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学校学习化学有关消息

07-2407-3007-2807-2607-2507-23&|&&|&&|&&|&&|&&|&&|&&|&
& 地址:实验楼二层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是太原科技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学院位于太原市晋祠路二段264号。学院教学与生活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13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5人,讲师66人。学院设有化学工程系、生物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等13个专科专业。在校生4100多人,形成了以化学工程和机电工程为特色的专业学科群。学院主要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和三年制专科生。
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坚持以“科学化管理,特色化教学”的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积极实施“订单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学院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宗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就业工作负责人:来卫刚
联系电话: 8114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物理、物理化学、化工计算、工程热力学、化工原理、流体力学、粉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设计、测控技能和工程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对化工单元设备及成套装备的优化设计、创新改造和新型化工装置技术开发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化学、物理、物理化学、化工计算、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粉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化工装置设计、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化工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到机械、化工、冶金、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工矿企业、高等院校、合资企业、贸易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究、教学、管理、贸易、经营与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掌握化工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试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就业领域涉及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工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分析、化学反应器、化学产品生产技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化工、石油、轻工、医药、材料、能源、环保等领域,从事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工业分析与检验的操作与技术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分析、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实验室管理。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化工、石油、轻工、冶金、地质、矿产、建材、环保等行业,从事原材料、化学品、工业半成品及成品的检验和技术管理工作。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运行与维护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电机及电力拖动、液压与气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工厂供电、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技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行业,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与检测工作。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精细化学品(染料、农药、表面活性剂、助剂、香料、感光材料等)的研制、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表面活性剂及应用技术、助剂添加剂应用技术、精细有机合成原理与工艺、化工企业管理。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精细化工及相关行业,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有机化工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有机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化工过程及设备、化学反应器、有机化工产品生产技术、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有机化工产品生产单位,从事有机化工的生产、开发和管理工作。
生物化工工艺(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化工技术及其工业化的理论、工艺技术、工程设计和基本技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生化反应工程、生物化工工艺学、生物分离技术、发酵工艺及设备、酶工程、生物技术制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用于生物化工制品、生物制药、轻工、酿制企业和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工业生产过程检测和电气自动化系统性能分析、设计、调试和安装维护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自动装置安装与维护、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石油、化工、轻工、医药、纺织、冶金、航天、电气等行业从事工业生产过程中在线仪表、自动化装置及附属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保养、检修、故障处理等工作。
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工机械加工制造必需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精通化工机械设备和化工通用机械零件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具有较强的化工机械制造、使用、安装和维修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化工制图、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金属材料及工艺学、化工容器及设备、化工机器、化工机械安装修理、化工腐蚀与防护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面向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石油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农药等行业工作。
化学制药技术(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药物中间体、药物化学合成、生物合成或环境生化处理、菌种培育、工业发酵等生产、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制药过程原理与设备、化学制药工艺与反应器、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医药行业、药物研究机构或其他工业部门,从事药物生产和管理工作。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选煤、焦化、煤气化等煤炭深加工企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煤化学、化工原理、化工机械、选煤概论、炼焦工艺学、化产回收、煤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概论、电子学、化工制图、选煤机械、企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担任选煤、炼焦、化产回收、煤炭气化等工艺操作及技术业务管理工作。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安全技术与施工、安全监察与管理、环境监督与管理、安全设计与生产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化工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化学实验技术、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化工设备概论、安全学原理、职业卫生概论、安全生产法律、环境保护法律、安全管理、事故应急管理、安全评价基础、环境评价基础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后可在化工企业、机械行业、安全管理与评价部门、环境监测与评价部门从事安全技术与施工、安全监察与管理、环境监督与管理、安全设 计与生产、安全教育等工作。
计算机信息与管理(专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并辅之以管理、化工、生物制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网页制作、图形图象处理、JAVA高级编程、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统一建模语言UML、信息资源管理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面向计算机公司、网络公司、化工、医药、IT等行业从事计算机软件与信息管理工作,也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
市场开发与营销(专科)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市场信息竞争环境和我国加入WTO后对人才的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管理、经济、营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分析、开拓市场的技术和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市场开发,胜任工商企业市场营销与管理工作或公共服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中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营销心理学、市场营销策划、经济法基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谈判、市场调研与预测、管理学、公共关系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各类企业从事企业的策划、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市场的开拓、物流管理、国内外贸易谈判、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处理、生产管理,也可以在国家机关从事日常事务的管理。
您是本站第
版权所有 太原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东北电力大学
7月21日上午,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吉林省院士工作站揭牌暨可再生与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仪式在我校思成会议厅举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金红光院士,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主任刘闯,原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少华;学校校长蔡国伟,副校长王建国,党委常委、科技产业处处长严干贵等领导参加了仪式。吉林市科技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唐东北电力试验研究...
