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年级前三的学霸我的同桌是学霸,你会怎样?我想大多数人会觉得我很幸运吧。但你不明白,那种拼命努力还是跟不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理性的选择,让自己不要后悔。(上)","author":"wu-ze-yong","content":"昨天上班没多久,徒弟没头没脑的跑过来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你觉得Elon Musk说的对吗?”然后又给我粘贴了下面这么一大段话:Elon: If there are 2 paths and we have to choose one thing or the other, and one wasn't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then rather than spend a lot of tim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ich one is slightly better, we'll just pick one and do it. Sometimes we'd be wrong and we picked the suboptimal path, often it's better to pick a path and do it than to just vacillate on a choice. (简要翻译一下:如果现在有两条路放在你面前,你必须且只能选择其中一条。但你没有办法明显的区分开来他们哪个更好,哪个不好。那么,你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考虑哪一个会比另一个好上那么一丁点,倒不如直接选择一条路并且一直走下去。有时候我们或许会选错甚至是走了一条不是最适合的道路,但,选择一条路走下去永远比你一直在选择中迷惑要来的更加有意义。)我回答徒弟的时候,说的是,没错,这个非常正确,我十分的认同。不过,在说到我为什么很认同之前,我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怎样可以做到一个不容易后悔的决定,也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我所说的思维方式,从中获得好处,并且能一定程度上的调整自己目前的习惯,争取获得更大的利益。-----------------------------------------------又到了讲故事时间-----------------------------------------------这次的故事主人公,是我在上文提到的徒弟。(长得很可爱很萌的一个妹子哟。)简单的介绍一下她的背景,沃顿商学院本科出身,现在在Google工作,其他经历免去。。而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去年的上半年,她正在读大三的时候。对于美国留学生来说,大三的暑假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因为大三的暑假实习,如果你做得好了,受到公司的重视的话,你就可以获得“return offer”,简单来说,就是公司会在你毕业之后给你一份全职工作。所以,很多人都会在这个阶段拼了老命的去进入好的公司,不管是作为跳板也好,还是未来职业规划也好。选择一家优秀的公司,总归会在未来有很大的帮助。而当时摆在我徒弟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个花旗银行IBD(投行部门)的Offer,地址在香港。一个是Google 一个Online Marketing(网络营销?)的部门,属于新兴部门的同时也被大力培养。而待遇方面,花旗IBD开出的实习工资是接近4W港币一个月,而且有住宿,和超过200一天的车费饭费补贴。而Google 提供的工资算上补贴的话,大约相当于70%多点。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花旗IBD的待遇要远好于Google,而且未来毕业之后只要拿到了return offer就可以轻松达到百万年薪。而对于沃顿商学院来说,进入投行部门也是一个非常合理且绝大多数人都会做出的选择——而我的徒弟呢,经过了一段很长时间的抉择(将近一两个月吧),最终却决定选择去Google工作,舍弃花旗的offer。至于最后结果如何呢?她成为了那一年的Google Superstar Internship(也就是最高级别),获得了老板,老板的老板以及老板的老板的老板的(好拗口)的一直好评,同时得到了Google的return offer且自己做的非常非常的开心。而且,她不止一次的庆幸,自己当年幸好没有选择花旗而是去了Google,并且一直感激着自己的这一个决定。------------------------------------------故事讲完了,现在轮到方法了------------------------------------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和大家说到,想要做出一个不后悔的决定,你就需要一个完整地思考体系,下面我会一步一步的给大家讲解刚刚提到“选择Google不去花旗”的整个抉择过程中,她所思考及所做的事情。1.信息收集任何的决定,或者如果你想做出一个自己不后悔的决定,你就必须要大量的收集资料,通过各个方面去了解你现在做的事情,大量到什么程度呢?她问了很大很大一批人(保守估计30个往上吧),这些人有在实习的,有曾经实习的,有正在全职的,和曾经全职的,然后她收集到下面的信息。1)两家公司的工作氛围以及企业文化2)两家公司的全职待遇以及晋升通道3)两家公司的工作时长以及可能的节假日休息4)即将前往的特定部门当中具体工作职责以及日常工作的负担5)Google总部对待亚洲甚至中国员工的态度。6)询问不同性格的人,在这些公司里面工作的感受,并且试图去融入自身当中。当然,除此之外,她还有了解很多其他信息,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至于这些信息细节到什么程度呢?她能知道花旗IBD的厕所特别特别的寒冷——为了避免有人在里面偷偷的睡觉。她知道了Google总部做到非常高层的中国人很少,她了解了两边公司的工作氛围并且清晰地知道是否符合自己。。。2. 筛选信息尽管她问了很多很多的人,但不是每个人的信息都是切实有效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去筛选信息呢?1)当单个人负面信息过多的时候,适当的减免一点。正面信息同理。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负面信息也好,正面信息也罢,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而一个人情绪不佳的时候,所给出来的信息经常都会是负面的,反之亦然。所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一直给出单面评价(纯负面,或者纯正面),那么你必须要对这个信息进行打折。尽量不要以为:“XXXX说这个公司非常糟糕\"就真的代表了这个公司非常糟糕。2)遇到对立观点时,尽量询问更多的细节内容,并且适当的寻找第三方进行求证,排除掉不重要不合理的内容。举个例子,如果A说,C公司工作压力很大。而B却说,C公司工作压力不怎么大的时候。你不妨追加几个问题,比如说上班需要上到几点,午休有多久,工作量有多大,平时加班多不多,一般需要多少时间完成特定工作等等等等。。而不是仅仅只问一句:”在C公司压力大吗?“或者”为什么压力大?你怎么觉得压力大?“这种很难获得准确答案的题目。3)忽略掉与自己无关的信息。曾经有人和我说,她不喜欢D这个人,原因在于她和D的前女友是室友,而她的室友不断在她面前说D的坏话,以及她们谈恋爱的时候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所以她认为D不是一个好人。。。当时我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你又不是做他女朋友,只是去认识他做个朋友,人家的感情生活关你啥事呢?4)选取信息的时候不要有偏向性。比如说,你很喜欢E公司,你的喜欢是基于个人的了解以及别人的一些转达。而后来呢,有一天,有个E公司内部的员工告诉你,她说E公司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工作压力大,员工福利一般,氛围也不怎么好,等等等等。。基于你一开始的喜爱和固有印象,你很有可能会下意识的走到两个极端:一个是否定她的话,并且忽略内容。另一个则是完全的相信,并且扭转过往认识。其实,都不需要,你只要认认真真的去听取细节,多获得一些不同的评价,你就可以有个完整地判断了。3. 了解自己的目标并契合自己的目标当你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并且到达了开始加以利用的时候,了解自己的目标则是最重要的。这个目标可长可短,可精确可复杂,当然啦,最关键的还是一点——你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回到我徒弟的例子,她很清晰的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未来是要创业的,而且很有可能会回国创业。所以她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大量的闲暇时间去看书并且增长知识——而,这个闲暇时间只有Google能提供,因为如果选择去做IBD,每天仅有3小时的睡眠是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与此同时,她比较喜欢一个可以发挥自己各种Soft Skill的氛围,而花旗IBD,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也无法提供这样的环境。进一步的说,过于紧张的工作氛围很有可能会压迫她这方面的能力。此外,Google的工资尽管不如花旗IBD多,但总的来说也是够用的级别。而且在一个新兴部门里面工作,能够获得的工作机会和提升可能也会更大(事实更是如此)。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她最终选定了最终offer,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所以,各位,下次在面对抉择的时候,一定要收集到足够资料,才可以获得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但是,如果在收集足够资料之后,还是和文章开头一样,没有办法区分开来的话。咱们下期继续讨论。^_^ (不要打我。)","updated":"T08:56:0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2,"likeCount":78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56:0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2,"likesCount":787},"":{"title":"理性的选择,让自己不要后悔。(下)","author":"wu-ze-yong","content":"上一回啊,我们讲到了几个比较基本的,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时间,还有篇幅的关系,我没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告诉你们。倒不是说藏私,是真的太麻烦了。而且人也不能指望着别人而活,有了个基础,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调整所需内容,我只是单纯的去做一个引导,给大家一个方向而已。我不指望大家靠我讲的东西做出多伟大的事情,但我希望给大家打开一道门,让你们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有一种东西叫Soft Skill(概括通俗点讲,可能叫情商),而且有很多人依靠他活的很好。