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办法测不溶性的物质溶解性表,或者在全干燥的情况下测

实验室可用KClO3和MnO2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现取30.5g的固体混合物加热一段时间收集到一定质量的氧气后,停止反应.(1)欲求得氧气的质量,将试管中的剩余物冷却到室温后,通过向该试管分多次加水测定剩余物质的办法求得.加水的质量与剩余固体的质量见下表:(MnO2不溶于水)表中m的值为6,所得氧气的质量为9.6g.(2)为了测定固体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分数,需用过滤方法回收MnO2.实验结束后,有3位同学分别展示了所测MnO2的质量分数.老师的评价是:小东结果偏高,小南、小西结果偏低.于是全班同学讨论误差,下列所找原因正确的是(填序号)③④⑤.①小东:称量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时将固体放在天平的右边(1g以下用砝码)②小东:滤液浑浊就干燥③小东:烧杯里的物质还未充分溶解就开始过滤④小南:称余下固体时只在天平的左盘垫了张纸⑤小西:称余下固体前,部分固体洒落地下(3)若要证明Mn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补做两个实验:①证明MnO2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②证明MnO2能改变KClO3反应放出氧气的速率.完成②需选用下图装置中的(填序号)B.要比较产生O2的快慢,除可以直接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单位时间量筒内液体体积多少(合理即可).
(1)根据20g水所溶解的质量进行求算出m的值,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解答该题(2)从固液混合物中分离固体常用过滤的方法;根据用天平称量方法来进行判断.(3)用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故应该选择B装置,根据气泡的快慢和量筒内水的体积的增加快慢可以判断反应的快慢.(1)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加入20g水固体减少的质量可以知道20g水能够溶解6.4g固体,所以可以判断m的值为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最初的固体质量为14.5g+6.4g=20.9g,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6g(2)分离固体和液体常用过滤的方法,根据计算结果产生的误差可以判断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导致了固体比二氧化锰的实际质量多或少了,对于小东的质量分数偏大,所以是由于将二氧化锰的质量增加了或者是混合物的质量偏小,而选项①中用右物左码的方式称量固体,且用到了游码,所以导致称的固体质量偏大,所以计算结果要偏低,选项②中滤液仍然浑浊是由于含有二氧化锰,这样二氧化锰的质量偏小所得质量分数也偏小,所以应该选择③④⑤;(3)用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故应该选择B装置,根据气泡的快慢和量筒内水的体积的增加快慢可以判断反应的快慢.故答案为:(1)6;9.6(2)过滤;③④⑤(3)B;比较单位时间量筒内液体体积多少(合理即可)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8转808
当前位置:&>&&>&
实践出真知 测处理划痕土办法的实用性
来源:网通社&&&作者:&&&
关键词: 划痕 补漆 抛光蜡 实践出真知 出故障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或技术足够强,我相信你能保证车子几年内不出故障和交通事故,但是你能保证你的车子不遇到小剐蹭吗?你能让车子停在遮风挡雨的地下,但是你能保证它不会被“黑手”袭击吗?爱车上多了几条“优美”的弧线又怎么解决呢?
  相信有很多车主都遇到过,车身莫名其妙会有一些细小划痕,拿去整面喷漆不划算,但是又能每天见到这些划痕,心里难免会不舒服。这两天我的爱车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划痕在车门拉手位置,非常明显,但是把整个车门拿去喷漆又舍不得。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就带上“装备”,自己动手解决这个小划痕。
  解决轻度划痕的土办法有很多,最简单的可以用毛巾蘸水擦拭、或者用牙膏擦拭,复杂一些的也可以用抛光蜡、补漆笔等办法解决。
  准备工具和材料
  轻微划痕为非常细小,但是肉眼可见。较重划痕为面积较大,但是划痕不深,没露底漆。严重划痕为已经露底漆的深划痕。
  用牙膏解决轻微划痕
  为了检验牙膏到底能解决划痕到什么程度,我就用牙膏来擦拭比较严重的划痕,结果显而易见,除了让划痕比之前更亮一点,没有一点作用。
  用抛光蜡处理比较严重划痕
  抛光蜡里的颗粒物质要比牙膏里的大一些,所以对比较严重的划痕也有填补作用,再用毛巾擦完后,基本可以做到肉眼不可见的地步,如果用抛光机配合抛光蜡,可以把划痕完美清楚。
  用补漆笔处理严重划痕
  补漆笔和我们以前用的涂改液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从纸类转移到车身。买到和车辆原漆一模一样的颜色非常重要,配合用量以及手艺,可以让严重划痕很难被发现,但是想做到和原厂一样几乎没有可能,所以我建议对车辆外观要求非常高的小伙伴,直接去从新喷漆吧。
  在用车生活中,即使技术再好,车身上也难免会出现小划痕,抛开划痕原因不谈,但就论自己解决办法来说,我建议白色车辆车主可以试试用牙膏解决,效果非常不错,其它颜色车辆的车主,如果不太挑剔的话,也可以用牙膏尝试。抛光蜡单就从效果来说,也是非常不错的,而且价格也不贵,但是很少有车主会长期在车上准备一瓶,所以实用性还是稍微差一些。补漆笔不建议购买使用,效果不好而且很难买到和原车一模一样的颜色,所以有了严重划痕之后,还是老老实实开去修理厂吧。
初审编辑:高忠业责任编辑:李含超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医学上经常用硫酸亚铁糖衣片给这种病人补铁.小陈对这种糖衣片产生了兴趣,打算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这种糖衣片中是否含有硫酸亚铁,若有,含量是多少?查阅资料:①亚铁离子遇到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时易被氧化.如氢氧化亚铁为白色沉淀,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这是氢氧化亚铁的典型特征.②亚铁盐溶于水时,会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而产生沉淀(溶液浑浊).实验验证:(1)测定硫酸亚铁的成分与含量时均需要先加水配制成溶液,在溶解操作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你通过什么最简单的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取溶液少许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红褐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2)成分测定:用两支试管分别取(1)中配制的溶液少许,向一支试管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现象,说明这种糖衣片中是含有硫酸根.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产生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红褐色沉淀的现象,说明这种糖衣片中是亚铁盐.(3)含量测定:①取十粒糖衣片,称其质量为5g,溶于20g水中;②向所配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略过量;③过滤、洗涤、干燥,洗涤沉淀的操作为:用玻璃棒引流(填一操作名),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淹没沉淀,待液体滤出.④称量得沉淀质量为4.66g,计算该糖衣片中硫酸亚铁的质量分数.60.8%.总结反思:①对硫酸亚铁来说,药片的糖衣可以起到隔绝氧气,防止硫酸亚铁被氧化而失效的作用.②在实际操作时,加水溶解糖衣片时需要加1-2滴稀盐酸其作用是什么?防止因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而产生沉淀.
