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一般发热缺陷是什么意思15k是啥子意思

架线输电线路导地线覆冰、舞动、微气象、雷电、电磁场场强、电晕及无线电干扰特殊检测
01通道环境检测
1.1 基本要求
a) 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单位应对所辖区域输电线路导地线覆冰进行必要和规范的测量,为线路抗冰设计及运行中除冰防冰措施提供依据。
b) 导地线覆冰检测应包括确定冰的种类、覆冰后尺寸、密度等。
c) 对于无法在实际线路导地线上测量时,应建立必要的测试站,有条件时可安装导线覆冰监测系统,以便对导线覆冰规律、形成过程有充分了解。
d) 对于严重覆冰线路,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系统。
1.2 地线覆冰类型观测
通过观测导线覆冰的形状及特性,结合当地气象条件,参照下表判断导线的覆冰类型。
按导线覆冰形成条件和性质一般可分为:雨凇、混合凇、软雾凇、白霜、雪和雾,其类型、性质、形成条件及过程如下表所示。
表 导地线覆冰的类型和性质
1.3 地线覆冰截面形状观测
检测人员通过观测运行中导地线覆冰、观测站导地线覆冰或地面脱落的导地线覆冰形状,结合导线覆冰形成过程、物理性质和外形,参照下图各种导地线覆冰截面图,准确判断导地线覆冰形状。
导地线覆冰后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针形、扇形、波状形、梳状形及匣形等,各种导地线覆冰截面形状如下图所示。
(a)针形粒状雾;(b)针形粒状雾;
(c)针形雾;(d)粒状雾;
(e)扇形雾;(f)扇形雾;
(g)扇形雾;(h)扇形雾;
(i)扇形雾;(j)晶状雾;
(k)雾上雨;(l)雨叠加雾;
(m)雨叠加雾;(n)多层雨雾;
(o)匣状雨;(p)匣状雨;
(q)波状雨;(r)波状雨;
(s)椭圆雨;(t)梳状雨;
(u)梳状雨撇;(v)梳状雨;
(w)粘附雪;(x)冻结雪
图 地线覆冰截面形状图
1.4 导地线覆冰参数检测
1.4.1 导地线覆冰直径检测
导地线线覆冰直径检测应采用千分尺或其它类似工具测量。各形状的覆冰按下列情况测量导地线覆冰后参数。
1) 圆柱形覆冰。按图11测量导地线覆冰后直径dz (d为导地线未覆冰时的直径)。
2) 翼形覆冰。按图12测量导地线覆冰后最大直径d1和最小直径d2,即测量导地线覆冰后的长径和短径。
图 圆柱形覆冰
图 翼形覆冰
3) 分裂导线类覆冰。对于二分裂导线,当子导线未被冰连接时,分别测量子导线覆冰直径d1、 d2,如下图 ( a)所示;当子导线被冰完全连接时测量覆冰后最大直径d4和最小直径d3,如下图 (b)所示。对于三分裂导线,在子导线未被冰连接时按下图分别测量三根子导线覆冰后的直径。对于四分裂及以上导线,可参照单导线、二分裂导线及三分裂导线覆冰后的测量方法进行。
(a)子导线分别覆冰;(b)子导线被冰连接
图 二分裂导线覆冰
图 三分裂导线子导线分别覆冰
1.4.2 导地线覆冰密度检测
从线路导地线脱落的冰或测试站导地线覆冰选取检测样冰。
用薄膜将样品包实,利用天平等仪器检测出样品重量,再将样品放入水容器中,用排水法测出冰体积,即可测出导线覆冰密度。
1.4.3 标准冰厚计算
标准冰厚可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确定,一般常根据覆冰冰重进行标准冰厚的换算。
(1)据覆冰冰重计算标准冰厚b0公式:
(2)据覆冰直径计算标准冰厚b0公式:
(3)根据覆冰长短径计算标准冰厚b0公式:
ρ --- 实测或调查覆冰密度, g/cm3;
Υ--- 导线半径,mm;
R--- 覆冰半径(含导线),mm;
Ks--- 覆冰形状系数,覆冰短径与长径的比值;
L--- 覆冰体长度,m;
G--- 冰重,g;
a--- 覆冰长径(含导线),mm;
c--- 覆冰短径(含导线),mm。
其中覆冰形状系数Ks应由当地实测覆冰资料计算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地区可参考下表选用。在应用时,小覆冰的形状系数应靠下限选用,大覆冰的形状系数应靠上限选用。
表 覆冰形状系数
