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内目前有多少颗获国际天文年是哪一年学联合会 承认的矮行星

太阳系究竟有几大行星?
太阳系究竟有几大行星?
09-03-19 &
8新华网布拉格8月24日电(记者金晶 孙希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通过决议,将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开除”出太阳系行星行列,太阳系行星数目也因此降为8颗。  从此,冥王星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
 当天的大会在4位歌唱家美妙的歌声中开始,以激烈的争论贯穿,以“里程碑”式决议结束。  大会始终充满紧张气氛。直到表决前,一些天文学家还抓住最后机会表达质疑。他们站在观众席走道里竖立着的麦克风前,要求主席台上正襟危坐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罗恩·埃克斯再度修改决议草案。一位天文学家甚至要求修改其中的一个标点。  投票时,两派的对立显而易见。天文学家们挥舞着手中的选票,极具煽动性地鼓励更多人加入他们当中,其中包括埃克斯,一位冥王星的强烈支持者。  根据当天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而冥王星因为其轨道与海王星相交,因此不符合这一定义。大会通过的决议说:“(太阳系)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决议称,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所谓“矮行星”是指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决议还确认了一类外海王星天体,并将冥王星作为该类天体的“典型”代表。  “冥王星不该属于行星,每个天文学家都该知道,”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天文学家伊恩·豪沃斯在决议通过后对新华社记者说。和大多数在场的天文学家一样,他对冥王星投了反对票。  但对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埃克斯来说,投票结果是“一个遗憾”。他认为,应当将“矮行星”也归入行星之列。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方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冥王星的确是这次行星定义过程的焦点,许多科学家认为它不该成为行星。”  尽管科学家们关于这一问题仍未达成共识,但无论如何,行星新定义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埃克斯表示,对于行星的研究和讨论,将来还会继续,但这一定义的产生是天文学研究的里程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8新华网布拉格8月24日电(记者金晶 孙希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通过决议,将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开除”出太阳系行星行列,太阳系行星数目也因此降为8颗。  从此,冥王星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
 当天的大会在4位歌唱家美妙的歌声中开始,以激烈的争论贯穿,以“里程碑”式决议结束。  大会始终充满紧张气氛。直到表决前,一些天文学家还抓住最后机会表达质疑。他们站在观众席走道里竖立着的麦克风前,要求主席台上正襟危坐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罗恩·埃克斯再度修改决议草案。一位天文学家甚至要求修改其中的一个标点。  投票时,两派的对立显而易见。天文学家们挥舞着手中的选票,极具煽动性地鼓励更多人加入他们当中,其中包括埃克斯,一位冥王星的强烈支持者。  根据当天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而冥王星因为其轨道与海王星相交,因此不符合这一定义。大会通过的决议说:“(太阳系)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决议称,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所谓“矮行星”是指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决议还确认了一类外海王星天体,并将冥王星作为该类天体的“典型”代表。  “冥王星不该属于行星,每个天文学家都该知道,”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天文学家伊恩·豪沃斯在决议通过后对新华社记者说。和大多数在场的天文学家一样,他对冥王星投了反对票。  但对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埃克斯来说,投票结果是“一个遗憾”。他认为,应当将“矮行星”也归入行星之列。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方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冥王星的确是这次行星定义过程的焦点,许多科学家认为它不该成为行星。”  尽管科学家们关于这一问题仍未达成共识,但无论如何,行星新定义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埃克斯表示,对于行星的研究和讨论,将来还会继续,但这一定义的产生是天文学研究的里程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天文学家1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正式提交了有关行星定义的决议草案,这份草案如获通过,太阳系行星将扩充至12颗。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约3000名顶级天文学家参加了此次大会,其中包括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等60余位中国专家。 据悉,参加本次大会的天文学家将于24日就这一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如果决议草案获得通过,那么符合定义的太阳系行星将达到12颗,除了传统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外,还将增加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的天体。而这些行星与冥王星的体积、质量等相似甚至更大。 所以目前仍不能下定论。 不过现在已下定论了。是八大行星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按距太阳远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水星: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第二小行星。公转轨道: 距太阳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单位);行星直径: 4,880 千米;质量: 3.30e23 千克;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金星: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偏差不到1%。轨道半径: 距太阳 108,200,000 千米 (0.72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12,103.6 千米 ;质量: 4.869e24 千克 ;金星 (希腊语: 阿佛洛狄特;巴比伦语: Ishtar)是美和爱的女神.金星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晓。除了太阳与月亮外,它是最亮的一颗。就像水星,它通常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星构成的:晨星叫 Eosphorus,晚星叫Hesperus.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火星: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与地球一起绕着太阳公转,位于地球轨道的外侧,所以称为外行星。它是外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大行星,平均轨道距离7800多万千米。西方把它称为“战神”,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木星:木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五颗。木星被称为岁星。土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六颗。中国古代称填星或镇星。