧化剂、水、碱的反应,方程式书写、计算… 4分
&&&&& 第二节 金属化合物,钠铝铁铜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常见盐的化学性质,方程式书写……… 4分
&&&&& 第三节 金属材料,金属及合金的物理性质,铁与钢,有色金属与黑色金属,稀土金属……… 2分
&&&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第一节 硅,硅单质,二氧化硅及其天然品,硅酸,硅酸盐材料及应用………………………… 2分
&&&&& 第二节 氯,氯气制法和化学性质,漂白性和卤素性质递变规律………………………………… 2分
&&&&&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硫、SO2和SO3、NO和NO2的理化性质、区别和对环境的影响………… 2分
&&&&&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制法、理化性质、氧化还原性和应用…………………………………… 4分
&&& 1.2 第II卷
&&& 第II卷8道题,60分,其中21-27道题是填空题,小计52-54分,第28道题是计算题,6-8分。
&&& 1)填空题(约54分)
&&& 填空题,即第21-27题,基本是以教材中的八个元素(金属元素钠、铝、铁、铜,非金属元素硅、氯、硫、氮)为主,每个元素一道题,有时是两种元素揉和到一起,并且把初中学的三种非金属元素碳、氢、氧穿插进去,因此八个元素可能出现不止一次,而且只有七道题。
&&& 2)计算题(约6分)
&&& 关于以上十一个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反应的计算,关于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穿插九年级化学的溶液质量分数计算问题。三到四问,6-8分。
&&& 1.3 难度
&&& 模块考试,重在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理解,考试的重点是基础,因此难度不大,要比高考容易很多。正常情况下复习,应该在70%的同学能够及格。
&&& 但是对于那些想要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对于将来注定要学习理科、因此参加化学学科高考的同学,仅仅满足于模块考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深入学习,把必修一的内容融会贯通,把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精髓渗透到十一个元素中(高中八个,初中三个),把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渗透到这十一个元素中,把十一个元素(与教材)相关的反应练熟,真正领会两句话:
&&& 第一句话:“化学是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这是教材上说的。
&&& 第二句话:必修一是关于“钠铝铁铜、硅氯硫氮、碳氢氧”这十一种元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制法和用途的科学。这句话加了“制法和用途”这句话。
&&& 模块考试要通过并不是很难,但是必修一是高考化学的基础,模块考试得80分,高考也许连50分都得不上。
二、《第一章_从实验学化学》的知识点
&&& 知识点,按照教材上的顺序、四章分别解读。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 分为两部分:化学实验安全,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 一、化学实验安全
&&& 化学实验安全,包括具体实验和操作的安全、化学实验室安全两部分。
&&& 1.1 化学实验室须知
&&& 进入化学实验室,要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 (1)遵守实验室规则(化学药品的几个“不”,操作的几个“不”,8类、10个安全标志的识别);
&&& (2)了解安全措施(预防措施,补救措施);
&&&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 1.2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
&&& 化学实验安全,重在“预防”二字。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要了解“三防”——防中毒、防火灾、防意外事故。
&&&&(1)防中毒:化学药品可通过人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五官及皮肤的伤口而引起中毒。防中毒注意——①通风、②禁放食品、③有伤口不接触有毒物质、④不品尝药品。
&&& (2)防火灾事故:①小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②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③会用灭火器;④电话119,120,110;⑤电器失火先切断电源。
&&& (3)防意外事故:①割伤、机械伤,先除伤口的杂物,再擦洗消毒敷药包扎;②烫伤找医生;③浓酸沾在皮肤上、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皮肤,5%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④浓碱撒在皮肤上、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皮肤,硼酸膏);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 (4)任何毒物质落在皮肤上,要立即用棉花或纱布擦掉,再用大量水冲洗。
&&& (5)实验应该安全操作:防爆炸、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防倒吸,注意废液处理。
