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解释唐诗宋词的书10篇+解释

解读宋词-宋词10篇+解释
解读宋词 宋词10篇+解释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簌簌无风话自堕.本词是送别友人只作?为什么?2.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相关说明: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2.本词是送别友人只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所谓“柳老”就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东坡这期间另有《送笋芍药与公择》诗说道:“今日忽不乐。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故典,樱桃,同时皆尽,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交情更笃。这是一首送别词。 “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花谢,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点送公择的时节,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写二人同情相怜,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所以有”飞魂“之叹,芍药袅残葩,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地,好一份安闲自的情态。接着写“寂寞园林,“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路尽河回人转舵”,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籁籁却不是被风所吹,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人亦寂寞。白居易戏答刘禹锡和其《别柳枝》绝句诗,但一时俱至。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这里借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折尽园中花,相关前后。船一转舵。”系缆渔村:“送者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这首词题记为“暮春别李公择”,两人“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已历数年,每思还朝。”芍药。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园中亦何有,都是很自然的事。”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宋词怎么读?……
宋词拼音:[sòng cí]   基本介绍: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
读诗使人灵秀……
这种空灵令我陶醉。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历代诗人那种诗词的情意意境总以其图特的魅力感染着我,使...
作文,我读宋词怎么写……
诗词像落叶一样走进我的生活;诗词像太阳一样滋润我的心灵;诗词像彩虹一样渲染我的青春在唐诗宋词中,我仿...
读宋词往往会读出伤感哀怨忧思等情感标点符号……
语言运用--下列旬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绛的学生这样评价她:无事.决不惹事.有事.决...
宋朝人是怎么读宋词的……
我们宋人都是唱词的是不读的。就像你们的流行歌曲一样,谁闲着没事读歌词玩埃 很多文人雅士闲着没事写写词...
宋朝人是怎么读宋词的……
是唱出来的。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词牌,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曲调。
《初读宋词》读书心得这么写……
心得体会这样的文章可以这样写 首先,说说目的,自己想通过一本书学到什么东西,又是为什么选择这本书的,...
朋友,现在我们要向你说说这个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信耶稣得永生。“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马书10:9”
我们曾经被人说是“迷信”、“唯心”,但我们不承认我们是迷信、唯心的。不信有神的人倒是迷信和唯心的呢!没有的、假的,我们硬说是有、是真,这就是迷信与唯心。明明是有神,但闭起眼睛说“没有”,这不是迷信与唯心又是什么呢?也许你会说:“你这个人太奇怪了,把没有看见的神,说成‘明明有’,还说别人迷信与唯心!”请注意,不信有神的人往往用“看不见”来欺哄自己。试想,看不见的东西有多少?最高的山,最深的海,最北的北极和最南的南极,地球的核心以及千千万万的事物,我们都没有见过,为什么我们信它们是存在的呢?没有看见过的东西,我们怀疑它的存在,这倒不太奇怪,最奇怪的是我们去否定它!
如果你再没有机会遇见信耶稣的人,或者没有机会到福音堂,就请你回忆以上所说的这几节经文,决心相信。你什么时候相信,什么时候就得救;你什么时候离开世界,什么时候就到天家。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这是一个最大的福气。你不用一分钱来赎你的罪,只要你用信心,接受已经作成的救赎工作;你不用靠立功行善来获得永生,在你真心相信后,才谈得上善行。在你真心接受救恩后,每天祈祷,生命会有大改变,心里充满了喜乐平安,因为你有了新生命,而且你的生命是有保障的——永不灭亡!这是恩典,请你现在就立即接受耶稣作你个人的救主!如果你现在不信,以后遇到了什么危险的时候,请你回忆我对你所说过的话,立即祈祷神,接受耶稣,还是可以的。但请你不要等到危难的时候才信,恐怕你的生命不留情,至使你来不及信,那你就后悔莫及,结果永远受苦!请你保留这本小册子,经常翻阅,直到你接受救恩。再见!首先,读辛词,即使你不懂得其中典故也可以仅仅从文字和音律中领会其无可比肩的气势,其遣词造句已入万古之境。其次,在描述庞大的历史感的作品上,任何以景入诗都比不得以典入诗来的更直接和具冲击感,即使你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也基本不影响你感受其诗词的气势。用典只是表象,其实用什么典都表达不了辛所驾驭驰骋的状态。在那一刻,世上已经没有一个具象的事物能够完全传递辛的气势了。所以,用不用典,是三万里外的事。&br&....&br&贺新郎 赋琵琶&br&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br&辽阳驿使音尘绝。锁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br&&br&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br&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br&...&br&你还有力去思考典故吗。每次我读到这,都颤抖地无力思考,哪怕读一千次一万次,也是如此。
首先,读辛词,即使你不懂得其中典故也可以仅仅从文字和音律中领会其无可比肩的气势,其遣词造句已入万古之境。其次,在描述庞大的历史感的作品上,任何以景入诗都比不得以典入诗来的更直接和具冲击感,即使你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也基本不影响你感受其诗词的…
&p&Spring has half gone&/p&&p&I can see nothing now but broken-hearted.&/p&&p&Mume blossoms fall below the step&/p&&p&They cover me still though brushed off a while ago.&/p&&p&
-许渊冲《李煜词选》&/p&
Spring has half goneI can see nothing now but broken-hearted.Mume blossoms fall below the stepThey cover me still though brushed off a while ago. -许渊冲《李煜词选》
李白重道,抒发的是个人情怀,咏叹的是对自由人生和个人价值的渴望追求。&br&杜甫重儒,感叹的是国家衰落,始终怀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希望入世。&br&儒和道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决定了李白的率性肆恣和杜甫的深沉凝重。&br&&br&李白用生命追求浪漫逍遥,杜甫则用诗歌书写现实血泪。&br&&br&时代选择激情,历史选择深刻。李白为时代所选,杜甫为历史所选。&br&&br&李白长于七绝,杜甫尤善七律。&br&&br&李白诗歌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特色,大胆夸张、想象奇特。&br&杜甫诗歌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特色,擅长寓主观于客观。&br&&br&李白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风格多样。&br&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炼、准确、富于创新。&br&&br&&br&空间朋友的一条说说:&br&&blockquote&李太白的诗是天雷勾地火,轰轰烈烈一派野火烧不尽,他写得酣畅,你读得过瘾,但如饮烈酒,虽有豪情志,却无救赎心。&br&杜甫是佛火仙焰劫初成,诗里头不光有血有肉,还有药,可自救亦可疗人。&br&一个是写诗全凭本能的终生少年,天才诗人;&br&一个是怀揣渡人济世心的布衣野老,说他们一个是仙一个是圣,一点不亏。&/blockquote&&img src=&/f6456dde27f66403dbf2c7_b.jpg& data-rawwidth=&553& data-rawheight=&1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3& data-original=&/f6456dde27f66403dbf2c7_r.jpg&&
李白重道,抒发的是个人情怀,咏叹的是对自由人生和个人价值的渴望追求。 杜甫重儒,感叹的是国家衰落,始终怀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希望入世。 儒和道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决定了李白的率性肆恣和杜甫的深沉凝重。 李白用生命追求浪漫逍遥,杜甫则用诗歌书写…