解:(1)【实验验证】:(1)依据溶解的过程可知物质溶解时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玻璃棒、烧杯,因为亚铁盐溶于水时,会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而产生沉淀,所以检验亚铁离子的存在可采用取溶液少许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红褐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2)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结合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所以此处出现的现象是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检验亚铁离子存在时应该使用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其现象是出现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红褐色沉淀.(3)【含量测定】③在洗涤沉淀时,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④设硫酸亚铁的质量为X.FeSO4+BaCl2=BaSO4↓+FeCl2152&&&&&&&& 233&x&&&&&&&&& 4.66gx=3.04g糖衣片中硫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为:×100%=60.8%【总结反思】:①对硫酸亚铁来说,药片的糖衣可以起到隔绝氧气,防止硫酸亚铁被氧化而失效的作用.②加入盐酸目的是防止因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而产生沉淀.不能用硫酸来替代盐酸,因为我们要检验硫酸亚铁的含量.故答案为:(1)烧杯;玻璃棒;取溶液少许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红褐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2)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红褐色沉淀的;(3)③引流;④60.8%.反思:①隔绝氧气,防止硫酸亚铁被氧化而失效.②防止因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而产生沉淀;实验验证:(1)依据溶解固体时用到的玻璃仪器以及题干信息对问题进行解答;成分测定:(2)根据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结合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以及亚铁离子的鉴定分析判断;含量测定:(3)③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分析解答;④依据沉淀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知硫酸亚铁的质量,进而得到该糖衣片中硫酸亚铁的质量分数.总结反思:利用亚铁离子遇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时易被氧化.如氢氧化亚铁为白色沉淀,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这是氢氧化亚铁的典型特征的知识解决;浙教版科学教案全册-共享资料网
浙教版科学教案全册
第 1 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 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1.随身听、饮料罐 2.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细胞模型、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与思考。(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 师如何使用它吗?(学生说出使用方法) 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 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 你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 (根 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 2.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 模型来表示事物。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 作用》。 (二)符号 1.列举。你能说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的符号吗?(学生回答:如“速度 v”、 “冷锋、暖锋”等。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你能说出在生活中, 我们用到过哪些符号吗?你能简要画出来吗? (学生回答并画 简图:交通标志、厕所标志、电源标志等) 2.读图并思考。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图 1-1,结合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思考为什么人 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呢? (1)分析交通标志,得出结论: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分析电流表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分析时间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 混乱。 3.提问。请大家分析并说出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展示饮料罐上的请勿乱丢的提 示、开关上的“开”与“关”、交通标志等) 4.实践。学习了符号作用,同学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课外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标志符号 呢? (三)模型 1.列举。在生活中,我们也曾听说过“模型”这个词。请你说说什么是模型,并列举 几个模型的例子。(学生回答: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提问。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模型呢?(地球仪、细胞模型、眼球 模型、皮肤模型、水分子模型等。老师把模型实物展示给学生看) 我们为什么要用地球仪呢?(因为地球仪太大了,难以认识,我们为了更好地研究 它,所以将它制成模型,即地球仪) 我们为什么要用眼球模型呢?(因为眼球构造复杂,难以表达) 3. 讲述。 模型并不仅仅指我们可以看到的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某种物体的或放大或缩小 的复制品,如航模、各种建筑模型等。它甚至可以是一幅画、一张表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 如表示细胞结构的“细胞模式图”。 有的模型不是简单地表示一个具体事物,而是表示一个过程,如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的示意图“水的三态变化模型”。 有的模型是具体形象的,如我们平时看到的航模等;也有的是非常抽象的,如一个 数学方程式;或是某些特定的词,如“黑箱”模型。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用到构建模型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 到的事物或过程。构建模型也叫建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这一非常有用的 科学方法。 4.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本图 1-2“水状态变化的模型”,学习构建模型的过程并完成 课本上的题目。 液态水温度降低时会变成固态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水在状态变化中,没有变成其他物质。由模型可知,构成水的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 分子。 在液态水变成气态水的变化中,构成水的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5.实践。了解了模型和模型的作用,请同学们课外自选任一主题,设计制作模型。 6.课内练习。课本第 4 页练习 2。板书设计 第 1 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符号 1.举例:速度 v、时间 t。 2.作用: (1)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二、模型 1.举例: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过程。 3.类型: (1)物体的复制品 (2)事物变化的过程 (3)图片 (4)数学公式或特定的词典型例题分析: 根据物质燃烧条件模型,回答问题: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 军的木船起大火。 你认为曹军的木船是 ,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 。 解答:曹军的木船是可燃物,木船燃烧的条件是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巩固拓展: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一》。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3、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启发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我们怎 样来描述这些看不见的粒子?这些粒子又是否能构成物质呢? (二)新课: 科学探究: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1、提出问题: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水分子还能再分吗? 2、建立假设:①水分子可能是由一些更小的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我们看不见 ②水分子可能是最小的微粒,它不能再“分” 。 ; 3、设计实验: 我们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已知道, 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 发现水变成了两种不同 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 2:1。 思 考: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4、得出结论: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就是原子。 6、课外拓展: (查找道尔顿“原子论”相关资料,体会科学发现是一个漫 长又艰难的历程。) 早在 1803 年 10 月,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一次活 动中,道尔顿第一次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讲述了他的原子论。他的基本观点 可归纳为三点 (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 不可再分,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也 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 (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 [教师评述]:道尔顿有“近代化学之父”之称,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道尔顿的 原子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现在原子的存在已被 实验所证实。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看到原子的图象。 【阅读】:图 1-6 硅原子的电子隧道显微镜图像(介绍有关 STM 发明的信息,拓展学生 视野、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 思 考:水分子的变化我们肉眼无法看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变化的过程 呢?(生答:模型) 模拟实验演示:(课件展示水分子电解模型) 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一个水分子正如假设的一样,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与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思考]在电解水的反应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再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回答:水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评述]事实上可以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即原子是化 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 水分子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 也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阅读课本第 6 页图 1-7,并完成下列练习: 1、水是由 2、一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构成的。3、试用原子和分子的知识来分析下列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2)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 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 那么有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呢? 阅读课本、师总结: 金属(如铁、铝、铜等) 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等) 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等) 【小结】: 1、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即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 小的微粒)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典型例题分析: 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D.