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虚的中国人丧失自信力了吗13:中国大学为什么会丧失灵魂

&&&&系统默认创建的个人信息
浏览数:5560
星期日 &&&
&内心浮躁灵魂贫困,是空虚的一代,物质功利的一代
中青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跌到20年的最低点,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特别是出生于8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着社会的“道德信任”危机。有人说80后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和道德困惑,他们内心浮躁灵魂贫困,是空虚的一代,物质功利的一代。怕吃苦、高消费、没责任感、好高骛远成了他们身上抹不去的阴影”。
有人这样说”本人大3学生,大学的现状实在是很让人失望,后悔的是发现原来大学只不过是"大家一起来乱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脱节,附加课程的累赘,和N多不必要的考证,让我觉得大学整个一培训班和婚姻介绍所.我们什么都学了,可发现我们什么都不会!!当然,付出是总有收获的,我还是觉得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但绝不是课本知识”;
有人这样说“大学绝对是是使年轻人丧失意志的好地方”。
也有人这样说“读大学我觉得没有多大用处,反而浪费了我几年的时间。大学出来后,我在电视台做过记者编辑,现在自己经营公司。 这些都不是在大学里学到的。我相信如果没有大学里几年时间的浪费,我应该做得更好。”
有许多人都会说后悔,甚至有人当面递给老师纸条,说他们花了很大代价才来读大学的,可大学教给他们的却是一些伪劣产品!但是大学他们又不得不读“读了大学我可能后悔四年,不读大学我可能后悔一辈子”。 大学虽不是地狱,但决不是他们眼里的天堂。他们的话无不揭示了现在大学的现状!揭示了当前教育的弊病!大学生出现道德危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的儿子在武汉工程大学念书,前两天突然发现这个学校的食堂居然用地沟油,唉???总不能让他回家不上了吧,真让人不放心!
天津大学的教科书印刷错误百出,成了“天书”,牛顿也看不懂。孩子能学到个屁!
大学只要招聘一两个博士就成立个新专业。孩子四年啥也学不到。还天天讲国家培养你们多模不容易!年轻人千万不要相信这些骗人的鬼话――一个老大学生的忠告。
浙江大学教材怎么样?您没发现错误?
记得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曾经被贵校聘为文学院院长,当时我的感觉是浙大够会追时髦的,金院长现在怎么样?
文章提交者:恭敬是非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迷信权力迷信政福,所以才有这计划经济管理教育,同时又按市场价格贩卖自身权力的教育体制。
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一分钱都不值得用税收去支撑。&&
还我魂来 [ 11:16:32 AM] 现在总是想把自己读过大学这件事情忘了,这样也许我能有更好的心态去找工作。但是家里的父母,身边的朋友却不会忘记我是个大学生,总是问为什么你读了大学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这篇文章给我老爸老妈看到了他们也许会明白为什么了!
&&&&&&&&ZZY12 [ 12:20:11 PM] 大学是间坏公司――――再往深处看,你会发现它只是一家大垄断公司的一条流水线罢了。杯具就在这里,本来这条流水线应该流出的产品应该是: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现实是,它只管流出加盖印章的纸。
tingyl-06-22 12:13:06 AM] 哎……高中的我是生龙活虎,充满理想。大学的我迷茫,感觉大学强奸了我,把一群生龙活虎的人培养成一群猪
是这样 评论很到位!大学,学术其背后可能要比中国足球黑暗
这篇文章蛮不错,和我最近思考的概念有很多地方比较接近,大学教育现在是产业化运作,企业化运作,这和市场经济有关,又和中国国内的管理体系有关,学校是国家的,投资花钱嘛,是全社会的,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家长,我们把还孩子作为原材料供给给这个公司,希望他产出合格产品,而我们的大学和政府默许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概念,兼职令人觉得无耻,利益的最终是有一群发财的人,一群让人无法直至可否的人!!!奶奶的,作为纳税人,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以后是否也会像这样被继续作为原料去生产,产出一些无用或暂时的社会的负累!!!
中国高等教育!无语焉!!!!!!
说的深刻!大学的变化也是国家上层建筑变化的缩影。
一个国家上层建筑倒了,那么。。。。。。。。。。。。。。
很难想象,现在的大学到底在培养什么?也很难想象,现在的家长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大学的跟风,说白了就是家长的盲目崇拜!最终导致大学学科的商业化!