地址: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 & 邮编:132012 & 电话:86-432- & 吉ICP备号 版权所有(C)2013 东北电力大学&& 技术支持: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发展简史_九郎_新浪博客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发展简史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简史
(1958年5月—2002年5月)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于1958年,是化工部所属院校之一。历经40多年的发展,先后经过了由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工人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淮海工学院的历史演革和由矿区到市区的迁移过程。至2002年在校生5000多人。2002年8月并入淮海工学院。
锦屏磷矿技术学校阶段
(1958年5月—1959年6月)
1958年5月29日化工部人事局函商连云港市锦屏磷矿:拟在该矿建立矿属学校一所,以培养初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6月4日锦屏磷矿即函复。6月中旬,化工部批准同意在锦屏磷矿建立归磷矿直接领导的技术学校(名“锦屏磷矿技术学校”),校舍暂定锦屏磷矿蚂蝗涧将军崖下。
1958年8月,学校招收第一批初中毕业生150多人,加之荆襄、开阳磷矿等送来培训的技工三个班,共394人。
此后,化工部拨款30万元建校,选址磷矿工人村南边,经师生们共同努力,建成一所四合院式的平房作教室,一座可容800-900人的饭厅兼礼堂和两幢学生宿舍。1959年3月,学校由蚂蝗涧迁入工人村南新址。
锦屏矿业学校阶段
(1959年6月-1963年12月)
1959年6月,化工部人事局决定,将“锦屏磷矿技术学校”更名“锦屏矿业学校”,仍由磷矿党委代管。
1960年3月,化工部就学校发展等问题专门批复:锦屏矿业学校今后逐年招生数按300人考虑,学制3年(1962年6月改学制为4年),规模为900人。此外,可另招初中毕业生,举办五年一贯制专科。
在师资建设上,化工部与其他部委联系,分别从冶金、煤炭等部委属院校分配20多名本科毕业生来校任教,并从本校学生中,选送11名二年级学生到冶金工业部所属5所院校的师资班代培,解决专业教学需要。
1962年,在党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学校随着不少企业的下马和不少学校的停办。但由于锦屏矿业学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学校保持了不间断发展。
化学工业部锦屏矿业学校阶段
(1963年12月—1970年12月)
1963年10月20日,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梁膺庸莅临学校视察。12月19日化工部决定,改“锦屏矿业学校”为“化工部锦屏矿业学校”,除教学计划、基本建设计划和主要领导由化工部管理外,日常工作仍由磷矿组织领导。学校党的组织由锦屏磷矿党委批准为党总支,其他学校机构也作相应调整。在这一时期,学校在教学上提出了进一步贯彻“少而精”、“学到手”的原则,加强“三基本”,提倡“五认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1964年,为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学校成立政治辅导班,为学生班级配备政治辅导员。之后,学校还成立了文工团。10月,召开共青团锦屏矿业学校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团委会。
1965年经化工部同意,改化工原料开采、矿山机电专业为半工半读。
1965年底,学校在校生达466人,教职工157人(其中教师58人),校园占地面积60亩,图书馆藏书25563册。
曲折发展阶段
(1966年6月—1975年7月)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6月10日,学校出现了第一张大字报;7月6日,连云港市委派驻一个8人工作组。8月,工作组撤离,学校成立“文化大革命文员会筹备委员会“。8月下旬开始,校内相继成立一个个群众组织,校园内陷入无政府状态,教学设备、图书馆资料无人管理。
1969年9月,连云港市两派开始实现大联合。10月20日学校成立了化工部锦屏矿业学校革命委员会。
196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化工部锦屏矿业学校下放江苏省。
1970年8月,江苏省革委会决定,锦屏矿业学校下放于连云港市。
1970年12月,连云港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改“锦屏矿业学校”为“连云港市锦屏机械厂”,原学校资产全部移交工厂使用。
1972年,连云港市机电工业局将集体性质的海州区轴承厂与锦屏机械厂合并,成立连云港市轴承厂,学校为轴承厂所占用。
化学矿山工人大学阶段
(1975年10月-1980年5月)
1975年,石油化学工业部致函江苏省委员会,要求恢复连云港市锦屏矿校,并改为矿山工人大学。7月25日,江苏省革委会同意石化部意见。石化部遂指示由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负责筹建化学矿山工人大学。
1975年9月16日,连云港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请示市委,将连云港轴承厂迁出。10月7日,石油化学工业部下达关于成立化学化学矿山工人大学的通知,学校实行石化部与连云港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开办地质、采矿、选矿、机电4个专业,学制暂定二年,每年招生330人。
1976年,中共连云港市委决定,组成中共化学矿山工人大学委员会。
1月3日,石油化学工业部化学矿山局决定,委托学校举办地质、财会、统计3个短训班,分别从各省化工地质队和国家地质总局等单位推荐215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进行5至10个月短期培训。
1977年3月,石油化工部决定地质勘探、采矿、机电专业在化学矿山系统招生121人,学制二年,学生结业后原则上回原单位工作;同时,与山东石油化工厅联合举办为期2个月的选矿短训班,招收学员58名。
1977年12月,为了解决校园宿舍的不足,经连云港市革委会计划委员会批准,学校征用锦屏公社桃花大队土地9.15亩作为新建3000平方米共4栋家属宿舍用地。
1978年7月,石油化工部化学矿山局通知,学校设选矿、电气、矿机、地质4个专业,学制三年。学员由河北涿县规划设计院和连云港化学矿山设计研究院选送。招生时按照1978年大专院校招生基本要求进行文化考核,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这批学生后来被确认为大专学历。
