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施入土壤施肥中主要损失途径有哪些,对环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摘要】:耕作和施肥方式对稻田氮肥利用有较大影响。耕作影响着土壤的空间结构和水肥状况,为作物生长创造了不同的土壤环境,改变了土壤中氮素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而对作物产量、肥料利用率产生不同影响。本研究以湖北省武穴市油菜-水稻复种连作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条件下氮肥的损失规律及其利用效率。主要研究了稻田不同耕作方式下,N的N20释放、氨挥发、N03-下渗等损失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土壤与微生物对N的固定规律,明确稻田土壤中N的转化和去向,同时分析这些损失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发现该地区免耕稻田的氮素损失过程和转化特征,为高效利用N肥和降低N的环境危害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主要结论有:
1、耕作与施肥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研究
1)耕作与施肥有利于氮素养分在土壤表层富集。施肥显著提高0-10 cm土层的NH4+含量和0-5 cm土层的N03-的含量。免耕显著提高0-5 cm土层的NH4+含量和5-10cm土层的N03-的含量。
2)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呈明显的分层现象,10-20 cm土层的固定态铵含量明显小于0-5 cm和5-10 cm土层。施肥显著提高0-5 cm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并有利于铵的释放。免耕施肥处理表现出较强的固铵能力和释放铵的能力。
3)土壤微生物量N随土层增加而降低。施肥略提高各土层微生物量N含量。免耕施肥处理的微生物量N含量在0-10 cm土层比翻耕施肥处理高,10-20 cm土层比翻耕施肥处理低。
4)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增加而降低。施肥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中脲酶、蛋白酶活性和0-5 cm土层的脱氢酶活性。免耕显著提高0-5 cm土层的脲酶、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
2、耕作与施肥对稻田土壤氮素损失的研究
1)施肥能显著提高稻田渗漏水中各形态氮素的浓度。翻耕施肥处理的渗漏水氮素浓度和氮渗漏总量都显著低于免耕施肥处理。氮素渗漏高峰主要发生在施肥后2d内。且在基肥后氮素渗漏量最大,占总渗漏量的45%-46%。
2)施肥显著提高了N20排放,免耕施肥处理N20排放通量和释放总量显著高于翻耕施肥处理。各处理N20排放通量在施用氮肥1周后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降低。且底肥施用后1周内N20释放量最大,占总释放量的12%-14%。
3)施肥显著增加了氨挥发。免耕施肥处理氨挥发通量和总的氨挥发损失量都显著高于翻耕处理。施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通量立即达到峰值随后迅速降低。最大氨挥发通量发生在基肥时期,且基肥施用后1周内NH3挥发损失量最大,占总氨挥发量的10%-13%。
4)稻田N的损失主要以NH3的挥发为主,占总的N损失量的64.7%-72.9%。施肥显著提高各处理总的N损失量,免耕可增加总的N损失量和N肥最大损失率。
3、不同耕作方式下氮素利用率的研究
1)施肥有利于水稻生长,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水稻吸氮量分别比不施肥处理高33.7%-34%和46.9%-53.7%。但施肥也降低了氮收获指数,有利于水稻植株的奢侈耗氮。免耕施肥处理的水稻吸氮量和产量略低于翻耕施肥处理,且土壤氮素依存率也略低于翻耕施肥处理,表明免耕条件下,水稻对土壤氮的依赖性较弱。
2)免耕施肥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与翻耕施肥处理相当,分别为15.75%和14.50%,而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比翻耕施肥处理少12.63 kg.kg-1、0.18 kg.kg-1和1.17 kg.kg-1。表明免耕施肥处理不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S511【目录】:
摘要6-8Abstract8-10缩略语表10-111 前言11-2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9
1.2.1 稻田免耕的研究进展12-14
1.2.1.1 免耕的发展12-13
1.2.1.2 稻田免耕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13-14
1.2.2 稻田土壤氮素的转化和损失及其影响因素14-17
1.2.2.1 氮肥的固定及释放15-16
1.2.2.2 NH_3挥发损失16
1.2.2.3 氮素的硝化—反硝化损失与N_2O排放16-17
1.2.2.4 N淋失17
1.2.3 稻田氮肥使用及利用率17-19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9-21
1.3.1 研究内容19-20
1.3.2 技术路线图20-212 材料与方法21-24 2.1 试验地点和材料21 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21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21-24
2.3.1 水样的采集与分析21-22
2.3.2 土样的采集与分析22-23
2.3.3 气体的采集与分析23
2.3.4 相关评价指标23-243. 结果与分析24-40 3.1 耕作与施肥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24-32
3.1.1 耕作与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效氮的影响24-27
3.1.1.1 土壤NH_4~+的变化24-25
3.1.1.2 土壤NO_3~-的变化25-26
3.1.1.3 土壤TN的变化26-27
3.1.2 耕作与施肥对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释放的影响27-29
3.1.3 耕作与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N的影响29-30
3.1.4 耕作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30-32 3.2 耕作与施肥对稻田氮素损失的影响32-39
3.2.1 稻田N素的淋失32-35
3.2.1.1 稻田渗漏水中各形态N素动态变化特征32-35
3.2.1.2 稻田各形态N的淋失量35
3.2.2 稻田N_2O的排放35-37
3.2.2.1 稻田N_2O排放量的动态特征35-36
3.2.2.2 稻田不同时期N_2O释放量36-37
3.2.3 稻田NH_3挥发37-38
3.2.3.1 稻田NH_3挥发通量的动态特征37-38
3.2.3.2 稻田不同时期NH_3挥发损失量38
