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后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单住分别是什么?

东边24千米处.
科目:初中数学
某检修小组乘一辆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检修路线,规定向东走为正,某天早晨.从A地出发到晚上收工时,行走的记录如下(单位:km):+18,-9,+7,-14,-6,+15,-6,-8.(1)收工时,检修小组在A地的何方,相距多远?(2)若汽车行驶每千米耗油a升,求这天共耗油多少?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我的图书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 7123451.2.3.711121“”23“”4123451* & &
& &122“”345223123123“”2132345“”“”6“”313“”2341231212334…12236347454412142“”3“”4“”58641210159512182381528345112102612.3.81828311132114312541267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 1. 13-1511.2.3.. & 11. 602.33.4.60÷3 &6÷3=2& & & 60÷3=206. .&80÷4 & & & & & & 60÷2(1)(2). & 11.2600÷32. 6÷3=2 & & 600÷3=2003.&360÷6 & & &640÷8. & 11.240÷32. 24÷3=8 & &240÷3=801& & & &40÷5 & &640÷82171.22.16212..122“”3124÷3≈ & ,45. & 1 & &260÷4≈ & & 2602402802 & &18673171.26÷2 & 60÷2 & &600÷2 & & 6000÷28÷4 & 80÷4 & &800÷4 & & 8000÷410÷2 &2×5 & & 60÷3 & & &20×324÷3 &240÷3 & 2400÷3 & 120÷370÷7 &10×7 & &54÷6 & & &48÷8125÷2 & &378÷5 & &435÷7297÷4 & &469÷8 & &194÷68÷2 & 80÷2 & 800÷2 & &8000÷218÷3 &180÷3 &÷3 54÷9 &6×9 & &81÷9 & & 7×98×9 & 7×9 & &27÷3 & & &6×75×8 & 40÷5 & 45÷5 & & &21÷34.1911.2.3..3 & &60÷3=9÷3=&69÷3=80÷2=6÷2=&86÷2=.1. 12.3.4.5.6.& &2 & & 4 & 6 & && & & & & & & & 6& & & & & & & & 0& &4 & & 8 & 4 & & & & & & & & & & & & & 0. & 212.& 5.2021 2 31.2.310041021300÷3=10030÷3=1012÷3=412342÷3=114 & & & & & & &1.22.263.4.2025.1.21461.2. &1.2. 32131. &80÷5 & 68÷4 & & 98÷7&864÷4 & 936÷2 & &696÷421.21422231.12.3.1 &1.2. 74×4=296 & & & & & & &52×7=364296÷4= & & & & & & & & & 364÷7=3. 284÷4= & & & & & & & &350÷7= & && & & 16÷4= & & & & & & & & 14÷7=296÷4= & & & & & & & &364÷7= 1.32.1261233 & &9& & & 6 & & 2 & 3 & &8& & & & & & 1 & 8& & & & & & & & 5 & &8& & & & & & & & 5 & &44& & & & & &238÷639……44. 156÷35. 378÷6 & & & & & & 425÷56.31.156÷3 & &434÷8 & & 605÷5 & & &863÷72.176÷2 & & & & 456÷4381÷3 & & & & 495÷543231——81.2.1() &12022332345“”6778742541.2.3. 1.202. &18×6=108 & & & & & 46×7+3=325108÷6= & & & & & & 325÷7= & & & & &3 =+=1. 42. 100298 & & &98÷7=143. 1.252.263055526-274—71.2. 1. 27527×5=135135÷5=272.276 & &2 & & &×4=104 & & 1. 263==—2 27762852851.“00”2. 00 &1.52.53.1444÷41(2)0÷30300÷2 & & 0÷4 & & 0÷5 & & 0÷ & & 0÷072961.2.0003.0 &12. 103×3 & & & & & & & 309÷3=1031.60& & & & & & & & 1 & 0 & 33 & & 3 & 0 &9& & & & & & & & 3& & & & & & & & & & 0& & & & & & & & & & 0&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0 &2. 535÷5 & & & & & & & 618÷6 & & & & & &6015÷336015÷303.
& & &605÷87074. & &420÷3 & & & & & & & & && & & & &1 & 4 & 0 & & & & & & & & & &0??3 & &4 & 2 & 0 & & & & & &3 & && & & & &1 & &2 & & & & & &1 & &2 & & & & & & & & &05 &1.282.29831701132÷8 & &45÷5 & &63÷7 & &42÷6 & &54÷9 & &25÷5& & & &13÷4 & &26÷8 & &33÷6 & &52÷8 & &46÷9 & &61÷82& & & &760÷4 & & & &405÷230178324 832÷4=3÷410312615÷3 & &624÷6 & &218÷2 & &525÷533324331306÷3 & &360÷3 & &680÷4 & &608÷4932711152415÷3 & & & & &280÷6125624562÷424102631÷3 & &340÷2 & &704÷5 & &843÷638164133517÷5 & &403÷8 & &262÷6 & &564÷723310335801 & 30÷7 & &36÷8 & &68÷9 & &60÷744÷6 & &53÷8 & &27÷4 & &14÷32& & & & 218÷2 & & & & 704÷53700÷7 & &7200÷9 & &4000÷8 & &880÷4600÷2 & &5400÷6 & &5500÷5 & &390÷3164352350& & & & & & & & & & & & & & 1066109423420511——1211334 2313120450822552345876÷3242÷4896÷8644÷7753÷5417÷63623170÷8 & 44÷9 & 79÷2 & 161÷2 & 344÷9 & &688÷8 & 99÷585÷4 & 51÷5 & 13÷2 & 46÷7 & &23÷3 & & 81÷2 & &176÷8262544783÷6 & & & 584÷5824÷4 & & & & & &920÷8720÷3 & & & & & & & &204×3238647 & & & & & & & & & 412—2985576÷3÷4 & & & & & & & 81×7÷9201232—365 & & & & & 399÷7294672÷2×3 & & & & & 601—246÷563308441212& & & & & &13——14221 & 381123345678 12402 & 2156 23456137178991013832111210101110”402413514——15 42117 &5 & 4 & &82&162636474&5& 67+5+4+8476403& &&1341&27916231195952199972& 21978419999 99100%9&41256456135130135&16 & &123121423144& & & 4 & [ & & &100 & & & & & & & & & 98][ & & 99 & & & & & & & & & & 99][ & & &98 & & & & & & & & & & 99][ & & 100 & & & & & & & & & &100][ & & &96 & & & & & & & & & & 98][ & & &98 & & & & & & & & & & 100]17444539103454334 412242424146——492 & & & & & 60 && & 60 & & & & &1 && & 3 & & & & & & 4 &123130 32828298336554846355636562442424400419841988199244001605 & & 1840 & & 1902 & & 1944 & & &19552100 & & 1976 & & 1987 & & 1994 & & &24004313031135781012304691128295131×72177 & & & 30×4120421712028365 & & &21712029366230×127236530×127136636536683“”230÷74……21215521123130??32 & 33 & & & &120 &1 & &1900 & && & &
& & & 1800 &
& 1949 & 19642& 12 & 199011200311& 11949101101351 5 67352--532424241522100242412243024244241121——1212124522462412249 &12921 &2112401745?2341& & & & & & & &2& & & & & & & 3241242P53 3134241244 & & & & & & 8 &10 & & & & & &12 &213 & & & & &17 &&21 & & & & &14 &31806 & & & 2338 & & & 500 & & & &1300606 & 200 & &500 & &5004383045800——1700655 & & & &796 &143012081930155& & & & & & & & & & & & & &5 116& & & & & & &
& & & & & & & & &251354/1BC24103012 &920×3,200×343×2123913715811~440×4 & & 60×5 & & & 30×3 & & & 300×7 & &200×812×4 & & &24×2 & & & &13×3 & & &32×3 & & 11×5111231103021300×10 & & & & 300×3023431103024142×10 & & & & 23×30 & & & 14×200 &2181221~233~4 & & & & 8259212140×10 & 60×20 & &30×40 & & & 300×70 & &200×8012×400 &240×2 & &130×3 & & & 30×3 & & &11×50232 & & 18 & & &687 & & & &295 & & & 358 & & & 423198×4 & & & &305×6 & & & & & 485×3 & & & 182×5112218223502118×22 & & &22×182318≈20 & & 22≈20 & & & &20×20 = 40018≈20 & &22×20 = 44022≈20 & &18×20 = 360 4312322217122812“93”933 & & & & 93121250×10 & & 70×20 & &40×40 & & &500×70 & 600×8012×300 & 240×2 & & 130×2 & & &90×3 & & 11×30340×10 & &30×20 & &30×50 & & &300×10 & &300×8022×40 & &330×2 & & 120×3 & & & 30×6 & & 10×50442×11 & & & & & & &68×10 & & & & & & 32×47 & & & 45×17 & & & & & & &26×18 & & & & & & 36×2116005014240228321562“”9310122410163112124×12124×12224×10 = 24024×2 = 48240 + 48 = 288 & & 2 & 4& & & &× &1 & 248 &……24×2& & & & & &2 &4 & & &……24×100& & & & & &2 &8 & 83123163“”821121221 & &21260×20 & &80×20 & &60×40 & & & 300×70 & &30×8012×40 & & 330×2 & & 240×2 & & 60×3 & & &33×303239×11 & & & & & 31×31 & & & & & 23×33 & & &22×24 & & & & & 12×41 & & & & &21×3264413123424133652121919×19119×1923124003165“”4212121441 & &21240×20 & & 60×20 & & 80×40 & &400×70 & &12×3012×40 & & 44×20 & & 230×2 & &70×3 & & &11×400323×31 & & & & 33×31 & & & &43×12 & & & &11×2523×34 & & & & 54×13 & & & &39×27 & & & &17×281234461312342488“12”5671516 3215869 23120×60 & & & &90×30 & & & 80×80 & & & 15×20700×30 & & & &80×40 & & & 50×70 & & & 400×20242×18 & & &39×11 & & & &57×28 & & 42×12 & & & 63×4732434123412 &8171——7412311111(2& & & & & & & & & 3452 123 & &112 & & & 3 & & & & & & 45111111174“”212315221231211131111117411111112111131111112)34276437524763377~781215115153122121312377224(1)2=______________4783808112 & & & &312=------------- & & & & &=----------------=-------------- & & & & &=----------------311312212331231811028067895828312313= & & & &
