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视频怎么解决?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粗俗看法?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你不可忽视的校园霸凌【精品-PDF】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你不可忽视的校园霸凌【精品-PDF】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18:43:1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你不可忽视的校园霸凌【精品-PDF】
官方公共微信反校园霸凌,这部纪录片告诉你美国怎样做到的?
我的图书馆
反校园霸凌,这部纪录片告诉你美国怎样做到的?
事情据说是这样,几个男生用装有厕纸和尿液的垃圾筐扣在同学头上,被欺负的孩子家长率先撰文声泪俱下控诉,引得人们集体讨伐霸凌者和同情被欺负的孩子和家长。  且不说,事实真相到底谁被谁欺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小学肯定出现了“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的行为。而针对这个school bullying的事件,学校方的处理方式好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由于网上对这个事件的关注持续发酵,学校方不得已发了一个不痛不痒的、标准范式的、官样文章的、新闻联播式的声明:如此简单的处理方式,让美国人很惊讶。再来看看美国校园凌霸事件,是什么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处理校园霸凌事件最好的国家!反霸凌伊始:科伦拜校园事件美国历史上,真正改变校园霸凌在民众中的看法的,是一件可能有不少人可能听说过的惨案,就是1999年发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校园事件。日,高中生埃里克·哈里斯(Eric&Harris)和迪伦·克莱伯德(Dylan&Klebold)持枪和爆炸物冲入科伦拜高中,连续枪杀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击伤20余人,最后自杀。科伦拜校园事件是当年震惊全世界的校园枪击案。导演迈克尔·摩尔为此专门拍摄了纪录片《科伦拜校园事件》(Bowling&for&Columbine),声讨美国的枪支泛滥,并获得了2002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这和凌霸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事后的调查表明,科伦拜高中的霸凌现象非常普遍,两名杀人者,都是霸凌的长期受害者!更重要的,这不是一次偶然事件。1997年2月,阿拉斯加州16岁学生伊万·拉姆塞(Evan&Ramsey)杀死校长和另一名学生。1997年10月,密西西比州16岁学生卢克·伍德哈姆(Luke&Woodham)杀死两名学生,伤7人。1997年12月,肯塔西州14岁学生迈克尔·卡尼尔(Michael&Carneal)杀死3名学生,伤5人。同月,阿肯色州14岁学生约瑟夫·托德(Joseph&Todd)击伤两名学生。没错,这上面案件中,杀人者都是霸凌的受害者!2002年,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的共同调查表明,在之前25年间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之前曾遭遇霸凌,被羞辱乃至受伤。第一份全国性的校园霸凌调查在2000年,美国发表了第一份全国性的校园霸凌调查,报告表明,在六到十年级学生中,每天都有三成的学生遭遇到霸凌事件。其中,有320万学生被霸凌,370万学生霸凌他人。同一年,美国全国犯罪预防委员会(National&Crime&Prevention&Council)表明,有多达四分之三的美国儿童曾是霸凌的受害者。科伦拜校园事件,就是最后的导火索,让美国校园霸凌的严重性,无法再被回避。霸凌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有学校,就有霸凌。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校园文化甚至放纵一定程度的霸凌,认为这是成长的代价,学生表现自己的方式,只是有点不择手段罢了。据心理学家贾娜·朱沃宁(Jaana&Juvonen)估计,在校园里发生的霸凌事件中,只有十分之一,老师会出面干涉。朱沃宁还认为,到了70年代以后,随着学校竞争激烈,变得一切以成绩为先,校方更加不在意对学生的管理。很多学校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霸凌现象是次要的。这样,美国的校园里,教室之外,就出现了大量教师无暇顾及的公共场所,也就让霸凌现象益加突显。因为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同是学生,所以霸凌一旦出现,就极有可能重复出现。在某些小地方,有的受害者可能从小学开始,就遭受霸凌直到高中。这样造成的长期伤害,会让学生产生抑郁和自杀倾向的比例远高于普通学生:女生抑郁的比例从8%上升到26%,自杀倾向从1%上升到8%;男生抑郁则从3%升到16%,自杀从1%升到4%。在对学生的调查中,霸凌是学生心中的首要问题,只有毒品在高年级学生中可以与其相提并论(其他问题包括歧视、暴力和性骚扰)。&另一面,虽然科伦拜校园事件中,是被霸凌的学生忍无可忍走上杀人之路,实际上,和我们的常识相符,霸凌别人的学生,犯罪率更高。