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的寓意是什么是什么结构的短语

文言特殊句式种类及例句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 来表示,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 ……也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 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 后用“ 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主语后用“ ,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 主语后用“者” 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 结句, 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翻译时不必管“ “也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 。 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翻译时不必管“者” 也”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 《邹忌讽齐王纳谏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 虽又槁暴,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劝学》 《劝学 《 (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 《(18)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18)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 陈涉世家》 ( 史记) 2.……,……也 2.……,……也 在判断句中,有时“ , 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 在句末只用 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 ,或无停顿 。 “也”收尾,表示判断。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 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收尾,表示判断。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 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 《烛之武退秦师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 《寡人之于国也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 《六国论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此余之所得也。 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6)所谓前洞也。 游褒禅山记》 所谓前洞也。 游褒禅山记》 《 《伶官传序 (7)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伶官传序》 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伶官传序》 《 (8)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9)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 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 《 《烛之武退秦师 (10)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10)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 《荆轲刺秦王 (11)此陈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 11)此陈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 《 (12)召公曰: 是障之也。《召公谏厉王弭谤》 12)召公曰: 是障之也。 召公谏厉王弭谤》 “ ” 《师说 (1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1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 《劝学 (1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1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 《廉颇蔺相如列传 (1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1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鸿门宴 (1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 1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 《 (17)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7)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 (18)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苏武传》 18)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苏武传》 《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 例 2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 3.……者 3.……者,…… 有的判断句, 可以只在主语后用“ 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陈涉世家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 《游褒禅山记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1《师说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 (5)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今言“ 《游褒禅山记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 华实” 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 《 《伶官传序 (6)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 《荆轲刺秦王 (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荆轲刺秦王》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荆轲刺秦王》 《 《劝学 (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 《齐 (9) 齐谐》者,志怪者也。 《 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 《逍遥游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 《《齐人有一妻一妾 (1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1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 《鸿门宴 (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 (1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3)蔺相如者,赵人也。 13)蔺相如者,赵人也。 (1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苏武传 (17)缑(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 17) 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 《 粟者,民之所种。 (3 )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 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 不表示停顿,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 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 (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 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 ) 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花之君子者也。 (2)莲,花之君子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4)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6)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8)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召公谏厉王弭谤》 《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9)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师说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豫州王室之胄。 (1)刘豫州王室之胄。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2)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虎狼之国。 (3)秦,虎狼之国。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为其人勇士。 (4)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邶风 (7)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 《离骚 (8)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 《 》 10)台隍枕夷夏之交,宾客尽东南之美。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10)台隍枕夷夏之交,宾客尽东南之美。 