天王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排在第七位。1781年由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海王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排第八位。被称为&在笔尖下发现的行星.冥王星,距太阳最远的大行星。1930年由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的轨道半长径为39.87天文单位。轨道离心率和轨道倾角都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在国际上的称呼:地球:国际名“该姬”——希腊神话中的地母神。金星:国际名“维纳斯”——爱与美的女神。木星:国际名“朱庇特”——古罗马神话中的万神之王。水星:国际名“墨丘民”——为众神传信并掌握商业、道路之神。火星:国际名“玛尔斯”——古罗马战神。土星:国际名“萨图恩”——古罗马农神。天王星:国际名“乌刺诺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海王星:国际名“尼普顿”——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冥王星:国际名“普路托”——希腊神话中的冥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太阳系,究竟有几大行星?   九颗,教科书是这么写的;可从今天起,这九颗之说可能要变。   原因吗,就在今天,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天文学家,包括上海天文台的数位专家,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开幕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届大会上,以投票方式对太阳系行星的族谱进行表决,以确定我们的地球究竟有几个“兄弟”。   其实,多一颗少一颗又有什么关系呢,缘何要这般“兴师动众”?   多星派:   改写教科书吧!   观点:太阳系不仅有9大行星,而是有10大,12大,24大,或者更多。   争论似乎由一颗名叫“齐娜”的新星引发。   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林清告诉记者,齐娜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迈  克·布朗教授领导的团队,在2003年发现的一颗新星,目前距离太阳约145亿公里,颜色灰暗,表面寒冷。“经过计算,齐娜肯定大于原本排行‘太阳系老九’的冥王星。后来经‘哈勃’进一步确定,齐娜的直径约为2400公里,而冥王星只有2390公里。”   南京大学天文系周济林教授说,太阳系中,不仅有9大行星,还有诸多小行星,而我们现在区分它们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大小。如果冥王星是大行星,从逻辑上说个头更大的齐娜自然也应是大行星。   于是,日,布朗理直气壮地宣布:“拿起你们的笔,从今天开始改写教科书吧。”随后还根据美国电视剧《战士公主》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将它命名为“齐娜”(Xena),而美国宇航局更首先将其称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报道。   林清预测:齐娜今天有可能被扶正。但问题是,既然齐娜可以,和齐娜类似的天体为什么不行?   周济林介绍,至少在近10年,科学家们就发现了赛纳斯(Ceres)、雅典娜(Pallas)、朱诺(Juno)和法斯特(Vesta)四颗和冥王星、齐娜的个头质量类似的天体,那么为什么不能是12大?   还有可能是24颗大行星。美国天文学家尤金·蒋认为太阳系开始时也许有200颗小行星,互相结合,最后除金水地火四星外,还形成了20颗大行星。   更有科学家说,按照太阳系的发展历史,应该有60个大行星在绕太阳运行,只是还未被人类观测到。   “无论此次齐娜能否成为第十大行星,这都是人们认识太阳系天体组成的新突破。太阳系结构比我们过去所知的要复杂得多,特别是在太阳系的外围存在着大量的秘密。我们的天文学教科书在这一章要改写了。”林清说。   八星派:   是纠正错误的时候了!   观点:当初把冥王星列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就是个错误,太阳系应该只有八大行星。   从一定程度上说,齐娜之所以“气势汹汹”,也是冥王星太不“争气”。   在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陈力看来,此次“第十大行星”之争,反而会使人们重新思考定位冥王星,以及如何定义“行星”。   “1930年人们发现冥王星时,高兴得似乎太早了。”上海天文台科技处处长卢仙文说,当初发现者克莱德·汤博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认为它比地球还大,但很快它的质量戏剧性地减少,人们现在知道原来它的质量只有月亮的1/3,若将冥王星盖在美国上,它还盖不住美国本土48州的一半。“但等这个错误被纠正,冥王星已经被写入教科书。”   “而且,冥王星和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还有很多不同。”林清说,八大行星轨道都接近于圆形,而冥王星却是极为扁长的椭圆;八星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而冥王星倾斜角达17度;八星自转除水星、金星受太阳引力而缓慢外,其余自转周期均为9到25小时,而冥王星却达6天9小时17分,这和行星序列的物理性质规律相悖。   更重要的是,1992年人类发现“柯伊伯小行星带”。周济林说,柯伊伯带是围绕太阳系外围的一个环状结构,从冥王星轨道处即离太阳60亿公里延伸到1500亿公里,里面大量是由冰组成的天体。问题是,冥王星和这些天体的组成成分竟然非常相似。而这一次的齐娜也出自这里,并且齐娜比冥王星更加怪异,绕太阳一周要560年,轨道与其他八星轨道平面夹角达到44度,已经是斜的了。   周济林说:“冥王星是如此的不同,当它被列入九大行星起,就给行星身份的认定带来了很大麻烦。冥王星和齐娜应都属柯伊伯带天体。恢复八大行星,争议就会少许多,定义‘行星’可能更简单更科学。”   也正因此,许多天文学家都倾向于回到八大行星的观点。   九星派:   科学对历史的妥协?   观点:“行星”既有科学定义,也有文化内涵。太阳系应维持九大行星的体系,今后发现的太阳系天体可以给予新的名称和定位。   齐娜的发现者布朗也承认,冥王星在当今文化上的作用难以取代。   周济林介绍,人们在最初观测天象就认识到金木水火土5颗行星,并一直认为土星就是太阳系的最边缘。直到1781年威廉·赫歇耳通过望远镜系统搜寻,才让人类发现了新的太阳系行星———天王星。   “根据牛顿天体力学,人们给天王星编制了运行表,结果发现它的运动总是偏离计算出的轨道,因此牛顿理论也遭到质疑。但坚持的科学家们,反而断定这是一颗新星对天王星影响的结果,并精确计算出新星的数据,很快人们就依计算结果发现了海王星。不久冥王星也被发现,‘九大行星理论’就此成立。它们是人类现代科学的象征,正如此,冥王星‘无可比拟’。”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争议,周济林说:“这是因为行星的定义本身就没统一过。”   国际天文联盟在2003年修改了太阳系外行星的定义:沿轨道转动的天体或者恒星的残留物(如脉冲星),其在氘(又名重氢)的热核反应后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这个质量的上限是木星质量的13倍。   再根据行星形成的条件,直径小于700公里的天体是不能依靠自重形成球体的,因此,直径700公里就成为下限。“直径大于700公里,质量低于13个木星,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各种天体的差异巨大,不可能一概以行星代之,因此必须还有分类的标准。也就是说,不一定‘大’就是太阳系的行星。”   正因此,早在1999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就曾邀请数百名专家用电子邮件投票表决冥王星的地位,但结果却肯定了冥王星。因为“‘行星’这个词既有科学定义,也有文化内涵,我们都要兼顾。”   正因此,一些科学家献策,不如趁此次天文学大会,将太阳系就此确定为九大行星,而齐娜和以后发现的大型太阳系内天体统称为冥外行星,或者其他名称。   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太阳系,有多少未解之谜等待发掘?   即便大科学家牛顿,在确立了著名的天体力学体系后,对太阳系大行星在同一直线上时,为什么不相互吸引到一起,还是无法解决,而只能说“是上帝当初踢了它们一脚”。到后来,人们才推定出原始初速度为何产生的经典命题。   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在不断近似荒谬的猜想,与不断去芜存精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积累发展起来的。   20世纪是天文学极大发展的年代,宇宙爆炸、类星体、黑洞,和相对论、量子论……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但再伟大的理论,如果没有实证证明,也是不可靠的。正如著名科学史学家丹皮尔所说,“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正当太阳系九大行星争辩如火如荼,一场有关黑洞是否存在的讨论也在上演。