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地大蒜种植技术病的问词一∞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洱海流域农业发展规划研究
⑨M…ASTER…'STHE躺硕士学位论文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 洱海流域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作者:程祖灏 指导教师:刘圣欢教授 学科专业: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012年5月 fIl l l l I Ill l l l l[I I l f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Y2079241r■1■■l ne reSearCn 0IpErhai basin-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conomicsBy Cheng Zuhao Postgraduate Progra m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upervisor:Liu Shenghuan Academic Title:Professor Signature ApprovedMay,2012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裎衣且睾瓢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作者签名:槿诅灏日期: 年 月日导师签名:o乙/艺似日期.1错弋月X日f,、l、4本人己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 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握交蜃澄卮;旦坐生;旦二玺;旦三生筮查!\,作者签名:槌批颡日期: 年月日导师签名:。1。f 扎/V~/日期:硎≯钳月心日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发展经济学、资源 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和主体功能区理论等相关知识,试图探究在水资 源承载力基础下的区域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文章以云南省洱海流域为研究区域,依据国家水专项洱海课题中已有的湖泊污 染源调查结果,运用细分产业结构与污染物减排作用机理,建立了镇级行政区的减 排份额(即农业污染削减的约束条件)与农业细分产业发展(即农业产业经济整体 增长)的动态耦合模型,在得到农业细分产业减排份额的镇级行政区划分摊结果的 同时,给出了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 。运用上述结论,结合流域经济发展区划和基础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制定了流 域农业主体功能区规划,即将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分成优化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 展和禁止发展这四类区域,为区域水污染的控制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 了实践根据。 最后,文章从建立激励机制和社会引导支撑体系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农业发 展规划的相关政策建议;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区划 AbstractCombinedwiththetheoriesofdevelopmenteconomics,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 economics,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main functional region, the essay aims industry basedto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oundation of watermeansof regional agriculturalonresourcescarryingcapacity,withthequalitative Basedandonquantitative ways which guided by scientific concept on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of lake pollution resource survey provided by Erhai basinonProiect of national water research,the essay,which focuses Province,establishes the administrativethe Erhai basin in shareYunnantowndynamic couplingmodelofreductionofarea(constraintsof agricultural pollutionreduction)anddevelopment ofagricultural fractionizedindustry(overalleconomic growth of agriculturalindustry)bymeansof segment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andmechanism of pollutant emissionreduction.In addition,the essay provides the figures oftownadministrative divisionasshare under the sub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fractionized industry as well design of agricul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rhai basin. Besides.combined、析m the methods abovean optimizedandpractical conditionof riveraeconomic development division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the essay works outplanfor the mainfunctionalregions of agricultural watershed planning,that is,thezonedivision of land into four functional zones:the of key development,thezoneof optimized development,thezonezoneof limited development and theof prohibiteddevelopment,which lays the pollution of regional controlfoundation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andagricultural economy. some suggestions the perspectivesonFurthermore,theessay puts forwardimplementation of incentive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fromof establishingmechanism and social guidance support system researching activities.and looksforward some more promisingKeywords:Erhai Basin;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agricultural industrystructureoptimization;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of main functionIl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目录摘要…………………………………………………………………………………………IAbstract………………………………………………………………………………………………….IIl引言………………………………………………………………………………………………………l 1.1研究背景…………………………………………………………………l 1.2研究目的及意义…………………………………………………………3 1.3主要内容和创新点……………………………………………………..4 2研究综述………………………………………………………………………一5 2.1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5 2.1.1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5 2.1.2水资源承载力提出……………………………………………….6 2.1-3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7 .2.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综述…………………………………………一8 2.2.1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8 2.2.2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9 2.2.3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思路方法研究综述…………………….9 2-3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综述………………………………………………1 l 2.3.1国外研究现状……………………………………………………12 2.3.2国内研究现状……………………………………………………13 2.3-3国内外研究评价…………………………………………………1 3 3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和水污染现况………………………………………….1 5 3.1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现状…………………………………………15 3.1.1流域农业产业发展总体情况……………………………………15 3.1.2流域农业产业结构特征…………………………………………15 3.2洱海流域污染现状……………………………………………………1 7 3.2.1流域水环境污染总体情况………………………………………17 3.2.2流域污染态势分析………………………………………………1 8 3.2-3流域农业污染源分布及特征……………………………………19 4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理论框架和模型分析…………………………….30 4.1流域农业产业结构与污染物减排作用机理…………………………30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4.1.1产业结构与污染物减排理论……………………………………30 4.1.2产业经济产出系数与污染贡献度的概念………………………31 4.2流域农业产业发展与污染份额动态耦合优化方案…………………31 4.2.1决策变量的确定…………………………………………………31 4.2.2模型假设………………………………………………………….32 4.2.3目标函数…………………………………………………………~32 4.2.4约束条件…………………………………………………………33 4.2.5求解结果和分析…………………………………………………35 5流域农业产业发展功能控制区划…………………………………………..37 5.1主体功能区划理论……………………………………………………37 5.1.1主体功能区的内涵………………………………………………37 5.1.2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与标准……………………………………37 5.2流域农业产业发展功能控制区划…………………………………….38 5.2.1禁止发展区………………………………………………………38 5.2.2限制发展区………………………………………………………一38 5.2.3重点发展区………………………………………………………38 5.2.4优化发展区………………………………………………………38 6结论与建议…………………………………………………………………..40 6.1研究结论………………………………………………………………40 6.2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40 6.2.1政策建议…………………………………………………………40 6.2.2研究展望…………………………………………………………41 参考文献………………………………………………………………………。