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写感悟的作文。。

我不懂写小说——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有感 - 简书
我不懂写小说——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有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段时间听了阿何老师的几堂微课,受益匪浅。除了掌握了一些词语、句子、段落的方法论,也增长了关于网络写作内容、形式、标题、排版、推送平台等各方面的见识。老师在讲课结束后都会留作业,以巩固学习内容。这一点,于我是极好的。网络时代,我们不缺干货,缺的是如何把别人的方法论转变成自己的。课后作业,应该是手把手帮学员掌握所学的最好方式。无论是听课还是培训,听的时候,都是一听就明,但课件一关又什么都不会;即便是做也做不好,最后就是啥也没学会,典型的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还记得第一堂课后,老师留下了关于句子扩写、长句改短句、情景补充、围绕一句话写一个事件等课后作业题,我都很认真地完成功课,收到老师的反馈大部分是表扬,只是在围绕一句话写一个事件的作业题,被老师说“想象力不够”。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老师真是慧眼,我向来是很乖的孩子,老老实实的人,还真是没什么想象力。后来有一次作业是写1000字的小说。我想我是遇到难题了,百思不得其解。写小说,我没试过。怎么写?茫然!虽看过不少,但要自己来写,还真无从下手,为了交功课,我还是尝试去写,去编一些故事。后来,发现写着写着变成了记实散文,或者是人物传记。再后来,索性放弃了,总觉得自己缺少点写小说的思维。但具体问题出在哪里,我不得知,就是想努力也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就如雾霾说来就来,要怎么消除雾霾得找到产生雾霾的根源吧,是城市污染还是季候现象?又如城市总是在暴雨季节被淹没,是排水系统问题还是河床太高?不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再多都是徒劳吧。算罢,我也不是要做小说家,我学习写作只是想自我提升,自我丰富。能否网红,能否用文字赚钱,一概不论。只是到现在,我还是欠老师一份作业,深感惭愧。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学费,更对不起自己。自从学了老师的课,对我触动很大的还有一点,就是再次感受到阅书的重要性,读书一日不得停歇。于是找了一些书来读。其中一本就是村上老师的新作《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看到小说二字就想起我欠老师的作业。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向来是很佩服村上老师的,他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我读过多变,对我加入跑步大军给予了很重要的帮助,是他让我学会去感受跑步的点点滴滴,帮助我克服退缩和放弃的念头,让我看到坚持的意义。如今我在写1000字的小说的功课遇到了困难,我觉得我有必要再向村上老师请教。花了两天时间,就迫不及待地读完了《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如同跟村上老师促膝畅谈了两天。老师的文学素养且先不谈,因为我自身读的著作不多,老师谈及的很多名家及代表作我都没读过,就算读过,也只是囫囵吞枣,未能细细品味,发表不了什么深刻的见地。读完,我最大的感触是:村上老师是把他赤身裸体地、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朋友们,没有矫情,没有遮掩。一切都坦荡荡、一切都那么苦口婆心。他三十五年写作生涯的经历、挫折、经验、还有过来人的感悟,毫无保留地通过他轻松平实的十二个章节的文字,全部奉献给了他的读者们,活生生的一本教你如何写小说的教科书。单凭这份无私的分享、苦心的指引,让人感受到他写作的自由和真实。书中,他谈自己写作不是为了获奖,自己从不接受别人的约稿,从不去做评委。他惯常的只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内心,持之以恒想些就写。这一点跟他坚持跑步也是很吻合的。他说他应该是作息最规律,生活方式最健康的作家。这一点业界也是难得的。很多时候,无论是作家还是文字工作者,都有熬夜工习惯。深夜安静,彻底沉浸,有了灵感,才能文思如泉涌。而我是讨厌熬夜的,如果为了写文字而放弃早睡,熬到夜深人静才写出文字,这种舍弃身体健康换来的,我宁愿不要。于我,健康永远在第一位。这也许是我一直平庸地生活,干了十年有余事业起色不大,到现在连1000字小说都写不出来的原因之一吧。但我觉得值。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我读到第五章《那么,写点什么好呢?》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说他没有接受特别的学习、培训,写小说对他来说只是“忙东忙西的,一来二往之间顺理成章,就这么瓜熟蒂落”。我想到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情景。当有人把事情办成了,就如一次考试,考过了的人,通常都会说“很简单,都没怎么准备”。如果你信以为真,那就完了。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积累有不同,也许他以前就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这次才觉简单。又或者是别人家有很认真的备考,只是觉得这点努力是应该的,不值一提,所以轻而易举的说都没怎么准备。也如村上,在他成了小说家后,有人问他要怎样才能成为小说家,他要怎么回答呢?一辈子的事怎能就三言两语的说得清?如果是说要多阅读、靠运气,估计大家都大失所望。他为了不应付读者,为了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写了这本书吧。