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回答 我的父亲 人们常说动漫父爱如山在线播放,可在我看来,我的父亲对我的爱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父爱如山——说说我的爸爸精选.ppt 2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父爱如山 ——说说我的父亲 四年级主题班会 父爱如山 ——说说我的父亲 四年级主题班会 点我 永远不想放开的,是你温暖的手掌,
永远可以依靠的,是你踏实的肩膀。
小时候,他是你心中最魁梧高大的偶像,小时候,他的肩膀是你哭泣时最想依靠的地方,可不知哪一天,忽然发现,父亲,他也老了,正如,我们早已长大。
可是,在父亲眼中,你仍是小时候爱哭爱闹的宝贝,最可爱的宝贝,最宝贝的宝贝……看看这些有趣 的图片,是不是发出会心的微笑,童年时 ,父亲是不是也是这么累并快乐?
你知道“父亲节”的由来吗?    
世界上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     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的布鲁斯·多德倡导的。多德夫人的母亲在生育第六个孩子时,因难产而死;多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曾参加过南北战争,他在妻子过世后,独自一人在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承担起抚养、教育六个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多年的过度劳累于1909年辞世。
       1909年斯马特先生辞世之年,当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想念父亲;多德夫人心中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和艰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多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给教会的瑞马士牧师 ,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同时得到了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多德夫人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斯波坎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州政府采纳这一建议的同时,把节期改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美国各地其它城镇的人们也开始庆祝“父亲节”。
我国官方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我国内地习惯上使用6月第三个星期日当做父亲节;中国台湾父亲节是8月8日。中国台湾的父亲节订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称为“八八节”。这是因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好象一个 “父”字,所以父亲节特别被定于八月八日。 石斛兰——“父亲节之花”
你知道父亲节之花吗?
由于石斛兰具有秉性刚强、祥和可亲的气质,有许多国家把它作为每年6月19日的“父亲节之花。”在国外,石斛兰的花语为“欢迎你,亲爱的。”父亲节送石斛兰,这是父亲之花,表示坚毅、勇敢;石斛的花语是:欢迎、祝福、纯洁、吉祥、幸福。黄色的石斛兰是在父亲节或父亲的生日时赠送父亲的花,寓意父亲的刚毅、亲切而威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 石斛兰——“父亲节之花”
在父亲节,你为爸爸做了什么? 小组交流: p.S该环节插入班级学生周末照片,分享自己是怎么给父亲过节的。
我的根永远停泊在您内心深处,一个您生活的地方,一个我叫家的地方。
只想告诉你,原来在我的心里,已经无人替代你。
成长中,我感受到的父爱…… 分享: 名人故事 盖茨的父亲:让孩子从小懂得凭本事挣钱
世界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的老总比尔·盖茨出身于美国西雅图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他父亲威廉很注重从小培养他“凭本事打拼”的意识。
  威廉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赚钱,并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劲。”盖茨帮家里做事,父亲总是给予一点小报酬,以此激发他的热情,让他懂得工作是通往幸福的台阶。威廉表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和外部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追求同一目标的快乐。
  上私立高中时,盖茨就和朋友一起开发了计算市内交通量的软件,并在竞争中取胜,签订了一份数额不小的合同。后来,学校的负责人雇用他们编制教学计划,盖茨还与人合作,编写了企业的工资系统用的程序。威廉夸奖说“盖茨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 名人故事 奥尔森的父亲:诚信做人影响儿子一生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始创者、总经理奥尔森是美国大名鼎鼎的人物,曾经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他总要提到父亲,因为父亲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
  奥尔森的父亲奥斯瓦尔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拥有几项专利,后来成为一名推销员。一次,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极力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此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却为奥斯瓦尔德赢得了好名声。
  同时,奥斯瓦尔德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关于父爱如山作文:我的父亲-节日作文-无忧考网
关于父爱如山作文:我的父亲
【网络综合-关于父爱如山作文:我的父亲】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父爱如山作文:我的父亲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父亲,一个伟大而坚强的代名词。每个父亲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我的父亲也不例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实在是不容易。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干部,凭着一个月微薄的薪水来养活一家人。我的父亲为人正直、善良、大度,富有同情心,每当看到不幸的人,他总会于心不忍。我的父亲是慈祥的。每当我犯了错误时,父亲总会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人不怕犯错,就怕改不过,他说只要我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他便会原谅我。父亲还常常教我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我的父亲是严厉的。每当我做作业或是读书时,父亲走过来对我说:“好好写,好好读,如果不会或是写错的话,今天就别想吃饭!”语气里还带着几分威严,令人畏惧。因此,我做作业时异常认真,生怕被我那严厉的父亲批评。我的父亲是幽默的。有次,我们在讨论春笋好吃不好吃的事,父亲听了,开玩笑的说:“春笋?那是熊猫吃的东西啊,怎么可以给人吃?”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我听了,也跟着笑。至今,我仍觉得这句话好笑。我的父亲也算一个有文化的人。每当我把写好的文章拿去给父亲看,父亲看后,会给我的文章进行修改,修改 后,我的文章比之前好多了!父亲还会时不时地吟几句诗,他说:这是心灵的感受,也是对世界的感悟。我的父亲是善良的。一个冬天,天上还飘着鹅毛大雪,有一乞丐来敲我家的门,父亲开门,见是一个乞丐,乞丐的样子像是冻得受不了了!父亲看后, 忙让母亲去屋里拿个馒头,父亲把馒头递给了乞丐,乞丐感激的点点头。父亲给乞丐钱也经常给一元或是五元,他说:乞丐可怜,我们应该施舍一点给他们。我的父亲是非常疼爱我的。我时常向父亲提出一些小要求,父亲总是尽一切能力满足我,我要什么,他就给我买什么。他总是怕我受到任何伤害,经常告诉我,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以免上当受骗,给自己造成伤害。在我眼中,父亲是变化无常的,时而慈祥,时而严厉,时而幽默,时而善良。父亲是春日里的一缕暖风,吹开了我的心灵之花;父亲是盛夏里的一汪清泉,时刻滋润着我的心田;父亲是深秋里那硕大的果实,甜蜜的果汁涌进了我的心房;父亲是寒冬里温暖的太阳,照亮了我无知的心灵。在我的心目中,父亲虽不是什么有名人物,可他却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人,我愿一生一世都是您的女儿,我爱我的父亲。收藏的版块
您还没有收藏版块 提示:收藏版块请点击列表页的
1 Pages: 1/2& & &Go
发表于: 09:48
级别: 长老
威望: 120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小时)
父母的慈爱烛照我们的人生
— 本帖被 想想 执行合并操作() —
图片: '700')this.width='700';if(this.height>'700')this.height='700';" title="Click Here To EnLarge">
发表于: 09:55
级别: 长老
威望: 120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小时)
父母的慈爱烛照我们的人生连载之前言及目录
前言 我的父亲盛旭初在解放前东奔西跑经商、当店员,为的是一家人的温饱。解放后他当了国营企业的会计,带病忘我地工作,为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的母亲刘兰芳是家庭主妇,她与我的父亲相依相伴、患难与共28年,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精心培育子女和小姑。我的父亲去世后,她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将未成年子女培育成人,为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人才。 父亲英年早逝,母亲辛劳一生,当国家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我们的生活水平开始提高的时候,母亲又与世长辞,给我们留下的是无穷尽的愧疚和思念。今年农历11月22日是我父亲诞辰90周年纪念日,我的母亲逝世20周年,父母亲的慈爱烛照了我们的人生,为表达对父母亲的感激和思念,我们六姐弟都写了纪念文章,由我负责编辑成册,为的是让子孙后代铭记长辈的美德,学习他们发奋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学习他们待人接物不卑不亢的品德,学习他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多作贡献。 & &&&&&&&&&&&&&&&&&&&&&&&&&&&&&&&&&&&&&&&& 盛德庄 2004年10月于北京 & & & &&&&&&&&&& 目录 旭兄九旬华诞——————盛芬芳 我心中的家——————盛忠诚 家是我温馨的港湾、成长的摇篮 家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父爱如山——————盛琬珠 把儿女的学习当作头等大事 爱女儿,如同掌上明珠 豁达、乐观的精神感染着我们父亲舍不得离开我们,他不放心走 父亲廉洁奉公,一尘不染 父亲我心中的丰碑 深深怀念父母亲——————盛伟湘 回忆我的父亲母亲——————盛慧庄 父亲 母亲 我家的变迁——————盛德庄 祖籍长沙东乡 落户石湾镇,家业兴旺发达 日寇占领期间国遭难家遭灾 重振家业力不从心 新中国给我家带来新变化 母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父母亲在天国望着我们微笑 &
