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我,肉体死亡精神去哪了的我,先验的我,精神的我都指的是什么,有什么联系?

当前位置: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简史主讲 李星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s和 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智慧”是指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 的奥秘,标志的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 的理想境界。 柏拉图说:智慧这个词太大了, 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 人,我们人只能爱智 慧。 这就是说,真正意义 上的智慧与 通常意义上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 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具有功利 性和有用性 、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 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智慧本身。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 但是唯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 哲学家们把“智慧之爱”变成“智慧 之学”就成了他们千方百计企图实现的 梦想,这个美梦一做就是2000多年。 二、学习哲学的意义1. 2. 3.4.是训练理论思维的唯一途径。 有利于我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是树立历史感和批判精神的最佳途径 是引导我们自考人生的意义等重大问题的最理想的 向导。 三、教学计划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早期自然哲学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柏拉图哲学 亚里斯多德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 第七章 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斯多德主义 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 自然科学的精神 第十三章 笛卡尔的唯理论 第十四章 唯理论的发展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英国经验论 法国启蒙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 绝对唯心论 黑格尔哲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四、基本要求1. 2. 3.请勿缺勤迟到早退,到课率在90%以上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如有疑问及时提出 第一编 古代哲学古代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把它划分 为早期自然哲学、雅典时期哲学和晚期 哲学三个阶段。这部分包括教材前六章 的内容。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1. 非宗教的精神古希腊哲学的特质:2. 思辨精神 非宗教的精神古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突出地表现在神话中, 古希腊神话所表现的世界观有以下特征:第一、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第二、神人同形同性。 第三、迷狂的宗教精神。 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思辨精神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的特点有: 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实践。 第二章早期的自然哲学从本原的数目是一还是多,是变化还是不变化的角 度看,早期自然哲学可以分为:1、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利亚派 2、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3、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4、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 论者 一、伊奥利亚派(一)泰利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 (二)阿那克西曼德1. 2. 3.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 认为万物的生成是“无定”的分化,万物的 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认为一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消 亡。 (三)阿拉克西美尼1. 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 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 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四)赫拉克利特1、火是世界的本原。从外在形态看,火是万物的本原, 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 从内在本性看,万物与火一样,有 着同样永恒的原则。? 2、逻各斯学说?逻各斯的含义: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 性。 ?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 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 才能发现它。 3、生成辩证法?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对立和谐的关系 ?对立也是统一的关系?对立也是相对的关系 二、毕达哥拉斯派(一)灵魂观念1、灵魂不朽 2、 最好的和谐、净化灵魂的 手段、是音乐、哲学和数学。 (二) 数本原说1.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律性。 2.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 物的基本单位。 三、爱利亚派(一)克赛诺芬尼1. 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2. “神”是唯一的、绝对的、普遍的和不变的(全视、全能和全知) 3. “神”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 (二)巴门尼德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2.对“是者”的认识,重要的是: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 是”。 “能够被说的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 非是者是不能思考和表达的 3.论证了“是者”有如下性质: 不生不灭 连续性 完满性 4.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 力。(意见按习惯、感觉,真理靠理智) 四、元素派(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1. 认为火、土、气、水 是组成万物的根。2.3.4.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四根的组合和分离是外力的作用,它们是 “爱”和“恨”两种力。 在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 知”的理论。 同类相知: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 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 事物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 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 清晰的感觉。 (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 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 在体积上非常细微 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2. 他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 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 在元素之外,叫作“心灵”。他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 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 理论。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 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 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 少量由其他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 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 觉。 (由热知冷、由咸知淡) 雪是白的(感觉)--雪是凝固的水,水是黑的, 雪也是黑的―感觉和理智要区分 (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1.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原子的存在而 言是非存在的,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 原子一样实在。 2. 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 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 产生,原子的分离使物体消失。 ?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 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别。 ? 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中(漩涡运动是必然性,但 不是必然原因)。 3.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4.在认识问题上提出了流射说和约定说。 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 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约定说:认为对于像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 不是事物的本性生成的,而是人为造就的。感觉不同于事物的真理,真理只有原子和虚空。 第三章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一、智者运动(一) 智者的含义 1. 智者:原义为有智慧的人。 在此专指“职业教师”,主要 是指演说和辩论的技巧。 2. 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 其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 有启蒙意义,也有对文明的破坏。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 雅典―希腊文化中心―崇尚典雅、奢华、创造力、 表现力―注重用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2.为适应希腊求其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 (三) 智者在社会政治上的两种学说1. “自然说”: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 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 到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 人的本性是什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其一、弱肉强食 其二、天生平等 2. “约定说”:该学说强调人和动物、 社会和自然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 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有不同的 看法: 民主制度 法制 德治 3.智者批判精神的原则: 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 “我想是真的,就是真的;我相信是 正确的,就是正确的”。柏拉图:批发和销售精神粮食的商人 二、智者的代表人物(一)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应把它放在智者运 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 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的话说,“事物就是对 我显现的那个样子”。 “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 不存在。有许多东西使我们不能认识这些,如 问题的晦涩,人生的短暂” 该命题被后人赋予了各种含义: 成为表现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 观主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 命题。 (二) 高尔吉亚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 1. 无物存在。 2. 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3. 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三、苏格拉底(一)“认识你自己”?