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欺凌远离学校,远离让孩子远离焦虑 pdf

别再让校园欺凌伤害孩子……
我的图书馆
别再让校园欺凌伤害孩子……
别再让校园欺凌伤害孩子……
  据@全国儿童安全组织消息,以西方数据来看,85%女孩和80%男孩在学校受到过至少一次欺凌,10%~15%的学生曾经欺凌过他人。  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国内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其中,2015年3月以来就有26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 真实案例:日,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兰陵县实验中学一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  日,江苏省4名女生把一名17岁女生带至宾馆内,将其衣服扒光并进行殴打,并将现场照片上传至QQ空间。  日,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后被拉至厕所并被强迫吸食大便。对方还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他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和学生家长。    对于父母来说,校园欺凌的常识性预防,亟待普及!建议家长在关心孩子学业的同时,更要关注心理健康,告诉孩子如遇到不法侵害,及时告诉家长并报警!&  看过以上图说,知道如何防止孩子被欺凌,并教育孩子远离暴力倾向了吗?下面还有一则科普音频送给您——&远离校园暴力知道如何防止孩子被欺凌、教育孩子远离暴力倾向了吗?&  需要提醒的是,“校园欺凌”其实是成人世界“丛林法则”在孩子中的一个缩影,总爱欺负同学的孩子身边多半有恃强凌弱的成人榜样。所以,要遏制“校园欺凌”,孩子的家人和教师等要以身作则,做出依法尊法、平等友好、文明礼貌和知书达理的表率。&(来源:据国家应急广播网、中国新闻周刊、新华日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暨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办公室官方微博综合整理)&  了解更多应急资讯、实时查看气象预警、学习更多应急知识与急救技能,点击“阅读原文”一键到达!点击“阅读原文”
馆藏&6047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url:/nbrb/html//content_963576.htm?div=-1,id:0  俞洲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多发频发,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5月29日《人民日报》)。  校园欺凌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也给校风学风带来极大影响。有人将校园欺凌现象归咎于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呼吁立法机关修改刑法以及相关法律,将这些“小霸王”纳入惩治范围,从根本上惩戒和教育施暴者,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加强法律干预,无疑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刑事介入或严法惩处只适用于极端恶性事件,对更多更常见的一般性校园欺凌现象,显然就是大炮打蚊子—使不上劲了。笔者认为,更有效的方法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从长远发展考量,转变教育理念,高度重视规则教育的实施和惩戒功能的回归。  校园欺凌现象多发频发,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学校教育中规则教育的缺失和惩戒功能的退化,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校园中出现少数具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学生本不足为奇,问题在于,因为学校缺失必要的规则教育和惩戒功能,那些本可通过惩戒教育收敛和矫正的恶行,往往会在关爱的名义下被轻易放过,得不到有效抑制。这种变相纵容,不仅使不良少年恶性膨胀、为所欲为,还会使更多学生“抱团成群”。  大多数校园欺凌案例中,受害学生面对不良学生的暴行,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如果不是施害学生为炫耀自己的“勇武”,将拍摄视频或图片上传网络,许多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很可能不为人知。为什么众多的受害者在遭遇校园暴力煎熬时,逆来顺受,息事宁人,却很少主动报告老师,请求救助呢?在笔者看来,与其说是因为老师的漠不关心、“不管闲事”,倒不如说是受欺负学生对报告老师能起多大作用心存疑虑,甚至彻底绝望。除了苍白无力的正面教育与爱心感化,失去惩戒权力的教师,面对“问题少年”又能有多大的约束力?“老师也不敢拿我怎么样”,施暴学生自然无所顾忌;而不报告挨打,报告了加倍挨打,失去对教师救助作用的信任后,被欺负的弱者除了沉默又能如何?  在其他一些国家,为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中小学生,除常规的倡导性要求外,均制定了详实并含有相应后果的行为规范,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对违反规则要求、触碰规范底线的学生,学校均设定了明确的教育干预措施,经过合理程序后,可实施包括批评警告、逐出课堂、罚写特定作业、勒令停课等处罚。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教育民主和激励教育被哄抬到不正常的高度,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稍有严厉之举,很可能遭受非议,被舆论讨伐。