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初学者英语的自我介绍串讲,离幸福很近,226页第三十课,怎样学佛/最善巧的讲岀法意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离幸福很近09-10笔记和题答案.doc 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离幸福很近09-10笔记和题答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课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0.“视师如佛”1.“视师如佛”是在观察、观察后依止、依止后,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高级、超越的信心。2.相关文献:《大圆满心性休息》《如意宝藏论第八品》《功德藏》《菩提道次第广论》《事师五十颂》《大圆满前行》.初学者要先视师为“人”1.首先要清楚自己是普通人,非大根器者,不妄想和上师“一见钟情”。2.对没有境界的上师视师如佛,会增长上师的慢心,使上师不再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害人害己。3.应先视师为人,进而观察上师。在世间找老师,也要看看这个老师水平怎样;谈恋爱,也要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人格等;3)做生意,要摸清楚合作对象的底再签合同。.“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1.从视师如佛到视师如魔的原因一方面上师有责任,并没有如法引导弟子;2)另一方面,弟子在观清净心方面,也有问题。《如意宝藏论》:没有福报的弟子们,经常遇到没有智慧的上师。初学者在选择上师时,一定要谨慎观察,否则遇上了别有用心的人,你想离开他也不行,不离开又学不到东西,最终把自己的精力、财力全都耗尽了。依止上师后,最好先把上师当做一个善良的善知识来看待,慢慢的增长信心,对上师所有教授深信不疑,及至视师如佛。.不是所有上师都是佛1.佛陀常对比丘说:你们对我的话要再三观察,觉得有道理才可以接受,千万不要因为恭敬我而接受。连佛都可,何况上师。2.既不可因视师如佛而将世间的规律全部打破,也不能对谁都生邪见。当自己看不清楚的时候,不要去讲过失。3.怎样找上师?1)应找具有功德的上师。上师不一定能一切法相悉皆具足,但最根本的两点:以证悟解脱自己,以悲心饶益他众。2)在世间层面,上师的功德一定要超过弟子。比如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修行人,那我的上师,至少应该是加行道的;如果是我加行道的,上师就应该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以此类推。.依师以后就不要退转1、要精勤闻思修,只有闻思修到了一定时候,才会真正明白依止上师的方法。2、依止上师之后,不要再说上师的过失。就像买东西买回来不满意,也是自己的责任。3、选择好路,就坚定走下去,不可摇摆散乱,最终一事无成。?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1、上师的法相中,最重要的两点是什么?答:据堪布所讲,上师的法相最重要的两点:一、以证悟解脱自己。任何一位上师,如果连佛教所讲的证悟一点都没有就摄受弟子,就成了以盲导盲。;二、以悲心饶益他众。2、在世间层面上,如何分上师的功德和弟子的功德?这和“视师如佛”相违吗?答:据堪布所讲,在世间层面,按佛经的意趣,上师的功德一定要超过弟子。比如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修行人,那我的上师,至少应该是加行道的;如果是我加行道的,上师就应该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以此类推。这与“视师如佛”并不相违,因为“视师如佛”是从最终的密意融入无二无别。因此,在祈祷时,应把上师观作和佛一模一样,但在平常学习、依止的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者,最好先把上师当做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来看待。?日,远景组共修内容要点:一、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1.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他的信息。去网络查找你想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资料,包括生平、所在寺庙、依止过哪些上师、得到过哪些认证、上师的闭关经历、上师的根本上师是谁等。藏地的寺庙多为村庄附近,当地村民会很了解上师,你可以通过当地藏民了解。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上师参加重大法会的视频,以及上师的座次。2.确认上师的身份后,需要创造多跟上师接触,多观察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如法。具有慈悲心的上师,周围会有很好的氛围,清净亲切。但如何能判断一位上师是否如法,也是需要我们多多闻思修,才能越来越具有辨别力。总之,与一位上师在佛法上结师承缘,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一定要经过谨慎严密的观察。通常藏民依止上师,都会有至少七年的观察。我们身处汉地,就更应该更谨慎。不仅因为不慎重会让你走弯路,更是因为依止上师后退转诽谤,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坏的影响。?二、遇到坏上师该怎么办?1.??????不诽谤,不沮丧,不说是非。2.??????远离。3.??????忏悔,闻思,向本尊祈祷。总之,不可犯舍弃上师戒。不要谈论出家人,不要谈论恩人。《百业经》里有许多对三宝造口业的开示。修行的福报资粮到了,自然会有上师找你。但福报不足,而心太急切,则容易走偏。?三、我们自己如何做具德弟子?当经过观察,依止上师之后,上师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更具体的,《事师五十颂》中有很好的论述。亦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事师五十颂释》。既然找上师是如此严肃严重的事,我们确实应该在“如何找”上面多闻思多花功夫。?其他贴士:1.??????不要随意跟风接受灌顶,其实接法接灌顶时,是需要持很高的戒,做不到就接受灌顶,对修行无益甚至有害。接法后不修,亦是无益有害。2.??????盲修瞎练,就像锄地浇水没有种子。所以一定要勤闻思修,令得自己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离幸福很近》第三课串讲
我的图书馆
《离幸福很近》第三课串讲
  智、悲, 因为上师看到了人世间的种种痛苦现象,悲悯众生所遭受的痛苦,尤其是情执所带来的苦,所以,上师用智慧,用“问佛陀情为何物”这样一个有趣的题目,来善巧方便地帮助有缘众生。  请大家暂时不看法本,和末学一起来回忆本课的大致内容。  问佛陀情为何物~上师在厦门大学演讲  本课在法本的38-51页,共十四页。  上师分四部分来讲述本课。  第一部分 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首先,上师观察到一个客观现象:世间年轻人对爱情重视。  接着,分析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网络和媒体等环境的影响。  紧接着,上师引导大家思考,世间的爱情是否真的如同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上师举例藏地人和古代汉人,他们没有把爱情视为人生支柱乃至人生全部,告诉我们并非所有人都执着爱情,因为除了爱情,还有德行,才华和艺术最能受到关注。  这部分上师的思路是:通过客观普遍现象,引导我们思索,带领我们探寻原因。  法相名词有:执着,耽著。  第二部分 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首先,上师从他本人作为佛教徒来讲,对于感情并不排斥而是包容。  这样讲,让听众更愿意接受并接着往下听,这是一种善巧的引导。  然后,上师用很温和的方式,善巧地引导并纠正世间人对出家的非客观认识,对出家人于感情的误解。上师包容地说:“只不过许多人不了解佛教,加之媒体可以丑化,才导致世间人误解了佛教”。言下之意,这一切误解不能怪大家。  紧接着,上师用世间人喜欢的名词“保质期”,告诉大家,自己作为一个佛教出家人,并没有与世隔绝。再一次拉进了与大家的距离。这是一种善巧的方式。  接下来是举出公案两个:一个是我们伟大智慧的佛陀早在2500年前,通过出家,将对自己亲人的小爱,转变为对一切众生的大爱。  另一个是当今世间许多企业家或者明星,为了自由地搞事业,不受家庭束缚,也选择了独身。  以上这两个案例,是为了说明,远离家庭和亲人并不是没有良心和绝情,只是不执着于对一个人的爱情,将对少数人的小爱,转化为对一切众生的大爱,自然就可以走出爱情保质期到了之后的痛苦。  为了不让听众对于出家和独身产生误解,上师巧妙地引导大家说,今天自己只是想让大家正面了解佛教,因为,真理到哪里都会发光。言下之意,上师是来传播真理,而非让大家出家或是独身,这样能让听众接受起来更容易。这是上师的智慧。  为了不让听众感觉乏味,上师用世间一句歌词,将话题灵活的引回到本次演讲的题目上,问佛陀情为何物?也再一次证明出家人不是与世隔绝,同时也拉进了与听众的距离。这是上师的善巧方便。  上师引用佛陀经中相关的教言,从世俗层面承认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  佛陀非常慈悲,他在许多佛学经典中对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给出了许多教言,告诉世人,学佛不是非要出家,也不是非要断除感情。  话题一转,智慧的佛陀告诉世人:感情就是一种执着,就是会带来痛苦。  让大家思考,自己是否还要执着于感情,并亲自去品尝这份痛苦?  下面又是两个公案:  没结婚和已结婚的世间人对爱情的不同感受。  公案是为了告诉大家,美好的爱情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那不是真的。  最后用《四百论》来总结公案中的“爱恨无常”:“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  整个第二部分的思路是:认同世间人的疑惑,正面引导重新认识出家,认识佛教与感情,再从远古到当今,从未婚到已婚,上师带着我们认清爱情的本质,最后用大乘佛教的论典告诉我们世间爱情的本性。  法相名词:坏灭,安乐,分别心。  第三部分:以智慧照破情执  前面,上师让大家看清了爱情痛苦的本性,接下来,上师用智慧和对众生的悲悯,引导大家走出痛苦,离苦得乐。  首先,破情执,不是强迫绝情绝爱,而是放弃非理执着,理性面对。  引出一个公案,摩邓女爱上阿难,想让阿难还俗,佛用事实真相度了摩邓女,也解救了阿难。  这个公案,是为了说明,世间人执着的异性身体,通过智慧详细观察后,发现喜欢的是一堆肉,身前与死后都毫无贪恋之理,所以,爱情完全是一种分别执着。怎可把它当做是人生的唯一呢?  上师接下来通过对比藏地与汉地对于爱情的执着的差别,告诉我们,被大肆渲染被包装过的爱情,不过如此,此,就是指,根本还是痛苦。  再次引用佛教经典告诉世人,只有无求,才不会贪求,失去了爱情,也不会那么痛苦。  为了说明无求的快乐,上师引出公案,一个很有钱的富人为了得到快乐,跋山涉水来到深山寻找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想要此人的衣物,当得知这个最快乐的人并没有衣物时,富人当下顿悟,无求才是快乐的根本。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为何一无所有才会快乐?  上师举出了一些常有的世间现象,没有钱很想钱,没有家很想有家,没有地位很想有地位,言下之意,没有爱情很想有爱情。  这一切全部是我们的执着。  到最后让我们感受到的却只有不快乐和痛苦。  并且,痛苦的程度与无止境的贪欲成正比。  说到这里,上师把话题转向正面,引导大家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比较精彩的?  接下来,上师带着大家用佛教的智慧思考情感形成的原因:前世,今生种种因缘形成,情有独钟,并非偶然,很可能源于前世的宿债。  而这种可能,是科学无法解释的,因为科学只能看到今生,上师此时告诉大家,如果对于前生后世一概排斥,就无法避免感情上的麻烦。  为了让大家对于爱情中的痛苦之因有更客观的认识,上师对比了世间人自私自利的爱与佛教对一切众生平等关爱,并引出公案,告诉大家,过于执着于个人爱情,最终会让我们面临难以承受的痛苦。  最后,上师总结出,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是否有慈悲心和通达心,人类各种科学发明,培养的是盲目追求钱财,什么道德都没有了。2500年前,佛陀已经详细地宣说了。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离幸福很近&10-12课