42 附录……………………………………………………………………………………………………46 数学模型相关数据……………………………………………………………~46 致谢……………………………………………………………………………………………….:….48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 THESIS1引言1.1研究背景全球社会经济在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快速发展,使 得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全球性的人口爆炸、南北经 济发展中的不均衡、捉襟见肘的资源、逐步恶化的环境、接踵而至的失业危机和不 断蔓延的贫困现象,也时时刻刻显示出世界可持续性发展所要面对着的种种巨大挑 战。 于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这种发展的新理论也随之诞生了。早在1987年,世 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就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清晰定义了可持续发展, 即“满足当代需要而对后代达到其需求不构成威胁的发展”。当下,被普遍认可的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就是这种世代伦理基础上的持续发展理念。它还指出保护环境、 保持社会公平与持久的经济发展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经济发展是解决现实中 环境问题的保证,也是以康健的人类与大自然环境为根本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可 持续发展问题可视为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矛盾对立的统一。 目前,全球人口已超过60亿,并持续、快速增长。而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 题,如贫困的蔓延、环境的污染等,给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平衡带来了巨 大的威胁。如今,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水被称为生命之源,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物质。水资源 是生态环境系统重要的基础部分,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能恢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是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大发展和国家经济进步的重大物质基础@o中国作为全球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具体表现为水资源十分稀缺、分布非 常不均衡、水环境被污染等问题。第一,中国水资源十分稀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仅为两千二百立方米,还不到全球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四分之一。第二,水资源在 中国的分布非常不均衡。水资源在长江流域以南只占中国国土三分之一面积的地 区,占中国的八成以上;相应的,水资源在西北占中国国土约三分之二面积的地区, 只占中国的二十分之一。另外,每年的水资源情况都有巨大的变化。第三,水环境 的污染严重。通过水利部的统计显示,我国河流中受到污染的河段超过一半,严重。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j管理导论【M】,科学f|l版社,2000=3-5.1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污染已不能使用的超过十分之一。这与建国后中国逐步上升的水资源需求,形成了 尖锐的矛盾。第四,土地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传统上称土是万物之本。作为生活、 生产基础保证的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成分。虽然土地在交通运输和 工商等非农产业上,只是作为地基和空间而存在,但是对农业而言,土地既作为劳 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基础,又生成实物产品。 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一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可持 续发展的起点是可持续的使用水土资源与社会经济间统筹的发展。特别是,水土资 源适应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基础。 针对中国当前发展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在对世界各国传统发展模式传承和创新 的基础上,结合新中国建国以来发展经验、教训,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 三中全会对中国现实国情进行理性反思。由胡锦涛总书记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它提出发展要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并要求实施“五个统筹”,即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 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理解为,务必在经济发 展的过程中,重视资源和生态的承载力,促成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能持续 利用自然所给予的资源,合理享用并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得以持续的进步。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竭尽全力以最小的成本发展经 济,以不损害或减少未来利益的基础,实现当下的要求。严格遵循自然与人类社会 发展的规律才能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为子孙后代的成长和发展构建美好条件。可持 续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彻底改变“高投入、高耗损、高污染、 低效益”为“低投入、低耗损、低污染、高效益”的发展;它也需要适度的开发、 使用资源,降低浪费比率:它也需要加大力度治理环境的污染问题,增强人民群众 保护生态的意识,为人类建设美好的生活;它还需要统一发展的增长率和构成、质 量与效益,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创造“投入低、污染低、效益 高、能自主循环”的环境节约型、资源友好型社会。由此,可持续发展是大家二致 的优化抉择。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其最具体和最现实的分支是在可持续发展课题 中占有重大地位。 可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人们对自然、社会、经济这个复杂集合 能动地把握,即基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束缚,保障永续的经济进步,提升生存环 境,促使社会升级。面对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等困境,如何把控这个 过程是基础和根本。。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42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目前,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热点问题是结合综合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与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探究。在此方面,已有的工作仍然不太多,并且还未达到一定深度, 能切实与地方实际相联系、能实际运用和推广的理论、方法更少见。1.2研究目的及意义云南省洱海流域属于澜沧江一湄公河水系,是中国西部地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 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此区域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情况也在近三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发展经济、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当地进行了许多有 远见的尝试,但是,仍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随着经济规模不断地扩大、城镇化 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的问题不断产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 我们从新的视角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云南省洱海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地跨大理 市与洱源县的17个乡镇。在海拨1974米(海防高程),湖面面积达到251平方公 里,容量有27.4亿立方米,南北距离42.5公里,岛屿面积达0.748平方公里,最 大水深达到21.3米,平均水深达到10.6米,流域总人口超过83万,约占大理州 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约八成,包括白族与汉族等23个 民族。 在历史上,孕育了大理地区近四千年发展,被称为大理人民“母亲湖”的洱海, 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洱海是大理市及其部分下游地区主要人畜饮用水源 地,也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与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涵盖保护自然、景观旅游、 调节气候、保障工农牧渔等产业的生产发展和城市用水、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等众 多功能。 洱海的治理和保护决定着洱海流域以至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为 了构建民俗文化旅游大州、省投资和生活环境优秀地区,对流域的保护与相关研究 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踏实工作才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利益,才能把大理发 展成云南西部的中心城市。广大市民己形成共识,“洱海清,大理兴"。在云南西部 中心城市大理的发展过程中,洱海的保护治理与相关研究有着基础地位和关键作 用。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与发展的束缚性资源,也是云南省洱海流域农业产业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资源。从中国目前的水资源开放、利用的情况看,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 特别是在农业水资源运用方面,必须从对需求的科学控制与管理着手。J下确理解水 ⑨义。