& & & & &=5102141234831=10021= & 1=100343= & & & &
& & & & & & & &=5300= & & & & & 1 & & & & &140 & & & & & & & & A 160 & & B 1600 & C 16(2)24 & & & & & A48 & & & & B80 & & & & & C80285168411121=100001=1003111211112290002110011121010011001131145= & & & & &
& & & & &800= & & & & 185228641285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86871212& 13= & & & & & & & & & & & & &3= & & & & & & &900= & & & & & & &132 & & & & & 15 & & & & & & & & & & 214 & & & & &2 & & & & & 3403070 & & & & & &48 & & & & & &5218 & & & & 38656748789 & 61P88---P891231125.982.030.654.822.86.7………“.”P882P8912123456P891221216
12 & & & & & 28 ○ 38 & & & & & 86 ○ 844/5 ○ 3/5 & & & & & 7/12 &○ &5/12 & & &16/20 ○ &9/201P90 220.4 && &0.722“&2.5
&1.832.5 ○ 2.3 & & 8.6 ○ 8.9 & &0.23 ○ 0.53 & &3.22 &○ &1.28 & 4P90“” &
3P9012 & 74+28 & & 51+62124.5 + 2.3 & & & & 0.9 + 6.2 & & & &14.1 + 3.6 & & & & 2.08 + 0.49312 & & & & & & & & & & & & 1.86 & & & & & 1.00 & & & & 5.06 & & & & &9.4712312& & & & & & & & & 4P961210.37 + 0.58 & & & & &10.9 + 7.821P96441.2-0.6=0.623 & & & & & & & & & & & &0.80 & &0.50 & 1.20 & & 0.60 & &9.67 & &12.40411P97122P9735P97~~P984~~612 4.6 + 5.4 & & & 0.6 + 0.8 & & & 0.36 + 0.4 & &0.9 – 0.7 & & & 0.8 – 0.4 & & & &1 – 0.61P97 &4
P98 62110.950.5827.41.31 &0.95 - 0.58 = 0.37 & 27.41.31.37.4 – 1.3 = 6.11-789
()991“”13412(1)381& &12& 3& &199“”& 5×6×8②5×6×53③5×6×75×65×6×730⑤30×8⑥30×530×311341232():
()991“”2~9121.2.p102 5
& 1. p103 8& & && & && & & && & & & & & & &2. p101 2& & && & & & 3& & && & & && & 1. p102 7&&2. p103 8&&3. p103 9&&1002“”10-1212 & & & 1.306__________?1.2.& & &3.60/2/5=6 & 60/2*5=64.P100 10-111.10
& & 211 ():
()12~16&1. &2 1.2.p104 13
2*7/7=2& 1. p104 12& & && & &324& & & && & & & & & & & & &2. p105 14& & && & & &
& & && & & && & 1. p102 15&&2. p103 16&& & & & & & & &1061071 2 3
& & & & & 12 & & & & & 123451 & &2 & &3 & &4 & &678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三下数学教案_甜梦文库
三下数学教案
课 题:数学第六册教学计划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 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 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 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 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 0 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 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 1 千米二 1000 米,1 吨:1000 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 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 4 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 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 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 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进一 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及平面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初 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在研究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 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 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 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 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 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四、课时安排 全册教科书安排了 56 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4 课时。全学期大约有 30% 左右的教学时间可以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在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方面,在组织 学生进行练习以及知识的拓展、 应用等方面,都可以使用机动的教学时间。各单元的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除法?.........................?10 课时 二年、月、、日?.....................?3 课时 三平移和旋转?.....................?2 课时 四乘法..........................?9 课时 五观察物体?.......................?2 课时 六千米和吨?......................?5 课时 七轴对称图形......................?2 课时 八认识分数?......................?6 课时 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9 课时 十统计?.........................?4 课时 十一认识小数?......................?4 课时 十二整理与复习?.....................?4 课时 五.教学方法与措施 1、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学生自己能学懂的知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 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和练习。 2、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函数、集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4、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 题。 5、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方法。 6、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安排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例 题和形式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及数学游戏。课 题:1、第一单元:除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教学内容:P1~2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以前所学的方法探索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口算方 法,并能在对比观察中发现简单规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经历探索三位数 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出发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估算的意识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学习 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正确 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索口算方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参观过养鸡场吗?(出示主题图和题目),从题中你能了 解到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出算式? 2、探索口算方法 问:600÷3 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⑴学生独立思考。 ⑵学生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①因为 3 个 200 相加是 600,所以 600÷3=200 ②6 个百除以 3 等于 2 个百,2 个百是 200。 ③因为 6÷3=2,所以 600÷3=200 学生在介绍完一种方法后,教师引导大家想想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你是否同 意他的想法。 ⑶谈话: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自己选一种喜欢的方法,把 600÷3 是怎么 算的再说一遍给同桌听。 3、观察对比,探索发现。 出示 P2 想想做做 1,提出要求:请大家口算下面各题,在书上直接写得数,然 后观察这几组题,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⑴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得数。 ⑵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可能的发现: ①每组三个算式中被除数的第一个数字是相同的,除数是相同的,商的第一个 数字也是相同的。 ②每组的第二个算式的被除数比第一个算式的被除数末尾多了一 0, 除数相同, 商的末尾也多了一个 0。每组的第三个算式的被除数比第一个算式的被除数末尾多 了两个 0,除数相同,商的末尾也多了两个 0。 ③口算第二、三个算式时,只要和第一个算式一样算,然后再看被除数末尾有 几个 0,在商的第一位的后边添上几个 0 就可以了。 ⑶教师小结:大家发现得真好,而且观察很有顺序,能注意竖着对比每组三个 算式之间的联系,横着对比三组算式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笔算方法 1、提出问题。 养鸡场的鸡还都是产蛋高手呢。这些鸡 2 天共产蛋 986 个,平均每天产蛋多 少个?算式怎样列? 2、问:谁能估计一下平均每天产蛋几百多? 指名估算并交流方法。 3、谈话:到底是多少个呢?大家能不能用笔算的方法算一算呢? ⑴请一位学生示范写出竖式。 ⑵问: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这道题吗?学生尝试。 ⑶交流算法。 ①4 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引导学生明确:9 百除以 2 得 4 百多,4 表示 4 个 百,所以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②百位余下的 1 为什么要和被除数十位上的 8 合起来再除以 2?引导学生明确: 9 个百除以 2 商 4,分掉了 8 个百,还剩 1 个百没分,所以要和十位上的 8 个十合 起来成 18 个十再除以 2, 也就是说除的过程中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数合并起来继续 除。 ③问:你觉得今天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 位数有什么联系?揭示课题。 ⑷谈话:怎样检查结果对不对?你会验算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验算,其他同 学同时验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感知 1、模仿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 2 的前两题,教师巡视指导,再组织学生交流,解决 个别问题。 