1.5 输电线路导地线覆冰在线检测
a) 利用安装在线路上的监测装置,自动采集输电线路力学参量(悬挂载荷、风偏角、倾斜角)、气象条件(环境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多种现场信息,借助输电导线等值覆冰厚度计算数学模型,自动完成不平衡张力和等值覆冰厚度的定量计算。
b)通过图像监测方法实现对输电线路覆冰状况、覆冰厚度、覆冰均匀性的定性分析判定。
c)通过精确图像监测与差异辨识实现对输电线路实际覆冰厚度的测算。
02导地线舞动检测
2.1 基本要求
a)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单位应编制详细的舞动检测应急预案,包括检测点布设、检测人员组织、检测内容、检测方法、检测设备仪器等,明确舞动检测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b)进入冬季输电线路易覆冰舞动期间,线路运行维护单位应及时收集周天气预报和近两天的天气预报信息,并做好舞动检测应急预案启动前准备。
c)线路发生舞动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检测人员应以最短的时间抵达现场,按照检测预案开展检测工作,规范收集和整理相关检测信息。
d)舞动过程的录像资料画面应尽可能的稳定并持续一定时间段,舞动背景应尽量选择固定参照物
e)现场舞动检测时应先站在线路上风侧安全距离外观测杆塔有无明显受力失衡现象,如出现不稳现象,应始终处于线路上风侧安全距离处采集相关信息。如发现杆塔本体螺丝脱落较多时,应立即退到上风侧安全处观测。
f)在整个信息采集过程中应随时注意线路整体受力,防止出现断线、绝缘子脱落、倒杆塔等事故危及检测人员安全。
2.2 导地线舞动检测内容
a)冰风参数,包括导地线覆冰形状、厚度、风速、风向、气温等。
b)线路结构与参数,包括导地线类型、直径。
c)线路的走向与风向的相对关系,即线路走向与风向夹角。
d)地形与地势,判断是平原、山区、丘陵或舞动微气象区等。
e)导地线舞动的振幅、频率、阶次及导线弧垂。
f)舞动过程录像。
g)现场可见照片,主要包括:现场杆塔及导地线覆冰照片、导地线脱落的冰形状和厚度检测照片、线路走向周边地形地貌。
2.3 常见舞动检测方法
2.3.1 摄像仪检测法
摄像仪检测法主要是通过摄像装置采集现场线路舞动信息,借助后台特定分析软件,分析线路舞动的振幅、频率、阶次等。主要步骤如下:
1) 确定测站点位置。在保证检测人员安全性前提下尽可能使测站点位于所测档距的中央。
2)确定拍摄对像。即半波、全波、全档拍摄、多档拍摄,保证拍摄目标包含参照物(如杆塔)。
3) 影像分析。通过分析拍摄影像,确定后续处理软件所需数据,半波长度、舞动观测时间及相应舞动周期数、参照物实际长度、图像中振幅相对值。
4) 后续数据处理。将线路参数、舞动参数输入特定软件得到舞动检测所需数据。
2.3.2 经纬仪检测法
经纬仪检测法主要是通过经纬仪采集现场线路舞动信息,借助后台特定分析软件,分析线路舞动的振幅、频率、阶次等。主要步骤如下:
1) 确定测站点位置。在保证检测人员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测站点位于所测档距的中央。
2) 确认参照标志。选择线路杆塔中标志性的点(如导线与横担的连接点)等。
3) 测定相关参数。导线与横担的两个连接点间的距离以及测站点分别与两个连接点间的距离。
4) 测定舞动参数。波腹点的水平角、波腹点的波峰与波谷的高度角。
5) 后续数据处理。将相关参数、舞动参数输入特定软件得到所需数据。
2.3.3 其它检测方法
1) 人工简易检测测法
检测人员选择合适位置朝波腹点的位置伸直手臂,用两指夹住笔杆,使笔杆垂直,用一只眼睛观测,使笔杆上端与最大舞动幅点处的舞动上限在同一视线上,保持笔杆不动,记下与该点的舞动下限点成同一视线的笔杆上一点,采用相同的方法在同样远的距离处测量一已知尺寸的参照物,根据比例关系估算出舞动幅值。
2) 线路舞动在线监测法