滕王阁序》 《 11)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11)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 12)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 《鸿门宴 (12)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 《 13)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13)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兰亭集序》 《 14)东连吴会,西通巴、 此用武之国。 隆中对》 陈寿《三国志》 《隆中对 ( (陈寿 (14)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隆中对》 陈寿《三国志》 《 ) 15)燕王,吾所立。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15)燕王,吾所立。 伶官传序》 《 16)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劝学》 于蓝, 《劝学 (1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 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 表否定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楚狂人, 风歌笑孔丘。 ( 2 ) 我乃楚狂人 , 风歌笑孔丘 。 梁文即楚将项燕。 (3)梁文即楚将项燕。 即今之袢辉谀拐摺 ( 4 ) 即今之袢辉谀拐 。 皆口腹自役。 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来兮辞 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5)皆口腹自役。 归去来兮辞(并序) (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 》 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6)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7)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赤壁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出师表 (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 10)非谢家之宝树。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10)非谢家之宝树。 滕王阁序》 《 11) ( 11 )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12)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六国论 ( 12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 七、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用动词“ 表示判断。 联系主语和谓语, 《阿房宫赋 (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核舟记 (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鸿门宴》 《鸿门宴 (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鸿门宴》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7)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8)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为板本。 (9)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 7. 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 “ 动词的逐渐增多,如: 动词的逐渐增多,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1)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2)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3)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桃花源记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 《木兰诗 (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 《滕王阁序 (6)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滕王阁序》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滕王阁序》 《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 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 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2 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表被动的 1.表被动的“于”字句 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君子役于 小人役于物。 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李氏子藩, 不拘于时, ④ 李氏子藩 , 年十七 , 不拘于时 , 学于余 。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⑤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表被动的 字句或“ ……于……”结构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暴见于王。 ⑥暴见于王。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⑦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人皆以见侮为辱。 ⑧人皆以见侮为辱。 辨析: 辨析:①慈父见背 冀君实或见恕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分析: 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 不表被动, (分析: :“ 见 ” 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 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 ,现代汉语中的“ 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 也是此种用法。 见谅” 请原谅我” 谅”也是此种用法。“见谅”即“请原谅我” ) 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 表被动的 字句或“ ……所……”结构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恐为操所先。 ③恐为操所先。 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其印为予群从 ⑤其印为予群从 所得。 悲夫!有如此之势, 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者,皆且为所虏。 ⑧不者,皆且为所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⑨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⑩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表被动的 字句或“ ……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结构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5.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无标志的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 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兵不克,执至白下。 ②兵不克,执至白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⑥帝感其诚 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⑦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感斯人言。 ⑧感斯人言。 三、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一般为“ 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定 中心词”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 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 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 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有下面几种情况: 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复习重点) 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 (复习重点 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复习重点)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后置( 动词谓语之后 ④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1.主谓倒装 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 美哉室! 室美哉! ③美哉室! (室美哉! ) 大哉, 之为君也! 之为君也,大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 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在安” 宾语前置)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在安” 宾语前置) , 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 ⑤⑥旧诗词 感叹句;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 押韵。 押韵。 2.定语后置 ⑴中心语+定语+者 中心语+定语+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3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人马冻死者相望 相望。