2、独立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想想做做 2 的后两题,再同桌互相交流算法,互相批改。 四、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 4,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2、想想做做 5,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 然后组织交流。 可以用乘法思考:130 个盒子可以装 130×4=520(节)电池,再用可以装的 520 节电池和要装的 540 节电池比较,说明准备 130 个盒子不够。 可以用除法思考: 540 节电池需要 540÷4=135 装 (个) 盒子,说明准备的 130 个盒子不够。 五、总结鼓励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索, 共同合作,大家取得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请大家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是什 么?也可以说说你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 六、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 3 教学反思:课 题: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3~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 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2、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 能力。 3、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 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0÷2 20÷4 24÷2 24÷4 40÷4 40÷5 52÷5☆教学调整☆同时指名两位学生板演:63÷7 2、创设情境,以旧引新集体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说商为什么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谈话:同学们,今天食堂买来一些鸡蛋(出示挂图并把每千克鸡蛋 4 元改成 2 元),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⑴估算:你能帮食堂阿姨估算一下,312 元大约能买多少千克鸡蛋吗? 先独立估算,再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你估算的结果是几百多? ⑵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⑶问: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⑷小结算法: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假如每千克鸡蛋 4 元,请你估算一下,312 元能买多少千克鸡蛋 呢?同桌两人交流估算的结果。 你是怎样估算的? 2、自主探索,理解 312÷4 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⑴独立探索:填写第 3 页的方框。 ⑵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组员交流,看意见是否一致。 ⑶汇报交流,理解掌握。 ①选一组学生的竖式,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②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体温,进行答辩。 ③重点讨论:商的首位 7 应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⑷检验刚才的估算结果。 3、小结计算方法:这道除法计算时有何特点?把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 同?为什么第 1 题的商是三位数,而第 2 题的商是两位数? 4、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 1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重点检查除的顺序及首位商的书写位置。) 2、想想做做 2 为了减少计算中的错误,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除了计算认真仔细,还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出示第 2 题,每组练习一题,并验算。 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 3 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两题的商哪一个大一些? 4、想想做做 4 回忆这些图形的名称,同桌交流,并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问: 你发现这三题的计算结果怎样? (渗透被除数不变, 除数大商就小的规律。 ) 5、想想做做 5、6 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除法的新知识, 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吗?还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时应注意 什么吗? 五、作业 想想做做 3 后两组。 教学反思:课 题:3、练习一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5 教学目标: 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熟练地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想想做做 1 分组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 2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算,并要求说出估算的依据。 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小结。 3、想想做做 3 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 先估计,再要求计算。 4、想想做做 4 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5、想想做做 5 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 同桌互相说说解题策略。 二、课堂练习 1、同学们栽树,上午栽了 524 棵,下午用了 4 小时栽了 488 棵,下午平均每 小时栽多少棵树? 2、油厂把 610 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 5 千克的油壶里。准备 120 个油 壶够吗?☆教学调整☆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想想做做 5教学反思:课 题:4、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6~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 0 除以任何不为 0 的数结果都等于 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 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 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 0÷3 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 4 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 只呢?9 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 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 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教学调整☆ 小结:0 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 0 的数结果都等于 0。 三、教学例 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 3 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 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 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 0(因为 0 除以 3 得 0),这个 0 能不写吗? 为什么?让学生明确 0 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 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 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 0 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 0 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 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 商的个位上写 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 0,除到 0 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 齐被除数里的 0,在商里写 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 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 3 独立找出 3 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 4 想想做做 5 教学反思:课 题:5、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 1 就商 0 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 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要求“后 4 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算式怎么列?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432÷4 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 指名回答。 要求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学生的计算情况。 评讲:十位上的 3 除以 4 不够商 1 怎么办?商十位上的 0 能不能丢,为什么? 问: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 算会有什么好处?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 0。 为了防止漏写 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二、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误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 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选两题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2、想想做做 2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要求: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谈话: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作业 想想做做 3、4教学反思:课 题:6、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11 和 P12 的 1~3 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 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 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提问并解答 图 1:显示 10 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 600 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 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 个装”,旁边出示“一共 600 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教学调整☆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 112÷4=28(本)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224÷8=28(本)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 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 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 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 “150 片,每日 3 次,每次 2 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 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补充题 1、学校把买来的 840 本图书分给 3 个年级,每个年级有 2 个班,平均每班分 得图书多少本? 