-----------------------------------------------------------------------------------------------------------------------------今天的话题曾经出现在昨天的开头当中,那就是下面这段Elon Musk的话。(中文翻译我就不一一贴出了,大家想看的话,不妨回翻上面的帖子)Elon: If there are 2 paths and we have to choose one thing or the other, and one wasn't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then rather than spend a lot of tim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ich one is slightly better, we'll just pick one and do it. Sometimes we'd be wrong and we picked the suboptimal path, often it's better to pick a path and do it than to just vacillate on a choice. 那么,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刻,我们站在了一个岔路口,做这个也对,做那个也对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抉择呢?-----------------------------------------------------------------------------------------------------------------------------这些年突然特别流行一个词,那就叫“选择恐惧症”,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蛮多人会以此为荣(不是为了攻击什么人,但我不得不说,女生里面特别多具有选择恐惧症的人。)点菜的时候,需要盯着看半天。买衣服的时候,需要盯着看半天。选课的时候,选工作的时候.... 总之只要有个“选”,就得花上老半天时间。大多数时候,我都会询问几个问题,确认对方是否真的无法衡量这两个东西的区别。问题的基础形式如下(有点类似于上一篇的选择问题,当然我会稍微细化一些地方)。1. 对于A和B这两件事情(或者东西或者其他,以下省略),哪件事情会给你更加多的利益?(利益是一个概括,买衣服可以是更好搭配或者好看,吃饭是更好吃或者合你口味或者解决你很久没吃过的问题,选工作的时候可以是工资上班时间还有其他待遇,等等等等。。)2. 对于A和B这两件事情,哪件事情需要你付出更多东西?(买衣服可以是价钱,或者花更多的钱去进行衣服的搭配。吃饭可以是价钱距离包括上火程度以及地沟油的可能,工作则是加班时间家庭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等等。。)3. 当选择了A和B这两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了,是否有退路?退路的成本大吗?(比如衣服能不能退货?退货要多少钱? 比如吃饭能不能一进门或者一两道菜就知道菜式不靠谱然后离店或者点新菜?工作如果不合适能不能换岗位换公司或者变得更加合适?)而选择恐惧症的人,大多数在这三个问题里面,都是会出现类似的情况,问题1,A比B强,问题2,B比A强,问题3,大家都差不多。(顺序随便调换)这时候,经常会出现下面对话:我:那你就选A吧。对方:可是B的XX比A好啊。我:既然你觉得B好,那就选B吧。对方:不行,A的YY也很好,几乎和B的XX差不多。(偷笑一下),有没有觉得上面的对话很熟悉?男生和女朋友出去,或者朋友中有选择恐惧症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你平时威严比较足,或者声望比较高(喂,我们不是在打游戏。*&……&*),或者比较有说服力的话,可以选择下面这个回答:我:行了,别想了,就选A吧。理由就别管了,要么选A,要么两个买下来。那么,这时候,就抛出来了新的选择题,到底是选A好呢,还是选两个都好。(如果一个人会纠结这个问题的话,那么就直接选买两件吧,因为这样就解决了最原始的问题,而如果这个人不纠结这个问题的话,我们也就把问题给解决了。)----------------------------------------------------------------------------------------------------------------其实我一直都在跟我身边的人强调,时间是很宝贵的。每个人都每天就只有24小时,你多做一点事情,就比别人多做很多。把时间用在纠结和选择上无疑是非常无聊的。因为你很有可能永远也找不出结果,或者当你找出了结果以后,这两件事情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而需要放弃了。机会总是不等人的,想得多,不如看得多。看得多,不如做得多。只有真正做的多了以后,你的所想,所看,才会变得有价值。","updated":"T03:08:0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5,"likeCount":21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08:0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5,"likesCount":219},"":{"title":"第一次见面,你对他/她了解有多少?——言谈中的用词(上)","author":"wu-ze-yong","content":"嘿,各位亲们,好久没见了。又是一段时间没写专栏了,从一开始的一天一篇到一周一篇,到现在惨不忍睹。不得不说我彻头彻尾的变成了一个懒人。。开个玩笑,在写阅人方面,我着实进入了一个瓶颈。因为排除掉外表之后,内在的东西,可以判断,可以影响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多了。我在教我徒弟的时候,更多的也只能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分析,去把这一部分教给她——当然了,这样的方法作为一篇专栏来说很不恰当,而且也非常的不方便使用。所以,我花了一些时间去总结,和之前一样,我还是给大家开一扇门,至于你们能走多远,能学多少,就各凭本事了。言谈一个人的言谈,可以表现出非常非常多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谈话中看出他有没有自信,他的性格特点,生活环境如何,与人交流能力如何,逻辑思维,情感丰富程度等等等等。由于实在可以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会大概分了几个类别,然后大家再来慢慢的总结和发现你们身边的一些相关例子。1)谈话中的用词关于一般用词这块,我喜欢直接了当的分类。简单而言,可以是粗俗的,普通的,以及经过雕琢的。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到脏话,如有不适,敬请跳过。----------------------------------------------------------------------------------------------------------------粗俗内容:常见的一些词,诸如我操,卧槽(注意是两种发音),或者是你妈和尼玛,妈了个逼和马勒戈壁(一定要注意读音);我特意把这两种词汇都写出来,而且区分开来,原因在于,我操和卧槽,就犹如英文里面的Shit和Shoot,Fuck和F word 一样。他们尽管都代表粗俗用词,也能代表接近的语气,但后者(比如卧槽)是经过修饰且柔和很多。接下来,我会将我操,你妈,妈了个逼这种词归为A类词组,卧槽,尼玛,马勒戈壁这类词归为B类词组,方便下文讲述首先,粗俗用词和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如何的人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倒是和生活氛围有些关系。(未必是负面的)此外,粗俗用词的使用场合也可以让你一定程度上判断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比方说:如果在非常严肃的场合(比如说会议,商业洽谈等等),那么会对第一次见面的人说出这种词(不管A类B类),一般分两种。1. 性格本身如此,或者出身相对比较草根。2. 不懂规矩。前者的话,如果现有的地位较高,那么大多数是靠自己一步一步打拼上来的,大多数都有不少的故事。而如果这个人现有的地位未必很高,或者说身上有明显的“有钱”迹象(比如因为风水相术以外的因素佩戴了金链),那么可以定义为暴发户,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一般而言,他们大脑中思考的东西会比前者要少一点。如果在一般场合,或者认识人的场合(吃饭,闲聊,酒会等等),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说出了这种词,这类人则多半是说话比较直白的,或者认为和你说话的时候不需要有太多掩饰——相对的,如果这个人不是你的上司,或者不是你需要特别尊敬(注意不是尊重),你也可以用比较直白坦诚的方式和他交流。而如果你和这个人交流时间长了,他一开始不说脏话,后来频率渐渐增加的话——恭喜你,这大概是你们成为好朋友的一个经典标志了。(除非他的脏话是直接冲着你说,那有可能是你被彻底讨厌了。。)所以,当你听到一个人说脏话的时候,不要直接认为这个人就是品质低下,或者素质低下的人。(当然,如果句句不离脏话那另当别论)就我目前的经验来看,说脏话的人,相对来说可能还容易交流一些些,因为他们起码不会过度隐藏自己的情感。(嗯,笔者遇到过用脏话隐藏自己的朋友,但这是属于极少数案例,所以不予以讨论,这类朋友我的推荐就是最好做朋友,绝对不要做仇人)----------------------------------------------------------------------------------------------------------------下期预告:专业内容其实上面的这篇草稿已经在我的草稿箱里面呆了整整三个月了(你没看错,真的有三个月多),原因是因为我不知道文章后半段写什么——我也不可能只写了一个脏话篇就结束了。恰好最近接连出现一些普通用户和高质量产出者的各种争论,所以就有了这个续篇,专业内容,或者领域相关。除了脏话和粗俗用语之外,我们聊天的内容中更多的会以其他内容呈现出来。依然的,为了避免篇幅过长,我还是优先挑选相对比较适合知乎讨论的内容。1. 谈论专业领域问题的时候,你不熟悉这个领域,你能不能听懂?2. 你和对方谈论问题的时候,对方不熟悉这个领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3. 如果你们双方都在讨论一个互相熟悉的领域的时候,对方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4. 如果你们双方都在讨论一个互相不熟悉的领域的时候,对方又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大致在脑海里面列了一下大纲,发现第一第二条分别涉及到了谈话技巧和倾听技巧。鉴于篇幅过长问题,我还是决定看看大家是否感兴趣,再来决定要不要继续写吧。^_^至于怎么看人?如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或者利益挂钩的话,你只要记住一条:”和这个人聊天,你不会有任何的不舒服。”那么,他就是最适合作为朋友的人了。祝大家新年快乐,专栏给大家拜个晚年了。^_^引用:配图来自百度图片搜索,如有侵权,请私信与本人联系。","updated":"T23:57:5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2,"likeCount":17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7:57:5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efbcfb920f537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2,"likesCount":179},"":{"title":"35亿美元估值的背后——一场有趣的Uber之旅","author":"wu-ze-yong","content":"嘿,各位朋友们,你们还好么?