原本被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论证存在的黑洞,结果一些科学家却在观测中发现,可能人们普遍认为黑洞存在的地方,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结构和物质。   记者对发表这一理论的科学家之一、美国南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斯坦利·罗布特森教授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他告诉记者,这的确有可能是证明黑洞并不存在的第一个证据。“虽然我们的理论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但至少它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林清说,其实齐娜是否能成为第十大行星并不重要,这至多算个“户口”问题。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齐娜至少突破了过去认为‘柯伊伯小行星带’只有小天体的概念。”   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景益鹏说,“人从何处来,人向何处去,不论何时都是萦绕于人的最终哲学命题,而宇宙,正是生命发展的起源,我们不断地研究宇宙,其实就是在不断地了解自身,这两者是统一的。”   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言: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他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和头顶的灿烂星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不请自来,哈哈,今天这个消息太过火爆,为大家解读一下。&br&&br&&u&&b&关于新视野号(New Horizons)&/b&&/u&&br&&img src=&/2a12b4df75f0ee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这是美国宇航局新世纪发射的最先进深空探测任务,任务目标直指目前整个太阳系内最神秘的冥王星(&b&目前没有一个人类航天器到达过&/b&)和它的至少三颗卫星(卡戎、尼克斯和许德拉),然后飞进柯伊伯带(可以理解为太阳系边缘的小行星带,目前冥王星已经被归进去了)。&br&&br&&b&发射时间&/b&:日&br&&b&飞船质量&/b&:470kg&br&&b&任务耗资&/b&:保守估计5.5亿美元,算是性价比非常高了!&br&&b&预计寿命:&/b&至2038年&br&&b&轨道特点&/b&:直接由强大的美国宇宙神V-551型火箭送入地球和太阳逃逸轨道(直接脱离地月引力系统飞进太阳系),相对地球的速度为16.3公里每秒(逼近第三宇宙速度16.7公里每秒,达到这个速度即有能力脱离整个太阳系),成为&b&有史以来发射速度最快的人造卫星&/b&。先后飞跃了132524 APL号小行星,在1年后(日)即抵达木星(之前最快的尤利西斯用时为1年半!),通过“引力拖车”(可以理解为在太空中把一颗子弹从一个枪口打入另一个枪口,再由那把抢朝另一个方向把子弹打出去)效应再次加速到超过20公里每秒,指向冥王星狂奔而去。下图是它的设计轨道,所有的实际时间节点都与设计完全一致,可见任务的复杂程度非同小可。&br&&img src=&/aabc432a20f_b.jpg& data-rawwidth=&651& data-rawheight=&3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1& data-original=&/aabc432a20f_r.jpg&&&b&任务目标:&/b&&br&1. 全方位观测木星,获得木星大气层、环绕卫星和磁场的数据;&br&2. 首次代表整个人类探测整个太阳系最神秘的冥王星及其卫星系统;&br&3. 研究太阳系边界的柯伊伯带、奥尔特云及星际空间;&br&4. 带着发现冥王星的Clyde William Tombaugh骨灰去访问这个他的星球;&br&&br&&b&技术意义:&/b&&br&1. 再次测试美国强大的核能电池-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系统(RTG),它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钚,理论寿命为80年以上。&br&2. 复杂的轨道设计及深空导航、制导与控制理论验证,飞行过程中会有多次助推、木星引力借力、调整姿态、休眠重启等过程。而且最复杂的姿态调整在冥王星附近(光速传输需要5个半小时),可见难度着实不小。&br&3. 深空天线的高强度信号通讯测试,及深空网测试。这个任务的通讯能力要求极高,你懂得。&br&4. 测试及验证星上的数码接收器,可以优化并节省系统60%的能量消耗;&br&5. 深空任务的休眠与重启能力测试与验证;&br&6. 一些新型仪器的再次测试或验证,比如光谱计、成像分析仪、电波科学实验、紫外线造影分光计、太阳风及等离子、宇宙尘探测器等一些列仪器。大家不用在意这些都是干什么的了,总之都很酷炫,哈哈。&br&&br&&b&最新进展:&/b&&br&已经于今天(日)顺利抵达冥王星附近,距离1万公里左右,下图是三天前拍摄的冥王星和冥卫一彩色照片:&br&&img src=&/df4c7a2ef613dae7959f_b.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1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今天拍摄的冥王星照片(&b&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冥王星的真实面貌!&/b&)&br&&img src=&/9c3efe3be3cc7eb706b58d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9c3efe3be3cc7eb706b58d_r.jpg&&它的飞跃过程全程安排:&br&&img src=&/3c155c4c87a_b.pn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3c155c4c87a_r.png&&&br&&br&&b&&u&为什么选择冥王星?&/u&&/b&&br&冥王星在1930年被克莱德·汤博发现,被认为已经处于柯伊伯带的小天体。在新视野发射的时候,冥王星还是传说中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之一,刚起飞不久(2006年8月)就被降级为矮行星了。而且当时第九大的位置也在2005年让给了最新被发现的太阳系的阋神星(如果作为一颗独立主星球,不考虑木星和土星的N多大卫星、甚至月球情况下),后来俩都变成矮行星了!&br&&b&距离太阳&/b&:44亿公里到74亿公里之间&br&&b&公转周期:&/b&约248年(人类还没有看到它公转一周)&br&&b&大小&/b&:大约质量是月球的六分之一,体积的三分之一&br&&b&已知卫星&/b&:5颗,都起了名字,懒得查了&br&&b&轨道的特殊之处&/b&:&br&1. 这颗星球的轨迹是不在太阳系的普遍平面之内的,有17度夹角,所以看起来是酱紫的,极为特殊。&br&&img src=&/0bd37e9fac0f5b268569c_b.jpg& data-rawwidth=&278& data-rawheight=&1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8&&2. 它有时会穿过海王星的轨道,比它更近太阳,但是不会相撞的,表担心。&br&&br&&b&冷知识&/b&:&br&它的命名人是个11岁小孩,获得了5英镑作为命名的奖励;&br&华特·迪士尼1930年设计米老鼠的宠物时,起名布鲁托,来源于冥王星的名字(Pluto)。&br&&br&&b&&u&冒昧评价一下:&/u&&/b&&br&1. 这个任务本质还是验证一系列深空探测飞行器必备的核心技术,各种理论及工程实践的验证,进一步强化美国的航天和深空探测老大地位,验证更高级的技术。对他们来讲到底飞哪个星球干什么任务,只不过是科学和政治意义的问题,能否拿到资金做出一颗卫星来(NASA也要跪求资金啊)。&b&但背后的技术实力才是王道&/b&!&br&2. 科学意义上第一次走入冥王星,正式揭开了太阳系内所有行星的面纱(在发射之前是这样想的,后来冥王星被降级也木有办法啊)。&br&3. 为全人类飞出太阳系的人造飞船数量再+1(以前四个都是美国的,旅行者1号2号,先驱者10号11号,我以前解答过这个问题&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259648#comment-& class=&internal&&美国几十年发射的那个探索宇宙的飞船飞到哪儿了现在? - 太空精酿的回答&/a&)。&br&&br&&b&&u&关于我国的评价(天朝脑残粉,不喜勿喷啊):&/u&&/b&&br&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r&&br&天朝的航天汪们,大家努力站起来吧,好好工作!&br&&br&为给伟大祖国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而奋斗终身!&br&&br&有朝一日,我们也要走出别人没有走过的路!&br&&br&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br&&br&不说了,发布回答,关掉知乎。