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布达拉宫、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敢挖、敦煌壁画的地名各是什么?

它们属于哪个省 青海湖 西湖 黄山 日月潭 太湖 桂林 颐和园 秦始皇陵 洞庭湖 布达拉宫_百度知道
它们属于哪个省 青海湖 西湖 黄山 日月潭 太湖 桂林 颐和园 秦始皇陵 洞庭湖 布达拉宫
江苏 西藏 青海 浙江 北京 安徽 台湾 广西 湖南 陕西
我有更好的答案
青海湖---青海
西湖---浙江
黄山--安徽日月潭 --台湾
太湖--江苏
桂林--- 广西颐和园---北京
秦始皇陵---陕西洞庭湖---湖南
布达拉宫---- 西藏
采纳率:18%
分别是:青海 浙江 安徽 台湾 江苏
广西 北京 陕西 湖南 西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下列旅游景点,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避暑山庄 C布达拉宫 D黄山_百度知道
下列旅游景点,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避暑山庄 C布达拉宫 D黄山
我有更好的答案
A、秦始皇陵兵马俑在西安B、避暑山庄在承德C、布达拉宫在拉萨D、黄山在安徽 从以上的景点的为止来看,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A) 秦始皇陵兵马俑
采纳率:16%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input type="button" value="GO" onclick ="var val = Number(jQuery(this).parent().children(':text').val()); if (isNaN(val) || val
2){val = 2;}window.location.href = '/340-340010-detail-087-0-__id__.html'.replace('__id__', val); ">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
这是一部系统介绍我国28处世界人类自然或文化遗产的电视专题片,共30集,每集时长约
45分钟。由于网站的原因,视频效果不是很清晰,但解说辞很清楚,亦很精彩。现贴出供喜
欢的朋友欣赏。 :)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千门大炮瞄准了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北平。一旦发出攻击
令,只要10分钟,这座古老的都城就会玉石俱焚。
  毛泽东深知这座三朝古都的意义,所以他制定的战略是用大军压境,不战而屈人。如果
不得不兵戎相见,那就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北平城里的文物古迹。为此,毛泽东专门派人找到
清华园里的梁思成,请他在地图上标明北平城内不能用炮火攻击的古建筑。梁先生大为感
动,连夜在地图上标示出哪是故宫,哪是北海,哪个地方是不准打的……这份地图立刻被抄
送给准备攻城的部队。
  在最后一刻,傅作义将军率部起义。随着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这座有历
尽沧桑的都城和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一起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一个星期后,故宫重新对中
外游人开放。
  53年过去了。在紧邻故宫的中国革命博物馆,为纪念《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
诞生30周年,一个名为「世界遗产在中国」的大型展览拉开帷幕。故宫展区被安排在最显著
的位置。我们很难想象,假如53年前这座皇家的紫禁城被战火摧毁,今天的展览将留下多少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进步,同时,相继爆发的
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遗产也造成了空前的摧残与伤害。
  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一直在关注着对人类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如果说自然遗产是大自然
留给人类的馈赠,那么,文化遗产则是我们的祖先文明进步的纪念碑。为了让这些天地造化
和文明遗存在受到威胁之前就得到很好的保护,日,76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
《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
  在《世界遗产公约》成立的第6个年头,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
式公布了第一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它们其中有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德国亚成大教堂,埃塞俄比亚西蒙公园,和澳大利亚鲨
鱼湾等12处遗产地。
  就在这一年,中国恰好走到了改革开放的起点线上。中国人在睁开眼睛开世界的同时,
也在重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以及文物古迹的价值。
  1982年夏天,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收到来自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
信件。教科文组织在信中详细介绍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基本情况,希望中
国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大国,能够签署公约,成为缔约国。
  1985年春天,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同三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建议我国政府尽早
参加[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提案,编号663。这份提案很快就被政协通过并上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在广泛征求各方专家的意见之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本着优中选优的原
则,最终确定了中国第一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5个候选名单,它们是:故宫、万里长城、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
  素有「五岳之尊」的泰山被确定为自然遗产候选名单。
  为了帮助申报地工作,中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巴黎出差的时候,特意从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带回一份第三世界国家申报的样本。
  终于,在最后截止日期之前,泰山项目申报小组赶制的3套申报文件漂漂亮亮新鲜出炉
了。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把文件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1987年6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大会上,中国申报的6个遗产地被全票通过列入世
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而且,中国泰山的申报文本被评为第三世界国家最出色的文本。在
这次会议上,泰山是作为自然遗产列入名录的。但它丰厚的文化内涵让委员会的评委们大开
  他们要重新评价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决定再次派出专家,对泰山重新考察评估。
  一年之后,泰山被重新命名为世界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这种双重身份的遗
产地,在全球世界遗产的评定中,还从来不曾有过。这就意味着,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
遗产公约》里,中国贡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遗产。
  山西平遥是一座有着2800年历史的小城,一百多年前,这里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城里的老住户眼见着自从平遥1997年被评为世界遗产之后生活上的改善,慕名而来的中
外游客让经济一直不太景气的平遥富裕起来,而经济实力增强的平遥又注入了更多的资金维
护古建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一个良性互动的格局正在形成。自1997年
以来,平遥县财政已经从旅游收入中累计拿出3000万作为古城的维修保护费用,其中民间自
己出资就占了一半。
  1993年秋天,两个外国人不声不响地来到素有「日光城」美誉的高原城市拉萨。他们此
行的目的是要考察中国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布达拉宫。
  西藏曾经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存有最多误解与偏见的地方,而刚巧前来考察评估的专家之
一就与十四世达赖喇嘛私交甚密,这让中国方面不无担心。
  郭旃:「他在考察布达拉宫的当时没说话,等考察完了之后,在送别他的宴会上,他激
动地站起来说,关于西藏,外边有种种传说。坦率地讲,来布达拉宫之前我带了一脑子的问
题,就觉得布达拉宫,肯定是中国人把布达拉宫在西藏破坏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遗传都
遭到了残酷的破坏。到了布达拉宫以后看了保护状况,看了布达拉宫的雄伟。这布达拉宫一
个是主要体现藏民族的文化,同时也是体现藏民族和中原各个民族融合的一种文化。看了之
后,我的疑问都没有了。回去之后,我要负责任地向国际社会写出报告。」
  在1994年底,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上,布达拉宫被毫无争议地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专
家惟一的建议是,西藏应把大昭寺和罗布林卡作为世界遗产的扩展项目尽快列入预备申报名
  截至2002年底,世界上共有175个国家签字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缔约
国,全世界共有730处遗产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以28处世界
遗产地位列世界第三。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02)——武夷山[/url]
  自然及文化双遗产:武夷山
  金斑喙凤蝶是世界凤蝶科中最珍稀的蝴蝶品种。目前,全世界找到的标本,不足20只,
其中有4只是在武夷山发现的,它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类的昆虫。如今仍有200多种蝴蝶在武
夷山繁衍着后代。武夷山坐落在福建和江西省的交界处,这里众多的山峰和峡谷构成了非常
复杂的地形,它也是我国6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
  最早到武夷山收集生物标本的是英国的园艺学者福琼。1848年他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雇
用来华收集茶种和茶树苗。1849年5月,福琼来到武夷山,他几乎忘了自己的任务,这里有
许多他从来都没有见过的植物、鸟类和昆虫。
  福琼带着有限种类的植物返回欧洲后,中国武夷山有大量稀有物种的消息,引起了西方
生物界的极大关注。
  1873年,法国传教士谭微道在武夷山进行了大规模的生物考察和标本的采集,并将这些
标本运回法国,至今仍在巴黎自然博物馆中收藏着。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生物学者、标本商
相继在武夷山地区采集了大量标本。
  在我们的地球经历第四纪冰川时候,地球上被称为古生物系的动植物大部分都灭绝了。
但在武夷山,经过地质学家多次考察,都没有发现第四纪冰川的痕迹。他们判断,正因为武
夷山复杂的地形和地貌所形成的独立气候条件,使一些植物和动物躲开了灾难而繁衍下来。
  这里的鹅掌楸是一种生活在第三纪的古老树种,它在北美大陆同样也存活着,科学家们
由此而得出了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原本相连的结论。
