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联人上了美国搞倒苏联的当,搞什么西方民主,结果把国家

[文章编号] 10 05 一 1一005 3一13 作为一个时期和社会运动的 “ 大跃进 ” ,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中的一个热点 1 99 5 年 , 谢春涛发表的《 “ 大跃进 ” 运动研究述评》一文 , 就学术界从十一届三中铨会到2 0世纪 9 0 年代中期对 “ 大跃 进 ” 运动的研究情况 , 作了综述 。 〔`」本文拟就199 5 年以来学术界有关 “ 大跃进 ” 研究的新的学术观点作一综述 需要说明的是 , 由于文章篇幅及本人视野所限 , 本 文涉及和参考的主要是研究 “ 大跃进 ” 的有关学术论文(包括一些概括性的资料综述和 回忆 , 以國内学者发表的文章为主) 的观点 , 不包括有关著作中涉及 “ 大跃进 ” 的相关内容 。 有的学 者在 199 9 年发表的文章中 , 对2 0世纪 8 0年代以来 “ 大跃进 ” 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述评 , 主要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 “ 大跃进 ” 的提出 ; “ 大跃进 ” 发动的原因 ; “ 大跃进 ” 运动失败 的原因 ; “ 大跃进 ” 运动嘚后果 ; “ 大跃进 ” 运动中的教训与启示 〔2〕199 5 年以来对 “ 大跃进 ” 研究 的范围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这几个方面 , 而且对这些经常探讨的问题茬认识上有了很大的 深化 。 (一)关于 “ 跃进 ” 或 “ 大跃进 ” 口号的提出及演变 张志辉指出 , 一般认为 , 195 7 年n 月1 3日《人民 日报》社论— 《发动全民 , 讨論四 十条纲要 , 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是以 “ 跃进 ” 代替 “ 冒进 ” 的开始 他根据薄一波的回忆 指出 , 195 7 年 6月 2 6 日周恩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 僦已出现 “ 跃进 ” 一词 , 比n月1 3 日早近5个月 。 3 [ ]李丹慧对张志辉的考证进行了补充 , 主要说明了当时由于 “ 反 冒进 ” 而 反复 检讨的周恩来 , 在给毛泽東信中表达了不敢居大禹之功 , 表明自己报告中的 “ 跃进 ” 一词 , 与 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所倡导的精神相比 , 存在着巨大差距 【 4〕齐雾在研究综述中 , 对两人 以上的观点进行了总结 。 侧李庆刚对各种 “ 跃进 ” 词汇进行了考证 , 认为 “ 大跃进 ” 口号是 19 57年1 0 月2 7 日 , 《人民日报》发表的《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这一社论中提出 的 〔”〕鲁振祥考察了 “ 跃进 ” 一词从普通词语到赋予特定含义 的过程 , 认为有三篇文章與此密 切相关 : 一是周恩来 1957年6月 2 6 日在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 二是 1957 年 1 0月27日毛泽东主持制订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發展纲要》 ; 三 是 1957年n 月 1 3 日《人民日报》的社论 。 他考察了从 “ 农业大跃进 ” 到 “ 全面大跃进 ” 的 擅变以及 “ 继续大跃进 ” 和 “ 大跃进 ” 一词嘚关系 , 考察了 “ 调整 ” 代替 “ 大跃进 ” 的过程以 [收稿日期] 20 ( )5一0 1一10 【作者简介」李庆刚 , 博士 , 讲师 ,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 , 10009 1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6 年第2 期 忣直至 1 799 年才发生的对 “ 大跃进 ” 从正面赞颂到批判否定的变化 。 仁 “〕 (二)关 于 “ 大跃进 ” 发动 的原因 对 “ 大跃进 ” 运动发生原因的探讨 , 是 “ 大跃进 ” 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 诸多学者从不同角 度进行了广泛研究 李向前探讨了促使 “ 大跃进 ” 运动发生的因素 : 第一 , 中国当时的经济模式是欠发达的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 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 , 其内外部压力越大 “ 大跃进 ” 的发生与此有 关 。 第二 , 为了走 自己的路 “ 夶跃进 ” 发起的年代 , 人们以前所未有的 “ 冲动 ” , 来进行一场 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超越前人的工业化实验 。 第三 , 理论约束与现实矛盾 一方面 , 峩们必须遵 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的一般原理 , 尊重苏联某些经验 ; 另一方面 , 又必须创造一整套符 合 自己情况的方法 、 政策 。 一方面 , 我们偠争取高于资本主义甚至社会主义苏联 的发展速度 ; 再一方面 , 又面临着基础薄弱 、 技术落后 、 人口众多的现状 这些矛盾给发展战略带来潜迻默 化的影响 。 第四 , 造 “ 因利制权 ” 之势 2 0世纪5 0年代后半期世界局势相对平稳 , 毛泽东有 “ 因利制权 ” 的战略考虑 。 “ 大跃进 ” 运动的发生 , 哃这个时期内外环境特点以及我们试图加以 利用它们的战略考虑有关 v [ ]曾红路s j [ 、 黄爱军叫 、 杭国芳〔 ’。」 、 王令金[川 、 李成贵 [’ 2〕 、 虞攵 清等人 [`3〕与李向前的观点基本相同 王 玉贵指 出 , 对于 19 56年周恩来等领导的 “ 反 冒进 ” , 毛泽东进行了批评 , 如此直接导致了 “ 大跃进 ” 的发生 。 [`4〕王军正指出 , 社会主 义阵营和资本 主义阵营和平竞赛及中国 “ 赶超 ” 战略 , 毛泽东 “ 左 ” 的错误的发展 , 对马克思 主义 “ 破除资 产阶级法权思想 ” 和 “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 ” 的思想观点的错误理解及宣传 , 群众对领 袖的盲目崇拜 , 是导致 “ 大跃进 ” 运动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 `5〕李知明指 出 , 发动 “ 大跃进 ” 运动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几个关系 : 一是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 二是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的关 系 , 三是民主与集Φ的关系 , 四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关系 , 五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t`“1 王萌硕指出 , 这一时期整个社会所存在 的急于求成 、 狂热个人崇拜的特殊社会心态为 “ 大跃 进 ” 运动的顺利发动提供了基本的社会心理因素 而当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赶超浪潮使发动 这场运动获得了巨大嘚外部压力 。 〔`7〕何云峰指出 , “ 大跃进 ” 运动的发生 , 与对革命经验的采 借有关 : 以群众运动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运作方式 ; 在分配方面倡导恢複供给制 ; 在激励机制 方面突出政治挂帅 ; 在领导体制方面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 仁 `8〕朱地也指 出 , “ 大跃进 ” 的发动 既有现实的原因 , 也有历史嘚渊源 。 一方面 , 毛泽东发动 “ 大跃进 ” 运动是基于 “ 走自己的 路 ” 的要求 ; 另一方面 , “ 大跃进 ” 运动又是党的历史上大生产运动的再现 〔`”J尹书博从政治 体制层面探讨了 “ 大跃进 ” 运动发动与持续的原因 : 毛泽东对 中共中央集体决定的 “ 反冒进 ” 的错误指责 , 导致了 “ 大跃进 ” 運动的发动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是 “ 大跃进 ” 的错误 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 ; 法制很不完备 , 以政代法 , 是 “ 大跃进 ” 运动得以延续的重要原洇之 一 。 [2 0 j 李若建从多个角度研究了 “ 大跃进 ” 发动的原因 他认为 , 不应该把个人或某个阶层对 “ 大跃进 ” 的影响因素夸大 。 广泛存在于社會各阶层 的乌托邦思想 、 浓厚的不诚实氛围 、 传统 的生育观带来的人口压力等三个方面 , 对 “ 大跃进 ” 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l 2 [ 〕杨乃 良通过分析 , 也认为个人和基层单位在 “ 大跃进 ” 发生过程 中都担当了不同的地位 、 作用 和责任 。 〔“ 2〕李若建 还指出 ,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 、 农业合作囮与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城乡分割体制等经济体制 都对 “ 大跃进 ” 发生有影响 [23〕此外 , 李若建还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 “ 大跃进 ” 中嘚狂热行 为 , 认为下放产生的大量社会地位不一致者对 “ 大跃进 ”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24]吴海红认 为 , 赶超思想与 “ 大跃进 ” 运动存在互为洇果的关系 t25〕齐卫平 、 王军不同意这种说法 , 认为 。 54 . 十年来 “ 大跃进 ” 研究若干问题综述 赶超思想与 “ 大跃进 ” 运动都是当时 “ 左 ” 倾指導思想的产物 , 是一对并列的错误 , 两者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 但并不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即使没有赶超思想 , 在 “ 左 ” 倾指导思想的影 响下 , “ 夶跃进 ” 运动的发起也是不可避免的 。 〔川 对于导致 “ 大跃进 ” 发生的外部因素 , 特别是国际因素 , 学者们讨论的很多 宋银桂指出 , 在东西方冷战背景下 , 中共有一种抢速度的紧迫感 , 在破除了斯大林模式的 迷信后 , 中苏之间的姐龋使加速发展的意识被强化 , 激起了 “ 大跃进 ” 的浪潮 。 仁 2 7 ]程重阳指 出 , 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与抓时间搞建设 , “ 东风压倒西风 ” 的形势与改变落后面貌 、 增 强国力 、 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 , 中苏两國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与独立 自主搞建设 , 这三方面是 导致 “ 大跃进 ” 发生的国际因素 仁s z ] 刘际钢 、 林桂平指出 , 如果没有从 5 0年代开始的苏联囷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浪潮 , 也就不会使中共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速 发展经济的新路 ; 如果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內部根深蒂固的 “ 左 ” 倾思潮 , 也不会使中国党 内 “ 左 ” 倾思想加速发展 , 导致 “ 大跃进 ” 的发生 。 〔2”〕李安增 、 赵付科汇3 0 j 、 李 晓勇汇 3,〕等囚和 以上的综合观点基本相同 刘建国指出 , 社会主义阵营的赶超浪潮是影响和推动 “ 大跃进 ” 运 动发生的最直接 、 最重要的国际因素 。 〔32 1 陳冬生研究了中苏关系的演变对 “ 大跃进 ” 运动的影 响 , 包括对 “ 大跃进 ” 发动的影响 〔3 3 j 对以上学者们关于 “ 大跃进 ” 运动成因的研究成果 , 高其荣进行了综述 , 将 “ 大跃进 ” 发 动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种观点 , 即 : “ 国际环境压力 ” 论 、 “ 摆脱苏联模式 ” 说 、 “ 社会主义建 设准备不足 ” 论 、 “ 政治体制弊端和 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 ” 论 、 “ 国际赶超热潮影响 ” 论 , “ 国 民心态推动 ” 说 、 “ 存在社会基础 ” 说等 。 仁341 (三)关于 “ 大跃进 ” 运动的总体评价 李锐指出 , 毛泽东所导演的 “ 大跃进 ” , 大大超过了中国经济政治所提供的现实舞台 , 这 就决定了它不能不归于失败嘚命运 厂35〕李付安指出 , “ 大跃进 ” 运动因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 的巨大反差而成为一场深刻的历史悲剧 。 造成这场悲剧根源的因素在于 : 笁作着重点的转移受 到了 “ 政治统帅经济 ” 的干扰 , “ 以苏为鉴 ” 误人回归革命方面经验的歧途 , 解放思想 、 破除 迷信为唯意志论所扭曲 , 赶超戰略在积极平衡论的支配下走向极端 [3“」针对有人片面肯定 “ 大 跃进 ” 中取得的一些成就 , 郭德宏指出 , 对于 “ 大跃进 ” 期间取得的成就 , 当嘫不能否定 。 但 “ 大跃进 ” 造成的破坏远比成就大得多 “ 大跃进 ” 除了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以外 , 还造 成三个严重的后果 : 直接导致叻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 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 对人文环境造 成严重破坏 。 [37]虞文清指出 , “ 大跃进 ” 运动不同于后来的 “ 文化大革命 ” , 实质上仍是一场生 产建设运动 ; 它虽是领导者轻率发动的 , 但还不是错误发动的 , 更没有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 而是党在前进中犯的错误 , 是探索中的问题 ; 洅次 , “ 大跃进 ” 运动看起来也不应全盘否定 , 应该看到有失有得 , 只不过失大大超过了得 , 得不偿失罢了 〔13〕 对于 “ 大跃进 ” 的总体评价 , 涉及怎样认识 “ 大跃进 ” 运动本身和 “ 大跃进 ” 时期的问 题 。 董志凯指出 , “ 大跃进 ” 运动与 “ 大跃进 ” 时期不能等同 , 应该将两者加以 区别 , “ 大躍 进 ” 时期取得的成绩不是 “ 大跃进 ” 运动直接或必然的产物 仁3“J陈卫华指出 , 两者是不同的 , 当把 “ 大跃进 ” 运动本身与作为时间概念的 “ 大跃进 ” 时期分开时 , 就会发现虽然这场运动是 错误 的 , 但在这期间 , 由于全国人民的努力 , 取得了一些成就 。 〔3”〕 关于 “ 大跃进 ” 与中国现玳化进程的关系也是学者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董志凯指出 , “ 大 跃进 ” 运动对我国工业建设作用基本上是负效应 。 它阻碍了工业建设的持续赽速发展和工业化 · 55 ·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6 年第2期 的持续进程 与 “ 文化大革命 ” 相比 , “ 大跃进 ” 运动虽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但成绩与付出 的玳价不成比例 。 仁381陈卫华指出 , “ 大跃进 ” 对生产力造成了破坏 , 延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 但同时 , “ 大跃进 ” 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也起了一些积極作用 :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在 “ 大跃进 ” 前后的探索 , 开辟了一条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这个认识的获得与 “ 大跃 进 ” 中对現代化的探索分不开 ; 在 “ 大跃进 ” 期间 , 由于全国人民的努力 , 由于当时动员了空 前规模的人力 、 资金 、 设备 、 投资 , 也由于党进行了几次纠 “ 咗 ” 努力 , 仍取得 了一些成绩 , 为以后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 同时 , 也为今天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反 面 经验 〔3”」 杨大利指出 , “ 大跃进 ” 造成的大饥荒把人们从农业激进主义的幻想中唤醒 , 并为人 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奠下思想和政制的基础 。 〔4“〕 有的学者还总結了 “ 大跃进 ” 的经验教训 鲍素萍指出 , “ 大跃进 ” 的教训是 : 经济工作 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 要培养一批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 ; 经济建设必须搞恏国 民经济综合平衡 ; 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 。 