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大队续集之击物,不得不休.什么意思

曾国藩全书·冰鉴(第一部分:人才求才——求才当如鹰隼击物)
第一部分:人才求才——求才当如鹰隼击物(1)
  ◆原文&&&&
  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
,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求人才的方法,要像白圭治理他的生产那样,像鹰隼袭击食物那样,不
得到绝不罢休。又要像青蚨之有母、野鸡之有媒,以类相求,同气相引,这
样,就可以从得到一个人才而得到别的许多人才。&&&
  ◆原文&&&&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新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
,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 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
,则几矣。人才非因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达。&&&&
  ——引自《曾文正公{0}全集》&&&&
  ●解读&&&&
  没有兵卒,不必过于忧虑;没有粮饷,也不必痛哭。只是举目看如今世
界,要找一个有利不争先、杀身成仁惟恐落后、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人,一时
之间难以找到,这正是令人深深叹息的。专门在危难的时候,暗中观察朴实
无华、不善言辞的人,这种方法是最好的。人才不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中,不
会奋发有为;没有经历危心深虑之事,就不能显达。&&&
  ◆原文&&&&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
、严绳;治事不外四端,曰经分、纶合、详思、约守。&&&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为政之道,必须将获取人才和治理好事务两者并重。获取人才须注意四
个方面:一是广泛收罗人才,二是用人必须谨慎,三是要经常对人才加以教
育,四是对他们的过错要严加责罚;处理事务也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经分
,二是纶合,三是详思,四是约守。&&&&
  ◆原文&&&&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
看,不甚钦敬,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当常以求才为急,其冗者,虽至亲
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求别人辅佐自己,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这些道理。获得人才是最困难的,
过去有些人作我的幕僚,我也只是平等对待,对他们不是很钦敬,待到今天
来看,这些人是多么的不可多得。你应该常常把求才作为重要的任务,至于
那些无能的人,即使是至亲密友,也不应久留,这主要是担心有才的人不愿
与他们共事。&&&
  ※详解&&&
  说到求才,我们自然就会想到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这句千古名言来自战国时期的一则故事。当时沉埋于民间的
贤能之士汗明问春申君说:“君听说过千里马的故事吗?千里马到了可以乘
用的年龄,就拉着载盐的车子上太行山,伸蹄曲膝,垂着尾巴,皮肤一块一
块地溃烂,嘴和鼻子喷着白沫,大汗淋淋漓漓地直往下落。到了半山坡,它
再也走不动,驾着车辕,不能向山顶爬。这时,正好碰上伯乐。伯乐一见,
就从车上下来,拉着马络头哭了。伯乐脱下自己穿的麻布上衣,盖在它的身
上。它被感动了,就低下头喷着鼻子,抬起头发出长鸣。它的声音响彻高高
的天空,就像从金钟石磬里发出的乐音。为什么这匹马会这样呢?因为它认
出伯乐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不仅千里马常有,
那些慧眼识人、看重贤才的伯乐也世代皆有。先说说周代的伯乐们。&&&
  商末,周族的势力大增,引起了商王朝的注意。后来西伯季历被商王文
丁杀死,他的儿子姬昌即位。姬昌为了替父亲报仇雪恨,开始积蓄力量,图
谋灭商。商纣王昏庸无道,整日淫逸玩乐,不听群臣劝谏,甚至杀死自己的
兄长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有一次纣王又开杀戒,正在殷都的周侯姬
昌闻听后悲叹,也被纣王网罗罪名禁闭在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部)。直到
周人闳夭、散宜生进献美女宝器,姬昌才被放了出来,还被纣王授予了征伐
诸侯的特权。&&&&
  姬昌回到周地后,自己称王,即周文王。文王尊老爱幼, 礼贤下士,赢
得了不少诸侯的拥护,前来归降投奔的贤人志士络绎不绝,其中包括劝谏过
纣王75次的商朝贵族辛用大夫。 周文王还出游访查人才。一次,他在渭水南
岸遇见了老人姜尚,即太公望,又名吕尚。姜尚向文王陈述了治国安邦的见
