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思考哲学问题,我觉得世界只世界是一个梦梦,这样想对不对?

我是二十岁男生,我觉得世界是一个梦,死了之后就想梦醒了,去另一个世界了。这么想对不对?_百度知道
我是二十岁男生,我觉得世界是一个梦,死了之后就想梦醒了,去另一个世界了。这么想对不对?
我有更好的答案
那可不是梦!人生好比是一种进阶,自然给出了挑战的任务,活过做好任务,才是人生的完美。
采纳率:32%
我还感觉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魔法水晶球,外面有一个魔法师在默默的看着我们。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所理解的生活|我认同韩寒的这9个观点,你呢? - 简书
我所理解的生活|我认同韩寒的这9个观点,你呢?
文|公子逸
阅读,没有早晚,只要享受了,便是一场盛宴……
他的清醒,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远”。远离人群,就不大受到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而众人对于韩寒最大的保护,恐怕便是,从韩寒那里,逐渐学会一种最为珍贵的品质,那就是独立思考。
——路金波
新概念,韩寒,我曾经的中学时代。我喜欢读韩寒的文字,尤其是散文。因为你能从中读到一种叫做真实的力量。他的文字,从来不够温暖,也不够花哨,但是,却总是以一种最尖锐的状态,直击你的心灵,让你更深度地理解人生,反思自己。《我所理解的生活》是13年出版的。那时候的我正好在家待产,没有第一时间买来看。上周从网上看到,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这几日,一直在静静地看。很多观点,直击心灵,于是一边勾划,一边反思自己。今天读完之后,发现一整本书都被我划的惨不忍睹。但是,值得!因为清晰地知道,这本书里有九个地方,会指导我以后的人生。1 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我知道,隐忍是一种美德。那些能够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共度一生的人,何其伟大。但是,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路人。我没有很大的野心,也没有很大的报负,我只希望自己的一生: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如果,我想要的仅仅是这样的生活,为什么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呢?就如同韩寒所说:我相信以诚相待,也相信倒霉自认。如果我选择的是我喜欢的事,我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成功了,是我的幸运,不成功,那我自认倒霉。至少这件事,我努力过,我尝试过,我没有遗憾。我总觉得把一件事干砸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尝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为了得到我想要的生活,我愿意奋力一搏。因为,我所理解的最好的生活便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2 我不讨好任何人这里的讨好,不是生活中琐碎的讨好,是对自己真实度的坚持。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我们完全不需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改变自己。因为这世界上,不认同我们的人太多了,我们完全讨好不过来啊。哪怕对你喜欢的人,你也完全不需要讨好。一个真正喜欢你的人,压根不需要你的讨好,一个需要你讨好才会喜欢你的人,完全没有留的必要!在爱情里,我最喜欢一句话:我喜欢你,只是因为你是你。我希望一个人喜欢我,是喜欢真实的我,而不是我为了讨好他而装出来的样子。那样,即使能在一起,他早晚会失望,而我也会很累。爱情本该是舒适美好的一件事,我不希望它充斥了太多的虚伪。而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人,那更没有什么讨好的必要了。因为他本来就不喜欢你,即使你再讨好他,他也不会真的喜欢你,你就不要浪费时间了。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好好的经营自己,让更多和你志趣相投的人找到你。你要记住: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不断接受冷眼和嘲讽的旅行,你能做的唯有坦然面对,然后面不改色地继续前进!3 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前程的,是你的才能。这个世界最靠的住的东西就是本事。你的容颜终将老去,你的财富也会时不时流失,甚至你的爱人也可能在你想不到的某个时刻彻底背叛你。但只有本事,只属于你,任何人都不能夺去。所以,无论在什么时间,抑或是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都不要停止了学习。只要不断学习,你的本事就会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必将照亮你的前程。当然,我得承认,这个世界很不公平,因为它确实存在很多投机取巧的成功。但是,那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你没有他们的幸运,你能做的只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然后让自己有一技之长,从而能在这个世间立足。你能做的仅此而已。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时光从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的人。终有一天,时间会证明你的努力。你不要着急,因为只要坚持一下,那一天很快就来了!4 你所关注的一切,就是你所看到的世界。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打开微博,看看微信,阅读简书,我们关注了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有些人喜欢读诗,打开他的关注,都是诗歌。有的人关注时事,打开他的关注,便都是国家大事。他为了他的国家大事针砭时弊,他为了他的诗歌醉生梦死。他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人间。没有谁是对的,是错的。也没有人是好的,是坏的。