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一个人,这个人却始终不晁盖出场描写,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当前位置: >>
怎样写作文
怎样写作文 何丽华(一)怎样审题(11 篇) 第一篇:如何审题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 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 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 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所以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应掌握这几方面的知识能力: 一、审清题目蕴涵的主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名字,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们之间既不相同, 但又有一定的关系。 如《上学路上》 、 《我的爸爸》 、 《集市见闻》??从题目上看不出表达什么中心。 《助人为乐的 x x x》 、 《秋景》 、 《一堂有意义的课》??从题目上明显可以看出要表达什么中心。像《园丁》 、 《温暖》 、 《镜子》??题 目中则含蓄地表明主题或象征意义。 二、审清要求写作的内容。审题时要弄清,记人写什么人,用几件事写人;写事写什么性质,有意义 的、有趣的、还是内疚的、接受教训的??写什么限制条件下的事。如《校园见闻》 、 《我的老师》 、 《不平常的星 期天》 、 《欢乐的“六一”节》?? 三、审清要求取材的范围。要从题目上理解取材的时间范围如《上学路上》 ,空间范围如《校园见闻》 , 数量范围如《一堂有意义的课》 ,关系范围如《我的老师》 四、审清写作的重点。要从题目上揣摩重点。如《老师笑了》 ,中点在笑,老师为什么笑?《这件事我 做对了》 重点在“做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做对了”?对一些范围广泛的半命题作文,我们要选择自己能 写的内容,再把题目补充完整。 五、审清要求所用的人称。不少题目对人称有明确的要求,千万不要混淆,对一些没有人称要求的作 文题,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 《给 xx 的一封信》 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 《一件有意义的事》 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六、审清题目要求的体裁。即要审清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 第二篇:快速审题的四种方法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 “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 等。如《回忆我的母亲》 、 《记我的同桌》 、 《一件有教益的事》 、 《我的中学生活》 、 《值的赞美的人》 。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 如《介绍一本工具书》 、 《蜜蜂的自白》 、 《秋天话菊花》 、 《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 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如《说谦虚》 、 《谈骨气》 、 《“友邦惊诧”论》 、 《读〈荔枝蜜〉有感》 、 《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 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题目划定的范围不同,选材的侧重 点就不同。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 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 《我的老师》 、 《妈妈》 、 《我尊敬的一个人》 、 《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 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 、 《挫折》 、 《难忘的一节语文课》 、 《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 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 与《我喜欢的一个人》 ,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 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 “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 《我赞成这件事》 ,“题眼”是“赞 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 ,“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 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 ,“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 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 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 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了。如《成功》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成功”,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成功”这个因素上增 加几个相关因素“谁成功了”,“什么事成功了”、“怎样成功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 、 《失败》 、 《过错》 、 《忏悔》 、 《欢乐》 、 《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第三篇:你会审题吗 怎样审题呢?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看题目,定内容 审题时,先找出题目的中心词,再细细体会这个中心词和题目中其他词的含义。比如《值得回忆的一 件事》 这个题目,中心词是“事”。根据这个中心词,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内容是记事。题目中“值得”“回忆” 两个词说明所记的事是有意义的,发生的时间是比较久远的;“一件”表示只能写一件事,不能写几件事。 有些题目,初看好像差不多,但只要找出每个题目中的关键词,也就是找出“题眼”进行比较,就会 发现每个题目的要求是有区别的。比如《辛勤的老师》 《学生的知心人》 《我的启蒙老师》三个题目,都写学校的 老师,但是写的重点却不尽相同。第一个题目的题眼是“辛勤”,重点是写老师怎样含辛茹苦地工作。第二个题 目的题眼是“知心”,重点是写老师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第三个题目的题眼是“启蒙”,重点是写第一位 引导“我”走向知识宝库的老师。再比如 《好同桌》 《好同学》 《好伙伴》 三个题目,“同桌”指同桌学习的同学; “同学”包括学校内任何一个同学;“伙伴”比“同桌”和“同学”的范围大得多,不仅指同桌、同学,还可指 邻居、相隔很远的好朋友,甚至还可以是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找出题眼,才能弄清记叙对象、题材范围,写出 切合题意的文章。 二、看题目,定人称 一般说来,写自己的事用第一人称,如《我的一天》 《我爱红领巾》 《我的梦》 ;写别人的事用第三人称, 如《爸爸的童年》 《他进步了》 《好队员》 。还有一些题目,用什么人称可以自由选择,如《在困难面前》 《夏夜》 《在抗洪救灾活动中》 ,主要看内容是写自已还是写别人的事。 三、看题目,定体裁 一般说来, 《记 XXX》 《一个 XX 的人》 《XXX 的事》这一类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 《日记一则》 《给 XXX 的 信》 《读》这一类题目,则要求写成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第四篇:审题的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审题方法,供大家在学习时参考。 1、总体认知法? 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 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磨、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在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的具体含 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 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再如“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 子的宾语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么样的事呢?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 鲜”事。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同时,“我班”又 对事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作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要全面地进行分 析。 2、捕捉题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审题抓住了 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来充当的,如“我们的 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是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进行写作时,要 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 3、题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找其字面 意义的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这类题目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题目,如《路》 、 《小草》 、 《雪 花》 、 《春天》 、 《牵牛花》 、 《落叶》 等,这类自然景物往往与人的某种主观感觉相契合,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如宋?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 此外,还可以采用作文给定的提示标记进行审题,即所谓标记法或采用求异的思维进行审题,即所谓 化凡出新法等,总之审题的方法很多,在写作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依据写作的内容与表达思想等需要,恰当地选用 合适的方法,以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第五篇:谈谈小学作文的审题问题 请看下面作文课堂教学片段(五年制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作文) : 师:这节作文课我们写的题目是《一件小事》 ,请大家思考,写作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甲学生:这篇文章是要求写“事”的,不是写人或写景的。 乙学生:只能写“一件事”,不能写几件事。 丙学生:这件事还必须非常“小”。 师(边点头赞许边板书写事一件小)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些要求自行拟稿?? 一节课下来,笔者发现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写的作文小事不“小”,且有的没有把一件事写完整,有的 写成了两件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审题时出现了“盲点”:如怎样的事才算“一 件”?