违规体罚值得商榷,但如果连面壁思过、责令检讨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也被归入变相体罚或者心罚的行列,被视为对学生权利的侵犯,教师又哪里有足够权威来培树学生规则意识,教育“问题少年”?如果“把批评视作教师的无能表现”,教师除了“不管闲事”,迁就与奉承学生,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单纯依靠过度的赏识和激励,缺失必要的规则教育和惩戒功能,这样的教育只是一种跛脚教育。有鉴于此,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经验,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的规则教育,强化必要的惩戒功能。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增强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现象。  [责任编辑:yfs001]  分享到:  0 个人觉得赞好文章 点个赞您已经赞过了+1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李卫晖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青少年心理
【原创】让校园欺凌远离孩子青春!(三)
&孩子遭遇欺凌,家长应该怎么办?1、给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接纳孩子的各种反应如果孩子真是遇到欺凌,父母首先不要责备孩子,不要去过多评价,责备孩子为何不去反抗等。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表露自己的情绪,有些父母爱子心切,听到孩子被欺凌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暴跳如雷,父母过激的反应,会强化孩子作为“受害者”的角色,不利于孩子后续心理的平复。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倾听共情,鼓励孩子倾诉事实和表达情绪,给予孩子情感支持,接纳孩子的各种反应及情绪。的基础理论就是“被看见即是疗愈的开始”,如果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他依然确信父母的爱与接纳,孩子会获得极强的安全感,并逐渐放松下来,继而滋生出坦然面对的勇气。父母可以参考的共情表达方式有:“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很委屈/生气/害怕(说出孩子的情绪感受),我们都很心疼你经历了这些事情,如果你还是很伤心,我们在你身边,你想哭就哭吧。这些事情都会过去的,我们能让一切都好起来的,爸爸妈妈陪着你。”如果孩子出现了大哭,入睡困难,不愿诉说等表现。这时,家长需要陪伴孩子,不要急于询问发生了什么。家长可以拉着孩子的手,或揽住孩子的肩膀,这种肢体上的安抚可以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在孩子感觉有能力面对之前被伤害的事情后,自然会告诉父母发生了什么。特别注意:&这时的父母千万注意语言,切不可雪上加霜。“你怎么这么懦弱,能让人这么欺负!”“一天不好好学习,还在学校打架,看我不削死你!”&“哭哭哭!就知道哭,怪不得别人专欺负你呢!”这些话会比来自同学的欺凌更陷孩子于万劫不复之中。被欺凌的孩子如果听到这些话难免陷入困惑,弄不清到底是谁对谁错?是不是自己就应该被欺负?受到了伤害是不是不应该产生痛苦的情绪?等等。人和蚌有同样的习性,对外部有坚硬的壳保护,但对内会暴露出最柔软的一面。孩子们本能性地会从校园欺凌中尽量保护自己,也真的害怕父母伤害他那柔软的内心,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的内部世界,孩子无法忽略这样的伤害。所以,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请父母们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是不是会造成二次伤害。2、做好孩子坚强后盾,引导孩子理性处理问题当孩子的情绪平复后,父母就可以开始理性帮孩子分析事情的原因,引导孩子想办法处理这件事。注意,父母请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处理问题,而不是用爱和保护把孩子孤立,做孩子的后盾但不做孩子万能的保护神。因为借来的强大,不是自己的强大。做家长的,一旦发现孩子遭遇不好的事情,就陪在她身边保护,那她自己永远无法在别人打她或是对她叫嚣时,培养起应对的态度。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自我保护的能力,一辈子都有可能暴露在处理不了的危险中。家长不可能陪伴保护他们一生一世,孩子若没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被欺凌的阴影会伴随终生,甚至在长大后还会重复遭受不公平的对待。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小孩能够保护好自己,要明确告诉孩子:“你是不能被欺负的”,一定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没有人可以欺负我,我不应该逆来顺受”。父母不能漫不经心地让孩子一味地忍让,让孩子躲着施暴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当再遇到欺凌时,不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职场社会,他们不会反抗,并自动终结掉一切,解决问题的内动力就很小。任何事情都有三种以上解决方案,一般可以有几个思路:表明不能被欺凌的态度:恃强凌弱者往往是纸老虎,告诉孩子不用怕那些人,不用刻意躲开,要站起来直面一切,用不同的方式应对不同的欺凌侵犯。如果有肢体冲突,就把他们推开,大声制止并用强烈的语气表达抗议:我不喜欢你们这样子做!你们不要再对我这样,我不接受!不要小看,大声坚定地表明立场,这是确定你信心和界限的第一步,也是站起来的第一步。运用巧妙的语言、手段化解争端:欺凌者一定是个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必须要靠用各种方式来欺负别人、作弄别人,或者施行暴力来填补他内心缺失的那点价值感,寻找生活乐趣。