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能不能培养我,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力?

怎样培养公众的独立思考能力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俊
日09:05&&&来源:
E-mail推荐:
面对海量信息,公众“耳聪目明”了,因为即时、及时的信息可以使人第一时间掌握社会发展的各种细节;但同时,公众也“茫然失措”了,因为低门槛、无筛选的互联网也造就了虚假消息、负面消息的漫天飞舞。在此背景下,公众独立思考的能力、情绪的控制以及行为的规范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从新闻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解读。
辽宁日报:吸引眼球是媒体抢占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发现,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喜欢把负面消息放在较显眼的位置。您怎么评价这种现象?
周俊: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负面消息是指什么?对于谁是负面的?如果负面消息是指某些权力或利益部门所认为的于己不利的信息,比如官员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那么这些消息对当事者是负面的,对公众而言却是“正面”的,因为这类消息所传播的真相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而政府部门应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及时公开真相,主动将“负面”转化为“正面”。如果负面消息是指对公众或某些个体不利的信息,比如,地震、矿难等灾难事件,对于公众的心理会产生一定冲击,尤其是受害者及其亲属。传媒有责任及时报道,促使相关部门尽快协调解决问题,并帮助公众调适自己的行为。但这类消息也不能完全“塞”给公众,比如灾难事件中血淋淋的现场、受害者及其亲属悲痛欲绝的场面、未成年人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就不宜传播给公众,让公众和当事人的心理产生不适。传媒和新闻从业者此时应该遵循“减少伤害原则”。
辽宁日报:从过往实例来看,负面消息集中传播时常常会被放大、扭曲,甚至完全失实,而大多数人总是会盲目相信他人的意见,缺乏独立的见解。在信息时代,应当怎样加强公众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周俊:公众的独立思考除了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其自身的媒介素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很低,即使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由于他们缺乏辨别信息良莠的能力,同样也可能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现在信息社会中多元的传播渠道和海量的信息,对于公众而言并不是洪水猛兽,反而可以与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产生互动。信息社会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反之,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也会促进信息社会的完善。
辽宁日报:很多人都曾经用“焦虑”来形容信息时代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信息是不是真的会影响人的情绪?
周俊:前面我也提到,信息并不是洪水猛兽。其实,现在所谓“不好”的事情更多是不利于部门或地方利益的事情,担心会影响公众的人,其实更担心事情会影响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只有先将“不好”的事情公布于天下,让公众充分地讨论和参与,才能促使有关部门找到“为何不好”,然后真正解决问题。
辽宁日报:但是,在过往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受负面消息集中传播的影响,公众的确会产生负面感受,甚至因负面感受的激化而催生极端的行为。这是不是说明公众的理性判断能力有所缺失?
周俊: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更应当问责那些传播此类负面消息的传媒。传媒在报道信息时,需要避免不负责任地传播负面消息。当然,公众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会有助于其保持理性判断,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公众是很复杂很多元的群体,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公众都具有理性判断能力,都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但是,我们必须要求传媒尊重新闻职业规范,担负社会责任。如果传媒能够尽责,那么即使公众不具有较强的理性判断能力,也不会发生效仿反应。我们在说自杀报道时,常提到因不当报道而导致模仿自杀的“维特效应”。如果传媒在传播犯罪案件、自杀等负面事件时,不渲染和详细描写其中的细节,如作案手段和过程、自杀心理和方式等,那么将会减少一些公众效仿的机会。
辽宁日报:最后,请您概括说明一下,公众与媒体这两种角色,各自应当怎样对待各种负面消息?
