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求救

为什么中国人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总是羞于求助?
江光荣,教心理咨询、做心理咨询、研究心理咨询的大学老师
要回答国人为什么在遭遇心理困扰的时候羞于求助,还是要先对求助下个定义,以及确认国人是否真的羞于求助。
因为考虑的是遭受心理困扰的情况,在这里把求助限定在心理求助范围内。心理求助指的是存在心理困扰的人为了解决问题或解除痛苦而向外界寻求帮助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外界是个很广的范围,它可以分为一般的求助行为和寻求专业服务的行为,其中一般求助行为包括向朋友和家人求助、宗教或迷信活动、吃中药治疗、到综合医院普通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而寻求专业服务则包括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测量及诊断鉴定这几类(江光荣,李凤兰,2011)。
我们往往容易认为求助只限于寻求专业心理服务。如果单单从寻求专业服务的角度看,国人的确对心理求助持比较消极的态度。一些研究显示,尽管我国大学拥有相对丰富的心理服务资源,大学生并未对这些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梅锦荣,隋玉杰,曾建国,1998;高一虹,陆小娅,2011)。而费立鹏在 2002 年的调查发现,在中国的自杀死亡者中,仅有 17% 的人死前曾寻求过专业心理帮助(Phillips, M. R., Yang, etal.2002)。我们在 2011 年曾做过一个调查,根据我们在 6 个城市收集到的 2665 份问卷数据,有 16.3% 的个体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其中有 55.9% 的个体没有寻求过专业服务(江光荣,李凤兰,2011)。还有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们在遭遇心理困扰时,通常先求诸于己,后求诸于人,而在寻求他人帮助时,更倾向于向家人和朋友求助,而不是像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求助(Cheung, F. K,1980;张宁,李箕君,袁勇贵, 2001;YiiNii Lin,2002;江光荣,王铭,2003)。
但是如果从广义的心理求助来看,情况好像并没有这么悲观。从我们对大学生求助行为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在面对不同问题时首选的求助对象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有区别的选择也是合理的。比如遇到学业问题倾向于向朋友和老师求助,生活、就业问题倾向于向家人、朋友求助,异性交往问题向朋友或恋人求助,而在失眠和心理 / 情绪问题上,向专业心理服务人员求助的比例明显上升。这种选择在很多时候比单一选择专业的心理服务更容易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江光荣,王铭,2003)。
从总体上说,国人在遭遇心里困扰时确实较少向外界求助,尤其是寻求专业的心理或精神服务。我们过去十几年对心理求助行为做过大量的研究(江光荣,王铭,2003),发现一个人的求助不是&是与否&的行为,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个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或需要帮助(问题知觉)、是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自助评估)、是否需要他人的帮助(他助评估)。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个体有不同的决策行为,并受不完全相同的因素的影响。在问题知觉阶段,个体需要有能力觉察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在觉察到心理问题后,个体要对自己能否有效解决问题进行评估,即进入自助评估阶段。当个体评估后认为单纯依靠个人力量比较难以解决问题时,则进入他助评估阶段,个体要决定是否求助于个人之外的力量,以及向何种力量求助(夏勉,江光荣,2007)。
按照这个逻辑,一个人要向外界求助,首先需要识别出心理问题的存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公众缺乏心理疾病的分类知识,无法依据具体的疾病类别,对疾病症状、原因即处理方法做出相应判断(李凤兰,2015)。许多心理或精神疾病没有被及时识别出来,而被当做情绪或行为或品德问题处理。
&求助自我效能&则是影响人们考虑自我帮助还是向他人求助。求助自我效能感是求助者的两种自我感觉,一个是自己是否能够处理心理问题,一个是自己是否能做一个好的当事人。一个人越认为自己能处理好问题,越倾向于不求助;一个人越认为自己能成为一个好的求助者,则越倾向于求助(江光荣,夏勉,2006;李盈,江光荣,2015)。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人们的求助行为,比如个人认为的公众对某种行为的接纳 - 排斥程度会影响人们求助的意愿(江光荣,夏勉,2006)。不过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心理健康进行影响。心理健康常识水平的提升可以增强求助意愿(孙姣英,2013)。
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的分野也是影响心理求助的重要因素。在公众眼里,&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两类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公众眼里&心理&的问题不需要特别处理,更不需要专业帮助。而一旦必须考虑帮助,就意味着问题的性质发生变化,即问题可能是&精神&上的。按照公众的经验,&精神&的问题是难治愈的,而且后果严重,并且带有严重的社会污名。这使得患者和家属极力避免将问题归于&精神问题&,且为了向外界隐瞒病情而不进行专业治疗,并造成病情的延误(花菊香,2008;李凤兰,2015)。
与此类似,西方有学者发现 &保全面子&是影响华人求助行为的重要因素(Yamamoto, J., etal,1982;Takeuchi, D. T., etal,1988)。台湾的研究者也发现,大学生认为求助代表着自己有问题,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张宁,李箕君,袁勇贵, 2001)。我们对妨碍大学生寻求专业帮助的原因进行分析也发现,不愿表露隐私是妨碍大学生寻求专业帮助的一个主要原因(江光荣,王铭,2003)。另外,如果个体认为知己的心理困扰的原因是可控的,也会倾向于不求助(夏勉,江光荣,2007)。