什么样的事才算“小事”?这些问题对于刚涉足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决不能忽略!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中又以叙事为核心。纵观现行的五、 六年制语文课本,叙事系列基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一件小事,一件趣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新鲜事,一件 有意义的事。笔者从事小学作文教学及研究近二十年,感到好些老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方面存在着一些“盲区”: 对诸如“小”、“趣”、“难忘”、“新鲜”、“有意义”、“一件”等问题或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也许是以 为这些问题太微不足道,忽视了;也许是心中无数、把握不准。其实,这些词语是题目的眼睛,有人称之为“题 眼”,如果成了“盲点”,势必会使学生形成“盲眼”现象──看不到或抓不住“题眼”,把握不住写作重点。 下面就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审题“盲点”问题作必要的透视,与同行商榷,权作抛砖引玉吧。 透视之一、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小事” 笔者认为,所谓“小事”,一般来说应具有以下内涵:一是事情发生的时间短暂,二是活动范围相对 狭小,三是涉及的人物较少,四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较为简单,五是事情本身对别人或社会不造成较大影 响。 (当然,也有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做大事的,但对于小学生习作来说,那只能算作特殊情况了。)比如,有 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放学后,我冒着蒙蒙细雨回家,路上看到一位衣着褴褛的老人吃力地拉着煤车上坡,帮助 推吧,又怕别的同学看到以为这人是我的爷爷;不帮助推吧,良心上又过意不去。 正在这思想一闪念间,一位低年级的小朋友飞快地从我身边跑过去,推着煤车过了坡,我不禁深深懊 悔??这件事发生在“一闪念间”,活动范围只是一个斜坡,涉及的人物有老人、小朋友和我,着笔较多的只是 “我”一人,事情十分简单,对他人没有造成任何不良后果,甚至连一点影响都没有,可见这确实是“一件小 事”。而另一位同学写了在动物园里,一位游客向东北虎乱扔食品,导致东北虎中毒生病的事。这就不能说是“小 事”了,我国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竟然中毒生病,谁也不能说这是一件小事! 透视之二、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趣事” “趣事”的“趣”指的是“趣味”。由此可见,仅仅有“趣”不行,还得有“味”。文中的人物做着 开心,读者看了也开心,这就是“趣”;“味”则是指文章的思想内涵。真正的趣事要让读者捧腹之后留有余味, 值得品味、回味。纯粹的寻开心不能算是“趣事”。比如,一位同学写了他爸爸下班归来,已经疲惫不堪,躺在 沙发上就睡着了,他灵机一动,用鸡毛挠爸爸的耳朵和鼻孔,使他爸爸一会儿打哈欠,一会儿打喷嚏,还不停地 抓耳挠腮??最后摔了个“狗吃屎”,真是洋相百出,文章最后点题:这多么有趣啊!我们说,这样的文章就不 能算是“趣事”,首先,文中的人物有两个──父与子,儿子闲来无聊,拿老子寻开心,感到“有趣”;老子呢, 工作之余,本想好好休息一会,但被儿子搞得“洋相百出”,不难想象,一定非常恼火,哪里还有半点“趣”味? 就是读者看了,也只会感到这孩子不懂事,在搞恶作剧。而另一位同学写道:“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举行游 艺活动,其中的一项活动是“贴鼻子”:老师在黑板上画着一个胖乎乎的小朋友,可就是没有鼻子,让学生蒙上 眼睛轮流上去贴鼻子。游戏开始了,有的把鼻子贴到了脑袋顶上,有的把鼻子贴到了肚脐眼上,更有甚者,竟然 把鼻子贴到了大腿上??把小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该班长李想出场了,只见他跟地质测量工作者似的,东瞅瞅, 西瞧瞧,左比比,右量量,然后才蒙上眼睛不慌不忙地走近黑板,把鼻子贴到了准确的位置上。调皮鬼张余向他 讨教其中的奥妙,李想说:“天机不可泄露??”贴鼻子这件事不光对小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就连成人做起来也 兴趣盎然 , 这是“趣” ; 班长贴鼻子的奥妙是什么?一句“天机不可泄露”显得余味无穷 , 值得玩味 , 这是“味” 。 透视之三、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难忘的事”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难忘”有两层意义,其一,经久不忘;其二,想忘也忘不了。一般来说,在人 生的道路上,那些对自己的成长起较大促进作用的事情都是难忘的,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指触及肉体的,如挨 打、挨饿、挨冻等;二指触及灵魂的,如得到特别的荣誉、受到严厉的批评、感到无比的愧疚等。这些事情由于 触及到肉体和灵魂,往往经久不忘。而其中有些事情又是想忘也忘不了的,比如,做了某些不光彩的事又偏偏被 人发现了,一想起来就令人感到尴尬,想忘掉这件事,但总是忘不了,它时时催人警醒,叫人发愤,促人成长。 比如,有一篇作文是这样写的:那是十年前发生的事了。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小伙伴的怂恿下,心情紧张地来 到王大爷家的瓜地偷西瓜。大家爬出小沟,溜进瓜地,就着星光摸索起来。突然,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一个 趔趄,差点儿跌倒,我吓得刚想跑,听到铁牛说:“笨蛋,那是西瓜!”我一摸,光溜溜的,果然是个大西瓜, 我想把它摘下来,可那瓜藤十分坚韧,我只好趴下来,撅着屁股,低着头,伸嘴去咬。我的目光无意间向瓜棚一 瞟,只见一个黑影箭一般直冲过来,“妈呀”,我尖叫一声,撒腿就跑,失足摔在地边的小沟里,一阵钻心的疼 痛和无边的恐惧笼罩了我,狗叫声、人喊声渐渐遥远了??醒来的时候,我已经躺在医院里,映入眼帘的是王大 爷那张慈祥的饱经风霜的脸 , 医生们正在忙着为我打针 、 敷药 、 缝伤口 。 付款处 , 我听到王大爷小声问“多少钱?” “三十五块八。”接着就听到数钱、开票的声音,顿时,无比的羞愧、难过和悔恨一齐涌满心头,我的眼睛模糊 了??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夏夜发生的事:天气炎热忘不了,第一次结伙偷西瓜忘不了,被狗咬伤住院忘不了,王 大爷不但不怪反而为我付医药费忘不了??一切都紧扣题目,而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年了还历历在目,可见确实是 件“难忘”的事。 透视之四、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有意义的事” 对自己有帮助、对他人有好处、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一、“对自己有帮助”,凡 是有关学习知识、本领,提高自身素质的事都是有意义的,如学习文化知识,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诸如烧饭、做 菜、钉纽扣等劳动训练,学习骑车、下棋、维修技能技巧等等。二、“对他人有好处”,凡是在别人学习、生活、 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的事都是有意义的,比如给成绩差的同学补课,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为新来的 老师出主意、想办法管理好班级等等。三、“对社会有贡献”,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为 灾区募捐、支持“希望工程”、开展“学雷锋”“雏鹰行动”活动、勇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等也都是有意义的。 一句话,做好事往往都是有意义的。而那些纯粹描写坏人坏事或从中受到教育的事情(比如上文讲到的“偷西瓜 被狗咬”)一般来说不能算作有意义的。 透视之五、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新鲜事” 这里的“新鲜”具有以下内涵:一是所选材料是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别人是不清楚的;二是所 选材料能紧随时代脉膊,反映时代足音的;三是所选材料是别人没写过或很少写的。如写《活雷锋》一文,如果 选择“帮老爷爷推车、送小朋友回家、拾到巨款交还失主”等材料,虽说也可以,但这些材料太老、太滥,没有 新意。一位同学写了“舅舅和贫困户结成了亲戚后是怎样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事情,这个材料就显 得新颖、独特,很能体现时代气息。 透视之六、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一件事” 小学阶段的作文主要要求学生叙述“一件”事情。这里的“一”首先可以解释为“数目”,表示只有 一,而不是二;其次也含有“整个、完整”的意思。那么,怎样来界定“一件”事呢?有两种方法: 一、狭义界定法。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对集中,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联系简单、紧 凑而直接。比如,小明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老大娘没有座位,主动让座,受到大家称赞。这一件事中,“大 娘没有座位”是起因,“让座”是经过,“受到称赞”是结果,事情虽然短小、简单,但非常完整。小学生的习 作大多如此。 二、广义界定法。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比较分散,或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联系比较复杂, 事情本身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事情,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总体看来仍属于一件事情。 这种类型多见于文学作品。比如,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册中的《赤壁之战》和《跳水》两篇课文,“赤壁之战” 讲的是东汉末年发生在曹操和孙权之间的一次战役,历时几近一年,人物几十万,地点遍及大江南北,场面恢宏, 气势磅礴,但全文按照“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战役结果”的发展顺序叙述,因此,不论是从“整体” 上看,还是从“数目”上看,这只能算是“一件”。再看《跳水》 ,文中写“水手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是事 情的起因,“猴子逗孩子,孩子在追猴子过程中遇到危险”是事情的经过,“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转危为安” 是事情的结果,总的看来这是“一件”完整的事情。但这件事情本身又可以分解,比如,事情的起因部分本身也 可以看作一件事:因为环游了世界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比较愉快, 这是水手逗猴子的起因;水手逗猴子取乐,这是经过;猴子放肆起来,这是逗猴子的结果。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可 以看作一件事:猴子戏弄孩子是起因,孩子追猴子是经过,孩子遇到危险是结果。事情结果部分依然可以看作一 件事:孩子遇险是起因,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是经过,孩子跳水脱险是结果。 总之,不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只要围绕一个主题,事情本身有明显的因果联系,结构比较完整的都 可以算作“一件事”。 第六篇:学会审题 切题,这是衡量一篇命题作文的起码标准。如果题目没有看准,或者题意理解不透,写出的作文就会偏离 题意,甚至文不对题。 有个同学在《我和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 我们的老师姓杨,50 多岁,花白头发,满脸皱纹,戴一副黑边眼镜。她态度特别和蔼,从来不发脾气, 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常常备课到深夜。 有一次,我们班到长城春游,杨老师身体有病,可是为了让我们玩得高兴,她带病参加了这次春游, 使同学们很受感动。 杨老师对同学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记得期中语文考试的时侯,杨老师看见陈全同学作弊,气得满 脸通红,狠狠地批评了他,可是课后又找陈全同学补课,直到陈全弄懂了课文的内容为止。 