周俊:对公众而言,怎样正确对待各种负面消息,简而言之就是要提高媒介素养。而当下,我更多地建议传播负面消息的传媒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对于那些涉及公共利益的负面消息,传媒应该及时向公众报道;而对于那些与公共利益无关的负面消息,传媒应该审慎,不要随意传播。(记者/王研)
周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新闻界》学刊主编助理、《首都网络舆情》杂志主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新闻职业规范研究”核心子课题 “中国新闻职业规范可操作性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转型时期我国新闻失范要素研究”等。
(责任编辑:张湘忆(实习)、赵晶)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社区互动]
&&&推荐新闻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 ?|? ?|? ?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想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这几个人的书你一定要读-中青在线
想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这几个人的书你一定要读发布时间: 10:59 来源:中国青年报官微   导读如何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读书是最佳途径之一,不一定要读很多,但是,一定要适量读一些。从大学到现在,我读了数百本书。下面,我就将其中最能激发独立思考能力的作者的书,推荐给诸位。(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余文殊 ID:WriteDifferent 已获授权)
  随波逐流是无成者的显著特征。人云亦云是平庸者的首要标志。
  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的根源在哪里?——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呢?读书是最佳途径之一,或者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一定要读很多,但是,一定要适量读一些。
  从大学到现在,我读了数百本书。下面,我就将其中最能激发独立思考能力的作者的书,推荐给诸位。
  一、尼采的书:《尼采随笔》《尼采读本》《尼采:世纪的转折点上》等。
  我个人对尼采的简评——“尼采是浩瀚历史中的独立思考之王,是人类思想星空下飞得最为高远的雄鹰。其唳声真足以撕裂天幕,惊呆百兽!在他的哲学著作里,尼采以笑傲古今一切陈规旧俗的气势和胆魄,并凭无与伦比的才华及至深的洞察力,奏出了迄今为止全世间最强健最超迈的乐章。”
  但因为尼采是大哲学家,他的文字和思想并不那么好懂。所以,建议大家先读一读,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此书像是一枚打开尼采思想王国大门的钥匙。
  哪怕和这位“独立思考之王”虚心呆上两三天,你也能懂得“独立思考”究竟为何物了。
  尼采奇论采撷
  1.当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蔑视人类时,他是在蔑视他们的懒惰。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们显得如同工厂的产品,千篇一律。
  2.你的真正的本质并非深藏在你里面,而是无比地高于你,至少高于你一向看作你的自我的那种东西。
  3.猴对于人是什么呢?一个笑柄或一个奇耻大辱。人对于超人也是同样的东西:一个笑柄或是一个奇耻大辱。
  二、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生命之书》《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重新认识你自己》等。
  或许,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他,所以先上一段介绍——“克里希那穆提():印度哲学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老实说,克里希那穆提学说巨大的震撼力与旷世的深刻性,并不亚于尼采。当初,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也着实惊叹:“这样的话,竟然出自一位人类之口!实在是非凡到了极致!”
  与尼采不同的是,穆提继承了佛学的灵魂,因而有时干脆站在思想和思考之圈外,去探讨思考本身的弊端与思想本身的局限性。
  克里希那穆提奇论采撷
  1.我们的心理结构中有一样奇怪的东西,就是喜欢听别人的指使,这是上万年以来洗脑的结果。
  2.爱不是任何方法或习惯的产物,爱也无法从思想中培养出来,只有在完全的寂静中,连冥想者也一并消失时,爱才可能生起。
  3.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三、木心的书:《文学回忆录》、《素履之往》等。
  《文学回忆录》是迄今为止,我读过的最精彩最独绝的书之一。太棒太棒!几乎每句话都不同凡响!每一页都惹人惊叹、引人流连!竟有人如此看美、如此看生活、如此看文学!竟有人如此看艺术、如此看人类、如此看宇宙!
  我在豆瓣上曾如此评价《素履之往》:“大约两年前读的。这本书真的让我拍案叫绝!当时读到妙极处,“啪”的一掌,桌面凹陷了两厘米,一个美丽的掌印。桌向我抱怨:不就一本书吗至于这么猛拍我吗?我叹道:你不懂,此书太过精彩,某些妙句像是经过了神启写成!实在按捺不住了!”
  木心奇论采撷
  1.美国老太太吹着口哨散步,我遇见过不止一次。转念中国,几千年也不会有此等事,种族的差异,可惊叹的宿命。
  2.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3.1948年我乘海船,经台湾海峡,某日傍晚,暴雨过后,海上出现壮丽景色:三层云,一层在天边,不动,一层是晚霞,一层是下过雨的云,在桅顶飞掠,我说,这就是拜伦。
  4.蒙田,不了解人。马克思,对人无知。
  四、爱默生的书:《爱默生随笔》等。
  爱默生():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思想家分为两种:一是学者型思想家,二是天生型思想家。学者型思想家,靠组合别人的思想、复制别人的思想,来博得“思想家”的名号。天生型思想家,直接从生活、社会和大自然中孕育而来,是真正具有独创性的思想家。爱默生属于后者。
  读一般思想家的东西,往往会气闷,因为他们写的内容,往往太晦涩、太复杂、太繁琐了。而读爱默生,却能感到扑面而来的自然清新之气。更难得的是,爱默生同时拥有狂士一样的人格魅力。
  连张爱玲都是爱默生的粉丝。想学会独立思考,爱默生的书不可不读。
  爱默生奇论采撷
  1.学者应当破除清规戒律,要通过研究自然,通过实际行动,尤其通过直觉来认知真理。
  2.谁要做人,绝不能做一个顺民。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在稠人广众之中,尽善尽美地保持了遗世独立的个性。
  3.书,除了赋予灵感,别无目的,我宁肯永远不见一本书,也不愿意被它的引力歪曲,完全离开我自己的轨道,变成一颗卫星,而不是星。