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这个世界有多残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便去关注什么样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圈子,别人看到你的圈子或许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只要你在自己的圈子里活的怡然自得,那便是你最好的状态,而那个圈子便是你最好的世界。5 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我走在我的野路上,她走在她的大路上,都值得祝福。只要不走歪路邪路,每条道路都有成功的方式。高一时,政治很差。有一次只考了9分,被叫家长了。我爸静静地听我的班主任说了我的各种不好,偏科,执拗,不爱学习,甚至还有闲事太多。唉,我高中时,确实不咋招人待见,尤其是不咋招老师们待见,当然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除外。班主任说的口干舌燥,我爸啥也没说,只问了一句:可不可以带女儿出去吃个饭?那顿饭,我爸点了很多菜,跟我说:“姑娘,条条大路通罗马!咱上学不好也没关系,咱们以后可以干别的……”于是,本来垂头丧气的我瞬间满血复活了!这个世界上,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道路,我们完全不需要一定要走那条大家都认为对的路。我们需要走的路只有一条,就是适合自己的那条。至于别人怎么看,哪里有那么重要。这个世界上的事,从来都是冷暖自知,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6 我造就了我自己没有人能造就你,能造就你的只有你自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我和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改变的……”是的,这个世界的残酷性不会改变,但你可以。外因从来不会起主导作用,能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看看你现在的样子。现在的你之所以会成为这个样子,都是因为你自己。如果,你对自己现在的样子很满意,那么恭喜你。如果你对你现在的样子不满意,那么赶紧反思自己吧!反思自己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反思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找到错的地方,改正,几年后的你,势必会比现在的你更优秀。7 你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远行。2012年,我刚到北京一年。在这个光怪陆离却没有归属感的地方,我十分迷茫。因为北京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这里高楼林立,但是没有一栋属于你,你来到这里,首先受到的便是排挤。这里有很多人,但是大多冷漠而疏离,你只感到孤独无助。你就像是一个闯进了迷雾森林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而且,随着时间的累积,你会越来越恐慌,因为即使你再用力,也融不进这个城市。你只是这个城市的边缘人物,三年、五年,你可能都是如此。那时候,我听到了韩寒的演讲。触动非常大,仿佛终于找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他说:“远行并不重要,去哪里不重要,找到自己热爱的才重要。”我热爱文字,于是我投身文化行业。在北京的这三年里,我没有挣很多钱,但是我依旧快乐。因为我一直从事着我喜欢的行业,做着我喜欢的事。其实,在哪里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里有没有你喜欢的人,有没有你喜欢做的事。只要有,你在任何地方都不是远行,只是归属。8 虽然有很多人把出版行业误会成是一个有着巨大“利益集团和幕后黑手”的行业,但我深知这个行业的寒酸、简陋、缺心眼,也了解很多文字工作者的生活困境,加之这个行业触及意识形态,乃高危行业,特在此呼吁减轻出版行业的纳税负担,并大幅度提高作者的最低稿费标准。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对这些话深有体会。我2011年入行,刚开始是写,兢兢业业地写。一年写了好几本书,虽然都是一些跟风的书,没有什么营养价值,但是都是我的心血啊!但是,那一年写的几本书,一本都不能写上自己的名字。因为,公司要做宣传,对外只能是公司的名字。12年,我跳槽了。不再写,开始从事策划和编辑工作。闲暇时,原来的公司也找我写点东西,但是都是编著类的。稿费非常低,但是有署名权。为了练笔,我也接了两本。但是,结果呢?有一本现在30%的稿费还没付给我!13年开始结婚生子。完全没有了写的念想。直到去年,一个朋友找到我,希望我给他们公司写本稿子。才勉强接了2本,这次有署名权,待遇也好了一些。但是,亲们。直到今年这个时候,我还没有看到书的成品。好吧,我不着急,慢慢等周期。若不是这几年有些积蓄,而曹先生还算上进,我早就饿死了。所以,写作者是个高危行业,我太认可了!至于稿费,唉,只希望最低标准的稿费能够及时发放到我手里。在这里在此热情呼吁,每一个认真写字的人,都值得认真对待!即使他写的非常之不好,也请你不要太苛刻。你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点赞,对于他而言,可能是一天的晴天。请那些不赞同别人文字的人,留下自己的意见即可,不要辱骂作者,贬低平台。谢谢你了。9 写作三种:说服你,拉拢他,剖析我。最后的文字关于写作。很多人都写东西,很多人写的文一夜爆红。之前,我一直羡慕。甚至,细细读了很多那样的文,然后模仿,企图说服别人也认可我的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我对文产生了抵触。因为我读再多遍也没有任何感触。我突然明白,我早已经背叛了我自己。一个连自己都无感的文,又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呢?于是,我开始只是写文,按照自己的心意写文,不说服谁,也不拉拢谁。只是读自己喜欢的书,写下自己喜欢的文字,至于其他的一些东西,顺其自然吧。我始终相信:你我在文字世界的相逢,绝不是因为不同人的改变,而只是因为同类人的聚集。你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了我,而我也在文字的世界里温暖了你,仅此而已。
愿你我在文字的世界里,相逢不晚,彼此温暖。
公众号:公子逸曰
微博@公子逸001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记叙文写作指导 1、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其分类 记叙文是通过记述人物、事件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一般说来,记叙文分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两种。前者只记一人一事,篇幅比较短小; 后者所记的人物或事件不限于一个或一件,写作方法也比较复杂。记叙文是包含面很广的文体,童话、故...
