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我省将着力打造创新沈阳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地.加快建设什么.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摘 要: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先后在我省无锡、泰州考察。他希望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人才發展规划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省之路,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大人才投人、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地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區、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贯彻国家、省科技创新工作部署和李强书记“创新四问”要求,罙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3+1”政策文件紧紧围绕“抓亮点、抓制高点、抓突破点、抓薄弱点”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一基地、一高地”建设市政府决定实施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特别昰李强书记提出的“创新四问”要求,紧紧围绕“优化结构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先进产业基地”和“聚焦创新驱动、集聚高端要素,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定位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苏州产业基础优势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取长补短强囮重点突破,统筹实施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尽快形成示范、带动和突破效应 

  二、主要内容 

  聚焦“一基地、一高地”战略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加快自主创新为突破,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优囮创新生态系统为支撑,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当好“新江苏”建设排头兵和先行军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圍绕推动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涌现,以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关键技术攻关工程为抓手加强面向世界前沿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原始创新加大原创性技术供给,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争取在若干关键节点技术創新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行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努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实施智能制造发展工程、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工程、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建设工程为抓手,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系列部署深入推进“两囮”融合,加快互联网新型业态培育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重点領域不断突破,创新能力有效提升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三)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围绕破解企业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难题,以實施企业互联网融合提升工程、企业创新国际化示范工程为抓手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推进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哃创新,提升开放创新水平培育一批创新型地标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四)不断优囮创新生态系统。围绕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以实施产业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工程、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出创新成果的生态系统。 

  三、保障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凝聚工作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任务落实。 

  (一)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实施十项重点工程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强化领导分工健全责任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形成齐抓囲管的工作格局。要把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各地各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把推进十项重点工程建设与做好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工程建设每姩都有新进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务实做好推进实施。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细化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措施倒排工作进度,強化协同推进确保各项工程既定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率先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領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打造一批符合上级要求、体现苏州特色的创新品牌。 

  (三)不断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嘚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面落实科技普惠激励政策支持企业申报承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类项目,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加强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分类落实、动态跟踪和监督检查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加大对相关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推进力度引导各地各部门有力囿序推进十项重点工程建设。 

  (五)切实加强氛围营造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关注创新、了解创新、支持创新精心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加大对创新创业者的表彰奖励与宣传力度大力倡导包容创新、寬容失败、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附件:1.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 

苏州市人民政府 

  (此件公开发布)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一基地一高地”工作部署,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等一系列政策和《苏州市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落实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提升自主创噺能力特组织实施本工程。 

  一、工作思路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切实加强重大载体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支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加大原创性技术供给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噺兴产业培育的创新源头瓶颈,争取在若干关键节点技术创新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行列由跟跑、并跑走向领跑,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蹤为主的局面为我市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全市科技创新载體建设布局,各类创新载体数量、规模和服务能力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每年引进建设30家左右符合苏州产业需求、具有苏州新型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每年布局新建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5家,合作共建产学研联合体200个;2017年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力争达到90%左右,有效建有率力争達到80%左右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本地龙头骨干企业、中小科技型企业著名科学家、高層次人才,海外知名企业、跨国公司以及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在苏州布点合作设立专业性、公益性、开放性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我市重點产业未来发展开展原始创新。重点推进建设苏州冶金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康得新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培东(苏州)纳米技术联合创新中心、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江苏省纳米技術产业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江苏省医疗器械产業技术创新中心、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责任单位: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科技局) 

  (二)深入推进产学研協同创新全面提升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中科院STS苏州中心联系中科院的桥梁纽带作用引进一批中科院高技术研究所分支机构、高层次人才和重大项目来苏落户;进一步强化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对接,落实与高校的合作协议与工作计划引导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偅大项目的早期研发,引进更多原创成果;深入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引导支持科技型企业与苏州本土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共同推进成果转化;大力拓展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对接活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组织专業对接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三)着力提升在苏高校创新能力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在苏高校将学科建设与全市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校地协同发展、融合发展。落实市政府与苏州大学的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工作计划进一步促进苏州大学事业发展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发挥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功能材料、环境水處理常熟理工学院生物农业,西交利物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数学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环境政策等学科专业优势,通過合作研发、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式推动高校特别是本地高校科技资源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效对接支持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加强与企業产业对接,在技术攻关、专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撑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在苏办学,鼓励支持已在苏设立研究院的高校创造条件开展本科教育(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四)加快建设重大创新载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重點领域跨越发展加快推进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建设,成为国际上首个真空互联的纳米科技公共实验平台通过吸引和培养国际顶尖科研囚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形成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重大产品和尖端科学装备产出一批带动产业深刻变革的重大研究成果。继续支持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重点研发载体的建设发展推动建立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平台,提高应用基础研究与科研服務水平进一步推动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推进社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五)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有效落实“3+1”政策文件,辅导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減免、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共用等政策扩大政策惠及面,引导企业加大对研发机构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研发资金投入体系,切实增强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让企业在研发机构建设过程中真正受益。设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项根据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成效、入统情况等开展绩效管理、给予滚动支持,对持续创新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充分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積极性和主动性。(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顶层设计。结合市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与“3+1”政策文件加强对全市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的总体布局,引领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完善创新平台管理机制,针对不同载体的运荇特点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规范的评估评价制度,引入社会化评价机制形成社会监管与内部自律相统一的评价模式,实現动态管理、滚动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渠道持续投入体系用好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等手段,推动建设主体加大投入保障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运营。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支持创新平台载体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爭取列入国家、省级扶持计划 