杨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尊敬她,热爱她。 这篇作文有内容空泛、材料零散的毛病,但是,主要的毛病是没有紧扣题意,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我 和我的老师”这个题目,要求作者通过“我”和“我的老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写出人民教师平凡的事迹,歌颂 人民教师高尚的品德,或者表现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上面这篇作文只写了老师,没有写“我”,更没有写“我” 和“我的老师”之间的关系,所以不算切题。 作文课上,或者考场上,有的同学一见作文题便匆匆忙忙拿起笔就写。由于事先没有经过仔细审题, 写起来非常吃力,想一点写一点,像挤牙膏似的,这样写出的文章就很难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时写了很长一篇, 才发现写跑了题,于是不得不从头写起,结果事倍功半,欲速不达,作文也得不到好成绩。 那么,怎样审题呢? 一、审清对象。 当老师出题以后,先不要急于下笔,应该先仔细地看看题目,确切理解题目的要求。是写人,还是记 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日记,还是书信;是实用文,还是想象文??这些弄清楚了,作文就有了基本的方向。 有的题目很明显,写人记事,一看就知道。如《我的妈妈》 、 《我尊敬的老师》 ,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又如《一 件难忘的事》 、 《发生在暑假中的一件事》 ,一看就知道是写事的。再如《美丽的小河》 ,一看就知道是写景的。 《可 爱的小狗》 ,一看就知道是状物的。 《一封倡议书》 ,属于应用文, 《我在 2000 年》 ,属于想象文。但是,有些题目, 如《冬天的早晨》 ,既可以写景,也可以记事; 《上学路上》 ,既可以写上学路上发生的事,就是以记事为主,也 可以写通过发生的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那就是以写人为主了。 请看顾忆恩小朋友写的《书伴我成长》一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还没上学以前,我每天缠着妈妈讲《365 夜》里的故 事。因为只有这些故事,才使我懂得更多的知识。上学后,我会翻出书橱里的书自己看。有趣的故事可把我迷住 了,不论外国的,中国的,我都爱看,整天钻在书堆里。当然罗,“书呆子”的绰号自然就落在我的身上。 我在亲戚中最小,在大家的眼里我是个小不点,但有一件事使他们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我并不小,还 挺“大”呢! 那天,亲戚们都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一阵飨赣辏蚨狭宋颐堑幕坝铩N抟庵校液捅砀缤狈⑾ 屋檐下垂下来的几串鲜花:娇嫩的花瓣红中带白,色彩艳丽,花瓣丛中陪衬着许多嫩绿的叶子,绿叶和花瓣上垂 着无数珍珠般的水珠,晶莹透亮,微动欲滴。啊!真美啊!表哥也神情激动,哟,他也被迷住了。表哥思索了一 会儿,讲道:“飞花入檐数枝香。”表哥想不出第二句,故意考我。我望着这美丽的花朵,想到书中讲过诗句可 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我回答道:“朱唇玉肤纤裙绿。”表哥微微一惊,看得出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亲戚们 都夸我说得好。在他们眼里,以前的我是无知、幼稚的。现在,我还真有点“一鸣惊人”呢!我真要感谢那些伴 我成长的书。 读书不仅给了我许多文学知识,还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由于计算错误错了两道计算题。一下子,我就觉得一切都没劲,坐在座位上发 呆。正巧,数学老师因为有事叫我去批考卷。我带上了笔,来到办公室门口喊了声“报告!”没有回音。我推开 门一看,办公室里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我拿出第一张考卷认真地批起来。当我批到自己的一张时,心“嘣嘣” 地乱跳,是批对呢?还是批错?要是批错了,那分数一定很低,要是批对了??我最后决定就批对,就这一次, 反正没有人看见。我刚想批,手却不自觉地抖起来。这时,有一个人跑进了办公室,我一看,原来是数学老师的 女儿,才读一年级。她一看见我便说:“姐姐,你批考卷够辛苦的了,给我讲个故事吧!”说完,便塞给我一本 书,我接过书一看题目是《诚实》 。我一惊,连忙讲了这个故事,我也不知怎么的,慌得讲错了好几处,故事好 不容易讲完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讲因为小羊诚实了,所以羊妈妈原谅了它。是吗?”“是的,我们都要做一 个诚实的孩子。”我含含糊糊地回答道。“那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让他们都做诚实的孩子。”说完, 她便一跳一蹦地走了。我接着又拿起这张考卷,批了两个叉,在分数一格写了 87 分。写完后,觉得轻松多了, 懂得了什么是诚实,多亏了这本书,才使我没做错事。 是啊,是书在伴我成长,我要读更多的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去建设我们美 丽的祖国。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书,因为书是人们实践的总结。本文开头引用高尔基的话直接点题,并引起下 文。作者选材恰当,剪裁合适。文章中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略写,说明了书给人以知识的作用;第二件事 是详写,其中包括心理活动的描述,突出了书对人们道德品行修养的作用。文章自始至终扣紧“我”和“书”的 关系,以及“书”如何帮助“我”成长。 二、审明范围。 审题时,我们还要明确题目对作者所选材料在时间、空间、数量、对象及内容上有哪些限制。如果搞 不清楚这些范围,忽视了题目对某方面的限制,作文时就很容易走题。比如, 《暑假生活片断》 ,限制了选材的范 围――暑假生活; 《我的好朋友》 ,点明了记叙的对象――好朋友; 《快乐的星期天》 ,规定了选材的时间――星期 天; 《游香山》 ,规定了选材的地点――香山; 《记小学生活中的一件事》 ,限制了数量――一件事,不能写两件或 三件事。 对于复杂的作文题目,要学会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比如《我所经历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 题目比较复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①文章内容应以“我”为主; ②要求写“所经历过的”一段生活,不能单纯写感想; ③要求写“一段生活”,不能只写一天或一件事; ④要求写的这段生活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一般的、平淡的。 审明作文范围,还包括用哪一种文体来写比较合适。比如, 《要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好学生》 ,这个题 目要求写成论说文,讲清楚为什么要讲文明礼貌; 《我所见到的新风尚》 ,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具体描写在社会上 或者在学校里自己亲眼看见的新风尚; 《怎样养兔》 ,要求写一篇说明文,告诉养兔的一般常识; 《启事和便条》 , 要求写一篇应用文,介绍启事和便条的重要性和写法。 请看吴铭小同学写的《我心目中的妈妈》一文: 啊!亲爱的妈妈,您生我,养我,哺育我,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最亲爱的人。可近年来我对您有 了意见,您一定不理解,也许会伤心,可我说的都是实话呀! 自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您的不幸――有两个女儿,而妹妹却是个痴呆。您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我 的身上,我成了您的“掌上明珠”。 记得我 6 岁那年,您带我到黄山游玩。我看见许多和我同龄的小朋友,都是自己梳小辫,心里羡慕极 了,便轻声对您说:“妈妈,我自己试着梳小辫好吗?”可您却奇怪地看着我:“你怎么会扎小辫呢?还是妈妈 替你梳,妈妈梳得又快又漂亮。”妈妈呀,尽管当时我对您笑了,可心里十分不高兴,我总想自己会梳头多好, 即使梳得不漂亮,也是高兴的。 妈妈,每当看见您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中时,女儿我心里难受极了。我下决心,自己的事自己 做,决不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个星期天,写完作业,我有些渴,拿起杯子准备倒水。“别倒!”一声 呼叫把我吓了一跳。您几步走到我身旁,拿起暖水瓶,边往杯里倒水边说:“不行,不行,要烫着手的。你安心 学习吧,我来给你倒。”我无可奈何地坐下来。唉!六年级了,还不能自己倒水喝。这和“小皇帝”有什么两样 呢! 那次班级举行“钉钮扣”比赛,我好不容易把线结打好,却见别的同学已经把钮扣钉上了。我一着急, 扎破了手。顿时,鲜血直流,好痛哟!我忍不住哭了起来。从此,“小公主”、“娇小姐”的外号便在同学中传 开了。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妈妈呀,那时,我好恨您呀! 妈妈,亲爱的妈妈,您疼我,爱我,女儿领情,但我并不满意,我觉得我俩之间似乎存在一条沟。您 只是让我钻题海,啃书本,不让我做事,不让我劳动,更不让我玩耍,简直要把我变成一个机器人了。我想:如 果您能让我甩掉“小公主”、“娇小姐”这些不光彩的绰号,那您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妈妈了! 这篇作文题目要求从“我”的角度、“我”的“心目”中来写“妈妈”。吴铭同学在认真审题的基础 上,从亲身经历出发,把妈妈对自己的疼爱和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写得恰到好处。同时也把自已渴望独立,渴 望学会一些生活本领,渴望甩掉不光彩的绰号,渴望得到妈妈的理解的愿望表露得恳切自然。在妈妈溺爱的教育 方式下,小作者深深感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被同学瞧不起的痛苦,在妈妈爱的“监视”下的孤独。“简直要把 我变成机器人了”,是小作者对妈妈的禁锢方式发自心底的反抗呼喊。文中所举的不让自己梳头,已经上了六年 级了还不让自己倒水喝的事例,是典型的溺爱教育方式的写照,而钉钮扣落后扎手正是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良后 果。文章扣题紧密,取材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审准重点。 看了作文题,要想一想题目的重点应该写什么。比如《雷锋的事迹教育了我》 ,这个题目的重点要求在 “教育”二字上,既要写“雷锋的事迹”,又要写“我”从中受到哪些“教育”。如果只写雷锋的事迹,而没有 写对“我”的教育,那就成了雷锋的故事;如果写了对“我”的教育,只是表表决心,也是轻重倒置,重点不突 出。 有一年,小学升学考试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 《我进了考场之后》 。要求:写片断。把一次语文考试开 始时,监考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及自己的心情续写出来,写到开始答卷为止(开头一节是统一写好的,要求 接下去续写) 。湖南省一位考生写了一篇考场作文,得了满分。这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我久久盼望的升学考试终于来到了。今天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以迎战的姿态,健步走进了考场。 整个考场的气氛是严肃而又平静的。 监考老师首先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紧张,静下心来再发试卷。”监考老师面带微笑,也带着对我 们的无限希望。他是那么温和亲切,使我这个一进考场就忐忑不安的学生,也慢慢地平静下来。 接着,监考老师拿起一叠试卷,随着轻快的步子,一张张试卷发到了同学们手中。我坐得笔直,两眼 盯着卷子,生怕得不到似的??随着一声轻微的纸响,一张将要决定我命运的卷子便来到了手中。 拿起卷子,我便迫不及待地先看作文题《我进了考场之后》 ,啊,是续写!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作 文题呢!我又把整个卷子展开,呀!上面的字密密麻麻,还有许多空格,真叫人眼花缭乱。见了这张考卷,我仿 佛到了另一个热闹非凡的国家,令人应接不暇;见了这张试卷,看到那些难题,又仿佛见到恶魔要征服自己。看 着、看着??我的头就像给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疼痛起来――这么多的题,该如何做起呀? “同学们,做题之前,先好好看看试题,看看每题的要求。你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考试,要沉着、清 醒。