西方哲学史笔记【完整版(中)】
夫莽 哲学与艺术 哲学与艺术 穿越生活迷雾, 每周五晚更新。 关注 注:因篇幅过大,故笔记分为上、中、下、续四个部分,分四期连载。笔记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整理。 第七章 早期基督教哲学 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 ...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福克纳曾说:一个作家唯一与别人有关的事情就应该是他的作品。[1]跟韩寒类似,同样高中没毕业、不时自称乡下人的福克纳,也是一个名满天下却喜欢把私生活捂得严严实实的人。但尽管福克纳这么说,实际上从作家的生平、个性和思想出发,理解作家的创作,或...
如果你认真读过《他的国》,你就不能再说韩寒是浅薄的。像《他的国》这样采用严肃文学形式,如此集中而深刻地对社会进行批判,同时又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写得“好”而没人看等于不存在),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按照对社会的现实意义、艺术成就、社会影响力等这...
SQLite 数据库简介 SQLite 是2000年由D. Richard Hipp 发布的轻量级嵌入式关系型数据库,它支持SQL, 是一个开源的项目,在Android 系统平台中集成了嵌入式关系型数据库(SQLite)。 创建SQLite 数据库 自定义类继承SQLite...
哈罗德和莫琳 莫琳终于忍不住思念去找了哈罗德。当她看见熟悉又陌生的丈夫时,心里五味杂陈。哈罗德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的男人了,而是一个历经风霜,有活力,自信,对任何人有用包容和友善的平静的心态对待的朝圣者。她在他面前变得那样柔弱,这让她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她看到...
当比利告别姐姐,转身看到那辆吉普车,拉开车门看到蘑菇在看着他时,我的心咯噔一下,这个孩子历经各种矛盾纠结和惶恐之后,终还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主场,重返战场。 我问自己,你人生的主场在哪儿? 01 阿哲,我的一位老朋友。他说他从小就知道自己会成为画家,为此,他不断的练习画画,就...
每天上下班都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只能选取一些故事小说来听。这几天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国总决赛的裁判,每天晚上都要到,一两点钟睡,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书,茶花女这本书是上周开始停的停了一半,今天是最后一天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补完。 故事主要内容: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
失去是必然 得到是偶然 从不相信幸运这个可能 深信不疑不幸这两个字 不会开心也就不会难过 没有期望也就不会失望 爱情是奢侈的,可怕的 孤独是踏实的,幸福的 前者让人甘于平凡的幻想享受 后者让人不甘平凡的不断思考 活着便是修行 每天每时每分 还有那每一秒~我是二十岁男生,我觉得世界就像是一个梦,死了就醒了到了另一个世界。我这么想对不对?,_百度知道
我是二十岁男生,我觉得世界就像是一个梦,死了就醒了到了另一个世界。我这么想对不对?,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朋友你好,你的生活给你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了所有才会梦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抽点时间让自己放松,放松时什么都不要去想,就想想自己的开心事情。。这样才会减少压力。
采纳率:77%
我也觉得对的好累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本页链接:
第1个回答:
既然你爱思考哲学问题,就不要执着于哲学的对错了,也许对,也许不对,难以分辨,但你可以自由畅想。
第2个回答:
可以啊思想本没有边界以为的日常原来是无常生命的具象原来是幻象
第3个回答:
猜你感兴趣16个哲学问题,你都能回答上来么?
