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离太阳系暗物质越近必须有物质损耗?

为什么离太阳越近的地方,温度却越低呢......_花鸟鱼虫 - QQ志乐园
您的当前位置: &
为什么离太阳越近的地方,温度却越低呢......
来源: |人气:928 ℃|时间: 09:23:30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为什么离太阳越近的地方,温度却越低呢......"相关的问题,志乐园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为什么离太阳越近的地方,温度却越低呢......"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
...楼主,因为对流层的辐射来源不是大气辐射,而是地面辐射,所以越靠近地面受到的辐射越强 我们的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等许多层,由低到高顺序分布 我们知道对流层的主要成分是水汽、二氧化碳和固体尘埃,这些物质能够吸收长波辐射,根据物理学的原理,相对低温的物体放射长波辐射,相对高温的物体放射短波辐射 太阳放射太阳辐射,由于太阳高温,所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无法被对流层的二氧化碳、水气和固体尘埃等物质吸收,于是来到地面上,被地面吸收,由于地面相对低温,所以再放射出长波辐射,这时大气才能够吸收地面放射出来的长波辐射,所以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离地面越近气温就越高 平流层中分布着臭氧层,臭氧能够吸收短波辐射,因此可以直接受太阳辐射,这样,平流层也就越离地面近气温越低 对流层上冷下热,造成热空气可以上升,冷空气可以下降,这样的话空气对流活跃,所以叫对流层,因此这一层的云雨现象活跃,因为云雨现象的本质就是对流运动 而平流层正相反,造成空气对流很困难,大气稳定,因此飞机多飞行于这一层 大气接收到地面辐射之后由于温度也比较低所以也放出长波辐射?写笃?娣??温室效应的原理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更容易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进而在放射出长波辐射来,所以农民用烧火的方法防止霜冻,就是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产生更多的大气逆辐射 云彩中的水汽也可以加强大气逆辐射,所以多云的夜晚就比晴朗的夜晚要热 关于这些知识,您可以查看高一的地理书中大气环境中的大气热力状况一节 下面是我当家教的讲义,相关部分粘贴在下面: 3. 需理解的问题: 3.1. 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对流层厚度与大气对流运动的强度有关,由于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所以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大,可达17~18km;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厚度小,只有8~9km;中纬地区对流层厚度大约10~12km。另外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3.2. 天气状况与气温日较差: 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因而晴天是气温日较差多。 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损失的热量少,气温高,因而晴天是气温日较差少。 3.3. 大气垂直分布与大气热力状况的联系: 3.3.1. 太阳辐射阶段:平流层的臭氧层起到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 3.3.2. 大气辐射阶段:对流层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释放出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等长波辐射 3.4. 大气温室效应的意义: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有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3.5. 温室效应的过程 3.6. 大气各层各种指标变化的本质原因: 垂直分层 主要特点 特点的原因 对流层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温度大约降低0.6℃)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原因: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原因: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1.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30km以上,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原因: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3.有利于高空飞行 原因: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汽、杂质极少,云雨绝迹,能见度好,气流平稳 高层大气 1.气压低,空气密度很小 2.80~500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原因:电离层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3.7.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3.7.1. 正午太阳高度角:面积、路程 3.7.2. 天气状况: 云量的大小和云层的厚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很大,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多,太阳辐射强度越小,因而晴天比阴天太阳辐射强。 3.7.3. 地势高低:空气密度、路程 3.8. 大气各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8.1. 对流层: 对流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矿物燃料使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 3.8.2. 平流层: 臭氧层是人类的天然屏障; 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制冷行业发展,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臭氧。 3.8.3. 高层大气: 电离层对无线通讯有重要作用。 4. 几个重要的数据: 4.1.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在干洁空气中的比例 4.2. 大气的质量有3/4集中在对流层 4.3. 对流层高度: 低纬:17~18km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4.4. 平流层高度:对流层顶至50~55km 4.5. 臭氧层高度:22~27km 4.6. 电离层高度:80~500km 4.7. 大气上界:km
哎呀!那就首先努力学习..........说了那么多,能不能哪个采纳我................Welkin
||||点击排行& “人类的火星梦①遨游宇宙空间,是人类的梦想...”习题详情
36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5.8%