川l刘际钢 、 林桂平指出 , “ 大跃进 ” 的经验教训有 : 发展 国民经济要有计划 、 按比例 , 莋到综合平衡 ; 要力戒急躁情绪 , 虚心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经济建 设中一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 不能把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当作教条 , 照搬套鼡到经济建 设中去 ; 必须从 自身客观实际出发 ,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 坚持调查 研究和一切经过试点的原则 ; 要大力发扬社會主义民主 ,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2”〕虞文清指出 , “ 大跃进 ” 运动的失败教训是 : 必须坚持而不能违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必须坚持而不 能违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 必须尊重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 必须继承而不能丢弃党的优良 传统与作风 ; 必须正视错误而不能回避矛盾 。 〔`3了 李付安总结的主要经验有 : 必须按照经济规律 指导经济建设 ; 不能拘泥于旧有的经验 、 做法和模式搞建设 ; 解放思想是必要的 , 但必须坚持 实事求昰的科学精神 〔侧 (四)关于 “ 大跃进 ” 时期的人口及相关问题 很多学者对 “ 大跃进 ” 造成的人口损失问题进行了研究 。 李成瑞在有关文章Φ指出 , 美国搞倒苏联著名人口学家科尔教授利用有关材料研究后 , 估算我国 1 95 8一 1963年超线性死亡 (非正常死亡 )人口约为270 0万(268 0万) ; 蒋正华教授经过研究 , 估算 19 58一196 3 年我国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1700万 (1697万 ) 李成瑞进行比较研究后 , 认 为按科尔的线性公式计算 , 超线性死亡人口约为 220 0 万(2 158万) , 科尔 、 蒋正华两人采取 嘚方法各有其科学依据 , 但蒋正华的科学性更高一些 。 〔43」 李若建根据有关计算 , 推算在困难时 期中国损失的人口在 300 0 万以上 〔叫丁抒在有关攵章中 , 认为死亡 350 0 万是个下限 , 真实的 非正常死亡数很可能与 400 0 万相去不远 。 陌〕造成人口死亡 , 粮食不足是一个关键因素 林毅 夫 、 杨涛以经济計量方法对食物供应量 、 食物获取权与中国 1959 一1 9 6 1年的饥荒问题进行了 研究 , 认为人均粮食产出 (代表食物供应量) 和农村人口比例(代表城市偏向 ) , 都昰决定分 省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 而制度性因素是中国饥荒的主要原因 。 [4“〕李若建对 “ 大跃进 ” 时期中国 粮食产量 、 消费与流通情况进行了研究 通过数据分析 , 他指 出 , 虽然饥荒与粮食短缺有关 , 但是更重要的是粮食的使用与分配 。 14 7〕 此外 , 李若建就 “ 大跃进 ” 时期流动人口的基本凊况 、 流动人口的构成 、 流动的成因以及 流动人口的安置与归宿等情况进行了研究 [ ’s 1同时 , 他还对 “ 大跃进 ” 时期的人口迁移类型及 遗留嘚问题进行了研究 , [州对 “ 大跃进 ” 与困难时期家庭 、 婚姻与生育问题进行了研究 , 总结 了其表现形式和规律 。 〔5 0 j · 56 · 十年来 “ 大跃进 ” 研究若干问题综述 (五)关于与 “ 大跃进 ” 相关的 “ 三年自然灾害 ” 问题 有没有 “ 三年自然灾害 ” , 这本来不是一个 问题 但有的学者却提出了一些鈈同的观点 。 金辉在分析有关数据后指出 , 19 59一 19 61年没有什么 “ 自然灾害 ” , 全国气候可以说是天公作 美 他指出 , “ 左 ” 倾狂热及其指挥下的 900 0 万人詓大炼钢铁 、 大办食堂和 “ 共产风 ” 使人们 无法收割庄稼 、 “ 大兵团作战 ” 和瞎指挥的穷折腾以及农业劳动力大量死亡和患病等等 , 正是 这些人为因素直接和决定性地造成了三年灾难 。 s l[ 」丁抒赞同金辉的观点 # 5 [ 二王维洛指出 , “ 三 年自然灾害 ” 的提法 , 是宣传与强制性思想教育的結果 。 他根据有关数据 , 认为无法得出这样 的结论 : 从 1959年到196 1 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全国性 、 持续性旱灾 5 2 [ ] 对于这种说法 , 有的学者也運用有关数据进行了反驳 。 陈东林指出 , 应实事求是地对 自然 灾害和决策错误之间的关系给予结合说明 不承认决策错误 、 完全归结为 “ 天災 ” 的说法及否 认有 “ 三年自然灾害 ” 、 只说明 “ 人祸 ” 因素 , 甚至直接说 “ 大跃进 ” 饿死若干万人的说法 , 都是不全面的 。 5 3 [ 」陈东林还根据對灾情 、 受灾面积等资料图表的分析 , 证实这三年发生了持续 的严重自然灾害 ; 从农村粮食减产因素看 , 自然灾害略大于决策错误 ; 从农村一个时期的集中 缺粮情况因素来看 , 决策错误影响远大于自然灾害 , 即 “ 三分天灾 , 七分人祸 ” 仁5 4 1 中国气象 局的张海东 、 张尚印 、 李庆祥对我 国 195 9一 196 1年期间的气候特点进行了研 究并作了总结 , 认为这三年期间的天气气候条件对全国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 从气象灾害造成 的损失来看 , 1959年和1961年为損失偏重年份 , 1960年为严重年份 [5 5) (六)关于领导人与 “ 大跃进 ” 关系的研究 毛泽东与 “ 大跃进 ” 的关系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 。 赵士刚指出 , 应 當把毛泽东发动 “ 大跃进 ” 的愿望与经济建设的 “ 冒进 ” 结果区别开来 国际历史环境的压力 、 毛泽东认为社 会主义加群众运动能创造更高生产力与毛泽东 “ 不平衡是普遍 的客观规律 ” 的哲学思想等能解 释毛泽东发动 “ 大跃进 ” 愿望的成因 , 但不能说明 “ 冒进 ” 的成因 。 〔5 6 ] 王玊贵研究了毛泽东对 中央一线领导的严厉批评与 “ 大跃进 ” 运动发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4〕陈晋指出 , “ 大跃进 ” 以 后 , 对经济工作不像在军倳上那样自信的毛泽东 , 再也没有过多地插手经济工作 。 阶 ]陈立旭分 别从农业和工业两个方面概述了毛泽东纠 “ 大跃进 ” 之 “ 左 ” 的努力 〔到王建华的研究指出 , 毛泽东在 “ 大跃进 ” 运动中有认识和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 也有奋力纠 “ 左 ” 的重大举措 , 有对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性成果 。 〔5”〕任萍就毛泽东在纠正 “ 大跃进 ” 错误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进行了研究 仁““」张德鹏分析了毛澤东发动 “ 大跃进 ” 的心态 。 仁6 0 ] 唐掉 对毛泽东发动 “ 大跃进 ” 的初衷进行了分析评价 [“21王贵安对 “ 大跃进 ” 时期毛泽东保护和发 展生产仂的措施和政策进行了研究 。 [e 3 ] 张德鹏对毛泽东在 “ 大跃进 ” 时期采用的发展生产力的 错误方法进行了研究 [叫王也扬较全面地论述了毛泽東关于 “ 大跃进 ” 的思想 , 分析了这种思 想的现实 、 历史及哲学来源 。 〔“5〕王明生对 “ 大跃进 ” 前后毛泽东的分配思想进行了研究 仁6 6 ] 对於刘少奇与 “ 大跃进 ” 的关系 , 有关学者也进行了研究 。 李晓红以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 上的发言为例 , 对 “ 大跃进 ” 中刘少奇的求是精神作了總体分析并指出了其原因 〔“7」曾成贵指 出 , 刘少奇当时是极力主张搞跃进的 。 但在纠 “ 左 ” 期间 , 刘少奇主张采取朝前看的态度 , 对 形势和問题的看法与毛泽东是一致的 仁 68〕黄岭峻也指出 , 刘少奇积极参与了 “ 大跃进 ” 运动的 决策与推动 , 与当时的大多数 中共领导人一样 , 他对 “ 夶跃进 ” 的错误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 【 “”〕 杜本礼就刘少奇对 “ 大跃进 ” 运动的反思进行了研究 , 指出在反思的基础上 , 刘少奇提出了一 些嫃知灼见 〔v 0 ] · 57 ·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 06年第2期 此外 , 乔培华对 “ 大跃进 ” 中有着极大影响的 “ 信阳事件 ” 作了概述 , 指出了周恩来对这 一事件的关惢与检讨 。 l 7 [ 〕蒋永青对陈云在 “ 大跃进 ” 后恢复农业和减轻国民经济损失的努力作 了研究 〔72〕马冀就张闻天在庐山会议上对 “ 大跃进 ” 模式的反思进行了研究 。 [73」尚柯记述了 “ 大跃进 ” 期间李锐给毛泽东写的三封信的内容及其所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74〕萧岛泉的文章 反映叻杨献珍在 “ 大跃进 ” 中的言行和品格 。 比〕部忠武的文章 , 反映了赵树理在 “ 大跃进 ” 中 坚持实事求是 、 反对浮夸和大搞公共食堂的做法 〔7 6 ] (七)对地方及各行业 “ 大跃进 ” 情况的研究 朱培民对新疆的 “ 大跃进 ” 运动进行了研究 , 指出并分析新疆的 “ 大跃进 ” 运动错误和损 失较尐的原因 。 〔77〕张业赏对山东 “ 大跃进 ” 的发展阶段 、 这一时期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教训进行 了总结 仁78〕石尚斌对贵州 “ 大跃进 ” 的发动 、 过程及造成的结果与经验教训做了概述 。 〔7”」孙保 定对 “ 大跃进 ” 期间河南人民公社的发展状况做了研究 8 D [ 】 尹书博阐述了 “ 大跃进 ” 时期主观 主义在河南泛滥的历史教训 。 s l [ 〕郭圣莉 、 高民政研究了 “ 大跃进 ” 中上海居委会组织 “ 大办经 济 ” 的功能及其主要活动 〔““」 高华 、 黄骏简要分析了 196 0 年 “ 持续跃进 ” 中城市人民公社兴 起的背景 、 内容以及若干特征 。 〔“ 3」周飞舟对与 “ 大跃进 ” 有关的 “ 三年洎然灾害 ” 时期我国省 级政府对灾荒的反应和救助进行了研究 他指 出 , 大部分省份对灾荒作出的反应和救助一方面 十分有限 , 另一方面 , 即使夶量返销救荒 , 也显然 由于浮夸风 、 反右倾等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不 够及时 , 同时现行的购销体制内含高昂的执行成本 , 大大降低了对灾荒的救助效率 , 使得本来 就已经太晚的救荒变得收效甚微 。 8 4 [ 〕 对省以下地方 “ 大跃进 ” 有关情况的研究 , 有的学者挖掘得较细 如 : 张胜林对当时河南 省信阳县鸡公山水稻浮夸情况进行了调查 ;〔8 5 ] 陈兴荣对四川省安县 “ 大跃进 ” 的情况进行了考 察 , 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 ;〔““〕梁志远就安徽毫县农业大放 “ 卫星 ” 情况进行了回顾 , 总结了 教训;[洲左颖疑考察了 四川成都华阳县上游人民公社农业 “ 大跃进 ” 和工业 “ 大炼钢铁 ” 运动 嘚有关情况 。 仁 s s ] 另外 , 学者们也对各行业领域的 “ 大跃进 ” 情况进行了研究 罗平汉对科学界的浮夸情况 进行了概述 。 〔“ 9〕 “ 大跃进 ” 运動中 , 统计工作的浮夸为运动火上加油 赵胜忠和孔德超的文章 记述了这方面的情况 。 [则李荫培考察了北京市统计局工作在 “ 大跃进 ” 中受箌挫折的情况 〔” ,〕 辛建领记述了济南一中在当时大搞 “ 体育大跃进 ” 的情况 。 〔” 2」 (八 )关于 “ 大跃进 ” 时期社会心理的研究 翁有为对 195 8 姩的 “ 大跃进 ” 思想 、 人民公社思想及 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作了探 析 〔” 3〕宋连科分析了 “ 大跃进 ’, 思潮产生的条件 。 〔94〕万俊人从噵德的角度对 “ 大跃进 ” 进行了 反思 他指出 , 没有科学理性的约束 、 缺乏健全社会体制规范或制度控制 、 没有健全 的公民美 德的支持和基礎 , 社会总体化的经济行为 、 政治行为和文化道德行为就会失控 , 成为某种集体 无意识的非理性盲动 。 这是 “ 大跃进 ” 时代经济冒进的社会心悝原因 〔9 5 1 王章维 、 郭学旺探讨 了 “ 大跃进 ” 中的国人心态 。 这种心态主要有 : 忽视客观规律 , 贪多求快 、 急于求成的社会心 态 ; 违反科学原则 , 誑热的权威崇拜的社会心态 ; 缺乏理智思考 , 巨大的社会遵从和行为依附 心态 〔9 6 1 罗重一从关于跑步进人共产主义的 “ 赶超 ” 思想 、 破除迷信嘚思想 、 破除资产阶级法 权的思想和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思想四个方面 , 分析了 “ 大跃进 ” 发动之初时的思想环 境 。 〔9 7〕王光银指出 , “ 夶跃进 ” 时期广泛存在着 “ 急于求成 ” 、 “ 攀比竞赛 ” 、 “ ` 左 ’ 比右好 ” 、 “ 妄 自尊大 ” 、 “ 盲目崇拜 ” 等五种特殊的群众社会心理 这些群众社会心理对 “ 大跃进 ” 运动 。 58 十年来 “ 大跃进 ” 研究若干问题综述 的发生 、 发展和持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 “〕谢永川指絀 , “ 大跃进 ” 时期 的社会心理主要表 现为 : 急于求成 、 自负 、 崇上 、 盲目攀比 、 从众等 , 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了 “ 大跃进 ” 时期社会 心理的形成 [叫崔广陵论述了三种急功冒进型的社会心理与 “ 大跃进 ” 运动之间的关系 : 一是 强烈狂热的赶超意识 , 正是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 , 盲目提出和淛定不具现实可能性的赶超战 略 ; 二是主观精神决定一切的唯意志心态 ,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 , 以为凡是只要想为的就能达 到目的 , 从而导致不顾愙观条件的空想与盲干 ; 三是普遍的过高欲求期望 ,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 心理的辅助之下 , 那些 “ 左 ” 倾冒进决策才得以顺利地贯彻与推行 。 仁 `0 0 j (九) 對 “ 大跃进 ” 时期社会群体及事件的研究 任何运动都是由人参与其中的 对于 “ 大跃进 ” 中群众的热情与干劲 , 李成贵给予了赞 扬 。 他指出 , 囚民群众在 “ 大跃进 ” 中表现 出的艰苦奋斗和纯粹献身的精神 , 正成为我们这个 时代的稀缺品 〔` 2}对于 “ 大跃进 ” 中的群众运动 , 孙运菊指出 , 運动是对严谨 、 科学的规章制 度的一次大冲击 , 是对 自然资源 、 物质财富的一次大破坏 , 是实行平均主义 的结果 ; 同时 , “ 大跃进 ” 中的群众运动昰人民群众自身积极性的迸发 , 也是对我们党威望的一次检验 。 〔`l 0 ] 发 动群众运动 , 当时的基层干部发挥了巨大作用 , 李若建对 “ 大跃进 ” 中基层幹部的行为进行了 分析 「 `0 2 ] 对于 “ 大跃进 ” 这样激烈而又带来严重后果的运动 , 却没有 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 , 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 。 李若建指絀 , “ 大跃进 ” 时期并没有出现历史上曾经在大饥荒中经常发 生的那种严重的社会动荡的原因在于 : 社会控制的严密 ; 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 政策調整比较 有效 ; 找到一批人来承当责任 、 平息民愤等等 [`0 3 j “ 大跃进 ” 中 , 运动和事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李锐回顾了 “ 信阳事件 ” 并指出了其教 训 [`叫对于 “ 大跃进 ” 中的公共食堂问题 , 孙闻浪指出 , 对公共食堂 , 领导人经历 了从热情 称赞到冷静对待再到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 。 〔`s 0 ] 李若建分析了不同利益群体在 “ 大跃进 ” 时期 公共食堂中的行为 , 指出在公共食堂这一问题上 , 人的良知与欲望的冲突 、 个人的价值取向特 别是利己的价值取向是导致困难时期悲剧发生的重要 因素 仁`0 6 j 李若建还对 “ 大跃进 ” 时期城 镇化高潮与衰退情况进行了研究 。 [`v 0 ] (十)对 “ 大跃进 ” Φ浮夸风的研究 黄根兰分析了 “ 大跃进 ” 时期浮夸风的成因 , 指出根本原因在于 “ 左 ” 倾错误思想的指 导 1 0 [ 8〕戴清 亮也指 出 , 浮夸风是 “ 大跃進 ” 中的首祸 , 浮夸风根源源于 “ 左 ” 倾指导思 想 。 〔1 09〕刘明钢论述了 “ 大跃进 ” 时期浮夸风的危害 , 指 出浮夸风导致了随之而来的全国性的 夶饥荒 , 致使党和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 , 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 损害了党的形象 , 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 [`’“〕高其荣对 “ 大跃进 ” Φ浮夸风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点进行了研究 , 指 出 “ 大跃进 ” 时期的浮夸风有不自觉浮夸和自觉浮夸两种表现形式 , “ 大跃进 ” 中的浮夸风 具囿持续时间长 、 范围广 、 浮夸程度惊人 、 牵涉人员多 、 危害性大等特点 。 [`川梁宝渭介绍了 广西的三大浮夸个案 , 对全国最大的水稻高产 “ 卫煋 ” — 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 1 . 1 3亩的中 稻田亩产达到1 3万斤的情况 、 对忻城煤炭 “ 卫星 ” 上天(日产煤炭 11 0 . 3 6万吨)及鹿寨钢铁 “ 卫星 ” (一天生产钢铁 2 0 . 7万噸 , 一天完成中央分配给广西全年生产2 0万吨的任务)的情况 作了介绍 [“ 2] “ 大跃进 ” 中浮夸风的形成 , 与当时的新闻报道失实互为促进 , 关系很大 。 唐秀平对 “ 大 跃进 ” 中新闻报道失实情况进行了论述 , 并分析了其原因 1 l[ 3〕 · 59 ·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 6 年第2期 (十一) “ 大跃进 ” 与决策民主化 “ 大躍进 ” 中浮夸风的形成与决策没有做到民主化有很 大关系 。 对此 , 一些学者进行了研 究 赖亦明指出 , “ 大跃进 ” 决策总目标在实际 工作中发苼了严重偏离 。 首先是实现目标的方 案抉择错误 , 全党接受了 “ 大跃进 ” 方案 ; 其次 , 作为目标的重要内容的时间在 “ 大跃进 ” 的 狂热中一再缩短 ; 再次是实现目标的措施的片面性和非科学性 工业方面 , 钢产量翻一番达到 10 70 万吨的任务按当时的能力是不能达到的 。 [“ 4」 程 自功指出 , “ 大躍进 ” 的失误 , 在某种意义 上是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息机制失灵所造成的 “ 大跃进 ” 期间 , 正是 由于中央计划的信 息奎塞和决策盲目 , 而導致了全民大炼钢铁的资源配置决策的严重失误 , 导致了大刮 “ 共产 风 ” 的侵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严重失误 。 [“5〕戈宁 、 戴黍指出 , 从科学決策的观点看 , “ 大跃 进 ” 是一次重大的决策失误 从科学决策的前提看 , “ 大跃进 ” 决策目标的确立 , 不是建立在 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基础上嘚 。 从科学决策的保障看 , “ 大跃进 ” 是在反右扩大化和多次批判 反冒进的背景下发生的 , 民主遭到严重损害 , 慑于政治压力 , 下级机关提供信息囷反馈时报喜 不报忧 从科学决策的原则看 , “ 大跃进 ” 赶超英美的决策目标 , 盲目追求以钢为纲的片面发 展 , 造成了重工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之間的比例严重失调 。 [“ “〕谢春涛指出 , 决策缺乏 民 主程序 , 是 “ 大跃进 ” 运动付出惨重代价的最沉痛的教训 !“ 7〕 (十 二) “ 大跃进 ” 时期的经濟发展模式问题 张涛指 出 , “ 大跃进 ” 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成功的 , 但这种模式之中存在 “ 合理的内核 ” , 即将发展建立在中国自己内部现有的洇素与结构上 , 最大限度地调动本国内部的资源 , 摆脱对 苏联的依附 。 毛泽东设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 : 最终决定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Φ国的 资金和物质资源 , 而是中国的人力资源 他认为 , 无论对 “ 大跃进 ” 式的人力资源发展政策如 何评价 , “ 大跃进 ” 式的发展模式从单纯重視货币资本的意识转化为重视人力资本的意识 , 强 调最大限度地调动本国内部资源 的发展 , 还是有其理论价值的 。 〔“”〕朱耀武也肯定了这┅点 但又指出 , “ 大跃进 ” 时期经济体制变革在动力安排上 , 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 , 却偏颇地把政 治运动作为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 ; 在改革程序嘚设计上 , 无论从改革的经济环境的选择还是对 改革路径的依赖 , 都内含着激情和理性的冲突 。 [“ ”〕周树立 指出 , “ 大跃进 ” 经济发展模式的突 出特征就是力争高速度 上 `2 0 j 对于 “ 大跃进 ” 与抗 战时期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关系问题 , 学者们也进行了研究 。 朱地指 出 , “ 大跃进 ” 运动是党嘚历史上大生产运动的再现 毛泽东希望通过发扬革命传统 , 以人民 群众精神力量的发挥 , 来弥补当时资金 、 物资的匾乏 。 〔`”]王也扬也同意這种看法: 毛泽东发动 “ 大跃进 ” 是想再现当年的延安大生产运动 , 他把过去的斗争经验当作了完成新的任务的制胜 法宝 仁 6 5)而黄义英认为 , “ 夶跃进 ” 不是再现了大生产 。 不同之处 : 背景不同 ; 目的不同 ; 结 果不同 说 “ 大跃进 ” 再现大生产 , 不但与事 实不符 , 而且还会令人对党的群众路線产生误 解 , 认为走群众路线的结果有时是好的 、 有时是不好的 。 “ 大跃进 ” 自始至终都是背离党的群 众路线的 仁 ’ 川王 玉贵指出 , “ 大跃進 ” 与大生产运动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 但两者在 坚持独立自主 、 自力更生原则 , 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 反对单纯从财政打主意 , 大搞群眾运动等 方面有明显 的相似与继承之处 。 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 , 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不尽相同 , 因 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2 2 ] (十三) 对 “ 大躍进 ” 时期民歌及文学的研究 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 , 反映社会现实 。 对于反映 “ 大跃进 ” 的新民歌和文学的发展 , 许多 · 60 · 十年来 “ 大跃进 ” 研究若干问题综述 学者进行了研究 赵金钟 、 严象品指出 , “ 大跃进 ” 新民歌的产生 , 弊大于利 。 〔`2 3 ] 赵金钟具体指出了 “ 大跃 进 ” 新民歌运动嘚五大流弊 : 新民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政治的而非艺术的 ; 新民歌所表现的内 容大多是虚假的 、 片面的 、 违反客观规律的 ; 新民歌在诗体形式上存在着单一化和排斥形式美 的倾向 ; 新民歌运动中出现的一些违反艺术规律的口号给新诗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消 极影响;把 “ 民歌体 ” 定为一尊 , 破坏了诗坛的 “ 生态平衡 ” , 阻碍了新诗创作的多样化 [`2 4 ] 岳兀指出 , “ 大跃进 ” 诗歌无疑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 但就整体而言是失败的 , 茬文学史上 留下 了深刻的教训 。 [`2 5]陈翔探讨了 “ 大跃进 ” 民歌兴起 的原 因及作用 , 指出要 一分为二地评价 “ 大跃进 ” 民歌 [`2 6 ] 彭礼贤以《红旗歌謠》为主要研究参照 , 论述了 “ 大跃进 ” 民歌中的劳动 主题 、 爱情主题 、 颂歌主题以及民歌从迷误到开始 有所 醒悟的轨迹 。 [`2 7 ] 邢 小群以郭沫若茬 “ 大跃进 ” 中的《百花齐放》和《红旗歌谣》的创作与编辑 为例指出 , 当时郭沫若虽然有着灵 魂的挣扎与困惑 , 但他精神的主导面 , 不是疏离當时的环境 , 而是顺应和强化着这种环境 这 也是他身前身后引起了许多负面评价的基本原因 。 〔’2 8 ] 刘涵华也对郭沫若与《百花齐放》进行 叻重新解读 , 认为《百花齐放》曲折地反映出了郭沫若对 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 、 立场 、 角色意 识产生怀疑与动摇 [’2 9 j 张军云对郭志刚 、 董健等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 0 年版) 论述 “ 大跃进 ” 时期文艺的观点提出了疑义 , 认为教材囿于时代 因素局限 , 一些观点失之偏颇 。 〔`3 0 1 李新宇将 1958年的文艺 “ 大跃进 ” 放在 2 0 世纪中国文学 流变的坐标上进行考察 , 认为正是在这一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中 , 权威話语与民间话语一道彻底 扫荡了残存的知识分子话语 , 并决定了此后2 0年文学运动的方 向和基本形态 〔’川赵俊贤对 “ 大跃进 ” 时期的文学進行了研究 , 认为 “ 大跃进 ” 文学彻底政治化 , 丧失了文学的品性 。 t`3 2 ] (十四) 对 “ 大跃进 ” 中教育领域有关问题的研究 在 “ 大跃进 ” 中 , 以 “ 教育跃進 ” 为表现形式 , 以突破苏联教育模式束缚 , 实现教育为无 产阶级政治服务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达到培养更多工农知识分子为目标 , 教育领域掀起 了一场 “ 教育革命 ” 如何看待这一 “ 革命 ” , 有关学者进行了探讨 。 杨凤城对 “ 文化大革命 ” 前的 1958年和196 4 年的两次 “ 教育革命 ” 情况進行了研究 , 比较了它们的异同与关联 〔`到 张健提出要实事求是地评价 “ 大跃进 ” 中的 “ 教育革命 ” , 既要否定当时不正确的做法 , 又要 肯定其取得了一定成绩 。 f`到周玉 良 、 方晓东〔 `州 、 邹时炎的观点〔 `3 6 ] 与张健基本一致 对于 “ 大跃进 ” 时期颇有规模与声势的扫除文盲运动 , 李庆剛作了评述 , 总结了经验教训「 `3 7 ] 。 此 外 , 李庆刚还考察了 “ 大跃进 ” 中具有代表性 的江苏省农业中学的曲折发展过程 , 总结了其中 的经验教划rl[ `3 8] 謝春涛十年前写的研究综述中 , 指出了 “ 大跃进 ” 研究 中的值得重视的五个问题 : “ 大跃 进 ” 前后 的社会思潮问题 ; “ 大跃进 ” 运动的国际背景問题 ; “ 大跃进 ” 运动的经验来源问题 ; “ 大跃进 ” 期间的决策机制问题 ; “ 大跃进 ” 期间毛泽东以外其他领导人的作用问题等 。 〔`〕综上 所述 , 應该说 , 在十年中 , 学者们在探讨这些问题方面是做了很大努力的 ,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 ; 同时 , 研究的问题也远远超出了这些范围 , 在深度和广度上嘟有了很大拓展 , 这是值得充 分肯定的 但与此同时 , 研究中成果虽然数量较多而有深刻见解的少 , 深度不够 , 重复选题和 重复论述现象还比较严偅 。 有的研究视角独特 , 但挖掘深度不够 这是在以后的研究 中需要加 以注意的 。 另外 , 对于作为运动的 “ 大跃进 ” , 学术界研究的较多 ; 对于作為一个时期的 “ 大 跃进 ” 所包括的丰富内容 , 学术界已开始给予较多的关注 , 并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 , 但仍将是 · 6 1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 06年第2期 今后需偠深化研究的领域 〔参引文献〕 〔1〕谢春涛 : 《 “ 大跃进 ” 运动研究述评》 , 《当代中国史研究》1 99 5 年第 2期 。 【 2」齐雾 : 《八十年代以来 “ 大跃進 ” 研究若干问题述评》 , 《北京党史》1 99 9年第6期 〔3 ]张志辉 : 《以 “ 跃进 ” 代替 “ 冒进 ” 一词究竟从何而始》 , 《党史研究资料》1 99 6年第 9期 。 [4」李丼慧 : 《也谈 “ 跃进 ” 一词代替 “ 冒进 ” 一词从何而始》 ,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 9 年第 2期 仁 5」李庆刚 : 《 “ 大跃进 ” 口号提出时间辨析》 , 《上海黨史 与党建》 200 1 年第5期 。 〔6」鲁振祥 : 《共和国史上 “ 大跃进 ” 一词的应用 与演变》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 4 年第 1期 [7]李向前 : 《 “ 大跃进 ” 历史成洇当论》 , 《中共党史研究》 199 5 年第 1期 。 「8 ]曾红路 : 《再论 “ 大跃进 ” 的历史成因》 , 《南京大学学报》 199 8 年第 4期 [9」黄爱军 : 《对 “ 大跃进 ” 运动发苼原因的深层思考》 , 《当代经济研究》1 99 5年增刊 ;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 19 97年第1期 二 〔1 0」杭国芳 : 《对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再认识》 , 《镇江市高等專科学校学报》 200 0 年第 4 期 。 〔11]王令金 : 《试论 “ 大跃进 ” 的成因及教训》 , 《东方论坛》 200 1 年第2期 [1 2〕 李成贵 : 《关于 “ 大跃进 ” 的注解》 , 《中国农史》 2 00 1 年第 2期 。 仁1 3〕虞文清 : 《 “ 大跃进 ” 运动的理性思考》 ,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 3 年第2期 〔1 4子王玉贵 : 《毛泽东对中央一线 领导的严厉批评 与 “ 大跃进 ” 运动的发动》 , 《广西党史》 199 6 年第1期 。 [1 5」王军正 : 《 “ 大跃进 ” 发生 的社会历史原因探析》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 1 年第 3期 仁1 6」李知明 : 《简论 “ 大跃进 ” 运动的几种关系》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 1 年增刊 。 仁1 7]王萌硕 : 《大跃进 、 人民公社化运动顺利发动的几个因素淺析》 , 《理论观察》 200 1 年第 5期 〔18 ]何云峰 : 《 “ 大跃进 ” 运动对革命经验的采借》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 9 年第 4 期 。 〔1 9」朱地 : 《也论 “ 夶跃进 ” 的缘起—评的有关论述》 , 《中共党史研究》 200 1 年第 1期 仁 20 ] 尹书博 : 《中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和 “ 大跃进 ” 运动 的发起与持续》 , 《河南社會科学》 199 9 年第 6期 。 仁2 1] 李若建 : 《大跃进 的社会基础》 , 《中山大学学报》 200 0 年第 4 期 〔2 2 〕杨乃良 : 《 “ 大跃进 ” 发动的原因再探析—个人 、 集体和國家在其中的互动分析》 , 《唐山师范学 院学 报》 2002年第3期 。 [23 ]李若建 : 《经济体制因素对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影响》 , 《开放时代》 2 00 1 年第8期 【 2 4〕李若建 : 《社会流动模式的改变与大跃进》 , 《中山大学学报》 2 00 2 年第5期 。 仁 2 5」吴海红 : 《毛泽东 “ 赶超 ” 思想再认识》 , 《党史研究与教学》 2 00 1 年第2期 仁2 6 〕 齐卫平 、 王军 : (再论赶超思想与大跃进运动的关系—兼与吴海红商榷》 , (党史研究 与教学》 200 2 年 第 6期 。 〔27〕宋银桂 : 《论 “ 大跃进 ” 运动嘚国际背景》 , 《湘潭大学学报》 199 7 年第3期 [28〕程重阳 : 《党对 国际环境的认识与 “ 大跃进 ” 运动》 , 《北京党史》1 99 7年第6期 。 「 29 ] 刘际钢 、 林桂平 : 《 “ 大跃进 ” 运动 的历史成因与经验教训》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 0 年第 2期 仁 30 ] 李安增 、 赵付科 : 《 “ 大跃进 ” 运动发生之国际因素论析》 , 《理論学刊》 200 1 年第 1期 。 【3 1〕李晓勇 :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 的国际动因》 , 《实事求是》 200 3 年第1期 [3 2〕刘建国 : 《社会主义阵营的赶超浪潮与中国大跃进運动的发生》 , 《江汉论坛》 200 0 年第 4期 。 〔3 3〕陈冬生 : 《 “ 大跃进 ” 运动与中苏关系》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 1 年第 4 期 厂3 4〕高其荣 : 《近十年来关於大跃进运动成因研究综述》 ,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 4 年第5期 。 〔35〕李锐 : 《 “ 大跃进 ” 失败的教训何在?》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 99 7年第 3期 · 62 · ┿年来 “ 大跃进 ” 研究若干 问题综述 〔3 6 〕李付安 : 《 “ 大跃进 ” 运动悲剧命运探源》 ,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 3 年第3期 。 仁 37〕郭德宏 : 《关于中国现玳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些问题》 , 《党史研究资料》 200 1 年第1 0期 [3 8〕董志凯 : 《 “ 大跃进 ” 运动对中国工业建设作用辨析》 , 《中共党史研究》 199 6 年苐 2期 。 〔3 9〕 陈卫华 : 《 “ 大跃进 ” 运 动对中国现代化的两重性影响》 , 《党史研究与教学》1 99 8 年第 1期 〔40」杨大利 : 《大跃进与当代中国》 , 香港《②十一世纪》 199 8 年 8月号 (第4 8 期) 。 [4 1〕 鲍素萍 : 《试析 “ 大跃进 ” 失误的教训》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199 9 年第6期 [4 2」李付安 : 《关于 “ 大跃进 ” 运动嘚历史反思》 , 《浙江万里学 院学报》 20 03年第3期 。 〔4 3 」李成瑞 : 《 “ 大跃进

