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大孔形成的原因上近延髓处可见高密度影

枕骨大孔_中国百科网
    
枕骨大孔疝 简介 一般来说,枕骨大孔疝一旦发生就很难抢救过来,因为枕骨大孔疝直接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几乎没有抢救的机会。因此预防很重要,只要是幕下的病变,占位效应较重,就有积极手术的指征,手术适应症应放宽,原则是宁可错开不要漏开。这是预防...
收录时间:日 12:58:33 来 源:未知作者:匿名
上一篇: &(&&)
创建分享人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四脑室、延髓背侧及枕骨大孔区管膜瘤-间变性(恶性)室管膜瘤-典型案例-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全国知名脑专科医院
【重要提示】我院从日起执行广州市公立医院新的收费标准(详见医院公示或电询020-),感谢您的支持!
间变性(恶性)室管膜瘤
联系电话:020-
【QQ咨询】:
& 四脑室、延髓背侧及枕骨大孔区管膜瘤
& & 黄女士半年前开始出现喝水易呛咳,她以为是喝得急所引起,没有在意。& & 一个月前喝水呛咳症状加重,伴有头痛头晕不适,当地医院诊断偏头痛,治疗效果欠佳。& & 转院行头颅CT检查,结果提示:四脑室下方占位。医生建议去更专业的医院去治疗,黄女士选择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综合神经外科。& & 进一步头颅MR检查提示:四脑室下方及枕大孔区示一不规则团块状占位性病变,大小约4.5cm×2.8cm×3.0cm,病变向下突入枕大孔,脑干及小脑受压,考虑室管膜瘤可能。& & 详细了解治疗方案后,黄女士决定行手术治疗。由鲁明主任主刀在全麻下行四脑室、延髓背侧及枕骨大孔区占位病变切除术,显微镜下见枕骨大孔区及延髓背侧灰褐色肿瘤组织,质软,近小脑下后动脉分支供血,血管丰富,从枕骨大孔区分离肿瘤组织,再延髓背侧逐渐分离,该处为肿瘤起源,分块切除肿瘤,手术过程顺利。& & 术后,黄女士的饮水呛咳症状好转,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后组颅神经损害症状,已满意出院。术后病理结果:室管膜瘤。【我要咨询】:
【一对一QQ咨询】:|
&&【分享到】:
地址:广州市沙太南路578号&&邮政编码:510510
咨询:020-(手机:)&&24小时接诊电话:
邮箱: 传真:86(020)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号 服务性质:非营利性网站 粤卫网审(2013)10号当前位置: >>
神经系统医学影像病例讨论
【一、病史临床】患者 男,17 岁;反复癫痫发作,伴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查体 无阳性。 【二、影像图片】T2WIT2WI矢状 T1WI【三、问题】 1.所示图像中哪一个脑内结构缺失或明显发育不良 A、扣带回 B、松果体 C、胼胝体 D、乳头体 E、视交叉 正确答案:C 2.下列那种影像表现不正确 A、三脑室位置 上移 B、双侧脑室扩 大 C、双侧脑室间 距缩小 D、双侧脑室枕 角扩大 正确答案:C(应为间距增宽)【四、影像表现】 横断面及矢状面见胼胝体体积明显缩小,胼胝体体部及压部未见显示,三脑室位置上移,双侧侧脑 室后角及下角明显扩大分离,扣带回发育尚可。 【五、诊断】 胼胝体发育不全 【六、鉴别诊断】 1.缺血缺氧性脑病所致胼胝体变薄 2.前脑无裂畸形【七、讨论】 胼胝体发育不全是一种脑内先天发育畸形,常并发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如 chiari 畸形,Dandy- walker 畸形,灰质异位等,临床可有智力发育迟缓和癫痫发作等表现,也可无任何症状。通常胼胝体 从前向后形成(膝部-体部-压部),因此多见体部和压部缺失,单独的膝部不发育罕见。影像诊断要点:两侧侧脑室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形成典型的“蝙蝠翼状”侧脑室外形。第三脑 室扩大上移,插入双侧侧脑室体部之间,双侧脑室间距扩大。MRI 矢状面可清晰显示胼胝体部分或全部 缺如。 【一、病史临床】患者 女,42 岁;进行头痛 1 年,双下腱反射活跃,双巴氏征阳性。 【二、影像图片】 T2WIT1WI+C【三、问题】 1、所示图中有那种影像表现: A、脊髓空洞 B、小脑扁桃体下疝 C、颈髓膨大 D、脊髓内占位 E、四脑室变长下移 正确答案:B E 2、根据以上图片诊断应考虑: A、Chiari Ⅰ畸形 B、Sturge-weber 综合征 C、Dandy-walker 综合征 D、Chiari Ⅱ畸形 正确答案:D 3、True OR False 该疾病影像要点包括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下 10mm(距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颈胸段脊髓空洞 形成,可合并颅颈交界区畸形如颅底凹陷、寰枕融合畸形等。 正确答案: 1:×(应该是 5mm) 对: 错【四、影像表现】 小脑扁桃体从枕骨大孔中往下疝入,并向下滑至 C2 平面,与脑干后缘间隙明显变窄,幕上及幕下脑 室系统轻度扩张,第四脑室同时变长下移。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各椎体信号正常。 【五、诊断】 Chiari Ⅱ畸形 【六、鉴别诊断】 1.chiariⅠ畸形 2.颅内高压所致扁桃体低位。 【七、讨论】 Chiari 畸形又称为又称 Arnold-Chiari 综合征或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为后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是扁桃体延长经枕大孔疝入上颈段椎管,部分延髓和第四脑室同时向下延伸,常伴脊髓空洞症、脊髓纵 裂、 脑积水和颅颈部畸形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脊髓和小脑受压引起的锥体束征、 深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 合并脑积水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影像诊断:Chiari Ⅰ畸形诊断要点为小脑扁桃体下缘疝入枕骨大孔,下缘距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超 过 5mm(小于 3mm 为正常范围,在 3-5mm 内为界限性异常)。常伴颈胸段脊髓膨大和脊髓空洞形成。 其与 Chiari Ⅱ畸形鉴别要点为后者小脑扁桃体与小脑蚓部同时下移疝入颈部上段椎管内、第四脑室变 长下移.部分或全部进入颈椎管内.常伴有脑桥、延髓下移、脑膜膨出及颅颈部骨骼畸形,几乎出生时 均存在脊髓脊膜膨出。可合并脑积水、脊髓空洞症。 【一、病史临床】患者 男 22 岁 头皮白斑,颜面、腰骶部密集性丘疹、斑块,甲周赘生物 18 年。 【二、影像图片】 【三、问题】 1.图中钙化灶位于: A、硬膜下 B、软脑膜下 C、室管膜下 D、脉络丛内 E、脑白质内 正确答案:C 2.该疾病常见伴随病变不包括: A、肾脏错构瘤 B、面部皮脂腺瘤 C、室管膜下巨细胞 星形细胞瘤 D、脑膜瘤 正确答案:D【四、影像表现】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见散在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左侧侧脑 室前角增宽;脑池大小、形态均正常,中线结构居中。 【五、诊断】 结节性硬化(B 超示双肾错构瘤,皮肤病理结果示符合结节性硬化) 【六、鉴别诊断】 1. 先天性 TORCH 脑感染 2. 脑囊虫病。 【七、讨论】 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又称 Bourneville 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症。 可为家族性发病,又可散发。多见于青年男性。病理特征主要为错构瘤结节,主要发生于大脑,小脑、 延髓少见。部位好发于大脑皮层、大脑白质、侧脑室室管膜下及基底节区。10~15%易伴发室管膜下巨细 胞型星形细胞瘤。临床典型三联征为:癫痫、智力低下和面部皮脂腺瘤。影像诊断要点:CT 上结节钙化多居室管膜下与脑室周围,病灶为双侧多发,不对称。增强扫描,结 节则更清楚,钙化无强化,无占位效应,MRI 能更好的显示结节病灶,多呈楔形,T1WI 呈等或低信号, T2WI 为高信号,钙化结节呈低信号。与先天性 TORCH 脑感染鉴别点:后者出生后既有症状,钙化小, 呈细线样,常伴脑白质水肿,脑萎缩或脑发育畸形;与脑囊虫钙化鉴别点:后者虽然也可表现为钙化或 非钙化的结节或小囊,但分布多见于脑实质内。 【一、病史临床】患者 女 12 岁,反复右颞区疼痛伴右耳流脓 1 年,加重 4 天,无发热。 【二、影像图片】T1WIT2WI+C【三、问题】 1. True OR False 1.病灶位于右侧颞 叶 2.病灶无明显占位 效应 3.增强之环状结构 在平扫呈等 T1 长 T2 信号改变 4.病灶周围水肿明 显。 正确答案: 1:√ 对: 2:× 错 3:× 4:√ 对: 错 对: 错 对: 错2. 