人类的火星梦①遨游宇宙空间,是人类的梦想。进入航天时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天文观察和探索外星生命,而是开始有计划地了解外星生存空间,为人类开辟新的疆土。②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谈到火星,人们最关注的就是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天文学家们对火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30多年来,多种空间探测器对火星展开逼近、环绕和着陆探测,初步揭开了火星的一些秘密。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据显示火星现在或过去存在生命,但也没有找到任何证明生命不存在的东西。这说明未来将有可能实现人类的火星梦,到火星上去生活。尽管火星比月球远得多,但随着对火星的不断了解,人们对未来定居火星的期望越来越高。③火星、水星、金星、土星与地球一样,同处离太阳较近的温暖地带,且都主要由适合人类居住的岩石类物质构成。但它们之中,水星太冷,金星和土星太热,只有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水。这样一来,这几颗行星就被科学家们“打入冷宫”。与月球相比,火星大得多,足够人类立足,而且,月球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氢、氮、碳这三种生命元素。④火星也有冰霜覆盖的南极和北极,由二氧化碳气体冻结而成。火星的土壤表面覆盖着氧化铁,因而火星看上去是红色的。火星也有稀薄的大气,大气的95%是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氢气、氧气等生命元素。尽管火星比地球寒冷,经常狂风肆虐,而且看上去无限荒凉,但它包含所有元素,因此是与地球生存环境最相像的太阳系行星。⑤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火星的同时,已经提出了把这个荒芜的星球变为适于人类居住的各种设想。火星的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60度左右,如果在火星轨道上放置一些太阳反射镜,就可以使火星表面温度增高。在火星上建一些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和臭氧的工厂,它的周围就会罩上一层厚厚的、温暖的二氧化碳,它们是培植简单生命体的必要因素。⑥完成这些任务后,火星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生命体,因为它们生长所必需的氧气和水还需要我们去“制造”。在人类登上火星后,可以携带一些细菌到火星上,使它们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绿色植物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氧气,一步步创造出复杂生命能够生存的环境。据此,科学家计划着在火星上种草、种树。不过即使真能实现这个设想,火星上首先出现的绿色植物也不会是草和树木,可能仅仅是一些藻类、苔藓,然后是极地冻原。⑦尽管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它的热心支持者们似乎已经把火星当成了人类的第二家园,但不少有识之士却为火星探险找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理由:了解了火星就应该更好地建设地球。移居火星并不是人类的必然命运,因为这不能让人类逃避人口过剩和生态恶化。看一看火星的荒凉、寒冷、狂风和稀薄大气,让还在不停破坏地球生态的人们早日醒悟吧!与其花巨资跑到一个生存环境被破坏殆尽的地方,为什么不把钱用来改善依然肥沃的地球生态呢?【小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指代的内容。(4分)①这样一来,金星和土星就被科学家们“打入冷宫”。②完成这些任务之后,火星上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生命体,因为它们生长所必需的氧气和水还需要我们去“制造”。【小题2】第④自然段中说火星“是与地球生存环境最相像的太阳系行星”,其根据是什么?请分点概括回答。(4分)【小题3】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1)第③段中将水星、金星、土星、月球等行星与火星作比较,是为了说明这些行星的特点。(2)第6段中加点的“可能”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能”说明火星上首先出现的绿色植物就是藻类、苔藓及极地冻原。【小题4】有识之士反对移居火星的理由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分)科学家不把水星、金星和土星作为让人类居住的研究对象(考虑对象)。(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九年级中考二模(5月)语文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人类的火星梦①遨游宇宙空间,是人类的梦想。进入航天时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天文观察和探索外星生命,而是开始有计划地了解外星生存空间,为人类开辟新的疆土。②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谈到火星,人们最关注的就是火星上...”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试题分析:(1)因为“水星太冷,金星和土星太热,只有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水”,所以“打入冷宫”的意思为“科学家不把水星、金星和土星作为让人类居住的研究对象(考虑对象)”。(2)根据第5段的内容概括出“这些任务”指代的是“在火星轨道上上一些太阳反射镜,提高火星表面温度;建立能够产生温室效应气体和臭氧的工厂,制造二氧化碳”。
说明文的特点体现在科学性和准确性上,所以学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至关重要,学生应培养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突破说明文考题。【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3、4两段的内容地球与火星相似的依据为:同处离太阳较近的温暖地带,都主要由适合人类居住的岩古石类物质构成;可能有水;也有冰霜覆盖的南极和北极;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少量的氧气和氢气。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点评:从原文中提取信息时,一定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和关键词语。并根据设定的分值来判断是几个方面(当然内容的理解还是最主要的,分值是参考条件),并用简洁的切题的语言概括出来。【小题3】试题分析:(1)第3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主要是用来说明火星适合人居住。(2)“可能”表示一种猜测的语气,表明火星上出现藻类、苔藓及极地冻原只是一种推测,并不确定。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点评: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第7段的内容概括出有识之士反对移居火星的理由:移居火星不能逃避地球上出现的人口过剩和生态老化的问题;花费太大,不如用来改善地球的生态。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相关文字信息,可以比较阅读。了解文章内容,知道写什么,不仅要了解其中心内容,对围绕中心内容的表述说明,也可细读,判断它的含义,与中心内容的关系,读得细,也理解得透彻,对说明文尤其如此。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人类的火星梦①遨游宇宙空间,是人类的梦想。进入航天时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天文观察和探索外星生命,而是开始有计划地了解外星生存空间,为人类开辟新的疆土。②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谈到火星,人们最关注的...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人类的火星梦①遨游宇宙空间,是人类的梦想...”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人类的火星梦①遨游宇宙空间,是人类的梦想。进入航天时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天文观察和探索外星生命,而是开始有计划地了解外星生存空间,为人类开辟新的疆土。②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谈到火星,人们最关注的就是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天文学家们对火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30多年来,多种空间探测器对火星展开逼近、环绕和着陆探测,初步揭开了火星的一些秘密。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据显示火星现在或过去存在生命,但也没有找到任何证明生命不存在的东西。