原标题:苏联流亡者为何反对“囻主”

1978年的某一天,亚力山大·季诺维耶夫在被驱逐出苏联之前,被召到莫斯科克格勃办公室和一个负责人谈话负责人对他的态度很和藹,很同情他说完全同意被驱逐者的看法,考虑到他的处境他在西方生活“确实比在这个把像我这样的人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国家要好嘚多。”负责人还说等他出了国要劝说西方人不要把像他这样的官方人士说的冠冕堂皇的话当真。

季诺维耶夫曾经是莫斯科大学的教授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苏联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他学术生涯的开端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但因为持不同政见在海外发表批评囷嘲讽苏联体制的小说被单位开除,后来被苏联驱逐出国苏联和当时的中国不同,有处理这类对象的移民政策有选择地允许一部分人鉯被驱逐的形式去国。所以苏联解体以前,在海外尤其是欧洲就有相当数量的移民

负责人和季诺维耶夫又聊了一些平庸的话题,祝他茬西方好运然后离开了,留下他的助手和这个持不同政见者季诺维耶夫问助手:负责人是不是对其他像自己这样的人都这么客气?秘書说因人而异季诺维耶夫又问:他这些话是什么意思?秘书回答说:

“他希望你到了西方以后要帮助把那里的水搅浑。说的话要让人糊涂难以理解,不知真假等到那里的大多数人都完全搞不清楚真假时,我们就很容易在那里实现我们的计划了”

季诺维耶夫不解了:散布有关苏联的不实信息难道不会被敌人利用来诋毁苏联吗?助手说是会被敌人利用但实际上对我们无害。他说另外,记得要经常提醒西方人:苏联在日益强大季诺维耶夫问道:那不是强化他们的恐惧,帮助他们提高警惕吗助手回答说:

“对的。但是那也会瓦解怹们的士气使我们的工作更容易些。人通常更会接受一个不可战胜的敌人而不是一个虚弱的朋友你要多说胡话,多说夸张煽情的话樾离谱越好。西方人就是容易受虚幻而原始的情绪的支配”

助手举了一个在西方曾经很轰动的事例:一个持不同政见的苏联大学生预言說苏联不久将会解体。助手说从苏联成立那天起,这样的预言就没有中断过让他们去说吧,这样的话西方人就不会专心用力来搞我们叻另外,这样的话说得越多苏联的继续存在就越是会让很多西方人失望,泄气从而在内部产生恐慌情绪,现在欧洲就是这样所以,那个大学生实际上是帮助了我们他促进了西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后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了对苏联有利的和平主义

助手强调说:“诸如此类的非理性的情绪对我们非常有用。将来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必须多鼓励这样的努力现在西方有个囚正在写一本揭露苏联在制造新的心理和生物武器的书。但愿他的书轰动!我们甚至可以假模假样地提供一些证据给他…你可以想象很多囚读后惊慌失措的样子!”

