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邮政银行买了银保产品吉祥人寿保险公司银保工作总结期限五年才能取出钱是否能保证保本和利息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吉祥人寿高层变动:周涛接替胡军出任过渡期董事长
来源:微信公众账号 保险文化&&&
作者:佚名&&&
中金在线微博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据吉祥人寿内部人士透露,7月8日上午,湖南省委组织部五处处长来到吉祥人寿总部召开班子成员扩大会议,宣布吉祥人寿现任总裁周涛在过渡期间接替原董事长胡军,出任吉祥人寿董事长。
  据悉,吉祥人寿这次高层人事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吉祥人寿第一大股东财信金控正在和上市公司华菱钢铁进行重组。
  此外,吉祥人寿的创始人、原董事长胡军已经于7月1日离开吉祥人寿,到湖南省金融证券办报到,出任副巡视员一职。翻开胡军的履历,胡军出任吉祥人寿董事长前就是财信金控的董事长,并且是吉祥人寿的筹备负责人。
  而周涛扎根金融行业多年,历任建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高层,曾于2008年筹备成立幸福人寿湖南分公司并出任总经理,后于2013年3月出任吉祥人寿总经理一职。周涛任幸福人寿湖南分公司总经理期间,依靠银保渠道的爆发,半年保费收入破亿,成为当年湖南第一家开业当年即实现保费过亿元的省级分公司,短短一年时间保费收入便超越了9家同业公司,跻身全省第七。
  日,保监会批复同意湖南财信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长沙先导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潞安投资有限公司、湖南省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嘉宇实业有限公司、湖南省股权登记托管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公司共同发起筹建吉祥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1.5亿元,注册地为长沙市。时任财信金控董事长的胡军出任吉祥人寿筹备董事长和总经理。当年吉祥人寿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湖南省政府金融办,是标准的省属企业。
  吉祥人寿为湖南省第一家保险公司,于日获得保监会批复开业,发展较为迅速,开业三年即实现盈利。2015年,吉祥人寿完成规模保费超40亿元,同比增长75.54%,总资产80.2亿元,同比增长107.77%。此外,截至2015年底,吉祥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2.09%,较2014年的394.59%减少182.5个百分点。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吉祥人寿已经搭建起个险、银保、团险、电销、网销、电视销售、经代等渠道,并于2015年起,从“深耕湖南、精耕湖南”的发展战略转向“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开始布局全国市场。按照继任董事长周涛的此前宣布的吉祥人寿全国布局,争取到2018年在全国建成7到8家省级分公司,并相应完成100余家三四机构的布局,成为具有重要竞争力的中型寿险公司。 吉祥人寿的第二个三年规划的目标是: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2018年在全国排名争取进入前30,并成为全国性的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中型寿险公司。
  财信金控和华菱钢铁均属于湖南省属企业。此前,华菱钢铁宣布停牌,与财信金控、华菱集团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华菱钢铁将与钢铁业务有关的资产及负债出售予华菱集团;华菱钢铁向包括财信金控、华菱集团在内的交易对方发行股份购买金融类及节能发电类等盈利能力较强的资产;华菱钢铁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上述拟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100%。
  在钢铁行业一片低迷的当下,华菱钢铁与财信金控、华菱集团重组,表明其发展战略开始向金融行业倾斜。目前保险行业快速发展,已经迎来了黄金发展的十年,正是其发展战略转型的最佳突破口。这次,吉祥人寿的发起股东财信金控和华菱钢铁联合的重组,增强了股东实力,其意图非常明显,趁着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快速做强做大吉祥人寿。
责任编辑:cnfol001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孙安民:银保业务转型从四方面着手
文/孙安民 吉祥人寿副总裁
新规倒逼险企转型
2016年3月,保监会对外发布了《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保险公司销售中短期存续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错配及流动性风险的管控。突如其来的新规对保险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各家公司陆续叫停了中短期存续产品,对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渠道、队伍等造成了重大影响。保费规模骤降,销售队伍可能因没有趸交业务而达不到考核、收入等目标,开展业务合作的渠道因产品骤停可能断档甚至荒废合作。该新规犹如一剂猛料,倒逼着各大保险公司为应对新规而纷纷调整产品结构,开展期交业务,走上转型之路。
该政策的出台是历史的必然,是近年来监管“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及审慎监管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保险公司“调结构、促转型、创价值、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期,实现银保业务新一轮的转型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从产品设计、销售模式、渠道创新、技术变革四个方面努力。
产品设计转型:调结构
近几年,银保渠道在售的产品大多都是趸交类产品,期限短且收益高或者收益固定化,也就是目前定义的中短期存续产品。这是保险公司短时期内达到规模效应,获取大规模资金非常有效的手段。中国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1-2月,寿险公司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新增交费4279.06亿元,同比增长208.55%。目前,中短存续期产品被叫停,产品设计从趸交向期交转型将是推动保险公司结构调整的最有力手段。
期交产品设计应切合市场需求,具有前瞻性,更应该有意识的根据不同客户群体开发产品包,实施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供给侧改革。如开发有银保市场竞争力的短期期交产品,以收益为主导,以便捷银行服务为目的,既满足客户投资理财需求,又可以达到“获客”目的及实现市场规模效应;根据客户分类需求,开发一些适合高端人群财富管理需要的长期保障型产品,可实现银行理财结构平衡及保险公司结构优化的双重目的;另外,开发具有多重保障、多样选择的个人产品,如健康医疗、大病保险、意外保险等,丰富产品供给侧,可通过原有客户的二次开发,推动价值业务发展。
销售模式创新:促转型
银保产品向期交转型,保险条款的复杂程度相应提高,且随着“双录”政策的实施,传统的这种销售模式已经不符合银保发展的需要了,销售模式的创新将是促进银保业务转型的重要环节。
从长远发展来看,销售模式营销化,目前各家公司都在关注准客户的二次开发,但是客户群体不一样,需求也不尽相同,产品的复杂性更是要求销售人员拥有更高的资格,所以要打造专业的营销队伍,提升客户服务,优化销售流程,与银行一起做好客户的二次开发;其次,销售模式顾问化,客户经理对银行保险要从简单的“卖产品”到“替客户家庭金融资产管理做规划”的转变,要有意识地能根据客户需求配置适合的产品,将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再是,销售模式电子化,随着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强化移动端的专业化平台将是推行全新展业方式的核心要素,推进电子化渠道建设将是迎合市场潮流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
合作方式转变:创价值
目前银保市场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与银行合作时,我们的议价能力通常是建立在产品收益及手续费率提升的基础上,为了获得合作机会,不得不提高销售成本压缩利润空间,而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费用的压缩空间有限,难以与大型保险公司相抗衡。正所谓“水涨船高何处是岸”。不断优化银保的合作方式,寻求生态平衡发展之路,将是创造业务价值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经验看,银保合作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双方共赢的道路,资本的相互融合将是深化银保合作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将保险产品内生化到银行的产品链中,将保险服务功能嵌入银行的业务流程,使银行的客户可以在网点享受到保险公司的专业化服务。从现实需要来看,首先大力发展电子渠道,深入与传统渠道的合作,如银行官网、自助终端等合作方式,形成线上和线下双重消费模式。其次有意识物色价值渠道,通过客户分类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价值渠道开展合作业务,帮助合作渠道做好高端客户的服务与财富管理;再是培育新兴渠道,开发适合特定区域群体的保险产品,将区域性银行纳入渠道培育体系,促进新渠道的价值业务发展。
技术变革突破:谋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及新兴设备的发展,银行物理网点的作用与重要性在逐步弱化,可以说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及大后台数据的支撑,实现展业移动化、个人销售平台综合化,将是银保业务发展的新趋势。
从行业发展来看,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在政策上加以引导,比如规范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开发定价提供窗口指导,鼓励在线服务等创新方式的运用,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鼓励个人销售的综合化发展等;从公司发展来看,专业人才的储备是关键要素之一,既要求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熟悉银保业务发展流程,又要具有信息专业知识,为谋求公司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从业务发展来看,后台技术支持越有力,前线业务发展越顺利;后台技术变革越高效,前线业务节奏越紧凑。所以说,技术与业务是息息相关的,技术变革突破是我们业务持续转型发展的动力来源。
(本文原载于《保险文化》2016年8月刊,有删节)
保险经理人必备工具书
杂志订购:
2016中国保险经理人
职业满意度调查
长按识别二维码参与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
盘点2012中国保险业:国资主导险企凶猛添十丁