这说明未来将有可能实现人类的火星梦,到火星上去生活。尽管火星比月球远得多,但随着对火星的不断了解,人们对未来定居火星的期望越来越高。③火星、水星、金星、土星与地球一样,同处离太阳较近的温暖地带,且都主要由适合人类居住的岩石类物质构成。但它们之中,水星太冷,金星和土星太热,只有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水。这样一来,这几颗行星就被科学家们“打入冷宫”。与月球相比,火星大得多,足够人类立足,而且,月球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氢、氮、碳这三种生命元素。④火星也有冰霜覆盖的南极和北极,由二氧化碳气体冻结而成。火星的土壤表面覆盖着氧化铁,因而火星看上去是红色的。火星也有稀薄的大气,大气的95%是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氢气、氧气等生命元素。尽管火星比地球寒冷,经常狂风肆虐,而且看上去无限荒凉,但它包含所有元素,因此是与地球生存环境最相像的太阳系行星。⑤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火星的同时,已经提出了把这个荒芜的星球变为适于人类居住的各种设想。火星的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60度左右,如果在火星轨道上放置一些太阳反射镜,就可以使火星表面温度增高。在火星上建一些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和臭氧的工厂,它的周围就会罩上一层厚厚的、温暖的二氧化碳,它们是培植简单生命体的必要因素。⑥完成这些任务后,火星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生命体,因为它们生长所必需的氧气和水还需要我们去“制造”。在人类登上火星后,可以携带一些细菌到火星上,使它们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绿色植物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氧气,一步步创造出复杂生命能够生存的环境。据此,科学家计划着在火星上种草、种树。不过即使真能实现这个设想,火星上首先出现的绿色植物也不会是草和树木,可能仅仅是一些藻类、苔藓,然后是极地冻原。⑦尽管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它的热心支持者们似乎已经把火星当成了人类的第二家园,但不少有识之士却为火星探险找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理由:了解了火星就应该更好地建设地球。移居火星并不是人类的必然命运,因为这不能让人类逃避人口过剩和生态恶化。看一看火星的荒凉、寒冷、狂风和稀薄大气,让还在不停破坏地球生态的人们早日醒悟吧!与其花巨资跑到一个生存环境被破坏殆尽的地方,为什么不把钱用来改善依然肥沃的地球生态呢?【小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指代的内容。(4分)①这样一来,金星和土星就被科学家们“打入冷宫”。②完成这些任务之后,火星上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生命体,因为它们生长所必需的氧气和水还需要我们去“制造”。【小题2】第④自然段中说火星“是与地球生存环境最相像的太阳系行星”,其根据是什么?请分点概括回答。(4分)【小题3】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1)第③段中将水星、金星、土星、月球等行星与火星作比较,是为了说明这些行星的特点。(2)第6段中加点的“可能”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能”说明火星上首先出现的绿色植物就是藻类、苔藓及极地冻原。【小题4】有识之士反对移居火星的理由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人类的火星梦①遨游宇宙空间,是人类的梦想。进入航天时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天文观察和探索外星生命,而是开始有计划地了解外星生存空间,为人类开辟新的疆土。②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谈到火星,人们最关注的就是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天文学家们对火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30多年来,多种空间探测器对火星展开逼近、环绕和着陆探测,初步揭开了火星的一些秘密。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据显示火星现在或过去存在生命,但也没有找到任何证明生命不存在的东西。这说明未来将有可能实现人类的火星梦,到火星上去生活。尽管火星比月球远得多,但随着对火星的不断了解,人们对未来定居火星的期望越来越高。③火星、水星、金星、土星与地球一样,同处离太阳较近的温暖地带,且都主要由适合人类居住的岩石类物质构成。但它们之中,水星太冷,金星和土星太热,只有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水。这样一来,这几颗行星就被科学家们“打入冷宫”。与月球相比,火星大得多,足够人类立足,而且,月球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氢、氮、碳这三种生命元素。④火星也有冰霜覆盖的南极和北极,由二氧化碳气体冻结而成。火星的土壤表面覆盖着氧化铁,因而火星看上去是红色的。火星也有稀薄的大气,大气的95%是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氢气、氧气等生命元素。尽管火星比地球寒冷,经常狂风肆虐,而且看上去无限荒凉,但它包含所有元素,因此是与地球生存环境最相像的太阳系行星。⑤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火星的同时,已经提出了把这个荒芜的星球变为适于人类居住的各种设想。火星的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60度左右,如果在火星轨道上放置一些太阳反射镜,就可以使火星表面温度增高。在火星上建一些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和臭氧的工厂,它的周围就会罩上一层厚厚的、温暖的二氧化碳,它们是培植简单生命体的必要因素。⑥完成这些任务后,火星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生命体,因为它们生长所必需的氧气和水还需要我们去“制造”。在人类登上火星后,可以携带一些细菌到火星上,使它们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绿色植物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氧气,一步步创造出复杂生命能够生存的环境。据此,科学家计划着在火星上种草、种树。不过即使真能实现这个设想,火星上首先出现的绿色植物也不会是草和树木,可能仅仅是一些藻类、苔藓,然后是极地冻原。⑦尽管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它的热心支持者们似乎已经把火星当成了人类的第二家园,但不少有识之士却为火星探险找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理由:了解了火星就应该更好地建设地球。移居火星并不是人类的必然命运,因为这不能让人类逃避人口过剩和生态恶化。看一看火星的荒凉、寒冷、狂风和稀薄大气,让还在不停破坏地球生态的人们早日醒悟吧!与其花巨资跑到一个生存环境被破坏殆尽的地方,为什么不把钱用来改善依然肥沃的地球生态呢?【小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指代的内容。(4分)①这样一来,金星和土星就被科学家们“打入冷宫”。②完成这些任务之后,火星上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生命体,因为它们生长所必需的氧气和水还需要我们去“制造”。【小题2】第④自然段中说火星“是与地球生存环境最相像的太阳系行星”,其根据是什么?请分点概括回答。(4分)【小题3】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1)第③段中将水星、金星、土星、月球等行星与火星作比较,是为了说明这些行星的特点。(2)第6段中加点的“可能”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能”说明火星上首先出现的绿色植物就是藻类、苔藓及极地冻原。【小题4】有识之士反对移居火星的理由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分)”相似的习题。高中物理 COOCO.因你而专业 !