最可能的诊断是 A、胶质瘤 B、转移瘤 C、脑囊虫 D、脑脓肿 E、结核瘤 F、室管膜瘤 正确答案:D【四、影像表现】 右颞叶内见一占位性病变,T1WI 环呈等信号,中央为不均匀较低信号,周围脑组织水肿呈低信号, T2WI 中央高信号,环呈低信号,周围水肿高信号,增强后呈均匀环形强化,环内壁光滑,厚薄均匀一 致,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侧偏移,右侧侧脑室明显受压变扁。 【五、诊断】 脑脓肿(右侧颞叶手术穿刺引流出脓液,后行开颅脓肿切除确诊) 【六、鉴别诊断】 1. 胶质瘤 2. 转移瘤 3. 脑内血肿吸收期 【七、讨论】 脑脓肿(brain abscess)是化脓性细菌进入脑组织引起炎性改变,进一步导致脓肿形成。常是败血 症或中耳炎的并发症。可单发或多发,幕上多见,颞叶占幕上脓肿的 40%。按病程分为早期脑炎(起 病 5 天内);晚期脑炎(有中心坏死,起病 4 到 11 天);早期脓肿壁形成(不完全脓肿,起病 10 到 18 天);成熟脓肿(见于 14 天到 19 天),完整的脓肿可持续 8 个月。临床表现:初期病人除原发感 染症状外,一般都有急性全身感染症状。脓肿形成以后,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并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 和脑定位症状。影像诊断要点:①急性脑炎期 MRI 表现 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强化不明显②脓肿形成期 MRI 特点为在 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壁光滑,侧壁稍增厚,周围水肿明显,中央脓液在 DWI 上由于弥散受限呈高信号,磁共振波谱(MRS)脓肿中央可见乳酸峰。与胶质瘤鉴别:后者环状强化厚薄不均,形态不规则,可有钙化。与转移瘤鉴别:后者如同时出现 多发和实质性肿瘤时有利于转移瘤诊断,同时必须结合病史。 【一、病史临床】患者 男,65 岁.头痛间断发热 1 年余。 【二、影像图片】T2WIT1WI+C+C 矢状面【三、问题】 1. True OR False 1.病灶主要呈等 T1 稍长 T2 信号改变 2.病灶为多发, 主要 位于脑底池周围和 脑沟裂周围皮层表 面 3.病灶主要呈小环 形强化 4.脑底池有明显强 化 正确答案: 1:√ 对: 2:√ 错 3:√ 4:×(此例未见明显脑底池强化) 对: 错 对: 错 对: 错2、需要鉴别的诊断 A、转移瘤 B、结核 C、脓肿 D、囊虫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四、影像表现】 颅内多发病灶,主要呈等 T1 稍长 T2 信号改变,强化后呈结节状强化,病灶主要分布于脑底池周围 和脑沟裂周围皮层表面,脑干肿胀,环池,四脑室有受压,幕上脑室有轻度积水。 【五、诊断】 脑内结核瘤(1、实验室结果:脑脊液中查出结核菌。2、有肺结核病史,痰中培养出结核菌。3、抗 结核治疗后症状缓解) 【六、鉴别诊断】 1.转移瘤 2.结核 3.脓肿 4.囊虫 【七、讨论】 诊断要点:1.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分支结核杆菌,主要见于儿童及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或吸毒 人员2.血源性播散,病灶多位于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或小脑(尤其是儿童).3.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是脑膜炎(尤其是位于基底池)和脑积水: 脑膜炎可为局灶性4.可发生急性脑膜炎,生成环形强化的病灶、25%的患者有结核瘤,通常为小病灶.单发或多发病 灶,周边有水肿,CT 检查中 1%-6%的患者可见钙化,尤其是陈旧病变5.脑内结核可表现为血管炎和脑梗死。 【一、病史临床】患者 男,58 岁;头昏半月余,伴意识障碍 4 天,长期养狗十余年,喝酒 20 年。 【二、影像图片】T1WIT2WI+C+C 矢状面【三、问题】 1.从上面的图像判断 1.多发病灶, 位于脑 实质内 对: 错 2.相对于横断面 T2WI 上的病灶,增 强呈环形强化 3.病灶主要位于皮 层靠近大脑表面。 正确答案: 1:√ 对: 2:√ 错 3:×(病灶主要位于脑深部白质) 对: 错2.为明确诊断,下一步可行下面哪些检查 A、 头颅 CT 了解有无 钙化 B、抽取脑脊液行生 化,寄生虫检查 C、腹部 B 超,胸片 排除原发灶 D、结核抗体试验 E、直接手术活检 正确答案:A B C D【四、影像表现】 双侧脑实质内可见弥漫性分布囊状信号影,呈长 T2 长 T1 信号影,病变边界清楚,其周围可见水肿, 呈长 T1 长 T2 信号影,小脑半球也可见多个囊状病灶,病灶主要集中在大脑深部白质内,沿放射冠纤维 分布。增强后可见明显小环形强化,无明显融合现象。 【五、诊断】 脑囊虫病(实质型)-病人长期养狗史、静脉血寄生虫检查裂头幼阳性,给予吡喹酮治疗后好转, 复查病灶减少。 【六、鉴别诊断】 1.脱髓鞘病变如多发性硬化等 2.多发脑转移瘤 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七、讨论】 脑囊虫病(cerebral cysticercosis)是最常见的脑寄生虫病,为猪绦虫幼虫寄生脑部所致。病理 上囊尾蚴进入脑内形成囊泡, 囊泡内含有液体和白色头节。 虫体死亡, 后由炎性细胞包裹, 形成肉芽肿。 后期可由胶原纤维结缔组织修复变成瘢痕,死亡虫体发生钙化。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脑实质型、 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症状主要为抽搐和头痛。影像诊断要点:脑实质型早期急性脑炎时表现为广泛幕上白质信号改变,全脑肿胀增强无强化,形 成囊时又分为小囊期:有壁结节的囊样病变(有囊泡和头节的幼虫);胶样囊肿期:囊尾蚴死亡.产生炎 症反应(不完全环形强化的病变,有水肿);肉芽肿期:死亡的微生物产生的典型的环状强化病灶;结节 期:终末期,点状或环形钙化。脑室型以第四脑室多见,可导致脑积水,MRI 能较好的显示囊壁。脑膜 型除可见囊性病灶外还可见脑膜强化。 【一、病史临床】患者 男,32 岁;头外伤致头痛 3 小时。 【二、影像图片】软组织窗骨窗【三、问题】 1. 所示左侧额部高密度病灶最有可能位于 A、颅骨与蛛网膜之 间 B、颅骨与软脑膜之 间 C、颅骨与硬脑膜之 间 D、硬脑膜与软脑膜 之间 正确答案:C 2. 该病灶应考虑为 A、硬膜外血肿 B、硬膜下血肿 C、硬膜外和硬膜下 血肿 D、脑挫裂伤所致脑 内血肿 正确答案:A 3. 左侧颅骨改变应考虑为 A、左额骨线性骨折 B、左额颞骨颅缝分 离 C、左额骨凹陷骨折 D、左顶骨凹陷骨折 正确答案:C【四、影像表现】 左侧额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梭形致密高密度影,密度略不均匀,边界清楚, 颅骨内板与脑组织间 隙增宽,脑白质塌陷,左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见左侧额骨凹陷性骨折。 【五、诊断】 左侧额部硬膜外血肿,左额骨凹陷性骨折。 【六、鉴别诊断】 1.硬膜下血肿 2.硬膜下积脓【七、讨论】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称为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约占颅脑损伤的 2~3%, 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损伤局部多有骨折,其血源以动脉性出血为主,也有 静脉窦损伤出血 (如血肿跨小脑幕两侧应考虑静脉窦损伤) 因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 。 故血肿范围局限, 形成双凸透镜形。影像诊断要点:CT 平扫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区,多在骨折部位下方,边界锐利,血 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但可跨越大脑镰或天幕,血肿密度多均匀。不均匀的血肿,早期可能与血清溢 出、脑脊液或气体进入有关,后期与血块溶解有关。可见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等占 位效应。调节骨窗可显示骨折,血肿压迫邻近的脑血管可出现脑水肿或脑梗塞。 【一、病史临床】男、61 岁,头部外伤后右下肢无力、双眼视力障碍 3 月。 【二、影像图片】T1WIT2WIT1WI 冠状【三、问题】 1.所示病灶最可能位于: A、颅骨与蛛网膜之 间 B、颅骨与软脑膜之 间 C、颅骨与硬脑膜之 间 D、硬脑膜与蛛网膜 之间 E、硬脑膜与软脑膜 之间 正确答案:D 2. 病灶信号特征为: A、短 T1 长 T2 信号 B、长 T1 长 T2 信号 C、长 T1 短 T2 信号 D、短 T1 长 T2 和等 T1 长 T2 混杂信号 正确答案:D 3.上述病灶应处于: A、急性期 B、亚急性期 C、慢性期 D、吸收期 正确答案:C【四、影像表现】 双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见新月形信号异常, T1WI 呈等、高混杂信号,T2WI 为高信号,周围脑组 织无水肿,中线结构无偏移,幕上脑室系统不大。 【五、诊断】 双侧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经双侧颅骨钻孔引流证实) 【六、鉴别诊断】 1.