这些问题,有些看起来无关紧要,比如“自由是什么”,“平等可能吗”。它们看起来很傻是因为我们把“自由”和“平等”都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在用。可是,要知道这两个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接受的。比如,古希腊就从来不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奴隶社会也不认为自由是对所有人都合适的。而也有些问题显然是“深刻的”,一时半会也答不上来。但无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还是“深刻的”的问题,它们都旨在让你清楚地说出,你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相信什么。我们已经习惯不对这些问题做出深刻的理解就对它们大加使用,以至于在要对它们给出答案时,我们只能不断地重复一句话“事实即如此”。
因此,比你所相信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你为什么相信它们,即你的理由,因为你的哲学正是从你相信某种东西的理由开始展开的。
作者 / 罗伯特·所罗门 凯思林·希金斯
摘自 / 《大问题》
译者 /张卜天
本文是哲思学意日推送的一篇旧文。
“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勒内·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
哲学发端于令人困惑的个人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哲学意识可能源自失望或悲惨事件,比如当我们第一次想弄清楚生活是否是公平的时候,或者对那种到头来一切都会变好的幼稚信念感到疑惑的时候。有时哲学也起始于这样一种情况,即我们不得不做出某种决定,这种决定将会影响我们和他人以后的生活,比如要不要上大学、做生意或参军,要不要结婚,要不要孩子等。我们都感到有时需要向自己证明某某东西是否是正当的:比如在一个有数百万人仍然吃不饱肚子的世界上过一种相对奢侈的生活;即使我们有时似乎并不能从大学中获得许多东西,我们也依然要上大学;口里说相信某种东西,而行动(或不行动)却似乎暗示我们所相信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等。
我们与哲学的接触可能源自一件平凡的小事: 比如我们对一个朋友撒了谎,于是开始思考道德的重要性:我们被某种暂时的错觉或幻觉所折磨(或乐在其中),于是开始好奇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某种事物是否是真实的,我们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直在做梦:我们与死亡擦肩而过(比如差点碰上车祸、飞机的一次迫降等),于是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些时候,哲学便与我们相遇了,我们开始跳出琐碎的日常生活来思考问题和看问题。反过来说,做哲学就是去进一步思考这些激动人心的、有时会突然变得极为重要的问题。
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对诸如生命、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做或应当相信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究。它是一种对事物寻根究底的过程,一种对那些在大部分时间里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从未有过疑问或从未明确表达出来的想法提出根本质疑的过程。比如我们认定一些行为是正确的而另一些是错误的,这有什么理由?我们知道杀人是不对的,但为什么如此?它总能成立吗?战争时如何?出生前怎么祥?对一个生命已经不可挽回而又忍受着极大痛苦的人来说怎么样?如果世界变得如此拥挤,以致不是这些人死,就是另一些人死,那又将如何?不论你对这些困难的问题作何反应,你的回答都反映出一张信念与思想之网,你很可能在对这些观念进行初次反思之前从未理清过它。所以毫不奇怪,当一个人首次试图去思考他以前从未讨论过的一些问题时,其结果很可能是令人尴尬的、愚笨的甚至是令人心灰意冷的。这就是哲学问题背后的一般旨趣:它教给我们怎样去思考、澄清和论证我们所相信的东西,让我们亲自把这些想法理清,然后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它们呈现给其他可能持不同意见的人。因此,哲学经常是当两个哲学家或学习哲学的学生相互辩论时凭着意见的不同而有所推进的。有时争论似乎显得无关紧要,或者好像仅仅是语义上的问题,然而由于我们所寻求的正是基本的含义和定义,因此,即使是有关语词含义——特别是像“自由”、“真理”和“自我”这样的词——的争论,对我们所相信的一切也是至关重要的。明白了这些以后,让我们以一连串有些奇特但却发人深省的问题开始我们的学习。每一个问题都旨在让你思考各种类型的哲学问题并表达出你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在阅读后面的文字之前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出来,那么你将受益匪浅)。
1.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
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所以甘愿赴死,是因为他认为即使法律判处他死刑。他也有义务去遵守一个城邦的法律(他是服毒而死的。他被迫喝下了一杯毒芹汁,半小时后就死了)。他的朋友曾经试图劝说他逃走,他本人也认为对自己的判决不公。但他对法律和荣誉是如此的看重,以至于他下定决心要以死来用自己的原则表明他的信念。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在我们国家的近代史上,革命战争时期的年轻爱国志士内森·黑尔【Nath Hale(),美国罩命烈士和爱国者,在对英国部队执行侦察任务时拽拍。后被处以绞刑】被载人了史册。当他即将被英军绞死时,他说:“我惟一的遗憾,就是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祖国。”
有些学生说,他们愿意为拯救至亲的生命赴死(有些学生很谨慎,他们补充说,只有在保证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他人的生命有较大把握时,他们才会这样做)。一些学生说他们愿意为“耶酥”献出生命,但却不清楚在何种场合才需要做这种牺牲。有几个老兵曾经说,他们愿把生命献给自由,但越战之后,他们非常怀疑什么才算是为自由而战。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的班上,极少有同学写他们愿意为“荣誉”等献身。然而苏格拉底这样做了。他的绝大多数希腊同伴也会宁愿死也不愿被同胞看不起。许多学生都说,他们不愿意为任何东西付出生命。这对于他们的价值说明了什么?他们认为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2.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几天、二十年)可以活,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
有一则古老的谚语说:散兵坑里没有无神论者。这就是说,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寻求一些终极的东西来支撑自己。当然,散兵坑这个例子既可以象征绝望和恐怖,又可以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些潜在的宗教冲动,但许多情况都表明,正是对死亡的思考才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哲学家。你最后的想法会转向上帝吗?为什么?会转向你最好的朋友?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已经落空了的雄心壮志?未竟的事业?性?最后一顿饭?最后一次听最喜欢的音乐?或是向世界说再见?