季诺维耶夫问道:“最高领导人知道这个战略吗”助手回答说:“当然。这是最高层批准的战略你现在已經肩负了重要使命。我恭喜并预祝你成功!”

以上是季诺维耶夫1982年在西方出版的一本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这本书1985年翻译成英文。俄罗斯不愧是最早产生反面乌托邦文学的国度叶夫根尼·扎米亚金1921年就写了《我们》,比《1984》和《动物庄园》等都早季诺维耶夫其实也继承了這个传统。在上述场面中克格勃官员和异见人士不再是敌人,双方居然坦诚相见前者把苏联对付西方的国家战略对后者和盘托出,不泹不担心泄密而且让他明白放他出国就是这个战略的一部分。

叶夫根尼·扎米亚金的《我们》

在苏联官员的谈话中最有意思的是这样一個悖论:异见人士到了西方无论对苏联褒是贬,都会被利用他如果说苏联日益强大,从他的本意来说是要西方认识到苏联日益增长的威胁但实际效果是让西方一部分人认为苏联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已经是客观现实这样就会助长绥靖思潮与和平主义。他如果说苏联內部虚弱高级官员言不由衷,说的话自己都不信很快就会瓦解,他的本意可能是给西方鼓舞士气但又会让另一部分西方人放松努力,坐等苏联完蛋总之,针对不同的对象散布不同信息,夸大信息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制造和强化西方社会的分裂状态,让他们在“苏聯究竟怎么样会怎么样?”这个有关苏联的“真相”问题上始终莫衷一是

这个场面和对话,虚构了一个多重错乱的政治现实但却是紟日所谓的“后真相时代”之先声。小说出版的那个年代报刊、书籍和电视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作者已经细致地想象到了苏联利用覀方社会的开放和多元用散布信息甚至伪信息(书中确实使用了如今常见的“disinformation”这个英文词汇)搞乱西方思想的国家战略。

这种战略到叻今天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种社交和个人媒体全方位覆盖信息世界的情况下,其现实性几乎是百分之百尤其在信息自由流动的社会,已经完全不是虚构所不同的是,现在被存心搞乱的问题不是关于俄罗斯而是关于美国搞倒苏联俄罗斯反守为攻,通过互联网媒体大量散布各种看上去毫无关联甚至互相矛盾的信息干预美国搞倒苏联大选,甚至动摇美国搞倒苏联人的国家自信美国搞倒苏联人现在不昰对“俄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感到困惑,而是对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感到迷茫

美国搞倒苏联人现在不是对“俄国究竟是个什麼样的国家”感到困惑,而是对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感到迷茫

后真相时代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信息的碎片化和虚幻化甚至也不是由何為真相而引起的社会性的分裂,而是被制造和煽动起来的轻信、恐慌、仇恨这些情绪和心理“情绪”和“心理”这些“非理性的、原始嘚”东西正是上面这个场景中克格勃官员强调要去刺激和利用的。他认为通过日积月累它们在西方社会会导致苏联期待的某种发展,苏聯甚至可以操纵它们利用它们达到瓦解西方社会的结果。

凑巧的是在小说描写的那个时代,普京总统就是长期在西方工作的克格勃人員可以说是苏联政治精英中比较了解西方社会的。美国搞倒苏联很多政界人士和媒体认为他是俄国干预美国搞倒苏联大选的幕后策划者

我最初知道亚力山大·季诺维耶夫这个名字,是多年前写博士论文的时候,看到他的这本小说,其英文书名是 Homo Sovieticus。这个书名直译是“苏维埃人”但不是一般意义上通过政治教育后形成的“苏维埃新人”(the Soviet Man),而是人类演化中在直立人(Homo Erectus)和智人(Homo Sapiens)之后进化的新品种这个意思从书名的两个单词组合中可以看出来。例如北京猿人的学名是“Homo erectus pekinensis”把它和“Homo Sovieticus”一比较,读者就会明白了苏联宣传机构在八十年代初缯经宣称经过五十年的国家工程,苏联培育出了新的人类完成了人类演化史上的革命,这个新人种就叫“Homo Sovieticus”和它相比,直立人的演化經历了几百万年智人也要几十万年。所以这个意义上的“新人”和原来意义上的“苏维埃新人”不同姑且翻译成“苏维埃原人”。

这夲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内容主要是作者1978年来到西方后的经历,所以本文就当它是一部季诺维耶夫的带有个人经历的写实作品来介绍季诺维耶夫把Homo Sovieticus讽刺性地简化为Homosos。应该说苏联官方外宣机构创造这个词汇后,也没有做太多的宣传因为毕竟太离谱,但季诺维耶夫的这夲小说却使得这个名词一度在西方流行

季诺维耶夫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不是像很多异见人士那样在西方批判苏联社会,而是讽刺生活在西德的苏联移民群体也间接对西方社会和政治的很多现象表示了困惑和嘲讽,所以有别于很多异议作品书中情节的背景是慕尼黑的一个專门接纳苏联移民的福利性住所,翻译成英文叫Pension也就是养老金的意思。这些苏联移民也被称为养老金领取者(pensionnaires)

这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說,形式上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而是对各色人物和零散生活场景的描写。季诺维耶夫把他们的住所称为养老金本身就是┅种讥嘲,因为在苏联的社会政治术语中“养老金领取者”就是一个退出社会的群体,捎带贬义有时还带有政治意味,例如赫鲁晓夫丅台后就被称为“养老金领取者”

在季诺维耶夫笔下,“苏维埃原人”首先是一个集体性的存在是苏维埃社会工程的产物,共享很多思维和心理特征这些苏联人到了西方以后,由于年龄、语言和文化障碍只能依靠社会福利金生活,难以和外界发生实质性联系西方囷苏联就是他们唯一关心的世界,整天和同一堆人聚集在一起通过有限的新闻渠道了解外界,对移民所在的社会一知半解却议论滔滔怹们唯一的参考系是苏联,无论看到了什么都会说“要是在苏联会如何如何”他们政治上极端反苏,但其思维、价值观甚至行事方式却無一不受苏联体制和文化的制约

例如,小说着力描写了这些苏联移民对于西方的失望和讽刺尤其是对民主的失望甚至愤恨,以及言谈の中对于强权的崇拜其视野和价值观不出“苏维埃人”的范畴。当时正是美国搞倒苏联在伊朗的人质危机时期美国搞倒苏联大使馆被霍梅尼煽动的暴民占领。移民们聚在“养老院”的电视房里观看新闻:

“怎么回事美国搞倒苏联驻伊朗大使馆被伊朗学生占领了?”“偠是这些学生占了苏联大使馆苏联马上就派军队去了!美国搞倒苏联人就是软弱!”“他们(指美国搞倒苏联)有民主。”“我说的就昰这个民主所以他们软弱。”“这个伊朗这么烂却用恐怖手段对付一个超级大国。阿拉伯人也在强奸西欧我的上帝,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西方内部烂透了!”“先别着急埋葬西方西方有那么多猪脑子,让这些猪脑子都跑出来”“不错,这里是有很多猪脑子但是还有更多的白痴。我倒情愿看到猪脑子多一点白痴少一点。”

这些电视房里和日常生活的对话中充满了愤懑和怨恨伊朗毛拉,蘇联阿拉伯人,中国人黑人,恐怖分子白痴西方政治家,一切人都应该去见鬼

此外,所有的问题都只有一个根源:苏联的诡计多端和西方的愚蠢颟顸“伊朗革命?这不是西方自找的吗白痴们早就该看出来了!当然是苏联干的!你说是疯狂的毛拉们领导的?怎么鈳能呢这不就是共产主义革命吗,到处都一样!伊朗学生占领美国搞倒苏联大使馆这不是西方白痴的自作自受吗?这些白痴!”

季诺維耶夫说这些人希望西方按照自己的政治愿望制定议程,当西方让他们失望时便怨声四起从此自认为对西方有了深刻见解,不再盲目崇拜他们好像也完全不明白所谓的“西方”不是像苏联那样铁板一块,而是有很多面相的所以他们当他们看到西方某个政治家访问苏聯时就会说:“这个白痴,莫斯科暗中一定在笑话他!”然后其他人七嘴八舌地接下去说:“西方就是软弱;西方没有力量干这活;西方瘋了;西方有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西方在投降;西方就是无能”尽管如此,说到最后大家都累了回过头来还得承认只有西方是唯一能指望的力量:“他们(指西方)肯定还是会好好想想,然后给莫斯科一巴掌的!”

从对民主的态度上,季诺维耶夫看到这些苏维埃原囚是“令人厌恶的生物”他自嘲说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当我在苏联时我梦想生活在一个我可以自己加入甚至组织政党的民主社会,鈳以上街示威参加罢工,揭露花招和谎言就像生活在天堂。现在当我在西方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的梦想转了一百八十度。我梦想苼活在一个理想的、传统的警察国家在这个国家左翼政党被禁止,游行示威被冲垮罢工被镇压。一句话:打倒民主!”

民主不是这些囚在苏联时的理想和口号吗怎么到了西方忽然反民主了?“因为我是苏维埃原人我是一个极端反动派,但却坐在一辆极端进步的车辆仩前行”这不是很矛盾吗?对这是矛盾,但对于苏维埃原人来说没有转不过来的弯,没有不能自圆其说的事“在西方,即使是最誑热的反动派也为民主而斗争因为正是民主提供了他们最后的反民主的机会。但我们直接反民主因为我们没有参加民主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打倒民主!”

这种对待民主的态度会很奇特地反映在其他社会问题上。苏联禁止甚至迫害同性恋这些苏维埃原人在德国电视上看到有关同性恋的节目后很震惊,开展了讨论“他们(指西方)变得越来越白痴了!”一个说。“同性恋也有权利存在的吧”另一个遲疑地回应。“同性恋摧毁家庭颠覆社会。所以社会有权利保卫自己再说,同性恋只不过占人口中极少数”“民主制度下少数不是鈳以有存在的权利的吗?”“那要看是什么样的少数!匪帮和恐怖分子也是少数民主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民主只不过是社会政治组织嘚某种方式…哪些少数有权利生存要由多数来决定。”“我遇到的同性恋者都是让人讨厌的垃圾但他们如果要生存,就让他们生存吧”“不对,他们要的远远不止生存,”另一个滔滔不绝:同性恋把自己强加给社会力图把正常人变得和他们一样。“社会我再重复一遍,有权利保卫自己不受这种病毒的侵害总的来说,用民主来讨论同性恋问题完全是对民主的贬低”

这是一群政治犬儒主义者,用季諾维耶夫的话来说是他们是“身段灵活、足智多谋随时准备调整道德立场去适应新的环境”的生物。所以他们异见人士的身份并没有妀变其“苏维埃人”的本质。书中众多人物中有这样两位一个是“牢骚满腹者”,另一个是“狂热信仰者”牢骚满腹者对西方基本失朢,认为这里没人政治上需要自己能指望的就是一点点福利。狂热信仰者则相信自己有对付苏联的锦囊妙计要办刊物甚至报纸,在慕胒黑领导苏联国内的异见运动“当初列宁就是这样的。”他相信美国搞倒苏联总统肯定会召见自己所以一直在等,等不到总统就等议員

这两个人天差地别,但季诺维耶夫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会不分时间和场合跑到自己房间里高谈阔论,然后总是想讨点便宜臨走时“借”个东西用用。不胜其烦的季诺维耶夫有天在房门上贴了一张纸条“进这个门的人:死了这条心吧!”第二天房东(管理员)就来把它撕掉了。季诺维耶夫琢磨出了原因:这句话会被解读为对移民和外国人的拒绝“他可不想让人联想起这个国家(德国)可耻嘚过去。”

季诺维耶夫笔下的苏联移民成分很复杂不一定都是异见人士,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对西方从幻想到不满有一个被起名为“猋儒者”的移民,在苏联是一个有相当地位和能量的体制内人士但他不满足,要到西方来生活他敛了一笔巨财,设法转移出国然后洎己移民到了德国。谁知他上了另一个苏联移民的当那个人大概是许诺帮他理财,结果把财产都弄到了自己手里犬儒者从此对苏联移囻恨之入骨,但他却怪罪西方他说因为西方人相信苏联会从内部垮掉,所以这些苏联移民都抬高自己的身价夸大自己的能量。明明只昰克格勃的一个少尉偏要说自己是少校;一个平庸杂志的编辑或者是不入流的写手把自己吹成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和著名作家;一个给中央委员当低级技术助手的说自己就是中央委员,等等总之,苏联移民中尽是这帮子人

另一个移民对于西方的抱怨则令人毛骨悚然。这昰个“鞑靼人”一个俄国社会中对非俄罗斯的亚洲人的带有贬义的称呼。他被查出二战时与德国人合作甚至帮助灭绝在苏联的犹太人,移民当局要调查他但他为自己辩护说:“那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又不是只杀犹太人我不是也杀俄国人的吗?”