解,正中姬昌的心怀。自此,太公望辅助文王治理周族,训练军队,准备灭
商纣王。因为周文王本是贤能之士,治国又尽力委任于吕尚等贤能之士,所
以周族迅速强大起来,在诸侯中的威信与日俱增。周文王虽然早死,但他所
开创的事业却为儿子周武王消灭商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人才求才——求才当如鹰隼击物(2)
  距今三千年前,中国处于夏朝。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荒淫无度,残忍成
性,使得民不聊生,夏王朝日趋衰落。&&&&
  此时,夏王朝的一个属国——商却日趋强盛起来。商国国君成汤胸怀大
略,贤明能干,广施仁义,礼贤下士,注重农耕,使百姓安居乐业,商国也
越来越强大富庶。&&&&
  成汤每年要向夏王朝纳贡。沿途他听到夏王朝百姓怨声载道:“时日曷
丧,予及汝皆亡!”意思是,你夏王朝哪一天结束啊?我们情愿与你一起灭
亡!成汤看到桀王把国家搞成这样, 非常不安,他四处寻访贤才,想推荐给
夏王,使他纳贤从谏,治好国家。&&&&
  成汤听说伊尹是贤能之士。伊尹每日耕作桑田,细心养蚕,还潜心读书
,研究尧、舜、禹等英明先王的治国之道。&&&&
  成汤派使者带着重礼前去聘请伊尹。伊尹婉言谢绝说:“我只是一个农
夫,自耕自食,不懂国家大事,多谢商王。”&&&&
  成汤对伊尹的一请不就并不灰心,派使者带更多的礼品, 再次去请伊尹
。伊尹对于成汤的再次聘请虽有些惶恐,但仍推托道:“我只是一个庄稼汉
,没有一点功劳,怎么能无故受商王的礼物,坦然受任呢?”&&&&
  成汤对伊尹的两次拒绝既不灰心也不恼怒,认为自己有真心有诚意,定
能打动伊尹。就派人再次带着更珍贵的礼品去请伊尹。&&&&
  伊尹早听说成汤宽仁大德,礼贤下士。现在看到成汤能够屈尊来聘请自
己这个农夫,决定助他一臂之力,伊尹于是欣然从命,随使者来到商都亳。
成汤非常高兴,亲自出迎,并想留下伊尹帮助自己治理国政。但伊尹认为:
桀虽然暴戾跋扈,却是夏朝的君主;成汤虽然贤德,却只是臣子,他不能舍
君而辅臣。于是伊尹来到夏都。&&&&
  桀见到伊尹,并不很看重他,仍每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伊尹看到桀
王倒行逆施,荒淫无道,实在无可救药,料定夏灭亡已成定局。于是他仔细
考察了夏朝朝廷内外的形势,离开了夏都。&&&&
  成汤见伊尹没被重用,就把他聘请到商为相。伊尹帮成汤发展农业,屯
集粮草,铸造兵器,加紧操练亲兵。&&&&
  公元前711年,成汤联合各诸侯,兴师讨伐夏桀。夏王桀荒淫无道,不得
人心,兵败被俘,夏朝灭。各路诸侯推举成汤为天子,建立了商朝,此后,
伊尹又帮助成汤安定了天下。&&&&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其祖先是西汉的宗室,以后
支系疏远,家世没落,到了刘备这一代便以织席贩鞋为生。&&&&
  东汉末年,各地割据称雄,统一全国便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理想。
胸怀大志的刘备为了扩充实力,也在注意访求人才。&&&&
  起初,刘备始终没有机会扩充实力,无固定的地盘,没有多少兵力,辗
转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四处奔命,寄人篱下,前程渺
  刘备为了摆脱力单势孤的困境,迅速扩充实力,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
佐自己。于是,他注意访求有才干、有见识的人物。&&&&
  刘备得知诸葛亮是当时的俊杰,很想见到他,便让徐庶把他请来。徐庶
说:“这样的人不能采取召见的办法,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便冒着严寒,亲自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前两次没有见到,第
三次才受到诸葛亮的接待,这就是历史上流传的“三顾茅庐”。&&&&
  诸葛亮字孔明,琅阳都县人。他在隆中居住了十年,这期间,他并没过
着真正“隐居”的生活。他是一个很有政治理想的青年,常把自己和春秋战
国时期的管仲、乐毅相比,表明他立志要兼有将相的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刘备见到诸葛亮后,诚恳地对他说:“现在汉朝崩溃,群雄混战,权臣
控制朝廷,我不度德量力,想伸大义于天下,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朝的统
治。但由于才疏德薄,智术短浅,屡遭失败,至今一无所成。不过,我的壮
志并未因此减退,还是想干一番事业的,希望你能为我出谋划策。”&&&&
  刘备谦恭诚恳、礼贤下士的态度,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他便将天
下形势,向刘备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实现统一的战略策略。他分
析曹操、孙权的情况时说:“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四方豪杰并起,割据天下
。曹操同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兵力也少,但他最后竟能打败袁绍,由弱变
强。这不仅是由于客观形势对他有利,而且也因为主观努力。现在曹操已拥