发表于: 10:13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静。心清静故,四大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皆得清静。
级别: 总纂
发帖: 30219
威望: 58984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beij
在线时间:4919(小时)
殆知阁藏书子站可以在线阅读以及全文检索本站现有的全部古代文献资料。请大家都帮忙测试一下。/&&谢谢。。
发表于: 11:54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级别: 总纂
发帖: 19442
威望: 27323 点
金钱: 1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149(小时)
您这几天把网站功能学习的很到家了,期待您后边的精彩文字了。
人生何时不迷狂 正心诚意修非常 道体玄通无为处 佛性妙谛真如藏
发表于: 20:05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级别: 总纂
发帖: 1676
威望: 1679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伦敦
在线时间:518(小时)
期待。。。
发表于: 10:59
级别: 长老
威望: 120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小时)
父母的慈爱烛照我们的人生连载正文之我心中的家
我心中的家 □ 盛忠诚 & 今年是父亲诞辰90周年,大姐写了《我家的变迁》,从旧社会写到今天,全面的写出了我们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荣辱,是纪念父亲诞辰90周年的一篇很好的回忆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觉得我也应该站在自己经历的一个方面反映出这个家对我们深深的爱来纪念父亲,告慰父母亲的在天之灵。 家是我温馨的港湾、成长的摇篮 家,对我来说,从小就是一种甜甜的感觉,我的出生为这个家增添了一种新的喜悦和希望,因为我上面已有五个姐姐,唯一的男生是我,又是最小,所以从父母到每个姐姐都很爱我。父亲给我取名成成,到派出所报户口时,派出所登记户口的民警连说:“易养成人,易养成人。”道出了父亲当时盼子成人的殷切期望。我的出生给家庭带来喜悦,同时也加重了生活的负担,那时候,家庭的生活来源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常说的,也是贯穿始终的,就是柴、水、菜不去买。烧柴是姐姐们去砍,水是自己担,菜是自己种,我们身上的衣服、脚上的鞋袜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缝补补,白天有干不完的活,晚上有做不完的针线,而我不懂事还要经常撒娇。小时候我就很能吃,菜还没有炒就吵着要吃饭,等大家来吃饭时我就已经吃了两碗白饭。小时候,我们家住在衡山西门城外聂家牌楼赵家大屋,1956年,大姐高中毕业后,去武汉中南电气训练班学习,全家人送大姐,我站在阶基上喊大姐,大姐忙转身抱着我亲了亲后,给了我五角钱,四个在家的姐姐好羡慕,尤其是四姐讲了好多年。那时家庭经济很紧张,我却从来没有感觉到压力。父亲在南岳工作,回来时总要给我买来陀螺之类的玩具,茯苓糕、健脾糕之类的零食,一直到1958年,父亲调到衡山水泥厂,其间我们家搬了几次,从赵家大屋搬到聂家大屋,从聂家大屋搬到葡萄林庵寺,聂家大屋的何家公公、葡萄林庵寺的师公都对我很好,给我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那段时间母亲进城上街从来不带我去,在我找母亲时,总是哭哭闹闹,师公就从我家瓷坛里拿零食哄我别哭,说:“妈妈就会回来”。父亲调水泥厂后,我们举家从西门城外搬到了南街七姑家,这段时间的记忆比以前清晰多了,白天我吃得多,晚上屎尿多,因为睡得死,经常拉在床上。记得有一次,是在七姑家小房间睡,半夜里母亲推醒我,在蚊帐里指给我看:“你怎么又拉在床上了?”我在睡眼朦胧中看到床上有很大一堆屎,意识到是睡着了蹲在床上拉的,心里很过意不去,知道母亲又要拖着疲倦的身体忙一大阵子了。虽然心里内疚,但是这样的事还是时有发生。母亲总是任劳任怨,推干就湿,这样无怨无悔地抚育着我。 在七姑家大概住了半年,我们又搬到橘子树园里,辗转在南街搬了好几次家,小时候,我虽然很能吃,但体质总是不太好,双脚的腿肚子上老是发湿疹,很痒,老是要抓,总是在衡山中医院老中医苏国瑞那里看病,看病就是开很多中药,为了吃这中药,父母亲可是操透了心,劳足了神,中药苦啊!我总是不肯吃,而母亲总是轮番地劝我吃药,这湿疹在我身上一发就是十多年。直到13岁时用猪胆水调雄黄粉才治好的,在十多年中,我的湿疹腿在北京治疗过,在衡阳治疗过,消耗了家庭经济,费尽了亲人的心血。 父亲,在我心中,形象永远不可磨灭,记得在我4岁上幼儿园时,因为在家里无拘无束惯了,老是不愿意去,父亲经常送我去,我总是走走停停,磨磨蹭蹭,一华里路,经常要走上一个小时。路上父亲有时讲道理,有时讲故事,那时不懂什么,只奇怪父亲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耐心,后来长大了才读懂,那就是父爱。 家的概念,不限于父母,包括所有家庭成员,我的五个姐姐对我的关心爱护也是纸笔难以形容的,姐姐们还小的时候,打猪草卖得的钱,自己舍不得花,凑上能买一个碗糕时,就买碗糕给我吃,看着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姐姐们心里好像品味出了碗糕的香甜。 童年是美好的,回味无穷。在我的童年有一次从心灵到身体发育的重大转折,那是1959年秋到1960年秋一年的北京生活。1959年在庆红快要出生时,母亲带着我乘火车离开衡山,在火车上我异常兴奋, 除了睡觉,就是唱儿歌,一路唱到了北京。首先是住在大姐夫工作的解放军总后勤学院,后搬到三里河大姐单位的宿舍住。在大姐家里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北京的公园、名胜古迹,汽车、电车、摩托车都是衡山没有的,收音机、电视机也是在衡山从来没见过的。面食、包子、馒头、面包等等, 都是在衡山很少吃到的,在这里可是管饱,还经常吃撑了。记得在那一年里,我很淘气,经常弄得人们哭笑不得。有一次,吃过早饭,我带上一个两岁和一个3岁的邻居小孩出去玩,在路上捡到一分钱,带他们两个在书摊上看了一本图书。玩得高兴,就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到了中午时分,不知不觉到了大姐上班的单位,并指给两个小朋友看,骄傲地说:“我大姐就是在这里上班”,却没有进去,只顾东游西荡,不觉玩了一天,天色渐晚了也不觉得,转悠着从另一个方向、另一条道回到了三里河住处。回到家里,母亲第一次下重手打了我,用一根竹条把我的背部抽烂了,吸取了那一次教训,我后来再没带别的小孩出去,也没再挨打,不过玩得更野,经常玩到大人吃完晚饭很久了还没有回家,衣服上扣子经常掉了,像穿披风;一双新鞋穿不过一星期就会露脚趾要补鞋。有时回得太晚,母亲和大姐、大姐夫习惯了,也不急了,碰上单位发戏票,我在楼道窗台上睡觉等大人回家,真正成了一个独行侠。那时一个人去得最多的是玉渊潭公园。一年的时间算是在北京玩得过足了瘾。1960年秋母亲带我回到了衡山,原来一帮跟我玩的小朋友都比我矮了一截,所以说在北京生活的一年是我童年成长的一个重大转折。 1960年回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食堂的饭吃不饱,每个人都经受着饥饿的煎熬,父亲原来就有病,就更虚弱了,我们家人多收入少,比人家更困难,有时睡觉做梦都是饿,能吃的野菜、南瓜藤根都很难找到了。记得在搬到沙头水泥厂宿舍后,我们来往于衡山沙头之间15里路都是步行,就在这15里行程中,我们都没有放过采摘野菜的机会。有一次我们姐弟在行进途中,我发现在一蓬荆棘丛中有一根很大的胡葱,高兴极了,我边捋衣袖边说:“我要一模一样的把它拔出来。”因为用词不当,引起姐姐们捧腹大笑,可以理解的是我当时还只有6岁多一点,为了贴补家用,母亲在沙头为别人带孩子最多时有五六个,大多是坐栏和站栏的幼儿,洗换布尿,要哄要抱,忙得不可开交,那时的肉卖到15元钱1斤,除了除夕之夜能吃到肉以外,平时我们家从没吃过肉,那年的除夕我吃了10块肥肉,父母和姐姐们都乐坏了,连夸了我很久,殊不知一碗肉被我吃了10块还能剩多少,加上秋姑还有7人,每人都能吃一块吗?那时不懂别的,只知道要吃,长大了才知道能让我尽情地吃,那是一种多深沉的爱,只有家庭才拥有的温馨。父母和姐姐们是饿着肚子看着我开怀地笑,那种笑是人世间最美的笑容。包含着无私、期望、慈爱。 父亲的期望还体现在我上小学时将我的名字“成成”改成“中成”,当时父亲对我说:现在上学了,可称中成了,长大了才是大成。可惜父亲没有看到我长大成人,第二年就离我们而去,临终时嘱托母亲要好好将我抚育成人。父亲走得太早,母亲心里在流血,不知要把家这个飘摇之舟摇向何方,但母亲坚信“天无绝人之路”。在人们冷漠的目光中,艰难跋涉了十年,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将我抚养成人,艰苦的10年磨难,母亲老了许多,深深的皱纹铭刻着10年沧桑。提篮叫卖花生、黄豆等小贩的日子里,工商不时刁难;开荒种菜的日子里,累得手指都无法伸。在文革狂热的年头迁回到石湾故乡,因为娘家的出身,遭受了不公正的政治待遇,坚强的母亲没有流过泪,默默地承受着政治的、经济的压力,将家里破得不能再破的旧棉被请人弹成棉花,花两块五角钱买了一架纺车将棉花纺成纱,送到文天成家织成布,自己染青,做成棉布衣裤。1969年我去湘西石泉站修铁路时,就穿上母亲亲自缝制成的这样的棉布衣裤,也是唯一的一套没有补丁的衣裤,被套也是母亲纺纱织成的白棉布。10年中,母亲疼我、爱我,却不溺爱我,鼓励我学习,虽然小学毕业后,只读了初中的农中,支持我参加各种劳动,上山砍柴,瓷厂担煤、担碗、土车推碗泥,板车拉卵石、修铁路,架高压线,做泥瓦工的小工,这样既能赚钱贴补家用,又能锻炼自己的儿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石湾草屋居住的日子里,母亲常说父亲讲过的话“穷则思变,变则能通”。我那时理解为要发奋图强,努力做事,创造变的条件,所以居委会派的义务劳动也拼命干,虽然很多义务劳动派得很不合理,但我也从没有计较过,那时只为母亲少受委屈不听人家闲话,拼命地干,累了,休息一晚,第二天又有用不完的劲。1972年我快18岁了,邻居有很多同龄人都已安排工作了,而居委会除了派义务工记得我外,安排工作时就像没有我的存在一样,因此1972年我下放四方山林场时,母亲没有阻拦,在石湾火车站母亲和二姐在站台上和我告别时,我第一次看到母亲流泪了,我感到自己鼻子酸酸的,同时下决心不能再让母亲心酸,要让母亲为儿子感到自豪。下放的日子是艰苦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 在四方山林场留影四方山林场分别有五个工区,当时被分配到三工区,这个工区距离公路最远,是工作最艰苦的地方,生活费每月9元钱,工作是担南竹、背杉树到木材站,一趟三十多华里,一天两趟要走60~70华里山路,有不少知青吃不消,累得直掉眼泪,我也很累,但只要想到家,想到母亲期望的眼神,就咬牙挺过来了。在三工区劳动了两年后,场领导见我表现好,能吃苦,便于号送我参加县农机局办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开始有了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变,开拖拉机辛苦,但比起肩挑、背扛来就轻松多了,而且在经济上多了18元补助, 当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写信告诉母亲,让母亲从心里高兴了一次。当时石湾的草屋年年盖稻草,年年都是漏雨,从烂稻草漏下来的雨水,颜色就像酱油,为了不再住漏屋,母亲筹划着换瓦,当时换瓦对我们家来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自己开大拖拉机到衡阳买平瓦花了100多元,还是四舅舅的儿子刘光中带我去买的。