你好!请或
使用次数:0
入库时间:
下面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周期越大&&&&&&&&&&&&&&&&&& && B.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周期越大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的向心加速度越大&&&&&&&&& D.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受到太阳的引力越大
解析:由得T=2πr,因此行星离太阳越近,周期越小.由牛顿第二定律得,行星的向心加速度a=,因此行星离太阳越远,向心加速度越小.由F=得,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不但与两者间的距离有关,而且与行星的质量和太阳的质量有关.答案:BC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答案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物理揭秘】使物体坠入太阳的困难度?
【物理揭秘】使物体坠入太阳的困难度?
看过一个部影片,它主要论点是:在距离太阳越近的星球上拋出物体使其坠入太阳,比在距离太阳越远的星球拋出物体并使其坠入太阳还要困难。
影片中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较远的行星上抛出物体坠入太阳确实比较近的行星容易。要理解这一点,先想想为什么太阳吸引地球,而地球并没有坠入太阳?对这个简单的问题可能多数人都知道答案: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实际轨道是偏心率很小的椭圆)。虽然地球一直在向太阳坠落,但是地球的公转速度让它总是错过太阳。
从地球上发射一个物体,它同样携带着地球的公转速度:30公里/秒。对于这样一个物体,如果你什么都不做的话,它会和地球一起继续围绕太阳运动。如果像问题中所说的,给它一个冲向太阳的速度,这个速度和原来的公转速度合起来,它就会走上另一条轨道:一条偏心率更大的椭圆。
所以,要想让这个物体真的落入太阳,你必须让它失去来自地球的公转速度。让一个物体的速度从30公里/秒降低到零,需要的能量和把一个速度为零的物体加速到30公里/秒是一样的。
这个能量有多大呢?从地球发射的宇宙飞船如果速度达到42公里/秒,它就可以离开太阳系。而从地球发射的宇宙飞船本身就带有地球的公转速度,所以我们只需要再提供额外的12公里/秒的速度就行了。和让它坠入太阳需要的30公里/秒的速度相比,你可以看到,要让物体坠入太阳,需要的能量比让它离开太阳系还要大。
现在我们回到问题,为什么从距离较远的行星上坠入太阳反而容易呢?答案就藏在公转速度和公转轨道半径的关系里。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多数偏心率比较小。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就把这个轨道当成圆形吧。
在行星绕太阳的圆周运动中,引力就充当了向心力。这里的计算很简单,我们就直接把结论放上来。行星公转速度和轨道半径的关系是:
其中,v是公转速度,G是万有引力常数,M是太阳质量,r是轨道半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距离太阳越远,公转速度越小。那么要让它落入太阳,你需要提供的能量也就越小。
在太阳系内发射探测器时,我们并不需要提供它需要的所有能量。因为,一路上的大行星可以充当加油站。这个技术叫做引力助推(gravity assist),即利用大行星的引力为探测器加速。比如探索冥王星的新视野号就利用木星的引力进行加速。
当我们需要向太阳发射探测器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利用引力助推来减速。比如,计划在2018年发射的太阳探测器Solar Probe Plus,会7次利用金星进行减速,耗时7年,才能最终达到距离太阳600万公里的近日点,。
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总编辑圈点:
太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恒星,为我们发光发热,但是太阳又有脾气,而且太阳一发起脾气来可大呢。所以我们当然要对太阳进行探测和研究。目前最有效的探测方式就是发射卫星绕太阳飞行,但我们发射的卫星怎么靠近太阳呢?文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此领域也有相关的立项和研究,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能看到属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勇者。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哈雷彗星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提起哈雷,人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彗星中的佼佼者──哈雷彗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哈雷1656年出生在伦敦附近的哈格斯顿。1673年进入牛津大学女王学院学习数学。1676年,20岁的哈雷毅然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只身搭乘的航船,在海上颠簸了三个月,到达南大西洋的圣赫勒纳岛,建立起人类第一个南天观测站,进行了一年多的,测编了世界上第一份精度很高的南天星表,被人们誉为“南天第谷”。哈雷推动牛顿写出了经典力学的奠基之作《》,并慷慨解囊支付这部巨著的出版费用。仅此两项就足以使哈雷名彪青史。但哈雷对人类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他还发现了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证明恒星不是恒定不动的。以后,又选择了彗星这一前人涉及不多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创了认识彗星和研究彗星的新领域。  第谷提出彗星是天体,但对于它是什么样的天体并不清楚。家普遍认为彗星是在恒星之间的漂泊不定的“怪物”,无法预测它的行踪。  哈雷对彗星似乎情有独钟。1680年,哈雷在法国旅游时看到了有史以来最亮的一颗。两年后,也就是1682年,又看到了另一颗大彗星。这两颗大彗星在他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682年8月,天空中出现了一颗用肉眼可见的亮彗星,它的后面拖着一条清晰可见、弯弯的尾巴。这颗彗星的出现引起了几乎所有天文学家们的关注。