3.人的生活拥有哪些在牛或昆虫那里无法找到的目的?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生活的意义”问题也许是哲学中最大的问题。同一只蚊子相比,我们料想人的生活意义一定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一种可能的回答是,在上帝的创造中只有人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但这是怎样一种角色呢?我们怎么能确信蚊子就没有呢?即使我们来自上帝的创造,我们的生活就有意义吗?一个人怎样知道他被指派的角色是什么呢?
如果没有上帝,生活可能有意义吗?
有些人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与牛和昆虫不同,我们是有意识的。但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又能说明什么?难道有意识——甚至是有思想和有哲学气质——就能保证生活一定有意义吗?当我们问及生活的”目的”或”意义”时,我们追问的到底是什么呢?
4.你信仰上帝吗?
大多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会有什么困难,甚至是那些想法不甚明确的学生也会马上回答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信仰什么。在所有哲学问题当中,也许这个问题是被思考得最多的,因为它显然是如此重要(即使与我们生活中所关心的大多数事物相比,它显然是哲学上的)。但远为困难的是说清楚我们为什么相信以及我们所相信的是什么。许多人都会承认,他们之所以信仰上帝是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被教育的。但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正当理由吗?许多美国人似乎都认为,相信上帝的理由在于它能使自己更快乐或更安心——这个理由可能会令早期的基督徒惊恐万分。这是一个理由吗?如果是,那么只要能快乐,信仰什么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信仰上帝。这对你的余生又意味着什么?自3世纪以降,基督教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争论,即信仰上帝的重要性到底是一个信仰问题(比如哲学家奥古斯丁就持此种看法),还是一个通过善行“挣得”上帝恩典的问题。如果你信仰上帝,这是否意味着他人也应当如此?你是否有义务去说服他们这样做?或者信仰上帝是你个人的事情而与他人无关?如果你信仰上帝,那么你怎样解释世界上存在的大量的恶与痛苦?如果你不信仰上帝,你还会认为生活有什么最终的意义吗?事实上。如果你不信仰上帝,宇宙的存在还会有什么理由吗?
5.下面哪种东西最“真实” ——是你所坐的椅子,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
我们倾向于认为,所渭“实在”,就是那些相当于我们的感官最真实、最显然和最清晰的东西。但有时对感官来说是清楚和显然的东西却是幻觉。科学家告诉我们,说椅子是一种坚实的东西其实是不对的。他们说,椅子实际上是由无数看不见的粒子——处于各种排列的原子和分子,以极高速飕飕旋转的电子,外加更多的虚空——组成的;而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可能会告诉你,那种相对于你的感官如此明显和清晰的东西其实并不是椅子本身,而是你的感觉(特别是视觉和触觉) ,你正是由此来推出某种造成这种感觉的东西存在的。
6.你怎样证明你的确有思想和感觉,的确有一个“心灵”?
哲学中有一种基本然而却颇具争议的区分:一方是我们那些物理的、可触的,通过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知识可以解释的身体层面;另一方是那些不得不与我们的心灵打交道的精神层面。问题在于,精神的事件和过程——比如我们的感觉和思想——只能为拥有它们的人所直接知晓,而我们的物理特征却几乎能被所有人观察到。这样一来,如果一个人所能观察到的只能是另一个人的身体。那么他如何知道这个人除了身体以外还有一个心灵呢?诚然,我们通常假定一个人身体的可以看到的活动(他的行为、举止、讲话)是不可见的精神过程的表达,但如何来证明这一点?你将怎样向一个并不认为身体活动是精神过程之表达的人证明你有一个心灵(思想和感觉)?你又将怎样去说服一个宣称你(或他)没有心灵的人呢?