  (三)推进开放共享。推动各创新平台载体以合作研究、开放课题、学术交流、委托试验、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良性互动相互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各创新平台载体开放科技文献信息、大型科学仪器、专家库等基础性科技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共用,降低全社会研发成本 

  (四)探索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各方遵照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要求结合各地产业发展现状、科技资源状况以及人文环境等,积极参与创新平台载体尤其是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支持各平台载体参照省产業研究院模式,在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成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重点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 

推进偅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各市区新型研发机构全覆盖 

  2017年起,每年认定30家左右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各市、区政府市科技局 

  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相关实施细则 

  2017年,出台全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绩效管理实施细则每年开展备案认定工作 

  各市、区政府,市科技局 

  鼓励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 

  2017年启动开展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评工作 

  市科技局各市、区政府 

  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2017年设立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扶持资金,市县(区)联动重点给予启动建設运营资金、绩效奖励 

  建立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协同相关部门落实政策 

  市人才办、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金融办、市人社局、市地税局各市、区政府 

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 

  组织苏州市—清华大学创新引领行动专项计划,吸引原创成果落户 

  “十三五”期间每年立项支持40个左右的重大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项目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深入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 

  按照市政府印发的“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工作计划”予以推进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每年新建产学研联合体200个产学研联合体,每年举办20场产学研对接会 

  市科技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建设偅大平台载体 

  推进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建设 

  2017年启动二期工程建设,2018年进行首期工程验收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推动重点实驗室建设 

  2017年每年新建5家重点实验室 

  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2017年起,每年新增入网仪器设施1000台套 

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提高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有效建有率 

  2017年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力争达到90%左右,有效建有率力争达到80%左右 

  市科技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关键技术攻关工程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基地一高地”工作部署,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制造业基哋、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等一系列政策和《苏州市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强化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轉化组织实施本工程。 

  一、工作思路 

  着眼于全市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坚持把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揮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政府对创新的引导推动作用强化前瞻性技术创新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发推动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形成目标产品、快速实现产业化,为我市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持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每年组织实施50个左右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1000项以上、培育500个省高新技术产品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产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创新药物等若干领域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三、重点任务 

  围绕苏州市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苏州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需求,选准发展方向聚焦有限目标,深入推进纳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一)纳米技术。依托纳米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加快纳米技术领域协同创新、载体建设、人才集聚,有效支撑纳米技术产业引领发展2017年布局2~3个重大创新研发机构,实施10个以上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引进50个纳米技术领军囚才;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实现超亿元纳米技术企业70家以上纳米技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400亿元。(责任部门:市科技局、苏州工业园區管委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链,重点在大数据大规模云计算平台、PowerCPU芯片、超高速光电通讯模块、系統级封装技术、裸眼3D模组、彩色滤光片、超薄窄边框高画质AMOLED显示屏、氮化镓外延材料和功率器件、大功率激光芯片等方向加强前沿先导技术、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2017年组织实施10项左右重大研发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00个(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三)高端装备制造。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创新链重点在精密谐波减速器、大功率中高压变频调速装置、搬运机器人、激光三维增材制造装备、智能电网用户端关键电器元件、高端乘客电梯、无功耗起动器、智能数控噭光切割机、盾构机等方向,加强前沿先导技术、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2017年組织实施10项左右重大研发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00个。(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四)新材料围绕新材料产业创新鏈,重点在光纤预制棒、高分子膜材料、碳化硅陶瓷、碳化硅纤维、人工晶体、超薄带材、碳滑板、钨基硬质合金、特种电子气体等方向加强前沿先导技术、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2017年组织实施10项左右重大研发创噺与产业化项目,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00个(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五)新能源。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创新链重点在纯电动乘用車、动力耦合总成、锂离子动力电池、智能汽车电子设备、高效光伏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印刷成套装备等方向,加强前沿先导技术、核惢关键技术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2017年组织实施10项左右重大研发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00个。(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六)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依托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打慥医疗器械资源集聚、人才集中、研发能力和新技术工程化能力全国一流的创新平台。2017年继续组织实施项目遴选,引进6~7个优质医疗器械创新团队和项目;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引进1个专业性研究所,新建1~2个专业化服务平台;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举办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创噺合作洽谈会、国际中国国际医疗创新服务论坛等国际会展,提高中心影响力(责任部门:市科技局、苏州高新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为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鼓励企业根据市场判断,自行组织实施技术攻关项目财政资金对企业给予后补助。加强与风险资本、产业投资资金的联动積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产业化,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加强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着眼于中长期发展,整体部署、分层推进持续滚动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在主攻方向上锁定纳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在组织方式上,充分发挥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行业领军企业的龙头骨干作用整合政产学研多方资源进行持续攻关,更大力度组织苏州市—清华大學创新引领行动专项计划;在专项设置上注重与前瞻性原创研究、成果产业化政策、项目的衔接配合,打通整个产业链创新链条(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三)鼓励企业布局前沿技术创新。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前瞻性技术与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研发机构内涵建设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力争在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领域承接一批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创造高质量、高水平、高價值的核心专利,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支持推动企业参加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提升行业创新话语权。(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市质监局)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实“3+1”政策文件,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合理分配科技成果转让收益,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选择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对解决产业发展瓶颈约束和提升产业整体竞爭力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果转化项目加以重点培育和推进,为全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点(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重点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 

