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把各种物质运输到胎盘组织液的作用中,我记得血液系统好像说的是把物质运输给五脏六俯吧,是我以前理解错了

【中医教你】自我治疗方法集锦(396个)
我的图书馆
【中医教你】自我治疗方法集锦(396个)
按Esc退出全屏模式2 贡献值175.2K 大小&
发表评论:
馆藏&94324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养生专家的博客 --“整脊、揉骨、经筋”疗法:通络、塑身、洗髓健康原理 [收藏]
我的图书馆
养生专家的博客 --“整脊、揉骨、经筋”疗法:通络、塑身、洗髓健康原理 [收藏]
一、百顺堂养生技术对疾病原因的新论中
医对疾病致病因素包括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外因者有外感六邪之毒,内因者七情过之所伤。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
体,发生疾病。《外科启玄》说:“天地有六淫之气,乃风寒暑湿燥火,人感受之则营气不从,变生痈肿疔疖。”六淫邪只有在人体抗病能力低下时,才能成为发病
的条件。但有时六淫邪毒的毒力特别强盛,超过了人体正常的抗病能力,也能造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六淫邪毒致病范围相当广泛,它包括现代医学生物性(细菌、
病毒、原虫等)、物理性(高热、低热)、化学性(药物刺激)以及抗原抗体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所致的疾病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温、风
热;夏季多暑热,易生暑疖、暑湿流注;秋季多燥;冬季多寒,易患冻疮、脱疽等。其次,六淫邪毒致病与环境有关,如北方多风寒,患脱疽、冻疮者多;南方多湿热,患足癣、痱子者多。再之,六淫邪毒致病,可一邪独犯,亦可合邪致病,且以后者多见。七情过之所伤的情是指情志。情志是指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不会马上致病;相反,由于长期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使体内的、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外科疾病。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生火;肝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以致气郁、火郁、痰湿阻于经络,凝滞,结聚成块,形成瘰疬。又如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与排泄,若产妇精神过度紧张,易致肝胃不和,使乳汁积滞,乳络不畅,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塞,凝
滞,导致乳痈的发生。又如瘿病的发生,多由于忧思恚怒,情志内伤,以致肝脾气逆,脏腑失和而生。至于肿瘤的发病,更与情志内伤有关,朱丹溪认为乳岩是由于
“忧怒郁闷,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失荣之病,《医宗金鉴》认为乃“忧思恚怒,气郁血热与火凝结而成”。总之,由情志内伤所致的疾病,大多
发生在乳房、胸胁、颈的两侧等肝经循行部位,患处肿胀,或软如馒,或坚硬如石,常皮色不变,疼痛剧烈,或伴精神、性情急躁、易怒、喉间梗塞等症状。百顺堂认为,古代中医对疾病的认识非常正确,但除了“六邪七情之外”还有以下六个因素:病因一:脊柱错位压迫脊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异常病因二:脊柱侧弯导致胸、腹腔容积(空间)减少,使脏腑器官相互挤压病因三:骨盆错位导致生命源泉——肾和性功能的衰减病因四:肌肉疲劳导致组织代谢异常,细胞生存环境恶化病因五:组织粘连导致不畅,使相关连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丧失病因六:脊背“僵硬、板结”导致督脉、膀胱经不通,而致阳虚症二、“整脊、揉骨、经筋”疗法:通络、塑身、洗髓健康法原理1、打通人体的督脉、膀胱经,振奋人体的阳气“整脊、揉骨、经筋”通络塑身洗髓疗法主要作用于脊背、脊柱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中少阳胆经、手少阳小肠经等几条阳经及其穴位,所以能够激发和振奋体内的阳气,令阳气旺盛,运行舒畅,促进的运行和新陈代谢的功能,从而达到解除身体的不适,治疗内部疾患和腰背部疾患,以及养生保健、美体美容的作用。由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背俞穴对应五脏六脏的特殊性,五脏六腑有病可以反映在背俞穴上,因此点、揉、摩、推背俞穴,又可以治疗相应内脏疾病。“整脊、揉骨、经筋”通络塑身洗髓疗法的形成和发展,原于中国传统的脏腑经络点穴、内功推拿、骨伤推拿和按摩疗法等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物力学等理论,开创了现在独特的理疗手法,不仅对很多脏腑内科疾病有特效,对脊背部不畅引起的不适、病变、神经性疾病、脊源性疾病等都有神奇的效果,对于现在西医无法解决的“亚健康”不适症效果显著。《黄
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成物之纲纪”,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分为阴阳,阴阳都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温热的、外在的、上升的都属
于阳;相对静止的、寒冷的,内守的、下降的都属于阴。具体到人体来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督脉为阳、任脉为阴。《黄
帝内经》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所争,九窍不通”意思是阳气守在体表,保护人体,如果阳气虚弱,不能抵抗外邪,五脏九窍就要生病。
而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中少阳胆经、手少阳小肠经等几条阳经及其穴位的不通,对会导致全身阳气不通,那么势必会使保卫人体健康的屏障如同虚设,任由
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直侵体内,损伤五脏六腑。阳气分为很多种,脏腑阳气中最重要的是肾之阳气,经络阳气中最重要的是督脉之阳气。肾阳是先天之本所有脏腑元气都是从其衍化发展来的。它推动人的生长发育,促进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阳充足则身体轻健,肾阳虚衰则行体虚弱。督
脉运行于背部正中,督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交会,能总督一身阳经,又称为“阳脉之海”。督脉阳气足,就可以补充到其他阳经,督脉阳气虚,就会影响其他阳经的
阳气。“腰为肾之府”,揉摩腰部,就可以补充肾阳;“肾主骨生髓”,揉摩脊柱也可以补充肾阳;揉摩脊柱正中的督脉,可以补督脉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
肌表之阳,揉摩它可以振奋肌表的阳气,防御外邪。由此可见,脊背助阳揉摩无疑是一种补足阳气的绝佳方法。通过补充肾阳和督脉之阳气,从而使脏腑经络之气足
而通,达到御邪、祛病、强体的目的。激发和振奋体内的阳气,是整脊揉骨洗髓神术,不同于其他按摩术的最大区别。背部属阳,背部所走的5条经络都不
得是阳经,其中督脉又称“阳脉之海”,总督各条阳经。腰又是肾阳之所居。因此揉摩背部能够很好地激发振奋阳气。阳气充足则人体正气充足,外界的邪气不能侵
犯;已经入侵造成人体不适的邪气,也会因正气充足而被赶出体外。肾主骨,肾气足则能生骨髓,所以,“整脊、揉骨、经筋”通络塑身洗髓疗法,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还可以强骨生髓,提高骨密度,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体质。2、通过脊背、脊柱的调理,改善神经传导功能脊
柱上有31对脊神经通向身体的五脏六腑,及各个功能器官。脊柱的错位、变形,会刺激或压迫脊神经和血管的运行,脊柱的退变、弯曲会使胸腹腔的容积减少,而
导致脏器之间相互挤压引发病变。通过“整脊、揉骨、经筋”通络塑身洗髓疗法的各种手法,对脊背、脊柱、督脉穴位、膀胱经的背俞穴、华佗夹脊穴、经络穴位的
调衡和刺激,矫正错位的脊椎,可以使脊神经的信号传导更加有序,舒展胸腹腔的空间,使脏腑器官的功能得更的大改善和提高。十二背俞穴与脏脏对应关系十二背俞穴&&&&所在脊椎节段&&&&&&&&&&&&&&& 相关的组织器官肺俞&&&&&&&&&&&&&&&&胸3&&&&&&&&&&&&&&&&&&&&&肺、气管、咽等呼吸系统厥阴俞&&&&&&&&&&&& &胸4&&&&&&&&&&&&&&&&&&&&&心脏、心包等心血管系统心俞&&&&&&&&&&&&&&&&胸5&&&&&&&&&&&&&&&&&&&&&心脏、心包等心血管系统肝俞&&&&&&&&&&&&&&&&胸9&&&&&&&&&&&&&&&&&&&&&肝脏胆俞&&&&&&&&&&&&&&&&胸10&&&&&&&&&&&&&&&&&&&&胆、胰腺脾俞&&&&&&&&&&&&&&&&胸11&&&&&&&&&&&&&&&&&&&&脾及胃、十二指肠等消化系统胃俞&&&&&&&&&&&&&&&&胸12&&&&&&&&&&&&&&&&&&&&脾及胃、十二指肠等消化系统肾俞&&&&&&&&&&&&&&&&腰1&&&&&&&&&&&&&&&&&&&&&胃、十二指肠、结肠、膀胱等三焦俞&&&&&&&&&&& &&腰2&&&&&&&&&&&&&&&&&&&&&肾、膀胱、子宫、卵巢等泌尿生殖系统大肠俞&&&&&&&&&&&&& 腰4&&&&&&&&&&&&&&&&&&&&&大肠、乙状结肠、直肠小肠俞&&&&&&&&&&&& &骶1&&&&&&&&&&&&&&&&&&&&&小肠、肾膀胱俞&&&&&&&&&&&&& 骶2&&&&&&&&&&&&&&&&&&&&&膀胱、前列腺、尿道等泌尿生殖系统3、改善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提高细胞的活性程度通
过“整脊、揉骨、经筋”疗法对肌肉、骨骼的点、搓、推、揉,可以改善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细胞依靠组织液提供的营养来生存,如果组织液的状态恶化,就会
使细胞的生存出现危机。大家知道,肌肉组织在运动做功时,会持续不断地消耗能量,并进行新陈代谢,把消耗能量时所产生的废费,通过毛细血管的回流,再经过
肝肾的过虑从二便代谢出去。如果大量的运动或者工作过度,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产生更多废物,而通过毛细血管代谢回流的废物并不会因此加快,因为
毛细血管的直径是个衡定值。所以,组织液中的废物浓度就会增加,不及时代谢掉,就会形成肌肉组织的“僵硬板结”,更严重的是还会降低动、静二脉毛细血管的
通透性,这样细胞生存的环境就遭到了严重破坏,细胞就会因得不营养而损伤,最终导致慢性变病。“整脊、揉骨、经筋”疗法用手掌点、搓、推、揉肌肉
组织、骨骼时,手掌在推揉时会释放热能和远红线。远红外线被称之为“生命光波”。这一段波长的光线,能与生物体内细胞的水分子产生“共振”,同时还具有很
强的渗透性,能有效地促进细胞组织的生长发育。远红外线“生命光波”是组织细胞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一段光谱。由于远红外线与人体内细胞分子的振动
频率接近,生命光波渗入体内之后,能使体内水分子振动,分子之间的振动摩擦产生热量使皮下组织温度上升,加上手掌推揉时的力度、热能加速了血液循环,促使
肌肉组织中的“僵硬板结”软化、碎裂变成小分子,可以从毛细血管中回流,有利于清除组织液中的废物、血管囤积物及体内有害物质,达到活化组织细胞、防止老
化、强化免疫系统的目的。“整脊、揉骨、经筋”疗法中的技法是用手掌推揉肌肉、骨骼,所推揉的力度和热能,能够深入肌肉组织深层,迅速被人体吸
收,深入人体之后便会引起人体细胞原子和分子的共振,透过共振吸收,形成“热效应”,促使皮下深层的温度上升,并使微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重新激活组织细胞,促进酵素生成。实践证明,用手掌推揉肌肉、骨骼,对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具有显著的改善和防治作用。此外,对人体内的一些有害物质,例如食品中的重金属和其它有毒物质、乳酸、游离脂肪酸、脂肪和皮下脂肪、钠离子、尿酸、积存在毛细孔中化妆品残余物等,就能够藉助搓揉时激活的代谢的方式,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毛孔中一起排出,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整脊、揉骨、经筋”疗法对肌肉、骨骼的推揉可以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了废物的代谢功能,提高了组织液生成的效率。由于改善了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细胞就能够更有效地从组织液中汲取营养,这样也就提高了细胞的活性。“整脊、揉骨、经筋”通络塑身洗髓疗法中的“共振效应”和“热效应”,可以促进身体脂肪分解和代谢,使多余的脂肪不再存积在体内,这样也就起到了塑容、塑身的作用。综