&&&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 分离和提纯,是两个概念。先分离,再提纯。
&&& 混合物,生活和生产上,绝大多数物质是混合物。化学上,主要研究纯净物,化学研究的少数几类混合物包括空气、溶液、胶体、合金、化学平衡体系,其余几乎都是纯净物。
&&& 混合物,包括至少两种物质,一般把其中的几种叫做杂质。要是从化学角度研究,往往需要先和混合物的杂质分离掉,再把得到的物质提纯,合称“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 2.1 物质的分离
&&& 把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分开的过程。
&&& 分离的原则:分开后,各物质尽量减少损失,比较纯净。教材设计的分离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分馏)、萃取四种。
&&& 2.2 物质的提纯
&&& 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将物质中的杂质除掉的过程。它和分离的主要区别在于除掉后的杂质可以不进行恢复。
&&& 物质提纯的原则:不增(提纯后不增加新物质)、不变(提纯后的物质没有改变)、易分。
&&& 提纯的方法:“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 2.3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 模块考试要考到四种方法:过滤、蒸发、蒸馏和萃取,分馏是更精细的蒸馏方法,一般不考。
&&& (1).过滤和蒸发
&&& (2).萃取和分液
(二)化学计量
&&& 化学计量,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从九年级开始,已经无意识地使用了化学计量。到了高一,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化学计量的方法,内容有三部分——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 一、物质的量——摩尔
&&& 同学们从学物理开始,就习惯了长度、体积、质量这样的单位,所以转到“物质的量”的时候,有极大的不适应。而在九年级含含糊糊学过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更容易与物质的量相混淆,学习上增加了难度。
&&& 记住一个顺口溜吧!
&&& 原子个数碳单位
&&& 摩尔克
&&& 摩尔质量克摩尔
&&& 一摩尔是NA个
&&& 1.1 物质的量(摩尔)
&&& 物质的量(n),是以粒子个数为计量单位的一个单位,单位是 mol。6.02×10 23那么多个粒子,叫做1 mol。把这个数简单写为NA,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 这是一个新的定义,新的概念,是规定。同学们要记住这个名词“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摩、mol”,就和“长度”与“米、m”、“质量”与“克、g”等等的关系那样。规定,不论原子还是分子,都把6.02×10那么多个,叫做一摩尔,写作 1 mol。含有多少摩尔,叫做物质的量(符号是n)。
&&& 写出几个国际单位,大家一比较就知道了。
&&&&& 物理量(符号)&&&& 单位&&& 单位符号.
&&&&&& &-----------------------------------------------
&&&&&& 长度(L)&&&&&&&&&厘米&&&&& cm&&&&&&&
&&&&&& 体积(V)&&&&&&&& 毫升&&&&& mL
&&&&&& 质量(m)&&&&&&&&& 克&&&&&&&g
&&&&&& 物质的量(n)&&&& 摩尔&&&&& mol
&&&&&&& -----------------------------------------------
&&&&这样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物质的量、摩尔在化学中的地位、重要性。
&&& 按照元素周期表计算得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都是都是一个粒子的质量,要是NA那么多个例子,就是一摩尔粒子,含有的原子(分子)个数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那么多个。
&&& 例如,碳元素C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氢元素H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氧分子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
&&& 一摩尔碳原子的质量是 12 g,含有NA个碳原子;
&&& 一摩尔氢原子的质量是& 1 g,含有NA个氢原子;
&&& 一摩尔氧分子的质量是 32 g,含有NA个氧分子。
&&& 这个关系就是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精髓所在。
&&& 1.2 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
&&& 摩尔质量就是1摩尔任何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或克/摩,符号为M。
  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的质量不方便称量,通常都用体积来表示,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也就是1mol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的常用单位有L/mol、m3/mol等,其符号为Vm。
&&& ①相同物质的量(如 1mol)的不同固态物质具有不同的体积。