有些时间没有写我的专栏了,最近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忙,所以我也没有时间去动手写这个专栏,好不容易,最近总算把时间腾出来了。不妨就来给大家看点有趣的信息吧。^_^(文章末尾有200元/单次优惠搭车的福利哦,是纯粹的给各位看官的福利,本人并不是Uber的员工,所以不算在做广告,纯粹是因为很喜欢这家公司,所以给大家带来一段分享)最近一两周,我正好接触到了一家非常有趣非常酷炫的美国创业型公司,名字叫Uber。不久之前我刚好和他们的Asian Expansion Division的负责人Martin喝了杯咖啡,还参观了一下他们的深圳办公室,可以说,这家公司现在做的一切,都把我吓到了——毫不客气的说一句,这家公司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十年内的,犹如Google, Amazon, Apple这一类的新贵巨头。。。先来简单介绍一下Uber吧:(以下内容几乎都是个人了解及理解的情况,如有疑问,请回复或私信询问)主营业务:套用福布斯上面的一段形容,Uber是一个新型打车服务提供商(Taxi Alternative Service)。这是一家主要做中高端汽车租赁服务的公司,车型的话有类似于奔驰,奥迪,宝马这些中高端牌子,同时会配有专门的司机。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你花了一个比一般的士相对高一点的价格,获得一个高质量的服务,同时有选择性的乘坐诸如奔驰,奥迪,宝马这类车型。有关于收费:一般来说,选择奔驰,奥迪,宝马这种车型,就意味着一件事情——很贵!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单纯深圳地区而言,我使用Uber的服务仅仅只是双倍的士价格而已。(比如说,深圳的士起步价是13块,Uber是30块。同样的路程,如果我打车是60块的话,那么使用Uber也就是120多点。)近期消息:Uber刚刚获得了来自于Google Venture 以及TPG 总共2.58亿美元的投资。---------------------------------------下面将会是一趟Uber的体验之旅--------------------------------关于服务:首先,不同于现有的一些打车软件,我能清晰地知道车有多久能到达我的身边,我只需要等待多少时间。此外,最让我惊奇的一点是他们所配套的软件设施(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个服务该不会要做打车界的Tesla吧?)下面来讲解一下我的体验吧:(附图)首先,我们来讲一些硬件方面的东西。远看:上车前,远远地看到一辆奥迪停在了我面前(抱歉,本人不熟悉车型。)还有个穿着一身正装的小哥站在了旁边仔细的擦着那辆奥迪。等他意识到我们有两个人走过去的时候,他随即收起手上的东西,走过去打开车门,然后对着我们轻轻地鞠了一个躬。并且单手示意让我们上车,走近了以后,还顺便说了一句:“你们好”。近看:大致观察了一下整部车,很干净整洁,没有任何瑕疵或者需要挑剔的地方。内部:进入车中之后,首先是司机非常友好的替我们关上了车门,并且提醒我们要小心不要撞到。接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个没看错,车后座有三个充电器,目测一个iphone旧充电器,一个新的,还有一个没有细看,怀疑是不是三星的(或者也是新的iphone充电器?),照片有点虚,照的时候没有认真地再看。。接下来,我看到的是这个一人一瓶的矿泉水,外加一个口香糖。要注意的是,这两样东西都是不要钱的。呃,相对宽敞整洁的内部(抱歉,歪掉了。。)编者注:不得不感叹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细节方面,这个租车服务确实做到了最好。不仅提供有插座给顾客,可以避免手机没电的尴尬。同时两瓶矿泉水的提供也让你在旅途中可以适当的补充水分。(顺带说一句,我中途下车去拿了一些东西,随后我喝完的那瓶水就被替换成新的水了。)相对宽敞的内部也可以让人有个比较舒适的环境,在硬件服务方面,对于仅仅是两倍的的士价格来说,这几乎无可挑剔。其次,让我们来体会一下软件方面。对于一次打车来说,最大的软件就是三件事情:司机对道路的熟悉程度,司机的个人素质,以及司机的开车技术。熟悉程度当时我要去的一个地方是相对比较难找的,大多数时候,我告诉司机的话,对方都需要我提供更多的信息才有可能找到。然而,在这次Uber之旅,很开心的是,他直接找到了我需要到达的目的地。(当然,样本数据不足,可能别的地方他就找不到了)司机的个人素质我相信,每一个司机都是经过面试之后被选下来的。首先,这个司机是个五官端正的帅哥。其次,他全程保持良好的服务。在到达目的地以后,他主动下车,并且坚持要为我打开车门。再者,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搭乘的路上遇到了一趟大塞车,原本半小时不足的路程硬生生被拖了一个小时。但是,在这一个小时的过程中,司机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脏话,一句都没有。顺带说一句,司机能够熟练地运用广东话和普通话与乘客交流,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保持一个非常良好的姿态,既不会让人觉得他很卑微,也不会让人觉得有任何的优越感。很好的展现了平等和尊重的感觉。-------------------------------------------体验完了,聊聊这家公司吧------------------------------------很多人有疑问,像Uber这样的公司,如何进入中国大陆的市场?他们会不会在中国市场折戟沉沙?同时,关于国家方面,是否会存在过大的压力?我在和Martin聊天的时候曾经向他提出来了这么一些个问题,如何进入中国市场?我觉得他们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们大量启用中国人,甚至是当地人作为一个基础,然后开始进行一个城市的开拓以及发展——当然,为了避免企业文化出现断层,他们在选择人方面,也会需要那些英语优秀,甚至有一定留学相关背景的人作为基本条件。同时,为了确保高效,快速,可靠。他们每个城市建立初期会仅仅只需要3个人——一个总经理,一个负责运营的经理,以及一个负责市场的经理。这样的精兵政策,既确保了团队的灵活性,执行力的强度,而且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一个创业的氛围。是否会在中国市场失败?这句话,谁也说不准,不过我想套用Martin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在欧洲的那些如此保守的国家里面,他们的的士行业已经垄断了数十年乃至近百年的时间,但人们依旧愿意选择我们的产品。” 所以,尽管中国市场有很多意外和不同,但他们的招人方式,以及开拓市场的效果(目前上海已经做得非常优秀,而深圳发展也极其迅速),都让我相信这家公司能在中国有所作为。至于国家政策?我最喜欢Uber的一点是,他们并不会直接和传统的士行业进行竞争——也就说,他们不会轻易打破传统行业的利益。同时,他们加入了新的元素——高端汽车打车服务。这样子又让一个行业获得了额外的利润,至少在现阶段看,他们的全新体系已经整体行为还是多方获利的。而且,由于是通过信用卡乃至于支付宝扣费,对于税率的缴纳和监管方面,也会变得非常轻松。我想,短时间内也不会和国家有过大的冲突。当然,由于篇幅有限,而且这篇文章未征得Martin的同意,所以没有很多实际数据上的“干货” ,如果大家喜欢的话,不妨在评论里面留下一些问题,我回头和Martin聊聊去。^_^---------------------------------------------------下面是福利时间---------------------------------------------在深圳的朋友们,如果你们有兴趣搭乘Uber,享受一次高富帅的体验的话,我这里有一份价值200块/程的兑换码,也就说,只要你的路费在200以内,就是全免费的哟!兑换码:BenSZ。只要你登陆官网,选择优惠(英文:Promotion),然后输入这个代码就没有问题了。如果有上海的朋友,不妨私信或者评论里面留言一句,如果人数够多的话,我会去找Martin要一个优惠码来给大家作为福利。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而且有个愉快的一周。下期更新已经写了一大半了,估计这几天就能出来了。^_^附上一些我参考过的资料吧:","updated":"T02:15:4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2,"likeCount":3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15:4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099e9d3b0bbce43fd234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2,"likesCount":37},"":{"title":"言谈中的用词(中)——如何和别人聊天","author":"wu-ze-yong","content":"上次,我们在文中的最后,聊到了言谈中的用词。因为这个范围实在太广,我们不妨就缩减到知乎这个平台吧。还是那句话,要学会触类旁通。妥善的运用到其他的场景当中才是硬道理----------------------------------------------------------------------------------------------------------------知乎前一段时间充斥着比较强烈的愤怒情绪。无理的谩骂,过度的嘲讽已经成为评论区的常态。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答题比较少的原因,好像类似的内容很少见到了。。有些人看不下去,于是离开了知乎。有些人继续留了下来。当然,这个不是我今天要讨论的内容,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如何通过一个人的文字,去简单的判断一个人。当然,我不会分析所有的情况,我只会把一些比较典型,但容易让人误解的情况列出来。剩下的情况——你自己不会根据这个思路去思考么?----------------------------------------------------------------------------------------------------------------让我们先来聊聊一个人的回答吧。诚然,有那么一句话,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文字中判断这个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看完我前面几篇专栏的朋友们,应该都明白一件事情——看一个人,所要囊括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了,多到简简单单的一些文字,压根不足以透露全部。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些简单的,却很容易造成误解的例子吧。例子1:态度我想,大家可以很轻松的从一个人的文字中看到对方的态度,比如说骄傲的,比如说优越的,比如说屌丝心态,比如说浅薄,等等等等。但,其实这个态度想要伪装起来,并不困难。本来我想拿遇安和Sandman来举例的,后来想了一下,每天都坑他们不是很好,我为了这个答案,专门花了点时间,答了几道题。我正好拿昨晚的题目做个例子。(态度一)(态度二)态度一里面,可以看到,我是一个比较谦虚的人,起码我愿意吃亏,乐意吃亏,而且经常吃亏。而,能帮到大家的话,我都会尽量的去帮。而在态度二里面,你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我有话没说完,而且态度变得很傲娇(我才不会说这是骄傲呢),而且语气也变得更加随意。那么,这说明经过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我改变了吗?不,你想太多了。纯粹只是我在刻意的用一个不同的态度去叙事而已。对我而言,就和喝水一样简单。所以,下次千万不要轻易地用一个人的文字去判断一个人——尤其在知乎上。因为这种态度的伪装,来的太过于简单。例子2:内容知乎上有很多回答,有技术类的,感情类的,鸡汤类的,转发类的等等等等。