  这里还有一种不冬眠的蛙,它的嘴边长着两个特别坚硬的角刺,当地村民称它为「角
怪」,最近,专家给它起了一个学名,叫「崇安髭蟾」,它也是蛙类,但是它的蝌蚪要经过
两个冬天才能变成小角怪。
  武夷山不断发现新物种,特别是昆虫。武夷山,是一块野生动植物避难的场所,是全世
界最好的生产动植物模式标本的圣地。但他的价值又不只于此。
  在武夷山市的朱子巷旁,著名的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从14岁定居武夷山直到71岁去世,一
住就将近60年。
  1999年,国际古迹理事会的专家们在研究武夷山是否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条件时,找到了
与朱程理学相对应的英文名称Neo-Confucianism(后孔子主义)。
  16世纪一些在中国传教的西方教士首先接触到朱熹的著作。最早翻译朱熹著作的是意大
利传教士罗明坚,他首次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并将朱熹理学介绍到了欧洲。至今,在德
国、美国等国家的一些著名的大学,都开设有研读朱熹理学博士学位的研究院。朱熹在国际
上的知名度是武夷山区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
  朱子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天理论,将伦理关系从人际之间引向人与自然之间。他认
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世间万物顺其自然发展,是人类应尽的义务。」
  早在秦汉以来,武夷山就成为各种教派首选的传教之地。至今还保存着宋代全国六大名
观之一武夷宫、元代皇家御茶园以及400多处历代名人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为研究武夷山
历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把武夷山看做是天下神山之一,道教徒深信:在秦始皇时期,曾经
有一位号称是武夷君的神仙,驾紫云,跨白马来此山中修行,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宋绍圣二年(1095年),祈雨获应,封武夷君为显道真人。
  盛唐晚期,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被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朝廷明令:
所有受到封表的名山,一定要保护山林,严禁砍伐。这使得武夷山的动植物资源始终得到良
好的保护,避免了人为的破坏,到现在能够依然保留着95.3%的森林覆盖面积和众多历史文
化的遗迹。
  城村位于武夷山九曲溪下游的崇阳溪畔。1958年武夷山南平地区文物普查队来到这里进
行文物普查,在距离城村不远的一座古城池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绳纹陶器和印纹硬陶片以及
印有文字的筒状瓦片。
  第二年,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古城进行了清理,一座大规模的汉代古城渐渐地显露。已探
明的古城总面积达48万平方米。为了保护古代遗迹,当古城遗址被清理到900多平方米的时
候,停止了考古发掘。随着这座古城渐渐浮出尘土,考古学家的推论,也渐渐趋于统一。他
们肯定了这是一处汉代时期闽越国鼎盛时建立的一处城址。
  在明代嘉靖年间编修的《建阳县志》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闽王城,在崇文里,
地名城村,周围有土堆如城,其中平坦,故老相传为王殿基。」
  崇文里就是明代前后,古城遗址所处位置的地名,离它不远也恰恰有一个名叫城村的小
村庄,《建阳县志》中提到的闽王,是指汉代闽越人的首领闽越王。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闽越人的首领是闽越王无诸,无诸的祖先是越王勾践。
  闽越王国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直到公元前110年(汉元封元年),闽越王余善擅自
称帝。汉武帝派兵灭掉闽越王国,并下诏:「东越(闽越)险阻反复,为后世患,迁其民于
江淮间,遂虚其地。」将大批的闽越族人迁往江淮地区,使之逐渐汉化。
  在闽越国与汉朝的军队开战之前,闽越王下令将没有战斗能力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躲入
山中,闽越国灭国后,逃进山里的这些人,在他们的祖先曾经生活过的九曲溪上游定居下
来。他们后来被称为:山越,沿袭了他们祖先闽越人的生活习俗,并逐渐与汉民族融合。悬
架在武夷山悬崖上的悬棺,似乎在提示人们,山越人和他们祖先闽越人曾在这里生活过。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03)——大足石刻[/url]
  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5年4月,几位在重庆躲避战乱的中国历史学家在四川
境内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一天,他们到了一个被称为大佛湾的地方。当他们走进一个石
窟,拧亮手电筒时,一个奇妙的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这就是大足石刻。
  一个叫韦君靖的人是大足石刻的始作俑者。韦君靖原是一名地方小官,趁唐朝末期社会
动乱之机,占据了大足。韦君靖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担心自己大开杀戒,死后会下地狱。于
是他招募了一批跟随唐熙宗李儇流亡四川的画师工匠,于公元892年5月的一天,在大足北山
的崖壁上开始陆续凿刻毗沙门天王和千手观音,拉开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继云冈、龙门之
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石刻造像的序幕。
  韦君靖在大足大规模的造像活动,后来被不同信仰的人效仿,大足县境内的摩崖造像活
动此起彼伏。
  在大足石刻群中,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北山,石刻造像以佛教人物为主,而在南
山,则是道教的石刻造像。各教的造像有的独据一山,有的又共居一窟。这体现了中国传统
文化三大主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演化发展过程。
  孔子创始的中国儒家学说,至今被中国人视为正统文化。道家学说由老子所创,讲究
「清静无为,大道无痕」。而佛教则讲究「吃得今生苦,修得来世福」。三教的哲学体系和
思想观念各不相同。
  公元325年,东晋大臣瘐冰上书皇帝,对僧徒见了皇帝不行跪拜大礼提出批评。从那时
开始,儒家思想就逐渐渗入佛教教义。
  公元3世纪,一个叫帛远的和尚和一个叫王浮的道士经常在一起争论佛教和道教的优劣
短长。王浮为了证明道教的正统地位,冥思苦想了几日便编出了《老子化胡经》,讲的是道
教始祖老子去了印度,派他的弟子投胎变成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徒也编印了《清静行
法经》,加以回击。佛教在反击道教同时也把儒家当成自己的攻击对象。
  佛教与儒道两教的矛盾一步步激化,最终演变为暴力冲突。公元446年北魏太武皇帝,
崇信道教,在全国诛杀佛教徒,焚烧佛教经典,捣毁寺院。这样毁佛灭佛的事件,在中国历
史上一共发生过四起。
  公元624年的元宵节刚过,唐高祖李渊就把儒道佛三教的代表人物召集在一起,他请国
士徐匡讲孝经,僧人慧诚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并让陆明德分析讲评每个人理论阐述
的优劣得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教论坛。
  此后佛教为了能在中国扎下根来,便采用了一种引儒援佛的态度,因此孔子撰写的孝经
便被刻在了大足北山佛祖造像的一侧。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能够在一座山头平安相处,
正是佛教同儒家文化妥协的结果。
  在大足崖壁上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中,佛祖向众人展示了自己前世的孝子形象:
为了给父亲治病,佛祖日夜守候在父亲的身边;父亲病逝后,释迦牟尼又强忍悲痛,亲自抬
棺送葬。事实上,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佛教经典中从没有「孝道」两个字。所以这幅石
刻集中地诠释了佛教与儒家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历史。
  在三教逐渐走向和解之际,大足石门山上,释迦牟尼和玉皇大帝的石龛,只隔了一道
墙。而石篆山东段的石窟区,则有连在一起的三窟造像,分别供奉着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最
高神灵。在妙高山,释迦牟尼,李老君和孔夫子干脆住到了同一个石窟里。
  此时,中国北方战乱不息,社会动荡,大规模的石刻造像早已停止,大足石刻成为了记
录和表现中国三教融会时期文化特点的石窟艺术群。三教的融合与渗透,形成了大足石刻的
  公元1175年初夏,一位叫赵智凤的僧人,作为密宗六代祖师学成返乡。他为了向百姓更
有效地宣讲佛教义理,决定把佛经里的故事刻到宝顶山崖壁上,使义理深奥的佛经,变成一
幅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石刻连环画。
  在宝顶山南崖的西端,有一组表现修行主题的石刻:牧牛图。通过图中各种驯牛的方法
来表现佛门弟子调服心意的修行过程。在牧牛图后,又雕刻了以「问法」为主题的圆觉洞。
  圆觉洞是大足石刻中的最大的一个洞窟。洞窟中,12尊菩萨,分列两侧,个个衣着华
丽,神态安详,整个洞窟只有洞口上方一个天窗,光线由此而入,直射跪向佛祖问法的弟
子,使之成为洞窟的视觉中心。山上渗出的水,通过暗道,从石窟里的龙嘴流下,而后滴落
在老僧高举的钵中。水入钵中,发出轻响,更显得这座佛教殿堂的寂静和圣洁。
  华严三圣像中的文殊菩萨,手中所托的七重宝塔,高1.8米,重约千斤。古代工匠们将
建筑力学运用到创作当中,他们利用菩萨下垂的衣袖,使宝塔的重量经袈裟传至脚下的基
座,使文殊菩萨能将手中的石塔稳稳地托了一千多年。
  宝顶山摩崖造像于公元1252年基本完毕,把大足石刻推向了极至。在这里养鸡、牧牛这
些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向人们传达了佛经的教义。佛祖和菩萨真正走下了神坛,走近了平
民百姓。大足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西南最著名的佛教圣地。
  历经三百多年,大足石刻最终完成了石窟造像艺术的世俗化、生活化和民族化。由三教
融合与渗透所形成的大足石刻独特的文化品位,使它成为了代表中国宗教文化特性的典范。
而大足石刻之后,中国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造像活动,这就使它在中国的思想和艺术发
展史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04)——武陵源[/url]
  自然遗产:武陵源
  武陵源位于我国湖南省西北部,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武陵源由张家界市的国家森林公
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总面积接近400平
  武陵源地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连绵万顷、层峦叠嶂的石峰。据统计,武陵源共有石峰
  武陵源独特的地貌现象刚刚被关注的时候,曾经有不少人误认为这里的地貌为丹霞地
貌。所谓的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
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沙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而成的。
  但经过对岩石成分的检验分析,发现岩石中石英砂的含量非常高,有的甚至达到95%。
石英砂的硬度很高,这就推翻了由红色砂岩所构成丹霞地貌的说法。
  在距今3亿5千万年以前,武陵源还是濒临大海的沙滩。被海水冲刷夹裹而来的坚硬石英
砂在沙滩上反复沉积,形成了300米至500米厚的石英砂岩地层。在距今7000万年前,地球内
部强大的造山运动使这里平整的石英砂岩层被凸出水面,并发生断裂,最终形成这方向一致
的峡谷。由于武陵源石英砂岩的结构使岩层中石英砂的含量并不均匀,所以含量较低的岩层
极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发生碎解。碎解后的砂石,在雨季来临时被雨水冲走,流经之处夹带
的沙砾的雨水,如同研磨使岩缝扩大、坍塌,逐渐将岩石雕磨成形态各异的峰石,也就是我
们今天看到的奇峰怪石的模样。
  武陵源这种特殊的地貌形态,被命名为「石英砂柱峰」地貌。这一地貌,属世界独有,
因而,具有非常突出的科学价值。