书中从他有写小说的这个念头是怎样产生的,他是怎样广泛阅读,又是怎样收集素材,怎样潜心写长篇,又如何穿插着写中篇、短篇,如何写随笔散文等等,都说得很透彻、很清晰、很真诚。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村上老师的可敬在于,不仅自己能写小说还能教别人写小说。可谓是传道授业解惑矣,实在难得。其中他对于小说家思维的阐述,是我最受启发的。他说要养成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并且深思细想、反复考虑。没必要急于对事物的是非价值作出判断。那些事物的来龙去脉才是原汁原味的写作的素材,是写小说取之不尽的细节宝藏。从他的经验来看,聪明简洁的判断和逻辑缜密的结论对写小说的人起不了作用,反倒是拖后腿,阻碍故事发展的情节。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种思维正式我所缺乏的。我总是习惯对所见所闻的是非价值作出判断,对与错、是与非、或一分为二两点论。我总是强调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认为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全面、很细致,总是能得出公平、公正的结论。或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尽量会考虑得周全,我一直为我的这份敏锐的洞察力而自豪。这里有点厚脸皮了。现在才知道,我是陷入极端了。我总是在强调结论,而忽视了很多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我的素材里,基本找不到所谓的情节,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和故事,创作小说也就只是一句空话了吧。平日无论是写心得,还是感悟,或是评论,都扬扬洒洒几千字,如今却死在1000字的小说手里,这次我心甘情愿。村上在另一个谈写长篇小说的章节里谈到他是如何专心创作,更详细地谈到的是他是如何反反复复去修改作品,先是自己潜心修正,然后听取他人建议,最后交给编辑后的修改,哪些需要调整,哪些要根据建议调整,他都很详细地分析原因和指出具体方法。可以说一篇小说修改的功夫不亚于他创作的付出。虽然,我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字记录者,有多少人在自己文字写出来之后,有经过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后才公布?我想是极少的。当然有些小文章可以一气呵成,看似没必要,但真的没必要吗?村上说,这世上没有完美的文章。所以,写作过程中保持反复修改、仔细推敲的习惯还是要有的。连村上这样的大家都需要花大力气修改调整,何况我们这么水平极其有限的码字人呢?你说是吧。我不会写小说,村上教我写小说。一个优秀的老师,一个努力的学生,希望早日学有所成。一起期待我的千字小说尽快出炉吧。
奔跑的歌声作家林白:我写的东西应该是自己感受到的-中新网
作家林白:我写的东西应该是自己感受到的
  林白,从广西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多年来,她一直是国内创作最旺盛的作家之一。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同心爱者不能分手》《一个人的战争》,到跨进新世纪后的《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到近年的《致一九七五》,都曾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林白最近再次成为文坛焦点,是因为她的新作《北去来辞》。这部历时3年写就的长篇小说,去年接连斩获“《当代》2013年度长篇小说五佳”、“新浪2013年度中国好书榜十佳”、“第十届《十月》文学奖”,并被中国作协申报增补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署“十二五”项目。
  1 曾经的“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追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文坛现象,“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等词汇一一映入眼帘。创造这一现象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便是林白。那时,林白已离开广西北上京城,接连推出《一个人的战争》、《守望空心岁月》、《说吧,房间》和《回廊之椅》等体现女性主义观念的小说。尤其是《一个人的战争》,引起爆炸性轰动。
  “那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年代,个人是不被重视的,但我觉得我应该写自己的东西,我写的东西应该是自己感受到的。那时候是开先河,所以也受到很多攻击和争议。”林白回忆说。
  批评林白的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沉迷于自我的情感世界和敏感的女性躯体”。但也有抛去偏见和刻薄的评论家认为:“林白也许是最直接插入女性意识深处的人。她把女性的经验推到极端,从来没有人(至少是很少的人)把女性的隐秘世界揭示得如此彻底”,“营造出了至为热烈而坦荡的个人经验世界……创造出了女性写作独特的审美精神”。
  在发给记者的邮件中,林白并不讳言早期的作品有很强的自传色彩。一些友人及评论家也认为林白是一个把自我经验用到最大化的作家,不少作品可以看到她生活的影子。
  应当说,这一时期林白的作品,大多是从纯粹自我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和外部世界是疏离的,是一种拒绝与对抗关系,以鲜明的女性意识、丰富细腻的女性经验著称。
  对于被划成“女性私人写作类型”,林白越来越感觉到“这个标签太难受了”,“用在早期的作品也许还凑合,但现在,包括女性主义,我都觉得把我圈得太死了”。
  于是,林白开始寻求自我的突破。
  2 心打开了,路走宽了
  2003年,对林白的文学创作之路来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她推出了《万物花开》。从《万物花开》开始,她从自恋的个人的精神堡垒中缓步走出。