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⑩楚人有涉江者(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有吹洞箫者客) (有吹洞箫者客) 死者人马相望 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有涉江者楚人) (有涉江者楚人)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⑵中心语+之+定语 ,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中心语+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 ( 君)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 ――佩着长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 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 ⑶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中心语+ 定语+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之穷民而无告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之过者,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⑷用数量词作定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 用数量词作定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尝贻余核舟一。 贻余一核舟)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玉斗)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 ( 一双玉斗)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 千余骑,数万卒)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3.宾语前置(重点) 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时人莫许之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 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肩举驴上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之为 之为& 将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 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 ⑶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 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 )&,构成& )......是......&或 ......之......&的格式 的格式, (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 加明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 ――日月曾经照临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 ,阳光 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这片赤裸的土地) 离去后 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唯利是图。 唯图利) 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 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⑷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4.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 ”“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 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 用介词“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 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4 以勇气于诸侯闻)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于廷设九宾) ⑧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学于余。 不于时拘,于余学。 不拘于时,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于时拘,于余学。 ( )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 国内空。 兵数于齐秦破,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至于负者歌于途,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 第二种:用介词“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 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③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 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 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 介词“ “ ,在翻译时,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 乎”通“于” 在翻译时,可视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 情况而定其成分,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情况而定其成分,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四、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 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 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 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 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 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㈠ 省主语 1.承前省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在肌肤, 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 ①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 ( (( 也; 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疾)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草木)尽死。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余 手自笔录, (余 ③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余)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余)手自笔录, 余) ( ( (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余)弗之怠。 余)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 ( 约。 余欢樱弥 ④余欢樱弥[余]能以足音辨人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 (村人 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 (渔人 (村人 ⑤(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 ( ( ( 要还家, 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 要还家, 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 (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楚人 ⑥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楚人 )奔, 吴人)食而从之。 ( ( 吴人)食而从之。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①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 3.对话省 蔺相如固止之, 蔺相如) (蔺相如 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 ①蔺相如固止之, 蔺相如) :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 ” 公) :“ 廉 ( ? ( 曰 ( 将军)不若(秦王) 将军)不若(秦王)也。”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何以战? 公曰: 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刿)乃入见。 刿)问:(公)何以战?”公曰: 衣 “ ” ( “ “ 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食所安, 吾)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刿)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 ( ” “ ” “ 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信服) 神弗福也。 公曰: 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岁)对曰: 小信未孚(读音 fú 信服),神弗福也。 公曰: 小 ” “ ” “ 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大之狱, 吾)虽不能察,必以情。(刿)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 “ ”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事 甚急”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孟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④(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独乐乐)不若与 人 “ 独乐乐) ㈡省谓语 一鼓作气, 而衰, 而竭。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 其不善者改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改之。 (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 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④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 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 ⑤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平原君与楚(商议)和从,言其利害。 ⑥平原君与楚(商议)和从,言其利害。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⑦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陈胜自立为将军, (封 吴广为都尉。 ⑧陈胜自立为将军, 封)吴广为都尉。 ( 杀人如( 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⑨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 刑余之人不可( 。 。” ⑩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 ”㈢省宾语(包含介词宾语省略) 省宾语(包含介词宾语省略) 省略5 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 秦王不怿, 击缶。 ②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以骨。 ③投(之)以骨。 君与( 俱来。 ④君与(之)俱来。 以相如功大, 为上卿。 ⑤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 以事。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 ⑦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不如因而厚遇之, 归赵。 ⑧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叶公见之, 而还走。 ⑼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 ⑽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齐使以( 为奇,窃载与( 之齐。 ⑾齐使以(之)为奇,窃载与(之)之齐。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 掩户。 ⑿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尉剑挺,广起, 而杀尉。 ⒀尉剑挺,广起,夺(之 )而杀尉。 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 ⒁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 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㈣省介词 事急矣,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贫者语于富者曰 公与之乘,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以勇气闻于诸侯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故燕王欲结于君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7)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8)设九宾于廷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罪于大王乎? (9)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学于余。 不拘于时, (1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12) (12)兵数破于齐秦 13)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 (13)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14)今以钟磬置( 水中。 (14)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15)林尽( 水源。 (15)林尽(于)水源。 16)后数日驿至,果地震( 陇西。 (16)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17)赐之( 彘肩。 (17)赐之(以)彘肩。 18)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 果如成言。 (18)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19)成妻纳钱( 案上。 (19)成妻纳钱(于)案上。 20)晋太原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 (20)晋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21)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 百数。 (21)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以)百数。 22)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 (22)激昂(于 )大义,蹈死不顾。(2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23)晋军( 函陵,秦军( 汜南。 24)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 (24)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于)泽畔 25)死马且买之( 五百金,况生马乎? (25)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26)今君乃亡( 赵走( (26)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6 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特殊文言固定格式的判断及翻译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特殊文言固定格式的判断及翻译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准确判定不同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准确判定不同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 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课前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从上海考“何所” 得无” 无乃”谈起) (从上海考 “得无 “无乃 课前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从上海考“何所” 得无” 无乃”谈起) ( “ “ ①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莫非有什么不同吗? 览物之情, .. 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莫非有什么不同吗? 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 飘飘何所 天地一沙鸥。――飘泊四方 孤独无依,相似的东西是什么? 飘泊四方、 ②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泊四方、孤独无依,相似的东西是什么?就像那 .. 在天地间飞来飞去的一只孤独的沙鸥。 在天地间飞来飞去的一只孤独的沙鸥。 尔是过与?――译文 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译文: ③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土石何 ――凭您的力量 凭您的力量, ④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 . 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呜呼! . 信然邪 . . . 传之非其真邪 ――唉 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 ⑤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 . . 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二、常见的疑难固定格式: 常见的疑难固定格式: “……之谓也” 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 )― 1. “……之谓也” 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之谓也 ( ) ……”或 大概说的就是…… 。 ……吧 为: 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说的就是……” “……之谓 之谓……” 用在句中,宾语在“ 的后边,这里的“ 是助词, “……之谓……” 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 ( 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叫作 叫作……” “……称作 称作……” “……认为 认为……” 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叫作……” 、 “……称作……” 、 “……认为……” 、 “…… 说……” 。 诗云: 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 夫子之谓也。 译文: 里面讲过: ① “诗云: 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 译文:《诗》里面讲过: ‘ ’ “ 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中它。 ‘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野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我之谓也。 ――译文 俗语说: 译文: ② “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俗语说:'知道 ” 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 这说的就是我呀。 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说的就是我呀。”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 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译文: ③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孟子 )译文 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 ) “所以”――A 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之所以……” 为什么……” 、 。 