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整脊、揉骨、经筋”通络塑身洗髓疗法产生两大效应:“共振效应”和“热效应”。而这两个效应的作用能将体内的垃圾代谢出体外,多
余的脂肪分解代谢,使细胞恢复了活性,这样也就提高了肌肉组织和皮肤的弹性,从而使人实现了更加年轻,更具活力的目的。本文作者:卢锋&& 电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您对文章有自己看法,
(128)|(1)|(0)| |
我的人气博文
访问(411)评论(0)
访问(392)评论(0)
访问(329)评论(0)
访问(327)评论(0)
访问(294)评论(0)
黄帝内经曰:病非人体素有之物,然能得就能除 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
元气通络疗法是根据古老的黄帝内经精髓和民间中医绝学绝技实践理论发展演变而来。它主要以疏通经络,打通人体经脉,从而使人体达到气血畅通,和合五行【脏】,平衡阴阳之功效。 中医学说认为,人体的病主要来源于【风寒湿燥热】侵入人体经络,使人体气血淤滞不畅所造成的多种疾病。 本法就是打通人体经络,调理五脏之气,使人体气血正常运行,使人体六阳六阴之气转换,并调动患者体内潜在的元气,自动恢复修整理顺身体机能,使风.寒.湿.燥.热.之气排出人体,从而使经络畅通,平衡阴阳的一种最高级调理法。 本法主要特点是:【内】调动患者自身深处潜在的生命能量元气。【外】手法走的是筋经疏理。从而达到内外相济,气血畅通阴阳平衡的双向调理。从而达到不药而愈的一种纯绿色自然疗法。
能真正调动元气来通经络调五脏和合高级养生,是目前所有养生项目中最安全、最绿色的疗法;
馆藏&16910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什么叫相火归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什么叫相火归位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针灸学讲稿-共享资料网
针灸学讲稿
《针灸学》课程讲稿绪言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 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 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哪么什么是针灸学?研究内容又 是什么? 1、 概念 简言之,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针刺和艾灸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详而言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 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 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 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 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症门学科。 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 2、 研究内容 针灸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 (2) 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 (3) 刺灸――有针和灸二方面。其中针涉及到针具、针刺手法、补泻手法、 及其他各种针法。灸则包括艾灸的制作、施灸的方法。 (4) 治疗――疾病的诊断、立法、处方、具体操作。 3、 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 4、 针灸学形成与发展 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 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 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 的。 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 、 “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 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 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 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 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 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 针灸学国际传播与交流 1、6 世纪传到朝鲜、日本等,16 世纪末、17 世纪初入欧洲 1、WHO 国际培训,援非,70 年代 2、1987 年 11 月北京成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针联” 5、 学习要求 针灸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 要求大家以身试针, 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以后才会有真正的了解。鉴于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1 大家二人一组,在点穴、针刺试针中相互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针灸的 操作。第一章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络总论概论 一、 经络、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 经, 《说文》 : “织从丝也。 ”从之义, 《韩诗》云: “南北耕曰由,由即从也。 ”故 “织之从丝曰经” ,因而经当有上下直行的主干之义。又经通径,路径之义。 络, 《说文》 : “絮也” ,加工成线义,即今联络之义,也就是网络联系的意思。最 初将经络联称者是口问篇,言: “经络厥绝” 。由于《内经》非成于一人之手,故 经络的名称也不相同,有称经隧者,如调经论: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既然经 络是在气血筋脉基础上产生,而筋脉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当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网络 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编 布全身 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 一种学说。 二、 经络的起源 经络的起源可以归为二方面:一是独特的医疗实践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在长 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偶然因素发现了针或火的刺激可以治疗疾病,而且,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部位被固定下来,随着针灸、按摩经验的积累,治疗疾病的体 表固定部位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这样一来,针灸所产生的“气行”反应也必然会 引起人们的注意,故部位和部位之间的联系就逐渐被认识,由点至线的现实,就 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二是气血、筋脉概念的形成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古 人通过对显示于体表的血管的认识而有了脉的概念, 这一点从 字的古字中可以 看出, 《说文》云: “血理分斜行体中者。 ” 《说文系传》进一步说明为: “五脏六 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 ”由此他们有了血脉、筋脉的概念,如《管子。水地》篇: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 ”经络的名词出现在血脉、筋脉之后, 是在前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故气血、筋脉概念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 形成的基础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其年代相当久远,总而言之,是古代劳动人民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形成的,具体包括以下诸方面: 1、 针灸等刺激及气功产生的经气感应和传导的现象观察 一是古代医家在针灸一定部位时,病人会有酸麻胀等感应,而且这些感应还会传 导,此种传导可看成是经络的循行。如《内经》所言的“气至” 、 “气行”即是指 此。2 二是古人在气功练习时,常常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的线路流动,这种线路也是 经络感应的径路,故也是形成的依据之一。 2、 腧穴主治功效的归纳分析,有序的排列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腧穴的主治范围也越来越广,将其整理归类,可以发现主 治范围相同或相似的腧穴常常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 而这条线路上所出现的 证候又同该线路腧穴的主治一致。因而由着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 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 3、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当有的疾病发生时,在体表可出现一些线状的病理现象, 如红丝疔 真心痛。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这些病理现象是经络 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并由此推理而与经络联系,因此也是经络形成的依据 之一。 4、 解剖及生理现象的发现 虽然受古代礼教的限制,古代的解剖不会象现在这样普遍,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 解剖实践,如《灵枢。经水》云: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 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又如《灵枢。脉度》 : “而古人最初对经络的认识是 在筋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解剖也经络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经络的形成既有经气传导和腧穴功效的总结,也有解剖、生理现象和病理 现象的推理。它们共同构成了经络形成的基础。 经络系统的内容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 经络系统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五十年代后期或六十年代初,经络系统的 内容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在建国后的第一本针灸学中,经络系统的组成与今天的 内容有所不同,如经筋就没有出现在经络系统的组成中。即使今天也仍有不同, 其差异主要是在对十二经筋、十二经别、皮部的归属上。一般教材中的经络系统 组成内容如下: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二大部分, 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经 筋、皮部。 十二经脉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奇经八脉分为任督冲带 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经别、皮部、经筋与十二经脉一样,也分别以手足之三 阴三阳归类。 络脉分为十五络、浮络、孙络。 一、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三阳、 足三阴三阳的总称。 是联络内外的主体。 如 《灵枢。 海论》 :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 ”其中“节”字,是指腧穴 而言,非关节之谓。哪么十二经脉是如何命名?分布规律如何?如何循行交接? 