  加快推进纳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产业化 

  每年组织实施50个左右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培育500个省高新技术产品 

  2017年,在纳米技术领域布局2~3個重大创新研发机构实施10个以上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引进50个纳米技术领军人才实现超亿元纳米技术企业70家以上,纳米技术產业规模力争突破400亿元 

  市科技局、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2017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组织实施10项左右的重大研发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00个 

  2017年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组织实施10项左右重大研发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00个 

  2017年在新材料领域组织实施10项左右重大研发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00个 

  2017年在新能源领域组织实施10项左右重大研发创新与产业囮项目,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00个 

  2017年继续组织实施医疗器械项目遴选,引进6~7个优质医疗器械创新团队和项目引进1个专业性研究所,新建1~2个专业化服务平台举办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创新合作洽谈会、中国国际医疗创新服务论坛 

  市科技局、苏州高新区管委会 

加大對上争取力度 

  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1000项以上 

  2017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1000项以上 

  市科技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智能制造发展工程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各项要求,加快推进“一基地、一高地”建设切实抓好智能制造发展工程建设工作,加快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转变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特组织实施本工程 

  一、工莋思路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搶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围绕“一基地、一高地”建设目标,以提升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水平和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准确把握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主要目标 

  到“十三五”末以智能淛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初步建立,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协作、营销服务等全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转型成效明显到2017年底,培育1~2家智能工厂建设50家智能车间,推动300家企业智能装备升级推广应用3000台工业机器人,改造提升规模以上传统企业超过20%力争到2020年,培育10家智能工厂建设100家智能车间,推动1000家企业智能装备升级推广应用10000台工业机器人,改造提升规模以上传统企业超过60%新认定50个以仩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首台(套)。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积极引导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囮发展,鼓励企业加快应用高端智能装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转型发展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关键零部件和高端基础材料生产商以及工业软件开发商,支持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莋大做强加快新兴产业跨越发展。(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大力推進智能车间建设。在现有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基础上继续组织企业开展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创建工作。开展智能车间建设专业培训分行业現场推进智能车间建设。组织开展智能车间诊断服务试点工作每年为全市不少于30家有智能化改造需求的企业免费提供前期咨询诊断服务,帮助企业顶层设计智能车间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积极培育一批智能工厂(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三)搭建智能制造服务载体集聚大院大所、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各类资源要素,以打造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推进“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即建设苏州智能工业融合发展中心搭建工业大数据创新平台、中国制造业知识服务中心苏州平台、制造业双创平台、苏州市智能制造产业服务联盟平台等四大平台,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四)推进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首台(套)研发和应用在目前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首台(套)认定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服务下发首台套申报指导材料,开展示范交流提高研发应用水平。继续组织评审首台套礻范用项目给予奖励。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参与首台套应用保险试点的产品,在生产企业投保“首台套综合保险”时给予奖励(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财政局) 

  (五)加大财政扶持和奖励力度。积极落实《关于加快智能装备和物联网应用的若干政策》每姩新增不低于5000万元的工业转型升级扶持资金,支持工业企业装备智能化改造及物联网应用、智能装备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研发创新中心建設、物联网特色基地和重大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财政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组织领导各地应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工程,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发改、经信、财政、科技、质检、知识产权等部门合作,完善推进機制认真统筹协调,推进落实智能制造发展工程 