硬膜外血肿 2.硬膜下积脓【七、讨论】 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称为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根据血肿形成时间可 分为急性(3 天之内)、亚急性(3 天~3 周)和慢性(3 周以上),硬膜下血肿常与脑挫裂伤同时存在, 多由于桥静脉撕裂所致,血肿居于脑凸面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形状多呈新月形,由于蛛网膜无张力,血 肿范围较广,可掩盖整个大脑半球。临床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程短,症状重且迅速恶化,多数为持 续性昏迷,且进行性加重,很少有中间清醒期。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点是有轻微头部外伤史或没有明 确外伤史,经过至少 3 周以上时间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压迫症状。影像诊断要点:95%的硬膜下血肿发生在额顶部,由桥静脉撕裂所致;10%~l 5%的硬膜下血肿是 双侧的;脑挫伤常合并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的 CT 表现:形态多呈新月形,范围广,可跨越硬膜附 着点如颅缝,但不跨越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血肿(<3 天)为半月形、高密度,几天到三周呈等密度, 慢性(低密度)血肿多为 3 周以上; 呈等密度时要注意观察有无“皮层积压征”并调整窗宽窗位观察; MRI 急性期 T1WI 等信号,T2WI 低信号,亚急性期 T1WI 和 T2WI 呈高信号,慢性硬膜下血肿如无出血则呈低 信号,如有继续出血则由于出血时期不一,信号混杂。 【一、病史临床】患者 男,78 岁;6 小时前头外伤,后枕部着地,当时意识清晰,半小时后头痛头晕。 【二、影像图片】 【三、问题】 1、 True OR False 1.双侧额叶可见明 显出血灶 2.双侧额部可见硬 膜下血肿 3.双侧侧裂池有受 压 4.仅见双侧额部病 灶 正确答案: 1:√ 对: 2:√ 错 3:×(急性期占位不明显,无明显受压) 4:×(右侧颞部亦有病灶) 对: 错 对: 错 对: 错2、双侧额叶病灶范围最大,水肿最明显时一般是距受伤后多久? A、12-24h B、24-48h C、48-72h D、72 小时以后 正确答案:B【四、影像表现】 双侧额叶见斑点状、片状密度增高影,其间有低密度水肿征象,双侧额部硬膜下见条带状高密度改 变,右侧颞叶见点状高密度,右侧颞叶外侧见少许条状高密度。 【五、诊断】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双侧额部硬膜下血肿,右侧颞叶挫伤,右侧颞部硬膜下血肿。 【六、鉴别诊断】 空缺 【七、讨论】 脑挫裂伤是最常见颅脑损伤之一。是由于头颅受到不同加速(减速)作用导致大脑撞击颅骨内板或 硬脑膜皱褶所致, 多发生于受伤对冲部位, 也可发生于受力部位。 常并发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有伤后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有或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多于外伤 后 24~48 小时由于血肿融合和水肿,在影像上显示病灶范围最大,占位效应最明显,临床症状亦最重。影像诊断要点:起病早期可无异常发现或仅有一些小的出血点所致高密度改变;病程中期可见明显 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内混杂不规则低密度灶,有相当一部分可见原无血肿区出现迟发性血;常伴有硬 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病史临床】患者 男,67 岁;轻度嗜睡,失语,右侧偏瘫一天半。 【二、影像图片】T1WIT2WIMRA【三、问题】 1.从临床病史和上面图像病灶大致属于那一类疾病 A、肿瘤 B、血管意外 C、感染 D、脱髓鞘病变 正确答案:B 2.受累区域供血范围属于: A、左侧大脑中动脉 B、左侧大脑后动脉 C、左侧大脑前动脉 D、基底动脉 正确答案:A 3、该病处于哪一期 A、超急性期 B、急性期 C、亚急性期 D、慢性期 E、恢复期 正确答案:B【四、影像表现】 左侧额叶、颞叶、基底节区相当于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可见大片状长 T1 长 T2 信号灶,并有明显 占位效应,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右侧移位,MRA 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 【五、诊断】 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六、鉴别诊断】 1.转移瘤 2.胶质瘤【七、讨论】 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多见于 50~60 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者。主要病因是脑内大 或中等管径的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引起病变血管供应区脑组织坏死。 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临床常于休息或睡眠时起病,症状和体征依梗死部位不同而异。常见临床症 状和体征包括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小脑或脑干梗死时常有共济失调等症状。影像诊断要点:本病按发病时间依次分为超急性期(&6h),急性期(&6h,&72h),亚急性期(&72h, &2 周),慢性期(2 周以后)。不同时期 CT、MRI 表现如下:超急性期:CT 可无异常 ,常规 MRI 阴性,DWI 为高信号,PWI 为低灌注状态。急性期:CT 显示局部脑肿胀和脑实质密度降低 MRI 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FLAIR 高信号,DWI 和 PWI 同急性期 。亚急性期:CT 显示与动脉供血区相应低密度灶,界限清, MRI 常规同急性期,DWI 信号逐渐下降慢性期:CT 占位征象逐渐消失,并逐步形成低密度软化灶,MRI 常规仍呈长 T1 长 T2 信号改变,DWI 低信号。 增强:一周后 CT 或 MRI 可见脑回状或斑片状强化。 【一、病史临床】女,57 岁,高血压 5 年,突发左侧肢体运动不能 52 天。 【二、影像图片】 T1WIT2WI压水【三、问题】 1.右侧基地节区病灶应属于: A.超急性期 B、急性期 C. 亚急性期 D.慢性期 E.恢复期 正确答案:D 2.病灶外缘低信号环其内成分应为: A.含氧血红蛋白 B.脱氧血红蛋白 C.高铁血红蛋白 D.亚铁血红蛋白 E.含铁血黄素 正确答案:E【四、影像表现】 右侧基底节外囊区见不规则信号异常区,T1WI 呈高信号,周边见低信号环,T2WI 及压水序列呈高信 号,周边仍可见低信号环,邻近脑沟变浅,中线结构基本居中。 【五、诊断】 右侧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脑溢血)并慢性血肿形成。 【六、鉴别诊断】 1.肿瘤出血 2.出血性脑梗死【七、讨论】 自发性脑内出血在成年人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发病年龄常在 50 岁以上。发病机制可能是长期高血压形成微动脉瘤及小动脉玻璃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破裂所致。临床一般起病突然,迅 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如偏瘫、 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少数患者血肿可以吸收, 但恢复时间长, 致死、致残率高。影像诊断要点:高血压所致脑内自发性出血多位于基底节区,其他原因所致血肿可见于任何部位。血肿在 MRI 的表现:急性早期 (&12 小时) 氧合血红蛋白是非顺磁性的。MR 此时反映了血液的水分;因此呈 T1 等信号、 : T2 等或高信号。在低场强的磁共振(&1.0T)中,由于其对蛋白质的作用较敏感,血肿在 T1 WI 上呈现 较明显的高信号。急性期 (1 到 3 天):氧合血红蛋白转换为脱氧血红蛋白,而后者是顺磁性的,表现为 T1 等信号、 T2 或梯度回波低信号。亚急性期(3 天到两周): 早期顺磁性的正铁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 高信号、 或梯度回波低信号; T1 T2 晚期细胞破裂正铁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外,此时 T1 高信号、T2 或梯度回波高信号。 慢性期(2 周以后):随着含铁血黄素形成,T1 呈低信号、T2 或梯度回波低信号,信号改变从血肿 边缘开始,一旦边缘出现低信号环则表明血肿进入慢性期。血栓不按正常顺序降解或有强化提示其他疾病,如肿瘤、血管畸形或再出血。 