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的完吗?有多难?

原标题:老试卷告诉你民国考大学有多难
今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题之一《“老腔”何以让人震撼》,让很多考生不知所措。不过,当你看到下面这套《民国老试卷》,就不觉得“老腔”有多难了。这套书收录了民国时期50余所大学的300套考题,胡适、朱自清、闻一多等大师亲自参与命题,比如1942年国立湖南大学的作文题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论”,读懂了吗?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
□关于《老试卷》
传统与现代交汇融合的产物
这套《民国老试卷》收录的试卷涉及国文、数学、英文、历史、经济学、博物等各个学科,两位编者么其璋、么其琮如今都已故去。新星出版社编辑孙志鹏对记者说:“我之前一直对民国的读物感兴趣,也做过这类题材的书,但是比较学院派。策划这本书时,就想怎么找到一个点,跟现在的大众发生联系。”
孙志鹏透露,么其璋、么其琮两位老师编辑的试卷民国时就已出版,这次重新出版征得了其后人的同意,并增补了一些内容。“通过这些试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大学招生考试是个性和自主的,很多著名教授参与命题。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高考是标准和统一的,当然,这可能涉及到社会的公平等问题。其实,看这些年情况,也有向自主发展的趋势。”
翻看书中的这些试题,比如1934年国立交通大学的作文题为“孔子言学尚乐孟子言学尚扩荀子言学尚积说”,还包括大学常考的古文断标点、用英语出数学题等,现在的学生会觉得很难作答。
对此,孙志鹏说:“我们基本保留了试题的原貌,其实这些试题的难易程度不重要。而是通过这些试题展现当时的教育和社会风貌,特别是能看出当时的中国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中,传统学说与现代科学均在考卷中有所体现。这些考卷,实际上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交汇融合的产物。”
□高考往事
沈从文写信邀请进中文系
前几天,在北京涵芬楼书店出版方邀请了乐黛云、雷颐、马勇等著名学者分享他们的高考故事。
乐黛云1948年参加高考时,北京大学等知名学校还未在贵州设考区,她不得不去重庆参加考试。当时她报考了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中央政治大学等五个大学,需要参加五次考试。她说:“我父亲是中学英文教师,所以我很喜欢外国文学,想要考北京大学的外语系,别的不想上,然后又选了几个大学后备。考试的时候每个学校的考题都是不一样的,像国立中央政治大学,就有很多关于政治的题目,我觉得北大考题是最开放的。”
乐黛云回忆,当时北大外语系的作文考试有一个题目是《小雨》,“就是下着小雨的时候,你在想什么?看着‘小雨’发挥想象,我觉得那个题目非常好,我就做了很得意的一篇小文章。别的题目还有一点古文的,有一个题目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我记得很清楚,这道题我答错了,回去很紧张。但是作文题目答得很得意,后来我的命运也就因为这个作文题而改变了。”
乐黛云说:“那时候沈从文先生是判卷子的,他看了我这篇《小雨》,觉得这个人诗才并茂,很不错,应该学中文,充分发挥写作方面的才能。他给我写了一封信,问我愿意不愿意转到中文系。当时沈从文亲自写信让我受宠若惊,我说那太好了,我很愿意到中文系。其实,我还是喜欢外语系,可是那时候虚荣心就觉得,沈从文都亲自来问你了,你还不去。”乐黛云觉得,相比之下,现在的高考题目缺乏个性和时代感。
1978年考英语蒙了14分
著名历史学者雷颐是1978年参加的高考,那时还不考英语,但是有英语加试。他说:“当时我们工厂里一个车工也参加高考,他跟我说得到一个小道消息,如果不加试外语就没有资格上重点大学,但加试了外语哪怕得0分也有资格上重点大学。我听到这个,赶紧跑到招生办说要加试外语。”
后来,雷颐知道这个消息是谣传,但当时还是临时找了一个中学英语老师救急。“我跟他说,我什么都不会。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口号是‘紧跟华主席进行新长征’。我就说,你把这句话的英语给我写一下,我把这个背下来。实际上,那个考卷到我手上,怎么找也找不到这句话。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ABC的选择题,我就开始乱填,后来突然一想,都选一项命中率要高一点。大概是我边上的人会一点点外语,他写完之后都在抄他的,那时英语作为参考,所以监考老师也不怎么管。我就照着那个字母写了几个,总共英语我是得了14分。”上了大学之后,雷颐开始狂补英语。
对于近些年高考减弱英语比重的做法,雷颐不太赞同,他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汉英不两立?》,举了很多例子说我们的前辈汉语极棒,英语也极棒,像胡适、蔡元培、林语堂、费孝通。还有像王世襄先生,以前提起来只知道他研究明代家具、文物,后来我才知道他的英语极棒。”在雷颐看来,现在的问题不是把英语比重往下调,而是教材、教学方法有问题。
在民国你能考上大学吗
◎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宋子文在欧美大借款,试述其事实而评论之。(国立中山大学1933年)
◎昔柳子厚为敌戎一文其言有云“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试演释其意而畅论之。(国立武汉大学1946年)
◎试译下文为语体并加标点: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山东大学1947年)
