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孙家栋是我中国航天科技人才网事业的一面旗帜

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
当前位置:
放飞神剑 收获和平 努力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放飞神剑 收获和平 努力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 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六十周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日,我国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从此,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序幕。这一天,也被永远铭刻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上。60年披荆斩棘,60年春华秋实。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和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持下,中国航天事业在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及军民融合发展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作为高科技产业,中国航天60年来创造的丰功伟绩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力更生、创新发展的典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防实力最具威慑力的象征。回顾中国航天事业6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对于新时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事业发展之路扬帆远行,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同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更好地探索浩瀚宇宙奥秘、发展人类航天文明十分必要、十分重要。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综合实力实现大幅提升。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动荡时期的砥砺磨练、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发展等各个阶段,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党领导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中国航天经历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管理局)等体制变革。特别是1999年7月,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2001年7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成立,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和管理模式转变,揭开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航天科工组建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航天科工积极投身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全面融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不仅率先在十大军工集团中实现整体扭亏为盈,而且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截至2015年底,与1999年相比,航天科工营业收入增长21倍,利润总额增长118倍,综合业绩考核连续8年位居中央企业A级行列,连续两个任期获得&业绩优秀企业奖&,连续三个任期获得&科技创新企业奖&,在&2013年中国制造业自主品牌价值评价&中获机械制造行业第一名,为全面提升中国航天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和社会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航天防务产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创新既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又是一个企业蓬勃发展、保持旺盛活力的力量源泉。一直以来,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灵魂,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掌握了一大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运载火箭和卫星研制取得重大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航天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导弹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航天科工牢牢抓住难得的重点工程发展机遇,努力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坚持自主创新和大力协同理念,不断铸牢国家安全基石,逐步形成了防空、飞航、地地、潜地导弹武器系统研制的核心能力,先后为我军提供了几十种性能先进的导弹武器装备,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第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庆祝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航天科工研制的导弹武器装备均以前所未有的阵容悉数亮相,振我国威、扬我军威。&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长剑&啸天、&鹰击&长空,一枚又一枚神圣之剑、神奇之剑、神勇之剑、神威之剑,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与此同时,航天科工积极发展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技术,采用世界首创星箭一体化技术成功发射快舟一号、快舟二号,我国亟需的空间快速响应能力初步形成。航天科工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4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7项,获省部级和军队科学技术奖逾千项,被国家认定为创新型企业。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军民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纵观全球军工经济发展态势,军民融合是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牵引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航天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的同时,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军民结合十六字方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航天科技工业逐步实现了由单一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的转变,航天系统各单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民品,特别是近几年来,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融合式发展格局,开辟了一批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应用重点领域,带动了我国民用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质效的提升。航天科工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并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在大力发展航天防务产业的同时,致力于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在国内首次提出&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自身科技实力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凭借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航天信息技术研制的防伪税控系统被中央领导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发明&;安保科技系统、电子票证系统、奥运火炬等在奥运会上首次成功使用,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重型特种车、电力装备等产品不仅实现进口替代,而且部分远销海外。在抗击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向灾区提供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应急救援与保障装备,发挥了中央企业&共和国长子&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航天科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落实国家&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依托线下雄厚的科研与制造能力,创建了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航天云网,初步构建起&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互利共赢&的生态环境,正在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改革调整是破解发展难题和矛盾的有力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964年-1980年进行&三线&建设,国家对航天科技工业加大投资,建设了一批科研生产基地。