所以当他们在作弄别人而找不到任何乐趣的时候,往往会无趣地走开。当欺凌者是成群结队,且是屡教不改的不良少年,对自己实施一些非肢体暴力的恶作剧行为时,孩子采取忽视欺凌者的存在,用语言幽默地化解也不失为一种应对方式。分析环境和资源,寻求应对方式:让孩子分析身处的环境中,有哪些是对自己有利的?班级的班风(班级文化)会对这些事持什么样的态度?资源,包括老师、校长、甚至教育局,有谁是可以帮助自己主持公正道的?要不要联合其他被欺负的同学一起去警告欺凌者?向老师反映,寻求学校的保护?或者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打回去?一切方案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同时,一定要跟孩子强调以暴制暴是最后的选择,因为暴力会升级,一旦释放出了暴力这条恶龙,就很难保证它最终会伤到谁,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用。可以告诉孩子“你不能受欺负,所以最次的选择是你自己打回去,或者爸妈帮你打回去,但是我们应该想出其他几个办法,再根据情况优中选优。”武力和反击并不意味着强大,只是饮鸩止喝。况且很多体格健壮的人,一样会被欺负。终结欺凌的方式,是从自身和心理层面入手,站起来,建立自信。如果孩子在被欺凌时吓傻了,没有反抗,那么家长就要让欺凌者知道“欺负别人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沉痛的后果”,家长可以联系学校和对方家长一起教育欺凌者、或者自己严肃警告对方。但是家长最好不要带着孩子一起到学校与老师和对方家长沟通,“找对方理论对峙”,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老师和对方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有些情况毕竟难以预测,难免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3、帮助孩子内心强大,抵御远离校园欺凌前述提到了哪些孩子容易遭遇校园暴力,上述方法其实只是遭遇欺凌的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如果想要远离欺凌,避免被欺负,需要从根源上努力!这里有3点改进事项:锻炼身体,培养体育爱好:培养孩子爱上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很多是集体运动,体育好便可以周围有一群小队友在一起,对方欺凌时便要考虑考虑,学习好更是如此。也可以让孩子去练习武术、击剑、马术、跆拳道、射箭等,锻炼孩子体格,灵敏的身体反应,较好的身体协调性,这些是任何体育项目的基础,也可以让孩子在突发状况下保护自己。锻炼坚毅的性格,建立自信:孩子需要强硬一点,不能太软弱。遇到欺凌现象,果断说NO,要知道欺凌者都是柿子捡软的捏,如果他发现你很强硬,以后也不会找你麻烦了。为此,要支持孩子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发掘其爱好和兴趣,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去展现它们。跟孩子强调并肯定她的优点和与众不同之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建立自信心。培养社交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朋友圈:越是内向孤单的孩子越容易被欺负,所以孩子一定要多交朋友,强化优点,展现爱好,自信和自我价值逐步建立,成为集体里受欢迎的人,当欺凌者看见被欺负的孩子周围有一帮朋友,他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校园欺凌对学校而言也是一个重大课题。家庭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学校要面对的是千万家庭的、个性不一的孩子。校园欺凌这个名词并不指欺凌是校园特有的,只是说明欺凌发生在特定的地方“校园”而已。其实欺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景。而这些发生欺凌的行为是在一群还没有长大的孩子身上,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校方也非常重视“校园欺凌”。1、与欺凌实施者、受欺凌者的家长加强联系无论是欺凌实施者的家长还是受欺凌者的家长都需要单独加强联系。但没必要将双方的家长聚集一起来讨论,除非欺凌发生了严重后果,不得已而为之。与欺凌实施者的家长共同讨论孩子出现欺凌行为的各种可能性,孩子有没有遇到难题,并且要求家长保证不用暴力行为来惩罚欺凌实施的孩子,反而态度语气要温和,但对孩子的要求要严格,不能放松。即形式上温和,内容上严格。可以采取家校联动,共同监督孩子的行为,多鼓励孩子以其他方式去解决问题。同样,与受欺凌者的家长共同讨论孩子被欺凌的各种原因,与家长一起向孩子承诺,老师会和家长一起尽可能保护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受保护的环境。同时,根据孩子的不足,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来激励孩子逐渐大胆参与班级事务,结交更多的朋友。2、定期召开班会,营造温馨团结的班级气氛班主任老师可以制定一个班会计划,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召开不同形式的班会活动,来营造温馨团结的班级气氛。班会活动要有意识地鼓励欺凌实施者和受欺凌者都积极参与,内容不限。甚至征集班级的集体意见,围绕“开心团结友爱互助”的主题来开展班会活动,让全班的孩子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3、创建和谐文明,反欺凌的校园文化定期 虽然校园欺凌不会发生在每个班级,但校园欺凌有可能会发生在校园的每一角落。可以开设“和谐文明,反欺凌”的校园文化节活动,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比如绘画、音乐、体育活动、戏剧等),让每个老师都能尽早识别欺凌行为的苗头以便及时干预,号召每个孩子甚至每个家庭积极参与,认识到欺凌行为给同学带来的危害,让每个人都了解如何帮助欺凌实施者/受欺凌者,共同创建一个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对校园欺凌,家长和学校都应引起重视。只有家校联盟,才能真正地帮助欺凌实施/受欺凌的孩子,帮助孩子快乐勇敢成长!当然,如果孩子出现了精神心理的异常,就尽快寻求专业的帮助吧!我们和你在一起!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6:34
