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谱五项意义中的ld和hbd比值较低,是怎么回事

生化项目52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生化项目52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肝功;一、总蛋白TP;1、生理性波动直立体位由于体液分布原因,血液相对;(1)血液浓缩,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严重腹泻;(1)血液稀释,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降低:如静脉注;(3)蛋白质丢失:严重烧伤时大量血浆渗出,大量失;1、清蛋白浓度增高:除严重脱水,血浆浓缩而使清蛋;1、球蛋白浓度增高:临床上球蛋白增高多见于炎症、;(1)细菌、病毒、寄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 肝功 一、总蛋白TP
1、生理性波动
直立体位由于体液分布原因,血液相对浓缩,而长久卧床者血液较直立体位稀。因此长久卧床者血清总蛋白比直立活动时约低3~5g/L.新生儿血清总蛋白可比成人低5~8g/L.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比成人低2g/L.
2、病理性 总蛋白增高:
(1)血液浓缩,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严重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血清总蛋白浓度可明显升高。休克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水分渗出血管。血液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丢失钠的同时伴随水的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
(2)血浆蛋白质合成增加:主要见于球蛋白合成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总蛋白降低:
(1)血液稀释,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降低:如静脉注射过多低渗溶液或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钠、水潴留。
(2)摄人不足和消耗增加: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或慢性胃肠道疾病所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因患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造成血清蛋白浓度降低。
(3)蛋白质丢失:严重烧伤时大量血浆渗出,大量失血,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尿,溃疡性结肠炎时肠道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这些病理改变均可使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二、清蛋白ALB
1、清蛋白浓度增高:除严重脱水,血浆浓缩而使清蛋白增高外,尚未发现单纯清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
2、清蛋白浓度降低:同总蛋白浓度降低
三、球蛋白GLB
1、球蛋白浓度增高:临床上球蛋白增高多见于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和肿瘤。
(1)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急慢性感染:结核病、麻风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
(2)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单克隆疾病,它是由浆细胞恶性增殖造成的异常高的单一Ig(多见于IgA或IgG0)血症。淋巴瘤也属单克隆疾病。
2、球蛋白浓度降低:见于血液稀释、严重的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等。
3、.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比值)
A/G比值反映了清蛋白与球蛋白浓度变化的关系。正常A/G比值为1~2,临床上常用A/G比值来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当A/G比值小于1时,称比值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
四、前白蛋白PA 1.肝脏疾病时前白蛋白更敏感,有30%白蛋白正常的肝病患者的前白蛋白减少,坏死后肝硬化几乎是零。肝硬化肝细胞坏死较轻,前白蛋白变化不大,预后较好,当病情改善时,前白蛋白亦迅速升高;
2.亚急性肝坏死前白蛋白一直在低值,故前白蛋白可用作判断肝病预后指标。肝癌以及阻塞性黄疸患者均可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病情有密切关系;
3.结合转氨酶、胆红素检测对不同类型肝脏疾病和非肝脏疾病有鉴别意义,如前白蛋白、转氨酶、胆红素均增高,多属急性肝脏疾病,如前白蛋白不增高,仅转氨酶、胆红素增高则应考虑非肝脏本身疾病;
4.肾病综合征前白蛋白不仅不减少,而且在饮食充分时还可以升高。营养不良负氮平衡时前白蛋白减少。 在临床中,前白蛋白偏低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肝癌等肝脏疾病,是早期肝功能损伤的指标。因此,肝病患者发现自己前白蛋白偏低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把握最佳治疗时机,防止病情恶化。 五、总胆汁酸TBA
1、胆汁酸在脂肪的吸收、转运、分泌和调节胆固醇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
2、胆汁酸是脂类消化吸收的乳化剂,也是脂肪酶的激活剂。 3、总胆汁酸(TBA)>10μmol/L提示肝细胞发生病变,血液中胆汁酸含量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胆汁酸明显升高。特别是肝硬化、肝癌时总胆汁酸的升高率>(),也大于丙氨酸转氨酶(ALT)20%。 4、阻塞性黄疸时CA/CDCA比值大于1.0。 5、当幽门功能不全时,胆酸会反流到胃内,同胃酸一起造成对胃粘膜的损伤,并引起胃痛等不适症状。 (1)急性肝炎:当肝细胞损伤时,不能有效摄取经肠道回吸收的胆汁酸,致使胆汁酸池变小,胆汁中胆汁酸浓度降低。在肝实质细胞病变时,表现患者胆汁酸水平升高。