当时,年仅26岁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这颗彗星尤为感兴趣。他仔细观测、记录了彗星的位置和它在星空中的逐日变化。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他惊讶地发现,这颗彗星好像不是初次光临地球的新客,而是似曾相识的老朋友。   1695年,已是皇家学会书记官的哈雷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彗星。他从1337年到1698年的彗星记录中挑选了24颗彗星,用一年时间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这三颗彗星轨道看起来如出一辙,虽然经过的时刻有一年之差,但可能解释为是由于或的引力摄动所造成的。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迅速地闪过:这三颗彗星可能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但哈雷没有立即下此结论,而是不厌其烦地向前搜索,发现1456年、1378年、1301年、1245年,一直到1066年,彗星回归证实  1758年初,法国天文台的就动手观测了,指望自己能成为第一个证实彗星回归的人。日,他终于找到了这颗彗星。遗憾的是首次观测到彗星回归的光荣并不属于他。原来1758年圣诞之夜德国德雷斯登附近的一位农民天文爱好者已捷足先登,发现了回归的彗星。   日哈雷彗星过近日点,正是克雷荷预告的一个月前。此时,哈雷已长眠地下十几年了。科学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却永世长存。正像哈雷当年所希望的那样,大家没有忘记哈雷,将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和研究不仅证实了周期彗星的存在,也大大促进了彗星天文学的发展。此外,哈雷彗星还像巡回大使一样周期性地检阅太阳系各大行星并经历各种各样的环境,带回丰富的信息,因此,它的每次回归都引起天文学家的极大兴趣。   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绝大部分时间深居在太阳系的边陲地区,即使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难以搜寻到它的身影。地球上的人们只有在它回归时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能够见到它。一般来说,人的寿命只有70岁左右,因此一个人很少能两次看到哈雷彗星。只有一些“老寿星”才有这种机会,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咿呀学语的幼年,而第二次看到它就到了步履蹒跚的晚年了。 中国古代记载  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时有彗星,柄在东方,可以扫西人也!”(《淮南子·兵略训》)据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年的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更为确切的哈雷彗星记录是公元前613年(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的“秋七月,有入于北斗。”(《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从公元前240年(战国秦始皇七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回归,中国均有记录。 对哈雷彗星的记录有时是很详细的。其中最详细的记录,是公元前12年(汉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何戍北率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犯次妃,长秋,斗,填,蜂炎冉贯紫宫中。大火当后,达天河,除于妃后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汉书·五行志》)中国古代彗星记录较精确可靠。 历史上从240年起的每次回归我国都有所记载,最早的一次可能是周武王伐纣之年,即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每隔大约76年都会按时回归。在哈雷彗星回归时,可以对它进行大量的观测研究。哈雷彗星的最近一次回归是1986年,中国和各国一样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发现了断尾现象。它的再次回归要等到2062年左右。 中国彗星史料价值  20世纪初,英国人克罗密林和科威耳曾经利用中国古代哈雷彗星记录,跟计算所得的每次过近日点时间和周期相比较;最古记录上推到公元前240年。对照结果都比较符合,足证古代记录的可靠。五十年代法国人巴耳代在完成研究1428颗彗星的《彗星轨道总集》之后断定说:“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1955年苏联什克洛夫斯基赞扬:“在中国近2000年的史志记载中,毫无遗漏地记载哈雷彗星的出现”。 由于中国彗星史料丰富、连续和较精确可靠,所以在近现代的天体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巨大的现代科学价值。1850年欣德(J.R.Hind)曾根据中国彗星史料进行计算,发现哈雷彗星的轨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在逐渐变化,从而对研究彗星的起源和演化作出帮助。1972年美国勃勒德(Brady)应用中国彗星记录,探索1682年来的彗星运动,来探索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归,从而提出太阳系中存在着未知的第十大行星的假设。1971年在爱尔兰的华人江涛重新审查了有关记录,虽否定存在第十大行星的假设,但证实非引力效应的存在。1978年张钰哲应用中国这些彗星记录进行研究,得出可能的确存在的这个,或在离太阳50天文单位处有一环状的总质量略等于地球的彗星云。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确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为解决现今天文学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遗憾的是,我国古人未能确定某次出现的彗星是不是曾出现过的那一个。 周期彗星  大部分彗星都不停地围绕太阳沿着很扁长的运行。循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彗星,叫“周期彗星”。公转周期一般在3年至几世纪之间。只有几年的彗星多数是小彗星,直接用肉眼很难看到。不循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彗星,只能算是太阳系的过客,一旦离去就不见踪影。大多数彗星在天空中都是由西向东运行。但也有例外,哈雷彗星就从东向西运行的。 周期  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5年或76年, 但是你不能用1986年加上几个76年得到它的精确回归日期。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周期变更,陷入一个又一个循环。非效果(靠近太阳时大量蒸发)也扮演了使它周期变化的重要角色。在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转周期在76.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间变化。最近的近日点为公元前11年和公元66元。 公转轨道