兵百万,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确实不可以同他争。孙权占
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因此
,可以与他联合,而不可去谋取他。”&&&&
  接着,他又分析了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的情况。&&&&
  诸葛亮的这个《隆中对》,注意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当时各割据势力
之间的力量对比,为刘备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策略。&&&&
  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对他以后势力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而有趣的是,历史上的伯乐们为了得到千里马,不是光靠诚心就能成功
的,有时还需略施小计。&&&&
  而曾国藩在求才时,则是什么手段都用。他根据不同对象,或结以交情
,或待之以诚,或激之以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
之击物,不得不休。”因此,他每到一地,即广为寻访,延揽当地人才,如
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他都曾这样做。他的幕僚中如王必达、程鸿诏、
陈艾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被他求得的。与捻军作战期间,曾国藩在其所出
的“告示”中还特别列有“询访英贤”一条,以布告远近:“淮徐一路自古
多英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本部堂久历行间,求贤若渴,如
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察酌录用。”“如有荐举贤才
者,除赏银外,酌予保奖。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生民或有苏息之
日。”薛福成就是在看到告示后,上《万言书》,并进入幕府,成为曾国藩
进行洋务的得力助手的。&&&&
  在直隶总督任内,为广加延访,以改当地士风,曾国藩除专拟《劝学篇
示直隶士子》一文并广为散布外,还将人才“略分三科,令州县举报送省,
其佳者以时接见,殷勤奖诱”。曾国藩与人谈话、通信,总是殷勤询问其地
、其军、其部是否有人才,一旦发现,即千方百计调到自己身边。他幕府中
的不少幕僚都是通过朋友或其他幕僚推荐的。为了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以
免因自己一时言行不慎或处事不当而失去有用之才,曾国藩力克用人唯亲之
弊。同时,自强自励,“刻刻自惕”,“不敢恶规谏之言,不敢怀偷安之念
,不敢妨忌贤能,不敢排斥异己,庶几借此微诚,少补于拙”。从其一生的
实践看,他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曾国藩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幕府
之盛,自古罕见,求才之诚,罕有其匹。事实证明,其招揽与聚集人才的办
法是正确的和有效的。&&&&
  他还注意人才的互相吸引,以求“得一而可得其余”。
  第一部分:人才求才——求才当如鹰隼击物(3)
  曾国藩说,求才“{0}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
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蚨,即青蚨,是一种小动物。“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
即飞来,不以远近。……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
物,或先用子钱,或先用母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雉之有媒”,是
说猎人驯养的家雉能招到野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曾国藩以青蚨子母相依不离、家雉能招致野雉,
比喻在求才时须注重人才互相吸引,使之结伴而来,接踵而至,收“得一而
可及其余”之效。曾国藩求才如渴,每与人通信、交谈,辄恳求对方推荐人
才。故曾国藩幕中经人推荐入幕的人甚多,方宗诚、陈艾都是吴廷栋推荐的
。吴汝纶是安徽人,是方宗诚推荐入幕的。凌焕是刘星房推荐的。赵烈文是
周腾虎推荐的。李兴锐是帅远鲁与李竹浯二人推荐。李善兰大约是郭嵩焘推
荐入幕的。李善兰推荐张文虎入幕。容闳则是李善兰、张斯桂、赵烈文三人
推荐的。向师棣是严仙舫推荐的。&&&&
  曾国藩在长沙求学期间,与郭嵩焘、刘蓉深交。任京官时,又广交友朋
,以文会友。他曾追随理学名家唐镜海、倭仁学习,而吴竹如、窦兰泉、冯
树堂、吴子序、邵蕙西等友人,后来都成为了他的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也有
不少人慕名而主动来与曾国藩结交。他记载道:“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
