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做题技巧往死了做题好不好

403 Forbidden
Request forbidden by administrative rules.乐彼园------刘燕飞工作室
当前位置:&&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上传: 张焕明 &&&&更新时间: 16:56:2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高考攻坚:语文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
河北平泉一中王树德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来不及了。看过去的练习题吧。
第一,先把答题的框架模式记住
第二,认真对每个框架下的东西分析,想想为什么会这么回答
第三,如果有心把各个不懂的词查查字典
第四,问老师
第五,听天由命
第六,千万不要想不开&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l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l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l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l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l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l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l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l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答案参考]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这是诗歌的答题方法
①先答这个字&词&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八.古诗鉴赏歌诀&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如今识尽个中味,&居高临下六分抓。
2012高考语文诗歌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诗歌鉴赏方法
一、鉴赏手法&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议论&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
3、议论&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抒情,&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如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作》:&&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这首词的上阙寓情于景。开篇两句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托、渲染出凄冷的气氛。然而三、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上阙就是这样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下阙前三句直抒胸臆,开始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方&位。丹阳在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家乡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较容易,那写出回乡之思完全顺&理成章。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词人的心意是:&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石亭春满枝&以景结情,&写的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它在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真是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表现手法:起兴、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点化(化用)、想象、联想、曲&
(二)&表现手法&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总论情与景关系:&
1&总论情与景关系:①&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②&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2、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景(或物)、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情景交融&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1&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2&①借景抒情是&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借景抒情是&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②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③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④以景结情&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3)、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以乐景写哀情,&3&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
3、铺排&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渲染:
&4、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烘托:
&5、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衬托:
&6、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化动为静:&
7、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动静结合:&
8、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9、抑扬,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0、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工笔&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2、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3、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14、以小见大&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铺垫: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6、虚实: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7、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8、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19、倒装:&
19、倒装: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0、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1、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22、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23、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2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25、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6、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
4、夸张&辞手法就是夸张。&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6、排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反问,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对比,&
9、对比,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0、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如于谦的《石灰吟》。
&11、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将视觉中的&红杏&与听觉和视觉中的蜂蝶在花丛中起舞,嗡嗡嘤嘤的声音&沟通了,因此,用&闹&将春天的景物写活了。这里将视觉与听觉沟通的情景。
&12、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3、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14、叠词,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难理解的一下两种手法:&难理解的一下两种手法:&互文,&
15、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列锦:&15&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②&简远美。③&含蓄美。&诗歌结构形式
&(四)诗歌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诗歌结构形式:&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曲笔入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如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其&一)》:&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这是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的第一首。&第一句&绮阁飘香下太湖&,&从正面着笔写吴王如何迷恋声色,&不能自拔。&第二句转到对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爬上姑苏台的情景的描写,说是&乱兵侵晓上姑苏&。前二句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然而从三、四句看,诗人不去指责吴王,却把矛头指向了越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显然不是。&但写诗忌直贵曲。&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表面上看似批评越王打败吴国太容易了,只靠一个西施。但仔细玩味全篇,是在说,&越国只靠一个西施,怎么能够打败吴国呢?可见,打败吴国的,只能是吴王的荒淫腐败而已。这种转&换,是作者在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鉴赏意象、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意象,&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就是&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就是&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常见的意象&意象:&
(二)常见的意象:&树木类:&
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悲伤。&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漂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白:纯洁、无瑕、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和平。&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命途多舛、对死者的怀念。
7、时间类:&破晓:初现希望时段。&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人民的摧残。&深夜:愁思怀旧。
&8、场景类:&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9、日月类:&月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10、其他类:&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古人、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联系)。&常见意象所含意义:&长亭:陆上送别之所。&芳草:喻离恨。&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凄苦之音。&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顠零之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莲:&喻高洁,或表达爱情。&杜鹃鸟:为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寒蝉:为悲凉的同义词。&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蟋蟀: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起来。&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悲伤的感情。&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桑榆:比喻垂老之年。&成熟的梅子:少女怀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常用手法。&水:&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了解意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因为这些意象虽然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但&它付托的思想感情,传承至今,一以贯之,已经具有了民族认同感,所以,解读它,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是作者早期在画上的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画上画的是鹰,真是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诗作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形象生动,寓意深远,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壮志,不愧为托物言志之杰作。
&(三)意境的把握&意境的把握&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1、抓画面&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听张立本女吟》&《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写出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1、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抓住意象,&2、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2、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三、鉴赏诗歌情感主旨: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情。&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古人习惯托&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东溪》&如:《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情景交融)&(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一)明确主旨&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主旨: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2、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思想&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情感&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喜&、&愁&、&忧&、&愤&、&怅&、&哀&等词。&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
3、答题模式: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模式:&(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等。&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的类型&主旨的类型:&(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的类型:&咏史诗(含登临怀古诗)。&1、咏史诗(含登临怀古诗)。&咏史诗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它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古代咏史诗歌往往题为&咏史&、&&怀古&、&&览古&、&&&&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1、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仰慕,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2、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悲愤。&3、对历史兴亡的评价,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4、对统治阶级的愤怒与不满。&2、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流程图做题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