李卫晖大夫的信息
李卫晖大夫电话咨询
李卫晖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李卫晖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李卫晖大夫提问
李卫晖的咨询范围:
认知心理治疗,睡眠管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青少年情绪调节以及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
李卫晖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临床心理科好评科室
临床心理科分类问答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女生成“主角”下手比男生更狠-中新网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女生成“主角”下手比男生更狠
  编者按:辱骂殴打、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令舆论哗然。这些校园欺凌事件在让家长和社会各方惊愕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让处于花季的孩子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校园欺凌难道仅仅是孩子之间的问题,是否也是家庭与社会的病症?如何让欺凌远离学校、远离孩子?带着这些问题,半月谈记者在北京、河南、安徽、湖南、宁夏等地进行了采访调研。
  欺凌阴影笼罩校园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参与人群低龄化,女生和留守、流动儿童屡成“主角”,严重暴力倾向,借助互联网炫耀等新特点,亟待引起关注。
  低龄化趋势明显,女生和留守、流动儿童屡成“主角”
  因为忙于生计,也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女儿上中学后,安徽合肥的哥周师傅从未接送过。但最近在“拉活儿”的黄金时段,他都挂起暂停营运的牌子,把车停在路边等候孩子放学。
  老周的反常举动,源于连日来在网络上疯传的“学生围殴视频”和其他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如果女儿周围有什么异常,他希望能第一时间发现“蛛丝马迹”。
  湖南一名初三女生遭遇几名未成年人殴打,并被拍下裸照上传网络;浙江庆元县多名初中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捆绑后拳打脚踢,用烟头烫伤并拍摄视频;安徽怀远县某小学13岁的副班长向另外6名同学要钱,并逼迫同学吃污秽物……
  校园欺凌一直都有,但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从涉事群体的角度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校园欺凌呈现低龄化趋势。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以今年1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发现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在此次安徽怀远发生的欺凌事件中,按照受害学生的说法,他们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遭到勒索,那时这些孩子还不到10岁。
  “以往校园欺凌当事人高中生多一些,现在初中生和小学生开始增加。”河南省郑州市第九十九中学团委书记鲁泉说,无论是施暴方还是受害人,都呈现低龄化趋势。
  其次,女生频频成为“主角”。大多数人对女孩群体的印象都是可爱的、乖乖的,然而近年来女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案例越来越多,让人大跌眼镜。宁夏银川市第十六中学政教处主任闵生肃告诉记者,他所了解的校园欺凌事件,近七成有女生参与,而且“有女生参与,男生往往下手会更狠”。
  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权益部部长魏炜就曾亲眼目睹女生参与的欺凌事件。魏炜告诉记者,他与朋友散步时发现一群穿校服的女生围着一名女生要东西,还打耳光。他的朋友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立即上前制止,可这群女生让他“走开,别管闲事”,态度十分嚣张。最后在报警的警告下,这群女生才骂骂咧咧地走开。“她们无所畏忌,毫无廉耻,简直让人匪夷所思。”魏炜无奈而痛心地说。
  最后,在流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发态势。记者梳理发现,当前校园欺凌事件不少发生在城乡接合部的学校,而这些学校正是流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方。
  “流动、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这些孩子要么因缺少保护,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要么走上歪路,成为校园‘小霸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娟娟说,在陌生的城市中,一些流动儿童无法找到自身的定位和价值,甚至被歧视,也很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或受害方。暴力倾向严重,借助网络炫耀