莘畲、庞作人。此四君者,皆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深浅,我皆有志之
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湘军的重要将领江忠源及文士吴敏树也是这时曾
国藩在京城结识的。他在礼部复试时,因欣赏“花落春仍在”的诗句而提拔
了俞樾,又在朝考阅卷时看中了陈士杰。后来,他们对曾国藩的事业都有过
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陈士杰,曾国藩交游的目的很明确:“求友以匡己之不
逮,此大益也”;“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曾国藩对人才的广泛搜罗和耐心陶铸,是能够成就他的“事业”的一个
重要原因。这一点,早已是人们的共识。李鸿章作《曾文正公神道碑》,称
誉他“持己所学,陶铸群伦。雍培浸灌,为国得人……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万众一心,贯虹食昴。终奠九土,踣此狂丑”。曾国藩确有谋国之忠与知
人之明。后来,薛福成评述道:“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 判功
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
;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
,决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 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
《清史稿》评论曾国藩道:“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
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石达开也曾称赞曾国藩“虽不
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
未觏也”。&&nb{0}&&
  曾国藩为国得人,集中体现在他的幕府济济多士。&&&&
  曾国藩因“遭值世变,一以贤才为夷难定倾之具”,他于咸丰二年初出
办团练后,即开始物色人才,罗致幕府。随后随着战事的日益发展,湘军的
日益扩大,幕府人物也渐积渐多。幕僚容闳追述湘军安庆大营的情况时说:
“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
来。”及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
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无不毕集”。幕僚薛福成在《叙曾文正公幕
府宾僚》一文写道:曾国藩“督师开府,前后二十年,凡从公治军书,涉危
难,遇事赞画者,二十二人”;“凡以他事从公,邂逅入幕,或骤致大用,
或甫入旋出,散之四方者,二十二人”;“凡以宿学客戎幕,从容讽议,往
来不常,或招致书局,并不责以公事者,二十六人”;“凡刑名、钱谷、盐
法、河工及中外通商诸大端,或以专家成名,下逮一艺一能,各效所长者,
十三人”,共八十三人。而且,“其碌碌无所称者,不尽录”。李鼎芳的《
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一书中的“幕府人物总表”则开列了八十九人。&&&&
  曾国藩用人,也注意五湖四海,声明“用人之道,官绅并重,江楚并用
”。故他的幕僚中,就籍贯言,八十九人中,湖南籍二十一人,占最多;江
苏籍十七人,占第二位;安徽籍十六人,占第三位;浙江籍十人,占第四位
;其余四川、贵州、广东、湖北、江西诸省无不有人入幕。其人员分布,共
达九省。就出身言,上至进士、举人,下至诸生、布衣,等级不一,均为座
上之客。就人缘言,既有曾国藩的同窗同年、乡亲故旧,也有曾国藩的门生
弟子,还有一些则“识拔于风尘”。 就特长或职业而言,突破了古代幕府中
的幕僚多为办理文书、刑名、钱粮军人员的“实务性”框子,更多出谋划策
、从容讽议、招勇领军、指点州牧的政务性人员。此外,“凡法律、算学、
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而且,“于军旅、吏治外,别有二派:
曰道学,曰名士。道学派为何慎修、程鸿诏、 涂宗瀛、倪文蔚、甘绍盘、方
某诸人;名士派为莫友芝、张裕钊、李鸿裔诸人”。“时文正幕中,有三圣
七贤之目,皆一时宋学宿儒。文正震其名,悉罗致之。”由于曾国藩首倡洋
务,一批洋务派官吏最先孕育于曾氏幕府,如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来接办
福州船政局的沈葆桢、致力于近代海军的丁汝昌等;一些外交人员,如先后
出使英、法、比、意的大使薛福成,出使英国的公使郭嵩焘,出使西班牙、
德国的参赞黎庶昌,都曾是曾氏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一些科学技术人员,如
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寅,也被延入曾氏幕府。这些,鲜明地体现着
曾国藩对幕府制度因时变革的时代意识。&&&&
  曾氏幕府由于人数众多,范围广泛,加上曾国藩本人知人善任,故“几
