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56÷3+113求该题求阴影部分面积奥数题简便算法

2014学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四会市龙湾学校备 课 本班 别:三年级(1) (2) 科 目: 数 学 任课教师: 李 成(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1 课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学 析 教 法 具 题时计 划日第1周 第 课 (第一章、 第一单元) 1 节 第 1 课时 年 月 第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点 点 法测 量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第 2―3 课 型 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 1 至第 2 题。例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 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投影、尺子教学过程: 一、 听算: 7×9= 25+30=10×8= 36―6=10÷5= 56+44=12÷6= 29-9=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 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 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21 厘米、宽大约是 14 厘米、厚有 1 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 1:因为 1 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 21 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 14 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 1 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2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 1 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 1 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 1 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 1 厘米和 1 毫 米,你 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 1 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 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 1 厘米 里面有 10 个 1 毫米。 板出:1 厘米=10 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 3 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作业布置: 第 5 页第 1、2 题教学后记:3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教 分 学 析 教 法 具 法时计 划年 月 日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2 课时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点 点分 米 的 认 识 教材第 4―第 7 页的内 课 型 容例 2 通过动手实践, 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 位。 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动手实践, 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 位。 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投影、尺子教学过程:听算: 5×6= 95+5= 7×8= 23+27= 5÷5= 30―5= 4÷4= 25―15=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 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 、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 1 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 0 刻度到刻度 10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分米, 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 1 分米。 板出:1 分米=10 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 约是 1 分米。4 4、用手比划 1 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 9 分米( ) (2)一张床长 5 分米 ( ) (3)小明高 14 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 2 分米也就是 20 厘米 ( ) 3、填空: 5 分米=( )厘米=( )毫米 30 毫米=( )分米 40 毫米=( )厘米=( )分米 2 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 4 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分 米 的 认 识 1 分米=10 厘米作业布置: 第 6 页:第 4、5 题 教学后记:5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时计 划年 月 日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1 节 第 3 课时千 米 的 认 识 B:7 页例 3认识千米,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 1 千米等于 1000 米。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点 法 法 具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教 材 分 析难 教 学 教教学过程:听算: 6×6= 16+4= 9×7= 40+20= 8÷8= 55―50= 9÷3= 25―5=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 外环线 6 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 21 千米、灵山 23 千米的意 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 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 6 千米, 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 约是 1 千米,1 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 1 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 200 米,5 圈就6 有 1 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 5 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 1 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 千米=1000 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 1 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板书设计:千 米 的 认 识 B:7 页例 31 千米=1000 米作业布置: 第9页 第 1、2 题教学后记:7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难 材 教 分 学 析 教 具 法 法 点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1 节 第 4 课时千 米 的 认 识 第 8 页例四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 1 千米的长度概念。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 1 千米的长度概念。 体验 1 千米有多远 体验 1 千米有多远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加深理解 1 千米的长度概念教学过程: 听算: 12―6= 15―14= 28―8= 19―12=36+14=14+10=24+4=26+4=6×5=6×7=6÷3=8÷2=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 1 千米有多长,1 米、1 分米、1 厘米、1 毫米呢? 2、填空: 1 千米= ( )米 1 米=( )厘米 1 米= ( )分米 1 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 10 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 100 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 100 米有多远。8 3、汇报: (1) 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 100 米你走了几步, 如果你走 1000 米大约走 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 100 米,10 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 100 米? 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 1000 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 1 千米的路程, 数一数你走了几步, 看一看 1 千米有多远 。板书设计:千 米 的 认 识作业布置: 第9页 第3题教学后记:9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难 材 教 分 学 析 教 教学过程: 听算 具 法 法 点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节 第 5 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第 8 页例 5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投影100―50=50―25=30―20=25+25=15÷5=25÷5=30÷5=36÷6=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 (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 ,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 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 (二把锁分别标上:400 厘米,5 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 分米、4 毫米、5 毫米、4 米、50 毫 米) ,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 千米、 5000 米) ,下面这里有 4 把钥匙(3000 米、300 米、5 千米、50 千米)10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 5 千米-2000 米、1000 米+4 千米 6 把钥匙分别是:3 千米、5 千米、 3 米、5000 米、 5 米、3000 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 看一看大树有多高。 (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 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 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 200 千米。