一会儿,听到铃声再动笔做题。”监考老师说得很清楚,真是一位好老师。望着他那慈祥的眼睛、花白的头 发,使我想起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他多像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啊!听了他的嘱咐,我仿佛在困难的时候受到了鼓舞, 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跳出胸膛的心安静了下来,于是我又细细地看起题来。 “铃??”铃声响了,我赶紧拿起笔,作起题来。 小作者经过认真审题,用第一人称写,先记录监考老师的语言、神态以及发卷子时的动作,而重点描 述自己阅读试题时的复杂心情。最初,是“迫不及待”,看到是“续写”,用“啊”,表示惊讶,因为这是他第 一次见到这样的作文题,接着,他把整张卷子展开,看到密密麻麻的字,看到许多空格,他感到“眼花缭乱”, 感到“仿佛到了另一个热闹非凡的国家”,让人“应接不暇”;他“又仿佛见到了恶魔”,他的头“就像给什么 东西猛击了一下,疼痛起来??”这一系列形象逼真的描写,把小作者临场那种复杂的心情惟妙惟肖地描述出 来,写出了真实的感情。最后一段也是文章的重点,由监考老师“慈祥的眼睛”和“花白的头发”的外貌描写, 引起联想,监考老师像自己的班主任,从而受到鼓舞,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文章始终扣紧考题的要求,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一类题目范围比较广,可写的内容比较多,各有侧重点,同学们既要认 真推敲题意,又要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把文章写活。比如, 《校园的早晨》 ,可以描写早晨校园里师生锻炼身体 的火热场面,也可以写同学们刻苦学习的动人情景,还可以摄取若干小镜头、小片断,表现同学们新的道德风尚, 或者是热情歌颂园丁为培育新苗不辞辛苦??总之,审题的时候,既要准确地理解题意,紧扣题目来写,又不要 把思路限制得很死,避免千篇一律。 为了提高审题能力,同学们平时可以进行这样一些训练:在课内外阅读中留心各种文章是怎样定题目 的,细心领会题目与文章中心和内容的联系;在写各种文体的作文时,注意练习怎样给文章起个醒目而又恰当的 题目。经过不断努力,就能逐步掌握审题方法,增强审题能力。 下面是陈颖同学写的一篇作文审题的体会,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作文时怎样审题广东省深圳特区园岭小学 陈颖 平时作文和考试作文,都要注意审题,审题不仔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往往得不到好成绩。每次 作文,我都要仔细审题,然后才动笔。那么怎样审题呢?我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分析法。 作文命题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词组或一个短句组成的,审题时要仔细推敲题目中词语的意思及词与词 之间的关系,明确题目要求写的对象、范围和重点。比如《记一次爱科学主题中队会》 ,这篇作文要求我们写一 次中队活动,我们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地写好这次活动的过程。如果只是记活动中的一件事,就不符合这次作 文的要求了。又如《在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 ,这个题目限定的地点是在校园而不是在大街,也不是在家里。另 外,这个题目限定写事,要求写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或几件事。在作文题目中,有的词语决定了文章的内容, 例如《可敬的老师》 ,这个题目中的“老师”决定了这篇作文的描写对象。“可敬的”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二、比较法。 有些作文题目所用的词语相近,但实际上却有较大的差别,审题时要认真加以比较,找出它的特点。 例如写 《我和母亲》 这个题目,审题时可以和 《我的母亲》 这个题目比较一下。前者要求我们写我和母亲两个人, 特别重点要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重点写母亲一个人。这样一比较,写什么内容就明确了。 有些作文命题的方法比较特殊,就要用特殊的方法审题。如有的作文题需要自己补充内容,如《我最 喜爱的??》 ,碰到这类题目,要先想一想题目后面可以补充什么词语。关于人物的:老师、同学、朋友;关于 活动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关于事物的:工艺品、书籍、文具等,想好以后,再选择自己熟悉的、 有意义的内容填上去,然后再写作文,就不会跑题了。 第七篇:作文审题方法 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文题形式。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2、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 与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二,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 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 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 第三,审写作重点。 同是叙述一件事, 《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 《一件 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 难忘的趣事》 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 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 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一般规律是: 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 《我最喜欢的一个人》 ,题眼是“喜欢”。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 ,题眼 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第四,审文题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 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 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元旦纪事》 。这道题选 材时间限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 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 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 文中的二三事》 。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 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 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教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 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 《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 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 意 , 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 , 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 , 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 或“她”。 5、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如《路》 、 《雨露润心田》 、 《白雪》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 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6、明确附加的限制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第八篇:作文审题点拨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当你“自我作践”地把日子看成破铜烂铁时,你的日子也将是锈迹斑斑的;当你“珍而重之” 地把日子视为金银珠宝时,那么你拥有的日子也将会是金光灿灿的。对此,你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呢? 请联系实际,围绕“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不少于 800 字。 【点拨】“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尽管这是两个并列 的短语,但写作的侧重点应放在“人生态度”上。在文中一定要指出人生态度是什么,人生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怎 样不同的生存状况。但也要注意人生态度和生存状况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这个话 题内涵很丰富,可多角度提炼中心,但切入点一定要小,切忌喊口号,表决心。 2.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选自冰心《繁星》) 阅读这首小诗,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以“妈妈(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点拨】母亲是家庭的核心,是社会的中坚,是扶持丈夫的助手,又是女儿的第一任老师。母亲是伟 大的。母亲与我们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写的太多了。母亲善良、含蓄、端庄、朴素、任劳任怨、勤 俭持家、富于奉献牺牲的美德太博大了。妈妈(母亲)有三种解释:一指有子女的女子;二指上了年纪的妇女的尊 称;三用比喻义,如“祖国母亲”,“党啊,亲爱的妈妈”。“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拓展了, 起码有三个角度可选:一是写自己的妈妈;二是写一位别人的母亲,是自己可尊敬的妇女;三是写广义上的“妈 妈”。在文体选择上,可写记叙文,记“妈妈”的一件或几件事;可写散文,抒发对母亲的敬爱、感激、思念等 感情;可写成议论文,针对“母亲”这一话题进行议论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少年问智者:“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回答说:“把自 己当成剐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请以智者四句话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 800 字。 【点拨】这四句话有两层意思。前两句的意思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别人”,就是要设身 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把别人当成自己”,就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两句话的意思是要尊重独立的个性: “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要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意志强加于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就是尊 重自己的个性,要有自信,不要轻易地丢失自我。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山坡上有棵巨树的残干,据说它的存在已有 400 多年了。当初它是一株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 虽曾遭受到无数次的风雨摧残、雷电袭击,然而它顽强地生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它滋生了 一种小虫。