  大自然的神奇,为神话传说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金鞭岩」,上细下粗,顶端尖削,宛
如一根长长的鞭子插在地面。据说当年秦始皇手执仙鞭赶山填海至此,被东海龙王发觉,龙
王即派女儿出面阻止。龙女用假鞭换走仙鞭,秦始皇发觉后,弃假鞭于此,变成了这座石
  「劈山救母」、「夫妻岩」、「千里相会」、「采药老人」、「仙女献花」……,在武
陵源,这些被人性化了的石峰比比皆是,那些传说或是神话,无不浸透着当地人对生活、生
命的理解。
  在距今100万至300万年前,地球进入了第四纪。第四纪最大冰期时,冰川覆盖面积占陆
地总面积的32%。冰川所到之处,生物都灭绝了。一些动物逃避到受冰川影响较小的地区生
存下来,而这些地区也为一些地质年代为第三纪的植物提供了庇护。武陵源就属于这样一个
  武陵源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发育茂盛,给众多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
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千百年来武陵源从未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岩体崩塌或森
林病虫害大发生等现象,保持了一个结构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
  有山必有峡谷,像金鞭溪、十里画廊、黑槽沟等峡谷都是武陵源幽深绵长,林木遮天蔽
日之地。武陵源还有「水八百」之称,形成「久旱不断流,久雨水碧绿」的特色。
  武陵源森林茂盛,生长着原始次森林植物群落。森林覆盖率达到88%,仅木本植物就达
到770种,其中武陵松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植物。另外珙桐、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白豆杉、
篦子三尖杉等第三纪孑遗植物都在这里生长着。
  1999年国家颁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武陵源有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
保护植物19种。
  生长在武陵源溪流中的大鲵,因叫声酷似婴儿哭声,又被称为娃娃鱼。大鲵是和恐龙同
时期的动物,不仅对生物进化的研究,而且对研究动物生态系统和区域生态系统极其两者的
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目前,在武陵源密布的森林中,还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金钱豹等大型猛兽,
也有众多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武陵源被科学界誉为「天然植物园」,「生物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
  早在2300年前,土家族就在武陵源繁衍生息。
  由于地理地貌的限制,武陵源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致使这里长期保持着男耕女织的生
  这里的人们以姓氏做寨名,同宗同姓的人聚集成一村一寨,宗姓成为人们生活关系的纽
  由于地貌环境的影响,这里的耕地非常匮乏,因此,只有将自家的水稻种植到远在几里
之外,甚至十几公里之外的高山上,形成了壮观的空中田园和「身在田园里,如上彩云间」
农家景象。
  吊脚楼是土家族、苗族居住的传统房屋建筑,是当地人为适应这里石峰广布,溪水密集
自然环境的一种创造。吊脚楼一般建在正屋的边上,楼台腾空。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著名的传统工艺,又称「土家织锦」,与蜀锦、壮锦并称为中国
三大织锦。这些古老的工艺品已经成为今天旅游者抢购的礼品。
  茅裸丝舞,是以茅草着装的原始舞蹈,是土家族戏剧的活化石。在武陵源许多偏远的山
乡,还存活着古老的傩戏。这是一种源于土家族祭神还愿仪式的古老艺术,集戏剧、说唱、
诗词、音乐、舞蹈为一体。
  「野趣、原始、人迹罕至、地球上尚存的无人之境」,这是武陵源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刚
刚被外界知晓时,人们对它的评价。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武陵源被开辟为旅游景区,游人
蜂拥而至,武陵源闭塞的历史走向了终结。1992年,武陵源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为世界自
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05)——秦始皇陵[/url]
  文化遗产:秦始皇陵
  公元前210年夏天,50岁的秦始皇死在了他东巡的路上。
  公元前209年,胡亥继承了大秦帝国皇位,史称秦二世。胡亥下令把正在修建阿房宫的
70万民夫调到了秦始皇陵的工地。随后,秦始皇被安葬在了他的这座前后修建达39年的陵墓
  《史记&#8226;秦始皇本记》上说,秦陵地宫挖得很深,直到地下水层,用铜液浇灌,并涂以
丹漆,上面再放棺椁。地宫中有文武大臣的位次,并有大量的珍宝器皿,珍禽异兽。地宫门
上置有弩机暗器,以防盗掘。墓室顶上绘有天文星宿图像,地面则仿真山岳九州的地形,又
灌注大量的水银做成江河大海,以机械动力使之川流不息。用娃娃鱼脂肪做成的蜡蠋能燃烧
很长的时间。
  可是,至今为止,没有人知道秦始皇陵的地宫是否真的像《史记》中所描述的那样。
  1974年3月,皇陵东侧兵马俑坑被发现,让成百上千个比真人还要高大的陶俑横空出
世,震惊了整个世界。
  从那时起到今天,兵马俑坑的挖掘一直没有停止,仅已探明的4个俑坑的总面积就达到
一万四千多平方米。根据推测,皇陵的四方应该各有一个军阵,整个军阵的庞大简直超乎人
们的想象!
  秦陵兵马俑坑,是秦代雕塑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秦人崇尚写实,陶俑身材高
大,一般在1.8米左右,将领与士兵的装束不同,诸兵种之间的装束不同,将领之间因级别
不同其服饰也有不同。雕塑家对陶俑细部进行了精细地刻画,每一个陶俑形态各异,表情逼
  秦陵兵马俑坑建成后不久,就遭到过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项羽入关后,对秦王朝在关中所修的建筑、陵墓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据史书记载,项
羽火烧咸阳宫、阿房宫,火三月不灭。对始皇陵、始皇陵冢也曾挖掘、火烧。
  历经39年建成的秦始皇陵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史书上记载,「陵高五十余丈,周回五
里有余」,就是高约为120米,周长2000米。高大的陵冢虽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
坏,降低到了76米,但它仍旧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陵墓之首。
  史书上记载,「秦始皇命丞相李斯驱使刑徒72万人修筑陵墓,凿以章程」,可见秦始皇
陵的修建是按照设计图样施工的。有记载,由于陵墓挖掘太深,遇到了坚硬如铁的地方再也
无法掘动。丞相李斯不敢擅自更改原来的设计,于是奏表请示,始皇回答:「其旁行三百丈
乃止」。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不过千余万人,修陵顶峰时期就用工达70多万人,占到了全过总
人口1/10。可见,当年的工程量是多么的巨大!
  秦始皇陵究竟有多深?《史记&#8226;&#8226;秦始皇本纪》上说是「穿三泉」。《汉旧书》说是「已
深已极」、「深极不可入」。根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
即皇陵最深达到地下水,因为古代要在地下水以下施工实在就太困难了。而且若地宫位于地
下水位之下,地下水的长期渗透作用,定会使水浸入地宫之内。
  据史书上说,在始皇灵柩安放完毕后,通往墓穴的通道被几道石门所封闭,为了保密,
修建陵墓的工匠被封在了两道石门之间,没有一个能够活着出来。这表明,始皇陵里的石门
的确有好几道,工匠只能被关闭在墓穴核心以外的两道石门之间,而最后一道石门的背后才
是秦始皇棺椁置放地。
  从目前考古工作者钻探出的地宫宫墙来看,宫墙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墙体高和
厚各4米,其顶部距地表深2.7米至4米,面积为2万5千平方米,这样大的地宫简直超出了人
们的想象。
  到目前为止,在秦始皇陵陵园周围,已经发现了陪葬坑、陪葬墓近六百座,它们比较密
集地分布在大约两平方公里范围内。内城之中出土的铜车马为帝王出巡所用;百戏俑如同娱
乐场;内外城之间的珍禽异兽坑就好比宫廷苑囿,而远离宫廷的兵马俑正是保卫京都的近卫
军。秦始皇陵在地下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个陵墓,而是大秦帝国的在地下的缩影。
  《史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在这座巨大的陵墓之上建立了一座城池。它有高达
十数丈的围墙和可供万人上朝所用的宫殿。但是,这座传说中的宏伟建筑却因战火的蔓延而
未能保存下来。
  《史记》中记载,皇陵地宫的宫门装有暗弩,一触即发,并埋有水银。这些东西对盗墓
者是一个很大威胁。考古队员在陵冢周围进行了仔细地勘察,发现皇陵周围土壤的贡含量明
显高于其他地区,由此证明了《史记》中关于皇陵中有水银的记载。
  从对已经出土的皇陵陪葬坑的研究中,还发现了许多当年曾经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痕
  兵马俑坑数以万计的青铜兵器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但出土后,仍寒光闪闪,锋
利无比。经过分析检验,发现这些兵器的表面上有一层致密的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具有良
好的防腐功能。化学镀铬技术的发明,是我国于两千年前首创的奇迹。这种工艺在西汉时期
仍在沿用。在西汉满城汉墓中就发现过这种经过铬盐氧化工艺的兵器,但后来再没有发现过
这种情况,似乎已经失传。
  人们发现秦代已经在青铜兵器的铸造过程中使用了标准化工艺。所谓标准化指的是同类
产品的部件必须能够互相通用。秦俑坑中数百件弩机的牙、栓、刀和其他部件,完全可以互
换通用,轮廓误差不超过1毫米。铜箭镞按照使用的需要,分为四种类型,形成了系列产
品,同类型铜镞的三个面的轮廓误差不大于0.15毫米,镞头锋刃采用流线型三维空间曲线,
放大24倍后与当代生产的手枪弹头轮廓线竟奇迹般的重合。1982年英国标准化专家在看到这
批兵器后赞不绝口,并公认世界的标准化发源于中国的秦代。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06)——黄龙[/url]
  自然遗产:黄龙
  岷山位于四川省的西北部,岷山山脉的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终年积雪。雪宝
顶是藏族传说中的神山,雪宝顶山上融化的雪水,发育着高山草甸,但是它首先滋润了脚下
的这条沟谷,黄龙沟。
  黄龙沟是一条长约3.5公里,宽约300米的钙华山谷,因山势如龙,又称「藏龙山」。
  钙华彩池是黄龙最主要的景观,黄龙的彩池一共有8群2300多个,彩池层层相连,由高
到低,呈梯田状排列。这些彩池大的几十平方米,小的只有几平方米。池中的碳酸钙在沉积
过程中与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结成不同质的钙华体。再加上光线照射的种种变化,便形成了
池水的不同颜色。因此人们便称黄龙的彩池为「五彩池」。
  在黄龙沟两侧的山坡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黄龙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8%,植被覆盖
率更高达88.9%。许多珍贵的动物也生活在黄龙的森林里。
  在黄龙沟里,有一座黄龙寺,它是川西北地区第一座道教建筑。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黄
龙寺,现在已成为当地藏、汉、羌、回等民族,多族信奉、多教合一的宗教地。一年一度的
黄龙庙会,是这里人最多,也是最热闹的时候。
  在黄龙寺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黄龙洞。黄龙沟流淌的雪水,终年渗透在洞内,形成各
种钟乳石和石笋。黄龙洞是中国最大的钙华洞穴,同时也是中国冰期最长的天然冰洞。
  五彩池的水层层漫溢,在没有钙华埂拦阻的地方顺坡而下,形成了黄龙另一个重要的景
观——钙华滩流。黄龙钙华滩流的主体部分全长2500米,宽约30-170米。钙质的片状水流
在倾斜起伏的沟谷间,在阳光的映射下如同金黄色的流沙般漫泻而下。
  黄龙彩池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石灰岩被水溶蚀而形成。这种成因,在地质学上叫
做喀斯特地貌,它的典型特征是石灰岩被水溶蚀以后所形成的石林、石峰、溶洞、地下河等
地貌景观。喀斯特地形在我国的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云贵川和广西一带。只有黄龙形成了
这么大规模的彩池群。
  云南的路南石林,被称为剑状喀斯特。在广西桂林至阳朔之间,岩溶所形成的喀斯特地