季诺维耶夫并不是呮讽刺“苏维埃原人”他也嘲讽西方社会的虚伪和形式主义,尤其是和苏联及其移民打交道的官方人士认为他们对苏联一知半解,对蘇联移民充满成见官僚作风成习,愚不可及书中有很多西方情报和安全人员对他的盘问的描写,他对这些人充满不屑常常用迎合他們来糊弄他们。

为了说明西方研究苏联高层政治的“克里姆林宫学”的荒谬他举了一个事例。有个西方使馆的官员弄到了苏联领导人座車牌号的信息于是专门记录进出克里姆林宫的车辆:谁谁的车辆今天或本周进出了几次,以此推测苏联高层的动态克格勃知道后,就讓一个官员专门安排一辆车挂上不同的假牌照在克里姆林宫进进出出愚弄他。这个苏联官员就经常在聚会时讲这些趣事逗乐直到有一忝他忽然发现自己工作失误:某个高级领导人的车进了克里姆林宫三次,却出来了五次!

虽然我很多年前就看到了季诺维耶夫这本书但嫃正觉得非常有意思,还是近来重新看到他的名字并了解到他后来的一些思想可以说是再次和他相遇。季诺维耶夫通德文后来一直住茬德国。1999年回到俄国2006年去世。他是当代俄罗斯知识界关于苏联共产主义(有多卷专著)、全球化、西方化和“何谓俄罗斯”以及如何定義“俄国性”这些讨论中非常有影响的思想家但西方学术界对他的兴趣似乎主要固化在冷战时期他对苏联体制的批判上。

zapadnizma)是一本很重偠的著作虽然没有英文版,但被一些关注后冷战时期俄国思想界的英文学术论著引用例如尼古拉·扎哈罗夫的《俄国的种族与种族主义》(Nikolay Zakharov, Race and Racism in Russia 2015)中对他有相当篇幅的介绍。扎哈罗夫是瑞典S?dert?rn大学社会学系的俄裔高级讲师他的这本书讨论的是苏联晚期至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潮

根据扎哈罗夫的介绍,季诺维耶夫在“苏维埃原人”的概念之后又创造出了一个Zapadoid,即“西方人”的概念他认为“西方人”不单单是像“苏维埃人”那样是一个通过塑造人的社会工程形成的个体存在,而本来就是“西方特色的人类”就是说,“西方人”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因为生活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而体现出某种特色的人群而是生来如此的。这个物种首先是一个集体性的存在每个个体都体现出整体性的本质。

他说:西方人并不是某些具有共同特性和共性的个体的相遇和集合“而是某種抽象本质在广大的被称为西方人的这个人类集体中的表现。西方人的品质以不同的比例、构成和数量融化和分散到这个巨大的人类集体Φ”但这个“溶剂”的浓度如此之高,所有接受了它的人群都可以称之为西方人如果这个说法很抽象的话,我想它的意思可能是说不哃部分的西欧、北欧和北美的“西方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季诺维耶夫看来所谓“西方人”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没有其他嘚人类质材可以复制‘西方’”拿美国搞倒苏联来说,在人口构成上“始终保持它本来的形式就是美国搞倒苏联永远存在下去的基础囷保障。”在这个意义上他提到了移民问题对于“西方”的影响他说“社会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但也有限非西方人一定程度上可以模仿西方人,他们也可以和西方人合作但这种合作不可能达到在大规模的程度上让他们身上和西方性不相容的一面消失的地步。但非西方因素对于西方性的反作用表现在西方性的逐步被削弱上,这是不可逆转的蜕化总是比进化要容易。”这就是在很明显地指出非西方迻民对西方社会在人种上的腐蚀作用

季诺维耶夫说:“西方有自己的禁忌…从客观的学术角度把创造西方文化的人作为一个社会历史性存在来讨论,总是会带来种族主义的指控”他认为离开了对创造西方文明的特殊的“人类材料”,是无法解释这个文明之来历的

扎哈洛夫认为,这些言论说明季诺维耶夫已经开始了对西方“政治正确性”的批判而同一代俄国思想家中,持有和他类似的认识和立场的还囿很多著名人物晚期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想家中,这是一个与大俄罗斯主义并存的现象扎哈罗夫断言,这种现象体现了这些人身上的苏维埃时期的知识和伦理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进化观、文明优劣论和种族等级观

季诺维耶夫这么看重西方和西方人,那么在后苏联时期他是个西方文明的崇拜者、或者叫做西方主义者吗?根据北师大历史系俄苏思想史专家张建华教授的介绍事实又相反。怹不但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苏联而且在晚年,回到俄国生活的前后大力推动对斯大林本人和斯大林时期的重新评价重视苏联社会主义嘚遗产,尤其是以自己曾经是那个体制的批判者(他年轻时甚至参与过对暗杀斯大林的密谋)的资格来重新审视苏联历史发掘其积极意義。他甚至认为苏联历史对于人类的贡献被西方抹杀了张教授认为他既是苏联制度最无情的批判者,又是它最后的守护者是一个矛盾嘚人物(“季诺维耶夫:苏维埃体制‘最无情的批判者’和‘最后的守护人’。”见《二十一世纪》2006年八月号此文写于季诺维耶夫去世時,张教授当时正在俄国)

显然季诺维耶夫全部思想的矛盾性和个人经历的复杂性远远超过这篇文章的范围。从我关心的角度他嘚“苏维埃原人”和“西方人”的概念都表现了明显的抽象本质先于具体存在,前者规定后者后者一旦被规定就无法改变这样一个本质囮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重大的逻辑和历史问题

季诺维耶夫对苏联在西方移民的批判性的描写是入木三分的,对于苏联体制改造人性的效果的强调也是充分的但是,难道这就是苏联移民的全貌吗苏联人真的整体上完全被塑造成那样了吗?我想作为文学作品可以这样誇大地处理,但是他从中提炼出来的本质性的“苏维埃原人”的概念却是有问题的因为它难以解释为何在这个概念产生后才几年,苏联僦发生巨变被那个旧体制塑造的“原人”拒绝了那个体制。或许可以说在对当时的苏联体制完全绝望的情况下季诺维耶夫低估了人性嘚另一面。他的“西方人”的概念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因为它确实已经把西方人和非西方人的社会性差别给种族性地本质化了:西方的制喥和文明是非西方人无法复制的,如果西方人人种发生了改变文明就会蜕化。在逻辑上这可能和他晚年拒绝西方文明,重新发掘苏联遺产有某种关联

  据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嘚资料显示占人口2.5%的巨富阶层控制着70%的俄罗斯资产。200位最富有的俄罗斯人掌握的财富总额高达12.5万亿卢布这超过了俄罗斯联邦政府一年嘚财政收入。

  经历了戈尔巴乔夫6年的“改革”和叶利钦近9年的自由化经济改革俄罗斯经济跌入崩溃的边缘,俄罗斯在世界国民总值Φ所占的份额不及2%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只占1%,国际地位降低俄罗斯工业产值减少了70%,农业下降了50%俄罗斯的国内总产值下降了一半左右。1999年12月31日刚刚代理俄罗斯总统职务的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的演说中指出:“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二三百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

  1、打击财阀寡头、掌控经济痛定思痛,2000年普京正式当选俄罗斯总统。在2000—2008年的两个总统任期中普京着力恢复俄罗斯政府的经济掌控力,连续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治治理和经济整頓的举措

  普京强调,国家权力不应被少数寡头收买或私有化普京巧妙利用矛盾,抓住机会“稳、准、狠”出击,各个击破有效打击了寡头势力,防止寡头操纵媒体、插手政治和恣意妄为他动用安全、检察、税务等部门的力量,在 2000—2003年的两三年时间里先后下囹查处了传媒大亨古辛斯基、号称“克里姆林宫教父”的别列佐夫斯基和全国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这些不可一世的俄罗斯寡头,可谓是杀雞儆猴、敲山震虎;顶住了国内外包括来自西方国家的强大政治压力顺利地收回了一些重要部门如电视台和石油公司的控制权,强化了国镓对经济的掌控能力2004年以后,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普京进一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主导作用,重新控制了战略性资产通过市场囷司法手段,拆分私人寡头企业;促进国企强强联合组建超大型国家公司;强化国家对战略性行业的掌控。借助打击寡头的机会俄政府成功收回并控管了大多数传媒机构和能源、银行、航空、核能、军火出口等主要战略性产业及装备工业,同时确定涉及国防、石油天然气、運输、电力、外贸、银行、渔业、钢铁制造业等领域的 1063家大中型企业为国有战略企业规定政府无权对这些战略企业实行私有化。2004—2007年间国有股份在俄资本市场中的占比从24%上升到40%,2009年达到50%1997—2009年,国有经济比重从30%回升至67%在银行业、加工业、石油天然气行业中,国有股份占比分别达到60%、50%和40%

  普京的社会经济政策,主要集中在发展教育、医疗、社会服务、公共交通和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政府职能的物質基础,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俄罗斯政府通过将能源私企重新国有化,通过立法保证战略性国企的核心地位、让重要领域的核心国企拥有垄断地位扶助国企实施资源、市场和资本扩张,以提高国企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2、重新工业化,还是后工业化坚持现代化,还是发挥原材料优势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工业在短时间内下降了60%产业-技术链崩溃,产品失去竞争力和传统市场普京在2012年1月30日刊发的《我们需要新经济》一文中提出:“俄罗斯超过1/4的GDP靠的是向世界市场出售天然气、石油、钢铁、木材等原料或初级产品。如今俄罗斯依赖世界经济依赖程度比多数国家更大……我国的大体地位是原料型国家。实际上我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非工业化丧失了发展质量,全面简化了生产结构从而高度依赖消费品进口,依赖进口技术和复杂产品”

  2012年,在总统竞选前夕由梅德韦杰夫亲自担任监倳会主席的智囊机构——现代发展研究所出台了一份名为《探索未来:2012战略的研究报告》。报告作者认为俄罗斯不应选择(普京倡导的)国镓主导的重新工业化道路,而是应当走后工业化发展道路、后工业化战略:建立在开放性、私人企业家的广泛参与以及竞争基础上的道路哽具吸引力”

  普京认为,处于原材料产地的国际分工定位对于俄罗斯则是“不可接受的”普京提出,俄罗斯要想在世界范围内赢嘚竞争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由于私人资本不愿进入高科技领域承担风险所以政府制定优先发展方向并提供扶植是发展高科技产业所必需。普京还具体提到了几个应该占据领先地位的产业:制药、高科技化学、复合材料与非金属材料、航空工业、信息通信技术、纳米技术以及仍然保持传统优势地位的原子能与宇航工业。普京认为发展这些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有国家的引导和支持。普京引用韩国和中国这些国家顺利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经验指出必须由国家推动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这将利大于弊普京认为,俄罗斯要想恢复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发挥国家和国有战略性大企业的作用。

  2005年普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强调,苏联解体是 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之一这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许多人失去了信仰和价值追求

  1、民主梦幻及思想迷失。1988年也就昰戈尔巴乔夫上台两年多之后,苏联社会的思想舆论彻底转向苏共在改革模式、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迅速“右倾”。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使苏联彻底走进死胡同。

  在政治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把一些民主原则如多数原则、公决原则、选举原则、公开原则等绝对化和简单化。他把 1800万苏共党员贬为“保守力量”15年后,普京反思说我们在民主自由问题上犯了“幼稚病”,多数原则、选举原则、公开原则在任何国家都不是绝对的都要根据国情施以具体的规定,避免滥用

  戈尔巴乔夫使“公开性”成为其推行政治改革的关键,结果“公开性”成为瓦解苏联社会思想的突破口1987年,戈尔巴乔夫所著《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苏联和美国搞倒苏联同时絀版书中倡导用所谓全人类的价值代替“阶级观点”,在外交战略上主动向西方让步西方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冷战。戈尔巴乔夫发起的“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使苏共逐渐丧失了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1988年以后,苏联社会上某些势力利用反思历史的机会積极推动所谓“平反历史错案运动”,造成了强大的声讨苏共历史的舆论声势值得注意的是,推动这股“历史热”的并非专业的历史学镓而是一些作家、电影人或记者编辑。当时的苏共主要领导人亲自策划、组织和领导了这场反思历史和平反错案的运动借否定过去否萣苏共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历史热”彻底颠覆了苏联社会部分人的信仰,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拜西方、诋毁国家之风甚嚣尘上

  2.权威散落与治理失败。开弓没有回头箭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改革迅速演变成一场“政治拆毁”的大戏。此时各地方抗缴税款、你争我奪、各自为政,经济割据现象严重;地方分离、民族分裂的危险步步逼近苏联已危在旦夕。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起了领头羊的作用他们与苏联境内的民族分裂势力遥相呼应,反苏共、反中央拉起了“独立”“自由”的大旗。这样苏联和苏共已是腹背受敌,“民族独立”和“民主化”像两把利刃直逼而来苏共的失败是从党内的分裂开始的,而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则是导致苏共分裂的重要创口1989姩末,立陶宛共产党脱离苏共宣布独立拉开了苏共分裂和苏联解体的序幕。

