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3岁儿子1岁办 算留守儿童管理办法吗

小木虫 --- 600万学术达人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热门搜索:
&&查看话题
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转载
“经常看见有宝妈纠结要不要把孩子送回老家让老人带,楼主作为一个宝妈,每次看到那样的帖子都会心疼。 父母总觉得暂时的分离是为了子女有更好的将来,却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成长的过程不可逆,千万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二胎放开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宝将由老人带,毕竟如果只能照顾一个,必须把小的那个留在身边 而对于独享过父母全部爱并且还未成年的大宝,如果弟弟妹
妹的出生意味着和父母的分离,显然是很残忍的,所以如果不能妥善安排照顾孩子的人和照顾的模式,还是不要轻易生二胎。”
以下是转载的文章,觉得深有感触。
留守的岁月,改变了女儿
  婚后不久,我和老公就去深圳谋生。2000年冬,我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2005年,二女儿也出生了。当时我们做着一份养家糊口的小生意,无暇照看两个孩子,只好让婆婆把大女儿带回老家。
  就这样,4岁半的大女儿开始了她的留守生涯。那段时间,我整天以泪洗面,每做一个噩梦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女儿,于是胆战心惊地给婆婆打电话。婆婆总会告诉我说,女儿很好,还让我尽量少打电话,因为那样只会让女儿更加想念我们,反而难以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后来我才得知,婆婆所谓的“很好”其实都是安慰我的话,女儿刚回老家时一直哭闹。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一个只有4岁多的孩子所承受的痛苦,恐怕是我们成年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最让人担忧的是,原本活泼的女儿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寒暑假把她接到我们身边,却再也看不到她往日的欢笑,脸上总显露出与年龄不符的忧郁,让人看了又怜又疼。
  有一次,我问女儿在学校有没有小朋友欺负她,女儿说有。我问她告诉老师没,她说没。我又问她告诉奶奶没,女儿还说没。我心疼地问她:“为什么受人欺负了不告诉大人呢?”女儿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与失落,而后闷闷地说:“我只想告诉妈妈。”简短的一句话让我刹那间泪流满面。我傻傻的女儿啊,那时的妈妈在千里之外,就是想保护你也够不着啊!
  真正让我痛下决心把女儿接到身边来,是2009年她过生日那天。我们夫妻俩专门回家给她庆祝,本来一家人都很开心,可中途女儿却哭了起来,问什么也不说,急得我们都没办法。最后女儿才说是因为我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她不想让我们走,还说有一个同学老欺负她,她都不想上学了……
  喝醉的老公听完女儿的哭诉,非要带着她去找那个同学的父母问罪。我第一次见老公哭得那么伤心,我知道,那是他在宣泄对女儿深深的爱与内疚啊!一旁的孩子叔叔也对我说:“接走吧,再难也得把孩子留在身边。你们不知道,有好几次我都看见她一个人躲着发呆,问什么都不肯说。孩子现在都变成什么样了,刚来的时候多好啊!再这样下去,孩子都有可能得自闭症,没有父母在身边哪有爱啊!”这一席话正好刺到了我的痛处,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于是暗下决心,无论有多艰难,也一定要尽快把女儿接到身边。
  团聚并没让女儿感到快乐
  就在那年暑假,我不顾公公婆婆的反对,执意把留守在老家4年多的女儿接到了身边。我做梦都祈盼的团圆终于实现了,本以为这样就能好好弥补对女儿的亏欠,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却让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
  周末的一天,我让她带着妹妹在楼上写作业。过了一会,二女儿就哭着跑下来了,说姐姐抓她。看着小女儿手上那几道明显的血痕,我气不打一处来,上去就把大女儿打了一顿。没想到任我怎么打,她都倔强地一声不吭,这更激起了我的怒火。我问她为什么打妹妹,她说是妹妹先把她的作业本弄脏了,我听了更加生气:“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儿,你就下手那么狠?哪有一点姐姐的样子!”女儿哭着大声说:“我讨厌你,你为什么老向着她?明明是她的错,你还打我,我恨死妹妹了,才不要当她的姐姐。如果当初不是因为她,我就不会被送回老家,就不会受那么多罪了!”
  我开始明白了,在女儿心里,留守带给她的积怨真的是太深了,恐怕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冲淡。
  终于,女儿的积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没有月光的晚上,也是因为一件小事,她打了妹妹。我责备了她几句,她竟然大声与我顶嘴,我很生气地让她出去,没想到她真的打开门冲进夜幕中。刚开始我以为胆小的女儿躲在家附近,害怕了自然就会回来,直到半个小时过去了,还不见她的踪影,我才慌了神,和老公分头去找,最后终于在一个公厕里找到了正在啜泣的女儿。
  看着泪迹满面的她蜷缩在那里,我又气又疼,便拉她跟我回家。可女儿执拗地甩开我的手,任我怎么哄,就是不肯回去。气急的我伸手打了她一耳光,谁知女儿竟然发疯似的说:“你打吧,反正从妹妹生下来那天起,我就没有母爱了。你知道我在老家是怎么过的吗?没有人疼没有人爱,想你的时候只能一个人偷偷地哭。别人欺负我,我不敢说话,因为在所有人眼里都是我的错!好不容易回到你身边了,可你爱我吗?你搂过我睡觉吗?只有一次还是因为我生病了!还有,妹妹住校几天不回来,你就成天念叨,我在老家4年半,你怎么就想不起我呢?我早受够了!你知道我现在认为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吗?那就是死!因为我想看看灵魂到底长什么样……”
  一席话让我呆在原地。这是一个9岁的孩子说的话吗?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折磨,竟然让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开始向往死亡?也就在那时,我才悲哀地意识到,当初让女儿回老家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而我对小女儿的袒护,对她又是怎样的一种刺激与伤害!