有了瓦,屋上要换树,要去皮,1975年请示四方山林场,批了半个立方木材,1000斤小径材,材料都在三工区的山顶上,男知青都很讲义气,卖力帮我背树,一天两趟,我一天三趟,颈椎骨处都磨得没有皮了,只要想到家里将盖上瓦结束住茅屋的日子,就有了使不完的劲,运下山的木材再用拖拉机运到新塘河边,在生资门市买了几根绳索,自己扎成一个木排,顺湘江漂流到石湾,当年10月,我们家终于住上了瓦房。母亲当时很累,但我看得出,母亲是很开心的。 家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父亲离开我们42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父亲90周岁,是因为父亲对我们的慈爱,我们对父亲的敬爱产生的激情所致,由纪念父亲引发对母亲的思念、对家的眷恋,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物质。往事如烟如雾,追溯起来却又那么清晰。在我10多岁的时候就常听亲戚朋友说我是千担禾种一线秧,意指我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就一定要发奋图强,虽然父母从没有重男轻女,但我深深懂得父母和姐姐们给我无私的爱,我应该如何做才算是报答。虽然我成长中有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只要我能不懈地努力,就有可能报答所有家人对我的爱。 母亲离开我们也有20年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以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作为男子汉,有什么困难比母亲当时遇到的更难呢?所以在父母离开我们这几十年里,虽然我也遇到过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和父母亲当年遇到的困难相比,就有了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他们的爱,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我奋勇前进。& &
发表于: 11:05
级别: 长老
威望: 120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小时)
父母的慈爱烛照我们的人生连载正文之父爱如山
父爱如山 □& 盛琬珠 & 父亲生于1914年,一生辛苦,积劳成疾,因肺结核病于1962年去世,他离开我们太早了,那时我13岁,小弟才8岁。父亲离开我们已有42年了,但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却越来越清晰、鲜明。他老人家对儿女的疼爱是那么的深沉厚重,让我越来越感觉到父爱如山。 把儿女的学习当作头等大事 我从小就觉得父母很重视我们的学习,他们从不认为女儿家学不学无所谓,相反,他们认为女儿没有男儿体力强,更要注重学习,长大后好择业,能自食其力。因此父亲为了让我们读书,节衣缩食。他连用牙膏都像打牙祭,平常用糠头烧成的白灰擦牙,偶尔才用牙膏,甚至不惜“砸锅卖铁,肩挑不起背来顶。”大姐读高中时,有一个学期为了凑学费,父亲把家里唯一的一件像样的家具——嵌有穿衣镜的衣柜卖掉了。小时候的我不知深浅轻重,看到别人家有宽大明亮的穿衣镜时就叹息自家的衣柜卖掉太可惜了。父亲却语气非常坚定地说:“有什么可叹的!现在你大姐对家里的帮助,是3个、10个柜子都可买回了。” 父亲工作很忙,身体又不好,应该说精力有限,但他平日还很关注我们的学习情况。我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问我,是喜欢语文,还是喜欢算术?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喜欢语文。因为当时老师多次夸我作文写得好,常在班上范读,还说初学作文抵得上高年级同学的写作了。在作文选优活动中,还获得了学校的奖励。而算术正在学两地相遇的计算题,我觉得复杂难辨。算术老师年青气盛,常发火,发火时就将小提牌往教室墙角扔,我坐在前排,受震动更大,常常弄得心神不安,更增添了我对算术的恐惧感。父亲听了我这一席话有些遗憾的样子,他认为学好数学更聪明,更有发展前途,他勉励我要学好算术。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小毕业时,领回的文凭父亲他仔细端详,发现是“贰号”,就 & &一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后面是父亲的亲笔题字 & 高兴地夸我是排名第二。我说老师没有排名次,他还是坚持说:“那老师也是凭印象,填文凭也是好的在前。”在父亲的这种鼓舞下,我学习不敢懈怠。我们家有一张老照片,是1960年照的,照片上有父亲、秋姑、二姐、三姐、四姐和我。那时家里很少照相,唯一的一张全家福是1956年,母亲逢四十岁照的,题字是“四十春光”,而1960年,大姐已生了庆红,母亲带着我的小弟上北京大姐家帮忙去了,在那一个钱要掰成两半花的年代,父亲为什么领着我们去照相呢?几十年后,东海看到这张照片非常羡慕地说:“你们真幸福,父亲那么看重你们的学习。” 因为照片后面有父亲的亲笔题字:“儿童幸福。升学三及第。”那年正是三姐升中专,秋姑升初中,我升高小。我升高小还遇到一个波折:高小录取本是小事一桩,学校在开学前夕早就发榜。9月1日,当我带着学费去城南完小报到时,想不到学校又第二次发榜,刷下了一些同学的名字,原因大约是家庭有政治问题的。例如邻居男孩因为他家有人坐牢被刷下了名字。女同学黄迎年因为爷爷解放前是有权势的绅士(其实她父母在北京工作,她爷爷是开明绅士),也被刷下了名字。大家争着看榜上的名单,人心惶惶的,我也只顾关注自己的名字,当我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时,却发现衣袋里的学费不翼而飞了,丢了钱,无法报到,我哭着跑回家,父亲急切地问是否还有名字,当他得知榜上有名时,连忙翻箱倒柜,凑足学费让我再到学校去报到,竟不追究丢钱的事。& 父亲一生清白,无仇无怨,但到后来一次次运动,查三代,查旁系,也难免“六根清净”。可想而知,父亲当时对我们三个顺利升学,感到多么庆幸,多么欣慰,他把我们上学读书的事当作头等大事,于是带我们去照相,于是便有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爱女儿,如同掌上明珠 1961年的下半年,父亲的病情加重了,到了卧床不起的程度,母亲为了给他加强营养,好不容易弄到两个鸡蛋煮了给他吃,他舍不得吃,因为父亲从来不吃特殊餐,有什么好吃的总是让给儿女们。困难时期大哥大姐省下代乳粉、饼干之类的食品从北京寄来,用今天的眼光,这些食品只是普通食品,可在当年就算高级食品了,而父母从不沾牙。可是此时父亲病重,多么需要营养啊!我们都希望父亲的病好起来,连七岁的弟弟也不眼馋。在母亲多次催促他吃的情况下,父亲好像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小孩有吃在后!”,然后才吃了那两个鸡蛋。多年以后想起父亲这句话,觉得是千真万确。随着形势的好转,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特别是现在,肥甘清淡随意调,变着法子换口味。他老人家的子孙后代真是享福啊!1962年上半年,父亲病危住进医院了,大约是春末天气渐热的时候,一天天黑时分,父亲身着白色单衣,手提一点东西,因为虚弱、清瘦,走路不稳当,似乎是跌跌撞撞地进了屋,说是弄到了一个胞衣,要母亲做给他吃。要知道,父亲以前根本不肯吃这个的,在他患病初期,医生介绍说吃这个可治病,可他无论如何也不吃,那时母亲只好将胞衣弄好喂鸭,然后让他吃鸭子。为什么以前不肯吃的东西,那次主动搞来,要求吃呢?现在回想起来,那是父亲病危的时候了。他想奇迹发生,他想恢复健康,他不想这么早离开我们,他不放心走啊! 我读初中一年级时,老师很公平,同学很有同情心,讲道义,给我评了一等奖学金30元(全期费用50元)。还有点奇巧的是,评助学金的前一晚我梦见父亲来到了学校。我把好消息连同这个梦告诉母亲,母亲说:那是你父亲在保佑你啊!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多么思念自己的父亲!当时,我真希望父亲的在天之灵能看到他未成年的儿女在顺利的环境中成长。& 豁达、乐观的精神感染着我们& 父亲是个很豁达、乐观的人,即使疾病缠身,常咳嗽不止,也没有愁眉不展,苦闷不堪。相反,还常将苦事比乐事,化开别人心中的愁苦。1960年的夏天,母亲不在家,我的一件红底白花衬衫洗晒时丢了,我非常着急,连夜晚睡梦中也在哭呓。第二天,父亲安慰我说:“丢了花衬衫不要太可惜,别人捡去后会很高兴的;物质不灭,它在继续为他人受用。”这些话我当时并不全懂,却冲淡了我的忧愁,不再为丢失一件红底白花衬衫而哭泣。1960年过苦日子,饥饿像魔爪一样抓着人们的心,大家挖野菜,找蕨根,为填肚子而愁苦。父亲因缺医少药又缺乏营养,病情加重。但他还乐观地对我们说:“这是黄金时代,很珍贵呢!不吃这种苦,怎么知道什么叫甜。”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如此。在我下放农村与农民“三同”时,因为懂艰苦,生活不挑剔,生活能和农民打成一片。在今天物质丰富的时候,也很珍惜粮食,珍惜一切劳动成果。 我的四姐智力赶不上同龄人,在北京时大姐带她去北大医院和宣武医院检查医治,这两家医院都是治疗神经内科的权威,但也没取得显著成效。这对母亲是一块心病,父亲便宽慰她说:“一根藤上结的瓜,难得条条通爽。荷花出水有高低,十个手指不样齐。”父亲用这些自然现象打比方,乐观地对待不如意事,而不是自怨自艾,如果没有豁达的胸襟是难以做到的。父亲这种精神感染着母亲,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在革文化的命年代,母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她能坦然面对,更主动地自学,自我排遣忧郁。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1968年还自费订阅了一年的《湖南日报》。快60岁时竟能背诵她小时候读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还常将古诗词当儿歌教孙辈们诵读。回忆母亲当年自学、自乐的音容笑貌,我的感觉是:她心有诗书气自华。她教育我们时总是和颜悦色,语重心长。 在失去父亲的日子里,我们没有过多的惊恐,没有长久的孤独,因为有母亲,我们仍然觉得有依靠。因为有母亲,我们仍然觉得很温馨;因为有母亲,休产假时到母亲身边,就觉得有了安全的港湾;因为有母亲,遇到困难时,就有了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精神和意志。 父亲舍不得离开我们,他不放心走 我们姐弟的名字都是父亲取的,意蕴深刻,与众不同。但我小时候,讨厌自己的名字:大名琬珠,乳名珠宝。我认为不好听,太丑了。怪父亲为什么取这个名字,甚至动了改名的念头。记得1958年暑假,参加勤工俭学,我们小孩去搓水泥球子,搓好后要登记数字,造花名册去领钱,我就将自己的名字虚拟成盛慧江。哪知领钱仍要到父亲处领(父亲是厂里会计)。当他念到我虚拟的名字时,吃惊地问:谁是盛慧江啊?我只好红着脸不做声。后来母亲向我细细地讲述了取名的经过:“你是六月在外婆家生的,六月荷花盛开,早上露珠在荷叶上滚动,宛如珍珠,你父亲越看越喜欢,就给你取名琬珠。这名字未必不好?”我说:“可是老师将‘琬珠’写成了‘晚珠’。” 母亲笑着说:“那是夜明珠,也是宝啊!”幼稚可笑的我似懂非懂,但不再闹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加深,越来越能从这名字中读懂父亲:他学历不高,文学水平高。试想:面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良辰美景,想出个什么“莲”,什么“香”的名字很有可能;但父亲以他独特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取了 ‘琬珠’这样一个意蕴含蓄的名字,不是更令人羡慕钦佩吗?!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独特的父爱。因为在我三十多岁时,也是改革开放初期,远去上海的八舅妈回石湾来了,她来探望母亲时,我正在家,经母亲介绍我们相识后,八舅妈爽直地大声说:“哦,这就是在外婆家出生的琬珠啊,记得你出生后,你外婆皱着眉头从房间走出来。”当时我听了她的这一席话心里一惊,事后想来,按中国的传统观念,男儿才是延续香火的传承人,母亲连生8个女儿还未见儿子,外婆是在为我母亲发愁啊!更何况那是50多年前的中国呢!母亲连生8个女儿,在所有的家人,亲戚都盼望母亲生男孩,而老天却偏偏又送来一个女儿时,父亲没有流露出半点怨气和浮躁,仍视女儿为掌上明珠,这充分表现了父亲对母亲的爱,对女儿的爱,表现了父亲对世俗的超脱。他凭一颗慈爱的心,抵制旧传统的压力,不一般啊!实在是父爱如山。& 父亲廉洁奉公,一尘不染 父亲是工厂会计,直接与钱打交道,却做到了廉洁奉公,一尘不染。那时我太小,知之不多。只感觉父亲有时很忙,不是在厂办公室,而是到别单位去。听母亲说,一搞运动,他的工作任务就更重了,自己的账做得一清二楚不需查,总是被派出去帮别人清理账务。如果不是他廉洁奉公,会派他去查账吗? 平时他对我们小孩的举动,也公私分明,要求很严。1961年工厂下马了,他留在沙头水泥厂守护厂区。一次,我在没有关门的废旧仓库捡了一段板车内胎——一段土黄色的皮管子回家,心想把它剪成一圈圈皮箍,接起来是一条很牢实的皮筋,可作游戏用。父亲发现后严厉地教育我:“送回去,公家的东西就是在那里烂地,也不能拿。”父亲这种洁身自好的品格保持了他一生的廉洁、清白,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父亲,我心中的丰碑 父亲,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他深沉的父爱滋养了我,豁达、乐观的精神感染着我,廉洁无私的作风鞭策着我。像父亲那样真诚地做人,勤恳地工作,孜孜以求地进取,这是我要力求做到的,也是我应该做到的。 & & & &