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 THESIS环境承载力的束缚作用,从典型和代表性的洱海流域着手,对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大 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机理和政策建议的研究,有一定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意1.3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发展经济学、资源 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和主体功能区理论等相关知识,试图探究在水资 源承载力基础下的区域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文章以云南省洱海流域为研究区域,依据国家水专项洱海课题中已有的湖泊污 染源调查结果,运用细分产业结构与污染物减排作用机理的方法,建立了镇级行政 区的减排份额(即农业污染削减的约束条件)与农业细分产业发展(即农业产业经 济整体增长)的动态耦合模型,在得到农业细分产业减排份额的镇级行政区划分摊 结果的同时,给出了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 通过对区域发展的现实、潜力和目标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确定了农业产 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方向。运用文章得到的上述结论,结合流域经济发展区划和基础 建设的实际条件,本文制定了流域农业主体功能区规划,即将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分 成优化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这四类区域,为区域水污染的控制和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根据。 最后,文章从建立激励CtN和社会引导支撑体系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农业发 展规划的相关政策建议;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展望。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交代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结构 和创新点;第二部分简要回顾文献;第三部分分析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和水污染状况; 第四部分构建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理论框架和模型分析;第五部分制定洱海流域 农业产业发展功能控制区划;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尝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特定区域中国西南高原洱海 流域进行与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流域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其二,根据对流 域农业产业与污染情况的调查,进行他们的关联性研究,建立减排份额与农业细分 产业发展动态耦合模型,通过一定条件下的现有产业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其三,运用农业产业调整过程中的减排分摊情况,构建流域农业主体功能区规划, 实现区域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2研究综述2.1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2.1.1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 承载力这个概念是源自生态学的。它是指某种环境条件下的某生物个体最多可 存活的数量。承载力最早作为理论实践的方向是指导畜牧业生产,并沿用至今。人 口、资源和环境等科学领域也开始逐步采用承载力这种概念,并作为一种十分有用 的定量的评价指标来使用。 承载力的概念既是动态的,又在某些过程中相对稳定。首次提出承载力概念的 是皮埃尔(1938),而后承载力逐步发展到生物、人类、生态以及商业管理等学科方 向∞。世界保护组织(Internationalunionon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Resources,IUCN)也为其做出解释“生态系统对生产率、适应和创新能力的保持, 从而保持有机体健康的能力”圆。美国的承载力组织,则定义其为在不损害现代和 未来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情况下,区域内自有资源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类的复杂性使得人类承载力的研究也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众多要 素相关,有资源的需求和总量,也有环境系统的产权制度、消费者偏好、分配制度、 弹性和技术水平等等。但人们还是运用多种办法来对承载力水平进行估计,常见的 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估算区域可生存最大的人口密度去推算区域的承载水平,再通 过把区域指标加总计算总水平;第二种是先假设某些变量会抑制人口数量,能用可 能供给的商品的总量与人均的商品需求量的关系,计算这种限制条件下最大的人口 数量。水、食品和农用地这几种要素,一般情况下,常常被当作研究中的主要元素 来限制人口的总量。 197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的帮助支持下,研究了世界五大区域的117个发展中国家的土地人口承载力③。这 项研究用农业生态区域法来评价土地生产的潜力,即把国家作为研究的个体,叠加 世界土壤和气候地图,将每个国家划分为若干农业生态区(Argo―Ecological zone),。Canadian Arctic Resources Committee,Carrying Capacity and Thresholds,Ottawa,2002. 。Caring for the Earth,IUCN,1991.@傅们杰.土地承载力【JJ.地理知识.19900).R.Millington,R.Gifford,Energy and How We Live,Australian UNESCO Seminar,Committee for Man and Biosphere,1973. ⑨最P(AEZ)。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 THESIS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探究土地生产潜力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人 口承载力逐步兴起,其中由中科院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领衔的中国土地资源的生产 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最有影响力。它把中国百万分之~的土地资源图划分为九大 土地潜力部分,运用“资源、生态、经济”的原理,从土地粮食与人口关系的视角, 探讨土地与粮食的相互限制,又从土地、粮食与人口关系的视角,计算了中国不同 时期粮食生产的能力和对应的人口规模,探究提升土地承载力、缓和中国人地矛盾 的方法①. 资源承载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解释为,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使用本地资 源与技术等条件,保持其社会文化标准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某区域可持续供养人口 的数量。其实质上,也可以看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知,承载力的研究已渐渐从最初的生态学研究变成关于环境、生态、资 源、经济等多方面综合性研究。承载力的指标同样从简单的土地、粮食等指标变为 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方法上,也逐渐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不断发展的数学模 型大大提升承载力研究的定量水平。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大大加强。 2.1.2水资源承载力提出 重视研究水资源承载力源于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施雅 风、曲耀光(1992)对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的实证研究②;曲耀光,樊 胜岳(2000)研究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洱海水环境综合治理 中的洱海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高原湖泊的水资源情况和承载力进行研究。 水资源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水平,某流域或者区域水环境保障人类社会经济生 活,且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部分,支持生态环境平衡的能直接或间接使用的资源, 由水质、水量两方面组成固。 作为国家、地区永续发展过程中资源承载力组合的关键构成部分,水资源承载 力大大影响着一个国家、地区的综合发展。当下,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仍不太成熟, 探索能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的工作还在进行当中。水资源承载力作为 承载力理论在水资源领域的实践,在土地资源承载力后,成为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热。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 人民}f;版{}t,1991. 。施雅风,曲耀光.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M】,科学}H版社.1992:132-176. 。曲耀光,樊胜岳.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计算。j对策川,中国沙漠.2000,20(I):1.8. 。刘吕明,王红瑞.浅析水资源与人u、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们.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635-644.6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lS门课题。加之,中国水资源的缺乏现状,此领域的研究探索与成功不少。尤其是在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环境治理与控污研究’’项目开展后,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得到 更大的关注和理论的发展,研究的具体标的也包括了诸多区域、流域和城市。 2.1.3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Regionalwater Resources CarryingCapacity)的单项理论研究,国际上的成果不多,它也因此一般被归纳到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中。在这些研究 中,美国URS公司,在1998年对佛罗里达州的Keys流域的承载力进行了研究∞。 此研究的核心是构建由社会基础设施、经济和财政,陆地、水和海洋等诸多子系统 和独特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CarryingCapacity Analysis Model),此模型可以让用户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案来评价它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Falkenmark等学人通过使用一些数学的计算方法,探究了部分发展 中国家水资源的限度的使用量,可视为在水资源承载力的数学方法研究方面的基础 工作@。Harri s的研究关注的是农业产业生产时的区域水资源对农业的承载极限, 并把它作为区域发展潜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较晚,现有的工作 主要是由区域、流域的特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水资源自然、社会的属性探 入,以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为指导,结合其它学科、领域的研究,使用相应的手段研 究水资源承载力的课题。目前,它还没能构成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固。 从一定程度上看,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和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相比较,是研究体 系的进步。