  她这样剖白自己的创作动机:“写作《万物花开》,首先是想满足自己。到达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变成一个从未见过的人……原先我小说中的某种女人消失了,她们曾经古怪、神秘、歇斯底里、自怨自艾,也优雅,也魅惑,但现在她们不见了。”
  这部作品获得了读者和评论界的认可。但这还只是林白打开心结、向生活敞开姿态,走向广阔世界的第一步。毕竟幼年生活和“北漂”初期的经历给她的心理带来了极大困扰。她承认:“多少年来我把自己隔绝在世界之外,内心黑暗阴冷,充满焦虑和不安,对他人强烈不信任。”2000年,有关方面组织作家“走黄河”,已是知名作家的林白竟焦虑得坐立不安,“高度怕人”,跟人喝酒、聊天都很为难。但她硬着头皮坚持下来,渐渐地觉得自己能够跟人沟通了。于是从《枕黄记》和《妇女闲聊录》开始,作品里不再只是内心的“独白”。
  《致一九七五》,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在这个类似于回忆录或散文的文本,她表达了一个人时隔30多年后返乡时,回望既往岁月时的心情。也许正是这种五味杂陈的岁月回望,使她获得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她突然觉得自己“不怕”了,文学风格上更加明亮化了。
  让林白真正完成心理和创作风格蜕变的,是《北去来辞》。
  《北去来辞》中的主人公海红,也是从广西到北京。书中“圭宁”、“玉林”、“图书馆”、“写诗”、“去北京”等经历,都让人感觉与林白的现实经历有相似之处。林白坦言,在创作中,她使用了自己的一些素材,但“海红和我是有距离的,另外,这部作品无论从叙述角度、人物,包括海红的经历,都不是自传性的”。书中的“海红”对林白而言,有文学上的意义,也有人生的意义。她说:“在创作的过程中,正好史铁生去世,我读到一些怀念文章,他有些话给我印象很深,如比说:写作归根结底是要解决自身的问题,等等。”
  林白也要解决自身的问题了。于是,这部小说有了更宏阔的格局与更独特的视角,它以一个个更具时代感与精神力度的人物穿透历史,进入到更为广大的人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更为深邃、复杂的现实情怀。它以海红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两代不同知识层次的女性由南方到北京打拼的坎坷经历与精神升华,并围绕她们,讲述了她们的亲人、恋人及家族诸多人物的命运,展示出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
  这无疑是一次有难度的创作。对林白来说,这3年的写作,也是一个养自己的过程。她说:“我是‘长’在这部长篇里的,像一棵树一样,长得慢,但根是根,干是干,叶是叶。在我的写作中,算得上是枝繁叶茂。”
  如果说林白的成名作《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多米和外部的世界是一种拒绝与对抗关系的话,那么在《北去来辞》里,“多米”已成长为“海红”,对世界呈现的是一种接纳。世界因此在她面前平缓地打开,林白让她所有的人物都走到了开阔地带。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生长着、行动着,不再是透过当年那个敏感的女性“多米”眼中看到的人物。
  “多米”变了。林白也变了。
  3 家乡情结与期望
  林白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家乡广西的背景、影子和情怀,让家乡人熟悉而感动。“再次回到故乡南流那年,我已经46岁了。南流早已面目全非。我走在新的街道上,穿过陌生的街巷,走在陌生的人群里。而过去的南流,早已湮灭在时间的深处……”在《致一九七五》中有这样一段话,“南流”就是北流。出生于北流的林白,用了大量文字写北流。她说:“如果我要写插队生活,还是写北流。我虽然不爱参加同乡聚会,也不回家,北流就是我的底色。没办法,去哪里都是一个广西小镇成长起来的人,跟北京长大的人就是不一样,一切都不一样。”正是因为在家乡有难忘的经历和体悟,才使得林白在创作中运用得如此自然而然。
  林白称赞,近些年广西出了不少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家。她说:“我现在眼睛不好,看书要戴老花镜,很少看书和杂志了。广西作家中,因为地缘关系,比较关注朱山坡和梁晓阳,也看了他们送给我的书,我认为他们在全国范围来比都是很优秀的。但他们较低调,不主动跑动、张罗,当地也宣传得不多。”
  当下,许多作家开始写字、画画,林白也常在微博上晒书法,《北去来辞》扉页用的就是林白的书法作品。林白说:“书法真的能带给人安定感。以前我也临帖,但临的是唐楷,后来有朋友提醒我唐楷已经是书法的末端,该从源头临起。书法是讲究气息的,而每个人生命底子不同,气息也不同,临的时候明明气不够,还要照着帖往下拖,做到每一笔都很像,写出来就会很难看。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你必须临得像,才可以不像。我个人倾向第一种,因为我承认人是有差异性的。每个人都得随着他的律动走。”
  去年,林白曾到云南小住,做了三件事:打坐、念咒、练曹全碑。回京后下笔,她发现字就变了,再没以前那么僵硬了。林白悟出:“原来字的变法,是和人的心境状态有关的。”
  去年11月,林白回了一趟北流老家。家乡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令她心情喜悦。在给本报记者的邮件中,她热望:“如果有住的地方,我真想回南宁长住……” 记者 蒋 林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读了《 》感触很深,我要把我的收获写出来请赐教!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搜罗 %D%A读《傅雷家书》有感 正文 字数共1145个 到5月14日为止,花了一个月时间,利用晚上休息前或其他一些零碎时间完成了《傅雷家书》一读.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感悟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