霸凌的学生更爱携带枪支到校、吸毒,参与抢劫、斗殴、偷窃等活动。据调查,到24岁时,霸凌的男学生中有六成被定过罪(没有霸凌也没有被霸凌的男学生比例是23%)。也就是说,不管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会背上沉重的包袱。英国的一个儿童保护组织Plan&International估计,霸凌带来的犯罪为美国造成了每年320亿美元的损失。对霸凌问题的研究如果说90年代的事件中,媒体与社会关注的,是那些因为无法忍受霸凌怒而杀人者,到此时,关注的现象,则变成了因为被霸凌而放弃生命者。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有一半高中生说自己在过去一年曾霸凌过他人,也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说自己被霸凌过。2010年在对家长的调查中,有六成表示,霸凌现象比以前更加严重。有半数的家长认为责任在家庭,有四成家长认为责任在学校。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霸凌作为一种新现象,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大部分家长认为网络霸凌和其他形式的霸凌一样有害。因为这些问题,社会开始意识到法律的不足、学校的应对不力。比如,法律很大程度上是关注于案件,是事后的处理。有些学校针对霸凌采取了老式的简单粗暴的方法。比如对持枪的“零容忍”、组织集体学习等,通过快速地将霸凌者开除或处分,来压制任何霸凌现象,同时希望被霸凌者更坚强一些,却缺少具体的帮助。但是,霸凌现象远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复杂。随着对霸凌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并被广为报道,霸凌的陌生一面被更深地揭示出来。比如,以前很多人认为,那些霸凌别人的学生,多是失败者:他们无法在学业上胜出,而选择了通过霸凌而肯定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相关研究则发现,霸凌者很多并非是学业上受挫。正相反,他们很多是学校里的明星学生。他们并不焦虑沮丧,也很享受自己的明星地位。但是,研究同时发现,这些学生都拥有一些反社会的性格。他们本人缺少同理心,爱冲动,态度叛逆。这些性格让同学和他们会保持一定距离,也加强了他们很酷的自我感觉。霸凌就是这样一个很酷的行为,让他们能享受这种征服感。对于那些不学无术的霸凌者,成绩更多的是结果,而非引发霸凌的原因。而对于那些被霸凌者,他们往往更敏感,更不合群,缺少自信与安全感。因为缺少信得过的同伴,也不太善于和成年人交流,不合群的他们也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他们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支持,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霸凌,也就常常和一些弱势群体联系在一起。最常见的霸凌对象,就是胖学生。据调查,85%的超重学生在学校曾被霸凌。不过,因为他们通常块头较大,对他们的霸凌通常限于语言暴力。反过来,身体攻击,则更多发生在瘦小的学生身上。除此之外,像少数族裔、同性恋、残疾人这样的弱势群体,也很容易被捡出来遭到霸凌。甚至,就算是在这样的群体内部,也会有人因为表现得不像这个群体的人,而遭到霸凌。像偏见一样,霸凌本身是一个习得的过程。相关工作者通过大量的探索,意识到霸凌不能通过简单的惩罚来制止,而是要通过长时间深入的学习指导,让学生认识到霸凌的危害,改变态度。行之有效的反霸凌方法在80年代,英美的一些工作者也开始进行相关的探索。他们也总结了一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反霸凌方法。他们还发现,校方的认真程度会大大提高反霸凌的效果。2010年,美国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霸凌峰会,并在10月,发布了全面的反霸凌指导意见,希望学校能采纳已被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霸凌问题。很多州也在这时或通过了新反霸凌的法案,或修正了原来的法案。像麻省的相关法律,就开始强制要求所有学生每年参加反霸凌的课程,同时也要校方职工积极主动地汇报霸凌现象,以期能及早发现。新泽西州在克莱门蒂自杀事件后,通过了反霸凌法,鼓励学生匿名举报霸凌事件,加强教师的介入度,并向中小学提供了100万美元经费反霸凌。2013年底,新泽西教育部报告说,相关的霸凌事件相比前一年减少了36%。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无条件支持反对这些反霸凌的努力。尤其是在处于模糊地带的语言暴力与网络暴力上,如歧视一样,有时言论自由和霸凌的边界很难界定,也会引来不少质疑。也有学者指出,更重要的是帮助容易遭到霸凌的学生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对抗霸凌。因为这些学生最能感到潜在的霸凌,也有动力保护自己,这样也能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社会生存竞争力。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始出现,帮助受到霸凌的学生。2012年,歌手LadyGaGa就成立了一个“生来如此基金” (Born&This&Way&Foundation),目的就是要帮助年轻人应对霸凌。不管如何,霸凌是个古老的问题,它不会因为一些简单的规则而改变,而是要靠整个社会的努力。美国人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也不过是最近20年的事。  