【一、病史临床】男性,57 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 3 小时,既往有高血压史,发病时血压无增高。 【二、影像图片】【三、问题】 最有可能的出血部位应当位于: A、右侧基底节区 B、侧脑室 C、右侧颞叶 D、基底池 E、脑干 正确答案:A 下面哪一项不是脑出血的 CT 特征: A、出血 3-4 小时, 血肿密度最高 B、血红蛋白分解则 血肿密度减低 C、血肿液化后,邻 近脑组织可萎缩 D、增强扫描,出血 2~3 周强化最明显 E、密度减低始于血 肿周边, 逐渐向中央 扩散 正确答案:D True OR False 1.随着时间延续, 血 肿在 CT 平扫上应会 呈高密度-低密度 -等密度变化 2.上面侧脑室的积 血可以称为“铸型 征”。 正确答案: 1:×(应为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 2:√ 对: 错 对: 错【四、影像表现】 右侧基底节区可见不规则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周围可见小片状水肿,右侧脑室稍受压,中线结 构向左侧移位,脑室系统可见高密度影充填。 【五、诊断】 右侧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脑溢血)并破入侧脑室。 【六、鉴别诊断】 空缺 【七、讨论】 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瘤破裂或血管畸形、静脉血栓、淀粉样变、胶原 血管病、抗凝治疗、 肿瘤(原发和转移)及吸毒。60 岁到 80 岁患者中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多累及基 底节(60%~70%),丘脑(10%~20%)、脑干(5%~10%)、齿状核和大脑半球(1%~2%)。影像诊断要点:平扫:新鲜血肿呈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区,CT 值 50~80Hu。血肿周围水肿呈一低密度环影,4~6 周血肿变为等密度,然后逐渐转换为脑脊液样低密度,其演变 过程由周边向中心发展。若血肿破入脑室,可见侧脑室后角-液平面,大量出血可形成脑室铸型。 【一、病史临床】男,62 岁,头痛头晕伴左侧肢体功能障碍两周。 【二、影像图片】T2WIT1WI+CMRA【三、问题】 1、该病变最为可能的诊断: A、梭形动脉瘤 B、夹层动脉瘤 C、囊状动脉瘤 D、海绵状动脉瘤 正确答案:C 2、该病变应起源于: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前交通动脉 E、后交通动脉 正确答案:E 3、True OR False 1.该动脉瘤为真性 动脉瘤, 瘤腔与血管 相通, 根据目前情况 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正确答案: 1:×(瘤体大,且与血管相同,不能予以保守治疗,一般小于 5mm 的动脉瘤不易破裂) 对: 错【四、影像表现】 脑基底动脉环区左侧后交通动脉区可见一圆形病灶,病灶边界清楚,T2WI 及 T1WI 均呈低信号或无 信号,其间可见混杂信号影(为血栓),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MRA 显示左侧后交通动脉局限性囊状扩 张,左侧大脑前动脉未能显示。 【五、诊断】 左后交通动脉巨大囊状动脉瘤(手术证实)。 【六、鉴别诊断】 较小动脉瘤需与正常血管结构如:血管袢,动脉圆锥等鉴别。 颅后较大动脉瘤需与脑膜瘤和听神经瘤鉴别。【七、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动脉瘤以形态分为:囊状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棱形 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按动脉瘤的大小将动脉瘤分为以下三类:①一般性动脉瘤:直径小于 1cm;②大 动脉瘤:直径为 1.0-2.5cm;③巨大动脉瘤:直径超过 2.5cm。囊状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 90%以上, 绝大部分为真性动脉瘤,最好发于颅底 willis 动脉环,绝大多数未破裂动脉瘤无临床症状,少数可出 现动脉瘤压迫症状,动脉瘤破裂最多见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 精神症状。影像诊断要点:MRI 上动脉瘤的表现与动脉瘤腔内的血液流速、有无血栓和是否有含铁血黄素有关。如血流较快, 各种序列脉冲成像呈流空信号,无强化;如流速较慢,呈等高不均质信号,并有强化;巨大动脉瘤增厚 的低信号环,内衬以高信号的层状血栓,形似“靶环”。在 MRA 上可以较为直观的显示较大动脉瘤,尤 其是 MRA 原始薄层图像对动脉瘤起源判断有帮助。 【一、病史临床】女,55 岁,左眼视力下降 3 年,失明 2 年,头痛、头晕伴呕吐 20 余天。 【二、影像图片】平扫增强多平面重建容积三维重建【三、问题】 1、该病变位于 A、蝶鞍内 B、鞍上池内 C、外侧裂池内 D、蝶鞍和鞍上 E、鞍背区 正确答案:D 2、该病变最可能的诊断因为: A、垂体瘤 D、脑膜 瘤 B、颅咽管瘤 C、动脉瘤 D、脑膜瘤 正确答案:C【四、影像表现】 平扫于鞍上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影,呈稍高密度,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肿物明显强化,强化 程度与颅内血管相似。 曲面重建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呈瘤样扩张。 三维重建更好的显示肿瘤的位置。 【五、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手术证实) 【六、鉴别诊断】 空缺 【七、讨论】 直径大于 2.5cm 的动脉瘤称为巨大动脉瘤,常见于中年女性,常见部位为颈内动脉(ICA)分叉, ICA 海绵窦段和基底动脉尖部,主要临床表现为占位效应所致,如抽搐、头痛、局部神经功能丧失、颅 神经麻痹,尤以海绵窦内的动脉瘤最明显。CT 诊断要点:圆形或类圆形占位病变,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可有壳状钙化;明显均一强化或同心圆 强化,13-20%的巨大动脉瘤发生自发性血栓,血栓无强化;CTA 可完整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和大小;动脉 瘤破裂,显示相应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 显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75%为动脉瘤所致)等。 【一、病史临床】发作性抽搐伴意识不清 2 年。 【二、影像图片】 T2WIT1WI 冠状MRA【三、问题】 1、该病变应属于: A、肿瘤病变 B、血管病变 C、感染病变 D、脱髓鞘病变 E、代谢病变 正确答案:B 2、该病变供血动脉有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后动脉 C、大脑中动脉 D、基底动脉 E、脑膜中动脉 正确答案:A C 3、True OR False 1.该病变无明显水 肿, 占位效应不明显 对: 错 2.该病变为后天病 变, 治疗上可以考虑 血管栓塞治疗。 正确答案: 1:√ 2:×(应为先天病变) 对: 错【四、影像表现】 左侧额顶叶见团状异常信号区,T1WI 及 T2WI 均呈混杂信号,其内可见条状或蚯蚓状流空信号改变, 病灶占位征象不明显,中线结构居中。MRA 示该部位异常血管团与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分支关系密 切,局部血管明显增多、增粗,可见粗大的供血动脉。 【五、诊断】 脑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造影证实) 【六、鉴别诊断】 1.动脉瘤 2.肿瘤钙化 【七、讨论】 脑(软脑膜)动静脉畸形(AVM)是颅内最常见的先大性脑血管畸形。 可发生于颅内的任何部位, 其中约 85%位于幕上,两侧大脑半球无差异,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脑实质为常见部位,亦可发生于侧脑室的 脉络丛和软硬脑膜上,位于幕下者约 15%,可发生于脑干、小脑、幕下软脑膜。临床出现症状多于中 年人,常见症状包括出血、抽搐和头痛。病灶主要供血动脉常为颈内动脉,但大的 AVM 可能累及颈外动 脉。MRI 诊断要点:多呈团块状,大小不一;T1WI 和 T2WI 多以低信号为主,具有流空信号特征的不均质 信号;无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可有不同程度萎缩。伴有出血可呈不同时期脑内血肿表现或蛛网膜下腔 出血。MRA 可精确病灶定位,并提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CT 上钙化在 MRI 为低信号。 【一、病史临床】男,53 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记忆力下降、失写半个月。 【二、影像图片】 T2WIT1WI+C【三、问题】 1、True OR False 1.