今天,我们只聊鸡汤,也就是被人吐槽的最多的文字。转发+鸡汤 = 没有帮助,嗯,这是我的习惯。但,如果是原创的鸡汤文,尤其是故事的起点不是“我的朋友”而是“我”,我的忠告就是,请不要看轻它。因为,在你眼中,一个被轻易定性为鸡汤的文字。实际上,里面包含了极大量的细节,而你只要能够把这些细节提取出来,并且照做的话,你做到80%甚至更高的复制,并不难。拿一个我昨晚看到的回答举个例子吧。(在此,本人特别鸣谢Maggie允许我使用她的答案)在Maggie的这个回答中,可以被很轻松地定义为鸡汤文。他充分的符合了鸡汤文的元素——从一个穷途末路的死小孩,成为了游戏开发者走向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于是,看的激动地朋友们,点了赞+感谢。看了觉得没法学习的朋友们,点了没有帮助+反对,还有一些人,看到字太多了,就直接略过不看。但,你们从中提取了多少细节出来?下面一个问题,留作思考题,我已经帮大家节选出来一些内容了。----------------------------------------------------------------------------------------------------------------细节一:我班有个玩游戏的高手,我把他领家里来,让弟弟看高手是怎么玩游戏的,更希望我同学能引导下小弟,怎么提高自己。在大学时期我同学就在外面接私活写软件赚钱,同学的经历刺激了小弟,“玩”电脑还能赚钱。细节二:我大学毕业去了一家软件公司,写类似金碟用友那种财务软件,当时用VB、DELPHI和POWERBUILDER,很容易上手,过年回家的时候,我给弟弟演示工作成果,还有一个业余时间做的阅读软件,这是我弟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开始疯狂买书,看书,编代码,很快就写出了第一个程序,一个图片查看器。细节三:但是我那样的家庭长大,算是书香门第,孩子怎么也学不坏的。最佩服他学习编程的执着劲儿,书吧,几十本不夸张,重要的几本书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书被啃烂那种,他的基础差,这得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个程度啊,每次看到他那样,我都无比热切地想帮助他。细节四:2004年吧,第一份工作就拿到6000块,让我太吃惊了。他暂时寄住在我家里。那时候我已经在做管理岗了,一有空和他就讨论系统架构设计问题,我还给他讲应该如何给代码写注释,如何写一份好文档,培养他好习惯,这些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他能成为正规军。细节五:又一个转折来了,我把他介绍给了一个合作伙伴,我的好朋友,他当时在创业做网游,没想到他们一拍即合,小弟毅然决定辞职入伙,负责服务器端代码。创业是艰难的,苦苦撑了一年多,游戏做出来了,最后他还是选择离开了。这次创业经历,让他对做游戏有了一个全局观,最重要的是他积累了几个死党伙伴,以后一直都跟着他,团队太重要了!----------------------------------------------------------------------------------------------------------------这次的题目很简单,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大家只要在评论区里面,把上面的五段细节内容给加粗处理。并且简单告诉我,为什么要加粗这部分的内容,就可以了。 由于篇幅问题,大家可以只选择部分细节作为讨论。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可以直接被你复制的细节,如果有兴趣,不妨认真看一下。----------------------------------------------------------------------------------------------------------------下一期答案,我会在开头告诉大家,我所看到的细节是什么(注,这不是正确答案,仅仅是我看到的细节)同时会告诉大家,一个围观群众可以有的态度。至于下一期答案什么时候出来?嗯,我的专栏大家都不爱点赞,如果给我个200赞,我就更新吧。顺带说一句,谢谢Irene帮我推荐专栏喔,鉴于你特殊的习惯,我也不知道要不要@你比较好。。请私信告诉我吧&_&。","updated":"T04:55:2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7,"likeCount":47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2:55:2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3ceb51f376aa8cb4fbe87c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7,"likesCount":478},"":{"title":"言谈中的用词(中二)——鸡汤文也有玄机?","author":"wu-ze-yong","content":"首先嘛,谢谢大家支持,让我专栏里面有了一个200赞的答案。(看起来是多么的辛酸啊。。)本期内容,主要会给大家一些从他人的文字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细节的思路。然后会在下一章节,讲述一下如何与别人聊天。由于是分析,所以篇幅会相对来说比较长,且内容比较单调。--------------------------------------------------前情提要--------------------------------------------------按照惯例,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期讲到的例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会直接在例子当中加粗“我所看到的重点”。(注意,我只是让大家看我自己的思路,并不是告诉你们这就是对的。)细节一:我班有个玩游戏的高手,我把他领家里来,让弟弟看高手是怎么玩游戏的,更希望我同学能引导下小弟,怎么提高自己。在大学时期我同学就在外面接私活写软件赚钱,同学的经历刺激了小弟,“玩”电脑还能赚钱。细节二:我大学毕业去了一家软件公司,写类似金碟用友那种财务软件,当时用VB、DELPHI和POWERBUILDER,很容易上手,过年回家的时候,我给弟弟演示工作成果,还有一个业余时间做的阅读软件,这是我弟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开始疯狂买书,看书,编代码,很快就写出了第一个程序,一个图片查看器。细节三:但是我那样的家庭长大,算是书香门第,孩子怎么也学不坏的。最佩服他学习编程的执着劲儿,书吧,几十本不夸张,重要的几本书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书被啃烂那种,他的基础差,这得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个程度啊,每次看到他那样,我都无比热切地想帮助他。细节四:2004年吧,第一份工作就拿到6000块,让我太吃惊了。他暂时寄住在我家里。那时候我已经在做管理岗了,一有空和他就讨论系统架构设计问题,我还给他讲应该如何给代码写注释,如何写一份好文档,培养他好习惯,这些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他能成为正规军。细节五:又一个转折来了,我把他介绍给了一个合作伙伴,我的好朋友,他当时在创业做网游,没想到他们一拍即合,小弟毅然决定辞职入伙,负责服务器端代码。创业是艰难的,苦苦撑了一年多,游戏做出来了,最后他还是选择离开了。这次创业经历,让他对做游戏有了一个全局观,最重要的是他积累了几个死党伙伴,以后一直都跟着他,团队太重要了!--------------------------------------------下面我们开始分析--------------------------------------------首先,要说明的一件事是,每一个加粗对我而言都是一个独立事件,换言之,在我看来,这短短的五个细节其实囊括了非常多的内容。PS: 在这里,我们不会去质疑这些细节的真实与否,以及效果如何,我们仅仅聊的是思路。在绝大多数时候,除非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否则我会倾向于认为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细节一:我班有个玩游戏的高手:大多数同学是不会发现班上的打游戏高手的,如果自己本身是不是热衷于打游戏的人,更加如此。本质上,姐姐也有一个非常不错的“找人”能力。领家里来:要把一个男生,邀请进家来,说明两者起码有个还算不错的关系,这里需要的是一定的社交能力以及说做就做的本事。毕竟我也听说过很多女生不敢邀请别的男生因为怕其他人背后议论她们。让弟弟看高手:这是一个经典的学习方法,那就是亲身体验一个领域里面的优秀人的做事方式,文章里面是姐姐找来的同学,对于很多人,可以是自己找。引导下小弟:师傅带进门,修行看个人。但如果没师傅,修行就会很困难,所以找一个合适的师傅,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同学的经历刺激了小弟,“玩”游戏还能赚钱:这是让弟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每个东西做到极致,或者使用合适的方法,都可以赚钱。----------------------------------------------------------------------------------------------------------------细节二:演示工作成果: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以为弟弟很可能只是特殊例子,自己的弟弟或者其他亲戚就不可能有那么好的转变。其实大家或许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姐姐也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她一直在做一个很好地榜样——试想一下一个刚入职不久的大学新生,过年回家的时候就有可以给弟弟看的“工作成果”,这是要多么认真的才能做到的?有多少人工作一年以后还是没有可以拿出手的东西,我想我应该不用解释了吧。业余时间做的阅读软件: 这一点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勤奋以外,姐姐同样也是个有自己追求的人,而不是每天回家就看电视剧吃零食。疯狂买书,看书,编代码: 写程序是需要扎实的基础,大量的看书,练习,以及吸收,再练习,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其实对于所有的职业,和那些让人崇拜的技能,都是如此。知乎上几乎所有关注度高的名人,都会不断地强调要积累基础,而总会有一些新人,希望来到知乎看点东西就一步登天,你们未免想太多了。我的一个好朋友,一个低调的技术大牛,,大二下学期才从地理专业开始奋斗学习编程,每天不要命的学习,现在已经在一家非常出名的以浏览器发家的公司身居要职。而他依旧在强调基础,也因为自己半路出家的关系,至今仍在不断地补充基础。所以,简单的一句话,背后的内容已经充分的告诉你,“要成功,就要怎么做”。写出了第一个程序:第一次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总会有人问我,我现在很迷茫,或者不知道怎么办,或者不知道如何选择。其实,”你只要用心做成功一件事情,你的价值观就会改变了“----------------------------------------------------------------------------------------------------------------细节三:那样的家庭,怎么也学不坏的:这是目前唯一一个我把两个重点放在一起讲的部分,其实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品。有了人品作为底子,你做很多事都会变得非常顺畅——没错,你可能会见到一些人品糟糕的人顺风顺水。但有句话叫 “ Time will tell\" 几十本不夸张:这是一个阅读积累的过程。