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杏敦耕瞻蒲 指什么动物

瞻博_瞻博的意思_瞻博是什么意思_瞻博什么意思_瞻博的近义词_汉语词典_911查询
瞻博的意思
输入词语或其拼音即可,例如 瞻博 或 zhanbo
瞻博 瞻博的意思 瞻博是什么意思 瞻博什么意思 瞻博的近义词 瞻博的反义词 瞻博的拼音 瞻博的解释 瞻博的同义词
拼音zhān bó 注音ㄓㄢ ㄅㄛˊ引证解释栀子花的异名。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薝卜音义》:“《大菩萨藏经》则作瞻博。依 玄应 《音义》,则瞻博一作占婆,亦作瞻卜,亦作詹波。”参见“ 瞻卜 ”。相关汉字、||
手机查看词语瞻博的意思,微信扫一扫页面右侧二维码,关注查询大全(微信号www911cha)后回复 cd34654 或 瞻博? 即可
首字母查词:
按词性查词:
按结构查词:
汉语词典为您提供瞻博,瞻博的意思,瞻博是什么意思,瞻博什么意思,瞻博的近义词,瞻博的反义词,瞻博的拼音,瞻博的解释,瞻博的同义词
瞻博相关词语搜词语
瞻博相关成语搜成语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6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6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8个)身体健康
&2017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30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求带有蒲或者蒲谐音的成语.
未来纪年728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安车蒲轮ān chē pú lún【解释】让被征请者坐在安车上,并用蒲叶包着车轮,以便行驶时车身更为安稳.表示皇帝对贤能者的优待.【出处】《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壁,征鲁申公.”【结构】联合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对贤能者的优待【例句】申公待聘,~.(明·张岱《寿周霞城八十》)【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十分喜欢儒家学说,封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王二人向武帝推荐他的老师申公,汉武帝就派使者用安车蒲轮的优礼去征聘申公,并任命他为太中大夫,把鲁王的官邸封给他,经常向他咨询治国之道瞻蒲劝穑【解释】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语本《吕氏春秋·士容论》:“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南朝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於是镇之以清静,安之以惠和.望杏敦耕,瞻蒲劝穑.室歌千耦,家喜万锺.”蒲鞭之政pú biān zhī zhèng【解释】蒲:香蒲.以香蒲作鞭子,柔软不能伤人.比喻官吏施行宽厚仁慈之治【出处】南朝·梁·江淹《为始安王拜南兖州刺史章》:“臣职右南阳,谢蒲鞭之政.”【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作宾语;指仁治望杏瞻蒲wàng xìng zhān pú【解释】杏:杏花;蒲:菖蒲.指按时令劝勉耕种【出处】南朝·陈·徐陵《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望杏敦耕,瞻蒲劝穑.”【结构】联合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近义词】望杏瞻榆胯下蒲伏kuà xià pú fú【解释】蒲伏:通“匍伏”,指伏地爬行.指汉朝韩信年少时有胯下之辱.【出处】宋·秦观《人材》:“将如韩信而有胯下蒲伏之辱.”【结构】偏正式【用法】作宾语、定语;同“胯下之辱”【近义词】胯下之辱【成语故事】秦朝末年,淮阴人韩信年轻时文质彬彬,十分斯文.屠中有一个恶少见韩信软弱可欺就纠集一帮人围攻他,让他求饶必须从恶少胯下钻过,韩信见寡不敌众就只好忍一时之气,从恶少胯下爬过.后来他成为一个大谋略家,帮助刘邦成就大业.