哈雷彗星的轨道是逆向的,与面呈18度倾斜。另外,像其他彗星一样,偏心率较大。 彗核  哈雷彗星的大约为16x8x7.5 。与先前预计的相反,哈雷彗星的彗核非常暗:它的反射率仅为0.03,使它比煤还暗,成为中最暗物体之一。哈雷彗星彗核的很低:大约0.1克/立方厘米,说明它多孔,可能是因为在升华后,大部分都留了下来所致。   哈雷彗星的彗核是个又丑又脏的家伙。其模样长得与其说像一个带壳的花生,不如比作一个烤糊了的土豆更为贴切。表皮裂纹累累,皱皱疤疤,其脏、黑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它最长处 16公里,最宽处和最厚处各约8.2公里和7.5公里,质量约为3000亿吨,体积约500立方公里。哈雷彗星彗核的密度很低:大约0.1克/立方厘米,说明它多孔,可能是因为在冰升华后,大部份尘埃都留了下来所致。哈雷彗星的表面比煤灰还黑的,这让它大量的吸收太阳的辐射而使温度为30~100℃。彗核表面至少有5~7个地方在不断向外抛射尘埃和气体。 彗尾  慧核渐渐靠近太阳了,表面开始受热而汽化,于是冬眠的彗星进入生命的活跃期。反射阳光和自身受激发光使它披上了辉煌灿烂的外衣。中间那团明朗而密集的凝聚物是彗核,朦胧而蓬松的气体包层是彗发,边缘还有一圈暗淡而稀薄的氢云,它们共同组成了怒发冲冠的彗头。光焰喷薄的太阳,照耀着辖区的每一寸空间,同时抛射出源源不断的亚原子流,形成吹向四面八方的太阳风。彗星上弱不禁风的尘埃和挥发物质便在太阳风的吹拂和光的压力下,拖出一条明亮的大尾巴来。难怪离太阳越近,尾巴越长,不管走到何处,尾巴总是指向背着太阳的一面。当它辞别自己的主宰再次远行时,尾巴已经成了照耀路程的一盏车灯了。 哈雷彗星上次回归的1910年,许多地方曾举行了世界末日集会,人们怀着不可遏止的恐怖,等待地球和哈雷彗星相遭遇。直到5月19日地球安然无恙地穿过彗尾,这种杞人之忧才告结束。原来彗尾是比实验室里制造的真空更为空虚的稀薄气体,科学家把彗星比做“空口袋”,“看得见的乌有”。 质量损失  哈雷彗星横跨太阳系的跋涉并不是悠哉游哉的闲庭信步,来到太阳身边一次,它便要被剥掉一层皮。这种有去无回的物质损耗将导致哈雷彗星在遥远的将来走向消亡。   哈雷彗星在茫茫宇宙的旅行中,不断向外抛射着尘埃和气体。从上次回归以来,哈雷彗星总共已损失1.5亿吨物质,彗核直径缩小了4~5米,照此下去,它还能绕太阳2~3千圈,寿命也许到不了100万年了。   哈雷彗星每76年就会回到太阳系的核心区,每次大约会损失6公尺厚的冰、尘埃和岩石。哈雷彗星的彗尾就是由这些碎片所组成的,而散布在彗星轨道上的碎片,产生了五月五日最大的η流星雨和十月二十一日最大的。 发光  彗星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早在我国晋代,我国天文学家就认识到这一点。《晋书·天文志》中记载,“彗本无光,反日而为光”。彗星是靠反射光而发光的。一般彗星的发光都是很暗的,它们的出现只有天文学家用天文仪器才可观测到。只有极少数彗星,被太阳照得很明亮拖着长长的尾巴,才被我们所看见。 相关争议  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当它在1682年出现后,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注意到它的轨道与1607年和1531年出现的彗星轨道相似,认为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出现,并预言它将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出现。虽然哈雷死于1742年,没能看到它的重新出现,但在1759年它果然又回来,这是天文学史上一个惊人成就。这颗彗星因而命名为哈雷彗星。它的公转周期为76年,近日距为8,800万公里(0.59天文单位),远日距为53亿公里(35.31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为0.967。中国史书上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有详细记载。论记录时间之早,首推《春秋》。《春秋》说: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论所记内容之早,则首推西汉的《淮南子》。《淮南子·兵略训》说:“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据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从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出现,中国都有记载,其次数之多和记录之详,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哈雷彗星的原始质量估计小于10万亿吨。如取近似值,彗核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则彗核半径应小于15公里。估计它每公转一圈,质量减少约20亿吨,这只是其总质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它还会存在很久。
  、、、、、......和不完备的自由基,是哈雷彗星彗尾的主要成分。   彗核的成分以水冰为主,占70%,其他成分是 一氧化碳(10~15%)、二氧化碳、碳氧化合物、氢氰酸等。整个彗核的密度是水冰的10~40%,所以,它只是个很松散的大雪堆而已。在彗核深层是原始物质和较易挥发的冰块,周围是含有硅酸盐和碳氢化合物的水冰包层,最外层则是呈峰窝状的难熔的碳质层。   对哈雷慧星的紫外线和射电观测已提供了首次直接证据,证明其慧核主要是由普通水冰构成。天文学家已探测到氢氧根,它是慧星受到太阳紫外辐射辐照时水的分解产物。当哈雷慧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热量足以使其冰冻物蒸发而形成巨大的气体头部,即慧发。最近用拉帕耳马的牛顿望远镜进行的光谱观测表明在慧发中有CN、C_2和C_3基的证据,它的总延伸广度为10弧分(月亮表观尺寸的1/3)。 在幽冷深邃的空间,它们和尘埃砂砾一起,冻结成硬梆梆的团块。科学家形象地把彗星称为“脏雪球”。