通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数以万计的&三线&建设者,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航天基本建立起小核心、大协作的军品科研生产新体系,航天企业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体制机制逐步转变,解放和发展了军工生产力,极大增强了企业活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航天科工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改革调整,着力推动战略性结构调整,精干军工主业,不断推动企业体制机制的转换和创新。自1999年以来,圆满完成了国务院赋予的改革脱困&攻坚战&任务,对数十家辅业企业进行了改制,同时依据国家政策,逐步将学校、公安机构、&三供一业&等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分离到社会,有效释放了企业发展潜力,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创造力,企业改革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航天科工着眼于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战略目标,研究提出并大力实施&1+2+3+4+5+N&转型升级战略和&五四三二一&重大战略举措,以此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二次创业不断取得新成效。牢牢把握国有企业改革机遇,通过股权划转、兼并重组、压缩管理层级等方式,先后完成专用车、建筑业等6项资源重组,清理公司190家,管理层级压缩到四级以内,完成了所有三级及以下企业改制任务,资源布局不断优化、产业及产品结构更趋合理。2014年,航天科工董事会正式成立,在建设规范董事会运行体制机制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对航天科工的发展壮大、乃至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严治党,将政治优势成功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国航天始终坚持党指引的正确方向,注重把党建工作融入科研生产经营中心任务,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增强党对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夯实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把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培养造就了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孙家栋等为代表的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科学家队伍,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文化,中国航天培育形成的以&两弹一星&精神、航天传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主体的航天先进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砥砺奋进、开创辉煌。作为中国航天的核心组成部分,航天科工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积极广泛开展党内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党的组织管理体系、思想文化体系、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具有航天科工特色的党建工作机制,成功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各级党员干部的党规党纪意识和干事创业激情明显提高。坚持从严治企、从严管理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实现制度化、体系化运行,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制度保证。在航天科工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中,一批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挑起了大梁。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凝练形成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和&求实、创新、协同、奉献&的企业精神,大大增强了职工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和荣誉感。中国航天事业60年的丰富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归纳起来,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铸牢国家安全基石,把航天防务产业始终放在首位,走军民融合式道路,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抓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简称&三创新&),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企,建设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干部职工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文化引领,传承和发扬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这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实现航天梦需要一代代人为之不懈奋斗!&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仍是时代主题,但并不太平,局部冲突此起彼伏。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加速演进和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的产业革命持续发酵,一些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将对传统的作战样式和产业组织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既迎来了发展的重大利好,同时又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锐意变革、勇于创新,持续提升战略地位、科技含量、绩效水平和职工收入,推动航天科工继续沿着&创新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经济效益好、职工收入高、内外声誉优&的良性发展道路前进。我们将坚持把圆满完成航天防务装备建设任务作为企业追求的最优先目标。先进的航天防务体系是体现航天科工乃至中国航天战略地位的关键所在。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紧贴军队使命任务,紧贴军事斗争需求,紧贴装备发展要求,深入研究联合作战、体系对抗模式,吃透技术、吃透状态、吃透规律,全面提高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自主化、实战化水平,研制生产更多机动灵活、操作简便、免维护、体系贡献度高的新一代武器装备,努力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与此同时,积极参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发展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主的商业航天产业,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商业特色和较强盈利能力的示范项目,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秉持&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航天技术优势,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进一步做强做优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及应用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融入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深化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和发挥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为国民经济稳增长、提质效作出应有贡献。