&blockquote&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br&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br&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r&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blockquote&&br&我曾经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谈过诗的陌生化问题,今天再从这诗开始,谈谈王维,谈谈古典汉诗和现当代汉诗。&br&&br&边塞诗算是唐人一大风味,其中又以初盛唐为甚。初盛唐诗人经历战乱,心多感慨,又自隋入唐见证了太平盛世的诞生,其诗中颇有一种初生、崭新的豪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或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无不是一种豪侠之气。其格调高亢开阔,气象捭阖,是唐诗中的一大亮点。&br&&br&王维也写边塞诗,但他的边塞诗却是别具一格,自成一类。别的诗,无论是抒发豪情亦或是边塞愁苦的,都脱不了一个“我”字,一切景语概是为情而作。“黑云压城城欲摧”、“青海长云暗雪山”,诗人由外向内或是由内而外,收发自如,由物观“我”,以“我”照物,此皆“有我”、“有情”之境。而王维的使至塞上,自始至终无一字“我”,无一字“情”。我们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气势磅礴亦或是心情沉重,不是因为王维的诗本身如此,而是王维所写的景唤醒了你自身的情感,这与王维的诗本身是无关的。王维作此诗,始终以冷静之眼观物、以克制之言写诗。身处于此景之中却又在此景之外,故其笔触细致而又能陌生化。曹雪芹《红楼梦》借香菱之口说其“‘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正是合其道理。&br&&br&王静安谈“有我”、“无我”之境,说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但陶潜为抒发“隐”的志趣,“悠然”而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无我”讲的其实乃是一个“忘”字。沉醉于物、亦是沉醉于己心,最终物我两忘,故曰“无我”,其实为“忘我”。&br&&br&王维也“无我”,不过这个“无我”却是字面意思上的没有“我”
,冷眼观物、不露痕迹,写景即是写景。清朝姚鼐的《今体诗钞》评其曰:“右丞能备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即一相,即无相。”此言一语中的。王维学佛,其字“摩诘”也和佛经有关,佛教讲寂灭,讲“无我”。故在王维的一些诗中我们很少能直接读出其内心的流露,读到的多是一幅幅景。苏东坡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是此意。&br&&br&二十世纪的现代诗坛,庞德基于其对中国诗和文字的“误解”提出了“表意文字法”诗学,
并成立了“意象派”诗派,主张通过意象展现事物而拒绝议论和感叹,让读者通过意象本身进行思维和情感的发散。这从一个侧面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读王维的诗得到的情感共鸣是完全相反的,王维的诗本身是一幅画,一个意象群,我们通过阅读这些意象唤醒我们自身的情感。这个被唤醒的情感随着读者自身的阅历、视角和思维习惯的不同而改变,当你想到孤烟、落日和人身处其中的寂寞时,你就是寂寞的。而当你想到大漠、长河的开阔时,你就是开阔的。&br&&br&现代诗其实也常用此道,木心写《中世纪的第四天》用一系列紧密的长句罗列出一幅画卷,其中无一字“我”、无一字“情”。你从中读到的,是你自己内心被唤醒的感受。&br&&blockquote&中世纪的第四天&br&&br&三天前全城病亡官民无一幸存 &br&霾风淹歇沉寂第四天响起钟声 &br&没有人撞钟瘟疫统摄着这座城 &br&城门紧闭河道淤塞鸟兽绝迹 &br&官吏庶民三天前横斜成尸 &br&钟声响起缓缓不停那是第四天 &br&&br&不停缓缓钟声响了很多百十年 &br&城门敞开河道湍流燕子阵阵飞旋 &br&街衢熙攘男女往来会笑会抱歉 &br&像很多贸易婚姻百十年前等等 &br&没有人记得谁的自己听到过钟声 &br&钟声也不知止息后来哪天而消失&/blockquote&&br&无独有偶,在日本江户时代,俳人与谢芜村以其绘画式的俳风开俳谐中兴之始。“菜の花や 月は東に 日は西に”(笔力所限,实不知该作何译,为方便不懂日语的读者此处暂且译为“满眼菜花黄,日薄西山,月在东方”罢。)然而这首俳句美则美矣,却不如王维灵动。王维之诗不仅有静态的画,更有动态的美。“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涧户无人可画,开且落的过程却是无法画。“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白和清可画,落和来却不可画。东坡居士这“诗中有画”的说法倒是不太准确。我想若是东坡居士身居现代,大概会改口为:“诗中有gif”罢。&br&&br&祝安。&br&&br& 深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我曾经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谈过诗的陌生化问题,今天再从这诗开始,谈谈王维,谈谈古典汉诗和现当代汉诗。 边塞诗算是唐人一大风味,其中又以…
谢邀。&br&&br&早起早睡当然好,但是,走夜路的情况也是很多的。既然有晚发,自然就会有傍晚送别,就会有诗。晚发有如下情况:&br&&br&&b&1,【主动型】特意赶夜路。&/b&&br&&br&夜路好处都有啥?亩产可以一千八。很多夜路完全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此类型又分为顺风、晚潮、睡觉、凉快、时间、名利等亚型。&br&&br&俗话说,&b&顺风好行船&/b&,若是风向好,夜路也是值得的,何况有月光照路,有星辰可以指明方向。总之&b&夜发水路,是很经常的事情&/b&:&br&&br&夜来三渚风,晨过临淮岛。(陶翰《早过临淮》)&br&&br&&b&晚潮给力:&/b&&br&&br&秋江待晚潮,客归旆旌摇。(罗隐《秋江》)&br&&br&&b&晚发水路是很舒服的,到哪里不是睡觉:&/b&&br&&br&何处不眠人,月明西楚客。(张祜《晚下彭泽》)&br&&br&&b&贪图凉快的:&/b&&br&&br&向野聊中饭,乘凉探暮程。离怀不可说,已迫峡猿声。(李频《南游湘汉寄友人》)&br&&br&&b&当然,有时为了赶时间,风浪大也没办法:&/b&&br&&br&京口附商客,海门正狂风。忧心不敢住,夜发惊浪中。(戴叔伦《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br&&br&&b&争名逐利的:&/b&&br&&br&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王贞白《商山》)&br&客舟贪利涉,闇里渡湘川。(孟浩然《夜渡湘水》)&br&&br&&br&&b&2,【礼节型】重视饯行,傍晚、甚至中夜启程。&/b&&br&&br&在古代,旅具是落后的,路程是艰苦的,别离是长期的,饯行是重要的。就要分别很久了,&b&好基友多说两句话&/b&,谁曰不宜:&br&&br&语别在中夜,登车离故乡。(马戴《早发故园》)&br&&br&饯行是冗长的,祖席、饮宴、赋诗……&b&一套流程下来,不折腾到晚上怎么行&/b&:&br&&br&鞍马军城外,笙歌祖帐前。乘潮发湓口,带雪别庐山。暮景牵行色,春寒散醉颜。共嗟炎瘴地,尽室得生还。(白居易《浔阳宴别》)&br&八月初长夜,千山第一程。款颜唯有梦,怨泣却无声。祖席诸宾散,空郊匹马行。自怜非达识,局促为浮名。(韩偓《离家》)&br&羸马出郭门,饯饮晓连夕。愿君似醉肠,莫谩生忧戚。(姚合《送王求》)&br&&br&&b&&br&3,【争分夺秒型】计算时间,以过关卡,或者其它目的地。&/b&&br&&br&关卡审查是严格的,效率是低下的。相信一般人都不会轻易去和国家制度较劲。&b&或者夕发朝至,争取一早过关:&/b&&br&&br&暝驱羸马频看堠,晓听鸣鸡欲度关。(元稹《华岳寺》)&br&&br&&b&或者晚发出城,便可以信马游缰:&/b&&br&&br&半酣走马别,别后锁边城。日落月未上,鸟栖人独行。(马戴《夕发邠宁寄从弟》)&br&&br&&b&也许不算是晚发,出关后即分别,各奔前程,也有送别诗:&/b&&br&&br&出关愁暮一沾裳,满野蓬生古战场。(卢纶《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br&&br&&b&&br&4,【被动型】军情紧急、事务紧急、遭贬黜限时离境等。&/b&&br&&br&不解释,你懂的:&br&&br&严程无休隙,日夜涉风水(宋之问《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br&半夜军书至,匈奴寇六城。(李益《夜发军中》)&br&草草理夜装,涉江又登陆。望路殊未穷,指期今已促。(权德舆《奉使宜春夜渡新淦江陆路至黄檗馆路上遇风雨作》)&br&&br&&b&&br&5,【串门型】还有一种,就不是远行,朋友相聚玩了一天,打着灯笼回家没问题,自然写首诗,晚间作别:&/b&&br&&br&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谢邀。 早起早睡当然好,但是,走夜路的情况也是很多的。既然有晚发,自然就会有傍晚送别,就会有诗。晚发有如下情况: 1,【主动型】特意赶夜路。 夜路好处都有啥?亩产可以一千八。很多夜路完全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此类型又分为顺风、晚潮、睡觉、凉快、时…
文人的事情,楼上的讲法是不对的。尤其查唐代的星图是不可取的。&br&简单说这件事就是,&b&杜甫&/b&用了&b&左传中转述&/b&的&b&高辛氏二子失和&/b&的典故。&br&&br&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分解为三个问题:&br&&ol&&li&&b&杜甫是怎么认识参商的?&br&&/b&&/li&&li&&b&左传中是怎么认识参商的?&br&&/b&&/li&&li&&b&高辛氏二子是怎么认识参商的?&/b&&br&&/li&&/ol&&br&中国文人的用典,本身就是取一种象征意义。就好比说付梓,付梓的意思是雕版印行,但是我们现在根本不雕版,也说付梓的。杜甫说参商,他本人完全可以根本不看星空光看左传。他完全可以根本不知道或者不认识任何一颗星星的。他的观点,实际上最不重要。&br&这个问题,应该转化为&b&唐代(乃至唐代附近时候)人们是如何认识这参商的&/b&。&br&&br&&ul&&li&商星:&br&&/li&&/ul&&br&左传昭公元年&br&&blockquote&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blockquote&史记郑世家&br&&blockquote&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曠林,不相能也,日操干戈以相征伐。后帝弗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blockquote&二者所述几无二致。&br&后代人是怎么解读的呢?&b&商星解读基本没有争议,就是心宿二&/b&。&br&春秋左传正义:&br&&blockquote&迁阏伯于商丘,主辰。&i&商丘,宋地。主祀辰星,辰,大火也&/i&。&/blockquote&疏:&br&&blockquote&正义曰:《殷本纪》称相士,契孙,是汤之先也。襄九年传云:“阏伯居商丘,祀大火。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辰即大火星也,故商大祀辰星。商,谓宋也。