  公元前240年 《史记-始皇本纪》“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   公元前164年下半年 巴比伦的黏土版中记录   公元前87年8月   公元前12年10月 当时有学者称其为《圣经-新约》的伯利恒之星   公元66年1月   公元141年3月   公元218年5月   公元295年4月   公元374年2月   公元451年6月   公元530年9月   公元607年3月 《日本书纪》中有记录   公元684年10月 《日本书纪》天武12年有记录   公元760年5月   公元837年2月   公元912年7月   公元989年9月 日本和中国均有记录,日本并因此更改年号为   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归。当时,人们怀有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夜空中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古怪天体,认为是上帝给予的一种战争警告和预示。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诺曼统帅的妻子把当时哈雷彗星回归的景象绣在一块挂毯上以示纪念。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扫把星”、“灾星”。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   公元1145年4月   公元1222年9月   公元1301年10月   公元1378年11月   公元1456年6月   公元1531年8月   公元日   公元1682年 为哈雷彗星发现的那年   公元日 哈雷的预言被成功证实,此时中国为乾隆24年   公元日   公元日 达到-3.3星等   公元1985年底至1986年5月哈雷彗星回归地球(日距地球最近,约6300万公里)
  鲁文公十四年 前613 《》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秦厉共公十年 前467 《·六国年表》   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   秦始皇七年 前240 5月15日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十六日。   汉文帝后元二年 前163 5月12日 《·天文志》   汉文帝后元二年正月壬寅,天 夕出西南。   汉昭帝始元二年 前87 7月10日 《汉书·天文志》   孝昭始元中,汗宦者梁成恢及燕王候星者吴莫如,见蓬星出西方天市垣东门,行过河鼓,入营室中。   汉成帝元延元年 前12 10月9日 《汉书·五行志》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率行轩辕太微,后六日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犯次妃,锋炎再贯紫宫中;大火当后,达天河,除于后妃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   汉明帝永平八年 66 2月20日 《·天文志》   永平八年,六月壬午,长星出柳、张三十七度,犯轩辕,刺天船,凌太微,至上阶,凡现五十六日去柳。   汉顺帝永和六年 141 4月10日 《后汉书·天文志》   永和六年二月丁巳,彗星见东方,长六七尺,色青白,西南指营室及坟墓星。丁丑彗星在奎一度,长六尺,癸未昏见西北,历毕昴。甲申在东井,遂历舆贵柳七星张,光炎及三台,至轩辕中灭。   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218 5月28日 《后汉书·天文志》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孛星见东方,二十余日夕出西方,犯历五车、东井、五诸侯、文昌、轩辕、后妃、太微,锋炎指帝座。   晋惠帝元康五年 295 4月23日 《晋书·天文志》   元康五年四月有星孛于奎,至轩辕、太微,经三台、大陵。   晋孝武帝宁康二年 374 2月13日 《晋书·天文志》   宁康二年正月丁巳,有星孛于女虚,经氐、角、亢、轸、翼、张,至三月丙戌,彗星见于氐。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 451 6月26日 《宋书·天文志》   元嘉二十八年五月,彗星见卷舌,入太微,逼帝座,犯上相,拂屏,出端门,灭翼轸。   北魏庄帝永安三年 530 9月27日 《魏书·天象志》   永安三年七月甲午,有彗星晨见东北方,在东台中一丈,长六尺,正白色,东北行,西南指。丁酉距下台上星西北一尺,而晨伏。庚子夕见西北方,长尺,东南指,渐移入氐,至八月己未渐见,癸亥灭。   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3月18日 《隋书·天文志》   大业三年三月辛亥,长星见西方,竟天,干历奎、娄,至角、亢而没;至九月辛未,转见南方,亦竟天,又干角、亢,频扫太微、帝座,干犯列宿,唯不及参、井,经岁乃灭。   唐武帝后光宅元年 684 10月7日 《·天文志》   光宅元年九月丁丑,有星如半月,见于西方。   唐肃宗乾元三年 760 5月22日 《新唐书·天文志》   乾元三年四月丁巳,有彗星见于东方,在娄、胃间,色白,长四尺,东方疾行,历昴、毕、觜、觿、参、东井、舆鬼、柳、轩辕,至右执法西,凡五旬余不见。   唐文帝开成二年 837 2月28日 《新唐书·天文志》   开成二年二月丙午,有彗星见于危,长七尺余,西指南斗。戊申在危西南,光耀愈盛。癸丑在虚,辛酉长丈余,西行,稍南指。壬戌在婺女,长二余丈,广三尺。癸亥愈长且阔,三月甲子在南斗。乙丑长五丈,无歧,北指,在亢七度。丁卯西北行,东指。己巳长八丈余,在张。癸未长三尺,在轩辕右不见   梁太祖乾化二年 912 7月17日 《新五代史·司天考》   乾化二年四月壬申,彗出于张,申戌彗出灵台。   宋太宗端拱二年 989 9月3日 《·天文志》   哈雷彗星端拱二年七月戊子,有彗出东井、积水西,青白色,光芒渐长,晨见东北,旬日,夕见西北,历右摄提,凡三十日,至亢没。   宋英治平三年 日 《宋史·天文志》   治平三年三月己未,彗在营室,晨见东方,长七尺许,西南指危,泊坟墓,渐东速行,近日而伏。至辛巳夕见西北,有星无芒。彗益东行,别有白气一,阔三尺许,贯紫微极星,并房宿,首尾入浊。益东行,历文昌、北斗,贯尾。至壬午星复有芒,彗长丈余,阔三尺余,东北指,历五车,白气为歧,横天,贯北河、五诸侯、轩辕、太微、五帝座内五诸侯,及角、亢、氐、房宿。癸未彗长丈五尺,有星孛气,如一升器,历营室至张,凡一十四舍,积六十七日,星气孛皆灭。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 日 《宋史·天文志》   绍兴十五年四月戊寅,彗星见东方。