发表于: 11:07
级别: 长老
威望: 120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小时)
父母的慈爱烛照我们的人生连载正文之深深怀念父母亲
深深怀念父母亲 □&&&& 盛伟湘& & 在纪念父亲诞辰90周年的时候,回忆父母亲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我的父亲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一个学有所成的人。虽然他小时候只读过三年私塾,13岁当学徒,通过学徒期间的自学和磨练,他能写会算。解放初期经过日叔介绍到衡山电力公司工作后,曾到衡阳财会培训班学习,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主办会计,他的珠算比别人快,一笔阿拉伯数字写得最漂亮。 我的父亲是一个忠心耿耿为工作,廉洁奉公的好会计,他从事会计工作几十年,账目一清二楚 ,从未出过差错,并且常被上级领导派去查贪污嫌疑人的账。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我和二姐在几十年会计工作中也是账目一清二楚 ,从未出过差错。 我的父亲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去他办公室玩,看到桌子下面的字纸篓内有红绿彩色废纸,就去捡起来玩,父亲说不能拿,废纸也是公家的,就这样,我将喜欢的废纸仍旧扔进字纸篓内。 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父亲在衡山电力公司工作的头两年,我们家仍住在石湾镇,每次他从衡山回来,我们都乐开了花,晚上睡觉时,几姊妹都争着挤着与父亲睡一头,听他讲《西游记》等故事,父亲也总是兴高采烈,有声有色地讲给我们听,直到我们入睡。1953年上半年我们家搬迁到衡山电力公司的家属宿舍居住,首先住北街罗家词堂,不久又搬迁到电力公司对面的康王庙住。父亲在电力公司工作期间身体很健康,晚饭后经常带我们到郊外散步,在较宽广平坦的小王家岭上打猫眼灶给我们看,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上小学时,有一学期期末珠算考试不及格,父亲没有批评我,而是很耐心地教我珠算计算技术,经过一个寒假的补课,开学时珠算补考就及格了。父亲调到南岳印刷厂工作后,我们都喜欢到他那里玩,记得第一次到南岳,是大姐、二姐和我及雅丽(珠宝和成成太小未去)一起去的,由大姐带队。衡山到南岳有30华里,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为了赶在太阳出来前到达南岳,凌晨3点钟出发,沿公路走着去南岳,一路上大姐带着我们欢歌笑语,劲头十足,太阳刚露头时, 就已经到了南岳街的牌楼处,而大姐指着远处灰濛濛的山说,南岳街应在那座山下面,后来大姐问了一个迎面走来的农村妇女:“请问东门在哪里?”因为印刷厂在东门,那个妇女可能心里有事,也可能是糊涂,顺手指着衡阳方向说:“往那边走”,于是我们继续往前走,越走越没有力气了,那座灰濛濛的山还是那么远,太阳晒得雅丽走不动了,大姐发觉可能已经走过了南岳,于是背着雅丽往回走,当我们找到南岳印刷厂时已经是9点多了,父亲见到我们很高兴,没有责怪我们走那么多冤枉路,赶忙安排我们洗脸,吃早饭。在南岳的日子里,父亲带我们去南岳山上玩,在上山的路上,他像导游一样边走边作解说,走到半山亭打转,中间在延寿池喝水,在延寿亭休息,休息时还教我们脚不要悬起来,脚要落地,才不会痛。 1958年大跃进,地方大办工业,衡山县建了化工厂、冶炼厂、水泥厂、电池厂等。于是父亲调到水泥厂主持财务工作,父亲主持财务工作外,还要做许多杂事,如写黑板报等,用白粉在黑板上写毛笔字,我第一次看见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如此好。水泥厂规模较大,职工有上千人,职工来自四面八方,我记得有很多讲后山话的,有城关东西南北四门的,以南外街人数最多,差不多左邻右舍都是水泥厂的职工,但条件很简陋,大都是手工作业。母亲也加入了水泥厂筛黄泥、煤炭的行列,又累又脏,可是母亲干得很开心。我们小孩的工作就是将石灰、黄泥、煤炭用水和匀后搓成水泥球,晒干后过秤,造花名册领钱(每100斤多少钱,不记得了),有时手掌皮都搓破了。后来厂里精简机构,大批职工下岗,母亲也被精简下了岗,当时母亲心情很不好,父亲安慰她说:“你现在不要争什么强弱了,而是应该让你的子女去争了”。 &&& 1960年,衡山县有五个保送到湖南土木建筑工程学校读书的指标,其中建筑公司和化工厂各一个,水泥三个,他们都是职工,只有我是子弟,临去长沙前,父亲特别高兴,我们在家的几个人合照了一张相片(母亲和成弟在北京大姐家),父亲在相片背面提了字:“儿童幸福,升学三及第”。我第一次远离家门,头几次接到父亲的信,都是激动得含泪看完。虽然父亲每月工资只有40多元, 还要供养几个读书的儿女,可是每月还寄给我8元零花钱。有时大哥大姐也给我寄钱。父亲知道后就写信责备我:“不要问大姐要钱,他们要给家里寄钱,又要给你寄钱,他们也没有那么多钱,要体谅他们的难处”。我在长沙读书期间,正是过苦日子的时候,我在学校还有三餐饱饭吃,而家里人是吃不饱的,父亲又重病在身,我想为父亲尽点力,于是我每餐饭都省下一坨米饭装进玻璃瓶子内,星期天就吃瓶子里的饭,这样就可以退一天的粮票,两个星期天的粮票就可买几斤蛋糕寄回家,当父亲收到蛋糕并知道我是如此节省下来之后,便写信给我,嘱咐我以后再不要如此节省了,以免影响身体健康。1961年寒假我回到家里,父亲病情加重,躺在床上的时间多了,虽然厂里已处于关停状态,但是年末还是要做报表,我想分担父亲的工作,好让他有时间多休息,但是我不懂会计业务,不知如何做报表,父亲便耐心地指导我如何做报表,告诉我什么地方的数字加上什么地方的数字再减去什么地方的数字,填在什么地方。当时我真恨自己不懂会计业务,不能分担父亲的工作。 1962年湖南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奉命撤消,五一节前我失学回家,当时父亲已经住进了县人民医院,妈妈天天去医院看望父亲,有几天妈妈没有去医院看望父亲,父亲就问我:“有几天没见到你妈妈了,不会是也生病了吧?!”当我告诉他:“妈妈发烧了,几天没吃饭了。” 父亲叹息地说:“你妈妈是被我气坏了,我写几句话给你带给她,这比郎中开处方还灵。”父亲当时写的具体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其中一句:“穷则思变,变则通”,因为我是第一次听到这名词,所以记忆犹新。第二天又是我一人去医院看望父亲,父亲便问我:“你妈妈的病好了没有?”我回答说:“还发烧哩!”。父亲说:“唉!你们应该陪同她来看病啦。”于是我马上回家陪妈妈去县人民医院看病,当时正值湘江涨大水,甘棠桥被淹没,要绕道走保安庐才能到医院,妈妈本来病了好几天,身体很虚弱,那时又没有交通工具,妈妈还是坚持走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为肺炎,需要住院治疗,安排在住院部1号病室,父亲来看妈妈,第一句话就是:“你病成这样,怎么不早来看病呢!”其后就开玩笑地说:“你住1号病房,我住最后一间病室,这是从头住到尾了,我的病没救了。”其实父亲哪曾有过离开人世的念头, 他还期望能将几个未成年子女抚养成人。那时正处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奇缺,连饭都吃不饱,哪还谈什么加强营养,因此父亲病情日益加重,父亲感到胃里发烧,要我到保安庐泉水井里提泉水给他喝,我便将泉水装在开水瓶内送到医院给他喝,他喝了一次后就不再喝了,因为喝了泉水后,胃里更难受,好像青蛙在胃里咕嘟乱跳。父亲得肺病初期,母亲听说胎盘能治肺病,几次将胎盘和猪肉或鸡肉一起炖给他吃,他坚决不吃。这时父亲放弃了对胎盘的成见,自己在医院要到了一个胎盘,怕胎盘变质,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胎盘回家,要母亲做给他吃,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为自己做的一件事情,由此可见他是多么渴望自己能早日恢复健康。他回到家里见到成成,对成成深情地说:“你已经8岁了,读了两期书了。”自那次后,父亲再也没有回过家了。父亲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我们给大姐写信要经过他看了以后才能寄出。唯恐我们将他的病情告诉大姐,他说大姐带着两个小孩,这样热巴烧天的回来了,恐怕也要熬出病来。所以直到将父亲安葬一月后才写信给在北京工作的大姐。 &&& 1962年农历7月的一天早上,我去南街酒厂做临时工(洗汽水瓶子), 没等走到酒厂,在街上遇见妈妈含着泪从医院回来,很沉重地对我说:“伟宝,你爸爸昨晚去世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有如晴天霹雳,不禁潸然泪下,我强忍悲痛扶着妈妈回家,回到家后,我从屋后桔子树园里将成成找回家,告诉他父亲去世的消息,不要在后面玩了。妈妈请大姑妈来做寿鞋,她没有来。妈妈又请邻居龙奶奶来做寿鞋,她说给亡人做寿鞋,亡人会给她磕头,她害怕,不敢做,于是妈妈只有自己动手做,我给妈妈当助手,我们一边哭泣,一边做寿鞋。可是龙奶奶又对我妈妈说,不要让我这样冒年纪的人做寿鞋,做了将来大早眼睛看不见(视力不好)。可有什么办法呢!亲朋戚友都不来帮忙,我们就只有靠自己了。妈妈一边做寿鞋,一边含着泪哽咽地对站在身边的儿子说:“从今天起,你就要做冒爷的崽了(没父亲的儿子)”。 父亲的丧事都是由县工业局人事股长唐岳本一手操办的,从请人给我父亲抹澡、换衣服,买石灰、棺材直至安葬在巾紫峰上。上山那天,唐股长还顶着烈日买了几箱汽水给抬柩的人喝,汽水在当时是最高级的饮料了。 父亲去世后不到一个月,妈妈为了家庭生活,起早贪黑在四牌楼提蓝小卖,卖些香烟、水果、炒栗子等。这时我在县民政局当临时工,走村串户访问烈军属家庭情况。有一天,我清早从沙泉乡政府走到岭坡乡政府,又返回沙泉乡政府,从沙泉回到衡山,天已经黑了,见到妈妈还在四牌楼卖东西,显得很劳累的样子,我就要妈妈一起回家了。虽然妈妈很辛苦,但苦中有乐,她说赚的钱除买米、买菜外,总还有老子(成本)在。妈妈在提蓝小卖的日子里,看足了人家的白眼,还要遭受工商所态度恶劣的干部戴××的呵斥。幸好有南街居委会很关心我们家,这一年春节,南街居委会旷支书将10元困难补助金送到我们家,给我妈妈极大的安慰。 父亲去世后,妈妈对我们姐弟疼爱有加,但是不溺爱,她常说:“穿不穷,吃不穷,不做事就受穷。”这就是要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长大好做人。对唯一的满崽成成也不例外。我们家搬回原藉石湾镇后,成成砍柴、捡狗粪、参加义务劳动,样样都做。他15岁时在大浦推土车运卵石;16岁时参加修铁路;17岁时与专业工人一道架高压线,抬笨重的水泥电杆,而且抬几十里路远;18岁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四方山林场。由于从小父母教导有方,锻炼得身强体壮,意志坚强。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42年了,母亲离开我们也已20年了,父母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得不错,现在都已相继退休,但你们的儿子成成还年轻,正在县林业系统担任领导职务,你们的儿媳妇阳武英是妇科、内科主治医师。你们的孙辈们除若愚正在读高中外,其余8个都各有专长,分别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工作,你们的重外孙女张恣翔今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对外经贸大学。我们这个家庭不仅没有散,而且后继有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你们可以含笑九泉。敬爱的父母亲安息吧!