2. 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 B.表凭 “……的原因 、 依靠、方法、工具,译为: 用来…… ……的 事或物) 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 用来……的 (人、事或物) ”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的进入和意外情况的发生。 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的进入和意外情况的发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 : 译文: :“ ②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 “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 的原因,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的原因,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 译文: 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 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也。――译文 译文: 是用来衡定事物轻重的工具。 ④ 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也。――译文:秤,是用来衡定事物轻重的工具。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⑤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 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 用来放眼四望 舒展胸怀的 景 眼四望、 译文: 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 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 用来放眼四望、 ( ,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 观) 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何所” 者为何” “……的 3. 何所”―― ( 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 “ ……者为何 的倒装)译为“……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 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译文: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译文 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译文: ② 卖炭得钱何所营?――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 飘泊四方、孤独无依,相似的东西是什么? 译文: 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飘泊四方、孤独无依,相似的东西是什么?就 像那在天地间飞来飞去的一只孤独的沙鸥。 像那在天地间飞来飞去的一只孤独的沙鸥。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 译文: ④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雪花纷飞相似的 东西是什么?撒在空中的盐勉强可以相比较 却比不上随风起舞的杨花柳絮。 盐勉强可以相比较, 东西是什么?撒在空中的盐勉强可以相比较,却比不上随风起舞的杨花柳絮。 “有所……”――“ 、 ” 4. 有所……”――“有……”“有……的(人、事、物)、 ……”―― ……的 无所……”――“没有……” 没有…… ……”―― ……的 “无所……”――“没有……”“没有……的(人、事、物) 、 ”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译文 将军在外(作战) 国君的命令( 译文: ,国君的命令 ①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译文:将军在外(作战) 国君的命令(也) , 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译文 私下里原谅自己, 译文: ②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译文:私下里原谅自己,只 是怕太后玉体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是怕太后玉体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 现在进了关, 译文: ③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 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译文 天刚亮, 译文: ④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 哨后, 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差一点没有逃脱而死去。 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差一点没有逃脱而死去。 “ ……何 、 ……怎么样 、 怎么样” ……怎 5. 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 “把……怎么样”“对……怎 ……何 、 ……何 奈之何” 么办” 么办”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 译文: 凭您的力量,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量,并不 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译文 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 译文: ②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译文: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 啊姬,对你怎么办? 啊姬,对你怎么办? ……之 ……是……―― ――“ 谓语动词 前置宾语”(宾语前置 6.唯(惟)……之…… 、唯(惟)……是……――“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宾语前置 。 得固定结构。其中“ 是宾语前置标志) 得固定结构。其中“唯(惟) 是副词“只” 其中“是”“之”是宾语前置标志) ”是副词“ ,其中“ 、 余马首是瞻。――译文 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 只听从我的指挥) 译文: ① 唯(惟)余马首是瞻。――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 意译: 弈秋之为听。――译文 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译文: ②唯(惟)弈秋之为听。――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7 ③唯(惟)命是从――译文:只听从命令。 命是从――译文:只听从命令。 ――译文 7. 得无……乎” “得毋……乎”“得非……乎”――“该不会……吧”“莫非是……吧” “得无……乎 、 得毋……乎 、 得非……乎 ―― 该不会……吧 、 莫非是……吧 、 “ …… …… …… …… …… 莫不是…… 、 恐怕是…… 。 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 ……吧 ……吧 (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 “莫不是……吧”“恐怕是……吧”(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 带反间性。句末“ 可用“ 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带反间性。句末“乎”可用“与(欤)、 “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 、 日食饮得无衰乎?――译文 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译文: ① 日食饮得无衰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文 成名反复自言自语, 译文: ②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 捉蟋蟀的地方吧? 捉蟋蟀的地方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 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译文: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 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译文: ④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乎 ……乎 “ ……乎 ―― ……吧 、 莫不是…… 8. 无乃……乎” “非乃……乎” 不乃……乎” “恐怕 只怕) “无乃…… 、 非乃…… 、 不乃…… (只怕) ……吧” 莫不是…… “ 。 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 吧”(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译文 乃求谋臣, 译文: ①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 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无乃尔是过与?――译文 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译文: ② 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 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文 译文: ③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文:这不就是盗窃了齐 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 ④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 之身乎?――译文 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 译文: 之身乎?――译文: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 贼之身吗? 贼之身吗? “……孰与……” 表比较)――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 ( 译为“ ……相比 相比, 哪一个) 9. “……孰与……” 表比较)――译为 孰与 、 “……孰若……”―― 表选择取舍)――译为 哪比得上” 孰若……”――( 与其……不如……” ……不如 “……孰若……”――(表选择取舍)――译为 “哪比得上”或 “与其……不如……” 。