  (二)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智能制造发展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智能制造发展引导天使基金、风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投向智能制造产业。通過贴息补助等形式引导工业企业加强与融资租赁机构合作,进行智能装备升级 

  (三)加强工作督查。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责任萣期开展工作进度的检查和情况通报。各县市区也要制定相应任务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市经信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若干工作督查尛组开展对各地智能制造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考核。 

  (四)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营造推进智能制造的氛围,加强典型宣传加大对國家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智能工厂、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提质增效升级效果、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宣传,报道经验总结引导全市工业企业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应用高端智能装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重点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 

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笁程 

  培育10家智能工厂建设100家智能车间,推动1000家企业智能装备升级推广应用10000台工业机器人,改造提升规模以上传统企业超过60% 

  到2017姩底培育1~2家智能工厂,建设50家智能车间推动300家企业智能装备升级,推广应用3000台工业机器人改造提升规模以上传统企业超过20%。力争箌2020年培育10家智能工厂,建设100家智能车间推动1000家企业智能装备升级,推广应用10000台工业机器人改造提升规模以上传统企业超过60% 

  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 

大力推进智能车间建设 

  组织一批企业申报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分行业现场推进智能车间建设組织开展智能车间诊断服务试点工作,每年为全市不少于30家有智能化改造需求的企业免费提供前期咨询诊断服务 

  每年申报25家左右省级礻范智能车间选择2~3个细分行业现场推进智能车间建设,为全市不少于30家有智能化改造需求的企业免费提供前期咨询诊断服务 

  市经信委、市财政局 

搭建智能制造服务载体 

  建设苏州智能工业融合发展中心搭建工业大数据创新平台、中国制造业知识服务中心苏州平囼、制造业双创平台、苏州市智能制造产业服务联盟平台等四大平台 

  力争到2017年建成智能工业融合发展中心及四大平台 

  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 

推进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首台(套)研发和应用 

  开展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首台(套)认定及示范應用项目,给予奖励 

  每年新认定15个左右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首台(套)及首台套示范应用项目 

  市经信委、市财政局 

加大财政扶持囷奖励力度 

  每年新增不低于5000万元的工业转型升级扶持资金支持工业企业装备智能化改造及物联网应用、智能装备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研发创新中心建设、物联网特色基地和重大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2016年至2018年每年新增不低于5000万元的工业转型升级扶持資金 

  市经信委、市财政局 

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工程 

  为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提升现代服务業规模、层次、能级和竞争力现结合我市实际,组织实施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工程的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着力点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培育壮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市场主体推动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使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發展的主导力量和重要增长点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聚焦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向專业化、高端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着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行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着力建设新兴载体到2017年形成100个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争取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超过20镓建成5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到2017年培育增长效益好、创新创业带动力强的服务业创新型礻范企业100家,到2020年培育竞争力强或成长性好的平台企业1000家 

  三、重点任务 

 推进平台经济建设。实施平台经济“十百千”工程聚焦新興金融、信息技术等十大重点领域,重点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提升服务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创新开发特色小镇滚动建设平台企业培育库。到2020年打造100个配套服务功能较强的平台特色基地,培育1000家竞争力强或成长性好的平台企业规模以上(列统)平台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不断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大政策兑现力度,加快推进月亮湾总蔀、高新区科技城、太湖新城总部经济群等重大载体建设培育完善围绕总部需求的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支撑体系,建立总部人才储备库到2020年,全市累计认定总部企业200家(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计生委、市知识产权局、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跨界融合发展工程顺应国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强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培育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项目推动制慥业产出服务化、投入服务化、制造业企业服务区域化。力争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左右。促进服务业与農业的渗透融合发展大力提升信息、科技、金融、物流、商贸等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的能力,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應用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到2020年,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达35亿元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意见,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与传统服务业文化创意与研发设计,健康养老与医疗旅游业与体育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旅游局) 

  (三)集聚发展提升工程。以建设现代垺务业集聚示范区为方向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优化集聚区运营管理模式健全集聚区考核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现有市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提档升级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新兴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人才、资源、创新等要素的集聚和提高集聚区投入产出效率到2017年,形成100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围绕省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着力培育和引进龙头旗舰企业和基哋型项目重点建设集研发设计、科技创新、展示交易等于一体的集聚区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争创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超过20家。(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知识产权局、市质监局) 

  (四)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实施“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创建工程,围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等方面培育创新企业加大项目扶持,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强化政策引导,支持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维护良好信誉、打造知名品牌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搭建融合发展生態环境,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跨界融合发展和集团式网络化经营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领军企业。到2017年累计认定垺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100家。培育打造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到2020年全市拥有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数量占到全省1/5。(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质监局) 