宋,商后,故称商人也。&br&&/blockquote&史记三家注:&br&&blockquote&【集解】:贾逵曰:“商丘在漳南。”杜预曰:“商丘,宋地。”服虔曰:“辰,大火,主祀也。”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集解】:服虔曰:“商人,契之先,汤之始祖相土封阏伯之故地,因其故国而代之。”&br&&/blockquote&&b&春秋左传正义注为杜预所作,疏为孔颖达所作,可以代表一时之主流观点。&br&&/b&&br&阏伯,子姓,名契,就是陶唐氏的【火正】同时也是殷商的远祖:&br&史记殷本纪&br&&blockquote&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blockquote&诗经商颂玄鸟&br&&blockquote&天命玄鸟,降而生商。&/blockquote&左传襄公九年:&br&&blockquote&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b&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b&,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blockquote&夏小正&br&&blockquote&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br&&/blockquote&梦溪笔谈&br&&blockquote&天事以辰名者为多,皆本于辰巳之辰,今略举数事:十二支谓之十二辰,一时谓之一辰,一日谓之一辰,日、月、星谓之三辰,北极谓之北辰,大火谓之大辰,五星中有辰星,五行之时,谓之五辰,《书》曰“抚于五辰”是也,已上皆谓之辰。&/blockquote&&br&七月流火的典故不用再讲吧?&br&被称为商星,完全是因为殷商那个商人祭祀这颗星星。&br&&img src=&/a87a4c4b59db8b0695ac7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贞,隹火,五月。&br&被解释为五月观测大火星的记录。至于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帝心,就是帝(禘)这种祭祀来祭祀心宿了。商人祭祀心宿二,是很明确的事情。&br&&br&所以关于商星的问题,链条是这样的:&br&&ol&&li&&b&出土甲骨文表明殷人祭祀大火星,&br&&/b&&/li&&li&&b&左传说殷人祖先祭祀辰星,又说殷人祖先祭祀大火星,当时宋国可能还延续这种祭祀,&br&&/b&&/li&&li&&b&时代相近的诸如夏小正、诗经、公羊传中都提及过大火星,后世也有提及,是心宿二无误,&br&&/b&&/li&&li&&b&后世到唐代,诸版本注疏多有确信殷人祭祀的就是大火星,&br&&/b&&/li&&li&&b&唐后世的宋,梦溪笔谈中说大辰为大火星。&/b&&br&&/li&&/ol&所以我们大概可以回答前面的三个问题了&br&&b&商星的概念,远迈上古,下及唐宋,没有什么分歧,就是指心宿二。&/b&&br&&br&&ul&&li&&b&参星:&/b&&br&&/li&&/ul&高票回答中:&br&&img src=&/v2-6f623a647ae2c65f6f6e86e8ecbd5285_b.png& data-rawwidth=&584& data-rawheight=&1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4& data-original=&/v2-6f623a647ae2c65f6f6e86e8ecbd5285_r.png&&============上面是截图=============&br&这句话实际上是我不潜水而回答问题的原因。我真是……所以说,别总谈文史无用……我真的真的第一次见这样论证“必然还包括其他部分的”……&br&史记三家注&br&&blockquote&参为白虎。&i&【正义】:觜三星,参三星,外四星为实沈,於辰在申,魏之分野,为白虎形也。参,色林反,下同。&/i&三星直者,是为衡石。&i&【集解】:孟康曰:“参三星者,白虎宿中,东西直,似称衡。”&/i&下有三星,兑,曰罚,&i&【集解】:孟康曰:“在参间。上小下大,故曰锐。”晋灼曰:“三星少斜列,无锐形。”【正义】:罚,亦作“伐”。春秋运斗枢云“参伐事主斩艾”也。&/i&&i&为斩艾事。&/i&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为虎首,主葆旅事。&/blockquote&司马迁行文段根本没有什么所谓“必然还有其他部分”,文言文释读问题不解释。正义、集解均明确提到&b&参三星&/b&。汉书大体延续史记设定。&br&罚星亦名伐星,&b&就是猎户座大星云&/b&,看起来上小下大,古人认为是三颗星。&br&&br&伐三星明确吧?&br&《考工記》&br&&blockquote&熊旗六斿。以象伐也。&i&《註》熊虎爲旗,師都之所建,伐屬白虎宿,與參連體而六星。&br&&/i&&/blockquote&参与伐连体而六星,6-3=7?&br&参星确实有一段时间就是指三星。因为“參”和“叄”本就是同一个字,在先秦时期就可用来表示数目3。&br&诗经&b&唐风&/b&绸缪&br&&blockquote&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br&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br&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br&&i&《毛傳》:「三星,參也。」&/i&&br&&i&《毛詩注疏》:「參中三星橫列,故謂之參。」《詩演義》:「參三星,謂之參者,以三相參也。」&/i&&br&(按,毛诗代表当时人的认知,关于三星是否全指参宿,我保留意见。不过考虑到前面高辛氏二子里面有个恰好占了个唐,此例子还是极好的)&/blockquote&详细论述参考: &a data-hash=&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 href=&///people/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趙瑾昀& data-hovercard=&p$b$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趙瑾昀&/a& 的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参」和「叁」这么像,它们有何渊源? - 趙瑾昀的回答&/a&&br&&br&但是唐代比杜甫稍早写的李淳风所写的:&br&晋书天文志&br&&blockquote&参十星……参,白兽之体。其中三星横列,三将也。东北曰左肩,主左将;西北曰右肩,主右将;东南曰左足,主后将军;西南曰右足,主偏将军。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blockquote&是将史记、汉书中的参三星、伐三星、其外四星共计十颗星星整合在一起的。目前主流观点是,陈卓整理星官之后官方星官一直到明都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参宿定为十星,至晚定于陈卓。此外,开元占经引石氏曰参十星,巫咸曰参为衡。为衡则是同史记所述为猎户座腰带三星。石氏所言,也许晚至后汉呢呵呵。&br&&br&关于参星,我们可以回答前面问题中的两个:&br&&ol&&li&&b&陈卓以后人说参星为参十星,&br&&/b&&/li&&li&&b&先秦人和汉代早期说参星一般是说参三星,&br&&/b&&/li&&li&&b&左传唐人祭祀参星和诗经绸缪“三星在天”可以认为有一点关系,但是论证起来不是很强的证据,&/b&&/li&&li&&b&唐代人(三家注)知道先秦人说的是参三星,&br&&/b&&/li&&li&&b&周时代之前的人怎么认识还不知道。&/b&&br&&/li&&/ol&===========================================&br&前面说的,基本上可以认为商是指心宿二亦即大火星,参是指参宿三星亦即猎户座之腰带三星。&br&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古典文献来看,比较早明确提到二十八【宿】是吕氏春秋,当然曾侯乙的墓葬漆箱更早。而文献则对稍早时候的星并不明确提出【宿】的概念。&br&我前面行文尽量注意了不提商宿这个说法(实际上应该不存在这个说法)。【参星】和【参宿】在意义上是有重大区别的,需要注意。&br&&br&大火星是明确的授时星,实际上对于大火星的祭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其授时功能衍生的。对应的,参宿实际上也是。&br&直接上图&br&&img src=&/v2-56f2ce22dba_b.jpg& data-rawwidth=&717& data-rawheight=&3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7& data-original=&/v2-56f2ce22dba_r.jpg&&这两位是兄弟的可能性不大。&br&来个段子终结这个坑吧,更一半我就烦了……这么长。&br&&blockquote&昔阿当氏有二子,伯曰亚伯,季曰该隐。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blockquote&
文人的事情,楼上的讲法是不对的。尤其查唐代的星图是不可取的。 简单说这件事就是,杜甫用了左传中转述的高辛氏二子失和的典故。 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分解为三个问题: 杜甫是怎么认识参商的? 左传中是怎么认识参商的? 高辛氏二子是怎么认识参商的? 中国…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br&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br&这个”压“字,简直……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个”压“字,简直……
杜甫读过太多书,而这些书我们大多人已不读了。&br&杜甫与王维不同,他是穿梭在书里的。他看见的是山河,笔下是千古。没读过,自然不懂。&br&懂的人心里,意象倏忽荡起涟漪。不懂的,看到的只是字罢了。&br&你在博物馆,不知红蓝代表什么,那便只是红蓝而已。巧合或智谋,你都匆匆走过;历史如烟海,于你也不过纸墨。&br&&br&读你喜欢的吧。读不进去的诗,绞尽脑汁读懂了,也不再是和它的偶遇了。而偶遇和心动,是读诗最重要的部分呀。
杜甫读过太多书,而这些书我们大多人已不读了。 杜甫与王维不同,他是穿梭在书里的。他看见的是山河,笔下是千古。没读过,自然不懂。 懂的人心里,意象倏忽荡起涟漪。不懂的,看到的只是字罢了。 你在博物馆,不知红蓝代表什么,那便只是红蓝而已。巧合或…
