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边塞诗写的边塞诗四句

高适,王昌龄,岑参对边塞诗的贡献
高适,王昌龄,岑参对边塞诗的贡献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与《高适,王昌龄,岑参对边塞诗的贡献》相关的作业问题
送蹇秀才赴临洮 高适 怅望日千里, 如何今二毛. 犹思阳谷去, 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 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 勋业在临洮. 过碛 (唐)岑参 黄沙碛里客行迷, 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 行到安西更向西.
答案:ABC 李商隐不属于边塞诗人.
王昌龄 边塞诗人
第二节 盛唐边塞诗人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初盛唐以来,由于国势强大,军事力量雄厚,经济基础牢固,同域外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文人们有很多出塞的机会,或是从军、或是游历,遥远陌生的边塞不但不使人们感到荒凉可怕,反而刺激了他们的
  识记: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1.识记: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亦官亦隐,晚年逐步升迁,但已无意于仕途荣辱.  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高适、岑参
王之涣 《凉州词》 王昌龄 比较多产啊 《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闺怨》、《采莲曲》《芙蓉楼送辛渐》 高适 《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高适:别董大   第一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二首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李白洞庭湖西秋月辉. 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 不知霜露入秋衣.岳阳楼李商隐欲为平生一散愁, 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
盛唐诗歌主要有以__王维___和_孟浩然____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的__边塞诗___,以及李白的__浪漫___主义诗歌和被称为__诗圣___的杜甫的__现实___主义诗歌
边塞诗派.还有,他们是诗人而不是词人哦,要说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话,是对词而言,婉约派主要有李煜,李清照,晏殊,柳永,豪放派主要有苏轼,辛弃疾,陆游
是叫边塞诗.还是你要具体的诗篇?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
欧阳询(557~641,唐代,楷书四大家之一)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张旭(675~750,唐代,书法大家,草圣)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后人,与王维合称“王孟”)高适(700~765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王昌龄是不是写边塞诗而闻名?
坏坏xbKF71PD93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同名的还有原湖北省天门师范教务主任王昌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2) - 武林网
>> >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
出塞 王昌龄虽然说开国的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但随着统治者的更替,大唐王朝也渐渐走向了没落。在唐朝后期,边境经常发生战乱,一些周边的少数民族经常挑衅,发动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便写了《出塞》这首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表明自己捍卫祖国领土,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出塞》 诗画图关于王昌龄所写的《出塞》,一共有两首诗。《出塞》其一具体内容如下:这首诗中,“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既表现出作者以及他所带领的将士们的自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出塞》其二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这首诗就与上一首诗相比,在表达的主题方面,侧重点就发生了变化。“战罢沙场月色寒”这一句烘托了一种战争结束后的悲凉气氛,本来胜利了是应该高兴的,可却连月光都变得那么寒冷,表达了王昌龄以及无数的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同时,最后两句也表现出唐朝的士兵们骁勇善战,加油的鼓声还没有停,敌人便被打败,战争就已经结束了。整体来说,《出塞》这两首诗是王昌龄在去西戎的路上所创作的。作为一名边塞将领,王昌龄通过这两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守边战士的威猛善战,更是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战争的感悟以及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塞下曲王昌龄王昌龄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原文一共有四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二段:“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诗画图而《塞下曲》第二段的译文是:前者战马去饮水,然后渡过了大河,河里的水寒冷似冰,秋风瑟瑟,如刀剑般吹着人的脸。在广袤的战场之上,夕阳仍旧没有落下,在昏暗的天地间,可以隐隐约约看见远方的临洮。当初在长城的一战,人们都说守卫长城的战士士气十分的高涨,意气风发。而自古以来,这都是弥漫着黄沙,在杂草丛生的野地上,遍地都是森森白骨。在《塞下曲》的第二段当中,前四句是描写晚秋时节,在塞外战场上,黄沙与落日相互映衬的荒凉景象。而后四句则是描写了长城一代,作为战事最为频繁的一个地方,满地都是荒草,显得十分的荒凉,没有生机,有的只是满地的白骨。《塞下曲》王昌龄这首诗是众多描写战场的诗篇之一,在《塞下曲》当中,王昌龄将战争的残酷性描述得淋漓尽致。在边塞地区,最少不了的就是战争。有数不尽的战士将自己的鲜血与头颅留在了边塞,只为保家卫国。避免国家受到入侵者的进犯,人民百姓遭受入侵者的凌辱。《塞下曲》王昌龄通过这一首诗,将自己的非战思想表述出来,呼吁大家一起来追求和平,避免战事的发生。
/ / / / / / / / / / / / / / / / / / / /边塞诗,最好4句-边塞诗越多越好4句 _最新参考文摘
没有你要的?请搜索……
你现在正在浏览:
边塞诗,最好4句 边塞诗越多越好4句
边塞诗,最好4句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将军夜引弓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六首选其二) 卢 纶 (一)林暗草惊风, 不破楼兰终不还。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没在石棱中。   (二)   月黑雁飞高,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古从军行》(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关山月》(唐)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凭君传语报平安。《塞下曲》 (唐)卢纶  (一)   林暗草惊风。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公主琵琶幽怨多。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大雪满弓刀。《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空见蒲萄入汉家边塞诗《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胡儿眼泪双双落,不见有人还,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 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 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 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 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 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 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 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 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 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 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塞上曲四句诗: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
塞边古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塞下去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三四句诗的意思: 天明搜猎去,...
关于王昌龄写的塞边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
关于关塞的古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胡无人》 年代...
关于过塞的古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下曲 ...
描写塞上的诗句: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 ...
描写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
使至塞外古诗:
使至塞上(唐)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
也许你也感兴趣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昌龄边塞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