&&& ②相同物质的量(如1mol)的不同液态物质具有不同的体积。
&&& ③在标准状况下,1mol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 ④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阿伏加德罗定律)。&
&&& 1.3 物质的量浓度C
&&& 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符号为cB,常用单位为mol/L或mol/m3。说白了,就是1L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溶质,就是物质的量浓度C。
&&& 物质的量浓度,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点,主要知识点有两个,一是计算C的大小(配制、稀释、浓缩),二是配制一定C的溶液的操作。
&&& 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须用容量瓶,要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 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步骤如下:
&&& (1)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固体溶质)或体积(液体溶质、浓溶液);
&&& (2)称量(或量取):固体溶质(或液体体积);
&&& (3)溶解:溶质放入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搅拌散热,可能);
&&& (4)转移:溶液静置到室温,倒入容量瓶(容量瓶的规格);
&&& (5)洗涤: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倒入容量瓶(注意勿超过容量瓶刻度);
&&& (6)定容:容量瓶中加水直至液面刻度,瓶塞盖好,摇匀。
&&& 1.4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
&&& 溶液的稀释和混合: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判断溶质的量是否改变。&&&
&&& (1)物质的量浓度不变:通常在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公式
&&&&&&&&&& & &&& n = CB·V,则有 CB1·V1 = CB2·V2 = ……
&&& (2)物质的量浓度改变:则要找到不变的量,建立等式关系。
&&& 例如过氧化氢分解,溶质H2O2的量也发生了改变,此时不变的量是溶液的总体积,则建立另外的等式关系进行相应的计算。&
三、《第二章_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点&&&
&&& 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第一章比较凌乱,第二章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比较琐碎,后面的知识就容易梳理了。
(一)物质的分类
&&& 分类和实验,是现在这套人教的课标版化学教材的两大支柱。分类,把化学中学到的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学习和梳理,有一定的好处。教材提到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后者是常用的,物质分类不重复,前者的分类则互相重复较多,各有利弊。
&&& 1.1 分散系
&&& 溶液:溶质和溶剂,都是在液态。现在扩充到整个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的话,就叫做分散系。
&&& 溶液——分散系
&&& 溶剂——分散剂
&&& 溶质——分散质
&&& 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 分散系在选择题中可能出一道题,也可能不出题。无非是按照树状分类法(图1),或者按照交叉分类法(图2)那样的题型。
&&&&&&& 图1、树状分类法举例&&&&&&&&&&&&&&&&&&&&&&&&&& 图2、交叉分类法举例&
&&& 1.2 胶体
&&& 胶体这个只是点,几乎是必有一道题。
&&& 考点就在胶体的制备(三要素:沸水,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加)、性质(丁达尔效应、胶粒和胶体的区别、胶粒的尺寸)、胶体的应用(电泳,聚沉)。
(二)、离子反应
&&& 知识点两个,离子方程式的写法,离子共存。
&&& 2.1 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 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书写时的电荷相等、原子种类和个数相等。
&&& 电离方程式:方程式右边以电离的方式书写(一定有离子),而左边却以电离之前的形态存在(可能有离子,也可能没有离子)。
&&& 离子方程式:方程式两边都以电离之后的形态存在,相同的物质消掉。
&&& 2.2 离子共存
&&& 尤其在学习了后面的八种元素之后,离子共存变得复杂起来,要利用好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还原剂)、非金属氧化性顺序表(氧化剂的氧化性顺序:氟 & 锰MnO4- & 氯 & 溴& 银Ag+ & 铁Fe3+ & 碘),判断①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否共存,②能否生成沉淀,③能否生成气体,④能否生成水等弱电解质,是关键。
&&& 判断的时候,注意两点:
&&& 1)溶液的酸碱性的影响:金属还原性顺序、非金属氧化性顺序,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成立的。