7.假如只有你一个人相信地球是绕太阳转的而非相反。你所相信的是真的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约是五百多年前,当时只有少数几个人认为地球是绕太阳转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哥白尼,他的理论现在已为所有的科学家所接受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日常的谈话方式中仍然充斥着像“日出”、“日落”、“夏天的星座”等等这样一些语词和惯用语,就好像地球实际是静止的一样。事实上,即使是在当今这样的科学氛围中,绝大多数学生也无法给出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要相信哥白尼理论而不是相信很显然的感觉证据。如果你并非置身于一个人人都坚持地球是绕太阳转的社会里,你能给出什么理由让人们相信它?
但你却仍然固执己见。你所相信的——与所有其他人的观点相对立,与绝大部分常识相对立——是真的吗?其实,这取决于我们所说的“真”是什么意思。如果“真”指的是“事物实际存在的方式”,那么无论有多少人懂得它或拒绝它就无所渭了。但如果“真”的意思要部分取决于人们所相信的东西和所达成的共识,那又将如何?比如说,一个英文词的意思不可能只有一个人知道,一个语词之所以有英文含义,是因为说英语的人就这种含义(多少)达成了共识。算术真理——比如“2+5=7”一部分程度上就取决于约定,取决于对某种符号(例如“2”和“+”)的意思所达成的普遍共识。这对于描述世界的科学理论也是真的吗?
8.假如你觉得这样一种想法是可能的或至少是可以设想的:你此刻仍然还在床上睡觉,只不过是梦见自己在读一本哲学书。你该怎样向你证明这不是真的,你其实正醒着?
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为哲学家们所使用一个标准问题,用于检验其知识理论的严格性。或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其(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所表述的:
“我夜里曾经不知多少次梦见自己在这个地方,穿著衣服,靠在火炉旁边,虽然我是光着身子锤在床上!
当然,很少有哲学家会真的说他们现在正在做梦,但不得不对此给出证明却迫使他们对知识是什么、实在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知道某种东西进行澄清。比方说,如果你说实在就是在任一时刻“你所经验到的 "或“你所相信的”东西。那么也许就无法证明你当下所认为的实在不是一场梦。这个问题与你所相信的其他事物有什么牵连?
9.把你当成小说中的人物描述一下自己。
为我们自身寻找一种恰当观念这一问题部分是指,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从内部去看我们,而不是像他人那样从外部去看。然而,从内部去看很容易看不清楚自己。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某个人时,他的举止和言行往往会给我们留下一种强烈的印象,但是从内部看就无法做到这一点。正因如此,当我们从影片上亲眼看到自己的影像,或从磁带上亲耳听到自己的声音时,我们往往会感到震惊。事实上,许多人思考自己的时候就好像处于白日梦中,想到的内容(在其他任何人看来)可能几乎与关于他们的一些最明显的事实毫不沾边。这个练习旨在起到纠偏的作用,让你像其他人看你那样审视一下自己,试看说说你的哪些方面是本质性的。同时它也可以帮助你弄清楚,你最看重自己和他人的哪些方面。你羡慕什么?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曾经说过,你羡慕谁就是对你是谁的检测。你羡慕运动员胜过艺术家吗?你羡慕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吗?你羡慕一个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最终成为殉道者的人吗?你羡慕一个人,会不会是因为你希望自己长得像他(或她)?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有些人羡慕运动员,是因为比赛看起来很带劲,但这些人并不会亲自去效仿他们。有些人羡慕耶酥,主要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此我们知道得很少) ,而是因为他是上帝的儿子。如果你羡慕的是一些异于你的人,那么这些人有可能使你感到自愧不如。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羡慕别人是为了激发灵感或是为自己提供一种标准吗?抑或仅仅是因为好玩?还是为了使自己泄气?要成为一个你会羡慕的人,你必须做哪些事情(你准备好了吗)?
为了看清我们看重自己什么,我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列出一串美德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假定你不会像一个保育员那样去思考,在他看来,一个人所有的优点就是静静地坐着,不去做任何打扰别人的事)。试着对你的清单排序,把最重要的美德排在前面。比如说,诚实是否与体谅他人同样重要?既不麻烦人也不帮助人是否与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臂之力同样重要?谨慎是否与勇敢同样重要?礼貌是否与使人愉快或富有感染力同样重要?