(2)慢性活动性肝炎由于门一腔静脉旁路的形成,胆汁酸不再局限于肠肝循环中,胆汁酸可以直接进入腔静脉,导致分布异常。胆汁酸池只有正常人的一半,故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
(3)胆汁淤积综合征: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胆汁分泌障碍,不能有效地排出胆汁酸,使血中胆汁酸升高。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可作为肝胆阻塞性疾病与肝实质细胞性疾病的鉴别指标。 六、胆红素 TBIL 胆红素增高见于: 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
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肝酶学 一、ALP
1、生理性增高,妊娠3个月时胎盘即可产生ALP,9个月达高峰,可为同龄妇女的3~4倍,分娩后一个月左右即恢复正常;绝经期后妇女ALP水平有所上升;新生儿、儿童、青少年骨骼生长期比成人要高,1~5岁有一个高峰,是成人的2~4倍;10~18岁再有一个高峰。是成人的4~5倍。
2、病理性增高 (1)肝胆管梗阻的疾患,血清ALP水平均可增高。梗阻性黄疸时,由于肝内、外梗阻使胆汁排出不畅,再加上胆汁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可洗脱ALP反流人血,使血中浓度增高。
(2)肝炎或肝硬化时,ALP可轻度增高,很少超过正常上限3倍。
(3)原发或继发肝癌时,ALP明显升高,肿瘤组织压迫附近胆小管使之阻塞,肿瘤组织或炎症可刺激周围肝细胞过多产生ALP.ALP持续轻度升高应考虑肝有无占位性病变。
(4)骨骼系统病变时,成骨细胞增生活跃的状况下,如成骨细胞瘤、骨折恢复期、变形性骨炎、佝偻病、转移性骨肿瘤(前列腺癌、膀胱癌、乳腺癌、原发性肝癌)等;血清ALP可有程度不同的升高。 (5)其他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维生素D血症、肢端肥大症等,血中ALP均升高。 二、 ALT
1、血清ALT活性增高
① 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胆管炎等。
②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和脑出血等。
③ 药物和毒物:氯丙嗪、异菸肼、奎宁、水扬酸制剂及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同磷等引起ALT活性增高。
2、ALT活性降低:磷酸吡哆醛缺乏症。 3、各种肝病AST可增高,肝病早期和慢性肝炎增高不明显,AST/ALT比值小于1。严重肝病和肝病后期增高,AST/ALT比值大于1; 三、ADA腺苷脱氨酶 1、活性增高见于:
① 肝脏疾病:急性黄疸性肝炎,肝细胞出现损伤,在黄疸尚未出现前,可见增高。因ADA分子量较ALT小,当肝细胞轻度受损时ADA比ALT先释入血内。慢性肝炎活动期,慢性迁延性肝炎升高明显;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时,ADA活性也升高。
② 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网状细胞瘤、淋巴瘤、溶血性贫血、风湿热、伤寒、痛风、重症地中海贫血、骨髓性白血病、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心力衰竭等均可引起此酶升高。
③ 结核性胸腹水ADA活性显著增高,癌性胸腹水不增高,而血清中ADA活性二者无明显差别,故测定胸腹水中ADA活性有助于将两者鉴别。
④ 结核性脑膜炎ADA显著增高,而病毒性脑膜炎则不增高,颅内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稍增高。所以脑脊液ADA检测可以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四、α-L-岩藻糖苷酶AFU 1、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AFU活性不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也显著高于转移性肝癌、肝硬化、胆管细胞癌、恶性间皮瘤、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先天性肝囊肿和其他良性肝占位性病变。一般认为AFU的敏感性高于甲胎蛋白(AFP),特异性则差于AFP。AFU与AFP无明显相关,二者联合监测可提高肝癌的检出率,特别是对AFP阴性和小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更大。
血清AFU活性与转移性肝燥患者原发病灶是否在消化道、PHC患者肿瘤转移与否及分化程度无关。血清AFU还可作为PHC术后监测、追踪观察的较理想指标,其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且早于临床表现1-2个月,故可作为PHC疗效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2、血清AFU随妊娠周数的增加而增加,在自然分娩后或人式终止妊娠后迅速下降,5天后降至正常水平。
五、γ-谷氨酰转移酶(GGT)
1、GGT主要存在于肾、脑、前列腺、胰及肝等组织中,以肾组织含量最高,但血清中G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肝脏中GGT主要定位于胆小管内上皮细胞及肝细胞的滑面内质网中。乙醇及某些药物(如新双香豆素、苯巴比妥及苯妥英)可诱导微粒体合成该酶,使GGT升高达正常上限的4倍,GGT升高是乙醇中毒的敏感指标。酗酒者增高,但一般性饮酒不增高。 2、急性胰腺炎、糖尿病升高,其GGT可能来源于胰腺。 3、心肌梗塞后4~8天可升高,可能是继发于心功能不全的肝脏损害。 4、GGT活力可用于鉴别ALP升高者,骨骼疾病及妊娠时GGT正常:青春发育期,由于骨骼生长ALP升高,如GGT升高则表明肝胆系统可能有病。 5、胆汁郁积可诱导GGT合成,胆汁可使GGT从膜结合部位溶解释出:含高浓度的胆汁返流入血,以及细胞破坏和通透性改变导致血清中GGT活性增高,这是各种肝胆系统疾病血清GGT增高的原因。如肝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均明显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均轻度或中度增高。 六、胆碱酯酶CHE 1、血清胆碱酯酶升高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肾功能衰竭等。 2、血清胆碱酯酶降低见于有机磷中毒、肝炎、肝硬化、营养不良、恶性贫血、急性感染、心肌梗死、肺梗死、肌肉损伤、慢性肾炎、皮炎及妊娠晚期等。同时由于摄入一些药物也会导致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例如:雌激素、皮质醇、奎宁、吗啡、可待因、可可碱、氨茶碱、巴比妥等。 七、 碱性磷酸酶 1、增高:
(1)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肝坏死,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则升高不明显)。
(2)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时碱性磷酸酶亦明显升高,与癌组织中或癌肿周围肝细胞合成碱性磷酸酶增加有关。
(3)其他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骨细胞瘤、骨肉瘤等,碱性磷酸酶增高时,提示可能有肝脏转移。
(4)变形性骨炎、成骨细胞癌、佝偻病、骨软化、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遗传性磷酸酶过多症
(5)很多药物可使碱性磷酸酶增高,如巴比妥类、抗生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6)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联合分析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类型;与血钙、血磷联合测定有助于鉴别良性骨炎。
(7)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还可见于甲亢、Fanconi综合症等疾病;在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功能不全,贫血等碱性磷酸酶活性可降低。
(8)碱性磷酸酶测定影响因素很多,进食高脂或高糖饮食,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升高,高蛋白饮食则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剧烈运动后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可有升高,妊娠可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妊娠九个月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可达正常水平的2~3倍。
2、减低:常见于重症慢性肾炎、乳糜泻、贫血、恶病质、儿童甲状腺功能不全或减退、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营养不良、呆小症、遗传性低磷酸酶血症。 八、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升高:急性心肌炎发作后来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1.用于AMI和亚急性MI的辅助诊断:
2.由于LD特异性低,通常可用于观察是否存在组织、器官损伤。如LD持续正常,可除外组织、器官损伤;如LD总酶活性升高,可能有组织、器官损伤,常用于广泛性癌症化疗时的监测。
3.各种疾病的急性时相、血液病(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心肺疾患(AMI、肺梗塞)、肝胆疾患(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心力衰竭和心包炎时肝淤血)、恶性肿瘤、肾疾患、脑血管病变、肌病、休克等LD及其病变部位相应优势的同工酶含量均可增高。
心肌酶学 一、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发病6~12小时显著升高,增高的程度可反映损害的程度,并在发作后48小时达到最高值,约3~5天恢复正常;LD/HBD比值下降,为0.8~1.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5。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二、肌钙蛋白I (cT nI)
cTn被认为是目前用于ACS急型冠脉综合症诊断最特异的生化标志物。它们出现早,最早可在症状发作后2h出现; 在它们的诊断窗中,cTn增高的幅度大,要比CK-MB高5~10倍。 由于在无心肌损伤时cTn在血液中含量很低,因此也可用于微小心肌损伤(MMD)的诊断。 cTn还具有判断预后的价值,对任何冠状动脉疾患病人,即便ECG或其他检查(如运动试验)阴性,只要cTn增高,应视为具有高危险性。
1、是早期诊断AMI最好的标志物
2、估计梗塞面积和心功能
(1)肌钙蛋白血中浓度和心肌损伤范围的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指导正确治疗。
(2)cTn后期峰值与梗塞面积呈正相关,可反映心肌细胞坏死的数量;
(3)cTnI /cTnT浓度越高,心肌损伤越复杂越严重,越容易见到血栓,冠状动脉内血流受损越严重。
三、肌红蛋白(Mb)
1、是AMI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 1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可以作为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2、是筛查AMI很好的指标:
由于Mb半寿期短(15min),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
3.能用于判断再梗死。
由于在AMI后血中Mb很快从肾脏清除,发病18~30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故Mb测定有助于在AMI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Mb频繁出现增高,提示原有心肌梗死仍在延续
四、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ALT
AST 同上 五、肌酸激酶CK 1、病理性升高 (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小时升高,血中半寿期约为l5小时,峰值在10~36小时之间,3~4天后回复至正常水平。 AMI时CK升高一般为数倍,很少超过的30倍。 但总CK活性测定仅有中度敏感,不能检出很早期的。
(2)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心脏插管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在导致CK总活性升高的同时,可以引起CK―MM 同工酶的升高,但CK―MB同工酶的活性上升并不明显。 (3)由于骨骼肌中CK单位含量极高,且其全身总量大大超过心肌,所以在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粘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活性常高于参考数值数十至数百倍。
2、生理性增高 人体在运动后将导致CK活性明显增高,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则CK活性上升的幅度越大,通常在运动后l2~20小时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小时。怀孕妇女通常在14~26周时出现CK活性降低,而后又逐渐增高,分娩时CK升高。