离 幸 福 很 近
有十种事情不能(做深埋基石 根除十恶 ——于长沙开示)
今天我利用这个时间,给大家作一些开示。
一、稳步迈入菩提正道
⒈ 认清身份 厘定目标
在座的大多都是在家佛教徒,对信仰佛教的人来讲,做一位有境界的修行人,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其实,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有目标。不但人的一生要有目标,甚至在每一年中,自己也要订一个目标。为什么有的人在世间能获得成功,就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有定位、有计划。作为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在这方面也要引起重视。
对广大在家修行人来讲,若能做到既不偏堕于完全抛弃世间,也不偏堕于完全沉溺世间,或者说既搞好修行,又做好一辈子该做的事情,就可实现这个目标。
可能有人会问:修行人不是应像米拉日巴一样看破一切吗?虽然《前行》等相关教言书中讲,修行人应该完全放下世间法,但这个教言是针对在一生中现前双运如来果位的上等修行人讲的,如米拉日巴尊者、如来芽尊者、宗喀巴大师等。所以,真正要做到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很多在家人因缘都不成熟。因此,完全抛弃红尘,前往寂静的地方出家为僧,居于深山里,住在岩洞中,看破一切世间八法,这对90%的人来讲,即生当中是不现实的。
实际上,无论是对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对人生如何定位都有明显的教言。对身处世间,愿意学习佛法,想获得解脱的大多数居士来讲,要完全抛弃所有世间之事,比如工作、家庭等,是很困难的。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许多社会责任,而且很多人贪人、贪事、贪物的心态还很强烈。所以,大家应在经论教言中,寻找一条适合自己身份的修行之路。
⒉ 恒守中道 不堕两边
有些人刚开始信仰佛教,就想抛弃世间出家,对这种观点和行为,我个人而言并不怎么赞叹。并不是我不赞叹出家,而是因为有些人心情太激动了,如:遇到一位上师或道友,马上就将所有事情全部放弃,或遇到痛苦时,马上就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华智仁波切说过:暂时的厌离心,实际上是不稳固的。
所以,我希望刚开始也不要特别过激,最后也不要太过散漫。有些人刚开始特别精进,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跟家里人也不沟通、不说话,甚至跟他们一起吃饭都拒绝。最后因为家人阻止等原因,又完全放弃修行滚入红尘,那时比不信佛教者的行为还低劣、还过分。我觉得这些都是极端,应该不堕两边。
⒊ 循序渐进 打牢基础
其实,要成为一位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并不是完全做不到的,而是完全能做到的。怎么才能做到呢?刚开始自己一定要发愿:这一辈子不舍弃三宝,即受持三皈;进而受持五戒,行持十善。
虽然佛陀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学佛和解脱的层次,但对大多数在家人来讲,主要讲了断除十不善业。以前很多上师都讲过,断除十不善业非常重要。所以今天我给大家提醒,作为在家修行人,应该了解十不善业的概念,一定要断除十不善业,尽量行持十种善业。
打好这样一个稳固的基础后,再进一步求更高的法就比较方便。但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刚开始就好高骛远,今天皈依明天就求大圆满等最高的法。虽然法的内容特别殊胜,可是我们的基础确实太差了。
我都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对十不善业根本不在乎,随便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杀盗淫、贪嗔痴全都无有控制,但心里却一直想求得无上大圆满,而且自认为可能会对大圆满有所开悟。也许是我对教理不通达,但我认为这样的行为离开悟还有很远的距离。
所以,今天在这里简单地讲一下,断除十不善业的基本道理。之后,大家要尽量忏悔一生所造的十不善业,然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当然,这也是我一直强调不要太激动,否则没有好结果的原因。
⒋ 慧眼圆明 戒急戒躁
以前,有一个人性格特别急。有一次他坐车到一个寺院去,车上有五六个人,他在车里一直劝他们一定要出家。结果短短的时间中,这一车人全都出家了;但几年后,又全部还俗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人出家后都会这样。但我们在出家、依止上师等问题上,还是要再三观察、思维。因为,买一栋房子,也要对其位置、质量、价格、付款方式、售后服务等方面再三了解。找一个对象,也要清楚对方的人品、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不可能今天遇到一个不认识的人,明天就跟他订婚、成家。既然对人生几十年的小事,都需要详细调查、研究后才作出决定,那对生生世世的解脱大事,如此草率就明显不合理。
在依止上师方面,有人听说来了一位上师,就马上去依止,之后又很快毁谤,这是很不好的。汉地确实不比藏地,很多人从小心里空空荡荡,没有信仰,到了一定年龄后,由于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心里就产生种种厌倦轮回的心,此时遇到佛法就像干涸的花草遇到春雨一样,非常渴望,在依止上师方面,就容易不观察、不抉择。
但我并不反对大家依止任何一位上师。以前也讲过,无论正法存在于乞丐的相续,还是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的相续,都应该恭敬、赞叹、随喜、依止。而且,我们辛辛苦苦让大家学法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获得真正的解脱之道。所以,无论是谁开示解脱之道,我们都不会反对。
但从我的眼光来看,现在很多人不闻思马上去修行,不观察马上去依止,没有基础却要选择最高的法,得灌顶后不学誓言(其实,密宗并不是灌个顶就结束了,因为洗澡后,也要擦一擦身体。如果很多后续工作没有到位,就会起一些反作用),这些都是很可怕的。当然,我也看到很多居士的修行,有值得随喜的地方,如对三宝有信心,对轮回有厌离心,对众生有大悲心等。
但是,把小事扩大,道友之间议论纷纷;依止上师不如法;修学佛法不按次第;今天学一个法明天就抛弃,缺少恒常心与恭敬心;尤其很多修行人不够精进,极为懈怠,对世间法特别耽著,这些都是致命的毛病。当然,在短短的时间中,所有修行歧途要全部遣除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修行之路非常漫长,不可能一两天修一个法就立竿见影,但警钟不得不敲。
在修学佛法方面,大家一定要遵循次第,不能一开始就奔最高的法,因为在修最高的法之前,必须要有非常稳固的闻思。现在有些人连皈依三宝、五戒十善等内外加行的基础都没有,却想马上闭目观修最了义的法,这是不可能的。
对现代人来讲,一定要长期闻思。因为很多人从小心里产生的,就是各种非常复杂、麻烦的世间念头,除此之外根本没有相应出世间佛法的智慧和悲心。那要一下子转变过来,也很困难。而且无始以来串习的,就是世间贪嗔痴等迷乱现象,这些与分别念也特别相应。而希求解脱、利益众生的出世间心态,却非常陌生、遥远。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大家应再再闻思,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之路。
二、励力断除十不善业
今天我要特别劝请大家断除十不善业。汉文当中有一部马鸣菩萨集、日称译师等译的《十不善业道经》,虽然经文很短,内容却宣说得非常清楚。如果我们没有懂得十不善业,而造了恶业,果报就极为可怕。《华严经》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所以,如果我们没有以正知正念来断除十不善业,就会堕入三恶趣。现在大家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离开三恶道,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圆满的解脱,而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因此,都应远离十不善业。
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十不善业,过后大家要再三思维,因为要做一名合格的佛教徒,必须远离十不善业,行持十种善业,而过一个清净的生活。
所谓十不善业,指身体的三种不善业——杀生、偷盗、邪淫,语言的四种不善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的三种不善业——贪欲、嗔恚、邪见。
1.&断除三种身不善业
首先介绍三种身不善业,第一是杀生:比如我明明知道它是众生,心里也有想杀的念头,行为上也实施了杀害,最终也断除了它的生命,这就叫杀生。
而且,我叫别人杀与我自己杀,业完全是一样的。《正法念处经》云:“若教杀生,若杀生者,彼二种人,同一杀业,堕活地狱。”
在所有罪恶当中,杀业是最严重的。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过:“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在座的人都知道,人们最喜欢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一旦生命受到威胁,将财物、地位等身外之物全部付出也愿意。不仅人类是这样,天下的众生都如此爱重自己的生命。所以,如果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等目的而残害生灵,那就太惨无人道了。
可能长沙的老年人印象比较深,据历史记载,八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以70多万人为代价,杀害了3500万中国人,所以人们都叫他们为“日本鬼子”。那时人们都觉得:如此摧残人的生命,是极其恐怖的,这完全是一种无人道主义的表现。
其实,残害其他生命跟杀人也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我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到达这样的高度。因此,衷心希望广大居士不要杀生,并尽量远离荤腥。在这方面,汉传佛教有很好的传统——吃素,大家都需要继承、学习,并付诸实际行动。
总之,大家以后应将“不杀”放在一切功德的首位。不但不杀,还要尽量做无畏布施——放生。因为对众生来讲,给予生存的机会是所有赐予当中最无上的。大家都清楚,当我们要离开世间时,若有人救了我们,一生都会感激不尽。
第二是不与取:其实,不与取就是偷盗。现在社会,偷盗是非常严重的,有些以小偷的身份窃取,有些以各种狡诈的行为骗取,有些以偷税、漏税等方式盗取,有些以强迫的手段夺取……不管怎么样,若我们把别人的财物归为己有,就有非常大的过失。《大智度论》云:“饥饿身羸瘦,受罪大苦剧,他物不可触,譬如大火聚。”可见,通过各种手段把别人的财物归为己有,就会感受接触大火聚的痛苦。《正法念处经》中亦云:“观偷盗如火。”
正因为偷盗的后果特别严重,我们就不能通过不正当手段把别人的财物归为己有。但现在社会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很多部门的官员和工作人员都没有因果观念,这是特别可怕的社会现象。所以,大家以后应尽量将自己的财物布施给有缘众生;如果实在舍不得,也不要偷盗他人乃至国家的财物。其实,国家的财物是大家共同的财物,我们不能因为是国家的,就随随便便偷盗。若没有因果观念,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三是邪淫:邪淫对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家庭等,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佛陀在《佛说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中讲:“下劣淫欲行,直往于无间。”如果行持非梵行或者邪淫,就会直接堕入无间地狱,也有直接堕入煻煨坑等近边地狱中的,甚至变成人时,也要在很多世中变成残疾人、哑巴、聋子等。
在汉地,这样的公案相当多。因此,作为在家居士,应该过清净的生活。其实这也不难,因为通过闻思修行,将各方面的佛教道理融入自心时,对治各种不良贪欲和恶行,是非常容易的。
总之,大家一定要断除三种身体的不善业,而受持清净的戒律。因为,清净的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本。如果有一分清净的戒律,功德之种就扎根于大地,慢慢就会开花结果。也就是说,所积善根若有一条别解脱戒作为所依,能依的功德慢慢就会增长。可见,这是非常重要的!