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推动国际航天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将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成效加快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狠抓技术创新,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运用航天科工专有云网平台、航天云网平台和智慧企业运行平台对技术创新的诸多要素进行软整合,系统设计,总体规划,优化配置,动态调整,促进航天科工的科研和制造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狠抓商业模式创新,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进行融合创新,大力推广基于航天云网的&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互利共赢&新型运行模式,积极构建&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新业态体系,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狠抓管理创新,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引入信息化、智能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大力推广智慧企业运行平台,以满足各类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中国航天事业是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和全国人民的事业,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传承中国航天&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和伟大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团结奋进、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加快&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2015版权所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备案序号:京ICP备05C67351号&&京公网安备81号
网站运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新闻中心
地址:北极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航天科工大厦&&&&邮编:100048孙家栋同志事迹
日16:33&&&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孙家栋 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1929年4月出生,1956年8月入党,大学文化。&  孙家栋同志是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在我国自主研发的100多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就有35颗。50年多来,他倾注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他先后担任月球探测工程一期和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建成北斗导航第一代系统。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各项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他提出的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为我国突破卫星基础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础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家栋同志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年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责任编辑:杨媚)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密码:&&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人民日报评论员:爱国奉献的楷模
本报评论员
日08:25&&&来源:
E-mail推荐: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一面旗帜。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5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为开创中国卫星事业新篇章、开启空间事业新纪元,为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战在航天工程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孙家栋的奋斗历程,是航天人发扬伟大航天精神的缩影。  从学习飞机制造到研制导弹武器再到开创卫星事业,孙家栋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到一起,以“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报国之志投身于航天大军,始终不渝地把航天事业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学习孙家栋,就是学习他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一生的追求,把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和对事业的无比忠诚落实到行动中。  从领导完成我国百余颗卫星中34颗卫星的研制工作,到率领嫦娥一号卫星团队实现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又一次历史性跨越,孙家栋注重组织引导科学技术人员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扬技术民主,统筹协调各方共同把复杂难题简单化。他鼓励青年人“放开手脚、大胆工作”,一大批青年人才逐步成为骨干核心。学习孙家栋,就是学习他发挥系统集成优势、发扬技术民主作风的科学精神,坚持严谨务实、精益求精,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青年人成长成才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从领导研制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到中美航天国际合作谈判,又到合作研制“争气星”――中巴卫星,再到挂帅绕月探测重大工程,孙家栋创新思路和方法,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道道复杂难题。学习孙家栋,就是学习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致力于科技攻关,深刻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永葆攻坚克难、永攀高峰的创新意识。  孙家栋视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居功自傲。他的境界里,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他的荣誉里,“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自己”。学习孙家栋,就是学习他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作贡献,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全心全意耕耘在工作岗位。  民族需要脊梁,人生需要信仰。孙家栋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爱国奉献的崇高信仰,始终是他人生的坚固基石。当每个人追寻人生意义、当民族复兴需要脊梁挺起,树立爱国奉献的理念是一切的开始。这是孙家栋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
(责任编辑:高雷)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密码:&&
我要发表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孙家栋的北斗情、中国梦
他,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的全部过程,为我国航天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丁兆威&&
他,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他,先后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他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的全部过程,为我国航天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他,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既是著名科学家,又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2012年6月4日,为表彰他在科学界所作做的卓越贡献,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第77508号《小行星通报》,小行星第148081号以他的名字命名;
1999年9月,他获得了江泽民总书记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1月,获得了胡锦涛总书记颁发的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就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原总设计师、现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
2015年6月,孙家栋院士应邀来深圳参加2015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国际论坛暨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运营商大会,记者有幸对孙家栋院士进行了专访。谈起我国航天事业,孙家栋院士神采奕奕,仿佛回到年轻时代。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
孙家栋院士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经济还很落后,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下,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几十年来,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创造了无数个辉煌。