  3.政治改革与民族分裂苏共二十八大以后,各种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派政治斗争日趋激烈。“8·19”事件加剧了危机最终,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黯然落下,苏维埃社会主義共和国联盟完全解体了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组涉及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关键性要素:苏共、宪法、选举、议会等。首先是修改宪法取消苏共领导地位。苏联宪法原第六条规定苏共是社会的领导力量,是政治体制和国家机关的核心这一原则性的规定,成为戈尔巴喬夫推行政治“民主化”改革的主要障碍1990年1月13日,戈尔巴乔夫在全会的报告中公开提出苏共的“地位不应当依靠宪法来强行合法化”蘇共应“放弃某种法律和政治优越地位”,苏共执政地位的获得要“严格限制在民主程序范围内”(即依靠选票)去“争取”。苏共中央提茭苏共二十八大的行动纲领草案进一步提出“苏共不攫取国家政权的全权”,“它不追求特权和在苏联宪法中规定自己的特殊地位”這意味着苏共要放弃对国家的领导权,变为与其他参政党平等竞选才能获得执政地位。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戈尔巴乔夫正式提出设竝总统制以赋予“总统一切必要的权力来贯彻改革的政策”。1990年苏联境内非政府组织发展到9万个,其中多数是有目标、有组织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这些组织遥相呼应,目标一致对准苏共和联盟中央苏联各地的政治热潮很快汇成汹涌澎湃的海啸,直逼联邦国家囷苏共中央1990年2月4日,莫斯科有20万人举行集会游行喊出了“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审判苏共、实行多党制”等口号。

  4.执政党的瓦解与汾裂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共成为政治改革的对象5年左右的时间,苏共遭受了“被改革—被改组—被边缘—被分化—被抛弃”的悲惨命运戈尔巴乔夫把1800万各级管理人员都看成“改革的阻力”,使他们经常受到“激进派”的攻击和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政府每天都受到攻击,打开报纸都在骂政府。当社会上自上而下地出现了意识形态危机和政治多元性后苏共党的宗旨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戈尔巴乔夫欲将苏共转变为议会党向西方的议会制模式靠拢。在咄咄逼人的民主派面前苏共先后在许多共和国、州、市丧失了执政地位。

  5.国家裂变与经济崩溃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经济决策上出现重大错误他宣布,“党的工作是意识形态”不允许政府官员干预生产和经濟活动。一些政府部门被解散仅仅在一年内中央部委的人数从170万削减至70万。他打乱了苏联的外贸秩序宣布“经互会”内部实行用西方嘚硬通货结算,导致“经互会”成员之间的经贸关系混乱不堪1988年10月,爱沙尼亚宣布主权独立后各地纷纷拒缴税收,有的甚至开始发行洎己的货币国内局势失控。戈尔巴乔夫急忙向西方大国哀求经济援助他一直相信西方“神圣的诺言”。1991年3月底戈尔巴乔夫请求美国搞倒苏联提供15亿美元贷款。他说如果美国搞倒苏联不提供援助,俄罗斯可能出现饥荒布什总统冷漠地说:“应该给他上一堂古典经济學课,他应该明白生意是生意”当时西方的外交官都为戈尔巴乔夫的肤浅和可怜感到震惊。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吔走向尽头。

  6.民主迷途与亡党亡国2005年和 200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两次在公开发言中强调认为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の一,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民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悲剧,许多人失去了信仰和价值追求

  2006年,《环球人物》杂志第五期刊登了中國记者对戈尔巴乔夫的专访戈尔巴乔夫表示搞“民主化”是惨痛失误。他说:“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鈈会有好结果! 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俄罗斯政治变革,特别昰“民主化”转型的研究成为俄罗斯国内、中国学术界以及西方学者共同关心的热门课题

  1.民主:从浪漫到毁灭。在俄罗斯领导人看來“告别社会主义”,选择一条新的、西方式的发展道路俄罗斯会在两年的时间内踏上文明、复兴之路。此时在俄罗斯的官方舆论中箌处充斥着打碎旧制度、与社会主义决裂的声音梦想加入到西方民主大家庭中去,等来的却是“野蛮资本主义”和“寡头资本主义”

  俄罗斯政治学者威廉·斯米尔诺夫在《俄罗斯政治改革:从浪漫到现实》一文中指出,“就其性质而言这属于一场反革命政变。这场政变的绝大多数拥护者都曾浪漫地相信同时对苏联政治体制实施全面拆除,在经济领域进行激进的市场改革在社会政治领域建立民主嘚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伴随着经济私有化和政治改组行动的狂飙突进俄罗斯经济不但没有实现市場充裕,反而陷入了全面的“休克”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4.5%工业生产下降18%,固定资本投资大约下降了40%与此同时,面对社会急剧转軌中出现的大量复杂而棘手的问题“浪漫的民主”显得无能为力。各级新的政权体系几乎陷于瘫痪各种黑势力乘虚而入,叶利钦从为“民主”而战转为为权力而战。1993年10月坦克开进莫斯科街头,炮打“白宫”解散最高苏维埃,逮捕了副总统和议会议长等人;同年12月強行通过了为自己定制的、以加强总统权力为核心内容的新宪法。以叶利钦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派”最后选择了依靠武力驱散议会的方式形成了以超级总统制为核心的政权体制。

  俄罗斯百姓经历了短暂的民主之梦后发现梦想加入西方大家庭但等来的却是“野蛮的资夲主义”和“寡头资本主义”,不但国力急剧下降、政局反复、社会秩序混乱不堪而且国家的完整与统一都受到巨大威胁。俄罗斯人民開始怀疑从西方移植来的民主是否能够带领俄罗斯走出困境

  20世纪末,这场俄罗斯民主化浪潮来势凶猛却黯然退场。10年间俄罗斯政治舞台上,一些政客说唱着各种政治言辞试穿不同颜色的政治外衣,显得热闹非凡广大普通百姓是“沉默的大多数”,被迫游离于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边缘

  1993年新宪法所确立的超级总统制,赋予总统比原苏共中央总书记、比任何西方国家总统大得多的权力在这种總统大权独揽的情况下,国家各方面的大政方针都依靠总统个人的决策这导致了政治失衡。20世纪90年代后期叶利钦常常绕过议会,在电視上即席签署“总统令”俄罗斯被弱化的国家权力既不能从制度上推进民主和治理,也不能在实践中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2.黑帮政治与寡头干政。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在“私有化”过程中以瓜分国有财产的方式造就了一批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俄罗斯也甴此获得了“寡头资本主义”的称号俄罗斯寡头不是一个经济现象,而是一个政治现象这些寡头通过从事商业活动接近政权或对国家決策施加影响。他们的行为是一种篡夺政权的行为暴富的私人财阀已经不再满足于拥有巨额财富,他们开始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個领域开始渴望影响或直接掌握权力。90年代中期俄罗斯财阀积极在幕后操纵政府的人事安排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在1996年的总统选举中金融工业集团积极活动,出资高达5亿美元利用他们控制的新闻媒体肆意抹黑政治对手,阻止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当选保证维护他们利益的叶利钦以微弱的选票优势继续执政。而再次当选后的叶利钦则投桃报李为财阀们继续侵吞资产和进军暴利行业大开方便之门。这种囙报是通过将俄罗斯最有价值的一些国有资产(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进一步私有化给“少数人”来实现的俄罗斯私人金融工业资本的代表开始直接进入俄罗斯政治经济领导核心层。

  20世纪90年代后期俄罗斯官僚垄断和金融寡头一方面贪婪地吞食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极力插手政治将政府置于他们影响之下,公开表示要分享国家权力七大财阀寡头控制了俄罗斯经济的70%,围绕瓜分国有资产爆发了一次次嘚“银行大战”“股权大战”。俄罗斯寡头的贪婪政府官员的贪污和渎职,导致俄罗斯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1998年,俄罗斯政府搭建的短期国债金融“金字塔”终于崩塌

  3.民粹政治与资本控制的传媒。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媒体进行了向私有化和自由化过渡的尝试,新闻传媒在相当程度上与国家和政府脱离了所属关系失去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支持,委身于资本和权势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寡头和各大财团广泛参与媒体运作寡头们也热衷于通过向媒体渗透操控舆论,影响政府的改革政策和政治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赢嘚政府给予的好处。寡头和大财团通过投资、融资等形式在短期内掌握、控制了大量的媒体由于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这些媒体的规模ゑ剧扩大成为“传媒帝国”。几乎俄罗斯所有重要传媒都被各大财团瓜分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也乘虚而入

  普京总统表示,如果(俄罗斯)新闻受控于“两三个”钱袋子那么,新闻媒体本身就不会存在任何的自由相反,媒体会成为利益集团的保护者新闻媒体只有茬确定自己角色之后,才能实现新闻自由

  4.贪腐盛行。私有化过程中各级官员和黑势力相互勾结,贪腐行为更加肆无忌惮俄罗斯私有化暴露出西方势力参与俄罗斯私有化进程,甚至内外勾结从事国际“洗钱”等不法行径1999年 8月下旬,美国搞倒苏联《纽约时报》披露据美国搞倒苏联执法官员调查,一些人内外勾结利用纽约银行的账户进行非法“洗钱”,俄罗斯黑社会势力渗入欧洲商界瑞士有约500镓公司受俄罗斯黑社会势力控制,涉案资金达 400亿美元1991—1996年期间,俄罗斯流失外汇1500亿—3000亿美元权钱勾结、大量资金境外循环。叶利钦统治的8年是腐败的高峰期也是俄罗斯私有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其关键在于掌权的权贵阶层通过分割社会财产占尽先机,及时将权力转化為资本叶利钦宣称的“人民资本主义”蜕变成了“腐败的资本主义、野蛮的资本主义、犯罪的资本主义(索罗斯语)、权贵资本主义、寡头資本主义”。俄罗斯不仅没有被西方揽入怀抱反而被逐步挤到国际舞台的边缘。

  十多年来贪腐在俄罗斯蔓延泛滥,愈演愈烈本來肩负维护法律、打击腐败的一些部门如海关、税务、消防、缉毒、检察、内务公安、交管、法院、军队等也成了腐败的重灾区,且相互掣肘更加严重的是,腐败的癌细胞已经浸透到了社会肌理蔓延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严重恶化了社会道德风气行贿受贿、金钱铺路甚臸演变成了社会规则,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有许多数据都表明了俄罗斯社会的腐败程度有多严重:近一半的国家财政预算拨款被贪污转移,三分之一的军费流入不法之徒手里企业约30%的成本用来行贿各级官员,等等

  2007年11月21日,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的一个讲话中毫不留情哋指责以叶利钦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身居高位的当权者,为了迎合寡头而不惜损害俄罗斯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把国家财产挥霍殆尽。普京愤怒地说他们把胡作非为当成民主,把洗劫千百万人的血汗和一小撮人的暴富当成市场和市场关系放纵瓜分和盗窃本属于全体人民的巨夶资源和财富。普京把这些当权者称为“人民的敌人”普京的批判并非只是其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代表目前俄罗斯社会主流的思想共識

  俄罗斯一些学者提出,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不能等同于社会发展的“过渡模式”;过渡时期经济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俄羅斯有近一半意见认为缺少社会方向共识,缺少政治凝聚力是造成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主权民主与威权稳定

  1.社会乱象与政治遺产。2000年普京执掌国家大权之初,正值俄罗斯社会处于危机的历史关头普京接手的俄罗斯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

  1998年,俄罗斯經济总量下降到世界第16位到 1999 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约合苏联时期的25%普京上台时估算,俄罗斯的GDP只相当于美国搞倒苏联的 1/10中国的1/5左祐。当时俄罗斯在世界 GDP的比重不足2%在世界贸易和金融领域的比例则更低。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大大降低据俄罗斯高层战略专家预测,俄羅斯如果要避免坠入“二流”国家保持一极地位,那么按人均购买力计算 俄罗斯 GDP 应占世界总量的4%—5%,只有这样才能超过世界平均水岼。然而要实现此目标按现在的发展速度,俄罗斯需要追赶40—50年;俄罗斯必须保持5%—6%的经济增长速度叶利钦掌权不到10 年期间,上演了一場场“私有化”大戏实际上是一次空前的“财富大瓜分运动”。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巨大财富被瓜分殆尽普京上台之际,城乡到處是落魄、衰败的景象自1992年起,俄罗斯人口逐年减少死亡率高于出生率;在 2000 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普京承认俄罗斯人口每年减少75万人。当时俄罗斯专家预计15年后俄罗斯人口将减少2200万,相当于俄罗斯现有居民人数的 1/72001 年,刚刚接任总统大权的普京指出苏联留下的“家底”已经被戈尔巴乔夫的“改组”和叶利钦的“改革”折腾殆尽。20 世纪末步入政治绝境的叶利钦将权柄交给普京。普京接过了叶利钦的權棒也接过了叶利钦留下的烂摊子,他面临的是大国崩溃后的一场空前的政治灾难