这种小虫繁殖极快,不停地蛀食这棵大树,终于有一天,摧毁了大树内在的生命力。参天大树竟毁在 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小虫面前。 要求就这则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点拨】这则材料可以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审题。一株幼小的树苗在“无数次的风雨摧残,雷电袭击” 中“顽强地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然而,这株大树却最终“毁在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小虫面前”,发人 深省。衣服破了小洞不缝补,必会破成大窟窿,由事循理,小的坏事情、坏思想不加以抑制,终会酿成大错。不 由使人想起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语。 欧阳修语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能不引人反省么!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呢?有人说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 了,反而不完美了。然而也有人说:痛苦解除了,你说的完美岂不也不存在了? 请以“完美与痛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800 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思辨性较强,乍看话题,考生可能坠入怪圈而一时糊涂起来。但结合话题,你便能发现话料所 述正是“完美与痛苦”这一组矛盾的辩证统一:完美因痛苦的存在而存在,因痛苦的消失而消失;反之,不求完 美无所谓痛苦,追求完美必有痛苦。完美与痛苦互相依存,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明于此,上述命题 中任何一条都可开掘立意,而选材就更广了,学习、工作、生活、科研中随处可见。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总是在寻找,凡到手的,都不是他要的。有的人从来不寻找,凡到手的,都是他要的。 请以“寻找”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或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800 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话料中的概括事实,在生活、工作中比比皆是,仅仅罗列事实毫无意义,关键在于提炼。可提 炼的题旨很多,可以是知足常乐或水不满足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的思想方法等等,考生 可选一小口切入,畅谈感悟与体验。若写记叙文,特别要注意立意,不能写个寻找遗失的钱包的故事敷衍成篇。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使成巨富。 请以“我看读书”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或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800 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入门不难,面对“我看读书”这一话题,读了十几年书的你,应该有话可写。关键是理解话料, 你主张怎么读书,是沙里淘金,还是点石成金,这二者有何关系?如何点石成金?考生可择其最熟知的方面写,可 记叙,可议论,也可夹叙夹议。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无论写什么,哪怕只是写信、写日记、写一个便笺,下笔决不马虎,不肯留下一行不修边幅的文字, 这样做的人必能写一手好文章。好的文字风格如同好的仪态风度一样,来自日常一丝不苟的积累。 其实做事与做人的关系也是这样,请以“做事与做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宇的文章,谈谈自己 的感悟或体验。 【思路提示】 “做事与做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试想人一辈子不就是做事、做人两方面吗?但话料以写文章的文 字风格与为人的仪态风度合而为一,通过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让做事与做人合而为一,话题就有了限制,考生 应在“如何把做事当作做人的一部分”这个方面开掘,思路便可打开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三境,进入第一境界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进入第二境界的人,看山不是山,看 水不是水。进入第三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做人做事,多类于此。 对此你有何感悟与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800 字。 【思路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话题。可谈做人:这是返璞归真的过程,涉世之初,纯洁无 瑕,看待人生中的事物是纯真而客观的;卷入红尘,杂念丛生,“精心处世”“刻意为人”;然而,生活的历练, 终于使自己返璞归真,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处世。亦可谈做事:肯定、否定、否定之 否定,这本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循此也有大量话题可淡。试题是开放的,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熟知的方面聚好 焦。 10.请以“登的体验”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800 字。 【思路提示】 这是一道标题作文。题眼是“体验”,关键要把自己在“登”的过程中的感受、体验描述出来。在体 验的基础上感悟生活。“登”的范围很广,登山、登楼、登长城、登宝塔都可写,体验也涉及方方面面,登高博 见,登高自卑,登山之艰难,登途之诱惑,登无止境??都可写。注意不要把体验写成了联想。 第九篇:作文审题双定向 审题定向定什么? 一般地说,审题定向要确定两个方向:第一,要确定命题要求反映的客观生活内容方向,这决定思维 雷达向那种生活领域去扫描、搜索;第二,要确定表现这种客观生活内容的文章体裁方向。这将决定作者思维的 佳人以何种体裁范文为借鉴。 例一:记一件令我陶醉的事 (一)内容定向:写我亲历的而且是令我全身心地沉浸于其情境中的生活场景。 确定了这个方向之后,你便可以伸出你的思维触角,在你的生活经历中去捕捉符合要求的典型生活事 件,以及运用第六感观,再现其情境,再体验、感受,从而提炼出属于你的独特的立意来。 (二)体裁定向:题目中的“记”字启示我们,写此文要用记叙文的体裁来表现,写成议论文形式是 不充许的,确定这个方向之后。你的思维佳人便可以到记叙文中众里寻她千百度,直到找到范文借镜,以便以范 文思路框架,规范自己的不局谋篇作文构思。 例二,谈知识更新 内容定向:对知识更新的正确认识。确定这个方向之后,你就可以开动你的思维钻机,对准“更新” 的题眼,向思想的深层底蕴开钻,直到钻探出为什么要“更新”理由和怎样“更新”的作法,以及负载这“理 由”、“作法”的血肉(论据) 。 体裁定向:命题中“谈”字告诉我们,此文要用议论文体裁来表达,否则便是文不对体。确定这处方 向以后,你便可以让你的思维骏马,驰骋在你学过的议论文的天地,直至寻觅到你以为满意的足资借鉴的议论文 范文,以规范自己作文的逻辑思路。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有客观生活才有所谓“反映”,所谓审题内容定向就是在 自己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百花园”内确定一个反映的角度,从而为作文奠定一个立意选材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 审题内容定向是作文构思的基矗有了一定的客观生活还要相应的文章体裁形式作为载体,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 所谓审题体裁定向,就是确定反映这客观生活经验的文章体载,以便遵循文章体裁属性、特征,把确 定了客观生活变为现实,由此可见,审题体裁定向是必要条件。 内容定向制约体裁定向;体载定向为内容定向服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九篇:作文审题立意的两个点 一、为作文定好“基准点” 我们知道,审题是为了读懂话题的意思。这意思有两层:话题本身的字面意义,话题关涉到的社会现 实和生活现实。因此,我们不妨用“揣摩法”来审题:揣摩话题的指向。我们首先从材料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出命 题者的意图。这是审题的第一步。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这也是初 学写作的人感到困难的一点。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用一个例子来谈谈如何找出最佳指向。 题目: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 ,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于 800 字的文 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 /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哪个角度 最佳呢?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 以分析出。“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 常明显。所以,我们读材料。不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就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 再看看“东施效颦”、“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的审题。这两个成语包含的意义,词典里的解释义是一种,还有 多种说法也都很好。如,东施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美丽一些没有错,东施有自知之明;南郭能充数那么多年, 谁的责任?与南郭不肯学习有关。与齐宣王的管理体制有关,与同事不愿帮助也有关。但后二者是外在的,最根 本的责任还在他本人。因此,才有词典里的固定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成语的基本意思就是词典里的释义;其 他几种意思,是我们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分析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立意了。因为,话题作文后面总要跟一句“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感受”,这就 是告诉我们审题与立意是有先后的。现在我们可以用“观照法”来分析怎样的立意才是最佳的。观照,即用话题 的指向来思考社会 . 体察生活 。 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 . 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予于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树叶与树根的立意, 就可以这样思考: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 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组织、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因而,我们可以拟出 这样一些标题“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或“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 解”或“树根要理解树叶”之类的,怎么办?不慌,我们用第三种方法来定位:追问法。所谓“追问法”, 就是反复阅读材料,体会命题者意图,敲定自己的立意。可以有这样三个局面的追问:一问材料的文字意思有否 遗漏,二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住了吗,三问联系现实有否不贴切之处。经过这样三步思考,你为这一话题作 文定的位,找的点。从技巧上来说,该是很准确的了。 