个体的性别和来源(大城市、中小城镇和农村)也会对个体的求助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在大学生中,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自己处理异性交往问题和心理情绪障碍。而来自于农村大学生比来自于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在经济、城市文化等方面经受较多的压力,较城市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不求助可能不是因为这些同学有更多经验和能力自己应付问题,而只是因为害怕而不愿意求助他人。这也提示高校的心理服务要更加关注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江光荣,王铭,2003)。
以上结合今年来我们研究团队的成果以及国内外其他研究者的成果简单地对国人的求助行为和它的影响因素做了简单的介绍。总体而言,国人在遭遇心理困扰时倾向于先自己解决,再考虑向外界求助。且在向外界求助时也倾向于寻求非专业心理服务人员的帮助。其中原因不能简单归于&羞于求助&,对于某些问题,向家人、朋友、恋人、老师等求助有其合理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体缓解困扰。对于一些达到心理或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个体,则有必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或精神健康服务。鉴于心理知识对于提高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识别率以及打破传统的&精神病&原型的认识局限,我认为应该广泛地对各种心理疾病类型的知识进行宣传,以培养公众对待心理困扰的正确态度,帮助公众及时获得适当形式的帮助。
参考文献:
高一虹,陆小娅. (2001). 大学生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的性别差异. 妇女研究论丛(2), 9-16.
花菊香. (2008). 支持与均衡:精神健康的实证研究. 人民出版社.
江光荣, 李凤兰. (2011). 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5), 81-88.
江光荣,王铭. (2003). 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1(3), 180-184.
江光荣,夏勉. (2006). 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 - 决策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14(6), 888-894.
李凤兰. (2015). 中国公众的心理疾病观:内容、结构及测量.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华中师范大学).
李盈. (2015). 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华中师范大学).
梅锦荣, 隋玉杰,曾建国. (1998). 大学生的求助倾向.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4), 210-215.
孙姣英. (2013). 心理健康常识、自我效能感、社会容认度与专业求助之间的关系.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华中师范大学).
夏勉, 江光荣. (2007). 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报, 39(5), 892-900.
张宁, 李箕君,袁勇贵. (2001). 心理咨询的现状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9(5), 389-391.
Cheung, F. K. (1980).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sian americans.Clinical Psychologist, 23-24.
Joseph Ciarrochi, Frank P. Deane, Coralie J. Wilson, Debra Rickwood. (2002). Adolescents who need help the most are the least likely to seek 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emotional competence and low intention to seek help.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30(2), 173-188.
Joseph V. Ciarrochi, Frank P. Deane. (2001). Emotional competence and willingness to seek help from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source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9(2), 233-246.
Kelly, A. E. (1995). Self-concealment and attitudes toward counseling in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1), 40-46.
Phillips, M. R., Yang, G., Zhang, Y., Wang, L., Ji, H., Zhou, M. (2002).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Lancet, 360(9347), .
Senior, V., Weinman, J., Marteau, T. M. (2002).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control over causes and responses to health threats: a vignette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7(2), 203.
Takeuchi, D. T., Leaf, P. J., Kuo, H. S. (1988). Ethnic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barriers to help-seeking.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3(4), 273.
Vogel, D. L.,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361.
Yamamoto, J., & Acosta, F. X. (1982). Treatment of asian americans and hispanic american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J Am Acad Psychoanal, 10(4), 585-607.