2、商店运来 2 箱毛巾,每箱 4 包,一共有 480 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教学反思:课 题:7、练习二 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13 第 1~5 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各 种情况,克服相近内容的互相干扰,能正确估算并计算、验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13.3 出示第一组题,学生独立进行口算。 指名口答。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口算时有什么区别? 出示第二组题,同桌互相交流进行口算。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 2、P13.1 再要求计算。 集体反馈。 小结。 3、计算并验算 536÷4 321÷3 872÷3 学生分组完成,集体评讲。 讨论三题在计算时的不同。☆教学调整☆ 小结。 4、P13.5 引导读懂表格,理解题意。 明确要求谁拍的最快,谁拍得最慢必须要知道每人每分钟拍球的个数。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交流反馈。 二、课堂练习 1、口答 说出下面各题中商是两位数的,商是三位数的,商中间有 0 的,商末尾有 0 的。 563÷4 303÷5 426÷6 912÷3 259÷6 856÷8 700÷5 214÷7 2、拓展题 3、填上合适的数 4、油厂把 411 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 5 千克的油壶里,至少需要这样 的油壶多少只? 5、在一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 135,商是 3,那 么被除数=(),除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2、4教学反思:课 题:8、练习二 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14 第 6~9 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 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 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 6 个同学,一共做了 108 朵红花,平均每个 同学做了几朵红花? 2、王叔叔 2 分钟打了 106 个字。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 的速度用了 8 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 3、三、四年级各有 3 个班,要选 150 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 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 4、一个旅行团有 153 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 5 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 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 5、图书室有 3 个书架,每个书架 5 层,一共有 750 本图书。平均每层有多少 本? 6、学校新买来 840 本故事书分给 6 个年级,每个年级有 4 个班,平均每班分 得多少本? 7、三(4)班有 4 个小组,每组 8 人,平均每人采 5 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 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教学调整☆ (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馈。) 二、拓展练习 1、想想做做 9 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2、P14 思考题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3、商业大厦的牛奶,原价每盒 7 元,现降价为每盒 6 元。人民商场同样的牛 奶每盒 7 元,买 4 盒送 1 盒。小华要买 5 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 呢? 四、作业 1、对想想做做 6、7 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 2、作业:P14.6、7教学反思:课 题:9、复习 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复习内容:P15.1~4 复习内容: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 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1 出示口算题,学生先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并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15.2 分组练习,组织比较。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评讲,归纳计算的注意点。 3、P15.3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组织评讲。 总结归纳: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4、P15.4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教学调整☆ 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二、课堂练习 1、720 是 6 的( )倍,它里面有( )个 4。 2、根据 460÷6=78??4 填写算式:76×( )+( )=( ) 3、从 300 里连续减去 6,减( )次正好是 0。 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 )。 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 )。 6、408 是 4 的( )倍。 7、831 是 3 的多少倍?9 除 927 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5.1~3教学反思:课 题:10、复习 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复习内容:P15~16 第 5~9 题 复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 系,通过具体练习,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5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规律,适当渗透 一些函数思想。 2、P15.6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价出售“的意思,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是多 少。 组织讨论能买道哪些玩具。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 3、P16.9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明确所买的商品的理由。 组织讨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两步计算求出问题。☆教学调整☆ 二、课内练习 1、学校新买来 840 本故事书,分给 6 个年级,每个年级有 4 个班,平均每个 班分得多少本? 2、三(4)班有 4 个小组,每组 8 人,平均每人采 5 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 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3、电器商店里,电饭锅原价 250 元,电话机原价 180 元,收音机原价 480 元, 洗衣机原价 780 元。为了促销,现在所有电器一律半价出售。400 元钱能买到哪些 电器?最多能买到几件? 4、P16 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或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 左题可先根据除数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再根据十位上的余数 2 算出 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 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 9。 右题商的百位上只能是 1, 十位上只能是 0, 个位上可以是 2~9 中任何一个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6.7~8教学反思:课 题:11、第二单元:年、月、日 认识年、月、日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17――18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 12 个月, 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 31 天,小月有 30 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 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 2005 年全年有 365 天。 2、 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政治思想 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一张大的 2005 年的年历卡。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 2005 年的年历卡,黄、蓝色彩笔各一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出示 2005 年的年历卡)这是一张 2005 年的年历,(教师在年历上 圈出自己的生日),老师刚才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教学调整☆ 大家来猜一猜,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吗?能在自己的 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 指名到讲台上交流,并在年历卡上指出自己的生日。 问:你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有哪些了解,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有关年、月、日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吗?你 还想了解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组织全般交流。 谈话: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我们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充分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如:1、3、5、7、8、10、12 月 都有 31 天;4、6、9、11 月都有 30 天;2 月有 28 天??) 2、认识大月和小月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从一张年历卡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 那么怎样把我们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信息整理出来,以便我们进一步研究呢?先在 小组内议一议。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中。 反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方法。 问: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都是可以的,请大家再比较,在这些方法中,用 哪种方法来整理最合适? 谈话: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出来,简洁明了。书上已经为 我们设计好了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在 2005 年的年历卡上,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 在 P17 页的表格里。