貌,则呈山峰的形状,这种形状被称为塔状喀斯特。
  云南石林和广西桂林的景观,是石灰岩因水的溶蚀而形成的。而黄龙的彩池却是因钙华
沉淀形成固体的坝埂,水中的钙华再逐渐漫溢而层叠形成的。因此,云南、广西的岩石在被
水溶蚀过后,留下了石峰和石林,而黄龙则是钙华随水沉淀形成彩池了。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有一处叫白水台的钙华池景观。这里的景观与黄龙非常相
似。虽然相似,白水台却没有像黄龙一样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
  首先,无论从规模还是地形上看,黄龙都稍占上风。但白水台比不过黄龙彩池的关键,
在于黄龙的钙华池是五颜六色的,而白水台则只有钙华沉淀的白色。黄龙的彩池边上,依水
丛生着杜鹃花、高山柳等多种植物。这些植物的枝丫倒在水中,上面铺满了钙华和水藻。钙
华中的矿物质与水藻混合,便使水产生出蓝、黄、绿等几种颜色。这美丽的池水,与周围的
雪山、森林相配合,黄龙的美便令人有美不胜收的感觉了。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西南不远处的赫拉波利斯与黄龙一样,也形成了大规模的彩池。但它
无论在池子的单个面积和整体规模上,都比不过黄龙。黄龙单个彩池的外侧垂直高度有6.8
米,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而其长达3.5公里,彩池总数多达2331个的规模,也是世界上同
类钙华彩池景观中最大的。
  黄龙所在的松潘地区,是一个山峦重叠,道路难行的地方。这里是内地通往草原的必经
之路,这一地区的中心,就是松潘县城。直到近代,松潘依然是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
的最大贸易集散地。现在的松潘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60年方
  松潘包括黄龙周边地区,是藏、汉、羌、回等民族杂居的地方。据专家推测,主要的居
民藏族,早在2000年前就来到这一带定居。他们放牧牦牛,种植高原上特有的青稞麦,过着
半农半牧的生活。
  这里的居民信奉佛教,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咏诵佛经。佛像是由人们用青稞麦粉手工捏
制而成的,每隔半个月,这些佛像就要被重新捏制一次。
  黄龙在当地藏民的心中,历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视雪宝顶为「神山」,黄龙沟为
「神水」,每逢阴历的6月15日前后,当地藏民及其他地方的藏人都会来到雪宝顶去敬拜他
们的神山。这就是雪宝顶的「转山」活动。这些祈祷活动,即使是在严冬也不会停止。
  在黄龙寺的南面有一座明代建造的小庙「石塔镇海」,这座石塔和小庙已经被钙华淹没
了大半部分。「石塔镇海」修建的时间为公元1620年,被钙华淹没的深度为1.8至2米,有关
专家专门对此进行了测算,计算出黄龙钙华的沉积速率为每年3毫米,这也就是说,黄龙钙
华的数量和规模每年都在增加。因此,从地质学上看,黄龙仍然充满了活力。
  黄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众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隐藏在
川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几乎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惊扰。如今它的知名度,一天高过一天,
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游客。如何合理的利用大自然为我们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如何给子
孙后代留下一条原汁原味的黄龙沟,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07):云冈石窟[/url]
  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公元460年,一个名叫昙曜的高僧,奉旨为兴盛的北魏王朝,建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
工程——云冈石窟。
  到今天,云冈石窟已存在1500多年。它位于大同西郊约15公里的云冈沟内。石窟雕凿于
武州山南麓的崖壁,现存窟区自东而西约1公里,其中石窟53个,佛龛约1千多个,佛像5万
余身。它是中国早期石窟之一,是最先以皇家实力营造的石窟,是少有的完成于一个朝代、
一个民族下的伟大创造。
  北魏文成帝上台登基后,继承父亲的遗志,大力扶持佛教,在政治、经济、军事都处于
最佳状态之际,把民族的心态寄托在了宗教文化的建设上。云冈石窟就这样应运而生。
  云冈石窟西部的第16至20窟,被后人认为是昙曜开凿的五个洞窟,史称「昙曜五窟」。
它们开凿于公元460年,被认为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窟内雕刻有五尊大佛。
  第18窟居于五窟的中部,佛像高15.5米。它左手抚胸,右手下垂。尤其是石像身披一件
「千佛袈裟」,上面布满了无数的小佛。
  第20窟因洞窟早已崩塌,世人便称它为露天大佛。它的雕凿技法非常成熟,有光明遍
照,普渡众生之感。被认为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
  对北魏来说,云冈石窟是一个浩大的皇家工程。二十几个大窟中无不浸注了皇家的意
愿,在表达皇家意愿时又无不涉及它的历史背景,甚至宫闱隐私。
  云冈石窟工程,主要集中在文成、献文、孝文三朝。可是,在此三朝中却又横插入一个
文明皇太后冯氏,她在献文、孝文两朝摄政,且集大权于一身。这不仅给历史增加了复杂
性,也给云冈石窟的历史文化增加了复杂性。
  如何表现这种「两重皇天」的局面呢?人们想起了佛经《妙法莲花经》故事中出现了多
宝与释迦两个如来佛共坐一个座位的稀有状况。它正好可影射太后摄政的两「皇」并坐一把
朝椅的现实,而且当中不含讥讽。因此云冈中后期的龛刻多出现两佛并坐龛,有的甚至列为
主窟主像。
  云冈石窟开凿到第6窟时,进入了极盛时期。
  第6窟的石刻都在后室,窟内布局完整,人物形象众多,雕饰华美秀丽。其中的佛传故
事多达30多幅。是中国石窟群中现存最早的有关宗教的石刻「连环画」。
  云冈石窟是历史的产物,它记载了历史的风范,保留了时代的精神。但同时,它也丢失
了历史的许多谜底,只留下了难解的谜面。
  13号洞窟的一尊菩萨像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1986年,佛像右脚面上泥土自然剥落。
有一位对石窟文化颇有兴趣的游客,在游览时惊讶的发现,佛像右脚面上裸露出了两块棕黑
色杂石。这引发了他的想象:这座佛像是不是史学家们苦苦寻找的「兴安石像」呢?如果不
是,那这两块黑石又是谁加上去的呢?
  采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雪芹:兴安是北魏的一个年号,公元452年,「兴
安石像」《魏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魏书》上当时就记载说皇帝下了一道诏书,让「有
司」去造佛像,佛像造的过程,要仿照皇帝的形态去做。然后这个佛像做成以后呢,确实和
当时的皇上呢特征相似,包括它的脸上脚上呢都有黑痣。正好在这个佛像的脚背上,发现了
两颗不规则的褐色「石结石」。但这尊佛像的面部目前还是用清代搞的泥塑包住了,那么脸
上到底有没有黑痣?现在咱不得而知,又不能凿开看,文物有它的原则性,所以它不能凿下
去看。所以是不是「兴安石像」,现在没有形成定论。
  北魏首都大同旧时的民俗风情,如今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依赖云冈石窟中保留的这些
石刻,来复原部分当年的历史片断了。
  12窟又被称为「佛籁洞」,它的艺术形象与实物素材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以这些音乐舞
蹈的形象,再现了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北方若干少数民族的文化状况,完整而生动地保留了北
朝时期鲜卑人的文化景观。
  舞蹈飞天的风格是浓厚的北魏前期风格。舞蹈发展到能用大型乐队伴奏,是文化发达的
一个标志。乐伎们所持乐器约有十余种,四十余件可以辨认,多是游牧民族惯用的马上乐
  公元494年,孝文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决定把都城由大同迁到洛阳。为此,他实行
了一系列的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这样是为了让鲜卑贵族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更是为了加
强对中原人民的统治。
  为了迁都洛阳,孝文帝不惜废掉了太子元恂,原因就在于他反对南迁。父子的情感在国
家利益面前,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
  当时,一度极尽繁华的云冈已变得异常凄凉。大同一些留守的官吏和当地的百姓,开始
开凿第三号洞窟,但限于财力、物力、人力,工程并没有完工,只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窟。
现存的三座塑像可能是唐朝初期补刻的。一佛二菩萨,具有典型的初唐造像的艺术风格。
  孝文帝看到,许多上层的贵族非常留恋旧时的都城大同。孝文帝特别准许他们冬天的时
候在洛阳理朝,夏天的时候回到大同避暑。这一深受欢迎的休假制度,使朝中的大臣们频繁
的来往于洛阳和大同之间,中原的先进文化也被他们带到了大同。
  此时云冈的许多佛像都是中原式的褒衣博带,面相清瘦,细脖,削肩,呈现出一派清秀
俊逸的南朝形象,人们称之为「秀骨清像」。
  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留居北方的反对势力日益凝聚,终于在公
元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云冈的余晖工程也就不能继续,第3窟剩余工程也就只好留下
空白而遗憾永世,云冈的整个开窟造像工程也就此完全终止。
  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年后,它与西藏
布达拉宫世界遗产扩展项目罗布林卡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08)——九寨沟[/url]
  自然遗产:九寨沟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岷山山脉的皑皑雪峰下,有一条纵深40多公里的神奇
山沟,山沟里,散落着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色彩绚丽斑斓的湖泊,当地的藏族人称之为「海
子」。这一百多个海子,就是令九寨沟神奇美丽的高山湖泊群。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海子之
间,分布着九个藏族村寨,九寨沟,也就因此而得名。
  在九寨沟近3万公顷的原始森林里,分布着2500多种原生的珍稀植物,有十多种国家
一、二级保护的珍贵动物,也生活在这里。专家们因为箭竹开花挽救大熊猫的死亡来到这
里,九寨沟也因此而发现并从此被保护了起来。
  九寨沟是因水而神奇的。九寨沟的湖水纯净透明、色彩斑斓。九寨沟湖泊的形态和类型
也很多,在九寨沟的树正、日则和则渣洼三条沟,五十多公里的范围内,成梯级分布的大小
湖泊有114个。树正沟的「树正群海」,由19个大小不同的海子所组成。
  一条乳白色的钙华堤横卧湖心,像一条长龙状的,是卧龙海。
  清晨,穿过山谷的风停歇了,镜海的水面倒映山谷,如同传说中女神的宝镜。
  九寨沟的湖泊之间落差很大,湖水越堤穿林,形成瀑布。九寨沟有17个瀑布群,其中著
名的有宽达300百多米的珍珠滩瀑布和诺日朗瀑布,以及宽50米的熊猫海瀑布等。九寨沟的
瀑布,数量之多,形态之美,在中国的同类风景区中,是不多见的。
  在九寨沟沟顶海拔3060米的地方,有一个九寨沟中面积最大的湖——长海。长海长约8
公里,最深处有4000多米,长海的水面很大,但却没有地表的出水口。夏秋大雨,也不暴
涨;冬春久旱,亦不干涸。隆冬时节,冰冻厚达60厘米。
  五花海位于九寨沟的中心,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湖水的颜色神奇变幻,时而呈现鹅黄、
时而呈现墨绿,不过最常见的是清澈晶莹的宝石蓝。缤纷的五花海是座令人难解的湖。90年
代,九寨沟地区遭受连年旱灾,五花海上游的熊猫海已经干涸,但是五花海却依然湖水丰
盈。不仅如此,更令人奇怪的是,地处高寒地区的九寨沟,每到冬季,其他的湖水都已封
冻,但五花海从不结冰。
  九寨沟村民:「我们当地人都认为五花海是很神秘的。冬天其他的湖都结冰,而它却不
结冰,有的时候,我们仔细的看,会发现湖面有许多的水泡。」
  四川省地质考察队的范晓教授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范晓教授对五花海的秘密做出了如
下推测:五花海的湖底有着丰富的泉水,而且存在长期补给的恒温水源,因此,即使到了冬
天或是干旱季节,五花海的湖水也会一直保持不变。但湖底是否有恒温泉水,以前从未得到
  潜水员下到水底是深的地方。令人感到惊奇的现象出现了,湖底有许多好似火山口一样
的地方。坑的中心,果然有水不断地涌出。证实了范教授的推测。范教授和潜水员产生了另
一个想法:湖底的泉眼会不会通向其他的地方?