二、为作文定出“新颖点”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中对学生作文等级的评定有两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在发展等级中.有一 条“见解新颖”的要求。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见解新颖”.怎样才能少冒风险。 我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看作为“打洞”找基点,“见解新颖”就要求我们找的这个“点”要有新意。我 们用揣摩法来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用追问法来敲定我们的初始 立意是否合题意,这一过程,是初学立意者必须掌握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这 是为立意的创新“定点定位”,没有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通常,立意要创新,就要与众 人的思维不一样:或反弹琵琶,或发散思维。 还以《树叶与树根》为例,我们为这则材料定的点是批评、责备树叶不该“一旦功成名就,就得意忘 形”,那么,我们可以“反弹”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在此要强调的是“反弹”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公德和众人共识,如果言过其实,或辞 不达意或硬“弹”,那就不如不“弹”。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弹”出新意,不是要“弹”离谱。“兴奋”、“自 豪”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质的区别的,但又能表达一点成功的喜悦,与一般人“越是成功,越要 谦虚谨慎”的理念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来为寓言故事《枭逢鸠》进行审题立意。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 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 显然,这则寓言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面对”(初中教材中已有表述)。 枭怎样做才算是“面对”呢?改变自己的叫声?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抓田鼠,使乡人改变对它的厌恶? 改变叫声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 如果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来立意呢?乡人对枭的态度使枭的生活处境很糟糕,这可以象征人们生活中不 利的处境。枭要“面对”.人类自然要“面对”。枭是改变不了自己的缺陷的,因为它的这一缺陷是与生俱来的, 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从而改变人类对它的厌恶。人类怎样对待自己不利的处境呢?只有 如上所述,或者认识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它;或是想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这是此 寓言故事的最佳立意。 第十篇:作文审题审什么 对于命题作文而言,审题是关键的一环。 审题即认真分析题目的意义和要求,从而决定文章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等等。 初中学生的写作练习和中考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只不过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罢了。 有的题目会明确地提出字数和体裁要求。如: 《路旁小事》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或《这样做 对吗?》请写一篇 600 字左右,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种题目,只需看清题目要求。 有的题目只给一个范围。比如: 《我的??》 、 《有趣的??》或"人各有长处短处。请通过一件或几件 事写出自己的一个长处或短处。"像这种题目,在审题时就需要多用脑了,选择什么材料?写多少字?表达什么 样的主题??? 还有的可能给你一幅画或一组画,也许是一篇短文。让你看后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尽管题目是五花八门的,但命题却是有它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命题规律,审题就容易多了。 下面我们分别从不同文体的命题方式来研究它的规律。 1.记叙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文章记叙的主要人物的名字命题。如: 《哥白尼》 、 《祖冲之》 。 (2)用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做标题。如: 《草地晚餐》 、 《分马》 。 (3)用文章记叙的事件命题。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 、 《挖荠菜》 。 (4)用记叙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做标题。如: 《老山界》 、 《故乡》 。 (5)用人物和事件作标题。如: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 (6)带有明显词语表明是记叙文的。如: 《桃花源记》 、 《菜园小记》 、 《记一辆纺车》 。 总之,记叙文的题目或标明时间,或标明地点,或标明人物、事件,或带有"记"字。 2.说明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用说明对象做标题。如《中国石拱桥》 、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 《苏州园林》 。 (2)用重点说明的内容做标题。如: 《统筹方法》 、 《宇宙里有些什么》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 3.议论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用文章议论的问题做标题。如: 《谈骨气》 、 《论雷峰塔的倒掉》 、 《捕蛇者说》 。 (2)用文章所提出的中心论点做标题。如: 《反对自由主义》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另外,议论文的标题也常常带有明显的词语标志,像"论、谈、说、议、评"等字或"??的启示"、 "??想到??"。 掌握了各类体裁文章标题的基本规律,我们在审题时,就能准确地把握题目对体裁的要求,再按其它 注意事项的要求去考虑,写出文章起码不会离题。但以下两种情况需在审题时格外用心。 (1)题目较长,提出要求较多的。如: 《我经历过的一段最有意义的时光》 ,审题时可发现,这题目有 四点要求:&1&要求必须写我。&2&要写出经历过的事情和感情、体会。&3&是一段生活,而不能只是一天中的一 件事。&4&这段生活必须是有意义的。 虽然题目长、框框多,只要细心推敲就能弄清它的范围,辨明题意、打开视野、展开联想――可以是 小学时代生活,可以是夏令营里生活,可以是课外小组的活动?? (2)再就是意兼双关,具有象征意义的题目。如: 《脚印》 、 《足迹》 、 《路》 、 《晨》 、 《春》 、 《灯光》?? 对于这种题目,首先应研究这个词的本义,再考虑它象征性的含义。比如《路》 ,从字面意义看,可以 指任何一条供人行走的路,像山上的小路,门前的马路、上学的路、村旁的路??这样看,就要与路上发生的事 联系起来,写出那件有意义的事来。若从象征意义去分析,往往可以联想到"人生之路"、"奋斗之路"、"青 春之路"等等,那就可以扣住"任重而路远"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主题去发挥。 总之,学会审题,具备审题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这是要认真训练的。 参考练习: (一)比较下列两组作文题,指出不同点来。 1.a.我们的语文老师 b.我所希望的语文老师 c.我和语文老师 2.a.为老师说句 b.让老师说句话 c.对老师说句话 (二)请指出下列各题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并判断文体。 1.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 2.评"丢个馒头算什么"3.人民英雄纪念碑 4.春 5.我最喜欢的人 第十一篇:作文审题十五法 1、同步审视法 同步审视法要求对题旨、题材、中心、重点、体裁等做同步审视,也就是说,一览无余,同步完成, 不再按部就班,逐条揣摩。这好比盖图章,一般人签名是一笔一画地写,而盖图章则只要往纸上按一下就行了, 很显然,盖图章比一笔一画地写要快得多。一个神枪手在向目标开火时,不象一般射手那样,第一步托枪,第二 步瞄准,第三步开火。他的瞄准和扣扳机动作也几乎是同步完成的。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也是这样。 同步审视法要求简化审题程序,采用扫描的办法,对题目瞥一眼,立即就能决定写什么,表达什么主 题。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 ①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 ②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 ③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 ④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⑤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通过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 的有趣的事情。 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七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 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 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分析到这里,审题的过程才算 完成,最后的结论是: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而又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审题 方法,虽然对题目把握得比较准,但是程序太繁琐,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的要求。 同步审视法只要瞥一眼《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有趣的》这个题目,瞬间就能做出判断:写一件新鲜的 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事。为什么同步审视法能迅速对题旨做出判断呢?关键的问题是使用扫描法,简化了思 维程序,省去了繁杂的分析过程。因为“身边的”、“有趣的”、“一件”、“事”等因素,在题目中都有明显 的标志,可以一览无余,不必再按部就班去思考和分析。既然是写“一件事”,体裁当然是记叙文,这个问题也 无须考虑,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社会效益,因此所写的事情不但要求有趣,还必须有意义。这样,把七个思维程 序简化为一个,只要抓住一个“趣”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审题任务。 同步审视法的另一个要领是高屋建瓴。只有居高临下,才能一览无余。有些作文题,表意层次比较复 杂,如果逐条推敲,必定费时间。这时只要抓住关键的一步进行思考,其它各步也就完成了。比如写《改革之风 吹进了校园》这个题目,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看到题目,立即就能明确题旨:写学校的改革新事.把眼光集中 到“改革之风”的“风”字上,稍加思考,就知道“风”即事,明确了“改革之风”就是“改革之事”,那么题 目的题旨、题材、中心、体裁等问题都在瞬间解决了,所有审题应该完成的任务,都已在思考“风”的同时一览 无余,同步完成。这样审题所需的时间短,而对题目也把握得准,从而达到了“快速”的要求。 2、化简因素法 对于多因素的作文题,可以使用化简因素法审题,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因素为单一因素。这 样,用极短的时间就能明确题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审碉的目的。 