蒲鞭示辱pú biān shì rǔ【解释】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出处】《快心编》第十回:“我若将此重棒责之,岂不是伤其肌肤,而使彼贻忧日后耶!古人有蒲鞭示辱则可矣.”【结构】主谓式【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例句】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汉刘宽责民,蒲鞭示辱;项仲山洁己,饮马投钱.”【成语故事】汉朝时期,官员刘宽为官清正,善于从心理上去治理他的辖区,他不用很残酷的刑罚,对于部下或百姓犯错时,只是用蒲鞭抽几下而已,让他自己感到羞辱,下次好知错必改.蒲鞭示辱pú biān shì rǔ【解释】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出处】《快心编》第十回:“我若将此重棒责之,岂不是伤其肌肤,而使彼贻忧日后耶!古人有蒲鞭示辱则可矣.”【结构】主谓式【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例句】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汉刘宽责民,蒲鞭示辱;项仲山洁己,饮马投钱.”【成语故事】汉朝时期,官员刘宽为官清正,善于从心理上去治理他的辖区,他不用很残酷的刑罚,对于部下或百姓犯错时,只是用蒲鞭抽几下而已,让他自己感到羞辱,下次好知错必改蒲柳之质pú liǔ zhī zhì【解释】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出处】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吉弘元常书》:“仆犬马之年,方古人而深愧;蒲柳之质,叹先秋而早零.”【结构】偏正式【用法】作宾语;比喻衰弱的体质【近义词】蒲柳之姿【例句】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1回:“公主所论,实切愿怀;但恐蒲柳之质,难与国英雁行.”【英译】weakness in old age【成语故事】晋代尚书右丞顾悦与简文帝同岁,文帝头发全黑,而顾悦头发全白了.文帝问他为什么头发先白?顾悦回答道:“皇帝您是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是蒲柳之质,望秋先零.”文帝听后十分高兴.蒲柳之姿pú liǔ zhī zī【解释】蒲柳:蒲和柳皆望秋先凋,引伸为早衰.旧时称自己体质弱的客套话.【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结构】偏正式【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衰弱的体质【近义词】蒲柳之质【例句】凌力《少年天子》第六章:“妾妃以蒲柳之姿,蒙陛下宠幸,天恩高厚,没齿不忘.”【英译】a fragile frame【成语故事】东晋时期,扬州刺史殷浩请顾悦做官,顾悦重义守信,倾注全力处理政务,长期的劳累使得30多岁的顾悦满头白发.殷浩劝他注意身体.顾悦在殷浩的引见下见到年纪相仿的简文帝,简文帝感到诧异.顾悦说皇上是松柏之质,他是蒲柳之姿经不起风霜.膝行蒲伏xī xíng pú fú【解释】伏地爬行.【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结构】偏正式【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近义词】膝行匍伏蒲扇价增pú shàn jià zēng【解释】蒲扇:用香蒲编的扇子.形容某种东西因受到名人的使用而价格增长【出处】《晋书·谢安传》:“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结构】主谓式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名人效应【成语故事】晋朝时期,谢安才华出众,曾经隐居东山20多年,他久负盛名,很多人都仰慕他.有一个同乡人在中宿县被免了官,去拜访谢安.谢安问他带回什么特产.他拿出一把蒲扇送给谢安使用.京都士族和庶族见谢安使用蒲扇就争相抢购,扇子价格涨了好几倍.蒲元识水pú yuán shí shuǐ【解释】蒲元:人名.