六、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1.CK-MB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有价值酶学生化指标。
(1)通常血浆中的CK-MB来自心肌,若患者具有CK―MB活性升高和下降的序列性变化,且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AMI. 实际CK―MB达峰时间更与病情的严重程度而不是梗塞的面积相关。 (2).CK-MB并不对心肌完全特异,在骨骼肌中也少量存在
肾功 一、尿酸UA
1、升高:常见于痛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症肝病、铅及氯仿中毒等。
2、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乳糜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二、尿素UREA 1、病理性升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浓度在8.2-17.9mmol/L时,常见于UREA产生过剩(如高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热等),或UREA排泻障碍(如轻度肾功能低下、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尿路闭塞、术后乏尿等)。
(2) 浓度在17.9-35.7mmol/L时,常见于尿毒症前期、肝硬化、膀胱肿瘤等。
(3)浓度在35.7mmol/L以上,常见于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2、有肾性因素和非肾性因素。血液尿素增加的原因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个方面。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高等教育、生化项目52等内容。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肝功 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或 GPT)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 肌梗塞、...  107 项生化试剂的临床意义 (产品种类共计 95 项)血脂类检查项目临床意义(13 项)项目名称 缩写 临床意义 参考值:0~5.2mmol/L(90~200mg/dL) 高胆固醇血症...  1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见于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 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_药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  生化项目2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生化项目2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组合 名称 简称 临床意义升高:主要是血清中...  生化项目分类 隐藏&& 肝功能检测项目: 肝功能五项: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 肝功能十四项: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  1、检验项目 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 胆道疾病等。 2、检验项目 ...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或 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人民医院(745300)
  【摘要】目的:讨论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时检测心肌酶谱结果偏高的意义。方法:现随机选择2015年3月-2016年8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健康小儿68例,两组小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68例上呼吸道患儿心肌酶谱测定结果均高于正常值,肌酸激酶、&-羟丁酸、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在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时,检测心肌酶谱结果偏高,可提示临床患儿注意心肌的损伤,要采取必要的治疗保护措施。
  【关键词】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心肌酶谱
  上呼吸道感染在儿科中较为常见,其主要的症状以呼吸道炎症为主,例如炎症侵犯喉、气管、支气管、扁桃体等部位,同时还会伴有发热产生。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受到病毒的侵袭,一部分患者也会同时受到细菌的侵袭,加之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特点,病毒和细菌有可能会对其他的脏器造成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心脏,所以在小儿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要对心肌酶谱进行测定,观察小儿的心脏和肝脏是否有受损的情况,从而进行保护性治疗。本次调查针对我院临床68例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进行心肌酶谱的测定,并进行记录和分析,讨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时心肌酶谱结果普遍升高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择2015年3月-2016年8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68例作为实验组,患儿年龄6个月-10岁,男性患儿有42例,女性患儿有26例,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均属于上呼吸道感染,同时选取健康小儿6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小儿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