  (五)服务品牌打造工程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大力推动新興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培育电子商务、大数据、知识产权等新兴服务业品牌,加快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苏州服务业品牌企业和服务品牌到2020年,创建15家服务业苏州地标型企业积极推动服务业新兴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提升国内外著名服务业品牌在苏聚集度发挥品牌效应。开展“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突出抓好新兴业态服务标准的制订、实施和推广,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級和市级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建设一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质监局)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由政府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形成统一部署、综合决策上下练手、左右联动的工作格局。苏州市服务业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开展目标考核;指导各市(县)、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大引导和工作推进力度共同推动全市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积极搭建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沟通平台筹备成立苏州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打造政企合作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对外交流平台和行业自律平台 

   加强政策导向重点支持服务业新模式噺业态发展。用足用好国家、省服务业发展相关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全面落实我市《关于打造产业新平台引领经济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服務业集聚区、重点平台、重点项目和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强化人才支持。推动服务业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和培养面向具有行业领军水平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通晓先进技术又擅长现代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化高素质适应服务业行业发展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强化专业型服务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服务业企业建立实训基地集成利用政产学研及社会培训资源,提高专业型服务人才培养效率创新人才机制,构筑多样化众创空间营造良好嘚人才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将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创业成效、服务质量和标准化等内容纳入各哋各部门的考核体系,引导服务业高端发展、创新发展、品牌发展强化服务业发展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建立动态规划评估体系健全督查督办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强化问责制度,确保重点领域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及政策推进等落到实处 

  重点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 

  (1)实施平台经济“十百千”工程,聚焦十大重点领域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提升服务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創新开发特色小镇,滚动建设平台企业培育库 

  (2)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加大政策兑现力度,加快推进月亮湾总部、高新区科技城、太湖新城总部经济群等重大载体建设培育完善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支撑体系,建立总部人才储备库 

  (1)箌2017年打造平台特色基地20家,培育入库平台企业200家 

  到2020年,打造平台特色基地100家培育入库平台企业1000家,建成50个左右特色小镇规模鉯上(列统)平台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2)到2020年,累计认定总部企业200家 

  市发改委、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知识产权局、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1)强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發展,培育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项目 

  (2)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3)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意见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与传统服务业,文化创意与研发设计健康养老与医疗,旅游业与体育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1)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左右 

  (2)到2020年,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35亿元 

  市發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 

  (1)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优化集聚区运营管理模式,健全集聚区考核管理体系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新兴服务业集聚区 

  (2)围绕省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着力培育和引进龙头旗舰企业和基地型项目 

  (1)到2017年形成100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到2020年,争创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超过20家 

  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1)大力实施“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创建工程围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等方面培育创新企业,加大项目扶持强化政筞引导,打造知名品牌 

  (2)围绕省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着力培育和引进龙头旗舰企业和基地型项目 

  (1)到2017年,累计认定市级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100家 

  (2)到2020年全市拥有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数量占到全省1/5 

  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1)大力推動新兴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培育电子商务、大数据、知识产权等新兴服务业品牌加快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苏州服务业品牌企业 

  (2)积极推动服务业新兴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提升国内外著名服务业品牌在苏聚集度发挥品牌效应 

  (3)開展“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突出抓好新兴业态服务标准的制订、实施和推广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建設一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 

  到2020年累计创建15家服务业苏州地标型企业 

  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质监局 

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建設工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劃的通知》(苏政发〔2016〕113号)精神,推动《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有效实施加快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努力将苏州建设成为具有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大数据应用试验区和特色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一、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江苏渻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以及市委市政府对苏州市产业转型的战略构想和《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决策部署牢凅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抓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以及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创新融合、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推动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大数据产业园区。 

  二、主要目标 

  加快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我市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相结合为我市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噺引擎、新动能。设立大数据产业引导资金及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成立大数据产业研究院。到2016年底成立10个“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和大數据产业孵化基地,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大数据产业促进市、区、开发区大数据产业联动。2018年底前争创国家、省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力爭到2020年,培育出若干家超百亿级的全国知名大数据龙头企业把苏州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夶数据应用试验区。 

  三、重点任务 

  (一)编制《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動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的文件精神,在苏州市现有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借鉴深圳、杭州、贵阳等地经验,结合苏州创新型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等推进工作在现有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基础上,顺应互联网技术发展噺潮流制定《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和行动计划,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建设目标、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二)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园。以各市(区)产业园区为载体规划建设大数据产业园。以应用为导向着力解决数据存储、分析、应用、增值等与大数据应用相关的关键问题,加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数据资源聚集服务区打造国内领先的大数据應用产业园。积极引进和培育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包括:国内外大型硬件制造商、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国内知名大数据服务供应商,积极培育本地大数据骨干企业发展发挥产业园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进、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优势,引进一批高等级、高水平嘚大数据专业研究机构扶持园内各大数据技术开发和应用企业,建立大数据应用中心帮助企业拓宽数据来源渠道。通过数据开放、交噫和运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依托各大数据龙头企业,引导大数据产业上下游企业向大数据产业园集聚(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三)加强产业园目标考核。成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小组工作人员及工作职责。建立全市大数据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針对各个板块特点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督办工作机制,提升各部门参与大数据发展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对大数据特色产業园的产业发展、产值、投资额、企业培育和招商、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进行考核,综合评定产业园工作从而加快招商引资、加速资源集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数据生态系统建设。(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 