通过在导线上安装舞动在线监测装置(数据采集终端),采集现场导线舞动的幅值、频率、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参数;通过GPRS/CDMA无线通讯网络将有效参数传往监控中心;后台软件分析系统利用趋势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模糊判断、迭代技术等手段对数据和杆塔的设计参数进行分析处理,分析出输电线路的舞动状况,预测舞动的发展趋势。
03线路周边微气象检测
3.1 基本要求
a) 输电线路周边微气象检测主要包括:降雨、降尘、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运行单位应结合实际运行维护和规划设计需要,选择相应的检测项目。
b)输电线路周边微环境检测布点应结合线路走廊所处的微环境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特殊区域进行布设。
c)输电线路周边微环境检测时间应根据检测项目的实际用途确定。
3.2 常见检测项目及方法
3.2.1 风速风向的检测
1) 检测方法:
仪表检测法
2) 检测步骤:
(1) 检测时选择合适的位置应将仪器举到观测者头部上方,以免观测者的身体或其它障碍阻挡风的流动。
(2) 观测风速时,应在风杯转动10s~15s之后风速稳定时方可进行读数。在测量小阵风时,可读一次数;但在测量风速改变较大的阵风时应多读几次数,然后取其平均值。
(3) 观测风向时,应在风向指针稳定时读取风向方位读数。
(4) 风力等级和对应风速
不同风力等级、对应风速及陆地固定参照物特征如下表所示。
图 不同风力等级、对应风速及陆地参照物待征
3.2.2 湿度和温度的检测
1)线路周边湿度和温度检测一般可采用电子湿度仪、温度仪检测。
2)检测时应清除原记忆的检测记录,将仪器仪表调至自动检测状态,等检测数据稳定后记下对应的温湿度数值。
3.2.3 降雨量的检测
1) 线路周边降雨量检测一般用专业的雨量器和雨量计检测,也可用带刻度的量筒或量杯检测,用量筒或量杯检测时,其口径应≥20cm,并应有防止雨水溅失措施。
2)检测时应将检测仪器或装置垂直置放于线路周边开阔地,量具口距离地面的高度应≥70cm。
3)一般所说的降雨量指日降雨量,即24h内积聚在单位面积上的积水深度,单位为毫米。
4)降雪季节应将收集到的雪花融化后再读数。
3.2.4 线路周边降尘检测
架空输电线路周边环境降尘检测一般采用集尘缸检测法,通常委托专业检测部门进行。输电线路周边环境降尘检测方法、步骤、及计算步骤如下:
(1) 检测方法:
集尘缸检测法
(2) 检测步骤:
1) 仪器及试剂的选择
仪器:集尘缸、瓷坩锅、瓷蒸发皿、燃杯、天平。
试剂:乙二醇水溶液
2) 采样点的设置
设置采样点时应考虑集尘缸不易损坏且便于取样操作,采样点附近不应有高大建筑物,不受局部污源影响,放置高度5m~12m。
3) 放缸前的准备
将集尘缸洗净,在缸内加60ml~80ml乙二醇水液作防冻剂,加适量水(冬夏季加50ml、其它季节加100ml~200ml),记录缸号、地点和放置时间。
4) 采样收集
每月定期换取集尘缸一次(30±2天),提取时记录时间,将采集液塑料袋封口,带回试验室。在夏季多雨季节应注意缸内积水情况,如水满溢出应及时更新集尘缸。
5) 实验室检测
非水溶性降尘量的测定:
用光洁的镊子将落入缸内的树叶、小虫等取出,并用水淋洗附在其上的细小尘粒。开启水流泵,在抽滤下将缸内的样品溶液分次倒入已恒重的坩埚内,用水仔细冲洗缸壁上的尘粒,直到全部尘粒转入坩埚内为止,抽干。开启放空阀,使空气进入抽滤瓶后,再关闭水流将古氏坩埚于105℃烘干至恒重。降尘量按下式计算:
M1—非水溶性降尘量,t/km2·月;
W1—非溶性降尘及坩埚的重量,g;
W2—坩埚的重量,g;
S—集尘缸缸口圆面积,mmm2;
n—采样天数。
水溶性降尘量的测定:
将以上抽滤瓶中滤液移到500ml量筒中,再用水补充至体积刚好500ml,用玻璃棒搅匀待测(若滤液体积大于500ml,可小心蒸发至小于500ml)。从500ml滤液中取出200ml,分次倒入已恒重的瓷蒸发皿中,在沸水浴涡上蒸干,再于105℃烘干至恒重。按下式计算。
Mˊ—水溶性降尘量,t/km2·月;
W1′—水溶性降尘及瓷蒸发皿重量,g;
W2′—瓷蒸发皿的重量,g;
n—采样天数
S—集尘缸口面积,mm2。
总降尘量M按下式计算:
M=M1+ Mˊ(克)
M1—非水溶性降尘量,g;
Mˊ—水溶性降尘量,g。