从现在搞科研做起,一只航天汪的奋斗无法阻止!&br&&br&====================================================================&br&大家好,关掉知乎的我又回来了,上了日报,又收获了无数问题,现在一一解答。&br&&br&@&a href=&/people/li-shen-42-84& class=&internal&&Li Shen&/a&&b&问为什么跟海王星轨道有交叉但是不会撞?距离差不多的时候海王星的引力不会吸过来么?&/b&&br&首先,它俩的轨道木有任何交点,所以不存在交叉也不会相撞。&br&引力问题,这种问题下针对两颗行星有种效应叫做平均运动轨道共振原则,冥王星的两次公转正好是海王星的三次公转。不用深知太多,结果就是他们俩即便在同一个轨道平面内,这种效应带来的共振也会使轨道保持充分的稳定。前面几十亿年是这样,后面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比如某颗超级巨星彗星撞击,但这个概率我都不知道该咋说了),后面直到太阳系毁灭,他俩也不会相撞的。你不用担心了!&br&&br&&b&关于好几位在幻想冥王星能否因为这次探测恢复地位的问题。&/b&&br&冥王星因为各种指标(大小、体积、位置、轨道特点)等已经正式被降级为矮行星了,同时划归柯伊伯带(太阳系边缘的小行星带,编号都有了134340 Pluto)。虽然新发现证明它比原先要大一些,但大小从来就跟前9(以前是把它看过独立的行星,所以尽管小也叫做九大行星)没关系。它根本比不过很多木星和土星的卫星,还没有月球大,大家说呢,所以无论如何都回不去以前的身份了。&br&&br&@&a href=&/people/wang-yu-14-23& class=&internal&&Wang Yu&/a&&b&问信号传输的问题,需要多少时间?&/b&&br&所有的信号都是电磁波,按照光速(30万公里每秒),所以现在收到的所有状态都是5个多小时之前的卫星状态,同样的道理新视野做出的反应也是五个多小时之前的指令。&br&&br&@&a href=&/people/ted-chiang& class=&internal&&Ted Chiang&/a&&b&说NASA是人类的希望。&/b&&br&当初没有苏联陪NASA玩,NASA根本没有今天,给你看一张NASA的预算占美国联邦投资预算的比例图&br&&img src=&/a6d46456aeb3ba6666f8_b.jpg& data-rawwidth=&1372& data-rawheight=&8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72& data-original=&/a6d46456aeb3ba6666f8_r.jpg&&都是钱堆出来的NASA,你懂的。虽然现在NASA的实力非常强大,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可是航天是整个人类的事业,光靠他一家永远不可能实质性的进展。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极其迅猛,已经是人类航天重要一极了,我很看好哦!&br&&br&@&a href=&/people/shu-mou-51& class=&internal&&澍某&/a&&b&阋神星的发现时间?&/b&&br&发现日期日,三名发现者共享结果,编号为136199 Eris。你应该质疑的2003年,发现它确实基于2003年的观测数据和照片,但是在2005年正式国际承认和公布的。现在的身份是柯伊伯带矮行星,目前新视野带来的最新数据在帮助冥王星超越他成为第一大柯伊伯带小行星。&br&&br&&b&关于说我苏修、崇洋媚外、夸NASA的&/b&&br&不喜勿喷啊,我是天朝脑残粉,但是外面的世界是必须要了解的。虚心接受差距,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永远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我试着客观评价,也希望大家理解啊,水平不够,也可能把美国人做的东西说的夸张了,哈哈。但最终目标还是想做出比他们更牛逼的东西滴!&br&&br&@&a href=&/people/he-zu-dao-43& class=&internal&&何足道&/a&&b&请问还需要多少年人类才能研制成曲率飞船逃脱二向箔攻击?&/b&&br&坐等甄嬛娘娘穿越到今天,进入外星人的后宫,打乱外星人的战略部署,内耗而死!就不用担心这种外星人这种祖传的黑科技了!&br&&br&@&a href=&/people/kai-qi-5& class=&internal&&星晴&/a&&b&请问发射出去的探测器都不会返回地球了么,如果返回需要多长时间? &/b&&br&回来的难度过于大了,这年头都是送出去容易请回来难,一个大气就妥妥的挡住了,会增大多少难度。而且很多轨道设计也不会一直像预想的一样,几个飞出太阳系的都让科学家发现了很多没有发现的作用力,所以自然轨道就失控了,只是大概知道在哪儿。你懂得,这种回来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像罗塞塔这样的高端任务,看看未来能不能更成熟再考虑吧。。。飞起来容易,减速下来着实困难!&br&&br&@&a href=&/people/stevenLai& class=&internal&&赖steven&/a&&b&问我以前的旅行者和先驱者发现了什么科学家不知道的作用力?&/b&&br&对先驱者,在飞行后半程发现了异常的多普勒频率漂移,后来发现是没有计算上面的热反冲力(具体的我也不懂哇),这对后来的任务动力学建模都是很有意义的。&br&当年旅行者2号靠近土卫六,发现引力影响超过预期,导致直接被甩出太阳系黄道平面(各大行星运行的面),直接相当于垂直于太阳系被甩飞了!旅行者1号直接取消靠近土卫六。&br&当然,这是我知道的,不知道的一定还有,很多,很多。。。&br&&br&&b&有很多人问我跟美国差距这么大到底肿么破?&/b&&br&答案只有一个:咬紧牙关向前冲!&br&这是一个有关情怀的问题,之所以落后的原因,说出一百一千个都可以;但是说起能解决问题的办法,真的只有一个,就是扎扎实实的做好目前航天的每一步。超越永远都没有捷径,美国走过的路,也是付出了无数的代价,不仅是资金,还有生命;我们走过的路,要没有美俄的经验,也会更加曲折。但人类的本性决定了核心技术永远不会共享,天朝只能依靠自己,走出每一个脚印。现在我们的优势在于人才素质提高很快,国家投资在不断重视,航天也越来越受到这么多人关注。要问我需要多久能追上,根本无法预测,但就像所有要飞出太阳系的航天器一样:当我在中途默默飞行前进的时候,根本不为人所知,可是当我抵达目标的那一刻,突然间迎来的辉煌却灿烂夺目。我们的航天也是如此,现在正在朝着目标默默的努力,走的每一步路都成了进展!所以大家保持耐心,尊重爱护航天汪!哈哈
不请自来,哈哈,今天这个消息太过火爆,为大家解读一下。 关于新视野号(New Horizons) 这是美国宇航局新世纪发射的最先进深空探测任务,任务目标直指目前整个太阳系内最神秘的冥王星(目前没有一个人类航天器到达过)和它的至少三颗卫星(卡戎、尼克斯和许德…
&blockquote&“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罗伯特.卡帕&/blockquote&大家这么多赞,我把最后选购望远镜的建议完善了许多,谨防被无良商家忽悠哦~&br&我觉得楼上的回答都没答道点子上。为什么无法看清呢?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存在,就是&b&衍射极限&/b&。&br&在几何光学里,物体能严格、精确的成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如在一个透镜(光学系统)前面放一个几何点,能成一个精确的几何点像(这里既可以是实像点也可以是虚像点)。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个实际的光学系统的孔径(比如你的单反镜头的直径多大),是有限大小的,它不能收集物体发出的所有方向的平面波(这里把点物发出的球面波看成无数平面波的叠加),所以不能再成一个点像。此外,实际光学系统总是存在各种像差(球差,彗差),也会使最后的成像质量(变大、变形、变色)下降,虽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比如消球差的透镜、反射镜等)减少像差对最后成像的影响,但是还是会比理论值更大。&br&一个几何点经过光学系统最后成的像,叫作&b&艾利斑&/b&。两个艾利斑要是想要分开,要满足瑞利判据。具体示意如图(图是从光学书上扫描下来的,侵删),当两个艾利斑逐渐靠近,他们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分辨,最后重合为一个艾利斑(什么?你说最右边的光斑是两个光斑组成的?那你真是火眼金睛啊)。&img src=&/de15aa56de56f55fcedbd7dd3d5693c5_b.jpg& data-rawwidth=&1232& data-rawheight=&7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32& data-original=&/de15aa56de56f55fcedbd7dd3d5693c5_r.jpg&&&br&&br&对于望远镜系统,两个点物若是想要被分辨,它们对光学系统的夹角满足公式:&img src=&///equation?tex=%5CDelta+%5Ctheta+%3D1.22%5Cfrac%7B%5Clambda+%7D%7BD%7D+& alt=&\Delta \theta =1.22\frac{\lambda }{D} & eeimg=&1&&,其中&img src=&///equation?tex=%5Clambda+& alt=&\lambda & eeimg=&1&&是光的波长,&i&D&/i&是孔径。