2.&断除四种语不善业
其次介绍语言的四种恶业,第一是妄语: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妄语说,口中有毒蛇。”所以,作为佛教徒,无论是对自身的要求,还是对孩童的教育,说话都要真实、诚恳,不能一开口就说各种虚假的语言。否则,所有人都不会信任你。确实,语言特别重要,它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如果人特别诚实、虔诚、贤善,那嘴里说出来的语言就会真实不虚。若经常说一些妄语、颠倒语,佛经把它比喻成口里涌出毒蛇,其毒气无论接触谁都会传染,最后将蔓延整个身体。
以前,司马光卖马时,要求管家给对方交待清楚,说这匹马每年夏天都会发病,你可以把价钱给低一点。因为他的诚恳,当时众人对他极为尊重。这个历史故事说明,佛教徒说话更要真实。但现在很多人说话无有可信,全部是颠倒的语言,这是需要注意的。如果即生当中说真实的语言,将来不管说什么话,都有份量和威信。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说话谁都会听,而有些人说一百遍别人也不听,其实,这与前世是否说真实语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是离间语:所谓离间语,就是两舌,指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是非、制造矛盾。《正法念处经》中云:“何人两舌说,善人所不赞。”意谓:谁说挑拨离间的语言,真正善良的人是不会赞叹的。但现在社会,在任何一个团体、组织当中,经常有人说是是非非的语言,传播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希望佛教徒要真实,不要在上师与弟子、金刚道友与金刚道友、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等之间,制造各种各样的离间语。
离间语分为公开离间语和暗中离间语两种。暗中离间语就是悄悄地说“别人说你如何如何”等,在佛教团体当中,这是更加需要远离的。我去过很多中心,有些中心做得很好,除了佛法方面的交流以外,是非一律不谈;而有些中心就不是这样,佛法的交流很少,一直在谈是非,好像这是他们度日的工具一样,特别可怜!
为什么有些佛教徒一边学习,一边在言行中暴露出这些不如法现象呢?就是因为法没有融入心。一旦佛法融入自心,所说所作、所思所想,全都会如理如法。因明中讲:通过有烟,可以推知有火;同样,从语言、行为,也可推出内在的修行和证悟。所以,希望广大佛教徒语言要清净,不要说是非。
现在我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自己好好修行,以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因为,遇到佛法不容易,修行佛法更不容易,人生无常之故。尤其是城市里面的人,每天都忙于各种各样的世间琐事,而耽误自己的修行。确实,很多人白天忙于事务,晚上沉溺于睡眠,中间虽有一些空闲,也处于散乱、是非当中,那就没有修行的时间。而且,各种是非还让非佛教徒产生邪见,学佛的道友不和合,这是很可怕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一直强调僧团要团结和合。作为在家人,世间团体也提倡要有团队精神,所以大家应齐心协力护持这种精神。而佛教徒要弘扬真理,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弘扬释迦牟尼佛真实无伪、稀有难得的大乘教法。如果内部勾心斗角,天天不和谐、不和睦,在这样的气氛中,不要说弘扬真正的佛法,连世间伦理都没办法弘开。因此,一定要断除两舌语,在看见出现不和睦的现象时,还要尽量化解矛盾,使之和合。佛经中说,其功德是相当大的。总之,大家尽量不要制造矛盾,在他人因前世的业障或偶尔的因缘发生各种不和时,还要进行调解,以共同创造和谐的气氛。
所以,大乘佛教徒不应有关系好不好的分别。我听说有些地方,关系好的人经常集聚,关系不好的人连吃饭都不在一起,这种行为,恐怕大乘佛法的教义一点都没有融入心。确实,有些人的思想行为,跟大乘佛法一点都不接近,只是在口头上说:我皈依了,我发心了,我灌顶了,我已是密乘弟子了,等等。
其实,不要说密乘上师,密乘弟子的境界也很高,我都不敢说自己是密乘弟子。如果真正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密乘弟子,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事情就开始烦恼、不和。
总之,所谓离间语,就是对本来和合的关系,以语言使之破裂。正因为语言有诸如此类的种种过患,为了避免以之造下极大的罪业,很多修行人都不爱说话,而闭关的修行人更是长期禁语。因此,说话一定要谨慎,否则会对自己带来祸害,对他人带来痛苦。
第三是恶口:所谓恶口,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粗言粗语。有些人经常说粗语,或责骂,或挖苦,或诋毁,或呵斥,这是很不好的。《正法念处经》云:“若人恶口说,彼人舌如毒。”
其实,人们经常会说这样的恶语,特别是在人与人之间,包括佛教徒之间,有些事情看不惯时,就会对别人进行詈骂、呵斥。当然,这跟人的性格有关,也跟前世的业障和习气有关。而有些人总是笑眯眯的,就像弥勒佛一样,哪怕别人的脚在头上践踏,也高高兴兴,毫不反抗,这是忍辱修得比较好的原因。
总的来讲,我们从小到现在造了很多恶口。尤其很多人爱取外号,如大胖子、小眼睛、大耳朵、塌鼻子等,那过失就相当大。表面看来,取一个外号也没有什么,但通过学习《百业经》、《贤愚经》、《百缘经》、《佛说婆罗门女栴沙谤佛缘经》等经典后,就会感到毛骨悚然。所以,大家以后在这方面要引起注意,否则说一次恶口,很有可能在五百世中感受痛苦。以前,有个人说话的声音非常像狗叫,其他人就用这种语言来侮辱他,结果骂他的人在五百世中转成母狗。
有时人造罪业和善业都很容易,就像世间的财富,只要因缘具足,很快的时间就会变成富翁;若出现违缘,短短的时间就会倾家荡产。同样的道理,若用菩提心等非常好的心态摄持,在好的对境前行持善法,短短时间积累的功德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穷尽;如果对严厉的对境和众生用一些语言来詈骂,自己生生世世都会堕入恶趣。
所以,在修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相信因果。所有藏汉佛教的高僧大德,开悟的境界越来越高时越深信因果,不管说话、走路,乃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小心翼翼、谦虚谨慎。而凡夫人因为没有境界,虽然佛陀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但在实际行持时,却粗心大意、极其粗糙。因为,从来没有细致入微地思考过,也没有如理如实地作过取舍。因此,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应该再三留意。
第四是绮语:所谓绮语,就是不接近解脱的无稽之谈。我经常发现,都市里的人手上拿着念珠念咒语的几乎没有,所说的话全都与解脱没有关系,整天都谈论与吃喝玩乐紧密相连的无聊话题。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在街上,还是在餐厅、娱乐场所等处,人人都一直不断地发出各种声音,但这些声音中,真正有解脱价值的,接近真理的,又有多少呢?
《阿毘昙心论经》中云:“不善语、无益语、非法语,是名绮语。”对居于城市里的在家人来讲,完全把所有绮语断除,像山洞里的修行人那样,每天要么念咒语,要么讲一些解脱的语言,我觉得这是不现实的。但作为佛教徒,尤其很多是修加行、念佛号的,那就尽量不要把所有时间全部用在一些无有意义的谈论中。因为,解脱是如是重要,生命是如是短暂。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谈论一些跟解脱相关的道理呢?所以,大家尽量不要说绮语,还要断除各种散乱的语言,所说的话也要尽量跟解脱和成就有关系。逐渐逐渐,自己的语言就变成了有意义的真实语。
总之,在语言方面,大家应断除四种有过患的语言,而讲四种有意义的语言。
3.&断除三种意不善业
最后介绍三种意不善业,第一是贪欲:所谓贪欲,就是心里贪执人、财物等的心态。如:别人修了这么好的房子,我有的话多好啊!别人买了很好的房子,如果我有那多好啊!
《正法念处经》云:“其人贪欲故,昼夜不得乐。”因为有贪欲,一直想获得,所以日日夜夜不安心、不快乐。虽然贪欲对解脱和成就有很大的危害,但要立即全部断除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应尽量减少贪欲。现在世间人们对饮食、财物、地位等的贪心,每天都如沸水般沸腾,非常严重;可是,哪怕外在的物质堆如山王,如虚空般的人心也不可能填满。也就是说,只要心追求物质享受,就不可能获得快乐;唯有知足少欲,才能生起欢喜心和满足感。总之,大家应在无贪的生活中认真修持佛法。
第二是嗔恚:所谓嗔恚,就是害心,也就是说,想危害对方,而在心里产生嗔恨。在所有罪业中,嗔恨是最可怕的。若生起一刹那的嗔心,多生累劫所造的布施、持戒等功德,便摧毁无余。《正法念处经》云:“嗔为第一因,令人生地狱。”意谓:嗔恨乃堕入地狱最根本的因。《入中论自释》当中也讲:上品嗔恨堕入地狱,中品嗔恨堕入饿鬼,下品嗔恨堕入旁生。
有些人的脾气特别大,一爆发脾气,锅碗瓢盆全部摔坏。可能这是汉人从小看电影的原因。一般藏人生嗔恨心或吵架时,不会打烂任何东西。其实,也不是这些东西惹的你,怎么能这样呢?就像这样,在一怒之下,便会造下各种各样的恶业。因此,我们要长期修忍辱心和慈悲心来断除自相续的嗔恨。尤其学大乘佛法,一定要断除嗔恨,因为它会伤害众生,而伤害众生在大乘修法中是最大的障碍。
第三是邪见:所谓邪见,指心里产生三宝没有加持,轮回、因果不存在,佛教所讲的道理完全是错误的等颠倒之想。
现在人特别相信科学,认为佛教徒迷信,实际上佛教并不迷信。我以前看过一本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1954年出版的书,名为《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其中爱因斯坦说:“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个人化的神,无须死板的教条及教义,包含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基于对一些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经验而成一体,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以前,我曾把这个教证引用在《佛教科学论》中。大家都知道,20世纪和21世纪的人一提到爱因斯坦,都认为他是最顶峰的科学家,但他却认为佛教的精神至高无上,那其他人为什么还要说佛教徒是迷信,而产生佛教不合理的邪见呢?
