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课改下新课改小学语文二年级古诗词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古诗文教学的三环节(教师中心稿)
浅谈新课改下古诗文教学的三环节(教师中心稿)
&&&&&&三亚市第五中学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许多诗文流传千古,哺育一代代人健康成长,学习古诗文,是提高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阅读部分第11条、12条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就是教学古诗文应达到的标准。也就是说古诗文教学要达到“诵其文,通其意,明其理”。即教学要做到言文融合,而“言”“文”关系的处理问题向来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易把握的。往往顾此失彼,或者比重失调,使得古诗文教学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怎样通过教学来达到这一标准呢?笔者总结课改以来的教学得失,认为首先要更新理念,确立师生的角色定位,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下面主要从三个环节谈古诗文教学课堂:
一、抓诵读环节: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诚如宋代理学家所说“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多读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在教读每篇诗文前提出朗读要求(注意停顿,划分节奏,语言语调重读等), 例如在《晏子故事》教学时,先给几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自学,了解大意。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原文该按怎样的节奏读。(晏子见楚王,楚王问:“齐/无人耶?”晏子对答:“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说:“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答:“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学生试读、读顺,在反复读中培养语感。
二、抓疏言环节。即疏通文义,教师指导自学中让学生用“三看一查法”(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查工具书)叩开句意之门,让学生对疑难字句做上记号,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遇到没有出现的语法教师可以作为新知识点来讲授,如《狼》中的“一犬坐于前”的“犬”的用法。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为“更不用说”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无论”,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愚公移山》中的“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wú)”,“没有”的意思。《童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的意思;《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是一课中的重点知识,教师应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或现代汉语)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掌握知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在翻译中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抓悟意环节。它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封建社会,文人大都不便直抒胸臆,只好寄托在文章中,也就是韩愈先生所提倡的“文以载道”,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以文悟道呢?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去把握文本所寄托的内涵。因为文学作品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因此,指导的第一问题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第二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基础上进入意境,在从文章中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如《天净沙秋思》是流浪者的心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美好生活的写照;《观沧海》是伟人博大胸怀的展示;《陋室铭》是世间隐士的言志;《桃花源记》是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我们去探索。总而言之,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新课改背景下的诗歌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湖南安仁一中
吕庆平&&时间: 12:14:37&&来源:&&人气:
  诗歌教学历来强调诵读和涵泳。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涵泳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强调以吟诵涵泳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然而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误导下,广大教师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在科学主义大旗的指引下热衷于对诗歌进行肢解,这种诗词教学弥漫着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却不见声情并茂的诵读;有的是正襟危坐的严肃,却全无陶情冶性的快乐;多的是微言大义的挖掘,却忽视了联系自我的体验。因而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而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则被置于脑后。其结果是诗歌意全无,疮痍满目。因此很多学生学习诗歌时兴味寥寥,时过境迁之后根本记不住几首诗,更不要侈谈品味出诗歌的美妙来。
  因此要改变现今这种低效的诗歌教学模式,就必须重视诵读涵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同时,还要重视新课改的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对诗歌文本的感受、感悟,从而实现由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的转变。在此指导思想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一种较为有效的诗歌教学模式——五读教学法。五读教学法立足于读,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主张在教师的引导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诵读中疏通文本,在诵读中感受诗歌节奏,在诵读中明白诗歌大意,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情感,进而在诵读中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从而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读懂一首诗歌。下面以《琵琶行并序》的教学为例,简要谈谈五读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一、粗读通文本。简要介绍一定的背景知识后,让学生齐读诗歌。学生在粗读的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对某些词语读音或意义上的把握不准,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来完成疑难字词的理解。比如在本课中,学生对“劝君更坐弹一曲”中的“更”字读音把握不准,读成了gēng。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进而把握gēng和gèng在意义上的不同,最后学生很容易加深对“更”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辅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来巩固或深化学生对文本的字音或字形的把握。
  二、范读赏诗音。范读是学生对诗歌认识加深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对范读对象的选择。范读的对象可以是名家的诵读,也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示范,甚至还可以是学生的范读。当然,有些范读里不可避免地会有读音上的错误,教师要适时加以纠正,同时要重视这种教学生成,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总之,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细读解诗意。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阅读文本,以理解诗歌的大意为基本任务。以《琵琶行并序》为例,教师可以在细读之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同时,这一阶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个体读、齐读、散读等。如在《琵琶行并序》里,进入本阶段前我就布置了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试依照“江头送客思管弦”这一例句,为诗歌各节拟一个小标题。当然对于诗意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本诗还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歌所叙的故事复述出来,绝句或律诗的诗句翻译,或者某些咏怀诗典故史实的还原,只要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阅读任务,那么学生就已经完成了对诗意的理解。
  四、悟读体诗情。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味,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要在学生诵读的“导”上下功夫,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来进行体味。如本诗,只要学生抓住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词句,就很容易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一是对琵琶女悲遭遇的深切同情;二是对琵琶女高超音乐才能的欣赏与赞扬;三是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喟。而有些律诗、绝句,只要抓住了其中的情绪或感情词语,就很容易把握诗歌的情感了。
  五、精读析诗艺。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是把握诗歌主旨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抓住了艺术手法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意,更深入地体味情感,更全面地读懂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而要欣赏手法,就必须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用心地找出诗歌中的手法,并进行适当的分析。这一阶段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性、深层次的阅读,在形式上以散读、默读为主。而当学生掌握了欣赏诗歌的技法,就会增强了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如在本课中,除了要学生抓住比喻来写音乐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烘托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叠词、联绵词的运用,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从侧面来展示音乐的美妙。这样学生就可能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把握。您的位置: &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优质期刊推荐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古诗词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