丙申复见于参度。五月丁巳,化为客星,其色青白。壬戌留守张,至六月丁亥乃销。   宋宁宗嘉定十五年 日 《宋史·天文志》   嘉定十五年八月甲午,彗星出右摄提,光芒约三丈以上,其体小如木星,凡两月,行历氐、房、心乃没。   元成宗大德五年 日 《元史·天文志》   大德五年八月庚辰,彗出东井二十四度四十分,如南河大星,色白,长五尺,直西北,后经文昌、斗魁,南扫太阳,又扫北斗、天机、紫微垣、三公、贯索,星长丈余,至天市垣,巴蜀之东,梁楚之南,宋星上,长盈尺,凡四十六日而灭。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 日 《·天文志·客星篇》   洪武十一年九月甲戌,客星见于五车东北,发芒丈余,扫内阶,入紫微宫,扫北极五星,犯东垣少宰,入天市垣,犯天市,至十月己未阴云不见。   明景宗景泰七年 日 《明史·天文志》   景泰七年四月壬戌,彗星东北见于胃,长二尺,指西南。五月癸酉渐长丈余,戊子西北见于柳,长九尺余,扫犯轩辕星。甲午见于张,长七尺余,扫太微北,西南行。六月壬寅,入太微垣,长尺余。十二月甲寅,彗星复见于毕,长五寸,东南行,渐长,至癸亥而没。   明世宗嘉靖十年 日 《明史·天文志》   嘉靖十年闰六月乙巳,彗星见于东井,长尺余,扫轩辕第一星,芒渐长,至翼长七尺余,东北扫天罇,入太微垣,扫郎位,行角宿东南,扫亢北第二星,渐敛,积三十四日而没。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 日 《明史·天文志》   万历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彗星见于东井,指西南,渐往西北。壬午自房历心灭。   清康熙二十一年 日 《清朝文献通考》   七月己巳,彗星见东北方,白色,尾迹长二尺余,指西南,在井宿北河北。壬申行东北,尾迹长六尺余。   清乾隆二十四年 日 《清朝文献通考》   二十四年三月甲午,彗星见于虚宿之次,色苍白,尾迹长尺余,指西南,每夜顺行,十余日伏不见。四月戊辰复出,在张宿,体势甚微,向东顺行,至五月初隐伏。   清道光十五年 日 《清朝续文献通考》   道光十五年闰六月十一日彗星见。   清宣统二年 日 《清朝续文献通考》   宣统二年四月初二日寅初初刻,东北方云中彗星出见, 哈雷彗星尾指西南方。因在云中,未能考测。初五日寅初一刻,东北方见彗星,在外屏之北,尾指西南危宿土公吏之间,测得彗星高四度,正东偏北十五度,嗣于十六日不见。   四月十八日戌正三刻,正西偏南柳宿间彗星出见,尾指东南,翼宿名堂之间,测得彗星高二十六度,正西偏南十二度。日渐微,至五月三十日不见。   张钰哲先生在他 的《哈雷彗星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一文中认为,中国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为《淮南子·兵略训》中的:“,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当战之时,十日乱于上,风雨击于中。”这次哈雷彗星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前1057或前1056,如果把它列为哈雷彗星的第一次回归(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找到比这更早的记录),那么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41次,我国记录了其中的33次,从前1057或前1056到前613有5次没有记录,从前613到前467有1次没有记录,从前467到前240有2次没有记录(这些缺失的记录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文献可以补充)。世界公认最早、最可靠的记录是《史记》中前240的那次。西欧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在66年。
韦加号探测器  日,苏联发射第一个哈雷彗星探测器。   苏联发射的韦加号探测器是第一个造访哈雷彗星的人类使者。在韦加1号启程6天之后,12月21日韦加2号接着升空,结伴飞往哈雷彗星进行考察。 配备  两个韦加号结构相同,质量4吨,都有一碟形天线和仪器平台。平台上装有分光计、摄谱仪和相机等,4块太阳能电池板为探测器提供能源。探测器由三轴陀螺仪保持稳定,并使它指向任何方向。其主要任务是在哈雷彗星回归期间探测彗星的气体成分及其外流速度,拍摄彗核的红外和光谱照片,从而获取彗核的温度、尘埃质点和气体分子的性质、密度分布等数据。 观察记录  1985年6月韦加1号首先顺道到达,向金星表面投放了登陆舱,然后在金星引力作用下,转入飞向哈雷彗星的行星轨道。在1986年,五艘来自苏联、日本、欧洲委员会的飞行器拜访了哈雷彗星;ESA的Giotto号飞行器得到了近Halley核的照片。日韦加1号在距哈雷彗星1400万千米处开始对哈雷彗星进行考察,拍摄到数十张高质量的哈雷彗星照片;3月6日在距哈雷彗星只有8900千米的地方作了综合考察。日,韦加2号在距哈雷彗星8200千米处飞过,发回700多张哈雷彗星照片,传回有关彗核的物理化学特性、彗核周围气体与尘埃等方面的新情况。   在20世纪最后一次在拍摄中发现哈雷彗星为日,以智利的3.58米新技术望远镜(New Technology Telescope)观测。日,天文学家以南欧天文台三座8.2米VLT望远镜在长蛇座头部再次拍到它(81张照片,共计九小时曝光),距地球27.26 AU(40.8亿公里),光度28.2等;天文学家相信:以现时观测技术,即使它在2023年过远日点(35.3 AU)还要暗2.5倍之下,也可拍到其影像。
  1910年哈雷彗星非常亮,达-3.3等;1986年哈雷彗星很暗,几乎看不到。   哈雷彗星下次过近日点为日。
1985年底至1986年5月这段时间里,神秘的哈雷彗星出现在地球上空。这次回归,日离地球最近,约6300万公里,人们用肉眼能够看到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哈雷彗星。 邮票信息  为了纪念哈雷彗星的回归,日,我国原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哈雷彗星回归》特种邮票,全套1枚,面值20分。袁加设计。由印刷。   图案展示了哈雷彗星瑰丽的光彩。在茫茫空间,哈雷彗星犹如一道光彩夺目的闪电,拖着一条漂亮的长“尾巴”,姿势雄伟,神采奕奕。将人类居住的地球置在画面最下端,既给哈雷彗星留下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表现出哈雷彗星回归时的气势和风采,也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感觉,自己仿佛站在地球上,正在翘首欣赏哈雷彗星壮丽的踪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波损耗越大越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