那么,面对校园霸凌事件,美国怎样解决?美国学校怎么处理?反霸凌法的通过法律规定,美国学校有“反校园霸凌”的责任!  美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加强立法,把霸凌的定义逐渐降低标准。从1999年第一部反霸凌法在佐治亚州诞生,到反霸凌立法遍布全美,历时16年。  各州反霸凌法都明确规定了学校在反霸凌上的责任,并将惩罚权交给学校,美国学校的“零容忍”政策有了法律支撑。一旦学校发现霸凌事件,须立即采取行动,例如,对严重的行为可以直接开除学生;涉及刑事犯罪的,司法部门应及时介入;如果案情严重,即使未成年人,也可以按成年人判罪。  后来,美国各州又纷纷将反霸凌的触角延绅到网络霸凌领域。在社交媒体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的行为,也被定义为霸凌行为,被称为“网络霸凌”。  可见首先在立法上对霸凌行为明确的定义为犯罪行为,才能有法可依,才能使霸凌者明白其行为是犯法行为。于是,在科伦拜校园事件后,以科罗拉多州为首,很快就有一连串的州通过了相关的反霸凌的法律。从1999年佐治亚州第一个通过反霸凌法,到2006年,有16个州通过了反霸凌法,2012年这个数字升至49个。到今年4月,在蒙大拿州通过了反霸凌法后,美国所有州都通过了反霸凌法。不过,光有法律还不够。美国的震惊性霸凌事件依然连连出现。2006年12月,密苏里州13岁女生梅根·迈尔(Megan&Meier)因在网络上被霸凌而自杀。2008年,俄亥俄州女生杰西卡·洛根(Jessica&Logan)因为男友在分手后将其裸照在网上传播自杀。第二年,相似的故事在佛罗里达州的另一名女孩身上发生。2009年,伊利诺伊州11岁男孩卡尔·沃克-胡佛(Carl&Walker-Hoover)因为同性恋被霸凌而自杀。2010年1月,因为在学校里被几名学生霸凌,麻省的15岁女学生菲尼克斯·普林斯(Phoenix&Prince)自杀。同年发生了前面提到的克莱门蒂事件。2012年1月,田纳西州14岁的菲利普·帕克(Phillip&Parker)因为同性恋被霸凌而自杀。2014年3月,爱荷华州14岁男孩Kenneth&Weishuhn因为同性恋被霸凌,受到死亡威胁而自杀。美国对校园霸凌行为采取“零容忍”的对策  美国除了特别重视法律的执行到位之外,美国法律给于学校对学生行政处罚的权力,一旦学校出现霸凌事件,必须立即行动,对严重行为可以直接开除。  此外,还要求学校必须采取三项措施:第一,提供举报霸凌事件的渠道,老师和教职员一旦发现霸凌行为必须举报(有一学校发生霸凌事件,没有报警,被家长举报后,校长丢了饭碗)。第二,对被举报的霸凌事件必须进行调查。第三,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开除学籍。对开除学籍的学生,社会组织也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不能放任自流。  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严厉措施,美国的校园暴力犯罪在过去十多年中有所减少,校园霸凌得到有效遏制。  防患未然,美国学校把“反校园霸凌”纳入日常活动  既然“校园霸凌”已经被纳入了法律的高度,所以所有美国学校,尤其是小学,都极为重视。甚至有一个美国政府建立的“反校园霸凌”官方网站。(stopbullying.gov)  具体来说,美国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防患“校园霸凌”事件。  1、每个学校都需要认真地评估自己学校的“校园霸凌”情况。(Assess Bullying in Your School )  要认真收集和分析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频次、地点、时间、学生和家长如何处理、学校的处理方式是否有效等。学校需要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对全校的校园霸凌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调查。美国学校会做非常详实的针对各个方面的校园霸凌情况调查  2、充分接触家长和学生。(Engage Parents and Youth )  美国学校认为,要让整个社区的所有人一起参与,包括学校、家长、学生、社区,才能传达出“反校园霸凌”的强烈信号。美国学校一般会建立一个“学校安全委员会”,负责提出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估学校反霸凌工作是否做的到位等。3、制定政策和规则。(Create Policies and Rules )  根据本州的法律和学校的自身情况,设计和制定出一整套规则:包括目标陈述、行为法则、诉诸全校的具体规则和建立“校园霸凌”报告体系。在学校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校园霸凌,零容忍!美国小学会在很多公开环节强化“反校园霸凌”规则  4、创造安全的环境。(Build a Safe Environment )  努力创造“接受、包容和尊敬”的学校文化。美国学校会利用各种形式来营造正向的氛围,包括校职工会议、全校集会、班级和家长会议、学校官方致家长信件、学校官网、学生手册等。美国小学会经常张贴海报,随时提醒“反校园霸凌”5、在日常教学中体现。 (Educate Students and School Staff )  美国学校会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中,具体体现反校园霸凌的题材和课程。另外,也会针对性地培训相关老师和职员学习和熟悉相关的规则和政策,以便在事情发生时,他们有能力合理正确地介入和处理校园霸凌事件。  