&&& 2)溶液的浓度:教材所指的,都是在稀溶液的状态下成立的。
&&& 如果是碱性条件下,很多氧化剂、还原剂的性质都变了,例如硝酸根在碱性中没有氧化性,过氧化氢在酸性是强氧化剂,在碱性中却是弱还原剂;如果在浓溶液中,强电解质也不会完全电离,性质也不对了。
&&& 离子反应,是模块考试的一个重点。
(三)氧化还原反应
&&& 如果说“离子反应式模块考试的一个重点”的话,氧化还原反应就是“重点中的重点”,模块考试里是重点,高一到高三、期中、期末、高考中,氧化还原反应都是重点。
&&& 3.1 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
&&& 1)氧化还原原理:原因是一些元素的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结果是这些元素的化合价升降。
&&& 2)反应判定:一看反应条件,二看氧化还原性强弱。
&&& 3)表达式:表达电子转移、化合价升降的两种表达式,双线桥、单线桥表示法。
&&& 教材上37页中间的《学与问》的两道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大家可以看一下(第1题,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反应,是否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2、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各举例说明)。
&&& 3.2 氧化剂和还原剂
&&& 通常情况下,典型的金属单质、低价化合物是还原剂,典型的非金属单质、高价化合物是氧化剂。
&&& 1)常见的还原剂:包括典型的金属单质Na、K、Mg、Al等(还包括氢气,虽然它不属于金属),低价化合物包括CO、Fe(II)(二价铁)等。
&&& 2)常见的氧化剂:包括典型的非金属单质F2、Cl2、Br2、O2等,高价化合物Mn(VII)、Mn(IV)、Cr(VI)等。
四、《第三章_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
&&&&金属这一章,模块考试涉及的内容比较少,也比较容易掌握。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同样重要。
&&& 1.1 金属的物理性质
&&& 通常是带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唯一例外是汞Hg,常温下是液体),密度较大,容易导电、导热,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除金属铜表面是红色外,其余金属表面都是银白色,但是铝金属表面的暗白色是氧化铝的颜色。
&&& 铁、铬、锰属于黑色金属,其余都属于有色金属。
&&& 1.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与水反应:最活泼的金属,可以与冷水反应(钠),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可以与水蒸气反应(铁);
&&& 与酸反应: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之前的金属可以与稀酸反应,生成氢气。
&&& 与氧气等氧化剂反应:金属在氧气(空气、氯气)中可以燃烧,生成相应的金属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钠与氧气的反应,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产物不同,常温生成的是白色的氧化钠 Na2O 固体,加热时生成黄色的过氧化钠粉末 Na2O2。
(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 金属化合物,包括的是钠、铝、铁、铜的一些氧化物(包括过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等。
&&& 2.1 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 氧化物的分类,在组成上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如果按照化学性质分类,则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其他氧化物五类。
&&& 酸性氧化物——能够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包括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
&&& 碱性氧化物——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包括大部分金属氧化物。这里注意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的形态,四氧化三铁包括在磁铁矿、铁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两种形态。
&&& 两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氧化铝 Al2O3 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 不成盐氧化物——不能与酸反应、也不能与碱反应的氧化物,例如 CO、NO等。
&&&&其他氧化物——能与酸、或碱反应,但是产物不是盐和水的氧化物,例如过氧化钠 Na2O2。
&&& 2.2 金属氢氧化物(碱)的性质
&&& 碱的性质,在九年级开始接触了强碱 NaOH、KOH,弱碱Ca(OH)2,九年级教材强调的是“酸碱中和反应”,现在也开始引入一个概念——两性氢氧化物,就是能够溶于酸、也能够溶于碱,例如氢氧化铝 Al(OH)3。
&&& 注意的是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之间的变化,溶液中的二价铁离子见到空气就迅速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从颜色可以看出变化,检验是用硫氰酸根(硫氰酸钾 KSCN),遇到三价铁离子变成红色。