YiiNii Lin. (2002).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helping.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5(1), 47-58.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你这是典型的失恋产生的抑郁症,其实按道理来说你这么到了都读大三了,对于爱情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我不知道在你眼里的爱情是个怎么样的概念你是否能清楚明了的诠释出来,我都有点怀疑。你这种状态我认为是失恋中受到了创伤而没有治愈的一种现象。你受伤害了、你害怕、没信心、焦虑、没有目标等等一些症状其实这些都没什么,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很快你就可以恢复正常,不过你首先要做的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在校园里一个人走走,走上半个小时左右,跑步也行都要在20到30分钟之间。这样不仅对你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但让你也可以不一定要跑步或慢走的形式,你也可以有你以前的兴趣爱好去锻炼,找出你自己感兴趣的是和自己的特长去发展重新找回你的自信、你的勇敢、你的魅力、重拾你自己阳光健康的一面,但是你还是要学会和你的室友同学交流,你可以给你的同学和朋友一些小小的帮助入手都进行跟他们交流,这样会为你的害怕创造一个很好的氛围,但然你要只要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有这样的心理,我帮助了他他就会感激我、会说我是个好人、会对我好、等等一些虚荣心理。如果你有这样的心理那我劝你不要去帮任何人,你要以这样的心态去帮助别人,我的帮助是不求任何人的回报,我的帮助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因为我有这个能力去帮助别人为什么不使用这种能力呢?而让这种能力荒废,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你帮助别人都要以这样的心理去做,当然这也做也有一很好的好处,那就是你可以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别人对你的伤害的防御力。还有就是每个星期要给自己30到40分钟给自己一个安静的心灵空间,让自己的心和灵魂产生对话,你可以是坐在某个地方放松自己的身体闭上眼睛,让几的心和你的呼吸同步,你的脑海里只有你的深呼吸的声音和节奏,慢慢的达到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再想想美好的东西,蓝蓝的天空和碧绿的青草,在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片和谐和安宁,你会觉得自己很轻松很舒服,内心达到一种很平静的状态,在放飞你的灵魂去感受一下,让你的灵魂从你的躯体里飞出你的寝室,漫游在校园里游走,慢慢的又浅而深入你自己的内心深处,对你自己的心结,不平事、不快乐的事、和要思考的事,慢慢的冥想,当然不要害怕你想哭就哭,想叫就叫,把你内心的东西全发泄出来,你就会得到重生,因为你首先要知道你是个人,你是个普通人,你有普通人一样的特点,你应该接受你的所有,这其中有害怕、恐惧、一点点的蠢事、等等一些事。你要认为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谁敢说自己没干过蠢事、糗事、谁没有害怕等等一些,首先你要承认你是个普通人,从内心接受你是个普通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很多人都忽略了自己,他们都这样想自己应该那样做,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他们往往从内心忘却了自己是谁,他们忘却了自己只是个人,还是个普通人这个重要的因素。所以不管是做坏事也好,首先要自己原谅自己,这样才能让你自己从不好的情绪中更快的站起来对不好的事情有更好的防御力。希望你看到我写的这些有帮助,当然至于爱情方面我可以推荐一本很不错的书,你可以去看看,可能你会收获不少。作者是沸洛姆《爱的艺术》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对于谈恋爱中或正准备谈恋爱的人都是一本不错的书。
其它5条答案
附近的朋友等待您的帮助
包打听移动版一般心理问题案例报告与分析_心理咨询案例_心理咨询案例_中国心理学家网
中国心理学家网
&┊&┊┊┊┊┊┊┊
热线咨询 3
┊┊┊┊┊┊┊┊
┊┊┊┊┊┊┊┊
┊┊┊┊┊┊┊┊
&&& 发表日期:日
编辑:shphao
有1191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一般心理问题案例报告与分析
一般心理问题在心理咨询中最为常见,这里提供一个一般心理问题案例报告与案例分析,供需要一般心理问题案例报告与分析的网友参考。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情况
占某,男,19 岁,高三学生,独生子,身高 1.70m 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使。父母从事个体经营,学历专科,家庭和睦,无家族精神病史。
1.2 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从小随父母在小县城生活,父母从事个体经营,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工作繁忙,虽然给来访者提供了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对其心理需求不了解,与来访者的情感联系不是很紧密。从小就是一个人渐渐长大,玩伴很少,父母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取得好成绩时就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成绩不好时则严厉批评。来访者从小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也一向很好。没在学校住宿过,比较独立,好强、内敛,朋友较少。
