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也有前兆吗?后背疼是猝死的前兆吗都有哪些?

人猝死前有什么症状? - 知乎23被浏览14767分享邀请回答/r/AEhqcrHE8eyOrfUR9x0S (二维码自动识别)24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很多人猝死前没有征兆,强调预防不过分
  最近媒体报道,近几年来很多名人和企业高管猝死,很多医生也都在工作岗位上猝然倒下。很多人都问到了如何预防猝死的问题。
  顾名思义,猝死就是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猝死的医生、名人们肯定不是因为有不舒服的症状不去看病,也不是没钱看病,而是冠心病这种病本身就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料的特点。
  猝死的特点就是突发和难以预料。如何预防猝死是世界难题。想一想,如果能预料了,还能叫猝死吗?
  我国三分之二的急性冠心病患者死亡
  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若突发冠心病,首次表现为猝死或者心肌梗死人将占到一半左右。具体而言,若10个人首次发作冠心病,就会有一个人为猝死,四个人表现为心肌梗死,五个人表现为心绞痛。
  安贞医院一项研究则表明,我国突发急性冠心病的患者中,死亡率高达67%。其中在发病后1小时内猝死者占三分之一,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占了75%左右。充分证明了冠心病突发的危害性。
  其实,中国近期猝死的名人和医生正是反映了我国冠心病迅猛上升的趋势。35岁以上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年增长率为5.0%,女性为3.7%。让人担忧的是,农村男性年上升幅度最为明显达7.1%。农村女性年上升幅度略低,也达了5.1%。
  相当多的人在猝死前没有表现
  虽然在发生意外后,80%的人都能发现冠心病的证据。但相当一部分人在生前是“正常人”,看起来都没什么问题,没有冠心病的症状,也没有在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
  那为什么看起来好好的人突然就不行了呢?
  冠状动脉狭窄或完全堵塞后,心脏表现为心肌缺血或坏死,才会有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或胸口不适。一般来讲,狭窄的严重程度要在70%以上,才会有症状。
  但是,研究发现,在发生心肌梗死时,68%的人,也就是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发病时冠状动脉的狭窄不足50%,这些人在发病之前不会有症状。
  发生心梗时,三分之二的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不足50%,这些人没有症状&
  冠心病突发不取决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冠心病发作有两种机制,心肌梗死和猝死可以叫急性冠心病,还有些人经常一活动就犯心绞痛,但不得心梗,虽然冠心病时间很长,但活得还好好的,这类叫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这两种机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冠状动脉狭窄处的上面的那层膜,又叫纤维帽。膜下面是斑块,其实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膜是否稳定,决定了患者是否发生心肌梗死或者猝死。
  纤维帽是否稳定决定了血管是否会发生意外
  膜越薄,就越容易破裂。我们经常所说的血管是否脆弱,实际上就是指血管管腔内的膜是否容易破。
  很多中青年人,虽然有动脉粥样硬化,但还没有达到狭窄非常严重的地步,但是纤维帽一旦破裂,此处马上会有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加重狭窄,甚至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
  冠状动脉发生意外的示意图。纤维帽破裂后形成血栓,已堵住部分管腔
  事实上,这种急性冠心病发作不取决于狭窄程度,而取决于纤维帽是否稳定。很多人在猝死之前由于狭窄不严重,没有症状,一旦发作就有可能是致命性的心梗。
  为什么狭窄不重也会有纤维帽的破裂?主要是因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斑块,也就是粥样硬化是向外长的。这样能够保障管腔的通畅,但给我们评价危险造成了困难,因为这样的人不会有症状,不会给人以危险的信号。
  很多人都以为,现在医疗条件好了,有病到医院不开刀,放个支架就好了,再严重点可以做搭桥啊。殊不知,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放支架。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无声无息的
  动脉粥样硬化适于儿童,我国早年有资料表明,30、40岁的青年就有40%以上的人有动脉粥样硬化了。
  我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情况,40岁的人已有相当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无声无息的,一旦急性冠心病发作,就会要人命。
  这个年纪的人一定要戒烟、适量运动、健康饮食,如果有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就需要控制,这些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十分重要。
  而已经确诊冠心病的人,一定到医院按正规的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措施规范用药。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所有手段都是围绕着斑块上纤维帽的稳定和斑块大小来进行的。比如:用他汀让帽子稳定,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降压减少血流的冲击,戒烟稳定斑块,新鲜蔬菜、水果和运动等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等。介入治疗把斑块压扁,搭桥则是绕过斑块,另建一条通路。
  目前所有治疗都是围绕着纤维帽的稳定和斑块的大小进行的
  院外猝死能否抢救成功取决于救治体系
  那有人问了,一旦发作了怎么办,那就是有胸痛尽快去医院,不要忍着。我们医院的研究表明,有53%的猝死发生在家中,12%的人猝死在去医院的途中。因此,要去医院的话,应该叫120或999,万一在路上出事儿,也能得到救治。