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译文: ①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译文: ②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译文 做两个人的童仆, 译文: ③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 仆?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译文 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译文: ④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译文: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 10. 有以……”――译为“有用来……的 “ 10. 有以……”――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 ……”――译为 …… 的办法” 无以……”――译为 没有…… ……”――译为“ ……的 ”“没有用来……的办法 “无以……”――译为“没有……的(人、事、物)、 没有用来……的办法”或“没 有什么” 有什么” 。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译文 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译文: ①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 寿毕,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译文 祝完酒后, 译文: ②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译文:祝完酒后,说: ” 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 所以不积累小步, 译文: ③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 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 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不汇聚细流 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 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 。 河曲智亡以应。――译为 河曲智叟没有什么话来回答了。 译为: ④ 河曲智亡以应。――译为:河曲智叟没有什么话来回答了。其它常见文言固定结构的翻译 其它常见文言固定结构的翻译 常见文言固定结构的翻 11. ……则……: 如果……那么( ……那么 ……。 11.诚……则……: 如果……那么(就)……。 12.得以: 能够。 12.得以: 能够。 13.俄而: 不久,一会儿。 13.俄而: 不久,一会儿。 14.而况: 何况,况且。 14.而况: 何况,况且。 15.而已: 罢了。 15.而已: 罢了。 16.否则: 如果不… ……。 16.否则: 如果不…就……。 17.何其…… ……也 ……啊 17.何其……也: 多么……啊! 18.既而: 随后,不久。 18.既而: 随后,不久。 19. ……且……: ……又……。 19.既……且……: 又……又……。 20.可得: 可以,可能。 20.可得: 可以,可能。 21.乃尔: 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21.乃尔: 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22.且夫: 再说;而且。 22.且夫: 再说;而且。 23.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23.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24.是故: 所以,因此。 24.是故: 所以,因此。 25.是以: 所以,因此,因而。 25.是以: 所以,因此,因而。 26.庶几: 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26.庶几: 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27.虽然: 虽然如此, (但 ;即使如此。 ;即使如此 27.虽然: 虽然如此, 但) 即使如此。 ( 28.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 28.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 29.往往: 29. 往往: 处处,到处;常常。 处处, 到处;常常。 30.未尝: 从来没有。 30.未尝: 从来没有。 31.谓曰…… ……: ……说 告诉…… ……说 ……叫做……。 叫做…… 31.谓曰……: 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32.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32.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33.无几何: 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33.无几何: 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34.毋宁、无宁: 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34.毋宁、无宁: 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35.无庸: 不用,无须。 35.无庸: 不用,无须。 36.无由: 不可能,无法,无从。 36.无由: 不可能,无法,无从。 37.相率: 竞相,一起。 37.相率: 竞相,一起。 38.相与: 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38.相与: 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39.向使: 39. 向使: 假如,如果。 假如, 如果。 40.一何: 多么;为什么……那么…… ……那么……。 40.一何: 多么;为什么……那么……。 41. ……为……: 认为…… ……, ……当作 作为)……;任用…… ……。 ……是 当作( ……为 41.以……为……: 认为……是……,把……当作(作为)……;任用……为……。 42.以为: 认为他( 认为;用它来。 42.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43.以至于: 一直到;结果。 43.以至于: 一直到;结果。 44.于是: 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44.于是: 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45.之于: 对于,对待, ……的态度 做法) 的态度( ;同 对于; ……相比 相比。 45.之于: 对于,对待,对……的态度(做法) 同,对于;同……相比。 ;8 46.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46.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47.自非: 如果不是,除非是。 47.自非: 如果不是,除非是。 48.何以…… ……?: 根据什么…… 凭什么…… ……? ……? 48.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 49. ……乎 怎么…… ……呢 49.安……乎?: 怎么……呢? 50.何为…… ……?: 为什么…… ……? 50.何为……?: 为什么……? 51. ……哉 怎么能…… ……呢 51.何……哉?: 怎么能……呢? 52. ……为 ……干什么呢 干什么呢? 52.何……为?: ……干什么呢? 53. ……之有 之有?: 有什么…… ……呢 53.何……之有?: 有什么……呢? 54.如之何…… ……?: 怎么能…… ……呢 54.如之何……?: 怎么能……呢? 55. ……哉 难道…… ……吗 55.独……哉?: 难道……吗? 56. ……耳 : 只不过……罢了! ……罢了 56.直……耳! 只不过……罢了! 57.……何如哉 何如哉?: 该是怎么样的呢? 57.……何如哉?: 该是怎么样的呢? 58.……庶几……欤 庶几…… 或许…… ……吧 58.……庶几……欤?: 或许……吧? 59.与其……孰若…… ……孰若……?: 与其…… 哪如…… ……, ……? 59.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60. ……耶 ……也?:是……还是……呢 还是…… 60.其……耶?其……也?:是……还是……呢? 61. ……乎 难道…… ……吗 61.其……乎: 难道……吗? 62.能无…… ……乎 怎么不…… ……呢 62.能无……乎: 怎么不……呢? 63. ……何 ……怎么样 怎么样? 63.如……何? 把……怎么样? 附录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 1 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否则:是两个词, 不是这样,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 相当于“ 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 或者“之后”4 ”4. 然;则,相当于“就”。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 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 那么……5 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 ,那么……5. 相当于“ 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 ) 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 虽 , ”“即使 即使” 这样” 可译作“ 虽然如此”“ 尽管如此”“ ”“尽管如此 ”“即使这 然 ”“ 即使 ” , “ 然 ” 相当于 “ 这样 ” , 可译作 “ 虽然如此 ”“ 尽管如此 ”“ 即使这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 也可译作“恐怕” 比及:等到, 样”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7.比及:等到,等到 了。 何不。 何不。 叵:不可。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 不可。 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 8.盍:何不。 曷:何不。 相当于汉语 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 10. ”“为什么”“什么样 ……何”“奈……何”“若 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 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怎么样”“把……怎么办 怎么样”“ 怎么办” 11 孰 11. 