但有些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进入佛门,就像在很多佛教徒的家庭中,有人一直排斥、否认佛教一样。但以正理能排斥佛教的人,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过。就是在历史上,也没有人能真正站出来说佛教不符合真理,并以辩论获得胜利。但很多人因为没有福报,却偏偏不信。《妙法莲华经》中云:“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意谓:缺少福德的人,被各种各样的世间痛苦折磨着自己的身心,虽然在苦海中如此煎熬,可是他的心却一直不能转入正教,而入于邪教的密林,始终执著有无等。
所以,大家应通过真正的途径——闻思来生起正见。《成实论》中云:“正见必从闻佛法生,是故应习此佛法正论。”在这方面我也有体会,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会有这样的认识:刚开始学习佛法时,对佛教徒的很多行为都接受不了,对很多道理疑惑心也特别强,但通过学习众多佛教经论,自相续的邪见、成见、恶见全都荡然无存,正见的太阳也从心底的东山上升起来了。这不仅遣除自身的愚痴黑暗,还照耀整个世界,给芸芸众生带来光明、快乐。
对当今时代来讲,具足正知正见、断除邪见非常重要。而断除邪见需要闻思佛法,也可学一些科学和哲学的道理。当然,科学和哲学只能说到佛教的皮毛,并不能解释佛教的真实意义。在这些问题上,若要广说则特别多,但今天因时间关系只稍微提及。
以前,绝大多数人都造过很多十不善业,有些以烦恼深重而造,有些因不懂因果而造,有些受外道、环境、教育等影响而造。现在大家在懂得了这样的真理之后,就要精进忏悔,之后就能得以清净。《金光经》云:“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意谓:一个人在一千劫中造了非常严重的罪业,后来遇到善知识和佛法,在一次机会中,以特别强烈的追悔心忏悔,最后所有罪业都得以清净。可见,即使造下无边罪业,只要忏悔,也有解脱的希望。所以,希望大家精进忏悔,以遣除罪障。
总之,大家要精进忏悔十不善业为主的一切罪障,并励力闻思修行,争取在即生中,成为一个有正信、有正见、有智慧的佛教徒,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今天就简单开示到这里!
附:现场问答
一、问:我刚入佛门,请上师开示人生八苦中的五阴炽盛苦。
答:用智慧详细观察,依靠五蕴所作的一切事情,直接或间接都成了痛苦的因。而且,五蕴本身也不离行苦的本性。所以,在轮回当中,五蕴既是苦因又是苦果。这就叫五阴炽盛苦。
二、问:我妈妈信基督,我爸和我信仰大乘佛教,而且都学您传授的佛法。但我妈妈不让我们在家里看您的光碟,不知怎样才能让母亲转变?
答:很多家庭都有信仰冲突,尤其在美国和加拿大,因为人们以前都信仰基督教,后来佛教和其他宗教遍地开花,很多人又有了其他信仰。但想马上让一个人转变信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已经深入脑海、彻入骨髓。
不管怎么样,信仰佛教是不能改变的,但要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有些人因家里反对,或出现其他违缘,修行马上就退失了。其实不应该这样,应想办法坚持修学。如果家里实在不能学习,也要采取其他方式,只要肯想办法,方法肯定是有的。
三、问:我从去年十二月份开始学准提法门,也生起了一些信心。现在加入菩提小组学习《前行》,也生起了很大的信心。有师兄说:上师要求打牢基础,首先应把《前行》学好。但我想:如果我把准提法门放弃专门学《前行》,变来变去也不是很好。所以请问上师:我可不可以在学《前行》的同时修准提法门?
答:不管我们现在修学任何法门,只要以前所学的是正道,就没有必要放弃;如果以前学的不是正道,在遇到真正的教法时就要舍弃。因此,在学《前行》的同时,也可学准提、净土、禅宗、华严等。只不过自己的主要精力和信心,应放在一部法上,否则不一定能做得非常圆满。因为,人的精力、智慧、时间等都是有限的。
总之,大家在修学过程中要分主次。虽然从法的本体上讲,都是获得解脱的佛法,并没有主次之分,但从自己修行的侧面来讲,还是应分主次,或在时间顺序上,先完成一个,再完成另一个。
四、问:我刚皈依不久,老公不信佛,因为我害怕老鼠和蟑螂,他就杀死了很多。我想问一下:有什么办法能让他获得解脱?
答:虽然不信佛,杀害众生也会堕入地狱。所以,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要阻止,若实在没有能力,也要替他念金刚萨埵心咒等来忏悔。
五、问:我们组有一位学员,他家开了一个餐厅。他要求我们这个学习小组搬到他家里去,我没有赞成,他就退下来了。请问上师:这是不是我的过错?
答:有些佛友从学佛团体当中退下来,这不一定是其他人的过错,因为,若有坚定的信心,不管遇到什么违缘,学佛都不会退。如果自己的信心不稳固,哪怕遇到一点点违缘,也会退下来。
我希望加入学会的人都不要退,否则我也没办法度化。如果以见一见面等方式就能度化,那释迦牟尼佛也不用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因此,大家最好参加小组共同学习,否则表面上看来很自由,也不一定是解脱道。因为,你的修学不正规、不系统。我平时与没有系统学习过的人接触,从他们提出的问题、所说的话语中,就能看出他们是门外汉。当然,我并没有人多对自己有利的心,但从每个人的解脱来讲,系统闻思修行非常重要!
六、问:如何在生活中真正发起悲心和菩提心,成为像您那样有大智慧、大慈悲的人?
答:我既没有智慧,也没有菩提心,应该发愿像佛陀和文殊菩萨那样。
我希望,首先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出离心——时时刻刻都想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不愿求人天福报,更不愿求即生当中的各种名闻利养。然后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利他心——时时刻刻想帮助他人,不愿为自己生起一刹那念头。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向往的。
七、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在受持八关斋戒时破戒,是否跟《地藏经》里面“破戒犯斋”的果报相同?第二,因为闻思较浅,我经常将空性理解为断灭的单空,所以有时很懊恼,请上师开示!
答:犯八关斋戒的过失有两种说法:一种就像《地藏经》里面所讲的那样,有特别大的过患;另一种认为,八关斋戒与正式的居士戒不同,它是“一日戒”,所以并没那么大的过失。无论如何,只要好好忏悔,犯戒的过失是可以清净的。
自己对空性理解不深,经常认为是断空,这是正常的。因为对初学者来讲,空性就像瓶子里面没有装水的状态一样。如果认真学习《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论典,就会知道:单空是不存在的,如果安住在单空当中,这是分别念的行境,根本不是不可思议的智慧。那时对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境界,就生起了真实的定解。
八、问:我接触佛法不久,佛法方面的知识非常浅薄,但我总认为,信仰佛教很好,应该不断努力。当我跟同学及其先生,以及我的兄弟姊妹,谈及这个事情时,有80%的人都说:你们是唯心的。因为我知识有限,经常被他们说得语塞。请问上师:我应该如何应对?
答:佛教既不是唯心主义哲学,也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迷信,它是大智慧、大悲心、大力量的完美结合。
有人认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以佛教最究竟的智慧来观察,心也是不存在的。虽然佛教唯识宗讲万法唯心造,但这与唯心主义的观点还是有很大差别,而且唯心主义根本不承认前世后世、因果不虚等名言法则,而唯识宗完全承认。我认为,你应该广闻博学佛教的知识,之后就能应答如流。
九、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我父亲快七十岁了,很多亲戚朋友都鼓励他办七十大寿,我对这件事情很苦恼,因为到酒店里面去办酒席,要造很多杀生的恶业,这对父亲特别不好。但以佛法说服他们也很困难,不知该怎么办?第二,我是否能把您当作根本上师?
答:如果要办七十大寿,最好不要点杀,否则对寿命、健康都会带来不利,将来还会堕入恶趣。如果不点杀,吃一点肉食过失也不是很大。
是不是根本上师,主要从自己获得法利的角度来讲。噶举派和宁玛派的上师们说:所谓根本上师,是指上师的教言融入自心,使自己获得一定的悟道境界,这样的上师才是根本上师。而有些教言说:给自己灌顶、讲解续部的上师,也是根本上师。
十、问:现在很多人看到佛教徒拜佛、拜菩萨、皈依、学佛等时,都说佛教是迷信。请问上师:为什么说佛教不是无神论?
答:在究竟观点上,佛教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从名言当中讲,佛教可以叫有神论,因为承认有诸佛菩萨;从胜义当中讲,包括佛菩萨在内的一切万法都没有实质,或者说是空性的,这可以叫无神论。虽然与世间说法名词相同,但实际意义却有天壤之别。
十一、问(1):去年在我们公司食堂前面有一堆很大的蚂蚁,我就按您教的方法给它们念咒、念皈依,但公司很多人都笑话我,还故意把这些蚂蚁踩死、烫死。后来我看到蚂蚁、青蛙之类的小动物,就再也不敢给它们念咒、皈依了。不知我有没有过错?因为,我怕它们遭受灭顶之灾。
答:没有过失,因为你并没有伤害它们的心,也怕它们遭受伤害,佛法讲“心善地道亦贤善”。所以,将佛法运用在生活当中,需要因地制宜。
问(2):学佛是否需要保密?因为别人知道后,在吃饭时会故意夹肉给我吃,还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的话来取笑。虽然我心里非常希望他们能学佛,能多少品尝一点佛法的味道,但他们总认为佛法是唯心主义,是迷信,就算我说服他们了,他们也不会趋入佛法,不知怎么办好?