盘点 2012 中国保险业:国资主导险企凶猛添十丁2013 年 01 月 16 日 13:55 来源:保险经理人2012,开局年,希望年 中央与地方完成换届,定下未来五至十年政治基调。 新语五位一体,社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提至新的高度。 激荡与欢呼,文化立国呼啸而出,燃起中国梦,家国梦,行业梦。 推开 2012 的窗口,中国保险业亦在历史的积淀中交错前行,不断塑造未来的轮廓: 一正五副两助理,监管新班子搭建完毕; 新政频出,来势汹汹,涉及行业形象、业务发展、投资渠道等全方位改革; 行业发展跌宕顿挫,业内深化理解调整转型之寓意。 白云苍狗,悠然而过。 历史的演进,无外乎人和事。 人化大鲲,事做蒲牢,黄钟大吕,时代钟声。 岁末年初,回顾过去一年的新闻日历,本刊特节选一些人、一些事, 献给行业、读者回味和重估 策划 保险经理人编辑部 国资主导 险企凶猛添十丁 自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国内保险业先后迎来三轮扩容潮。 第一轮, 2001 年前后, 是合资寿险公司;第二轮是 2005 年左右,多数由民营股东组建的中资保险公司;第三轮扩 容潮则由地方法人险企担当主角。其特点是:由地方政府牵头,股东多为地方大型国企及上 市公司。 地方法人险企扩容潮可以追溯至 2010 年前后,浙商财险、紫金财险等如今已日渐崛起 的保险公司即为其中代表性险企。2010 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时任保监会主席吴定富透 露,待筹的保险公司数量已达到上百家。 此后,各地保险公司的申办呈燎原之势。2011 年保险市场上添丁 6 员,长江财险、华 汇人寿、锦泰财险、众诚汽车保险、利安人寿、泰山财险。 或许这样的数字还不足以令市场震惊,2012 年这一数字跃升为 10 家,华信财险、东吴 人寿、鑫安汽车保险、弘康人寿、珠江人寿、吉祥人寿、前海人寿、诚泰财险、中韩人寿、 复星保德信人寿。 不过,相比往昔明显的由地方国字号企业主导设立保险公司相比, 2012 年的地方法人 险企有了些许的变化。如出现第一家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国企和外资合办的合资保险公司, 但为地方法人性质,中韩人寿。其为浙江国资委旗下企业和大韩生命合资成立。此外,还出 现了第一家由民营资本和外资联合成立的地方保险公司, 复星保德信人寿。 由民资金融大鳄 郭广昌旗下复星集团和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联手设立。 值得关注还有, 2012 年这一波地方险企成立潮中,出现了民资主导的保险公司,前海 人寿,由六家当地民资企业联合设立。 据不完全统计, 2012 年除上述开业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外,另有数家地方法人保险公 司获批筹建,如北部湾财险等。 事实上,撇开已批筹、开业的不算,市场中尚流传一份待筹名单,包括华诚人寿、金色 人寿、国联人寿、长安人寿、民康人寿、盛博财险、君泰财险、华海财险、恒健人寿等数十 家险企。 对于地方法人险企的成立, 在业内人士看来, 其合理性在于顺应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口 号,有利于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浅白的理解是,可避免目前保险资金上缴区外总部而造成 的地方资金流失。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地方法人险企成立表示出了担心,“保险业以‘大数法则’为经 营基础,要求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分散,而地方法人险企局限于一个区域,且股东多为本地 股东,区域性灾害一旦发生,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 有大型保险公司人士透露,由于区域保险人才的稀缺性,地方法人险企的集中成立,势 必会引发一场区域保险人才争夺战,以及可能存在的价格战。 “在一些地方大型保险项目招 投标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对地方法人险企有‘关照’之嫌,扰乱市场公平竞争。” 国资也罢、民资、外资也罢,各地保险公司的申办呈燎原之势从侧面说明,保险领域越 来越得到更多领域资本的青睐,将会有更多的资金介入国内保险市场。如果以最低 5 亿元 的注册资本来计算的话, 最少有 500 亿的资金有意进入保险市场; 如果取 10 亿元的中位数 来计算的话,将有 1000 亿元的资金意欲搅动保险市场。 备战险资大放行 保险资管再增四兄弟 自 2006 年太平资产管理公司获批成立以后, 近 5 年间保险系资产管理公司审批一直处 于停摆状态。5 年以来,保险资产管理领域一直是“9+1”的局面。即中国人寿、中国平安、 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再保险、华泰、新华、泰康、太平等 9 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 及美国友邦保险设立的外资保险资产管理中心。 有分析人士认为,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为监管部门设置的门槛较高, 符合条件的公 司寥寥无几。然而,2011 年初这一情况得到改变。这一年,保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保 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 有关规定的通知》 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门槛进行调整, , 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门槛进行调整, 放宽经营年限。 将经营保险业务 8 年以上调整为 5 年以上。同时也提高了偿付能力和资本实力要求,删除净资产不低于 10 亿元条款,增加偿 付能力不低于 150%,保险公司总资产不低于 100 亿元,保险集团(控股)公司的总资产不 低于 150 亿元,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 3000 万元调整为 1 亿元等条款。 此番调整过后, 符合条件的公司骤升, 不完全统计业内大概有 15 家左右的公司符合上 述条件。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约有十数家保险公司递交了筹建资产管理公司的申请。其中 包括合众人寿、民生人寿、阳光人寿以及合资险企中的中英人寿、中意人寿、信诚人寿等数 家保险公司。 2011 年开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放行,生命资管、安邦资管、合众资管先后开业。2012 年,保险资管放行势头得到延续,光大永明资管、民生通惠资管、阳光资管获批开业,中英 益利资管获批筹建,国内保险资管队伍又增 4 位成员。 有分析人士认为,“放松管制,打开市场”反映了这两年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其背后 将是一系列强有力的保险投资政策的支撑。果不其然,2012 年保监会开始逐渐放开保险资 金的投资领域。 伴随着保险资产的骤增,保监会放行中小险企筹建资产管理公司已成行业趋势。 中小险企积极设立专属销售公司 大公司望而却步 不同于往昔零星公司的探索, 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重启潮流中保险公司专属销售公司的 连番出现可谓一个积极且鲜明的信号。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两年约有 13 家保险公司专属销售(代理)公司成立,包括安诚 保险销售有限公司、五星保险销售有限公司、和谐保险销售有限公司、紫金保险销售有限公 司、浙江联创保险销售有限公司、大众保险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阳光丽人保险销售 服务有限公司、放宽经营年限。将经营保险业务 8 年以上调整为 5 年以上。同时也提高了 偿付能力和资本实力要求,删除净资产不低于 10 亿元条款,增加偿付能力不低于 150%,保 险公司总资产不低于 100 亿元,保险集团(控股)公司的总资产不低于 150 亿元,注册资 本最低限额由 3000 万元调整为 1 亿元等条款。 此番调整过后,符合条件的公司骤升,不完全统计业内大概有 15 家左右的公司符合上 述条件。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约有十数家保险公司递交了筹建资产管理公司的申请。其中 包括合众人寿、民生人寿、阳光人寿以及合资险企中的中英人寿、中意人寿、信诚人寿等数 家保险公司。 2011 年开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放行,生命资管、安邦资管、合众资管先后开业。2012 年,保险资管放行势头得到延续,光大永明资管、民生通惠资管、阳光资管获批开业,中英 益利资管获批筹建,国内保险资管队伍又增 4 位成员。 有分析人士认为,“放松管制,打开市场”反映了这两年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其背后 将是一系列强有力的保险投资政策的支撑。果不其然,2012 年保监会开始逐渐放开保险资 金的投资领域。 伴随着保险资产的骤增,保监会放行中小险企筹建资产管理公司已成行业趋势。 阳光之音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阳光怡家家庭综合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网金保险 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华泰保险销售(上海)有限公司等,分别隶属于安诚保险、生命人寿、 和谐健康保险、紫金保险、信泰人寿、大众保险、阳光人寿和阳光产险、阳光人寿和阳光产 险、阳光人寿和阳光产险、百年人寿、华泰财险。一时之间,注册保险销售公司盛行于保险 公司间。 纵观上述保险销售(代理)公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资本实力非一般保险销售(代理) 公司所能比拟, 均拥有动辄数千万的注册资本金。 例如阳光系三家保险销售服务公司注册资 本金均为 5000 万元,而之前保险专业领域的龙头机构注册资本金不过几千万。 不过, 记者发现大型保险公司似乎对此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 虽然中国寿险龙头―― 中国人寿目前也传出成立专属销售公司的消息, 但中国人寿表示, 其成立销售公司并非是为 解决个险营销员之困局, 而是对之银保渠道保险专员的集中处理。 而中国平安所设立的销售 公司也主要是经营平安产险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 以寿险市场份额十强计算, 仅有生命人寿 和阳光人寿两家企业成立专属销售公司。 财险前十, 只有阳光产险一家成立专属销售公司而 已。专属销售公司巨大的成本或许是大公司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银保负增长 自 2011 年开始,寿险“负增长”、“保费收入大幅下滑”等词语时常见于诸多报端, 2012 年以来此舆论势头更胜往昔。其实,所谓负增长并不是寿险负增长,而是寿险保费大 户银保渠道保费负增长,也因此牵连整个寿险渠道。据统计,2012 年一季度、二季度、三 季度寿险行业保费增速分别为 1.44%、3.88%和 3.61%。 2012 年初, 记者曾拿到一份业内交流数据, 寿险排名前十的公司在 2012 年一季度的银 保保费收入均以同比两位数的速度下滑,部分企业甚至达到 50%。 以寿险龙头――中国人寿为例,其 2012 年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银保渠道的业务收入 为 724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944.21 亿元下降了 220.21 亿元,降幅达 23.32%。再看,中 国人寿 2012 年总保费较 2011 年同期下降 5.2%,首年保费同比下降 28.8%。对此中国人 寿表示,受宏观经济环境、银行保险监管政策影响,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冲击,银 保渠道首年保费大幅降低。 对银保缩水问题,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表示,银行正通过巨大的网点、网络优势来分 割整个保险市场:“银行业控股、收购保险公司动作很快,特别是几大行行动很迅速,他们 通过自己巨大的网点、网络优势来分割整个保险市场。除此之外,银行还有银行理财产品的 优势冲击保险产品。”从内部因素来看,由于目前国寿产品以分红险为主,造成保险产品与 银行理财高度趋同,导致竞争力下降。 银保渠道作为当前第一大保费渠道,一旦遭遇政策限制,必将波及整个行业。除中国人 寿外,平安人寿银行保险业务规模保费由 2011 年上半年的 134.59 亿元减少 43.5% 至 2012 年同期的 75.98 亿元。 中国太保亦将业绩低迷归因于银保渠道的缩水, “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劳动力成本上 升以及银行保险业务处于调整期等因素的影响,2012 年整体寿险市场增速依然低迷”。 太保寿险 2012 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2%, 为 552.29 亿元。其中,银保 渠道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22.5%,新保业务收入 125.82 亿元,同比下降 39.3%。 至于依靠银保起家的新华保险, 银保渠道虽然实现 2.2% 的增长, 但首年保费收入较上 年同期下降 12.9%。 银邮系险企保费逆势井喷 将冲击寿险业格局 近年来寿险行业发展速度滞缓的局面仍在持续。 保监会数据显示, 2012 年 1-11 月人身 险实现保费收入 9252.7 亿元,同比增长 3.53%。其中中国人寿保费收入 2987.7 亿元,同 比增长 0.81%;平安人寿寿保费收入 1191.8 亿元,同比增长 8.32%;新华保险保费收入 922.19 亿元,同比增长 3.89%;太保寿险保费收入 881.4 亿元,同比增长 -0.32%;人保寿 险保费收入 596.1 亿元,同比增长-8.28%。除平安人寿稍好外,其他巨头仍处于困顿期。 在此形势下,“银邮系”保险公司的发展却格外引人注目。2012 年 11 月,农行控股嘉 禾人寿获批,至此,中、农、工、建、交五大行齐聚寿险业。而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中小 型寿险公司在被银行或邮政集团控股后, 依靠股东优势迅速发展壮大, 保费规模呈井喷状上 升。 2012 年 1-11 月,建信人寿保费收入达到 54.3 亿元,同比增长 444.13%;同年 7 月刚 刚成立的工银安盛,截止 11 月份的 5 个月内保费收入达到 26.6 亿元,几乎相当于金盛保 险在