他们早上 8 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 50 千米,中午 12 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第 8 页例 5作业布置: 第 10 页: 第5题教学后记:11 课第 课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析 教 教学过程: 具时计 划年 月 型 日 教材第 11 页至 课 例 6、7周 第 题课(章、单元)第节 第 6 课时 吨 的 认 识 第 13 的内容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学 点 点 法 法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听算: 66+34= 8÷4= 55+30= 14÷7= 35+65= 20×2= 65―15= 30×3=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 测它的质量。 (2) 、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 、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 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 ,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 3、认识吨,建立 1 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 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 6。12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 吨=1000 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 1 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 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吨 的 认 识教材第 11 页至第 13 的内容例 6、7(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 吨=1000 千克作业布置: 第 13 页:第 2、题教学后记:13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难 材 教 分 学 析 教 教学过程: 具 法 法 点时计 划年课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7 课时生活中的数学 第 13 页月型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 ,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投影听算: 36÷6= 24÷6= 35÷7= 16÷8=12×2=13×3=14×2=15×3=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1 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 1 克、1 千克、1 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14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 8 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 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 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 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 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 40 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 大约是 2 千米。 三、全课总结: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作业布置:第 13 页第 13 页内容教学后记:15 第 8-9 课时 第一单元练习班别: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___得分:_______一、 口算(另卷,每题 0.1 分,共 6 分)二、 知识之窗(填空,每空 0.5 分,共 15 分) 1. 3 厘米=( )毫米 ( )厘米=5 分米 3 厘米 5 毫米=( )毫米 6 千 米=( )米 100 毫米=( )厘米 ( )米=4 千米 40 毫米=( )厘米 10 千米=( ) 米 100 毫米=( )分米 6 千米 300 米=( )米 2. 1 吨=( )千克 ( )千克=5000 克 4 吨=( )千克 9000 千克 =( )吨 ( )吨= 2000 千克 3000 克=( )千克 3.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瓶酱油重 1( ) 卡车载重 8( ) 三年级学生重 30( ) 机场跑道长 约 3( ) 桌子高 85( ) 大头针长 22( ) 4. 明明绕学校操场跑两圈是 400 米,还差( )正好是 1 千米。 5.量数学课本的厚度,最好用( )作单位,量学校操场的长度,最好用( ) 作单位。 6.一张白纸约重 3( ) ,一头大象约重 2( ) ,一个西瓜约重 4( ) 。 7.人们测量较小的长度时常用( )作单位,测量下面线段的长度。 长 ( ) 三.我会连(找出合适的单位用线连起来,每题 2 分,共 8 分) 一座桥长 15 米 数学书厚 125 厘米 小青的身高 5 千米 一幢楼房高 8 毫米 四、谁是谁非(对的打√,错的打× 。每题 1 分,共 7 分) 1.一枝铅笔长 18 米。 ( ) 2.数学书宽约 17 厘米。 ( ) 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 10 分米。 ( ) 4.一辆长安小货车载重 1 吨。 ( ) 5.新城小学到万江汽车总站约 4 千米。 ( ) 6.一头猪重 100 千克。 ( ) 7.一头成年蓝鲸重 30 千克。 ( ) 五、我会画(每题 2 分,共 6 分) 1. 画一条长 42 毫米的线段。16 2. 画一条长 1 分米 2 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 7 厘米短 5 毫米的线段。 六.计算(共 28 分) 1.计算。 (每题 2 分,共 20 分) 6 吨 200 千克=( )千克 1 米―3 分米=( )分米 7 千米―5000 米=( )米 8 毫米 + 2 毫米=( )厘米 82 厘米―52 厘米=( )分米 3 厘米 + 2 毫米=( )毫米 1 吨―700 千克=( )千克 6 吨―2000 千克=( )千克 5200 千克―3200 千克=( )吨 200 千克+1800 千克=( )吨 2.在( )里填上“=”、“<”、“>”。 (每题 1 分,共 8 分) 2 吨( )960 千克 1000 克( )3 千克 45 克( )3 千克 2050 克( )2049 千克 4 千米( )4200 米 100 毫米( )1 分米 15 吨( )15 千克 5000 千克( )5 吨 七、快乐 ABC(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每题 2 分,共 10 分) ) 1.最轻的是( ) 。 A.7000 克 B.2 吨 C.2 千克 2.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 800( ) A.米 B.分米 C.千米 3.2 袋水泥重 100( ) A.千克 B.克 C.吨 4.我步行 1 小时能走 5( ) A.千米 B.分米 C.厘米 5.1 吨铁和 1 吨木材相比( ) A.铁重些 B.木材重些 C.一样重 八、生活多彩园(解决问题,1、2 题各 6 分,3 题 8 分,共 20 分) 1.在一辆载重 2 吨的货车上,装有 3 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重 600 千克, 这辆车超载了吗?2.菜店运来 6 吨大白菜,上午卖出 3000 千克,下午全部卖完。下午卖出大白 菜多少千克?3. 从体育场到邮局, 怎样走正好是 1 千米? (在图上把路线画出来, 再计算。 )17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难 材 教 分 学 析 教 具 教学过程: 一、听算: 法 法 点时计 划周 第题课(章、第二单元)第 1 节 第 10 课时 年 月日万以内的加法 万以内进位加法 课 型 B;16 例 1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 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 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 要向前一位进 1, 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 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 1。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 要向前一位进 1, 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 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 1。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 进位的加法题.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投影、课件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 上进上来的 1。 二、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 ,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1、教学例 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 98+25 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 先加哪一部分, 单根的 8 根和 5 根怎样加?给 8 根小棒凑几根就是 10 根? (8+2+3=13) 满了 10 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 个 1 根捆成 1 捆,也就是 1 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 捆加 2 捆再加这 1 捆,一共有 12 捆小棒零 3 根。 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 里来的?18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 10 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 1 个十。 2、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 十位对齐。 )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3、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 (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 1 或忘加 1。 三、练习 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 85 元,书包 48 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万以内进位加法 B;16 例 1 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 位对齐。 )作业布置: 第 17 页: 第 1、2 题教学后记:19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难 材 教 分 学 析 教 教学过程: 1、听算:600+800= 900+100=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11 课时3 位数加 3 位数连续进位加 B18 例 2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点 法 法 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3 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 要向前一位进 1, 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 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 1。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 要向前一位进 1, 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 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 1。