◎TranslatethefollowingsentencesintoEnglish:1.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
2.晏平仲(YenPingChung)善与人交,久而敬之。3.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4.吾居此已近三年矣。
5.君希特勒为一犹太人,就绝不相信德国人为世界上最优秀之民族。
6.一之为甚,其可再乎。7.天下存亡,匹夫有责。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立复旦大学1946年)
◎自东北失陷以来开发西北之说甚嚣尘上,试就地形、气候、产业、移民诸端比较东北西北之异同。(国立中央大学1936年)
◎问世界大战时,何以日本在政治、经济两方面而均能有飞跃之发展?(国立山东大学1936年)
◎厨灶燃煤,他日重返厨内已为盘中之牛腩,试寻其变化之经过。(国立中央大学1946年)
◎列举五谷及六畜之名称,并注明此各种动植物在分类学上,所隶属之门类。(国立中山大学1947年)
◎天演进化已成定论,谁之功欤?其果何所据耶?(国立安徽大学1947年)
◎世界与人生是否是两个问题?如是两个问题,应该有一种什么关系?(国立北平大学1933年)
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 商务合作:010- 传真:010- 合作QQ: 电子邮箱:edu@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又到一年高考时:30多年前上大学,到底有多难?
我的图书馆
又到一年高考时:30多年前上大学,到底有多难?
邓小平和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在一起今年的高考很快就要到来了,对于这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人生大考,即使近年来高考录取率越来越高,但依旧寄托着无数人对于未来的满满希望。本期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一影响了数千万人命运的“国考”。史上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高考1977年冬天,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意见,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当时的一代年轻人奔走相告,无数人的人相拥而泣,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时刻。而1977年的高考也是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唯一的一次在冬季举行的高考。1977年冬天,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涌向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高考。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1977年冬季和1978年的夏季高考两季加起来录取的考生仅有60多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而高考制度的恢复,更是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正常发展的轨道。39年来,这一“国考”深刻影响了数千万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创中国出版奇迹的《数理化自学丛书》1977年,恢复高考消息传出后,一套名为《数理化自学丛书》成了抢手货。因为当时中国大多数知识青年都在农村和农场上山下乡当农民,上海刚刚出版的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为那些要参加高考的知识青年解了燃眉之急,其抢手程度在今天已经是难以想象。为了能早日得到这套丛书,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门口出现了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购的壮观场面。有的人拿着小板凳,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是半夜里来排队的。排队的人群里除了青年人,也有中老年人,他们来书店的目的就是为了抢购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有的甚至全家出动,为了能多买几套,寄给远在外地的亲人。印刷厂也是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据《上海出版志》记载,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共发行了7395万册,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当年的高考预考已经刷了一大半人而在高考扩招前,上个大学到底有多难?对于现在的很多人特别是90后来说,这些或许已经是很遥远的过去了。