1.3 主诉与个人陈述
求助者主诉:升入高三的两个月来感到难以入睡、易醒,没有食欲,情绪低落,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最近两周失眠、焦虑、无精打采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无助、不愿见人、十分痛苦。
求助者陈述:自从升入高三以来,学习、生活都不是很适应,一直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感觉自己除了学习就什么都不会了,特别是跟人交往这方面,觉着自己不受同学欢迎,没有什么话题和同学聊,采取的策略就是不理他们,自己一个人玩、学习等。很少有其他活动,最近这种想法越来越凸显,老是会觉着自己不受欢迎,自己笨,和不是很熟悉的人讲话就会紧张,冒冷汗,不知道要说什么,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晚上也总是失眠,上课精力也集中不起来,害怕会耽误自己的学习,自己已经高三了,马上就面临高考了,应该要安心学习才是,可是越是这样想越是着急上火,精力越是分散,害怕会把学习落下,感觉自己真的很笨,连这些情绪都调整不好。很自责也很无助,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1.4 观察与他人反应
朋辈心理辅导员观察:来访者衣着整洁、得体,精神面貌有些憔悴,沉默寡言、高度紧张,不停的搓着双手、低着头,不敢直视朋辈心理辅导员。但是意识清楚、思维清晰,无幻觉、妄想,无思维逻辑障碍,有母亲陪伴来求助。
家人反映:父母对来访者教育很严格,要求也比较高,来访者从小就是很懂事独立,学习也很好,只是不喜欢和同学玩。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认为凡事自己都要做到最好才行。放学回家一般都是回到自己的房间写作业,做自己的事情,很少与父母聊天,吃饭时也很少说话,即使聊天,聊天的内容也仅限于将来读哪所大学,学习最近怎么样等。最近一段时间,情绪比较烦躁,容易发火。
班主任反映:来访者学习比较刻苦、努力、自觉,不太爱说话,上课也不会主动发言,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较少,比较喜欢一个人呆着。最近上课容易走神,问他怎么回事,他也不说,跟他交流时他会很紧张。
同学反映:来访者学习很好,理科尤其突出,但是人比较内向、独立,对班级活动也不是很感兴趣,课间总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坐着,而且和他聊天时感觉他很紧张。最近感觉他好像精神状态不是很好,情绪低落。
1.5 心理测验结果
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取 1-5 级评分标准。总分 182;躯体化 1.79;强迫 1.70;抑郁 2.36;人际关系 2.53;焦虑 2.40;敌对 1.83;恐怖 1.14;偏执 1.83;精神病 1.81;其他 2.00。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其他因子分比常模略高。
1.6 评估与诊断
评估:资料来源可靠。目前求助者主要临床表现有:生理状况:失眠、易醒、食欲下降等,但无躯体性疾病;精神状态: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抑郁、痛苦;注意力不集中,但自知力完整,言行一致,人格稳定;社会功能:人际交往困难,学习注意力分散,社会功能一定程度受损,但还能基本维持。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1、该求助者无器质性疾病。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能主动求治,迫切希望解除烦恼,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抑郁,其程度与个人的经历和处境相符,为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4、该求助者的情绪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未泛化,持续时间两个月,社会功能稍有影响,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5、初步诊断为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焦虑、抑郁,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1.7 该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无器质性病变。
社会性因素:父母教育存在一定问题,要求过于严格,与父母情感联系不够亲密,支持系统不够良好,缺少朋友,沟通较少;无住校经历,自己的生活、交往范围太过狭窄;高三学习压力及强度的增大;人际关系敏感,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心理因素:正值青少年烦恼期;人格存在凡事追求完美、好强、敏感等倾向;存在绝对化、过分概括、糟糕至极等不合理认知,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所有人的欢迎;不合理认知导致内归因倾向,以偏概全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自卑、自责等心理。人格特征上性格内向,追求完美,好强,虚荣心强。
以上因素综合导致来访者出现对现实问题、自己现状的误解和错误评价,弥漫、持续的情绪困扰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2 辅导方案的制定
2.1 辅导目标的确立
近期目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增强其自信心,改善其焦虑情绪,注意力低下等现状。
最终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基础上,促进求助者改善其人际关系,达到其心理健康和谐发展,达到人格完善,最终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2.2 理论原理和方法