那么我们现在把哈勃望远镜的数据带进去&b&估算&/b&一下好了。哈勃望远镜主镜直径2.4米,波长就取500nm好了(我才不会告诉你我是凭感觉的),就可以得到其最小分辨角为:2.rad。冥王星的近日点距离是29.66天文单位,减去地球的1个天文单位。把地冥距离乘以我们得到的最小分辨角,就是对应于冥王星表面的最小分辨距离了,也就是&b&1100km&/b&!!New Horizons测得&b&冥王星的直径是2370km&/b&,那么也就是说,哈勃望远镜的能力,也就能分辨出冥王星上几个点,所以照片就很不清晰了。&br&&br&对于题主说的星云照片,也可以用上面的知识来解答。举个栗子,猎户座星云M42,离地球1500光年,其直径为16光年,相比之下张角非常大,哈勃也就能分辨相当多的细节(其实你用一个100mm口径的折射望远镜就能看到不少东西了哈哈)。&br&&br&所以脱离物体的距离和大小谈分辨,都是耍!流!氓!&br&-------------------------------------------------------------------------------------------------------------&br&你要是问我为什么费那么大劲去探测一个那么远那么小的矮行星,而且飞过去又不能回来?我想说,因为&b&人类的好奇心&/b&(哎呀感觉好装逼)。&b&这是一个飞行器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b&。&br&-------------------------------------------------------------------------------------------------------------&br&说个题外话。&br&为什么哈勃望远镜那么牛逼?&br&因为它在大气层外面。大气层里的密度变化很剧烈,导致折射率不停变化,光线就会被偏折,这也就是为什么星星会眨眼。所以地面望远镜虽然大,但是它们的分辨能力却不及哈勃(但是天文学家们很努力的在高原沙漠里建天文台观测站还有各种牛逼的方法减少扰动)。另外,哈勃可以全天候观测,不会受到白天黑夜和雨雪雾天的影响,这也是地面望远镜做不到的。&br&-------------------------------------------------------------------------------------------------------------&br&一点小建议。&br&望远镜绝对是&b&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两份货&/b&的东西。所以不要相信商家所宣传的性价比,高倍率,夜视等等。前面的分析说明了,决定分辨率的主要参数是口径,由于衍射极限的存在,就算&b&强行&/b&把倍率做高(或者直接忽悠),看到的像也不会比较低倍率的望远镜更清晰。&br&所以&b&脱离了口径谈倍率就是耍流氓&/b&。&br&&br&最近&b&师兄们&/b&(为什么没有师妹啊哭)问我买个家用天文望远镜多少钱。先抛开别的不谈,我想说,大概&b&上不封顶&/b&(其实不准确,可以封顶,只是顶比较高)。&br&我从小喜爱天文,现在的专业是光学,所以比较喜欢望远镜啊相机这类东西。这么多年来,每次提及望远镜,99.99%的对话都是这个情景:&br&——“你的/某个天文台的/哈勃望远镜能看多远?”。&br&——而我一般都会反问一句:“你觉得你的眼睛能看多远?”&br&其实望远镜并不是让你看得更远,而是让你看得更清,看得更暗。望远镜能大大提升你所能看到物体细节(不是叫你去偷窥,会被打的哦),并且能让你看见更暗的东西(收集光的能力比你的眼睛更强)。【我一定要纠正这个不准确的说法,哪怕再说一万遍】。&br&那么在选购天文望远镜之前,首先&b&不要抱有幻想!&/b&&b&不要抱有幻想!&/b&&b&不要抱有幻想!&/b&你不可能拍的比哈勃望远镜还好,你连哈勃的一百分之一都拍不出来!&br&如果你相信我上面说的,那么先考虑一下,这个望远镜&b&给谁用&/b&(是给家里的小朋友,还是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还是买给家里大孩子的礼物)?&b&怎么用&/b&(纯目视观测,还是想拍天体照片)?&b&在哪用&/b&(有能力经常去野外么)?&br&如果是给小朋友用的话,个人觉得一个双筒望远镜(或者两个,大人小孩一起看)也许更合适。因为小朋友的动手能力不强(破坏力不弱),使用天文望远镜这样比较巨大和精密的仪器,不太合适,就算有大人在,熊孩子也可能会把诸如目镜这样的小东西搞坏惹。一个质量良好的双筒望远镜对小朋友来说,&b&可能&/b&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价格不贵,况且双筒还能旅游的时候用,一镜多得。&br&对于大人或者年龄偏大的孩子(初高中生以上级别的),天文望远镜就比双筒好些。相对于反射式望远镜,我更推荐折射式和折返式(一般来说折射式比较细长,成像不如折返式,价格较低;折返式比较粗短,成像较好,价格较贵),比较推荐赤道仪(跟踪星体方便,重量较大;地平仪重量相对轻,跟踪星体要两个轴)。如果你只需要目视观测,那么可以不购置电动跟踪的装置,直接手动调节就行了,如果你打算以后还接单反搞搞天文摄影,那么还是买个电跟装置好了(或者自己DIY做一个,很简单的)。个人不是很推荐那种纯电动跟踪的,感觉那种坏了整个镜子就是半废的状态。&br&然后,现在城市里的光污染很严重,要想执行天文观测最好到乡下去,至少也要去郊区,越黑的地方越好。所以如果有能力经常(比如开车)去乡下去野外,可以考虑口径稍大的镜子。&br&最后,天文望远镜的价格都不便宜,量力而为,买来之后小心爱护,防潮防锈防霉防虫。&br&&b&绝对&/b&&b&绝对&/b&&b&绝对&/b&&b&不可以用望远镜直接看太阳。&/b&【这是个严肃的事情,至于为什么,效果&b&相当于放大镜点火柴,后果很严重&/b&。另外经小伙伴提醒,可以使用巴德膜放在望远镜物镜前,这样就可以用肉眼观看了(可能我的眼睛感光度太高,不能长时间看)。但在每次使用前,一定检查巴德膜的完好,一定要确保不能漏光,否则……】&br&&br&发现这个小建议好像有点长……真的可以抽时间另开一题了……&br&&br&最后,给大家推荐个星空模拟软件,Stellarium,挺不错的。&br&&br&&b&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商业用途。&/b&&br&(说的好像真有人会转载一样)&br&&br&以上。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罗伯特.卡帕大家这么多赞,我把最后选购望远镜的建议完善了许多,谨防被无良商家忽悠哦~ 我觉得楼上的回答都没答道点子上。为什么无法看清呢?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存在,就是衍射极限。 在几何光学里,…
冥王星的行星身份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发现时是1930年,由于是海王星以外第一个被发现的天体,根据其轨道、亮度和估算的反照率(表面反射太阳光的比例)计算它大小的时候又因为低估了它的反照率(以为很暗,后来发现和金星表面相当,大部分光都被反射出来了),一度认为它大小和地球差不多,就给了它大行星的身份。&br&&br&后来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特别是光电测量等技术的引入,通过对掩恒星等事件的观测,确认了冥王星的直径只有2000多公里,比月球还要小不少,实在和其他外围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格格不入,但由于它和它的卫星仍是仅有的海王星外天体,也就维持原样了。&br&&br&到了九十年代情况有了变化。在那之前,建于40年代的帕洛玛山天文台5米口径望远镜都是最强大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新天体的手段也和发现冥王星时没什么区别,就是拍摄干板或底片,叠在一起放在显微镜下看,看有没有移动了位置的黑点(星点在底片上是黑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技术上各种突破的积累,世界上新建了几座口径更大一个级别(8-10米)的巨镜,发射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引入了数字技术进行拍摄和比对,大大提高了发现太阳系外围天体的能力。以1992年发现了天体1992QB1为开端,到目前为止在冥王星轨道外围被称为柯伊柏带的区域发现了超过1000个天体,其中和冥王星大小相当的也有不少,冥王星只是这一大群太阳系外围天体中最先被发现的那个,这也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冥王星的大小和性质相对于其他行星会是一个异类。&br&&br&这样冥王星的大行星身份就重新成了一个问题,如果冥王星算大行星,和它轨道和大小都相似的这些凭什么不算呢?如果它们也算,那太阳系的大行星也太多了一点,而且这个名单在将来很明显还会越来越长。于是国际天文联合会就找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来永久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大行星到海王星为止,冥王星、谷神星(小行星带最大天体)、阋神星(比冥王星更大一点的柯伊伯带天体)等等直径达到一两千公里,又围绕太阳而不是某个大行星运转的天体有了新的分类:矮行星。将来除非发现了真正的新大行星(可能性已经很小),大行星的数量就是八个,其他新发现的太阳系天体也都可以进入自己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当中了。
