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父母的棍棒教育都打哪?

棍棒教育可以理解为无能教育嘛?
学问和生活不接轨很多行业都存在,在儿童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科技已进入到21世纪,不少人的教育意识还停留在荒蛮时代。
现在,棍棒教育的支持者动不动就用“中国传统教育”来说事,这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歪曲和糟蹋。事实上,“不打不成才”之类的说法,不过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恶俗说法,是以讹传讹的“谣言”。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圣贤说过孩子应该打。恰恰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上善若水”,提倡的做法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即家人之间提意见,应该和颜悦色地说,而不要声色俱厉地指责。
“棍棒教育”不过是一种精神底层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登不了大雅之堂。可以这样定义:打骂孩子是无能教育和无耻教育。
近年有人把“虎妈”、“狼爸”式的严厉教育当作中国传统教育来炒作,这除了给中国传统教育抹黑,坑一小部分糊涂家长,伤害一部分孩子,对人类进步没有任何正面贡献。低俗的街头杂耍即便搬进最有名的剧院,也不可能真正赢得观众,粗陋的表演只配得到片刻稀疏的掌声,被抛弃是必然的结果。不美的东西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放不下严厉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潜意识放不下莫名的恨意。这就是为什么从小经历了打骂教育的人,往往正是棍棒教育的支持者,经常严厉对待孩子的老师或家长,他们自以为在“教育”孩子,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从童年积淀的恨意。像一位网友说的:有些人小时候常挨打,痛恨父母打自己,长大了发誓绝对不打孩子,可做父母后还是会打小孩,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正常生活是怎样的。推翻父母不难,但修补父母刻在自己童年里的缺陷,非常不易。
所以,根本地说,所谓“严厉教育”,其实和教育无关,不过是成年人某种性格缺陷的遮羞布而已。振振有词地宣扬棍棒教育的人,往往是道德伪君子,道德伪善甚至把他们自己都骗了,这使得他们在对孩子施行各种惩罚时心安理得。比如有位家长,他听到自己年仅3岁的孩子说了一句脏话,抬手就给孩子一个嘴巴子,其理由是要把孩子的坏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只能说,道德伪君子往往就这样,是道德洁癖的重症患者,在面对孩子时,内心既不诚实又苛刻。
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看这件事,一句脏话和一个耳光相比,到底哪一个更令人难以忍受?一个懵懂顽皮的孩子和一个恃强凌弱的成人,哪一个更让人生厌?孩子随口说句脏话和成年人随意打人,谁的道德素养更差?一位哲学家说过,“虚伪和粗暴总是结伴而行”,这句话值得所有粗暴教育的倡导者扪心自问。
孩子偶尔说句脏话需要惩罚吗?幼小的孩子甚至连什么叫“脏话”的概念都没有,模仿和尝试又是儿童的天性,所以环境中有人说脏话,孩子可能会模仿,但这和他长大会不会说脏话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女儿圆圆小时候,有一天在家突然说一句脏话,大约是跟幼儿园哪个小朋友学来的。说完了,她自己一下子不好意思,显然小小的人儿已经意识到这句话不太体面,羞涩地一下扎在我怀里,哼哼唧唧地不肯抬头,当时的样子实在可爱。我和她爸爸并没有追究她从哪里学来的,我们只是哈哈一笑,然后告诉她,爸爸妈妈小时候也说过脏话,没事。听我们这样说,她才释然。
我们这样做,并不是在纵容孩子,而是在用心理解孩子。童年时有几个人没说过脏话,一个情感和智力正常的孩子,自然会对各种行为的好坏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只要家长不说脏话,不以负面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内心平和,他不会对说脏话一直有兴趣的。或者说即使是成年人,谁能保证自己在某些情绪下永远不说一句脏话?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呢?
很多人虽然从小被规矩所限,被严厉教育所苦,长大了却特别害怕没有规矩,害怕宽容会把孩子惯坏。我对严厉教育的否定,使我经常遇到这样的质疑:难道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要批评?屡教不改也不要打骂吗?这样的质疑,其话语逻辑是:不批评的前提是孩子没做错事,不打骂的前提是有毛病一说就改——可是,这不叫“强盗逻辑”叫什么?