答:可能你们这里佛教不是很兴盛。如果佛教比较兴盛,即使有些人没有信仰,也不敢说佛教是迷信,否则会有一大群知识分子站出来批驳他,让他哑口无言。在四川很多地方,因为信仰佛教的人比较多,尤其是很多知识分子有信仰,谁说佛教是迷信,就会有人当场与他辩论,让他非常难堪,所以谁都不敢这样说。
因此,非常希望我们这里的佛教徒要认真学习,特别是年轻人。如果我们能说服他们,很多人都不会这样说。如果自己学得很差,那别人这样说就没办法应对。当然,不讲道理就另当别论;如果讲道理,我们却讲不出来,那就是佛教徒的过失。
其实,佛教的真理完全可以说服世间人。我遇到过很多高等学校的教授,甚至很有名气的科学家,通过与他们辩论、探讨,最后佛教的很多道理都让他们无比兴奋、深深信赖。像我这样智慧不圆满的人都能说服他们,我们这里很多综合素质很高的年轻人,通过学习真理,也能说服身边的人。
十二、问:我有时会用强迫或者欺骗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学佛,不知有没有过失?另外,请上师解释“宁舍生命、不舍上师”的含义。
答:如果自己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而是为了利益他人,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合理的。
在依止上师之前,首先要按照《事师五十颂》所讲的内容观察上师,在确定是具相上师后,应不惜生命依止,具体依止方法在经论续部里面有宣讲。
十三、问:这个世界的第一动力是什么?时间是不是空性的?时间和因果是什么关系?
答:不清净世间的第一动力是无明,有了无明,外在各种现而不实的虚幻现象就会出现。如果能长时学习中观法门,就能了知器情世界的万法,显现的当下都是空性的。比如这个茶杯,虽然我们认为它实实在在存在,但用中观的观察方法进行分析时,并没有一个瓶子的本体存在,包括量子力学也这样认为。因此,你和我在内的一切万法全部是假相,就像梦中的显现一样,全是空性的。
大家刚开始学习,所以气氛不是很好。希望年轻人要从《入行论》或《大圆满前行》开始学习,首先要树立正知正见,老年人应参加净土班,以念佛为主。无论是净土组,还是加行组和闻思组,大家都不要中间随便退下来,一定要长期修学。因为,不但学习佛法与否有很大差别,学习时间长短不同也存在着很大差距。希望大家以闻思修行来调整身心、断除烦恼,这就是报答诸佛菩萨的恩德。
好,今天很圆满,很开心!
&《十不善业道经》:“此十不善业道,体性是罪。若乐求佛道者,远离彼过。当如是知。何等为十?所谓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于是义中,今当解说。身三种者,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语四种者,妄言、绮语、两舌、恶语;意三种者,贪、瞋、邪见。云何杀生?谓于有情,率先见已,次审其名,决定欲杀,动身施作,断其命根。如是五缘,次第具足,成杀生罪,定感彼果。云何不与取?谓于他物,先窥觇已,而起审虑,决定欲取,动身所作,即盗其物。具足五缘,成不与取罪。云何欲邪行?于此罪中,而有四类:非处、非时、非分、非往。非处者,谓于诸佛、菩萨、经像、和尚、阇梨、父母所止,或相邻近,皆所不应;非时者,谓于昼日,或偶月事,怀妊、新产,彼不乐欲,及病恼等,或受净住八关斋戒,皆非其宜;非分者,谓于面门,及以非道,童男、处女,自执持等,俱不应作;非往者,谓于他妻,及比丘尼、亲族、异趣及衒卖等,设自境界,作非梵行,所不应理。如上当知。云何妄语?谓于见物或他遗坠,审知是已,决定而取,彼若寻求,起虚妄说。具是五缘,成妄语罪。云何绮语?谓于他人,以染污心,增饰其非,对彼而说。云何两舌?于他所有,隐密等事,以非理言,而作离间。云何恶语?谓于贪欲和合事相,以杂染言,厉声而说。云何名贪?于他财富,及彼受用,起爱乐心,非理希望。云何名瞋?谓于有情,起忿恚心,而作损恼,及捶打等。云何邪见?谓无施等,无彼后世,无供养事,无佛世尊、声闻、缘觉,无罪无福,无所作业,无所受报。如《正法念处经》及余经说,此十不善业道是地狱因,于十善业道应当修学,则于恶趣永不堕落。”
——2007年金刚萨埵法会开示
1、为什么要忏悔?你平时依靠哪种方式忏悔?
2、金刚萨埵心咒为什么能清净业障?请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3、忏悔时为什么要具足四种对治力?请具体解释这四种力。
4、请阐述《如意宝珠》的观想方法。它与《大圆满前行》的观想方法有何不同?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今天为什么给大家作开示呢?因为这次来参加“金刚萨埵法会”的人比较多,大家正在精进地忏悔,若不明白基本的忏悔方法、忏悔的必要,即使念了很多咒语,效果可能也不太好。因此,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念修金刚萨埵。
一、忏悔的必要:
《地藏十轮经》中说,佛陀的教法中有两种人没有所犯的罪,一种人从来也不造恶业,称为树立佛幢者;另一种人虽然造过恶业,但以惭愧心已经发露忏悔了,这叫摧毁魔幢者,此二者均可以说是行持佛法的人,也叫做勇健得清净者。
上师如意宝再三地讲过,作为一个修行人,最好是从小就不造任何恶业,但这在末法时代非常困难。在家人于皈依之前、皈依之后,身体上杀生、邪淫、偷盗,语言上说妄语、恶语、绮语、离间语,心里面生贪心、嗔恨心、邪见,还有诽谤佛法、摧毁三宝,犯很多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包括我们出家人,也是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所致,故意或无意中犯了戒律,自己想得起和想不起的罪业相当多。要成为没有造过业的第一种人,恐怕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应希望变成第二种人——虽然造了罪业,但愿意在金刚萨埵面前发露忏悔。这就是忏悔的必要。
那么我们需不需要忏悔呢?肯定要忏悔。尤其在城市里的人,造业的确相当多,现在没有忏悔的话,罪业就会一直跟着自己,来世很可能堕入地狱、饿鬼、旁生,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忏悔,懂得忏悔的必要性。
二、忏悔的因缘:
我们即生能遇到金刚萨埵法门,这是非常殊胜的缘分。学过《百业经》、《贤愚经》的道友都知道,那里面的人造了罪业以后,尽管一生中精进忏悔,但却没有得以清净,来世还是要成熟果报,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遇到殊胜的对境。
而金刚萨埵的修法极为殊胜,《集密意续》中云:“三时诸佛之本体具德金刚萨埵六字心咒,何者耳闻此咒语名,证明曾于众多佛尊前行事,将来必定生于金刚萨埵佛刹,蒙诸佛加持,于大乘获得定解,具备神通,拥有胜观慧眼,必定成为佛子。”所以,大家能遇到如此清净的法门,缘分的的确确非常殊胜。
在忏悔的过程中,希望你们把金刚萨埵像放在面前,一边观想一边诵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的力量非常大,纵然不会观想,光念诵也有很大功德。但如果能观想得非常清楚,那个功德会更大。
现在我们的喇荣沟,里里外外都是金刚萨埵心咒的声音,这也是诸佛菩萨和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所致。这么多人一心祈祷金刚萨埵,就个人而言,能清净无始以来的罪业,从整个世界来讲,对世界和平起到很大作用,众生相续中的烦恼、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都可以通过这个声音来遣除。
三、能清净业障的原因:
此心咒为什么能清净业障呢?《金刚萨埵威猛三调伏续》中云:“若持诵此心咒十万遍,则破根本誓言亦得清净。”法王如意宝在解释这个教证时说:“以前念诵十万遍的话,现在是末法时代,必须要乘以四倍,即念诵四十万遍。”在密宗当中,最严重的罪是破誓言,既然这种罪业都能清净,其他罪业就更不用说了。佛经中亦云:“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
有些人说:“我以前在家时,造的业太可怕了,杀生、打架、谤佛法、生邪见,现在有没有忏悔的机会啊?”只要有信心,一定就有这种机会。心的意念非常关键,不仅佛法中如此承认,很多心理学家和医学家也都这样认为,比如大家共同念诵吉祥偈,对万物有增上吉祥的作用。美国有个科学家,经多年的研究发现,对同样一个事物,如一朵鲜花,用恶语来谩骂它,它很快就凋谢枯萎了;若用爱语来赞叹它,它的存活时间特别长。日本也有人研究发现,对同样的水,如果竭力赞叹它,里面会有莲花状的结晶;倘若使劲诽谤它,结晶就是非常丑恶的形状。所以大家若以强烈的忏悔心来念诵,什么样的罪业都可以清净,这个应该没有问题。
还有一个原因,金刚萨埵是一尊佛陀,他在因地时曾发过宏愿:“愿我住于罪业深重者面前,若有众生持诵我的心咒而无法净除一切罪障,我决不成佛。”后来金刚萨埵的愿力已经实现了,因此他成佛现前清净刹土。
可见,金刚萨埵心咒与其他如来名号不同,虽然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的名号都很殊胜,但每尊佛陀的发愿有别,就像同样是大学毕业,各自的专业不同一样。消除业障最殊胜的佛陀,非金刚萨埵莫属,因此我们要祈祷金刚萨埵,原因也在这里。
总之,以有关经典的教证可了知,念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往昔所造的罪业会得以清净;另一个原因是,金刚萨埵曾亲自承诺过,故以其发愿力定会净除罪障,就像依靠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念其名号会往生极乐世界一样。每个人务必要记住金刚萨埵这个殊胜的誓言!