04电场和磁场场强检测
4.1 基本要求
a)工频电场和磁场的测量应使用专用的探头或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仪器,且必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在检定有效期内。
b)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应按照DL/T 988相关规定进行。
c) 测量正常运行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和磁场时,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地点应选在地势平坦、远离树木、没有其它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广播线路的空地上。
d) 测量工频电场和磁场时,测量仪表应架设在地面上(1~2)m的位置,一般情况下选1.5m,也可根据需要在其它高度测量,测量报告应清楚地标明。
e)工频电场和磁场检测时的环境湿度应在80%以下。
f)工频电场可只检测其垂直于地面的分量,即垂直分量;工频磁场应同时检测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
g) 工频电场强度检测时,检测人员离检测仪表的探头应大于2.5m,场强仪和固定物体的距离应大于lm。
h) 直流线路地面场强检测应在风速小于2m/s、无雨、无雾、无雪的天气下进行,检测时间段不应大于30s,检测仪表应直接放置在地面上,探头与地面间距离应小于200mm,接地板应良好接地。
i)直流线路地面场强和离子流密度连续检测中,检测数据分散性较大,应用累计概率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根据DL/T 1089要求,每个测点测量数据不少于100个。
j)检测记录应包括检测点位置、检测时间、环境温度、湿度及仪器等。
4.2 交流线路下地面工频电场和磁场检测
a)检测点应选择在导线档距中央弧垂最低位置的横截面方向上。单回送电线路应以弧垂最低位置中相导线对地投影点为起点,同塔多回路线路应以弧垂最低位置档距对应两铁塔中央连线对地投影点为起点,测量点应均匀分布在边相导线两侧的横截面方向上。对于以铁塔对称排列的送电线路测量点只需在铁塔一侧的横截面方向上布置。测量时两相邻测量点间的距离可以任意选定,但在测量最大值时,两相邻测量点间的距离应不大于lm。
b)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和磁场一般测至距离边导线对地投影外50m处即可。单回路最大电场强度一般出现在边相外,而最大磁场强度一般应在中相导线的正下方附近。
4.3 交流线路邻近民房工频电场和磁场检测
4.3.1 民房内场强测量
应在距离墙壁和其它固定物体1.5m外的区域内测量所在房间的工频电场和磁场,并测出最大值,作为评价依据,加不能满足上述与墙面距离的要求,则取房屋空间平面中心作为测量点,但测量点与周围固定物体(如墙壁)间的距离至少1m。
4.3.2 民房阳台上场强测量
当阳台的几何尺寸满足民房内场强测量点布置要求时,阳台上的场强测量方法与民房内场强测量方法相同;若阳台的几何尺寸不满足民房内场强测量点布置要求,则应在阳台中央位置进行测量。
4.4 直流线路下地面场强和离子流密度检测
a)检测点应选在地势平坦、远离树木杂草、没有其它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广播线路的空地上。
b)地面合成场强和离子流密度检测点应选择在极导线档距中央弧垂最低位置的横截面方向。检测时两相邻测点间距离可任意选择,检测最大值时两相邻测点间距离应不大于5m。
c)直流输电线路下合成场强和离子流密度一般检测至距离边导线对地投影外50m处即可。
4.5 直流输电线路邻近民房合成场强和离子流密度检测
邻近民房位置的地面合成场强和离子流密度的检测点应布置在靠近线路最近极导线侧距离民房(围)墙外侧不小于1m处,当线路极导线距离房屋距离较近(极导线距离房屋中小距离5m~10m)时,可在民房楼顶位置检测。