(三)金属材料
&&& 金属材料,重点是铁、铝以及合金。合金属于混合物,最常见的合金是钢(含碳 0.03% - 2% 的铁),新型金属材料包括有钛、稀土材料。不容易出题,出的题也比较简单。
五、《第四章_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
&&&&非金属这一章,模块考试涉及的内容最多,也是必修一最难的地方,最不容易掌握。
&&& 学习非金属,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把前面学过的三种非金属元素(碳氢氧)、四种金属元素(钠铝铁铜)都柔和进来,深刻领会这四种非金属元素的“氧化性、化合价的多变性、对环境的影响”等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一)非金属概况&&&&元素周期表112种元素,非金属元素只有16种(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但是与人体的关系非常密切。&&& 1.1 非金属分布和重要性&&&&地壳中:O Si Al Fe Ca Na K (九年级)&&&&人体内:O& C& H& N& Ca&&&& (选修一)&&& 地壳前两位、人体内前四位,都是非金属。氧元素对生物、生命的重要性,碳元素乃至有机物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 九年级开始学习的三种四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O& C& H& N。高一,再系统学习主族的四种非金属元素,这是精选出来的,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最外层电子数&&&& 4&&&& 5&&&& 6&&& 7&&&&&& 非金属元素&&&&&& Si&&& N&& & S&& Cl&&&&&& 比较&&&&&&&&&&&& C&&&& &&&&& O,&&&&&&& 相比较而言,硅的非金属性更弱。
&&&&1.2 金属失电子能力、还原性&&&&比较而言,金属元素只有还原性,还原能力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只有Cu2+、Fe3+、Ag+等少数高价金属离子有弱氧化性。&&& 1.3 非金属元素得电子能力、氧化性&&& 非金属元素的氧化性顺序表。&&&&&&& I2&& Fe3+ & Br2 & Cl2 & Mn(VII) & F2&&&&& (氟、锰(VII)、氯、溴、银、铁(III)、碘)&&&&&&& 典型非金属单质——强氧化性;非金属阴离子——强还原性(S2-、N(III)等)。& & 1.4 四种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能力&&& 九年级学习了碳、氢、氧三种非金属元素。化合价很少变化。高一的四种非金属元素,除Si之外都是容易变价的元素。&&& 变价元素口诀:&&&&& 氮负三、正12345,氯负一、正1357;& &&& 二四六硫、23铁;三五磷,卤学氯。&&& 这个口诀非常精辟:浓缩了氮元素形成NH3、NOX,氯元素形成氯化物、氯的各种含氧酸的精髓;指明了硫元素的三种化合价-2价、+4价、+6价,+2价和+3价的铁,+3价和+5价的磷,与氯一样变价的溴和碘。(二)硅
&&& 硅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是由于硅与氧强烈的亲和能力,硅只能以化合态形态存在于自然界,硅的氧化物SiO2、各种硅酸盐等。硅的性质,尤其是SiO2的性质是比较重要的。
&&& 2.1 硅单质
&&& 硅单质有晶体(结晶型)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硬度大,熔点高,结构与金刚石类似,化学性质稳定。
&&& 硅单质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 碳和硅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有所不同的原因?碳和硅都是亲氧元素,但是硅的亲氧能力更强。&&& 2.2 SiO2的性质(与CO2对比)&&&&硅元素
&&& 元& 素&&&& H 2.1&&&& C&& 2.6&&&&& O 3.4&&&&电负性&&&&&&&&&&&&&& Si& 1.9&&& 与CO2比:Si与O电负性差大,共价化合物SiO2更稳定,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硅,实质都是硅氧化物的不同形式。&&& 与CH化合物比:Si吸电子能力弱,Si、H化合物不稳定。
&&&&物理性质:SiO2 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不溶于水,纯净的二氧化硅无色透明(色、味、态、密、溶)—— 密度大,硬度大,水不溶,熔沸点高。二氧化硅是良好的光纤传导材料。
&&& 化学性质:SiO2 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可以溶于碱形成盐和水(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还可以溶于氢氟酸(HF)生成四氟化硅和水。&&&&回忆:A12O3比Al熔点高,氧化物热稳定性好。
&&& 规律:任何物质在高温下加热,氧元素充足时分解为氧化物最稳定,氧元素不充足时分解为单质较稳定。
&&& 二氧化硅溶于烧碱NaOH溶液形成硅酸钠,再加入稀盐酸(或通入CO2)可以形成凝胶状的沉淀——硅酸H2SiO3,硅酸的结构很复杂,一般认为是Si(OH)4脱去一个水之后的产物。从硅酸生成的这个化学反应,可以知道硅酸是比碳酸更弱的弱酸。
&&& 泥土、水泥、玻璃、陶瓷、石英、长石等等都是硅、二氧化硅、硅酸盐的各种存在形式。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化学必修一 讲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