1.大学当与时俱进,当然是社会缺什么人培养什么人。
2.大学生就业难是个社会问题,并不仅仅是大学的原因。深层的原因是:中国的工厂还是
传统的劳力密集型,不是智力密集型。
毕业=失业! 现在的大学只知道赚钱,早把教学质量抛诸脑后,在学校开网吧.....的是都能做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
毕业了才发现,来这里不是上大学,而是被大学上了!
一针见血!但有很无奈,教育本来就是社会投资,无论是以前的国家出钱,还是现在的家长买单,都无法改变投资和回报永远不成比例的无奈,因为他的产出永远都是伴随社会风气的好坏而存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能成就高回报的教育产出?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我们也只能表示些许的无奈了
“大学培养出来的都是蠢驴”是否可以换成“去上大学的都是愿意成为蠢驴的家伙。”这种说法?
可怜的学生,硬着头皮往里钻,最后出来的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也不能说大学就培养不出人才来,只是少数人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大多数人都成了陪葬品
@篇文章得不e! 要P注~~ 不^人JW校的_是W知R的地方, 另外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 W校也是由人成, 你要它可以正到哪去? 在那eW都是一聆、思考、反g、求C的^程, 大We的老不比中W, 很多都神首不尾, ]多少人有f情迫你接受什N, }是W子本身是要做一W生 是一W知R的人。
你剥离了笼罩在大学头上的云雾烟霞,让大学诸多丑陋赤裸裸晒在网民的眼前,没有痛心疾首的爱,不会有如此狂热淋漓的恨!你的心情我明白。让大学愧疚得在正义大帝面前发抖吧!让他倒掉吧?
&&&& 可是再冷静下来想一想,中国的教育在改革的行进中发展中,也许应该可能只能这样走着,走着走着问题大了,大老板就出来针对问题好好上讲课。不让问题表现出来,咋收拾呀!
不要去读大学饿死那些所谓的教授
文章提交者:ruminator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产业化的今天, 大学已经蜕变成了电镀厂 --- 花打钱进去镀个大学生出来, 无论TA镀得再怎么漂亮, 内里其实还是那样&&
新周刊:大学处处弥漫商业气息 沦为制造公司
10:31&&&&来源:中广网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中广网北京6月1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51分报道,一枚生锈的古钱币,正面刻着“大学孔方”四个字,这是最新一期《新周刊》的封面图片,揭示大学从崇高的象牙塔,变成了一间心浮气躁的公司,剑指当今大学处处弥漫的商业化气息。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的堕落?本期《新周刊》策划封面故事――《可怕的大学》,形象揭示了大学教育的种种弊端。中国之声记者徐杰峰对《新周刊》编务副总监黄俊杰进行了采访。
  记者:最新一期《新周刊》的封面故事《可怕的大学》,以诙谐的方式揭示了当今大学教育的种种弊端。文章的标题很吸引人,那么大学到底有哪些可怕之处?
  黄俊杰:这段时间刚好是考生报志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间端出这个题目当然和高考有关系,但也有另一个考虑。中国社会的很多弊端都可以从大学教育上找到病因。关于大学的丑闻非常多。我们想在这期专题里找到一个观点:大学应该培养有独立思考的人,但现在很多时候,大学培养出的是社会生产线上的工具,没有理想,也没有人文精神。
  记者:本期封面故事中有一篇文章挺有意思:标题叫做《大学是间坏公司》,为什么想到用这样的比喻?如果把大学比作公司,文章怎么评价这间公司的运营和企业文化?
  黄俊杰:大学往往把学生当成工具去培养,大学的独立思想和象牙塔里的精神并没有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大学变得不像大学,反而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的公司。比如,大学从事各种产业经营,但根本不能保证回报。很多时候,上大学并不能改变命运,反而是失望大于付出。大学已沦为公司,只负责生产。从公司运营角度来说,这些数量庞大的学生是不及格的。
  记者:就像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当前大学有这么多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出路何在?文章中是不是也给出了一些答案?