这是苏轼的《晁错论》。题内话大可百度,我聊点题外话。&br&&br&&a href=&/wanglu/& class=&internal&&由老入庄,闲扯苏轼的23岁和45岁 - 王路的粽子铺 - 知乎专栏&/a&&br&&br&擂台比武,先看一个架子。架子扎得好,拳脚没动,对方就怯了,蔫儿了。&br&苏轼《晁错论》,开场就一记重拳:&br&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br&上来就惊心动魄,颇像《卖拐》里赵本山看见范伟:别看你现在好好的,身上隐患大着呢!&br&怎么治?苏轼又开出一记方子:&br&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br&&br&但苏轼不是在忽悠。苏轼说的一点没错。&br&这是苏轼的高见,但也暴露了苏轼的小聪明。&br&蜀学为什么不敌濂关洛闽学派,就在这。&br&苏轼的话对不对?对。虽然对,但不能说。&br&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能说,王安石就可以说,苏轼就不可以。&br&不管王安石新法后来把国家搞得多糟,但王安石是个“出身为天下犯大难”的人。苏轼不是。苏轼正直、聪敏、博学,几乎拥有人臣所应具备的一切优点,除了“勇猛”。&br&一言蔽之,王安石够勇猛,苏轼不够。&br&所以,这话从苏轼嘴里说出来,只能是书生议论。&br&苏轼说这话时多大呢?&br&23岁。&br&俗话说,二十三,猛一窜。苏轼这时还是毛头小子一个。&br&&br&但是,天才是不能看年龄的。&br&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够老到吧?苏轼写这句时,才24岁。&br&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写这句时,才24岁。&br&李白写《蜀道难》时也不过三十岁。&br&&br&李白、苏轼,两位文学史上的扛鼎之将,有一点相似——&br&从头到脚横溢着庄子的气息。&br&庄子是何等人呢?&br&有人说,庄子,自由。&br&错了。庄子不是自由,是逍遥。“逍遥法外”的逍遥。&br&为什么要逍遥?只因天地就是个大牢笼。庄子不大喜欢这牢笼,要逃出去。&br&逃到哪里?无何有之乡。&br&自由是free,逍遥是at large。&br&Puma at large,庄子就是那个大puma,他不是要在世俗中得到freedom,他要跑,跑到没有人的地方,越远越好。——他要成为庄跑跑。&br&他要从北冥有鱼跑到南冥天池,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br&不过,庄子并没有游到无穷,他一辈子只游了河南湖北山东几个省。&br&庄子的话只不过是——吹,牛,逼。&br&庄子的继承者李白,却跑遍了山河大地,只差海南了。&br&苏轼更厉害,不仅跑到了海南,还差点儿就死在海南。&br&但是,苏轼从少年,跑到中年,又跑到老年,始终没能跑出一部《庄子》圈定的地方。&br&一部《庄子》,就像如来佛的手掌心。苏轼,就是孙悟空。&br&苏轼越到晚年,越近庄子。&br&&br&但在写《晁错论》的年纪,苏轼身上的庄子味道还不多,更多的是老子味道。&br&老子和庄子,看起来近,实际差别大了。&br&庄子是逍遥,老子是权谋。&br&譬如,一群小孩在一起玩儿。&br&庄子说,你们玩吧,我走了。&br&别人挽留:庄子,留下来玩嘛。&br&庄子说:不了,我不爱玩。&br&说完,真的走了。&br&老子也说,你们玩吧,我走了。&br&说走,还远远站着,似乎走了,但又没走。&br&有人来拉老子:老子,过来玩吧。&br&老子说:不玩,我不爱玩。和庄子一模一样。&br&过了会儿,大家看他还没走,又来一个人:老子,你不玩,大家都不开心。&br&另一个人也出来:老子,来吧,我们少不了你。&br&老子说:好吧,话都说这份上了,我再不来就不够意思了。&br&老子一来,就成了一圈人的中心。&br&这叫什么?&br&——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br&——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br&——慈,俭,不敢为天下先……&br&所以,当官的都学老子,很少学庄子。只有犯了事跑美国时才学庄子。&br&&br&苏轼年轻时,也曾是个懂《老子》的。&br&《晁错论》,玩的就是老子的招数。&br&七国之乱,晁错让皇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br&苏轼说,大错!你把皇帝推到危险之地,自己留在安全之地,这才是最大的危险。&br&苏轼眼不可谓不毒,脑子不可谓不灵活。&br&要换个时代,没准儿就无灾无难到公卿了。&br&可惜,苏轼遇见了王安石,又遇见了章惇。&br&就开始了一辈子的流放生涯。&br&&br&虽是流放,也潇洒惬意。&br&人家流放时天天发愁,苏轼流放时天天研究吃喝玩乐。&br&东坡肘子,就是流放时和夫人一起捣鼓出来的。&br&客居岭南,一天吃三百颗荔枝。&br&出任密州,带着一群小弟浩浩荡荡去打猎,牵了一条小黄狗,跑得无比欢快。&br&在天上九头鸟都不拉屎的黄州,苏轼自问: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br&问完,弄来了酒,弄来了鱼,巨口细鳞,吃得不亦乐乎。&br&世上还有这么潇洒惬意的生活吗?&br&&br&苏轼有首词,千古名篇,《水调歌头》:&br&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br&一日,宋神宗读到此句,掩卷长叹:苏轼,他还是爱我的啊!&br&叹得不能自已。&br&苏轼,就像一个倔强的少年,失恋之后说:我很好,开心着呢。&br&他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br&又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br&很豁达,不是么?&br&所谓豪放,辛弃疾是豪,苏轼是放。放,就是王国维所谓的“旷”,旷达明白,看得开、放得下,豁得出去。&br&&br&你看他的词:枝上柳绵吹又少。&br&有那么一点点怅触吧,但不强烈,只是淡淡的。而且,马上释怀了:&br&天涯何处无芳草?&br&哪里不能过生活呢?哪里吃不到肘子呢?&br&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br&连美女都有了。&br&可是:&br&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br&你因此明白,苏轼还是不开心。&br&&br&苏轼的惆怅永远只是淡淡的,却始终挥之不去。&br&苏轼不像李白,李白动不动就酩酊大醉。苏轼酩酊大醉的时候,也只是微醺。&br&苏轼永远都很清醒。&br&或者,换言之,苏轼在最清醒的时候,也是微醺的。在烂醉的时候,还是微醺的。&br&这种微醺,从他词里就能看出来。&br&苏轼的每一首好词,都既有逍遥物外的洞达,又藏着淡淡的怅触。比如:&br&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r&无风雨,就是晴;无晴,就是风雨。&br&明明是太多风雨太多晴,苏轼偏说:也无风雨也无晴。&br&什么叫“道是无晴却有晴”,苏轼这就是。&br&苏轼把太多风雨太多晴都藏在心里。&br&苏轼一生都在装开心。&br&苏轼是个装逼犯,一生装了一个大逼——&br&在最苦逼的日子里,装作潇潇洒洒,自自在在。&br&苏轼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br&其实不是不想取,是无处取。不过苏轼转眼就看开了:&br&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br&一如庄子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br&苏轼也在此时入戏深了,分辨不出是人生如梦,还是梦如人生。&br&且不管他,一樽还酹江月。&br&苏轼终于成了苏轼。&br&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苏轼。&br&要成为这样的人,天分是远远不够的。杜甫24岁就写出了《望月》,可《赠卫八处士》、《登高》只能在鬓发苍苍的暮年才写得出来。&br&苏轼24岁就写出了和《子由渑池怀旧》,《前后赤壁赋》到了45岁才有。&br&再看回头看23岁时的《晁错论》,议论固然高明,却在时间的长河里磨得灰暗,光泽尽失。&br&那终究不是触及灵魂和时间的作品啊。&br&而苏轼在流放生涯里的歌哭,早成为星河般的存在,颗颗璀璨,熠熠生辉。
这是苏轼的《晁错论》。题内话大可百度,我聊点题外话。
擂台比武,先看一个架子。架子扎得好,拳脚没动,对方就怯了,蔫儿了。 苏轼《晁错论》,开场就一记重拳: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
其实好的词作有很多,翻翻全宋词,没听过的词人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不信你看宋朝一千四百位词人,你认识十分之一么?更何况还有那么多无名氏呢!&br&&img src=&/15b1cb4ef8eac0e764f33ce57e43bd6b_b.png& data-rawwidth=&1120& data-rawheight=&5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0& data-original=&/15b1cb4ef8eac0e764f33ce57e43bd6b_r.png&&&img src=&/a4e4e8ac32d55a7912daa6_b.png& data-rawwidth=&1111& data-rawheight=&2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1& data-original=&/a4e4e8ac32d55a7912daa6_r.png&&&img src=&/ba727d2d9a16dcc7ea82b4_b.png& data-rawwidth=&1108&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8& data-original=&/ba727d2d9a16dcc7ea82b4_r.png&&&br&&br&好作品还是有很多的,下面随便贴几首(岳飞是军事大家,杨慎是学术大家,但都不算诗词大家):&br&&br&
岳飞《满江红》:
&br&&blockquote&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br&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blockquote&&br&杨慎《临江仙》:&br&&blockquote&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br&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blockquote&&br&
宋祁《玉楼春》: &br&&blockquote&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br&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blockquote&&br&
李之仪《卜算子》: &br&&blockquote&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br&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blockquote&&br&
完颜亮《念奴娇》: &br&&blockquote&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br&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一醉,看取碧空寥廓。&/blockquote&&br&