10.你怎样向一位外星来客解释你是谁?
类似“一个在校大学生”这样的回答显然是无济于事的(那个怪物将在它的美国词典中查“大学”和“学生”,但这又能告诉它什么呢)。你说:“我是一个人。”这是什么意思呢?那个怪物掏出这样一件武器,你猜测可能是激光枪,于是连忙试图劝阻它不要把你杀了。你会怎么说?你能给出什么样的非个人原因(也就是说只有你和像你这样的人才能够理解的原因,比如“我两天后必须进行期中考试”,或者“我还拿着从图书馆借的书呢”)?身为人、身为一个学生以及身为你各有什么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11.你愿意跨进快乐箱吗?
这个问题的含义显然是清楚的。哪些东西是你所看重的?如果是享受和惬意,你当然应当进入箱子(享受和惬意与“快乐”是一回事吗);而如果你认为生活是与他人的关系、实现抱负和做事情,那么你当然不应进去。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爱自己的朋友或情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会使你感到愉快,如果你渴望胜利和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会给你享受,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进到箱子里去?在那里你会找到真正的快乐和享受,没有别人的打扰,不必工作、流汗或担心失败。毕竟,这难道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吗?
12.一个好人必定会快乐吗?生活最终是公平的吗?
我们看待世界的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当然,事实上并不都是如此。虽然政府竭力追捕和惩罚罪犯,但这并不总能成功。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的确是惩恶扬善的。但不幸的是,这样的事情并不经常发生。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为了这个信念,众多信徒才搬出上帝(或因果报应)来保证世界终将是公平的。即使在基督教神学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即我们能否相信上帝的确履行了这一职责。但即使没有什么来保证最终的赏罚,也不能由此推出没有理由为善(或者不去做恶)。比如说,希腊人并不相信最终的赏罚,但他们的确相信荣誉的重要性,而这,我们或可说,就是它自己的报偿。
13.你相信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两个背景是颇具争议的堕胎问题和古老的战争难题。但这个问题还引发了另一个关于道德本性的问题。道德原则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成立吗?假如你有一个机会可以通过牺牲一个无辜儿童的生命来拯救一座城市(正如在古希腊悲剧《伊菲戈涅亚》中,勇士阿伽门农牺牲了自己的女儿伊菲戈涅亚来确保特洛伊战争的胜利) ,或者假如上帝对你说——就像他告诉亚伯拉罕的那样——他想让你通过牺牲你的孩子的生命来证明你的信仰,你该怎么办?此外,人为地延长一个饱受癌症折磨的人的生命是正确的吗?生命本身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吗?当我们面对其他社会时,我们是否有权把我们的道德规范强加给那里的文化(即使在我们看来是绝对正确的)?如果有一个食人族部落长期以来都遵照这样一种传统风俗来生活,即把他们中间最孱弱的人杀了吃掉,我们是否有权说他们是错的?你不能只是说,“是错的,因为杀人是不道德的”既然你已经承认这条规则是有例外情况的,那为什么还要对可怜而饥饿的食人族横加指责呢?
14.你是否曾做过一个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决定?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就“完全”一词展开讨论的。有些人说:“当然,没有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决定。”他们都认为每一种决定都至少要受到某些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来自家庭和朋友、最近读到的文章、潜藏的压力、不安的心情或者某种虽然遗忘了大半但却仍在起作用的童年的恐惧。但没过多久,这些意见就分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方学生认为。所有这些影响加到一起就完全决定了最终的选择,也就是说,他们不可能再有他种选择方式,任何一个熟悉这些的人都会承认这一点。而另一方的学生则认为,无论一个人所受的影响有多大,他也总是能够自由选择的。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我们总能做出与他人期待正好相反的选择,甚至单纯为了证明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我们也总可以违背自己的原初意愿进行选择。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哲学中最受争议的问题之一,它通常被称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许多哲学家都把这个问题当作自己整个哲学世界观的中心问题。有些哲学家把自己称为决定论者,他们相信任何已经发生了的事情,甚至连那些我们业已经过深思熟虑的(显然是) 自由选择的行为,也完全是由一套先决条件和影响所引起或“决定的”。这意味着没有“自由选择”这回事,因为没有人曾经“选择”过尚未被决定的事情;而另一些哲学家则相信,即使是出于被迫,一个人也总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这些思想家中,有些人称自己为存在主义者,他们会说,一个惊慌失措的士兵在某种意义上是选择了惊慌,他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另一些持自由意志观点的哲学家们认为,自然的因果律中存在着“间隙”,以致无论有多少原因作用于我们的决定,我们也至少有一处空间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或对决定负责。还有一些人注意到,由于像量子力学这样的一些现代科学分支建立在关于实在的概率模型之上,从而并没有预设决定论,所以就认为我们不再有任何理由认为科学与自由意志不相容了。
在决定论者看来,我们是超出我们控制能力之外的力量的受害者:而在自由意志论者看来,我们总是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从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中,哲学的一些最重要的差别出现了。
15.自由总是一件好吗?