  美国在医院外发生心源性的猝死,其抢救成功率能超过20%,而我国还不到1%。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相当一部分公众遇到发生意外的人,能够紧急施救,院前急救系统能够快速转运至医院。我国由于公众不会急救,如果等到急救车来,黄瓜菜都凉了啊。中国这道路,多堵啊。
  因此,发生意外的人能否成为“幸运儿”,主要取决于社会的这个综合防治体系是否有效,医院的救治水平再高,不能活着到达医院,也是没戏。
  鉴于我国的院前急救水平还很薄弱,自己做好预防最重要:一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无比重要,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二是有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一定要纠正;已经有了冠心病的患者,则应坚持规范的药物治疗;若发生过猝死,侥幸的生存下来,可以考虑ICD治疗。
  有些人没有不舒服,抽烟喝酒、大吃大喝,血压高了不管,血脂高了不顾,对自己的身体满不在乎,说不定就有可能发生意外。
  请记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发生意外。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一、猝死前兆是什么
  胸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如喉咙、颈部、背部、左肩及左上肢、上腹部等)疼痛或不适感:可能提示急性心肌供血障碍,尤其在心绞痛首次发作或加重性发作时有意义,其表现特征详见本刊08年第X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心搏骤停可能性的临床预测”。  呼吸困难:患者主观上的一种“空气不够用”的痛苦感觉,常常诉以胸闷、憋气及气短等表述,严重时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张口呼吸、耸肩呼吸及端坐呼吸等。  头晕、乏力:虽然此类症状提示心搏骤停的特异性很差,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综合条件下仍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它们源于由于循环状态不良导致的脑供血不足,可能是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早期表现。  心悸:一种特殊的胸部、喉咙及颈部等处的不适感,患者常感到胸部受到撞击、心跳突然加速或停顿等,常伴随脉搏加快、减慢或不规则。如突然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等高危患者就可能提示某些严重心律失常的出现。
二、猝死前会出现晕厥
  晕厥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即先兆晕厥和晕厥发作。前者患者感到头晕、眼花、黑蒙,有时有面色苍白、出汗、乏力、下肢发抖等,但并未发生意识丧失;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发生了短暂而完全的意识丧失,患者发病后当即丧失其原有姿势,常常就地摔倒,但意识丧失的持续时间很短,多数情况下患者在数秒钟内就会自然清醒。  晕厥可由多种原因造成,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公认的、统一的晕厥分类方法,本文将其分4类:由自主神经状态改变导致的血管张力和心搏速率变化而造成的晕厥称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也称为反射性晕厥,这类晕厥占全部晕厥的80%以上;脑部和颈部血管病变造成脑供血障碍而产生的晕厥称为脑源性晕厥;血液成分改变导致脑部供氧和能量不足以及血液中的有害成分过多造成的晕厥称为血液性晕厥;由心脏本身原因导致心输出量突然下降而引起的晕厥称为心源性晕厥。
三、猝死的特征有哪些
  1、病魔之首  猝死是最可怕的疾病。在人类所有的疾病中,就其突发性、紧急性、严重性、恶性程度和后果而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猝死相比。  2、发病突然  猝死是患者猝然而死,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他(她)的家人及朋友,都将始料不及。有时发病后患者甚至无法留下一句话。这就是猝死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的原因。  3、高发病率  绝大部分的猝死患者是死于心脏停搏(CA),而心脏停搏的发病率非常高,美国心脏协会2013年6月在《循环》杂志网站上发表的徒手心肺复苏(CPR)共识指出:心脏停搏是美国最致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它导致的死亡超过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车祸、HIV、枪支案件和家庭火灾致死人数的总和[2]。我国每年有180万人死于猝死,平均每分钟有3~4人因猝死而死亡[3]。  4、多发生在医院外  绝大多数的猝死源于心搏骤停,国外文献报道40%的心搏骤停没有被发现或发生在睡眠中,70%~80%心搏骤停是发生在家里[4]。根据美国及我国资料,死于院外或家中者占72%~80%[5]。我国另有文献报道,87.7%的猝死是发生在医院外。在院外发病就意味着发病后患者无法及时得到医疗专业人员的急救,同时大众的心肺复苏技能也十分匮乏。这就是猝死发生率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预防猝死的方法
  1、第一道防线:防止冠脉斑块形成  斑块的全称是动脉粥样斑块,是存在于动脉血管壁上的脂肪团。可以说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是不定时炸弹,一旦斑块破裂,就会立即在相应的血管内激发凝血功能,几乎在瞬间形成血栓,将冠脉的某分支堵塞,导致心脏突发缺血,即急性冠脉综合征,使患者处在危急关头。故防止斑块形成是从根本上预防猝死的最佳途径。  主要的预防方法是:科学的生活方式,包括科学饮食、坚持运动、摒弃恶习(最重要的就是戒烟)等,还要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通过上述做法多数情况下能有效地防止和延缓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2、第二道防线:防止斑块破裂  如果第一道防线不幸失守,患者冠脉上有了斑块,注意防护第二道防线——防止斑块破裂。只要斑块不破裂,就不会发生冠脉综合征,多数情况下也就不会发生心源性猝死。  