唐婉《钗头凤》: &br&&blockquote&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br&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blockquote&&br&胡翼龙《霓裳中序第一》&br&&blockquote&江郊雨正歇。燕子飞来人忆别。未了残梅怨结。渺野色波光,春与天接。相思辽阔。怕柳风、吹老吟髮。关情处,满汀芳草,遮莫是鶗鴂。&br&时节。一饷愁绝。谩料理、新翻几阕。山尊堪共谁设。梦到断桥,飞絮仍雪。岁华休省阅。早霍地、小园花发。已办著、海棠开后,独立半廊月。&/blockquote&&br&陈人杰《沁园春·吴兴怀古》&br&&blockquote&落日都门,买得扁舟,乘兴而东。正苕川半夜,月寒似水,蘋洲一路,秋老多风。携妓溪山,寻春岁月,往事黄粱昨梦中。高楼上,问何人怀古,湖海元龙。&br&诸君解后相逢。更休问奚奴金错空。向琐窗看镜,鬓无霜白,玉肕挥酒,脸有潮红。莼美鲈肥,橙香蟹壮,风味不如归兴浓。明朝去,有西门一水,直与天通。&/blockquote&&br&赵必岊《摸鱼儿》:&br&&blockquote&倚西风、招鸿送燕,年华今已如客。青奴一饷贪凉梦,昨夜酒红无力。愁似织。听鸣叶寒蝉,话到情无极。舞衣春入。叹带眼偷移,琴心不断,襟袖旧时窄。&br&红尘陌。谁寄佳人消息。任他珠网瑶瑟。金钗两鬓霓裳曲,总是浪歌闲拍。长夜笛。且慢析轻匀,留醉酒垆侧。烟青雾白。望残照关河,睛云楼阁,何处是秋色。&/blockquote&&br&詹玉《桂枝香·题写韵轩》:&br&&blockquote&紫薇花露,潇洒作凉云,点商勾羽。字字飞仙,下笔一帘风雨。江亭月观今如许。叹飘零、墨香千古。夕阳芳草,落花流水,依然南浦。&br&甚两两、凌风驾虎。恁天孙标致,月娥眉妩。一笑生春,那学世间儿女。笔床砚滴曾窥处,有西山、青眼如故。素笺寄与,玉箫声彻,凤鸣鸾舞。&/blockquote&
其实好的词作有很多,翻翻全宋词,没听过的词人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不信你看宋朝一千四百位词人,你认识十分之一么?更何况还有那么多无名氏呢! 好作品还是有很多的,下面随便贴几首(岳飞是军事大家,杨慎是学术大家,但都不算诗词大家):
岳飞《满江…
张华、刘琨、江淹、沈约、范云、徐陵、庾信、虞世南、上官仪、张九龄、张说、苏珽、李峤、高适、白居易、蔡松年、宇文虚中、刘秉忠、杨士奇:以上全是公侯伯。&br&山涛、刘义庆、谢庄、任昉、王褒、江总、苏味道、陆贽、元稹、韦庄、欧阳炯、和凝、冯延巳、晏殊、司马光、王安石、苏辙、洪适、耶律楚材、杨荣、杨溥、李东阳、阮大铖:以上都任过相位。&br&神马?有不认识的?那跟他谈什么文人~
张华、刘琨、江淹、沈约、范云、徐陵、庾信、虞世南、上官仪、张九龄、张说、苏珽、李峤、高适、白居易、蔡松年、宇文虚中、刘秉忠、杨士奇:以上全是公侯伯。 山涛、刘义庆、谢庄、任昉、王褒、江总、苏味道、陆贽、元稹、韦庄、欧阳炯、和凝、冯延巳、晏…
举我自己的例子。我以前只对打仗带兵的历史故事记得多。读辛公永遇乐千古江山,惊为神作。“斜阳草树”三句,“可堪回首”三句,回想起那些两晋南北朝的英雄起落,功业沉浮,每每吟读都觉得情绪顿挫,拍案称赞。&br&&br&然而另一方面,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我是一窍不通。新语里那些文人逸事,更是一概不知。“甚矣吾衰矣”,全篇下来,找不到点,满脸黑人问号。唯有我见青山多妩媚二句,不恨古人吾不见二句,才觉得透出沧海横流的英雄味来。然而总之还是不喜欢。&br&&br&后来这些典故渐渐记得多了,背后的故事也好论述也好慢慢有了概念。有一天重读甚矣吾衰矣,握草这踏马就是我的菜啊!!我以前为什么觉得会没有点!!摇曳生姿啊!!笔走龙蛇啊!!为诗为文信当如此啊!!现在没事就在纸上写那首贺新郎,似有壮气在胸中百转千回。&br&&br&后来再去翻辛公的一些文化梗作品,满脑子都是:这踏马都行!!这踏马也行!!宁作我还能对岂其卿!!味无味还能对材不材!!开挂了吧!!&br&&br&我倒不是想批评题主读书少,毕竟我读书也不多。但艺术品是有它适合的欣赏对象的,就像江淮人很难体会特辣牛油火锅的美,我一山区凤凰男就是不知道海鲜哪里好吃一样。&br&&br&所以如果题主有兴趣,多了解一下那些典故再回来看,会能觉出辛公手段的高明的;如果没兴趣,那就算了,平生不爱用典的诗人很多,可以找你喜欢的那一款。&br&&br&补两句。其实拿用典的诗和不用典的诗比,没什么意思。请复以烹饪喻之:辛大厨子做过麻辣兔头,做过大煮干丝。你说他的麻辣兔头不如大煮干丝,这是个人喜好,无可厚非。但第一,这个麻辣兔头做起来可能比大煮干丝还麻烦;第二,这么多用辣椒的厨子里,辛大厨大约是用得最出神入化的那个。以及我觉得又能做大煮干丝,又能做麻辣兔头,二者都独具妙处,也没几个别家做得到了。
举我自己的例子。我以前只对打仗带兵的历史故事记得多。读辛公永遇乐千古江山,惊为神作。“斜阳草树”三句,“可堪回首”三句,回想起那些两晋南北朝的英雄起落,功业沉浮,每每吟读都觉得情绪顿挫,拍案称赞。 然而另一方面,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我是一…
写得好,我也来对一首。&br&&br&&br&常吔屎&br&&br&&br&来吃屎,爽飞天,千里恶臭味甘甜,隔夜不够鲜。&br&屎型尖,口感绵,路人寻巷皆掩面,吃相太疯癫。
写得好,我也来对一首。 常吔屎 来吃屎,爽飞天,千里恶臭味甘甜,隔夜不够鲜。 屎型尖,口感绵,路人寻巷皆掩面,吃相太疯癫。
谢邀~&br&其实我觉得有一句真的很贴切&br&立如芝兰玉树,笑若朗月入怀&img data-rawwidth=&379& data-rawheight=&507& src=&/e576bac2a30c2e3e5d8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9&&&br&对了,还有香港人最喜欢用官仔骨骨来形容他,看来港人最喜欢他翩翩君子,温文尔雅的样子。
谢邀~ 其实我觉得有一句真的很贴切 立如芝兰玉树,笑若朗月入怀 对了,还有香港人最喜欢用官仔骨骨来形容他,看来港人最喜欢他翩翩君子,温文尔雅的样子。
被电话吵醒无数次现在心慌难受爬起来继续填坑。这是什么样的精神~&br&&br&&br&首先,要说如何写一篇好的诗词分析/评论/解读/鉴赏/扯淡……得首先知道什么是不好的诗词分析/评论/解读/鉴赏/扯淡……是不是?所以我打算吐槽一些我一直以来很想吐槽的东西。&br&&br&首先是这一位,吴世昌先生。《词林新话》这本书,评论了很多词人的很多作品,吴老先生的姿态在我看来是很自负的,评起来也很不客气,大有以往的词论家都是混蛋一点见识都没有只知道捧臭脚的驾势,但是很多时候就沦为为了凸显自己有见识而故意摆姿势,为了黑而黑,譬如:&br&&br&&blockquote&亦峰评清真词,曰:“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云云。又弄玄虚。何谓“沉郁”?何谓“顿挫”?&b&造此二怪名词&/b&,连自己也不知所云,若知所云,为何说不明白?&/blockquote&&br&典型的没事找事儿啊。沉郁顿挫本来就是存在的词汇,古来用之不尽,奈何到了吴先生这儿就成了白雨斋中生造出来的。沉郁也好、顿挫也好,和漂亮、苍劲、有力一样都是诗词评论里的常客,吴先生摆出高姿势来,说你们这样是故弄玄虚,那么什么不是故弄玄虚呢?我说白日依山尽写的博大,何谓博大?故弄玄虚,你自己知道自己说的啥么?&br&&br&又如下面这段:&br&&br&&blockquote&梦窗爱用“腥”字,“蛮腥未洗”而外,又有“花腥”,正如梅溪爱用“偷”字“窃”字,其人之气味品格可想!花不香而“腥”,其人盖别有会心。&br&&/blockquote&&br&这个,喜欢用腥字就品格不好,如何不好?我很想用上一段中的“&b&又弄玄虚”,“&/b&&b&自己也不知所云,若知所云,为何说不明白”&/b&来黑回去。咳咳。用腥字,要看人家是出于什么目的,譬如&b&腻水染花腥&/b&,花之腥气是腻水染之,不提腻水,单单用腥来黑,这算怎么。&br&&br&再如人参公鸡:&br&&br&&blockquote&彊村《木兰花·感春和苍虬》起曰:‘问东阑瘦雪,尚消得,几清明?’雪能经夏不化,消得几个清明?六字&b&一副笨相&/b&!”&/blockquote&&br&简直是自己看不懂还骂娘的节奏啊。我们来看看这句的源流:&br&&br&苏轼《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惆怅&b&东栏一株雪&/b&,人生看得几清明?&br&&br&杜牧《初冬夜饮》:“砌下&b&梨花一堆雪&/b&,明年谁此凭阑干”化出。&br&&br&人家用雪拟梨花,这么浅显都看不出,雪……经春不化……333&br&&br&吴先生在《词林新话》像这样捕风捉影牵强附会黑了五代到清多位词人,最初是看《水云楼》发现集评中就他在黑,而后发现他除了鹿谭居然黑了这么多人&br&&br&吴先生的例子教给我们什么的?他不是没有学识眼界的人,著述也颇丰,但是一旦沦入为黑而黑的境地,就左支右绌,引人发笑,这样的诗词评论,是要不得的。&br&&br&所以point1:&b&不要为黑而黑,黑不能代表你逼格高。黑的离谱反而引人反感。&/b&&br&&br&==========================================&br&&br&然后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典型:王静安先生。&br&&br&王国维先生凭借一本《人间词话》,垄断了新入门选手们的意识形态。很多人没看过几首词,偏偏就会几句:&b&“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b&&br&&br&&br&每每还写入高考作文之中,我高中的时候最反感的就是在满分作文书上看到这样的引用,后面评论的编辑也一副跪舔相貌,觉得看过人间词话简直逼格爆表,这个考生真是有文化。&br&&br&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什么呢?&br&&br&point2:&b&宜客观,不宜主观论断。评论分析诗词最好不要以理念绳之。&/b&&br&&br&&br&譬如,我看了白居易老妪能解的例子,就觉得这才是诗词界的康庄大道,一切往晦涩蕴藉走的路数都是牛鬼蛇神。其实诗的审美取向本身就是多元的,有李白的雄奇,老杜的朴实,韩愈的峭拔,李商隐的朦胧,当然也有元白的平易,这些取向不代表好与坏。但是评论家们往往都会犯这个毛病,主观性太强,太偏激。为什么在这里提到王国维先生呢?因为这样的言论作为一家之言是可以的,但是他的著作的影响力太大了,这就成为了问题。&br&&br&譬如:&br&&br&&blockquote& 梦窗之词,吾得取其词中一语以评之,曰:“映梦窗,凌乱碧”。&br&&/blockquote&&br&这种评价其实很像是现在知乎上的一些大V抖机灵,乍看很有道理,大家都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但是在我看来,主观而且偏激,直接没有帮助想点下箭头。就譬如那个论红楼梦诗词水平的问题之下,有人举木心的例子,说红楼梦的诗词像是水草,很多人在下面叫好,我其实很不以为然。&br&&br&说回来梦窗词,熟读的人一般而言不会被左右,被祸害的,往往是没有看过梦窗的人们。我最开始看了《人间词话》,很长一段时间内十分鄙视南宋词,但是我并没有读过几首南宋词。&br&&br&评论诗词,最好摘掉有色眼镜,带着主观情绪的抖机灵或评论,乍看是讨喜的,但是并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现象。要分析就给出个切实的东西来,&br&=================================&br&&br&第三位,我来黑安意如。&br&&br&point3:&b&诗词评论不是抖机灵写散文,任何哗众取宠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b&&br&&br&这个不需要多吐槽了吧。看了安意如而喜欢上清新兰公子的应该不在少数,一帮妹子混百度贴吧,取个网名叫纳兰XX,发的帖都是我太爱纳兰的某句词了,但是你去问,知道纳兰写了什么的很少,绝大部分都只知道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两句。