美国学校老师会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果遇到“shcool bullying”该怎么办:  1)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 them to stop.)  2)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3)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4)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5)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6)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7)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校园,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环境,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欺凌却苦无寻求解决管道,受害学生将以何种眼光看待社会呢?期待校园的每个角落,不再有欺凌,还给孩子一个纯真快乐的成长园地!  防患未然,社会和学校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校园霸凌,有些话我忍了很久了
近日,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被众多网友转发。
文章作者是一位母亲,儿子斌斌刚满十岁,就读于北京某小学四年级,最近遭受校园欺凌,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并引发急性应激反应。而涉事学生家长和校方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令其失望。
文章受到网友的热烈响应,随着文章的热传,&校园霸凌&这一话题被送上风口浪尖。
什么是霸凌
霸凌行为(Bullying)是指带有敌意地使用攻击、威胁、强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惧,从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两个重要特点:
霸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只有攻击者在身体上、权力上或社会地位上强于受害者时,所进行的攻击行为才能被视为霸凌。
霸凌往往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极有可能会反复发生。
校园中霸凌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聚众行为(mobbing),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霸凌。后者通常以一个主要霸凌者为首,其他人或起到协助作用,或坐视不管,然而起哄和默许都使霸凌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霸凌的发生要比我们想象的频繁的多,也普遍的多。有47%的加拿大学生报告曾经受过霸凌,2015年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2%的高中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遭受过霸凌,5-18岁的学生中有21.8%表示曾经被霸凌过。我国数据依然暂缺,但情况可以想象,并不乐观。
霸凌有哪些表现
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
嘲笑讽刺(阴阳怪气)
散播关于他人的谣言
威胁 、恐吓、强迫他人做ta不想做的事情
敲诈勒索,干涉他人的个人财物
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
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
暴力行为、肢体攻击: 校园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却常常被认为是&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
&校园霸凌&不等同于&校园暴力&
在中国,对&校园霸凌&的讨论长期局限于很小的范围,而且很多家长常常把它等同于 &校园暴力&。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咯,这可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暴力:意指较极端的故意伤人行为,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威胁或实际造成身心物权严重损伤的攻击行为。
霸凌:则是对无法自我防卫的个体施行重复的故意攻击行为,来达成统治或支配他人的目标,隐含着力量失衡的权力关系。
对于霸凌者
首先,行为实验表明,当你成为霸凌他人的人时,并不会获益。相反,霸凌者在欺负他人时可能会体验到强烈的愤怒、羞愧、罪恶感。&其次,霸凌行为可能是习得的。很多霸凌行为的实施者同时也有可能是被欺凌的对象,可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行为模式,这类孩子有很高的患有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以及自杀的风险。