  1.2标本采集
  选取小儿静脉血4ml,采集后不要对标本进行摇晃和震荡,避免出现溶血,送检实验室进行心肌酶谱检测。
  1.3仪器
  心肌酶谱(CK-MB、CK、AST、LDH)检测采用日立7180型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试剂为长征试剂。
  1.4检测方法
  按照仪器使用方法,按照检测操作流程进行检测,检测前用质控物质进行检测,质控结果压不得超出质控范围,要求检测在4小时内完成。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 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 士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和观察组的血清和心肌酶谱的对比可发现,实验组的患儿心肌酶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提示小儿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后会对心肌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引起心肌炎以及心肌损伤在少数,实验组只发现1例肌钙蛋白阳性,提示心肌异常。详情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观察组的血清和心肌酶谱的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心肌酶是心肌里一种独特的酶类物质,它可以调节心肌细胞的活动,催化心肌细胞的代谢【1】。当心肌细胞遭受破坏时,心肌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心肌酶的水平可以评价心肌受损情况。心肌酶中包括5项指标,包括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磷酸激酶(CK)、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其成人各项正常值是乳酸脱氢酶LDH:100-240 IU/L、谷草转氨酶AST:0-40 IU/L、谷草转氨酶AST:0-40 IU/L、磷酸肌酸激酶CK:24-194 IU/L、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0-25 IU/L、谷丙转氨酶ALT:0-40 IU/L。在临床上儿童的心肌酶谱通常为成人标准的2-3倍【2】,并且年龄越小,心肌酶水平越高,其中儿童各项酶的增高百分比都不同,其中CK(肌酸激酶)与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上升幅度为15%、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上升幅度为30%,LDH(乳酸脱氢酶)与HBDH(羟丁酸脱氢酶)上升幅度为90%。一般情况下,心肌酶谱中各项数值显著升高,超出以上标准范围,才具有临床价值。其中心肌酶普中五项都具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其中LDH升高时,提示骨骼肌损伤、白血病、心肌梗死、阻塞性黄疸,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3】。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此种情况在小儿中较为罕见【4】。在小儿发热时,代谢水平较高,心率加快,心肌细胞的耗氧量也有所增加,随之产生的各种炎性因子和氧自由基也开始增多,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受到病毒感染,并且病毒中大部分都嗜心肌,在进行胸片检查时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出现了异常,目前认为病毒是直接对心肌侵袭【5】,导致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偏高,但实际临床意义不大,因为体检时没有心肌损伤的明显指征,并不能认定为心肌有实质性损伤,通常在合理治疗后会恢复正常,所以在临床上医生不会单纯的依据患儿心肌酶谱增高对疾病进行定性,还是结合临床的表现进行诊断,尤其是在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下,要结合特殊的体征和症状进行诊断,否则会认为心肌酶谱偏高是正常的。综上所述,小儿在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可引起一过性心肌酶谱增高,可提示临床患儿注意心肌的损伤,要采取必要的治疗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彭建,周远茜,江秀清,等.心肌肌钙蛋白Ⅰ及心肌酶谱检测用于小儿肺炎的意义,附62例报告[J].新医学,):100.
  [2]张桂华,152例肺炎患儿心肌酶谱检测观察[J].首都医药,):26-27.
  [3]李满平,罗永姣.小儿肺炎心肌酶变化及临床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144-145.
  [4]林铁华,洪益云,李丽华,等.小儿肺炎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89-90.
  [5]唐勇,孟中影.心肌酶谱测定在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37.
  [6]张亚男,黄景霞.90例热性惊厥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J].贵阳医学院学报,):77-78.
  [7]吴利群,余静.小儿重症肺炎血清心肌酶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49-50.
  [8]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5.
  [9]蔡丽君.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心肌酶谱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102-103.
  [10]吴秀清,李兰.46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心肌酶升高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2-227.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新生儿的心肌酶正常值是多少?_百度宝宝知道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