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它被誉为清中叶后人才的渊薮,殆不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账号(邮箱/学号/手机号)
曾国藩的人才获取之道
& & 曾国藩的幕府,是19世纪中叶在与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相对抗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因其人数众多、盛况空前、影响深远而有“神州第一幕府”之称,号称当时的“中华第一智库”。据不完全统计,曾国藩幕府出来的巡抚、总督就有左宗棠、郭松焘、李鸿章、沈葆祯、胡林翼、丁日昌、刘蓉、唐训方、陈士杰等30余人;从曾国藩幕府出来在政治、军事、外交、学术、科技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人物有薛福成、曾纪泽、曾国荃、江忠源、罗泽南、李续宾、容闳、李善兰、吴汝纶、华衡芳等人。在湘军攻陷天京时,曾国藩的势力达到鼎盛水平,其实际已经控制东南沿海,中国几乎一半以上的巡抚、总督是曾国藩举荐或者和曾国藩有渊源的,据说当时长江3000里水面的船只,都要挂“曾”字旗才能畅通无阻。
& & 曾国藩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才纷纷加入,他又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这些人才的呢?总结起来就是一“吸”一“拉”,“吸”就是吸引人才纷纷加盟,“拉”是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人才。&
& &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从“吸”字分析下来,曾国藩吸引当时优秀的知识分子的主要原因有:
一,重视雇主品牌建设。从实力上来看,当时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是唯一能和太平天国军抗衡的,并且在不断发展壮大,清朝政府举全国之力支持湘军抵抗太平军,实力不可小觑;从道义上来看,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打着封建卫世道的旗帜,符合孔孟之道,是清朝政府正式授权和任命的武装力量,是名正言顺的军队,而太平天国是谋反篡逆,逆道而行,属于反叛力量,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是替天行道,理所当然的,在道义上赢得了广大知识分子和地主阶级的拥护;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能给广大知识分子和农民提供了升官发财的机会和平台,很多人通过加入湘军升官发财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度出现一家同时有多个人参加湘军的现象;湘军的军饷比正规军高出不少,比太平天国军也优厚,这对广大失去土地的农民有很大的吸引力;湘军的丁勇战死后,能进入忠义祀堂,家属能得到丰厚的抚恤金,将领战死后,其家族还能得到朝廷的诰封,所以湘军作战时不怕死,没有后顾之忧;曾国藩每天要亲自给将士训话,亲自督促习练,提高军队的文化水平,不少农民因此也能成为能文能武的将领。
二,发展前景良好。太平天国起兵于广西,虽鼎盛时期有精兵六十万,但和整个清朝镇压军的规模相比,力量还是比较薄弱,并且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和“废除孔孟”的主张和当时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违背的,得不到士大夫的支持和拥护,群众基础薄弱,注定它是要失败的。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则不同,代表着封建卫士道,捍卫孔孟之道,有朝廷举全国之力的支撑,在道义上赢得广大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支持,和太平天国的力量对比是此长彼消的关系,发展前景不可同日而语。
三,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湘军的军饷算是比较高的,湘军的中级军官,每月的纯收入可达一百五十两,一年就是一千八百两。正规军中的高级军官一年还不到一千两,中级军官只有三五百两。湘军中级军官的收入,是正规军同级军官的三倍到六倍。湘军高级军官收入更高。曾国藩规定,统帅一万人的高级军官,每年净收入五千四百两,这个数字,是国家正规军同级别的六倍左右。因此,很多湘军军官光靠工资都发了财。比如湘军中很有名的将领李续宾,带兵六年,积攒了几万两白银。
四,畅通的职业通道。曾国藩大力保荐自己的幕僚和将领担任官职。自曾国藩担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以后,他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保荐幕僚当官。许多知识分子加入曾国藩幕府都想求得一官半职,曾国藩的保荐正好满足了他们求官的愿望。他们把参加曾国藩幕府看作是升官的阶梯;加上曾国藩用人不拘一格,凡有一技之长者都不轻视,将他们量才而用,许多知识分子,为参政求官,纷纷投到曾国藩的幕府。在战场上,曾国藩也是论功行赏,只要有战功的,都向朝廷举荐。