命题的含义: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 途径研究自然。 命题的意义:重新激发对真理的追求; 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 人间。? (二)“德性就是知识”1.命题的含义:认得德性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 的技艺,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 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 德性就是知识。 2.命题的意义:无人有意作恶,如果一个知道 什么是善,他就会去实践它。具有知行合一、 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三)苏格拉底方法1. 认为做的只是要有正当的方法。 2. 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无知”。 3. 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 第四章柏拉图柏拉图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 (一) “理念”的含义: 是事物的共相;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是事物摹仿的模型;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二) “理念”的特征1. 2. 3. 4.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 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不变性和永恒性。 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 存在。 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我 们的意志。 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 “善”,而“善”是理念追求的目的。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即是同类事物的理 念,又是不同类型事物的理念。 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 有等级的。 (三) 关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学说1.2.“分有”说 “摹仿”说 二、柏拉图的知识论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 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 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 主体:自由人 知识形式:低级的知识――数学 理性的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 2. 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 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 ? 主体:囚徒 ? 知识形式: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 觉。 三、柏拉图的灵魂说(一) 对灵魂的三重区分: 1.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 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 是灵魂的本性。 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 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 本性。 2. 灵魂的各部与各种德性相对应,是政治关系的 基础 理性――智慧――王者 激情――勇敢――武士 欲望――节制――生产者 (二)灵魂回忆说:?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第五章亚里士多德一. 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1. 2. 3.理论科学:形而上学、数学、物理学、逻辑 学 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 艺术 二.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主要内容(一)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1. 物理学的含义: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的科学,即自然科学。 “自然”指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2. 论运动 第一. 对运动的表述: 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 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一个运动要成立,必须有三个 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 “运动三本原”。 ?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 化。 ?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第二. 对事物运动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质料因: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留存于其中的东西。(生命离不开躯体) ? 形式因:即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生命不 在于躯体,而在于生命,生命的本质在灵魂。) ?动力因:指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 东西。(策划是行动的原因、父母是孩子的 原因等) ?目的因:即事物要实现的目标。 以上四个原因,又可归结为两个原因: 质料因和形式因。 第三. 论位移运动1. 2.对运动的分类:性质的;数量的;位置的,即 位移运动。 位移运动最基本最重要 认为位移运动只是在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 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个事物的位置才 发生。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1. “形而上学”的含义: 形而上学是“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 本性的属性的科学”;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 任何其他科学的,其他科学研究对象只是要把握最 抽象、最普遍的知识。 《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器”。于是译作“形而上学”。 2. 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 来作为事物的本质、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一般和个 别的思想。 第一、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柏拉图的理念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体共同 本质的目的; 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在许多 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 第二、认为设定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 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 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第三、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 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谬。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1. “灵魂”的含义: “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 形式”。 他说明了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中,灵 魂与肉体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灵魂在身 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2. 区分灵魂的类别和功能:认为灵魂分成三大类,每一类的功能都不一样: ? 第一、植物灵魂:具有消化和繁殖的功能。 ? 第二、动物灵魂:具有植物灵魂的功能之外还具有 感觉、生理欲望、行动的功能。 ? 第三、人类灵魂:具有动物功能外,还具有理论理 性和实践理性。 3. 论灵魂的感觉活动第一、对感觉的划分。 第二、把感觉灵魂比作“蜡块”,感觉则是蜡块上 的印章。 第三、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 物。 4. 论灵魂的理性认识? 第一、理性灵魂是人类所特有的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 第二、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 第三、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可知形式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 来的。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1.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第一、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 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 第二、最高的善是幸福。 ?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是自然倾向,是一切目的 的目的。 ? 幸福的本质是德性,幸福的外在条件是快乐。 第三、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 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第四、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以来于 “实践智慧”。 第五、论“中道”认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中道”。 认为“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 适中,适中的德性就是善,是相对两个邪恶的极端 而言的“中道”。 认为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 2.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一、论国家 ? 认为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但又认为它在 本性上先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形式。 ? 认为个人只有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 地实现自己的德性,达到最高的幸福。 ? 论述了国家的功能。 第二、论政体对政体进行区分: 认为理论上好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 立宪制 认为理论上不好的政体:暴君制、寡头制、 民族制 认为现实中最好的政体是立宪制,是 “中道”的政体。 第六章晚期希腊哲学一、晚期希腊哲学从时间上讲,指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 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 典所有学园这段时间。在大希腊和罗马流传的哲学, 也叫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 从包括的哲学学派讲,指伊壁 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 拉图主义以及以柏拉图追随者组成 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追随者组 成的逍遥派等哲学。 从哲学特征讲:(1)它是逐渐衰落的希腊哲学。 (2)它具有明显的伦理化的倾向,即以伦 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 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与此同时, 哲学也变得追求实用。 二、伊壁鸠鲁派哲学(一)原子论思想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 学观一脉相承,属于原子论。 但是,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了 发展: 在原子论的性质中加入了“重量”性质。 认为原子的下落运动会产生偏斜。1. 2. 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1.2. 3.由于原子有了重量,增强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说服 力。 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丰富了对原子运动形 式的认识。 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了原子的直线运动,增 加了对运动的偶然性的认识,说明了事物生成中 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二)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1.2.以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就 是痛苦。 