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大学两院院士,青年千人和长江学者者,千人万人计划,杰青优青,863,973首席科学家最多

4月1日下午,教育部正式公布2016年度长江学者入选名单。2016年度长江学者入选名单共有440名,其中特聘教授159名、讲座教授52名、青年学者229名。浙江共有19人入选,其中有2人是温籍专家学者——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的陈宝梁被评选为特聘教授,浙江大学诉讼法学的胡铭被评选为青年学者。陈宝梁,1973年11月出生,1992年毕业于苍南中学,1996年7月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化学系;1999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并获环境化学硕士学位,1999年4月在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任教。2001年2月~2004年3月在浙江大学攻读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5月获美国麻省大学植物和土壤科学系土壤环境化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界面行为与生物有效性、环境友好吸附材料设计及应用。在有机膨润土制备及应用、土壤有机污染的化学-生物修复、植物角质层的结构与传输机制、生物炭的构效关系及污染修复作用等领域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胡铭,1978年生,浙江乐清人,法学博士(博士后),现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第一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曾在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法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台湾大学法学院学习或做客座研究。曾经主持 “审判中心主义视野下的诉讼制度完善”,2015年中国法学会重点项目;“司法制度建设的国民基础研究”,2007年国家博士后基金;“涉检舆情应对机制研究”,2011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等等。据了解,1998年8月,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目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计划。2015年开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次设立了青年学者,重点支持高校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来源:温州晚报■相关链接目前,中国主要有以下几种人才项目,分别是中科院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杰青、优青”,教育部实施人才奖励计划——长江学者、青年长江,以及中组部的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除了长江学者,其余几个人才计划少有文科教授入选,而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则对文科和理工科都开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的学术称号。由于文科教授不能当选院士,对他们来说,长江学者可以说是最高的学术头衔。
新闻搜索:&&&新闻热线:021-
广东高校掀起全球揽才潮 中山大学全球招12院长
原标题:广东高校掀起全球揽才潮 中山大学全球招12院长
中山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日前先后发出招贤令,中大全球招聘12个学院院长,广东工业大学招聘院长数量也达到4个。
广东高校掀起全球揽才潮
广东多所大学在酝酿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中山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日前先后发出招贤令,中大全球招聘12个学院院长,广东工业大学招聘院长数量也达到4个。记者获悉,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和项目名单已尘埃落定,十多所高校都将推出自己的人才招聘计划,规模之大程度之密集应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新一轮人才引进潮一触即发。
广东部分高校最新人才引进计划
中山大学:以三个面向(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重点推进三大建设(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谋求实现学校关键办学指标“倍增计划”。拟五年内引进和培育12~15位院士、引进25~30位千人计划入选者,以之为基础,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优势学科水平,在若干领域形成国际一流的优势和水平。
暨南大学:将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推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
华南师范大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在高校竞争发展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既要大力引育人才,还要避免人才流失。
华南农业大学:针对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更大的决心和超常规的方式,大力引进和培养国家级大学者和富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使之形成若干学科人才高峰。
南方医科大学:专门出台高层次人才引、培方案,通过实施“强师工程”,强化高端骨干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引才引智、领军人才培育、优青培育”三项人才工程,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广东工业大学:汇聚高层次人才,增强攻坚团队实力。到2020年,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青等A类领军人才达到 60~80人,新增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 4~6个,新增优秀青年教师500~600人,博士后等300~400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未来三年,计划“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增加5名左右,以学科领军人物引领学科发展。
汕头大学:致力于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一流学者,引进和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凝练学科内涵。
广州中医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有较大突破。力争新增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青获得者等国家级重点人才10名以上。
广州大学:把如何引进人才、培育人才,集聚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作为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举全校之力,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规模及效率。
广州医科大学: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快速高效的常态化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聘用模式,力争五年内新增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重要人才30名,新增同级别的学科带头人50名。
深圳大学: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继续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和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培育高质量科研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广东海洋大学:实施南海人才工程、优秀团队引育计划、教学名师工程培养计划,重点引进和培养水产、海洋科学等领域的学科领军人才与青年杰出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南京大学院士总数超广东高校总和
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近期在召开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布置会上强调,每所重点建设高校要新增1~2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或3个以上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前10%,已进入的学科排位要有所上升。每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所依托主干学科的排名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或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前10%,已进入的学科排位要有所上升。学科的发展所倚重的无疑就是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领军人才。
广东对高水平大学建设在人才引进上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所高校全职“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和“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等年均增加5名以上。参建高校和学科的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
有专家认为,在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转换对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需求。
人才引进与广东人才现状息息相关。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广东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珠三角曾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来到广东安家落户。但随着国内其他地区经济的崛起,珠三角地区人才战略面临严峻的挑战。
最为明显的是,在最代表高校高层次拔尖人才的两院院士数量上,广东高校在全国并不占优势,仅南京大学一所高校的院士就比广东高校所有院士数量还要多。数据显示,广东全职两院院士30多人,在高校是20多人,但南京大学一所高校就有40多位院士。
据了解,广东学校此轮招聘人才将提供较以往更为优越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中大招聘几百人
广东高等教育最近大事密集,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确定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高层次人才是基础。中山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最近推出大规模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招聘计划,规模之大为近年罕见。