  五、韩寒的书:《通稿2003》及其杂文三部曲。
  韩寒的书真正开启了我的独立思考之路。
  高中时,我也听说过他,然而印象并不佳。高考后,偶然在网吧看了关于韩寒的一段采访视频,宿命般地喜欢上他。喜欢他的特立独行,喜欢他的机智言辞,喜欢他的犀利风格,喜欢他的大逆不道,喜欢他对传统教育的嘲讽。
  当时韩寒的《通稿2003》,让已经在应试教育的笼子里熬了十年的我大出闷气、大呼过瘾。过瘾之外,我也了解到:原来世间还有如此独特的人,原来看问题还有如此新鲜的角度。
  如今回头看,韩寒的《通稿2003》确实有不少肤浅、幼稚、偏激的地方,但我相信,它对于激发人(尤其是十八岁左右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大有效果的。
  韩寒的杂文三部曲(《杂的文》《可爱的洪水猛兽》《青春》),是相对成熟的作品。在这三本书中,韩寒的关注点,从教育、日常游戏,转折到政治与社会上面。观点依旧犀利独特,语言更加机智轻盈,无数愤青、叛逆者甚至一部分公知,都成为了“公民韩寒”的拥护者。正是在这段时间,韩寒博客点击量跃居全国第一。
  你可以不同意韩寒的观点,但不妨碍它激起你独立思考的热情,并感知独立思考的美妙。正如你可以不信基督教,但不妨驻足欣赏教堂。
  韩寒奇论采撷
  1.三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2.学习和上学,教育和教材完全是两个概念。学习未必要在学校里学,而在学校里往往不是学习。
  3.和吃喝玩乐有关的,不用考虑预算;和人民群众有关的,考虑不用预算。
  六、李敖的书:如《传统下的独白》《为自由招魂》等。
  我本人对李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一方面,我非常欣赏他狂傲至极、放荡绝伦的个性,以及深厚的学问功底。另一方面,我很反感他的不克制和戾气,并且严重怀疑他的人品。
  不管怎么说,李敖真的称得上是自由主义大师和独立思考大师。
  早年的韩寒那样叛逆不羁,那样言语清奇,绝对离不开李敖的影响。在《杯中窥人》中韩寒如此盛赞李敖:“中国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读一读李敖的文字,想必你也会像我当初那样惊叹:“世间竟还有如此奇猛之人?!” 撇开李敖的人品问题和文学境界问题,单说他的个性,确实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多读一读他的书,你会与“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等习惯,越来越远。
  李敖奇论采撷
  1.其实女人被迫做娼妓并不可耻,她们只是出卖“肉体”。试问多少男人在自愿出卖他们的“灵魂”?
  2.当我要找我崇拜的人的时候,我就照镜子。
  3. 我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是,我无法找到像李敖这样精彩的人做我的朋友;二是,我无法坐在台下听李敖精彩的演说。
  4.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七、顾随的书:《驼庵诗话》《顾随诗词讲记》《中国古典文心》等。
  顾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顾随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最初读到《驼庵诗话》时,我感到的是心惊:又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他对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都有非常大胆而独到的评价。顾随貌似只是在谈诗人,其实谈的也是何为人生的大境界,何为真正独立的灵魂。
  顾随的只言片语,都能显露出学养之深厚,巨匠之风流,思考之独立。
  顾随奇论采撷
  1.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括之——无可奈何。
  2.太白诗思想既不深,感情亦不甚亲切。太白唯其入世不深,故有高致。才气有余,思想不足。
  3.平淡而有韵味,平凡而又神秘,此盖为文学最高境界。陶(渊明)诗盖做到如此地步。老杜是写,是能品而几于神。陶渊明则根本是神品。
  结语:
   如今,“独立思考”这四个字,似乎被渐渐用烂了。
  公知们在批判应试教育体系时,会大声疾呼——“如今的中学教育,就是在扼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家在谈到大学教育的意义时,会循循善诱——“大学,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帮学生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
  思想青年在讲论读书和沉思的用处时,会慷慨陈词——“未经独立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一句话、一个观点尽管被用烂、说烂了,但其中的道理,是不会变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道理就是有道理。
  依我看来,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并不为过。独立思考之于每个人,就像灯之于每只灯笼。最耀眼的灯笼里面,肯定闪烁着一盏最亮的灯。同理,最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最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希望上面六位非凡作者的书,能将此文的读者,统统带上独立思考的不归路。
  PS:假如你看了此文,心想:哼,我觉得,独立思考并不一定要读这七个人的书……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余文殊,讲故事的人、爱智的自由主义者、寻索伊人的独行侠、热衷创造的奋斗青年。梦想着用笔建起一座文字王国。微信:余文殊 ID:WriteDifferent【责任编辑:郭艳丽】
你可能还喜欢看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行动能力最重要
法治周末 高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资料图。
  如今,曾经的新泽西州首位华裔女市长谢兰(Cecilia Birge)已转向教育界,任教于顶尖中学。
  二十多年前,在美国读大学的她曾面临一次艰难的专业选择:是选成绩优异、华裔擅长的数学,还是兴趣浓厚、成绩中等的历史。
  当时,一位前辈告诉她,“选专业,一定要选自己热衷的,不要只选自己擅长的”。于是,谢兰选择了历史。
  “这么多年过来,在我的生活里,历史对我帮助最大。无论做债券分析,还是搞政治,需要的写作和分析能力,都是靠着历史的功劳。”她说。
  8月14日,在欧美同学会会议室举行的“周培源青少年国际学者”首次分享会上,身在美国的谢兰,通过实时连线,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中美教育与文化差异的感受。以下对话,也均来自此次分享会上的内容。
  法治周末:现阶段在中国,各类赴美游学夏令营、暑期游学团火爆。你如何看待这种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短期教育项目?