认为快乐是有层次的,而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乐, 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 康和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 为紧要。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 义,应该说他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与精神愉悦二 者进行结合的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 的不足。 三、斯多亚派哲学(一)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主要来源于赫拉克里特的火本原 说和“逻各斯”的思想。主要表现于在不同的层次上论述 世界万物。 芝诺、克里尼雪斯、克吕西甫、塞尼卡等代表人物 1. 在微观层次上的观点:(1)万事万物由元素构成,并消解为元素。 (2)火是最初的元素,是主动的本原;土、水、气三 种元素由火产生,但水和土是构成万物的被动元素。 (3)火和气两种元素构成的精气,叫做“普纽玛”或 “精神”,它最富有火的能动性。 2.在可感的宏观层次上的观点:? (1)在被构成的万物中,被动的本原是质料,能动的本原是“逻各斯”或“理性”,是它们二者结合为 运动着的形体。 ? (2)理性依自身能力的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等级, 最低级的、最普遍的是“普纽玛”,最高级的是理智。 3. 在宇宙观层次上的观点: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形体,包括着千千万 万个体的普遍形体。 ? (1)宇宙是由事物的全部和宇宙秩序结合的整体。 ? (2)宇宙是有理性的,按照节律做循环运动。 ? (3)宇宙整体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 朽的,但火是永恒的、神圣的。 (二)斯多亚派的伦理学在斯多亚派看来,伦理学是哲学的核 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 段。 斯多亚派的所有伦理学观点都可以概 括为一句话:按照自然生活。 1.认为自然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 斯”、“正确理性”等,按照自然生活 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 在斯多亚派看来,逻各斯是必然性, 因此按照自然生活一就是服从命运,因 为命运是最严格的必然性。他们认为每 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 控制命运。2. 3. 认为人虽然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 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正确的 态度是顺从命运,也就是理性的态度, 它的特点是“不动心”。4. 认为不顺从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 情感,具体为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 因此他们与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是对 立的。 (三)斯多亚派的政治学1. 2.提出“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 世界城邦遵循“自然律”或“自然法”。 四、怀疑派1. 2. 3.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 认为“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态度,而 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认为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就是最高的善 的体现。 五、新柏拉图主义?? ???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 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三个,即太一、理智和灵魂。 认为太一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 认为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叫“流溢”。 “流溢”过程:“流溢”并不是主动的创造, 流溢是无损于自身的生成。 认为人的灵魂可上升或下降。 第二编 中古哲学第七章 基督教哲学的诞生引言:基督教的产生公元1世纪初,耶稣创立基督教,最初不过 是犹太教的一个很小的分支。耶稣的信徒们相 信耶稣就是基督(Christ―救世主),因而被称 为基督徒,他们的宗教团体也就被成为基督教。 当耶稣以救世主的身份来到耶路撒 冷的时候,引起了罗马统治者和犹太上 层贵族的恐慌。于是,耶稣被判处死刑, 钉在了十字架上。不久,在耶稣的信徒 中间就开始流传耶稣基督复活等奇迹, 而且相信他将再次降临人间,举行末日 审判,上帝之国不久即可降临。 基督教最初虽然受罗马帝国的残 酷镇压,但却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 数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从而迅速 传播到了罗马帝国各地,作为当时 被压迫民族的精神寄托,逐渐成为 信徒众多的世界性宗教。 一、教父哲学的基本倾向(一)教父和教父哲学 1. 教父: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教义 的捍卫者、教规的制定者和公教会的组织 者。 成为教父有四个必备条件:遵循正统 学说、过圣洁生活、被教会册封、生活在 基督教早期。 2. 教父哲学:教父都是神学家,都没有完整的哲学理论。 但教父在创立神学理论时,用不同的方式处理 他们所知的哲学思想,或排斥、或利用改造、 或求同存异。 哲学史家把教父著作包含的哲学因素,如 他们提出的哲学问题、使用的哲学概念和思辨 推理抽取出来,概括为教父哲学。 (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1. 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 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 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 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 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和财物。 2. 三位一体: 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 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和主宰者;圣子―― 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 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 “复活”、“升天”,为全人类做了救赎,必 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 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3. 原罪说: 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 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 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 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 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 督的救赎。 4.信救赎: 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 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 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 从而拯救了全人类。5.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 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 6.信天国和永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 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 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到永福。 7.信地域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 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 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8.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 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 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 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 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 下地狱。 (三) 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1.信仰主义:将信仰与哲学对立起来。 德尔图良说:“上帝之子被钉在十字架上, 我不感到羞耻,因为人必须为之羞耻。上帝之 子死了,这是完全可信的,因为这是荒谬。他 被埋葬又复活了,这一事实是确实的,因为它 是不可能的。”这句话被后人归纳为“唯其不 可能,我才相信”。2.理性辩护主义: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 二、奥古斯丁(一)“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1. 基督教哲学与其它哲学一样以追求幸福为目标。 2. 哲学家的智慧只能产生意见纷争,远离幸福;基 督徒把幸福看作上帝赐予的福分,只有被上帝拯 救的人才会有幸福。 3. 真正的哲学可以用普遍流行的现世教学。对现世 哲学有一个批判、吸收、改造、利用的过程。 (二) 对怀疑论的反驳早期基督教信仰遇到怀疑派哲学家的严重挑战。 奥古斯丁反驳怀疑论的出发点是人的自我意识。他 在《论自由意志》一书中,提出“我问你:‘你存 在吗?’你是否害怕被这一问题所欺骗呢?但如果 你不存在,你也就不可能被欺骗了。” “既然你确实存在,那么你只有活着才能 知道这一点,因此你也确实活着,你知道这两 件事绝对为真。”进而言之,我在怀疑这一事 实证明至少有三件事是我所确定不疑的,即: 我存在,我活着,我理解。这一论证使他成为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先驱。 除了“我思”这种经验的事实真理之外, 奥古斯丁还在逻辑、数学和伦理学等领域发现 了“理性的真理”。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确 认这些真理的客观有效性,而在于寻找它们的 形而上学根源。“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要转入 你自身,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永恒的真 理就是上帝。 (四) 光照说“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 人的心灵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正 如只有在光照之下,眼镜才有所见,心灵 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 所以,只有那些信仰上帝、热爱上帝的人 才能自觉地、充分地接受真理,把这些真 理集中起来,最后认识作为真理之源的上 帝。 (五) 神正论奥古斯丁关于恶的起源和性质的解释是最早的 神正论。意为面临着恶的存在而现实出上帝的正义。 恶的存在与上帝的全知、全善、全能是否矛盾? 奥古斯丁把恶定义为“背离本性,趋向 非存在…倾向于存在的中断”。在世界这一存 在的等级系统中,低一级事物是相对高一级事 物的非存在,高一级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存在 根据。如果一事物放弃这一根据,趋向比它低 级的食物,这就是趋向非存在,表现出恶的性 质。 (七) 意志自由说不是有意做的事既不是恶,也不是善良, 因此,如果人没有自由意志,则将不会有公 正的惩罚和奖赏。但是,赏罚的公正来自上 帝的善,它必然存在。因此,上帝必然赋予 人以自由的意志。 ――奥古斯丁 (八) 上帝之城奥古斯丁写《上帝之城》,对历史做出新的 解释,作出圣史和俗史的区别。圣史以后的俗史 与人类命运无关,不但世界末日不可预测,而且 世俗人事的兴衰都不会影响圣史已揭示了的恩典 与相对就在提圣城和俗城相区别的社会观。论证 了圣城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爱自己并进而藐视上帝者组成地上之城, 爱上帝并进而藐视自己者组成天上之城”。 圣城与俗城是区别实际上生活在同一国家 中的人们的不同精神生活和命运的概念,并不 是指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两者的区别在现世 是有形的,但在来世却是无形的。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公元455年,西欧历史进入了黑暗时 代。 “黑暗时代”这一概念专指中世纪文 化蒙昧和倒退的特征。 经院哲学:来自拉丁文,原意为“学院中人的思想”。其特定含义是, 在公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 的哲学。 一、安瑟尔谟(一) “信仰寻求理性” 他试图把辩证法引入神学,当作论证 神学信条的理性工具。 他像神父派一样把基督教信仰 置于至 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一反教父派用信仰来 排斥理性的做法,极力强调理性论证对于 神学信条的重要意义。 安瑟尔谟认为:仅仅满足于神秘 主义的信仰是人性的一种懒惰,上帝 是不会拯救那些单靠信仰来领悟他的 福音的懒虫和傻瓜的。例如, 他说:“主啊,我不敢洞察你的尊 严,因为我绝不以我的理解力来和你的 尊严相比拟;但我期盼多少能够理解你 那为我所爱的真理。” 他坚信,信仰只是理解的前提。“基 督教应该由信仰进展到理性。” 他的口号是:“信仰,然后理解。” (二)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本体论证明”,其实就是从上帝的概念直接 推出上帝的存在。 安瑟尔谟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可以概括为 如下三段推理: ? 