该病变位于脑实 质外 2.该病变呈环形强 化, 且为不规则厚壁 强化 3.病灶周围轻中度 水肿 4.病灶强化边界较 为清晰, 故该病变偏 良性 正确答案: 1:×(脑内) 界并不十分清楚) 2、病灶明显强化主要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肿瘤大小 B、年龄 C、肿瘤部位 D、血脑屏障破坏程 度 正确答案:D 2:√ 3:√ 4:×(强化后边界清晰并不能作为良恶性标准, 且该病变边 对: 错 对: 错 对: 错 对: 错 【四、影像表现】 左侧枕叶可见一占位性病变,边界尚清,T1WI 为混杂低信号,T2WI 为混杂高信号,病灶周围有轻度 水肿,占位征象明显,Gd-DTPA 增强扫描病灶不规则厚壁强化。中线结构轻度向对侧偏移。 【五、诊断】左侧枕叶胶质瘤(病理:混合性胶质瘤Ⅱ-Ⅲ级) 【六、鉴别诊断】 1、脑脓肿 2、脑膜瘤 【七、讨论】 脑内星形细胞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为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瘤,如肿瘤中既含有少突细胞成分 又含有胶质成分称为混合型胶质瘤,多数分化良好,少数分化不良。临床发病高峰为 30~50 岁,男女比 例为 2:1。主要症状为癫痫、头痛以及局部神经损害体征。MRI 诊断要点:T1WI 呈低或等信号,T2WI 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瘤周多伴轻度水肿,占位效应多 较轻,少数较明显;增强后根据恶性程度不同,呈不同程度强化。MRS:Cho/Cr 升高,NAA 降低。 【一、病史临床】女,53 岁,双眼视力下降 1 月余,以右眼为甚。 【二、影像图片】 【三、问题】 1.上述图像的钙化灶最可能是 A、血管性 B、肿瘤性 C、炎性 D、血肿机化 E、先天性 正确答案:B 2. True OR False 1.病灶无强化 2.病灶无占位效应 3.颅骨有受侵 4.结合临床症状, 左 侧枕叶也应有病灶。 正确答案: 1:× 对: 2:× 错 3:× 4:×(一侧枕叶受累可以出现双侧视力下降,因为有视交叉) 对: 对: 对: 错 错 错【四、影像表现】 右侧顶枕叶见一混杂密度影,其内夹杂弯曲条索状及不规则团块状钙化影,边界不清楚,主要累及 枕叶皮层及皮层下; 周围白质可见片状水肿, 局部脑沟变浅, 右侧脑室受压变窄, 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 增强扫描病变呈轻度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 【五、诊断】少突胶质瘤Ⅱ-Ⅲ级(病理) 【六、鉴别诊断】 1.Sturge-Weber 综合症 2.星形细胞瘤【七、讨论】 少突胶质细胞瘤占成人脑胶质瘤的 5%。常发生于 50~60 岁,男性多见。一般累及额颞部皮层下白 质(也可发生于颞、枕叶和胼胝体),少突胶质细胞瘤是最常发生钙化的颅内肿瘤(70%)。因位于周边常 压迫颅骨内板(17%)。常见的症状是癫痫,也可有局部神经受累症状。影像诊断要点:CT:平扫呈低密度,等密度,大部分钙化,且以弯曲条带状钙化为特征。出血少见,20%可见囊变; 增强后可呈不同程度强化。MRI:T1WI 低信号,等信号。T2WI 高信号,出血坏死罕见。病灶多较局限,有轻度的瘤周水肿。 【一、病史临床】女,52 岁,反复头痛 1 年半,无明显神经症状体征。 【二、影像图片】 T1WIT2WI+C【三、问题】 1. True or False 1.病灶位于脑外, 病 灶以窄基底与脑膜 相连 2.可见脑膜尾征 3.病灶有明显占位 征像, 并呈明显均匀 强化 4.未见灰质挤压征 正确答案: 对: 错 2:√ 3:√ 4:×(可见灰质挤压征) 对: 错 对: 错 对: 错1:×(宽基底)2、对该类肿瘤的 MRI 特征,那项不正确: A、T1 加权,与正常 脑组织信号相仿 B、T2 加权,与正常 脑组织信号相仿 C、增强后多呈明显 均匀强化 D、MRI 对瘤内钙化 价值有限 E、肿瘤一般无囊变 正确答案:E【四、影像表现】 右侧额、颞部大脑凸面见一半球形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T1WI 呈略低信号,T2WI 为略高信号,信 号较均匀,病灶呈宽基底,与颅骨内板相连,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周围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后病变呈均 匀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水肿不强化,中线结构左偏,右侧脑室及三脑室受压变形。 【五、诊断】右侧额颞脑膜瘤 【六、鉴别诊断】 1、硬脑膜的转移瘤 2、血管外皮细胞瘤 【七、讨论】 脑膜瘤是成人最常见的脑外肿瘤。占成人颅内肿瘤的 15%,脑膜瘤常见于中年女性,常见部位为: 大脑镰旁(50%)、蝶骨翼(20%)、前颅窝底(10%)、鞍旁(10%)、小脑幕和桥小脑角。组织学类型为典 型(90%~95%)、非典型(3%~5%)和恶性(1%)。大体病理多为边界清晰,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广基 底与硬脑膜相连,骨质硬化增生常见,非典型或恶性可以见到颅骨骨质受侵。临床有 1/3 无症状,出现 症状与肿瘤发生位置有关。MRI 诊断要点:各序列上的信号通常都与脑皮质信号相等;50%伴有相邻脑组织水肿,脑膜瘤可以 出现不典型变(坏死,囊变,出血等),其中囊变既可以出现在肿瘤周边,亦可出现在肿瘤内;大多数 脑膜瘤明显强化;有 35~80%可见脑膜尾征,即增强后见增厚的硬脑膜随着远离肿瘤而逐渐变细,但这 一征象只有提示作用,不具有特异性;大脑凸面脑膜瘤可以见到相邻脑白质或灰质挤压征;部分脑膜瘤 可见颅骨侵蚀和破坏。 【一、病史临床】女、59 岁,左侧头部、面部疼痛伴头晕 1 个多月。 【二、影像图片】T1WIT2WI+C+C 冠状【三、问题】 1、肿瘤所在部位应为: A、颈静脉窝区 B、中颅窝底 C、小脑幕上 D、桥小脑角区 正确答案:D 2、此部位病变要考虑以下几种肿瘤鉴别: A、听神经瘤 B、三叉神经瘤 C、颈静脉球瘤 D、星形细胞瘤 E、脑膜瘤 正确答案:A B E【四、影像表现】 左侧桥脑小脑角区偏后方可见一类圆形占位。 T2WI 及水抑制上周围呈较低信号, 中心呈高信号, T1WI 呈均匀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较均匀强化,中心部位强化更为明显。病变边界光滑锐利,与周围结 构分界清楚,周边可见一薄层环形包膜。病变基底部与岩骨相连,未见明显硬膜尾征。桥脑、四脑室受 压向右移位,左侧小脑半球受压。 【五、诊断】左侧桥脑小脑角脑膜瘤 【六、鉴别诊断】 1、听神经瘤 2、三叉神经瘤 【七、讨论】 桥小脑角区肿瘤常见的肿瘤病变包括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脑膜瘤、蛛网膜囊肿、胆脂瘤等。鉴别诊断要点:三叉神经瘤中心位置偏前,常有麦氏腔扩大而无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颞骨岩尖 部常有骨质破坏,常跨中后颅窝生长;脑膜瘤呈半圆形,宽基底与岩骨或小脑幕相连,均匀强化,可有 脑膜尾征;听神经瘤常有前庭蜗神经增粗,内听道常有扩大或骨质破坏,并可向前推压三叉神经。胆脂 瘤匐行生长,对邻近结构无推压现象,且无异常对比增强;蛛网膜囊肿虽对周围结构有压迫,但信号与 脑脊液相似,Gd-DTPA 增强后无异常强化。 【一、病史临床】男、49 岁,性功能减退 1 年 6 月,双眼视力下降、头晕 4 月。 【二、影像图片】 T1WIT2WI+C 矢状+C 冠状【三、问题】 1、该病变最可能起源于: A、鞍背 B、视交叉 C、垂体柄 D、垂体 E、下丘脑 正确答案:D 2、True OR False 1.病变位于蝶鞍内 和鞍上, 并压迫视交 叉 2.患者性功能减退 与该病变有关 3.双侧海绵窦无受 累 正确答案: 1:√ 对: 2:√ 错 3:× 对: 错 对: 错【四、影像表现】 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示垂体窝扩大,鞍内及鞍上可见实性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T1WI 呈等信号, T2WI 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后中度均匀强化,垂体柄受压显示不清,视交叉受压,冠状面可见“束腰 征”,双侧海绵窦可见受累。 【五、诊断】 垂体大腺瘤(手术证实) 【六、鉴别诊断】 1.颅咽管瘤 2.脑膜瘤【七、讨论】 垂体腺瘤按照大小可以分为垂体微腺瘤(&10mm)和垂体大腺瘤(&10mm),垂体大腺瘤多膨胀性向 上生长长入鞍上池,由于鞍隔的作用肿瘤可呈“8”字形或“雪人”状,有 5%~10%的肿瘤有海绵窦 的侵犯,多数的巨腺瘤不具有分泌活性,如有分泌症状因所分泌激素不同而异,其占位效可以产生多种 临床症状。MRI 诊断要点:通常在各种序列上均表现与灰质等信号;有时可见液平面,尤其在肿瘤卒中时;几 乎所有大腺瘤均有增强表现, 但强化多不均匀; 冠状面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雪人”状和对两侧海绵窦 侵犯情况;微腺瘤动态增强早期呈相对低密度或信号,但需与鞍底结构和部分容积效应区别。 【一、病史临床】男,6 岁,左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多饮多尿一年余,加重一周。 