冥王星的行星身份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发现时是1930年,由于是海王星以外第一个被发现的天体,根据其轨道、亮度和估算的反照率(表面反射太阳光的比例)计算它大小的时候又因为低估了它的反照率(以为很暗,后来发现和金星表面相当,大部分光都被反射出来了…
&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858& src=&/4a165e721f31c7de1b465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4a165e721f31c7de1b4650_r.jpg&&
谢谢邀请,首先要纠正下题目,题主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一点的……&br&&blockquote&长征三号乙GTO运力和发射新视野号的Atlas V 551一样&/blockquote&Atlas V 551是不折不扣的重型运载火箭,5-5-1分别代表5米直径整流罩(“芯级”有误),5个固体助推器,1台发动机构型上面级,1800m/s &img src=&///equation?tex=%5CDelta+v& alt=&\Delta v& eeimg=&1&&标准下GTO能力接近9吨,相同标准下长三乙增强型GTO运力约5500kg。在ULA的梯队中仅次于Delta IV Heavy。Atlas V各构型参见下表[1]:&br&&img src=&/e0d23cf723f437a70ea99_b.jpg& data-rawheight=&399& data-rawwidth=&6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e0d23cf723f437a70ea99_r.jpg&&&ul&&li&现役长征火箭能够用来发射冥王星探测器吗?&br&&/li&&/ul&Quick answer:&b&不能!&/b&深空发射能力用C3特征能量来表征[2],当探测器的C3&0时,它将具有足够的能量挣脱地球的引力场。目前最强的长征火箭长三乙增强型的C3运载能力如下图[3]:&br&&img src=&/dc_b.jpg& data-rawheight=&412& data-rawwidth=&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3& data-original=&/dc_r.jpg&&&br&一条转移轨迹的C3能量与地球与行星的相位差和期望的转移时间都有关。对于火星任务,时间和能量综合最优的方案是&img src=&///equation?tex=C_%7B3%7D%5Capprox+12km%5E%7B2%7Ds%5E%7B-2%7D& alt=&C_{3}\approx 12km^{2}s^{-2}& eeimg=&1&&,转移时间约200天[4]。如果用长三乙增强型来打,大概可以把2700kg的探测器打向地火转移轨道,这个表现还是不错的,探测器可以设计地很复杂。那新地平线号飞离地球时由运载火箭赋予的能量是多少呢?&br&&blockquote&&img src=&///equation?tex=C_%7B3%7D%3D170km%5E%7B2%7Ds%5E%7B-2%7D& alt=&C_{3}=170km^{2}s^{-2}& eeimg=&1&&!!![5]&/blockquote&新地平线号是有史以来&b&发射时&/b&最快的探测器这可不是吹牛撒。这么大的速度增量来自于三级火箭的构型(Centaur上面级还加装了第三级火箭来进一步加速)和本身的小质量(入轨质量仅为478kg,相比Atlas V 551火箭9吨的GTO运力)。如果用长三乙增强型来发射,到上图找一找对应的质量是……呃,从趋势来看似乎要穿过0轴了?零点的物理意义为,即使上面没有任何载荷,只来加速第三级的空壳子也只能使其达到某个C3值的上限。&br&&br&需要指出的两点是:1)上图给出的数据是长三乙增强型本身所能够提供的速度增量(三级半构型),如果再配一级上面级可以提供更多的速度增量,但个人觉得这样仍然非常有限,达到上述C3值估计能有几十千克就不错了,对于这么远的任务很不现实。2)新地平线号是一次flyby(飞掠)任务,能量比霍曼转移高得多,但是对于冥王星任务来说霍曼转移并环绕探测也很不现实,转移时间要上百年。&br&&ul&&li&火箭的运力 vs. 精度&/li&&/ul&运力大小达到C3能量要求后,在深空任务中便不是最首要的考量,只是满足了众多要求之一;我国的长征五号火箭服役之后,运载能力要远超Atlas V 551,发射类似大小的探测器是绰绰有余的。但对于运载火箭系统,不只是要大力,更得要精确。运载火箭本质上是用来赋予深空探测器离开地球时的速度矢量,矢量的大小和方向都要足够精确才能给探测器接下来的旅程一个好的开始。在这一点上我国的运载火箭从业人员理论和实践水平都非常高,比如在神舟和嫦娥任务中长征火箭的精度都完全满足任务的需求。深空探测任务要求的精度个人猜测比探月任务的确要高一些,但不过是增加工作量而已。&br&&br&&b&一次成功的深空探测任务还需要什么?&/b&&br&&ul&&li&深空探测任务的顶层规划与设计&/li&&/ul&发射只是深空测控任务中的一环。像新地平线这样的远至太阳系边缘的任务,前期的计算与设计最为重要,轨道设计人员要计算出完整的轨道或轨迹,涉及到探测器在多个天体的引力场中飞行的力学问题,约束也非常多,比如“在合适的时间达到合适的位置”就是一个很强的约束,再比如运载火箭入轨矢量的不确定度也是一个约束。深空探测器的轨迹设计只见到我国科研人员发表过一些成果,还没有实践过。&br&&ul&&li&探测器行星际制导、导航、控制(GNC)&/li&&/ul&运载火箭把探测器送离地球之后,它已经飞到了哪里(导航)?将要飞到哪里(制导)?如何执行设定好的动作(控制)?如果是自主GNC,那需要相应的算法和实现;如果是地面参与的,那就要涉及到下一个关键点:&br&&ul&&li&深空测控通信(TT&CC)&/li&&/ul&TT&CC分别代表telemetry(遥测),跟踪(tracking),command(控制),communication(通信),一般和自主GNC配合使用。具体可以参见这个问题:&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外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器通过什么技术手段导航定位? - 物理学&/a&&br&我国的TT&CC能力还在建设之中,深空探测器所及之处也必须是TT&CC能力的可及范围,具体数字据此报道[6]为四亿公里,是地球与火星之间的最远距离,满足火星任务的需要,对于新地平线号这样的任务来说,显然还远远不够。最近倒是有报道,我国的测控网搭新地平线号的快车成功的进行了一次&b&跟踪&/b&测试。&br&&br&&b&参考资料出处:&/b&&br&[1] &a href=&///?target=http%3A///uploads/docs/AtlasVUsersGuide2010.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uploads/d&/span&&span class=&invisible&&ocs/AtlasVUsersGuide2010.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Characteristic_energ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haracteristic energy&i class=&icon-external&&&/i&&/a&&br&[3] &a href=&///?target=http%3A///LaunchServices/Download/manual/Chapter%Launch%2520Performance%0Injection%2520Accuracy.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aunchServices/Download/manual/index.html&i class=&icon-external&&&/i&&/a&&br&[4] &a href=&///?target=http%3A///papers/InterplanetaryMissDesHdbk.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apers/Inte&/span&&span class=&invisible&&rplanetaryMissDesHdbk.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5] &a href=&///?target=http%3A//web.gps.caltech.edu/%7Embrown/out/kbbook/Chapters/Weaver_NewHorizons.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web.gps.caltech.edu/~mb&/span&&span class=&invisible&&rown/out/kbbook/Chapters/Weaver_NewHorizons.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6] &a href=&///?target=http%3A///tech//c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66米大口径“顺风耳”助力中国“嫦娥”探月&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个人整理,转载请私信联系,谢谢!)