  黄俊杰:专家给出各种观点性论述。北大教授张颐武说,大学应该从精英教育变成通识教育。曾子墨说,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一流大学。事实上,解决中国大学的出路是有的,只是很多大学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这一点。
新周刊:可怕的大学
stephenwu 发表在 辣眼时评 华声论坛
  来源:新周刊 2010年第1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之前,中国校友会网还推出过“1999――2008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前三名仍是北大、清华和浙大
。其次,社会这所“大学”的造富能力,胜过所有大学。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
:“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
  恢复高考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
  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
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
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
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
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
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
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
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
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
,这是可怕的事!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
  中国的大学,将如何面对他们?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来源:新周刊 2010年第12期 作者:黄俊杰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
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
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
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
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
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白以为用生命的前
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
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
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
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
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
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
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
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
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
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自如是说。他
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
一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
报名总人数比200g年减少了65万_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
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
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
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
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
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
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
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
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D09
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
,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
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
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
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
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
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
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的输送
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太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
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上海交大曾想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
格证书”;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
加积分――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
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
  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
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着”。
  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
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_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
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
  这就是人生。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
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近有李咏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
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远有中国大学周边由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无证小诊所
形成的堕落街。无数大好青年从室友手中接过第一根烟开始,本该厚德博学的大学时光,就沦为一部青春
  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分析指,2010年,至少有10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
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
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
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
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
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
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
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
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一拜金女会告诉男人,《非诚勿扰》就是“非钱勿扰
”;市长会告诉市民,增加GDP一定可以提高你们的幸福感。
  在这个欲望贲张的时代,大学时刻面对两难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这是一个寓言:
16年前,北京大学曾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贩子的聚集地,一边是诗人、学者与未名湖
,当年围墙在争议声中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商业街;而16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院的
人仍必须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大铁门总是紧闭,没有门卡,绝对进不了大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
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问题是,中国大
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学生选
择大学,选择的标准不是一个大学的教统,而是就业率的高低。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当整个社
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
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机会,才能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
社会的变态――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
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
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
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
  从小处说,大学应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
阶层之间进行垂直流动、缓解社会的阶层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大失职之处
:大学本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专访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
大学之美在哪里?
采访整理/胡赳赳
象牙塔是做学问的最佳境界
《新周刊》:蔡元培先生曾提倡“美育替代宗教”,但就现今看来,大学的美育功能似乎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刘道玉:美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人类的历史上,宗教在兴办学校、传播知识和陶冶人的善良的美德方面,是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没有原生的宗教,绝大多数人也不太信仰宗教。因此,蔡元培先生1917年发表一篇文章《论美育代替宗教》,是从中国情况出发,对于陶冶人们高尚情操有着巨大的作用。可是,美育在中国一直是命途多舛,蔡元培这篇号召响应者也不是很多。解放以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都被称为资产阶级学科,统统被取消了。美育真正在教育中得到重视,恐怕还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在解放思想的指导下才逐步恢复。但是,美育在中国教育的状况不是很令人满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果我是北大校长,首先恢复蔡元培提出的校训,不折不扣地按照他的理念办学。国外大学一个好的理念,沿袭几百年不变,我们中国不行,再好的理念也会因为制度的更迭或领导人的变更朝令夕改。中国官场上有一个恶习,就是后任否定前任,前任再好的东西也不继承,要别出心裁的提一个口号,哪怕是蹩脚的他也要提,因为这是他们的政绩啊。
《新周刊》:“象牙塔”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词,当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甚至是产业化教育转变时,“象牙塔”变成了“权力之塔”、“金钱之塔”,这也意味着大学美学趣味的迁移――由学术之美变成了权力场和名利场。
刘道玉:公元1088年,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诞生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自发产生的。那时候,某个学者发明了一个学说或新技术,于是他就到大庭广众向人们宣讲和传播。最早的教师就是这样自由演讲的大学者,最早的学生就是对演讲感兴趣的人,慢慢就演变成了大学。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从大学的起源来看西方大学的精髓,西方大学的历史近千年了,起源就是自发的,自发的就意味着它有独立权,不受政府管辖也不受教会干预。经过千年的延续,西方大学的精髓就是十个字:独立、民主、自由、质疑、批判。这是大学精神之美,这种精神又是导致发明创造之美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有评论说:“艺术大师罗丹首先的创造家,其次才是雕塑家。”罗丹一生作品林立,在巴黎罗丹美术馆展出的300幅精品,件件都是美如冠玉之作,也是创造之美的再现。
大学之美还表现在环境美。古代格言说,天下名山寺占尽。我觉得从选址来看呢,大学和寺庙是一个思路,就是要远离尘世,静心地修炼和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当年,我们考入武汉大学时,没有公共汽车,都是碎石路,但是进了武汉大学就觉得进入仙山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湖光山色,琉璃瓦宇,美景片片。现在环境也不美了,已不是圣洁之地了。
追求真理应该是大学最美好的理想和目的。我们怎么样营造追求真理的环境,就是远离功利的象牙之塔。例如,法国年仅30岁的律师费马,于1638年提出了一道数学猜想题,曾困扰了一代又一代世界数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用了7年的时间证明了这个358年未被证明的费马大定理。在1997年成功的那一刻,安德鲁该是多么的高兴,那是获得真理后最美妙的感觉。
我必须强调,象牙塔式的精英大学与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应用型的大学,是并行不悖两种类型,各有其自己的使命。我们不需要所有的大学都进入象牙塔,也不需要每个大学都走出象牙塔,切忌一刀切。世界上那些顶尖级的精英大学,无疑是符合美的标准,是世界各国大学效仿的楷模。为了追求大学之美,我国应当建成少数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但必须营造象牙塔的学术环境,否则就不可能出现世界公认的大师,形成世界公认的科学学派,做出旷古绝伦的发明创造成果。
90年代初是大学美丑分界线
《新周刊》:中国的大学,在你看来什么时候是美的?