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出处】《太平御览》:“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结构】主谓式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经验丰富【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才智超人的蒲元在斜谷替诸葛亮制造三千把军刀,刀铸成后,他说用蜀江水淬火就能使清亮刚烈.就派人到成都取蜀江水.水取回后,蒲元用它为刀淬火,马上发现水中掺假,细问取水人,才得知在涪江渡口用涪江水增补.束蒲为脯shù pú wéi pú【解释】将捆束的蒲柳说成肉脯.指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处】汉·应劭《风俗通》:“秦相赵高指鹿为马,束蒲为脯,二世不觉.”【结构】动宾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耕织图》中的稻香与耕苦
须知白粲流匙滑 费尽农夫百种心
——《耕织图》中的稻香与耕苦
文 | 李晶莹
中华以农事开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农业发展为主脉的文化演进。历代封建帝王无不以农桑为天下之本。每年季春之月服“天子亲耕”、“后妃亲蚕”之仪,以表明统治者重视农桑、亲力亲为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态度。
耕织图的历史演变
作为农业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留下了丰富浩繁的农耕文化遗产,对农业知识的传播、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其中《耕织图》是一个别有韵味的农书系列,它以图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记载了古代人民农桑生产的场景,并配有写实般的诗文,加以补充说明。透过画面人们可以想见,在美好的乡野风光下,朴质淳厚的蚕妇农夫织云耕雨、劳作生息的真实景象,油然而生对男耕女织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这种以图示意,以文解说的文献形式,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在教化民众,劝课农桑,推广技术等方面能引起更强的社会效应,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认可和推崇。
我国古代《耕织图》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便有了反映采桑活动的图像,此后在出土的西汉砖石、魏晋墓穴和隋唐石窟的壁画上均发现有描绘耕织劳动的大量图画,但不成体系,多为反映个别劳动场景的作品。直到南宋《耕织图诗》的问世才以系列组图的方式呈现出完整的农桑劳动过程。它的出现与当时政治上重本思想的延续和加强有着必然的联系。两宋交际,虽出入兵间,但励精图治的宋高宗赵构颇以重农兴桑为治国上策。时任于潜(今浙江临安)县令的楼璹,受近臣推荐,进呈了其所绘制的一套《耕织图诗》。此书详尽系统地描绘了江南地区农桑生产的工序和技术,尤其是稻米种植、收储技术和农用工具的介绍,比之地域性较强的蚕丝业生产受众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广。此书一出,即蒙玉音嘉奖,享有“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的赞誉。
楼璹(),字璹玉,一字国器,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累官至朝议大夫,善绘事。绍兴三年(1133)璹任于潜令,以劝课农桑为先务,其间“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宋楼钥《攻愧集》)这便是最早的一部《耕织图诗》诞生的缘起。该书进献朝廷后,皇帝垂青,朝野传诵,而且历代临摹传刻不息。如:南宋嘉定楼氏孙楼洪、楼深临摹刻石(已失散)、南宋楼洪刻本(已失传)、元人程棨摹刻本(现存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明天顺宋宗鲁仿宋摹刻本(已失传)、明末毛氏汲古阁《于潜令楼公进耕织二图诗》影宋抄本(现存河南省图书馆)、日本延宝四年(1676)狩野永纳翻刻明天顺本。