总有人说,我要如何掌握XXXX,他们希望有一个方法,是可以一本书都不读,一点事都不做,拿几个技巧,几个小时,然后掌握别人几年的功力。别做梦了,乖乖看书吧。重要的几本书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典型的T型结构,纵向看的多,还有一定的深度,尽管学习笔记不是必要的,但认真却非常重要。看到他那样: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不会”意识到“别人到底身处一个什么状态,是否在努力。想帮助他:而,接着上面的话,有时候,就算是血亲,都未必可以真诚的去帮助对方,且认可对方的成功,更加不用说像现在的大多数人,面对好朋友的成功,还会产生嫉妒,不满,顺带冷嘲热讽这种可怜的现象。最近有个问题, 其中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真诚的认可别人的成功“。----------------------------------------------------------------------------------------------------------------细节四:讨论系统架构设计:从大局入手,去理解很多编程方面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拘泥于一个小部分的代码。其实很多时候,做事能从大局的角度去看,你也会发现自己可以把很多细节做得非常优秀的。应该如何给代码写注释,如何写一份好文档:这一条算是一个非常有先见之明的东西。尽管我不是一个懂得写代码的人,但是,简单的猜测一下,合理的注释,以及优秀的文档,既可以让自己在回顾的时候,更加容易的掌握自己当初的思路,与此同时,就算是别人看你的代码的时候,也会变得比较轻松。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可以为未来节省大量时间的事情。----------------------------------------------------------------------------------------------------------------细节五:毅然决定辞职入伙:强大的执行力,还有敢于冒风险的心。尽管在前面已经初见端倪,但这一步对于未来的改变确实非常重要。游戏做出来了:这次是做成了一件具有影响力的事情了,不再是过去的小打小闹。相对的,”确信自己能做出一个不错的游戏“,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他还是选择离开了:离开的原因有很多,但,能够选择离开,本身就是一种决断。很多时候,人都喜欢坐享其成,成功了以后就开始享受。而实际上,摆脱过去,或许还能更进一层楼。积累了几个死党伙伴:很多人苦于创业没有合伙人,说白了,其实只是自己积累不够,能力太弱,否则,在你积累的过程中,你就可以碰到非常合适的人选了。----------------------------------------------------------------------------------------------------------------自此,上一篇章提到的分析,已经全部讲完了。当然,我文章里告诉你们的是分析,实际上我的分析里面就包含了“如何去做”的方法。我没有完全的说出来,因为,还是那句老话,你看过了,思考了,就能看懂。看不懂,那就算了,总会有理解的时候,在不理解的时候,我解释的再多,对于很多人而言,都只是小学生背诗词而已。看完这篇分析以后,你们还会如此的看轻鸡汤文么?你们真的以为鸡汤文毫无价值么?----------------------------------------------------------------------------------------------------------------再次预告下一章节,会提供一些个具体的方法,那就是如何使用文字和别人聊天。我希望,起码我自己专栏的读者们,可以在和其他人交流的时候,可以给别人留下一个“这人还不错”的感觉。顺带说一句,这次不会用赞数换更新了,我大约会在这周之内把下一章内容更新出来。毕竟这篇内容只是承自于上一段的文字。不过,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或者从中学到了东西,记得按个赞,对我表示一下鼓励哟。就这样咯。^_^","updated":"T07:49:4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1,"likeCount":61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49:4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3ceb51f376aa8cb4fbe87c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1,"likesCount":619},"":{"title":"言谈中的用词(完)——文字聊天的技巧","author":"wu-ze-yong","content":"关于言谈,这算是最后一篇了。因为这个部分是在太过于复杂,所以,我们落叶归根,既然是在知乎平台上讲言谈,我们就聊聊,文字聊天的技巧吧。对了,有些聪明的朋友或许发现了一件事情,有些或许没有。其实,我在告诉你们,如何更好地阅人的时候,也是一个告诉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标准,以及细节。所以,如果你能把这两者互相转换,你会发现受益更大。----------------------------------------------------------------------------------------------------------------如何用文字表达情绪?(例子)使用文字聊天,一定要记住一个事情,那就是:“文字是一个非常苍白的工具,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如果你没办法妥善掌控文字的使用,你很有可能会带给别人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打个比方,大家可以看看我在这个答案下, 评论区的一些表现。其中有个知友评论:“HR连当天要面试那些人也不知道?还要到面试的时候才到一堆简历里去翻?”(注:后半句是一个完全误解文章的提问,不过为了例子比较完整,所以我整句截取下来了)大家可以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戾气,强烈的质问和反问的语气,让人没有多少和他探讨的乐趣。那么,如果希望有一个比较好的探讨方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呢?我大概想出了下面几个不同的表述方式:常规版本: 我想请问一下,为什么HR会不清楚当天要面试什么人呢?到面试的时候才到一堆简历里面翻是否不太合理?带有情绪:(摔!!!)HR连当天面试哪些人都不知道?!(坑爹呐!!)还要到面试的时候才到一堆简历里面去翻?(你是逗我玩么?)注:这句话,除了括号内的内容,和原文完全一样。带有情绪(二):(O_O)HR连当天面试哪些人都不知道?(掀桌。(╯‵□′)╯︵┻━┻),还要到面试的时候才到一对简历里面去翻?----------------------------------------------------------------------------------------------------------------如何用文字表达情绪(结论)所以,大家看出来了么?如果不希望你的语气过于僵硬,或者没有办法很好的传达自己的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修改一下表达方式(常规版本),如果你比较有心,不妨加入一些括号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作为“题外话”。甚至,更加进一步的表达,你可以加入一些表情符号,熟悉我的朋友也知道,我最常用的表情就是^_^,&_&,O_O,=。=,等等。还有一些声音助词,类似于“呃”,“嗯”,“唔”,“噗”。等等,为的就是让大家可以对我打的字有更加深刻的感觉。当然,前段时间有人说,我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其实我想这就是我最希望传达给大家的吧。而你们,其实自己也可以找到属于你们自己的风格。----------------------------------------------------------------------------------------------------------------聊完评论区,我们还可以聊聊私信。私信其实就是一种简易的email,如果发私信发的比较好的话,其实可以大大的增加你们获得正面反馈的几率的。----------------------------------------------------------------------------------------------------------------私信可以怎么发?我经常会忽略一些私信,内容基本上是:“求拜师”,“请问如何做你徒弟“,”请问怎么解决xxx问题“,而一律的,这些私信被我忽略过去。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我没有任何义务一个陌生人解决他的私人问题。也没有任何可能会花时间告诉一个陌生人,如何成为我的徒弟。求助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一个原则,就是别人没有义务帮你解决任何私人问题。坦白说,我很少在知乎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好不容易的,我翻出来了最近的一个例子。这是我写上一篇专栏的时候,为了避免当事人不喜,所以特意写的一份私信。分割线内是私信内容----------------------------------------------------------------------------------------------------------------Maggie小姐,您好。希望您不要觉得这个私信太过于唐突。昨天晚上,我在偶然间阅读了您的 这样一份回答。然后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乎我将您的回答其中一部分,截取下来,并注明了出处,然后作为我的专栏所用。(文章链接:)原本是想提前获得您本人的许可,才发表这一份专栏的。后来想了一下,毕竟用途比较特殊,如果您没有看到原文,就找您要到许可,可能不是太礼貌。所以我还是发了出来。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任何问题,或者不恰当的地方,请告诉我,我会找一个恰当的理由,把文中的例子拿下来。而不会干扰到您。最后,谢谢您的分享。希望这个私信没有打扰到您。----------------------------------------------------------------------------------------------------------------私信案例分析:1. 我在私信中,运用了”您“的称呼。由于我并不了解Maggie小姐,仅仅只阅读了她一篇回答,因此我选择了一个”小姐“作为尊称,而不是Maggie老师。2. 开篇我就说了一句”希望您不要觉得私信太过于唐突。“结尾还有一句”希望这个私信没有打扰到您“。因为,对方并没有义务阅读我的私信,我发出的这个私信,本质上已经浪费了对方的时间。3. 开篇就阐明我过来的目的——我希望引用对方的文章。同时,告诉她具体用途,并且附上链接。而,为了最大限度的消除对方的担心,我直接把写好的文章发给她,并向她表示”这篇文章可以修改“。4. 而最后,为了尽可能消除对方的顾虑,我还会额外说一句:”我会以一个不干扰您的理由,而把文章撤下来。“