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 它更完满的东西(正因为无与伦比地完满,所以) 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世纪上存在(否则 它就不是无与伦比地完满了),因此上帝存在。 (三)高尼罗的反驳高尼罗对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进行了反 驳: ? 首先,他说,理解一样东西和承认它的存在是两码 事; ? 其次,观念内容的完满性并不包含实际存在。高尼罗举例说:有一个传说的海岛――迷 失岛,这个海岛据说是所有岛屿中“最完美” 的海岛,但我们并不能因为它是我们心中的 “最完美的”海岛就必然推出它是真实存在的。 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在中世纪神学的 意义在于:它们构成了从教父哲学的神秘 主义向经院哲学的理性神学过渡的重要中 介。所以他被人们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 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三、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一)波菲利问题 “共相”问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争论 的一个焦点问题,它最初源于新柏拉图主 义哲学家波菲利在注释亚里士多德《范畴 篇》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 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是:1. 共相究竟是独立存在的,还是存在于理智之中? 2. 共相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3. 共相是与可感事物想分离的,还是寓于 可感事物之中? 在围绕共相问题的讨论之中,形成了唯名 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每一派别又分温和派和 极端派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是个别的,心灵之 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派认为,共相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 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派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 物的个别性质以概括或抽象而得到的,概念只存 在于心灵之中。 实在论认为,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 观实在,是比个别事物更加根本、更加实在的 一般实体,它构成了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 (二)阿伯拉尔的概念论阿伯拉尔在共相问题上是一种温和的唯名论。 对波菲利提出的三个问题,他的回答具有深 刻的辩证内涵。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共相作为普遍概念具 有客观内容,并非完全主观任意的空洞名称。 但它们本身却不具有独立实在性,只能存在于 理智之中。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共相作为名 词是有形的,作为名词的意义是无形的, 但心灵中有关于它的印象。 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共相表述的 事物共同状态在感性事物之中,但共相 把握这一状态的方式却在理智之中,表 现为心灵中的一般印象。 阿伯拉尔还提出了第四个问题: “共相是仅仅对可知事物的命名呢,还 是也指某些其它事物?” 他认为,个别 事物是产生共相的原因,但共相一旦产 生,便成为不依赖于个别事物的心灵印 象。即使个别事物消失,印象依然存在, 如“玫瑰花”。 阿伯拉尔的观点是一般被称作“概念 论”,即认为共相是逻辑概念与心灵中的 观念。这就为后来的“实在论”(托马 斯? 阿奎那)用上帝心中的理念说明个别事 物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一、十三世纪经院哲学的概况(略) 二、托马斯主义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 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 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的、最全面的体系。 (一)哲学和神学1、认为哲学和神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 第一、认为区分科学的标准不在于客观对象, 而在于研究方式,同样的对象可以被不同的方式 认知而成为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神学和哲学有 着共同对象,但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学靠天 启认识它们,两者因此是两门独立的科学。 第二、认为神学虽然也使用演绎推理, 但它的演绎前提与哲学的不同,而判断一 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取决于它是不是一 个演绎体系,因此神学和哲学是不同的科 学。第三、认为“在哲学外,建立一种凭 上帝启示的学问,是有益的”。好处是人 类的拯救来得更合适、更准确。 2、认为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1) 认为神学“在思辨和实践两方面都超过其他科学” ,因此神学高于哲学。 ? (2)认为人的理性属于自然,而上帝的恩典又是 成全自然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神学需要 哲学。认为神学可借哲学“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 更清楚些”。 (二)上帝存在的证明相对于安瑟尔谟的证明,托马斯的证明是后天 的证明,即从经验出发的证明。1. 2. 3.4.5.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的证明。 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证明。 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关系来证明。 从事物中发现完善性的等级来证明。 从自然的目的性来证明。 (三) 存在与本质的区分托马斯从维护神学的目的出发,在他的“形 而上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 思想。 1、关于“存在”的意义的观点 第一、认为存在的意义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 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类事 物。因此,它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也就是使 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 第二、认为存在高于、优于、先于本质。 2、关于“实体”的划分的观点托马斯根据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不 同,把实体看作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系统。他把实 体分为三类:???第一、上帝是最高实体。 第二、精神实体。 第三、物质实体。 (四) 感觉认识论托马斯的认识论与他的实体学说是一致 的,因此他首先论及有形事物为对象的认识 形式――感觉。 1、认为感觉是知识的一个来源,知识开 始于感觉。 他说:“有感觉才能理解”,“只有当 感觉健全、精确时,心灵才能自由驰骋”。 因此,他认为,感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犯 错误的。 2、认为认识在感觉到理智的过程中,感觉区 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两种形式。 外感觉是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感官活动, 根据感官和感觉对象的结合的区分标准,分 成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其 中触觉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外感觉。人的外 感觉并不高于动物的外感觉。 内感觉以可感形式为对象,它是对外 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印象进行再认识, 它能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在事物不出现的 情况下,从各方面认识事物全部。它包括 通感、辨别、想象、记忆四种形式,其中 想象是最重要的内感觉。想象意味着理智 潜在地参与了感觉活动,因此想象是思想 的初级阶段。人的内感觉超过动物的内感 觉。 (五)理智抽象论托马斯把理智活动看作比感觉活动更高级的认 识活动。 1、认为理智活动以抽象形式为对象,人的灵 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 2、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就是抽象活动, 抽象活动是在感性活动内部自发产生的,他是把可 感形式中的质料因素,即一切与具体形状、大小有 关的印象完全排除,达到对无形的、普遍的形式的 认识。 3、认为人的理智从有形事物抽象出 来的普遍概念也就是共相,共相一方面是 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独立概念或名称,另 一方面又是存在于可感个体之中的普遍实 在,是普遍概念的对应物。他在此企图调 和唯名论和实在论。 (六) 意欲和行为1、认为人除了认知活动外,还有意欲的活动 方式。意欲是人从内到外的活动,它以外部事物 为目的,把自己的力量施加在外物上,改变或利 用外物,外物的变化是意欲在心灵之外造成的结 果。意欲也就是人的行为。 2、认为意欲分为感性意欲和理性意欲两种, 它们的差别就如感觉与理智、动物与人的差别一 样。 感性意欲是动物意欲,是人的自然意欲; 理性意欲则是意志。很显然,他认为意志要比 感性意欲高级。3、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人性行为”和 “人的行为” 人性行为是完全由理性意欲支配的行为, 它出自人所特有的属性,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 的行为;人的行为则是由理性意欲与动物意欲 共同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的本质。 (七)道德观托马斯的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加 神学的结果。 1、认为道德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上帝,直接 目的是幸福,幸福和上帝的关系是共有的善和 最高的善的关系。 2、认为德性分为基本德性和神学德性。 基本德性是以理性为标准的意志的 习惯,有谨慎、正义、节制和坚韧四种; 神学德性是意志遵循上帝启示和使徒教 导而培养出来的好习惯,包括信、望和 爱。 (八)自然律托马斯伦理学的核心是“自然律”。 中世纪所说的“自然律”不是关于自然界的 一般规律,它特指关于人的本性的规律。人的 本性的规律是上帝制定的永恒律,并铭刻在人 的心灵中,表现为人的自然禀赋和倾向。 “自然律”的内容为:趋善避恶以保 全生命,通过夫妻关系来繁衍后代,在和 平的环境里来探索真理,服从法律以保持 社会秩序。 (九)托马斯的影响(略) 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十三、四世纪,经院哲学有两 个中心: 一是巴黎大学:流行的是亚里 斯多德主义; 二是牛津大学:继承了十二世 纪的英国学者研究数学和自然的传 统。 一、罗吉尔?培根? (一) 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基督教学术革新) 罗吉尔? 培根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改造 经院学术现状的计划。但他的改造目的是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宣扬上帝智慧。 他把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归结为四大障碍:1. 崇拜权威的教条主义(“靠不住的、不适当 的权威和榜样”); 2. 因循守旧的保守主义(“习俗的长期性”);3. 盲目的信仰主义(“无知民众的意见”);4. 夸夸其谈、不学无术(“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 知”) (三) 对新科学内容的设想培根突出要改革哲学的科学内容,以 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提出的新科学由五部 分组成,即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 科学、伦理学。 (四) 论实验科学培根在哲学的学科组成中提出了“实 验科学”的新学科,因此,他也就成为第 一个使用“实验科学”的人,他极力推崇 实验科学,不仅从理论上向人们阐明实验 科学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很多有用的设 想,可称之为实验科学的先驱。 培根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第一、认为它具有实证性,能证明科学的结 论。 第二、认为它具有工具性,如果没实验的帮 助,其它科学便达不到目的。 第三、认为它具有实用性,它不仅是其它科 学的工具,而且是达到人为目的的工具。 二、司各脱主义(一)论形而上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区分 司各脱对形而上学与神学在各方面的区别 进行了论述,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神 学,这对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使哲学非宗 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是者” 有两种样式:作为上帝的无限存在和作为 被造物的有限存在,由于有限与无限是非 连续的,不能相通,所以不能从有限存在 去推理、证明无限存在。他在此说明了哲 学并不能完全对上帝进行论证。 2、认为神学不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 存在对神学来说是先设定的存在,神学的 对象是上帝的属性。 3、认为形而上学虽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 但它不能提供上帝属性的知识,它只能提供有限存 在的属性的知识。 4、认为人的理智属于有限存在的样式,上帝 的理智属于无限存在的样式,两者不能相通,人的 理智达不到神学的高度。 