这得多谢谢安意如,数钱估计手得抽筋吧。&br&&br&&blockquote&民歌很少精雕细琢,却犹如浑璞玉,自有天然之美,因直抒胸臆,语出肺腑,相较精雕细琢的文人诗,另有一种特殊魅力。让我们回归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陌上花开缓缓归》直到《陌上花开》,只有在安意如的传述中,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br&&/blockquote&这种介绍的书,我反正是避之不及。当然高中僧看看这些有助于写满分作文,23333&br&&br&====================================&br&&br&下面举正面例子,对我最有帮助的,施蛰存先生。&br&&br&他的《唐诗百话》是我所认为的,任何喜欢诗的人必读的书。看之前和看之后完全是两种心态眼界。先生语言平实,分析精到,有新见识但是不讨巧,整本书读来不断的冲击着我固有的一些观念。&br&&br&譬如大家都读过的一首诗&br&&br&&blockquote&现在,我们再读一首岑参的歌行:&br&&b&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b&&br&&b&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拔,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b&&br&&br&这一首也是许多选本都选取的名作,走马川不见于地理书,大约在轮台附近。在走马川送封常清出师西征,因此做一首描写走马川的诗,带便写进了送行之意。题目没有说明送谁出师西征,但岑参另外有一首《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可知这一首也是送封常清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把这首诗也题为《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虽然大概不错,但总是没有根据的随意添改。&br&川,本义是河流。沿着河流两岸的平原,称为“川原”,也简称为川。“行”是歌行的行,不是行走的行。《走马川行》是这首诗的正题,是歌曲名;《奉送出师西征》是副题,是诗题。&br&这首诗的第一句,各个版本均有不同。《唐诗纪事》作“君不见走马沧海边”,显然漏掉一个川字。《唐音》、《全唐诗》、《唐诗别裁》都作“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显然多了一个行字。这首诗是每三句一韵,如果依照上面两种句法,则第一韵少了一句。现在我们把它写作:&br&君不见走马川,&br&雪海边,&br&平沙莽莽黄入天。&br&句法韵法就与全诗统一了。“川”字也是韵,而且是起韵,下面“边”、“天”二字是跟着“川”字协韵的。沧海的“沧”字肯定是错的,现在定作雪海。岑参《轮台歌》有一句“四边伐鼓雪海涌”,可以为证。&br&《白雪歌》描写的是雪,这首诗描写的是风。“轮台九月&三句描写沙漠里的大风,设想和造句,极为雄健。下面三句就转到副题上去,“汉家大将西出师”尤其是一个关健性诗句。金山不知现在是什么山,注释者都引用《嘉庆一统志》,说是“在陕西永昌卫城北”。这样,反而在轮台之东,而且是内地了。《轮台歌》一开头就说“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这两首诗写的是同一件事,可知金山必在轮台之西。烟尘是烽火的烟尘,是敌人入侵的警报。&br&“将军金甲”三句写军容之盛,但仍然联系着风。不过“风头如刀面如割”这一句却大有语病。从语法的角度看,既然头面对举,那么这一句的散文结构,就应该是“风头如刀,风面如割”。但作者的意思似乎是。风头如刀,吹在人面上犹如被割裂了一样”。那么,这句诗实在是不合语法了。(问题在这个“头”字用得不好.)&br&“马毛带雪”三句,都写寒冷,前二句写奔驰的战马,汗气从身上的积雪下蒸发出来,随即凝结为冰。“五花”、“连钱”是马毛的纹饰,此处用来作马鬣的代用词。第三句联系到自己,在幕府中起草文书,砚水也结冰了。&br&最后三句是颂扬封常清的,也是奉送出征的礼貌语。敌人听到你的大军出动,一定恐慌万分。估计他们决不敢和我军短兵相接,肯定会投降的。那时我们当在车师西门迎接你凯旋归来。车师是古代匈奴部旗名,也是他们居住的地名,在今新疆吐鲁香奇台一带。从地形来看,应在轮台东北。如果封常清从轮台向西出师,则敌人不可能在其东北。因此,这里所谓车师,或者是用一个历史名词,以代替轮台,反正这一带都是汉代匈奴的车师前后王庭所在地。&br&岑参在西域多年,写了不少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每一首里都有些精警的句子,为后世所传诵。但观其全篇,往往还有美中不足之处。例如叙述凌乱,重复字多。此诗第五韵上二句写马,第三句忽然写到“幕中草檄”,便毫不相干。也许作者想到的是“据鞍草檄”的典故,故尔有此一句。如果是这样,则“幕中”二字便用得不适当,不如就用“据鞍草檄”,就与马联系上了。&br&第三韵中两个“西”字也没有重复的必要。《轮台歌》第一段云:&br&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br&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br&戍接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br&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br&这八句诗中,“西”字三见,“轮台”三见,“头”字二句中再见。“旄”字二见,都是语病,善于琢磨的作者,都能避免,而岑参却不免粗疏。当然,我并不是说每一首诗中,绝对不许重复一个字。例如此诗第一、二句的“轮台”是故意要重复的,但第六句的“轮台北”就应当考虑了。&br&《白雪歌》的用韵方法很不整齐。第三韵与第七韵是四句一韵,其馀都是二句一韵。在一般情况下,一韵表示完成了一个思想概念。全诗用韵的方法,要求匀称,此诗第七韵四句是一个不可断绝的概念,所以应该是四句,况且又在篇未。如果上文都是二句一韵,此处忽然改为四句一韵,可以使读者有从容结束之感。但第三韵的四句却很不适当。分明是两个概念,应当仍用二句一韵,以取上下文的统一。&br&《走马川行》的韵法就整齐了。三句一韵,每句尾都协韵,每三句表达一个概念(只有第五韵不合格),使人读起来就觉得音节流利,意义明白。这种韵法,起源于秦始皇的《峄山刻石》。那是三句一韵的四言诗,现在把这种韵法用于七言歌行,不知是不是岑参的创造。&br&韵与音节有关。五、七言歌行的韵法,最普通的是全篇一致,四句一韵,仄声韵与平声韵互用。这样,诗的音节是和缓的。如果二句一韵,音节就较为急促。也有逐句协韵,一韵到底,绝不转韵的,其音节就最为急促。为了调剂音节,可以改变韵法。在四句一韵中插入二句一韵,或在二句一韵中插入四句一韵。但是要求在变化中有规律,不能忽此忽彼,漫无次序。&br&韵法约束了思想概念。二句一韵,必须把一个概念约束在二句之中。如果不可能,则改用四句韵。象《走马川行》那样的三句一韵,毕竟很少使用。这种技巧,文学批评家常常称之为“剪裁”。做衣服要把衣料剪裁得合身,做诗也要把诗意剪裁得配韵。或者说,韵要配合思想概念。&br&以上所讲韵法,只是普通的、一般的规律,到了李白,由于他才气大,敢于突破常规,他的歌行常有独创的韵法。为了配合他自己的韵法,甚至还敢于改变句法,有时把散文句法也用到诗歌里来了。这种例外情况,每一位大诗人都有某些独创,不独李白一人为然。&/blockquote&&br&又如有名的早朝大明宫唱和诗四首。&br&&blockquote&&b&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b&&br&&b&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b&&br&&b&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b&&br&&b&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b&&br&&b&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b&&br&&b&——贾至&/b&&br&&b&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b&&br&&b&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b&&br&&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b&&br&&b&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b&&br&&b&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b&&br&&b&——王维&/b&&br&&b&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官之作&/b&&br&&b&鸡声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b&&br&&b&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b&&br&&b&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b&&br&&b&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b&&br&&b&——岑参&/b&&br&&b&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b&&br&&b&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b&&br&&b&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b&&br&&b&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b&&br&&b&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b&&br&&b&——杜甫&/b&&br&这里有四首七律唱和诗,是宋元以来许多谈诗的人喜欢评论的。唐肃宗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李傲率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兵二十万人收复长安,平定了安禄山父子之乱。十月丁卯,肃宗还京,入居大明宫。三年二月丁末,大赦天下,改元乾元。此时李唐政权,方才转危为安,朝廷一切制度礼仪,正在恢复。中书舍人贾至在上朝之后,写了一首诗,描写皇帝复辟后宫廷中早朝的气象,并把这首诗给他的两省同僚看。两省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在大明宫宣政殿左右,是宰相的办公厅。中书省有政事堂,是宰相和大臣会议政事的地方。当时,杜甫官为左拾遗,属门下省。岑参官为右补阙,属中书省。王维本来是给事中,做了安禄山的伪官,此时刚才获得赦免,降为太子中允。他们都是诗人。贾至是中书舍人,是他们的上司,因而每人都做一首诗来奉和。当时和诗的一定不止他们三人,不过我们现在只能见到这三首。贾至首先作诗,称为原唱,王、岑、杜三人的诗是和作,合起来称为唱和诗。&br&官位较高的诗人,有资格每天进宫中朝见皇帝。他们对于宫廷中那些威严而又华贵的礼仪,印象极深,往往有诗记录。