  除了涉事群体的变化,当前校园欺凌在手段和方式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辱骂殴打、拍摄裸照、捆绑烫伤、械斗伤人……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1月到2015年5月,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公开报道呈上升趋势,其中包括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
  这份报告中统计了40起校园欺凌事件,其中九成以上造成人身伤害。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位。值得注意的是,有7.5%的暴力事件由“偏激心理”引发。
  采访中,有教育人士表示,虽然没有统计显示当前的校园欺凌事件多于以往,但通过观察对比可以发现,现在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往往性质更为恶劣、手段更为极端。
  “在施暴的同时,如今的校园欺凌还带有更强烈的侮辱性。”鲁泉说,用烟头烫、用针扎、扒光衣服、扇耳光等,这些行为会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以往校园欺凌比较隐蔽,有个别学生对同学进行敲诈勒索,都是在背地里偷偷摸摸地干,生怕被人发现。现在不一样了,欺负人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成了‘能耐’,基本公开化了。”于娟娟说,在一些学校,学生之间会形成团伙,甚至与校外人员勾结。
  采访中,不少教育和法律工作者认为,与互联网结合也是校园欺凌的新特点。“有的学生在网上约架,发个帖子,写好时间地点,然后双方找人群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业务部主任赵辉指出,不少学生对于施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喜欢把暴行拍成视频上传互联网,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
  专家表示,除了暴行本身,涉事学生的态度及心理也很让人担心,被打者大多选择沉默,而打人者则将其视为炫耀的资本。
  欺凌背后,难以愈合的伤痛
  “我走了,无期,不见”――这张纸条的背后,是陕西省蓝田县一名初中女孩无言的痛苦。5月6日,这名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被多名同学殴打讹钱。
  半个多月后,女孩家人辗转多地,终于在西安一家面馆找到了她。尽管随后她就读的中学对12名涉事学生进行了处分,但其父亲告诉记者,女儿回来后,心理阴影始终无法消除。她不愿意说话,不愿意去上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把自己彻底封闭了起来,这让作为父亲的他又无奈又痛心。
  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校园欺凌往往会使受害者心生恐惧,害怕与人交往,甚至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抵触乃至仇视心理。同时,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惩戒和教育,极有可能进一步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2013年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公开的数据,过去10年,西宁市青少年犯罪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近40%,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孩子实施校园欺凌却不会受到惩罚,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藐视法律”的心态。
  在亲眼目睹了欺凌事件之后,魏炜回到家,问身为教师的妻子,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学校和老师能做什么。“她说如果家长不配合,学校也很难办。对于这种状况,作为一名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人员,我确实很担心。不仅为受害者担心,也为施暴者担心,因为有太多‘问题’学生就是因为被学校和老师放弃,‘破罐子破摔’后走上犯罪道路的。”魏炜说,为了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关键是要做好预防和引导。
  “很多未成年人在走上犯罪道路之前,已经有过严重不良行为,但遗憾的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矫治措施,我们未能及时有效地阻止他们。”赵辉说,当前社会应提高对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重视程度,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这部分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校园戾气从何而来
  校园欺凌频发。是什么让一些本应单纯、天真的孩子充满戾气?拂去暴力阴云,记者发现,家庭防线的失守、学校教育的缺位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扰是校园欺凌背后的主要推手。
  家庭结构失能和教育走偏
  “在青春期之前,孩子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娟娟说,当前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父母没有尽到管教子女的责任。
  据江苏盱眙县人民法院统计,去年,该院共判处青少年犯罪案件112件148人,其中绝大多数案件犯案者涉及留守儿童。“许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还是缺乏父母管教。”盱眙县人民法院少年庭法官金刚表示,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人许多年才回家一次,孩子的教育无人过问。