【二、影像图片】【三、问题】 1、第一张图像应为: A、T1 加权图像 B、T2 加权图像 C、质子加权图像 D、水抑制图像 正确答案:D 2、True OR False 1.从第一、 二张图像 上的表现看囊性占 位病灶内有出血。 2.病变位于鞍内和 鞍上, 形态类似“雪 人”状, 因此病灶应 起源于鞍内。 3.下丘脑结构有受 压, 鞍上池有明显受 压。 正确答案: 1:× 2:×(雪人征并不代表病灶一定起源于鞍内) 3:√ 对: 错 对: 错 对: 错【四、影像表现】 鞍内、鞍上可见巨大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囊内呈长 T1、长 T2 信号,水抑制呈高信号,囊壁略厚不 规则,同周围界限尚清,增强后囊壁明显强化,正常垂体显示欠清,下丘脑各结构受压上移,三脑室体 积明显变小,幕下脑干、小脑未见异常。 【五、诊断】 颅咽管瘤(病理为成釉细胞型) 【六、鉴别诊断】 1. 垂体瘤 2. Rathke 囊肿【七、讨论】 颅咽管瘤是一种良性上皮肿瘤,绝大多数位于鞍上(20%),鞍上-鞍区(75%)或鞍内(10%), 组织学上分为成釉细胞型(囊性多见,好发于儿童)和乳头状型(实性为主,好发于成人),发病年龄 呈双峰分布,高峰位于儿童期,临床症状有视力异常(视交叉受压)、内分泌异常(下丘脑-垂体受压) 或脑积水等。影像诊断要点: T1WI 为低信号,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 表现为中等或明显高信号,钙化为低信号囊变病灶由于其内蛋白成分在压水(水抑制)像上呈高信号;病变多有强化(实体部分结节或环形 及包膜强化);CT 上多可见钙化。 【一、病史临床】男,27 岁,头痛 2 月余。 【二、影像图片】T1WIT2WI+C【三、问题】 1、True OR False 1.病灶为多发, 因此 考虑恶性病变 2.右侧小脑占位病 灶为典型大囊小结 节改变, 结节强化明 显,囊壁无强化 3.病灶位于第四脑 室内 正确答案: 受压) 2、下列那一个不是该种病变特点 A、好发于大脑半球 B、平扫囊样改变, 有壁结节 C、瘤周水肿不明显 D、好发于小脑、脑 干 正确答案:A 对: 错 2:√ 3:×(第四脑室 对: 错 对: 错1:×(多发病变不一定就是恶性, 血管母细胞瘤为 WHOⅠ级)【四、影像表现】 右侧小脑见一囊状异常信号影, 呈长 T1 长 T2 信号, 边缘清楚, 囊后壁见结节状不均匀信号灶, 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信号,Gd-DTPA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四脑室受压变窄;左侧小脑 亦见一小囊实性病灶,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强化。 【五、诊断】 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病理) 【六、鉴别诊断】 1、转移瘤 2、纤维星形细胞瘤 【七、讨论】 血管母细胞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小脑原发肿瘤,占原发脑内肿瘤的 2%。常见部位为小脑半球,蚓 部,延髓和脊髓,有 5%~20%的肿瘤为多发。该肿瘤可伴发 Hippel-lindau 病(Hippel-lindau disease vHL),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肿瘤性疾病,除 CNS 血管母细胞瘤外还可见视网膜 血管瘤、嗜铬细胞瘤,胰腺和肾脏多发囊肿等。MRI 诊断要点:典型的为大囊小结节病灶;T1WI 囊肿低信号,结节等信号,T2WI 囊内呈高信号,结 节多位于靠脑凸面一侧;增强后结节明显强化。少数病灶为实性,可见明显强化,实性病灶更多见于 Hippel-lindau 病。 【一、病史临床】女,32 岁,左侧肢体乏力半年,加重 2 月,伴双眼视物模糊。 【二、影像图片】T2WIT1WI+C 矢状+C 冠状【三、问题】 1、关于该占位病变侵犯范围哪项不对 A、蝶窦 B、筛窦 C、鞍内 D、鼻咽腔 E、鞍上 正确答案:D 2、True OR False 1.蝶鞍可见明显破 坏, 鞍背形态尚正常 2.垂体被推向前方 3.病灶呈侵润性生 长, 并明显不均匀强 化。 正确答案: 1:×(鞍背可见明显破坏) 2:×(垂体显示欠清) 3:√ 对: 错 对: 对: 错 错【四、影像表现】 颅底斜坡上见巨大肿物,内部信号不均,T1WI 呈等信号,内见散在条片状高信号,T2WI 呈混杂高低 信号,肿物轮廓可辨,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斜坡仅见小部分残留,肿物长至筛窦,占据蝶窦、鞍内、 鞍上,垂体不可辨,脑干及小脑受压后移。 【五、诊断】脊索瘤(手术病理证实) 【六、鉴别诊断】 1、垂体瘤 2、起源于鞍背的软骨瘤【七、讨论】 脊索瘤起源于原始脊索头端的残留组织,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其好发部位为骶尾椎和斜坡,少数 可发生于颈胸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0~40 岁为好发年龄,男女比例为 2:1。脊索瘤生长缓慢,很 少转移。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鼻塞、面部麻木及脑神经麻痹等。MRI 诊断特点:T1WI 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 为不均匀高信号,高信号内常可见点片状低信号。 矢状面成像对显示斜坡区的脊索瘤最理想,典型特征为 T1WI 斜坡髓质高信号消失,代之为不均匀信号 的软组织肿块;病灶呈分叶状,边界一般较清。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动态 MRI 扫描显示脊索瘤可 呈缓慢持续强化。 【一、病史临床】女,75 岁,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 2 年。 【二、影像图片】T2WIT1WI+C+C 冠状【三、问题】 1、根据病史和影像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A、面神经瘤 B、脑膜瘤 C、听神经瘤 D、三叉神经瘤 正确答案:C 2、True OR False 1.右侧内听道有扩 大 2.病灶应起源于第 Ⅶ脑神经 3.病灶位于脑外, 明 显强化, 且有明显囊 变 正确答案: 1:√ 2:× 3:√ 对: 错 对: 错 对: 错【四、影像表现】 右侧桥脑小脑角区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病变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边界清楚,T1WI 呈低信号, T2WI 高信号,其内信号欠均匀,可见更长 T1、T2 信号影,增强扫描后病变呈明显强化,囊变部分不强 化,同侧桥脑小脑角池扩大,内听道扩大,四脑室受压变形,向对侧移位。 【五、诊断】听神经瘤(手术病理证实为神经鞘膜瘤) 【六、鉴别诊断】 1、脑膜瘤 2、三叉神经瘤【七、讨论】 神经鞘膜瘤是成人第二位常见的颅内轴外肿瘤,神经鞘膜瘤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WHO 分类为Ⅰ 级, 起源于由许旺氏细胞即神经膜细胞构成的神经鞘膜, 肿瘤多发生于脑神经穿出软脑膜以外的较远端, 即位于脑外硬膜内的一段。该肿瘤颅内最好发于第Ⅷ对脑神经,称为听神经瘤,占桥小脑角肿瘤的 70%~80%。其大多数起源听神经前庭支,蜗神经受累极少。临床症状有耳鸣、听力下降,后期可出现 前庭功能损害症状。影像诊断要点:桥小脑角区肿块,T1WI 通常等信号,有时为等低混杂信号,15%瘤内有囊变(偶 尔可见液平面),T2WI 呈高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可为实质强化亦可为环状或不均匀强化;可见内 听道扩大,早期内听道改变以高分辨颞骨薄层 CT 扫描观察为好。 【一、病史临床】男、41 岁,有“肺部手术史”,现头痛头晕 1 个月。 【二、影像图片】【三、问题】 1、病灶主要位于: A、右侧颞叶 B、右侧小脑半球 C、左侧小脑半球 D、小脑蚓部 E、左侧颞叶 正确答案:A D 2、True OR False 1.右侧颞叶病灶可 见明显水肿 对: 错 2.病灶主要呈环形 强化 3.根据病情及影像 表现,首选手术治 疗。 正确答案: 1:√ 2:√ 3:×(应首选放化疗治疗) 对: 错 对: 错【四、影像表现】 脑内右侧颞枕叶及小脑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不规则病变,平扫呈低密度,中央坏死呈更低密度,病 灶周围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 【五、诊断】 转移瘤(追问病史为肺癌术后,放疗后神经症状好转) 【六、鉴别诊断】 1、多发性脑脓肿 2、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3、原发性淋巴瘤 【七、讨论】 转移性肿瘤占脑内肿瘤的 50%以上,根据转移的的部位分为:骨和硬膜外转移,硬膜和软脑膜转移 和脑实质转移。绝大多数实质内转移瘤位于灰白质交界处,60~80%为多发,80%位于幕上。临床根据 转移灶数目和位置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神经症状体征,一般进行性加重。