过去,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常常把区域土地承载力的系统孤立和封闭, 重视它的空间限制,但不重视它的开放属性。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则强调区 域水环境系统和外界广泛的交互流动。但是,值得重视的是,和土地承载力的工作 相似,研究水资源承载力时,对环境污染给水资源承载力和整个社会系统的效用思 考较少,需要重视,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也应该强调对象是包括人口、资源、环境 等因素的一个经济生态的系统体系。 虽然众多学者都十分关注,但是目前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基础、体系方法等。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A Review ofthe Florida Keys Carrying Capacity Study[MI.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2.心特别注意此方法对政策制定的作用,而不成偏蕈于给出一个绝对的承载力值。。Falkenmark M.Lundqvist J.Towards water security:political determination and human Adaptationcrucial[J].NaturalResourcesForum,1998,21(1):37―51.Abcmethy VR.Carrying Capacity:the tradition and policy Environmental Polities,200l:9一18.implications[C].Ethics of Scienceand@阮奉青.区域水资源适度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3):58.6l7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方面的探究还有待完善。也因为它的研究开启较晚,相关联的内容复杂,影响它的 因素也是动态因素,所以相关研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定义、内涵方面:过去 的定义、内涵多是从不同角度就各个研究区域情况而言,不具备普遍性。(2)研究 思路方面:多从单纯的经济性供需平衡的角度研究,重点考虑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 而不注重相关的外部性,这样简单处理似有不恰当的地方,可能导致水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步入不科学的方向。(3)方法方面: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是一个相关性很强 的研究,现有研究虽已引入了多种适用于复杂系统研究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各 有其不适合的地方,缺乏普遍认可的研究方法。2.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综述2.2.1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在中国的思想史中,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思想并不陌生,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明确反对“竭泽而渔”的做 法;管仲以发展经济和富国强兵为目标,重视产权,强调保护山林川泽的重要性, 极力反对过度砍伐。他们的言行,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反映。 通过对几千年来人类发展经验、教训的反思,特别是回顾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发 展道路,人类提出了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类社会逐步对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 道路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反思,渐渐构建了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未来发展研究 思潮”,由此发展而成的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念和理论,即是20世纪80年代 诞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专 有名词,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的首次出现。它的概念起源于生态学,表示的是对资源、 环境的管理战略方式。而后,它被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广泛使用,并被赋予了一 些新的内涵。 经统计,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解释能达到百种以上,可预见的是通过 讨论和研究的深入,解释多样化的进程还将继续下去圆。对各种解释进行综合分析, 并由其影响力和代表性对其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1)从自然属性方面:学者由 生态学科中的意义,定义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 意味着只要不超过环境系统的承载力、更新力,这样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2) 从社会属性方面:《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从社会学科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叶萨波.町持续发展评估理论及实践[MI,中国环境科学}};版社.2002.。Daly,H.E.著;诸人建、胡圣等译.超越增长:町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一I:海译文iI{版社.2001.8 ⑨方面:James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 THESIS展为“在生存不跨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时,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最终的对象 是人类社会"。(3)从经济属性方面:Pearce D.w.和Warford J.J.定义可持续发展为 “当发展能保持当代的福利增加,也不因此使后代的福利降低’’。(4)从科技属性GustaveSpath从技术选择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它是面向更加清洁、更加有效的方法,以接近“无排放”或者“封闭式"的工艺手段,尽量减少自然资 源的消耗。 2.2.2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解释还没有得到统一认可的标准,因此,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定义也不能确定。但许多研究者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都给出了各自的解释。如张 学文等(2002)定义区域可持续发展:既满足本区域当代的需要,又对本区域后代和 其它区域当代与后代满足其自身的需求的能力造成损害的发展①。吕鸣伦等(1998) 定义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特定的区域里,一定的时间段内,不损坏本地和其它区域 实际的或未来的能符合大众需求能力的发展过程@。虽然这些解释有所差异,但是, 总的来说,它们仍然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区域的特征联系起来,使可持续发展的 理念在区域层次上展现出来。 当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对评价方法和 模型的普遍适用性过分强调,望图能构建一个可用于不同时问段,也可用于不同发 展现实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过程中,对模型的线性组合体系,因为日益加 深的认识,为达到完备性,不断提出新的指标。在指标种类与数目不断扩大的同时, 为计算、分析带来了困难,限制了实际应用。(2)对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精细度过分 强调,希望能详详细细描述出区域发展过程的种种细微变化,构建出一个包含更多 变量、更复杂的方法的精细模型。 2.2.3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思路方法研究综述 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国外的经济学者着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等方面。 因为农业发达的国家普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其经济学研究者一般信奉现实中的经 济问题由市场本身解决,所以,对产业结构转变的研究关注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 贡献的理论分析、方法测算与实证研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库兹涅茨)、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雁行模式(赤松要)和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刘易斯,o张学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i调挖fMl,黑龙江人民{II版社.2003.。吕鸣伦,刘lJ.1玉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fJl,地理研究.1998,17(2):131-136.。徐:玉刚.比较优势与中周农业生产结构i胜[D1.南京:南京农业人学,2001.9 ⑨手段。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拉尼斯)等是主要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许多农业发达的国家为防止生产过剩和价格过度波动,采取了多种 形式的政策来调整生产。如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防止粮食生产过剩, 保障农民收入,降低农业财政的负担,都采取转作、限售、限耕与休耕等生产调整中国现今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研究,一般就其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原则、 途径、内容和模式等方向开展,成果比较广泛。邓大才(2003)认为在理论研究上, 需要以区域经济理论与现代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来领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样才 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创新罾。谢恩魁、张俊杰等(2002)通过分析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说明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涵盖的内容、原则和实 际问题,并对当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若干建议@。侯满平、郝晋珉等(2004) 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模式,分析了黄淮海地区平原农业产业现状和结构 中已有的问题,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其还在 理论上制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探究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种植业结构 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都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四大关键点④。 在研究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时,不少学者都提出充分发挥各个地区比较 优势的重要性。此外,一些学者,以提高农民收入的视角出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进行研究。