两年的保费收入之和;而号称“信送到哪里,我们的保险就到哪里”的中 邮人寿,更是在开业短短三年多之后便跃居国内寿险业第十位。 股东“大树”给足了银邮系险企信心。连年亏损的金盛保险刚刚嫁入工行豪门,便立下 了要在三年内挺进国内寿险业 7-10 名的军令状;素来给人以稳健印象的中荷人寿也提出了 要在上海地区合资险企中“三年进前三”的口号。种种豪言壮志之下,迅速扩张之心一览无 遗。 银行系险企的“野心”并不出人意料。银保渠道的威力之大业内公认,依托银行在全国 范围内强大的网点优势, 银行系险企保费收入的飙升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而股东强大的资 本后盾也使银行系险企在开设分支机构、 吸引人才等方面都占尽先天优势。 虽然暂时无法撼 动几大巨头的江湖地位, 但假以时日, 银行系险企的发展足以对寿险业的整体格局产生冲击。 另外, 银行在渠道上对自家险企的无条件支持, 对一些高度依赖银保的中小型寿险公司也将 造成切实的影响。 背靠银行“大树”,银行系险企的发展思路自然是专注于银保。对此业内颇有争议,认 为这种单一的模式不利于长期发展,不是长久之计。而一位银行系险企的高管则表示,对于 银行系保险公司来说, 发展战略就是主动融入股东银行, 在其财富管理战略中找到自己的定 位与分工。据悉,已有银行系务整合,为银行客户提供综合化、一体化险企开始联合股东银 行进行产品开发和服的金融服务。 退保率再攀高峰 2012 年,一直困扰各保险公司的退保问题依然没有好转。上市险企三季报数据显示, 四家上市寿险企业中国人寿、 平安人寿、 太保寿险、 新华保险再度遭遇退保暗礁。 记者统计, 前三季度四家上市寿险公司退保金累计约为退保金共计已达 561 亿元, 平均增幅 21.1%。 其 中,中国人寿前三季度退保金 299.5 亿元,同比增长 8.3%;平安人寿前三季度退保金 39.5 亿元,同比增长 23.82%;新华保险前三季度退保金 129.46 亿元,同比增长 20.61%;太保 寿险前三季度退保金 93.01 亿元,同比增长 31.74%。如此计算,行业整体退保金额将再创 新高。 公开资料显示,随着保费的累积,寿险公司每年退保金额也在上升。但自 2007 年寿险 公司退保金额同比大幅增长 68.73%之后,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退保金额的增速均在 10% 左右及其以下。 然而自 2011 年开始,寿险业再度遭遇新一轮的退保潮。统计显示,2011 年全年四大保 险公司退保金累计达 655.69 亿元,同比增长 57.13%。退保势头在 2012 年并没有好转的态 势。 尽管险企一再表示,退保金尚在可控范围之内,但 2012 年前三季度,四家上市险企退 保金额约为其净利润 289.87 亿元的两倍。 据业内人士分析,退保金的增加体现了监管层重拳治理如“存单变保单”等销售误导的 效果。另外,2012 年以来,多家险企都对寿险业务进行了结构调整,将着力点放在“趸缴 转向期缴、短期期缴转向长期期缴、短期保单转向长期保单”。 此点,从各家险企对于退保原因的解释中可知一二。中国人寿称,主要是受各类理财产 品冲击影响。中国平安在半年报中解释称“主要是因为某些分红产品退保增加”。中国太保 称, 主要为银行渠道部分产品退保增加。 新华保险认为主要原因是受市场环境和公司业务规 模增长影响,导致寿险退保金增加。总结归纳,资本市场收益较差、银行加息以及保监会整 理银保渠道造成的。 其实,自 2011 年监管层重拳整顿银保渠道,银保合作由以往的“1 对多”模式变为“1 对 3”模式,且保险公司人员不得驻点销售保险,该项举措对整个行业销售影响颇大。 新华保险在一份报告中如此解释退保率激增原因, 该公司一款于 2006 年开始大规模销 售的分红型保险产品, 由于现金价值在第五年末超过保费本金, 同时基于国内市场的升息环 境,导致顾客在第五年末进行退保,2011 年以来退保金增加。 据了解,退保的“重灾区”是银保渠道销售的趸缴型产品,期限大多只有 3-5 年,每年 可享受一定的分红, 算下来平均收益率 4% 左右。 反观在售的 3 个月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收 益率都可以达到甚至超过这个水平,流动性也更好。分红险“一险独大”的背景下,如此的 收益率,退保率居高不下也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保险养老社区风行 数据显示,国内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预计将从 2010 年的 12%翻一番至 2030 年的 24%,达到 3.4 亿人次。一直受益于“人口红利”的中国经济将不得不面对即将来临的老龄 化“拐点”。 老龄化人口的急剧增长背后,蕴藏着养老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一方面,这一发展过程 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 另一方面, 产业本身上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也势必对社会资金构成诱惑。 这一趋势将为资本市场以及从事投资咨询的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时间,专业养老机构、地产商、保险公司、PE 及康复与护理机构等无一例外地表达 了浓厚的投资兴趣。 相较于其他资本, 保险公司借助其强大的资金实力以及保险业务的协同 效应,有可能率先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养老产业链商业模式。有学者认为,保险资金投资养老 社区可谓颠覆性创举,不但可以延伸现有保险产业链,还延长了保险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 了保险产品内涵价值。 2012 年,泰康人寿首发业内第一款与高端养老社区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产品。 事实上,泰康人寿之外,业内有多家保险公司也开始有所动作。合众人寿、中国人寿、 太保寿险、 太平人寿等已在养老社区上率先试水竣工。 从对目前在建或将建项目的了解来看,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大致可分为三种。 其一, 以泰康人寿为首的通过专门设立的平台进行养老社区建设和运营。 该模式的优点 是可控性强,便于保险公司的战略制定和实施,缺点在于保险公司缺乏房地产开发经验,资 金占用规模大,投资周期长。 其二,由保险企业联合其他企业公共设立。如中国人寿开发的河北廊坊养老社区项目, 由旗下国寿投资与中冶置业合作。该模式下投资商、运营商、开发商为合作体,共担风险、 共享利润,有利于充分挖掘开发商和保险公司各自的优势。 其三,则是“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例如中国平安斥资 170 亿元打造的桐乡综合 养老区。此模式利用雄厚的自有资金,跳出“只租不售”的养老产业盈利模式,通过整合商 业、旅游、度假、医疗、培训等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龄化、一站式养生养老产业的综合平 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路资本蜂拥养老产业的当口,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也应提上日程。 如养老社区建设规划标准缺位、 退休人员医保能否异地转移等系列政策壁垒, 目前并未完全 突破, 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路资本投资养老产业的积极性。 保险公司关于养老社区 的人才、管理、技术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三马联手卖保险 目标或指互联网金融 “确有其事。”2012 年 8 月,马明哲在中国平安中期业绩说明会上的简短回应,使之 前风传的“三马卖保险”一事得到确认。 所谓“三马卖保险”,是指马化腾领军的腾讯、马明哲领军的中国平安和马云领军的阿 里巴巴联合创建一家保险公司,专注于互联网保险。据了解,新公司名为“众安在线财产保 险”,注册地设在上海,初始成本金为 10 亿元。最大单一股东为阿里巴巴,持股 19.9%; 平安、腾讯各持股 15%,并列第二大股东。此外,还有携程网等数家小股东。“众安在线” 已于 4 月份向保监会提交筹备申请。 “三驾马车”各自拥有的庞大资源,引发了业内无限的想象。阿里打造的淘宝和天猫是 全国最大电商平台,拥有数以亿计的忠实网购客户和无与伦比的网销渠道;腾讯是国内 IT 行业公认的巨头,旗下产品几乎遍布所有 IT 细分领域并均在各自领域取得优异业绩;中国 平安则更不必说,其在保险的产品开发、营销渠道、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水准均是国内一流。 三马联手打造的保险公司,人才、资金、渠道、产品均有行业巨头在背后作保障,几乎已经 具备在网络渠道上的大放异彩的一切条件。 更有分析人士认为, “三马” 的愿景恐怕远不止保险。 有业内人士透露, 早在 2009 年、 2010 年,腾讯和阿里就曾与国内数家保险公司商谈合作,只是最终不了了之。阿里旗下的 “阿里贷” 则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向其江浙沪地区的会员企业提供中小额贷款, 最高额度可达 300 万元。二者又均倾力建设第三方支付平台,马云的支付宝是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当仁 不让的老大,马化腾的财付通则位居第二。电商巨头涉足金融业的意愿早已人尽皆知。而此 次“三马”携手拥有证券、银行、保险三张牌照并且一向重视新渠道、新时机的平安,布局 互联网综合金融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中石油获批成立自保公司 2012 年 10 月,保监会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公告,同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天 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筹建 “中石油专属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注册资本人民币 50 亿元,其中中石油集团持股 51%,中石油股份持股 49%。 自保公司,即自营保险公司,是由非保险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保险公司,主要目的是为母 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某些风险提供保障。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期间,全世界的自保 公司得到迅速发展, 有数据显示, 目前全球专业自保公司超过 5000 家, 年保费规模超过 500 亿美元。其中,美国前 500 强企业中有近 90%拥有自保公司,业务量占美国工商企业财产 保险市场的近三成份额。 2012 年年初,中石油股份曾发布公告,称成立自保公司的原因在于石油行业具有高风 险和高专业的特点, 而目前的普通商业保险不能覆盖该公司的所有业务领域。 设立自保公司 还可以节约公司整体保费支出, 节省运营成本; 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和风险管理业务专业化水 平,并能确保出险后保险赔付的执行效果。 不同于跨国大公司普遍将自保公司设在离岸港以避税的行为, 中石油自保公司的注册地 位于新疆克拉玛依。 在此之前, 中国的大型企业中只有中海油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一家自保公 司。因此,中石油的自保公司成为首家注册在中国大陆的自保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 中石油另有一家合资财险公司――中意财险。 年报显示, 2009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间, 中石油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的业务占中意财险整体业务比重分别为 76.33%、 82.9% 和 75.2%。 中联信转型社区门店模式 命运多舛,生不逢时。 