3.2.4 稻田总的N损失量38-39 3.3 不同耕作方式下氮素吸收及氮素利用率的研究39-40
3.3.1 不同耕作方式下氮素吸收状况的差异39
3.3.2 不同耕作方式下氮肥利用率的差异39-404 讨论40-47 4.1 耕作与施肥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40-43
4.1.1 耕作与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效氮的影响40-41
4.1.2 耕作与施肥对稻田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41-42
4.1.3 耕作与施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N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42-43 4.2 耕作与施肥对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43-46
4.2.1 稻田N素淋失的影响43-44
4.2.2 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44-45
4.2.3 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45-46 4.3 耕作与施肥对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46-475 结论47-49 5.1 耕作与施肥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47 5.2 耕作与施肥对稻田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47-48 5.3 不同耕作方式下氮素利用率的研究48-49参考文献49-58致谢5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沈壬兴,上官行健,金继生,李老土;[J];大气科学;1997年02期
朱炳耀,黄建华,黄永耀,刘建;[J];福建农业学报;1999年S1期
徐向阳,刘俊;[J];湖泊科学;1999年01期
孙艳,吴守仁,吕家珑;[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年03期
李荣刚,崔玉亭,程序;[J];耕作与栽培;1999年04期
高亚军,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李生秀;[J];耕作与栽培;2000年05期
刘怀珍,黄庆,李康活,陆秀明,程永盛,刘军;[J];耕作与栽培;2003年03期
黄国勤;[J];耕作与栽培;2005年01期
谢先举;[J];耕作与栽培;1995年01期
李荣刚,夏源陵,吴安之,钱一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樊军;[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吴锦秀;[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时亚南;[D];浙江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宇航;陆晓中;胡翔;赵明;孙晓民;;[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11期
胡星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蒯圣龙;尹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郭晓燕;袁玲;;[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周忠新;于振文;许卫霞;魏守江;;[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孟维伟;于振文;;[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黄书涛;;[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何传龙;郭熙盛;王文军;武际;;[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徐强;谢宝英;;[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肖梦华;俞双恩;丁继辉;;[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肖新;杨露露;邓艳萍;赵言文;汪建飞;;[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道中;张成军;郭熙盛;;[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道中;张成军;;[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袁嫚嫚;叶舒娅;刘枫;李敏;吴学忠;;[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延平;[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包丽华;[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张凯;[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屈会娟;[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沈学善;[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赵锦梅;[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冯福学;[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贺春燕;[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焦婷;[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杨江山;[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游力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武少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仁燕;[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莫琼;[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马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倪玲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潘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宁大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毕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封海胜;张思苏;万书波;隋清卫;左学青;;[J];山东农业科学;1993年01期