经脉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详最初经脉的命名在二帛书中比较简单,其中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是以阴阳或 部位来命名的,如肓脉、泰阴温等;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则是以四肢与阴阳结合 部位来命名。如足阳明脉等。 随着十二经脉在《内经》中的出现,根据其循行所联络的部位,十二经脉的 命名也较以前复杂,基本是以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结合来命名。其中的阴阳3 是根据四肢、脏腑的阴阳属性。如肺经是手太阴肺经。三阴三阳的消长,也体现 在其中。至于阴阳的消长, 《内经》中也有不同观点,有言太阴为至阴者,有言 少阴为至阴者,因此,不能单纯地以字面含义来理解十二经脉中阴阳的多少。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属络关系、交接规律及流注概况 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详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 总规律:它们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凡与脏相联系 的称为阴经,行于人体的阴面;与腑相联系的称为阳经,行于人体的 阳面。其中的阴阳涉及躯干部的胸腹背部(如胸腹部为阴,背为阳) 以及四肢(如内侧为阴,外侧为阳) 。 2、 四肢规律:手之三阴在四肢内侧由前到后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 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太阴-厥阴-少阴 手之三阳由 前到后则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阳明-少 阳-太阳 足之三阴三阳基本 上也是按此顺序在下肢排列。 3、 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足三阴经在内踝上 8 寸以下是厥阴在前, 太阴在 中,少阴。 2、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络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络腑, 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阴阳相配,与脏腑之阴阳相一致,因此 ,它们的关系也是根据脏与腑 的阴阳搭配来分表里, 如肺与大肠相表里, 则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以此类推, 其他经亦是如此。 互为表里的两经相联系, 在生理、 病理上相互影响, 治疗时相互为用。 3、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交接规律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 “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 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但是十二经脉的循行不是无规律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其基本规律是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 走腹(胸) 。 实际上这只是《内经》中所载“经脉篇”中的经脉交接,该书中的其他循行 方式如邪客篇所论是手之太阴与厥阴是从手走胸。 关于其交接,其特点是表里、同名相接,阴阳相承: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在头面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中 交接。 A、 手三阴接手三阳,手三阳接足三阳,足三阳接足三阴,足三阴又接手 三阴。 B、 交接部位:手之阴阳经交接在手指末端,手之阳经与足之阳经在头面 部, 足之阳经与阴经交接在足趾末端, 足之三阴与手之三阴在胸腹部。 C、 阴阳交接是表里经相接,阳经与阳经交接是同名经交接。 4、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通过阴阳表里、手足同名经的连接,从手太阴始至足厥阴,再复从肺经4 诸经相接,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灵枢。营气篇〉则是在十二经交接的基础上,从足三阴又与督任二脉交接,然 后再交接手三阴。 其交接是: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 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督脉→任脉)→手太阴。 二、 奇经八脉 名称首见于〈难经〉 。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阳跷脉、阴阳维脉。 因其既不与脏腑相联属,也无阴阳表里配合,与平常有异,且共有八条,故称奇 经八脉。其中之“奇”字,一是异义,二是读基,指其无阴阳表里配合。如《难 经本义》引虞庶注: “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系下正经,无表里 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 ” 分布概况: 任脉:会阴-腹-胸-颏下正中线 督脉:尾骶-腰-背-头面正中线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带脉:胁下-环腰一周 阴维脉:小腿内侧,并肾、肝经上行,至咽喉合与任脉 阳维脉:足跗外侧,并胆经上行,至项后合于督脉 阴跷脉: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会合 阳跷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会合 作用: 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气血,协调阴阳 2、对十二经脉气血起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3、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合成十四经 关于奇经八脉的作用, 《难经。二十八难》则以比类取象的比喻来形容,说: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 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 ” 从此段文字不难看出,奇经八脉就象湖泊一样,接受由十二经脉气血盛时注 入的气血,不足时可补充十二经脉,即对十二经脉气血起涵蓄作用,此其一也。 既为十二经脉涵蓄气血, 必与十二经脉相通, 故又起到加强十二经脉联系的作用, 此其二。 又因其在十二经脉气血中的调节作用, 因此, 又有统率十二经脉的作用, 此其三。如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称为阴脉之海,督脉称为阳脉之海,冲脉称为血海 或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身体各经,阴阳跷则主持人体的阴气和阳气,阴阳维 则维系人体的阴经和阳经。 又元滑伯仁在〈十四经发挥〉中将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故称之为 “十四经” 。该十四经均有腧穴。 实际上,在〈内经〉的记载中,其他奇经也有腧穴,如〈气府论〉 : “冲脉气 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阴阳 跷各一。 ”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灵枢。经别》云: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 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就是说人体的生成与经脉的关系十分密 切,疾病的发生自然亦自经脉而来,医生治疗疾病宜从经脉而治,疾病的好转也5 从经脉开始有起色,习医者要从经脉开始学习,医生的高明也表现在运用经脉的 理论指导实践上。所以《灵枢。以脉》有言: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 ”可见,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何等的重要。哪么,经络的生理 功能是什么呢?病理变化又有哪些?有何临床作用?下面 我们来进行简要讨 论。 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 1、 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灵枢。海论》 :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这就是说人体各 部通过经络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经络纵横交错,通过多种形式和通路,把脏腑与 体表、体表与脏腑、体表与体表、脏腑与腑脏之间,以及机体的上下、内外、前 后、左右各个部分之间紧密也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种联系,使机体各个部分 之间保持着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从而维持着人体的完整与统一。 前面告诉同学们,书中所言的经络系统,虽然有些内容相互之间不存在着必然的 联系, 但是, 教材中对经络作用的总结实际上正是建立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之上的。 即使皮部似不应属于经脉在体表的分部,但其发挥作用也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 2、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灵枢。本藏》指出: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难经。二十三难》云: “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而荣于身者也。 ”其中,运 行气血是经络系统在人体的生命活动;协调阴阳则是运行气血所达到的功能。 气血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分之为二,合则为一。故《灵枢。营卫生会》 : “夫血之 与气, 异名同类。 气血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又是生命活动的功能名称。 经络中运行之气,称之为经气,由原气、宗气、荣气、卫气组成。阴阳平衡是人 体赖以正常生存的基础,如何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经络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没有经络运行气血, 人体的阴阳就无法维系平衡, 正是由于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 才得以人体的阴阳保持平衡,因此,二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的。 3、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卫气是否正常是人体抗御外邪的保障,由于经络具有运行气血的作用,使其中的 营卫之气得以运行全身,从而起到抗御外邪的作用。人体功能正常的运转,是经 络运行气血的结果,因为人体有赖于气血的濡养。 又疾病的传变也常从经络开始,然后传入脏腑。如《素问。缪刺论》 : “夫邪之客 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 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 如此则治其经焉。 ”实际上,这还是有赖于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 二、 经络的病理变化 经络既然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必然也相应的病理变化。这种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 两方面: 1、 经络病候及其机制 如《灵枢。经脉》所言,每一条经脉及络脉都有相应的病候,经筋篇中记载的经 筋也有病候,这些病候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是由以下四方面: (1) 虚实盛衰 此指经络中营卫气血等的不足及因此而引起的功能低下。 如十 二经脉病候中的气盛有余或不足。 (2) 郁滞闭结 此指经气运行障碍的病理变化。由于经气运行迟滞,导致局部 的营卫气血津液等的阻塞,脏腑体窍得不到营养而产生疾病。如《素问。 