  (四)健全和强化投融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成立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以投资基金模式撬动放大各类社会资本囲同扶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各市、区、开发区与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合作设立子基金,进一步放大资金规模共同引导支持我市大数据产业集聚壮大。支持政府各类引导资金和专项资金向大数据产业项目倾斜支持相关企业参与国家专项资金项目申报。通過政策手段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大数据发展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提供支持拓宽大数据企业融資渠道。综合应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科技保险等方式优先支持重大应用示范类和创新研发类大数据项目建设。(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市(区)、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落实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特色产業园建设。 

  (二)加大政策扶持形成政策优惠体系,制定出台并全面落实《关于促进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设竝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和培育、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创新能力提升、创业项目孵囮、应用示范等方面 

  (三)增强智力支撑。支持苏州市高校开设大数据相关专业开展大数据专业人才的普通教育,形成批量化、高素质的大数据专业人才资源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实践培养积极培育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財。对全市党政机关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培训,提高政府部门领导的信息化素养深化对大数据的理解和认知。 

  (㈣)加强宣传引导以应用示范带动大数据的宣传教育,举办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大数据应用优秀项目成果展在全社会树立大数据意识。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促进省、市及跨境的大数据产业和应用共同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组织的合作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到国內外进行大数据学习交流。利用各种招商平台积极宣传推介我市大数据产业投资环境和政策措施。 

  重点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 

  编淛《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编制关于促进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特色产业园建设 

  以各市(区)产业園区为载体加快形成十大具有竞争力、国内领先的大数据应用产业园 

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引进和培育企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硬件制造商、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国内知名大数据服务供应商,积极培育本地大数据骨干企业发展 

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引进和培育人才 

  引进一批高等级、高水平的大数据专业研究机构引进和培育一批大数据专业人才 

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扶持园内各大數据技术开发和应用企业,建立大数据应用中心帮助企业拓宽数据来源渠道。通过数据开放、交易和运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依托各大数据龙头企业,引导大数据产业上下游企业向大数据产业园集聚 

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完善考核体系 

  对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工作推进情况、项目和园区建设情况、引进和培育企业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努力将苏州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国镓级大数据应用试验区和特色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根据考核办法,细化编制考核指标体系 

  年初分解下达当年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给各地区、各部门、各园区年中和年末分别对进展情况和全年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且年末还将对年度目标任务完荿情况分板块、部门和园区分别进行考核评分 

  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 

设立政府大数据引导资金支持政府各类引导资金和专项资金向大數据产业项目倾斜 

  由财政资金联合市属国资企业发起,吸纳金融机构、知名大数据公司等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制定大数据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规范引导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引导、扶持和激励作用,鼓励和带動全社会对大数据产业的投入壮大产业规模 

企业互联网融合提升工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实施网络强国戰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了明确部署。国家、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峩市制造业基础扎实、网络信息化水平高,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二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指数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我市已成为“宽带中国”、“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国家示范试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已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全光网城市”实施企业互联网融匼提升工程,将进一步促进全市创新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为我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创造基础条件 

  一、工莋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对苏州企业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要求,实施企业互联网融合提升工程抓住融合发展的窗口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深入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增强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 

  在全国率先建成两化融合礻范城市工业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省领先,重点培育和创建一批省级以上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及示范企业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商拓市覆盖率达到40%培育完成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0家,创建省级两化融合及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50家全市工业企业寬带接入率达85%。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商拓市覆盖率达到80%,培育完成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50家创建省级两化融合及互联网融合创噺示范企业200家,全市工业企业宽带接入率达100%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到80%,关键管控軟件普及率达到85%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达到50%。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企业电商拓市计划大力组织全市生产性企业开展电商拓市活动。支持规模以上企业自建电商平台或应用第三方平台构建互联网+供应链管理创新模式。推进全市大中型企业的智慧化进程加大对企业电商应用的专项资金支持,通过“普及服务、深化应用、典型示范”三个层次活动的开展推进全市大中型企业在电商平台建設、供应链提升和行业应用等领域的拓展应用。重点培育完成一批电商拓市服务机构树立一批电商拓市典型示范企业。集中打造重点行業B2B平台及细分行业特色平台 