05雷电检测
5.1 基本要求
a) 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单位应对所辖区域输电线路雷电信息进行收集,为线路防雷设计及运行中防雷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b) 输电线路雷电信息收集应包括对应区域雷电日、雷电幅值、雷电极性、落雷密度、气象信息、雷击型式、地形特点等。
c)雷电信息检测应采用专用检测仪器或装置。
5.2 常见雷电检测方法
目前普遍采用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方法,即利用已建成和布设的雷电监测网实时采集雷电发生的信息,包括发生时间、位置、雷电流幅值、极性等。该监测方法是目前输电线路周边雷电参数检测最常用的方法。
06线路电晕及无线电干扰检测
6.1 基本要求
a) 线路电晕及无线电干扰检测应采用专业的准峰值检波仪器,并严格按GB/T 7349相关规定进行。
b)每次进行检测前应按仪器使用说明对仪器进行校准。
c)检测时应尽量避开其它因素无线电干扰场的影响,应优先采用环状天线。
d)参考检测频率为0.5(1±10%)MHz,也可用1 MHz。为避免单一频率下检测误差影响,应在干扰频带内对各个频率进行测量,并绘出相应曲线。
e)沿被测线路的气象条件应近似一致,在雨天测量时,只有当下雨范围为测试现场周围(或方圆)为10km以上时,测量才有效。
6.2 交流线路电晕及无线电干扰检测方法
6.2.1 选择合适的检测点
1) 检测地点选在地势较平坦,远离建筑物和树木,没有其它电力线和通信广播线的地方,电磁环境场强至少比来自被测对象的无线电干扰场强低6dB。
2) 检测点应选在档距中央附近,距线路末端10km以上,若受条件限制应不少于2km。
3) 检测点应远离线路交叉及转角等点,对干扰实例进行调查时例外。
4) 检测点应距边相导线投影20m处。
6.2.2 按要求架设检测天线和仪器
环状天线底座离地面不应超过2m,沿天线轴线旋转获得最大读数位置,采用柱状天线时,应避免其端部电晕放电影响。
6.2.3 检测读数
检测时若仪表读数稳定,可直接记录下读数;若仪表读数是波动的,应使用记录器记录或每0.5min读一个数,取其10min的平均值为检测读数。对使用不同天线的检测读数,应分别记录与处理。
6.3 直流线路电晕及无线电干扰检测方法
a)检测点位置选择按标准6.6.2中要求进行,检测距离应为线路外侧正极性导线投影20m处,为了比较,也可以同时在线路外侧负极性导线投影20m处检测。
b)检测仪器架设及读数按交流线路要求进行。
c)直流线路一般在天气良好情况下出现最高无线电干扰,风速、风向对其检测值影响也较大,检测时应记录下对应风速和风向。
07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检测
7.1 基本要求
a)架空输电线路导线(含引流线)、设备金具、绝缘子等原器件因电流、电压致热效应或其它致热效应引起的局部发热故障,可采用红外诊断检测技术对带电设备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基本要求等严格按DL/T 664相关规定执行。
b)检测人员要求
红外检测属于设备带电检测,检测人员应具备如下条件:
1) 熟悉红外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诊断程序,了解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性能,掌握热像仪的操作程序和使用方法。
2)了解被检测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运行状况和导致设备故障的基本因素。
3) 熟悉本标准,接受过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培训,并经相关机构培训合格。
4) 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熟悉并能严格遵守电力生产和工作现场的有关安全管理规定。
c)安全要求
1) 应按照DL408相关规定。