何 ”: 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 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 ……相比 相比, 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 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 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 ”“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 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原因, 译做“……的原因” “……的原因 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 表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 ”“靠它来”“用来……的 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 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 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用说,更不必说。 14. 卑鄙: 地位卑微, 见识浅陋。 其实: 的果实, 15. 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 ”“它实际上”“它 14. 卑鄙: 地位卑微, 见识浅陋。 . 15 其实: 的果实, 它 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 的实利” 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17.地方: 16.不过:不超过。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 于是: 在这时, 或者“在这件事上”21 以为: ……当作, ”21. 以为: ……当作 或者“任用……人做” 当作, 或者“任用……人做” ……人做 20. 于是: 在这时, 或者“在这件事上”21. 把22.指示:指给……人看。23.可以:可以凭借…… 22.指示:指给……人看。23.可以:可以凭借…… ……人看 24 . 至 于 : 达 到 某 种 程 度 , 或 者 “ 落 到 什 么 地 步 ”25 . 不 必 : 不 一 定 , 今 义 “ 用 不 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 或者:有的人, ……27.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 29.智力: 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 2 无以,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的办法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 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 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译为“ ……,还是……” “……,或者……” ……”或 2、……,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 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 的吗? 的吗? 译为“ ……的 ( (人 3、有所 译为“有……的”。 人、物、事)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 (但是我) 死也是我厌恶的, (但是我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 但是我)厌 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 不躲避的。 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译为“没有…… ……的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天刚亮 )――天刚亮,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天刚亮,在竹林 ( 指南录后序》 里躲避哨后, 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碰到 里躲避哨后, 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 如何、奈何、 译为“ ……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 怎么办呢”“ 怎么样呢”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 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沛公说: )“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 “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 ) 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 么办呢? 么办呢?” ……何 译为“ ……怎么办 怎么办”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对太行 王屋怎么办? 《愚公移山 ) )――对太行、 例: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 ……何 译成“ ……怎么办 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三老不回来 把他们怎么办? 《西门豹治邺 ) )――三老不回来,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 是帮, 译为“因此,所以” 8、是帮,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 无论人(身份) 无贱, 因此,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 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译为“用来…… ”“……原因”“……的方法 ……的 原因”“……的方法” 9、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 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 例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 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 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老师,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10、不亦…… ……乎 译为“不也是…… ……吗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 不亦君子乎? 例: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 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 常温习所学知识, (孔子说: “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 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 无以…… ……, 译为“有可以拿来…… ”“没有可以拿来……的 ……的 没有可以拿来…… 11、有以……,无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9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 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 中山狼传》 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 鸿门宴》 12、 ……乎 译为“ ……呢 12、庸……乎 译为“哪……呢”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 哪管他年龄比我大 还是) 我以道理为师, 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 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 ( 比我小呢? 比我小呢? 13、 ……乎 译为“难道…… ……吗 13、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 )――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 ( 马说》 千里马啊! 千里马啊! 14、得无…… ……乎 得无…… ……耶 译为“恐怕…… ……吧 莫非…… ……吧 14、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们的老人很廉洁 《记王忠肃公翱事 ) )――你们的老人很廉洁,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 《 免穷困吧? 免穷困吧? 15、无乃…… ……乎 ,得无……乎 得无…… ……耶 译为“恐怕…… ……吧 15、无乃……乎(与) 得无……乎,得无……耶, ,得无…… 译为“恐怕……吧” 无乃是过与?( 论语》 ――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论语 ) )――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例:无乃是过与?( 论语》 ――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 16、……之谓也 之谓也; ……之谓也 之谓也; ……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 ”“大概说的就 ……啊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 ……吧 是……吧” 谚所谓“唇亡齿寒” 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 嘴唇没有了, 民谚中说的“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 寒冷” 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 孰与, ……孰 译为“ ……比较 哪一个……”; 孰若 比较, 哪一个……” ……”; 译为“哪里比得上” 17、 孰与, ……孰 以 译为“跟……比较, 译为“哪里比得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 怎样样呢?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18、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 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 这样做官也担忧,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 ……者 译为“有个…… ……人 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 读书考秀才, 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 例: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 没有考中。 没有考中。 20、 与其……孰若(无宁) ……孰若 译为“与其…… 哪如…… 哪里比得上(不如) ……, ……, 20、与其……孰若(无宁)…… 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坐着等死 )――与其坐着等死,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 ( 冯婉贞》 们村庄。 