所谓作文题目的因素,就是指文题提供的已知条件,也就是审题的出发点。 比如《理想和梦想》这个题目就包括了“理想”和“梦想”两个因素。而《树木?森林?气候》这个 题目就包括了“树木”、“森林”和“气候”三个因素。 《生活的苦涩与甜美》 (台湾省 1981 年大学联考作文题), 这个题目包括了“生活”、“苦涩”和“甜美”三个因素。审题必须从题目的因素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文题的 因素多,思考的头绪也就多,审题的时间也必然花得多,要快速审题,对多因素的题目必须先行化简,使之成为 最简因素文题。 化简因素法有两个要领,一是合并同类因素,二是去掉无效因素。现以 1990 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说 明在审题过程中怎样具体运用化简因素法。 1990 年高考作文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拱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 不少于 600 宇。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包含了六个因素:①母亲,②第一个小姑娘,③第二个小姑娘,④玫瑰园, ⑤玫瑰花,⑥玫瑰刺。运用化简因素法来审视这道题目,第一步去掉无效因素①③,因为题目只要求就第一个小 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母亲”和“第二个小姑娘”可以去掉,不加考虑。第二步合并同类因素④⑤⑥,玫瑰刺 长在玫瑰花下,玫瑰花长在玫瑰园,所以因素⑤和⑥都可以合并到④里。这样六个因素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因素, 即第一个小姑娘和玫瑰园。于是审题的目光只需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小姑娘 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认为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旨 就在于此: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 拟题和选材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很快就完成了审题任务。很多考生的作文之所有失误,就在于没有找 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说,没有过好审题关。 运用化简因素法审题,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一些用联合结构的形 式表达的作文题,往往是这样。比如《成功与失败》 、 《四化与文化》 、 《父与子》 、 《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 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懂得了 这个道理,审题时就不会对已知因素逐一揣摩,只需找到两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点(新因素),审题的任务就完成了。 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 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 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秉,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 就快捷了。 3、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题,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 思维活动中少走很多弯路,这种方法叫柞掌握重心法。 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昨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份。1977 年高考全国各省(区)独立命题,陕西省、山东省 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作文题都是《难忘的一天》 ,江西省命的是《难忘的时刻》 ,广西壮族自治区命的是《难忘的 日子》 ,西藏自治区命的是 《难忘的一件事》 。题目虽不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时刻”,有的是“日子”, 有的是“一件事”,其实它们的表意重心都在“难忘”二字上,所以审题时只要扣“难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 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如果作文题目是独词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本质特点上,只要抓住它的本质特 点进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比如《桥》 、 《路》 、 《蜡烛》 、 《黑板》 、 《春风》 、 《攀登》 、 《习惯》等题目都是如此,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在快速审题时有个 术语,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全面思考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审题的要求。 4: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审题法,又叫穿透障碍法。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 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范 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 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 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 《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 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 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战土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 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 的新气象,帮风貌、新变化。 《一件平凡的事》 ,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 《一个平凡的人》 ,其实是要 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反向思维审题法,一见到这类题目,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 面,很快便能审好题目。 5、满足要求法 有些作文题,具体规定了写作要求。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顾名思义,就是按文题的要求写作,对其 他无需多加考虑。快速审题要求思维程序简化,要在极短的瞬间即明确题旨,确定写什么。满足要求法实际上是 审题的捷径。 现以 1985 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作文题为例来说明。1985 年的高考作文题是: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 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 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庞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 由,呼吁尽快解决。 这道给材料作文题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审题任务,诀窍在哪里?题目要求以 “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这封信写些什么?只要满足“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 吁尽快解决”这个要求行了。很多考生的文章就写这么三段:一段反映情况,二段申述理由,三段呼吁尽快解决。 评卷时,这些考生的文章都获得了较高分。所以说,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无需多动脑筋,在极短的时间内 就能把题审好。 再看 1986 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 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 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 600 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_________________ 对这样的题目,很多考生犯了难,面对材料和文题,不知怎样立意,不知怎样下笔。其实运用满足要 求法,很快就能把题审好。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关系,题目中已说得很清楚,不必多加考虑了。题目要求从 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这种自然现象做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题目要求中对写什么已讲得很清 楚了,用什么方法写也讲清楚了。审题时扣住题目的具体要求,就是抓住了题旨,文章的立意就明确了。满足要 求法对于审给材料的作文题的确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虚实错位法 所谓虚实错位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一般说来,虚 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比如《路边小草》 、 《由路边小草想到的》 、 《路边小草赞》这类题目,从表面看,题目实实在在,范围 小,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和小题。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瞥一眼题目就会明白,这类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小事, 必须采用实题虚作的办法,无论写散文还是写议论文(杂感),立意都应该是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 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散文通过描写路边小草的形象来 表达前面所说的立意,写议论文抓住小草的特点,以前面所说的立意为出发点,直接展开议论。 与实题虚作相对的是虚题实作。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来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运用 虚实错位法审题,碰到虚题,文章要写到实处。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是把它 错位到实处,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 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这是写记叙文。要是写议论文呢?可以 阐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或者阐述现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当然也可议论对伟大的目标的追 求与日常生活琐事的关系。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这种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 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不会再冥思苦想,耽搁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在实际作文中,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的应用是广泛的。