2012 年,风火一时的国内首家实体保险体验店――中联信运行一年后,宣告转型社区 门店模式。一时之间,保险社区门店模式再度尘嚣日上,多家保险公司宣布试水社区门店模 式,来势之猛恐不逊于 2007 年那一波。 借鉴、移植家电行业国美、苏宁模式的中联信成立于 2011 年 6 月,注册资本 1000 万 元,为北京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业保险销售公司。北京保险交易所成立于 2009 年底,注册资本 8000 万元,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为中国人寿原董事长王宪章。 2011 年 8 月,中联信实体保险体验门店落户北京三里屯苹果体验店的斜对面,营业面 积 5000 余平方米。根据保险购买流程,其门店被划分为体验区、咨询区、交易区、自助区 和会员服务区,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保险信息咨询、保障规划定制、自助个性购买等一站式服 务体验。消费者通过中联信的软件平台甄别、比较数十家保险公司的同类产品,并找到合适 产品后,消费者将被安排与保险公司的内勤人员直接交流,并迅速进入交易阶段。 作为一种新的渠道尝试, 中联信在媒体的连篇报道中开业, 开业之初引得业内格外关注, 其中不乏行业巨头企业。只不过,短短一年后即宣告此路暂不通。 中联信并非国内保险超市模式的首吃螃蟹者, 近年来已有多家保险经纪公司进行过类似 的探索,但都难言成功。 “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资金压力,仅一家体验店就需要上千万元的 资金支撑。”有业内人士直言,“此外,国内市场的保险教育相对落后,消费者的认可程度 也是令人担心的一面。” “保单获取成本过大,比例大概是 100:1。”中联信总经理柴海波表示,成本过高是董 事会考虑战略调整的一个主要原因。据了解,中联信实体门店每年租金高达 1000 多万元, 人工成本也比较高,日常维护每年将近 500 万元,而其累计保费约为 50 万元。 其实, 无论是保险体验店还是保险社区门店均有别于往昔保险公司的销售模式, 变行商 为坐商。在保险业产销分离的趋势下,保险行商的形象或许正在得到改变,变成颇有享受色 彩的坐商。至于当前的时机、政策等环境成熟与否,尚待观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的 环境要优于 5 年前。 汇金 200 亿注资中国信保收官 历经数年争论,中国信保改制、引资终于在 2012 年末定音。2012 年 12 月,中国信 保在京宣布,中投公司通过汇金公司向中国信保注资 200 亿元。 中国信保的改制、引资历程颇为坎坷。2008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即表示,财政部正在会 同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体制改革。2009 年有消息称该公司有望获得汇 金 40 亿美元的注资。 2011 年初,在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其高层领导还悄然进行了调整,原中信保党委委 员和副总经理梁志东改任“首席专家”,三名总经理助理同时被提拔了进入公司领导班子。 而其首任总经理唐若昕则因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获刑 14 年。 据悉, 此次通过国务院批准的, 为中国信保第四次上报的改制方案。 据悉,获得注资之后,中国信保的政策性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明确提出“政策 性保险公司”的定位。中信保新章程对公司性质的描述是,公司是由国家出资设立、支持中 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与合作、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政策性保险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中信保的业务范围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其新的业务范围包括:中长 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海外投资保险业务、国内信用保险业务、与 出口信用保险相关的信用担保业务和再保险业务、 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追收等出口信用保险 服务及信息咨询业务、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经批准的其他业务等。 与旧章程相比,新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更加完整和清晰,政策性业务更加突出。 作为中国惟一一家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 中国信保由于市场缺乏竞 争,身处垄断地位的中国信保长期以来饱受诟病。 由此, 有人提议是否可以将中国信保改制重组成为一个商业保险公司。 但业内人士表示, 若如此改革,必须考虑的是中国信保是否还具有优势? 资料显示,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信用保险最为发达的欧洲地区为代表,信用保险 业的市场化趋势正成为该行业的潮流, 西方信用保险市场化步伐加快, 变成以商业市场为主, 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为辅的新格局。 中华保险完成重组 启动寿险计划 2012 年,中华保险重组大案终于曲终落幕。随着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转股形式向 该公司注资 78.1 亿元,其偿付能力充足达到Ⅱ类公司标准,中华保险重组正式完成。 作为 1986 年成立的老字号保险公司,中华保险因业务长年快速扩张,业务质量过差, 导致连年亏损,在 2007 年出现 64 亿元巨亏,就此走上了众人熟知的引资路。 2009 年 3 月,保监会正式向中华保险派驻“加强内控工作组”,开始对公司进行全面 的风险处置。 2010 年, 中华保险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综合成本率降至 97.3%, 实现净利润 8.5 亿元,内控工作组于 2010 年 8 月撤出公司。2012 年 3 月,保监会核准保障基金公司以 60 亿元资金向中华保险进行注资,中华保险的注册资本金增加至 75 亿元。2012 年 8 月 28 日,中华保险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债转股形式向中华保险注资 78.1 亿元。11 月 21 日,保监会下发《关于中华保险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变更注册资本 金的批复》,批准中华控股注册资本变更为 153.1 亿元,东方资产 以 51.01%的控股比例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同时保监会还解除了对中华保险实施的限制 业务规模、不得设立新的分支机构、不得提升原有分支机构层级、不得向股东分红、禁止购 置房地产、禁止购置大额固定资产等监管措施。 巨额资本的注入、监管措施的全面解除,寿险计划再上中华保险议程。中华保险董事长 李迎春表示,未来中华保险将同时启动寿险牌照,实现中华寿险开业运营,成立资产管理公 司,并且争取在 2020 年之前实现集团公司或至少一个子公司上市。 高管增持频现资本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过往一年上市险企 9 位高管掏腰包增持 154 万股,涉及资金近亿元, 其中以中国平安高管增持最显大手笔。 中国平安副董事长孙建一和总经理任汇川对中国平安 增持 6 次,其中孙建一增持 5 次,分别于 2012 年 5 月 30 日、5 月 31 日、6 月 1 日、6 月 4 日、6 月 5 日增持 20 万股、 48.24 万股、59 万股、46 万股、6.59 万股,涉及变动市值共为 7935.04 万元。任汇川 在 2012 年 6 月 4 日对中国平安增持了 10 万股,涉及变动市值 411.74 万元。两者合计 8346.78 万元。 相对于中国平安高管的大手笔增持,其余两家高管增持相对“袖珍”。 2012 年 9 月,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连续两次增持新华保险股票,分别为 3 万股和 2 万股,涉及资本过百万。 2012 年 11 月, 中国太保高管频频增持, 中国太保董事长高国富、 中国太保总裁霍联宏、 中国太保常务副总裁、太保寿险董事长徐敬惠、中国太保常务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顾越、中 国太保副总裁孙培坚、中国太保职工代表、监事宋俊祥等合计 7 次增持,涉及股份 9.26 万,资本 165 万元。 此前,中国太保还有 6 次高管增持行为。 事实上,这并非中国太保高管首次增持自家股。记者在查阅过往资料后统计发现,自 2009 年 5 月 21 日开始, 太保先后有 9 名高管共计 51 次增持自家股票, 三年多以来的增 持价格区间在 16.88 元 / 股――24.84 元 / 股之间。 对于上市公司高管增持自家股票,业内人士解读称,多出于以下四个目的:一是认为公 司价值被低估;二是为维持高管持股比例;三是为兑现股权激励等原因被动买入;四是为再 融资方案顺利通过并得到市场认可。 或许还有另外的目的,试图通过高管增持,来向投资者传递这一朝阳产业的“美好”。 人保上市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 国内保险行业曾经的老大, 中国人保整体上市的过程颇为 坎坷。 2008 年,通过整合存续资产,中国人保获得华闻控股 55%的股权。同年 10 月,财政部 将持有的 32.35%的中诚信托国有股权以股本的形式划拨给中国人保; 2011 年 6 月, 中国人 保闪电打包交易华闻控股 55%股权和广联投资 54.21%的股权。同月,中国人保引入战略投 资者社保基金 100 亿元资金。 更名、瘦身、引入战投之后,中国人保似乎可以轻装上市了。事与愿违,从回归 A 股到 A+H 双发,再至 H 股先行,历经辗转中国人保方才定下上市路径。 2012 年 12 月 7 日,中国人保终于得偿所愿,登陆港交所,融资 231.97 亿港元,荣登 2012 年香港市场的新股集资最多、认购人数最多、冻结资金最多的新股三冠王。 受益于此次发行,中国人保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 200%,一解此前长期吃紧的偿付能 力。人保集团招股书显示,截至 2012 年 6 月末,人保集团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 156%,其 中子公司人保寿险为 136%,人保健康则为 101%,临近偿付能力红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 人保整体上市后,旗下人保财险并未退市。由此而引发市场疑问,作为最具盈利能力的财险 业务并不退市, 中国人保何以打动投资者?综合金融概念?因华闻系的剥离而消散。 近年频 频发力的非寿险业务?人保寿险因持续高增长需时常补给, 健康险业务再现亏损。 反观基石 投资者却蜂拥而至, 低价策略之外, 基石投资者青睐的可能是其多年积累的资源, 意图合作。 汇丰挥别平安 十年牵手,一朝散。 2012 年末,汇丰一纸交易将之所持有的 15.57%的中国平安股权以 727.36 亿港元的交 易价格悉数转让给正大集团。 原本一场简单的股权交易, 因天量交易数额, 也因为两大主角在国际和国内金融行业中 举足轻重的地位,格外惹人关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像,如同当年汇丰加盟中国平安引起颇 大轰动般,此次汇丰退出中国平安再度引发巨大反响、如潮评论,且更胜往昔。资金来源、 推波助澜者、引起遐想无限。 其实,汇丰、中国平安的分道扬镳从很多层面来讲都在情理之中。自欧智华 2011 年履 新汇丰行政总裁后,已宣布 28 项有关出售或结束非核心业务的交易,并在全球裁员 1.5 万余人,有可能使风险加权资产值减少 550 亿美元,汇丰“瘦身”计划进展得如火如荼。 涉及中国区,欧智华表示,会把剥离其他业务所释放出的资本,进一步投入到汇丰中国 自身业务的发展中来。况且,出售平安股权将会为汇丰带来高收益。 反观,中国平安师从汇丰也是受益颇深。据悉,汇丰入股平安后,委派了两名管理层加 入董事会,参与重大业务方针的制定。同时,汇丰还向中国平安日后发展起来的银行业务派 出了骨干人才,并将汇丰的后台风险控制系统直接移植过来,助力中国平安的银行业务。汇 丰之于中国平安的影响体现在经营模式、治理结构、管控流程、市场网络、后援服务等。 一路成长,中国平安早已由懵懂少年,成长为屹立世界 500 强的金融寡头。其综合金 融理念,成牛耳之势,过了所谓偷师阶段。未来的路需要的不再是师傅,而是共赢互助的伙 伴。 四大险企升格副部 落实四大险企升格为副部级, 人事权移交中组部, 无疑是项俊波履新保监会主席以来做 成的第一件大事。 