发表于: 11:12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级别: 总纂
发帖: 19442
威望: 27323 点
金钱: 1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149(小时)
本站发表回忆录采用专辑连载方式,方法请点击 所以我帮您把几篇合为一个主题吧?插入图片的方法请点击 本站栏目介绍请点击 关于本站请点击 《凡人大传序》请点击
人生何时不迷狂 正心诚意修非常 道体玄通无为处 佛性妙谛真如藏
发表于: 13:15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级别: 总纂
发帖: 19442
威望: 27323 点
金钱: 1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149(小时)
我帮您整体编辑了一下,您可以把照片单独发上来,我帮您插入到合适的位置。
人生何时不迷狂 正心诚意修非常 道体玄通无为处 佛性妙谛真如藏
发表于: 10:52
级别: 长老
威望: 120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小时)
父母的慈爱烛照我们的人生连载正文之回忆我的父亲和母亲
回忆我的父亲和母亲 □&盛慧庄 父& 亲 &&&&& 1962年7月,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和体力严重透支,父亲在患空洞型肺结核长达8年之后,吐血而去世。父亲在那物资匮乏、缺医少药的困难年代离开了我们,年仅48岁。当时我正参加高考,家里和学校为了不影响我的情绪,封锁了这个噩耗。我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父亲生前曾经戏言,会计不是什么好工作,干得好就是进医院,干不好要进法院。父亲无疑是个克己奉公的好会计,最后果然是进了医院,只是没想到会是一病不起。 1951年父亲经日叔介绍到衡山县参加会计招考,被衡山县电力公司录用。父亲工作作风十分严谨,凡是他记的账、写的字,都是用楷书,一笔不苟,一目了然。父亲的办公桌上长期是一尘不染,桌面上、抽屉内放置的办公用具总是摆在最方便最合理的位置,有条不紊。更为难得的是父亲敏捷的思维,过人的记忆力。听母亲说父亲能一次记住二十多个脚夫○11所挑担子的毛重,同时记住皮重,最后用心算算出各人所挑净重,并和他们一一对应,整个过程不用纸笔。我还亲眼看见父亲的16两秤的&斤求两&换算,他能在眨眼功夫一口清。 在生活上,父亲也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单位同事都称他为&圣人&。现在若是称谁作&圣人&,多多少少含有贬义,带些嘲讽的意思。可是那时他们叫父亲&圣人&,却是说他做人没有什么缺点,近乎完美。记得父亲穿着虽然简朴,但却总是整洁如新,合身得体。即使在生病期间他也很注意自己的仪表。父亲那时因肺病常常咳嗽,但他从不随地吐痰,而是专用一个圆形带盖的铁盒,里面放干柴灰拌石灰(杀菌消毒用),每天自己清洗(病重期间才由妈妈清洗)。餐具也是专用,由妈妈每餐为他煮沸消毒,怕传染给我们。 父亲的严格自律还体现在节俭上。记得1955年他在南岳印刷厂时,我寒假过去打工,他当时吃的菜就是两分钱一斤的红萝卜切丁,加上盐和豆豉,不放油去蒸,或者是两分钱一块的豆腐汆汤。当时他已经染上肺结核,没有停止上班。他告诉我说这样的菜经济实惠,又有营养。 父亲也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一生唯一的&不良&嗜好是吸烟(用水烟壶抽旱烟丝)。其他的业余爱好主要就是看书、看报、下象棋、修理用具(比如钢笔、电筒之类)。记得小时候冬天烤火时,他讲故事给我们听,就讲过《三国》里的&草船借箭&、&空城计&,《水浒》里的&智取生辰纲&等。一般医书、天文、地理、周易、麻衣相书他都爱看。遗憾的是,他的书柜里的100多本藏书在文革期间都被红卫兵抄去焚烧了。 父亲很传统,家庭观念很重。1953年暑假我们全家从石湾搬来衡山。翌年春节大年初一中午,父亲和母亲办了丰盛的酒菜,请来大姑、六姑、七姑、日叔几家团聚。记得当时是父亲一人在桌上陪客,席间父亲很是高兴。那时候,日叔住县政府(中央),我们家住康王庙(东街),大姑家住仓门前(北街),六姑家住先农殿小学(西街),七姑家住甘棠桥(南街)。父亲说我们几家恰巧分布在衡山城里的东西南北中,我们这个大家庭终于又在衡山相聚了。接下来,初二中午大姑家请客,初三中午六姑家请客(日叔当时还是单身没请客,七姑家兄弟妯娌在一起,也没请)。这也是我记忆当中,我们这个大家庭唯一的一次团聚,让我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之后,各家又陆续分散,再没有过这样的盛况,所以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父亲对我们也是慈爱有加。记得1960年中秋节晚上11点,父亲所在单位衡山水泥厂每人发了一斤扯糖粑子,父亲把我们五人(秋姑、我、伟湘、雅丽、婉珠,妈妈带成弟去北京大姐家照顾大姐生庆红去了)从睡梦中喊起床吃粑子,五人均分,每人分了两个,父亲则坐在旁边微笑着看我们吃,自己却不肯尝一口。母亲带成弟到大姐家后,他俩每月30多斤粮票指标留下补贴我们在家的人。星期日和节假日我们都可放量吃饱饭,有时还带点米去学校加餐,那真是解决了大问题。由于有这份粮食补贴,我们家没有一人患肝炎和水肿病(那个年代, 处处可见肝炎和水肿患者。) 父亲自己为人正直,从不愿向别人伸手,总是抱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也是这样要求我们,鼓励我们自强自立。 父亲把我们家六个女孩(秋姑加上我们五姊妹)视同男孩培养,鼓励我们用功读书,从小学到中学从没因经济困难失学,学费从生活费中挤出。同时也鼓励我们勤工俭学,只要我们力所能及的劳动,都鼓励我们去参加。1955年冬,我去南岳车货工厂装订算盘(即把一个算盘木框从包角、串珠、切边、剪铁丝、锤铁丝、铆铁丝等,通过七道工序装订成一个成品算盘,每个加工费4分钱)。我每天从早到晚坚持10小时工作,争取完成25个,每天挣1元钱。一个寒假下来,我一共挣了36元钱。领工资后父亲给我买了学生用蚊帐、脸盆、口杯等,还交了初一读&半通学&一个学期的学费13.5元(整个初中阶段,我都上&半通学&。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吃晚饭,带去第二天的早饭,早饭由学校厨房负责蒸热,中午不吃东西。每天只吃两餐,习惯了也不觉得饿。这样,住在学校可以参加学校的早晚自习。那时我班读&半通学&的男女生都有,大家从不攀比,不歧视没钱的同学。只要成绩好,老师同学都不看低你)。 1958年暑假,我和秋姑、伟湘、雅丽、珠宝一起去水泥厂打工。我年纪稍大,是筛石灰。他们几个小一点的就搓水泥坨坨。记得当时工作环境相当恶劣,大铁筛安装在一间局促的小房里,三边过道都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另一边靠墙。电机一开,筛子里的石灰则满屋飞扬,尽管带着口罩和帽子,10个小时一班下来,个个变成白毛人。就这样一小时一角钱,一个暑假下来挣了32元。 1960年寒假,县劳动局介绍我去衡山火车站卖烤饼,烤饼卖给那些在衡山火车站下车的乘客,每个烤饼卖2两粮票1角钱。我与衡山同被介绍去的另2名年龄差不多的女同学一班,每天工作8小时,每天1元钱工资,补贴一餐午饭。1个月过去,我挣了30元。除去每天1角钱过河费,净挣27元,下期的学费又有了着落。卖饼期间我也遇过一次险。那是一天傍晚,我从烤饼屋用竹篮提着100个烤饼出来,冷不防一个衣衫褴褛、浑身脏污的饿汉扑向我装饼的竹篮,双手抢了好几个烤饼就向路边飞跑,一边有意把饼弄脏,和着地上的尘土大口大口地猛吃。我边哭边喊:&有人抢饼了!&很快烤饼房两个师傅赶过来了,护送我把烤饼放到货柜上,好在事后也并没要我赔偿。 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困难,我们家更是经济状况十分紧张。当时父亲月薪42.5元,我念高中,秋姑念初中,伟湘念中专,雅丽、珠宝、成成念小学,全家8口的衣食住行、学费都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开支。父亲对我们说,我们家现在是&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时候,国家也正值非常时期,所以要走生产自救、向大自然索取的道路。粮食不够,我们就上山砍柴、拾柴、挖野菜(艾蒿、马齿苋、地菜& 等等),另外还开荒种菜、养鸡,这样省去买菜买柴的钱,就可以填饱肚子。 1961年父亲所在单位衡山水泥厂搬至沙头(湘华化工厂厂区),距我上学的衡山一中(现在的衡山三中)20多华里,读书只能寄宿。当时高中全期学费及伙食费50元,初中部48元。开学时我和秋姑一起只带40元,可是一去才知道,初中要缴足20元,高中要缴足22元才开餐。少2元钱怎么办?秋姑比我小五岁,我让她先缴足20元开餐。那个年代,谁家都没余钱剩米,找谁去借钱都困难。正在犯愁的时候,忽然看见学校厨房后院猪舍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收购猪草2分钱一斤&,我眼睛一亮,忙跑去猪舍问。养猪的50多岁的大爷听说我的情况后,马上提供我一担高系箢萁,要我就在他的菜地扯猪草。三个钟头过去了,我扯了满满一大担,在池塘中洗净泥沙。他一过秤,说是够100斤,要我写了两元钱卖猪草的收据,付给我两元钱,我立即去缴费开餐。后来我把这件事讲给父母听,父亲夸我做事肯动脑筋,不是书呆子。 母& 亲 母亲五官端正,身材苗条,身高1. 6米左右,体重却只有90多斤。她曾叹自己一生从未发过体。小时候母亲在私塾读过《三字经》和《四字女经》。她的行为规范是典型的传统的贤妻良母型,循规蹈矩。 母亲秀外慧中,心灵手巧,遇事爱反复琢磨,有创造性。