刘道玉:中国大学的起源要追溯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最早应是1861年的京师同文馆,后来合并到京师大学堂。武大和北大抢第一是没有道理的,我是不赞成的。心思不用在做学问,靠搞校庆造势来争第一,没有一点意思。应当说,在中国大学百多年的历史当中,曾经有过美丽的大学,或者有某种程度上美丽的大学,这是我的评价。
首先是五四运动以后到解放前的30多年。从蔡元培等人的办学理念就可以发现那个时候的大学是美丽的,以追求高深学问为己任。最典型的是在战乱年代组成的西南联大,尽管条件极其艰苦,但她却是最美丽的大学。在8年的办学中,从西南联大的教师和毕业生中涌现了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3个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8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1个两院院士。
第二段是解放以后到1956年,新中国大学历史上短暂的美丽一面。那个时候真是党风、民风、学风最好的时候,我们进了大学,就犹如进入到一个梦想剧场。每个人都有理想,不是要当爱因斯坦就是诺贝尔,要么就是居里夫人。同学之间没有互相猜疑,亲密无间、亲如手足。那个时候就是一帮一共同进步,没有谁对谁保密,看到别人好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吃的是小灶,四菜一汤端吃端喝。我们不仅不收学费,而且书籍费、讲义费、电影票、洗澡票、理发票全是发的,生了慢性病还可以住疗养院。那真是精英教育,我是从农村来的,过去的地主都过不到这样的生活。
第三段是1980年到1987年这一段,这不仅是武大的黄金时代,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在国家改革开放总方针的号召下,人们解放思想,大干快上。甩掉了臭老九的帽子,砸碎了头上的紧箍咒,你能想象知识分子的心情该是多么舒畅。实验室昼夜灯火通明,人们争先恐后的拥入图书馆、阅览室,旷野、草地和林间小道处处是琅琅读书声,那种感觉真是美妙极了!现在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新周刊》:后来怎么又变丑了呢?
刘道玉:我国当代大学变丑的主要原因是三大运动、五大歪风。
所谓三大运动:一是从1993年开始的大学合并运动,第一所合并的大学是南昌大学,先后由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江西医学学院合并而成。南昌大学是解放前的老校,1952年错误的把南昌大学取消了,江西为了建设自己的名校,合并后顺利的进了“211”工程,从而掀起持续至今的合并运动。
二是“建一流大学”运动。日,时值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国家领导人号召要建设中国若干所一流大学,从此开始了千军万马争一流运动。什么世界一流、中国一流、中西部一流、东部一流……简直到了发狂的地步。
三是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运动。1999年扩招了52万人,相当于增加了52所万人大学啊,不得了。当年的扩招率好像是49%,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从没有过的纪录,重复了1958年“大跃进”的错误。
何以见得这三件大事就是运动呢,我们不妨回顾历次运动的情况,大凡运动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有最高领导人号召,层层部署、层层动员;第二是下边一窝蜂,一呼百应,争先恐后;第三是媒体大造舆论,推波助澜,没起到好作用。
五大歪风是什么呢?一是瞎指挥,二是冒进,三是浮夸,四是相互攀比,五是造假。风是不见其形只见其影的东西,它们越演越烈,屡禁不止。每当我看到这些情况,就痛心疾首,没有办法啊!尽管他们没有说是运动,但按照运动特征看他们地地道道是在搞运动,是以运动的方式指导高等教育。从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中,正是大学最烂的时候,合校、建一流、大学扩招、大专升本科、乱改名、大建楼堂馆所等,都发生在这个期间。
大学之丑:乱、脏、臭
《新周刊》:现在丑陋的大学有哪些表现?