调经论》 : “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 ”一般而言,郁止多发生于络6 脉,在体表有形可循;发生于脏腑可致功能异常,进而引起所属官窍发生 病变。 (3) 经气厥逆 指经气运行紊乱而言。 由于经脉中营卫气血津液等升降失常, 分布运行失调,会引起一系列经络及相关脏腑的病变。如《素问。厥论》 论述的六经厥逆所致的病变。 (4) 经气竭绝 是经脉中营卫气血津液竭尽而导致的经络及相关脏腑功能衰 减甚至丧失的病理变化。由于各经气血多少不一,所以各经气绝的症候不 一样,如太阳经气绝出现戴眼反折 ,少阳经气绝出现耳聋百节皆纵。 2、 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由于经络里通外达,联络脏腑、四肢百骸,当机体正处于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 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如前引之《素问。缪刺论》的内容,指出外邪传入可通 过经络由浅入深,而及脏腑。同时,由于经络在人体内有多种联络途径,因此经 络也是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如教材中所举之例。 由于经络在人体联系内外,故当内脏有病,可通过经络传注于体表,从而在体表 出现相应的病证。故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可反映疾病。 如《灵枢。邪客》 :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 ” 三、 经络的临床应用 详经络作为中医的一种基本理论而存在,必然有其临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点: 1、 用于诊断疾病 经络学说是指导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可应用于望色、切诊、问诊。其中望 色是根据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来判断是何经何腑出现病变。 如临床上有些疾病可 在经络循行线上出现一些病理现象, 根据这些病理现象出现的部位可判断是何经 病。切诊包括的内容比较多,除切诊所包括的内容外,还有循经络循行线切诊, 以发现疾病。问诊是通过问诊,搞明白发病部位,与何经有关系,进而可判断与 何脏腑有关。 2、 指导临床治疗 针灸学说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针灸、药物应用中其指导意义尤为突出。 (1) 指导辩证论治 如辩证中的经络辩证。 (2) 指导针灸选穴配穴 根据疾病所涉及的经脉,可选用与该疾病有关的经 脉腧穴来治疗,同时,也可选取相互表里经脉的腧穴来治疗。也可根据经 络之间的相互联系或选取同名经,或选取相克相生经来治疗。 (3) 指导药物归经 如大家在中药学中的某药归某经。 可见,经络学说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第二章一、 腧穴的含义腧穴总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针灸推拿及其它一些外治法施术的部 位。 《灵枢。 九针十二原》 :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者也。 ” 腧穴在 《内 经》中有许多名称,如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等。 腧,本写作输,输注之义。穴,则有洞、孔、隙之义。合起来就是气血输注的空隙。 大家在以后本课的学习或看《内经》的过程中会遇到有称输穴者,有称俞穴者,它们又7 是指的什么呢? 在《内经》时期,腧、输、俞三字通。如《类经》卷九注: “输、腧、俞,本经皆通用。 ” 都取“输注”之义。后来为了区分方便,三字就有了不同的含义。腧,指穴位的统称。输, 指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俞,则专指背俞。 人体内部通过经络与体表紧密相连,因此,体内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即腧穴上来,这一 点临床上有大量的例证可举。 如胆囊炎可在阳陵泉处有压痛, 也可在背部的夹脊或背俞有反 应点。同样,也可以通过刺激体表的腧穴治疗内脏疾病。故我们不能把腧穴看成是孤立于体 表的孔隙,而应把它看成是与人体内部组织器官有一定联系的、互相通道的特定部位。哪么 腧穴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第一节二、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1)经穴:见教材。特点:有固定位置、名称、有一定的经属、主治作用广泛。 (2)奇穴:奇穴一名,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 ,其中称作“奇输” ,言: “彻衣者,尽刺 诸阳之奇输也。 ”此一奇输实乃指治疗热病有特殊疗效的腧穴,是说治疗阳气有余而阴气不 足的病症,针刺治诸热有奇效的腧穴,就如同脱衣一样迅速痊愈。故杨上善在《太素》中注 云: “诸阳奇输,谓五十九刺。 ”与后世所言之奇穴不同。从所取的大杼、天府及手太阴经穴 即可看出。 宋《奇效良方》设有“奇穴” ,收有 26 个。 《针灸大成》则专列经外奇穴一门,收有 35 穴。以后奇穴的数目越来越多,以至于达到了一个非常可观的地步。如七十年代《针灸经外 奇穴图谱续集》中有奇穴 1007 个。 对于奇穴中“奇”字的含义,也有不同解释,一是认 为奇当读“QI” ,即指有奇效。二是认为当读“JI” ,指奇零的意思。由此带来了两种不同的 概念:前者认为奇穴是没有归属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称奇穴。后者是指没有归属 于十四经的零散腧穴。教材之义实取二者的结合,即指没有归于十四经系统,又有一定位置 和名称,疗效单纯而奇特的腧穴。其特点是没有归属十四经系统、疗效单纯奇特、有的是以 组方形式出现等。 (3)阿是穴 阿是一名,首见于《千金要方》 ,在〈玉龙经〉中称为不定穴, 〈医学纲目〉 中称为天应穴。至于阿的含义,一般多从颜师古〈汉书。东方朔传〉训为“痛”义,言按压 其痛处,病人都会“阿”的一声,故名阿是。从孙思邈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一方法的源渊, 在〈内经〉中即有,如〈灵枢。背俞〉中言背俞取法,除据脊椎而定外,还要“按其处,应 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 及〈灵枢。经筋〉中的“以痛为输” 。其特点是没有固定部位、 名称。第二节 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既然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所输注的部位, 哪么当人体的功能失调时, 必然可在相应 的腧穴上反映出来,对此,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言,如: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 六十五节气味者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关于腧穴在诊断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两点: 一是通过扪穴的方法来诊断疾病, 如书中所举诸例。 二是通过一些近代发展起来的手段来诊 断疾病,如教材中所言的诸法。第三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 也是邪气所客之所, 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刺激这些部位来发 挥作用的。其治疗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近治作用8 这是一切腧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它们均可治疗腧穴所在或邻近部位的疾病。 如睛明治疗 眼疾,中脘治疗腹痛等。 由于每条经脉的腧穴都具有这一特点,因此,应用经穴治疗局部或邻近部位的疾病,往 往可以不受经脉循行线路的限制,而体现出横向、阶段性主治规律。 对于腧穴的近治作用,其理论基础就是气街、四海理论,气街、四海理论就是把人体分 为上下四个阶段或四个不同的功能区,分而治之,其中 所提出的具体腧穴仅是举例,不应 认为只是这几个穴,实际上,在这些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与这四者有关的疾病。在临床上这 一点可有大量的实例来证明,如针刺背部的夹脊穴及腹部的一些腧穴治疗内脏病。2、 远治作用腧穴的远治作用,即腧穴可以治疗远离腧穴部位的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远 端取穴的论述,如《灵枢。终始》 :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 病在足者取之 。 ”一般认为,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可以治疗本经所过 的远端部位的疾病。如合谷治疗牙痛,足三里治疗腹痛等。远治作用的理论基础就是经脉所 行,故有“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之论。由于经络在循行过程中往往几条经脉相互交会,故 远端治疗作用除治疗本经所过部位的疾病外,还可以治疗与之相交会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 如教材中所举之例,又如三阴交除治疗与脾有关的疾病外,还可治疗与肝肾有关之疾病。 如何看待腧穴的近治与远治作用,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四肢肘膝以下部 位的腧穴具有远治作用,而且头面躯干部位的腧穴也同样有远治作用。关键就在于如何理 解远治与近治。 中医认为,人体得病,都是与整体有关,并不是单纯一个部位有病而不影响其他部位, 许多四肢疾病,实际上也是与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以标本而论,脏腑功能失调是本,四肢 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只是标,治病求本,此时针刺背部的腧穴表面上看,是近治,实际上,最 终也是治疗远端病。因此,近治与远治应辩证地看待,不能一味死看。如临床上治疗进行侧 索硬化症,该病常见远端四肢无力,中医认为与脾气不足,不能濡养四肢有关,若单纯针刺 四肢腧穴,效果并不理想,而针刺背部的夹脊穴效果要远胜于此。因此,此时的近治,实际 上也不是单纯的近治, 其中也包含着远治。 这主要是因为脏腑气血是人体的根本, 脏腑有病, 不可能不影响到其他部位,故针躯干部腧穴并非单纯的近治。 另外 , 头面躯干部腧穴的另一主治特点是可以治疗多脏腑或多经脉疾病, 在另一种意义上, 这也是远治, 而四肢部腧穴则不具备这种特点。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经脉在头面躯干部 纵横交错。实际上, 《内经》中为什么在谈到疾病的治疗时取穴多言取某某经而不言具体的 腧穴,主要就是因为凡与该经有关的腧穴都可治疗与该经有关的疾病。 (3)特殊治疗作用 所谓的特殊治疗作用就是指某些穴具有的双向良性作用及治疗的特异性。 针灸起作用与 药物不一样,药的四气五味是固定的,不可能一味药既是寒性又是热性,它只能是或温阳或 清热,不可能既温阳又清热。而作为人体组成部分的腧穴则非,同一个穴既可以治疗虚证, 也可以治疗实证。如合谷穴既可以止汗,也可以发汗。此类例子很多,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经 验已经证明,同一腧穴可以对不同的机能状态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不过,关于腧穴的双向调节应注意两点:一是补与泻是针灸的基本法则,其方法和作用 是完全相反的,谈到腧穴治疗的双向性,应注意补泻手法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如临床上补合 谷、泻三阴交,具有行气、活血、通经之效,对血滞经闭有效,故历代医家考虑其堕胎作用, 孕妇禁用。而泻合谷、补三阴交与之作用正好相反,临床应用中常用来安胎。二是腧穴间的 配伍加减也可明显改变处方的效应,如合谷穴,配曲池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而配以三阴交 则可以理气活血,用于妇科治疗。 关于腧穴治疗的特异性, 是指不同穴位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与合谷与列缺均可以治疗9 牙痛,但效果则合谷明显优于列缺。又如对消化道溃疡病的治疗,针刺足三里时,多数病人 出现胃酸分泌增加,而针刺公孙、内关、梁丘则出现胃酸分泌减少。当然,腧穴的治疗具有 一定的特异性, 但它们之间有具有共同的治疗作用。 如足阳明经的腧穴均可以治疗消化系统 疾病。第四节 特定穴 概念----特定穴是指十四经脉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内容:五输穴 俞募穴 原络穴 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 郄穴 下合穴 交会穴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穴中,分布在肘、膝以下井、荣、输、经、合五类腧穴的 总称。