  五花海和长海两湖之间横隔着一座大山,距离有20多公里。范晓教授也一直想弄清长海
的出水口在哪里。他们最终发现了一处小洞穴。沿着断层线,发现有更多的小型溶洞相互连
接着。这些溶洞是钟乳洞,钟乳洞一般常见于温带地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寒冷地带几乎
是没有的。
  科学考察人员测量了地震断层线的角度,断层线倾向为45度,倾角为70度。原来,长海
和五花海之间通过断层相互连接着。五花海的湖底泉水也就通过地下断层从长海流入。在对
五花海的水质进行分析时发现石灰浓度是长海的20倍。原来长海流入五花海的水在经过石灰
岩岩脉时,使水中带入了大量的石灰钙华物质。这些含有钙华物质的白色砂粒就像是热带珊
瑚海中的沙子一样堆积着。这里的藻类也因为受到了钙华物质的影响而变成白色。
  从五花海流出的含有丰富钙华物质的水,在下游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钙华景观。在五
花海下游1公里多的地方是「诺日朗瀑布」,它宽32米,高25米。九寨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
的边缘,由于地震而引起的断层所造成的巨大落差,是诺日朗瀑布的主要特点。水中的钙华
物质在瀑布顶部迅速地堆积起来,形成了堤坝,逐渐地在堤坝后形成了一汪湖泊。然后,一
层又一层,由断层所造成的瀑布和湖水就这样产生了,周而复始,最终形成了九寨沟阶梯状
般的美丽景观。
  九寨沟山谷海拔从1000多米一直到近5000米,气候跨越了温带到亚寒带。由于山谷险
峻,所以在这里有很多古代的动物以及植物原种得以保留下来。在这里,珍贵的药材多达
  九寨沟的海子与海子之间,是飞瀑和溪流。好些树林就长在溪流中。树倒了,倒在水里
好多年,上面铺满了钙华和藻类,水中的鱼也以这些密集的树枝作为嬉戏和觅食之所,而这
些树一点没有腐烂的迹象。
  位于五花海下游5公里处的「卧龙海」,曾经也有生长着钙华的堤坝,但由于下游的瀑
布逐渐扩大,堤坝沉入了湖底。在九寨沟谷地最下游的是长达两公里的「芦苇海」,这里是
淤泥集中的沼泽地带,浅滩中生长着茂密的芦苇。石灰物质在这里被过滤并沉积下来。
  九寨沟,正是具有了这样独特的由钙华所形成的美丽湖泊和瀑布群,才在1992年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在1997年被评为了世界的生物圈保护区。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09)——莫高窟[/url]
  文化遗产:莫高窟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穿过河西走廊的古代丝绸之路,到这里,就走到了进入西域
的最后一个边关重镇。
  敦煌最重要的价值,是那黄沙淹没不住的敦煌石窟群,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体的代表窟
群,它凿建于今天敦煌市东南25的公里鸣沙山的断崖上。
  自公元366年开始,在其后的一千年中,这里连续开窟造像,鳞次栉比的佛窟分布于高
15至30多米的断崖上,形成南北长1680米的石窟群,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早期的彩塑主体造像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情,但是只要当地的人动手去模仿、去制作,就
必然会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参与进去。
  到了隋代,彩塑已经完全离开了墙壁,充分发挥了彩塑的主体性、独立性的特长,隋代
后期的大部分彩塑,已经接近标准的中国人的身体比例了。
  唐代,敦煌彩塑的体积、规模和数量空前增多,体裁广度和艺术成就都超越前代,后世
也无法超越,盛唐之风深深的体现在敦煌彩塑艺术中。
  北大佛像是莫高窟最大的塑像,高34.5米,它的气定神娴,是唐朝鼎盛国力的体现。
  隋、唐两代是敦煌飞天艺术的极盛时期,完成了中国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历
程。飞天的演变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在艺术手法上,中国的线条勾勒表现后,又
用西方的「晕染法」填充颜色,所以人物表情才这样生动,这样富于质感。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精品,就是这个「反弹琵琶」的舞姿引发了舞剧
「丝路花雨」的创作灵感,取得名扬海内外的巨大成功。
  在壁画中,有音乐体裁的洞窟200多个,不同类型的乐队有500多组,各类乐器40多种,
共4500多件。
  「胡旋舞」以表演旋转为主,而且节奏很快。这种大型乐舞表演的场面,只有凭借敦煌
壁画所记录的内容「一窥豹斑」。
  1900年5月,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打进了中国的国都北京。就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
第二个月,道士王圆箓请一位姓杨的先生抄写莫高窟壁画上的题记,杨先生拿准备用来照明
用的芨芨草捅开了藏经洞的秘密。
  王圆箓将几卷经卷送到敦煌县令汪宗翰手里,汪宗翰又把经卷送给了甘肃学台叶昌炽。
金石学家叶昌炽,立刻建议把所有经卷送省城兰州保管。不料,省政府竟然舍不得出运费,
仅在公元1904年3月下令,由敦煌县衙清点。
  1906年2月,一个为英国服务的匈牙利犹太人斯坦因来到中国。他从土耳其商人那里听
说敦煌王道士手里有古书,于是,不顾一切地赶到了敦煌。
  斯坦因用七昼夜的时间,肆意挑选着文物,选中了3000多卷保存完好的经卷,500幅以
上的绘画,装在29个大木箱里,悄悄地离开了敦煌。
  16个月后,这些珍宝到达伦敦大英博物馆,震动了整个欧洲,斯坦因的发现被列为20世
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法、日、俄和美国迅速组织探险队,从不同的方向赶往中国。
  法国人伯希和用预先制好的化学胶布,粘走了26方最精美的壁画,还盗走了几尊彩塑,
包括高1.2米的半跪观音。俄国人勃奥鲁切夫,早在1905年,就从王圆箓手中骗去一批文书
经卷。1914年,另一个俄国人鄂登堡也来到敦煌,剥去一批壁画,盗走一些彩塑。1911年,
日本大谷探险队赶到敦煌,从王圆箓手里买到300多卷写本经卷和两尊精美的唐代塑像,连
同盗掘到的大量吐鲁番文书。
  大英博物馆内的敦煌文物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从文字方面说,有汉文、突厥文、西夏
文、吐蕃文、吐火罗文、回鹘文、梵文等多种,对于研究这些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不
可估量的价值。
  敦煌藏经洞的文献,几乎涉猎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医学穴位图,有军事文书,有诗稿
小说,有舞谱,有乘法口诀,还有字帖,地契,卖身契,林林总总,举不胜举。
  唐代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的极为罕见,而藏经洞出土了大量的唐朝绘画。大英博物馆内
的敦煌绘画最为精彩。
  敦煌藏经洞文献的流失,导致了国际性敦煌学的产生,然而,敦煌文献流失到世界许多
国家,又打乱了敦煌文献的系统性,给敦煌学的研究发展带来了困难。
  1909年金石学家罗振玉在苏州胡同一家字画装裱店发现了伯希和送来的古代文书,他找
到了自己的同学一起要求伯希和在六国饭店当众展示他手里的古董,伯希和说出这些古书来
自风沙弥漫的敦煌莫高窟。这以后罗振玉等人每天都要到八宝胡同伯希和住所来观看、抄录
伯希和手里的敦煌文献。中国的敦煌学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
  罗振玉将敦煌劫难的情况报告给了学部左丞乔书南,由他下令给陕甘总督,就地封存莫
高窟藏经洞,并且拨款库银6000两,让敦煌县令收集失散的文物。
  王圆箓在押运车辆到来之前,悄悄地把许多珍贵写本藏在了两个大转经桶里,这些珍贵
文献最终被1914年第二次来到敦煌的斯坦因,和日本大谷探险队运到了国外。而运往北京的
敦煌文献,沿途受到各地官吏燕过拔毛似的掠夺。
  当时许多知名学者,投入到了这场文化抢救运动,语言文学家刘半农率先到达巴黎法国
国家图书馆,自发地抄录了104件敦煌文书。
  然而,学者们所关心的敦煌莫高窟正走向绝境。石窟因为严重的自然风化,而千疮百
孔,时刻都有坍塌的危险,村民们仍然按照惯例到莫高窟前去养马、去生火、做饭。
  1920年,一批在十月革命中流亡出来的白俄官兵窜入中国境内,被中国地方政府扣留,
敦煌的官员把残破的莫高窟作为监狱,竟把他们全部关了进去,于是这里留下了斯拉夫语的
下流话和他们部队的番号,还有烟熏火燎的痕迹。
  1941年,艺术大师张大千来到敦煌。7个月后,他到了兰州,把他在敦煌临摹的部分作
品托人带到成都,办了一个「西行记油画展」。第二年,他带着妻儿全部住进了莫高窟。张
大千把五层洞窟全编上号码,临摹作品达276件,张大千三年画壁,感动了许多人,教育部
西北考察团从兰州奔赴敦煌。
  考察团到了敦煌榆林窟,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也来到了敦煌,张大千要求政府成
立专门机构,对莫高窟进行保护。
  于右任向国民政府提议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曾在法国巴黎留学的中国青年常书鸿被提
名主持这项工作。敦煌的生活艰苦而单调,不能忍受困境的妻子不辞而别。然而,常书鸿不
肯放弃责任,更不肯放弃理想。
  紧随常书鸿的脚步,段文杰,樊锦诗等一批又一批学者,在敦煌研究院,坚持推进常书
鸿开创的事业,敦煌艺术瑰宝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发展。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10)——长城[/url]
  文化遗产:长城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二十多个朝代和众多的诸侯国修筑过长城,而且每个朝代和各诸
侯国修筑长城的位置和长度都不一样。
  早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以城墙和城堡相连接的军事防御工事。战国
时期各诸侯国开始大力修筑城墙。并在敌对国方向的战略要地构筑军事据点,并派兵把守。
后来又把这些小城和要塞连接了起来,长城从此就产生。战国时期的7个主要的诸侯国,
齐、楚、燕、韩、赵、魏、秦等都筑有自己的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了防御匈奴、东胡骚扰中原,秦始皇在吞并六国以
后的十五年中,将原有的秦国、燕国和赵国的长城连通加固,筑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东止辽
东,绵延万里的秦长城。万里长城的名字,就是从秦始皇时期才开始有的。
  到了汉代,北方匈奴的威胁更加严重。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一方面对匈奴发动大规模
战争,一方面则积极修筑长城。
  汉长城西起今天新疆,东止辽东,工程规模远在秦长城之上。汉武帝主要修筑了通过河
西走廊的长城,有力地阻止了匈奴的进犯,对发展西域诸属国的农牧业生产,促进社会的进
步,特别是对打通与西方国家的交通,发展同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
用。第二个拥有万里长城称号的就是汉朝所修筑的和烽燧亭障。
  明朝是兴修长城的第三个高峰。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扰掠,明代十分重视
北方的防务。在明朝统治的过程中,有二百七十多年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