四、忏悔的方式:
通过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宣说四法经》云:“菩萨若具四法,则能胜伏所造所积之一切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此教证在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引用过,这四种对治力,我在此不详细介绍,如果你们不清楚,可以看一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极乐愿文大疏》等相关教言,里面都有详细的阐述。
依靠金刚萨埵的加持力,再加上自己的发露忏悔,这几天大家一定要好好念诵。这次开法会的人比较多,我们虽然没有通知任何人,但大家以发心力集聚于此,意义还是很大的。为什么呢?倘若没有参加这个法会进行忏悔,人生无常,如果罪业没有清净就死了,那它始终会存于你的相续中,一旦成熟之后,永远都得不到解脱,非常可怕。表面上看来这只是一个法会,但对每个人来讲,确是忏悔罪业的一个机会。如同种子被火烧掉一样,依靠这四种对治力进行忏悔,往昔的罪业会全部烧光,自相续一定会得以清净。
那怎么样忏悔呢?首先要知道自己错了,过去不管是杀生也好,犯戒也好,要深深感到十分惭愧,就像吃了毒药一样特别后悔(厌患对治力)。从此以后,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造这样的罪业,若有了这种决心,罪业肯定会清净,假如实在做不到,也要尽心尽力地改邪归正(返回对治力)。然后依靠金刚萨埵,全心全意地忏悔(所依对治力)。忏悔时,最好把金刚萨埵像摆在前面,观想在其前诚心忏悔:“我某某时候造过什么罪业,某某时候做过什么恶事……”一个一个地发露出来,依靠金刚萨埵的加持,令所有罪业彻底清净(现行对治力)。
五、具体观想:
若广说的话,比如《大圆满前行》中讲道,在自己庸俗身体的上方,观想白色的金刚萨埵,通过念诵百字明,降下甘露而清净自相续。然后金刚萨埵融入自己,自己的身体发光上供下施。最后一切外器世界收摄在内情五部金刚萨埵中,他们也依次化光融入自身,自己最终融入法界,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片刻。当又开始生起分别念时,将一切器情明观为金刚萨埵的妙用。
但今天简单介绍一下法王如意宝的《金刚萨埵修法仪轨&如意宝珠》。这个修法很简单,你们若直接修双身像等甚深法要,因为没有修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以一种不清净的念头来观想是不合理的。按照密宗的修法次第,应该从外续部开始先观单身的本尊,观想纯熟之后,再一步一步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最后再修更高的法。
鉴于很多人都是初学者,所以最好是这样观想:
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云雾缭绕或者白云飘浮,观想出一朵白莲花,莲花上有一月轮坐垫,坐垫上有金刚萨埵的单身像:身色洁白,金刚跏趺坐,手持铃杵,以十三种报身服饰严饰全身。这样的金刚萨埵闪闪发光、非常庄严。
当然,在有些修法里,是将金刚萨埵观想在自己头顶上,但这个单身像修法比较简单,应该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中。我们平时念阿弥陀佛是观想在前面,而按密宗的玛哈约嘎、阿努约嘎的有些修法,需要观想在头顶上,有些《闻解脱》中无量光佛的修法也是这样。
作为初学者,应将金刚萨埵观想在前面,和颜悦色地面对着自己,以慈悲的眼神注视着自己,以智慧的眼目凝视着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可怜众生。这样观想之后,在其面前虔诚祈祷,同时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念咒语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咒轮旋转的方式、咒轮发光的方式,还有祈祷的方式、念名号的方式。很多人可能不太懂咒轮发光、咒轮旋转,不懂这些也不要紧,只要在金刚萨埵面前,一心一意地念“嗡班匝儿萨埵吽,嗡班匝儿萨埵吽……”一边念一边观想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在金刚萨埵面前忏悔。之后金刚萨埵发光上供下施,继而光和金刚萨埵融入自身,自己无始以来的罪业全部得以清净,最后作回向和吉祥文。
以前有些人觉得金刚萨埵的修法太复杂,一直观想不来,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简单的修法——法王如意宝的《如意宝珠》。开始时要皈依、发心,然后在前方观想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发光遍布十方,接着全部融入自己,所有众生也都变成金刚萨埵的形象,在这样的境界中回向。
其实这种修法很简单,对密宗的甚深修法没有打好基础的人,只观想这一点完全可以。法王如意宝在莲宝湖取出的伏藏中也说了,那个金刚萨埵仪轨与汉地众生有殊胜因缘,将利益以汉地为主的广大众生。既然你们这次来到这里,就应该好好念诵金刚萨埵心咒,这也是法王如意宝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言。
这次不修其他法门也可以,因为麦彭仁波切讲过:“胜乐金刚、喜金刚、密集金刚、时轮金刚、黑日嘎、普巴金刚童子此一切本尊实际均是金刚萨埵,十方三世诸佛归集为金刚萨埵,所有密咒明咒归摄为六字真言。”这样一来,念金刚萨埵心咒,就相当于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及各种本尊的心咒;持诵金刚萨埵心咒,实际上是持诵了所有的咒语。有些教言中还说,能念百字明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念不了,也可以用金刚萨埵心咒来代替。
因此,这次的机缘非常殊胜,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地念诵,回去之后也要经常念。你们的亲朋好友虽然这次没来参加法会,但如果在家里念满四十万遍以上,也可以得到法会共修的全部功德。我们这里个别的发心人员,这几天也不能放弃发心,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应该没有更重要的事情了,大家应该一心一意地忏悔。凡夫人都有须弥山那么大的罪业,没有罪业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金刚萨埵心咒来忏悔,大家才有解脱的希望,否则,死了以后真的非常可怕。
下面,我给大家传一下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
嗡班匝儿萨多萨玛雅,玛呢巴拉雅,班匝儿萨多迪诺巴,迪叉哲卓美巴瓦,色多喀友美巴瓦,色波喀友美巴瓦,阿呢多美巴瓦,萨儿瓦色德玛美抓雅匝,萨儿瓦嘎玛色匝美,则当希央格热吽,哈哈哈哈吙,巴嘎万,萨儿瓦达塔嘎达,班匝儿玛美门匝,班匝儿巴瓦玛哈萨玛雅,萨多阿。
嗡班匝儿萨埵吽,嗡班匝儿萨埵吽……
好,今天因为时间太晚,明天法会也比较早,就讲到这里吧,大家一起回向!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对佛教徒的几点忠告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佛教方面的简单知识。
一般来讲,世间人在实践、创业之前,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对前途有一种指导。同样,我们佛教徒在实修佛法、利益众生之前,也需要学习相关的道理,以遣除自己的谬误和疑惑。
今天因为场地关系,听这节课的,除了在场的诸位居士以外,还有许多出家人在家里用收音机听,同时,外面也有不少人在网络上看同步直播。如今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科技为弘法提供了种种便利,网络、光盘、电子书等应运而生,这些我们一定要利用起来,如此才能饶益更多的众生。
你们很多人,来学院开一次法会就回去了,之后各忙各的家庭、工作,融入茫茫红尘人海中,就再也找不到了。此时你若想继续学佛,去找一个理想的寺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找到了,因为学佛需要长期依止上师,有时候也不一定能满自己的愿。
当然,依止上师,是学习上师所讲的法,并不是他的身体特别庄严,你要一直盯着看;或是他的声音美妙动听,你就天天沉醉其中,连他打哈欠都不放过。作为上师,多多少少有一些佛法的智慧和境界,这些你没有得到的话,跟上师再亲近也受益不大。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如今在家人这么多,上师却非常少,每一个人要跟着一个上师的话,无疑也不太现实。所以,现在不少大德依靠网络、光盘等途径,传讲佛法的道理,若能依此学习,照样也是在“依止”上师。我就看到很多人,虽然不在上师身边,但学得比天天跟着上师的人还要好。而有些人天天围着上师转,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内心没有丝毫改变。
所以,我希望,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佛教徒,最好能通过网络来学习佛法,这也是最适合你们的方式。我认识一位老居士,大概七八十岁了,整天都“泡”在网上。我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在听课啊!我要好好学佛,所以让孙女给我弄好了,每天直接上就可以。”这种方法非常不错,也很有必要。毕竟一个老年人去藏地或寺院求法,暂时来讲不太可能,但是依靠网络来学习,则完全可以得到佛教中的智慧与慈悲。
因此,作为21世纪的佛教徒,一定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当然,“跟得上时代”,不是像世间人一样赶时髦,而是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充实自己的内心。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在不染污自心的前提下,应该要利用各种方便,好好学习上师们的开示。
下面,我简单提几个学习佛法和弘法利生中的重要问题:
一、怎么样做一个居士?
今天在座的道友中,以居士为主。所以,我们就先谈谈:居士在学佛的过程中,应当有哪些责任?
1、家庭责任
这个本不该我来说,但现在好像不强调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不少居士学佛以后,对父母、爱人、子女,统统都不管了,每天只是在念经、学法,任凭家人怎样抱怨,自己也是如如不动。就算他们过生日庆祝,也不愿意去随顺,这就比较极端了。
作为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虽然有些重大问题上,你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平时要尽量把握时间学佛,但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家人。否则,很多家庭不和的话,对整个佛教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还有些居士,对家庭生起了厌烦心,就特别想出家。但你若不具足出离心,只是逃避的话,出了家以后,过不了多久,可能又会想还俗的。
因此,作为居士,理应先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平时多体谅他们的情绪,多照顾他们的感受。毕竟他们也是众生,而且与你因缘深厚。
2、工作责任
还有些居士,本来有份不错的工作,但后来对佛法的道理学着学着,生起一种暂时的出离心,就把工作也抛弃了。
现在找一份工作不容易,而且,大城市里的人有各方面压力,没有经济来源的话,谁来养你?有些人因为一时冲动,丢掉了非常好的工作,以至于最后生活拮据、走投无路,没人照顾,这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其实,学佛没必要放弃工作。你在工作的同时,若对领导、同事、下属,以慈悲菩提心来对待,也是一种弘法利生。即便他们暂时不信佛,但你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的话,也能让他们的心慢慢转向佛法。所以,工作可以成为弘扬佛法的道场,大家今后对工作还是要认真负责。
3、修行责任
世间人有了美满的家庭、顺利的工作,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但作为希求解脱的修行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责任:修行佛法不能间断!不能天天吃喝玩乐、挥霍人生,否则,你的解脱慧命便断送了。
如今有些人在这方面,就做得特别成功:家庭幸福和睦,工作尽职尽责,修行也能善始善终,圆满所有的课程。当然,这些人肯定非常累。像学会的很多道友,平时一直在紧张地工作,好不容易有了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们学院的出家人,一般周末都可以休息,而他们却连休息时间都没有。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背负很多压力,比如,家人经常不理解:“你星期天跑到哪里去了?怎么不跟我们一起过!”此时,你就要有面对的能力、面对的准备、面对的方法,具足各种善巧方便。
以上讲的三点,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否则,有些人出家的心不一定可靠,如果你没有真正的出离心,出了家以后,父母没人养,孩子也抛弃了,到头来又因为出家的发心不对,自己没有任何收获,这样对自他都不利。毕竟汉地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一个人需要养好多老人,一旦你出了家,一堆老人就没人管了,生活上会特别困难。所以,学佛也要考虑到他们,这是一种责任。
还有些人,一开始特别精进,把工作、家庭都舍弃了,一门心思只想学佛。可是没过多久,遇到各种挫折、家人哭闹,马上又缴械投降了,随他们彻底地滚入红尘。如此堕入两边都不可取。学佛是一件重要且长远的大事,每日合理安排时间才是关键所在。若能如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将闻思修行进行到底。
二、寺院应充当什么角色?