欺凌者并不是胜利和强势的存在,他们的人生并不会好过。据调查,小时候曾作为校园欺凌者孩子,在长大后有更高的风险参与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为。
校园欺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在校园中曾受到过欺凌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暴露于欺凌的次数的增多而提高。
心理失常&&
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孩子。遭受过严重的欺凌行为甚至有可能导致受害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
被欺凌经历越多、时间越长,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
影响正常学习&
霸凌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遭受欺凌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翘课、甚至辍学。
严重行为问题&&
被霸凌的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以及成年后的反社会型人格。美国每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个枪击者都曾经被霸凌过。
以上这些身体、心理以及行为上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引起随后愈加严重的欺凌,使欺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由于我国推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那些饱受欺凌的孩子来说,就是受长达九年的罪。长期的逆境会导致人的情感反应系统长期处于激活状态,这对于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尤其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儿童来说,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这种慢性压力甚至会永久地损坏大脑神经元。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遭遇校园霸凌?
突然表现得不愿上学
原本并不排斥学校,成绩也不错的孩子,如果突然表现出不远上学的倾向,可能并不是孩子厌学了,很可能因为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他烦恼头疼,不愿面对和处理的事情。请您留意,或许正是孩子在学校挨欺负了!
无端情绪变化
孩子放学回家经常闷闷不乐,有厌学的念头,原本活泼开朗的小朋友突然间变得阴晴不定,很可能是学校有什么事情影响着他。
抱怨有同学针对他
这是您的孩子向您寻求帮助的信号了,您可以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他试着缓解这种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或者把同学请到家里来玩,不经意的聊聊天,如果长期针对您可得多加注意了。
身上出现伤痕却不愿告知家长
有些孩子放学回家全身脏兮兮,身上还有伤痕,明眼人一看就是打斗造成的,可孩子还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伤到的,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偶有出现倒也正常,但也不能忽视。
性情变化 行为异常
这个阶段就比较严重了,如果您的孩子情绪突然特别的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应,特别的粘人,失眠爱惊醒,拒绝去学校,变得非常胆小怕人,您就该去学校了解了解情况了。
作为&霸凌&事件的第三方
我们应该怎么做?
1. 不指责受害者、不鼓励以暴制暴
我们看到了一些声音,比如&是爷们就不要怂,打回去Ta就不敢再欺负你了。&之类。
遭受校园霸凌对于受害者而言已经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再加上有这么多人在关注这次事件,舆论的压力对一个孩子而言更是难以承担,不指责受害者,是每一个关注者所应做的。
2.承认和面对&霸凌&的存在
老师、家长、校方首先应该承认霸凌事件的存在。我们不能给霸凌随随便便安上一个别的名字(开玩笑、淘气),更不能因为是&偶然事件&或是因为霸凌者父母否认,就装作它不存在,去否认被欺凌者的感受。
承认被霸凌者的受伤感受,一起去面对其中未解的问题,哪怕其中有过错和瑕疵,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最大的支持。
3. 一起来讨论如何行动
谴责并非关注的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目标。
当我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我有怎样的表达渠道?我会得到怎样的关注和帮助?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是否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坐下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被评价和指责)、并和大家一起共同制定和学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行为规范?