孩子没有错,只有不成熟,如果你动不动认为孩子“错了”,那是你自己错了;如果你遇到的孩子是屡教不改的,那是你所提要求不对或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对待他。我相信教育是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解决。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家庭生活制度从一开始就得到合理的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道路。”
这里所说的“良好的家庭”并非永远一团和气,而是有矛盾也总能得体地解决。不少人对我从未打过孩子表示惊讶,然后归因为我的女儿分外乖。事实是,我在和女儿的相处中,也有小冲突,但我从不在孩子面前纵容自己的情绪,经常是自己先退一步,想想在哪里没好好理解孩子,自己应该如何改变,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总把问题都推到孩子身上,更不用惩罚的方式来解决。所以,并不是我的女儿比一般孩子乖,而是她像所有的孩子一样乖,天下的孩子都很乖,没有一个孩子是需要用打骂来教育的——只有成人对儿童有这样的信心,他才能放下心中棍棒,继而放下手中棍棒。
不过,“放下”二字何其难。尽管严厉教育的恶果一再显现,但人们惩罚孩子的念头却挥之不去,甚至是恋恋不舍。
现在又有人提出“惩戒教育”的概念。从字面上看,这比棍棒教育温和,又比溺爱教育严肃,介于两者中间,正是恰到好处。但在这个事上,我还是请大家往实处想一想,不妨模拟一下,谁能演示出惩戒教育与严厉教育的不同?事实上我没看到任何一个提倡惩戒教育的人对此给出准确的定义或建议,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给出得体的案例或可操作的示范,大家只是在那里喊一个新名词而已。所以我不赞成“惩戒教育”的提法,显然它也是粗糙思维的一个结果,我担心它在实际生活中不过是化了妆的棍棒教育。只要严厉的实质不变,那么它有惩罚无教育、有创伤无戒除的结果也不会变。
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不仅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无棍棒是件比手中无棍棒更重要的事。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
当然,我不希望给家长们太大的压力,大家都是凡人,偶尔火气上来了,实在忍不住,打孩子两下或骂几句,这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正像一个偶尔吃多了的人不会成为大胖子一样。身体自有它的调节功能,孩子也自然有他正常的抗挫折能力。并且儿童甚至比成年人更宽容,更能理解并消化父母偶尔的脾气。孩子最受不了的,是父母经常性的严厉和苛刻。
人生万事,得体的手段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育更是如此,没有一种错误的手段可以达到正面效果。哲学家哈耶克说过:“那些重要的道德规则是神的命令与法律,是人类应尽的义务,而且神最后会奖赏顺从义务者,并且惩罚逆反者。违反这些基本的道德,就是在和神作对。”尊重孩子,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神的命令,是教育最基本的法则。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说它是危险教育,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一位女性宝宝肯定是排第一但千万也别忘了自己的身体,女性生育后,体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部分人由于采取剖宫产手术,抵抗力有所下降。输卵管和卵巢炎症及宫旁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的统称。如果是急性附件炎在发病时没有及时诊治,变为慢性附件炎,根治起来很麻烦。
综合来看,大部分生育后的女性,在经历了怀孕生子的痛苦之后,身体体质都会下降。所以,生完孩子很容易患上妇科病。其实有时候我们只要掌握生活规律,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疾病就会远离你,当然如果你真对妇科症痴痴缠身,那可大胆的咨询老师,免费帮你分析症状问题,还可互相交流学习妇科专业知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棍棒教育”教育孩子父母需要理性_网易亲子
“棍棒教育”教育孩子父母需要理性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尺子、拖鞋、藤条、鸡毛掸子、扫帚、擀面杖、棍子、板砖、水桶、橡皮筋……在网友口中,爸妈“修理”自己的武器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眼界大开。
不少人在时代都有因而遭“修理”的经历。近来,网友在网上发起《晒晒小时候被爸爸妈妈用什么“武器”修理过》的一项小调查,让不少网友起了童年挨打的“不堪往事”:有人被扫帚抽,有人被黄荆条条打……不过,虽然想起来很痛,但有网友感叹:回忆往事都是一种幸福。这些帖子也引发了如何教育子女的讨论。
网友纷晒小时候被父母修理的“武器”
“各位小时候估计挨揍的不少,鄙人也被揍不计其数,基本上是拿起什么算什么,皮带、拖鞋、竹条尺子,最后基本上都是我鬼哭狼嚎四邻被惊扰,不敢说一公里,至少300米外都能听到;当然也经常听到别家的孩子凄惨无助的哭声。今天特地记录下面的一些武器,看大家是否也有此不堪回首的经历往事?在网友“非诚打扰”的提议下,引来不少网友的围观和跟帖。
尺子、拖鞋、藤条、鸡毛掸子、扫帚、擀面杖、棍子、板砖、水桶、橡皮筋……在网友口中,爸妈“修理”自己的武器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眼界大开。
网友“划风之吻”感慨道:“简直是不愿意回忆,我那暴躁的老爸,抓到什么就开打,竹竿不晓得打烂多少根,还有搓衣棒、扫把,最可气的是我越哭他打得越凶。”
网友“执迷八悟”则回忆,他的爸爸也是什么都能成武器,拖鞋、挠痒棒。
而让网友“他山之石”印象最深的武器则是竹扫帚,他在帖子中称,这种农村常用的竹扫帚很粗很长,有成年男子的手臂那么粗。“记得那时候竹扫帚比我还高。一次做错事,老爸要打我,我就跑,老爸就拿起那可怕的竹扫帚追,我死命地跑,不过怎么也跑不过老爸,最后还是被他老人家放倒了....。.”
网友“宝贝水嫩”则称老妈“修理”她最多用的是量衣服的竹尺,一次她说脏话被老妈听到,两个竹尺绑到一起打她....。.