填好后, 再读一读表格下面的一段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活动后反馈:先说一说填表的结果,再说一说从表格下面一段话里知道了 什么。 小结:一年有 12 个月,有 31 天的月份是大月,有 30 天的月份是小月,2005 年的 2 月有 28 天,2 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记住大月和小月。 谈话:请同学们再看自己填好的表格,在一年的 12 个月中,大月、小月和 2 月是怎样排列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彩笔, 在表格里把大月涂上黄色, 小月涂上蓝色。 再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并在小组内互 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组织交流:学生带着涂上色的表格到台上去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如果没有学生交流利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则组织如下活动: 讲解:老师也有一种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可以吗? 老师是用自己的拳头来帮助记忆的(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注意两点:①讲清数的方 法;②数到 2 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 2 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 月平”。) 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跟老师一起数。 4、计算全年的天数。 谈话: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 2005 年全年的天数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择不同的算法反馈。 三、应用 1、想想做做 1 出示题目,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 2 出示题目,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年历里圈出来。 组织交流,并适时地进行一些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交流后反馈。 四、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 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怎样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谈话: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很多年、月、日的知识,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想办法解决好吗?教学反思:课 题:12、认识平年、闰年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19――21 教学目标: 1、 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 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 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 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门对 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教学调整☆ 教具、学具准备: 2004 年和 2005 年的年历卡; 年的月历卡。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2、谈话: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小明有一个 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 2004 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 弟准备过生日呢,小明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钠天送给他。 可 2005 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问: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二、主动建构 1、探究活动一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 2004 年和 2005 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 的弟弟应该是 2004 年哪一天出生的? 小结:2004 年 2 月的天数和 2005 年 2 月的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 2004 年 2 月 29 日出生的。可 2005 年的年历上找不到 2 月 29 日。2 月只有 28 天的这一 年是平年;有 29 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问:谁来说一说,2004 年和 2005 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活动: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一样,你能很快算出像 2004 年这样 的闰年的全年有多少天吗?你是怎样算的? 2、探究活动二 观察
年的 2 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 ⑴先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 ⑵你还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汇报归纳:通常每 4 年里有 3 个平年,1 个闰年。问:那么公历年份中哪些年 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各小组在
年这 12 个年份中找几个平年和几 个闰年,分工计算这些年份除以 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小结:除以 4 没有余数的是 4 的倍数,公历年份是 4 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知识链接:“你知道吗?”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 1 ⑴出示题目,问:他们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还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一 些值得纪念的时间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吗?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先在小组内互 相说一说。在班级交流。 ⑵讲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 400 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 年是 闰年,而 2100 年是平年。 2、想想做做 2 ⑴出示问题:平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⑵问:闰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3、想想做做 3 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 4、想想做做 4 问:看了这个问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季度也是常用的时间单位,从每年的 1 月份起,3 个月为一个季度,一 年有四个季度。 要求: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算出每个季度的天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讲解:一年有四个季度,和通常所说的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不是一回 事。 5、想想做做 5 指名读题,独立思考,班级交流。 四、总结反思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你还想知道 哪些? 五、课外实践 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看《十万个为什么》或其他书籍,也可以上网去查一查, 把你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课本 P21 思考题,通过计算, 不仅能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能了解一些农业生产常识。教学反思:课 题:13、生日快乐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22~23 教学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年、月、日和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教学调整☆ 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瞧,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出示图),他的朋友们都来为他祝 贺,你们想对小明说点什么?小明对前来祝贺的朋友表示感谢,并询问了他们是哪 一天过生日的,四位朋友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日,各说了一句有关自己生日的 话,你们愿意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 二、组织活动 1、猜课本中小朋友的生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确定是几月几日。然后全班交流。 2、让学生猜自己的生日。 谈话:大家都很聪明,猜出了课本中四位小朋友的生日。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也 猜猜你的生日吗?先编一句话,暗示自己的生日,要想办法增加一点儿难度,使别 人不那么容易猜出来。 学生各自编一句话暗示自己的生日。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猜生日,并把猜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3、统计全班学生的生日。 谈话:下面我们统计全班同学的生日,请大家看课本 P23 统计图,要求我们怎 样对同学们的生日分类?你们打算怎样收集数据?请大家各自画一张简单的统计 表,记下各个月份出生的人数。 在课代表的带领下收集数据,各自填写统计表。 在课本上把统计图绘制完整――画出直条。 问:根据统计图,你们能回答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 少吗? 让学生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并填入 P23 的统计表中。 问: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给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给大 家说一说。 三、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活动你知道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安排课外活动 谈话: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和妈妈的生日吗?爸爸、妈妈关爱着你们,你们也应 该关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可以回家后问一问,并且要在年 历卡上圈出来,准备为爸爸、妈妈庆祝生日。老师还想知道你打算怎样为自己的长 辈庆祝生日呢?教学反思:课 题:14、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 平移和旋转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24~26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教学调整☆ 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 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学意识。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今 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1、提高典型的感知对象,引出平移现象。 观看一段介绍“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新闻。 观看结束后问:新闻中提到把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直线平移 65.4 米是什么意 思? 教师用小房子纸片代替上海音乐厅,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运动。 问:上海音乐厅是这样平移的吗? 2、提供更多更贴进学生生活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引出旋转现象。 