2) 应按照变电站及线路巡视的要求。
3) 如需登杆塔进行检测,应严格按照带电作业要求,办理工作票和履行相关许可手续。
d)检测环境条件要求
1)一般检测要求
(1) 被检测设备是带电运行设备,应尽量避开视线中的封闭遮挡物,如超高树木等。
(2)环境温度一般不低于5℃, 相对湿度一般不大于85%;天气以阴天、多云为宜,夜间图像质量为佳;不应在雷、雨、雾、雪等气象条件下进行,检测时风速一般不大于5m/s,现场观察可参照C.13不同风力等级、对应风速及陆地参照物待征。
(3)户外晴天要避开阳光直接照射或反射进入仪器镜头,在晚上检测应避开灯光的直射。
(4)检测电流致热型设备,最好在高峰负荷下进行。否则,一般应在不低于30%的额定负荷下进行,同时应充分考虑小负荷电流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精确检测要求
除满足一般检测的环境要求外,还满足以下要求:
(1) 风速一般不大于0.5m/s。
(2) 设备通电时间不小于6h ,最好在24h以上。
(3) 检测期间天气为阴天、夜间或晴天日落2h 后。
(4)被检测设备周围应具有均衡的背景辐射,应尽量避开附近热辐射源的干扰。
(5)避开强电磁场,防止强电磁场影响红外热像仪的正常工作。
7.2 检测项目及方法
a) 一般检测
1) 仪器在开机后需进行内部温度校准,待图像稳定后即可开始工作。
2) 一般先远距离对所有被测设备进行全面扫描,发现有异常后,再有针对性地近距离对异常部位和重点被测设备进行准确检测。
3) 仪器的色标温度量程宜设置在环境温度加10K~20K左右的温升范围。
4) 有伪彩色显示功能的仪器,宜选择彩色显示方式,调节图像使其具有清晰的温度层次显示,并结合数值测温手段,如热点跟踪、区域温度跟踪等手段进行检测。
5) 应充分利用仪器的有关功能,如图像平均、自动跟踪等,以达到最佳检测效果。
6) 环境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仪器重新进行内部温度校准,校准方法按仪器的说明书进行。
7) 作为一般检测,被检测设备的辐射率一般取0.9左右。
b)精确检测
1) 检测温升所用的环境温度参照体应尽可能选择与被测设备类似的物体, 且最好能在同一方向或同一视场中选择。
2) 在安全距离允许的条件下,红外仪器宜尽量靠近被测设备,使被测设备(或目标)尽量充满整个仪器的视场,以提高仪器对被测设备表面细节的分辨能力及测温准确度,线路检测一般需使用中、长焦距镜头。
3) 为了准确测温或方便跟踪,应事先设定几个不同的方向和角度,确定最佳检测位置,并可做上标记,以供今后的复测用,提高互比性和工作效率。
4) 正确选择被测设备的辐射率,特别要考虑金属材料表面氧化对选取辐射率的影响,一般为:导线及金具选择0.85~0.90;瓷绝缘子一般选择0.90~0.92;复合绝缘子一般选择0.91~0.94。
5) 将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测量距离等补偿参数输入,进行必要修正,并选择适当的测温范围。
6) 记录被检设备的实际负荷电流、额定电流、运行电压,被检物体温度及环境参照体的温度值。
7.3 判断方法
a)表面温度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和电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 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温度值, 对照输电线路各种金具、材料及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的有关规定,结合环境气候条件、负荷大小进行分析判断。
b)同类比较判断法
根据同组三相设备、同相设备之间及同类设备之间对应部位的温差进行比较分析。对于电压致热型设备,应结合图像特征判断法条进行判断;对于电流致热型设备,应结合相对温差判断法条进行判断。