记者获悉,中山大学与珠海市政府签署协议,决定在保持中山大学办学传统基础上,将珠海校区全面建设成为一座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完整,具有一流办学水平和广泛国际声誉的现代化滨海校区。为此,特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将在珠海校区新建的12个学院(系)院长(系主任),具体为历史系(珠海)、哲学系(珠海)、中文系(珠海)、心理学系、法学院(珠海)、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珠海)、生命科学学院(珠海)、地理学院、数学学院(珠海)、物理学院(珠海)、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和大气科学学院。同时,面向全球招聘教授、副教授、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研究人员。记者获悉,中大此轮招聘人数应为几百人。
广工则是招聘自动化学院、轻工化工学院、管理学院和材料与能源学院四个学院院长。同时,招聘杰出人才,包括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广东省引进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以及“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百人计划”特聘副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广东工业大学此次招聘人才总量在500人以上。(记者徐静、陈翔)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高校掀起全球揽才潮 中山大学全球招12院长
日 10:46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广东高校掀起全球揽才潮 中山大学全球招12院长
中山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日前先后发出招贤令,中大全球招聘12个学院院长,广东工业大学招聘院长数量也达到4个。
广东高校掀起全球揽才潮
广东多所大学在酝酿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中山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日前先后发出招贤令,中大全球招聘12个学院院长,广东工业大学招聘院长数量也达到4个。记者获悉,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和项目名单已尘埃落定,十多所高校都将推出自己的人才招聘计划,规模之大程度之密集应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新一轮人才引进潮一触即发。
广东部分高校最新人才引进计划
中山大学:以三个面向(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重点推进三大建设(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谋求实现学校关键办学指标“倍增计划”。拟五年内引进和培育12~15位院士、引进25~30位千人计划入选者,以之为基础,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优势学科水平,在若干领域形成国际一流的优势和水平。
暨南大学:将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推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
华南师范大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在高校竞争发展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既要大力引育人才,还要避免人才流失。
华南农业大学:针对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更大的决心和超常规的方式,大力引进和培养国家级大学者和富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使之形成若干学科人才高峰。
南方医科大学:专门出台高层次人才引、培方案,通过实施“强师工程”,强化高端骨干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引才引智、领军人才培育、优青培育”三项人才工程,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广东工业大学:汇聚高层次人才,增强攻坚团队实力。到2020年,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青等A类领军人才达到 60~80人,新增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 4~6个,新增优秀青年教师500~600人,博士后等300~400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未来三年,计划“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增加5名左右,以学科领军人物引领学科发展。
汕头大学:致力于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一流学者,引进和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凝练学科内涵。
广州中医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有较大突破。力争新增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青获得者等国家级重点人才10名以上。
广州大学:把如何引进人才、培育人才,集聚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作为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举全校之力,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规模及效率。
广州医科大学: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快速高效的常态化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聘用模式,力争五年内新增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重要人才30名,新增同级别的学科带头人50名。
深圳大学: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继续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和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培育高质量科研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广东海洋大学:实施南海人才工程、优秀团队引育计划、教学名师工程培养计划,重点引进和培养水产、海洋科学等领域的学科领军人才与青年杰出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南京大学院士总数超广东高校总和
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近期在召开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布置会上强调,每所重点建设高校要新增1~2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或3个以上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前10%,已进入的学科排位要有所上升。每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所依托主干学科的排名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或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前10%,已进入的学科排位要有所上升。学科的发展所倚重的无疑就是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领军人才。
广东对高水平大学建设在人才引进上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所高校全职“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和“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等年均增加5名以上。参建高校和学科的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
有专家认为,在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转换对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需求。
人才引进与广东人才现状息息相关。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广东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珠三角曾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来到广东安家落户。但随着国内其他地区经济的崛起,珠三角地区人才战略面临严峻的挑战。
最为明显的是,在最代表高校高层次拔尖人才的两院院士数量上,广东高校在全国并不占优势,仅南京大学一所高校的院士就比广东高校所有院士数量还要多。数据显示,广东全职两院院士30多人,在高校是20多人,但南京大学一所高校就有40多位院士。
据了解,广东学校此轮招聘人才将提供较以往更为优越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中大招聘几百人
广东高等教育最近大事密集,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确定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高层次人才是基础。中山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最近推出大规模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招聘计划,规模之大为近年罕见。
记者获悉,中山大学与珠海市政府签署协议,决定在保持中山大学办学传统基础上,将珠海校区全面建设成为一座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完整,具有一流办学水平和广泛国际声誉的现代化滨海校区。为此,特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将在珠海校区新建的12个学院(系)院长(系主任),具体为历史系(珠海)、哲学系(珠海)、中文系(珠海)、心理学系、法学院(珠海)、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珠海)、生命科学学院(珠海)、地理学院、数学学院(珠海)、物理学院(珠海)、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和大气科学学院。同时,面向全球招聘教授、副教授、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研究人员。记者获悉,中大此轮招聘人数应为几百人。
广工则是招聘自动化学院、轻工化工学院、管理学院和材料与能源学院四个学院院长。同时,招聘杰出人才,包括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广东省引进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以及“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百人计划”特聘副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广东工业大学此次招聘人才总量在500人以上。(记者徐静、陈翔)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CONNECT US
电话:024-
传真:024-
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东北大学135信箱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1947 年11 月生,博士,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IFAC Fellow。现任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北大学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东北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十项;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IEEE系统与控制大会(MSC)颁发的控......