刘道玉:大学之丑归纳起来就三个字――乱、脏、臭。
乱――现在中国的大学乱了套,对大学一定要有准确的功能定位,必须各司其职。现在大专、专科院校也都成为大学了,它们都只是知识或技能的培训机构,没有资格成为大学,从本质上亵渎了大学的真谛。大学之乱,怎么个乱法?请看:独立学院不独立(他是二级学院,但又不隶属某大学,说它独立吧,又要接受母体大学的限制。)、成人教育没有成人(实际上是招收高考落榜生,变相搞文凭教育赚钱。)、函授学院要面授、自学考试要上课(集中阶段上课,考前搞串讲,实际上是变相漏题。)、普通大学乱篡位(很多地方大学也要搞一流大学,也要建研究型大学,大量培养研究生。)、重点大学不务正业(搞应用型研究,办培训班、办分校、搞开发区等。)。
脏――肮脏,个别导师要跟女研究生上床、潜规则,院长上妓院,大学教授组织换妻俱乐部,这不肮脏?博士生导师拉研究生打牌,也有潜规则:学生只能输不能赢,简直是斯文扫地!
臭――经济腐败、学术腐败、学术造假还不臭吗?而且现在经济腐败、学术腐败暴露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为什么呢?因为都有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有保护伞。我就发现一个现象,同是做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和各部门的应用研究院,基本上没有在报纸上被披露学术剽窃的。很显然,学术剽窃具有高等学校的特征性,这就与教育部的政策和政策导向有直接关系,教育部对学术腐败应负直接领导责任。
我所谓的臭是什么呢?铜臭,衙门臭。用这两个臭来概括现在的大学很形象,铜臭不用说了,一个知名作家在某重点大学兼职3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他说这个大学就是一间大公司,从上到下人人都在赚钱,作家的眼光是敏锐的,洞察入微啊。后来,他又自费到俄罗斯考察月余,俄国人告诉他,现在的俄罗斯只有莫斯科大学和圣女公墓是干净的,而我国像莫斯科大学这样的大学也没有了。
大学校长六标准
《新周刊》:你眼中的大学校长标准是什么?
刘道玉:一个真正有灵魂的大学校长会给大学赋予美感。我眼中的大学校长标准有六条:第一要接受过精英教育,从事过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一定的成果,要有严谨求实的学风。但担任校长以后,不再从事教学和研究了,以学校的利益为最高的利益,做一个心无旁骛的职业化校长。
第二必须是教育家,名大学必须是名教育家,要精读过教育经典名著,有自己教育理念,按照教学规律办事。
第三必须是理想主义者,锐意改革,追求终极目标。理想主义你可以叫它是幻想主义,也可以说是乌托邦。为什么大学必须是理想主义者,只有理想主义才追求终极目标。只有理想主义的校长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这是逻辑关系。同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立志于改革,改革与守旧是一个理想派和现实派的分水岭,现实派就是维护现状,理想派总想改变现状。我之所以立志改革教育,执着的研究与实践创造教育,就因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
第四大学校长必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很遗憾的是,我们现在为数不少的大学校长不热爱教育,不热爱学生,因为现在校长的任期制是按照干部的任期制,四年一换,像走马灯一样地被任命和被换下。
第五校长必须要有很强的决策、洞察和管理能力。一个大学校长最重要的不在于他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而是要知道需要变革什么,什么时候是变革的契机,这是需要有智慧的。我们选大学校长的弊端,唯院士是选,院士虽然是某个学科著名的学者甚至是权威,但校长工作并不是用他的专门学问。
第六必须具有民主作风,善于倾听学生、教师的建议和批评意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这本来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一个大学校长应具备的条件虽然不止这些,但我觉得如果能符合这六点,那一定是一个很合格的大学校长。
《新周刊》:我国大学的2500亿债务,谁来买单?