分子受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C.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分析: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故 A 错。分子在化学变 化中可以再分, 分解成原子, 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所以分子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故 B 错。物体受热或遇冷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或缩小,而分子本身的体积一般不 会变,故 D 错。答案为 C。 巩固拓展: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二(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2、 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3、 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有质量和大小的,学生体验粒子大小的数量级,感受粒子的客观 存在。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组成分子的原子结构和种类不同使物质的性质不同。 三、教学准备: 棍棒、模型、实物等。 四、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启发式等。 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 原子 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 3、 【二】引入: 学生分组游戏 1: 把给出的英文字母互相组合成英语单词,看哪组同学组合的单词多。氢气、氧气、水是 不同种类的物质。为什么自然界中有如此种类繁多的物质呢? 【三】新课: 出示不同物质的分子模型,学生观察,完成以下问题。 原子 化学性质 的最小微粒。 分子 构成,分子由 原子 构成,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 (1)给出的物质模型涉及多少种原子? (2)给出的各种物质中各含有几个原子?这些原子还能构成其它分子吗? [教师评述] 原子的种类比较多, 现在人们知道的已有几百种原子。 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 构成不同的分子。 就好象刚才大家玩的游戏一样, 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可以组成无数种物质。 学生分组游戏 2: 把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组合成一些物质的分子,看哪组组合的分子多。 完成游戏后学生阅读课本第 8 页图 1―12 原子构成不同的分子。 学生得出结论: 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教师加以总结。 介绍金刚石(钻石)、石墨(铅笔芯的主要材料)、足球烯(C60)三种不同物质的 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第 9 页图 1―13 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的结构模型(展示实物 模型) 学生得出结论: 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思考] 金刚石、石墨的性质有什么不同?这与物质结构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组成分子的原子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思考、讨论] 分子的种类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决定的。 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能看到原子的图象。那么分子和原子都 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当然,原子的体积很小。 举例:用钢笔写字时黑色的笔迹就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约 1×10 个碳原子! 讲述: 原子半径一般在 10-10 18米数量级。如:-10碳原子的半径为 0.6×10米。-26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科学方法测得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 1.993×10千克。 可见: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学生阅读图 1―14 分子和原子的质量。感 受不同原子和分子质量。氢分子质量在 10 千克究竟有多重! 实验:在托盘天平上称取 1 克大米,算出一粒米的质量为 算一下,如果等分这粒米,要几次才能把它分到 10 【小结】: 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2、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3、组成分子的原子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4、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决定的。 5、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布置作业】:(略) 课外作业:通过网址 www.numbchem.net 查出至今已知的原子的种类吗?-27 -27千克的数量级。我们可以感受一下 10-27千克,耐心地计千克。典型例题分析: 金刚石、石墨、足球烯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差别很大,这是由于( (答案:C) A.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 C.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 B.原子组成的分子不同 D.原子的质量不同 )分析:虽然组成金刚石和石墨的粒子都是碳原子,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结构不同,使得金刚 石和石墨的性质就有所不同。巩固拓展: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二(第二课时) 》第 3 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原子核式结构发现”的课堂教学中, 尝试用“特殊―一般”的归纳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角色效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扮演小科学家,在假想让时光倒退 100 年的前提下, 一起作原子世界的科学探索,努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l)了解 a 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重点] a 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及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师生共同讨论[教具准备] 高亮度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鸡蛋 1 只、盛水烧杯 1 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出示一只鸡蛋并设问:假如你以前从来没有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你想知道蛋 壳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把它打碎!又问:如果你不想打破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呢?学生议论,提出实验方案:透视、摇晃、称量……等等 演示实验:将鸡蛋放入清水中。实验现象:这只鸡蛋漂浮在水面上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假设 演示实验:得出鸡蛋里面是空的归纳得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时常用的思维方法:即观察物理现象――建立理想模型 ――理论实验验证。 (注 1:用 1 只鸡蛋作为课题的引入,一是寓意原子的核式结构;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们对第一个问题会不介意, 对第二个问题觉得有点棘手。 但为了能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 个个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发言。当他们看到鸡蛋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感到惊讶,又开始了 新一轮的猜测, 此时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创设具有感染力的物理情境, 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方法。)二、新课教学(l)电子的发现 简单介绍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过程。提问:①不同物质都能发射电子,这说明了什么?②电子的发现有何意义?让学生讨论并回答。(2)汤姆生原子模型 根据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是带负电的事实,让学生讨论、猜测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学 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方案,并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课件演示:汤姆生原子模型(如图 1 所示,说明:球体表示带正电荷的物质,黑色球形 小粒子表示电子)。 ①原子是球体;②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③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3)a 粒子散射实验 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 a 粒子来探测原子结构. 介绍 a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课件演示 a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现象: ①绝大部分 a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②少数 a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③极少数。粒子偏转角超过 90 度,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 180 度。 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猜测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学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方案.(注 3:根据已有现象作进一步的猜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在探索未知世界时所遇到的重 重困难。学会分析研究,大胆设想。)(4)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 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课件演示:原子的核式结构(如图 4 所示,说明:中心黑色的大粒子表示原子核,黑色的 小粒子表示高速运动着的电子,曲线是其运动轨道)(5)原子核的电荷和大小 ①原子核带正电,由 a 粒子散射实验可以测得所带的正电荷的量。 ②原子核大小:原子核半径是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其体积是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集中了几乎全部的质量,密度约为 1016kg/m3。 形象比喻: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做一个大型的运动场的话,那么原子核就象在运动场 内的一粒芝麻. (6)介绍卢瑟福生平事迹 [根据课前的布置,要求收集有关卢瑟福的资料,让学生代表上讲台介绍卢瑟福生平事 迹(本文略),并展示画面。] (注 4:以物理学家们的成长历程、卓越贡献为素材,让学生们多了解物理学家的高尚 的人格、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取得的科学成就,从中获得成功启示和力量,增强学生的情感迁 移,促使学生自觉地把科学伟人作为自己的学习楷模,发奋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学生根据教 师的指导,课外自己去收集卢瑟福的业绩,在课上互为补充热烈发言。)思考:学习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已知氦原子核外有 2 个电子,你能建立一个氦原子的模 型吗?(用图表示)典型例题分析: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一切物质粒子 C.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B.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粒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析:物质可能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原子不是构成一切物质的粒子;物质由哪种粒子 保持其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该物质是由哪种粒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就是分子,由原子构成的,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原子。故选 B、 D。 巩固拓展: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三(第一课时)》。2.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教学目标1.复习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使学生掌握组成原子的几种基本微粒; 2.