2012 年 3 月,中组部宣布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 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正式升格为副部级单位, 其组织关系及人事权也已统一由保监会移 至中组部。 主管与监管一字之差, 却道出保监会基本职能。 项俊波认为国内保险产业已经逐步壮大, 保监会也应恢复保险业“监管机构”的职责,划清主管、监管之责。这意味着,今后保监会 将强化其“监管者”角色,以业务和行业监管为主,从行业发展角度和宏观经济层面把脉行 业发展大局。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表示,保监会是行业监管者,应该逐渐注重于“监督” 而非“管理”。 与四大险企升格副部级同时来的是对其高管人事的调整, 原保监会副主席杨明生接替袁 力执掌中国人寿;原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林帆调任中国人保集团,出任监事长,原交通 银行副行长王滨接任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一把手;中国人保、中国信保一把手不变,为吴焰和 王毅。 相对于四大险企人事变动,业内更关注的是四家升级副部级央企的影响。 业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利好。 一方面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 长期存在监管者与管理人 角色不分,职责混淆现象。这一转移有利于明晰权责,使保监会更好地扮演“监督者”的角 色,以业务和行业监管为主。 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的人才进入保险业,有助于业内外人才交流,带来不同的资源。例 如,中国太平自 2011 年后,相继与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签订总对总合作协议, 还与东风汽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多家大企业进行合作。 不过,也有保险公司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四大险企的副部级身份有可能给未来监管带 来一定的挑战,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围攻消费者权益保护 攘外必先安内,欲求发展必先厘清内部矛盾。 当前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将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作为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 国内金 融领域也如此。 项俊波自从执掌保监会以来,烧起的第一把火即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在他看来,保险消 费者是保险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是保险监管的天职, 也是衡量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 准。 2012 年初,一则《关于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对全行业的消费者权益 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涉及完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制度和体制、加大信息披露、畅 通投诉渠道、完善调处机制、普及保险知识、加强诚信建设、提升车险理赔服务质量和解决 寿险销售误导问题等九大方面。 随后,保监会又连续召开了《综合治理车险理赔难工作会议》、《销售误导综合治理工 作会议》、《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会议》等多次主席办公会,并下发了《人身保险公司 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 、 《关于加强和改进财产保险理赔服务质量的意见》 、 《2012 年保险中介监管工作要点》、《关于加强农业保险理赔管理工作的通知》、《保险公司财会 工作规范》等多个监管文件,从多个细分领域加强对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其实,“动刀”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早在项俊波上任之初便有倪端透出。2011 年底项俊波上任的第 38 天,其首度面对媒体开讲的话题是“如何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 项俊波指出,今后将抓紧整合监管资源,改进监管方式,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保险消 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抓出实效。建立健全统一的涵盖销售、承保、回访、理赔等各个环节的服 务标准,督促保险公司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等。同时考虑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特别欢迎新闻 媒体进行舆论监督。 几经运作,2012 年 4 月底,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 12378 开通。保监会有关人士表 示,为畅通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渠道,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监会决定开通保 险消费者专属投诉维权热线, 该维权热线主要受理消保险消费者维权投诉和对保险市场违法 违规行为的举报。据悉,12378 为国内金融监管机构首个全国统一维权投诉专线。 两个月后,保监会又特聘 25 名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社会监督 员。据悉,保监会此举意在建立保险监管机构、保险行业组织、保险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多 方联动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如果说“治理寿险销售误导和车险理赔难”、“整顿行业秩序”是项俊波为保险行业开 出的练体方剂,那么建立保险行业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则为保险行业的练心之剂。 2012 年初,项俊波亲自挂帅的第二代偿付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宣告成立,保监会副主席 陈文辉出任第二代偿付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保监会发展改革部、财务会计部、财产保 险监管部、人身保险监管部、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国际部、法规部、统计信息部、稽查局 为成员部门。 随后,保监会发布《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在 3-5 年内, 形成一套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保险业发展阶段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 2012 年保监会可谓新规频出,监管工作多管齐下,但也并未特设工作小组,而此领导 小组为保监会 2012 年成立的唯一工作小组。 相较于往日借鉴欧盟模式偏重财务数字监管指标的监管体系, 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更注重推动保险公司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提高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水平。 不过, 由于国情不同、行业发展所处阶段不同,新一代偿付能力的设置标准尚在探讨中,其前路荆 棘自不可避免。 另外,有市场人士预测,新规将进一步加大保险公司的融资压力。近年来,受业务发展 以及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 大中小保险公司都面临偿付能力充足率压力和增资需求。 2010 年保险公司共增资 557 亿元, 2011 年则猛增至 1501 亿元, 至于 2012 年仅前 8 个 月便接近千亿关口,预计全年融资额会超过 2011 全年融资额。 险企发展受制于资金问题由来已久, 解决问题途径不过寄望上市或发债融资, 然而这些 途径并不能解决资本缺乏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要彻底改变缺少资金的问题, 险企必须强身健 体,逐步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如此才能健康成长。 具体就是要从提升承保、投资等主要业务的业绩表现来采取措施,逐步“转型”。如果 说投资受制于资本市场环境因而施展的空间有限的话, 险企对承保业务则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毕竟,靠“输血”过日子非长久之计。 交强险对外资险企开放 挑战车险改革 2012 年 4 月,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 决定》,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五条第一款由原来的“中资保险公司经 保监会批准, 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 修改为 “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 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 ” 两字之差, 意味着交强险市场全面对外开放。 我国交强险业务连年亏损。2009 年,交强险经营亏损 29 亿元;2010 年整体经营亏损 72.4 亿元;2011 年,整体经营亏损扩大到 92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素来注重利润的外资 险企对交强险热情却一向高涨, 醉翁之意显然在于其背后庞大的商业车险市场。 为理赔方便, 消费者通常习惯将交强险和商业车险捆绑购买, 碍于交强险的门槛, 外资险企在商业车险市 场一直难有斩获。 交强险的开放, 对外资险企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倾心已久却不得其门而入 的中国车险市场对其敞开了怀抱。 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军随之而来。自 2012 年 5 月份以来,多家财险公司陆续向保监会提 交开办交强险的申请,同时着手进行筹备工作;而已获得开办资格的险企,则已开始通过各 渠道进行展业。 然而业内普遍认为,外资险企经营交强险短期内或难以放量。一方面,外资财险的业务 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地方分支机构数量有限,限制了外资险企在地方市场的拓展,而一线城 市的车险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中资大型财险公司的先发优势已很难赶超。另一方面,市场 历史数据的缺乏也给其在定价和核保等环节带来了困难。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交强险对外资的开放会给国内车险市场改革增加新的挑战。2012 年一季度以来,部分财险巨头为争夺市场份额“各显神通”,各类违规等事件层出不穷,财 险市场竞争形势越发严峻甚至恶化。在此背景下,外资险企进入国内车险市场领域,加剧市 场竞争, 会使中资财险公司抢占市场的手段更为激进。 而这对于自项俊波履新以来重心逐渐 向提升服务水平转移的车险改革,无疑会增添更大的难度。 险资新政 13 条 论及 2012 年最令保险业内人士兴奋的事件莫过于,保险资金的大放行。险资大放行可 以说是项俊波执掌保监会以来,释放的最大政策红利。 2012 年 4 月,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温州调研时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 化改革”;5 月,保监会专门下发《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6 月,监管 层再度释放出拟定“13 条”新政的信号,表示将从资产配置办法、委托投资办法、开放投 资管理市场、债券投资办法、股权及不动产投资调整、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投资政策、境外投 资细则、融资融券办法、衍生产品办法、创新产品办法等多个方面调整和完善保险资金运用 管理的制度体系。 