唐立新 & &国务院第七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优青评审组成员。东北大学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首席负责人,工业工程与物流优化研究所所长,辽宁省制造系统与物流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辽宁省五四青年奖章。研究方向:全流程生产与物流计划、生产与物流批调度、智能工厂过程数据解析与优化、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最优控制,数学规划、数据解析与机器学习、计算智能优化......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01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ppt .ppt 2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上海大学 SHANGHAI UNIVERSITY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SHANGHAI UNIVERSITY CONTENS ONE 学院概况 TWO 专业介绍 THREE 联系我们 FOUR 欢迎报考 上海大学 SHANGHAI UNIVERSITY 学院办公室 材料工程系 电子信息材料系 高分子材料系 材料研究所 行政组织架构 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冶金工程教研室 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
电子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 材料物理教研室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研室 微结构重点实验室 分析实验室 钢铁冶金重点实验室 上海大学 SHANGHAI UNIVERSITY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 (6个) 冶金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物理 电子科学与技术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 (7个) 钢铁冶金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有色金属冶金 材料物理与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 (3个) 材料工程 冶金工程 集成电路工程 硕士一级学位授权点 (2个) 冶金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一级学位授权点 (2个) 冶金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个) 冶金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上海大学 SHANGHAI UNIVERSITY 师资队伍 领衔:两院院士;“973”首席、长江学者; 带头人:国家杰青、优青、上海市“千人计划”,东方学者等。 骨干:教授、副教授各类人才计划获得者。 主体:200多名海内外优秀人才,纳入学院科研教学团队,成为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50人,其中: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授71人, 副教授8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9人。
高层次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周邦新、孙晋良 周国治、刘玠 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周邦新、罗宏杰
“863”计划项目负责人 1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7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7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3人 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人 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
2人 上海市千人计划人选
1人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9人 上海市领军人才
3人 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资助者
3人 市教委“曙光计划”人选
7人 市科委“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人选
10人 市科委“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人选
12人 上海大学 SHANGHAI UNIVERSITY 学科建设 12 00
8.08 1.66 9.83 近五年科研经费(万元) ·进入全球1%的学科(全校6个)
材料科学 ·国家重点学科1个(全校4个)
钢铁冶金 ·国家高等学校特色
专业建设点1个(全校4个)
金属材料工程 ·国家十一五“211工程”重点
建设资助学科2个(全校10个)
钢铁冶金、新材料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
(全校1个、全市10个)
钢铁冶金 ·上海市一流学科2个(全校11个)
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上海大学 SHANGHAI UNIVERSITY 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中心 ·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工程中心 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重点实验室 ·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 ·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工
程研究中心 (科委) ·“材料微结构调控及能量转换”上海
市高校委重点实验室 ·“能源动力重大装备关键材料”上海
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研究所(教委) ·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学科实
验基地(教委) 上海大学重点实验室 ·微结构重点实验室 主要产学研实验室 ·上海汽车金属材料研究工程中心
(上汽集团) ·上海汽车用钢研究所(上汽集团) ·上海大学-诺贝尔集团联合研发中心 ·Intel—上海大学集成电路失效分析
联合实验室 ·上海大学-索朗光伏材料与器件联
·上海市特种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先进凝固技术中心 ·有机·电致发光(OLED)研究中心等 人才培养
截至2015年9 月,学院在校本 科生94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江学者vs千人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