至清康熙年间,皇帝钦定,内府重新绘刻此书,故名《御制耕织图诗》,这是《耕织图》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版本。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南巡,“江南人士出其藏书进献者甚多,内有陈旉《农书》、秦观《蚕书》、于潜公《耕织二图诗》,三书皆宋版也。”(清万作霖《农书》识语)皇帝观览之余,感恤农夫、织女苦寒劳作,至深且切,遂命宫廷画师焦秉贞,以楼公《耕织图诗》为蓝本,重新绘制。农桑之务,各二十三图,自始迄终,咸备情状。除保留楼氏五言诗外,康熙皇帝依图各题七言绝句一首,颂咏田家之勤苦。康熙三十五年(1696),帝复命镂板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御制耕织图诗》正式付之梨枣,版行海内。
古代《耕织图诗》由宋代楼氏肇造,历经宋、元、明的发展,至清康熙时而达盛极。究其原因,这不仅是因皇帝宣扬重农思想而助推其再版行世,更因为这本书从绘图到镌板是经高手们“联姻”创制的精品。此次受命绘刻《御制耕织图诗》的两位主要人物——画师焦秉贞和刻工朱圭,均为供奉内廷的名家名匠。焦秉贞,字尔正,山东济宁人,官钦天监五官正,传教士汤若望门生,精天文历算,擅绘人物、山水、楼亭,其画渗透西洋技法,度量阴阳,明暗有别。所绘“耕织图”,不单单描绘农桑劳作之工序,耕织使用之器具,亦可在笔墨点缀间所见:水乡柳溪桑陌之景,农人胼手砥足之状,村妇颀身婀娜之态,小儿活泼率真之趣,尽显纯然的农家风韵和物景风情。如此精致的画稿只有到了名工刀下才能反映画家的艺术技巧,锋刃所至才能展现作品的意境情怀。刻者朱圭,字上如,江苏吴县人。自幼苦心剞劂,工雕善画,因刻《凌烟阁功臣图》、《无双谱》展露才华而选入养心殿供事,授鸿胪寺序班。其所刻《御制耕织图诗》时,正直中年,刀法老到纯熟,虽一丝不苟,却不失活泼风致。因此,绘与刻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御制耕织图诗》成为对后世影响深远,流传甚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使其成为古籍出版史、古代版画史、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农书,更是一件极具魅力的艺术佳品。
以康熙内府刻《御制耕织图诗》的出版为先声和祖本,清代掀起了有关《耕织图诗》的复制和创作热潮,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版本。如:木刻本、着色绘本、套印彩色本、拓本、石印本等。如:雍正为亲王时,曾请画师以自己和福晋为原型,绘制了一套雍亲王《耕织图》(现存故宫博物院),以此表明自己重农、悯农的思想和态度。乾隆皇帝曾命宫廷画师冷枚、陈枚于绢本上临摹焦氏《耕织图》,并敷以淡彩设色(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冷枚,字吉臣,山东胶州人,焦秉贞弟子,颇得师法,康熙年间曾协助焦氏绘制《御制耕织图诗》。大约在雍正乾隆间,宫中还出现过另一种彩色本,即墨印彩绘刻本。底本以焦图摹刻,印刷时再于景物表面、人物面容、衣裙上施彩刷印,画面中的碧水青山、桑绿穗黄、少妇村翁等,显得更加生动逼真。展卷而观,不觉身临其景,目旷心怡。
《御制耕织图诗》的流传,在清代还派生出很多其他艺术形式。如:石刻、墨锭、家具、瓷器等。雍和宫中曾设有课耕屏等多幅以“耕织图”题材为雕饰纹样的屏风。景德镇烧制的带有“耕织图”纹饰的瓷器,成为清廷贡器中的一支独树品种,从现存的器物看,均是技艺上乘之作。此外,乾隆皇帝更是绘制了一幅现实版“耕织图”。乾隆十五年(1750)著名的“三山五园”之清漪园落成,皇帝辟一处田园命名为“耕织图”,这里稻田棋布,桑柳成行,凭栏观稼、听闻机杼,宛若一幅真实鲜活的江南耕织图景。皇帝又下令将宫中所藏元程棨摹宋楼璹本《耕织图诗》摹刻勒石,嵌砌廊壁,以供观赏,从而达到了“耕织图中阅耕织”的境界。足见乾隆皇帝对“耕织图”的喜爱和对农桑生产的重视。遗憾的是,咸丰十年(1860)这一景观毁于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近年该区得到部分复建)
诗画中的稻香与耕苦
焦秉贞所绘《御制耕织图诗》虽脱胎于楼璹的《耕织图诗》,却是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创新的,以“耕图”为例,便可窥其一二。
楼璹绘耕二十一事:浸种、耕、耙、耖、碌碡、布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簸扬、礲、舂碓、籭(按同“筛”)、入仓。
焦秉贞绘耕二十三事: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籭、簸扬、砻(按同“礲”)、入仓、祭神。