这样,她也不会因为拒绝帮我而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大家不妨想想看,为什么我写一个私信也要写的那么复杂?然后,再留一个作业,刚刚提到的那句充满戾气的回复:”HR连当天要面试那些人也不知道?还要到面试的时候才到一堆简历里去翻?“ 大家不妨发挥一下自己的创意,然后改一改看看?哦对了,顺便说一句,后来Maggie小姐非常友善的允许我使用她的文章作为案例分析,所以在此我再次感谢一番。----------------------------------------------------------------------------------------------------------------对了,告诉你们一件事情,你们的每一条回复,我都会认真的阅读。如果你们回答了题后的作业,我也会一一看在眼里,包括过往专栏的回复。我可能不会给出任何评价,但那是因为这种分析类的东西其实并不适合评价(除非有非常严重的逻辑错误或者你的观点比较独特而我又想要知道为什么。)所以,不是我忽略你们,而是有时候真的没办法回复。。如果你们下次留下一个我可以回复的空间的话,我也很乐意交流哦^_^。最后,喜欢的话给我个赞哟。下一章节,既然讲到言谈,就要聊”举止“,所以我们会从一些基本的举止开始入手哦^_^。图片源自Google图库,如有侵权请私信本人,我会立刻删除。","updated":"T15:24:1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32,"likeCount":40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24:1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08bfcd9f76a488b7c85ce334b93f9780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32,"likesCount":400},"":{"title":"举止(上)—— 快和慢","author":"wu-ze-yong","content":"我想大家肯定都听过一些形容:这个人的举止很优雅。这个人的性子很急躁。这个人很有耐性。.........那么,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一个个不同的评价呢?今天,我首先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举止里面的“快”和“慢”----------------------------------------------------------------------------------------------------------------本来希望找一个“慢”的视频和一个“快”的视频来做对比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有特别好的蓝本,所以我在不多的时间内找到了下面两个关于TED的视频慢的参照快的表现(由于是网易公开课的原因,视频无法直接贴出来,请大家自己点开并随意观看2分钟吧。当然,关于慢的参照部分,我觉得还蛮有趣的,大家不妨把它看完)----------------------------------------------------------------------------------------------------------------(鉴于上一章节并没有提到语速的问题,我们不妨在这一章再额外的聊一下)在“慢的参照”(以下简称慢)的视频中,其中一个比较显著的表现是,主讲人的语速是较为平稳的,该快的时候,比较快;该慢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放缓。而“快的表现”(一下简称快)的视频当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演讲者的语速有点“过快”了。尽管对于那些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生活过的人来说听起来不会有什么难度(比如说我,嘿嘿),但是,听久了以后会发现,人容易集中不了,而且走神了。所以,很多时候,别人希望你的语速可以放慢,这个视频是一个很好地解释。过快的语速会让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而降低你的语速会让你的听众更好地抓住重点,也会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组织以及修改你的句子----------------------------------------------------------------------------------------------------------------那么,语速和看人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这章节的题目叫举止。而大多数时候,言谈和举止是两个无法分离的东西。一个人的言谈,和他的举止,往往是密切相关的。不妨看看我上面的两个截图。在慢的视频当中,你发现演讲者很好的站在了舞台的中间,她的动作比较缓慢,却十分的自然。而在快的视频当中,你如果细心看截图,就会发现男演讲者的手虚掉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这只右手在间歇性的不断晃动,当然,也很转移人的注意力。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语速么?语速相对较慢的人,搭配上相对较慢,较为稳定的肢体动作,很容易给出别人一种“自然”的感觉,甚至于是“优雅”,“舒服”。而语速快的人,搭配上一个较为快速的肢体动作(比如说晃手,移动,抖脚,频繁转身),很容易会给别人一种“急躁”,“不安分”,“没耐性”的感觉。但是,我们就这么轻易地给别人下结论吗?当然不是----------------------------------------------------------------------------------------------------------------既然言谈和举止两者不分离,我们就必须要再次倾听,去听对方在谈话当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以及他在他自己的固有语速当中语速变化。打个比方,在快的视频当中,我想不少的朋友还是能感觉出来,他的说话有快有慢,而且条理清晰,逻辑完整。这固然有TED多年的演讲经验和精心设置有关,但与此同时,我们并不能忽略一件事情——演讲者是个天才,他讲话的语速如此之快,是因为他的大脑正在极快速的运作。而对于喜欢这样说话的人,他们甚至会有一种潜意识:“如果你连我说话的语速都跟不上,听不懂我说如此简单的内容,那么你就果断是一个白痴了。我也没必要降低语速来和一个白痴进行交流。”不信的话,如果你们身边有天才(学霸请排除,学神可考虑),不妨观察一下。你可能就明白了——当别人跟不上他的语速和思维的时候,你或许可以轻易地看到经典的轻蔑(contempt)表情,比如说这个(Lie to me中的男主角)或者这个(据说他的别称叫奥观海?)嘴角单边上扬,而且只有半边脸有变化,另外半边处于平静状态。所以,当对方语速很快的时候,尽管他可能真的是没有耐性,或者急躁,但同时也有可能是——他懒得说那么多废话。。。----------------------------------------------------------------------------------------------------------------那么,慢呢?在慢的视频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演讲者一直在循循诱导,语速在重点部分往往会变得较为缓慢。有没有发现生活中什么人最爱这么干?没错,典型的教育者——也就是老师的习惯。特别的有耐性,讲解特别的清晰,思维是典型的1,2,3,4,5。还会附上对应的实例在上面,甚至可以说,这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才会有的习惯。耐性,体贴,有想象力,强大的模拟能力,容易感知他人的情绪——其实很容易就能把这些标签贴在“慢”里面的演讲者身上了。----------------------------------------------------------------------------------------------------------------所以,快和慢,恰恰是我们评论一个人的举止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次,大家出门的时候,不妨看看身边的人,有没有经典的快,和慢的特征,再回想一下自己对这个人的了解,他的性格当中是否符合这些快和慢?或许你会有些很有趣的发现哦。课后作业:在“慢”的视频当中,我提到了作者是很有可能是一个容易感知别人情绪的人,请问我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下一章预告:举止——动与静。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哟~!^_^注:以上图片来源于Google图库,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我会马上删除。","updated":"T07:58:0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7,"likeCount":45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58:0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f74f8a641a9dbe98551db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7,"likesCount":455},"":{"title":"举止(下)——动与静","author":"wu-ze-yong","content":"其实大概在半年前,我就想过要动笔写关于举止方面的东西。可是,一直以来我都下不去手。这次还真不是因为我太懒或者是我不想写的原因,而是因为,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写。举止在看人里面,其实是极端重要的一部分。一个人的举止往往会透露出70%以上的背景信息,以及大量的“可推断线索”。如果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 老师里面的内容。(第一次@老师您,希望不要打搅到您)你会发现,松蔚老师在描述“虚构”的病人上面,他会提到了大量的肢体语言,以及一些行为方式。而这每一个行为方式,都会透露出截然不同的信息——而,我,是不可能在一个短短几千字的专栏里面清晰地告诉你,每一个信息是什么的。因为,在看人领域里面,往往不是1+1 = 2那么简单,相反,他会像是一些化学公式一样,不同的举止相加,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所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所以,在这开专栏至今的半年时间里,我一直在想,如何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既能给大家打开一扇大门,同时又不会误导任何人。而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举止”的两个篇章,快与慢,动与静。----------------------------------------------------------------------------------------------------------------上一章节我拿了两个视频来讲解快和慢,同时在文章的最后提了一个问题:在“慢”的视频当中(),我提到了作者是很有可能是一个容易感知别人情绪的人,请问我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知道如何通过“慢”去分析一个人为什么容易感知别人的情绪。只不过,其实你们都想的太复杂了。有时间的话,不妨再次点开视频,拉到1分45秒处。她说了那么一句话:我知道你们不少可能都有过下班回家发现孩子在玩这类游戏的经历。以及2分04秒:拜托,你们能不能做点比射杀僵尸更能体现智商的事情?(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容易感知别人情绪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可以充分的理解对方的想法,并且具有同样的想法和情绪。于是乎,他们就能感知到这种情绪了。所以,如果你希望能够感知对方的情绪,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你们有近似的经历。