按照新政“13 条”的设想,今后保险资管公司还将由专门管理保险资金的金融机构转 型为综合管理多种资产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不动产和股权投资、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无 担保债券、境外投资、衍生品等投资渠道将向保险资金全面开放,保监会力图拓宽保险资产 管理范围的意图明显。 一系列新政 “组合拳” 的推出, 不仅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也打破了原先银、 证、 信、保之间“各自为政”的藩篱,搭建了一个新的竞争平台。 此轮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 处于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 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促进非 银行金融业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以更好地实现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此外,保险业资产 收益不高、资产管理业务竞争加剧等现实压力,也迫使保险业需要在顶层设计下放开手脚、 谋求发展。 尽管保险资产管理业在国内的成长年龄不到“10 岁”,但是“与其紧紧绑缚,不如放 手腾飞”的决心,在保险监管层面已然定下。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保险资产管理“不是渠道不足,也不是政策不足,核心 问题是能力不足”,未来在与可比金融产品竞争中,保险投资收益水平将成为行业竞争力的 焦点。当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资管进入市场,与银行、券商、基金等进行竞争,中小保险资 管公司的竞争力堪忧。 财险市场再整顿 回顾国内保险业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财险行业盈利高启的光芒最是耀眼。 2008 年 8 月,保监会下发 70 号文,整顿满目苍夷的财险行业。70 号文之前,许多财险公司过分追求 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不仅没有实现盈利,还导致偿付能力下降。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发展模 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甚至长期亏损,主要依赖股东增资或发行次级 债维持偿付能力。2008 年金融危机后,粗放的经营模式令财险业倍吃苦头。有业内人士表 示,2008 年如果保监会严格监管规则,将会出现多家产险公司破产的局面。迫于无奈,保 监会动用保险保障基金进行救助才令之免于出局。 70 号文件下发以后,财险业发生了明显的好转。2009 年,财险业实现盈亏平衡,且有 微利。2010 年则实现承保盈利,2011 年盈利继续高企。 与其说 70 号文将财险带入盈利高峰,不如说 70 号文改变了财险业的发展观念。从只 看重投资的一条腿走路,更改为投资、承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模式。 2011 年底,这种承保可以亏损的经营风格再度冒头,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的险企 规模冲动重现江湖。2012 年初,这股违规之风日渐做大。一些财产保险公司采取高成本政 策冲规模、抢业务,业务规划明显超出市场承载能力及公司实际承担能力,致使财产保险市 场违法、违规非理性竞争有所加剧。 有知情人士透露, 部分地区当地车险业务已经出现双 12%的手续费费率 (交强险 +商业 车险),有的甚至开到 15%+17%。在江浙地区,个别新公司给出的手续费更是高达 50%。然 而,这仅仅是车险业务,有保险公司高管透露,在航空意外险、长途汽车意外险等业务中, 中介提的手续费能有 70%―80%之多,这意味着,这些保费只有很少一部分收入保险公司口 袋中。 随后,为约束行业恶性竞争,2012 年 5 月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规范财 产保险市场秩序有关问题的通知》,即 39 号文。保监会要求各财险公司审慎评估 2012 年 业务规划和绩效考核政策,尽快对不合理、不科学的业务规划和考核政策进行调整;全面规 范销售激励行为,确保销售费用据实列支,严禁以不正当竞争形式扰乱市场秩序;加强对董 事会成员及经营班子任期考核监督;并于 5 月 17 日前将整改后情况上报保监会。 39 号文”的高压下,财险市场费率渐回正轨,以车险为例,财险公司支付给他们的商 业车险手续费,手续费逐渐回到行业自律公约中约定的“1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 往昔率先抬高手续费的往往是迫切需要扩大市场以摊薄成本的小公司和 新公司,而这一次始作俑者为大公司。 添力温州金改 2012 年,国内民营企业家“跑路”成风,以浙江温州为最。GDP 放缓的时代,短期滞胀 与长期失衡的国内主要经济问题露出水面, 因此呼吁通过区域金融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来 解决短期问题的呼声高启。 2012 年 3 月 28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浙江省温 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并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 温州金改就此 拉开序幕。 温州金改方案一出,各路资本磨刀霍霍,但给出“美味”大单的当首推保险行业。 2012 年 4 月,项俊波调研温州金改时表示,保监会决定进一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监管 市场化改革,放松管制,拓宽范围,简化审核程序,相关新政策可在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 验区先行先试; 保监会将重点研究保险资金投资温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参与温州产业投资 基金、参与温州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支持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保监局相继组织组织人保财险、太保寿险、太平财险、幸福人寿、 安邦保险等保险公司与温州相关项目方进行初步对接。目前,已基本敲定的是:太平集团与 中国太保集团有意以债权方式各投资 30 亿元,中国平安集团以股权形式投资 20 亿元,参 与温州市域 S1 线定向募集。 与此同时,保监会将支持有实力的温州民营资本发起设立区域性、专业性保险公司,尤 其是符合温州当地经济社会特色的专业性保险公司,也是颇抢眼球的事。 据悉, 由于温州民资在发起设立保险总公司的意愿和能力方面存在局限, 经多方沟通协 调, 上海的某国资集团希望由其作为主发起人, 联合温州民营资本发起设立 1 家再保险公司。 近两年,回归实业、服务实业的呼声渐高,尤其是十八大之后,“五位一体”的新格局 之下,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已不可争议。先知先觉的保险资金已然走在服务实业的路上。 或许,在未来城镇化基建投资中,保险资金身影将频现。 车险费率再改革 2012 年,车险到了改革临界点。这一年,保监会又先后签发了多项事关车险改革的规 章制度,从改善服务、改进产品的角度定下了国内车险改革的路子,并初步明确了商业车险 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即逐步建立市场化导向的、 符合我国保险业实际的条款费率 形成机制。服务、产品、费率市场化,一场车险领域的彻底整顿赫然揭幕。其中,最受关注 者非车险费率改革莫属, 《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 也终于在 2012 年初亮相。 相较以往费率一刀切的做法, 今后国内财险公司的车险费率条款将分为三个层级。 一是 采用“协会条款”;二是在协会条款基础上增加保险责任;三是自主开发条款费率。 所谓“协会条款”即指,保监会要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专业人才力量,研究拟订中 国保险行业协会机动车辆商业保险示范条款、 机动车辆参考折旧系数和车型数据库, 供保险 公司参考、使用。另外,保监会要求其至少每两年测算一次商业车险行业参考纯损失率,供 保险公司参考、使用。 协会条款基础上增加保险责任则是指, 保险公司可以参考或使用协会条款拟订本公司的 商业车险条款,并使用行业参考纯损失率拟订本公司的商业车险费率。不过,保监会要求相 应公司必须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综合成本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低于 100%的保险公司,在按 照行业参考纯损失率拟订本公司商业车险条款和费率时, 才可以在协会条款基础上适当增加 商业车险条款的保险责任。 至于根据公司自有数据拟订商业车险条款和费率, 保监会则提出了如下要求: 1.治理结 构完善,内控制度健全且能得到有效执行,数据充足真实,经营商业车险业务 3 个完整会 计年度以上;2.经审计的最近连续 2 个会计年度综合成本率低于 100%;3.经审计的最近连 续 2 个会计年度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 150%;4.拥有 30 万辆以上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承保数 据; 5.设置专门的商业车险产品开发团队,配备熟悉法律、车险定价实务的经营管理人员, 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6.保监会要求的其他条件。 净化市场催生大中介 10 年间, 国内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由数十家猛增至 2570 家, 速度不可谓不快。 然而, “快字当先”的背后也有着负面的影响。不可否认,国内专业保险中介的快速扩容迅速做大 了规模,积累了相当的资源,但也因为“快”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机构设立不平衡、运营行 为不规范、缺少有效的监管等。“多、小、散、乱”一度成为国内保险专业中介代名词,甚 至被人扣上“保险业混乱之源即是保险专业中介”这般不能承受之罪。 2009 年,保监会与北京、上海、河南三个保监局一起,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分别对在 当地市场有代表性的基层机构中介业务进行了重点专项检查。而此次专项检查的结果表明, 保险公司利用中介业务进行违规操作是保险中介市场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和矛盾的主要方 面,必须建立有力的长效机制,才能规范保险公司中介业务、实现市场秩序根本好转。 藉此,保监会连出三招,一幕整顿中介的大戏登陆保险业。 第一招, 抬高门槛。 两年间,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注册资本金从最初的 50 万元骤升 100 倍达 5000 万元。 2009 年 10 月 1 日之前设立的、 注册资本达不到监管要求的保险专业中介 机构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申请延期的,其许可证有效期可延续到 2012 年 10 月 1 日。若直到 2012 年 10 月 1 日仍达不到“三个规定”要求的,保监会不再延续其许可证有效期。 保监会数据显示, 2010 年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2550 家, 较 2009 年减少 20 家, 首度出现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减少情况。 第二招,力捧大中介。2011 年,保监会《“十二五”期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与监管研 究》明确表示要加大吸引利用境外资本力度,支持机构间的兼并重组,支持上市融资,突破 资本“瓶颈”,鼓励建立全国性服务网络,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如此背景下, 全国性销售公司以及中介集团纷繁涌现, 大童保险销售服务公司成为第一 家全国性销售服务公司;华康保险代理公司又成为第一家全国性保险代理公司;日前,国内 第一家保险中介集团――泛华保险服务集团挂牌成立。