巩固长城的防务。
  明朝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一万四千七百多里。工程之大,自秦皇、汉武
之后,没有一个朝代能够与之相比,工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结构更加坚固、防御的作
用也更大了。
  此外,还有金代的长城也将近万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总长度加起来,大约
在十万里以上。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相对比较完整
的是明代所修建的长城。
  长城的设置本是为了防范漠北游牧民族的侵扰,然而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就会发现,
曾经有无数次的游牧民族突破长城的防线南下,甚至入主中原,建立政权。
  历史上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侵并引起政权更移的有三次,第一次是两汉之后的
「五胡乱华」;第二次是辽、金与两宋的对峙和元的统一;第三次是满族入关建立大清。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开始定居内
地。这五个少数民族又被称作「五胡」。
  五胡在长期的纷扰之后,渐渐趋于统一,也逐渐汉化。其中,匈奴汉化最早,鲜卑汉化
最深。「五胡」在中国北方与汉人杂居,中国北方也陷入了长期的纷乱状态之中,史称「五
胡乱华」。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136年之久。
  隋唐统一全国后,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的
母亲,均出自拓拔鲜卑的独孤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也出自鲜卑族。
  中国古代第二次大的民族融合开始于唐朝末年。活跃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族渐渐兴
起,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辽。辽的治国方略与中原汉人无异,而且朝廷内任用了许
多汉人。辽不断地派兵南下侵扰北宋,逼迫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
  北宋以向辽进贡岁币的方式换来了暂时的和平,岁币也腐蚀涣散了辽人的斗志,于是崛
起于他们身边的女真族建立的大金趁虚而入,一举灭掉了北宋与辽国。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逃杭州建立了南宋。从此,南宋与金又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斗。但
是不久,在长城北部的广阔草原,又有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兴起了,这便是后来威震欧亚大
陆的蒙古铁骑。
  1234年,蒙古灭金。1279年,蒙古灭南宋。
  第三次北方少数民族跨过长城入主中原,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将蒙古势力赶到长城之外
的三百年后。崛起于东北的女真人的后裔满族再次越过长城,问鼎天下。
  汉满民族长期杂处,文化交融不可避免。到康熙末年,关外已经出现了满汉杂处,满人
不能说满话的现象。到了晚清,能说满语,会写满文的满族人就更少了。
  长城作为一个军事防御工事,修建它的初衷是为了把不同的民族分隔开来,但是纵观中
国的历史,长城从来就没有将不同的民族真正隔离开来,而是全景般的目睹了他们的融合。
  由于历代长城的走向与我国半湿润气候与干旱气候的分界线基本一致,所以实际上,长
城成为了我国农耕区和游牧区分界线的标志。它分别保护了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经济发展,促
进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发展,让双方长时间的和平相处、互相交往成为了可能。
  历史上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长城的位置也在随着这种力量的变化而向北或向南移
动。明长城的位置就比秦汉长城向南后退。
  两千多年来,我国北方的农牧界线历经变动,形成了一个动荡不定的农牧交错带——农
牧过渡区,也即长城地带。长城地带的自然地理环境既适合放牧又可以扩耕。在你进我退,
或我进你退的长期对峙、拉锯的过程中,这里成为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融合带。
  如今,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的作用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人类世界的一个奇迹,中华民
族的精神象征,长城像一条巨龙奔腾在神州大地。她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中华民族之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11)——皖南古村落[/url]
  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
  胡适与陶行知这两位中国学者,都来自安徽南部的古老徽州。在他们生活的年代,人们
要进入徽州黟县境内,必须先走水路。然后穿过西递村村口的桃源洞,沿着小溪再曲曲折折
走上几百米,峰回路转,一块盆地呈现眼前。
  这里阡陌纵横,一座座房屋错落相间,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面的描写颇为相似。
而西递人也自称是「桃花源里人家」。
  陶渊明曾居住过的牛头山与西递直线距离不过75公里,然而皖南地形复杂,山重水复之
间,陶渊明是否真正到过黟县西递村,世间是否存在一个真实的桃花源,也就成了后人争论
不休的话题。
  另一个皖南村落,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背倚青山,山前溪水环绕,山水之间是一块平地。村庄就建在这片平地之上。村庄
内部,一条活水绕过家家门前。
  不过,宏村内部的活水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村民们后来修建的。
  宏村形成村落的时间大约在南宋。
  村落初期,只有山前那一条溪水。后来由于人口的发展,在狭长的土地上,宏村人的房
屋很挤,一旦一户发生火情,整个村落都有危险。
  明朝永乐年间,宏村人邀请徽州地理先生何可达重新勘测规划,希望老先生能为他们消
除火灾的隐患。
  何可达认为,人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必须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为自己创造出更好的生
活环境。经过十年的探索,何可达确定了把溪水引到村民家门口的村落规划方案。
  根据何可达的设计,村民先把村中那口仅有的小泉窟,开掘成一个宽阔的半月形水塘,
取「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称为「月沼」。
  然后村民从山前的那条溪水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在各家各户门前经过,经过月
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村民们利用天然的地势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终保持活性,同时在
上游设置水闸,控制水的流量,这样,水渠之水就能长年不枯。
  开始,村里的学堂是建在村口的。为了解决孩子们和老师用水的问题,也为了美化学堂
的环境,村民们又在学堂旁边修建了南湖。
  就这样,月沼,水渠,南湖,天然的溪水,组成一个活水系,终日潺潺在村中流淌。一
旦发生火险,任何人家都能够就近在家门口取水。
  村民们日常的生活用水也都从这里打取。每天早晨8点之前是全村人使用饮用水时间,8
点以后才允许人们在水渠中浣洗。
  500年后的今天,宏村的水渠依然清澈如许。
  但在徽州的土地上繁衍了数百年的家族,祖先却不是徽州人。他们大多数来自中原。
  像西递胡氏就是唐朝皇室的后人。现在,在西递的追慕堂里,仍然供奉着他们的远祖,
唐太宗李世民。
  每逢战乱,一些中原的名门望族也会举家南迁。皖南山峦起伏,交通不便,成为这些望
族的首选之地。徽州的古村落,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家族。这些中原望族,不但带来了先进
的生产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耕读礼俗。
  履福堂的主人是清代西递一位知名的收藏家。
  他一生酷爱读书,写诗,作画,惟独不喜做官。可这位老人家的厅堂里却有一幅这样的
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把经商和读书等同起来,这在当时的社会可是非同一般的事情。原来,徽州人虽然重视
文化教育,但是这里毕竟人多地少,客观局面使清高的徽州人不得不放下架子,选择从商。
  于是经过几年学校教育后,大多数徽州人就会外出学习经商。成年后参加科举,一旦不
中,就做商人。
  徽商在明清之际取代晋商陕商成为当时中国最成功的商人。
  徽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大量资本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设中。
  中门,又叫仪门,是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独有的建筑形式。中门专供贵客通行。
  奇怪的是,在清末著名的大盐商汪定贵家中门的边门上方,雕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图案:
「商」字。
  经商成功的汪定贵花钱捐了个五品官职,却只是个虚职,没有实权。于是他就恶作剧似
的将「商」字高刻于边门之上,来访客人,无论他是什么职业,都要低商一等,从商下面通
  这所大宅院占地2100平方米,光是木柱就有136根。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木雕世界。
  徽州匠人的作品,无不繁复细腻,精致绝美,即使在故宫颐和园中,也难以找到一块与
之相似的精美雕刻来。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杨鸿勋:「它所不同的就是,它是做得非常之精彩。
一个数量大,到处都用,用雕刻。一个是雕刻的精美、水平高,技术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都
  在西递和宏村,有几个建筑明显高出其他民居。
  敬爱堂就是其中之一。从大门开始,敬爱堂就显得气势非常,使人顿生敬畏。这就是西
递的胡氏宗祠。
  敬爱堂的大厅,是胡氏子孙集体祭祖的场所。
  进入里门,正中横梁上,是这幅一米见方的「孝」字。
  这幅字的作者,就是朱熹。他发展完善了理学思想,创造更加严谨的规矩和秩序,从而
强化了徽州人的宗法观念。
  至今,徽州人仍然保持着对祖先的尊崇。每逢清明前后,子孙后代一定要扫墓祭祖。
  宗族的强大推动了徽商集团的发展。他们渐渐垄断了木材、茶叶和丝绸、盐业贸易,最
终形成了徽商称雄中国数百年的局面。而徽商集团的成功,又必然促使他们要继续维系宗族
的稳定与强大。
  传宗接代,女人是关键。
  古代中国,任何城市都有牌坊,却没有哪个地方,像徽州一样,拥有这么多的牌坊。牌