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内各种微粒的电性; 3.了解原子核内各种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 力。教学重点组成原子核的几种微粒教学难点组成原子核的各种微粒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举起两张外表一样的生日贺卡][师]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生日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 点在哪里? [教师打开贺卡][生]一个会响,一个不会响。[师]如果你想要知道这张音乐贺卡为什么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你首先想要做的是什 么?[生]拆开看看![师]对!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 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 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二、新课讲授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 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由于原子核很小,又带正电荷,因此要认识原子核的结构就更加困难了。科学家根据卢瑟 福的经验依然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的方法去研究原子核的组成。(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 打碎核的方法是研究微观粒子结构的一种科学方法。)介绍原子核的结构 第 4 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 100 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 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教学建议 1、以学生熟悉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物质及分子模型来分析组成物质的元素和构成分 子的原子。 2、了解中文元素名称的由来,掌握元素的分类。结合实例多练习,在反复实践中加深 理解和巩固概念。 3、在区分纯净物、混和物后辨别单质、化合物,建立物质的简单分类思想。 4、组织调查活动(研究性学习),学习数据处理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 1、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2、金属铁和非金属硫 3、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从微观角度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从宏观角度则是由元素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元素究竟有哪些呢? 二、教学新课 (一)元素的种类 1、投影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得出“物质由元素组成”。 物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由无数个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构成, 但所有的碳原子都 归为同一类,即碳元素;所有的氧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氧元素。 因此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 2、结合上述实例适当介绍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3、人类已知的化学元素有 110 多种,它们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 举例:仅碳、氢、氧三种元素就能构成上百万种物质。 4、在区分纯净物、混和物后辨别单质、化合物,建立物质的简单分类思想。 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及少量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质,因此空气是一种混和物,而其中 的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则属于纯净物。纯净物还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投影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讲解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 如氮气、氧气等;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 5、引导观察金属铁和非金属硫外观上的差别(金属有金属光泽) ,导入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组成物质的元素{ 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6、学生阅读课本资料,了解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加强对与元素有关的知识的理 解。 (二)元素的分布 1、投影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表获取信息。 知道元素在地壳中分布是不均匀的,说出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识记地壳中含量 前几位的元素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识记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 2、指导学生分析运用图表这种模型的优越性。 3、介绍海洋中元素的元素组成和放射性元素,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4、阅读人体中元素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四、课外拓展: 调查常见肥料有效成分的主要元素,调查市场上保健品中具有保健作用的主要元素。巩固拓展: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四》 。第 5 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元素符号 (H、O、C、N、S、Si、Na、Fe、Cu、Cl、Ca、Ag、Al、I、K、 P),要求会写、会读、会用。 2、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建议 1、从复习符号的意义引出元素符号。 2、强化元素符号的读法和规范书写,重点记忆 16 种元素。 3、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 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按要求给下列物质分类:水、二氧化碳、氧气、五氧化二磷、氯酸钾、氮气、 金刚石。其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说说这些物质的元素组成。 〔引言〕 从前面测验题可见, 各种物质及组成元素用中文字来表示比较麻烦, 而且象 “氯 酸钾、金刚石” 这些物质的元素组成用中文字很难看出其元素组成。怎么办? 我们知道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 混乱。因此为了应用和交流的方便,国际上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元素和各种物质。 今天我们学习元素符号。 二、教学新课 (一)元素符号 每种元素用一种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元素符号。1、 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通常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例:C、O、H 等。 思考:钙元素和铜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相同,钙元素和铜元素应是什么? 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第一个字母须大写,第二个字母须小写。 例:H、Ca、Cu、Mg 等 2、 运用元素周期表查找教材中的几种元素符号,分散难点,化整为零,这是记忆元素 符号的“诀窍”之一。 3、讲解记忆元素符号的“诀窍”之二:采用韵语和文字与字母对照记忆法。记忆时, 一边口念元素名称,一边手写元素符号,这样反复练习,便可较快地记住这些元素名称和符 号了。① 老师带读上述韵语数遍后,让学生独立记忆。 ②兴趣比赛:老师读元素名称,学生写符号;或老师写符号,学生读其名称。举行小组 抢答比赛,优胜者给予奖励 (二)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1、 [讲解]元素符号一般表示:①一种元素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元素符号“N”表示氮元素,也表示一个氮原子。 2、[思考] “2N”表示什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假设) [讲解] “2N”表示 2 个氮原子(再次强调元素不能讲个数) 3、[设问]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Cl、2H。 [讲解]Cl 表示:氯元素和 1 个氯原子;2H 表示 2 个氢原子。 三、课堂小结巩固拓展: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五(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知道金属 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 2.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体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1.元素符号是化学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元素周期表不仅对自然科学,也对哲学研究 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让学生体会物质世界的韵律美,体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 2.组织探究活动,初步构建结构、位置、性质的三角关系,体验化学研究的基本思想 教学准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已知的元素有 110 种, 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科学家把它们科学有序的 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投影]元素周期表 [设问]请大家数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横行?几个纵行? 有 7 个横行、18 个纵行 [讲解] 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 每一个纵行或几个纵行称作一族。 元素周期表中按横行(周期)读:从左到右,一格接一格,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 元素周期表中按纵行(族)读:这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相似。 (二)探究:寻找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间地联系和规律性 1、提出问题: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有规律吗?它与“元素周期表” 这个名称有没有关系? 2、建立假设: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性 质上,也可能表现在元素的种类上? 3、设计方案: 每 2 人一小组,研究课本上的元素周期表: (1)在同一周期中,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分别在什么位置? (2)在同一族中:某一族(如第ⅡA 族、第ⅦA 族)以什么元素为主??? 4、记录考察结果: (1)在同一周期中: 金属元素在什么位置? 非金属元素在什么位置? 稀有元素在什么位置? 你认为各种类型的元素在每周期中的排布有什么规律? 。 (每一周期左边) 。 (每一周期右边) 。 (每一周期最右边)(同一周期中,从金属元素开始,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到稀有元素) [教师补充]:同周期的元素,自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在同一族中: 第ⅡA 族――以 第ⅦA 族――以 元素为主(金属) ; 元素为主(非金属) ;你认为同一族元素在性质上有什么规律?(同一族元素,它们或都是金属元素或都是非金属元素,或都是稀有元素,因此同一族 元素在性质都非常相似。 ) 5、检验假设: (1)在周期表中,核电荷为 13 的元素应为 元素名称是 (选填金属、非金属元素或稀有)元素, ;。根据你对该元素组成的物质的认识,这一假设是否成立? 。生活中常用到它的哪些性质?[在周期表中,核电荷为 13 的元素应为金属(选填金属、非金属元素或稀有)元素,元 素名称是铝。根据你对该元素组成的物质的认识,这一假设是否成立?成立;生活中常用到 它的哪些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Na、K 属于同一族的元素,查阅有关资料,它们性质上是否具有相似之处? [ Na、K 是第ⅠA 族元素,它们的金属单质都是银白色、质软、密度比水小的金属,熔 点低,极易与水、氧气等物质反应,它们的性质极为相似,只不过 K 比 Na 性质更活泼。] 6、交流: 把你的探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三、课堂小结 巩固拓展: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五(第 第6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2、初步学会化学式的书写并根据化学式读出它的物质名称, 3、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教学建议 1、从复习与本课有关的元素符号、单质、化合物等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2、讲练结合,在练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化学式。 