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化学矿山局政治部、化工部干部部先后从相关企业抽调人员和分配大学毕业生到校任教。与此同时,学校开始职称评定,1979年底,首批32位教师被定为讲师,3人被定为工程师。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由于原来对“工人大学”的学历层次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命运问题引起关注。于是,化学矿山局同意改学校为普通高校,并上报石油化工部教革组。
1979年石油化工部恢复教育司建制后,表示原则同意“工人大学”改为大学,认为为了有利引进师资和学校发展,应将学校迁出锦屏。
1979年秋,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考察组来校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多方考察后,表示原则上可以考虑将学校改为普通高等学校。
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阶段
(1980年5月—1992年4月)
1980年5月,教育部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建立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设矿山地质、采矿、选矿、矿山机械、矿山电气化专业,学制3年,规模900人。实行双重领导,以化学工业部为主。建校基础是化学矿山工人大学。5月20日-6月10日,《连云港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先后报道了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成立的消息。同时,教育部同意学校从1980年起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当年面向全国招收大专生150人。
1980年9月6日,化工部批复,同意在新浦区建校。12月,连云港市建委同意学校在新浦农场龙河大队建设,后经江苏省建委批准,征用龙河大队通灌路以东土地180.39亩及通灌路以西土地10亩。
1980年9月17日,学校在锦屏公社电影院举行首届大专新生开学典礼。连云港市4套领导班子出席了会议,连云港市委书记叶志俊在大会上讲话。
1981年1月,中共连云港市委批复,同意建立“中共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委员会”,并任命相关人员担任党委成员。
1981年3月,学校召开团员大会选举了首届团委会。
1981年7月,化工部教育司和矿山局邀请中国矿业学院、南京化工学院、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连云港市计委、建委、建筑设计院等单位40余位专家来校审查校园扩建初期设计。
1982年1月,化工部批准了扩初设计,随后在新校址开始基建施工。
1983年7月15日,学校举行首届145名学生毕业典礼
1983年11月—1984年3月,化工部教育局决定对学校各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经考察和研究后,由化学工业部决定任命新的领导班子成员。
1984年11月,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新址首期工程——教学大楼、食堂、学生宿舍共12000平方米验收合格,交付使用。与此同时,经化工部批复同意,在锦屏旧校址开办矿专附属中等技术学校。
1984年冬至1985年春,大部分教职工迁至新浦新居过春节。
1985年5月14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印发。规划逐步增设测量、机电、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及应用、企业经济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等6个专业,设想开设本科专业,“七五”末把学校办成以专科为主,本、专科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学科的化学矿业高等学校。
1985年《连云港矿专学报》创办。
1985年全市首个民间文学社团淘金文学社成立,文学社创办的《淘金文学》创刊。
1986年1月,化工部教育司同意学校争取新址东侧近百亩土地留作发展用地,并要求在新专业未确定前,先将图书馆、学生宿舍共6500平方米列入学校基建计划。
1986年初,实习工厂和南北实验楼竣工,一切实践教学安排就绪。同年,学校图书馆和5#学生宿舍楼破土动工。
1986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出版会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987年5月,学校召开首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党委和纪委。
1987年6月,学校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和二届工代会。
在这一时期,学校相继成立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工资改革领导小组,1987年6月1日,经化工部职改办批准,获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权。
1988年3月,澳大利亚Riborg(瑞伯格)女士应聘到学校任教,成为学校首位外聘外籍专家。
1988年10月5日至8日,江苏省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协作组首次会议在学校召开。
1989年8月,学校制定“八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学校建成一所具有一定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与科研水平的,以矿业类专业为重点,矿山与通用专业相结合的高等工业专科学校。
1989年底,学校在校生达900人,实习初期确定的一级规模。建成31个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体育场地及设施、教学条件等有了较大改善。
1991年3月6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冒瑞林在连云港市副市长程智培陪同下来校视察。
1991年5月,学校通过化工部组织的金工教学评估。
1991年9月,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先后成立了连云港矿专塑料包装印刷厂、连云港市东堡宝石公司等多家实体。
1991年12月,学校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从1992年恢复中专招生,先招“化工矿产品深加工”“机电工程”专业,以后逐步增加。