此外,民太安保险公估公司、广州美 臣投资管理咨询公司、英大长安保险经纪公司、北京联合保险经纪公司等 4 家公司已得到 保监会回函,支持其设立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 第三招,择优而批。2012 年初,保监会暂停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保险兼业代理机构资 格核准,6 月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中介市场准入的通知》,除继续受理保险中介服 务集团公司以及汽车生产、销售和维修企业、银行邮政企业、保险公司投资的注册资本金为 5000 万元以上的中介机构外,暂停其余所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设立许可。 连番政策之下, 大中介的思路已不言而喻, 做大中介以此倒逼行业走上产销分离之路再 也明显不过。与此相伴的是,多家保险公司专属销售公司的出现。 7.21 暴雨冲击行业形象 2012 年 7 月 21 日,一场暴雨令国内保险业再度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风险过后, 保险的身影总显得格外忙碌。据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披露,截至 7 月 30 日,在京保险公司共 接到因强降雨造成损失的各类报案 4.7 万件,估损金额约 10 亿元。 赔付之后,数家保险公司又纷纷解囊捐款数百万元,支援北京灾后重建。 然而,巨额理赔、灾后捐款并未引来消费者认同,以央视为代表的媒体对保险业开启了 新一轮的“口诛笔伐”。“霸王条款”、“履行企业责任”等词语纷繁涌现,舆论一边倒。 原因在于,多数出险车辆被保险公司以“没上涉水险”、“二次启动”等原因拒赔。 消费者认为上了“全险”可以赔付,保险公司则以上述原因争辩拒赔。公婆各自有理, 自说自话。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上述情况的出现其实是赔与不赔皆可,出于经营的角度 险企自会选择后者。 事后,经有关部门从中斡旋,大部分车辆顺利获赔。即是如此,仍未幸免舆论之狂轰乱 炸。赔与不赔皆落下口舌,尴尬中有业内人士感叹:“媒体、消费者由于不够专业、不够了 解等原因,批评有失偏颇。”对此,有观察人士反问:“保险公司自身真的没有问题吗?”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2 年末国内保险业形象再度受创,知名学者郎咸平公开炮轰 “保险就是传销”。此外,郎咸平还发表了“买保险是最大的不保险”、“保险公司就像老 鼠会”、“保险业暴利”等言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郎咸平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上述论断一出迅速得到 部分网友的支持,引发了持续数日的论战。期间,多位保险业内大佬理性解析保险职能,无 奈收效甚微。 其实, 略懂保险常识之人即可明辨郎咸平话语中的偏颇之处, 但为何声援保险的圈外人 如此之少?况且,这也已经不是第一次、第二次公众舆论发难保险业了。有内人士分析,这 或许是先前社会大众对车险不满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由于积怨过深,他们不管是非对错, 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泄愤。 原本买卖双方简单的契约关系, 何以衍化成媒体、 社会大众、 监管、 保险公司四方角力, 各说各话的混沌局面?或许在这样一个消费者需要教育, 媒体需要引导, 监管需要倾听的时 代,险企更需要反思。 值得欣慰的是,2012 年末保险业发生了一件颇为喜庆的事情,市场传闻保险行业协会 重金打造的保险行业形象广告即将登陆央视黄金时段。 大病医保缔造千亿政策红利 期盼多年,保险业一直希望可以借助社会管理、政策红利实现崛起,2012 年大病医保 新政的出台,为保险业缔造了这样一个机会。 2012 年,发改委、卫生部、保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工作的指导意见》,未来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将划出一定比例向商业保险机构 购买大病保险。这也意味着,由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的大病医保制度全面铺开。 未来,各地方政府部门将制定大病保险的筹资、报销范围,最低补偿比例,以及就医、 结算管理等基本政策。指导意见强调,各地要合理确定大病保险补偿政策,实际支付比例不 低于 50%。此外,各地将通过政府招标选定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符合基本准入条 件的商业保险机构自愿参加投标,中标后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招标人应与中标商业保 险机构签署保险合同,合作期限原则不低于 3 年。 据了解,目前医保基金收入中财政投入比重已达 82%,未来财政补助仍有望提高;商办 大病保险全面铺开后,预计参保人数将达到 10.5 亿人。这对保险业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将带来爆发式的收入。 按照政策许可的最大限度计算, 可以纳入大病保险范畴的资金基数有望达到 1200 亿元, 每年客户二次开发有望带来 800 亿元保费收入。 大病医保新政带来巨额保费的同时, 也为保险行业提出了重大的命题: 险企承担起这样 一种责任,要具备怎样的能力? 据了解,监管部门要求参与者要在中国境内经营健康保险专项业务 5 年以上,完备的 网络服务体系以及配备医学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 这意味着很多外资和中小保险, 以及新设 立保险公司将暂时无缘。 而政府招标选定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 招标主要包括具体 补偿比例、盈亏率、配备的承办和管理力量等内容。合理控制商业保险机构盈利率,建立起 以保障水平和参保 (合 )人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办法。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 商业保险公司要在承办好大病保险的基础上, 继续探索商业 保险与基本医保的结合途径,大力发展各种商业补充保险,分担社会保障体系险的压力。 据悉,目前市场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参与大病医保制度,其中不乏湛江模式、江阴模式、 太仓模式等知名模式。 营销员体制改革再起航 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已非第一次提及,甚至数度被推上改革的日程,皆因或时机、或整 体环境等诸多原因遭遇不同程度的抵制,了无下文。亟待解决的“保险营销员与保险公司之 间的法律关系”、“保险营销员改革的走向”等核心问题依然如绊马绳般存在,行业依旧在 改革的路上。 自 2001 年保监会中介部首次提出营销体制改革,11 年摸索讨论,几经修正,终于在 2012 年 10 月 8 日形成 《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 83 号文)。 对比之前的征求意见稿,83 号文颇为温和。虽然明确给出具体时间表(用 3 年时间, 改变营销管理粗放、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现状;用 5 年时间,让新模式和新渠道市场比 重大幅度提升; 最终要造就一支品行良好、 素质较高、 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化保险销售队伍) , 但之前呼声甚高的员工制并未提及,而是提出了监管引导、市场选择、行业推动、公司负责 的原则。 “一刀切(全部转化为员工制)的做法过于激进,不符合中国改革的通常做法。 ”有 接近保监会人士透露,83 号文倡导的还是渐进式的改革,监管部门希望以健康增量逐步稀 释问题存量。 至此,营销员体制改革思路已然清晰,“改革主体是公司,监管部门不能越俎代庖, 直接参与。 ”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给出了对 “监管引导、 市场选择” 的答案。 正如评论人士认为,83 号文只是一份官方表态、纲领性文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也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重要的还是各保险公司、中介公司的实践和探索,在实践中找到 适合自己的方向和道路。83 号文更重要的意义是吹响了号角、拉开了改革序幕。 其实, 营销员体制改革问题已经超越了个险营销本身, 应该放在行业发展和经营理念这 个大框架下来考虑。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就事论事,应高度关注并切实推动行业发展 方式的转变,如果“本”的问题不解决,“末”是不可能彻底和系统地解决的。 铁路强制险终取消 险企难分羹 2012 年 11 月,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第 628 号令,宣布将从 2013 年 1 月 1 日起废除 《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 《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由政务院财经委于 1951 年颁布,1992 年、1994 年各进行过一次修改。每名旅客保险费金额为基本票价的 2%,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限额定 为 4 万元。这两个标准沿用至 2012 年。 强制险废除后, 为火车旅客提供保险服务的 “重担” 自然就落在了商业保险公司的身上。 然而在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面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市场空间却并没有太高 的热情。 除了人保健康在北京站和北京南站推出保险自助销售服务机外, 其他险企并没有针 对铁路旅客意外伤害险有所动作。 而人保健康的自助销售服务机所销售的也是为期一月至一 年不等的综合交通意外险,并非完全针对铁路旅客。 分析人士认为,险企对铁路旅客意外险兴趣不高的原因,或在于交易成本过高。铁路意 外险是交通意外险中过于细分的领域,如果针对单次火车旅途设计产品,价格不会太高,只 能以量取胜; 而各保险公司对此都没有现成的销售渠道, 仅依靠现有渠道, 销量会非常有限。 因此,尽管根据铁道部公开数据估算,每年的铁路强制险保费收入超过十亿元,但对保险公 司来说,这仍然是一块不太容易得到的“蛋糕”。也有人认为,或许会有保险公司通过与铁 路运输部门合作来打开市场。 农业保险条例终突围 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无需争辩,因为其不但事关粮食 安全,更关系到国家安全。农业保险作为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工具,是对农业遭受自然灾害 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是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和国家农业支持保 护体系的组成部分。 然而许多农民、甚至受灾群众对“农业保险”这个词还很陌生,目前部分省市农业保险 主要是种类不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商业性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在西部一些以种植为主的县 区,除了能繁母猪有政策性农业保险外,大面积的种植业并未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农民收入 水平低、保险意识欠缺、农险知识宣传不到位也导致了农业保险推行难。因此农业保险制度 建设和保险产品服务创新对于农业保险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又因农险经营风险大,须有国家财税政策扶持、投保、查勘等需要基层政府部门协 助、投保有逆选择,为防范道德风险需集体投保、如遇到巨灾风险,没有财政主导的大灾机 制,保险公司难以承受等“特殊性”,若无政府扶持,企业难有作为。 反观,“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保险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商业保险公司还是不愿涉 足其中。几家专业农险公司,不温不火,甚至还有“丑闻”传出。 数据显示, “十一五” 期间, 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从 2006 年的 8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135.68 亿元,增长了近 16 倍。 