5、认为上帝的属性只能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 信仰的学问,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三) 个性学说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 “个性”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 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精细”风格。 1、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是一类实体的共同 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 则。 质料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本性上 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 身的。 (四)意志主义在司各脱的思想中,有关意志的无限支配 作用的阐述,使其思想具有意志主义的特征。 1、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理智和无限的意志 两个方面,意志对理智具有自由决定的作用。 2、认为人的灵魂也有理智和意志两种 功能,在两者的关系上,是意志支配理智。 原因:只有当人们愿意知道某一对象时, 他才会运用他的理智。3、认为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无限意志支 配一切,包括人的意志。 三、奥康主义(暂略)? (一) “你用剑保护我,我用笔保护你” 威廉? 奥康生平(略) 奥康通过在唯名论引入十三世纪的词项逻 辑的有关结果,重新对事物的性质和概念内容 的解释,发展出新唯名论理论。 (二) 指称与指代?1、认为观念符号有指称和指代两种不同的 逻辑功能。 “指称”是指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 “指代”是指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 表功能。 2、 认为殊相是专名,具有对一个个 别事物的指称功能和对其他专名的指代功 能;而共相就只有对个别事物的概念或思 想的指代功能,这样共相与殊相的区别变 成了名称概念的逻辑功能的区别。 (三) 论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1、认为知识的真假始于命题的真假,判断 命题的真假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通过了解 命题中词项之间的关系;二是根据词项与事物 之间是否有对应关系。 ? 2、认为对词项之间的意义联系的认识叫作 抽象认识,如“苏格拉底是人”;对词项与事 物之间有无联系的认识叫作直观认识,如“苏 格拉底在跑”。? 3、认为由直观认识复合组成证据知 识,由抽象认识复合组成自明认识。 4、认为直观认识表达偶然命题,证 据知识是偶然知识;抽象认识表达必然 命题,自明知识是必然知识。 (四)“奥康的剃刀”奥康的新唯名论是反对实在论的,直接针 对的就是实在论设置的普遍实在,在他看来, 它们统统是无必要的、多余的,要坚决把它们 剔除掉。后人把他这个理论设立原则叫作“奥 康剃刀”。 “奥康剃刀”用奥康的话表述为:“切勿浪 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 事情。”后人的表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 加实体。” (五)唯名论的后果14世纪下半叶,经院哲学的主流是奥康开 创的唯名论思想。这股思潮被称为“现代路 线”,以区别托马斯主义和司各脱主义为代表 的实在论的“老路线”。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 的思维方式。 “老路线”代表了经院哲学教条主义的、 思辨的、论辩的传统;“现代路线”则以 批判的、经验的态度和探索精神为主要特 征。 “现代路线”的发展动摇了经院哲学 的基础,唯名论思潮的发展从内部瓦解 了经院哲学。 此后的哲学步入了中世纪形态向近代形态过渡的时 期。 第三编 近代哲学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文艺复兴的含义: 14世纪以后,随着古代典籍陆续从阿拉伯重新 传入欧洲,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斗争中,先 进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的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 怀着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发掘古 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和 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古典文化的研究蔚 然成风。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意义:实质上是借古希腊文 化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 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是 欧洲一次新的文化、科学 和哲学发展的开始。 文艺复兴的两大主题:“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 一、 人的发现(一) 人文主义的含义和基本精神 1、人文主义的含义 原义:即“人文学”,指一种与神学 相区别的世俗的学问,包括历史学、文法、 修辞学、诗艺、道德哲学等。 哲学上的含义: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2、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抬高人的地位,贬低神的 地位。 (二) 人文主义的核心和哲学基 础――人性论1、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抑人的地位的 观点,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 2、认为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反对神学 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 个性的解放,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 3、认为理性是人的天赋本性,反对 神学贬低理性的观点。 4、认为人性包含着自由、平等、博 爱,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二、自然的发现文艺复兴的另一历史功绩就是“自然 的发现”,表现为自然哲学的思想。 对世俗生活的重视必然引起对自然的 浓厚兴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 研究,使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 神学的眼光去面对自然界,为16世纪以 哥白尼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繁荣打下了基 础。因此,称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的 发现”。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1、马丁? 路德的宗教哲学 “因信称义”说:指人的灵魂得救不在于 教会,也不在于“事功”,只在于个人的内 心信仰。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必要条件, “事功”只是信仰的结果。 2、加尔文的宗教哲学“先定”说:指宇宙中的一切都源于 上帝永不更改的安排和命令(先定),因 此个人得救是上帝预先的拣选,早已注定; 个人的功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 的先定。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是表明实现了 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 然科学的精神一、近代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的哲学(一) 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充满着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 精神。 1、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 神; 2、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 精神; 3、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精确的量化 而达到的确实性;4、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理解世界的 机械论图式。 (二) 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近代哲学的主要建树是对新科学的迎合与 推进,它的理性主义特征处处体现着近代自 然科学精神。 1、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 变化。 2、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 两者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 源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 方法的不同理解。 3、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 机械论的特征。 4、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 范式而建立起来的。 二、弗兰西斯?培根(一) 传统科学观批判 培根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分 析批判: 1、认为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 系存在着种种弊端,没有实用性。 2、培根不仅仅是对经院哲学予以否定,而 且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 源和社会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 (二) “四假相”说1、“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 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 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 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 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 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 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3、“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 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 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4、“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 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 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 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三) 科学的实验方法1、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2、认为“经验”要符合以下的要求: a. 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经验必 须具有“确实性”。 b.经验应当是丰富的,数量是足够的。 c.科学实验要作为最主要的经验。 3、认为经验尤其科学实验是真理的保证。 4、认为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才能 形成科学知识。 (四) 科学的归纳方法培根的归纳法是分步进行的: 1、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 2、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准备。 在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归纳法的核 心内容――“三表”法:具有表、差异表、程度 表。 3、归纳。该步最重要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 方法,是进行归纳的关键性环节。 二霍布斯托马斯?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 -1679年)出生在英国南部威尔特郡的马尔麦 斯堡一位乡村牧师家庭,曾考人牛津大学,在培 根因受贿案被撵出宫廷隐居乡村时,他曾给培 根当过秘书,并且帮助他将其作品译成拉丁语。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后,霍布斯宣布 效忠国王,但由于他的专制主义立场同样危及 了贵族们的利益而受到了王党的迫害,同时亦因 为无神论的倾向遭到了教会的攻击。所有这一 切使晚年的霍布斯避政治如水火将兴趣转向了 文学和历史。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利维 坦》、《论物体》和《论公民》。 霍布斯哲学以经验论为基本原则。霍布 斯的思想主要有机械论和社会契约论,他的主要 贡献在政治哲学领域,与荷兰政治学家格老秀 斯同是对西方政治学说和实践作出划时代意义 的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 (一) 机械论哲学例一、世界和人都是机器世界是由因果链组成的大机器.人是 世界这架大机器中精巧的小机器. 例二、实在的性质只是物体的广延.广延指 物体的大小.运动就是物体放弃一个位置,取 得另一个位置的位移. 例三、哲学的方法是加减 哲学的方法是由因推果或从果溯因的 推理,而推理的方法则是加法和减法. “加” 指词意的合成,如, 人=物体+活动+有理性的; 正方形=四+等边+直角. “减”指词意的分解. ( 二)、社会契约论1 、自然状态 霍布斯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着社会生 活。人生活在自然状态时(在国家产生之前或在 国家之外,当人们在没有公共权力树立绝对权 威的情况下完全按照自然本性而生活的状态)完 全按照自然律行事.