c)图像特征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电压致热型设备。根据同类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热像图,判断设备是否正常。注意应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对图像的影响,必要时结合电气试验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d)相对温差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设备。特别是对小负荷电流致热型设备,采用相对温差判断法可降低小负荷缺陷的漏判率。
e)档案分析判断法
分析同一设备不同时期的温度场分布,找出设备致热参数的变化,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f)实时分析判断法
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红外热像仪连续检测某被测设备, 观察设备温度随负载、 时间等因素变化的方法。
7.4 诊断判据
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判断依据详细见下表。
表 电流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及处理方法
7.5 缺陷类型的确定及处理方法
红外检测发现的设备过热缺陷应纳入设备缺陷管理制度的范围,按照设备缺陷管理流程进行处理。根据过热缺陷对电气设备运行的影响程度其处理方法可按下进行。
7.5.1 一般缺陷
指设备存在过热,有一定温差,温度场有一定梯度,但不会引起事故的缺陷。这类缺陷一般要求记录在案,注意观察其缺陷的发展,利用停电机会检修,有计划地安排试验检修消除缺陷。
当发热点温升值小于15K时,不宜采用表C.10的规定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对于负荷率小、温升小但相对温差大的设备,如果负荷有条件或机会改变时,可在增大负荷电流后进行复测,以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当无法改变时,可暂定为一般缺陷,加强监视。
7.5.2 严重缺陷
指设备存在过热,程度较重,温度场分布梯度较大,温差较大的缺陷。这类缺陷应尽快安排处理。对电流致热型设备,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强检测等,必要时降低负荷电流;对电压致热型设备,应加强监测并安排其它测试手段,缺陷性质确认后,立即采取措施消缺。
7.5.3 危急缺陷
指设备最高温度超过设备、金具、材料规定的最高允许温度的缺陷。这类缺陷应立即安排处理。对电流致热型设备,应立即降低负荷电流或立即消缺;对电压致热型设备,当缺陷明显时,应立即消缺或退出运行,如有必要,可安排其它试验手段,进一步确定缺陷性质。
08带电设备紫外诊断检测
8.1 基本要求
a)架空输电线路导线(含引流线)、设备金具、绝缘子等原器件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电晕放电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可采用紫外诊断检测技术对带电设备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基本要求等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b) 检测人员要求
应用紫外成像仪对输电线路电气设备电晕放电检测是一项带电检测技术,从事检测人员应具备如下条件:
1) 了解紫外成像仪的基本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性能,掌握仪器的操作程序和测试方法。
2) 通过紫外成像检测技术的培训,熟悉应用紫外成像仪对电气设备电晕检测的基本技术要求。
3) 了解被检测设备的结构特点、外部接线、运行状况和导致设备缺陷的基本因素。
4) 具有一定现场工作经验,熟悉并能严格遵守电力生产和工作现场的有关安全规程及规定。
c)安全要求
1) 对电力设备进行紫外成像检测应严格遵守 DL408 和 DL409。