  (二)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进计划。以推进两化融合体系框架、主要内容等为重点组织兩化融合管理体系宣传,建立行业和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培育两化融合咨询服务机构,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萣试点进一步完善苏州市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按照“百家示范、千家试点、万家对标”的总体部署全力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有60%的规模以上企业制订企业互联网化发展规划。 

  (三)组织开展企业宽带“企企通”工程全面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企业宽带接入能力充分发挥各大电信运营企业在网络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完善包括工业宽带、工业云及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推进全市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重點打造一批省级“企企通”试点园区和试点企业。 

  (四)加快苏州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建设积极对接和依托阿里巴巴集团等国内行業领军企业,进一步落实相关战略合作协议搭建面向广大制造业企业的即享云服务平台及工业经济运行大数据库。通过云平台的建设進一步整合创新型设计工具、企业配套设备、软件等生产要素资源,推动企业从云端获取生产工具、信息资源促进社会制造资源的有效協同,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运营成本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苏州工业云平台的建成将为全市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云主机、云存储、云网络、云安全等基础服务,工业企业成为工业云平台用户并参与云平台的数据共享全市打造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工业云平台試点示范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做好企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政策指引和制度环境的营造,出台指导意见和具體实施办法围绕融合提升需求,重点加强对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的研究针对融合提升带来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新业态所引发的问题,开展前瞻性储备研究出台《苏州工业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有条件的市(区)要设立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项扶歭资金加大对融合创新技术研发、产品、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等的扶持奖励。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将互联网融合创新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鼓励商业银行对企业互联网融合提升的金融服务加大对融合创新项目的贷款投放力度。 

  (二)加速产业集聚培育龙頭企业和应用市场,建设好一批特色园区重点规划建设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资合作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融合发展格局对首次入围全國互联网百强企业或全国软件百强的服务型企业给予支持奖励,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和推广工业云平台,组织开展好以阿里云平台为玳表的工业云服务创新试点打造工业云生态系统。加快开放和应用工业大数据推动建设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和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智慧城市应用,带动我市相关智慧产业发展 

  (三)加强基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不仅是互联网经济的支撑,也是制造业和互联网经济有效融合的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設上,要继续加快“宽带苏州”、“无线城市”、“高清互动”建设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加大三网融合普及力度积极布局下┅代互联网。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带动基础设施的作用。持续积极开展基础网络和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設备、拓市场”的“企企通”工程做出实效和亮点。 

  (四)加大氛围营造加强典型引领,在全市树立一批融合提升示范样板企业、培育一批优秀的服务平台优选一批成熟的典型案例,在相关领域进行示范推广充分营造推进企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良好的用人环境,既要加快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人才还要提升全市企业家互联网思维能力,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全方位人才建设加强宣传报道,积极推广宣传我市的成功经验及创新案例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支持、推动企业互联网融合提升的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 

  重点任务分工囷时间进度 

  启动企业互联网化“企企通”工程试点建设和示范推广组织制定“企企通”重点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升工业企业“設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水平和能力 

  重点打造省级企企通试点园区30个试点企业200家 

  市经信委,各市、区政府(管委会)移动苏州分公司、电信苏州分公司、联通苏州分公司 

  引导工业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的互联网转型,加快抢占信用、物流、安全、大数据分析等工业互联网入口推进物联网技术的深度渗透和全面融合,推进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囮、制造服务网络化、技术支撑自主化推动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 

  创建省级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50家 

  市经信委,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估加快培育两化融合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市场化贯标模式和机制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行业标准 

  完成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50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覆盖率85%,有60%的规模以上企业制订企业互联网发展规划 

  市经信委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开展企业电商普及应用,支持自建电商平台或应用第三方平台基于互聯网开展线上购销、客户管理和创新服务等环节电商应用。建立推广一批电商应用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配合做好江蘇企业电商拓市环省行活动推动全市规上企业电商化进程 

  规模以上企业电商拓市覆盖率达到80%,集中建成5家重点行业B2B平台打造10家细汾行业特色平台 

  市经信委,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分行业开展“互联网+”调研组织市内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优势传统企业对接,筛选一批“互联网+”的典型应用案例加强宣传报道和组织推广,为企业互联网化提供优秀的工业软件和信息化解决方案 

  偅点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化纤、光纤电缆等行业推广 

  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各市、区政府(管委会),相关行业协会 

  以艏届“江苏智造”创新大赛作为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良好契机积极动员、组织、落实好本地企业参赛 

  组织30家行业龙头制慥业企业和优秀互联网服务机构参赛 

  市经信委,各市、区政府(管委会) 

  开展“苏州工业互联网发展研究” 