他总结出两条自然律:一是 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 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 权利. 在“自然状态”中,如古罗马的谚语“人 对人就像狼一样”的状态.于是,理性就指导人 们,只有接受那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 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争,用“自然 法”来约束“自然权利”。因此,“自然法” 与“自然权利”是相互矛盾的。由于“自然法” 毕竟只有道德上的约束力,在没有一个强有力 的公共权利的情况下,它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虽然有自然界的规律(任何 人如果遵守这些规律就可以平安,他就愿意遵 守它们,他就会已经遵守了),如果没有树立 起权力来,或者权力之大不足以保护我们的安 全,那么任何人就会并且可以合法地依仗自己 、 的能力和技术防御别的一切人”①。 人们为了达到自我保存的目的,便相互约 定,把他们的自然权利转让出去,交付给一个 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会议,把大家的意志变成 一个意志,这种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所谓的 “契约”。2 、契约 3 、国家 当人们用自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的时候已经是权利的互相转让了,我们可 以称之为第一次契约行为。作为权利的第二 次转让即第二次订约,每个人都放弃了管理 自己的权利而把它授予一个人或一些人所组 成的会议,于是便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公共权 利,这样联合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就叫做 “国家”。 “国家”“是一个人格,一大群人通过相互 约定使他们自己每一个都成为这个人格的一切 行动的主人,为的是当他认为适当的时候,可 以利用他们大家的量和工具来谋求他们的和平 和公共防御”②。 霍布斯借用《圣经》中的巨大海兽“利维 坦”来比喻威力无比的“国家”,认为只有它 才能保护我们,称之为“有死的上帝”或“人间 的上帝”。 霍布斯认为,国家的政体形式可以分为君 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其中君主制最为优越。 霍布斯主张统治者的权力一经建立就不可转让, 人民也不能违背契约而收回权力,未经君主同 意不得废除君主制,不得废除君主,将统治权 转让他人。原因很简单:契约是由人们相互之 间订立的,而统治者并不是订约的一方,因此 对他来说不存在违约的问题。 霍布斯坚决反对分权说,后来霍布斯修改 了他的观点。认为如果统治者不能尽职,那么 臣民就可以解除对原统治者的服从义务,以便 寻求新的保护。 第十三章 笛卡尔的唯理论一、方法论的反思 二 、第一哲学的沉思 笛卡儿(Ren6 Descartes, 年)是法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出身名门,10 岁进入拉? 弗莱施公学接受古典教育, 除了数学没有学到任何其他有价值的知识,于是便 丢开书本去“读世界这本大书”。笛卡儿不仅是哲 学家,而且是科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对 物理学也有很深的研究。笛卡儿的主要著作有《谈 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和《哲学原理》等。 笛卡儿哲学标志着主体性的觉醒,因而是近代 哲学当之无愧的创始人。 一、方法论的反思笛卡儿首先要重建形而上学,试图将所有 的知识综合在一起,为整个人类知识大厦重新 奠定基础。笛卡儿发现数学――几何学――与 众不同。几何学的特点是:基本的初始原理即 公理一旦确定,我们就可以从这一原理出发演 绎地和系统地推论出其他一切原理。笛卡儿试 图使哲学也达到数学所特有的那种确定性和科 学性,即寻找一个清楚明白毋庸置疑的第一原 理,由之推演出整个哲学体系。 笛卡尔设想发现真理的新方法------“理性演绎 法”。包括两个部分,即直观和演绎。 “直观”是“理智直观”,它为演绎提供基础和 前提。 “演绎”就是从“理智直观”所确知的基本原理 出发而进行的带有必然性的推理,最终形成科学知识 的体系。因此,哲学的基本原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它们必须是明白而清晰的,人心在注意思考 它们时,一定不能怀疑它们的真理”;其次,“我们 关于别的事物方面所有的知识一定是完全依靠那些原 理的,以至于我们虽然可以离开依靠于它们的事物, 单独了解那些原理,可是离开那些原理,我们就一定 不能知道依靠于它们的那些事物” 笛卡儿称这些基本原理为“天赋观念”。 “天赋观念”是笛卡儿哲学乃至唯理论哲学 的基础。 他把观念分为三类:外来的观念、虚构的观 念和天赋观念。天赋观念的特点是:首先, 它绝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 中,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其次,它必须 是清楚明白、毋庸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 观念就是天赋观念。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 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 怎样实施理智直观来发现那些自明的哲学原理呢? 他为此提出了普遍怀疑的方法:通过普遍怀疑来寻找 毋庸置疑的真理,确立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推演科 学体系的基石。所以笛卡儿说:“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 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 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 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 正是运用“方法论上的怀疑”,笛卡儿开始了重 建形而上学的工作。 二、第一哲学的沉思提出形而上学的三条原理: “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 上帝存在和物质世界的存在。 笛卡儿不是以存在或实体,而是以“我思” 亦即主体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并且由此 出发来确立上帝存在和物体存在的原理,标志 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折,也可以看作是形 而上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1.我思故我在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笛卡儿提出了他认 为是一切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的哲学命题――“我 思故我在”。 由于感性知识是相对的和偶然的,以往我们所 确知的一切可能都是虚幻的。但是,当我们通 过这种方式怀疑一切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 表明了一条毋庸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 本身是毋庸置疑的。我在怀疑,必然有一个在 怀疑在思想的“我”存在。因此,“我思故我 在”可以毫无疑虑地把它当作形而上学的第一 条原理。 “我思故我在”中“我”是什么?“我是 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 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 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我’, 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 全不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纵然身 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 笛卡儿的“我思”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 义,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 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因而标志着近代哲 学的开端。 “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深刻丰富的哲学意 义: 首先,通过怀疑寻找毋庸置疑的基点,可 能是唯一可行的策略。这相当于通过否定的方 式寻求肯定的结论。 其次,“我思故我在”在通过普遍的怀疑 而最终确定的唯一不证自明毋庸置疑的第一原 理.笛卡儿由此确立了理性的地位。 最后,笛卡儿通过怀疑方法确立我思的过 程,亦即通过否定性的方式,排除知识内容, 最终剩下抽象一般的认识主体的过程,也就是 确立主体性的过程。 黑格尔说:“他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 头重建哲学基础的英雄人物,哲学在奔波了一 千多年之后,现在才回到这个基础上面。”[1] [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 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3页。 笛卡儿二元论的困境是怎么实现心灵与物 体的一致性 。所以仅仅确定了“我思”还不 够,我们还必须证明上帝的存在,再由上帝的 存在,证明物理世界的存在。 2.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笛卡儿要从“我思”出发去证明上帝的存 在。我意识到我的心中有一个“上帝”的概念, “用上帝这个名称,我是指一个无限的、永恒 的、常驻不变的、 不依存于别的东西的、至 上明智的、无所不能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 东西(假如真有东西存在的话)由之而被创造 的实体说的”。 首先,“上帝”概念不可能来自我自 己。”我”是一个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实体。 比较完满的东西不可能源自比较不完满的东 西,就上帝这一表征着最完满的存在的观念 而论,显然我不可能是它的原因,外部世界 的物体也不可能是它的原因,我们只能说有 一个比我更加完满的存在将这个观念放进我 的心灵之中,这个完满的存在就是上帝。 3.关于外部事物存在的证明上帝是一个最完满的实体,我确信上帝是 绝不会欺骗我的,我现在也确信物质世界的存在。 笛卡儿在确定了“我思”实体之后,曾经提出 了一条基本规则:“凡是我们十分明白、十分 清楚地设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在证明了 上帝存在之后,这条规则便有了根据:它之所 以是可靠的,“只是因为有上帝存在,因为上 帝是一个完满的实体,并且因为我们所有的一 切都从上帝而来。由此可见,我们的观念和概 念,既然就其清楚明白而言,乃是从上帝而来 的实在的东西,所以只能是真的”。这就是其 形而上学的第三原理。 上帝保证了我们的观念的实在性,保证了物质 世界的真实存在,因而也保证了我们关于物质 世界的认识的客观有效性。笛卡儿从普遍怀疑 出发,确定了心灵、上帝和物体三种东西的存 在,他称之为“实体”。 三、心身二元论心身关系是笛卡几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当笛卡儿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确立“我思”的 存在时,将心灵和物体(身体)看作是两种绝 对对立的实体(相互独立、互不相干)之后,他 坚决主张心身二元。就面临着一个怎样说明两 者的沟通和联系的难题。 因此,笛卡儿逐渐放弃了彻底的心身二元 论,开始在两者之间寻找联系。 在荷兰形成的笛卡儿学派主张“偶因论”。 认为,心灵不能影响身体,身体也不能影响心 灵,两者之所以协调一致,只有一个原因,那 就是上帝。换言之,心灵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身体也不是心灵活动的原因,一方对另一方来 说,不过是机缘凑(ccasion)而已,真正的 原因是上帝。 所谓“副现象论”是关于心身关系的一种 庸俗唯物主义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真实存 在着的只是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不过是生理活 动的“影子”,也就是“副现象”。斯宾诺莎 试图贯彻一元论的原则,他把心身关系理解为 同一个实体的两个方面。至于莱布尼茨则主张 先定和谐的观点。直到今天,心身关系仍然是 心灵哲学的研究对象。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近代哲学 主体性、自我意识和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也 为近代哲学留下了一道二元论的难题,整个近 代哲学始终为这个对认识来说是致命的难题所 困扰。笛卡儿虽然提出了通过几何学方法建立 哲学体系的理想,但真正将这一理想付诸实现 的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第十四章 唯理论的发展一、斯宾诺莎 二、莱布尼茨 一斯宾诺莎巴鲁赫? 德? 斯宾诺(BaruchdeSpinoza,1632- 1677年),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早年就读于犹太教会学校,受到了中世纪犹太哲学家迈 蒙尼德的泛神论的影响。毕业后,斯宾诺莎研读了当时 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著作,其思想转向了新哲学,对犹 太神学产生了怀疑。1656年,斯宾诺莎24岁的时候, 犹太教会对他采取了最严厉的“大开除”惩罚,永远开 除其教籍,他只好避居乡村,以磨制光学镜片为生,坚 持研究和写作。1677年,斯宾诺莎在贫病交加之中离 开了人世,年仅44岁。 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宾诺莎面临的哲学问题是如何克 服笛卡儿的二元论,而从更深的层面说,他要解决的 是人生所能通达的至善境界的问题。因此,斯宾诺莎 哲学具有浓厚的伦理学色彩,他的哲学体系由本体论、 认识论和伦理学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体论是基础, 认识论是手段,伦理学则是最高的目的。因此,斯宾 诺莎将他的主要著作命名为《伦理学》。这部著作从 定义和公理出发,再到命题,之后还有推论、解说等 等,完全按照几何学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哲学体系,真 正使笛卡儿将几何学方法改造成为哲学方法的理想付 诸现实,当然这也妨碍了他直接提出并充分论证自己 的思想。 (一)、实体的概念经验论通常仅仅关注认识论的问题,唯理 论则有所不同,本体论亦即关于实体的学说是 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笛卡儿将实体定义为 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 东西,然而他所说的实体――上帝、心灵和物 体――与其定义是自相矛盾的。