王旭清,王法宏,任德昌,曹宏鑫;[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吴晓东;杨贤彬;孙昌璜;张春雨;丁星灿;;[J];安徽农业科学;1989年03期
郑元红;胡娟;王勃;申玲;;[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黄光昱;谢瑞礼;许敏;杨承富;;[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许景伟,王卫东,李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胡延杰,翟明普,武觐文,贾黎明;[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赵林森,王九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黄锦法,俞慧明,陆建贤;[J];中国稻米;2001年06期
付慧兰,邹永久,杨振明,刘金萍,阎飞;[J];大豆科学;199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洁;[D];浙江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卫平,朱凤香,钱红,吴传珍,薛智勇;[J];浙江农业学报;2005年05期
刘世海;;[J];泥沙研究;2006年01期
徐胜光;刘小林;陈能场;周建民;吴启堂;;[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09期
刘雪生;刘道宏;;[J];广东农业科学;1983年03期
周伯瑜;[J];新农业;1991年08期
朱利群;田一丹;李慧;卞新民;;[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6期
赵小翠;姜春光;袁会敏;陈清;王倩;;[J];北方园艺;2010年15期
;[J];农业科技通讯;1976年05期
王福钧;;[J];核农学通报;1980年01期
;[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斌;朱兆良;;[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李程碑;彭世彰;徐俊增;;[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杨柳;付利芝;杨松全;;[A];重庆微生物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李金文;杨京平;王米;;[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李明;彭绪亚;赵由才;蔡华帅;;[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罗纨;;[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刘学军;巨晓棠;潘家荣;邹国元;张福锁;;[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胡春胜;张玉铭;程一松;李晓欣;董文旭;;[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鲁彩艳;马建;陈欣;张旭东;史奕;赵牧秋;迟光宇;;[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鲁彩艳;张庆忠;陈欣;史奕;;[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付凡军 实习生
整理;[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博士
金继运;[N];农民日报;2009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
金继运;[N];农资导报;2009年
陈茂春;[N];云南科技报;2007年
薛华;[N];陕西科技报;2008年
胡建辉;[N];中国花卉报;2004年
本报记者李晓岩;[N];中国化工报;2011年
;[N];吉林农村报;2006年
冬梅;[N];新疆科技报(汉);2009年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N];农资导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畅;[D];西南大学;2011年
黄见良;[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邢承华;[D];浙江大学;2005年
岳现录;[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范亚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马文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吴殿鸣;[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黄欠如;[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花莉;[D];浙江大学;2008年
陈婧;[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海波;[D];西南大学;2011年
李丽丽;[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邓刚;[D];扬州大学;2010年
易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曹喜涛;[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叶洁琼;[D];东华大学;2012年
史春梅;[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党丽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林小凤;[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张鹏飞;[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土壤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如何减少或降低土壤氮素的损失?
sy鶋at薘zx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流失途径有:地面蒸发.随地表水流失.渗入地底随地下水流失!增加地表覆被率,但是最根本的方法是改善土壤的结构,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保水保肥的能力!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质的含量,通过使用农家肥或绿肥来改善!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结构达到植物适宜生长的理想结构---壤土结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保持水土流失
