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滚绣球球》将其书写成散文 保留意境

西厢记教案
资料 论述 文章 解读
- {TeacherCN.com}
| | | | | | | | | | &&
西厢记教案
  1.欣赏本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把握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和化用古代诗词表达的特点。
  3.欣赏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4.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
本文重难点分析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梳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鉴赏的。
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本文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的相融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作品还融入了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本文教法建议
  1.本文是节选,因些,布置学生课前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有利于本文的学习。
  2.[朝天子][二煞]两曲集中表现了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引导学生对这两支曲子作简要分析,可提纲挈领了解剧情,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重视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全折哀怨的抒情基调,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可要求学生背诵一些曲词,尤其是开头三曲和结尾两曲。
  4.重视曲词鉴赏。曲词鉴赏不必太多,可根据鉴赏重点进行选择。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的角度鉴赏;[朝天子」[二煞]两曲,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现象。
  5.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不要弄成修辞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查,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设计示例一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鉴赏的。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一、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 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三、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四、课后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上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五、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               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
  (《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
  (《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
  (《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收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
一、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作适当解说。
  2.进行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三、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
四、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西厢记》全剧剧本。
  3.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李文原载2000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00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
五、板书设计
      人物性格            思想启迪
  崔莺莺 蔑视功名利禄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执著追求爱情          摒弃金钱权力的侵蚀
      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      让爱情的人类精神之花更美更艳
设计示例二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一、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例略)
二、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1.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3.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子举樽?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语塞) 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4.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
  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三、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
  1.《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试以[端正好]为例,说明这一语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是为定评。
  3.[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作者: 点击次数: 来源:wow吧的人,肯定很厉害,求把诗句改写成散文。【魔兽世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789,720贴子:
wow吧的人,肯定很厉害,求把诗句改写成散文。
礼拜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啊。 要求把王实甫《西厢记》的节选“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和【滚绣球】,改写成散文。以下是原文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辶屯)辶屯的行, 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 了玉肌:此恨谁知?
2018最新游戏版本「龙武2」新版首测,2018良心游戏大作!非RMB首选网游!热门网游,上线送黄金武器!一切装备靠打,100%游戏内掉落,还等什么!
百度吧。应该有。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以《长亭送别》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两曲改写为现代散文_百度知道
以《长亭送别》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两曲改写为现代散文
包括景物描写,人物动作,心理对话描写。
我有更好的答案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北雁掠过天空支离破碎脸颊上还残留着那天分别时风吹过的温度手中还握着曾经淡淡的快乐和幸福纵然不愿离去但是哀愁淡笼的别离谁能真正躲得过去最终随着花飞花落落入那离别的伤心处夕阳下泪雾暗涌离人泪点缀了天边那最后一抹余辉
教育部在世纪之交所推动的基础教育改革,就语文课程来说,其背景主要应该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和教师的教学个性,乃至于学生、教师的思想个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这种状况所隐含的严重危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解放”和“发展” 语文课程的解放,语文教材的解放,学生语文学习个性的解放,教师语文教学个性的解放,学生在新课程里长成个性化的人才教师在新课程里实现自身的个性化的发展难啊!不好哦该哦!自己想想或者找高手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长亭送别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窦娥冤滚绣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