们村庄。 21、能无…… ……乎 译为“怎么…… ……呢 21、能无……乎 译为“怎么……呢”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 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诚信却被怀疑,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 (而 ……乎 译为“何况…… ……呢 又何况…… ……呢 22、 而)况……乎 (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 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 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 译为“怎么能” 23、安能、何能、何得 译为“怎么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 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 例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 不能开怀民笑颜! 不能开怀民笑颜!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他的妻子说 他的妻子说: 您漂亮极了,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 能比得上您呢! 能比得上您呢!”诚……则……:如果……那么(就)……。 ……则……:如果……那么( ……那么 ……。 得以:能够。 得以:能够。 俄而:不久,一会儿。 俄而:不久,一会儿。 而况:何况,况且。 而况:何况,况且。 而已:罢了。 而已:罢了。 否则:如果不…… ……。 ……就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既而:随后,不久。 既而:随后,不久。 ……且……: ……又……。 既……且……:又……又……。 ……于……: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 既然)这样,那么。 (既然 然而:这样却;但是; 既然)这样,那么。 (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 (但 ;即使如此。 ;即使如此 虽然:虽然如此, 但) 即使如此。 (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 以 : …… 的 原 因 , 之 所 以 …… , 为 什 么 …… ; 用 来 …… 的 方 法 ; 用 来 …… 的 是用来…… ……的 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 ……的地方 ……的人 东 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 , 靠它来…… ……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是……: 唯……是……:只。 ……所……: ……。 为……所……:被……。 未尝:从来没有。 未尝:从来没有。 ……曰……: ……说 告诉…… ……说 ……叫做……。 叫做…… 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 所 : 没 有 …… 什 么 人 ( 或 物 ) 没 有 什 么 …… ; 没 有 什 么 地 方 …… ; 没 有 什 么 , 没有条件…… ……。 办 法,没有条件……。 无以…… ……为 用不着。 无以……为:用不着。10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的东西 无庸:不用,无须。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竞相,一起。 相率:竞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那么……。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所以。 ……故……:因为……所以…… ……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是:因此。 以是:因此。 以 …… 为 …… : 认 为 …… 是 …… , 把 …… 当 作 …… ; 让 …… 作 …… , 任 用 …… ……做……, ……作 ……。 为… …;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 认为;用它来。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有 所 : 有 …… 的 人 ( 或 物 ) 有 什 么 …… ; 有 …… 的 地 方 , 有 …… 的 原 因 , , 的办法。 有…… 的办法。 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之于:对待, ……的态度 的态度( ;同 对于; ……相比 相比。 之于:对待,对……的态度(做法) 同,对于;同……相比。 ;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根据什么…… ……?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 的是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怎么办 为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何 ……何?:拿……怎么样呢 怎么样呢?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孰与……?:与……相比 哪个…… ……?: 相比, ……? 孰与……?:与……相比,哪个……? ……乎?:怎么……呢 怎么…… 安……乎?:怎么……呢? ……耶?:难道……吗 难道…… 独……耶?:难道……吗? 何为……?:为什么……? ……?:为什么…… 何为……?:为什么……? ……哉?:怎么能……呢 怎么能…… 何……哉?:怎么能……呢? ……为?:……干什么呢? ……干什么呢 何……为?:……干什么呢? ……之有?:有什么……呢 之有?:有什么……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 ……?: ……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哉?:难道……吗 难道…… 独……哉?:难道……吗? 何其…… :怎么那么…… ……也 :怎么那么……啊 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耳 :只不过……罢了! :只不过……罢了 直……耳! 只不过……罢了!……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 ?:恐怕……吧 ……乎 恐怕…… 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 ?:该不是……吧 ……乎 该不是…… 得无……乎?:该不是……吧? ……庶几……欤?:或许……吧 庶几…… 或许…… ……庶几……欤?:或许……吧?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孰若……?:与其…… ……?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其……也……?: ……还是……呢 ?:是 还是…… 其……其……也……?:是……还是……呢?复句类型的复习 年高考&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中的& 表假设关系, 1996 年高考&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中的&脱&表假设关系,因此复习中应该关注这些 特殊关联词。96- 年均有考到。 特殊关联词。96-98 年均有考到。 表假设关系: &&向使&&竟使&&设&&假第&&令&&脱 向使&&竟使&& 假第&& 1、 表假设关系:&向&&向使&&竟使&&设&&假第&&令&&脱& 表轻微转折: &&特&&独 2、 表轻微转折:&顾&&特&&独& 表因果关系: 是以&& &&坐&&用此 &&故 用此& 3、 表因果关系:&是以&&故&&坐&&用此& 表条件关系: &......则 ......&&......辄 ......&(&只要 ......就 只要...... 4 、 表条件关系 : &...... 则 ......&&...... 辄 ......&(& 只要 ...... 就 ......&)&...... ......皆 无......皆(悉)......& 5 、 表 递 进 关 系 : & 非 难 ...... 抑 亦 ......&(& 不 仅 ...... 而 且 ......&)& 尚 ...... ......&(&尚且......何况 尚且......何况......&) 况......&(&尚且......何况......&) 表选择关系: ...... ......&( 不是......就是......& &......抑或 ..则 ......就是......&) 抑或......& 6 、 表选择关系 :&非...... 则......&(& 不是 ......就是......&) &...... 抑或......& &......或者......&) 与其......孰若......& 与其......不如......& 或者......& ......孰若......&( ......不如......&) (&......或者......&)&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如曾考过的“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何用姓字为 何用姓字为? 考查的都是文言固定句式。 如曾考过的“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何用姓字为?”考查的都是文言固定句式。 常 见的文言固定句式有: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若何(译为“ ……怎 ……的办法”)、 见的文言固定句式有: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若何(译为“把……怎 么办呢?”) ?”)、 ……何 译为“ ……怎么办”)、 ……何 译成“ ……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么办呢?”)、如……何(译为“对……怎么办”)、奈……何(译成 “把 ……怎么办 ”)、 不 ……乎 译为“不也是…… ?”)、无以……(译为“没有可以拿来…… ”)、 ……乎 ……吗 ……(译为 ……的 亦……乎(译为“不也是……吗?”)、无以……(译为“没有可以拿来……的”)、其……乎 译为“难道…… ?”)、 ……吗 得无…… 译为“恐怕…… ”)、 ……乎 ……吧 无乃…… 译为“恐怕…… ……乎 (译为“难道……吗?”)、得无……乎(译为“恐怕……吧”)、无乃……乎(译为“恐怕…… ”)、 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 孰与(译为“跟……比较, ……”)、 孰与(译为“ ……比较 哪一个……”)、 比较, 哪一个……”) 与其…… ……”)、 与其…… 吧”)、 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 孰若(译为“与其……哪如……”) 能无…… ……哪如……”)、 ……乎 译为“怎么不…… ”)。 ……呢 孰若(译为“与其……哪如……”)、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固定结构 以为” ……为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 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 可以作为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