刘道玉:债务也是个灾难,2500亿啊,按照公司破产法这些大学都该破产了,利息都还不起了,谁来买单?都是公办大学,当然由国家买单,但是国家买单又不公平,因为巨额债务都是腐败、浮夸造成的,由纳税人给你买单,对于没有债务的学校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主张允许债务沉重的学校破产、拍卖,允许国外来购买。最近5年,美国有66所大学破产,既有公立也有私立的,既有专科的夜有本科的。这样做一举两得,第一减轻了我们国家的债务负担,第二就是加快了国内私立大学的进程。如果按照我们国内民办大学的路子走下去,100年都出不了高水准的私立大学。
如果我们选一两所债务重的大学,把他们拍卖了,美国一流大学买了,又有什么不好呢?他们搬不走啊,还是为中国培养人才,有什么可怕的呢?用他们的钱、按照先进的办学理念,培养我们中国的人才,这才是真正的对外开放啊!
不进行教育改革的启蒙,何谈改革?
《新周刊》:有人形容,中国面临教育灾难。你也表达过类似看法,有人甚至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来形容。这是否过于耸人听闻了?
刘道玉:是不是灾难可能有分歧,分歧主要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俗话说“当事者迷,傍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体制内的人往往由于本位主义或是利益所限,当然他们不可能看到问题之所在。但是,危机是客观的,真正热爱教育的工作者,都能实事求是的做出评价。教育灾难是个笼统的概念,承认危机也不甚什么可怕的事。灾难也就是危机,包括哪些方面呢,人们所指的更多的是高等教育。现在有句话,挨骂的最多的是大学,其次是中学,小学骂的人少。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现在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说说而已,自我安慰,宣传秀,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部的一位领导说,光骂教育不能解决问题,其实人们并不是光骂,也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可是你们充耳不闻嘛!
我们只教会学生考试,全社会推崇的还是上名校、考高分、补习、奥数。所以我说现在全社会需要一场教育改革的启蒙运动,从教育部到民众都不懂什么叫教育改革,应当改什么?启蒙就是去掉蒙昧,启迪文明。现在的大学教授们、院长们也还是考虑择校啊,据说某大学四个教授常年雇一个小轿车,把孩子送到市内上重点,早上送晚上接,真是不惜血本呀。为什么现在公务员热, 70%的博士都在官场,是学而优则仕的反映。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光是做官,而是把学习目的极度的功利化,如颜如玉、黄金屋和千钟粟等,广义上都是学而优则仕的体现,这是造成学生压力大和负担重的主要原因。欧美国家的教育,教学生会提出问题,特别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学会质疑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不要求学生考高分,注重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与我国传统教育根本不同的,我们应当深刻的反思,尽快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新周刊》:过去十年间,在政府的要求下,多数公办大学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招生人数,并大规模开辟新校园或扩建校舍――法不责众,你一己之力,又能何为?
刘道玉:大学合并运动就是逼良为娼,我的观点是:强强合并是不可取,强弱合并似可虑,弱弱合并有其需。当初,合并运动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造学科齐全的航空母舰。但世界任何一个名大学也不一定是一个学科齐全的大学,哈佛大学就没有农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就没有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所以这是站不住脚的说法,搞强是假,“好大狂”才是真的。
第二个理由是中国的大学太多了不好管,合并了以后好管,这也是站不住脚的。合并前中国890多所大学,不是太多,美国有4000多所大学。还有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大了好管还是小了好管呢?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明明是强词夺理嘛。功利主义的思想诱导人们合并,为什么呢,因为合并以后就进“211”工程 ,不合并就成不了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比如说在贵州,新贵州大学是7所大专学校合并起来,合并之前进不了“211”,合并之后就就顺利进了,而且7所当中合并了4所专科学校,这就戳穿了“强强联合”的谎言。
《诗经》有云:“知我者为我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的,我一己之力的确不能改变什么,但我还是会“像子规夜半犹啼血”那样不停地呼唤,希望唤回教育的春天,找回我国大学之美!
在汉字中,世和代是相同的概念,一世也就是一代人,往往是指30年。许多人尚没有意思到,中国大学的危机,二三十年后将更为严重,因为3个因素的影响将是持久的。一是学风坏了,一个好的学风需要几代人培育,好学风遭到破坏,又将殃及到几代人;二是人才的素质大大的降低了,由不合格的人培育出更不合格的人,形成恶性循环;三是大学合并背上的沉重包袱和负面影响将会是长远的,至少是50年,1951年院系调整的不良后果,至今尚没有完全消除就是证明。
发表于: 17:47:00
Powered by 凯迪中途岛
Copyright & howcand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西大学中国人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