2) 对电力设备进行紫外成像检测应严格遵守变电站及线路巡视要求。
3) 如需登杆塔进行检测,应严格按照带电作业要求,办理工作票和履行相关许可手续。
d)检测环境条件要求
1)一般检测要求
(1) 被检设备是带电设备,应尽量避开影响检测的遮挡物。
(2) 不应在有雷电和中(大)雨的情况下进行检测。
(3) 风速宜不大于 5m/s,现场观察可参照C.13不同风力等级、对应风速及陆地参照物待征。
2)准确检测要求
除了满足一般检测要求之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 风速宜不大于 0.5m/s。
(2) 尽量减少或避开电磁干扰或其它干扰源对仪器测量的影响。
e)仪器要求
紫外成像仪应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图像清晰、稳定,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动、静态图像存储功能,在移动巡检时,不出现拖尾现象,对设备进行准确检测且不受环境中电磁场的干扰。
1) 数字式紫外成像仪
数字式紫外成像仪应具备紫外光图像与可见光图像叠加,实时显示设备电晕放电状态和在一定区域内紫外线光子的数值,具有光子数计数功能,具备抗太阳光中紫外线的干扰,在日光下也能观测电晕。
2) 电子光学紫外成像仪
电子光学紫外成像仪应具有实时显示电晕放电位置和放电形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操作简便,宜在夜晚或阴天检测。
8.2 检测项目及方法
8.2.1 一般检测
1) 紫外成像仪开机,根据光子数的饱和情况,逐渐调整增益,将增益设置为最大。
2) 调节焦距,直至图像清晰度最佳,在图像稳定后即可开始检测。
3) 一般先对所有被测设备进行全面扫描,发现电晕放电部位,然后对异常放电部位进行准确检测。
8.2.2 准确检测
1) 紫外成像仪观测电晕放电部位应在同一方向或同一视场内,并选择检测的最佳位置,以避免其它设备放电的干扰。
2) 在安全距离允许的范围内,在图像内容完整的情况下,紫外成像仪宜尽量靠近被检设备,使被检设备电晕放电部位在视场范围内最大化,记录紫外成像仪与电晕放电部位距离。在实际测量中应根据现场需要参考下列公式进行校正。
电晕放电量与紫外光检测距离校正公式如下公式所示,按 5.5m 标准距离检测,换算公式为:
x——检测距离,m;
y2 --- 在x距离时紫外光检测的电晕放电量;
y1 --- 换算到5.5m 标准距离时的电晕放电量。
3) 在一定的时间内,紫外成像仪检测电晕放电强度以多个相差不大的极大值的平均值为准,并同时记录电晕放电形态和具有代表性的动态视频过程以及绝缘体表面电晕放电长度范围。
4) 检测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的光子数增加并出现饱和时应降低其增益后再检测。
5) 当电气设备外绝缘出现高频度、间歇性爆发的电晕放电并短接部分干弧距离后,应重新校核和评估电气设备外绝缘耐受水平。
8.3 诊断方法
a) 图像观察法
主要根据电气设备电晕状态,对异常电晕的属性、发生部位和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和缺陷定级。
b) 同类比较法
通过同类型电气设备对应部位电晕放电的紫外图像或紫外计数进行横向比较, 对电气设备电晕放电状态进行评估。
以上仅供参考,实际以《架空输电线路检测技术导则》(DL/T)规定为准。
舞出精彩人生
输电线路的我们
基础知识平台
最专业的输配电线路
输配电线路
微信号:shudianxianlu
公众号:输配电线路
设计总群:
配电网群:
结构总群:
施工总群:
运检总群:
电力电缆群:
合作信箱:
公众号由众多输配电线路技术爱好者组建,欢迎大家分享相关技术知识。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若涉及版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资15k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