唐宋诗人作这一类诗的不少。方虚谷编《瀛奎律髓》,给这一种诗取了一个分类目,名为“朝省诗”。&br&朝省诗和应制诗同样都是宫廷文学。字句要求富丽,对仗要求精工,思想内容要有感恩颂德之意。创作方法纯然是赋,不能用有言外之意的比兴。这种诗,在初、盛唐时期尤其多,诗人们往往用这种作品表示其写作翰苑文章的才学。我们研究唐诗,也应该了解一下,虽然现在它们已没有用处。&br&贾至的诗第一联是描写一个“早”字。进宫去朝见皇帝的时候,天还没有亮,还得用蜡烛。到了宫城里,才是黎明。“天”代表皇帝,朝见皇帝称为“朝天”。“紫陌”是紫红泥铺的路。第二联写大明宫的景色:千株嫩柳挂在宫门外,飞来飞去的黄莺绕着宫殿鸣啭。“建章”是汉高祖造的宫殿,规模宏大,传说有千门万户,后代诗人就用来代表宫殿。第三联写百官上殿朝见的情况:穿着朝服的官员肃静无声,走上白玉的阶陛,只听得身上悬挂的剑和佩带物的声音。衣冠端正的身上,沾染着两旁香炉里散发出来的香气。第四联就是感恩效忠的话了。我们大家都在凤池中享受皇帝的恩泽,应该天天写文章侍候皇上。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代表中书省的官署。此诗末一句,《唐诗纪事》作“终朝默默侍君王”,错得可笑。&br&王维的和作是紧紧扣住贾至原唱柏。第一联也写“早”:戴红头巾的卫士在宫门外传呼天亮了,宫里专管皇帝衣服的女官才把翠云裘送来伺候皇帝视朝①。汉朝时,卫士在宫门外学作鸡鸣以报晓,称为鸡人。翠云裘见于宋玉的赋,用来指御衣。晓筹是铜壶中报晓的筹子。第二联写朝见情况:宫殿的门都开了,各国官员都来朝拜皇帝。九天是最高的天,阊阖是天门。这一句实际上是宫殿开门的倒装句法。衣冠代表人物,冕旒是皇帝的朝冠,此处用作皇帝的代词。第三联写朝见时的景色:太阳光才照临到殿前的承露盘,薰炉中的香烟要飘浮到皇帝的衣服上去。汉武帝曾铸铜为仙人,掌上托着一个承接露水的铜盘,放在宫殿前。此处用来指宫殿前陈列的装饰物。皇帝的衣服绣有龙纹,称为龙衮,亦可称衮龙。第四联讲到自己的职司:朝罢之后,回到中书省,就应当为皇帝办事,起草各种诏书。“五色诏”是用典故,石季龙的诏书是用五色纸写的,故曰五色诏。此处只是用来作“诏”字的修饰语,其实唐代的诏书是用黄麻纸写的。&br&岑参的诗,前三联的内容也是同样的。第一联说:鸡鸣的时候,路上还有黎明的寒气,在这暮春时节,黄莺在皇城里鸣啭不已。从这一句看,可知这些诗都是在乾元元年三月里作的。第二联说:晓钟一响,宫中的千门万户都开了,白玉阶两旁,警卫的仪仗队簇拥着许多官员。“万”、“千”二字,都是多的意思,金阙指宫廷。上一句就是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第三联也是写“早”:花迎接这些剑佩铿锵的官员,正是星星刚才隐落的时候,柳条吹拂着旌旗,还带着露水。第四联就和贾至的原作不同了。他说:只有这位凤凰池上的人,能做这样一首好诗,正如《阳春》、《白雪》的曲子一样,使大家都难于奉和。这一联就是恭维贾至了。&br&杜甫的和诗用一半篇幅来写早朝,另一半篇幅来恭维贾至。第一联说:五更时候,铜壶滴漏的声音,催出了晓箭。这一句只是说:天亮了。古代无钟表,以铜壶滴水计时。每一个时辰有一支竹筹,或称箭,从水壶中升起。所以说“漏声催晓箭”。下面的对句是说:皇宫里的春风使桃花都红了。“九重”是最高的地方,指皇宫。人醉则脸红,桃花红了,就象是醉了。天上的人是仙人,地上的人是凡人,皇帝既称天子,皇宫就是天庭。皇宫里的人物就可以用仙字来形容,“仙仗”、“仙桃”是同样的用法。第二联写宫中日暖风微,画着龙蛇的旌旗在微微飘动,宫墙殿角上有燕雀在高飞。第三联说贾至朝见以后,满袖带着香烟回到中书省,提起笔来写成了一首象珠玉般的好诗。第四联的含意,必须先了解几个有关的典故,方能明白。原来贾至的父亲贾曾在开元初年也做过中书舍人,玄宗皇帝在先天元年即位的时候,玉册文便是贾曾作的。后来玄宗避难入蜀,传位于肃宗,这个传位玉册文是贾至作的,所以他们父子是“世掌丝纶”,两代都职掌皇家的文书。“丝纶”,代表皇帝的话,见于《礼记》。刘宋诗人谢凤的儿子谢超宗,诗文学问都好。有一天,皇帝对谢庄说:“超宗很有些凤毛。”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意思是说:谢超宗的才学,得到他父亲的遗传。后世文人就用“凤毛”来代表能继承家学的儿子。杜甫把这些典故组织在第四联中:要知道世掌丝纶的美事,但看现在凤凰池上有了凤毛。这两句对贾至的恭维,比岑参的两句更贴切了。&br&这四首诗是研究唐诗的好资料。同一题材,同一形式,出于同时四位著名诗人之手,后世人就有兴趣给他们评比甲乙,象上官婉儿评比沈、宋二诗一样。&br&现在我先抄录明清人的四诗优劣论,看看前人有过多少意见:&br&岑作精工整密,字字天成。颈联绚烂鲜明,早朝意宛然在目.独颔联虽绝壮丽。而气势迫促,遂致全篇音节微乖。王起语意偏。不若岑之大体。结语思窘,不若岑之自然,颈联甚活,终未若岑之骈切。独颔联高华博大而冠冕和平,前后映带宽舒,遂令全首改色,称最当时。但服色太多,为病不小。而岑之重两“春”字,及“曙光”、“晓钟”之再见,不无微【】。信七律全璧之难。&br&以上是明代胡元瑞的话,见《少室山房笔丛》。他把王维、岑参二诗作比较,以为王维的起、结和颈联都不如岑作,但颔联却好到使“全首改色”,成为四诗之最。至于缺点,则王诗中“绎帻”、“尚衣”、“翠云裘”、“衣冠”、“冕旒”、“衮龙”,尽管作用不同,总觉得衣服方面的词汇太多。岑诗则“曙光”和“晓钟”亦不免重复。&br&早朝四诗,名手汇此一题,觉右丞擅场,嘉州称亚,独老杜为滞钝无色。富贵题出语自关福相,于此可占诸人终身穷达,又不当以诗论者。&br&这一段是明代胡震亨的话,见《唐音戊签》。他排定了考案:王维冠军,岑参亚军,杜甫殿末。理由是杜甫此诗最为寒伧,富贵庄严的气象不足。接下去讲到有福相的人说话自然有富贵气,不能说富贵话的人,必定是穷途潦倒汉。因此,从诗看人,可以预测杜甫一辈子不会显达。这是他的定命论观点,我们不必重视,也无暇在此批判。他既以“富贵语”为衡量这四首诗的标准,可知他把王维列为第一,是因为王诗的富贵气象胜于岑诗。&br&岑王矫矫不相下,舍人则雁行,少陵当退舍。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当以一诗议优劣也。&br&这是明末唐汝询的意见,见《唐诗解》。在岑、王之间,他不能定甲乙,贾至则挂名第三,杜甫考得了背榜。但又赶快申明这仅是四首诗的高下,并不是四人全部诗作的定评。&br&岑诗用意周密,格律精严,当为第一。贾亦不能胜杜.&br&这是吴昌祺的一段眉批,写在唐汝询的评语上边,见《删订唐诗解》。他定的考案是:岑参、王维,杜甫,贾至。&br&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起二句&早”字,三四句大明宫早朝。五六正写朝时,收和诗匀称。原唱及摩诘、子美,无以过之。&br&这是清人方东树的意见,见《昭昧詹言》。他以岑参诗为第一,理由是全诗章法匀称。其他三诗,他没有排名次。&br&和贾至舍人早朝诗究以岑参为第一:“花迎剑佩、柳拂旌旗”,何等华贵自然。摩诘“九天阊阖”一联失之廓落。少陵“九重春色醇仙桃”更不妥矣。诗有一日短长,虽大手笔不免也。&br&这是晚清施鸿保的意见,见《岘傭说诗》。他的最后二句,意思与唐汝询同,表示并不因此诗而否定杜甫的伟大。其实他们这些话是多馀的,他们为什么不反过来说,他们并不以为岑参的诗都是第一呢?&br&早朝唱和诗右丞正大,嘉州明秀,有鲁卫之目。贾作平平。杜作无朝之正位,不存可也。&br&这是沈德潜的评价,见《唐诗别裁》。他以为王、岑之间,旗鼓相当,不易分高下。贾至诗虽平平,还可列入第三。杜甫诗只做“早”字,没有把“朝”字放在正位上,就使主题落空,因此他根本不选这首诗。&br&以上选录了明清二代七家的评语,只是现在手头所有的资料。宋元人诗话中也有过个别论议,但似乎还没有人作综合评比。单就这七家的论定来看,杜甫不及格是肯定的了。岑得三票,王得二票,弃权二票。看形势,岑诗的冠军地位,较王诗为稳。&br&从全诗的结构、章法、句法来看,我以为这样的定案是公允的。但从部分诗句的评论来看,还可以有所商榷。胡元瑞说王维诗“结语思窘,不若岑之自然”。这是牵涉到诗的结尾方法的问题。贾至诗是首唱,可以不谈,岑参、杜甫二诗的结尾都是针对原作,谀颂贾至的。因为贾至是中书舍人,是长官。王维诗的结尾,虽然用贾至原意,却并不对贾至一人而言,只是泛说两省僚友退朝之后,就得回到省中去办公。这是因为王维的官位是太子中允,和中书舍人同为正五品上阶。他的资格也比贾至老,因此他不作恭维贾至的话。岑参官右补阙,是从七品官;杜甫官左拾遗,是从八品官,他们当然应该恭维一下长官。从恭维的辞藻来比较,杜甫的结联实在高于岑参。胡元瑞说王维思路窘弱,恐怕没有考核一下当时王维的身分。&br&贾至的原作,虽然工稳,但没有一联警句,比起来真是平平。其馀三诗,各有一联被推为名句。王维是“九天阊阖”一联,岑参是“花迎剑佩”一联,杜甫是“旌旗日暖”一联。王维这一联,胡元瑞以为“高华博大,冠冕和平,使全诗为之生色&,而施鸿保却说是“失之廓落”。这两家的评价,相去甚远。“廓落”就是空泛,大约岘傭以为这一联是抽象的描写。他把“九天阊阖”误解为天庭,把“万国衣冠”误解为全世界的人,于是便觉得诗意不切“朝”字,流于空泛了。其实王维此联的重点在“万国衣冠”一句。当时有契丹、吐蕃、回纥、南蛮许多国家和部落的军队来协助平定安禄山之乱,每天都有各国的可汗、君主、或将帅参与朝会。王维写的正是当时现实的盛况,而这正是贾、岑、杜三诗所没有表现的。因为有了下一句,才配了上一句来形容宫殿之高大。所以胡元瑞感到这一联所描写的朝会气象和其馀三首诗不同。它非但不是“廓落”,而正是写出了当时朝会的一个特征。&br&岑参的一联,也有过不同的看法。唐汝询解释道:“花柳芬菲,星沉露滴,早朝之景丽矣。”吴山民在《唐诗评》中也批评这二句“花星无涉,柳露相粘”。可知他们都以为二句之中写了四景,每句的上四字与下三字不相干。这是没有足够的体会。吴昌祺就指出:“花迎二句,或谓为两截语,非也。盖言迎于星落之时,拂于露湛之际耳。”这就把作者的句法讲明白了,怎么能说“花星无涉”呢?至于“柳露相粘”,是说这一句中犯了用双声字之病。一句诗中,忌用双声字,这是关于调合四声的八病之一。在盛唐时候,诗人还不重视这种声病,我们可以存而不论。&br&杜甫的“旌旗日暖”一联,是苏东坡极口称赞的。但这一联的下句与上句不很相称。因为用了“燕雀”二字便不够富丽。封建时代的宫廷文学,对花鸟之类,也有选择。讲到花,总得用牡丹、芍药、桃李之类。讲到鸟,总得用凤凰、鹦鹉之类。“雀”是田野里的小鸟,放在宫里,就显得寒伧。杜甫这一句本该用“莺燕”,就没有问题,可是这里只许用两个仄声字,老杜也只好配上一个“雀”字了。&br&①皇帝在正殿接受群臣朝见.称为“视朝”。&/blockquote&&br&这才是真正好的诗词分析。各位对比一下就知端的。
被电话吵醒无数次现在心慌难受爬起来继续填坑。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首先,要说如何写一篇好的诗词分析/评论/解读/鉴赏/扯淡……得首先知道什么是不好的诗词分析/评论/解读/鉴赏/扯淡……是不是?所以我打算吐槽一些我一直以来很想吐槽的东西。 首先是这一位…