坊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贞节坊,另一种是功德坊,包括科举坊、忠孝义坊等。
  徽州的牌坊中,属于女性的只有一种,贞节坊。
  徽州男子外出经商之前,父母都要给他们完婚。新婚不久,丈夫就要远走他乡。男人们
在外面打拼,十年八载难得回家一次。而家中妇女们的行为受到了严格限制。
  建于1905年的「孝贞节烈坊」,是徽州最后一座牌坊。她已经显得简陋寒酸,然而坊额
上的字却惊心动魄:「徽州府属孝贞节烈65078名」。
  这里表彰的65078名妇女,没有名字。
  徽州古老的村落在徽州女人的忍辱负重中维持了家庭和家族的安稳。有了稳定的后院,
徽商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经营活动中。
  明清之际,徽商鼎盛。当时江浙一代拥有千万家财的盐商35人,其中28个是徽州人。
  中世纪晚期,西洋的商人已实现了向早期资本家的转型。但徽商积累大量资本后,却将
大部分金钱用于自己的住宅建设。
  徽商的没落给皖南古村落的发展划上了一个休止符,却保存了完整的明清村落建筑群样
式。西递和宏村浓缩了徽商鼎盛时期的那段历史,凝结了徽州古老而优秀的文化,成为人类
建筑史上的一个绝唱。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12)——平遥古城[/url]
  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美国人罗比&#8226;尤恩森在宋氏三姐妹的传记中将宋蔼龄的丈夫孔祥熹的家乡称为「中国华
尔街」,指的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晋中地区,而它的中心所在,就是平遥。
  十八世纪末的中国,小城平遥由于人多地少,水系缺乏,人们纷纷踏上了经商之路。渐
渐地平遥商户也遍及到了全国各地。
  十九世纪初,远到中国各地的平遥商人们,即使付给镖局可观的酬劳,也难以保全大量
的财产安全到达目的地。因为平遥一家染料庄的分号遍及北方各省,便常有同乡客商将自己
的现银存入染料庄的分号,拿着一张证明,回到平遥再从染料庄的总号提取现银,并为此支
付一点酬金。久而久之,这种酬金的收入,开始大于染料庄本身买卖的收入。
  染料庄的大掌柜雷履泰预感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公元1823年,他正式向东家李大全
建议,将染料生意改成「票号」,取名「日升昌」。李大全作为投资方,出现银三十万两,
这是他的家族几代经商的积蓄。
  「日升昌」的主要客户是各种大商号。这些商号凭借一张汇票,不但安全便利地调拨了
资金,而且还可以用汇票支付各种款项,改变了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
  这张关键的汇票只有一张,由客户持有,采用「认票不认人」的汇兑制度。汇票中还设
立一套只有「票号」核心人员才能看懂的,用汉字作符号的密押。汇票也最早采用了水印的
方式,还实行「迟三五日」交付的规定,以便丢失票据的人有挂失的时间。
  「票号」根据路途的长短收取从千分之二、三至百分之七、八不等的汇费。由于当时交
通工具不发达,通常汇款期都很长。票号便利用这段时间以较低的利率向商家放贷,收取利
  「日升昌」大股东李大全当初投入的30万两本金,在100年的时间里,为李氏家族创造
了1500万两白银的红利。
  在「日升昌」票号的鼎盛时期,总号由十四、五人组成,遍布全国的分号有35家。
  清朝时,官员调动频繁,经常有大量现银需要转运。这些官员便成为「票号」最忠实的
私人客户。随着票号的全面兴起,逐渐担当起了替政府调拨钱银的重任。
  十九世纪中叶,「票号」业进入全盛期,全国的票号绝大部分出自山西省,总共有40余
家,其中平遥占了22家。这里成了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鼎盛时期,几乎控制了中国近一半
的流通货币。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是,「平
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
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可以触摸的平遥古城真实历史,开始于公元14世纪中国的明王朝。
  明朝初期,中央集权要求重要的县城,按照严格的等级标准和布局程式进行建造。
  整个平遥古城呈正方形,面积仅2.25平方公里。古城中心的南北大街构成一条笔直的中
轴线,分割全城。高18.5米的市楼屹立在城市的中心点上,这里又是全城的制高点。城市中
强烈的色彩对比,呈现出一种等级的象征。平遥古城的主要建筑和格局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
人对于生存空间一脉相承的思维和观念。
  时光上溯到二千八百年前。传说周王朝大将尹吉甫为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修建了
这座古城。周朝在这里驻扎军队,修建住房,并用土筑起一道防御线,这即是平遥古城墙最
早的由来。
  公元1370年,明王朝为加强防御将平遥土筑的古城墙改建为砖石城墙,这项工程持续了
  现在完整地屹立在世人面前的平遥古城墙,全长6162.7米,城墙高达12米。墙底宽10余
米。墙顶宽3至6米,护城河深3米。
  日,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用炸药开了东城墙的一角,蜂拥而入,占领了
这座古城。六百年前设计的防御设施,在现代战争的炮火中彻底失去了作用。至今,城墙东
南角仍留有日军当时炮击留下的弹痕。
  平遥古城传统的民居建筑,属于中国北方汉民族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确的轴线,左
右对称,主次分明。中间形成一个狭长的窄院,据说是象征聚财聚气。四周外墙高达七、八
米,不开窗户,有利于抵御北方的风沙天气。整个院落形成一个封闭感很强的空间。
  平遥古民居最独特之处在于,正屋保留了西北地区窑洞的形式。这种窑洞不再是「凿土
为窑」,而完全是在平地上用砖砌成的。窑洞冬暖夏凉,噪音少,坚固抗震,家中也只有长
辈的卧室才设在正屋的窑洞中。
  平遥民居中,最古老的是这座据说始建于元代的冀氏老宅,它的院落显得宽阔,风格简
朴。但因为历经各个时代的破坏,往日的风采已依稀难辩。
  平遥民居的大门很有特色,有拱券式的,有高而窄的门廓式的,最具特色的是垂花门。
平遥民居中的许多装饰物,也留下了各个时代的身影。
  至今,平遥古城仍完好保存着明清二代所建的400余处民居院落。六百年来,平遥人出
街穿巷,平静地生活在其中。
  屹立在东南墙头这座建筑叫魁星楼。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中国道家叫天罡星,
是主宰科举文运的星辰。平遥城墙上3000个垛口,72座敌楼,象征着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的
三千门徒,72贤人。一座军事用途的城墙上,充满了不同的文化意味。
  在这本清乾隆年间的《平遥县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平遥文庙原本庞大的规模。文庙大
成殿为宋金时期重建,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庙建筑,也是平遥古城内最早的古建筑。
  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双林寺,是平遥现今保存下来的最大的庙宇,已有一千四百
余年的历史。全寺各殿满面彩塑、悬塑群体,共计2050尊,保存完好的就有1566尊,历经
六、七百年建造完成,被誉为「集宋、元、明、清历代彩塑艺术的宝库」。其中「千佛殿」
殿内的护法神韦驮造像,被称为「中国第一韦驮」,是双林寺最杰出的彩塑品。
  平遥,一座有着二千八百年历史的小城,保存了现今中国最完整的城墙,三千多处明清
时期的院落,一百年前中国的金融中心,拥有最古老的佛教彩塑,是四万多人的生活家园。
  今天,她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13)——黄山[/url]
  自然文化遗产:黄山
  1964年5月,郭沫若携夫人同游黄山。在黄山之顶,郭沫若只写下一句话:「深信黄山
天下奇」。
  黄山的名字至今依然蕴藏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许多秘密。
  5000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英雄黄帝,终于打败蚩尤,完成他一统江山的大业。但他
却将位置传给儿子,自己终日在黄山采药炼丹,修养身心,直至成仙。
  这个传说被后来的人们记在史书里。
  过了3000多年,有个大臣为了讨好唐玄宗李隆基,上书说黄帝就是在这座山修炼成仙
的。李隆基于是敕令改称这座山为黄山,意思是黄帝修炼成仙的山。
  其实早在汉代,就有了黄山的称呼。在刘向编著的《列仙传》中,就有一篇叫做《黄山
记略》的短文。为什么汉唐之间的人们忘了黄山的说法,而称呼他为黟山,到了玄宗时代,
才又改名为黄山呢?这个疑问,至今无人能够解答。
  唐玄宗命名黄山后,又过了800多年,黄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游客。他就是大旅行家徐
  徐霞客站在黄山山顶,感慨道,「薄海内外群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
  今天,我们镜头下的黄山依然有如仙境。
  在我们视线尽头喷薄翻涌着的巨浪,不是水,而是云。传说这是黄帝炼丹时散发的烟
雾,因此黄山之云与众不同。
  黄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再加上这里山高谷深,林木茂盛,因此长年湿度
大,水气多。水气凝结成低空层积云,低空层积云又凝聚成云海,这样,一年中黄山竟有
250多天云海翻腾,烟雾弥漫。
  明朝和清朝的人们干脆就把黄山称为黄海。后来,人们又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将
黄山分为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
  由于地质运动的原因,黄山峰主体是花岗岩,土地稀少。这些花岗岩经过上亿年的流水
冲袭,冰川侵蚀,形成了姿态各异的怪石。
  松,是黄山的特色之一。
  1936年,植物学家夏纬英,提出黄山松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树种,应该作为一个专有名词
载入植物丛书。他的观点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黄山松成为我国少有的以地名命名的树种。
  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你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去,你都会看到一个不同的黄山。
黄山永远不会让你有一种重复的感觉。」
  清代编的《黄山志》的序里头,开篇第一句话就说:黄山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也。有人甚
至把黄山比喻为是一部周易,就是说它那种变化无穷无尽。
  奇松、云海、怪石共同组成了黄山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而美丽的自然又为众多生命提
供了休息繁衍的场所。在这个三十公里长、四十公里宽的一个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花岗岩地
区,一共有两千多种动植物。
  人们曾以人体动态来做比拟,概括出五岳各自的特征。但人们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