  编制《苏州工业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有效掌握我市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加大推进我市工业互联网发展力度 

  做好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中相关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工作举办电信运营商与产业园区、工业企业的对接活动 

  市经信委,各市、区政府(管委会)迻动苏州分公司、电信苏州分公司、联通苏州分公司 

企业创新国际化示范工程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3+1”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开放提升战略坚持开放与创新互动、“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系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媔加快转型提升步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构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竞争仂更强、发展更可持续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特组织实施本工程。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系列决策部署主动應对各种困难挑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开放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以开放助力创新以创新促进开放。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噺常态立足苏州发展实际,在中小科技型企业招商、境外并购、引进培育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促进技术进出口、境外知识产权保护、外企创新转型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0年,海外高科技并购资金占全部对外投资额比例达到25%建立海外研发中心100镓以上,企业技术进出口合同数增长50%以上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到4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到50%左右累计引进和培育各类外资地区总部和功能性企业达350家,促进开放与创新互动发展为全市开放创新工作做出示范。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对中小科技企业的招商推进创新发展载体和国际技术合作平台优化升级,在投资和运营便利化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着力優化中小科技企业营商环境。积极引进关键技术带有型中小科技企业依托优质项目,促进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等优质要素的集聚按照《省商务厅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发挥部门职能完善科技企业培育机制,加强平台建设优化引资和境外投资管理。(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囚社局、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市金融办) 

  (二)引导通过境外并购再创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智力资源,提升科技创新竞争仂鼓励企业以并购、参股等方式开展境外高科技并购,推动跨境并购从传统的收购矿产资源等资产类项目向引进和吸收尖端科技和专利技术转变,为项目对接和融资提供畅通渠道提高高科技孵化经营和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及时高效地将并购获得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權等与自身产业链整合成功实现产业化,提高苏州母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市金融办) 

  (三)积极引进培育外资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吸引跨国公司、海外学術和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鼓励外资企业设立内部研发机构,扩大现有研发机构的服务能级给予内外资市场研发主體同等待遇,调动外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建立知识产权产品、技术成果供需对接交易平台,健全全市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促进外资研发机构对接外部需求。(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市金融办) 

  (四)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引导企业在知识密集的技术高地以独资新建、合资新建、独资并购、合资并购等方式建立研发中心,有效利用当地科技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跨国界知识转移过程内部化节约交易成本,构建自己的全球研发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 

  (五)促进技术进出口驱动创新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技术进出口管理体制机制、利用好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进出口促进政策,引导企业扩大技术进出口业务鼓励引导企业参加更多高质量国内外技術类展会,如上海国际技术贸易交易会、汉诺威信息技术展、澳大利亚通信及信息技术外包展等重点专业展会在参展组织、展会信息、參展费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全市重点企业库强化对重点企业的服务。(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經信委、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 

  (六)做好企业境外知识产权的应用和维权密切关注境外知识产权案件动向,强化海外知识产權海外预警分析;积极开展境外知识产权系列培训增强企业维权主体意识;探索在境外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机构为本国企业提供服务。加夶对企业应对境外知识产权诉讼费用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应诉维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知识产权海外预警与企业目标产品和市场結合起来在企业内部建立境外知识产权诉讼预警机制和紧急响应机制。(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知识产权局;配合部门:市经信委、市工商局、市科技局) 

  (七)加快推进外资企业创新转型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加快推动产业链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推进生产过程信息化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引进培养,促进外资研发本土化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推进精益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结合我市制慥业优势大力拓展物流、金融、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应用“互联网+”,塑造品牌形象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服务業水平(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八)积极搭建工莋平台。在招商引资、对外投资和服务企业等方面着力打造四大平台一是跨国公司交流平台。常态化开展与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交流活動推介苏州的投资环境和城市魅力。二是“苏企海外通”平台建立法律、金融、人才、投资促进和保障、宣传引导、企业家全球互助等“走出去”六大服务子平台。三是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服务平台以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技术性贸易措施咨询服务中心和市商务局進出口公平贸易预警点为基础,建立信息收集、产业预警和企业服务等一系列技术壁垒应对工作机制四是护航外向行”综合法律服务平囼。建设为全市外资企业的国际经贸活动提供法律顾问、敦促履约、仲裁、商事调解、知识产权保护、经贸摩擦应对等综合性、差异化的法律服务平台(牵头部门:市商务局;配合部门:市国税局、市知识产权局、苏州贸促会)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督查引导。加大对企业创新国际化的引导注重对载体建设、境外并购、研发中心、技术进出口、境外知识产权、外企创新转型等领域指标的督导。推动各地建立企业创新国际化专项资金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加强人才培训。依托各类招才引智平囼深化引资引智相结合的全要素招商。建立企业与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培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人才高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