张春美(2001)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市场环境下,以提高农 民实际收入为核心,设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外,尚杰、李庆等(2006) 分析了农业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间的联系,认为生态环境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应该共同开展,并提出建议四。 当下,一些学者也在探讨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 问题。在定性研究方向,有以下一些研究成果。如赵雪雁(2005)在河西走廊可持 续发展的研究中,指出以农业为主的用水结构抑制了发展,由此得到应该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如大力培育玉米、瓜果、蔬菜、花卉的制种业、酿酒葡萄的栽培与葡萄 酒酿造业和草畜业与畜产品加工等等,以此构建节水型农业体系,促使水资源的合。冉红.水资源短缺约束下的黑河中游张掖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甘肃:两北师范大学,2004. o邓人才.农业结构调整也要理论指导Ⅲ.宁夏党校学报,2003,5(6):68-70. 国谢恩魁,张俊杰,黄天柱.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几个问题的思考【JJ.两北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2,32(4):91?93. ∞侯满、F,郝晋珉,李新波等.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其模式探讨阴.农业T程学报,2004,20(3):286-291.@张备荚.现阶段农业结构涮整的任务及政策研究【J1.江两农业人学学报,2001,23(5):186.189.@尚杰,李庆,千法稳.生态环境胁迫下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分析【月.开发研究,2006,(!):11.13.10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理配置与高效利用①。崔嘉进、林新慧等(2004)研究新疆地区当前的农业产业结 构不合理问题,发现农业种植面积过大,以至于消耗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使得种 植、林、牧等行业不能全面、协调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并努力进行 水利设施建设圆。 在水资源约束下,如何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定量分析的研究,有如下部分 成果:如朝伦巴根、贾德彬、高瑞忠等(2006)以建立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的 决策的非线性多目标模型为手段,运用序列化的展示矩阵来度量可行解对所有目标 体现的优劣性来优化遗传算法的求解模型,构建了用人工草地来牧草的最佳种植结 构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案@。高素华、李春梅等(2005)运用一般线性规 划的方法,把水分生态经济综合指标作为目标最大化函数,把宁夏、甘肃、山西、 陕西、内蒙古等北方五省作为研究目标,以2000年的现状为研究基础进行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研究,分析表明,优化后的方案使水分生态经济综合指标显著提升④。 虽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见仁见智的研究成果。 然而,现有文献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支持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结果的理论力度不足,即多数研究还是描述分析;二是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规范分析为主,而实证分析不足;三是研究内 容体系化程度差;四是对具体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论在理论构建 上,还是在认识高度上都有不足之处。因此,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深入、 系统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的。2.3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综述中国的国土辽阔,绝对资源量也相对富足,但是人均排名极低,各个地区的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巨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 区域经济与分工和社会的发展是解决人地关系的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 持续发展目标的正确路径。 许多专家认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的源头产生于不能分类进行指 导、区别的对待。在此种情况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划的范畴。它需要统筹考量各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的能力、开。赵需雁.水资源约束下的河两走廊农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研究p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7.12.。裢嘉进,林新慧.新桶农业结构调整.’j牧区水利建设【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2):25-26.。朝伦巴根,贾德彬,商瑞忠等.人工草地牧荦.优化种植结构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们.农业工程学报,2006,22(2):68.72.∞高素华,李春梅.北方五省农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气象,2005,31(6):71.73.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发强度与发展的潜力,划分国土空间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这四大类的 主体功能区。这样就使其在区域发展与布局中,负担不同的分工责任,与此同时, 运用创新性的差异化区域政策与绩效考核指标,逐渐尝试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以 此优化政府功能的开发与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现实繁杂,区域差别十分大,这都意味着,用这四大类 主体功能区来指导、规划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尝试,将面对的困难会很多。 2.3.1国外研究现状 当下,国外学者虽然还没有对主体功能区划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但是,中国主 体功能区划的提出却离不开国外空间规划的探索。 源自于二战后的空间规划作为一种宏观视角的系统性的区域规划,可以说是区 域规划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成果。它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20-40年代,1933年的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区域规划的繁荣时期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城市急需重建,区域规划 从而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在此过程中,虽然也提到要平衡地区间的发展需要, 但是区域规划则更看重那些围绕增长点而制定的政策。前苏联的国土规划是其中较 有代表性的区域规划。这个阶段也涌现出了诸多规划理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 论、集聚理论、增长极理论、倒U型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等等。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区域 规划的范围、内容、理论研究与方法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转变。区域规划中的社会 与生态因素渐渐得到关注,生态的最优化成为区域规划发展的新趋向。在1987年6 月,日本就发布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它把构建舒适的、开放的乐居社 会,构建平稳的、优质的国土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建议国土开发框架应该是构建 多极的、分散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发达国家的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逐渐关注空间系 统和协调的发展,被称为空间规划的拥有整合和协调空间发展功能的整体规划体系 在欧洲大陆国家首先提出,后来,它也成为大家对不同地域层次整体规划体系的统 称。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各个区域 之间的发展竞争激烈碰撞。政府要强化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在这段时间,对经济 的干预得到强化。许多发达国家的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加大了对空间发展的整体 性与协调性的关注,在这一视角,可以把其看成是可持续发展必要的公共管理模式。 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护环境与降低地区间经济差距,是这一时期空间规划的主要编12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制目的。2000年,荷兰发布的《第五次空间规划政策文件》,则是新时期空间规划 发展趋势的代表。 进入21世纪,大趋势是超越国家行政边界的空间规划。十分有代表性的是荷 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经济联盟所制定的空间战略规划。此外,1999年5月,欧 盟(EN)制定的欧盟区域发展展望(ESDP,European Spatial 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欧洲各个区域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方面。 2.3.2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界即开始了区域规划的研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区 域规划研究经历了颇多波折,但是我国学人研究、探讨区域规划的目的、方法、理 论与实践等工作却没有中断,且对我国各个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国土空间的开 发给予了较丰富的理论与技术指导。 区域规划的研究,步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后,逐步成长为地理 环境、区域经济、城市规划甚至管理等诸多学科的热点研究对象。它以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不同历史和发展阶段中展现的主要问题与矛盾为基础,从不同视角对区域 战略规划运用的基础性、抑制规划实际运行的阻碍性、国外各种区域规划的可借鉴 经验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指导。 在国家发展到新的阶段的背景下,2003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委托给 中国工程院研究的项目里,第一次公布加强区域规划空间的指导性,并制定其主体 功能的原则。四大主体功能区划的理念正式形成。 随后,国内学人的探究,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主体功能区的内涵与实质、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和功能、主体功能区的区划主体与客体、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原则 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等等。 