一是随雨水的冲刷随着水土流失而流失;二是有少量的会遇到日光分解;三是会随着水向地下渗透而流失。解决的方法;一是搞好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二是施农家肥和桔杆还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从而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扫描下载二维码新型氮肥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应用效果及环境效应--《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新型氮肥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应用效果及环境效应
【摘要】: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新型氮肥在东北春玉米种植中的施用比例不断增大,也为粮食的增产发挥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施肥量的不断增大及一次性施肥方式的广泛应用,农业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东北地区春玉米一次性施肥模式下,新型氮肥在不同土壤中的氮肥损失及其对环境效应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环境模型计算及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的研究了新型氮肥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养分释放规律、氮素平衡及环境效应的影响,并对其自身养分释放规律及养分损失条件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东北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下的春玉米合理施肥、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土壤条件下,施氮肥处理产量均明显高于无氮肥处理。其中白浆土条件下,各施氮处理间产量无明显差异,介于 kg/hm2之间;在黑土和黑钙土条件下,同步营养肥和脲甲醛肥料平均产量分别为9244 kg/hm2和9337kg/hm2,与一次性施肥处理相比分别增产8.87%和9.97%。2、就氮素吸收利用而言,在白浆土条件下,分次施肥处理最高为33.3%,脲甲醛肥料最低为18.3%。黑土和黑钙土条件下,同步营养肥和脲甲醛肥料与一次性施肥处理相比,均可以促进植株对N素的吸收利用,提高氮肥利用率达到7.1~10.6个百分比。且各施肥处理土壤与肥料的氮供应量均能满足春玉米植株的养分需求量。3、从不同处理土壤-作物体系中0-60cm土层的氮素平衡情况来看,就不同土类而言,氮素表观损失率则表现为:黑土最高,白浆土次之,黑钙土最低,氮素表观残留率则黑钙土明显高于黑土和白浆土。在三种土壤条件下,同步营养肥、脲甲醛及分次施肥的表观损失率较低,可比与一次性施肥减少14%左右。4、在环境效应方面,农田氮肥的施用是造成氮素损失的根本原因,在本试验条件下,不考虑自然环境与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量约为45.1 kg/hm2,占氮肥施用量的24.8%左右。N2O排放量、N素淋溶损失和N素径流损失变化趋势相同,就N2O排放量而言,三种土壤类型中,各施氮处理在4.0~10.0 kg/hm2之间,约占氮肥施用量的2.2~5.9%,N肥径流损失量在34.5~92.1 kg/hm2之间,占施氮量的19.0~50.6%。N肥淋溶损失最大,可高达138.87 kg/hm2~465.47 kg/hm2。在白浆土条件下,脲甲醛肥肥料氮素损失较大,而分次施肥处理损失量最小;与一次性施肥相比,同步营养肥在三种土壤上氮肥损失量均较低。5、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壤水分、温度条件下,土壤CO2产生和排放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表现为白浆土黑土黑钙土。在白浆土、黑土和黑钙土条件下,添加秸秆均可使各氮肥处理的CO2释放累积量提高,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27.5%、27.4%和28%。不同类型肥料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CO2释放状况各异,与大颗粒尿素相比,硫包衣肥料和控释肥料可有效延缓土壤CO2释放发生时间,而脲甲醛肥料对CO2释放速率及CO2释放累积量均匀良好的抑制作用。6、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氨挥发损失量随土壤pH的升高而增加,表现为黑钙土最大,黑土次之,白浆土最低。就不同氮肥品种而言,在三种土壤类型中,与大颗粒尿素相比,硫包衣肥料、控释尿素、脲甲醛肥料和稳定性肥料处理的氨挥发发生时间延迟1-5d,氨挥发损失量降低10.2~49.3%,且土壤pH值越高,降低幅度越大。向土壤中添加秸秆,可有效延迟氨挥发速率峰值出现1-2d,且降低氨挥发损失量1.9~25.2 mg/kg。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6【分类号】:S143.1【目录】:
摘要3-5Abstract5-8第一章 前言8-2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9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9-20 1.4 技术路线20-21第二章 大田试验条件下新型氮肥的施用效果及环境效应21-39 2.1 供试肥料21 2.2 供试土壤21-22 2.3 试验设计22 2.4 测定项目22-24 2.5 数据分析与计算24-25 2.6 结果与分析25-39第三章 培养试验条件下新型氮肥的环境效应39-49 3.1 供试材料39 3.2 供试土壤39 3.3 试验设计39 3.4 试验方法39-40 3.5 数据统计分析40 3.6 结果与分析40-49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49-52 4.1 讨论49-50 4.2 结论50-52参考文献52-61作者简介61-62致谢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伍玉鹏;刘田;彭其安;Muhammad S胡荣桂;;[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10期
杨宪龙;路永莉;同延安;林文;梁婷;;[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年01期
李志国;张润花;赖冬梅;闫正跃;田长彦;;[J];土壤学报;2012年05期
;[J];Rice S2012年02期
王媛;马继力;吕川;朱显梅;刘特;;[J];吉林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蔡红光;米国华;张秀芝;任军;冯国忠;高强;;[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年01期
保琼莉;巨晓棠;;[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年05期
韩宝文;贾良良;肖焱波;孙彦铭;;[J];玉米科学;2011年04期
贺京;李涵茂;方丽;胡啸;孔维才;;[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0期
吉艳芝;巨晓棠;刘新宇;张丽娟;李鑫;刘楠;;[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珊珊;王艳群;李迎春;舒晓晓;彭正萍;石新丽;门明新;;[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1期