连云港化工专科学校阶段
(1992年4月—2002年8月)
1992年4月1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4月14日,学校改革办公室成立。5月7日至9日,学校召开党委换届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委员会和第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
1992年9月,学校党委决定,对现有学科和专业进行调整,撤销采选系、地质系,成立矿业工程系,设采矿工程、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专业;保留机电系;成立化工系,设化工工艺、化工机械与设备、精细化工专业;筹建经贸系,设财会审计、外贸经济、市场营销专业。
1993年秋,学校举行建校35年庆典活动,学校历任领导和历届校友400多人聚集一堂,化工部、省、市领导等参加了庆典活动。
1993年底,增设“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材料应用工程”(建筑工程材料及制品)、“投资经济”、“暖通与给排水”、“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外贸英语”、“公关文秘”、“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大部分专业实现当年招生。
1993年11月,化工部同意学校举办夜大学。
1993年12月26日,经化工部和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校报《连云港化工高专》创刊。
1994年,学校先后通过了化工部、江苏省组织的电工、电子实验评估、体育教学评估及财务、档案、后勤等各方面评估。
1994年学校在校生突破1500人规模。
1995年1月15日至18日,化工部人教司郝长江副司长来校视察,并就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发展等问题与连云港市徐昆荣副市长进行了磋商。2月24日,副市长周游、任致远率市建委、规划局、土地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学校征用图书馆南侧土地进行现场办公,表示支持学校征地建设风雨操场。
1995年5月12日至13日,学校召开党委换届第三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和纪委。
1996年3月31日,江苏省省长助理王珉来校视察工作。7月,学校8名毕业生志愿支援边疆建设,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作了报道。
1996年8月4日,江苏省教委主任王湛视察学校。
1996年10月22日,学校被评为首批省级园林式单位。
1996年12月15日至17日,江苏省教委校风建设检查团来校检查验收,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成为校风建设达标单位。
1997年7月15日,江苏省第六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在连云港召开,学校被评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
1997年底,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发展到3600多人,成人教育规模达500多人。
1998年6月12日至15日,学校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对教学工作的全面检查评估。
1998年5月10日至12日,受教育部高教局委托,高等工程专科产学结合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实地考察专家组对学校申报的“化工设备与机械技术应用”“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建筑施工与管理”3个教改试点专业进行考察。6月29日,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工程专科产学教学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所申报的3个专业被确定为试点专业。
1998年3月,在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中,化学工业部撤销,学校交由江苏省教委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1998年,学校先后与南京工业大学、淮海工学院联合办学,开始本科层次教育,培养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人才;并先后月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连云港化工高专学报》公开出版。
1998年秋,学校举行建校40年庆典活动,学校历任领导、历届校友,省、市领导等参加了庆典活动。
1999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
2000年,学校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经验作为江苏省高校代表参加了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举办的“全国青年学习邓小平理论经验交流会”;《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化学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和大学物理实验室先后通过省教育厅基础课实验室评估。
2001年2月,学校二届教代会七次会议召开。
2001年3月,学校申报迎评、筹备并校工作全面启动。
2001年7月,学校召开动员会,布置落实全员参与迎评并校工作。
2001年9月,《连云港化工高专》校报出版专号,介绍化工高专和淮海工学院概况以及两校专业设置情况。
2002年3月8日,国家教育部下达教发函[2002]40号文通知,根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的有关精神,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议结果,同意将学校并入淮海工学院,并撤销其建制。
2002年8月19日,江苏省委组织部到校宣布合并事宜和新一届淮海工学院领导班子,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并入淮海工学院,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25,023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