从我记事起,家里没有请过裁缝匠人,一家9口人穿的四季衣服和鞋子全由她一人用手工缝制。 她绣的花,针针到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记得我上小学时背的书包上绣的是两个憨态可掬的小孩在放风筝。母亲写的信,字迹娟秀,言简意明。她还有一手好的烹饪技术,能做一桌有地方特色的湘菜。她做的红心盐蛋、松花皮蛋、坛子泡菜、霉豆腐、腊八豆、剁辣椒,味道鲜美可口。她做的包子馒头、饺子、千层饼、烤饼不仅面发得松软、弹性强,式样也做得别致,花样多。即使是蔬菜,在她的烹制下,也经常是一菜多吃,红萝卜、白萝卜、白菜帮子,在她的刀下切成不同的形状(切条、片、丝、丁),加上不同佐料,都可作成口感不同,样样可口的菜肴。新鲜的南瓜花、丝瓜花,摘回来去掉花蕊和花萼,用来煎鸡蛋,也是一道好荤菜。 无论我们家是住在石湾或是衡山,住在城区或是郊区,父母总能开垦出菜地来。夏天就种南瓜、冬瓜、豆角、苦瓜、茄子、苋菜、空心菜、丝瓜,冬天便种白菜、芥菜、冬苋菜、菠菜、萝卜,由于管理得好,都能获得丰收。不仅自给有余,有时还送给亲友邻居分享。 她孵的小鸡成活率高,小鸡长大后,出卖那些不会生蛋的鸡,留下那些头小、眼睛大、鸡冠粗的紧毛鸡生蛋。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在石湾鞭炮厂做鞭炮,插炮芯,计件算钱。当时有一道工序是将一大串鞭炮(约一千二百多个)捆成正六边形,能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鞭炮厂一两个熟练的技术工,但都保守技术秘密。母亲于是把鞭炮拿回家仔细琢磨,终于摸清了其中的奥秘,让鞭炮厂的人刮目相看。 母亲做事认真、仔细,很有条理,追求完美。她做的针线活,针距一致、平直。她织的毛衣,从头到尾一针不乱,一旦织错则拆了重来。她切的菜形状大小厚薄一个样。记得那时家里有一个三门柜,一个五屉柜。我们每人分一个抽屉放自己的衣物,衣服被褥由她统一清洗,家里总是收拾得很干净。 母亲信佛,喜素食。她同情弱者,与人为善,很有爱心。凡是老弱病残的乞丐上门乞讨,她都要打发钱或米,她是逢恶不怕,逢善不欺。 记得我家有一个专用药屉,常备有红药水、紫药水、碘酒、药棉、纱布、胶布、十滴水、正气水、人丹、清凉油、云南白药。邻居小孩有小的外伤、小病,父母都无偿的给药施治。有一次三伏天,一赶场的女人中暑昏倒在我们家门口,母亲马上给她掐人中,灌十滴水,喂人丹丸,用万金油搽太阳穴。好半天工夫终于把病人救醒了,那女人说自家还有小孩等她回家喂奶,然后又马上回家了。 母亲意志坚强,办事有主见,有心计,临危不惧。土改期间,父亲在衡山电力公司上班,母亲认真学习土改政策及划家庭成份的具体规定,对号入座定为店员工人,得到群众的认可,政府的批准。 文革期间有些假革命份子混入革命队伍,借打、砸、抢之机谋取私利,1968年9月的一天深夜,红卫兵闯进我家,抄走了写字台、五屉柜及衣物,还抢走了购粮食本和婴儿衣服,又要带母亲走,那时我怀着朝虹在家待产,我上前去理论,质问他们凭什么抢东西抓人?母亲用眼神制止了我的举动,悄声对我说:&找懂政策的人去论理。&按照母亲的提示,第二天我向公社管文革的书记反映了我家的情况,他要我抄一份被抄财物的清单,并当时放我母亲回家。10天后通知我家领回了购粮食本和被抄走的财物。退回的财物中少了一把精制铜尺,一个小闹钟,小孩带的银项圈、手圈、脚圈及帽子上用的银菩萨,这些都被假革命份子据为己有了。我的三个小孩都出生在文革期间(1967年7月、1968年9月、1970年4月)。当时贵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云南山区地质队,婆母年纪比母亲大10岁,且体弱多病。所以三次生孩子休产假都是由母亲照顾。那时每月每人计划供应的1斤猪肉票(当时在家户口是母亲、雅丽、成成,一共三斤肉票),他们都省下来让给我一个人吃。成成还在池塘捞鱼虾,摸螺蛳、蚌壳给我发奶。母亲为婴儿洗换,做饭菜,雅丽妹妹则忙着打下手。母亲一天忙到黑,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不知疲倦。由于母亲细致入微的照顾,产假期满,我们总是母肥儿壮去上班。现在,大姐一家人继承了父母的传统美德,重家庭、重感情。每当得知弟妹们的困难时,都是尽量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助,不图回报。我们也都向大姐夫妇学习,姐弟之间,不分彼此,相互帮助。这种精神我们一定代代相传,让九泉之下的父母放心。
发表于: 11:12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级别: 总纂
发帖: 19442
威望: 27323 点
金钱: 1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149(小时)
盛老,您发错版块了,应该在这个版块里发另外,您昨天寄的资料今天余教授受的到吗?
人生何时不迷狂 正心诚意修非常 道体玄通无为处 佛性妙谛真如藏
发表于: 12:24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级别: 总纂
发帖: 19442
威望: 27323 点
金钱: 1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149(小时)
我帮您转过去吧。
人生何时不迷狂 正心诚意修非常 道体玄通无为处 佛性妙谛真如藏
发表于: 23:23
级别: 长老
威望: 120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在线时间:6(小时)
父母的慈爱烛照我们的人生连载正文之我家的变迁
我家的变迁□& 盛德庄&&&& 《我家的变迁》只是我的片断回忆,仅仅是将我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和记得的事记录下来,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家的变迁也反映出时代变迁的痕迹,让我们把握住现在,创造美好的未来!祖籍长沙东乡&&&&&& 1943年父母带着我和慧庄妹妹的合影&我家祖籍在湖南省长沙县 梨镇马石坡,现在的长沙县干杉乡,在黄花机场附近。1943年清明时节,我还是学龄前儿童时,父母亲曾带领我和妹妹慧庄到那里扫墓。那次去祖屋时在长沙照相馆拍摄了一张照片,这是父母亲年青时唯一的一张合影。'700')this.width='700';if(this.height>'700')this.height='700';" title="Click Here To EnLarge">记得当时从石湾镇出发,先乘火车至长沙,再搭汽车到樃梨镇,从 梨镇乘坐敞蓬轿子到马石坡,走上一个不是很高的黄土坡便进入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里有一栋坐北朝南的茅屋,这就是祖屋,是祖父出生的地方,当时是佃户住在祖屋内,祖屋的西侧有一栋砖瓦房,在大门上方的砖墙上刻有&墓庐& 二字。这栋砖瓦房是太婆1941年去世后专为扫墓而兴建的,所以室内卧具、炊具一应俱全。那次去马石坡祖屋除了给太公太婆扫墓外,盛氏祖先的墓地都祭扫了,还到盛氏宗祠祭拜了一番。父亲曾经告诉过我,太公是一位自给有余的农民,除种田外,还做烧酒(米酒)卖。可惜好景不长,在我祖父盛年生(字英帆)8岁(1896年,清光绪22年)那年,太公不幸因病辞世。太婆胡氏当时只有39岁,本可以改嫁,但是为了儿子将来能独立门户,延续盛氏香火,为了生存,她选择了当佣人,带着儿子(我的祖父)到官僚柳昆山(清朝时的道台)家当女佣,不辞辛劳地给柳家洗衣做饭照看孩子,我的祖父不到10岁也跟着做些点烟、端茶之事。由于祖父聪明、机灵,伺候主人周到,深得柳昆山喜爱。柳昆山会亲访友都带着我的祖父一同前往,闲暇时也教我的祖父认几个字,因此祖父也见过一些官场世面,为以后自己的创业打下了基础。柳昆山逝世后,柳家于1903年搬迁回原籍衡山县石湾镇(现属衡东县),太婆和我的祖父也跟随柳家来到石湾镇。祖父15岁开始在柳家的粮店内当学徒。三年学徒期满,祖父已经18岁,太婆拿出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让我的爷爷独自开了一家染房,因为染房是手工作坊,投资少,只需租2~3间房子,雇两个工人,买几个调颜色的大缸,一些染布的颜料,一口煮布的大锅就行了。1910年祖父与我的祖母柳青结婚成家。从此我家在石湾镇安家落户。&&&&&& 石湾镇水陆交通方便,湘江可航船,粤汉铁路建成后,北上可达株州、长沙、武汉等城市,南下可至衡阳、韶关、广州等城市。因此石湾镇也是一个粮、棉、盐、生猪、蛋等物资的集散地。这些有利条件给生意人带来了商机。&&&&& 落户石湾镇家业兴旺发达我家在石湾镇落户后,家业日益兴旺发达。开始经营一间染房,祖父母能抓住商机,使染房的生意蒸蒸日上。染房开张后,每匹白布只能染一种颜色。有一天看见几个湘西苗族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进入居民家里蜡染(注 )白棉布,很受欢迎。祖母因此得到启发,就想:&我们在这里开店.,四乡八邻来往多,我们占了地利人和。如若增设蜡染布业务,生意做得比他们要好。&于是祖父母商量后,立即增设蜡染布的业务,染出蓝底白花图案的布,或者红底白花图案的布,可做衣服、被面、褥单、蚊帐、门帘、信插等,当时很受老百姓欢迎,几乎镇上所有老百姓家庭床上铺的、盖的也全是这种蜡染的蓝(红)底白花图案布。现在这种蜡染布已经成为工艺品,工艺美术商店内出售这种蜡染工艺布做的衣服、壁挂、手提袋等。&&&&&& 由于祖父能说会道,善于处理各种纠纷,待人宽厚, 从不拖欠工人工资。特别是甲子年(1924年)湘江大水,石湾镇上沿河一线家家都被水淹,水涝成灾,阿公自告奋勇,带头集资救灾,大家推举他为救灾负责人,妥善地解决了灾民的生活困难,逐步成为石湾镇上有声望的商人。他被推选为石湾镇商会会长。