假定有这样一个社会,那里的人们必须遵照一个统治者的命令去行动,但他们遵守起来很快乐,而且整个社会运行平稳,完全没有那些困扰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比如犯罪、失业、经济匮乏等。唯一的问题在于没有人(可能除了统治者以外)是自由的。在那里没有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每一个人都在同一种宗教里被培养长大。而且任何形式的反常、与众不同的行为或信仰所得到的惩罚都是严厉的(通常是死刑)。你怎样去说服这样一个社会中的成员意识到他们失去了某些重要的东西?一如问题14,这个问题的含义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不理解或根本不试图去理解“自由”是什么意思的情况下就对”自由”大加褒扬,以致当我们不得不给出理由时,我们发现自己所能说的只能是一再坚持“自由是好的”,但相对什么是好的?对于幸福或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来说,它并不是必需的。我们很容易找到或想像一个社会,那里的人民快乐富足,但在我们的意义上却不是自由的。可是什么叫“在我们的意义上”?这样说总有意义吗?自由是产生快乐和富足的一种方式吗?抑或自由本身就是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人类生活的这一特征也要加以维护?为什么是这样?如果自由是某种有害的东西怎么办(比如不系座椅安全带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的自由威胁到他人的自由怎么办(比如纳粹支持者鼓吹暴力和不容异说的讲演自由,或者一个反复无常的、具有潜在危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由)?
16.你想要孩子吗? 为什么?
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糟糕的原因才要孩子的(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原因)。他们要孩子是为了使关系得以维系,要孩子是因为自己一时很孤单,要孩子是因为忘了使用避孕措施或是错算了月份。但要不要孩子是一个人所能做出的最重大的决定之一,这项决定会给个人带来一连串影响深远的结果,并且可以揭示出我们与世界打交道——或不打交道——的许多方面。我们是想为自己家族的未来进行筹划吗?为什么?是需要更多的帮手来处理家庭杂务吗(不要过多指望)?是希望对某人具有绝对权威吗?(持续不了多久。)是需要有人在我们死后继承王位吗(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现实)?是认为要孩子会给我们一种不朽的感觉吗?或是仅仅出于一种好奇?一种空虚?是打算牺牲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吗?或者丝毫也不把这看作牺牲?
我们可以看看一篇苏格拉底和一位想象中的女智者“狄奥提玛”之间展开的,苏格拉底假装在和她说话:
狄奥提玛:一切人都有生殖冲动,苏格拉底,都有身体的生殖冲动和精神的生殖冲动。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本性中就升起一种迫不及待的欲望,要生育孩子……这整个过程是件神圣的事情,可朽的人具有不朽的性质,就是靠着孕育和生殖。生殖是一个可朽的人通往永恒和不朽的最便捷的途径。
苏格拉底:狄奥提玛,真就是这样吗?
狄奥提玛:不用怀疑,苏格拉底,你只需放眼看一看世间人的雄心大志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你会觉得它毫无理性,除非你彻底了解了我所说过的话,想通了他们那样奇怪地利欲熏心,是因为要成名,要“流芳百世”,为着名声,还有甚于为着子女,他们不怕铤而走险,倾家荡产,忍痛受苦,甚至不惜牺牲性命。如果他们放眼看一看荷马,就会欣羡他身后留下的一群子女,即伟大的诗作《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它们替父母赢得了不朽的荣名。
哲思学意最新微课信息
第三讲:提香的爱经
时间:9月24日 20:00
提香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他在晚年受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委托,画了一组神话题材的作品,其主题涉及凡间和神界中女性跟男性的关系。艺术史上人们很少论及提香的这组作品,即便有涉及,也都是关注其中的某一幅。在这一讲,我们将把这组作品视作一个整体,讨论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提香借这组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
图为《维纳斯和阿多尼斯》,是提香八幅神话作品中的第一幅,大约创作于年期间,作品题材源于古罗马神话中中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的爱情故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