2.3.3国内外研究评价 国外目前虽然还没有主体功能区这种概念的提法,但是其空间规划以及较完善 的区域政策体系仍是中国主体功能区研究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借鉴 来源。 中国政府首先发布的主体功能区概念,在区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中,是一个重 要理论创新。它也是对中国的区域政策研究的一大创新,促使中国的区域政策从战 略层级步入执行层级,并有了实际的政策实施针对对象。当前,中国的主体功能区 研究起步不久,理论界还只是对主体功能区的意义、概念、特征与区划方式等问题 进行探讨。虽然研究的成果不少,但是可以对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的基础实施系统 的分析与科学解释的成果较少。针对某一具体空间单元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的13DevelopmentPerspective),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则更少。且缺乏统一、普遍认可与能具体操作的主体功能区划框架、指标体系、规 划与相对应的支持政策。14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3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和水污染现况3.1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洱海流域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基本上转变了以农业为主体、工 业与服务业十分落后的局面,但其工业化仍处于初级到中级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 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 3.1.1流域农业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近十年来(1999-2008),流域第一产业以高速发展,总产值由1999年的1 13734 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93363万元,年均增长超过6%(见图3.1)。图3.1洱海流域第一产业产值变化图① 3.1.2流域农业产业结构特征 3.1.2.1农林牧渔业总体发展情况 由图3.2所示,总的来说,流域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是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其产值比重占到了整个农业经济产值的94%,而林业和渔业产值仅占6%。o资料来源:1999-2008年大理州统计年器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 THESl8图3.2洱海流域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变化图① 3.1.2.2农林牧渔业分项发展情况 1、种植业 把流域种植产业划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进行分析。其中,粮食作物主要包 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油料、烤烟、蔬菜等。流域粮食 作物种植规模明显减少,2008年比1999年净减少超过13万亩,经济作物的种植规 模明显扩大。经济作物中蔬菜种植面积增加最为明显,尤其是早熟大蒜的种植。如 表3.1。 表3.1流域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及变化情况①单位:亩2、畜牧养殖业 经过调研,流域畜牧存栏量持续增加,是流域农业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流域 畜牧养殖种类主要有大牲畜(牛、马、、驴、骡)、生猪、羊、家禽与肉禽等。 从表3.2可以看到,流域畜牧养殖品种中,大牲畜存栏量逐年递增,尤其是奶 牛存栏量增幅最为显著。o资料来源:1999―2008年人理州统计年鉴16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表3.2流域养殖品种养殖数量及变化情况①单位:头、只3、林业和渔业 流域林业的主要生产品种有核桃、板栗、竹材、松脂、油桐籽、棕片等等。流 域渔业的发展在洱海进行半年禁渔之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发展趋缓。3.2洱海流域污染现状3.2.1流域水环境污染总体情况 大理州在洱海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2003年藻华事件爆发以来, 洱海保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强化时期,尤其是自2008年水专项洱海项目启动以来, 洱海流域污染治理速度明显加快。洱海总体水质在近5年来一直处于地表水IIl类水 水质水平,总磷(TP)、总氮(TN)和高锰酸盐(COD)等各项水质指标均较“十五" 期间有所好转,除2009年由于干旱原因,湖泊入水水量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有累 积现象,水体个别水质污染物指标略有升高之外,湖泊水体主要污染物浓度总体上 表现为下降趋势,近20年来主要水质指标如图3.3,图3.4和图3.5。图3.3近20年来洱海湖泊总磷变化趋势。资料米源:1999―2008年大理州统计年鉴17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 THESIS图3.4近20年来洱海湖泊总氮变化趋势图3.5近20年来洱海湖泊高锰酸盐变化趋势 3.2.2流域污染态势分析 洱海湖泊主体水质水平处于中度营养状态至轻度富营养化之间波动,水质总体. 水平虽在“十一五"期间较前期呈现稍有好转的态势,但是局部湖湾污染仍然比较 严重,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洱海总体上来说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水平,水质仍 然存在恶化的可能性。富营养化初期的湖泊在营养状态可逆的敏感转型期,通常具 有主要污染物来源明确、形成原因清楚、进入富营养化状态时期短、湖泊水华现象 限于局部湖区、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明显,但内负荷较低等一系列特点,湖泊仍有 一定的生态恢复力。 由于奶牛养殖业与大蒜等经济作物种植业比例急剧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18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展,加之人口的持续增长直接导致洱海营养化状态急剧增长的发展趋势,流域资源 被过度开发,湿地被开垦侵占,原有的大型水生植物及陆生植物破坏严重,致使部 分物种消失,湖泊及其沿岸的生态环境渐渐恶化。尤其是2003年的水华爆发,使 洱海湖内生态系统受到一次毁灭性的破坏,湖内水生植物分布急剧萎缩,资源退化 严重。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原来鱼类洄游产卵的浅滩成为陆地,土著鱼类受到威胁。 “十一五"期间,实施了重点湖湾、洱海东岸陡岸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曾经因人 类活动破坏的湖滨带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湖泊及其沿岸的陆地生态系统仍然 非常脆弱,需要相应的保护。 近年来,在洱海上游流域即洱源县南部地域,奶牛养殖业与大蒜等经济作物种 植业急剧发展,加之旅游业也较快增长,带来了洱海营养化状态急剧增长的发展趋 势,洱海水污染加剧,氮磷污染突出。据测算,2009年进入洱海的污染物总量中, TP约为173.8吨,TN为2591.3吨左右。 洱海流域最主要的氮磷污染源是面源污染。经过调研,流域村镇近年来年均生 成的垃圾约15万吨,污水超过1000万吨,粪便接300万吨,由村落污染和牲畜粪 便产生的污染负荷中,COD约为26930.3吨/年,TN约为5597.6吨/年,TP约为838.6 吨/年,这表明农村的面源污染情况十分严重。经统计,在各种污染源中,农村及 农业面源污染占湖泊营养物负荷总量的80%以上。 3.2.3流域农业污染源分布及特征 3.2.3.1流域粮食作物污染 2008年,流域各乡镇粮食作物TN、TP(化肥)排放总量见表3.3。TN排放总 量依次为水稻、玉米、大麦、蚕豆、马铃薯、小麦;TP排放总量依次为水稻、蚕豆、 玉米、大麦、马铃薯、小麦。 表3.3流域各乡镇粮食作物TN、TP(化肥)排放总量①单位:t/a0资料来源:‘云南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规划》19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流域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TN、TP(化肥)排放量经计算可见表3.4。单位面积 TN排放量最多的是玉米,最少的是蚕豆:单位面积TP排放量最多的是马铃薯,最 少的是水稻。 表3.4流域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TN、TP(化肥)排放量单位:公斤/亩流域粮食作物的单位产值TN、TP(化肥)排放量经计算可见表3.5。单位产值 TN排放量最多的是玉米,最少的是蚕豆。单位产值TP排放量最多的是小麦,最少 的是大麦。 表3.5流域粮食作物的单位产值TN、TP(化肥)排放量单位:公斤/万元 水稻 小麦 大麦 玉米 马铃薯 蚕豆3.2.3.2经济作物污染 2008年,流域各乡镇经济作物TN、TP(化肥)排放总量见表3.6。如图所示, 大蒜与蔬菜的TN、TP排放量最多,油料和烤烟相对较少。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表3.6洱海流域各乡镇经济作物TN、TP(化肥)排放总量①单位:吨大理市8.30 下关镇0.05 大理镇0.97 凤仪镇1.47 喜洲镇1.04 海东镇0.79 挖色镇0.86 湾桥镇1.23 银桥镇1.48 双廊镇0. 11 上关镇0.26 开发区0.04 洱源县17.75茈碧湖镇1.140.59 0. 00 0.07 0.ii 0. 07 0.06 0.06 O.09 0.11 0.01 0.02 0.00 1.27 0.08 0.00 O.000.10 0.96 0.13 1.8736.54 O.00 0.00 2.86 3.7l4.64I.99 0.00 0.00 O.16 0.20 0.25 0.42 0.27 0.00 0.38 0.33 0.00 3.24 0.26 0.06 0.232.17238.83 42.97 89.77 29.45 0.11 4.70 12.72 7.08 19.29 0.91 29.77 2.05 39.967.1412.71 2.29 4.78 1.57 0.01 0.25 0.68 0.38 1.03 0.05 I.58 0.1l 2.13 0.38 0.10 0.99 0.49 0.01 0.16 14.84148.67 7.85 23.13 12.39 18.17 4.54 8.26 25.19 10.74 lO.32 26.84 1.24 211.3224.787.12 O.38 I.II 0.59 0.87 0.22 0.40 1.21 0.51 0.49 1.29 O.06 10.121.197.61 4.86 0.OO6.895.96 0.00 59.38 4.76 1.19 4.2939.76 8.41邓川镇0.00 右所镇0. 00 三营镇1.40 凤羽镇13.43 牛街乡1.77 合计26.051.94 18.53 9.22 0.12 3.OO 278.7823.95 103.24 33.16 20.65 5.53 359.981.15 4.95 1.59 0.99 0.27 17.240.46 0.05 5.240.98 95.92流域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TN、TP(化肥)排放量经计算可见表3.7。蔬菜和大 蒜的单位面积TN、TP排放量最高,油料和烤烟相对较小。表3.7流域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TN、TP(化肥)排放量 油料TN l-2213单位:公斤/亩TP0.1978烤烟TP0.0875 TN 2.3809蔬菜(不含大蒜)大蒜TP0.1300 TN 4.5661 TP 0.2430TN4.1297流域经济作物的单位产值TN、TP(化肥)排放量经计算可见表3.8。烤烟和油 料的产值较低,单位产值的TN、TP排放量相对较高;蔬菜和大蒜的产值较高,单 位产值的TN、TP排放量相对较低。o资料来源:‘云南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规划》2l 表3.8流域经济作物的单位产值TN、TP(化肥)排放量单位:公斤/万元3.2.3.3养殖品种污染 2008年,流域各乡镇的养殖品种TN、TP排放总量见表3.9。如其所示,奶牛 TN、TP排放总量最大,其余依次为猪、黄牛、羊、家禽。 