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志具有体现所有社会成员的意志 正确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章节习题: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一章 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概念。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D【解析】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了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3.A【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道德概念、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的善依赖于道德认识。4.B【解析】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5.C【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题中该学生的道德意志需要提高。6.C【解析】道德意志能调节和控制各种情感与行为,保证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坚持正确的道德信念,最终达到目标。7.C【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8.B【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其中,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9.B【解析】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10.C【解析】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11.A【解析】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决心是道德意志的第一阶段,它是经历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式的下决心的阶段。12.D【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志。评定一个人的品德,主要看他是否言行一致。13.D【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14.D【解析】情感体验是学习道德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道德情感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是人们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种内部力量,是道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15.A【解析】1932年,皮亚杰发表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16.C【解析】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17.C【解析】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18.D【解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处于公正阶段的儿童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19.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20.C【解析】柯尔伯格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做出的反应,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每一个水平内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21.C【解析】小娜根据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来判断小菁的行为,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她处于习俗水平的遵守法规阶段。22.D【解析】柯尔伯格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做出的反应,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后习俗道德水平,亦称原则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定向阶段。23.C【解析】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又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此阶段的儿童主要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24.C【解析】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即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和后习俗道德水平。习俗水平上的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一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定向阶段。25.B【解析】处于社会契约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26.D【解析】在普遍伦理定向阶段,个体超越外在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27.D【解析】中学生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8.B【解析】初中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青少年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或八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9.B【解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学校的精心培养相关。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30.A【解析】同伴群体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式、道德认知、智力因素、受教育程度等。31.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32.D【解析】态度定式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态度定式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从而影响着是否接受的质量。33.B【解析】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34.D【解析】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35.C【解析】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36.D【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37.B【解析】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38.D【解析】本题考查了价值辨析的概念。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39.C【解析】群体约定是指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刘老师与学生讨论了网络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被全班同学认可,属于群体约定。40.A【解析】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阶段。二、辨析题1.错误。【解析】品德反映人的社会性,是个体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2.错误。【解析】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变动性的矛盾运行中形成的。个体品德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随着人的发展,社会对它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必要。3.错误。【解析】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4.错误。【解析】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5.正确。【解析】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6.错误。【解析】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一个人只有在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而非道德意志。7.正确。【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他认为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8.错误。【解析】柯尔伯格认为,个人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9.正确。【解析】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了。10.错误。【解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具有很大作用,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11.错误。【解析】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三、简答题1.【参考答案】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了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1)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道德概念、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2)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4)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2.【参考答案】(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3.【参考答案】(1)外部因素。①家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奠基的、直接的、重要的,主要表现在家庭的气氛、家长的人格修养、家庭的教养方式三方面。②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校风和班风、教师的楷模作用、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方面。③社会因素。社会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电视节目、各种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榜样的作用不容忽视。④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2)内部因素。①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②态度定式。态度定式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③道德认知。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④智力因素。研究表明,智力程度与品德的发展呈正相关。⑤受教育程度。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提高。此外,个体的年龄、情绪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参考答案】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了。四、材料分析题1.【参考答案】(1)王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虽然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身教重于言传,王老师的不良行为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品德的形成。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求思想进步、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工作认真,达到求真务实的精神境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王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①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主要通过向学生提供信息作为论据,或者支持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或者反对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②树立良好的榜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③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④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参考答案】常用的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李老师可以采取上述方法对周昊进行教育。(1)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主要通过向学生提供信息作为论据,或者支持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或者反对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李老师进行说服时,可以运用以下技巧:有效地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考虑学生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李老师可以给周昊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能使其产生情感共鸣。(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李老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周昊的态度。(4)价值辨析。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李老师可以引导周昊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李老师对于周昊的良好表现,可以进行奖励;对于其不良行为,李老师要给予惩罚,但要使周昊心理上能接受,口服心服,同时还要给他指明改正的方向。特别推荐: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名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不过免费重学!赶紧报名吧!| |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
移动端/互动交流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3秒后自动跳转至网站首页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集体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_哲学论文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论集体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_哲学论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0|
上传日期: 23:28:4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阅读此文档的用户还读了
论集体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_哲学论文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定的道德意志是推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