3、教学化学式书写后,可总结出适合的记忆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本课有关的元素符号、单质、化合物等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1、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碳、氧、氢、氮、氯、钠、镁、铝、铁、氦、氖 2、根据物质名称区分下列物质分别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 水、氧气、二氧化碳、氯化钠、氯化钾、氢氧化钙、氮气 3、引入:从练习 2 我们知道如果用文字和词汇来表示一个化合物,往往需要写一行字, 还不能看出物质的确切组成, 但是使用化学符号则要简短得多, 而且可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 果。 本节课要学习又一种化学符号――化学式。 二、教学新课 (一)化学式概念的建立 1、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设疑]化学式怎样才能表示出物质的确切组成呢? [投影]从不同角度看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的组成图片。 从组成物质的元素看:二氧化碳气体里面只有两种元素,C 元素和 O 元素;从组成物 质的粒子看: 二氧化碳气体是有无数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分子图中表示出 C 元素和 O 元素 的原子个数比为 1:2。因此,二氧化碳这种物质和二氧化碳分子都可以用 CO2 来表示。 [讲解]由此可见,化学式要正确表示物质的组成,必须知道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并且 知道这些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怎样。 [板书]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叫化学式。 2、读图(尝试写一些由简单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化学式) 阅读教材 P29 页提示和 P30 页图片,完成练习。 (二)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建议通过分析练习中发现的问题引入) 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1)投影并讲解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首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 再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表示出 1 个单质分子的 原子个数(早经人们实验测定的已知数据)。 ②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这样, 这类元素符号又增添了一种含义:可以表示某些物质。 (2)指导学生根据以上规则练习写几种单质的分子式: 氦气、氖气、氩气三种稀有气体(均有单原子构成)。 氧气、氮气、氢气、氯气四种气体(每个分子里含有两个原子。) 臭氧气体(分子内含有三个氧原子)。 金属铝、金属铜、金刚石、固态磷。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1)投影并讲解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①先按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 一般把氧元素符号排右边, 另一种元 素符号排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把金属元素、氢元素 符号排左边,非金属元素符号排右边。(指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然后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分子个数。 直接由离 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常用离子的最简整数比表示。 (2)指导学生根据以上规则练习写几种化合物的分子式: 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氯化氢(分子里各有两个原子构成)。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水(分子里有三个原子构成) 氯化钠、硫化锌(各组成离子的比例均为 1:1) 3、思考:液态氮的化学式怎样写? 讨论后得出:不同状态下的同一物质组成相同,因此化学式也相同。 (三)化学式的读法 引导学生对照前面列举的物质名称和化学的书写顺序,归纳出一条规律:“读、写顺 序相反”,即由右向左读作“某化某”,如: HCl 读作氯化氢; ZnS 读作硫化锌; NaCl 读作氯化钠; MgO 读作氧化镁; CO 读作一氧化碳;CO2 读作二氧化碳; SO2 读作二氧化硫; SO3 读作三氧化硫; 随后小结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要读出化合物化学式里元素的原子个数(包括“1”也要 读出来);什么情况下不读出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巩固拓展: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六(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能用符号表示离子或带电原子团。 教学建议 1、强化分子组成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强调三种搭配方式 宏观(物质)----宏观(元素) ,宏观(物质)-----微观(分子) 微观(分子)-----微观(原子) 。 一、复习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金属铝、水、氧气、氦气、二氧化碳、氯化钠、氮气、固态磷 2、读出下列物质化学式的名称。 HCl、 ZnS、 KCl、 MgO、CO、SO3 二、教学新课 (一)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 Cu 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2、读图: “CO2”这个化学式给你传递了什么信息? [提问]你看到“C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CO2――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 (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 2、重点学习原子团。教学过程 [提问]“CO2 ”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2)物质的组成元素――CO2 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因此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 (3)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CO2 表示这种物质中碳、氧两种元素原子个 数比是 1:1。 [思考]NaCl 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这个化学式表示哪些意义呢? 说明: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化学式不再表示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是离子个 数比。 [思考]CO2 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CO2 除了能表示出上述 3 个意义外, 还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说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又叫分子式。CO2 除上述 3 个意义外,还能表示物质的 1 个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讨论] 2 个二氧化碳分子怎样表示呢? 2CO2 表示 2 个二氧化碳分子 3、 区分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系数和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角码 (或称指数) 所代表的不同涵义。 例如: O2 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二个氧原子结合在一起构成。 2O2 表示二个氧分子,每个氧分子各由二个氧原子结合在一起构成。 2O 表示两个单独的氧原子。 4、[投影]小结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种物质, ②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由此可知该物质属于化合物还是纯净物) ③还表示组成该物质各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个数比。 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还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二)离子的符号 1、学习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引入]我们已经能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出分子和原子,那离子该怎样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呢? [思考]什么是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提示]由于阴阳离子带异性电荷,故要用正、负号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表示出来。 [讲解]离子符号是在形成该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投影]海水中所含的部分离子:Cl 、Na 、Ca 、Mg [讲解]Cl 表示带 1 个正电荷的氯离子;+ + 2+ 2+Na 表示带 1 个正电荷的钠离子; Ca 表示带 2 个正电荷的钙离子; 2、学习常见的原子团2+Mg 表示带 2 个正电荷的镁离子。2+[讲解]有些离子的组成不止一种元素,如(OH )和(SO4 ) 。象这种由 2 种以上元素原子组 成的离子称为某某根离子,是带电原子团。-2-[投影]常见的原子团[巩固记忆]老师带读上述原子团后,让学生独立记忆。然后举行小组抢答比赛:老师读原子 团名称,学生写符号;或老师写符号,学生读其名称。 三、课堂小结巩固拓展: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六(第二课时)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学会 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化合价的方法。 2、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 规律。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 2、指导记忆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常见元素(16 个)的化合价。 3、了解原子团化合价的 3、简化处理化合价的概念,强化化合价的记忆。明确离子符号化合价的不同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引言】至今,我们已学过许多物质的化学式,其中有单质,也有化合物,当然化合物的种 类要比单质多得多。本节课我们把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放在一起,作些比较,看看还能从中 总结出点什么,学一些新的知识,好不好? 【投影 1】书写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氯化氢、水、氨气、甲烷、五氯化磷、三氧化硫 (“氨气、甲烷”老师可以适当提示) 【投影 2】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完成下表【提问】为什么水的化学式写作 H2O,而不是 HO2 或 HO2?为什么氯化氢的化学式是 HCl,而 不是其他形式? 【讲解】研究表明,这些元素在组成这些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元素在 相互化合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鉴于此,作了一个规定 H(+1)、O(-2)、Cl(-1)、N (-3)这些数值叫化合价。 【投影】化合价:我们把“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二)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投影】化合价用带有“+、-”号的数字来表示,标注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1 Na +2 Mg +3 Al +1 H -2 O -1 Cl +2 Ca思考: 知道了一种元素的化合价 (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 怎样推出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 讲解:化合价只有在元素相互化合时才表现出来,它是元素的性质之一。化合物中各元素化 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练习:推算教材 34 页思考题中各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 (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阅读教材 35 页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观察讨论一下化合价有何内在规律特点。 (1)元素的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金属元素通常只有正价;而非金属元素一般既 有正价又有负价。 (2)许多元素有变价。 2、记忆各元素的化合价 同学怎样来记忆化合价呢?我给同学们编了一个口诀。 钾钠银氢正一价, 钙镁钡锌铜为正二价, 铝为正三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 氧硫都是负二价, 还有其他可变价。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 3、标化合价练习: NaCl MgCl2 AlCl3 MgO Al2O3 H2O检验各化学式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是不是为零。 (四)原子团的化合价 1、计算教材 35 页中各原子团的化合价 C、N、S、P 这些元素有可变化合价,具体在原子团中的表现应说明后学生才能计算。 2、探索原子团的化合价有什么规律?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是相等的,离子所带的电荷的正负与元素化合 价的正负相一致。 3、记忆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4、探索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有何区别? 