因此,业界对农业保险立法有着一种特别的期待:希望政府可以从国家层面立法,以改 变政出多头、试点分散、市场失灵等状况。 2012 年初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 项俊波提出 2012 年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推 进农业保险、巨灾保险、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发展。 这一年末, 业界期盼已久的农业保险立法虽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通过《农业保险条例 (草案 )》。这意味着我国在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 等方面,即将在制度层面有所突破,也意味着无论在政策性抑或是商业性运作中,农业保险 都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监管系统人事调整 2011 年末,项俊波成为新一任中国保监会主席,2012 年,意料中的监管系统人事调整 拉开帷幕。10 月 16 日,保监会官网正式更新公布了新领导班子,新增副主席王祖继、主席 助理李劲夫和黄洪,至此,保监会“一正五副两助理”的新领导班子落定。接着,发展改革 部、财务会计部、产险部、寿险部、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等保监会多个重要部门一把手也调 整到位,保监会层面的人事变动终于告一段落。 然而事情并未结束,地方保监局层面的人事调整或将陆续展开。据悉,保险监管系统内 12 名副司局级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活动已经拉开序幕,拟在保监会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 派出机构正处干部(包括派出机构领导班子成员)中选拔“综合类、保险类、资金财务类” 等三类人才。这种公开选拔在保监会系统内尚属首次。 王祖继、李劲夫、黄洪:进入领导班子 在三位新的班子成员中, 新任保监会副主席王祖继此前并没有保险业从业经历, 他曾在 国家计委工作一段时间, 1997 年进入国家开发银行, 后升任国家开发银行综合计划局局长, 2005 年出任吉林省省长助理,2008 年任吉林省副省长,分管经济运行、建设、交通、信息 产业、国有资产、安监、煤炭、有色地勘等方面工作。此次担任保监会副主席的他,分管办 公厅、政研、学会、协会。 相对于王祖继,新任主席助理李劲夫和黄洪则已在保险行业工作多年。其中,李劲夫在 保险公司以及监管部门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 他出身于老人保, 曾任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副 总经理,2003 年出任保监会南京特派员办事处主任,后担任江苏保监局局长 4 年时间。 李劲夫主政江苏保监局期间, 江苏保险业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 甚至一度撼动了广东 省保险业的江湖地位。2008 年,他临危受命,出任保监会产险部主任。彼时的中国财产险 业,市场秩序混乱,违法违规经营现象突出,行业整体陷入亏损的泥潭。李劲夫上任后很快 出台了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的“70 号文”。 “70 号文”的出台对于促进财产险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整个行业 开始逐步进入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轨道。 2011 年 7 月,李劲夫空降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出任副总经理,3 个月后兼任太平财险 董事长。此次重归保监会并出任主席助理一职,李劲夫将同时兼任财险部主任,主管财险、 稽查两项业务。 另一位主席助理,黄洪,1960 年 9 月出生,1998 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曾任南昌 中心支行副行长,2001 年出任保监会南昌特派员办事处副主任,7 个月后,升任主任,江西 保监局成立后, 出任局长; 2004 年 5 月, 出任广东保监局副局长, 2005 年 11 月升任局长, 直至 2012 年 9 月,成为保监会主席助理。 在他全面主持广东保监局工作的近 7 年时间里,广东省保险业在保费收入方面获得了 快速成长。其中 2006 年,广东省规模保费收入为 47 亿元,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仅次于江 苏省居第二位; 2007 年, 规模保费收入达到 62 亿元, 同比增长 32.21%, 一举超越江苏省, 重回第一之位;随后的几年,广东省保费收入增速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规模保费也一直 维持在第一位。 作为保监会主席助理,黄洪兼任寿险部主任,分管寿险、法规。在 2012 年 12 月举办 的“2012 年中国寿险发展与监管高层研讨会”上,他表示了对于推进转型的决心,他说: “尽管寿险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但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存在‘虚胖’情况,寿险到了非改 不可的时候了。” 局级干部换岗 领导班子架构初定,保监会正局级干部的调整也全面展开,16 个职能部门中,除政策 研究室、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保险中介监管部、国际部等部门,涉及人事变动的多为重 要部门,诸如办公厅、发展改革部、财务会计部、产险部、寿险部、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 法规部等。 保监会新任主席助理黄洪兼任人身险部主任,而原人身险部主任梁涛调任发改部主任, 原发改部主任房永斌则出任广东保监局局长。 原资金运用部主任孙建勇退休, 原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总经理曾于瑾, 调任资金运用 部主持工作, 而在出任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总经理之前, 曾于瑾就曾任资金运用部副主任。 原财会部主任王新棣已届退休年龄,暂由副主任江先学主持工作。 原办公厅副主任蔡基谱早在 5 月就赴任江西保监局任局长,据悉,新任办公厅主任陈 映东也已到任。 原政策法规部主任杨华柏赴任国寿财险副总裁,副主任王金铎暂时代理主任一职。 保监局层面,原山东保监局局长任建国,出任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总裁。 杨明生、杨华柏、朱艺、龚贻生、刘德江:转战险企 在 2012 年的人事调整中,部分监管人士进入险企工作,最有代表性的是原保监会副主 席杨明生,2012 年 3 月,他接替上任仅 10 个月的袁力出任中国人寿集团总裁,兼中国人 寿董事长。杨明生,1955 年 8 月生,毕业于南开大学金融系,1980 年进入农业银行工作, 2002 年 12 月起主持农业银行工作, 2003 年 9 月任农业银行行长, 2007 年 7 月调任中国保 监会副主席。 杨明生接手时的中国人寿正经历转型阵痛。其前任掌门人袁力将“强化基层”、“提升 价值”、 “集团化发展”作为了发展关键词。据悉,杨明生在集团内部的讲话中肯定了袁力的经 营理念,但也明确指出,中国人寿“寿险老大”地位不能丢,市场份额“三分需有其一”。 而这刚好与中国人寿 2011 年年底 33.3%的市场份额相吻合。2012 年 8 月 29 日,杨明生出 席在香港召开的中国人寿半年报业绩说明会现场,他再次强调要“三分天下必有其一”,挖 掘潜在市场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不断创新防“一险独大”。 受资本市场持续低位运行导致投资收益率下降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的影响,2012 年第 三季度,中国人寿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为 -22.07 亿元,这是自 2008 年以来中国人寿单 季度净利润首现亏损。前三季度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为 74.28 亿元,同比下滑也达到 55.6%。杨明生带领中国人寿转型任重道远。 原保监会法规部主任杨华柏在此次人事变动中,进入了国寿财险,职务是副总裁。资料 显示,杨华柏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博士,2003 年 9 月开始担任保监会法规部主 任, 此前曾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财政金融法制司处长、 副司长。 杨华柏广泛参与了我国近 20 年来金融、银行、证券、保险、财政政策的制定与修订,在新《保险法》修订过程中起到举 足轻重的作用。 2012 年 10 月, 原保监会财险部主任朱艺出任安邦人寿董事长的任职资格获得批复。 12 月,又有消息称,原保监会人身险部副主任龚贻生已离职,去向是即将成立的华诚人寿,拟 任职务为董事长。 据知情人士透露, 与其他大多数监管官员赴任险企要职往往为 “组织安排” 不同,龚贻生加盟华诚人寿有了更多主动参与的成分。 保监局层面, 2011 年退休的原吉林保监局局长刘德江也在 2012 年选择进入险企, 出任 都邦保险董事长。 新华系高管流转 2012 年,新华系高管继续在业内流转,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郭自光任天安人寿总 经理正式获批,赵子良、高焕利从生命人寿副总经理位上辞职,分别加盟华夏人寿和天安财 险, 拟任总经理一职。 种种迹象表明, 这三个人的变动实际与另外一位前新华高管密不可分, 这个人就是孙兵。孙兵先后出任生命人寿高级顾问、天安人寿发展顾问,以及天安财险经营 管理工作组组长,所到之处,皆布下新华旧将重兵把守。 生命人寿、华夏人寿、天安人寿、天安财险与“明天系”之间千丝万缕的股权纠葛也由 此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郭自光:掌舵天安人寿 2010 年,郭自光与一众原新华保险 高管,追随孙兵强势加盟天安人寿,当时,他的职位是董事长特别助理,但直到 2012 年 9 月 10 日,保监会网站才发布公告,核准了他担任天安人寿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郭自光, 原新华保险资源管理中心主任, 是新华保险 “孙兵时代” 的七大中心主任之一。 他 1957 年 4 月出生,曾任新华保险资金运用部总经理、财务管理部总经理、财务负责人、 资源管理中心主任等职务。 新华旧将的加盟令天安人寿步入发展快车道。 郭自光表示, 新的管理团队对天安人寿的 定位是做一家受人尊敬的专业寿险公司,计划在 2015 年完成全国重点城市、地区的网点布 局,计划在未来 2 到 3 年内使公司的保费排名进入前十。 2012 年,截至 12 月末,天安人寿规模保费超过 28 亿元,而在 2010 年,尚名为“恒 康天安人寿”时,其规模保费不足 4 亿元。 保费飙涨的背后是天安人寿机构的扩张以及机构产能的大幅度提升。 在更名之前, 恒康 天安人寿只在上海开展业务,更名之后,则先后在河南、山东、河北、青岛开设分支机构, 并将原上海机构改设为上海分公司,将总部迁至北京,并于 2012 年上半年设立北京营业总 部。 赵子良、高焕利:告别生命人寿 2012 年 8 月,新华旧将、原生命人寿副总经理高焕利、赵子良先后辞职,其间相差不 过半月,又恰逢新华保险前董事长关国亮出狱,一时间,各种猜测充于坊间。 然而据本刊独家消息, 这两件事实际纯属巧合, 日后赵子良和高焕利二人的走向也直接 证明了这一点。 辞职一月后,高焕利空降天安财险上海总部,据悉,天安财险已于 2012 年 11 月 30 日召开董事会通过了高焕利任职天安财险总经理的决议, 天安财险原总经理洪波升任天安财 险董事长,原董事长范小清则离任。 而 2012 年 10 月 31 日上午,华夏人寿也已召开董事会,赵子良拟任总经理。原华夏 人寿总经理韩德出任天安人寿董事长。 资料显示,高焕利,1993 年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专业毕业后,被推荐 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1996 年加盟新华保险,历任业务培训讲师、秘书、培训部经理、 青岛分公司总经理、山东分公司总经理、总公司销售管理中心主任。 赵子良,也是在 1996 年加盟新华保险,1998 年 11 月开始主持新华保险人力资源部工 作,2000 年 11 月出任人力资源部总经理。2005 年 2 月,调任湖北分公司总经理,后出任 总公司运营管理中心主任。 2009 年底,汇金公司控股新华保险后,孙兵就带领时任产品管理中心主任杨智呈、销 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公司银保部难进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