对于汉地的寺院,我也想提出几点建议:
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归纳起来,就是教法与证法——教法是学习经律论三藏,证法是修持戒定慧三学。对此各个寺院都应具足,不能将佛法只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
当然,这些有了也很好,但却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传播佛法,这是任何一个寺院的职责。倘若没有这三样,即使你佛像修得再好、环境绿化得再美、道场布置得再庄严,也已经失去了灵魂。
我在藏地不同的佛教研讨会上,经常给很多寺院提这样的要求,就是寺院要起寺院的作用。因为寺院里每天有人来来往往,他们对佛教可能有信仰,可能有好奇心,可能有兴趣。寺院若不给他们提供学习、修行的机会,这些人就会懵懵懂懂地进来,迷迷糊糊地出去,除此之外,什么利益也得不到。
当然,在菩萨面前许个愿,拜拜佛、烧烧香、磕磕头,保佑孩子平平安安、考上大学,家人身体健康等等,也不是不行。毕竟诸佛菩萨的加持不可思议,这样求的话,你心中的愿望也有如愿以偿的机会。但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对佛教的认识就会仅限于此,做很多事情会非常盲目。
在我们藏地,一般而言,凡是寺院周围的老百姓,佛学素质都比较高。因为寺院里的僧人会讲经说法,又会实地修行,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利他心,经常给大众传播佛法的精神。希望汉地的很多道场也能如此,除了寺院以外,包括居士们聚会的学佛小组、居士林、佛教中心,也不能天天在一起只是念经,而应当学习一下佛法的道理。
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对这方面就相当重视。不是自己赞叹自己,学院三十多年来一直传播佛法,如今佛教界的很多大德,都是学院培养出来的。前段时间我去了壤塘,那边觉囊派、噶举派寺院的法师,好多都是学院的弟子。当时我去了一个觉囊派的道场,那里三百多人在实修,闭关3年;三百多人在闻思。我给那些闻思的人,讲了一下“时轮金刚”的六加行。以前我从来没讲过,不过曾用藏文造了一个《忠言心之明点》的讲义,其中的圆满次第,就是以“时轮金刚”六加行来解释的。所以,这次刚好有这个机会,让我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
那个寺院的法师,以前在学院时,住在我隔壁,看着面熟,就是叫不上名字。他在学院不是很出名,但是出来以后,可以为几百个人讲经说法。包括现在学院的一些普通居士、一般的出家人,有机会到了外面时,也经常讲很多的课,非常圆满成功。
所以,希望汉地的很多寺院、居士团体,今后也能广弘佛法,在不同的场合中,让大家了解佛陀的教义。
三、寺院住持应具足什么功德?
此外,寺院的住持,或道场的负责人,也要具足三个功德:
1、人格贤善
具足人格,指心很善良、人很正直,这样才不会做很多坏事。若从出家人的角度讲,则是指戒律清净、品行稳重。这方面的内容,上师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讲得很详细。
2、具有智慧
住持或负责人一定要具足智慧,不然,做什么事很容易搞错。
前不久,藏地开了个研讨会,当时有二三十个寺院参加。我在会上就说了,寺院里最主要的负责人,无论是活佛、堪布、上师,应由具备综合素质、尤其是佛教水平高的人担任。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很多佛教徒是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团体中,如果由一个非知识分子来管理,什么智慧都没有,那很多人会不服。
现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有些寺院的“最高领导”,显现上智慧不是很高,只是权力掌握在他手里。如此一来,下面有些人即使有智慧,想弘扬佛法,也没办法实行,因为上面一直用“王权”来压制着。
包括我们的学佛小组,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偏远一点的地方,组长大多是不太有智慧的老年人,虽然他们比较发心,但大家学佛的水平却很难提升。所以,希望以后各地道友选负责人时,一定要观察他的智慧如何。如今,世间人选村长、选幼儿园老师,尚且要审核他的水平,那我们佛教团体是个智者的群体,负责人最好也是由智者担任。
3、利他心重
假如负责人有智慧、人格不错,但没有利他心的话,也不行。就算是一家的家长,至少也要对家人负责,同样,佛教团体中的负责人若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更不关心自己以外的其他群体,那如何体现佛教的大慈大悲、普利群生?
所以,不管是寺院的住持,还是居士团体的负责人,一定要有人格、有智慧、有利他心。如今末法时代,所有功德都圆满的话,这也不太现实,但有了这三样,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四、佛教徒应具备哪些素质?
佛教徒应具备的条件特别多,显宗有显宗的,密宗有密宗的,但不管怎么样,至少要有信心、悲心、智慧。
如果没有信心,诚如佛经中所说,就像种子被烧焦而不会发芽一样,善法的功德苗芽是不会产生的。
信心是入门的津梁,对佛陀、对上师、对佛法,若连基本的信心都不具足,那就没有资格入门。现在有些知识分子,对佛教有好感、有兴趣,但没有信心的话,这也不叫做佛教徒。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最主要的差别,就是看有没有信心。所以,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皈依”时,首先强调了三种信心,原因也在于此。
现在不少学佛的人,自认为是大乘佛教徒,但大乘起码要对众生有悲心,如果一边念经一边打蚊子、杀蚂蚁,对别的生命毫不在乎,这绝不是大乘的行为。
所以,悲心非常重要,没有它,菩提心就不可能产生;没有菩提心的话,那大乘佛子肯定算不上。
如今佛教徒的综合素质,跟七八十年代比起来,还是提高了很多。以前我接触过不少佛教徒,基本上不懂什么佛理,特别迷信,如此就算学佛的人再多,也只是流于形象而已。
当然,现在也有些佛教徒,对佛教道理不太懂。像这次开“金刚萨埵法会”,学院来了很多居士,有些人已经得过灌顶,但对密法的法本根本不在乎,就在上面跨来跨去,这种现象在男众中有,女众中也有。我想,他们可能不是学会里的,否则,《入菩萨行论》、《前行》中都讲过,至少要恭敬三宝的所依,应该把法本当成佛一样。
此外,僧众的衣服也不能跨。有些人一点都不在乎,把僧衣当成普通衣服,随便跨也无所谓。其实《前行》中讲过,凡是出家人的三衣,哪怕一个碎片,都要恭敬顶戴。你们也可以看看学院的出家人,在经堂里走的时候,都先把别人的僧衣收拾好,留出一条路,而不会直接跨过去。
这些都属于皈依戒。然而,现在很多人,不仅受了皈依戒,还受了密乘大圆满的灌顶,自认为什么都懂,口口声声说“我是这个上师的弟子,我是那个寺院的,我的皈依师是谁谁”,但实际上,他们的有些行为,跟佛教中的要求还是相去甚远。
所以,佛教徒必须要有智慧,否则,就是一个盲目的群体,以后也做不了什么事情。昨天我遇到一个居士,他讲的一句话很对,他说:“有些佛教徒,比非佛教徒还要迷信。”这个意思是什么?我今天暂时不解释,你们自己可以慢慢想。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这几年我去过不少地方,发现很多佛教徒的水平不像以前,以前我每去一个地方,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酸楚,觉得他们的信心这么大,却根本不懂佛教道理,实在是可惜!而今,这些人确实有一定的进步,但尽管如此,大家也不能得少为足,而应不断提高自己、乃至当地的佛教水平。
这一点,你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那天,学会里的一位大学老师说:“我原以为弘扬佛法是上师们的事,现在才明白,它是我们每个佛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说得一点也没错。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大家都有弘法利生的责任。因为你们天天都在念“发心仪轨”,里面是怎么讲的,你也可以回忆一下。
总之,佛教徒的素质一定要提高,否则,在很多场合中、在其他宗教面前,有时候都不好意思。前不久我也提过,对于弘扬佛法,每个佛教徒应齐心合力,不要分你的上师、我的上师,你的宗派、我的宗派……大家都是佛陀的弟子,都在学习佛陀的慈悲和智慧,这才是最根本的。就像基督教,他们只有一个上帝,每个教徒都赞叹上帝的慈悲,不会分这个牧师、那个神父,如此团结的力量非常大,最后基督教才会遍于全世界。
与之相比,我们佛教中,有些人的心特别狭隘,成天只宣扬自己的上师。包括我们学会的个别人,经常宣扬我,我不是很高兴,这样没有必要。你对上师有信心的话,不一定非要挂在嘴上,变成泡泡给别人看。
只有感恩释迦牟尼佛、赞叹佛教如何殊胜,各教派的弟子才不会有隔阂。否则,这个上师的弟子在这边一群,那个上师的在那边一群,上师与上师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摩擦和矛盾层出不穷,这样的话,佛法永远也不会有广弘的机会。
其实,佛教中不管是哪个教派,显宗、密宗也好,藏传、汉传、南传也好,麦彭仁波切说过,就像是同父同母的兄弟,没有必要互相争斗,把弟子拉来拉去。
我们学会也一直要求:不能干涉任何上师,不需要拉其他上师的弟子。作为真正的上师,应该不缺弟子,有些人不必操这个心。现在没有皈依佛教的人那么多,如果你真要拉,从这些人中拉一两个,也是有贡献的;至于已经皈依了的,又何必拉来拉去呢?
所以,佛教徒今后一定要有智慧。
五、藏地大德去汉地应注意什么?