孙家栋院士回忆,中国一开始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主要是出于国防需要。其实,美、俄(前苏)的两代卫星导航系统都是“冷战”条件下的产物,欧洲的伽利略系统本身也是欧洲独立防务计划的一部分。
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苏军备竞赛的升级,美国国防部不惜斥资120亿美元研制军用定位系统。1978年,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用于GPS系统的卫星,经过10多年的建设,1994年完成组网。
后来GPS导航逐渐应用到飞机导航、航海导航等领域。90年代后,GPS逐渐向交通等民用市场扩展。后来美国意识到,世界各国都没有GPS终端设备,便将GPS信号免费给世界各国使用,他们靠出口终端设备来赚钱,从而带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各国对GPS导航应用的依赖度不断增强,就像生活离不开水和电一样。
早期,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基本以美国GPS为主。这样,在很多方面我们就会受制于人,始终处于被动,就像孙悟空,纵有一个跟头一万八千里的本领也始终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卫星导航技术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未来经济命脉的技术,如果没有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国家信息安全将缺少可靠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系统。于是,中国政府下决心开始搞自己的导航卫星。
1994年12月,北斗卫星导航工程研制、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孙家栋被任命为“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工程总设计师。2000年,随着第一步计划的顺利完成,工程由试验阶段正式转入应用实施阶段。2004年5月,孙家栋被正式任命为“北斗第二代导航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院士介绍,目前世界上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中国的北斗(CNS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格洛纳斯)系统、欧洲的Galileo(伽利略)系统。另外,印度和日本也在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欧盟22国开始搞Galileo(伽利略)时,遭到美国的极力阻挠。这件事本身就说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研发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的决策是多么正确。
中国的航天事业并没有走前苏联和西方国家的路子,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发展,首先解决最实际迫切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先(服务)国防,后(服务)经济建设。此后,我国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建设与发展同步,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在遥感卫星、气象卫星等领域都取得了成功的发射应用,唯有导航卫星领域还是空白。卫星发射是一项要求极其严苛的技术,不容出现分毫差错,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哪怕是一颗螺丝钉都会导致整个卫星发射失败,从而导致“全军覆没”。这个比喻,道出了航天人的压力,同时也道出了他们的孜孜以求和执著精神。
从载人航天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技术得到了检验,同时中国卫星的质量也得到了验证,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国发展卫星导航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卫星导航技术发展“三步走”战略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被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制订了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00年采用双星定位理论首先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一步已按计划于世纪之交圆满完成;第二步,2012年建成拥有10颗以上在轨运行卫星,组成区域北斗卫星导航网络系统,形成区域覆盖能力,开通亚太地区的正式运营,为亚太地区民众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第二步计划也已按计划实现了;第三步,2018年到2020年,拥有并陆续发射补齐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建成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网络,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完成全球性运营管理及用户终端开发工作,为全球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中国卫星导航技术发展坚持四个原则:(1)开放性。因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只有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推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2)自主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中国自主建设和运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独立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导航定位服务;(3)兼容性。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和国际电联框架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与世界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使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卫星导航发展的成果;(4)渐进性。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并实现各阶段的无缝衔接。
2000年10月31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送入地球同步轨道。仅仅时隔50天,2000年12月21日,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也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2007年,中国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开始建设。到2012年10月25日,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北斗导航工程区域组网顺利完成。这个系统能够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这个系统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卫星导航需求,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而且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孙家栋院士把自己的毕生都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担任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总设计师的18年中,他在西昌发射现场组织指挥了14次北斗卫星发射,每次发射至少要亲临西昌卫星发射现场两次。他对航天事业已经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经济价值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战时用于国防,和平时期用于经济建设。航天科技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还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从欧美航天产业发展历程来看,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相关产业的辐射高达1:7至1:14。中国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较欧美略低,相关产业的辐射可以达到1:7至1:10的区间范围。也就是投入1元钱,能够产生7元左右的经济效益。因此,卫星导航技术的经济拉动效应十分明显,潜力无穷。
“国家投入巨资建起北斗导航卫星网络,现在向亚太地区,将来向全球发送免费信号、提供免费服务。而有望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终端接收设备市场如果被国外抢占了,那将是我们巨大的损失。形象点说,也就是我们免费提供的网络和信号,却让别人免费拿去赚钱。因此,我们在发展北斗系统的同时,还要在未来终端产品环节投入更多力量,要花大气力研究开发适应全球不同地区、不同状态的终端接收设备,从而让北斗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孙家栋院士形象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北斗系统巨大的经济价值。