【投影】Na 、Mg 、Ca 、O 、Cl+ 2+ 2+ 2-讲解不同之处:(1)标注位置 (2)“+、-”号的顺序 (3)数字为 1 时是否省略 (五)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讲解】写出氧化纳的化学式:先写元素符号 NaO,并在元素符号上方标出化合价 再根据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Na2O 【练习】写出硫化锌的化学式 , 【小结】化合物书写口诀:正前负后、上方标价、交叉填数、约简检验。 三、课堂小结:完成教材 36 页填空题,归纳出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则。巩固拓展: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六(第三课时) 》二课时) 》 。第 7 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 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3、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4、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二、教学重点: 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三、教学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1、大小不同的圆纸 2、投影仪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活动 (1)至少查阅一个氢原子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一个氧原子质量 (2)谁能快速说出同位素的概念,到现在为止已发现了几种元素,又有多少种原子 (3)你能告诉我“C”、“2H”、“3H2O”、“Na ”的含义吗?+ 2、讲述。从查阅的资料我们发现,原子的质量极小,每种元素都有同位素,在 110 多 种元素中远远不止 110 多种原子,不同的原子又有不同的质量。那么,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 把元素符号与量联系在一起?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小游戏:称一称 (1)左边 16 位同学(第一大组),右边 12 位同学(第四大组),中间二、三大组的同学 作为横梁,启问:在数量上能否使这台天平保持平衡?(不能)则左边与右边的数量比是多 少? (2)左边 16 位同学(第一大组),右边 1 位同学(第四大组),中间二、三大组的同学作 为横梁,启问:在数量上能否使这台天平保持平衡?(不能)则左边与右边的数量比又是多 少? 小结:从上述小游戏我们发现,两者都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但两者的数量关系却发生了变 化,从一个分数变成了一个整数。 2、小制作: (1)制作一个大圆,代表一个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 6 的碳原子 C―12,已知该原子的质量 为 1.993×10―26千克,取其 1/12 的质量为 1.661×10―27千克。(2)再制作一个比小圆,代表一个氢原子 思考:一个小圆和一个大圆的 1/12 的比值是多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及图 1―36,计算得出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 量。 3、教师小结:(投影) (1) 国际上规定以含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的 1/12 作为标准, 其他原子的质量跟 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是 1,符号为 1(单位为 1, 一般不写出)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换算式为: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实际质量×12/作为标准的碳原子的实际质量 读表:下表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后小结 (1)一个质子的质量与一个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电子的质量很小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和中子数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知道第三个量。 讲述:知道了元素符号后,可以直接从元素周期表或从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 3)中查出元 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每一大组请分别查出下列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投影第二章 第 1 节 空气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2、了解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的利用 二、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利用 三、教学难点: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 四、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线香、石灰水、空气、红磷、水、火柴、玻璃管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2、多媒体辅助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探究了水的性质、用途,本节课开始我们将探究另一种物质――空气。 (二)新课探究 启问:到现在为止,你知道或你猜想空气里有哪些物质? 生: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启问:你能用实验方法加以验证吗?(或者看到过的现象加以说明) 生: (小学常识课里的实验说明氧气的存在,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夏天从 冰箱中拿出棒冰一会儿,棒冰纸外有小水珠) 师:演示课本 P44 实验 1、2、3、4,学生观察思考: (1)比较两根线香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通过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3)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整(盛洁净的空气瓶中的线香燃得较旺,盛人呼出气体瓶中的 线香燃得较暗,并很快熄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氧气和二氧化碳) 启问:除了上述物质以外,空气中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请看录象,并思考,空气的成分 有哪些? 生:空气的成分: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 启问:空气的成分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师:演示课本 P45 实验 1、2、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思考: (1) 到 (2)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观察 。 火焰熄灭后, 振荡集气瓶, 打开夹子, 观察到 。(3)实验说明 ; 瓶内水位 ; 。消耗的气体跟剩下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整(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水经导管由烧杯流入集气 瓶,上升,1∶4;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整个空气体积的 1/5) 师:经过科学家们的精确测定:师:知道了空气的成分后,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空气中的各种物质有哪些用途? 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 (三)课堂投影练习,反馈讨论内容 1、急救病人等提供呼吸需要 2、气焊、气割、炼钢等帮助燃烧需要 3、 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 。 和汽水,固态二氧化碳 。 。4、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工原料,可用于制 又叫 ,作 剂,还可用于 5、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常用作 制成各种用途的电光源,如 、。在通电时能 、 、 等。,可小结并指出:1、空气中的氮气被豆科作物根瘤菌固定后能够成为作为的氮素养料;2、 灯管中充入氩气,通电时会发出紫蓝色光,充入氖气,通电时会发出红光,充入氦气通电时 会发出粉红色光,石英玻璃管中充入氙气,通电时会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称 作“人造小太阳”;3、煤、石油燃烧产生的烟、废气,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会对空气造成 严重的污染。 (四)例题讲解 〔本题参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27 第 11 题〕 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示意图。① 实验中,燃烧匙里要盛过量的红磷的原因是?② 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的后论外,还可得出氮 气 、 、 性质。 。③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溶于水后的溶液呈酸性的方法是:分析和解:反应完全后,水位只能上升 1/5,充分说明了 氮气没有参加反应和氮气难 溶于水的性质;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在溶液中滴加指示剂。 ① 红磷过量才能将钟罩内空气中的 O2 消耗完全, 测出的 O2 的体积才更接近空气体积的 1/5; ②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③将燃烧匙中的白色固体加入一支试管中,再滴 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溶于水中的溶液呈酸性。 学生课堂小结: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五)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空气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大约含有 21%的氧气”是指 100 克空气中含有 21 克氧气 B、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空气的主要成分比较固定,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D、空气是有一种物质组成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从实验得出空气是由( A、二氧化碳和氧气组成 C、氮气和氨气组成 )B、氮气和氧气组成 D、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组成3、每当夜幕降临,浦阳江两岸五彩缤纷的霓红灯在闪烁,流光溢彩,你知道这些灯管 中充有什么气体吗?它们的原理是什么?这些气体是空气组成部分吗? 4、在灯泡中充有下列气体,可延长灯泡的寿命(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 D、氢气5、空气中的成分是①氮气 ②稀有气体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其他杂质气体。按体积分 数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②③① )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B、②①③④参考答案:1、C2、B3、充入了稀有气体,它是利用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各种 5、A)不同颜色的光的原理制成的,稀有气体是空气的一种组成部分;4、B第二章 第二节 氧气与氧化(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 法。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准备: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 石灰水、氧气、火柴。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 五、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 不是用肉眼去看?(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无色的。) 氧气是无色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是物理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 【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 出示两瓶无色气体: 一瓶是空气, 一瓶是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②想一想,空气和氧气有味吗?③如何区别这两瓶气体?(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发 现一瓶燃烧得更旺,这是氧气;另一瓶基本不变,这是空气;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区别氧 气和空气) 提问: 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靠腮呼吸。氧气 来自水中。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培养学生观察和思 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 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 物质在 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观察、思考。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点燃1.碳+氧气 → 二氧化碳2.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3.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 气体。