----------------------------------------------------------------------------------------------------------------回归主题,其实我本人非常确信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绝大多数的举止中,我们都能用简单的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动静快慢”。既然快慢已经讲完了,我们不妨讲一下动和静。动,是快慢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不动,我们自然聊不上什么“快”和“慢”。太过快速的动,会容易让人感觉这个人“很急躁”,而太过慢速的动,则会被人认为很“拖拉”。我知道,大家都不明白什么叫“太快”,什么叫“太慢”。对此,我必须要回到我刚刚开这个专栏的初衷,就是让你们“多点观察”。当你样本数量多了,你自己心中就会有了“太快”和“太慢”的概念,自然就能做出判断了。然而,其实再多的细节,都离不开一件事情,就是最佳的“动”态,往往是该快的时候,你就能快。该慢的时候,你就能慢。----------------------------------------------------------------------------------------------------------------又来到了举例子时间,什么叫该快,什么叫该慢呢?你和你的组员,有一个项目在今天凌晨2点前就要上缴了。现在已经十点钟了,你一切东西都要快,上厕所要快,说话要快,做事也要快——还不能出错不能慌乱,这时候,你的慢会害了全部人。而当你们凌晨2点的时候,把全部东西做完了,辛苦了一个月的事情终于有了着落。大家提议说去吃个夜宵,喝上两杯庆祝一下。这时候,你可以慢下来,不再纠结于你的项目,不再那么急速。走路走慢点,说话说慢点,动作也慢点,整个人放松下来——切记不要快,因为,这时候,你的快会让别人无法脱离之前的紧张情绪。类似的事情,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什么时候需要快,什么时候需要慢,则要你认真的去思考,去安排。----------------------------------------------------------------------------------------------------------------说完动,则要到静。静,主要分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要多久能静下来;一个是能静下来多久。静除了在外以外,还有你的心,或者说你的思维。很多无法静下来的人,都会有下面的经典特点:1. 眼睛四处乱看2. 身上小动作不断(抠抠这里抠抠那里,东拿点东西西拿一点,不停地掏出手机放回手机。)3. 无法闭嘴不说话注:为了避免对大家造成误导,笔者在现实中其实还是经常碰到一些转笔两小时却很”静“,或者发短信上一个小时却依然很”静“的人。这类人的行为就是我曾经在专栏中提到过的“矛盾”,如果一个人在做一件明明很毛躁的事情,却能出来一个很静的效果的话,这个人往往会极其出色。而,当一个人身上完全没有了其他的动作,或者当他的动作达到了一个平衡(比如说转笔笔不掉,打字几乎不会停,发短信不中断等),那么他就算是完全的静下来了。而一个人,用越短的时间静下来,他的能耐往往越高。除此之外,静多久也是一个问题。有些人可能看书看半小时就要干别的事情,做不下去,有些人可能可以看上半天。有些人可能一看书就要掏手机发微信,有些人可能反应过来以后发现微信刷了个满屏。所以,大多数时候下,在安全的前提中,连续性的静的时间越长,这个人会越优秀。----------------------------------------------------------------------------------------------------------------然而,一个人水平的高低,往往不是说他怎么动,多能动。或者怎么静,多能静——而是在于这个人,这个人的动与静之间的比例,以及动与静的时机。我无法告诉你说一个人最佳的动与静比例是1:1,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不同的时候,你所需要的比例也不一样。假设现在是天灾,某个外国城市发生了地震,你恰好在那里旅游:这时候如果你在一个危险的地方,比如说大楼内,吊灯下,易燃易爆物旁,每一分额外的静(比如说发呆,迟疑),都是一个危险。而如果你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每一分的额外的动(比如说探头看别处,四处移动),都可能是一个额外的风险。----------------------------------------------------------------------------------------------------------------而如果你细心的去观察一些优秀的人物,你会发现在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会选取了一个非常好的比例去进行“动”与“静”的分配。而静下来所需的时间往往很短,可以时间很长。动的时候则可以很好的平衡好快与慢的比例,该快的时候则快,该慢的时候则慢。而,作为一个观察者,你既可以考虑如何学习别人的动静快慢,也可以通过大量的收集数据,去决定动静快慢到底什么时候可以有什么比例。----------------------------------------------------------------------------------------------------------------又是课后讨论,提三个奇怪的问题:请问,你认为,什么样的场景下,适合有下面的搭配?1. 动与静,比例恰好为1:0。也就是动多久,都不需要静。2. 动与静,比例恰好为0:1,也就是静多久,都不需要动。3. 动与静,比例恰好为1:1。也就是动多久,静多久。对了,这三个问题我自己也没有答案,我只是希望大家能给我一点启发而已,也算是一个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吧。^_^关于下一章内容,我暂时没想出来,所以就先不预告啦。今天是星期五,祝大家周末愉快^_^","updated":"T12:33:2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9,"likeCount":17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33:2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de6f9ce5a6dedb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9,"likesCount":174},"":{"title":"深夜吐槽:何谓干货?","author":"wu-ze-yong","content":"不知道是我的原因,还是什么情况,最近身边很多知乎上的朋友都会被人吐槽说答案没有干货,答案没有内容,没有帮助,或者长篇累赘没有任何意义。恰好前几天和@闲聊,聊到了这么一个问题,也让我忍不住想要拿出来聊一下,到底什么是干货?由于这篇专栏本身也会涉及到我和其他人的一些交流记录,所以经过她本人同意,我就拿出来分享吧。先附上一段聊天记录吧:(请原谅我那糟糕的排版和拼图技术)我删除了聊天内容中部分具有针对性的句子,也遮盖住了一些人名。毕竟我不是一个喜欢挑起事端的人。----------------------------------------------------------------------------------------------------------------我最近在 这个问题中,收到了一些私信邀请。草稿写好了以后,我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和我想要聊的“何谓干货“,其实是密切相关,所以想了一下,我决定两篇一起写完,再一起发出来。在这篇专栏里面,我准备认真讲讲,什么是干货?(我会直接拿我Timeline上的一些人来作为举例说明) 当然,这篇专栏所提及的,将会是“我所认为的干货”,我的视角未必符合所有人,请自行斟酌。(碎碎念:被@的各位朋友们我相信你们不会嫌弃我打扰你们的。。。)----------------------------------------------------------------------------------------------------------------1. 知识性干货代表人物,,可以说,如果你对“知识性干货”没有一个深刻认识的话,我可以在他们三人回答中,每个人随便摘选出一个答案出来:1. 这是闻佳的答案,从回答,到评论区,每一个部分都突出了强烈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而抛弃过多的个人情感,以客观的角度去评论一个餐厅和一道菜,不是像大多数“食客”一样以“好不好吃”作为评判标准,正是闻佳的其中一个风格。当然,其实我觉得她除了吃以外,很多知识性的回答也非常优秀。2. 这是Kai Wang近期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运用了一个非常重要,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知识,那就是——食材的搭配,是基于食物的特性,也就是口感,味道,香气,颜色等各方面因素组合而成的。更不是单纯的“好不好吃”。可以让我这个阅读者,尽管完全没试过这两种材料,也能够想象他们的搭配效果。3. 这是默识先生的一个答案,他讲到了一个很多专业食评员会说出来,但一般人全完全没有概念的东西——那就是牛肉的级别。先生用了一种非常简单易懂的方法,去告诉大家评级的来源,评级的来源等等。尽管非常简单,却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也可以拓展视野。对了,我前面没有说的一件事是。对于这种高质量的”知识性干货“提供者来说,他们都会遇到许多”一生黑“的知友。。(由于和私下交流不多,所以不确定他是否有类似的困扰。),包括像在第一个问题中,就有人在评论区中说出了”不好吃“这种比较主观,比较基础的评判标准。所以,即便是知识性的干货,也会有人无法辨别。对了,顺便推荐个冷门干货提供者, 黄医生。虽然我和他未曾有过交流,但我一直觉得他的”冷门知识“非常的具有实用性。----------------------------------------------------------------------------------------------------------------2. 神奇的经历,故事,以及人物描写代表人物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寻找答案举例了。当然,像 老师关于人物的描写, 老师的许多经历的描写,包括 在专栏中提到的关于冥想的经历一样。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值得一读的干货。当然,如果我只拿出他们三个毫无争议的人物,又怎么能显示我要吐槽的目的呢。比如说先生的这个答案:典型的有趣经历和故事,他的许多答案里面都有类似的东西。而且无疑,卓钥先生收到了大量的质疑,也有大量的“盲信者”的追随。而实际上,单纯是顿悟这篇东西,卓钥先生就给出了许多的“可复制的思路“。这就是为什么,神奇的经历,故事,以及人物描写,都可以被认定是干货。----------------------------------------------------------------------------------------------------------------3. 新颖的视角其实,我现在写的这篇专栏,就恰恰是“新颖的视角”一个最佳描述。不知道你们明白了么?----------------------------------------------------------------------------------------------------------------随堂讨论:请问,什么是干货?PS:感谢在上一篇章中参与讨论的朋友们,我将会在下次更新阅人内容的时候一起描述,谢谢。此外,本篇专栏兄弟篇:","updated":"T13:49:3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03,"likeCount":43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49:3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440be75c4ec129f829bbaac7e2c9cef6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03,"likesCount":438},"":{"title":"讲故事:金庸先生和我的人文老师","author":"wu-ze-yong","content":"前几天看到了这么一个问题:当时倒是很激动的写完了这么一篇故事,结果写完以后发现离题有点严重了,想了想,还是不发出来影响别人了。