斯宾诺莎试图 以一元论来消解笛卡儿哲学的矛盾,提出了他 的实体学说,包括实体、属性和样式等三方面 的内容。 1.实体 按照斯宾诺莎的规定,“实体 (suhstantia),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 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 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2]。。从这 个定义出发,以“实体即自因”为核心和基础, 斯宾诺莎推演出了关于实体的一系列基本规定。 首先,实体是“自因”。其次,实体是无限的。 其三,实体是永恒的。所谓永恒,即存在自身。 其四,实体是不可分的。最后,实体是唯一的。 2.属性按照斯宾诺莎的规定,“属性 (attrihutus),我理解为由知性 (intellectus)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 西”。所谓“属性”即实体的本质。按照实体 的本性,它的属性是无限的,但是“从知性看 来”来,亦即就人的认识限度而论,我们只知 道其中的两个属性,这就是思维和广延。 斯宾诺莎既不同意笛卡儿的心身二元论, 也不赞成他的心身交感论,而是主张“心身两 面论”或“心身同时发生论”。“心灵与身体 乃是同一的东西,不过有时借思想的、有时借 广延的属性去理解罢了。不论我们借这个属性 或那个属性去认识自然,事物的次序与联系却 只是一个,因此我们身体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 就性质而论,与心灵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是同 时发生的”。在斯宾诺莎那里,仍然有二元论 的残余。 3.样式 按照斯宾诺莎的规定,“样式(modus), 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 而被认知的东西”。按照他的观点,宇宙间只 有一个实体,万事万物乃是这个实体的特殊表 现形式,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互相制 约,构成了一幅千差万别的统一图景。 因此,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乃是一般与 个别、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样式与样式之间的关系是有限的因果关系。 斯宾诺莎将因果性理解为必然性,从而否定了 偶然性的存在,其思想具有机械决定论的色彩。 斯宾诺莎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从宇宙整体出 发,将实体确立为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通过一 元论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以几何学方法来建 立完整严密的哲学体系。 (二)、认识论认识论以本体论为基础,严格说来,实体是 认识的唯一对象。我们对实体的认识有两条途 经,一是从神圣的自然必然性去认识,即对实 体本身的认识;一是从实体的样式,即具体事 物去认识实体。 斯宾诺莎在《知性改进论》中把知识分成 了四类:(1)“传闻知识”;(2)“泛泛的 经验”;(3)“推论”;(4)“直观”。 在《伦理学》中,斯宾诺莎又将这四类知 识归结为三种:第一种是“意见或想像”,包 括前两类知识在内。第二种是“理性知识”。 第三种是“直观知识”。所以,“只有第一种 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 真知识”。在后两种知识中,斯宾诺莎更推崇 “直观知识”,因为这种知识能够直接认识事 物的本质而不至于陷人错误,并且为推论知识 确立了出发点、前提和基础。由此出发,斯宾 诺莎提出了“真观念”的学说。 真观念就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真理性认识,它 的特性是:“(一)真观念是简单的或由简单的观 念构成的;(二)真观念能表示一物怎样和为什么 存在或产生(三)真观念的客观效果在心灵中,与其 对象的形式本身相符合”。虽然真观念是关于事物 的本质的知识,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认识活动并不是从事物到观念,而是从 观念到观念。因此,“除了真观念外,还有什么更 明白更确定的东西足以作真理的标准呢?正如光明 之显示其自身并显示黑暗,所以真理即真理自身的 标准,又是错误的标准。 当人们试图追问真观念从何而来的时候,很容 易就陷入了无穷后退的困境。我们凭借天赋的认识 能力(直观和推理)在心中首先建立起一个“真观 念”,作为我们的“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 起点,逐渐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这 就构成了知识的进步。 斯宾诺莎哲学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和幸 福,以达到至善和神人同一的至上境界。因此,他 的本体论是基础,认识论是手段,而其最终的归宿 则是伦理学。 (三)、伦理学斯宾诺莎伦理学的主要问题是,既然自然中的 一切事物都是“他因”的,都受严格的因果必然性 支配那么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如何可能达到至善 的道德境界呢? 情感与理性是人类心灵的两大基本要素。唯有理性 能够使人认识万物的本质,摆脱受奴役的状态。仅 仅受情感或意见支配的人是奴隶,由理性指导的人 则是自由人,因而我们通达至善而成为自由人的唯 一途径就是对神的认识。 人所追求的善分为相对的善和绝对的善。由情感所 规定的善是相对的善,理性所追求的至善才是真正 的、绝对的善。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最高幸福不外三 项:财产、荣誉和感官快乐。然而,这些东西不仅 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且还会带来长期的痛苦,于 是善就转化成了恶。因此,通过理性对激情的控制, 通过理性的认识而达到对神的爱,认识神、理解神 乃是最大的快乐,是至善,是最高的道德。 在斯宾诺莎哲学中,“至善”是认识的最高目的, 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后的归宿。 所谓“至善”是真正的善,最高的善,它是“一 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便可以永远享受连续无上的快 乐”的东西,是“一切具有这一品格的个体都可以共 同享受的东西”,“简言之,就是认识人的心灵与整 个自然相一致”。 “自然”亦即实体或神,所以, “至善”就是一种常驻不变的、永恒的、普遍的、最 高的道德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对神的认识而达到的。 心灵的最高德性在于知神,而知神也就是认识人心与 自然、实体或神的一致。 一般意义上的善恶只有相对的意义,“至善” 则是永恒不变的,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正的 “至善”亦是普遍的,而不是个人私有的东西,否 则它就是相对的。个别的和偶然的东西了.因而 “至善”也就是从实体的高度认识万物的本质,按 照神圣的自然法则而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达到 了“至善”也就意味着达到了自由。 在斯宾诺莎看来,自由就是出于自身本性的必然 性而存在、行动和生活:“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 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 由。反之,凡一物的存在及其行为均按一定的方式为 他物所决定,便叫做必然或受制”[1]。因此,认识 自身本性的必然性,乃是从奴隶而成为自由人的根本 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宾诺莎所理解的自由就是 对必然性的认识.[1]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第4页。 黑格尔对斯宾诺莎哲学的评价非常高:“斯宾 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 么不是哲学”,“要开始研究哲学,就必须首先作 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2]。斯宾诺莎在一元论的基 础上,以几何学方法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笛卡儿的理想。他的哲学思想 不仅对莱布尼茨有深刻的影响,而且是德国古典哲 学的理论来源之一。[2]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00、101页。 二莱布尼茨? (一) 机械论的局限 ? (二) 单子论 ? (三) 两种真理 哥特弗里德? 威廉? 冯?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hniz,年)出生 于德国莱比锡,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学者,在 许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数学上与牛顿同时 创立了微积分,在逻辑上提出了充足理由律,改进了 帕斯卡尔的加法器,创制了一种手摇式的计算机,提 出了二进位制,被人们称为现代计算机的思想先驱。 莱布尼茨与当时的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有交往,如 牛顿、惠更斯、费尔玛、霍布斯、马勒伯朗士和波义 耳等,也曾到荷兰拜访过列文虎克和斯宾诺莎。莱布 尼茨与大多数哲学家不同,除了一些发表在杂志上的 文章外,他的许多哲学思想是在与人的通信中阐发的, 这些作品大多在他去世之后才得以问世。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形而上学论》、《新系统》、 《神正论》、《论自然与神恩的原则》、《单子 论》 、 《人类理智新论》等。莱布尼茨不仅是哲学 家、科学家,而且是社会活动家,甚至更多的是社会 活动家。他曾出任外交官、宫廷顾问、汉诺威图书馆 馆长。他积极创办了柏林科学院,并且担任第一任院 长。与此同时,他还力促在圣彼得堡、维也纳和北京 建立科学院,为此曾给当时在位的康熙皇帝写过信, 可惜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 (一)、机械论的局限近代哲学家大多推崇机械论的自然观,但 是这种机械论的实体观解释世界时却遇到了 许多困难。 第一,机械论的实体观必然会陷人“不可 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第二, 机械论的实体现无法解释许多经验事实,也 不能说明生物的运动变化。 第三,机械论的实体观不仅难以说明物质世 界的本质,更不能解释感觉现象和思想现象。 于是,莱布尼茨继布鲁诺之后,区分了三种 “点”:(l)“数学上的点”;(2)“物 理学的点”;(3)“形而上学的点”就是 (二)、单子论所谓“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 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 和“隐德来希”(内在目的)。单子具有如下的特性: 1.单纯性 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单子”这个概念源于希腊 语monas,意即“一个”或“单纯”。 2.复多性 单子是无限多的。 3.永恒性 4.单子之间相互独立 5.质的区别 6.单子是自因 单子是单纯的,没有部分,因而它的变化和发 展不可能来自外部,只能出于它的内部原因, 这也符合实体独立自存而能动的原则。 莱布尼茨单子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复活 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和能动性原则来克服 机械论的缺陷,他所倡导的能动性、个体性和 内在性等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德国古 典哲学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三)、两种真理莱布尼茨主张我们的所有观念都是天赋的。 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一定作用。 两种真理论即推论的真理和必然的真理, 也存在事实的真理和偶然的真理。“我们的推 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 1)矛盾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判定包 含矛盾者为假,与假的相对立或相矛盾者为真。 2)充足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 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 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 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 能为我们风知道的。也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 理和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 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 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 莱布尼茨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 要的历史地位。在他之后,沃尔夫 (Christian Wolff,年)曾经 把他的哲学系统化为独断论的形而上学体系, 井长期统治着德国哲学界,史称“莱布尼茨一 沃尔夫哲学”,我们应该注意不要把它同莱布 尼茨的哲学思想混为一谈。 第十五章 英国经验论一、洛克1、感觉与反省2、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 3、两种性质的观念 4、知识二、社会政治理论 -1704年)出生在英格兰南部的林格通城, 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与当时著名 的科学家如波义耳、牛顿等人交往甚密, 166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1675年 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洛克从1671年开始写作 他的代表作《人类理智论》(旧译《人类理解 论》),直到1690年出版,前后用了20年的 时间,洛克的经验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也是最早提出政治自由和分权原则等政治学 说的主要代表之一。生平: 约翰? 洛克(John Locke,1632 一、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洛克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感 觉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认识论问题,这 种研究方法后来被人们称为“心理论”的方式。