之前网上已经有对于历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的统计,但是事实上当年的高考录取率远远低于统计的数字,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还有高考预考已经刷掉了一大半人,我们先来看看历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数据:实际录取率远低于数据统计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高中生而言,高考预考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有人通过预考而更有信心面对下面的高考,但是却有更多的人因为高考预考被挡在了大学门外,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成为很多人心中一直无法挥去的痛。1980年,经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讨论和国务院批准,规定“考生多的省、市、自治区应在统考前进行预选”,按计划招生数的三至五倍,选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统考。当年确定四川、湖南、湖北、山西等省进行预选试点。预考试题由各省自主命题,每年5月,想参加当年高考的考生,必须先报名参加预选考试,未达到预考分数线的考生将“无缘”高考,提前“出局”。预选制后,大约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此后,随着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考预选逐渐取消。如河南在1986年,湖南在1989年,贵州在1992年,相继取消高考预选。所以,当年的实际录取率远远低于表格统计的数据,如果考虑当年更多的人选择了就读中专以便更早的安排工作等,当年的高考录取率之低更是超乎想象,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可谓一点都不为过。高考大事记: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全国高校停止招生。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日至7月15日,当年召开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考几十年来还历经了多次改革。包括并轨招生、取消工作分配、开始收取学费,试行自主招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或许是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按统计,当年共招生160万人, 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此后全国招生规模不断增加,今年刚公布的全国招生计划中,2016年全国仅本科生招生计划就已经达到了374万人。& & & &
馆藏&25613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高考数学到底有多难?机器人败给文科生_网易数码
高考数学到底有多难?机器人败给文科生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高考数学到底有多难?机器人败给文科生)
2月23日,成都石室天府中学高三文科班的43名学生迎来了一场“人机大战”,他们的对手是由国家863超脑计划研制的“高考机器人”,这也是研究4年多以来,“高考机器人”首次与学生进行对决。据成都商报报道,2月下旬,成都石室天府中学高三数学老师蒋奎向学校仅有的两个文科班的学生们宣布了一个消息:23日,他们将进行一场数学考试,与平时不同的是,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也将参考,与他们一比高下。“对方的人工智能(智能到何种程度)我不太了解,只知道它是不联网的。”蒋奎告诉记者,他对自己的学生很有信心。与老师的自信不一样,学生们显得有点“悲壮”。“我有种感觉,自己是代表人类在应战。”高三6班学生佘雨佳直言,自己此前听说过“阿尔法狗”的事迹,“它在围棋上战绩那么强,我当时想,我们肯定要输给人工智能了。”同样是高三学生的朱子轩也感到不妙,“我觉得人工智能应该会赢。”学生们并没有见到自己的对手“高考机器人”,2个小时的考试结束后,双方的成绩出炉:43名学生平均分106,而这位“高考机器人”只有93分——刚刚及格。“试卷其实并不难,比学生们平时做的卷子还要简单一些。”蒋奎表示,当时他预计学生的平均分在110分上下。“这次对人工智能,算是小胜。”不过他也表示,“高考机器人”的成绩已经超过了2016年四川高考文科数学的平均分。
高考机器人研发方负责人林辉介绍称,“高考机器人”每天要“吃”10套题。“我们将考卷输入进去,机器人就开始做题。”林辉介绍,这位“人工智能”其实是一套服务器,“它不是题库”,林辉介绍,它可以学习小学到高中的7000多个考点,“运算量可达2的800次方。”“这次比拼有些匆忙。”林辉表示,他们尚未对“高考机器人”加入应用题内容的训练,“高考机器人”不能理解常识——“人类社会中的知识”,例如这次考试中的投资、理财,“如果它读不懂题目,它只能猜这道题在考什么。”他表示,此外,他也坦言,机器人还存在一些bug。“考试之前,我们对它的估计就是90分到110分之间。”林辉表示。“接下来我们会让它继续‘吃’题,加入应用题的训练,修复一些bug。”林辉介绍,他们有意让这台“高考机器人”和学生一起参加高考,“目标是重点本科。”
本文来源:中关村在线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高考考上清华大学有多难? - 知乎5012被浏览3136675分享邀请回答77026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8712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20 个回答被折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状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