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 进位的加法题.投影、课件=500+300=100+200= 300+600= 100+100= 200+500= 2、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 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 吗? 3、估算 599+800 900+10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估算 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 很快估 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 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 下面让我 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 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20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 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 (700 ) 问: 如果精确计算, 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 284不到300, 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 0) 2、笔算 师: 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 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 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 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 国爬行类和鸟类、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 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 的动物,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 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 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做一做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板书设计:3 位数加 3 位数连续进位加 B18 例 2作业布置: 第 19 页 教学后记: 第 1、2 题21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教 分 析 学 教 法 法 具时计 划年课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节 第 12 课时练习课 B、19-21月型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点 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 则准确地计算。 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 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 则准确地计算。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 则准确地计算。 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 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投影教学过程:听算: 120+100= 30+70= 130+ 30= 50+40= 150+50= 60+40= 100+500= 70+20=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 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 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 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能不能将你的 想法告诉大家? 师: 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 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 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 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 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22 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是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 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板书设计:万以内进位加法作业布置:第 20 页:第 5 题 第7题 教学后记:23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学 析 教 教学过程: 具 法 难 教 点 法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 第 节 第 13 课时2、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例 1、2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投影课件一、复习 口算。 (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 (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 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 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 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 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问: 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 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 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 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 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 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 22 页的图与 23 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24 师: 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 图中昆 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 反 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 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 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 2 师:现在我们把 517 改成 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 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你们看这 样好不好, 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 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 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 边讲边板书。 把讲解权交 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 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 25 页第 1、4 题 4、判断对错: 321 628
-93 ( ) - 473 ( ) - 2538 ( ) - 847 ( ) 238 145 板书设计: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例 1作业布置: 810-466= 957-679= 258+553= 教学后记: 445-277= 356+626= 865-578= 342-274= 445+385= 468-389= 531+975= 445+369= 987-799=25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析时计 划年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14 课时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24 页例题 3月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学 教 点 点 法 法 具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充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 听算: 80-17= 42-15= 2、填空: 78=80-( 198=( ) )-( 87=( ) )-( ) 297=( 99=( )-( )-( ) ) 35-28= 63-34= 26-17= 32+25= 54+32=43-16=32-19=65-29=3、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 6 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 可得到“优胜小红旗” (课前已准备) 男生组: 748-97 女生组: 748-100+3 574+200 356-299 574+200 453-300 456+200-2 725+80-1 453-300 456+198 725+79356-300+1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男 生组题目特点。 (板书: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 的不同点,强调: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26 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三、新课教学; 出示例 3: 500-185 (2)教师指导学习方法(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3、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 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课堂作业 1、电脑出示填空: 例:+89 看作(加 90 减 1) +198 看作( +299 看作( 2、想一想、填一填 276+( (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法简 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3、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4、加法与减法简便算法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 作业布置: 5+369= 教学后记: )=276+200-3 435-( 534-( )=435-300+2 )=534-300+2 ) -97 看作( ) -299 看作( ) ))+267=267+100-3246+357= 700-264=270-144= 378-197=356+543= 485+522=820-278= 474-179=27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时计 划年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15 课时三位数减三位数练习课 2-6 题) 进一步理解减法的计算法则。 (练习六月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点 法 法 具通过学生的独立练习,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 习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理解减法的计算法则。 笔算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 连续退位减法的估算。 通过学生的独立练习,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 习成功的喜悦。 通过学生的独立练习,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 习成功的喜悦。 课件 PPT教 难 材 教 分 学 析 教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听算:70-58= 98-29= 97-19= 41-23= 70-48= 71-45= 90-18= 17+14= 18+68= 39+48=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那位同学能告诉我? 二、基本练习:我认为可以让个别学生说说计算过程,看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 情况。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700-264= 378-197= 474-179=三、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 计算 337-246= 802-674= 411-189= 600-472= 基本练习(生独立完成,几生板演,全班交流) 2、综合练习28 小平正在看一本书,这本书总共 608 页,他上周看了 255 页,这周又看了 231 页,请问小平还有多少页没看? (生独立完成,展示几生答案,全班交流) 2、 提高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39-367-233= 700-342-258= 631-431+345= 535-368+236=(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三、自主检测,评价提高 课本练习六 2、3、5、6 题 四、归纳小结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三位数练习课(练习六 2-6 题)作业布置: 599-481= 894-862= 190-107=834-776= 958-669= 787-182=569-366= 765-246= 996-819=975-883= 804-396= 298-291=教学后记:29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16 课时加减法的验算 加法验算 (教科书第 27 页例 1 的内容。 )日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点 法 法 具 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 数学的乐趣。 掌握验算方法 掌握验算方法 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 学 教 的乐趣。 课件 PPT。教 材 分 析难 教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算:56-28= 75+17= 78-69= 54+37= 72-37= 59+19= 53+28= 55-47= 96-59= 73+29=2、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互相说说,再请同学发表意见。 师: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 1 中你看到了什么? 从图 1 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 135 元的运动服和一双 48 元的运动鞋。 从图 1 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 200 元。 二、学习新课 师:全班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 1 3 + 4 1 8 5 8 3 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30 师: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加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 1:我用 183-135,看得数是不是 48。 生 2:我用 48+135,看得数是不是 183。 生 3:我用 183-48,看得数是不是 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师:一般加法验算 4 8 + 1 3 5 1 8 3 三、课堂作业: 2、计算并验算: 136+845= 385+247=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357+458= 978-199= 597+324= 467+333= 1、做一做:教科书第 27 页。板书设计:135+48=183(元) 1 3 + 4 1 8 5 8 3加法的验算作业布置:386+287= 623+277= 教学后记: 246+489=469+593=764+968=369+917= 404+513=628+183=367+353=31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17 课时减法验算(教科书第 28 页例 2 的内容。 )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点 法 法 具 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 数学的乐趣。 掌握验算方法 掌握验算方法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 教 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课件 PPT教 材 分 析难学 教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1、听算:44+39= 50+22= 70+19= 62+12= 16+23= 22+55= 57-16= 46-28= 35+17= 48-26=2、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 说一说。 生 1:爸爸买一双鞋和一个足球要 165 元钱,爸爸付 200 元钱,阿姨找给爸爸 35 元。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 (课件)昨天小明妈妈拿 200 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 共要 183 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2 - 1 0 0 8 3 1 7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32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 1:我用 200 减 17,看是不是等于 183。 生 2:我用 17 加上 183,看是不是等于 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师:减法验算用加法:183+17 三、课堂作业: 1 做一做:教科书第 28 页。 2、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 0,1,2,??9 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3、 计算并验算 468-357=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⑤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实践活动: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569-367= 785-436= 579-436=板书设计:减法验算(教科书第 28 页例 2 的内容。 200-183=17(元) 2 - 1 0 0 8 3 1 7作业布置: 467-358= 357+458= 教学后记:258-138= 797-338=653+259= 716-316=368-233= 983-327=136+845= 825-332=33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教 分 析 学 教 法 法 具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18 课时加减法验算练习课(教科书第 29 页到 31 页。 )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点 点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使学生学会加减法的验算,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掌握验算方法 掌握验算方法 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 的乐趣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听算: 54+39= 29+31= 34+16= 49+22= 18+43= 35+36= 21+79= 74+19= 37+34= 33+39=2、在正确的计算结果下面打√(P29 页第 2 题)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计算并验算 563+528= 二、综合练习 1、教科书第 29 页,3 2、教科书第 29 页,4 3、教科书第 30 页,5 4、教科书第 30 页,6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5、教科书第 30 页,7 696+241= 700-260=34 6、教科书第 31 页,8 小精灵说:用 500 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 并计算 三、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 29 页,1 四、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你知道了什么? (自己总结,小组交流) 。 板书设计:加减法验算练习课(教科书第 29 页到 31 页。 )作业布置: ①计算并验算 342-274= 468-389= 385+247= 258+553= 457-368= 978-199= 467+333= 445+369= 597+324= 258-168=②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后记:35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19 课时整 理 课教科书第 32 页、33 页。日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进一步发展学生估算意识,养成验算的习惯。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 的乐趣。 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 的正确率。 1、发展估算意识,养成验算习惯。2、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 难 点 法 法 具 作用。 进一步发展学生估算意识,养成验算的习惯。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教 材 分 析 教 学 教的乐趣。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算 40-12= 48+35= 2、谈话引入 出示主题图,问:他们在争论什么? 独立回忆“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小组内讨论,交流 二、解决问题 1、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竖式计算题 964+103= 548-430= (1)先进行估算 686+936= 783-460= 83-56= 64+36= 76-37= 56-36= 54-29= 67-60= 79-64= 38+46=(2)独立完成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36 (3)集体点评 2、复习验算 921+231= (1)验算方法 302+355= 569-366= 975-883=(2)独立完成,并验算 (3)集体讨论 3、复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八第 2 题主题图 ①说说图意 ②小组内讨论 ③独立解决问题 ④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2)整理和复习第 2 题 ①联系实际再提问 ②集体讨论 三、课堂作业: 32 页第 1 题 板书设计:整理课教科书第 32 页、33 页。