表3.9流域各乡镇的养殖品种TN、TP排放总量① 单位:吨开发区茈碧湖镇106.8918.35 12.97 3.582.52 1111.01 255.920.42 183.01 42.1624.16 257.64 42.556.71 71.60 11.82O.35 45.28 6.020.05 6.57 0.874.34 5.26 0.731.33 1.62 0.225.50 5.49 0.351.69 1.69 0.11洱源县75.5820.86风羽镇6.751.1697.0315.9836.5310.153.330.480.680.210.250.08流域养殖品种的单位数量TN、TP排放量经计算可见表3.10。如其所示,奶牛 单位数量TN、TP排放量最高,其次是黄牛,猪羊相对较少,家禽最少。o资料来源:<云南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规划》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IIESI¥表3.10流域养殖品种的单位数量TN、TP排放量单位:公斤/头、只流域养殖品种单位产值TN、TP排放量经计算可见表3.1 l。如其所示,奶牛单 位产值TN、TP排放量最高,其次是羊、黄牛和猪,家禽最少。表3.11洱海流域养殖品种单位产值TN、TP排放量单位:公斤/万元2008年,洱海流域畜牧养殖、家禽养殖等现状见图3.6、图3.7所示。 其中,洱海流域奶牛养殖为9.27万头。 图3.6流域畜牧养殖现状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肉禽:5. 蛋禽:4.L仉一萌《内 蛋肉黝10肉禽:.7。一:);;酸;曾糖 臻11,4鬯蛋禽:.搋愁k k一禽禽面帆坛∽I.内禽:;.5\端 恁徘单位:万只耨溉‘≮图3.7流域家禽养殖现状 3.2.3.4流域农业细分行业污染特征分析 经计算,可做图3.8、图3.9。如图3.8所示,流域农业产业TN排放量最多的 是奶牛,其后按多少顺序是猪、大蒜、蔬菜等。如图3.9所示,流域农业产业TP 排放量最多的仍然是奶牛,其后按多少顺序也是猪、大蒜、蔬菜等。这显示流域农 业产业中奶牛、猪、大蒜与蔬菜养殖、种植是流域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产业。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图3.8流域各农业产业TN排放量排序图图3.9流域各农业产业TP排放量排序图 综上,流域农业各产业中贡献最大的经济作物和畜禽,带来的氮、磷污染也是 最高的,特别是奶牛、大蒜与蔬菜等产业。 流域各农业产业单位面积(数量)氮、磷排放量排序可见下图3.10。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图3.10流域各农业产业单位面积(数量)TN、TP排放量排序图 如图3.10所示,流域各农业产业单位面积(数量)氮排放量从高至低依次为 奶牛、黄牛、蔬菜、大蒜、玉米、烤烟、马铃薯、小麦、猪、水稻、油料、大麦、 羊、蚕豆、蛋禽、肉禽。经过分析,粮食作物、小牲畜和家禽的单位面积(数量) 氮排放量相对较小,经济作物中大蒜、蔬菜,牲畜中的奶牛、黄牛的排序最靠前, 其单位面积(数量)氮排放量较大。图3.11流域各农业产业单位产值TN、TP排放量排序图 如图3.11所示,流域各农业产业单位产值氮排放量从高至低依次为奶牛、玉 米、马铃薯、小麦、羊、黄牛、猪、油料、烤烟、水稻、蔬菜、大蒜、大麦、肉禽、 蛋禽、蚕豆。经过分析,与单位面积(数量)氮排放量排序情况相比,单位产值氮 排放量排序靠前的农业产业既有牲畜养殖、经济作物,也有粮食作物。其中,粮食27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作物中的玉米和马铃薯排序最前,畜禽中奶牛排序仍然最前。 3.2.3.5流域农业行政区(镇级)污染特征 流域各乡镇农业TN排放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右所镇(580.6吨)、三营(528.3 吨)、茈碧湖镇(434.5吨)、上关镇(389.3吨)、喜州镇(384.4吨)、大理镇(346.5 吨)、风仪镇(291.4吨)、风羽镇(250.6吨)、牛街乡(240.1吨)、下关镇(211.4 吨)、湾桥镇(198.3吨)、银桥镇(186.2吨)、邓川镇(163.’1吨)、开发区(156.7 吨)、挖色镇(95.4吨)、双廊镇(94.3吨)、海东镇(90.3吨)。共4641.5吨。 流域各乡镇农业TP排放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右所镇(79.5吨)、三营镇(76.1 吨)、喜州镇(67.6吨)、茈碧湖镇(64.6吨)、上关镇(60.1吨)、风仪镇(54.2 吨)、大理镇(50.9吨)、牛街乡(38.7吨)、下关镇(36.1吨)、风羽镇(33.8吨)、 湾桥镇(31.8吨)、银桥镇(29.7吨)、开发区(29.5吨)、邓川镇(23.2吨)、海 东镇(14.1吨)、双廊镇(13.6吨)、挖色镇(13.4吨)。共717.7吨。 由以上调查数据,得到流域各乡镇农业产业总氮、总磷排放量排序图如图3.12、 图3.13。图3.12洱海流域各乡镇农业TN排放量排序图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图3.13洱海流域各乡镇农业TP排放量排序图 从图3.12、图3.13看出,位于洱海北部的洱源县农业产业中氮、磷的排放量 较高,对洱海水系污染威胁最大。这可能归因于洱源县的农业人口众多,农业产业 绝对规模大,是流域传统的农业县。洱海西部、南部乡镇农业氮、磷的排放量仅次 于北部,也需要重视。洱海东部乡镇农业TN、TP排放量相对来说较低。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 THESIS4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理论框架和模型分析4.1流域农业产业结构与污染物减排作用机理传统的产业结构注重的是产业的比例与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的关联度, 片面的对产业结构发展的高级化进行强调,而对生态要素的要求视而不见,然而无 视产业与自然间的联系是不可能可持续发展的。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需要受到产业生态适应性的约束,为此,构建可实际运 用的产业与环境关联是十分重要的。 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间显著的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产业结 构的组合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决定经济效益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与对环境 的污染;另一方面,区域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与结构反作用于主导产业与支柱产 业的路径发展选择。 4.1.1产业结构与污染物减排理论 产业结构是能把人类的经济发展活动与自然的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紧密关联的 关键性纽带。 传统的产业结构是指把各类资源依据社会的需要来转化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价 值增值,并把产业资本的构成比例及技术含量作为导向,优化各个产业构建的比例 与梯次,通过转变区域不同的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但这种 方法不仅投入大,而且因为无视生态影响力,使资源环境制约可持续发展。在我国, 太湖流域可以作为典型案例。太湖流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原本保持较好, 但是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主要是以 湖水富营养化为主要表现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把原本的长三角地区生态屏障变成 了区域生态恶化的原由。 由此,产业结构还需要把产业与环境的适应性、多样性作为基本原则,把资源 的承载力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作为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环保产业与绿色战略新 兴产业构建产业之间更加有机的广泛联系,这样才会使“环境一经济一社会"和谐 发展。所以,过去单纯的产业转移在操作实施中促使整体污染的加大,没有达到生 产方式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而产业是应该转型,而不应该是简单的转移了事。 应该认识到,重视环境不仅能保护自然,还能提高经济技术层次。例如,日本 等发达国家就把处理环境问题作为经济、技术升级的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30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N其一,在经济总量构成上,由高科技支撑的服务业增长快于制造业;其二,在传统 制造业中,以高科技、环境安全技术为支撑的朝阳产业能得到保护、支持;其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拥有绿色产品特征的商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上文对产业结构的论述较为完整,但在实际社会发展过程中,考虑到高科技支 持和产业升级所要求的巨额投入等硬指标及社会意识、服务能力等软指标的稀缺 性,本文考虑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保持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区域总体规划的前提 下,使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以至减排活动顺利进行,直至环境一经济一社会的和谐 发展。 4.1.2产业经济产出系数与污染贡献度的概念 根据不同产业(链)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范围与深度上的不同,度量各 类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与大气、生物特别是水、土壤等生态要素影响的相对能力, 能够构建出产业结构与区域生态环境的某种联系。为此,本文采用产业经济产出系 数与污染贡献度的概念。 (农业行业的)经济产出系数(万元/亩,万元/头、只) =某产业一年内(于某地的)产值/某产业此年的来源物数量 由此可知,某产业经济产出系数越大,则反映该产业能用较小的(农业)来源 带来较大的经济产出,反之,则某产业带来较小的经济产出。 产业污染贡献度(万元/千克) =某产业一年内(于某地的)产值/某产业此年排放的某种污染物的质量 由此可知,某产业污染贡献度越大,则反映该产业能用较小的污染带来较大的 经济产出,即该产业的经济地位越大:反之,则某产业对环境的破坏和负影响越大。4.2流域农业产业发展与污染份额动态耦合优化方案4.2.1决策变量的确定 洱海流域范围内共有17个乡镇(风仪镇、喜洲镇、下关镇、大理镇、海东镇、 银桥镇、双廊镇、挖色镇、湾桥镇、上关镇、开发区;茈碧湖镇、邓川镇、右所镇、 三营镇、凤羽镇、牛街乡),分别属于大理市(前11个)和洱源县(后6个)。 经过分析流域农业产业,把其分为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薯类、豆类等六 类粮食作物;油料、烟叶、露地蔬菜、大棚蔬菜、大蒜、茶果等六类经济作物;奶 牛、肉牛、生猪、羊、肉禽、蛋禽等六类养殖品种,共18类细分产业。 假设X。,(i=l,…,17; j=l,…,18)是流域内第i个乡镇的第j种农业产业生产的规模(即种植面积(亩)、年养殖量(头、只))。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4.2.2模型假设 1、由论文第三部分的分析,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是流域农业经济的支柱,其 产值比重占到了整个农业经济产值的绝大部分,而林、渔业产值比重很小,并不断 减少,以2008年为例,流域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达到18.7亿元,其中,种植业和 畜牧业产值比重占94%以上,林业和渔业一共占不到6%。而且林业面临还林还草政 策,渔业面临洱海禁止筐养政策,加上其农业面源污染较小,所以不把他们列入农 业产业决策变量中。2、关于种植业的种植业面积,计算茶果的种植面积通过年末茶园与果园面积的和,其它种植业面积即直接为其播种面积。 3、畜禽养殖业的养殖量的计算,根据各个养殖种类的特点决定。奶牛的饲养 期通常大于一年,产出的产品与产值计量的对象都是牛奶,所以当年的饲养数量为 年末存栏量;肉牛、羊、蛋禽的情况与之相似。猪的饲养期平均通常为半年,产出 的产品与产值计量的对象都是猪肉,所以,当年的饲养数量记为年出栏量;肉禽的 饲养期通常为两个月,与猪情况类似。∞ 4、规划目标期(2015)的人口数量取流域近年年均人口增长率千分之八。以 2008年末人口数826500为基准,n为规划期人口数,n=873900不变。 5、参数Aj、BJ、N,、P,、COD,与i无关,实际解释即是它们在不同地点不变, 且在规划期内,社会环境没有巨变的情况下,随时间变动不变。 6、模型未考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投入成本。 