针对本案例,拟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朋辈心理辅导中的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做好充分的陪伴、倾听、积极关注等咨询技术。
合理情绪疗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在 20 世纪 50 年底创立此种疗法,其理论认为外界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原因,而是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所引起的。他认为外界事件为 A,人们的认知为 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 C,因此该核心理论又称 ABC 理论。要想改变情绪困扰 C,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 A,而是应该改变认知 B,进而改变情绪 C。就本案例来说,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则就可以在依照以人为本充分相信当事人有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好陪伴和倾听的前提下,引导并帮助其发现自身不合理的认知 B:凡事追求完美以及糟糕至极的认为事情很严重等不合理想法,进而引导他开始转变认知以及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等,最终改变情绪困扰 C。
3 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的整个辅导故事
3.1 第一次辅导故事的展开(辅导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
咨询目标:充分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接受这次咨询是在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实习时导师给我安排的一个个案。来访者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大男孩,主要就是人际关系敏感导致的自卑、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导师考虑我和来访者的年龄相仿,又同是学生,可能会比较容易沟通,能够让来访者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苦恼(符合朋辈心理辅导的咨访关系),于是在导师的安排下与来访者展开了第一次正式的咨询。
下午两点我和导师准时在事先预定好的咨询室等待,大概等到两点半时他和母亲才到了约定地点,随后安排来访者坐在了我的斜对面,刚开始的几十秒中我们彼此沉默,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他,明显感觉他是比较紧张的,不停的来回搓着双手,经过自己少许的思索,最后决定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慢慢地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减轻其紧张的心情。(朋辈心理辅导员内心独白:其实当时自己的内心也是有些忐忑的。首先对于自己就是一个挑战: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是很扎实,没有很多咨询的有效经验。刚开始我就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因为上午正好做了一个咨询,经过导师的督导之后,觉着自己在咨询上太过保守,自己对于来访者的问题没有直接寻问,于是我自以为吸取了上午咨询的教训,可以和当事人直接聊他自己存在的问题,于是我就开门见山的问他,有什么我需要帮助的吗?结果换来的是没有任何的回应以及无声的摇头,我当时就不知道接下来要怎样打破这种局面了,感觉蛮尴尬的。后来我就想到了做咨询可以先了解其基本情况,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些方面,而且可以通过交流也希望暂时缓解一下我们之间这种尴尬气氛,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一问一答的形式)下面是咨询的节选片段:朋辈心理辅导员:咱们可不可以谈一下你和父母平常都是喜欢聊些什么?
来访者:(沉默)我和爸妈平常在家没什么好聊的,有时候在吃饭的时候会说些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吧。
朋辈心理辅导员:哦,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和你爸妈之间很少有交流?(咨询技术:澄清)
来访者:嗯。
朋辈心理辅导员:你会不会希望和他们多聊聊?
来访者:(抬头看了我一下,随后又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有时候会想,但是又觉着,跟他们没什么好聊的。后来慢慢觉着也挺好,自己有很多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朋辈心理辅导员:那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和父母聊聊的话,你还是挺希望爸妈和你谈谈的,是吧?(咨询技术:澄清)
来访者:(若有所思的样子)嗯,应该是吧。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解读:来访者和父母之间缺少一定的交流,学生比较内向,即使自己有什么事情也可能不会给父母说,或者是不知道该怎么跟自己的父母讲。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世界也没有太多的关注,更多关注了孩子的学习。由此可以推想这个家庭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可能是导致来访者人际方面有一定问题的原因。朋辈心理辅导员:你现在上高三是吧?学习是不是很紧张?