作业布置: 计算并验算 160+248= 797-338= 教学后记: 515+449= 716-316= 118+377= 983-327= 865+868= 825-332=37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时计 划课 型周 第题课(章、第三单元)第 节 第 20 课时 年 月 日四 边 形 四边形的认识 (第 34―36 页 上的例 1、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 知识与能力 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点 法 的学习精神。 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的思想教育。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 的学习精神。 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学 教 法 具 的思想教育。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课件 PPT教 材 分 析难教学过程: 一、听算:14+86= 64+29= 二、主题图引入。29+33= 36+36=59+39= 13+47=36+16= 38+39=26+57= 61+19=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 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38 1 、教学例 1。 (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 (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 2。 (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四、巩固应用。 教材第 36 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2 题。 五、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 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板书设计:认识四边形)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作业布置: 用竖式计算 168+750= 361+331= 教学后记: 694-149= 515+483= 651-615= 156-25= 332+384= 878-128= 四个角39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析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21 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本册教材第 37― 38)。 ”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学 教 点 点 法 法 具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 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课件 PPT,剪刀、纸教学过程: 一、听算:37+19= 23+18=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16+49= 18+65=28+57= 58+36=23+58= 25+46=33+57= 13+47=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 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学生一 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 边形形,然后拉一拉。 (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40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三、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 (学生动手操作, 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 法。 )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四、课堂作业。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 1―3 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 5 题。 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本册教材第 37―38)。 ”作业布置: 计算并验算 995-775= 622+190= 985-807= 437+270= 136+471= 683+181= 345+427= 903-786=教学后记:41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析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22 课时周长(第 41 页上的例 1) 。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学 教 点 点 法 法 具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听算:14+49= 18+47= 二、认识周长 1.活动一26+54= 37+39=55+39= 69+19=73+17= 51+39=67+29= 69+27=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42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 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三、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 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四、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 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 获?还有问题吗? 五、练习 1.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 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 ,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板书设计: 周长(第 41 页上的例 1) 。作业布置: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用竖式计算: 763-88= 813-597= 458+279= 664-382= 696+187= 902-536= 968-713= 825-357=教学后记:43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时计 划年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23 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第 42 页― 43 页例 2、例 3)月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点 点 法 法 具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 学习成功的体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课件 PPT教 材 分 析学 教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81-57= 29+67= 2、什么叫做周长? 56+38= 90-33= 49+37= 29+44= 40-18= 73-45= 37+56= 57+35=3、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 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 可以知道?44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板:长方形周长=(长+宽)×2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板:正方形周长=边长×4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三、课堂作业: ⑴ 3 分米 6 分米 8 厘米 8 厘米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 5 分米,宽 4 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 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 4 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 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 5 米,宽是 3 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第 42 页―43 页例 2、例 3)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作业布置: 计算下面图的周长呢? 1、长方形的长是 3 厘米,宽 2 厘米。 3、正方形的边长是 5 米。 教学后记: 2、长方形的长是 8 分米,宽是 6 分米。4、正方形的边长是 6 分米。45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教 分 析 学 教 法 法 具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节 第 24 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教材 第 44 页练习十)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点 点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听算: 84+16= 58+34= 二、基础练习29+54= 38+36=19+41= 82+18=79+17= 78+13=68+29= 46+36=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P44 页 1,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P44 页,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2)全班交流。 三、综合练习 1.用 2 个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⑴独立完成46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 2 分米,用 90 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 90 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四、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板书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教材第 44 页练习十)作业布置: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教学后记:47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析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 第 节 第 25 课时估 计(教材第 45 页例 4 例 5,46 页练习)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学 教 点 点 法 法 具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 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 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 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听算: 75+19= 26+54= 32+39= 55+39= 29+37= 73+17= 42+29= 67+29= 14+49= 18+47=2、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3、用手比划一下 1 米、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分别有多长。 