  郑州市九十九中学是一所主要招收行为偏常的“问题学生”的学校。目前学校有100多名学生,30多名教职工。该校团委书记鲁泉告诉记者,从学校情况来看,出现问题的孩子超过80%来自单亲或类似单亲的家庭。
  “我们曾做过调查,校园欺凌事件施暴的孩子中,有70%左右从小缺乏家庭关爱,甚至常常遭遇家庭暴力。因此,他们也往往选择用暴力宣泄自己的不满。”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合肥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林林说,在大多数人眼中,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十分可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孩子也很可怜,他们没有从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关爱。
  一方面,家庭结构失能,使得孩子在成长中缺少关爱和教导,另一方面,一些家庭虽然看起来美满,家长对孩子也充满关爱,但由于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问题,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权益部部长魏炜的妻子,是一名教师。她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在校园内打了同学,她把其家长叫到学校时,家长一听说自家娃是“打人”的一方,还挺高兴,说这样才能不受欺负。
  “宁做狼,不做羊”“不能吃亏”“不受欺负”……如今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有一定的市场。这些家长的本意可能是培养孩子适应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做生活的强者,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单纯灌输这些观念,在不谙世事的孩子面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人与人之间只有恶性竞争,你不欺负别人,别人就会欺负你――这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样的法则面前,文明、道德都成了软弱无能的象征。
  一些家长这种明显走偏的观念,不仅使孩子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用暴力方式解决,同时也让校园里一些原本稀松平常的“磕磕碰碰”,被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以往同学之间发生点磕磕碰碰甚至无意伤害事件,通常都能通过调解解决。但现在调解的难度加大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业务部主任赵辉告诉记者,曾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室里做值日的时候,不小心把另外一个孩子的牙磕松动了,家长开口就要35万元的赔偿,少一点都不能接受。提出这样的要求,就很难有效调解,也会给对方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中国儿童研究中心主任丛中笑指出,当前校园欺凌频繁发生,是一些青少年成长亚健康状态的积累和爆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性格和品德的培育。
  学校教育存在两大软肋
  采访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专家指出,在校园欺凌背后,学校法制教育和德育的缺失不容忽视。
  “教育部门对法制教育有专门的规定,要求做到进课堂、进教材,教师落实,课时落实,但现在看来做得还不够。”于娟娟说,一方面,学校没有法律教师人才储备,讲课的基本上都是政治、思想品德教师;另一方面,法律知识被分散在多本教材中,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加上学校出于升学率的考量,并不重视普法,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我兼任了几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但如果不主动联系,学校很少会找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课题组2014年曾开展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中,65%的调查对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时选择“不懂法律”;64.7%的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60.5%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违法行为。
  法制教育缺失,加上学校和社会缺乏相应的惩戒手段,难以对校园欺凌行为形成警示和震慑作用。而本应对欺凌行为发挥重要预防作用的德育,其现状也十分堪忧。
  采访中,不少学生告诉记者,德育课低年级时还能正常开,到了高年级基本就要给主课让路了。而且品德教育概念性内容居多,与实际联系不够。
  还有老师指出,一些参与校园欺凌的学生成绩还是不错的,由于学校过分重视成绩,老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间接纵容了这些孩子的行为。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一些老师倾向于不管不问,任其自暴自弃。
  记者调查还发现,其实一些学校和老师存在不敢管的情况。一些学生家长不愿意听到自己孩子表现不好的评价,也不愿相信自己孩子有暴力行为,一旦听到这些,往往就会情绪激动,与老师争辩,甚至打骂老师,造成老师与家长无法正常沟通。
【编辑:吴涛】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孩子远离焦虑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