2012年12月,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正式宣布向用户提供试运行。自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即转入与应用推广并举的新阶段,并且逐步展开交通运输、气象、渔业、林业、电信、水利、测绘等应用领域的试运营。孙家栋院士抽出大量时间马不停蹄地考察和走访有典型意义的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的单位和企业。
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其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国防方面,更重要的是:建设自己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强有力地促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卫星导航系统能够服务于众多国民经济领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产业链。卫星导航产业已成为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全球第三个发展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其催生的庞大的经济产业链将恭手让给他人。
当前,卫星导航技术正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促进下,卫星导航数据获取成本大幅降低,使信息互联互通成为可能。孙家栋院士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远超从前。未来,只有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促进产业跨界融合,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卫星导航的驱动创新价值。
&&&&&&&&&北斗系统助力卫星导航和智能交通发展
卫星导航对服务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交通运输业为例,交通运输行业具有移动性、线路长、范围广、分布点多等特点,目前卫星导航民用用户90%集中在交通运输领域。
2013年1月1日,交通运输部启动在江苏、安徽等9省市开展“两客一危”车辆强制安装北斗导航试点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9个示范省市凡上路行驶的大客车、旅游包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更新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所有新进入运输市场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全部加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这是我国第一个北斗系统民用示范工程。
紧接着,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又于2014年联合发布了《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俗称“5号令”)。“5号令”规定:旅游客车、包车客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在出厂前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在出厂前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这一规定意味着,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将成为今后道路运输车辆的“标配”。
2013年10月,我国出台《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培育服务新业态、扩大市场应用、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推动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据有关机构统计,2013年,中国北斗导航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将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大众消费市场如手机定位也将逐步推广普及。
采访中,孙家栋院士表示,此次应邀来深圳参加“2015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国际论坛暨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运营商大会”让他感触颇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智能交通发展中大有可为。
他说,过去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运营商,用的基本都是美国的GPS系统,GPS几乎成为卫星导航系统的代名词。但是,随着我国北斗系统的发展,许多企业已经开始采用北斗系统,有些企业甚至把北斗终端推广到国外市场。
近年,多个城市相继提出打造北斗产业园,这充分显示出,北斗产业化发展前景可期。多年来,深圳和广东省是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研发制造中心,无论是研发制造还是运营服务,都走在了前列。广东和深圳的卫星导航企业,为北斗系统的市场化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寄语卫星导航与智能交通行业,努力创新,开放融合,从而寻求更大的发展,为卫星导航和智能交通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的“北斗梦”一定能实现
孙家栋院士介绍,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需要有36颗卫星来实现。截至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16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工程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目标,区域组网顺利实现。
中国“高分二号”卫星已经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这颗卫星系目前中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空间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意味着卫星从600多公里的太空向地面观察,能看见1米大小物体的轮廓,能清晰分辨出地面汽车的大小。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将使无人驾驶汽车的梦想变为现实。
不久前,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取得面向海事应用的国际合法地位。
按照计划,到2020年前后,将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届时,中国将成为第三个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的国家。系统建成后,将催生庞大的卫星导航产业链,北斗系统将在交通运输、通信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然,目前北斗技术与美国GPS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孙家栋院士表示,美国已经搞了几十年,在卫星导航技术方面的积累比较深厚。但是,我们有自信心,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举例,同样造一颗卫星,美国造出来可能1吨重,中国可能需要1.2吨才能做出来。虽然在某些单项技术方面我们跟美国比还存在差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进行弥补。北斗导航卫星从2012年运行到现在已经三年时间,用户反映,基本上和美国GPS一样,在某些个别时段内,北斗的性能甚至还要比GPS的效果好。GPS能做的北斗都能做,但北斗能做的,GPS不一定能做,比如北斗有短报文通讯功能,2008年汶川地震的第一个地震讯息,就是通过北斗发到北京的。北斗卫星的结构是多轨道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有效地在覆盖遮挡严重地区进行定位,比如说城市高楼林地的地方,大坝、桥梁在山体一侧的时候,GPS是没有办法的。实践证明,尤其在低纬度地区,北斗的定位精度优于GPS。
“北斗应用的发展比我预想的要快”,孙家栋说。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系统现已形成包括基础产品、应用终端、运营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自主北斗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性能、价格与国际同类产品基本相当,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手机导航等领域,效益显著。
)认可的全球第三个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着北斗系统已正式取得海事应用国际合法地位。第一代北斗导航芯片、模块、天线等核心产品主要性能指标接近国际水平,价格基本相当。功耗更低、性能更优、体积更小的第二代北斗射频基带一体化集成芯片预计今年年底将实现量产。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北斗导航型模块出货量已突破600万枚,月销量达到约40-50万片,占市场约15%。北斗导航型基础产品已完成产业化初期的可靠性验证和用户信心培育。未来,在北斗应用方面,将实现北斗大众市场千万量级应用推广。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持续推动中俄、中巴、中泰、中阿、中国——东盟等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北斗国际化应用。
北斗,承载着孙家栋院士和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梦想,也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北斗梦,就是中国梦,强国梦!
(该文写于2015年8月16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航天科技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