4. 提供专业心理帮助的渠道
此次事件中那位母亲在发现孩子遭受霸凌后,立刻带他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法律建议:家庭和学校应正确引导青少年
据相关统计,校园暴力从小学到高中均有涉及,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施暴者是女生的比例很高、初中以上学生的欺凌行为明显团体化成为新的特点。那么,首先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不禁让人怀疑,是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法律存在薄弱或者缺失的情况吗?
&法律是有的,但是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发生在校园里面的攻击、伤害行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对一些案例没有适用的法律条款去处罚。&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皮艺军说。
在《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强调要加强校园安全,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负有主体责任。涉事学校的回应中提到&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学校在处理此类校园安全事件时,应该积极稳妥,恰当得体,而非息事宁人,淡化了事。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教研室主任袁林说:&我国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未成年人主要是中小学生,年龄从7岁到18岁,其中能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不多,加之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政策,予以刑事处罚的就相对少些,据报道,校园暴力事件中只有不到三成涉事者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而不纵容并没有错,但是这种宽容如果没有辅以相应的矫正措施,往往就发展为一种纵容。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成为校园枪击事件就是极端的案例。
其次,法律干预校园欺凌案件时,人们往往关注施害者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但同时,忽略了受害者的权益保护。
虽然目前没有实证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校园欺凌案件越来越多,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施暴者的主观恶性越来越强,比如打人还把过程录下来上传到网络。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如果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故意重伤或致人死亡、抢劫、强奸等,构成犯罪的,处罚也相当严厉,最低是3年有期徒刑,最重可处以无期徒刑。
再次,人们只关注案件的发生、恶劣程度和处理结果,而忽略了起因,忽略了监护人的责任,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社会原因,在信息发达的环境下,我国由于没有媒体分级制度,网络、影视中暴力内容屡见不鲜,所有的孩子都裸露在这些暴力影响下。据上海警方分析,80%以上的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网络游戏是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犯罪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学习理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习得而来的。近年来很多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是沉迷于暴力游戏中的未成年人,经常进行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崇尚暴力,一切用暴力解决。& 因此,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应净化网络环境,设置信息分级制度,加大网络游戏的审查与监控,禁止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游戏。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法治社会,不仅需要规定严密的法条,更需要每个公民内心的法治观念。如果我们仍然习惯于权力的勾兑,或者媒体的营销,甚至仅仅是意气的偏执,我们将离法治精神越去越远,也将离美好的社会更加遥远。
因为,在一个没有法制,没有规则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现实&霸凌&或网络&霸凌&的受害者。
来源:青春湖北微信号 、简单心理 、中国教育报、重庆共青团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微信公众号
鄂ICP证:鄂ICP备号-2
中国湖北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我们其实都不知道该如何定义“校园霸凌”_凤凰资讯
我们其实都不知道该如何定义“校园霸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这几天,央视一直在报道有关于性骚扰的新闻,法律专家在电视上详细介绍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被定义为性骚扰,但专家同时也指出,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太完善。而发生在中关村二小的这件事,同样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从老师到家长,从学校到社会,从校规到法规,从当事人到围观群众,我们其实都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定义校园霸凌,如何面对校园霸凌,如何解决校园霸凌,我们毫无经验。所以当事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站在自己的利益上喊话,比谁声音更大,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则只能依照我们既往的经验和朴素的价值观选择站队。