4、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 8 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 画得最准确。 5、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6、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 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48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 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 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三、课堂作业。 1、P46 页做一做。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2、P46 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 3、P47 页,第 1 题 4、P47 页,第 2 题 板书设计: 估 计(教材第 45 页例 4 例 5,46 页练习)作业布置: 1、P47 页,第 3 题 2、P48 页,第 4 题 3、P48 页,第 6 题教学后记:49 课第 周 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析 题时计 划日课 型课 (章、 第四单元) 1 节 第 26 课时 年 月 第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一) P49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学 教 点 点 法 法 具让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让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让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让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让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算: 48÷6= 24÷3= 56÷7= 18÷6= 8×9= 6×6= 45÷9= 40÷5= 42÷6= 63÷7=二、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教学 P49 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 P49 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 4 面不 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2]运动场上每 4 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 5 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 3 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 ,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50 5、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 (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 (略) 6、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三、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 15 个△。 1、 、每份 4 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份 6 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四、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 】 【 】 【 】 6 ÷ 3 = □ 2、 ∮ ∮ ∮ ∮ ∮ ∮ ∮ 2、每根 5 个,共几份?【】 【】 【】 7 ÷ 3 = □五、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六、总结下课。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一)P49作业布置: 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 15 个△。 1、 、每份 4 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份 6 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2、每根 5 个,共几份?教学后记:51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析时计 划年课 型周 第题课 (章、 单元) 2 节 第 27 课时 第有余数的除法(P50 页例 1、例 2)月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学 教 点 点 法 法 具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课件 PPT教学过程:一、复习。 1、听算:54÷6= 49÷7= 72÷8= 45÷5= 63÷9= 42÷6= 48÷8= 36÷9= 32÷4= 24÷6=2、在()里最大能填几? 5×( )& 16 13 3 × ( ) 二、新授课。 1、教学教材 P50 例 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15 ÷ 5 = [ ] (组) ( ) × 6 & 25 4 × ( ) & 23 ( ) × 8 & 2647 & ( ) × 6(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 部分的含义。 3 除数??5 1 5 1 5 0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 (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 竖式的写法。 ) ??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 被除数 ( 5 和 3 的乘积)2、学 P51 例 2。 (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 1 情境的延续。52 一共有 23 盆花,每组摆 5 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23 ÷ 5 4 = 4 (组)???? 3 (盆) ?? ∶商 ??∶被除数 ??∶5×4 的积除数 52 3 2 03 ???????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课堂作业。 1、教材 P51。 “做一做” 。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完成教材 P53 第一题。 4、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 =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33÷8 = 25÷4= 19÷6 39÷5= 27÷4= 3、完成教材 P53 第二题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P50 页例 1、例 2) 作业布置: 用竖式计算 33÷8 34÷5 64÷9 28÷3 45÷7 52÷ 6 74÷9 57÷6教学后记:53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析时计 划年课 型周 第题课 (章、 单元) 3 节 第 28 课时 第有余数的除法 (P52 例 3 和 “做一做” P53 , 第 2、4 题。 )月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学 教 点 点 法 法 具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算 4×7= 19÷2= 二、新课。 教学 P52 例 3。16÷4= 36+44=7×9= 35÷7=42÷6= 8×6=95-40= 56÷7=1、现在有 15 盆花,每 5 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2、如果一共有 16 盆花,每组摆 5 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是 17 盆呢? 如果是 18 盆呢? 如果是 24 盆呢? 板书: (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54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新知。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 14 ÷ 7 =[] 15 ÷ 7 =[]??[] 16 ÷ 7 =[]??[] 17 ÷ 7 =[]??[] 18 ÷ 7 =[]??[] 19 ÷ 7 =[]??[] 20 ÷ 7 =[]??[] 21 ÷ 7 =[] 师:从 A 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 B 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 A、B 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教本 P53 第 2 题。 (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 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 3、教本 P53 第 3 题。 (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 P52“做一做” (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P52 例 3 和“做一做” ,P53 第 2、4 题。 ) 作业布置: 教本 P53 第 4 题,用竖式计算。 (注意书写格式) 补充:26÷8 教学后记: 43÷6 38÷5 31÷4 B、14 ÷ 2 = [] 14 ÷ 3 = []??[] 14 ÷ 4 = []??[] 14 ÷ 5 = []??[] 14 ÷ 6 = []??[] 14 ÷ 7 = [] 14 ÷ 8 = []??[] 14 ÷ 9 = []??[]55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析时计 划年 月 日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4 节 第 29 课时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学 教 点 点 法 法 具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教材 P54 第 5、 课 型 6、7、8 题和补充题。 )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 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 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 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1、 2、在( 28÷7 5×6 36÷9 4×8 54÷6 7×8 72÷8 9×5 24÷6 8×4)里最大能填几?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 16 个苹果,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 4 个。列式: (略) (2)有 16 个苹果,平均放在 3 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 16 个苹果,平均放在 6 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 (用竖式计算) 37÷4 49÷6 32÷5 25÷75、完成教材 P54 第 5 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2)33÷7=5????2 (3)63÷8=7????7 (4)5×6+4=34 ( ( ( ( ) ) ) )56 6、当师傅。 (完成教材 P54 第 6 题:有 29 片扇叶,每台电扇装 3 片,这些扇 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 (P54 第 7 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 8 边行,每边长 3 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 2 厘米,求这条彩 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 (略) 三、课堂作业 (1)把 10 枝笔平均分给 3 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 23 个,如果每盒里装 5 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 42 个萝卜,每袋装 8 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教材 P54 第 5、6、7、8 题和补充题。 )作业布置: 用竖式计算 56÷7= 52÷9= 60÷7= 46÷6= 70÷9= 34÷7= 35÷8= 73÷8=教学后记:57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教 分 学 析 教 法 具 法时计 划年课 型周 第题课 (章、 单元) 5 节 第 30 课时 第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P55 (例 4)―P56 上的内容) 。月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点 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 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 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 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 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 × 8 24 C 6 18 ÷ 3 37 + 5 7 × 9 42 ÷ 6 5 × 8 56 ÷ 7 9 × 4 72 ÷ 8 49 ÷ 7 45 ÷ 9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 10 跟小棒,平均分成 5 份,每份几根? (2)拿出 8 根小棒,每 4 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 枝铅笔,平均分给 3 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 P55 例 4。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1)观察例 4 图 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 (2)把例 4 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58 有 32 人跳绳,每 6 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 1,口算:32 ÷ 6 = 5 (组)??????2 人 学生 2,笔算: 6 3 3 5 2 0 2答:可以分成 5 组,还多 2 人。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 32、6、5、2 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课堂作业。 (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 P55“做一做” 。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2、P56 页第 3 题 四、本课小结。 (略) 板书设计: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P55(例 4)―P56 上的内容) 。作业布置: P56 第 1、2 题。教学后记:59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教 分 学 析 教 法 具 法时计 划年课 型周 第题课 (章、 单元) 6 节 第 31 课时 第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 (P57―P58 上 的内容,第 4―8 题。 )月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点 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 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听算:24÷4 56÷836÷6 35÷572÷8 49÷725÷5 64÷828÷7 27÷3二、计算式题训练:用竖式计算 29÷9= 70÷9= 三、解决问题: 1、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P57 第 4 题) 23 元最多可以买多少本?25 元呢? 2、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P57 第 5 题,开放性题目,讲出道理既 可) 3、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60÷7= 29÷5= 58÷8= 34÷6=60 4、P58 第 6 题。要求学生先说出方法,再列式计算 5、P58 第 7 题。 要求学生先说出方法,再列式计算6、P58 第 8 题。 要求学生先说出方法,再列式计算四、学生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全课总结。 (略)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 (P57―P58 上的内容,第 4―8 题。 )作业布置: 用竖式计算:21÷6= 27÷8= 29÷4= 43÷9= 67÷9= 67÷8 25÷3= 75÷9教学后记:61 课时计 划日第 周 第 课(章、第五单元单元)第 1 节 第 32 课时 年 月时、分、秒秒的认识 (P59 页主题图, 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题 P60、61 页的内容)。 课 型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 1 分=60 秒。 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间的意识和习惯。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 1 分=60 秒。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教 难 材 分 析 教 学 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听算:28+39= 36+34=点 法 法 具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 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件 PPT、各种钟表。学生自备小型钟表。68+26= 63+27=58+39= 75+19=35+16= 32+39=19+43= 29+37=2、同学们,每年除夕之夜我们都和亲人坐在一起收看新年联欢晚会的直播节目。你看, 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的认识。 二、新授课 (一)认识秒,知道 1 分=60 秒 1、 拿出手中的表看一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同位交流,指名汇报。62 2、 你想知道有关秒的什么知识? 生 1:一秒有多长? 生 2: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学生提问。 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3、小结: 秒针走 1 小格是 1 秒,秒针走 1 圈(60 格)时分针走 1 格,所以 1 分=60 秒。板 书:1 分=60 秒。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 1 题,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明大约每天睡 9 ( ) 小红戴红领巾需要 20 ; ( ) 电饭锅煮米饭大约要 25 ; ( ) 。 学生独立做。说一说想法。 2、做一做 2。 (感受时间的长短) 教师掐表,让学生做一样自己喜欢的事情,试一试,1 分钟能做什么? 学生一起做。 3、小游戏: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 1 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看看 谁对 1 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设计:秒针走 1 小格是 1 秒,秒针走 1 圈(60 格)时分针走 1 格,所以 1 分=60 秒。板书: 1 分=60 秒。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 1 题,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明大约每天睡 9 ( ) 小红戴红领巾需要 20 ; ( ) 电饭锅煮米饭大约要 25 ; ( 教学后记:) 。63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时计 划年课 型周 第题课 (章、 单元) 2 节 第 33 课时 第简单的时间计算(P62 页例 1 例 2, 做一做,) 学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月日知识与能力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认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点 法 法 具 识和习惯。 学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认识 和习惯。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课件 PPT,实物投影仪教 难 材 分 学 析 教 教学过程: 教一、复习: 1、听算:13+28= 14+36= 66+28= 34+46= 64+36= 23+77= 36+26= 15+29= 37+63= 38+19=1、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时间单位? 声:时、分、秒 3 个时间单位。 2、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 1:1 时=60 分 生 2:1 分=60 秒 二、新授课64 1.例 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出示:2 时=( )分“2 时等于多少分?” 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2 时=120 分 因为 1 时=60 时,2 时是 2 个 60,60+60=120,所以 2 时=120 分 2、练习 做一做/1,学生独立做。 3、例 2(出示:课件) 指名说图意,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板书设计: 简单的时间计算(P62 页例 1 例 2,做一做,) 1 时=60 分 2 时=120 分 因为 1 时=60 时,2 时是 2 个 60,60+60=120,所以 2 时=120 分作业布置: 课本 63 页第 1 题到第 4 题教学后记:65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时计 划年课 型周 第题课 (章、 单元) 3 节 第 34 课时 第练习课(64 页练习十四第 5――10 题,) 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秒”。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月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点 法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 识和习惯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教 材 分 析难 教学法识和习惯 实物投影仪、课件、秒表教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听算:具18+43= 21+79= 37+34= 29+31= 49+22= 35+36= 74+19= 33+39= 17+83= 69+28= 2、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填空。 4 时=( )分 3 分=( )秒 指名回答。 二、练习 1、第 3 题。 读一读,说一说。由于让学生课前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还了解哪些类似 的信息?