7、模型未考虑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变动。 4.2.3目标函数 选取目标函数,应符合实际条件的安排。 流域农业产业的结构优化的原则是以在从减少农业源头产生的面源污染,从而 降低流域水体污染度,进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但是,这项活动是不能把降低 农业经济发展增长率作为代价,而要推进生态环境与农业产业经济的相适应、相协 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发展农业经济。这意味着要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 最大化地提高农业经济产值。 经过综合考虑,假设目标函数如下:。李海鹏,张俊飚.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分异研究【J】.环境保护,2009(IB):43―45. 阎波杰,赵春江,潘瑜备等.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量估算及环境影响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7):733-737.32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MaKE=∑∑4而i=1j=1上式为农业经济产出目标函数,其中,F为流域农业产业经济产值(万元);Aj 为第J种农业行业的经济产出系数(万元/亩,万元/头、只),相关数据见附录。 4.2.4约束条件 1、污染和产出目标的约束 按照《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一五"规划》、《洱海流域保护治理规划 (2003-2020)))两书中的关于近期(2015年)的规划要求,洱海的水质水平需要达 到II-III类的标准,又因为《洱海全流域清水方案与社会经济发展友好模式研究 课题》要求农业产业生产的削减污染目标是,以2008年排放为基准,使洱海流域 2015年时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后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率达到15%。17 18目=∑∑q吻_<85%x4641.5x10317 lS辱=∑∑弓嘞_<85%x717.7xl(Pi=ij=l‰=∑∑coD,而≤85%x23183.7x103f=l j=i上式中,FN,FP和F咖分别为规划期总氮、总磷、总COD的污染量,Nj、Pj和COD, 分别是第j类(j=l,…,12)单位种植面积N、P、COD污染量(千克/亩),(j=13,…… 18)是单位禽畜N、P、COD污染量(千克/头、只),相关数据见附录。 2、保证农产品消费的约束 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是提供给人类其生存所必需的食品。因此,流域农业产业 的结构优化是一定要保证区域居民的食品消费需要。 (1)保证粮食消费约束、流域粮食消费量,以营养安全目标线每人每年三百千克为约束。17 6∑∑哆%≥300nf=I』-l上式中,BJ是第j类(j=l,…,12)是单位种植面积产量(千克/亩),(j=13,… 18)是单位禽畜产量(千克/头、只),相关数据见附录。 (2)保证其他农产消费品的约束 ⑨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 THESIS流域其它农产品的消费量是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制定的食物需求 标准来确定的。蔬菜是每年每人一百五十三千克、水果是每年每人四十四千克、肉 类是每年每人二十八点五千克、奶类是每年每人二十三千克、蛋类是每年每人十七 点五千克。通过调查大理州居民对肉类消费的习惯,采用牛肉、猪肉、羊肉和禽肉 占肉类消费的比例依次为10%、50%、10%和30%。∑∑哆而>153nI=l』=9 i7∑置2xll2>44n∑旦,x1。,>23nI=1∑蜀哪x1>17.5ni=1∑且4xll4>10%x28.5nt=1∑蜀5而Is_>50%x 28.5nt=1∑氏xjl6>10%x28.5ni=1 17∑置7xll7>30%x28.5n3、农业种植耕地约束 流域耕地的总面积是387664.5亩,一般每年种植两季,复种指数是2.08。水 稻、玉米、烤烟、蔬菜一般是第一季主要种植的品种,而小麦、大麦、薯类、豆类、 油料、蔬菜、大蒜则主要是第二季种植。习惯上,第一季的蔬菜种植面积是蔬菜总 面积的百分之十五。17∑[而l+薯4+五8+15%×(再9+而1。)]<387664.51=1∑【‘2+_3+xf5+x,6+而7+85%×(x,9+xno)+x订t】≤387664.5f=l4、加工业原材料需求约束 大蒜加工、烟草加工和奶制品加工业在流域农产品加工业中逐渐形成规模,具 有较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在农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烟叶、大蒜种植的 面积与奶牛养殖的规模。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l S THESIS17∑薯8_.2 40286i=15、其他约束 考虑到流域居民的主食结构,虽然小麦与薯类种植的经济效率与产量较低,但 仍需要使小麦与薯类的消费保持一定比例,所以,保持小麦与薯类的种植规模不变。 考虑到农民种植实际中的习惯,露地蔬菜的种植面积设定为不少于蔬菜种植总面积 的十分之一。’17∑而2=8364i=1 17∑%=21553.5i=1 17Ex,9≥10%×(‘9+五l。)I=14.2.5求解结果和分析 对以上线性规划模型运用数学软件进行计算,其求解结果F为流域农业产业经 济产出(万元),X;j(i=l,…,17;j=l,…,18)是流域内第i个乡镇的第j种 农业产业生产的规模(即种植面积(亩)、年养殖量(头、只)),则第j种农业产17 18 18业生产的规模为∑而,第i镇的可排放N、P、COD污染量依次为∑M吻、∑弓嘞、18∑CODjxu;其与原排污量的差即为减排目标量。j=i由此,可得到规划期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减排目标及优化方案(见表4.1)。运用 此方法后,仅仅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能在消减农业污染15%的基础上,实 现农业产业的产值增长5.6%。 表4.1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目标结果(单位:亩,头,只) 粮食作物优化结果 水稻:265345 小麦:8364 大麦:63113 玉米:58556 薯类:21553 豆类:160435 经济作物优化结果 油料:26330 烟叶:40286 露地蔬菜:6105 大棚蔬菜:54950 大蒜:67170 茶果:164620 畜牧行业优化结果 奶牛:72121 肉牛:19107 生猪:582560 羊:103185 肉禽:3680455 蛋禽:95725535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1、粮食作物 此调整中,流域内小麦、薯类的种植规模不变,水稻、大麦、豆类的种植规模 相应的增加了12.7%、18.8%、3.2%,玉米的种植规模则减少了33.9%。 2、经济作物 此调整中,流域内烟叶的种植规模不变,油料、茶果的种植规模分别扩大了 23.4%、32.1%,大蒜的种植面积则减少了22.9%。露地蔬菜的种植面积减少了的九 成应调整改造成大棚蔬菜进行生产。 3、畜牧行业 在农业污染的约束下,压缩畜禽养殖的总规模是顺其自然的。因为畜禽养殖 业作为流域农业产业发展的第二大支柱的产业,以经济比重的45.3%,产生了农业 污染总量的近八成。此调整中,奶牛、肉牛、猪的养殖量分别减少了19.9%、 35.3%、14.7%。而羊、肉禽、蛋禽的养殖数量增长了10.3%、18.6%和1.1倍。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5流域农业产业发展功能控制区划5.1主体功能区划理论5.1.1主体功畿区的内涵 主体功能区是以区域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各个区域层级的先后 等级等为依据,确定区域发展的理念、方向与模式,用以强调区域发展总体控制 的一类功能性定位。 主体功能区里的所谓各种“开发”一般是指一定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的人 类活动。优化开发意味着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加大对经济增长方式的 关注,达到多快好省的发展模式。重点开发绝对不是都所有方向上都发力,而是 重点投入一些支撑区域主体功能的项目。限制开发是通过对开发的内容、强度与 方式上的限制,从而保护区域生态功能的保护性质的开发。禁止开发也绝对不是要 禁止各种开发活动,而是要禁止与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不符的项目。 从划分空间尺度的方面,主体功能区既能以市、区、县,也可以把乡、村、镇 作为基本单元。这取决于执行主体的空间管理的要求与能力。随着区域发展的基 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各个区域层级的先后等级等要素发生变化,主体功能区的类 型、边界与范围虽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但还是可以进行相应的调 整。 综上,本文把主体功能区解释为依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当下开发情况与 发展的潜力,用一定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划的边界为基础而划分出的功能地域。它 的目的是改变当下空间开发混乱与不合理的秩序,对特定的区域单元中的独特发 展的理念、方向与模式,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目标、模式与政策。它也是这样才能推 进区域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增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 功能区划。 5.1.2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与标准 5.1.2.1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国土部分覆盖、主要依托行政区划与自上而下进行 的划分原则①。它充分地考虑了中国国情,可用于探究主体功能区的构建和发展。①<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一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37 ⑨常重要。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另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全面考察、实时反馈并调整等原则也非5.1.2.2主体功能区划的标准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当下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大类 指标作为依据制定主体功能区。 本部分主要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下的区域规划。依据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在流 域污染减排的基础上,划分流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四类功能控制区。5.2流域农业产业发展功能控制区划根据以上理论与上节优化方案结论,根据流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洱海流域的 基础设施条件(如包含排污管的环湖公路系统、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系统等), 进行农业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5.2.1禁止发展区 禁止发展区不允许任何农业产业以任何形式存在,对目前处在区内的农业种植 产业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方式进行清除;对于处在区内的畜牧养殖产业采取 拆迁和转移到其他发展区的方式进行清除。如茈碧湖镇和牛街乡的部分地区。 5.2.2限制发展区 处于限制发展区的农业产业具有较高的污染控制要求,首先,对污染产生量高、 污染控制乏力、对流域水环境威胁大的农业产业,如玉米,采取消减规模或者调整 转移到外层发展区的方式进行严控。其次,根据国内外相关经验和流域的实践,大 力推行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体模式有鱼稻连作、烟豆套种等。 其三,在该区实施低污染处理技术工程和生态农业发展工程,进行生态化农业产业 改造和整治,具体方式有低污染水处理系统运用、农业水循环利用技术运用、精确 施肥等。如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点病种植好的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