堪比之下,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焦秉贞将原楼氏的“耕图”二十一幅,增至二十三幅,多作了初秧和祭神两个环节。同时又将簸扬、礲、舂碓、籭四事的顺序调整为舂碓、籭、簸扬、砻,这样可能更符合稻米从粗到精的加工过程,更合乎实际的操作逻辑。至此后世有关《耕织图》的创作在劳作工序上再无大的变化,只是在画面处理和风格上略有不同。
这二十三幅耕图,按照稻米种植、收获和加工的工序可大致分为以下八个部分,我们按图索骥,不仅可以认识古代稻米产收的过程,更可体味乡野农家耕作的艰辛。
(一)浸种
即第一幅图所描绘的景象。南方的初春,“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楼诗),预示着农功肇始。图中有父子二人正将装有稻种的筠篮置于溪水之中,让种子通过浸泡,在温度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下萌芽。
图一 | 浸种
(二)整地
此过程包括耕、耙耨、耖、碌碡,即第二至五图所绘的场景。图中可见农人执鞭催牛,分别拖了四种不同的农具来犁地平田,从工具的形态看大概经历了粗耕、细耕、整平的过程。“耕”即翻土,整地的第一步就是要深耕土地。“耙”、“耨”分别是碎土平地和铲除杂草的农具。“耙耨”图中,农夫披蓑戴笠,立于耙上,叱牛牵引,正在泥泞的田间耙地。可见此时正值南方春寒雨泉的时节,为了赶农时,农民们往往要栉风沐雨,坚持耕作,由此可想稼穑艰难之状。“耖”在元王祯《农书》中有载:“耖,疏通田泥器也。”说明这是一种搅碎滓泥、平熟水田的农具。据考证,耖最早即载于宋楼璹的《耕织图诗》中。碌碡,通常在北方见到的是一种石质的用于碾压谷物或整平场地的农具。但从图上看所用的“碌碡”形制不同于北方,是一种适用于南方水田耕作的平地农具。乾隆曾在石刻《耕织图》题诗中有解:“南木北以石,水陆殊命匠。圜转藉牛牵,牛蹄踏泥浪。” 就这样,经过对稻田的几番精耕细作,三春欲尽,放眼望去,万顷田畴平如掌,为水稻插秧做好了准备。
图三 | 耙耨
图五 | 碌碡
(三)育苗
第六至八图,布秧、初秧、淤荫描绘了这一环节。“梅黄雨生肥”,“下田初播殖”讲的是育苗的时机。农民首先要选择一块地做秧田来布种育秧。画面中两农夫挎篓于田间,边行边洒,播撒的不仅是稻种也是对丰收的希望。此后便是等待萌苗,这可以算是农人们一段很惬意的时光,乡间四处可见老幼相携,游走田间,查看秧苗的情景。“淤荫”是初秧后农民进行田间管理的过程,要及时拔除杂草、散撒草灰,以滋地利,促苗成长。正所谓“从来土沃借农勤,丰欠皆由用力分”。(康熙诗)
图六 | 布秧
图七 | 初秧
图八 | 淤荫
(四)插秧
拔秧、插秧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最紧张、最繁忙的工序。待到“青葱刺水满平川”之时,便要赶快将秧苗移植到大水田里,此时正值芒种节气。从画面上看,壮劳力最多,男丁们都要上阵,他们分散在拔秧、运秧、分秧、插秧各个环节上,相互协调,又争先恐后。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争抢农时又要井然有序,如诗所云:“溪南与溪北,啸歌插新秧。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楼诗)
图九 | 拔秧
图十 | 插秧
(五)除草
第十一至十三图的一耘、二耘、三耘,即是讲耘田除草的繁复工作。水稻插秧后,要时时照顾苗情。耘便是指除草。一耘时,正是“丰苗翼翼出清波”的时候,农民们怎能让杂草与嘉禾争长,所以会经常铲除荑稗稂莠。二耘还生宿草,即指割后复生的二年或多年宿根性杂草,如芦苇、莎草等。有趣的是,二耘图中绘者将田间劳作的情景推远,而将妇人童子挑担提篮往田里送饭的场景置于近前,充分地表现出祥和的农家生活。三耘正值盛夏,田边有一老翁以扇蔽日,而青壮男丁们继续在烈日下暴背炎蒸,不辞辛苦的耕耘。足以证实诗中所言“农夫勤瘁,穑事艰难”。(雍正诗)
图十一 | 一耘
图十二 | 二耘
图十三 | 三耘
(六)灌溉
水稻成长的不同时期均依赖水的灌溉,如插秧、返青、孕穗、抽穗等关键时刻,合理的水供应可以保证稻米的质量和产量。耕图中描绘了三种重要的灌溉工具,一为“一耘”图中的戽斗。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载:“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二为“灌溉”图中的龙骨水车。画面偏远处,有三人正在踩踏水车灌田。这是一种提水灌溉农具,因形如龙骨而故名。其结构以木板为槽,尾部入溪水,有一小轮轴,另一端有大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人力踩踏转动轮轴,带动槽内的叶片刮水上升。龙骨水车适用于灌溉地势较高的田地。三为“灌溉”图中的桔槔。据记载早在商代时汉族人便使用桔槔进行灌溉,其机械原理是利用杠杆结构,前悬空桶,后坠重石,起落之间,汲水灌溉,是一种流传久远的省时省力的农业工具。但是即使借助这样的灌溉农具,到了六月,畦田水微,农人们还是要不停地灌田,常常是“转尽桔槔筋力瘁,斜阳西下未言归”。(康熙诗)