影像诊断要点:病灶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一般为多发病灶,但单发亦不少见。病灶一般有较明显 的水肿,形成“小结节大水肿”征像。MRI 上多呈 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T1WI 高信号可以出现在 黑色素瘤、肾、肺、绒毛膜癌和结肠癌(应含有黏蛋白)。硬脑膜病变可见硬脑膜局灶性肿块,CT 骨 窗可见颅骨受累。 【一、病史临床】女,20 岁,反复视物模糊、肢体麻木 7 月余,加重伴双下肢无力 3 天。 【二、影像图片】 T1WIT2WI压水+C 冠状【三、问题】 1、上面图像上有哪一项特征性征象 A、同心圆征 B、虎眼征 C、直角脱髓鞘征 D、蝶翼征 正确答案:C 2、True OR False 1.病灶为多发, 位于 脑深部,且有强化, 应首先考虑转移瘤。 2.病灶主要位于双 侧脑室旁白质 3.病灶无明显占位 效应, 双侧脑室无受 压。 正确答案: 1:× 2:√ 3:√ 对: 错 对: 错 对: 错【四、影像表现】 双侧侧脑室前角及后角、 两旁脑白质和脑干内可见斑片状信号异常, T1WI 呈略低信号, T2WI 高信号, 边界清楚,水抑制序列仍为高信号,中线结构居中,双侧侧脑室对称性轻度扩大,脑沟略宽,增强扫描 部分病灶呈斑片状强化,部分病灶无强化。 【五、诊断】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脱髓鞘病变,病变多累及脑室旁白 质,视神经和脊髓,病理急性期表现为髓鞘脱失、崩解,血管周围淋巴细胞侵润,巨噬细胞反应。慢性 期表现为神经胶质增生,硬斑块形成。该病好发于 20~40 岁的女性。临床症状变化多端,症状体征复 杂多样,有反复发作的脑,脊髓和视神经受损。常有两种不相关的症状合并出现,如视力障碍、步态不 稳、言语不清,同时合并脊髓受累的大小便障碍等。病情多有反复,部分病例病变不断进展。 【六、鉴别诊断】 空缺 【七、讨论】 影像诊断要点:MRI 对于 MS 的诊断最为敏感,尤以水抑制(FLAIR)像对大脑病灶显示最好。病灶 常见位置为侧脑室旁白质(&80%)、胼胝体(尤其是其底面“胼胝体-透明隔交界”、视觉通路包括视 神经炎、脑干。双侧脑室旁的病灶长轴与脑室“垂直”分布,称为“直角脱髓鞘征”。较为有特征性。 急性期(或活动期)病灶有强化。 【一、病史临床】女,48 岁,走路不稳十年,伴记忆力下降。 【二、影像图片】T1WIT2WI+C+C 矢状【三、问题】 1、从影像上看最正确的诊断应该是 A、交通性脑积水 B、梗阻性脑积水 C、巨脑症 D、重度脑萎缩 正确答案:A 2、下面哪一个不是该疾病的可能原因 A、脑膜炎 B、蛛网膜下腔出血 C、脑静脉血栓 D、先天性中脑导水 管狭窄 E、外伤 正确答案:D 3、True OR False 1.双侧脑室及第三 脑室扩张明显, 第四 脑室无扩张。 2.脑膜有强化提示 脑积水为脑膜炎所 致 正确答案: 1:×(第四脑室有扩张) 2:×(脑膜无强化) 对: 错 对: 错【四、影像表现】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全脑室系统明显扩张,脑质明显受压变薄,未见局灶性信号异常。增强扫描未 见异常强化。中线结构居中,脑干细小,矢状面示垂体大小形态正常,未见局灶性信号异常。 【五、诊断】 交通性脑积水 【六、鉴别诊断】 1、梗阻性脑积水 2、脑萎缩 【七、讨论】 交通性脑积水是指第四脑室出口以后的正常脑脊液通路受阻或吸收障碍所致的脑积水。常见原因为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外伤、静脉栓塞等。临床症状有头痛、呕吐、复视等颅高压症状。影像诊断要点: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沟正常或消失,早期颞角扩大,后期额角扩大,第三脑室, 侧脑室体部和第四脑室扩张,脑室旁脑白质可见间质水肿。与脑萎缩鉴别为后者脑室扩大缺乏张力,伴 脑沟扩大。与梗阻性脑积水鉴别要点为后者阻塞近侧脑室扩大,远侧脑室正常。当阻塞段位于第四脑室 出口时鉴别困难,需要结合多轴面以及增强判断第四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的通畅情况。 【一、病史临床】男,7 岁,言语不清,多动 2 至 3 年。 【二、影像图片】T2WIT1WIT1WI 冠状【三、问题】 1、病灶大部位于: A、颅前窝 B、颅中窝 C、颅后窝 D、桥小脑脚区 正确答案:B 2、True OR False 1.病灶有占位效应, 病灶内为脑脊液样 信号。 2.左侧颞叶仅被推 压移位 正确答案: 1:√ 对: 错 对: 错2:×(还有发育不良)【四、影像表现】 左颞部见一巨大不规则形异常信号影,病灶境界清楚,边缘较光滑,左颞叶下部明显受压向上推移 并发育不良。病灶 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病灶内部信号均匀。 【五、诊断】 左颞部蛛网膜囊肿 【六、鉴别诊断】 1、表皮样囊肿 2、局限性脑萎缩 【七、讨论】 蛛网膜囊肿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 1%,为边缘锐利的圆形或卵圆形脑脊液性囊肿。可分为先天性和 后天性两种,前者多为蛛网膜发育异常所致,较少见,多见于儿童;后者多由外伤、感染、蛛网膜下腔 出血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广泛粘连所致。病灶多位于中颅窝,且位于该处时多伴有颞叶发育不全,其它 可见于鞍上、桥小脑角区、以及四叠体池和脑凸面。临床通常无症状,偶然发现,可出现头痛,眩晕等。影像诊断要点: CT 平扫通常呈脑脊液样低密度,囊内出血罕见,增强无强化。 MRI 同样与脑脊液 信号一致,FLAIR 为完全低信号,DWI 低信号。 与表皮样囊肿鉴别要点为后者以沿脑池匍匐生长,具有 包绕血管和神经的趋势为特点,其 FLAIR 为高信号,DWI 也为高信号。与局限性脑萎缩鉴别为后者只有 蛛网膜下腔增宽,无明显占位效应,且可以根据其外伤,手术以及梗塞病史鉴别。 【一、病史临床】患者 男,32 岁;双手萎缩 10 年余。 【二、影像图片】T1WIT2WI【三、问题】 1.图像中对病变范围描述那一项正确: A、C3~T1 B、C3~T2 C、C2~T2 D、C2~T1 正确答案:C 2.下列那种影像表现不正确 A、颈段脊髓膨大 B、髓内管状扩张呈 长 T1、长 T2 信号 C、C4/5 椎间盘层面 硬脊膜囊弧形受压 D、颈段脊髓前方蛛 网膜下腔变窄 正确答案:D (应为蛛网膜下腔增宽)【四、影像表现】 矢状面示脊髓内巨大空洞形成,上起颈 2 平面,下至胸 2 平面,T2WI 呈均匀高信号, T1WI 呈均匀 低信号,脊髓前方蛛网膜腔增大。 【五、诊断】 颈胸段 C2~T2 脊髓空洞 【六、鉴别诊断】 1.脊髓软化 2.髓内肿瘤囊变【七、讨论】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是一种髓内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它的形成可以是先天性、退行性、外 伤后和肿瘤性。 目前认为枕骨大孔区的阻塞性病变是导致空洞形成的重要因素。 主要临床表现是节段型 分离性感觉障碍。影像诊断要点:病变节段脊髓扩大,CT 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影。MRI 矢状面及冠状面可清晰显示空洞 形态病变范围,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 【一、病史临床】患者 男 25 岁;从 3.5 米高处坠落,枕后部着地,为水泥地面,当即感颈背部疼痛, 颈部活动受限。上肢无力、下肢活动功能丧失、感觉丧失,双手不能活动。 【二、影像图片】 T1WIT2WI横断 T2WI【三、问题】 1.图像中对病变描述那一项欠妥: A、C7 椎体压缩性骨 折 B、C7 椎体向后Ⅰ度 滑脱 C、C7 椎体向前滑脱 D、C6~C7 层面骨性 椎管变窄 正确答案:C (向后滑脱)2.下列那种影像表现不正确 A、C6~C7 层面脊髓 挫裂伤 B、C6~C7 层面硬脊 膜囊明显受压消失 C、C6~C7 层面上下 缘脊髓稍肿胀 D、颈椎椎体序列未 见异常 正确答案:D(C7 椎体向后滑脱、椎体序列改变)【四、影像表现】 矢状面示颈椎生理曲度稍变直,C6/C7 间脱位,C7 向后滑脱,压迫颈髓,C4-T1 脊髓略肿胀,T1 呈稍低信号、T2 呈稍高信号改变,C6~C7 层面骨性椎管狭窄。 【五、诊断】 C7 压缩性骨折并向后Ⅰ度滑脱、脊髓挫裂伤。 【六、鉴别诊断】 根据外伤病史及典型影像学表现本病不难诊断,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1.脊髓软化灶 2.髓内肿瘤囊变。【七、讨论】 脊髓外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伤,占全身损伤的 0.2%~0.5%,车祸、工伤、火器伤是脊髓损伤 的主要原因。脊髓挫裂伤在 T1WI 上可见脊髓外形膨大,信号不均,可见低信号水肿区,T2WI 均可见不均匀高信 号,CT 及 MRI 均可清晰显示椎体及附件骨质改变。 【一、病史临床】患者 女 42 岁;颈后部疼痛 2 年,加重伴右上肢麻木感 4 月。 【二、影像图片】 T1WIT2WI+C【三、问题】 1.对上述图像中病变的定位正确的是 A、髓外 B、髓内 C、髓外硬膜内 正确答案:B 2.True OR False 1.病灶无强化 2.合并脊髓空洞 3.椎间盘退行性改 变 4.