多媒体依次出示动态的风车、小火车、升国旗、方向盘、钟摆等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和上海音乐厅一样也是平移,说明理 由。 观察剩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起一个合 适的名字。 引导讨论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 3、在活动中加强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⑴想想做做 1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哪些是旋转。说明 理由。 ⑵想想做做 2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⑶想想做做 3 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形象、准确。 4、 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 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做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 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做是旋转现象。 二、将图形进行平移 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工程师,将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 1、移一移。 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 进行平移。 2、教学例题。 出示下图: 问:在方格纸上的“音乐厅”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音乐厅”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 4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 互相评价。 4、教学“试一试” 问:如果在方格纸上把“音乐厅”向上平移 3 格,平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 置?你能将平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比较好? 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 点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一个学生当场在投影仪上做示范。 再让学生选择“试一试”中的图形进行平移,也可以由自己设计一个简单图 形来进行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平移。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如果学 生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5、想想做做 5 学生独立画一画。 三、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 的图案。教学反思:课 题:15、美丽的花边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27 教学目标:☆教学调整☆ 1、 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 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2、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的 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今天,我们请老朋友丁丁和冬冬一起来学习好吗? 2、课件出示两个虚拟小伙伴――丁丁和冬冬。 丁丁:这是我们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创办的手抄报。 冬冬:请同学们当评委,说说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学生比一比,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花边在这里起到的美化作 用。 3、 讲述:同学们都感觉到花边把冬冬的手抄报变得如此美丽。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美丽的花边”。 二、实践操作 1、初步感知。 课件放大手抄报上的简单花边,引导学生观察。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条 花边有什么特点?猜猜是怎样制作的?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下面的发现。 ⑴这些花边都是由一个独立的图案重复连续而成。 ⑵可能运用了前面穴道的平移知识,通过图案平移得到这条花边的。 2、尝试操作。 谈话:同学们对美丽的花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不想自己也尝试画一条美 丽的花边? P27“画一画”第一个图案,请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⑴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品,请同学们评一评,谁的花边画得最漂亮。 ⑵互相交流 ① 在制作花边时,你觉得哪些地方最不容易画好? ② 请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制作花边时都注意了什么?有什么好的办 法。 4、再次操作。 提出要求,学生尝试,展示作品,自我评价。 三、自主创意 1、欣赏作品。 呈现图案,组织欣赏 2、开展小竞赛 提出要求,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展示作品,总结评价。 四、拓展运用,美化生活 谈话: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我们想更换黑板报,还想装扮一下我们教室的门 窗,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创作的美丽花边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绚丽多彩好吗? 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教学反思:课 题:16、乘法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调整☆ 教学内容:P28~29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 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 奶是怎么分配的,好吗? 2、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列算式 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 12 瓶这个信息。 ⑵探讨 12×10 的算法。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 10 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 10 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 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 ①12×5=60 ②12×9=108 60×2=120 108+12=120③把每箱 12 瓶分成 10 瓶和 2 瓶,10 个 10 瓶是 100 瓶,10 个 2 瓶是 20 瓶, 一共是 120 瓶。 ④由 12×1=12,可以想到 12×10=120 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 ⑷问:10 箱牛奶够不够 117 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 30 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 内讨论一下。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班级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 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 1 个 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 1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相互交流,反馈改正。 分析各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想想做做 2 指名回答。 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 的末尾添写 2 个 0。) 3、想想做做 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算法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1、问:这节课你学会什么?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知 道了末尾有 0 的乘法在口算时可以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 几个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 0。 五、作业:想想做做 3教学反思:课 题:17、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30~31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 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 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 这小小的“喝奶”问题也不例外。 2、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3、提出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 题? 4、估算: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吗?你是怎样估算 的?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来说明自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 答案相差很远? 怎样算呢?你能自己动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 4、整理汇报:班级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说说列式理由 5、研究笔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的1×28 得 280?“8”应写在 什么位上?“2”呢?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为什么?☆教学调整☆指出: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 6 加 0,0 只起占位的作用, 为了简便,这个 0 可以省略不写。(在板书上擦去“0”。) 6、归纳提炼 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 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位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 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7、完成“试一试” 引导: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试着调换 28 喝 12 的位置相乘,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讲述: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 1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 错误。 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 正确。) 2、想想做做 2 学生独立完成。 3、想想做做 3 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 5 观察图画,问: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班级内共同订正,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 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课 题:18、练习三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32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 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2.1 先同桌练习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名进行口算练习。 2、P32.2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3、P32.3 阅读表格,明确题意。 