图十四 | 灌溉
(七)收获
当稻熟穗垂,满目黄云时,就到了收割的季节。收刈、登场二图细致地描绘了农家的丰收盛况和喜悦之情。虽然此时还是骄阳似火的天气,但却挡不住人们收获的欣喜,即使汗流浃背,仍挥镰抢割。割下来的稻穗扎成捆,一担一担挑到稻场。这时,孩童们也跑来田里帮忙,处处捡拾遗落的稻穗,却又不时在一起顽皮打闹。所谓“登场”是人们择一空地或者场院作为稻场,将稻捆堆积于此,暂时安置晾晒。看着堆积如山的稻垛,稻农们“回思望杏瞻蒲日,多少辛勤感倍生”。(康熙诗)
图十五 | 收刈
图十六 | 登场
(八)贮藏
最后的几幅图中,持穗、舂碓、籭、簸扬、砻五步,均是稻米入仓贮藏前的准备。“持穗”即俗称的“打稻子”。图中可见打谷场上,两排稻穗摊平在地,谷穗相对,稻梗朝外,四农人持“连枷”抽打稻穗,使其脱粒。“连枷”,是一种多见于南方使用的打稻工具。在长木杆的一端横轴上装四根木条,用时高举甩转,落地抽打稻穗。丰收后,要趁天晴,抓紧时间打谷脱粒,以便晾晒。所以此时乡村间到处是新谷登场、连枷声声的景象,有诗为证:“霜天晓起呼邻里,遍听村村打稻声”。(康熙诗)
图十七 | 持穗
图十八 | 舂碓
图十九 | 籭
图二十 | 簸扬
图二十一 | 砻
打稻晾晒后便要进行稻米的深加工了。首先要舂稻去壳。农家最常用的舂米工具是碓和杵。图中远人踏碓,近人执杵。碓,由石、木做成,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装碓头,即一块圆锥形石头,碓头下置石臼放入谷物,木杆另一端脚踏操纵,碓头一起一落进行舂米。杵,一种手持式舂米工具,可木制也可石制,形似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锥,使用时相当于手持碓头来舂米。碓和杵,虽然在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中一直在使用,但是相对现代机械农具而言,舂米还是一件很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每逢舂米时节,“比舍舂声如和答,家家篝火夜深时”。(康熙诗)去壳后的稻谷,要用筛子筛净米糠和瘪谷,即得来糙米。之后在场院要临风扬簸,略去尘渣杂质。最后再进行一次精细加工便是推砻舂米,从画面可知,砻为一种类似磨的舂米农具,它可将稻米的最后一层糠皮去净,从而得到饱满清白的大米。图中三人推砻,一人倒米,另有两人用笸筛米,从人们的表情上看,早已见不到播种、收割时的急迫与紧张,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怡然自得,和乐雍熙的神情。
最后是稻米入仓盖藏,一年的稻作生产终于可以休止。人们不忘神灵的护佑而得此丰登之年,沐浴、更衣虔诚谢神、祭神,企盼来年风调雨顺,年谷丰穰。
图二十二 | 入仓
图二十三 | 祭神
康熙皇帝诗曰:“须知白粲流匙滑,费尽农夫百种心”,要知那流过羹匙的白米粥,可是农夫费尽百般心机才得来的,以此表达对田家辛勤稼穑的体恤。如今我们再次展览耕织图卷,从中体味农人生活的苦与乐,既有日夜寒苦的耕作,亦有稻米丰收的芳香。同时,《耕织图》中所呈现的男耕女织的传统农耕生活模式,令多少人神往和追求。可是,在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历史演变中,这些景象已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城市进程,大农业联合经济的发展,将人们的生活卷入了机械化运转的程序中。当我们不断翻阅《耕织图》这一系列文化遗产时,或许那些寂灭已久的历史画面和声音能在人们的脑海中慢慢复苏,或许在某个时候,在新的生存理念的引导下,在大自然的山水间会重新构建出一幅新的耕织图景。
本文选自《碧山09:米》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拒绝访问 | baike.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baike.)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08e1-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描写杏花的好词好句