来访者:嗯,刚上高三那会,觉着老师讲课的速度一下子快了起来,这个学期需要把高三两册的课程全学完,顿时觉着好有压力,不过后来好多了,觉着自己还能接受了。朋辈心理辅导员:嗯,挺好的。想当初我那会读高三也是,老师讲课速度一下子超快,真怕自己跟不上,真有那么几次自己都感觉急的想掉眼泪了……现在想想还觉着就在眼前呢,转眼间也有些日子了啊!(无意中的自我暴露,找到了整个咨询的突破口:朋辈心理辅导员和来访者相似的生活、学习及情感经历。)
朋辈心理辅导员解读:当我在说这些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来访者开始抬头看我说话了,而且还时不时的点头给我回应,原来共情、理解的力量是那么巨大,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我们之间有着相似的经历,才会有这么大的共鸣产生,这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一个优势:同辈之间相同的人生经历,就会很轻松的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来访者:是啊,不过我好像不是你那么严重,呵呵……看来男孩子的耐受力还是比较不错的。
朋辈心理辅导员:也是哈!(我们俩相视而笑了)
朋辈心理辅导员解读:当时自己真没想到这样适时暴露自己,说出和他有着相同的经历、相似的感受时,一下子能把来访者的心扉打开,做到了主动给予我回应,还好似想跟我开点玩笑,这些改变对于我来说真是太震撼了,也给了我很多灵感启发,从而促进后来咨询工作的展开。事后的反思觉着在咨询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事先做好功课是必须的,但是也需要在咨询的当下能随机应变,有更加针对性的策略,而且可能当时自己也并不是很刻意觉察到自己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只是一个简单的共情,就能让来访者更加的相信你。朋辈心理辅导员找到了和当事人咨询的方式即是准确的给予理解、支持、共情,是这个案例成功的关键。具体后面会有详细的交代。
(由于距离的拉近,我也慢慢地把我们的说话变得随意起来,和他交流时更多的以一个陪伴者的身份和语气与之展开会话。)
朋辈心理辅导员:现在高三了,应该会住校吧?想当年那会我们老师抓的很紧呢,都是两个周才让我们回家一次。你们呢?(抓住相似的学习经历,进一步拉近关系。)来访者:是吗?我一直没住过校,因为家离学校挺近的,所以从上学开始到现在一直没在学校住过,其实有时候在班里面看着在一个寝室住的同学,感觉他们之间很亲密,挺羡慕的……
朋辈心理辅导员:嗯,的确哈。不过人家也算上是同吃同住了,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亲密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你可以这样想,你们也是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的,而且基本上在班级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大家都是一个大的集体,每个人谁也离不开谁!(改变来访者的认知理念)
来访者:也是!可能自己想的太严重了,自我感觉就是跟他们有距离,所以不自觉的就跟他们疏远了,是这样吗?
朋辈心理辅导员:嗯,发现你这家伙领悟力挺强的啊!(及时的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来访者:那是必须滴!嘿嘿……(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头。)(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随意,这也为后来的联系打好了基础。)
朋辈心理辅导员:那你每天的日程安排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开放式问题)
来访者:我每天都是早上 6 点骑车从家去学校,然后在学校上课,晚上还会有晚自习,学校基本没什么活动,下课时间被严重缩短,晚上 9 点回到家,10 点左右睡觉。除了学习之外也没有什么活动安排。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解读:由于不住宿的原因,可能和同学接触的更少,从而没有给自己提供一个和同学多多接触的机会,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课业负担过重,从而没有给他充足的时间发展其他特长,导致现在没有其他的爱好。从而让来访者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没有其他优势,产生自卑心理。
朋辈心理辅导员:你们班有多少同学?
来访者:班里共 55 个学生,男女是分开坐的,前半部分是女生,后半部分是男生,自己坐在最后的一个小角落里头。所熟悉的也就那么几个周围的人,班级其余人员比较陌生基本没怎么说过话。
朋辈心理辅导员:那你有没有玩的特别好的朋友?(封闭式问题)
来访者:有几个……但不多,跟他们聊的也还算可以。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解读:这个班级座次排位男女分开做,对于青少年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课业负担及高考的压力,导致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发展其他的活动,本身他也是个爱学习的学生,所以可能对自己的要求更高(这点也是我的失误,应该再问一下他的学习态度,看其是不是特别重视成绩,是否是拿成绩的高低来评估一切的学生,不过在后续的互动中,我得到了答案:他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任何事情可能都想尽善尽美。)导致自己在其他方面没有得到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咨询时间结束了,导师和其母亲走进了咨询室,看着我和来访者有说有笑的,气氛很是融洽,他们很欣慰,消除了其母亲的疑虑,事后导师告诉我,其实来访者的母亲不是很信任我,觉着我没有太多的经验,也不是很专业,但是最终和谐的氛围说服了来访者的母亲,约定了下次做咨询的时间。(由于来访者高三学习时间比较紧张,他们也是两个周放一次假,所以下次做咨询的时间约在了两个周之后的周日。)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相关专题:
专题信息:
&&<font color=#17/9/24 22:32:56)[33]&&<font color=#17/9/13 22:33:30)[58]&&<font color=#17/9/6 9:09:06)[99]&&<font color=#17/8/23 12:18:35)[<font color=#ff]&&<font color=#17/8/16 9:19:58)[<font color=#ff]相关信息:&没有相关信息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 && && &&
& && &&  &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3& E-mail: QQ:&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
&nbsp&nbsp中国心理学家网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心理障碍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