后来染房火灾,虽然家产烧尽,但未烧掉锐气,我家承接了军粮加工业务和代办邮政业务,积攒下来的钱在石湾镇中街上傍河盖了一栋五层楼房。&&&&& 从我记事起,我家就住在石湾镇中街上傍河的五层楼房中,这栋楼坐落在一条无名小河流入湘江处,右边邻居姓谷,商号叫&谷天兴&。谷天兴右侧有20多步台阶下到谭家湾, 往右走,下王家码头台阶,直通小河水面,又通过河木板桥。往左拐弯便到谭家湾的&三湘酒楼&,那是我外公家。我家左边邻居姓丁。从丁家往西走下几步台阶。往前走拐个弯便是下街,中街到下街拐弯处有一码头直通湘江水面。中街和下街大概是石湾镇最老的街道。因为其它街道的名称像农村地名,例如谭家湾、贺家湾、垇上等。我们家的五层楼房,三层至五层在街平面上,一、二层在街平面下,一层有粮食加工间,洗澡间,猪圈和厕所,临河一面有一条小门,出门是沿河岸的石板路,石板路下面是停泊划子(带蓬的木帆船)的港湾。石板路向东通王家码头,向西有台阶直通小河水面,我们家在这里挑水、洗衣;二层是粮食、棉花、食盐的仓库;三层临街有营业厅、账房、卧室、厨房等,营业厅临街一面没有大门,只有门框和门板(叫铺面板),白天营业时将门板取下来,全部敞开,傍晚时,将3m(长)×0.4m(宽)×0.03m(厚)的门板,一块套一块地嵌入门框内,比现在的防盗门还严密;四层和五层各有四间卧室和两间大厅。我和父母住在四层。祖父母和姑姑、叔叔住在五层。傍河的五层楼房的概貌凭记忆绘制如下:'700')this.width='700';if(this.height>'700')this.height='700';" title="Click Here To EnLarge">&&&&&&&&&& 那时没有电话,楼上楼下互通信息是靠一根南竹、一根麻绳和两个摇铃。在三至五层墙角处安装了直通南竹,在竹筒内穿一根麻绳,手拉麻绳摇铃就响。听到铃声就去对着竹筒喊话,以此传递信息。&&&&&& 中街的地势比谭家湾、贺家湾高,再加上我家是本条街楼层最高的,站在阳台上可以极目远眺:粤汉线上的铁路桥,针线吊葫针线吊葫芦是指小河对岸的小岛和碗窑之间是由一条很窄(大约只有0.4m宽)、很长(大约500 m)的河堤连接起来的。河堤东边是小河,西边是湘江。当地人称河堤是&线&,称呼碗窑和小岛是两个&葫芦&。碗窑烧出来的是粗瓷菜碗和饭碗。小岛上只住了两户人家,其余是菜地和苎麻地。小岛和镇上的通路是跨河的三跨木板桥,小河中的两个石头砌的桥墩和三块一尺多宽的木板组成了木板桥,使小河两岸变通途。但是一尺多宽的木板相当窄,底下又是流动的河水,人走上去,木板颤颤悠悠,没有胆量的人是过不了这木板桥的。记得我奶奶在小岛上租种了两块菜地,经常要去施肥、浇水、摘菜。我们也跟着去小岛上玩,我的七姑本来就胆小,她过桥时,我的日叔还故意站在桥墩一端的木板上跳,使得木板桥更加颤悠不止,害得七姑不敢站立,只得趴着行走。涨大水时,木板桥被淹没,靠一只渡船过河,渡船两端的环上套上很粗的麻绳,将麻绳的另一端分别拴在两岸的木桩上。过河的人站在渡船上想往哪边靠岸就拉收哪边的麻绳。&&&&&&& 站在阳台上俯瞰底下,是一排排停泊河岸边带蓬子的划子(帆船)。有一次从巨冲庵来的舅婆,俯瞰一排排停靠河岸边的划子。就问:&怎么这样多的轿子停在水里?!&。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住在河边五层楼房的日子是我家的全盛时期,加工军粮、代办邮政、做米、棉、盐、糖等的批发生意,生意兴隆。家里有加工军粮的工人,做饭有灶门师傅(即炊事员)。洗衣、打扫卫生有女佣。&&&&&& 住在河边的楼房期间我家有过四世同堂的日子,上有我的太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大姑盛映泉、二姑盛玉莲,二叔盛日初、五姑(不知道名字)、六姑盛艳芳、七姑盛芬芳、堂叔盛日升,下有我和妹妹衡湘、慧庄(卫湘)。太婆生于1857年,卒于1941年,享年84岁。太婆的灵柩是由我父亲和日叔乘船沿湘江水路护送到马石坡老家安葬的。安葬完太婆后返回石湾时正遇上第二次长沙大会战.(注1), 我父亲和日叔一路逃难走路回到石湾镇。我记忆中的太婆当时已经80多岁,圆脸,浓眉,常带一顶黑色无沿帽,夏天带的是布帽,冬天带的是绒帽,身穿大襟深蓝色旗袍,小脚,名符其实的三寸金莲,拄着拐杖走路,说话带长沙口音。&&&&& 祖父生于1888年,卒于1952年,享年64岁。我记忆中的祖父虽然个子不高,身高大约1.65m ,但是一个威武的男子汉,圆脸,两道浓眉从眼角处竖立起来,圆腰,有站如松、坐如钟的架势。聊起天来谈笑风生,打起哈哈来,能震动整栋楼宇。祖父身体健壮,记得他60岁后还能上门板。&&&&&& 祖母生于1893年,卒于1945年正月,享年52岁。我记忆中的祖母,瓜子脸,眉清目秀,身材苗条。祖母从小失去母亲,家境贫寒,夜晚纺纱,从不点灯,只点燃一根线香,既用作照明又用作计时,因此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虽然当时我家境况已较为富裕,而且她已是家里的&总理&,但是她依然勤俭持家,从不浪费东西。有一次,我父亲看到祖母在缝补一床破蚊帐,便对祖母说:&不要费那么大的劲去补了,买一床新的算了。& 祖母回答说:&家产是一点一滴攒下来的,'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我父亲听到祖母这一席话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不仅自己生活俭朴,还常用这件事教育我们生活中要勤俭节约。祖母很喜欢我,从来没有对我生过气,更没有骂过我,亲友家中有红白喜事都带我去,甚至还带我吃过柳家祠堂酒。我和她乘坐一顶轿子去做客,在轿子里她就不断地教导我如何待人接物,例如,她说:&待人要有礼貌,见到长辈要主动向前问好。行为举止要端庄,走路不要&猫弹鬼跳&,说话不要高声,吃饭时要懂得规矩,桌子边的座位有大小,有长幼尊卑之分,一张餐桌对着神橱摆放,右边的第一个座位是一席(最大),左边的第一个座位是二席(次于一席),桌子缝隙对着神橱的席位最小,你要找桌子缝隙对着神橱的席位座。吃菜要斯文,不可大吃大喝& 等等。& &&&&& 祖母有一个大姐,我叫大姨奶,她家有一条货船往返于广州和香港之间,我父亲曾租用这条货船到香港做过生意,那时香港和内地可以自由贸易,也不要护照、签证。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带我去过香港,对香港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上船时没有码头,更没有跳板,我和母亲都是由工人背上小船,再由小船送到货船上。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大姨公去世了,大姨奶无儿无女,带领着佣人阿婆和阿兰到石湾乡下定居。&&&&& 祖母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名叫柳秀贞,我叫她秀姨奶,年龄比我母亲可能还要小一点,那时也住在我家,是在我家出嫁的,嫁妆是我家置办的。秀姨公梁秉昆当时是石湾火车站站长,解放后调任衡阳火车站站长。他是浙江人,他的父母做得一手好菜,我很喜欢吃他们家的饭菜。解放后秀姨奶和她的一双儿女都在广州工作。我记忆中的大姑盛映泉,那时已经出嫁,婆家在铁头岭,离石湾镇大约5华里。大姑回娘家时经常带着她的女儿芝芝(柏圃)、儿子铁宝(惕之)。&&&&&& 我记忆中的大姑父刘俊彦那时很潇洒、英俊,头带博士帽、鼻梁上架着宽边眼镜、西服革履、手提文明棍(手杖),一派绅士风度。&&&&& 我父亲盛旭初长得眉清目秀,相貌像奶奶,他没有进过新学堂,只读过三年私塾,文学功底较深,办事、说话经常能&引经据典&。七姑在简师读书时还请教过他的古文呢!但是他是大儿子,家里不可能让他读书深造,要靠他赚钱养家,因此他13岁就开始在自家的店铺内学徒。听说刚当学徒时,个子比柜台高不了多少。小小年纪当学徒是很辛苦的,学打算盘、记账,买进卖出过秤,上下门板,擦灯罩等事,一点也不比去外面当学徒轻松。我父亲打算盘的技术很高,可以同时左右手各打一个算盘,互相校对数字。我父亲成年后是家里做生意的顶梁柱,他善于分析市场信息,能准确把握商机,因此生意做得很红火。当年他也是一个敢于闯荡世界的青年,1936年粤汉铁路○11全线通车后,我父亲是石湾镇上第一个坐火车去广州经商的。而且在广州设立了办事处(当时叫坐庄),将石湾镇的生猪、鲜鸡蛋、咸鸭蛋、松花蛋运到广州销售,再从广州购买食盐、黄糖(带花纹的条型片糖)、百流糖(外表深黄色,中间夹带白色的块糖)等货物运回石湾镇销售。我家也从洞庭湖那里运来大米、棉花、咸鱼、咸虾销售。我母亲刘兰芳长得很秀美,亮丽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一对乌黑的发辫垂在肩上,不施脂粉的脸庞清秀动人。听老人们说她上小学时,有一年春节,石湾镇上抬故事游街,她扮演过林黛玉葬花。我小时候看到画片上的女人,都误认为是母亲的照片。我母亲读小学五年级时,便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我父亲订婚,订婚后就终止了学业,待在家里学做针线活。出嫁时的床帏、床单、被面、绣屏(用于摆设的手工艺品,有挂屏和坐屏,多绣的是花草鱼虫和飞禽走兽)、赏花(赠送亲友的绣品,如绣花鞋、绣花枕头等)都是我母亲自己亲手绣制的。1934年我母亲只有17岁时便与我父亲(20岁)结婚,母亲初嫁到一个大家庭里,为适应新的环境,需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且担当起她应尽的职责:作为儿媳,她对公、婆极尽敬养之道;作为夫媳,她举案齐眉,坤德柔顺;作为长媳,她和睦小姑、小叔。我父亲从外地做生意回家时,除赚的钱交给祖母外,还要带些小礼品回来,母亲总是将适合老人吃的补品送给公公、婆婆,适合年青人穿的衣服、化妆品之类的礼品拿出来让小姑先挑选。我对二姑盛玉莲和二叔盛日初没有印象了,只是每年清明节到他们的坟上扫墓,他俩安葬在道子岭的义山上,同在一个墓围内。听说二姑没有出嫁就病故。二叔考上了广州工业技术学校后,顺路从广州押运自家的货车回石湾镇,在火车上中暑,回家后几天就病逝了。