描写杏花的好词好句1、杏花在于乡北陂的陂头,似踮起脚尖在览着乡的生活。无论在雨后或晴天,花总是一样绽放。溪影隐约缠绕杏花身,花影暗藏一丝愁,蕊中的水滴似可人儿的泪珠,晶莹脆弱。花一瓣外支着,仿佛在争艳,炫着自己的青春,神韵独绝,是那般妖娆迷人。2、杏花的叶子是对生的,粉一红色的花一苞像小孩子的拳头似的紧紧一握着,开放后的花一苞就完全变成白色了,五个相同的的花一瓣很像梅花,黄色花一蕊的根一部却是深红色的,整个花朵的外形就像观音菩萨盘坐在莲花台上。那些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就像&拇指姑一娘一&在她的微型房间里,半开着们向我打招呼。在它紫一红一色的叶子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细小勾刺。3、一阵春风吹过,花一瓣一片片地落下,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像纷纷落下的雪花,落在了地面上、草丛上、水面上、也落在了我的头上。4、【桃羞杏让】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5、【杏花春雨】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6、【杏林春满】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7、杏花不但美,还散发出一阵阵清淡的幽香,让你心旷神怡。&好香啊!&我不禁从心里赞叹着。8、【红杏出墙】形容春一色正浓,情趣盎然。9、【望杏瞻榆】望、瞻:看。看着杏花开,看着榆钱落。比喻按耕作,不误农时。10、杏花多么美丽啊!美得像一幅水墨画一样,把小山打扮得如此美丽、迷人。()我一爱一小山,更一爱一这美丽杏花。11、杏花多么美丽呀!美得像一幅水彩画,把小山打扮得好漂亮啊!12、杏花的花一瓣只有小小的五片,小一巧一玲一珑,楚楚动人,好像被人一碰就会掉了。它那白一里一透一红的花一瓣像涂了一层淡淡的胭脂,素雅端庄,羞羞答答的,腼腆得就像即将出嫁的新一娘一,让我喜欢得一爱一不释手!13、杏花纯朴,它那五个如水晶般的花一瓣,默默的在枝头绽放,从不炫耀自己的美。有许多人总把杏花与桃花比在一起,桃花多数情况下,在风和日丽、一一光充足的午后,盛开出娇一嫩的花朵,而杏花却不论一一天晴天,总在寒风中,向寻春的人们报告春来了!14、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而独绝。15、【桂林杏苑】古时乡试例在农历八月举行,考中称折桂;会试例在农历三月举行,考中称探杏。因以之指乡试、会试。16、【誉满杏林】祥见:誉满天下17、【杏脸桃腮】脸似杏花白,腮如桃花红。形容女子容貌美丽。18、杏花的花一瓣有四五片,花一瓣润泽透明,像是用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花一蕊是嫩黄色的,就像一颗颗繁星正在向我调皮的眨着眼睛呢。19、杏花开了,它像五个白白的的胖娃娃,挨挨挤挤的聚在一起,好不热闹。它们有的像害羞的小姑一娘一,躲在树枝后面,不敢见人;有的像一个个小懒虫,春天已经到来,还躲在花一苞里睡大觉;还有的迎着太一一的开放,一一光照它们宛如无暇的白玉,晶莹剔透&&20、杏花开了!一朵朵小一巧一玲一珑的粉一红色杏花缀满了枝头,以它们那天然的娇美和妩媚的风姿,给春天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神韵。21、杏花开了,那么白,那么美,那么令人心醉。22、杏花正开放在枝头,像一层铺在树上的雪花。走近一看,杏花的花一瓣有五片,呈粉一白色;中间的花一蕊是红色的;花朵下面还有一层大红色的花蒂。23、【杏腮桃颊】形容女子白一里一透一红的秀丽的容颜24、【杏腮桃脸】形容女子容貌美丽。25、【望杏瞻蒲】指按时令劝勉耕种。26、杏花,你没有牡丹那样的富丽堂皇,你没有玫瑰那样高贵典雅,你没有桂花那样香气迷人,可我总是如痴如醉地一爱一你,一爱一你的平淡,一爱一你的纯洁,一爱一你的清幽&&27、【杏花菖叶】花:开花;叶:长叶。杏树开花,菖蒲长叶的时候。指耕种的最好时期。后用以比喻不违农时,及时耕种,必多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周阅读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望闻问切杏林暖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