每经五穴,十二经脉共 60 穴。 俞募穴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 原络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是表里经联系之处。 十二经脉各有 1 个原穴和 1 个络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内关、外关、 公孙、临泣、后溪、申脉、列缺、照海) 八会穴----是指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处的8个腧 穴。 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躁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各有1个郄穴, 共有16个郄穴。 下合穴----是指六腑合于下肢之阳经的6个腧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合部位的腧穴。 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在影响针灸疗效的诸多因素当中, 取穴的准确如否是能否取得疗效的第一个因素, 直接 关系到治疗的预期效果。人体的腧穴很多,而且位置也不同,在不同的部位,其取穴方法也 不尽相同。具体有以下方法。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 概念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体表的各种解剖标志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又称体表标 志法。如教材所言,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2、 具体分类10 体表标志法可分为固定标志法和活动标志法。 (1)固定标志法 是依据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很久以前就有,如《灵枢。 》所谓的固定标志,就是指人体的毛发、指甲、五官、 乳头、肚脐,及各部位由骨骼和肌肉形成的凹陷和隆起。由于这些解剖标志固定不移,故经 常作为临床取穴的参照物,而且有利于腧穴定位的准确。如取神阙以脐中为标志;两眉中间 取印堂,取十二经的井穴多以爪甲为标志;取胸部腧穴以肋间为标志;取阳陵泉以腓骨小头 为标志。 (2)活动标志法 就是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凹陷、突起或皱纹等作为取 穴标志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在 《灵枢。 本输》 中即已有之, 如取中封、 冲阳 “摇足而得之” , 取曲池“屈臂而得之” 。这些取法皆是以关节的活动出现的一些标志为取穴方法。现在许多 腧穴也是利用活动标志来取穴。如阳溪需拇指翘起时,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取养 老时应掌心对胸,当尺骨茎突之桡侧骨缝中。 二、骨度分寸法 1、 概念 骨度分寸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将人体不同部位规定出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并 用来折量(按比例折算成等份,每一等分为一寸,以此取穴的方法。又称骨度折量定位法。 本法首见于《灵枢。骨度》 ,现代常用的骨度分寸是以该篇所记载的内容为基础,通过长 期的医疗实践,进行修正后作为确定腧穴的主要依据。是目前临床上腧穴定位的基本方法, 也是最常用的取穴方法。 骨度分寸法不分男女老幼,体形的高矮胖瘦,均按比例折算成同等长度和宽度,作为量取 腧穴的依据。如前臂从肘横纹至腕横纹折作 12 寸。脊椎则不以尺寸作为督脉的取穴标准, 而是以脊椎的数目来取穴。 详细的骨度分寸见书: 肾的位置 左肾的位置比右肾高(右肾上有肝胆,比左肾低半个椎体) 左肾:上平第十一胸椎下缘,下平第二腰椎下缘。 左侧第十二肋斜过左肾中部,右侧第十二肋斜过右肾上部。三、指寸定位法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取穴的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法。 由于生长相关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部位之间是相互关联而生长发育的,因此,人 的手指与身体的其他部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大小、长度上有相对的比例。这样,选定同 一人体的手指的某一部分来作为取穴的长度单位, 量取本身其他部位的长度是合理的, 也是 可行的,故称: “同身寸法” 。 客观上讲,指寸定位法是用患者本人的手,但是,因部位关系多有不便,故用医者的手 客观参照患者的身材。 本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中指同身寸将拇指与中指屈曲,以中指指尖抵在拇指指腹,显示出中指桡侧面,食指伸直,以其中 指中节桡侧两横纹之间的长度为一寸,即为中指同身寸。 此法首见于《千金要方》 。主要适应于四肢及脊背部作横寸的折量。2、 拇指同身寸令拇指伸直,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为一寸来折量取穴的方法。 此法也首见于《千金要方》 。主要适应于一寸间隔的取穴,即四肢横寸。3、 横指同身寸11 将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量取四指的横度为三寸,并用折量 取穴的方法。本法又称“一夫法” 。 此法首见于《千金要方》 。常用于下肢、腹部及背部横寸的折量。 指寸定位法在应用时较为便利, 但准确性较差。 故在应用时应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加以 运用,不可以指寸折量全身,否则会导致长短失度。明张介宾《图翼》中言: “人之长短胖 瘦各不相同,而穴之横直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而指长,人肥 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 ”临床取穴应与骨度分寸结合运用。四、简便取穴法顾名思义, 就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取列缺, 以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 食指尽端即是穴。 风市,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中指尖下是穴。 章门,垂肩两臂下垂,平肘于胁部取章门。 其他还有劳宫、合谷、百会等。临床应用时还要与骨度会寸相结合。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前面已讲过, 每一条经脉都有自己的循行路线, 腧穴与经脉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经脉理论如何发挥临床上的指导作用,首先必须掌握其循行线路。同样,腧穴要发挥其临床 上的治疗作用,必须明确其定位,所属经脉,及特殊主治和如何操作等内容。下面我们将逐 条经脉进行讨论。第一节 十二经脉一、 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1、 循行 《灵枢。经脉》 :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 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 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在属络脏腑后,从中府出来,上行至云门,沿腋前至上臂内廉,行于手少阴、心包 经前面,即上臂内侧前缘,向下至肘中尺泽穴,下行于前臂内侧前缘,经孔最、列缺至手腕 部的太渊穴,沿鱼际行至大拇指爪甲内侧后的少商穴。 其分支,从列缺分出后,沿食指桡侧至食指之端。 2、 主治概要 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主要是与肺有关的疾病, 古人的肺虽不是今天解剖意义上的肺, 但 包括了今呼吸系统的内容, 因此其主治疾病除了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外, 还主治相关脏腑即 与肺有关的呼吸系统的疾病。 3、 腧穴作用 本经腧穴具有宣肺、止咳、化痰、清热通络的作用。 4、 本经腧穴 本经共有腧穴十一个,因时间所限,不能一一讲解,仅选其中常用者进行讲解,具体如 下: (1) 中府 A、 特定穴类别 募穴 B、 定位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一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6 寸。 C、 功能 调理肺气 养阴清热12 D、 主治 咳嗽气喘,胸中胀痛,胸痛,肩背痛 肺与支气管病常在此处出现压痛,肺结核可灸此处。 又此穴是手足太阴经交会的地方, 故还可治疗与脾有关的 食不下, 呕吐等症。 E、 配伍 与膻中、定喘、内关相配治疗气管炎。 F、 现代研究 1、实验表明,针刺中府穴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使肺的通气得以改 善,哮喘缓解。 2、 有人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刺中府穴可使肝血流量增加。 G、 操作 向外斜刺 0。5―0。8 寸,可灸。本穴不宜向内斜刺,以免伤及肺,出现气胸。 (2) 1 尺泽 A、 特定穴类别: 合穴 B、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C、 功能:调理肺气 清热和中 D、 主治:呼吸、消化、运动、神经系统疾病。 E、 配伍:配少泽治疗短气、胁痛、心烦。 配少商治疗咽喉肿痛。 配委中治疗丹毒、急性吐泻。 F、 现代研究:1、针刺正常人尺泽可使阑尾运动增强,排空时间缩短。 2、治疗热带嗜酸性 WBC 增多症,可使之下降。 3、降血压。 4、治疗急性胃肠炎,进针 0。5 寸,留针 10―30 分。 5、 治疗鼻 ,消毒,穴位上方 0。2-0。3 寸处进针,针尖斜向透刺,透 过穴位 0。2-0。3 寸,泻法捻针 3―5 分。 6、放血治疗臂丛神经痛、桡神经痛、RED CELL 增多症、HYPERTENSION 危象、 肺水肿。 7、尺泽透痛点治疗肱骨外髁炎。 G、 操作:直刺 0。8-1。2 寸。勿作大幅度捻转提插。 (3)孔最 A、 特定穴类别:郄穴 B、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7 寸。 C、 功能:润肺止血 清热理气 D、 主治:见 P40 E、 配伍:1、配肺俞、膈俞治疗咯血。 2、配后溪治疗头痛。 3、配上s治疗热病汗不出。 F、 现代研究:1、针刺与口服氨茶碱对比,针组起效明显快于药组,且疗效持久。 2、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30 号针,针刺时略向上进针,得气后,拇指 向轻微缓慢捻针 1―2 分,至疼痛感减轻或消失,留针 20 分,每日一次,轻者 1―2 天愈。 G、 操作:直刺 0。5―1。2 寸。 (4)2 列缺 A、 特定穴类别: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B、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 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C、 功能:宣肺解热 疏风通络 D、 主治:外感头痛等。见 P40。 E、 配伍:配风池、合谷、大椎治疗外感头痛。13 配照海治疗咽喉肿痛,嘶哑。 F、 现代研究:1、针刺列缺治疗偏、正头痛,用 30 号针从列缺向上斜刺 0。5―1。5 寸, 针感向下传向拇指,或向上传至肘部,得气后捻转 1-2 分,至患者头痛减轻或消失,留 针 15―20M,每日一次,轻者 1-2 次愈。 古人有头项寻列缺的说法。 2、夜针治疗咳嗽,3―3。5 寸针从该穴平刺,然后将针身沿肺经埋入,针下 沉紧,胶布固定,每日睡前治疗,次日晨起针,每日或隔日一次。 G、 操作:向上或向下斜刺 0。3―0。5 寸。 (5)太渊 A、 特定穴类别:原穴 输穴 八会穴 B、 定位:在掌侧腕横纹上,桡动脉搏动处。 C、 功能:调理肺气 活血通脉 D、 主治:呃逆(与还循胃口有关) ,直刺 0。5 寸,提插 3―5M。 E、 配伍: 1、配内关、神门治疗胸痛、心悸。 2、配人迎治疗无脉症。 3、配定喘埋针治疗哮喘。 F、 现代研究:1、脉会:对血液运行失常及出血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临床观察针太湾对 咯血及脑出血均有明显效应。 2、原穴:对肺功能有明显调整作用,经实验前后气道阻力的结果显示,吸气 和呼气阶段气道阻力的增高都有下降, 尤其是呼气时下降更为明显, 说明心头肺通气的作用, 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3、对血压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对 3 期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G、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 0。3―0。5 寸。 (6)鱼际 A、 特定穴类别:荥穴 B、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 C、 功能:清泻肺热 通利咽喉 D、 主治:哮喘 E、 配穴:1、配复溜治汗,其中补此二穴可治各种病引起的出汗(自汗、盗汗) ,泻此二穴 可治热病汗不出。 2、配郄门、太溪可改善因开胸引起的纵膈摆动,其效果远比肺门周围神经封闭的 古老方法优越。 3、配少泽、乳根、足三里治疗乳腺炎。 F、 现代研究:针刺鱼际具有平喘的作用,有人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哮喘病人和正常人 血将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的浓度,发现哮喘发作患者血浆环磷酸腺苷较正常对照组 明显降低。同样,诱发豚鼠哮喘后,其肺组织中也较对照组(未诱发哮喘者)降低,表 明哮喘的发作与血浆和肺组织中环―磷酸腺苷降低有关。针刺两周后,血浆环―磷酸腺 苷含量及腺苷与鸟苷之比较针前明显升高,两者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临床症状也明显改 善,哮喘音降低,肺最大通气量增加。 G、 操作:直刺 0。5―1 寸。 3 少商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Yangming)1、 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 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14 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2、 主治概要 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3、 腧穴作用 疏通经气、泄阳明邪热、调理肺气 4、 本经腧穴 本经经穴分布于手指桡侧、上肢背面的桡侧及颈、面部。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 20 穴。 (1) 商阳 A、 特定穴类别: 井穴 B、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距爪甲角一分(的爪甲根处) 。 C、 功效:清热消肿,开窍醒神 D、 主治:咽喉肿痛、耳鸣耳聋、下齿痛、青盲、中风昏迷、热病无汗、腮腺炎 E、 配伍:1、配少商、合谷治疗咽喉肿痛。 2、配人中、百会、内关治疗中暑、休克等。 3、配上关、承光、络却治疗青光眼。 F、 操作:浅刺一分,或点刺放血。 (2) 二间 A、 特定穴类别:荥穴 B、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本穴偏于清热。现代研究显示二间可治疗麦粒肿。取病人双侧二间穴,每穴施灸 3-5 壮(米 粒大) ,每壮自然熄灭,2 次获效。 (3) 三间 A、 特定穴类别:荥穴 B、 定位:微握拳,食指本节后,桡侧凹陷中。 C、 功效:解热止痛,疏利关节。总体本穴偏于止痛。 D、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身热、腹胀、肠鸣、手指麻木及屈伸不利、用于急性腰扭伤。 E、 配伍:1、透劳宫可治疗手指屈伸不利。 2、配下关、颊车可治疗齿痛。 3、配肺俞、不容、章门、商阳、窍阴、兑端治疗口干。 F、 现代研究:1、针刺三间穴可治疗肩周炎。取病人患侧三间穴,用 28 号 1。5 寸针,快 速刺入皮下,继续徐徐进针约 0。5―1 寸,得气后平补平泻,活动患肢,力争正常范围 活动,针感以能耐受为度,留针 30‘,日一次,6 次为一疗程。 2、急性腰扭伤。 G、 操作:直刺 0。3-0。5 寸,可灸。 (4) 1 合谷 A、 特定穴类别:原穴 B、 定位: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C、 功效:疏风解表,镇痛通络 D、 主治:1、五官病症。P43 2、Nerveous System Diseases:半身不遂,小儿惊风。 1、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发热无汗,多汗。现代研究发现,针合谷穴可明显增加 肺的通气量,减少呼吸道阻力,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水肿 减轻,改善肺通气功能。15 2、消化系统病症:胃痛、腹痛、呕吐、泄泻、菌痢等。 现代研究: (1) 有人用 X-RAY 重复摄影,针刺合谷可使胃蠕动波幅升高,加强胃的蠕动, 对胃分泌功能有高速作用,可使胃的总酸度、游离酸度、胃蛋白酶偏低的病人恢复正常。 (2)针刺合谷治疗急性菌痢,疗效可靠。 5、妇科病症:经闭、痛经、滞产、胞衣不下、乳少等。现代研究:针刺合谷对性腺功能有 一定影响,有人报道,针刺合谷、石门等穴,可使子宫位置改变而达到避孕的目的。 也有报道称针刺合谷、三阴交,留针 30‘,可使孕妇子宫收缩而达到催产的目的。可能与 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有关,经过实践也得到证实。针刺合谷、膻中等穴可使缺乳妇女血中 催乳素增加,也证实与垂体后叶的催产素有关。 合谷配三阴交用于引产、催产,双合谷、三阴交,常规消毒,得气留针 15‘,间隔 5‘行针, 日 2 次。 3、皮肤病症:瘾疹。 E、 现代研究:1、可使早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人的脑血流图改善,可降低血管紧张性, 改善动脉弹力,提高搏动性衙血液供应强度。配太冲穴。 1、良好的镇痛效果,配内关----腹痛;配下关-----下颌关节痛;配三阴交----痛经;配颊 车、下关-----牙痛。 2、对血细胞有调整作用,尤其是对 WBC 3、配复溜治疗汗证。补合谷泻复溜----发汗(发汗用合谷主要是因其穴具有清热走表的作 用,补之可发表托邪,随汗而解。泻复溜乃疏外卫之阳,而成其开皮毛之作用。 泻合谷补复溜----止汗(补复溜是因其属肾经,能温肾阳,升膀胱之气,使达于周身而卫外 自实;泻合谷以清气分之热,热解则汗自止。 (5)配曲池: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6)配曲池、三阴交治疗皮肤病。 F、 操作:直刺 0。5-1 寸,可灸。孕妇禁针。 (5)阳溪 A、 特定穴类别:经穴 B、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拇指翘起时,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C、 功效:清热散风,疏筋活络 D、 主治: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 (6―9)偏历、温溜、下廉、上廉 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联线上。其中,腕横纹上 3 寸是偏历;上 5 寸是温溜;肘横 纹下 4 寸是下廉;下 3 寸是上廉。上述四穴主要用于治疗本经病。 (10)手三里 A、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 B、 功效:清泄阳明,疏风活络 C、 主治:见教材。 D、 配阿是穴治疗软组织损伤,其中,手三里用泻法,阿是穴点刺加拔罐。配中脘、足三里 治疗腹泻。 E、 现代研究:1、本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可使皮肤痛阈增高,电针加灸手三里可治疗肩 周炎。 2、本穴长于治疗经络病。其针刺感应较强,且胜于曲池。临床上已作为高血 压、淋巴结核的常用腧穴。 F、 操作:直刺 0。8-1。2 寸,可灸。此穴可用于穴注。16 (11)2 曲池 A、 特定穴类别:合穴 B、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肱骨外上髁与尺泽连线的中点。 C、 功效: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D、 主治:见教材。扁桃体炎、腮腺炎、荨麻疹。 E、 配穴:配足三里、风池治疗眩晕;配合谷、养老、支沟治疗疔痈;配臂 、曲池治疗上 肢不遂。透臂 可治疗瘰疬。 F、 现代研究:1、本穴对高血压病人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对于血压不稳定的脑血栓患者, 降压时应先量血压,防止针刺巧合脑出血。 2、对于皮肤过敏造成的荨麻疹,针刺曲池配膈俞疗效可靠。 3、治疗半身不遂也是常用穴。 4、本穴对便秘、上吐下泻、痢疾、肠痈等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G、 操作:直刺 1―1。5 寸,可灸。或透少海。针感可向上放射至肩部,向下可放射到食指。 (12)肘s A、 定位:在肘外侧,屈肘,曲池上方 1 寸,当肱骨边缘处。 B、 功效:疏风通络 C、 主治:局部经脉疾病。 D、 操作:直刺 0。8-1 寸,可灸。 (13)手五里 A、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 的连线上,曲池上 3 寸。 B、 功效:宁嗽止血,化痰消肿 C、 主治:本经所过部位疾病、上肢麻痹、瘰疬、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D、 配伍:配少海治疗肘臂疼痛。 E、 现代研究: F、 操作:直刺 0。8-1 寸。可灸。针刺时注意避开动脉。 (14)臂 A、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当曲池与肩 的连线上,曲池上 7 寸。 B、 功效:理气消痰,清热明目 C、 主治:除本经病外,还可治甲状腺机能亢进、角膜炎、结膜炎等。 D、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 0。8-1。5 寸,可灸。 (15)肩 A、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的凹陷中。 B、 功效:散风清热,消痰止痒 C、 主治:本经所过疾病、甲状腺肿大,高血压,肌肉萎缩等。 D、 配伍:配养老治疗肩周炎、配条口透承山也治疗该病。肩三针之一。 E、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 0。8-1。5 寸,可灸。针感可在局部,也可向下放射。 (16)巨骨 A、 定位: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中。 B、 功能:理气消痰,镇惊定神 C、 主治:瘰疬、瘿气、惊痫、吐血、肩背手臂痛。 D、 配伍:要风池、悬钟,治疗头项强痛;配臂 治肩背疼痛。 E、 操作:直刺或微斜向外下方 0。4-0。6 寸,可灸。 (17)天鼎 A、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喉结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的中点。 (扶突下17 一寸) B、 功能:清热消肿,理气化痰 C、 主治:咽喉肿痛、暴喑、气梗、梅核气、瘰疬 D、 配伍:配合谷、承将、天容治疗音喑。配曲池、少商治疗喉痹。 E、 操作:直刺 0。5-0。8 寸,可向咽部放射。可灸。 (18)扶突 A、 定位: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B、 功能:平喘宁嗽,理气化痰 C、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多发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贲门痉挛 症。 D、 配伍:配天突、太溪、治疗喉鸣;配天突、合谷治音哑、咳喘;配合谷、颊车、外关治 疗痄腮。 E、 操作:直刺 0。5-0。8 寸,针感可传导至手。可灸。 (19)禾 A、 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B、 功能:清肺利鼻 C、 主治:口歪、鼻塞、鼻 D、 配伍:配局部的腧穴治疗面瘫;配合谷、印堂、上星治鼻塞、鼻 。 E、 操作:直刺 0。3-0。5 寸。可灸。 (20)3 迎香 A、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上取之。 B、 功能:散风清热,通利鼻窍 C、 主治:鼻塞不通、口歪、鼻 、面痒、鼻息肉。 D、 配伍:配合谷治疗面痒、外感鼻塞;配印堂治疗鼻渊;配人中治疗鼻不闻香臭。 针尖透向四白穴可治疗胆道蛔虫。 E、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 0。2-0。5 寸,也可透向睛明穴。可灸。三、 足阳明胃经1、 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迎香) ,交 中(鼻根的凹陷处) ,旁内太阳之脉(睛明) ,下循鼻 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与任脉的承浆穴相交) ,却循 后(腮后)下 廉,出大迎(大迎穴) ,循颊车(下颌骨或颊车穴) ,上耳前(下关穴)过客主人(上关穴) , 循发际(经头维) ,至额颅(额前骨部)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经人迎、水突、气舍)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历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下挟脐(历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一、滑肉门) ,入气街中(历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 气冲) 。 