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 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诸暨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 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总结反应表达式, 【板书】 点燃 → 二氧化硫2.硫+氧气【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放在燃烧匙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观察并描述现象 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物质――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 点燃3.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为何要这样做?(集气 瓶底放有少量水,防止集气瓶炸裂) 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一根火柴,一端系在燃烧匙的铁丝端,点燃火柴,当火柴将 要烧完时立即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 点燃 4.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投影】课堂练习 〔该题改编自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30 第 2 题) 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 (A)镁带 (B)红磷 (C)硫粉 (D)铁丝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 (A) 硫粉 (B)铁丝(C)木炭 (D)镁带分析和解:要求学生在实验时注意观察,看清实验现象。1、C 2、A 【问题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 我们可知, 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 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习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若木条重新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六、随堂检测题 1.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用火柴去点燃 (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D)闻氧气的气味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 (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 (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3.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 (A)难溶于水 (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 (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4.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可燃性 (B)能支持燃烧 (C)不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小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碳气体 (C)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白雾是五氧化磷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参考答案:1、B;2、B;3、C;4、B;5、D) 七、课外巩固: 更多练习请参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科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28-33(浙江教育 出版社出版)第二节 氧气与氧化(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 念。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 迁移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三、教学用具: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铁架台(带铁夹)、烧瓶、双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 灯、药匙、火柴。 四、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近年来,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以得到含 氧量较高的氧气。 【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①单用过氧化氢实验,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②单用二氧化锰实验,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③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实验,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 发生变化。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 的发展。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这种物质叫做催化剂。工业上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料: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二氧化锰 (2)原理:过氧化氢 → H2O2 领悟 水+氧气 H2O O2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引伸】 实验室还可利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来获得氧气, 也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分 解氯酸钾来获得氧气,原理如下: 高锰酸钾 →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出示高锰酸钾样品,观察色态) 二氧化锰 氯酸钾 → 氯化钾+氧气(出示氯酸钾样品,观察色态)知道了原料和原理后, 读图讨论: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 气?(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板书】 1、仪器: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需用铁架台(带铁夹)、烧瓶、带导管的双孔塞、导管、 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 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讨论: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用排水法 收集时导管略伸入瓶口,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培养正确的实验 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讨论: 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如何检验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 【投影】课堂练习: 〔1、2、3 题改编自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30 第 8、9 题) 1.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用火柴去点 (B)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气体 (C)用鼻子去嗅气味 (D)用天平称量 2.下列有关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过氧化氢受热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过氧化氢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3.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 ( ) (A)纯净的过氧化氢(B)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纯净的二氧化锰 (D)水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要求; 了解工业制取 氧气的原理;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两个反应,得出正确结论。 五、随堂检测题: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2、用过氧化氢分解解氧气时,若不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产生氧气 C、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减少 B、产生氧气的速度很慢 D、产生氧气的速度加快 ))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A、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C、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B、只能用排水法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 D、氧气4、下列气体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A、稀有气体 B、氮气C、二氧化碳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无须用到的仪器是( A、橡皮塞 B、滴管 C、烧瓶D、导管(参考答案:1、C;2、B;3、A;4、D;5、C) 七、课外巩固: 更多练习请参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科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28-33(浙江教育 出版社出版)第二节 一、教学目标 :氧气与氧化(三)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然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 系。 2.在学生了解以上氧化反应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 作用的辨证思想。 二、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烧杯、球胆、玻璃管、薄铜片(或铝片)、试管。白磷、红磷、热水(60 以上)、氧 气。 五、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从初一科学书中巳经知道生物需要呼吸, 实验可以知道, 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比吸 进的空气中的氧气减少了许多,那么呼出的气体中增加了什么气体? 【演示实验】 用吸管向盛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 【问题讨论】 人通过呼吸为什么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这是因为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发生了反应。 【板书】一、呼吸作用 氧化反应 【小结】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表示式: 呼吸作用: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 有机 物中的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称为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可用下列式子来表示: 酶 葡萄糖+氧气 → 二氧化碳+水+能量 其实自然界中有许多物质会与氧气反应,你能举例吗? 讨论后小结并引出: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 氧气具有氧化性。 如铁生锈、生物呼吸、铜生锈等与氧气反应是缓慢进行的,有些短期内还不易察觉,我 们叫缓慢氧化。而有些如镁带燃烧、硫燃烧则进行得相当剧烈,是快速氧化。 【板书】燃烧:这些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我们 叫做燃烧。下面我们对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解释。 【问题讨论】 为什么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怎样使铜片上红磷 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演示实验:热水下白磷的燃烧 由上述实验可知,欲使可燃物质燃烧,需具备什么条件?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或超过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根据观 察回答: 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 而水中白磷没与氧气 接触,铜片上红磷燃烧的温度可能不够。 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向水下通入氧气 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问题讨论】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与纯氧中燃烧现象不同?为什么小木块、刨花比大 木块好燃烧? 分析讨论后,学生可能回答:氧气多少不同;可燃物的性质不同。学生会错误认为是刨 花的着火点低。小、薄的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剧烈。(进一步理解 巩固燃烧的条件。 