譬如 《妈妈的笑》 、 《秋叶》 、 《春雨》 、 《路》 、 《笑》 、 《灯》 、 《向日葵》 、 《家乡那条小溪》 、 《攀登》 、 《改革》 、 《礼品》 、 《目标》 、 《明天》 、 《时间》 、 《心愿》 、 《在烈士墓 前》 、 《生活中的辩证法》 、 《在红旗下》 、 《面对茫茫宇宙的思考》 、 《人生》等等题目,运用虚实错位法去审视,思 维方向对头,目标明确《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7:联系背景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要求事物的本源,自然离不开事物产生的背景。分析 课文要介绍时代背景,评价人物要联系历史背景。作文的审题也一样,离不开题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题,孤立起 来看,很难下笔,不知道怎样立意,但是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找到最佳立意。 1988 年的高考作文题《习惯》 ,看起来不着边际,不知怎样找到它的最佳立意。如果我们运用联系背景 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1988 年,全国上下,从农村到城市,从机关到学校,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前 所未有的改革运动。把《习惯》放到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考虑,立即就会明白,改革就是对传统的旧习惯的 否定。旧习惯不管怎样顽固,最终将会被新生活所代替,改革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但最后一定会胜利,新旧习惯 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从这个方面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很快就会找到文章的立意。 用联系背景法审题,不但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快,而且题旨把握得准确,立意不会走题。因为人 们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把作文题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用时代的观点去看问题和分析问 题,当然不会出差错。一道好的考试作文题,都会和当时的形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作文题和时代精神是息 息相通的,只要去认真分析一下历届的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这个特点。比如 1952 年的 《我投到祖国的怀抱来》 , 1956 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8 年的《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1960 年的《大跃进中的 新事物》 ,1961 年的《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 ,1962 年的《说不怕鬼》 ,1963 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73 年的《记一个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成长的先进青年》 。这些作文题都没有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1977 年恢复高考以 来的各届高考作文题,亦莫不如此。而且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往往从外表文字上看,好象与时代联系不大,但实 际上文题与时代精神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从 1988 年的《习惯》到 1990 年的《玫瑰与刺》 ,都与当前时代 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题目与背景的联系是内在的,不显露的,所以很多考生看不透,把握不到题旨,立意 就不准确,这更加说明“联系背景法”在快速审题中的重要作用。 8、数学配方法 有些作文题目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或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比如《暖流》 、 《春风》 、 《红叶》 、 《高高 的荷花箭》等题目,初看起来,审题难度较大,但我们用“数学配方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完成审题任 务。 1991 年 4 月 12 日,湖南省益阳县教研室、益阳县一中和十中、邵东县三中、邵阳市二中的领导和老师 在我任教的高一 147 班听疯狂作文嘱摩课,当时由邵阳市二中的老师命了 《暖流》 这个作文题,让学生当堂作文。 题目命出后,学生运用“数学配方法”审题仅仅两分钟,全班同学就完成了审题任务,有些同学甚至看到题目, 稍一思索,不到一分钟就挥笔写起来了。所有听课者都暗暗称奇。 所谓“数学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两边必须保持平衡的数学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数学上 的配方程,必须保持方程两边相等,我们把配方程的方法用于审题立意,名曰“数学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 用来审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 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惩征的事物来写。简言之,按照“数学配方法”,题目是喻体,写的是它的本体; 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是被象征的事物。象 《暖流》 这个题目,“暖流”是喻体,主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 可以是师长的教导,或领导的慰勉,也可以是同志的帮助,还可以配上其它的本体来写。 《春风》这个题目,和 《暖流》基本相同。象《高高的荷花箭》这个题目, 《荷花箭》是象征物,被象征物是白洋淀人民的革命斗争精 神。很显然,文章要写的主要不是赞美荷花箭,而是要赞美白洋淀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红叶》一题 的题旨,不是真的去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 热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说,用数学配方法审视, 《红叶》这个题目,真正要写的不是老树的红叶,而是老人的红 心。树老叶红,人老心红,题目仅是象征而已,别无他意。再譬如, 《绿叶赞歌》 、 《灯塔》 、 《铺路石》 、 《巍巍昆 仑》 、 《松树礼赞》 、 《悠悠白云》 等题目,初看都有一定难度,但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很快就可以把握题旨。 前面说过,数学配方法适合于审视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但是汉语的表意作用是复杂的,很多词语 都具有双重意义,作文题目也一样。譬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这个题目,可以指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 在在的考试,也可以指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 《珍贵的礼物》这个题目,可以指人情往来方面赠送 的珍贵物品,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导自己的金玉良言。 对于这一类题目,可以当作实在性题目写;也可以视为比喻性题目写,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都可能写出好文章, 因为题目的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不过一般说来,把这类题目当作比喻性题目,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有助开拓自 己的思路,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把文章写得深刻。 9:添加因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 敏捷性。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就会显露出来,化难为易,能很快完成 审题任务。 譬如《哭笑不得》这个题目,初看审题难度很大,“哭”不能,“笑”不得,左右为难,写什么好呢? 一时找不到突破口,确实难以把握题旨。如果我们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 成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 ,这样,题目要求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再譬如《心事》这个题目, 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如果运用添加因素法审视,在原题前面加上“我”、“老师”、“奶奶”、“校长”、 “班主任”等新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事》 、 《老师的心事》 、 《奶奶的心事》 、 《校长的心事》或《班主任的心 事》等等,题目的意思就显得非常明白了。 要注意的是,使用添加因素法审题,所添加的因素必缉和原题目的已知因素保持同一性,不能异化。 只有人才会有“心事&,因此按照同一性的原则,给《心事》这个题目添加的因素,都只能是人。当然,不同职 业、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都可以,但不能异化为物和事或其他动物。同样,“哭笑不得”是人的尴尬行为或 事情的难堪结局,所以在给《哭笑不得》这个题目添加因素时,只能添“人”或“事”。添加因素法也叫“因素 还原法”,既是因素还原,自然要与原题目的因素保持同一性。 10:文字改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为增加题目的新奇性或文学色彩,故意转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难度。 碰到这类题目,不必慌神,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为平易,很快明白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有一次外地的老师来我任教的高一 147 班听快速作文观摩课,由听课老师当堂命题。当时两个县三个 学校的老师商量,命了《这是真的吗》这个题目。命题者确实动了一番脑筋,题目能给人一种新奇感,也有一定 的迷惑性,初看不知印何下笔,但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使题目变成《这件事是真的》或《这件事不是真 的》 ,该写什么不是就很明白了吗?原题使用反问(也可以理解为设问)的形式造成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通过文 字改造,把原题目变为陈述句,化艰难为平易,题旨一目了然。 用文字改造法审题,要注意的问题是改造后的题目一定要真实于原题的题旨,否则就会偏离题意。譬 如 《啊,资口水》 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原题的“啊”字, 很显然含有惊叹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资江水》 、 《资江水真美》或《我爱资江水》 ,但不能改 造为《讨厌的资江王》一类消极性题目,因为原题中的“啊”是不表消极的。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在对题目进 行审视过程中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题目是不能改 动的。 11:逆向入题法 前面介绍过反向思维法,说的是有些作文题从正面思考无法破题,而换一个角度以反面思考很快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物出场描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