如:光 1 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 1 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 1 秒能飞多 远,1 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2、第 4 题。(实物投影仪出示) 让学生把认识时间和时间的计算结合起来, 既要写出时刻, 又要计算一段 时间。注意算法多样,既可数格,也可计算。6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 5 题。 一列火车本应 11:20 到达,现在要晚点 25 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4、第 6 题。 穿衣服需要多长时间?刷牙需要多长时间?吃早点需要多长时间?整理书包需要多长时 间?同学们不能浪费时间,要节约时间, 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的又快又好。指名说。 5、第 7 题。学生交流。 6、第 8 题,利用学生的作息表进行时间的综合应用。 第(1)、(2)小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小题,跟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4)小题,提出问题并解答。 7、第 9 题。联系自己的作息时间填一下,使自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 8、课后实践与调查 P67 页,填一填,说一说。 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板书设计: 练习课(64 页练习十四第 5――10 题,) 作业布置: 第 67 页课后实践与调查 教学后记:67 课第 周 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析 题时计 划年 月课 型课 (章、 单元) 1 节 第 35 课时 第六 第口算乘法(p68 中的主题图) 。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学 教 点 点 法 法 具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算) 。 6×4 9×7 8×5 32÷8 9×7 56÷7 7×5 24÷8 6×8 30÷6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 p68 的主题图。 (1) 、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 p68 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 、各小组代表汇报。 (4) 、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5) 、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 ,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 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 、学生汇报。 (略)68 (2) 、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 ?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直接写出得数 45÷5= 36÷6= 21÷7= 45÷9= 6÷6= 48÷6= 28÷7= 30÷6= 12÷6= 4×6÷8= 7×3= 49÷7= 18÷6= 54÷6= 35÷7= 56÷7= 24÷8= 56÷8= 42÷7= 24÷6=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四、全课小结。 (略)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p68 中的主题图) 。作业布置:用竖式计算。23÷3= 45÷7= 50÷6= 56÷8= 67÷9= 34÷5= 38÷6= 55÷9=教学后记:69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时计 划年 月 日周 第题课 (章、 单元) 2 节 第 36 课时 第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p68―― 课 型 69,练习十五 1、2、3 题) 。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 相应的口算。 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 相应的口算。 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点 法 法 具一、复习。 1、听算:教 材 分 析难 教 学 教相应的口算。 课件 PPT教学过程:25÷5= 83-21= 2、复习引入 ① 6 个十是多少? 10 个百十多少? 8 个百是多少? 1200 是几个十? 12 个百是多少? 800 是几个百? ② 40 是几个十? 10 个十是多少? 24÷8= 42÷7= 8×5= 16+61= 27+8= 28÷7= 16÷8= 64÷8=12 个 10 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 1,进行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 1。 坐旋转木马每人 2 元,9 人要多少钱?10 人要多少钱?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70 生 1:9 个 2 的和是 18,再加上一个 2 是 20。 生 2:10 个 2 相加是 20。 生 3:也可以把 2×10 看成 2 个 10。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 板书: 2×918(元) 答:9 人要 18 元。10 人要 20 元。 ⑵、出示情境图 2。 坐碰碰车每人 3 元,20 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小精灵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科书 p69“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通过订正答案的 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 2、3 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2×1020(元)板书设计: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p68――69,练习十五 1、2、3 题) 。2×918(元) 2×1020(元) 答:9 人要 18 元。10 人要 20 元。作业布置:直接写出得数 8×30= 40×5= 30÷6= 40÷8= 教学后记: 54÷6= 40÷8= 70×3= 6×60= 20×6= 9×30= 40×9= 900×4= 63÷7= 54÷9= 70×7= 700×4= 80×9= 6×50= 28÷7= 2000×5=71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教 材 分 析时计 划年 月课 型周 第题课(章、单元)第 3 节 第 37 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9 第 70 页例 2,练习十五第 4,5,6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难 教 学 教 点 点 法 法 具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 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 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 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了解乘法的估算方法,合理进行估算。 了解乘法的估算方法,合理进行估算。 了解乘法的估算方法,合理进行估算。 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课件 PPT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听算 20×4 35+46 30×9 48÷8 50×6 72÷9 6×8 300×5 25+5 400×32、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 80 分,有的邮票一枚 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 78 元,一双皮鞋 164 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 15 元,夜场一张电影票 20 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 2 米,小袋鼠蹦跳 33 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 120 个,每包日记本 25 本。 3、出示教科书第 70 页例 2 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 29 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 8 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 250 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 250 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72 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 8×29 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 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 29 看成最接近 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 8×30240,所以 8×29 的积比较接近 240。我们可以列成 8×29≈240。再由小 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 250 元够买门票。 三、课堂练习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 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课堂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 70 页“做一做“中的 4 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 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P72 页,第 5 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P72 页,第 6 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9 第 70 页例 2,练习十五第 4,5,6) 。作业布置: P72 页第 4 题。估算教学后记:73 课第课 教 学 三 维 目 标时计 划年课 型周 第题课 (章、 单元) 4 节 第 38 课时 第练习课(练习十五中的第 7、8、9、 10、11、12 题。 )月日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点 法 法 具 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准确口算一位乘整十、整百数。 准确口算一位乘整十、整百数。 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 教 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件 PPT教 材 分 析难学 教教学过程: 一、听算: 32+68= =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 p73 第 8 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第 73 页第 9 题。 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 p73 第 11 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 p73 第 7、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5= ×8= 660-600= 40×6= = 800×8=74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 p73 第 7、10 题 ①分小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巧求面积奥数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