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 问:从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二、课堂练习 列式计算 13 的 30 倍是多少? 23 个 17 相加的和是多少? 最小的两位数与 54 的积是多少? 三、拓展练习 1、公交公司规定 24 路汽车每隔 10 分钟从汽车站开出一辆,2 小时内开出了多 少辆汽车? 2、买 3 个篮球要 195 元,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 23 元,买 11 个足球要多少 钱?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2.4、5 12 乘 36 的积是多少? 25 个 16 是多少? 1000 减去 24 乘 23 的积,差是多少?☆教学调整☆教学反思: 课 题:19、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33~3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 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 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主题图)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它加美丽的牧场参观,通过他的 介绍,你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探索方法 1、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 1 天大约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时候合理? 3、计算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呢?请你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提醒学生注 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阅读课本并讨论:书上运用了哪些估算策略?对吗?谁估算的结果更接近 正确的计算结果? 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乘积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 略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 2 谈话:每组 3 道题,上下两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题要列竖式计算,然后把这 3☆教学调整☆ 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2、想想做做 3 独立估算,完成连线。同桌交流估算方法。集体交流,指出:把两个乘数分别 看做与它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喝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 3、出示:58×42 31×62 68×39每人选择其中一题进行估算,再计算结果。 小组讨论:怎样估算结果更准确些?为什么? 归纳: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 4、想想做做 4 独立估算,并列式计算。 交流: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估算方法。 5、想想做做 5 问: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讨论交流: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四、总结延伸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古人看来是十分困难的问题,人们研究了数千年 才研究出了现在所使用的竖式计算。我国古代的人民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研究喝创 造,明朝的一部数学书《算法统宗》中讲述了一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叫 做“铺地锦”。课本 P34“你知道吗?”介绍了这种算法,你们课后可以认真阅读, 看能不能弄懂这种算法,并且可以把这种算法与竖式计算相比较,找到相同之处。 五、作业:想想做做 1 教学反思:课 题:20、练习四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调整☆教学内容:P3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 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5.2 出示口算卡片(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并说明估算依据。 2、P35.3 ⑴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进行计算。 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是把 16 分解乘 4 与 4 的积,再同 25 相乘。) 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先算出 20 个 34 的积,再加上 1 个 34。) ⑶出示第三组题,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之间讨论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再班级交流。(先算出 30 个 13 的积,再减 去 1 个 13。) 3、P35.4 ⑴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规律: 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 3 的 1 倍、 倍、 倍??时, 2 3 积分别是 111、 222、 333、?? 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分组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时 7 的 1 倍、2 倍、3 倍??时,积分别是 91 个 1 倍、2 倍、3 倍??) 二、拓展练习 1、填空 35×2=7×( ) 15×4=( )×( ) 25×8=( )×4 2400=( )×2+( )×4 12×6=4×( )=3×( ) 2、小明摘了 37 千克蘑菇,每千克蘑菇能卖 1 元 3 角。他想买套 50 元的图书, 用这些钱够吗? 3、王大伯运来一批蔬菜,其中大白菜有 65 千克,运来的冬瓜是大白菜的 14 倍,南瓜比冬瓜少 128 千克。运来的南瓜有多少千克?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35.1、5教学反思:课 题:21、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 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36~3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 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 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审题列式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 (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 书:25×30=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探讨算法☆教学调整☆ ⑴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 25×30 的积呢? ⑵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 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⑶汇报算法。 2、掌握方法。 ⑴谈话:计算 25×30 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 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 ⑵介绍方法: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 0 乘 25 还得 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 25×3, 列竖式时可以让 3 与 25 中的 5 对齐,把 30 中的 0 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25×3 得 75,再在积的末尾加上 0。注意 乘数 末尾有一个 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 0。 第三步检验。 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 ⑷小结。 3、试一试:想想做做 1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4、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数末尾有 0 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你能说一说算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要注意什么吗? 三、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 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 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 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 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 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 人正好租 4 条船”能推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 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 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想想做做 2教学反思:课 题:22、练习五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调整☆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 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 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 体验。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8.1 学生独立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出题目指名口算,并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38.2 分男女生各完成两组题。 评讲对比:找题每组中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简便算法之间的联 系和区别。 3、P38.4 学生独立估算结果后班级交流并要求说说估算的理由。 4、P38.5 组织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表格的计算。 组织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问:你发现了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二、课堂练习 1、电风扇的价格是 99 元,电冰箱的价格是电风扇的 25 倍。电风扇比电冰箱 便宜多少钱? 2、学校买来 45 套课桌椅,每张桌子的价钱是 70 元,每张椅子 50 元,学校共 用去多少元 ? 3、一只母鸡平均每月生鸡蛋 25 个,照这样计算, ? (你能编一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吗?二步计算的呢?) 三、拓展练习 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2、新华小学的 70 位老师带领 26 个班的学生去看电影,平均每班有学生 52 人。电影院一共有 1240 个座位。电影院的座位够不够? 3、一个数乘 10,得到的数比原来的数多 63,原来的数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8.3、6教学反思:课 题:23、单元复习 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39 第 1~4 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 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 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 体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9.1 学生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出得数并说出口算方法。 2、计算并验算 12×24 52×38 64×20 38×50 分组练习,并要求说出笔算方法。 