原标题:我们其实都不知道该如何定义“校园霸凌”北京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继续发酵。13日,该校在其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学生受伤害事件”的处理进展情况》。该校校长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我们与家长无法协调的关键在于对事件的定性。对方一直要求定性为霸凌,我们无法满足家长的这个诉求。”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之所以引发这么大反响,源自于被伤害孩子母亲的那篇战斗檄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不得不再次承认,要想让自己的事情被公众所关注,会讲故事太重要了。当然,故事有真有假,有夸大其词,也有掏心窝子,而在不同的人眼里,同一个故事也会呈现出不同样子。这件事就是这样,在孩子妈妈眼里,孩子遭遇这样的欺负,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出现了诸多的症状,孩子妈妈不能忍受这个,她把孩子受欺负定性为霸凌。所谓霸凌,旅日作家唐辛子介绍了日本文部省给出的定义:“当事儿童在读期间,与其有一定人际关系的其他儿童的言行举止,带给当事儿童心理上或是物理上的影响,并令当事儿童感觉到身心痛苦。”照这个定义来看,这件事的确可以定性为霸凌事件。不过这之后,事情发生了反转,学校和伤人孩子的家长不同意受欺负孩子妈妈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他们认为这只是一次偶然发生的“过分的玩笑”。换句话说,他们剥夺了受欺负孩子妈妈的定义权。我们也可以理解伤人孩子家长和学校的立场,对伤人孩子家长来说,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安上小流氓、小恶霸的标签,他们觉得这对孩子同样是种伤害。而对学校来说,事情搞这么大,肯定是给学校抹黑了,所以他们想要息事宁人。同时,他们也不希望因为妥协让步而给以后的管理工作带来麻烦。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罗生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归根到底,我们其实缺乏对什么是校园霸凌有一个清晰的法律定义。虽然说不久前,教育部等部委颁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然而这个意见只是一个框架性文件,而且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恶性的校园欺凌事件。而对于这些比较细微的,但同样可能对孩子心灵造成伤害的事件却无法面面俱到了。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对于各种重大性暴力行为,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定义其性质和设立量刑尺度,但对于所谓“性骚扰”却缺乏清晰的标准。这几天,央视一直在报道有关于性骚扰的新闻,法律专家在电视上详细介绍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被定义为性骚扰,但专家同时也指出,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太完善。而发生在中关村二小的这件事,同样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从老师到家长,从学校到社会,从校规到法规,从当事人到围观群众,我们其实都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定义校园霸凌,如何面对校园霸凌,如何解决校园霸凌,我们毫无经验。所以当事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站在自己的利益上喊话,比谁声音更大,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则只能依照我们既往的经验和朴素的价值观选择站队。校园霸凌变成了一件既熟悉又陌生的事,说熟悉是因为这样的事会永远发生在古今中外的校园里,说陌生是因为直到最近这些年,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是个不可忽视的大事,就好像性骚扰一样。其实我们应该把这看做是一种进步,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是霸凌还是性骚扰,没有什么人类行为是新生事物。只是在过去,人们活得都太粗糙,很多大的问题尚待解决,又哪有精力去关注那些“细微”的问题。当饥饿尚成问题的时候,又会有谁在乎卫生?当资源不足的时候,又会有谁在乎排队?当成人的生存尚且艰难的时候,又会有谁在乎孩子的感受?这是被生活塑造出来的观念。然而这几十年,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让各种新观念纷至沓来,虽然它们所描绘的霸凌、性骚扰都很古老,但这观念却新得让人惊讶,惊讶竟然有人纠结如此鸡毛蒜皮的琐事,曾经粗糙的我们哪见过这些繁文缛节。在我们学生时代不过是玩笑的行为,怎么就变成了恐怖的霸凌?我觉得,这是很多人对被欺负孩子母亲的言行表示不理解,认为其夸大其词的原因之一,不是她太敏感,而是我们太粗糙。在整件事发酵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各种情绪的搅拌,唯独缺少的,是合适的处理方法。而所谓合适的处理方法,就像央视评论员王志安所说的那样:要尽可能帮助受害学生,也要让施加伤害的学生受到教育和适当惩戒的同时,不能承受额外的伤害。学校毕竟不是法庭,它的使命是帮助所有的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单纯的惩罚,更不是惩罚越重越好。在很多时候,方法比爱更重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395650
播放数:593610
播放数:1838936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园霸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