其支者,下至气街中而合(从胃口起,向下沿腹内,与前直行的经脉相合) ,以下髀关(从 大腿前至髀关, 髀, 即股外侧。 髀关或指股关节 ) , 抵伏兔 (穴名) , 下膝膑中 (历犊鼻) , 下循胫外廉(历足三里、上下巨虚、丰隆、条口)下足跗(历解溪、冲阳) ,下入中指内间 (历陷谷、内庭、厉兑) 。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交足太阴经的隐白穴) 。2、 主治概要18 胃肠疾患、头面疾患、神志病、本经所过处疾患。3、 本经腧穴(1) 承泣 A、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B、 功能:明目祛风 C、 主治:眼疾----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视 N 炎、视 N 萎缩、眼面肌痉挛。 D、 配伍:有报道称针刺承泣可使心率减慢。 E、 操作:固定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 0。5-1 寸,忌作提插,不宜灸。 (2) 四白 A、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B、 功能:祛风明目 C、 主治:面 N 麻痹、面肌痉挛、三叉 N 痛、目疾。 D、 配伍:配涌泉、大杼治疗头痛目眩。配太阳、下关、合谷治疗三叉 N 痛。 E、 现代研究:针四白治疗面肌痉挛,于承泣穴稍下以 45 度向下刺入,深 0。8-1 寸,得气 后,强刺激,使整个面部有较强的针感,每隔 5‘捻针一次,留针 30’ ,隔日 1 次,7 次 为一疗程。 F、 操作:直刺 0。2-0。4 寸,可灸。 (3) 1 地仓 A、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B、 功能:祛风活络,镇痛 C、 主治:面 N 麻痹、面肌痉挛、三叉 N 痛、口角炎等。 D、 配伍:配颊车治疗口歪、小儿流涎、中风流涎 E、 操作:治面瘫、流涎向颊车方向刺 0。5-1。5 寸,治三叉 N 痛可向迎香穴透刺。 (4) 2 颊车 A、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有凹陷。 B、 功能:祛风活络,开启牙关 C、 主治:面 N 麻痹、面肌痉挛、三叉 N 痛、牙痛、下颌关节炎、腮腺炎。 D、 配伍:配下关、合谷治疗下颌关节炎、牙痛。配翳风、合谷治疗腮腺炎。 E、 现代研究:1、针刺颊车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 2、针刺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影响。三阴交、颊车、悬钟可使孕妇子宫 收缩。 3、可使唾液分泌减少―流涎。 4、电针颊车---对三叉 N 痛有明显镇痛效应。 实验证明, 针刺对三叉 N 脊束核痛敏细胞的诱 发放电有明显抑制作用, 并进一步证实电刺激中缝大核和蓝斑核的抑制作用, 时间延长, 比较稳定,其抑制时程延长效应,可能通过 5---HT 来实现。 5、颊车埋针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以 2。5 寸毫针从颊车向地仓进针,平刺 2 寸余,得气后 强刺激。 F、 操作:直刺 0。3-0。5 寸,可灸。 (5) 3 下关 A、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耳前一横指,合口有孔,张 口即闭) 。 B、 功能:祛风活络,开窍益聪 C、 主治:下颌关节炎、牙痛、面 N 麻痹、面肌痉挛、三叉 N 痛、耳鸣耳聋 D、 配伍:配阳溪、关冲、液门、阳关治疗耳鸣耳聋。配颊车、合谷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瘫、19 三叉 N 痛、牙痛,可深刺 1。5 寸。 E、 操作:直刺 0。5―1。2 寸。可灸。 (6) 头维 A、 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 0。5 寸,头正中线旁 4。5 寸。 B、 功能:清头明目 C、 主治:头痛、目眩、眼睑 动、视物不明、迎风流泪 D、 配伍:迎风流泪---头维、睛明、临泣、风池。 E、 现代研究:1、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针刺头维对胃电抑制效应为 36。7%。 2、针刺头维对 WBC 有一定影响,可使 WBC 明显上升,中性也相应上升,对脾 功能亢进而 WBC 减少的病人有同样效果。 3、可治疗膈肌痉挛。 F、 操作:向后平刺 0。5―1 寸。可灸。 (7) 人迎 A、 定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B、 功能:宽胸降逆,利咽化痰 C、 主治:P51、甲亢、甲状腺肿大、内分泌病症 D、 配伍: E、 现代研究:1、治脑血管病、偏瘫。 2、治疗呃逆―指压双侧穴,不宜用力过大。 F、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 0。2―0。4 寸,不宜灸。 (8) 梁门 A、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上四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B、 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C、 主治:胃痛、胃炎、溃疡病、胃 N 官能症。 D、 配伍:配中脘、足三里治疗胃脘痛。配内关、梁丘治疗胃 N 官能症。 E、 现代研究:1、针刺梁门穴对肠功能障碍者,可有调整作用。 1、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电幅值有抑制作用 2、梁门透中脘---治疗胃下垂,用 28 号 3 寸毫针,从梁门穴进针向中脘穴方向透刺,得气, 行重捻转手法 1 分钟,留针 1 小时,每 10 分钟行针 1 次,日 1 次,6 次为一疗程,三个 疗程即可见效。 F、 操作:直刺 0。5―0。8 寸,可灸。 (9-10)太乙、滑肉门 A、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 2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是太乙;脐中上一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是滑肉门。 (11)天枢 A、 特定穴类别:募穴 B、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 2 寸。 C、 功能:和胃通肠,健脾理气,调经导滞 D、 主治:消化系统:急慢性胃肠炎、菌痢、兰尾炎、 。 妇科:月经不调、崩漏、闭经、不孕。 儿科:单纯性消化不良、蛔虫绕脐痛 E、 配伍:配带脉、三阴交、天枢治疗卵巢炎。配志室、肾俞治疗食不化。 F、 现代研究:1、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1、调节机体免疫。天枢、足三里可使 IGA、IGG、IGM 不同程度的增高。20 G、 操作:直刺 0。8―1。2 寸,可灸。 (12)归来 A、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4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B、 功能:调经止带,理气止痛 C、 主治:妇科:月经不调、附件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经闭及男性生殖器疾病。 D、 现代研究:1、针刺归来、中极、血海等穴,可使继发性闭经病人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 现象。动物实验发现有新鲜黄体生成现象。 2、针刺加火罐治疗痛经:30 号 2 寸针,进针 1。5 寸,得气后,刺激 3 分 钟,加火罐 5 分钟,多一次愈。 E、 操作:直刺 0。8―1。2 寸,可灸。 (13)伏兔 A、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上,髌底上 6 寸。 B、 功能:强壮腰膝,理气活血 C、 主治:P54 D、 现代研究:点按伏兔―急性胃脘痛。右侧较左侧敏感,疗效快,亦可取双侧。 E、 操作:直刺 1―2 寸,可灸。 (14)梁丘 A、 特定穴类别:郄穴 B、 定位: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 2 寸。 C、 功能:理气止痛,通经活络 D、 主治:P55 E、 配伍:配地五会―乳痈 F、 现代研究:针刺梁丘使胃机能正常化,而针刺梁丘旁则无效。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针刺本穴可治疗急慢性胃痛、呃逆、乳房胀痛。 G、 操作:直刺 1―1。5 寸,可灸。 (15)犊鼻 A、 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 带外侧凹陷中。 (16)4 足三里 A、 特定穴类别:合穴 B、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C、 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土,理气降逆,通经活络 D、 主治:主治范围广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五官、 妇科、外科、皮科等多种疾病。 有强壮作用,是保健要穴。 防治作用:1、防治胃肠疾病:从对健康人、病人和动物实验观察,针刺足三里对胃蠕动的 影响是肯定的。总的来说,是调整作用,但使胃功能正常化。胃蠕动弛缓时---可加快;痉 挛时---可解除痉挛。并可调节胃的游离酸度、总酸度及胃的各种酶类活性。胃液、血清胃 泌素有变化。可促进胆囊收缩,使胆汁分泌,加强消化功能。 2、防治感冒:据报道,针刺足三里可调整鼻粘膜的分泌量,使鼻塞消失或减轻, 鼻干减轻。故在出现感冒征兆时,急针或灸足三里穴 3 次,每日一次,可防止感冒发生或减 轻感冒症状。 针刺足三里,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实验发现:针刺足三里可使 WBC 吞噬能力增 强。 3、防治中风:长期艾灸足三里,可使血脂降低,预防血管硬化,保持血质稳定,21 防治中风。 艾灸足三里对血浆纤维蛋白元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也有影响,每次灸 20 分钟, 每日 2 次,10 次为一疗程,可见血浆纤维蛋白降低,且有一定远期疗效,说明艾灸足三里 降低血液凝固,预防中风的作用。 足三里、绝骨每月初 8 天灸。 4、防治眼病 3、长寿保健:现在壮族乡间,一些老人还常用鲜花或树叶贴于足三里穴,取生药细根或细 枝小段点燃,隔花或叶灼烧三、五下,除病健身。 4、对内分泌有一定影响:可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且可因捻转方向不同而有所差 别,拇指向前,唾液淀粉含量骤然增加,右捻转则不明显。 针刺足三里对血糖有调节作用,可使急性胰腺炎淀粉酶下降。 E、 配伍:足三里、曲池、内关、三阴交---高血压。 F、 操作:直刺 1―2 寸,可灸。 (17)上巨虚 A、 特定穴类别:大肠下合穴 B、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 6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 (18)下巨虚 A、 特定穴类别:小肠下合穴 B、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9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C、 功能:调理胃肠,通经活络 D、 针刺上巨虚、足三里,可促进肠胃蠕动,对大肠蠕动比较亢进或紧张度较高者,针刺则 使之减弱。针刺上巨虚治疗急性菌痢的杀灭能力明显增强,对病人血清总补体含量较针 前有明显增高。 上巨虚穴位注射治疗虚性泄泻,取双侧上巨虚穴,均匀等份注入 654-2 0。5ML,隔日 一次,5 次为一疗程,疗程中间休息一周。 (19)条口 A、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8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B、 主治:针刺条口治落枕,28―30 号 2。5―3 寸针,直刺 2 寸,拇指轻微向后缓慢捻 转 1 分钟左右,得气后行捻转泻法,5 分钟行针 1 次,留针 15 分钟,10 次为一疗程, 配局部针刺。 泻条口治疗急性腰扭伤,3 寸毫针刺入,得气强刺激 3―5 分钟,病人活动腰部,范围由 小到大,以疼痛减轻或消失,不留针。此法对急性腰骶部软组织损伤疗效最佳。 (20)丰隆 A、 特定穴类别:络穴 B、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 8 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C、 功能:健脾化痰,和胃降逆 D、 主治:化有形之痰,治痰要穴。 E、 配伍:丰隆、曲池―具有良好降压作用。 机理:通过末梢血管扩张而解除外周血管的痉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 减轻心脏的负荷, 改善左心室功能, 在血压下降后还增加了心排血量和全身血液灌注量, 从客观上反映了针刺的疗效。 丰隆、中脘、合谷化有形之痰。 F、 现代研究:治落枕,健侧丰隆,刺入 1。5 寸―3 寸,得气捻针 1―2 分钟,缓慢活动 颈部,留针 20 分钟,间行针 1 次,配合局部刺络拔罐。