  谢兰: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我认为应该鼓励,应该让年轻人出来多看一看,然后再决定要不要来美国留学。
  现在,中国的青少年来美国的欲望特别大,但如果来的目标不明确,就会又是浪费钱,又拿不到特殊的个人经历,也不能了解到美国社会真实的样子。
  所以从基金会和项目组织者的角度来看,怎样加强国内青少年到美国交流的系统化,更有实践意义。同时还应当明确,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法治周末:在你看来,旅游教育项目的最大目标是什么?
  谢兰:如果是旅游教育,最终的问题还是怎样在短期内增加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生活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中国很多孩子都有惰性,不知道怎样去独立思考。中国教育是以老师和家长为主,大人们想让孩子上清华北大哈佛耶鲁;美国教育是以孩子为主,看重什么样的选择对个体是最合适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但是,短期旅游教育不能够让孩子们享受到美国文科教育的开明放松。
  法治周末:你对国内旅游教育项目的建议有哪些?
  谢兰:只是利用假期到这边看一看,很难达到真正体会美国多元文化和全面发展教育方式的目的。我们现在学习科技的东西太多了,而恰恰是社会文化理念、环保意识方面,值得我们的青少年过去学习,而这往往又是被忽略的。
  教育理念方面的交流,我认为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不光要来学习美国的科技发展,而且要来看美国的教育是怎样“树人”的。
  法治周末:美国的文科教育是怎样的一种开明和放松?
  谢兰:美国好学校的文科课程都非常好,跟中国的授课方法完全不一样。希望大家能够多重视美国的文科课程。
  举个例子。当年我在中国参加高考时,要背14本历史书,标点符号都背得一清二楚。转学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林莫尔女子学院后,第一堂历史课,是关于1692年新英格兰女巫事件。老师拿了一本女权主义的书,四百多页,让我们一星期之内读完,再回来讨论。
  后来的讨论听得我晕头转向,什么都没听懂。然后老师说回家写一篇paper(小论文),不限题目。
  第二个星期,同样的女巫事件,又来一本书,又是四百页,又是一星期读完,回来讨论。这次是主义者的分析。
  这样花了四五个星期,读了四五本书,写了四五篇文章。最后一个观点,还跟第一个女权主义正相反,结论是女人压迫男人。
  当时我就想,花了这么多钱来上大学,学了什么呀?在中国,老师在前面讲,我们记笔记,回家做作业。这里的老师怎么这么好当,事情都让我们做了。
  我女儿现在也刚刚上过这种课程,她很喜欢老师。学生有疑问了,老师会说我不知道,你们自己回家研究,第二天我们回来讨论。这样,孩子会花很多时间,自己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做道具。
  当然,中国有高考制度,我也能够理解。但真正想让孩子受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形成的。尹志雄这次最大的变化,是他从一个很有逻辑性、一丝不苟的年轻人,变得不怕犯错误了。之前他也许会想好第十步才行动,现在即使第三步都看不清楚,他也会行动。
  法治周末:当年,你在数学和历史中选择了后者。后到华尔街,再入政界、如今教书。这么多年来,你对中美文化、或者说对待文理科的差异,有着怎样的体会?
  谢兰:我个人认为,中国是数字文化,我们最爱排行列表,我学校里的中国学生都比较注重数理化。而美国是文字文化,不是以极端逻辑性为基础的文化,所以你会看到一些美国小孩,数数儿都数不清。
  这是我对中美文化差异的感受之一。
  我刚到美国也是,数学课每星期做20分钟作业,都拿A或A+;历史呢,每个星期看三四百页书,写完了还要讨论写文章。大学时期,我三更半夜读的,都是历史和文科的书籍。
  读历史很辛苦,但我发现了对它的酷爱,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历史。我希望大学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再确定专业。
  来到美国我才认识到,学习不只是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事情,学习是终身的。
(责任编辑:张功成 HN092)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行动能力最重要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立思考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