1、感觉与反省“人们单凭运用他们的自然能力,不必借 助于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 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任何这样一种原始的 概念或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2]。 洛克的解决办法就是“白板说”。 洛克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灵是一张白 纸”,“知识源于经验”[1]。在此基础之上, 他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经验,由 此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分为对外的感 觉和对内的反省. 感觉的对象是外界事物,而反 省的对象则是内在的心理作用。 感觉也被称为“外感觉”。我们的感官在 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时,将对于事物的知觉传 达到心灵里,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关于外部事物 的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我们的观念的大部分 导源于感觉。反省也被称为“内感觉”。我们 在运用理智考察它所获得的那些观念时,我们 还知觉到自己有各种心理活动。当心灵反省这 些活动时,它们便提供给我们另一类观念,这 些观念是不可能从外部获得的,它们是互相独 立的两种知识源泉,正是这两种经验在心灵这 张白纸上写下了观念的文字。 二、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观念”(idea)是洛克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 畴,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复杂观念”就是由几个简单观念所组成的观念。 心灵利用简单观念来构成其他观念的能 力和作用主要有三种:(1)组合作用。2) 比较作用。(3)抽象作用。 两种性质: 物体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Primary qualities)和第二性的质(secondary quail-ties)。 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了体积、广延、 形状、运动、静止、数目等简单观念,第二 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了颜色、声音、气味、 滋味等简单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原型” 与“摹本”的 关系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 方哲学原著选读》二卷,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453页。 四、知识所谓知识就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知识有三个等级,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为直观的知识、 证明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 第一,直观的知识。第二,证明的知识。 第三,感觉的知识。 “显然,人心并不直接认识各种事物,它必 然要以它们所有的观念为媒,才能知道它们。 因此,我们的知识所以为真,只是因为在我们 的观念和事物的实相之间有一种契合。不过在 这里,我们拿什么作为标准呢?人心既然除了 自己的观念以外再不认知别的,那么它怎么能 知道它们是和事物本身相符合的呢?这里虽然 有一层困难,但我相信,有两种观念是与事物 相契合的”。[1] [1]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第555页。 首先,一切简单观念都是与事物符合一致的。 其次,除了实体观念以外,一切复杂观念都是 与自身相契合的。“因为任何观念如果原来就不表象任何事物,而只表 象其自身,则它便不会有错误的表象,它亦不会因为 与任何事物不相似致我们陷于错误,而不能有真正的 了解”[1]。 [1]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556页。 二、社会政治理论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理论的创 始人,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时期辉格党 人的主要思想家。继霍布斯之后,洛克依据人 性论,利用“自然法”理论,论述了国家的起 源、本质和政府形式等问题,系统地制定了社 会政治学说。 自然法的作用 洛克也通过自然状态说来解释社会和国家的起源,不过在他看来, 人类最初的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人平等自由的 和平状态。有一种人人遵守的自然法在起作 用。 “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 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 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 和财产”. 国家起源 虽然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是没有保障 的。于是,人们便通过协商,订立契约,建立 政府来保护公民的自然权利,国家由此而产生 了。 人们脱离自然状态而进人公民社会的唯一 途径是同其他人订立契约即达成协议,联合成 一个共同体,各自放弃他们单独行使的惩罚权 力,交由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行使;而且要按 照社会所一致同意的或他们的代表所一致同意 的规定来行使。“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 始权利和这两者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 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 人民主权 人们并不是像霍布斯所说的那样,将全部自然权利都交给专制的政府或君主, 他们所放弃的唯一的自然权利只是维护自然法, 惩罚犯罪者的执行权,政府的权利仅此而已, 根本没有专断的统治权。按照洛克的学说建立 起来的政府是一个以保护公民的自然权利为唯 一目的的民主政府。洛克大力宣扬人民主权的思想. 如果政府 推行有害于人民利益的暴政,人民就拥有反抗 政府的权利。 洛克认为,一个国家绝不能听任统治者凭 个人意志实行专制统治,必须制定人人都要遵 守的法律,统治者也只能根据法律进行统治。三权分立 为了防止君主专制,洛克提出了政权分散、互相制约、三权分立的“分权” 学说,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 (外交权)分由不同的部门掌握,其中立法权 是最高的权力,根据立法权的所属,我们可以 把政府的形式区分为民主制、寡头制和君主制。 作为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分权学说的主要代 表之一,洛克主张一种复合的政体形式。在 这种政体形式下,议会掌握立法权,行政权 归政府内阁,君主名义上行使外交权,这就 是君主立宪制。几百年来,分权制已成为西 方民主制度的一种普遍形式。 二、贝克莱1 、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 2、物是观念的集合 3、科学与宗教、 巴克莱, 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 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思想,意识到了其哲学中 所蕴含的内在矛盾,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 唯物论立场,必将导致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后 果,这不仅会动摇宗教信仰的基础,也对科学 不利。所以,他便对洛克的经验论思想进行了 一番改造,而且别出心裁地试图从经验论的立 场证明上帝的存在。 1、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贝克莱认为在认识之中包含着两个因素, 一是认识的对象即“观念”,一是认识的主 体,某种认识或感知观念的东西,即心灵、 精神或灵魂。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感 觉观念,一类是心灵通过组合与分解感觉观 念而形成的观念。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它们不可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观念 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因为“具有一个观念与感知一个观念完全 是一回事”,“事实上,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 东西” 。“因为,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 物之外,还有什么上述的对象呢?并且,在我 们自己的观念或感觉之外,我们究竟能感知什 么呢?那么,要说是任何一个观念或其结合体 不能被感知而存在,那岂不明明白白是背理 吗?” 这个命题的完整表达应该是:“存在即被 感知和感知”。在巴克莱看来,宇宙中的存在 有三种:第一种是只存在于感知者的心中的观 念;第二种是可以感知观念的被创造的精神, 即我的心灵和其他所有人的心灵;第三种是永 恒无限的精神,亦即上帝。任何事物都具有可 感性质,所以它们能够被我们所感知,至于这 些可感性质则并非我们的创造,而是上帝的作 品。 2、物是观念的集合巴克莱认为,一旦把物质概念这块基石去 掉,整个建筑物就不能不垮台。因此,巴克莱 竭尽全力致力于消解物质概念。 巴克莱利用洛克哲学中的矛盾为其唯心主 义作论证。首先,“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 不相同的东西是不能相互结合的,因而观念不 可能与存在于心外的不是观念的东西相似,这 是矛盾的。 其次,第二性的质与第一性的质是不可 分离的,我们不可能感知或想像一个物体的 第一性的质而不涉及它的第二性的质。 巴克莱继承了英国唯名论的传统,他的非物 质论是以反对“抽象观念”为基础的。既然 在现实中只存在特殊、个别,而不存在普遍、 一般,那么一般的“物质实体”是不存在的。 “物质实体”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没有 意义的、不可思议的抽象. 3、科学与宗教巴克莱哲学具有为宗教信仰服务的鲜明 特色,他试图通过分析观念产生的原因证明 上帝的存在。 巴克莱把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心外的 某种原因引起的感觉观念,一类是可以由人 心任意唤起的记忆或想像观念。 观念的原因乃是一个无形体的、能动的实体或 精神,亦即上帝.巴克莱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十 分独特的。 “我们没有理由说自然史不应该继续研究,各 种实验和观察不应该继续研究”。巴克莱承认 科学的价值的前提是它们必须建立在唯心主义 的基础之上。于是,巴克莱给科学家规定了的 任务“正是在于研究和了解上帝所造的那些标 记(或那种语言),而不在于以有形体的原因 来解释各种事物”。 当巴克莱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来调和科学 与宗教的时候,他不仅需要证明自然科学与宗 教是不矛盾的,而且也需要解释宗教之超自然 的“神迹”的合理性。 巴克莱哲学的突出特点是企图从感觉经验 出发来证明超感觉经验的上帝,马克思称之为 “英国哲学中神秘主义的代表”。[1] ([1]参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 社,1971年版,第69页。) 三 、 休谟1、经验论的原则 2、温和的怀疑论3、因果观 生平: 大卫? 休谟(David Hume,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2岁进 人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1732年休谟刚满ZI岁就开始 撰写他的代表作《人性论》,1739年至1740年分卷出 版,但是无人问津。他曾经沮丧地说:“它从机器中 一生出来就死了。”[1] 后来写作了《道德与政治论 文集》,出版后很受欢迎,同时也博得了怀疑论和反 宗教的名声。休谟经后来将《人性论》第一卷“论人 性”和第三卷“论道德”改写成《人类理解研究》和 《道德原则研究》,分别于1748年和1951年出版, 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1757年,休谟出版了包括《宗教的自然史》在内的论 文集,引起了轩然大波,罗马教会于1761年将他的全 部著作列为禁书。从1752年起,休谟担任爱丁堡苏格 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写作了《英国史》(多卷 本),他生前在英国主要是以历史学家而著称的。 1763年,休谟担任驻法使馆秘书,与卢梭、霍尔巴赫、 爱尔维修、狄德罗等法国思想家们交往密切。休谟一 生独身,于1776年去世,终年65岁。[1]英」休谟:《人类理智研究》,“休谟自传”。商务 印书馆,1972年版,第2页 1、经验论的原则休谟把知觉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 (impressions),一类是“观念” (ideas)即感觉和思维。两者之间的差别 在于强烈和生动程度不同,所以只是量的差 别。 “印象”指的是一切比较生动的知觉, 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 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 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 来源和材料。 所谓观念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在记忆和 想像中的再现,即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 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或者说是当理智反省感 觉运动时,我们所意识到的那些比较不生动、 不活跃的知觉。就印象与观念的关系而论,“我们的印象 和观念除了强烈程度和活泼程度之外,在其他 每一方面都是极为类似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说 是其他一种的反映,因此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 双重的,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者”。 知觉(不论印象或是观念)还有另一种区 别,这就是简单与复合之间的区别。简单观念 直接摹写简单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肉体死亡精神去哪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