22 泻丰隆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取患侧丰隆穴,以 2 寸毫针刺入 1。5 寸, 得气留针 30 分钟,5 分钟行针 1 次。 丰隆长留针治疗乙脑并发症,双侧取。 G、 操作:直刺 1-1。5 寸,可灸。 (21)解溪 A、 特定穴类别:经穴 B、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C、 功能:清热化痰,通络 D、 主治:胃炎、头痛、眩晕、癫痫、腓 N 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 E、 配伍:配阳陵泉―足下垂。 针本穴治疗臀部疼痛:取患侧解溪穴,用 30 号 1 寸毫针直刺深约 0。7 寸, 一般可缓解。 F、 操作:直刺 0。5―1 寸,可灸。 (22)内庭 A、 特定穴类别:荥穴 B、 定位:在足背,当第 2、3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C、 功能:清胃泻火,理气止痛 D、 主治:头面部疾病、胃痛 E、 配伍:胃火牙痛―配下关、合谷 热结便秘―足三里、天枢、支沟,可促进肠蠕动。 热病汗不出―曲池、大椎、合谷 F、 现代研究:针刺内庭治疗腹股沟内疼痛、腹股沟淋巴炎、淋巴结肿大,用 30#1 寸针, 刺入,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疼痛缓解时留针 20―30 分钟,2―3 次有效。 G、 操作:直刺 0。3―0。5 寸,可灸。 (23)厉兑 A、 特定穴类别:井穴 B、 定位:在足第 2 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5 寸。 C、 功能:清胃泻火,镇静安神 D、 主治:见 P57 E、 配伍: 中脘、足三里治疗胃病。百会、水沟、中冲治疗中风、中暑、晕厥不省人事。 F、 操作:浅刺 0。1 寸,可灸。足太阴脾经1、 经脉循行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隐白) ,循指内侧白肉际(大指内侧赤白肉际分界处, 历大都) ,过核骨后(足大指本节后内侧凸起的圆骨。历太白、公孙) ,上内踝前廉 (商丘) ,上踹内(小腿肚内侧) ,循胫骨后(沿胫骨后方) ,交出厥阴之前(三阴交 处与足厥阴相交) ,上膝股内前廉(历漏谷、地机、阴陵泉) ,入腹属脾络胃(经血 海、箕门) 。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2、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3、 本经腧穴(1) 隐白23 A、 特定穴类别:井穴 B、 定位:在足大趾本节内侧,距趾甲角 0。1 寸。 C、 功能:补脾摄血 D、 主治:见书上,神志病、与经血有关的病、热病。临床上治疗崩漏较好,月经过多 亦可灸此穴。 E、 配伍:配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治疗崩漏、月经过多。 F、 现代研究:1、隐白穴放血治疗红斑性肢痛症。另外,下肢多发性末梢 N 炎、维生素 缺乏、感染性等效较好,用本穴放血。 2、艾灸隐白可使胎动活跃。 G、 操作:浅刺 0。1 寸,可灸。 (2) 太白 A、 特定穴类别:输穴、原穴 B、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处。 (第一跖骨 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C、 功能:健脾和胃,活络止痛 D、 主治:P60 E、 配伍:配公孙治疗腹张食不化。温和灸太白、丰隆治疗脾虚泄泻。 F、 现代研究:针刺太白对血糖有调节作用,烧山火―上升。透天凉―下降。 针刺本穴可使奥狄氏括约肌舒张,胆管压力下降。 G、 操作:直刺 0。8―1 寸,局部胀痛,可灸。 (3) 公孙 A、 特定穴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B、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 1 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C、 功能:健脾和胃,通调冲任 D、 主治:P60,治疗胃痛的有效穴位之一。 E、 现代研究:1、针刺公孙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溃疡病,与内关、梁丘 相配。 2、针刺公孙可使小肠液的分泌有明显增加,小肠对 GNS 的吸收率也明显 升高,说明公孙对小肠蠕动也有调节作用。 3、报道针刺健侧公孙、太白治疗腹股沟淋巴结炎。 4、针刺公孙治疗急性胃痛。也可治疗脾虚头痛―需使针感传至病所。 F、 操作:直刺 0。5―1 寸,局部麻胀,可灸。 (4) 三阴交 A、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上 3 寸,胫骨内侧后缘。 B、 功能:健脾和胃,补肝益肾,调经止带 C、 主治:保健要穴,可用于治疗皮肤病和高血压。另见 P60 D、 配伍:配膀胱俞治疗小便不利;配中极、曲泉治疗阴部瘙痒;配关元治疗痛经;配 神门、内关治疗失眠。 E、 现代研究:1、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对胃下垂有较好疗效。 2、针刺三阴交对小儿消化不良有效。 2、针刺三阴交对生殖机能、子宫、月经都有影响,据报道:A、可使子宫收缩。B、对性腺 功能有影响,促进卵巢功能,无排卵子宫出血者,经后 18 天,取三阴交、中极、关元连 续治疗几个月后,可使病人排卵过程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C、针刺三阴交可使继发性闭 经病人出现撤退性出血现象。24 3、穴位注射黄连素治疗湿热带下,注射阿托品 0。5MG 治疗夜尿症,小儿酌量。 4、针刺足三里、三阴交,进针 1。5 寸左右,中强刺激,治疗产后尿潴留。 5、皮肤病:配曲池、血海、合谷治疗风疹。 F、 操作:直刺 1―1。5 寸,或深透悬钟,局部麻胀感并向下扩散,可灸。孕妇禁针。 (5) 地机 A、 特定穴类别:郄穴 B、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 3 寸。 C、 功能:健脾和胃、清理湿热,调经止带 D、 主治:见 P61,尤其是湿热泄泻。 E、 配伍:配血海治疗月经不调。泻本穴治疗痛经。 F、 操作:直刺 1―1。5 寸,局部麻胀感并向下扩散,可灸。 (6) 阴陵泉 A、 特定穴类别:合穴 B、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C、 功能:健脾利湿,调经通络 D、 主治:中风肢体活动不利。见 P61 E、 配伍:配气海、三阴交治疗小便不利;配水分、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治疗尿闭、 腹水。 F、 现代研究:1、针刺阴陵泉有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松驰者使张力增强,扩张者使之 紧张。可用于尿潴留及遗尿的治疗。 2、阴陵泉配足三里治疗腹胀。 G、 操作:直刺 1―2 寸,局部麻胀感并向下扩散。可灸。 (7) 血海 A、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 2 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B、 功能:理血调经,散风祛湿 C、 主治:见 P61 主要用于治疗风疹、瘾疹,及皮肤瘙痒、湿疹、阴部瘙痒及妇科血症 等。 D、 配伍:配梁丘、阳陵泉、内外膝眼、阴陵泉治疗膝关节痛。配曲池治疗荨麻疹;配 膈俞治疗血不归经。 E、 现代研究:1、针刺血海对垂体―性腺功能有关,尤其对卵巢功能。针归来、中极、 血海命名继发性闭经病人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 在动物实验中证实针刺血海,可能通过某种机制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 使 LH、FSH、P 分泌增加,以促排卵。 2、针血海可治疗经期头痛、痛经,用泻法。 3、艾灸血海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隔蒜,3―5 壮, F、 操作:直刺 1―1。2 寸,针感在局部并向膝部扩散,可灸。 (8) 大横 A、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 4 寸。 B、 功能:温中散寒,调理肠胃 C、 主治:见 P62 D、 配伍:配神阙治疗胃下垂。配足三里治疗儿童肠道蛔虫症。 E、 操作:直刺 1―1。5 寸,局部胀麻,可灸。手少阴心经25 1、 经脉循行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指心与肝、肺、脾、肾相连系的脉络) ,上挟咽(上行挟咽喉) ,系目系(指 与眼睛相连糸的脉络或曰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横出腋下(极泉) ,下循 内后廉(沿上臂内侧后) ,行太阴心 主之后(青灵) ,下肘内(少海) ,循臂内后廉(历灵道、通里、阴郄、神门) ,抵掌后锐骨 之端(尺骨小头处,神门穴) ,入掌内后廉(少府) ,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抵手小指末端的 少冲,并与手太阳相接) 。2、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心、胸、神志病及经脉所过疾病。3、 本经腧穴(1) 极泉 A、 定位: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B、 功能:宽胸理气,通经活络 C、 主治:见 P66 D、 配阴交、漏谷治疗胸痹。 E、 现代研究:1、本穴有调整心率的作用。如给动物注射肾上腺素,使心率减慢的情况下, 针刺本穴可以减弱肾上腺素所致心率减慢的作用,使心率恢复正常,故可用以治疗心动 过缓。 2、中风所致上肢不遂。 F、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或斜刺 0。5―1 寸,不灸。 (2) 少海 A、 特定穴类别:合穴 B、 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连线的中点。 C、 功能:益心宁神,通经活络 D、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 N 痛、尺神经损伤、前臂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火症。 E、 配伍:配外陵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有效。 F、 现代研究:1、有报道,针刺少海和巨骨及颈部痛点可以治疗颈部淋巴结核。 2、可用于手颤动的治疗。 G、 操作:直刺 0。5―1 寸,针感沿手少阴心经向下传至手小指。可灸。 (3) 通里 A、 特定穴类别:络穴 B、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 寸。 C、 功能:宁志安神,益气清心 D、 主治:心悸、怔忡、暴喑、神经衰弱、急性舌骨肌麻痹、尺 N 损伤、遗尿。 E、 配伍:配内关、乳根治疗心绞痛。 F、 操作:直刺 0。2―0。5 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传至无名指或小指,也可上行至腋 窝。可灸。 (4) 阴郄 A、 特定穴类别:郄穴 B、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0。5 寸。 C、 功能:宁心凉血 D、 主治:盗汗、心痛、吐血、 血、心律不齐、胃脘部疼痛。 E、 配伍:配三阴交、神阙治疗盗汗。配中脘、足三里、梁丘治疗胃痛吐酸。26 F、 操作:直刺 0。2―0。5 寸,针感同通里,可灸。 (5) 神门 A、 特定穴类别:输穴、原穴 B、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C、 功能:扶正祛邪,宁心安神 D、 主治:神志病、失眠、心律不齐、掌中热、舌肌麻痹等。 E、 配伍:配内关、人中治疗癔病;配内关、大陵、三阴交治疗失眠、心烦、健忘。 F、 现代研究:可明显改善心律,呈双向良性调节。 G、 操作:直刺 0。2―0。5 寸,针感向小指放散,或局部酸胀。可灸。手太阳小肠经1、 经脉循行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历前谷、后溪) ,上腕(历腕骨、阳谷)出踝 中(尺骨小头部隆起处) ,直上循臂骨下廉(向上沿前臂后骨的下缘,即尺骨下缘,历支正 穴) ,出肘内侧两骨之间(出肘后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的小海穴) ,上循 外后廉(沿 上臂外后侧) ,出肩解(一作肩后骨缝,一作肩关节部) ,绕肩胛(历天宗、秉风、曲垣) , 交肩上(交会于两肩之上,历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 ,入缺盆,络心,循 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历天窗、天容、颧 ) ,至目锐眦(会于足少阳之瞳子 ) ,却入 耳中(会和 ,进入耳中,历听宫) 。 其支者,别颊上 (从面颊部分出,上经颧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胎盘组织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