深入理解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 【板书】 三、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问题讨论】 50 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的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 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油库、面粉厂、锯木厂、纺织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 要严禁烟火? 【板书】 四.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骤然产生大量气体,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通过分析,对比记下所得的结论。) 议论分析得出: 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 遇明火会 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加深理解产生不同燃烧现象的原 因。进行生产、生活的有关安全教育。) 【投影】 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问题讨论】 易燃物堆放太多、 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 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 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问题讨论】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对能引发燃烧估计不到。发光放热程度、反应 的速率、起始原因有区别;但都属氧化反应,都放热?? (发现问题,指导分析,初步认 识缓慢氧化的普遍存在。) 指导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会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投影】 例题: 〔该题改编自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30 第 4 题) 下列说法: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 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 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 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 B、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分析和解答: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这种反应不易察觉,速度较慢,属于 氧化反应,同时放出热量。例如: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 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急速燃烧若是大量的反应物, 产生大量气体放出大量热量, 且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就会发生爆炸,所以正确的答案是 C 【投影】常见易燃物、易爆物安全教育幻灯片。 例题: 〔该题改编自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30 第 5 题) 下列标志你认为可以贴在加油站的标志是( ) A、① C、① ④ 分析和解答: B、② ④ D、①③④ 图示含义:①加油站内不允许点燃火柴,② 不允许带火柴, ③不允许在加油站内放鞭 炮,④ 加油站内不允许吸烟 六、随堂检测题: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 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的相同点是( ) (A)都产生热 (B)都发光 (C)都很剧烈(D)都需达到着火点 3.下列变化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 (A)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酒和醋的酿造 (D)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4.白磷的着火点 40 ,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D)煤油中 5、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引起的是( ) A、采摘来的茶叶堆在一起会发热 C、打足气的车胎在热天爆破 B、汽油遇火燃烧 D、锅炉爆炸 答案 D(参考答案:1.D 2.A 3. 4.D 5.A) 七、课外巩固: 更多练习请参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科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28-33(浙江教育 出版社出版)第二节氧气与氧化(四)一、教学目标 : 1.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2.在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概括出灭火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懂得一般的自救措施,培养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培养安全意识。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干粉灭火器 简易酸碱灭火器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过生日时,吹燃着的蜡烛、一吹就灭,而炼铁时用鼓风机鼓入的风力越大炉火却越烧越 旺,这时为什么? 分析和解答:1、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2、一支蜡烛燃烧,放现的热量少,一 吹就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当然蜡烛就熄灭了;在炼铁时,炉内燃料燃烧多,放出热量 多,吹风不会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鼓风机鼓风,反而起到供给充足氧气的作用,所以 会越烧越旺。 〔引入并进行探究〕:燃烧与缓慢氧化的异同? 〔探究后归纳〕: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放热。不同点:燃烧反应速率快,氧化剧烈, 能发光。缓慢氧化反应速率缓慢,不能发光。 〔讨论〕:剧烈氧化、缓慢氧化都可导致火灾发生, 我们应怎样来灭火? (根据燃烧的条件, 概括出灭火的原理,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读图并思考〕:图中分别用什么方法灭火?水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灭火?油库、电器、 电线燃烧着火应当如何灭火?介绍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教师演示,并让各小组派一名学生上来操作。 【投影】例题: 〔该题改编自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31 第 7 题) 1、灭火时,常采用下列方法:①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②清除或移开可 燃物;③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A、草原着火时,常在燃烧的草场周围割除草,打出一条防火道。( ) B、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灭火。( ) C、房屋着火时,喷洒大量冷水。( ) D、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 分析和解答:可燃物燃烧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而 灭火只要使其中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即可达到目的。 灭火时, 对于易于降温至可燃物着火点以 正气常采用①;对难以降温易发生事故的常采用②;也可两者兼用,如果这两种方法均不易 采用,也可采用第③种措施。A、② B、③ C、① D、③ 〔讨论〕:发生火灾,如何进行自救? 〔讨论后归纳〕: [1]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定,首先了解火源的正确位置,其次及时拨打“110”报警 求助。另外,如果火势扩散,应尽快通知家人、邻居设法离开现场,沿途要关上大门,以减 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切勿乘电梯或升降机,也不要去灭火。 [2]如果无法离开现场,应采取下列措施: (1)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2)封闭房门并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 (3)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口 (4)迅速转移到阳台,大声呼救,或用绳索下坠。 【投影】: 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 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 窗?为什么?从火灾中逃生时,常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分析和解答:不需要。因为打开所有门窗,会使室内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燃 烧会更旺(或容易造成火势蔓延)。防止燃烧产生的烟尘吸入体内。 【投影】课堂讨论探究: 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我们一起探究下列情况下的灭火条件。 (1)吹灭生日蜡烛时,你想过蜡烛熄灭的原因吗? (2)根据灭火的知识,你认为家庭装修时采用的材料应符合什么条件? (3)森林起火,常用鼓风机吹、飞机投沙、制造隔离带等方法灭火,你能说出用这些 方法的理由? (4)酒精灯能用吹灭吗?为什么?应该怎样熄灭酒精灯?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多用阻燃材料,大力发展绝燃材料;用鼓风机吹是利用大风 带走大部分热量从而使着火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飞机投沙是用覆盖的方法隔离着火 物、制造隔离带是将易燃物撤离燃烧区;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否则易 引起灯内酒精燃烧而发生爆炸危险) 各实验小组根据书本要求制作一个简易酸碱灭火器,教师加以指导。 六、随堂检测题: 1、下列操作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柴草、秸杆着火用水泼灭 B、汽油着火用水浇灭 C、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布扑灭 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2、在海湾战争期间中,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着火,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 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火焰温度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3、 发生火灾时拨打的求救电话是( ) A、120 B、119 C、121 D、110 4、1995 年 12 月 8 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有 288 名中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 全国。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该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下层起火, 火势凶锰无法扑灭。 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 前进,寻找安全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5、现在城市家庭使用管道煤气作燃料已经十分普遍,煤气管道泄漏是十分危险的。请 你就以下内容提出建议:如何让已在厨房忙碌的人们知道煤气发生泄漏了?若发生煤气泄 漏,应该如何处理?要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参考答案:1、B 2、C 3、B 4、B 5、添加少量有特殊气味的气体、及时关闭阀门,以 断绝可燃物的来源、不能,因为电火花可能引爆混合气。) 七、课外巩固: 更多练习请参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科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28-33(浙江教育 出版社出版) 第二节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粉状固体的取用方法氧气与氧化(五)2、初步学会导管与橡皮管、导管与玻璃管、导管与橡皮塞的连接 3、初步学会制取装置的装配及连接顺序:从左到右、从下到上 4、初步学会装置气密性的检验 二、教学重难点: 1、 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2、 学习研究氧气性质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大试管、单孔橡皮塞、橡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附铁圈) 坩埚钳、酒精灯、玻璃片、燃烧匙、木条、火柴、铝箔、测电笔、 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棉花 四、实验指导: 1、玻璃仪器和零件的连接 ①连接玻璃导管橡皮管 要点:连接时,左手拿橡皮管,右手拿玻璃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稍稍用力即 可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示范)注意方向要一致。 ②玻璃导管连接橡皮塞 要点:根据塞孔的大小及实验要求先定玻璃导管的式样、长短及口径大小。把玻璃管 一端用水润湿,左手握橡皮管,右手握玻璃管,稍稍用力转动,插入孔里(示范)注意不在 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 2、装配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示范) 要点:装配仪器:从左到右、从下到上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用双手紧贴试管中下部外壁一会儿,发 现有气泡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溶解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