近几年,藏传佛教的很多上师,经常到汉地去。总体来说,这是令人随喜的,有些人若没有接触一些上师,不可能皈依佛门,也不会去修行。但以我带汉族道友20多年的经验来看,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能不能接受,自己可以根据情况看。
1、以弘法为主
上师们去汉地,最好不要化缘,或者做其他很多事情,否则对佛教是有害的。作为上师,还是应尽量给弟子传法、皈依、灌顶、念传承,以弘法为主。
当然,并不是说做其他的完全不行,只是我经常发现,有些上师确实不是在弘法,有些弟子对弘法也不重视。倘若在很多场合中,钱都放在了主要位置上,那以后不知道佛教会变成什么样。
包括汉地的大德们,最好也能以弘法为主。否则,寺院里只是卖门票、搞旅游,做佛事必须交多少钱,不交钱就不给念经……如此恶习流传下去,寺院只会沦为工商局、旅游局、开发商重视的一个景点,除此之外,根本体现不出佛教的特色。
佛教中有甚深、广大的智慧,而这些,现在好多佛教徒都没有得到。对此,所谓的高僧大德、上师们,首当其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平时没有以弘法为主,而是以建筑为主、以化缘为主、以其他各种行为为主……以至于弟子纷纷忙于形象上的佛法,根本没有触及佛法的本质。
所以,希望很多上师到汉地时,最好能以弘法为主。
2、以传基础法为主
有些上师在传法时,直接灌个顶,就传最高的法,连誓言有多少条都不提。这样的话,暂时大家皆大欢喜,但最究竟来讲,就像一个摩天大楼,根本没有打地基,也没有一步一步地修,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呢?要么过一段时间就倒了,要么只能变成“烂尾工程”,停在那里修不上去。
对很多人来说,一点加行都不修,就拼命高攀大法,以为这是通往解脱的捷径,这是很大的一种误区。你没有基础的话,就算得到一个大法,暂时似乎有点境界,但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它对自己利益不大。所以,希望大德们在传法时,应以基础法门为主。
像我们学会,先在五六年中传基础法门,然后让大家修加行,他们通过很长的时间,对理论也学习了,实修也修了一些,这样基础才比较稳。我打算在明年、后年,再给修完加行的人讲一点密法,这样,他们修行的高楼才不会突然倒下,对此我是有把握的。
当然,生命能不能活这么久,谁也不知道,但不管怎么样,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话,我还是想给大家创造这样的机会,希望你们该修的加行一定要修。若能如此,你听了密法以后,就会像学院的很多法师一样,修行之路会特别顺利。
3、以素食为主
藏地大德去汉地弘法时,尤其在大众面前,最好是以素食为主,否则,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前不久,在很多高僧大德的研讨会上,一位堪布讲:他们寺院有个木匠,这个木匠说自己不皈依藏传佛教,只皈依汉传佛教。之所以如此,唯一的原因就是,藏传佛教的很多上师吃肉。当然,这个木匠智慧有限,不知道藏传佛教中吃素的大德历来特别多,但他所说的这些语言,还是值得我们反省。
现在有些弟子对上师极有信心,一见到上师,就劝上师吃肉:“这个动物太可怜了!您应该把它吃掉,以此结上善缘,才能给它超度了。”
对于这种说法,曾经在青海的佛教研讨会上,我听到一个法师是这样驳斥的:“结缘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吃它的肉,只是舌根跟它结缘。其实六根中除了舌根,还有其他五根,为什么你不能用眼睛看一看它,用鼻子闻一闻它,用手摸一摸它,难道非要吃它不可吗?”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如今,以学院法师为主的许多藏地大德,都已发愿吃素,但仍有一些上师,经常到汉地去吃肉;有些弟子在不同场合中,也特别赞叹吃肉的“功德”,这是不太合理的。昔日藏地大德夏嘎措智让珠,对吃肉就极力反对,我在《藏密素食观》中,曾引用过他的一些教言。所以,吃肉是否值得赞叹?这方面有无数的教证足以破斥。
当然,假如你业力深重、烦恼深重,实在忍不住的话,那也没办法,我们也不敢劝所有人都不吃肉。不过,汉传佛教中的素食传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汉地居士历来对吃素,也是相当重视的。
其实,说到底,吃肉就是吃生命。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希望有些大德三思。当然,我只是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并不是说必须这么做。现在是21世纪,谁都有言论自由,所以,相信他们也不会生气,他们的弟子也不会不高兴。
六、应当如何依止上师?
对于弟子来说,最关键就是如何依止上师。这方面,我也有三个希望:
1、细心观察
在依止之前,最初一定要细心观察,不要遇到一个上师,就匆匆忙忙去依止。
我经常说,世间人找一个对象或合作伙伴,尚且要先了解对方的背景如何,各方面都要详细观察,那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慧命的上师,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对上师一定要先了解,如果他是汉地某个寺院的,可以打电话去问问有没有这个人;如果他是藏地来的,就想办法打听一下他到底是什么身份,智慧、人格、戒律怎么样……如今信息这么发达,想了解这些应该不会很难。否则,光说他是一个活佛,前世是什么什么,这样可能不太保险。
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活佛”。在藏传佛教中,古往今来,确实有许多了不起的活佛。包括我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转世活佛。所以,我们对真正的活佛还是特别恭敬。
但即便是活佛,这辈子也需要慢慢学习,并不是所有功德一下子就具足了。像顶果钦哲法王的转世活佛,现在是个年轻人,叫扬希仁波切。他就说过:“我也是个普通青少年,没有任何前世记忆,和顶果法王的相似度是零。我对前世什么都不记得,只是梦过法王几次,即使到现在,我仍不能相信我是法王转世!”所以,他这一世要重新学习,6岁开始学英文,每天读10个小时书,包括哲学、西藏历史、诗等,没有什么休闲时间。这一点,跟《大圆满前行》中所讲的一样。因此,能否拜一个人为师,佛陀并没有叫我们看他的前世是谁,而要看他今生的戒律、智慧、悲心等,是否达到了上师的资格。
其实,学佛就像学开车,上师就像教开车的教练。如果教练自己都没开过车,也不会开车,然后去教你的话,如此以盲导盲,两个人都有翻车的危险。
原来我们有一次出去,一个人不太会开车,把车开到旷野上去了。当时他紧张得不得了,忘了踩刹车,一个劲地让大家:“快祈祷三宝、祈祷三宝!”这时另一个人大喊:“祈祷三宝不管用,你踩刹车——”其实也不是祈祷三宝不管用,只是他连刹车都不踩,一直踩着油门不放,这怎么行?(众笑)
2、恒心依止
观察完上师之后,就需要好好依止。依止的时候要有恒心,不是一两天感觉好就依止,感觉不好了就舍弃,而一定要像前辈大德那样,长期地依止上师。像学院的有些法师,曾依止法王如意宝二十多年。当然,有些利根者的话,时间短一点也可以,像法王如意宝本人,虽然只依止上师六年,却得到了上师的一切功德。
当然,所谓的依止,并不是给上师当侍者,给上师开车、做饭,这个不一定是依止。真正的依止,是用佛法来依止,要学习上师所传的法。你学了六年的法,可以算依止了上师六年。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3、开心得法
依止上师到了最后,并不是让上师笑一笑,表扬自己几句就够了,而必须令自己的内心得到利益。如果你境界高一点,则可获得生死无畏的把握。如同法王如意宝在一首道歌中所唱:“我活着也很欢喜,可以成就弘法利生的大业;死了也很快乐,决定能往生清净刹土。在这个轮回中,无论遭遇痛苦或快乐,不管是什么样的业感现前,我都远离了希望与担忧。”
真正的大成就者,可以从佛法中得到无法言喻的欢喜,不像我们,在生活中时而快乐、时而痛苦,患得患失的情绪此起彼伏。究竟的大乐超越了这一切苦乐,自己也有种生死自在的洒脱。就像米拉日巴、智悲光尊者、六祖,他们在依止上师后,最终得到了无比的大乐,这种境界用语言无法描述。
现在也有很多居士,通过长时间学习佛法,知道轮回就是这么一回事,自己多年来,该忏悔的也忏悔了,该修行的也修行了,尽管不一定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堕恶趣。这就是真正依止上师的结果。
当然,能否得到这些境界,关键要靠自己。佛陀也说过:“吾为汝讲解脱法,解脱依赖于自己。”假如自己不去修,纵然上师再好,也很难得到什么成就,就像提婆达多、善星比丘一样。所以,若想获得真实的境界,一定要遵循上师的教诲,以自己的智慧和精进来修持。
七、应当怎样弘扬佛法?
在座的有些人,特别希望今生中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所以关于弘法,我也有三个建议:
1、无偏悲心
弘扬佛法的时候,不能偏于特定的国家、民族、地域、家庭,而要对所有的生命,人类也好、动物也好,全部一视同仁。任何一个生命若遭受痛苦,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的苦楚,这种发心叫做无偏大悲。
相比之下,我们平时的悲心,仅限于跟自己有关的亲友。至于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甚至是不共戴天的怨敌,从来没想过要去饶益他们。这样的悲心,就不能称之为“大”悲,充其量只是一种“小”悲。
所以,如果你真想弘扬大乘佛法,一切生命就是你要利益的对境。
2、无私奉献
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否则,就成了一种自私自利。前不久,我对智悲学校的一群爱心义工,也提出了这个要求:“无私奉献”。这四个字很重要!
大乘佛教徒必须要这样,哪怕你在路上扶一个老人,也不是为了来世得到好报,或者今生他给你回报什么,不能图这些,而要完全做到忘我。若能如此,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就算别人对你抱怨、误解,甚至有各种危害,你也会一笑置之,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所以,大乘佛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有了这样的心,才能真正修成菩提心。否则,在自私自利的前提下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染污的。
3、无畏精神
利益众生还要有无畏的精神,不能碰几次鼻子就退缩了,看到得罪人就放弃了,若是如此,那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我们学会就有一些道友,刚开始发心时,非常积极踊跃,但在做事的过程中,别人稍微有点不高兴、有点误解,自己就如临大敌,“不行不行,太得罪人了”,然后马上就退下来,自己去修行了。
现在的佛教徒,为自己修解脱的人太多了,真正能勇敢站出来,万难无畏地弘法利生,将佛法如意宝传遍于整个世界的,可以说寥寥无几。而佛教的未来,确实很需要这样的人。尤其是一些在家居士,应该为了利益众生,尽量牺牲自我、奉献一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会受到别人攻击、非议、误解,甚至出现无法预料的障碍,但只要想想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是怎样舍己利他的,就会有一种勇气,然后以无畏的精神投入弘法利生中去。
以上几点建议,希望大家下来过后,能好好地考虑一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幸福很近第9课串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