伴有瘤内出血 正确答案: 1:× 对: 对: 2:√ 错 错 3:√(多个椎间盘 T2WI 信号均匀性减低) 4:× 对: 对: 错 错【四、影像表现】 矢状面示颈段脊髓明显增粗,颈 2~6 椎管平面脊髓内可见大小约 1.1×8.4cm 占位性病变,边界 清楚,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其上、下方中央管扩大,呈长 T1 长 T2 信号,增强扫描病变 有轻~中度强化。颈椎椎体前后缘略变尖,T2WI 见多个椎间盘信号减低。 【五、诊断】室管膜瘤Ⅱ级(病理) 【六、鉴别诊断】 1.星形细胞瘤 2.血管母细胞瘤 【七、讨论】 室管膜瘤是髓内最常见肿瘤,占髓内肿瘤的 60%,起源于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 膜残留物,可发生于脊髓各段,46%可发生囊变。影像诊断要点:CT:平扫呈低密度,脊髓外形膨大,肿瘤边界模糊,与周围正常脊髓分界欠清,囊变较常见,表现 为更低密度区,增强周围实性部分成轻度强化。MRI:T1WI 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 高信号,出血坏死罕见,增强扫描病病变均匀强化。 【一、病史临床】患者女性,36 岁,右肢麻木无力 3 年,伴左肢麻木无力 2 年。 【二、影像图片】 T1WIT2WI+C【三、问题】 1.对上述图像中病变的定位正确的是 A、髓内 B、髓外 C、髓外硬膜内 正确答案:A 2.True OR False 1.病灶呈明显均匀 强化 2.合并脊髓空洞 3.椎间盘退行性改 变 4.病变阶段蛛网膜 下腔增宽 5.病变范围较大, 达 6 个椎体平面 对: 错 对: 错 对: 错 对: 对: 错 错 正确答案: 压变窄)1:√2:√3:√(多个椎间盘 T2WI 信号均匀性减低)4:×(病变阶段蛛网膜下腔受5:√【四、影像表现】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以 C3 为中心稍向后凸。C1-T1 椎体上缘水平脊髓均匀增粗,T1WI 呈稍高信号, T2WI 为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周围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病变与上下端脊髓分界尚 清,相邻上下端脊髓中央见长 T1 长 T2 液体样信号,脊髓实质受压变薄。T2WI 多个椎间盘信号减低。 【五、诊断】C1-T1 髓内胶质瘤 II 级(病理) 【六、鉴别诊断】 1.室管膜瘤 2.多发性硬化【七、讨论】 星形细胞瘤约占所有髓内肿瘤的 40%,以胸、颈段最多,病变一般较局限,但可呈浸润性生长,尤 其是在儿童往往累计多个脊髓节段,甚至脊髓全长,临床上多见于 30~60 岁,男女比例为 1.5:1。影像诊断要点:CT:平扫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脊髓外形膨大,临近蛛网膜下腔变窄,肿瘤边界模糊,与周围正常 脊髓分界欠清,囊变较常见,表现为更低密度区,增强周围实性部分成轻度强化。MRI:T1WI 低信号,等信号。T2WI 高信号,由于水肿的缘故,T2WI 显示病变范围较 T1WI 显示大, 出血坏死罕见,增强扫病变实质部分成均匀强化。 【一、病史临床】患者 男、35 岁,腰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 5 个月,加重 1 个月。 【二、影像图片】T1WIT2WIT1WIT2WIT1WIT2WI+C【三、问题】 1.对上述图像中病变的定位正确的是 A、髓内 B、髓外 C、髓外硬膜内 正确答案:C 2.True OR False 1.病变呈多发 2.增强扫描病变呈 明显均匀强化 对: 错 对: 错 3.病变呈“哑铃 形”同时向椎管内 外生长 4.病变阶段蛛网膜 下腔变窄 正确答案: 1:√ 对: 2:√ 错 3:√ 4:×(病变阶段蛛网膜下腔增宽) 对: 错【四、影像表现】 T11~L1 水平硬膜下脊髓前方可见三个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物, T1WI 呈稍低信号, T2WI 呈稍高信号, 边缘清楚,内部信号均匀,并通过左侧 T12/L1 和、L1/2 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入腰大肌内,呈多个类圆 形,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均匀强化。 【五、诊断】T11~L1 水平髓外硬膜内神经鞘膜瘤(病理) 【六、鉴别诊断】 脊膜瘤 【七、讨论】 神经鞘膜瘤为最常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内肿瘤,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 29%,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 细胞,故又称施万细胞瘤,可发生于脊髓的各个节段,以颈、胸段略多,呈孤立结节状,有完整包膜, 延及硬膜内外的肿瘤常呈典型的哑铃状。影像诊断要点:CT:平扫呈圆形实质性肿块,密度较脊髓略高,脊髓受压移位,增强扫描呈中度均一强化,肿瘤易 向椎间孔方向生长,致神经孔扩大,骨窗像可见椎弓根骨质吸收破坏,椎管扩大。 MRI:T1WI 略高或等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横断面或冠状面能清晰观察到肿 瘤穿出神经孔的方向和哑铃状肿瘤全貌。 【一、病史临床】女 52 岁 左下肢疼痛、麻木半年,伴腹部麻木 1 个月。 【二、影像图片】T1WIT2WI+C+C 冠状【三、问题】 1.对上述图像中病变的定位正确的是 A、髓内 B、髓外 C、髓外硬膜内 正确答案:C 2.True OR False 1.病变呈类圆形, 边 界清楚 2.增强扫描病变未 见强化 3.脊髓受压向左侧 移位 4.病变阶段蛛网膜 对: 对: 错 错 对: 错 对: 错 下腔增宽 正确答案: 1:√ 2:×(明显均匀强化) 3:√ 4:√【四、影像表现】 矢状面示胸 9 椎体平面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病灶 T1WI 呈等信号,T2WI 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呈 明显强化,病灶与正常脊髓分界清楚,位于硬脊膜内,脊髓的右侧,脊髓向对侧移位,右侧蛛网膜下腔 增宽,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 【五、诊断】T9 水平椎管内脊膜瘤(病理) 【六、鉴别诊断】 神经鞘膜瘤 【七、讨论】 脊膜瘤的发病率为椎管内肿瘤的第二位,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 25%,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也可起源 于蛛网膜和硬脊膜的间质成分。70%发生于胸段,颈段次之(20%),腰骶段极少,绝大多数肿瘤生长 于髓外硬膜下。影像诊断要点:CT:肿瘤多为实质性,较局限,椭圆形或圆形,有完整包膜,密度多高于相应脊髓,有时在瘤体内 可见到不规则钙化影,增强扫描后肿瘤呈中度均匀强化,临近骨质可有增生性改变。MRI:T1WI 等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与脊髓界限清楚,可清晰显示脊髓受 压情况。 【一、病史临床】患者 女,26 岁,双下肢疼痛、麻木伴活动障碍两个月。 【二、影像图片】T1WIT2WI+C【三、问题】 1.对上述图像中病变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肿瘤性病变 B、血管源性病变 C、炎性病变 D、外伤 正确答案:B 2.True OR False 1.腰 1 层面可见新 鲜出血 2.增强扫描畸形血 对: 对: 错 错 管明显强化 3.椎管内可见条状 流空血管影 4.腰 4/5 椎间盘 T2WI 信号减低、退 变 正确答案: 1:×(陈旧性出血,边缘可见环形低信号含铁血黄素沉积) 2:√ 3:√ 4:√ 对: 错 对: 错【四、影像表现】 腰 1 椎体上缘椎管内可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楚,T1WI 以等信号为主,其内可见不规则高 信号影,T2WI 病变中央呈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腰 1~5 椎管 内可见条索状及蚓状流空血管影,腰椎椎体骨质形态结构未见异常,T2WI 示 L4/5 椎间盘信号减低。 【五、诊断】 胸 7~腰 3 椎管内血管畸形并不全瘫。 【六、鉴别诊断】 1.髓内肿瘤 2.海绵状血管瘤【七、讨论】 椎管内血管畸形是指脊髓血管先天发育异常而形成的一类病变。可发生于脊髓各个节段,脊髓内外 可同时受累,颈胸段血管畸形以髓内病变为主,腰段多位于脊髓后方。影像诊断要点:CT:平扫可见病变节段脊髓局限性增粗,增强扫描可见异常强化、扩张的血管,呈迂曲或团块状分 布,多位于脊髓背外侧, 其周围可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MRI:T1WI 及 T2WI 均可见到流空血管影,尤其是 T2WI 在高信号脑脊液衬托下显示更加清楚,增强 扫描畸形血管明显强化,伴有出血时信号较复杂。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枕骨大孔形成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