比拟黄山的形象。面对黄山的无穷变化,我们第一次发现,语言与自然相比,竟是这样贫
  最早进入黄山的道教,在短暂的兴盛后,迅速地衰败了。真正对黄山开发做出历史性贡
献的是佛教,是普门法师及其追随着。
  普门为开发黄山,四处奔走化缘,筹措到开山的经费。在他的感召下,许多高僧大师云
集黄山,建禅院,开山道。经过几年,56峰之间终于有了一条凿于绝壁之上的小道。
  黄山作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当然不仅有美景更有在文化上的独特地位。
  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所有黄山的山峰、石头、包括一些松树,它都是有名字的。它
在被人类这几百年的不断的参观、游览、观赏的过程中,都已经被我们人类文明的文化的眼
睛所抚摸过了,它是一个民俗大观园。」
  公元121年,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弟子孔丹发明了宣纸。
  到了李后主时,这位酷爱书画的艺术皇帝亲自监制笔墨纸砚的制造。
  就在黄山脚下,南唐的工匠们以黄山松烟为原料制成了徽墨。还有澄心堂纸和宣笔歙
砚。书画艺术,因为工具的成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文人书画家开始大量描画山川景物,花
  到了明末清初,时局突变,大批文人学者只能向书画间求索。于是一大批追求个性创造
的山野画家崛起。
  黄山景观奇绝变幻,灵秀多姿,正好可以表达他们不愿受世俗羁绊、孤傲但又丰富多彩
的性格和心灵追求。因此,中国万千名山大川,只有黄山形成了一个专题画派。
  也正因为这样,黄山画派的形成和发展与书画者个人的命运成就密不可分。
  僧人渐江登临黄山,落脚黄山文殊院。
  渐江将心中感受融入画中。他笔下的黄山倔强、清冷、寂静。
  「以抒发个人性情为目的、以描画黄山景色为主体」的黄山画派至此形成。
  1663年,渐江辞世。
  中国明清之际的绘画大师石涛,很欣赏渐江的山水画,认为绘画要像渐江那样,将作画
者个人的感受画出。14岁那年,石涛第一次登临黄山,结下了与黄山的一世情缘。他在给友
人的信中说「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
  石涛在黄山中,写下了传世的美学名著《苦瓜和尚画语录》。
  有一次,太守在与石涛同游黄山时,希望他能将黄山72峰统统收入笔端。
  画成后,太守只见72幅画各个不同,峰姿各异,或浓或淡,皆出于画者的心意。这时的
黄山已经在石涛的笔墨中融会贯通,成为他山水画的灵魂。
  由于石涛的巨大成就,黄山声名大噪。
  从此,黄山成为历代山水画家的朝圣之地。
  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黄山对于诗人成为一种挑战,而对于画家成为一个难得的题
材。黄山在申报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时候,联合国的官员桑塞尔博士多次来黄山进行考察。考
察完了以后,他就向陪同他的黄山管委会的官员问了一个问题。说你们认为黄山最大的威胁
是什么?这些黄山管会的官员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火。桑塞尔博士摇了摇头说,NO不是
火,是人。」
  黄山,充满着梦幻色彩。游人纷纷踏上这块土地。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黄山原本仙境般
的环境已经显现疲惫。不久前,黄山风景管理局做出了黄山景点轮流休息的决定。我们到底
应该怎样与自然相处,这也许是黄山留给我们最大的课题。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14)——故宫[/url]
  文化遗产:故宫
  明永乐帝朱棣公元1403年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自己建造一座豪华、宏大
  在这个72万平方米的设计规划里,宫殿、楼阁等786种,建筑物鳞次栉比,房屋总数在
初建时,就达到九千多间。
  紫禁城,中国规模最大的皇帝朝寝之地,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墙,是这里的基调,这
种基调的构成,主要出自中国古老的思想,以中心之地的黄色和代表光大的红色来展现。
  这种色彩也显示了皇帝所居住的紫禁城应为天下的中心,体现着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
  北京,自元大都设立在此以来,便成为国际性的繁荣都市。
  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的永乐皇帝,由此具备了国际性的广阔视野。
  传说当时每日前来向永乐帝朝贡的外国使节要排成长长的队列。
  永乐帝积极地开展与各国间的交往,就连中断了的对日贸易,也得以再开。都城北京,
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更加繁荣了。
  从上空俯望紫禁城,穿过天安门、端门,在午门过后就是紫禁城内。这里的建筑物都排
列在一条直线上。
  紫禁城的太和门是外朝的正门,永乐帝在此召见官僚,并实施政务。
  穿过太和门就是宽超过三万平方米的太和殿广场。
  举行盛典时,文武百官、马匹、仪仗队近一千人在此整齐的排列谒见皇帝。由于过于的
宽广,许多人根本看不到殿内的皇帝。
  紫禁城的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砖木结构建筑,向太和殿延伸的御道上,雕有云和龙
  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即位仪式、婚礼大典等的殿堂。
  太和殿在紫禁城建成后不到百日便毁于大火,永乐帝认为这是天地之意。直至第六代正
统帝即位五年时才重建太和殿。
  永乐帝在营建紫禁城时,将处理各种政务公事的场所--外朝,和皇帝的个人生活场所-
内廷分开了,在宝和殿的后侧是内廷,也就是皇帝的住处。
  内廷的进出口乾清门前,放置着雌雄各一只金狮。通常容许进出内廷的只有侍奉皇帝、
皇后的宫女和宦官。
  在紫禁城内廷中生活着的皇帝,其护卫是由皇帝的御林军与宦官承担的。
  在永乐帝之后,这座皇城里又先后生活过23代帝王,他们和永乐帝一样享受着这种奢靡
的生活,同样也享受着这座宫室给他们带来的帝王威仪。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外国使馆区东交民巷成为了战争的前沿。窥视中国已久的列强
们,终于得到了极好的借口。在八国联军的先进武器下,京师陷落了。
  八国联军成了北京城的主宰,北京惨遭洗劫,典籍文物,国宝奇珍遗失无数。就连故观
象台上的仪器最终也未能逃过列强的劫掠。荒草丛生的宫墙内,联军司令瓦德西占住了仪銮
殿,这里曾是慈禧最喜欢的起居之所。
  专家胡小伟:「八国联军那时候呢是慈禧、光绪都跑到西安去了,这一次(故宫)遭受
的损失,就很难统计,至少是我们知道的《永乐大典》,就是在这一次里面损毁的。至于中
国的文化典籍,由于他(联军)有文字之间的隔阂,他更不知道有什么好处,所以遭受的损
害啊就特别大。」
  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柳条沟事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在短短的
三个月时间里,日本就占领了整个东三省。
  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全境,北平前方已经无险可守,而日军距北平的直线距离只有
不足50公里,两天时间就可攻至北平城下。在北平城中,令人尤感担忧的就是
日刚刚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它保存着来自于明清两代500多年的皇家文物,数量多达上百万
  1931年底,故宫博物院开始准备文物南迁。
  日晚上,故宫文物开始起运,6月2日首批南迁文物开始离开北平,故宫国宝
从此踏上了万里漂泊之路。
  此时日军已逼近天津,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运输文物的列车没有走津浦路,而是由京
汉路、陇海路,绕道徐州最终抵达上海。
  然而,故宫这批国宝,存放于上海租界区,只能是权宜之计。最后决定在当时的首都南
京建造专门的库房加以保存。
  1938年12月,总计19650箱南迁文物,全部运输到南京朝天宫库房。这里现在仍然存放
着两千箱多箱南迁文物。
  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侵华战争全面爆发。随着凇沪会战随即打响,当
时中国的首都南京一下子被推到了了战争的前沿。日军占领上海后,迅速向南京靠拢,中央
政府决定迁都武汉,故宫文物也被迫再次转运他地。
  12月8日,抢运工作不得不停止,而此时库中尚有2900箱文物。12月12日南京沦陷,日
军随即在南军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位于朝天宫的文物库房,也被日军占领,日军将里面的
文物搬出,将库房改造成了一家伤兵医院。
  而此时从南京抢运出的故宫文物从北线、东线、南线三路向贵阳进发,最后决定向四川
  1944年2月南线文物进入四川。南线文物一共80箱,全部存放在距重庆40公里的小山村
飞仙岩,直到抗战胜利。
  中线一共9369箱文物,又由轮船从南京运往武汉,1938年底,这批国宝全部运至重庆。
最后存放在乐山的安古镇。
  北路文物从南京出发后,在隆隆炮声中驶过徐州抵达郑州。
  运送故宫文物的列车遇上了大轰炸。万幸的是在空袭中,列车被铁路工人拉到了距站台
一公里的地方,躲过了轰炸。
  1935年5月,在经历了一年半的奔波之后,这批文物终于安置在峨眉山脚下的大佛殿。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炮火中,整个文物南迁分行三路,历时将近10年,行程万余里。
  1945年8月,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之后,中华民族迎来了抗争的胜利,游离在外的故宫
国宝也终于盼到了回家的希望。
  但在文物刚刚到达南京,返运北平尚未提上议程之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已发生重大变
  1948年下半年,蒋介石开始为退守台湾做准备。1949年1月国民党政府下令将存于南京
的故宫文物精选出2972箱,和中央博物院和中央图书馆等单位的数千箱文物精华一起运往台
  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外双溪成立,成立之初台北故宫的馆藏几乎全部来源于
故宫的南迁文物,从数量上讲,最终运到台湾的文物虽然只占整个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但
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
  今天,历尽历史沧桑的故宫依然静静地坐落在首都北京的中心,它的形象已深深地植根
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15)——庐山[/url]
  自然遗产:庐山
  庐山的云雾神秘莫测变幻无穷。
  庐山第一高峰为汉阳峰。相传四千多年前,大禹就曾端坐于此,观察长江洪汛,思考如
何疏导九江。
  另一个传说,西周时叫匡俗的人,一心修炼,周天子派人四处搜索,当找到匡俗的住处
时,匡俗已化羽成仙,仅存所住的草庐。所以后人便称此山为匡庐、匡山。
  实际上,庐山之名是与其山形地貌密切相关的。这里的山岳平地而起,四周险峻挺拔,
中间平凹,整座山好像一个巨大的箕筐。
  早在魏晋六朝时期,庐山就成了文人政客争相前往的地方。公元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始皇陵被盗过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