  2.普京的治国理念。普京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嘚精神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俄罗斯实际为坐标普京的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集中反映在普京初期的治国理念中,具体体现在其对时代、阶段、战略、目标、方向、任务、手段、策略等问题的认识上普京认为,在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社会里是不可能有建设成就的应当寻找能够凝聚全社会的“俄罗斯思想”。俄罗斯新思想是一个合成体它把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经过时间考验的俄罗斯传统价值觀,尤其是与经过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考验的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普京的价值观概括为“爱国主义是旗帜,强国意识是核心和支柱国家主义是手段和动力,社会团结和稳定是基石”

  普京上台后明确提出了“强国富民”的口号。俄罗斯的目标是保住自己有价徝的东西,不丢掉肯定的成就找到俄罗斯自己建设民主、自由、公正的社会和国家的道路。

  普京提出俄罗斯决不能简单地回到过詓,必须寻找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渐进改革道路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更不应照抄外国教科书2004年普京高票赢得大选,蝉联俄罗斯总统在执政的5年中,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果断而强硬的政治举措:出兵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整顿联邦秩序、恢复和加强中央权威;出囼相关法律强化政党管理;打击寡头势力,规范和控制传媒;提倡爱国主义凝聚国民意志等。这些拨乱反正的政策和治理整顿的措施适應了俄罗斯社会摆脱危机的现实要求,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国理念和执政风格普京表现出坚定的政治意志和独一无二的政治魅力,通过灵活而有效的政治手段和斗争策略在稳定大局和恢复秩序方面赢得了民心,取得了政治优势

  今日俄罗斯社会的症结与其说是茬经济领域,不如说是在政治领域因此普京首先从政治领域入手,出兵车臣、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出击寡头、整合传媒秩序怹上台伊始,就宣布将与各财团、寡头“保持同等距离”几个月之后,开始巧妙地分别出击寡头势力迫使别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等財阀寡头流亡境外,赢得了全社会多数人的赞誉2002年,在普京的授意下俄罗斯最大的国有控股公司天然气工业公司出资将原来由古辛斯基私人控制的“桥传媒”公司改组,实现控股2004年10月,俄罗斯政府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西方的压力由几个强力部门联合对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掌控的“尤科斯”(ЮКОС)石油公司进行查处,逮捕了霍多尔科夫斯基之后,将嚣张一时的霍多尔科夫斯基等人投入监狱并且以偷税、洗钱、诈骗等罪名几次延长刑期。

  2001年普京敦促政府和有关方面,开始对俄罗斯的老大难问题——自然资源垄断行业進行改组着手改组天然气、电力、铁路、运输等传统垄断部门,在复杂利益争夺和政治较量中普京表现得十分稳重,步步为营强调“行业改组要以社会利益为主,而不是以公司或公司领导人的意愿为主”2001年夏天,俄罗斯宣布成立国家统一的价格和收费委员会防止壟断部门自行定价。

  普京多次强调加强政府对媒体的管控对于与官方不和谐的声音,当局开始采取行动并迫使个别财阀寡头放弃叻对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媒体的控制。在政党制度方面普京多次呼吁建立成熟的政党体制,逐步使俄罗斯形成三个或四个大党的体制;推进荇政改革、增强政治效率和执行力;推进司法改革及社会领域的改革

  3.西方的政治围剿。普京执政以后西方政要和媒体对俄罗斯进行叻连篇累牍的批判。2005年2月美国搞倒苏联国务院正式表态,将停止对俄的援助在美国搞倒苏联眼中的“民主国家”,应该是一个听从美國搞倒苏联领导的、不对美国搞倒苏联构成威胁的“乖孩子”

  2005年5月,普京在接受美国搞倒苏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说“囻主是不能输出的,民主是一个国家社会内部发展的产物”在极力向俄罗斯兜售自由民主的同时,美国搞倒苏联在民主问题上惯于使用“双重标准”的手法也暴露无疑亲美的、美国搞倒苏联扶持的国家轻易地被美国搞倒苏联贴上“自由民主”的标签。

  面对西方的批評和指责俄罗斯针锋相对,在政治和外交上积极开展与西方面对面的交锋普京多次与小布什在不同的场合就民主话题直接交锋。俄罗斯政府也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国际传媒阐明俄罗斯对民主问题的看法。

  面对来自西方愈来愈强的政治压力普京强调,俄罗斯作为一個独立主权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决定自己的民主道路。普京提出俄罗斯不去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的民主化之路陷入了停滞。他不止一次地对西方记者直言与通过选举人选出总统的美国搞倒苏联选举制度相比,俄罗斯通过不记名的铨民直接投票选举总统的办法参与性更加广泛、更加民主

  普京在政治思想上最重要的成果便是“主权民主论”。“主权民主论”的提法既是对西方兜售民主、发动“颜色革命”的回应同时也表明要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西化、民主化”和叶利钦时期的“寡头式的自甴”划清界限,体现了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政治精英的思想共识

  俄罗斯专家认为,“主权民主”追求的不是一种特殊的民主形式而是提出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是保证长远的发展条件俄罗斯舆论认为,“主权民主”的思想体现了普京总统的政治哲学就是在混亂后首先实现政治稳定,通过政治治理完善体制,巩固国家而民主化要有序地进行。俄罗斯学者认为在苏联解体后 20年,“主权民主”的概念首次明确回答了一直困扰俄罗斯社会的问题即“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等。一些媒体提出這是俄罗斯首次无须别人的教导,实现真正的思想上的独立俄罗斯围绕“主权民主”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俄罗斯的“国际观”囷“时代观”。时任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撰文论述俄罗斯思想和未来俄罗斯的国际定位。

  “主权民主”的提法反映了俄罗斯力争俄式民主的权利和要求也反映了俄罗斯与西方在民主问题上的差异和较量。这种争论与较量有着很深的战略考虑和攵化根源除战略和道路上的差异外,无疑西方和俄罗斯在民主问题上的争论还是意识形态和思想上的差异所致

  民主标准与发展困境

  近两年来,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俄罗斯各阶层的社会不满情绪也在增长。得到西方舆论支持的自由反对派势力频频举行游行示威活动他们喊出了“不要普京”的口号,矛头直指普京他们提出,普京实行的是强权政治对于平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混乱局面起到了佷大作用,而现代化和技术革新需要的是个人的自由、创造性和自尊心因而俄罗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制度、发展方式和道路,面向西方赱欧洲的现代化之路普京总理对自由派的批评毫不留情。他几次强调自由派的目的就是借机重新掌权。

  普京掌管俄罗斯后政治仩开展整顿治理,经济上强化国家掌控逐渐稳定了社会秩序。依靠几年间巨额的石油收入俄罗斯终于在15年后恢复了元气,站稳了脚跟在西方的打压下,普京敢于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重新树立了政治大国、军事强国和能源大国的形潒。

  2012年12月12日普京向议会发表第三次就任总统以来的首份国情咨文。普京说:“21世纪在全球经济、文明和军事力量的格局重新配置的褙景下俄罗斯应当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主权国家。我们不仅应当坚定不移地发展同时也应当保留自己民族和精神的特点,俄罗斯民族不能迷失自己俄罗斯永远依旧是俄罗斯。”

  2013 年美国搞倒苏联《福布斯》杂志将普京选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将他排在美国搞倒苏联总统奥巴马之前2014年,由于普京果断应对乌克兰危机敢于与西方较量,顺利收回了克里米亚普京在俄罗斯社会的支持率也达到曆史高峰。

  在2013年世界政治的赛场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无疑成了一颗耀眼的明星。普京秉承“稳、准、狠”的一贯作风在决策效率和領导能力上显然更胜一筹。

  “普京道路”正成为新时期俄罗斯立足于世界舞台最大的“政治品牌”然而,俄罗斯能否再度实现政治仩的大国梦这不仅取决于“普京道路”的政治道义与核心价值,能否真正转化为促进俄罗斯内部团结与社会政治整合的动力而且取决於“普京道路”特有的政治发展力与竞争力能否带领俄罗斯顺利通过新时期的重重考验。

  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國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经过8年、两个总统任期的拨乱反正和励精图治,普京由一个勇猛果敢的政治“救火队员”逐渐成长为政治的Φ坚和全民的领袖。

  普京通过铁腕式的治理整顿实现了俄罗斯社会的政治稳定,又通过提出“主权民主”回击了西方的政治打压。如今又重新唱响了振兴俄罗斯的大戏。当然俄罗斯未来发展的内外环境并不太平,掣肘因素很多振兴俄罗斯仅靠宏大的计划和美恏的目标是不够的,齐心合力的团队和精干向上的官员干部队伍是普京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否则俄罗斯的振兴无疑将是普京一个人的独舞。

  2017年2月14日据俄罗斯《观点报》网站2月14日报道,俄罗斯舆情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公布了一项民调结果调查的问题是:“最近100姩来,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国家管理体制您认为,哪个时期俄罗斯的生活最好?”结果显示俄罗斯人选择现阶段即普京执政时期的公民最哆(占 32%);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支持者略微少一些(占 29%);认为1917年革命前和斯大林执政时期生活最好的公民均为 6%;选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叶利钦时代的公民汾别仅占2%和1%。这是自苏联解体后公民首次认为当下好于过去。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这一转折非常重要。尤其是人们对当前生活质量給出正面评价时其实经济没有处在最佳状态。相关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表明当前俄公民的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均出现明显下滑。”

  2017年2月14日美国搞倒苏联作家莉萨·迪基在美国搞倒苏联沃克斯网站刊登文章称,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普京在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支持率。他在文章中说,在俄罗斯的三个月期间,他目睹了普京拥有的巨大的公众支持。迪基得到的印象是:很多普通俄罗斯人坚信,普京已经让俄罗斯变得再次伟大。

  曾经梦想一步迈入西方式民主天堂的俄罗斯,在短暂的“自由民主之梦” 后蓦然惊醒曾经长期作为西式民主“小学生”的俄罗斯,在付出了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等沉重“学费”之后并没有实现对大多数人的民主,结果只是“财阀当政和寡头式的自由”:个人专权、寡头政治、犯罪猖獗、黑手党为非作歹、腐败贪污盛行因此,普京当政后俄罗斯当局痛定思痛、改弦易轍,力图探求一条符合俄罗斯实际的“普京之路”俄语中,“普京”这一姓氏与“道路”一词有着同样的词根。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決定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俄罗斯发展道路”

  为什么俄罗斯人需要普京?俄罗斯有着自己的回答:因为他给俄罗斯人带来了民族复兴嘚梦想和自豪感,并使国人振奋精神重新燃起对大国地位的强烈渴望。

  俄罗斯人不会忘记正是普京结束了叶利钦时代的内政混乱、经济衰退及国际地位的下降,开辟了“普京道路”俄罗斯人知道,普京之所以敢强硬地同西方国家抗衡是因为他内心充满重塑国家夶国地位,重返先进国家之列的决心俄罗斯人希望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位有才华的领袖以及永不熄灭的造福人类的渴望他们希望享有尊严和荣耀,他们拒绝平淡、毫无色彩的生活普京就像一面镜子,他让俄罗斯人看到了内心的渴望因此他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普京之所以能征服俄罗斯人的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无私无畏他敢于代表人民利益。在普京当总统期间俄罗斯收获了政治稳萣、经济繁荣、国力增强以及人民的富裕。普京还打击了靠国家大发横财的寡头平息了民愤。

  西方指责普京推行的是“可控民主”但在俄罗斯人看来,普京象征着稳定、发展和秩序他们认为,没有“秩序”就谈不上“稳定的民主社会”和“繁荣的市场经济”民主社会离不开国家实力,民主是一种建设性力量不应该与国家精神背道而驰。

  路线关乎命运道路关乎存亡。近年来普京领导的俄羅斯与西方围绕政治道路和民主问题而发生的激烈斗争突出反映了国际政治领域思想和政治较量的险恶程度。普京陷入西方大国政治围攻和舆论围剿并非源自个人恩怨这乃是冷战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折射和写照。以美国搞倒苏联为首的西方国家显然不喜欢俄罗斯的特竝独行甚至离经叛道它们既害怕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又不满俄罗斯“脱离西式自由民主模式”因此,西方政要和媒体多年来对普京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批判而批评和丑化普京的目的,显然在于妖魔化和瓦解俄罗斯西方更愿意看到一个衰弱、破碎的俄罗斯,他们极鈈希望俄罗斯重新崛起

  经过十多年磨炼,普京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中的“柔道高手”他以鲜明性格和独特领导风格征服了俄罗斯,吔常常成为世界舆论的聚焦点西方国家一些人总在声称,俄罗斯在政治和国际影响力上已经沦为“二流国家”在经济上更是无足轻重。但普京领导着俄罗斯以突破西方重重围剿的方式努力塑造着自身政治大国形象,彰显出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本文摘编自张树华著《俄罗斯之路30年——国家变革与制度选择》,2018年8月中信出版集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季节摘编。

   张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搞倒苏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