不过毕竟还是心有不甘,加上觉得自己欠了老师一篇文章,思考一下,我还是发布在我的专栏里面吧,这,大概也是一些我想和你们分享的事。下面是写下来的内容:--------------------------------------------------------------------------------------------------------------------我很幸运,在读高中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极其优秀的“人文素养老师”——马小平老师。(相关链接:)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人文素养”这么一门高中课程,因为他既不属于高考课程,也不属于常规高中课程。就是这么一门奇怪的课程,竟然是我高中时期每个学生每周必须要上的一门课。这门课程非常的特别,他不会跟你讲语文,不会跟你讲你要感谢国家,也不是什么思想品德课程,更加和政治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朋友们,下面是一个百度网盘的链接,里面应该有完整的课本内容。我相信老师他也希望他当年所编辑的书,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我大概摘选里面的几个小标题,拼了一幅图,让大家了解一下,人文素养学的究竟是什么:嗯,你一点也没有看错,很多标题是可以被大家拿出来严肃讨论的。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看政治书那样写一堆毫无道理的话。马小平老师早在很多年前,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当然,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说,考虑生命的意义,角色意识与主体性,公民教育,可能还不如想想数学考试多少分这个严肃的问题。。没错,上面这些问题,其实和金庸小说是一样的,对你的高中考试不会有一毛钱的帮助,一分钱可能都不一定有。--------------------------------------------------------------------------------------------------------------------在这个问题下提到马小平老师,是因为我高中时期某一节人文素养课上(记忆不清晰了,似乎是最后一节人文课),马小平老师说:“今天,我们不讲课啦,平时都是我讲课,今天不如由你们来聊聊你们喜欢读的书吧。”当时我还是个青涩少年啊,在当时那个大环境里,读武侠小说是不学无术的经典表现,所以我弱弱的问了一下老师:“老师,我可以聊聊金庸先生和他写的书吗?”出乎意料的是,我得到了老师的首肯。用着小时候那尚且稚嫩的思想,去给大家介绍金庸先生。原话是真的不记得了,我只记得那时候我提到,说金庸先生是近代里面,为数不多对琴棋书画以及其他中国古文化知识有较深涉猎的人。比如说笑傲江湖里关于梅庄四友的描写,任盈盈和令狐冲的琴箫合奏;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铁画银钩张翠山,天龙八部中的珍珑棋局,等等。还有射雕英雄传里面,黄蓉和“辛未状元”的一番斗志,包括孔子72达者中,冠者几人,少年几人的回答。当然,更加不能忘记的是那个以前所认为的绝佳对联:”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以及所对应的“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这林林总总,都让我对中国的古文化有了第一次启蒙认识。(我第一次接触金庸先生的作品貌似是在小学二三年级)当时讲了大概有十分钟吧。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站在了上百人面前进行演讲(我都没想到我竟然会不怯场。)说完以后,马小平老师说了一段让我终生难忘的话:金庸先生是我所认为,近代作家里面,为数不多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韵味,他有着许多出色的描写,完美的人物塑造,有时候,就算是一个篇幅极少的人物,在金庸先生笔下也会异常出彩。他可以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化知识,通过非常通俗的语言,让一些原本对此不感兴趣的读者有了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其实还有很多内容,但当时我是站在台上听他说完这段话,等我下台以后,能记住的内容已经不多了)他大概是我中学阶段,第三位在我面前坚决认可金庸先生的地位的老师。(另外两位凑巧也是语文老师,而且分别的对我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听完他对金庸先生的描述以后,我其实很庆幸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我小时候并没有因为家里人的阻力而放弃阅读金庸先生的作品。第二件事情则是,我没有因为人文素养这门课程是一门高考不考的科目,我就放弃不听。(后来其实很多同学在回忆马小平老师的时候,都曾经表露出自己当初没有听他讲课的遗憾。)--------------------------------------------------------------------------------------------------------------------其实,如果回忆到这里就结束的话,那是真的很美好。有一个有抱负,有见识的老师,在认真的教育着学生,而且对不同的东西还有非常高的接受度。可惜的是,似乎也在那一天,马小平老师说出了一件让我难以接受的事实,他说:“其实,前几年,我已经被检测出脑癌了,而且已经是不可治愈的了。”(听到这一刻,我心里面很堵,但让我一直记挂到现在的,是这么一句话)“从我拿到检验证书的那一刻,我就告诉我自己,我已经是一个死人了。我现在,每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一天。我已经赚了两年多的生命了,我还会继续努力,还要继续赚下去。”是的,这句话我听到的时候,大约是06年,他老人家,也赚多了6年的生命。直到2012年,我在美国的时候,才听到了他的噩耗。看到消息的那一刻,我确实哭了。就好像我在敲下文字的现在,我也在流泪一样。所以,直到现在,如果你想问我读金庸先生的书有没有用,我依旧会告诉你。在不影响你的成绩,在不沉迷的前提下,金庸先生的书,大概是作为入门书籍里面,比较简单,比较轻松,也比较有价值的一系列。而且,直到现在,我仍然能从金庸先生的书里面,读出非常多有意思的东西最后,希望这份回忆,没有辜负马小平老师当年的教诲。--------------------------------------------------------------------------------------------------------------------这就是全文了,最近因为杂事略多,心态也不是太平稳,写一篇不一样的东西转变一下感觉吧。PS:封面是马小平老师的书,包括之前推荐的人文素养读本。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选择观看。","updated":"T03:57:1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9,"likeCount":13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57:1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776e62e54ca8960d2eefa3c8d45252b0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9,"likesCount":136},"":{"title":"决定创业之前,可以试试这个——可行性分析(Feasibility Analysis)","author":"wu-ze-yong","content":"今天在整理资料,发现以前做的一份可行性分析报告,发现知乎上好像没有人在聊创业的时候聊到这个话题,就把资料翻译出来,重新学习之余也给大家分享一下吧。上面是三个关于可行性分析的关键问题。1. 现阶段,是否有一定量的客户基础或者足够大的市场去让你的商业想法切实可行?2. 关于你的启动资金方面,在你对未来的销售和支出体系下,他是否可行?(也就是说,经过你的销售预测和支出预测以后,你是否可以收回你的成本?)3. 在这个商业想法的前提下,你可以组建出来一个合适的创始团队去执行整个创业设想吗?(比如你想做手机游戏,你是否能找到程序员和游戏策划来做这件事?)-------------------------------------------------------------------------------------------------------------------下面是基本格式,以及里面应该有的内容概述1. 摘要(Executive Summary)关于摘要些什么,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把你书写的所有内容,用大约一页纸A4纸的篇幅,把他们所有重点呈献给其他人看。而看完你摘要的人,能够对你的整个项目有整体的了解。然而,有趣的是。就算是上了很多门不同的Entrepreneurship的课,遇到了很多不同的老师,也还是会听到类似的这一个观点,那就是“The Executive Summary that you can write on the last day will always be different from the Executive Summary you would write on the first day\" 这句话简单理解就是,如果你在动笔的第一天写你的摘要,和你写完全部东西以后再来写摘要,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换言之,其实就算是一个短短的摘要,选择先写还是后写,都有截然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当然,实际上,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不同的写法,代表着不一样的思考顺序。而实际上,两者并没有绝对性的”先写摘要更好“或者”后写摘要更好“的说法。当然,以参加商业竞赛和写作业的角度来说,后写摘要会让人感觉更清晰一些,尤其是第一次写。(关于优劣性,可参见课外阅读)2. 经营理念(Business Concept)经营理念是另一个的”概述“,当然,和摘要的概述不同,经营理念更多的是用来给大家更好地了解你们是做什么的以及你们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3. 行业分析(Industry Analysis)这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项目了,其中一般会包括下面四条,我就不意义概述了:1) 波特五力(Porter‘s Five Forces)2) SWOT强弱危机分析(SWOT Analysis)3) 竞争对手分析4) 进入策略(Entry Strategies)(如果有任何不熟悉其中部分的,又有学术或者实际创业考虑的,我建议可以适当的百度了解一下,都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波特五力和SWOT强弱危机分析)4. 市场分析(Market Analysis)很多人会把市场分析和行业分析弄混淆(包括我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也犯过这样严重的错误),最简单的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学霸同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