谢谢邀请,首先要纠正下题目,题主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一点的…… 长征三号乙GTO运力和发射新视野号的Atlas V 551一样Atlas V 551是不折不扣的重型运载火箭,5-5-1分别代表5米直径整流罩(“芯级”有误),5个固体助推器,1台发动机构型上面级,1800m/s \Delta…
一个说法是,冥王星Pluto和迪士尼的小狗布鲁托Pluto同名,而很多小孩喜欢布鲁托,就是下面这只:&img src=&/b0ff53b17233e70efcb5_b.png& data-rawwidth=&157&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7&&&br&新视野号刚刚拍到的冥王星的照片在推特上也被各种PS成布鲁托:&br&&img src=&/836fda7b834ece4c425f983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36fda7b834ece4c425f983_r.png&&&img src=&/cf94c27ae581beb5eca70efe86531b71_b.png& data-rawwidth=&486&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6& data-original=&/cf94c27ae581beb5eca70efe86531b71_r.png&&&img src=&/4615a42fabf1_b.png& data-rawwidth=&599& data-rawheight=&2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4615a42fabf1_r.png&&&br&&br&所以冥王星被除名的时候好多小孩给当时的纽约海登天文馆馆长Neil DeGrasse Tyson写信抗议:&br&&img src=&/1a620b2b8ba69ffb2d5ca1_b.png& data-rawwidth=&373& data-rawheight=&4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3&&&img src=&/a23bf8aba4a49_b.png& data-rawwidth=&367& data-rawheight=&4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7&&&img src=&/8fea877cba905814dae8_b.png& data-rawwidth=&372& data-rawheight=&4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2&&&img src=&/c7db2ddf0b58f_b.png& data-rawwidth=&375& data-rawheight=&4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5&&&br&&br&&br&连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也有对他说过:“我喜欢冥王星,所以我不喜欢你。”&br&&img src=&/a619c3c3d5efea2ff6ec6ee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619c3c3d5efea2ff6ec6ee_r.png&&&br&&br&Sheldon喜欢冥王星是不是因为迪士尼我不清楚,不过对我而言,我喜欢冥王星只是因为,如果把太阳系看成太阳妈妈带着9个行星兄弟,冥王星就像家里最小的最受大家宠爱的小弟弟一样,突然有天因为发现不是亲生的就被赶出家门,那种感觉无法接受啊!!!(╯‵□′)╯︵┴─┴&br&&br&参考:&br&&a href=&///?target=http%3A///2009/11/pluto_qa_alan_boyl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nderdog Planet: Why We Love Pluto&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Pluto_%28Disney%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luto (Disney)&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s%3A///ekaschyk/status/154752/photo/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ekaschyk/st&/span&&span class=&invisible&&atus/154752/photo/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s%3A///astrohelge/status/350016/photo/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astrohelg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tatus/350016/photo/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s%3A///scottjohnson/status/917185/photo/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scottjohnso&/span&&span class=&invisible&&n/status/917185/photo/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52042/6-angry-letters-kids-sent-neil-degrasse-tyson-about-pluto&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6 Angry Letters Kids Sent Neil deGrasse Tyson About Pluto&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heldoncooper-/post//i-feel-ya-sheldon-i-miss-pluto-too-s04e0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feel ya Sheldon. I miss Pluto too.
(S04E07)&i class=&icon-external&&&/i&&/a&
一个说法是,冥王星Pluto和迪士尼的小狗布鲁托Pluto同名,而很多小孩喜欢布鲁托,就是下面这只: 新视野号刚刚拍到的冥王星的照片在推特上也被各种PS成布鲁托: 所以冥王星被除名的时候好多小孩给当时的纽约海登天文馆馆长Neil DeGrasse Tyson写信抗议: 连…
根本停不下来
根本停不下来
如果您也为冥王星的“降级”感到不忿,可以到它的发现地——Lowell天文台用投票表达您的意见:&br&&img src=&/8c0edfc5e67b892f770c62ee105d3fd7_b.jpg& data-rawwidth=&485& data-rawheight=&3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5& data-original=&/8c0edfc5e67b892f770c62ee105d3fd7_r.jpg&&
如果您也为冥王星的“降级”感到不忿,可以到它的发现地——Lowell天文台用投票表达您的意见:
冥王星被请出九大行星行列,本身就是个比较感性的事。&br&“有能力清除轨道附近小天体”这一点就是为了请它出去而加上的,所以用这一条来说明冥王星不属于行星,有点本末倒置。&br&那么,把它请出行星行列的原因,是在外围发现了更多的类似天体,可能多达上千个。说到底就是想维持“行星”的特殊性,然后改变了它的定义。虽然这很感性,但是随着探索发现而改变定义的事在科学史上也不算少吧?例如引力,米,质量, 星系,...不都是逐渐完善的吗?一个名词的定义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br&而且冥王星当初加入到行星行列本来就是个误会(根据反光估算出的质量过大),如果冥王星当初被正确评估成其它类型的天体(当时还没有矮行星概念),现在何来这么多争辩?&br&所以我觉得,坚持认为冥王星属于大行星,就是个情怀问题。等儿子孙子们习惯了“八大行星”概念,并掌握了IAU决定权席位,你想把冥王星加回来他们还不见得愿意...
冥王星被请出九大行星行列,本身就是个比较感性的事。 “有能力清除轨道附近小天体”这一点就是为了请它出去而加上的,所以用这一条来说明冥王星不属于行星,有点本末倒置。 那么,把它请出行星行列的原因,是在外围发现了更多的类似天体,可能多达上千个。…
因为没有冥王星人。&br&是。&br&分得清。
因为没有冥王星人。 是。 分得清。
冥王星是一颗直径仅2274公里的矮行星,它距离太阳远达60亿公里。也就是说,它看上去只有0.078角秒那么大,相当于隔着整个太湖(南北岸)看一个1元钱硬币的大小。哈勃望远镜的行星照相机(WFC3)使用CCD作为图像终端,它的每个像素(共 ×2像素)相当于0.04角秒——充其量冥王星的像在上面只占4个像素的面积。这样的成像能算“清晰”才怪。加上自转,本身有不发光,只能靠遥远的太远光反射。&br&&br&你太高估人类的智商和科技了!在按亿计算时间,按光年计算距离的宇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太微小了,就和细菌放个屁,人类无法感觉到一样!&br&&br&其实不是冥王星太小,而是人类科技太初级了,可能等到后面的望远镜直接达到100M直径+后,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我记得三体里面,后来人类制造了直径1000米的望远镜,连4光年外的三体星球也能看到了。&br&&br&楼下的很多说:&b&衍射极限&/b&。这词语我不懂,我也不是专业人士,只是个人理解。说那么专业,能懂的举手!&br&&br&但是我看了几遍他们说的科普知识,好像又倒会了我原来说的那个点:还是自己的科技技术不行,制造的光学望远镜不行呗。难道不是?