3、P39.3 出示题目,同桌同学互相进行估算后,再指名估算结果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以上三题使学生体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不同的价值。) 4、P39.4 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后评讲。 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小结(让学生体会到这个结果尽管只是近似的,但却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 中作出一些有价值的判断。) 二、课堂练习 1、27×78 的积的个位是()。 2、75×40 的积的末尾有()个 0。☆教学调整☆ 3、65×14 的积是()位数,积的最高位是()位。 4、小红想了一个整数,这个整数乘 16 后得到的数在 480 和 640 之间,这个数 可能是()。 三、拓展练习 1、根据 18×4=7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8×40= 4×1800= 40×18= 180×4= 18×400= 180×40= 2、找规律,用规律:先观察左边的三组算式,找出规律后,直接写出右边算 式的结果。 15×15=225 45×45= 25×25=625 55×55= 35×35== 3、选择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9.2教学反思:课 题:24、单元复习 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调整☆教学内容:P39~40 第 5~9 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 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 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 体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9.5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体会积的大小是随着乘数 的变化而变化的。) 2、P40.6 出示表格,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组织汇报交流并要求说出数量关系。 二、课堂练习 1、《少年文艺》的 32 页有 19 行,每行有 28 个字,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 多少个字? 2、一个书架有 4 层,每层大约放 20 本书,15 个这样的书架大约可以放多少本 书? 3、小红买了 4 卷胶卷,每卷可以拍 36 张;小方买了 6 卷胶卷,每卷可以拍 24 张。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 4、工人师傅带来 320 盏灯,准备给 70 个灯柱安装灯泡,每个灯柱上装 5 盏, 带来的灯够不够?(你能用两种方法思考解决吗?) 三、拓展练习 1、P40.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得出规律。(两位数与 11 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2、一个小桶能装 19 杯水,一个大桶能装 4 个小桶水。问:一个大桶能装多少 杯水?一个打通比一个小桶多装水多少杯? 3、小华买了一杯珍珠奶茶,连杯共重 450 克,吸了一半后,连杯重 235 克, 杯重多少克? 4、在一块正方形的土地上,每条边上都种了 52 棵树,但四个角上都只有一棵 树。问这块土地上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0.7、8教学反思:课 题:25、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41 例题,P41~42 想想做做 1~3 教学目标: 1、 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 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 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 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 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 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拼拼摆摆”乐园里为 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 2、出示: 问:你能用自己手里的 4 个小正方体摆成其中一个形状吗?(学生操作) 二、尝试探究 1、谈话:从左向右依次观察这 3 个物体,从正面你看到了什么向状?把它画 下来,这些形状相同吗? 2、谈话:如果从侧面看,看到的形状还是相同的吗?请你画出来。 3、问:如果从上面看呢?你能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吗? 4、小结: 问:我们换了三个方向观察,看到了多种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解决问题 1、活动 1 ⑴想想做做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你能照着样子摆出来吗?☆教学调整☆ ⑵问: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⑶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班内展示,共同评价。 2、活动 2 ⑴出示图形 ⑵问:观察左边的图形,下面的形状分别使从哪一面看到的? ⑶问:观察右边的图形,从正面看到的与刚才看到的形状相同吗?从侧面和 上面看呢? 3、活动 3 根据要求拼摆图形。 ⑴用 4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 ⑵用 4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 ⑶用 4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感受和收获?教学反思:课 题:26、练习课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调整☆教学内容:P42~43 想想做做 4~思考题 教学目标: 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 视图关系的认识。 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 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 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 想想做做 4 出示题中各图形,并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拼搭。 独立思考,完成题目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班级反馈,组织讨论。 2、想想做做 5 出示题中楼房模型图,并思考每个模型分别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 让学生独立进行拼搭。 组织交流与讨论。为下一题数小正方体做知识上的积累。 3、想想做做 6 出示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独立数一数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 并说明理由。 组织讨论与交流,对存在意见分歧的用小正方体摆一摆以确认结果。 教师小结。 二、拓展延伸 1、 用 4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成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都是 一样的物体,怎样拼搭? 2、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从上面和正面看都是 ,要搭成这 样的立体图形最少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最多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 3、小亮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图形。 ⑴从上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⑵从正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⑶从侧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4、P43 思考题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 最后班级进行交流、反馈。 教师小结 三、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帮你解决的 吗?教学反思:课 题:27、第六单元:千米和吨 认识千米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六册教案内容:教学内容:P44~46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 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1000 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 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 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1 厘米、1 分米、1 米。 2、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 4( ) 学校跑道一圈长 250( )☆教学调整☆ 问:为什么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度要用千米做单位? 3、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介绍千米的符号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的 含义吗? 二、实践体验――建构“1 千米”的概念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⑴猜测: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那么 1 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一猜。 ⑵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吧你看到的记下来。 ⑶问: 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 千米=1000 米, 千米里面有 10 个 100 米) (1 1 ⑷小结:1 千米=1000 米,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 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2、进一步体验“1 千米”的概念。 ⑴算一算,课前我们已经量出了我们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是 250 米,想一想 记圈是 1 千米? ⑵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到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 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 1 千米吗?走 1 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吗? ⑶说一说:你感觉 1 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⑷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 1 千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 1 千米 吗? 三、深化“千米”的知识 1、想想做做 1 让学生独立描出 1 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到哪是 1 千米,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想想做做 2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想想做做 3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4、想想做做 4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组织交流。 5、想想做做 5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6、想想做做 6 第 1 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 2、3 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 法。再交流想法。 四、拓展“千米”的知识 1、 问:今天你又学到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 么用? 2、 实践作业: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 调查结果。教学反思:课 题:28、认识吨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