庄振东;李絮花;张健;曹亚茹;王平;;[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6期
姚海梅;王芳;方永丰;慕平;王威;李永生;王汉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李前;于雷;王立春;谢佳贵;;[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年06期
张丽丽;齐华;樊叶;杨海龙;付俊;许淑娟;景希强;王璞;;[J];玉米科学;2017年01期
岳学文;潘志贤;史亮涛;钱坤建;王春雪;闫帮国;纪中华;;[J];西南农业学报;2016年11期
王文林;刘波;韩睿明;王烨;刘筱;徐乔;李文静;唐晓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年06期
李陶;杨殿鑫;;[J];现代化农业;2016年11期
YIN Min H同延安;韩稳社;胡腾;高鹏程;;[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11期
肖娇;樊建凌;叶桂萍;刘德燕;阎静;LUO Jia-HOULBROOKE David J;丁维新;;[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红光;米国华;张秀芝;任军;冯国忠;高强;;[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年01期
刘瑞;戴相林;周建斌;张鹏;崔亚胜;王天泰;;[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年06期
李成芳;寇志奎;张枝盛;曹凑贵;吴海亚;梅金安;翟中兵;张丛德;魏坦雄;刘诗晴;夏起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1期
贺京;李涵茂;方丽;胡啸;孔维才;;[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0期
蒋向;任洪志;贺德先;;[J];麦类作物学报;2011年03期
刘占军;谢佳贵;张宽;王秀芳;侯云鹏;尹彩侠;李书田;;[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年01期
叶优良;黄玉芳;刘春生;曲日涛;宋海燕;崔振岭;;[J];作物学报;2011年01期
石玉海;许东恒;王立春;;[J];玉米科学;2010年05期
蔡红光;米国华;陈范骏;张秀芝;高强;;[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年05期
王宜伦;李潮海;谭金芳;韩燕来;张许;;[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隋宪红;[J];北京农业;1999年03期
邹长明,秦道珠,陈福兴,刘更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杨永春,朱志凌,陈莉萍,赵成福,刘桂芳,王长松,杨家保;[J];上海农业科技;2000年03期
臧壮望,吴士平;[J];农家参谋;2001年12期
王迪轩,何咏梅;[J];长江蔬菜;2002年08期
傅庆林,王建红,丁能飞,林义成,俞劲炎,陈英旭;[J];浙江农业学报;2002年03期
乔峻,李勇,李文耀;[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年05期
底玉娟;;[J];中国农业信息;2005年12期
马蒙生;[J];现代农业;2005年04期
唐章亮;;[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同科;张俊英;;[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蔡贵信;;[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郭建华;赵春江;王秀;孟志军;马伟;;[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李晓林;张福锁;刘兆辉;;[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Mohammad Saiful A;[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巨晓棠;刘学军;张福锁;;[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同延安;梁东丽;张树兰;高义民;赵护兵;;[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朱兆良;;[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薛绪掌;陈立平;孟志军;王秀;;[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吕殿青;Ove E同延安;张文孝;;[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马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卫峰;[N];农资导报;2007年
王海霞;[N];农民日报;2012年
刘楠;[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特约通讯员
何描;[N];重庆日报;2005年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N];农民日报;2010年
张星海;[N];北京科技报;2010年
本报记者 范建
本报通讯员
何志勇;[N];科技日报;2012年
四川汇力禾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艺师 曾雪东;[N];农资导报;2013年
吴志雄;[N];农资导报;2005年
汪名立;[N];新农村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永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杜连凤;[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汤勇华;[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陈婧;[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梦婷;[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孟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袁霞;[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高飞;[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尹释玉;[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丁文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马检;[D];贵州大学;2016年
杨靖民;[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汤庆峰;[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唐浩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金刚施氮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