这些帖子,还真让网友“长了见识”。网友“独具卉眼”透露,老家有句叫俗语:“黄荆条条出好人”,他和弟弟小时候每人一条一寸宽的黄荆条条,上写着:“老大专用”那是他的,“老二专用”那是弟弟的,他的一年到头几乎是新的,而弟弟的是半新的,而且还是换了N多次了。还有一位网友介绍:“我以前是80分以下女子单打,妈妈打;70分以下男子单打,爸爸打;60分以下男女混合双打,爸爸妈妈一起上。”
本文来源:东方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严厉不等于粗暴:家长切记不要棍棒教育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甚至到了动手就打的地步,认为“棍棒底下出人才”。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有时不仅不能培养好孩子,还会对孩子有很大的伤害。
最近,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新闻,某事某地一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被家长殴打而抢救无效。据统计,2008年至2013年六年间媒体报道的697例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中,84.79%的案件是父母施暴。鲜活的生命就此逝去,令人痛心。管孩子严厉一些本不是坏事,但不见得孩子一有“问题”就打。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将其打一顿,真的就会记住了吗?就能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了吗?其实不然,有些孩子在体会到了“棍棒教育”的感觉后,会变成“两面派”,当面规矩,背后捣乱,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不良品德。
为什么有些家长始终坚信“棍棒底下出人才”?说到底其实就是传统观念在作怪。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不少家长认为,打孩子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让孩子长记性,轻微对孩子施以暴力似乎不是什么严重的事。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打了可让孩子更有约束力、更守规矩。
但是,作为家长应该知道,教育孩子不能以“棍棒教育”为主体,生活在家庭暴力阴影下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颇。研究表明,孩子受到父母的责打,不仅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更多的则是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他们会出现说谎、 懦弱、 孤独、固执、粗暴、怪癖、焦虑不安等不良的心态。不仅如此,有时甚至会对孩子大脑的成长有不良影响: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经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如孩子的性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许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家长一定要以良好的态度,用正确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长大成人,避免让家庭教育变得扭曲。这也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责任。
(综合搜狐教育、和讯、凤凰网资讯)
鼠标点击/在手机上长按如下图片或扫描二维码体验国搜教育服务
责任编辑:李媛媛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得到保证,每天都会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但有一位妈妈,她从来不为孩子检查作业,她认为不为孩子检查作业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点。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得到保证,每天都会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但有一位妈妈,她从来不为孩子检查作业,她认为不为孩子检查作业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点。
在群里发红包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可是最近,家长李扬有些纳闷:每次发了红包,有的老师明明在线也不会去抢,难道是在躲避收礼之嫌?
恋爱是指性成熟以后男女之间产生的一种情爱,是一种美好的两性间的感情。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社会规范来说,中学生谈恋爱属于早恋。
近日,河南鹤壁市某医院急诊室爆出猛料,一个13岁女孩疑因学习成绩差被亲妈打死,送到医院前就没有了呼吸。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教育热搜词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棍棒教育 打出什么?|家庭教育|棍棒教育_新浪育儿_新浪网
棍棒教育 打出什么?
  喊着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 口号的“狼爸”萧百佑最近火了,其热度甚至超过了去年红极一时的“虎妈”。
  在“狼爸”的棍棒下,三个子女考入了北京大学。这一“卓越”成绩源于他的特殊家规:犯了错误,或学习不好,都要挨打。在萧家,就一个字,打。孩子从3岁起开始挨打。吃饭不听话,打;睡觉不听话,打。学习成绩退步、功课没做好,打。并且,打的时候孩子必须主动伸出手或小腿,不允许躲闪,其他孩子被要求站在一旁 “围观”。
  “狼爸”的“棍棒教育”引起公众议论。有人认为,萧家三个孩子考进北大的事实证明,暴力之下确实能出人才;但更多人认为,这种“暴力美学”以抹杀孩子天性及自由为代价,换取了顶级学府的录取通知书,折射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强迫症”;还有人认为,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是“羊子”、“羊女”,长大后很可能 经不起社会上的风浪。
  在我们身边,像“狼爸”这样带有“强迫症”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巴望着自己的孩子优秀、优秀更优秀,检验孩子的唯一标准除了分数还是分数。从小到大,孩子们被强烈地灌输着这种意识,让正处于童年想象力最活跃时期的他们逐渐变得听话顺从,服从于标准答案。在萧家,当儿子萧尧表现出极强的植物学天分时,“狼爸” 毁掉了他的所有植物,并禁止他阅读任何有关植物学的书。面对这项“暴政”,萧尧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早已经习惯了。”没有抗争,没有反驳,只是被动地接 受。即使萧尧已考上北大,但他这种近乎“绝望”的顺从是否代表了一大部分处于“严格教育”之下的孩子的心态?
  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所谓“教育家”太多了,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而“狼爸”俨然成为了“惩罚教育学家”的典范。
  当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处在这种大环境下,“教育强迫症”不可避免,但家长们是否也应该意识到,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实现 自发的学习,也许更能激发孩子的潜力?何况,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规规矩矩“装在套子里的人”。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棍棒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