冥王星是一颗直径仅2274公里的矮行星,它距离太阳远达60亿公里。也就是说,它看上去只有0.078角秒那么大,相当于隔着整个太湖(南北岸)看一个1元钱硬币的大小。哈勃望远镜的行星照相机(WFC3)使用CCD作为图像终端,它的每个像素(共 ×2像素)…
一点也不矫情。真的是&九年只为见你一次&。&br&1。新视野号命运多舛,这个项目差点被pass掉。最后NASA的冷酷无情碰到了科学家和公众的强烈反对,后来修改了计划,控制了预算,才得以执行。&br&2。冥王星的一年超级长,两百多地球年,错过了这次科学家精心选择的观测机会,只能再等上百年了。&br&3。为了赶上2015年到达冥王星,新视野号开足了马力,还借助了木星的引力加了一次速,节省了两年多的时间,同时为了节省燃料,减少仪器损耗,大部分时间,仪器处于关闭状态。&br&4。到达冥王星后,速度超级快,根本没足够的燃料刹车,可不是瞥一眼就走么?&br&5。冥王星探测之后,标志者浪漫主义探测时代的终结,太阳系的8+1行星均有探测器探测,未来几十年除了登月,登火不会有其他探测了。
一点也不矫情。真的是"九年只为见你一次"。 1。新视野号命运多舛,这个项目差点被pass掉。最后NASA的冷酷无情碰到了科学家和公众的强烈反对,后来修改了计划,控制了预算,才得以执行。 2。冥王星的一年超级长,两百多地球年,错过了这次科学家精心选择的观…
直接把新地平线号的Press Kit里Communications一部分搬过来翻译,希望能终结这个问题吧:) 无线通信的原理就不展开了,我不是这个专业的也讲不好。&br&&br&&blockquote&New Horizons’ X-b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is the spacecraft’s link to Earth, returning science data, exchanging commands and status information, and allowing for precise radiometric tracking through NASA’s Deep Space Network of antenna stations.&br&(大意:新地平线号上的X波段通信系统是探测器与地球之间的纽带,可以发送科学数据,交换指令与状态,与NASA的深空站的天线配合可以实现精密跟踪)&br&&br&The system includes two broad-beam, low-gain antenna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spacecraft for near-Earth communications: a 30-centimeter (12-inch) diameter medium-gain dish antenna and a large, 2.1-meter (83-inch) diameter high-gain dish antenna. The antenna assembly on the spacecraft’s top deck consists of the high, medium, and forward low- this stacked design provides a clear field of view for the low-gain antenna and structural support for the high and medium-gain dishes. Operators aim the antennas by turning the spacecraft toward Earth. The high-gain beam is only 0.3 degrees wide, so it must point directly at Earth. The medium-gain beam is wider (14 degrees), so it is used in conditions when the pointing might not be as accurate. All antennas have Right Hand Circular and Left Hand Circular polarization feeds.&br&(大意:四副天线:两副低增益天线,一边一个,用于离地球较近时的通信;一副30cm的中增益天线;一副2.1米的高增益天线。探测器顶部的天线装置是低、中、高增益三副天线叠在一起组成的,可以同时保证低增益天线最好的视场与中、高增益天线的结构强度。探测器可以旋转本体使天线指向地球。高增益天线的波束角只有0.3度,必须精确指向。中增益天线的波束角较宽,为14度,用于无法精确指向的场合。所有天线都有右/左圆极化馈源。)&br&&img src=&/4a6cbe89eebae4c13d9e8feb43600bd0_b.png& data-rawwidth=&618& data-rawheight=&4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8& data-original=&/4a6cbe89eebae4c13d9e8feb43600bd0_r.png&&&img src=&/7d3e5436_b.png& data-rawwidth=&551& data-rawheight=&4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1& data-original=&/7d3e5436_r.png&&&br&Data rates will depend on spacecraft distance, the power used to send the data and the size of the antenna on the ground. For most of the mission, New Horizons will use its high-gain antenna to exchange data with the Deep Space Network’s largest antennas, 70 meters across. Even then, because New Horizons will be more than 3 billion miles from Earth and radio signals will take more than four hours to reach the spacecraft, it can send information at about 700 bits per second. It will take nine months to send the full set of Pluto encounter science data back to Earth.&br&(大意:数据率与探测器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发射机功率和地面天线尺寸有关,一般用高增益天线向DSN的70米天线发送数据。即使这样,数据率只有700bps。译者注:目前报道是1.68kbps,可能是地面上的软硬件、探测器的软件都升级过?)&br&&br&New Horizons will fly the most advanced digital receiver ever used for deep space communications. Advances include regenerative ranging and low power – the receiver consumes 66% less power than current deep space receivers. The Radio Science Experiment (REX) to examine Pluto’s atmosphere is also integrated into the communications subsystem.&br&The entire telecom system on New Horizons is redundant, with two of everything except the high gain antenna structure itself.&br&(大意:新地平线上装有史上最先进的数字信号接收器,表现在使用了“再生式”测距技术及其低功耗。用于探测冥王星大气的装置REX也集成在通讯子系统内。所有的通信设备都是双重冗余备份,只有那个大锅的结构是独一份。)&/blockquote&对深空通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的血泪历史,看看一只不情愿展开的高增益天线是如何差点毁了整个任务的……
直接把新地平线号的Press Kit里Communications一部分搬过来翻译,希望能终结这个问题吧:) 无线通信的原理就不展开了,我不是这个专业的也讲不好。 New Horizons’ X-b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is the spacecraft’s link to Earth, returning science dat…
问题提的时间点很好啊……上个月NASA刚公布了一个新的观测结果:Hydra, Nix, Styx的轨道是有一个共振关系的。每个周期里Styx公转11圈,Nix公转9圈,Hydra公转6圈;Nix与Styx相遇2次,Nix和Hydra相遇3次,Styx和Hydra相遇5次。所以这些轨道不仅“能”稳定,而且稳定得超乎想象……&br&&br&&br&&img src=&/3bebeb0d7d57_b.jpg& data-rawwidth=&1870& data-rawheight=&7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70& data-original=&/3bebeb0d7d57_r.jpg&&黑点是Styx,红点是Nix,蓝点是Hydra&br&[图片来源:&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File%3AHydra%2C_Nix%2C_Styx_conjunctions.jp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F&/span&&span class=&invisible&&ile:Hydra,_Nix,_Styx_conjunctions.jp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这种共振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之间的共振相似,只是比例系数不一样(6:9:11 vs 1:2:4)。这两个系统中的共振关系都可以保证不会出现三颗星在同一侧连成一条线的情况。&br&&img src=&/254ec661dca3e8a652c661fc58e5eeb5_b.jpg& data-rawwidth=&365& data-rawheight=&2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5&&&br&[原图gif:&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File%3AGalilean_moon_Laplace_resonance_animation.gi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F&/span&&span class=&invisible&&ile:Galilean_moon_Laplace_resonance_animation.gi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NASA媒体发布会:&a href=&///?target=http%3A//www.nasa.gov/content/goddard/briefing-materials-observations-of-pluto-s-moon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asa.gov/content/goddar&/span&&span class=&invisible&&d/briefing-materials-observations-of-pluto-s-moons&/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Nature文章:&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s/nature1446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articles/nat&/span&&span class=&invisible&&ure1446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Laplace Resonance: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Orbital_resonance%23Laplace_resonanc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O&/span&&span class=&invisible&&rbital_resonance#Laplace_resonanc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原题目为“冥王星质量那么小,又有5个卫星,那他们能保持稳定的运行轨道吗?”,后来题目被改为“为什么冥王星质量那么小,又有5个卫星,能保持稳定的运行轨道?” 我只知道原题目的答案是“能”,但是“为什么”就不知道了…
问题提的时间点很好啊……上个月NASA刚公布了一个新的观测结果:Hydra, Nix, Styx的轨道是有一个共振关系的。每个周期里Styx公转11圈,Nix公转9圈,Hydra公转6圈;Nix与Styx相遇2次,Nix和Hydra相遇3次,Styx和Hydra相遇5次。所以这些轨道不仅“能”稳定,…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目前太阳系有几大行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