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教我最好,最有用的网络教育学历有用吗方法吗

母亲给我最好教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母亲给我最好教育
&&母亲没有文化,却用她质朴的语言,给了我享用一生的财富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批评孩子最有效?专家教你三招_新浪教育_新浪网
如何批评孩子最有效?专家教你三招
  本文选自,点击此处。
  1。批评孩子切莫伤害自尊心。明智的家长应懂得如何熟练地运用批评艺术:
  (1)分清场合和措辞。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评孩子,孩子会感到难堪和不满,也听不进家长的批评。
  (2)批评措辞要适当,切忌“你简直不可救药”、“你怎么不如某某学习好”、“你真笨”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3)对事不对人。真正懂得批评的家长,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即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4)适当冷处理。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语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再作批评。
  2. 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家长过问、干涉孩子的行动,应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比如,处理孩子放学晚归这种事情,有的家长是等孩子回家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勒令以后不准晚归。这种处理方式过于急躁,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爱心,反而对家长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小题大做,管得太宽。而有的家长则会尽量压住怒气,心平气和地询问原因,并说明因为不知道你为什么晚归,心里很着急、很担心、希望你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易,以后早点回来。相信懂事的孩子听了这一番话后,会为自己的晚归给家长带来不安而感到内疚自责,对家长的干涉行为也不会产生反事情与抵触。
  3.采用实践体验法。用实践体验法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命令和口头说教有效得多。一位父亲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看到西瓜摊卖西瓜就非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抱回去太累人,不买。”儿子不高兴了:“我要买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习。”父亲略一思量,对儿子说:“买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儿子抱着买的西瓜走,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这一体验让孩子感触颇深:“吃个西瓜也真不容易啊!”由此体会到父亲的苦。
&&& 更多信息请访问: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关于&&的新闻
  18:50:15
  17:20:23
  19:12:34
  14:50:16
  12:03:31
  10:35:51
  16:31:53
  17:07:54
不支持Flash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场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
世界上重要的艺术家都没有研究生学历,甚至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毕业,有的连高中都没上。凡·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在当今中国需要文凭,为了顺利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
你一定要肯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很可贵的东西。画出动人的画,凭的就是感受,而不是技巧。我画的那个朝圣的小姑娘,那么苦、那么好看,但她自己并不知道——艺术就是这样,凭这一点就能打动人。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常识健全就是基础,素描不是基础,现在的素描教学是反常识的。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若要说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对。面对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片树叶最重要吗?
我没有素描基础,还不是照样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现在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是天生的。“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的“天才”,而是指他非要做这件事情不可,什么也拦不住他,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中国人大抵是惯于取巧而敷衍的,我自己也是如此。而我所见的那些美国艺术家,一个个不法常可,做事情极度投入、认真、死心眼儿、有韧性,即所谓“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小学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受过小学教育而能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太多了;受过大学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也太多了。学历与成就并不成正比。
“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传人可知。”好比你是钱学森,又是博士,这博士学位因为你就分量很重;可要是你没搞出什么名堂,却拿个博士学位混一辈子,你这家伙是个什么料,可想而知——我向来讨厌名校学生自视高人一等的那副面孔。
将当今教育体制的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根本就很怀疑“培养”的说法。谁培养了凡·高?谁培养了齐白石?
严格地说,我与每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地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地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
作者:陈丹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继续教育学院有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