五,曾国藩的个人魅力。曾国藩的道德和声望及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功业”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曾国藩精研儒学,兼通百家,青年时代就以道德文章闻名京师、享誉士林,他始终以封建卫道士自居,这对于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来说,思想上极易引起共鸣。后曾国藩以文人领兵,独辟蹊径创建湘军,又以“战功”卓著而名震朝野,为知识分子出人头地树立了一个榜样,吸引了许多欲建功立业的知识分子。
& & 曾国藩提出撒天下的大网,他还引用庄子的一句话,“以天下为笼,雀无可逃”。就是要把天下作为自己网罗人才的范围,在“拉”字方面,曾国藩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引进人才:
一是招募。曾国藩提出天下事所最难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招募人才,因此他每到一处发布的第一个告示,几乎都是求取人才的。办团练之始,发布《 招某绅耆书 》: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他做两江总督后,就发布告示,希望两江的有志之士来帮助他,跟他一起来扑灭太平天国的火种。北上镇压捻军之际,他发布告示说:淮徐一路,自古多英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本人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量才录用,如有举荐贤才的人,除赏赐银钱外,酌量保奖。在直隶总督任内,为广加延访人才,改当地之风气,曾国藩曾专拟《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广为散布,曾设立德、才、学三科求才。他在开始办团练发布的一个告示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我们不能因人而废言”,实质上就是不拘一格用人。可以说,曾国藩到哪里,就把招聘会开到哪里,所以他的手下始终人才济济。
二是推荐。互相推荐人才是曾国藩独特的吸纳人才之道,曾国藩在京城时,其好友吴廷栋推荐了方宗诚,方宗诚又推荐吴汝纶。赵烈文是周腾虎推荐的,刘铭传是李鸿章推荐的,李善兰、张文虎、容闳等都是经人推荐给曾国藩的。
三是猎取。曾国藩经常说:“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曾国藩主张求才要像白圭经营生产一样,一旦看准,就要像鹰隼猎取食物一样迅速,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曾国藩平日留意人才,发现别人评价非常好的人才,就一定要把这个人才给挖过来,甚至连八旗兵和绿营兵这样的高级官员也不放过。如朱孙诒原来是湘乡知县,办团练很有名,后来曾国藩出省作战,将朱孙诒挖过来,在营务处任提调。李宗羲原来是安徽知县,因为善于断案为曾国藩所赏识,将他调入。曾国藩“以荐举人为己任,疆吏阔帅,几遍海内”,看准了的人决不放过,曾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彭玉麟;他还嘱咐师友同僚,随时推荐各类人才;对于任何前来投奔的人才,他都礼遇有加,盛情接待。湘军水师统领杨载福是曾国藩母亲去世后回籍守制途中,在洞庭湖畔遇到。
四个是投效。投效的人都感到曾国藩是一个可以共大事的人,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因而主动投奔过来,很多下层的知识分子都选择了这条道路。张德坚就是听说曾国藩可以共事,所以立刻投效而来。在与捻军作战之时,曾国藩也不忘在其告示中专列“询访英贤”一条,以布告远近“,薜福成就是在看到告示后,上《万言书》并进入曾国藩幕府的,并成为曾国藩创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 &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这种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才观,使他在吸引、培养、使用人才上,格外用心用力,格外具有长远眼光。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许多同时代官员。在他治下,众多人才是“徒步数千里从公”,“幕府宾僚,尤极一时之盛”。这也正是曾国藩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版权归作者及三茅人力资源网所有,如需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周曙峰,管理学硕士,人力资源管理师,多年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工作经验,现任职某纽交所上市公司。对企业战略规划、人员招聘..
专家最新作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须如白圭之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