听说五姑还是婴儿时,奶奶将她放在火炉旁的围椅内坐着,裹在她身上的棉围裙的一角掉进了火炉,此时我奶奶正送客人出门,等我奶奶听到哭喊声返回时,五姑全身成了一个火球,虽然我奶奶扑灭了五姑身上的火,终因烧伤面积大,抢救无效而死亡。我的六姑盛艳芳,因为生于1927年端午节,所以又名端元。住在河边五层楼的时候,她在南华中学读书。我的七姑盛芬芳,又名七贞,住在河边五层楼的时候,她在石湾镇中心小学读书。1944年家乡遭日寇陷落时她已高小毕业。我的日叔盛日升,小名罗伢子,他是我祖父的堂侄。1935年他三岁时父母双亡,我祖父从长沙接他来家抚养,听说刚来时是我母亲负责管他的日常生活,包括替他洗澡、做鞋穿、带他睡觉。住在河边五层楼的时候,他在石湾镇完小读书。1944年家乡遭日寇陷落时他已高小毕业,因为我家代办邮政,小小年纪他就当上了邮差,每天将寄出的邮件包送到火车站,将寄来的邮件包从火车站取回家。日叔从小胆大心细,记得从沅江来的长生表叔(祖母的侄子)和日叔玩&藏猫猫&,日叔躲在临河一面的窗外,双手抓住窗台边沿,双脚踩在五层的外檐上,河中船上的人看见了,目瞪口呆,心惊肉跳,有个好心的船老板看见了悬挂在外墙上的孩子,认为如果此时惊动了孩子,孩子掉下来就要粉身碎骨,于是就赶到我家来告诉我祖母,祖母果断地猛地将双手伸出窗外,抓住日叔的手,将他提到室内来,狠狠地打了日叔。记得那时日叔养了很多鸽子,每只鸽子腿上绑上了风铃或者哨子,每天早上鸽子从笼中飞出或傍晚归巢时,发出一连串悦耳的响声。有时别家的鸽子也飞到日叔的鸽子笼中过夜,鸽子的主人来索取时,日叔不愿给,认为鸽子是自己飞到他的鸽子笼内,就应属于他,于是难免发生争吵。祖母知道后,日叔不但留不住鸽子,还难免挨打。那时医学不发达,我的姐姐盛太仪出生三天因脐带风而死亡;我的妹妹盛衡湘在一岁的时候因痢疾而死亡。太仪因是母亲的第一个女儿,死后埋葬在道子岭壁上挂灯处,还打了墓碑。每年清明节扫墓时,我也到她的坟上扫墓。1944年日本侵略者发动豫湘桂战役。6月18日长沙陷落,6月23日鬼子占领了石湾镇,给包括我家在内的无数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日本鬼子的铁蹄一踏进石湾镇,我父亲就被日本鬼子抓去当俘虏,接着土匪入户抢劫,火把点燃了仓库内的谷糠,将五层楼房烧毁,连同房内财物化为灰烬。运到巨冲庵的食盐被盗,之后奶奶逝世& 。真是家破人亡。日寇占领期间国遭难家遭灾&&&&&&& 石湾镇沦陷前夕,为躲日本鬼子,举家逃难至巨冲庵我奶奶的娘家&& 柳家大屋,只留我父亲和六舅公断后。在我们离开石湾镇的次日清晨,我父亲一开家门就见到了日本鬼子,于是我父亲和六舅公被日本鬼子抓去当挑夫,从石湾镇挑着东西沿粤汉铁路线步行到衡阳,铁路沿线随处都可看到被日本鬼子杀害的同胞。到衡阳后,他们便被押去修飞机场,除干活劳累外,还吃不饱饭,一餐饭只给一个饭团,还平白无故就挨皮鞭,受尽了折磨。修飞机场一个月后,我父亲摸清了日本鬼子活动规律,于是在一个月夜,他与同被掳去的在石湾镇卖豆腐的沈佳连结伴从衡阳飞机场逃出来,飞机场的跑道是环形的,为避免转圈,他们不沿飞机场的跑道走,而根据月亮指引的方向直往东跑,天亮前终于跑出了日本鬼子的视线,逃出了魔掌。当他走到现在的衡东县境内的珍珠乡时就病倒在客店内,当时精疲力尽又身无分文,没钱付住宿费,便托人捎信回家,家里请人用轿子将他抬回家来。回家时他已经是两眼深陷,骨瘦如柴,可知他受的折磨是如何惨重。他回家养病半年多,他的身体才得以康复。六舅公在从石湾镇到衡阳的路上就逃回了家,由于他的体质比我父亲好,受折磨的时间短,他回家后不几天就恢复了健康。记得石湾镇沦陷前夕举家逃难到巨冲庵时,我和妹妹慧庄一人坐一个谷箩,由三舅公挑着从石湾镇走到巨冲庵(三舅公家在柳家湾)。柳家大屋背靠山,面对山,左边是山,右边沿山脚有一条小路通往小初桥(一个市集小镇)。这个山村如此偏僻,所以沦陷& 期间没有见过日本鬼子的踪影。&&&&&& 奶奶出嫁后,她的父亲去洞庭湖边的沅江县填湖造田,后来也成了小小的地主,便在沅江县定居。当时住在柳家大屋的是奶奶的堂兄弟。奶奶的堂兄弟比亲兄弟走往还多,每逢石湾镇赶集时,差不多都在我家落脚,吃完中午饭才走,经常有一、二桌人吃饭,这种习惯从我记事起一直延续到土改为止。柳家大屋正房东边住的是四舅公一家。东边横屋住的是六舅公一家。正房西边住的是大舅公一家,他家儿孙有十余人,吃大锅饭,妯娌们轮班做饭。西边横屋住的是二舅公一家。我们家就分别插住在东、西横屋内,父母带着我和妹妹慧庄住在西横屋一间厕所改装的房子里,1944年农历9月26日伟湘妹妹就出生在这间房子里。由于战乱,1944年六姑只有17岁就在柳家大屋结婚了。六姑父刘辉鑫也是我的九舅舅,他是我细外公的第三个儿子。在柳家大屋居住期间,我家从石湾镇运来上百包食盐存放在东边靠厕所的房子里,有一天夜里盗贼将厕所墙挖了一个大洞,盗走数十包食盐,每包盐有100市斤,当时食盐奇缺,每斤食盐可换稻谷100市斤。石湾镇上的房屋被烧了,食盐被盗,战乱期间没有生意做,赚不到钱,&坐吃山空&,大人为生活来源发愁。祖母想了一些生产自救的办法,解决了副食问题,例如带领全家人在山埂上开荒种菜,养猪喂鸡。那时我已到了入学年龄,但是山沟里没有学校,也就没有书读,跟着日叔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日叔上山砍柴,我拾柴。我跟日叔到小河沟捞虾米,下水田拾田螺、照泥鳅,逮青蛙。晴天日叔带着柳家大屋一大帮孩子上山,大一点的孩子扛着禾担(一根两头尖的圆棍,挑柴用的),手拿弯刀。我们小一点的孩子手提蓝子,或用竹耙子挑着粪箕。到了山上目的地后,大一点的孩子就去砍柴,砍到每人有一担柴方可休息。我们小一点的孩子就拾松球,装满一蓝子就可休息。或者用竹耙子捞丛毛子(掉在地上的松针),装满两个粪箕就可休息。休息时就在山上找野果吃,什么洋头饭啦(红色的如黄豆大的园野果)、鸭舌子啦(形状像园茄子,但直径大约只有1cm,吃到嘴里,满嘴都呈紫色)、还有毛栗啦,都是美食。估计快到吃饭时间了,日叔带着我们浩浩荡荡的队伍满载而归。当我们砍柴或拾柴的地点在屋后山上时,回家的路线不从前门进入,而从屋后的菜园进来,没有路,日叔就将两根楠竹从后山靠山埂伸入到菜园内,人和柴都从楠竹上滑下来,这样可以少走1~2里地,我父亲知道后,在我母亲面前直夸赞日叔的聪明和组织能力。有时我跟着日叔到小河沟捞虾米,捞虾米的工具是用罾,罾是用竹篾做的十字架,一块方形布的四角扎在十字架的四端,十字架的中心固定在一根竹杆上,捞上来的虾米小鱼倒入竹篓内,拿回家放在炒菜锅内焙干,然后用辣椒炒着吃,很下饭。晚上,打着松油火把,拿着带剌的铁耙子,到田埂上照泥鳅,逮青蛙,剥下来的青蛙皮晾干后蒙在竹筒上当鼓敲。我们光着脚丫子下到小河沟捞虾米或下水田拾田螺时,经常有蚂蟥吸在腿上,要使蚂蟥离开你的腿,不能用手去拉,你越使劲拉,它吸得越紧,你就痛得越厉害,你要用手使劲拍,一拍它就掉下来。蚂蟥再生能力很强,有时我们将蚂蟥剁成几段放在碗里,再将碗放在围墙的顶上日晒夜露,过几天拿下来看,几段蚂蟥变成了几条活生生的蚂蟥。 下雨天我们在家里玩,用线香杆打叉或掐子玩。线香杆是线香烧完后留下的下面的杆,将一把线香杆撒在桌子上,手拉一根线香杆去拨拉撒在桌子上的线香杆,使两根线香杆交叉,你就赢了交叉的线香杆,拨拉交叉的线香杆越多你就赢得越多。掐子的玩法是:五颗像骰子大小光滑的石子,抓在手掌中,然后将手掌中的石子抛向空中再用手背接住,落在手背上的石子再抛起来用手掌抓住,若抛向空中的五颗石子没有全部抓住,石子散落在桌子上了,那么再将手掌中已经抓住的石子抛向空中的同时,用同一只手去抓散落在桌子上的石子,同时,接住刚刚抛向空中的石子,五颗石子全部抓住在手掌中就算赢了。这个玩法需要眼明手快。我的奶奶出生在柳家大屋,死在柳家大屋,据说还是在同一间房内。记得1945年正月的一个上午,奶奶正和我们几个小孩在西横屋的堂屋(即厅)内玩线香杆打叉游戏。女佣玉兰跑来告诉奶奶:&盛先生回来了!&,玉兰称呼我的父亲为盛先生,称呼我的爷爷为老先生。那天一大早我的父亲就出门了,说是去找一个什么人,大概是没有找到人,所以上午就回来了。奶奶知道我的父亲回来了,便跟玉兰走了。不一会,父亲站在堂屋门口大声斥责我们: &你们还在玩,你奶奶都有病了。&原来奶奶和我的父亲坐在火炉边谈话时,突然中风。当我们赶去看奶奶时,奶奶巳经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心里明白,但说不出话来,不停地打手势。奶奶虽然没有文化,靠自学认识几个字,个子也不高大,但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她掌握家中的经济大权,为躲日本鬼子和防盗贼,奶奶将账本、银元、金银首饰藏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奶奶不能说话了,没法找到奶奶藏好的财物,因此我们家在经济上损失很大,抗战胜利后还有好心人主动来还债。奶奶病了十几天后,便去世了(1945年农历正月),享年52岁。奶奶的灵柩安葬在离石湾镇不远侧桥的一座山上的大岩石下,面对粤汉铁路(现称呼为京广线)。奶奶去世后的同年,祖父给我们娶了一个继祖母,这个继祖母长得很粗壮,继祖母只比大姑大三岁,也姓柳,娘家是柳家湾的,前夫家姓谢,有个儿子名叫谢集平(现名为谢威),年纪和日叔差不多大。继祖母于1946年农历8月17日生下一个女儿名叫秋芳(上学后改名为菊芳),排行第八,但是我们不叫她八姑,而是叫她秋姑。祖父娶一个比他年轻二十几岁的女人为妻,是为了照顾好祖父的生活,但是事与愿违,继祖母自从生了秋姑后,胃病一日比一日严重,经常在半夜痛得难以忍受,在地上打滚,反而要祖父照顾他。后来她回到柳家湾的娘家养病,1948年病死在娘家,当时秋姑还不到两岁。祖父娶了继祖母后,我父亲与祖父开始分居。1945年夏,父母亲便带着我、慧庄、伟湘从柳家大屋搬到石湾镇垇上& 外公家的李子园。重振家业力不从心石湾镇垇上李子园是外公家的产业。这所宅院在垇上的端头,是个城乡结合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爱如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