关注一个星期了也没见回答。唉~看来想安利本命CP还是得亲自动手咩。&br&首先声明下,题主,我修改了你的问题,原题目是:“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可信吗?” 我给加上了“千里神交”四个字。因为二先生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咱也不好统而言之都可信或否。根据题目描述,应该特指的是“千里神交,合若符契”这一回。那么,就说这一回吧。&br&&b&先说结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b&&br&下面具体说原因:&br&&b&先从表面的原因来说,这事为什么可信呢?因为有记录。&/b&&br&首先两首诗本身就是记录。我们拉别的典故时常说“有诗为证”如何如何,在古代,诗文就像如今的微博、朋友圈一样,写了,发了,那么多人看见了,这就是一种记录。尤其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位,特别是白居易,此公是一位“将诗生活化,将生活诗化”的典范。看别的诗人的集子就像看日志,就算高产也不过时隔几天一篇,要深度思考,确定主题,然后咬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笔头;而白先生的诗集那就是状态栏,还是个刷屏状态的状态栏,一会儿一更新,内容更是无所不有,从听说感动中国的那个谁谁死了(《哭孔戡》),到今年蚊子真多烦死了(《蚊蟆》),从晚上自己做了烧饼好好吃(《寄胡饼与杨万州》),到今天洗完澡称体重发现瘦了二斤(《沐浴》)……所以我一直持这种观点,你若不读白诗,自然可以只知道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若还想多读些,请必须读全集。是的,喜欢李白苏轼都可以读选集,若喜欢白居易,请务必读全集。事实上从存诗来看,其实元九叔应该也有这个习惯,只不过他的诗存世不全,所以不太明显。言归正传,正因为两位都有随时记录的习惯,这才有了“事后拿出来一对,哎呦我去&这样的惊喜。&br&引一下两首原诗,来说说这回事吧。&br&白诗为:&br&&blockquote&同李十一醉忆元九&br&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br&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blockquote&这里提到了一个神秘地点:“梁州”。还提到了一个神秘人物:“李十一”。&br&元诗为:&br&&blockquote&使东川 梁州梦&br&题注:并序,此后并御史时作。&br&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br&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br&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blockquote&这里提到了“另一个”神秘人物:“杓直”——其实还是同一个,杓直就是李十一。还有“另两个”神秘地点:“曲江”和“慈恩寺诸院”——其实是一个,这两个地方很近,后文详说。&br&现在有趣的事情来了,有一位“目睹了整个事件的王先生”在两首诗中都没有被提到,却默默地记录下了整个事件,他就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喂说好的王先生呢!)。&br&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记录”中的第二点,有亲历者第三人的实时记录。&br&“小白”先生的这篇文章叫做《三梦记》。我们把其中写“这一梦”的部分截取出来:&br&&blockquote&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里第,命酒对酬,甚欢畅。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其词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实二十一日也。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盖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矣。&/blockquote&除了两首诗的词句上有轻微出入外,几乎就是整个时间的原景重现,三个人从各自角度对这件事的叙述是对得上的。这就可以称作是“人证物证俱在”了吧。可惜我们现在找不到李建(也就是“李十一”、“杓直”)对这件事情是否有过记录或回忆了,他的诗文留下的实在太少了。&br&这还不算,且不论小白的这篇文章按题材属于唐传奇,有虚构的可能,事实上也有可能含有虚构的成分(后详)。即使他的叙述是可信的,史学考据还讲究“孤证不信。” 万一你是跟你哥哥串通好了的呢。这事,总得在当时有其他人信才行。有吗?当然。&br&关于这件事情最出名的记录,也正是我在问题中补上的“千里神交”之说的出处,是唐代孟棨所著的《本事诗》。这是一本专门记录诗歌“背后的故事”的一本正经的八卦读物。我们熟知的很多唐诗故事就是通过这本书流传下来的,比如崔护的“人面桃花”,比如刘禹锡的“前度刘郎”,比如韩翃“同名的尴尬”。在这本本来就记载可称奇谈故事的书中,白元二公的这档事被记在《征异》——也就是“奇怪中的最奇怪”——一卷中,原文(简体版方便阅读)如下:&br&&blockquote&元相公稹为御史,鞠狱梓潼。时白尚书在京,与名辈游慈恩,小酌花下,为诗寄元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时元果及褒城,亦寄《梦游》诗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驿吏唤人排马去,忽惊身在古梁州。”千里神交,合若符契,友朋之道,不期至欤。&/blockquote&根据孟棨的序,《本事诗》的成书年代是光启二年,也就是公元886年。就暂时不考虑这篇故事写作的早晚吧,886年,所记述的这个故事才发生不到80年,故事的主人公才去世40-50年——还不到开始信口胡说的时候。&br&其后,更多人在面对这个故事的时候采取了信任态度。事实上,我从未见过质疑此事真实性的记载,大家的态度是统一的:“竟然有这样的事”/“这真是一件奇事”,但是并没有人说“这事是瞎编的”。&blockquote&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七&br&微之元和四年为御史,鞠狱梓潼,乐天昆仲送至城西而别。后旬日,昆仲与李侍郎建闲游曲江及慈恩寺,饮酣作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后旬日,得元书,果以是日至褒,仍寄诗曰:「梦见兄弟曲江头,也到慈恩院院游。驿吏唤人排马去,忽惊身在古梁州。」千里魂交,合若符契。白有《感梦记》备叙其事。&/blockquote&其中提到的“白有《感梦纪》”也有说是元稹写的,但不管怎么说,原文已失。应该也不是白行简《三梦纪》之讹误。&br&&blockquote&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元稹”条下:&br&“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无逾二公者。”&/blockquote&虽然没有直接引这段故事,但几乎原封引用了孟棨的八字评语,显然也是受了前人记载的影响的。&br&综上,唠叨这么多加上各种掉书袋,终于说清了第一点:此事记载可靠。下一次我们再深入事件本身来看看“这种事情有可能吗”。&br&-------------------------------10月26日的分割线-----------------------------------------------&br&我回来更新啦!&br&上回说了一大堆关于这件事情的各种“记录”。可是我们也知道当你对一件事情的根本产生怀疑的时候,“别人都说”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那么今天我们就排除一切怪力乱神的干扰,来究一究这件事的根本吧。&br&正式开始之前我们需要设定一个标准:什么样的事情叫“可能的”?为什么蝈蝈掉茶碗里淹死了这个就可以有,骡子掉茶碗里淹死了就“这个真没有”?说好的不怪力乱神,所以在不相信平行世界/时空管理局/三体星人/哈利波特/上帝……等等所有不能百分百确实肯定存在的事物的基础上,我们定义:前提设定不违反物理定律和生命特征、发展不违反逻辑规律和人性特点的事情,不一定是必须发生的,但可以认为是可能的。&br&好像有点抽象哦?&br&我们找现成的例子来对照一下。前面说到,小白同学写了一篇《三梦记》,我们拿另外两梦先来试试看。考虑到大家阅读方便,就不引原文了,我们用浅显的白话概括一下这两个故事。&br&&br&第一件事说:有一个人叫刘幽,半夜回家,离家还有十几里的时候路过一座庙,隔着墙看见自己老婆竟然和十几个人在里面喝酒,有男有女还有说有笑,当时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邪恶的东西,捡起块砖头就扔了进去,砸碎了桌上的锅碗瓢盆,里面的人突然一下就都消失了,跳进墙去找了一圈也没找到。回到家,老婆还睡着呢,听见他回来跟他说:刚才做梦梦见跟一帮人在庙里玩呢,也不知道谁扔了块砖头进来,我就醒了。&br&&br&故事讲完了。于是,这个故事是可信的吗?&br&按字面的记录这个刘幽是看见了梦里的人——一扔砖头还就突然没了,这不是阿飘也差不多了。怪力乱神!负分滚粗!不信!&br&那么,有没有可能是他老婆梦游,不是神游,是真的身体梦游到了这个庙里?那样的话扔了砖头不应该消失,被吓醒了也不应该在家里床上。违背物理定律和生命特征!负分滚粗!不信!&br&那么,有没有可能他老婆其实根本就是醒着半夜跟一群狐朋狗友去嗨,结果差点被老公逮到,急忙赶在丈夫之前回到家然后编了一通瞎话来糊弄傻子?这个就有点邪恶了。。。如果认为“人忽然不见了”其实是躲起来了,进去找“一点痕迹都没有”其实是智商捉急没找到,老公“急忙赶回家”(原文讲“驰归”)老婆都一切行头都摘了妆也卸了装睡装得正好其实是狐朋狗友中的某位蓝颜有宝马(怎么理解都行)比老公快……这样说来这个解释好像也是行得通的哦……靠!怎么可以把人想那么坏!违背人性特点!负分滚粗!不信!&br&来,跟我一起念。我是一个好人。我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好人。我是一个纯洁善良积极向上三观正确的,啊就好人。&br&&br&第三件事说:有一个人叫窦质,出差路上住在旅馆里,梦见第二天到一个祠见了一个女巫,长那样,穿那样,对他那样,还说自己姓赵。第二天果然就走到了这个祠,果然就碰见一个女巫,果然就长那样,穿那样,对他那样。老窦高兴了,就给了女巫两块钱。女巫大笑说,哎呦,我昨晚上就梦见你了!你就长那样,还对我那样,还给了我两块钱呐!老窦吓了一跳说,真的呀,姑娘贵姓啊。然后你猜怎么着——姓赵!&br&&br&故事讲完了。于是,这个故事是可信的吗?&br&老师老师,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女巫!不可信!抢答完毕!&br&额,咳咳,这个吧……当时的“女巫”其实就是一种职业,类似于女算命先生,女占卜师,女星相分析专家。算命或者占卜或者星相这些事靠不靠谱咱另说哈,但是这个职业确实是有的。顺便,这是一个正当的职业哦!刚才把“那样”想歪了的请自觉去面壁五分钟!&br&所以,这个故事到底可不可信嘛?&br&做梦梦见陌生人,这个可以有。但两个陌生人同时梦到对方,这就有点玄幻了。如果是大众脸,路人甲,似是而非,做的事情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那还有可能,但太过于细节了就不行了。这个故事里的细节都被我“那样”带过了,包括:脸黑,个子高,青裙,素襦,祝神,姓赵(这些是男人梦女巫);有胡子,个子矮,两块钱(这些是女巫梦男人)。要说吧这些事情但看哪一样都不算太离奇,人嘛,不是高就是矮,哪个女巫不祝神,哪个男人没胡子,就算姓赵都不是完全不可能,唐朝虽然还没有百家姓没有排名第一,毕竟赵也是大姓。单独一个拿出来,都有巧合的可能。但是还有一点别忘了,太多巧合叠加,不符合逻辑规律,可信度无限趋近于零。&br&&br&完了。想到这里开始冒冷汗,小白同学写的三梦其中两梦都不靠谱了,你是专门来坑你哥的吗?&br&不要急于下结论,要记得,我们已经跨过了“考证文献可信度”的阶段,我们现在做的这两个练习并不是为了推断小白同学是不是编瞎话不打草稿或者脑洞大过天或者笔下喜欢夸张渲染到天花乱坠,不是滴!我们的目的只是操练一下客观的分析方法。所以一个case是一个case嘛!抛99次硬币为正下一次出反的概率数学家们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词秋月的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