主要预防措施是:在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上调脂药物,还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调脂药物通常是带有“他汀”这两个字的药物,如氟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这些药物可以起到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的作用,应在正规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3、第三道防线:防止室颤发生  患者的斑块破裂了,发生了急性冠脉综合征,还有第三道防线——防止室颤发生。室颤是心脏停搏的一种类型,是心脏急性缺血时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一旦发生室颤,患者的心脏失去了泵血功能,血液循环停止,患者此时已是九死一生。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后预防室颤的发生极其重要。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QQ:快速问医生()独家专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点击。
发布养生资讯猝死有先兆 警惕一过性症状_凤凰资讯
猝死有先兆 警惕一过性症状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专家提醒,对心源性猝死的重视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更易发生这种意外。其实心源性猝死都有先兆,胸闷、心慌等“一过性”症状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平时加以重视,就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原标题:猝死有先兆 警惕一过性症状法制晚报讯(记者 陈斯)
一场秋雨,带走了“春雨”的创始人。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先生,因突发心肌梗塞,不幸于日晚在北京去世,享年44岁。这一事件再度引发公众对突发心梗的关注。专家提醒,对心源性猝死的重视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更易发生这种意外。其实心源性猝死都有先兆,胸闷、心慌等“一过性”症状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平时加以重视,就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感觉身体好 更容易发生意外中日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提醒,平时小病不断的人,反倒不容易被突发疾病夺去生命。例如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平时也经常用药,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相对来说距离猝死稍远一些;而年轻人,特别是平时“感觉”身体特别好的人,往往更容易发生这种意外。因此,对健康的重视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同样也要关注健康。刘鹏说,引发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源性猝死,约占80%。这种猝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一种是心梗引发的猝死。心梗是心源性猝死常见的诱因。现在很多年轻人,看似身体健康,实际上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熬夜、长期精神高度紧张等,已经患上了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等易诱发心梗的疾病,但自己还有可能浑然不觉;有些人也知道自己有基础疾病,但依仗自己还年轻,误以为身体底子好,不注意控制病情,也有可能诱发心梗、导致猝死。心源性猝死有信号 警惕“一过性”症状实际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心源性猝死,都是有先兆的。刘鹏说,猝死重在预防,一旦猝死发生,患者很可能在几分钟内死亡,很难被抢救过来。中青年发生猝死后,能救活的几率比老年人还低。比如心肌缺血导致的猝死,老年人往往身体机能已经下降,平时就有缺血症状,他体内就会建立一个侧循环系统帮助血液循环;年轻人平时身体好,一旦发生急性心肌缺血,侧循环系统不会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因此发病就致命。心源性猝死是有信号的。“读懂”这些信号,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源性猝死。刘鹏提醒,很多人在猝死前一段时间内曾出现过心区不舒服、胸闷、心慌等症状,这些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很可能是“一过性”的症状,“休息休息”症状就消失了。实际上,这些症状就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此时如果加以重视,就有可能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不只是心脏问题会导致猝死刘鹏说,除了心脏问题,引发猝死的原因还有很多,常见的包括肺栓塞、哮喘过敏、脑出血等。比如坐飞机的人长时间坐在狭小的空间不动,下肢静脉容易形成血栓;下飞机时一活动,下肢血栓随血流进入肺循环,从而可能导致肺栓塞,导致死亡。由于经常有关于乘坐飞机经济舱后出现致死性“肺栓塞”的报道,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这一现象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刘鹏建议,坐飞机时,最好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活动;坐在座位上时,也要多做做“踩刹车”的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形成血栓。哮喘与过敏是一组相伴而生的疾病,也会诱发猝死。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随身携带药物,有的哮喘患者甚至会在数分钟之内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过敏,特别是药物导致的过敏,猝死也不鲜见。脑出血也是常见的猝死诱因。年轻人因为脑出血猝死往往是有脑血管畸形或者有脑动脉瘤,但自己并不知道。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810596
播放数:439973
播放数:1386707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续熬夜猝死前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