  亲情修复之路漫长而艰辛
  从那以后,我总是时刻照顾女儿的情绪,尽量不再当着她的面表扬小女儿,每当她有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会由衷地夸赞。为了让她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花高价让她进了实验小学。
  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我都尽可能多地关心她。一次,女儿放学回家郁郁寡欢,我想她肯定是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于是问她怎么了。女儿还没开口说话,眼泪就流了下来。从女儿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知道了事情的缘由:女儿身上因水土不服而起了水疱,这本来是件很正常的事,却被她的新同桌说成是传染病,并在班里大声宣扬,还不让同学和女儿玩,结果,惹得同学们看见她就躲……
  我听了很生气,直接带女儿找到她的班主任,跟老师说明了缘由。老师立即让那位学生给女儿道歉,并在全班说明事情的真相。第二天看女儿回来满脸的微笑,我就问是不是大家不再躲着她了?女儿开心地说,同学们又都和她有说有笑了。我趁机告诉她,以后无论在学校发生什么事,都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和家长,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也才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女儿听了,认真地点了点头。
  如今女儿已经12岁了,看着她一点点转变,我打心底感到高兴。我知道,想要修复与女儿的亲情之路,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而我,会用爱和呵护,让这条路变得更短、更温暖
1580人参与
如果家里经济允许的话还是自己带,哪怕环境差一点。
自己看你不用上班吗?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最好不要跟公婆一起住,但是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的话必须婆婆帮忙呀。
中国的环境让老人和年轻人太累了,没办法。估计90%的年轻人有办法的话都不会为难父母这么大老远给自己带孩子的。
我就不愿意,等宝宝一岁半断奶,让我妈带回老家,我心疼我妈
如果自己开始上班了,最好把孩子留在身边吧,把父母接来帮忙白天照顾孩子。把孩子一个人丢在老家给老人带,是最残忍的吧,我不敢想象……
父母在新环境中的生活呢,有的老人不适应大城市的环境的
我的孩子半岁的时候在老家被老人强留下断奶,拉肚子发热断断续续一个月一直挂水,实在看不好了老人才告诉我们。来我们身边的时候孩子还拖着大鼻涕瘦的不像样了,老人也瘦了十斤。过来一星期就好了,如果老人一直不说不知道会怎样。大人可以适应,幼小的孩子真是很可怜。
呵呵,在我老家那边(农村),父母负债花大把的钱给儿子盖房子装修娶媳妇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更不用提帮带孙子了,那更是必须干的事。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就认可老家的风俗,只是我认为,在孩子还很小而你必须要上班的时候,让父母过来帮忙带孩子是比较理想的了(一般也就三四年吧,到孩子上幼儿园),如果你只是因为老人不喜欢城市的生活就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那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才更严重吧!孰轻孰重相信你绝对判断的清。
Ps:我见过老家太多的留守儿童,不想说太多,只是坚决不会让以后我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当然,父母有文化比较有水平的除外。
我表姐也是,她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孩子半岁,准备来省城找工作就让她婆婆先带着孩子,就带了半个月,她回老家后发现孩子上吐下泻的,她婆婆还没跟她说!!!于是她坚决放弃找工作了,先安心带孩子。
是啊,最怕的就是遇到这样的婆婆,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莫名的对什么都很有自信。一说起来就是我都生养这么多个了~我怎么就不会看啦……真让人无语……
老人的情绪要考虑啊,没有朋友,语言不通
所以你不考虑孩子的情绪了?那你把孩子放老家咯
不管是父母还是老人,毕竟是成年人了,换个环境固然不适应,但是必经相对于一岁的小婴儿来说好适应的多,孩子小的时候不和父母在一起,影响的可能是他的一生,我们大人为了孩子一辈子的考虑忍忍怕什么呢,如果你要跟我说老人没有义务为了孩子怎么怎么样,就无视我好了,我只是觉得站在我的角度,我如果老了,我是愿意为了我的孩子的孩子忍受几年换个环境的不适,人活一辈子哪能什么时候都活的顺心呢。让老人背井离乡带孩子老人肯定受委屈了,让孩子回老家孩子肯定也委屈,我觉得要看看怎么把伤害降到最低吧,说说自己的想法,不喜勿喷:hand::hand:
我妈是0-18个月在我家帮我带,之后带回老家,我们没周末回去
同意!孩子小时候的成长至关重要,往严重了说如果耽误了那是孩子的一生。自己的孩子有困难,老人难道会就因为自己不适应城市的生活没有朋友就不愿意帮忙带孙子了吗?反正我周围的老人都是很积极地去帮忙带孙子,生活上有困难努力克服吧,孩子成长为重。
真是把孩子丢老家当留守儿童,我宁愿不要孩子。见过老家的太多老家的留守儿童了,太让人心酸,他们的命运很相似,因为没有好的教育条件老人也不懂教育,大多小学初中就辍学了,然后出去打工,不到二十岁就说对象,结婚生孩子,孩子一岁多就扔家里成为留守儿童,一代代……
层主你好,如果可以建议还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吧,让父母过来帮个忙。我见过很多留守儿童,99%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令人担忧。层主妈妈应该也不会见自己孩子现在有困难需要帮助而不来帮忙吧。我未来婆婆已经表态,她很乐意到时候过来带孩子,虽然我也知道以后可能有变,但她不会看我们有困难而不来帮忙的,对她来说,没有适应不了这一说。
我妈是愿意留下来带孩子,我心疼她连午饭都不能好好吃,而且长期要跟我爸分开,说难听点,如果是我婆婆,我可以不考虑她的感受,她也愿意给我带孩子
我有同事的妈妈是卧病在床多年,婆婆就是不愿意过来带孩子,月子都没人帮她,孩子小时候就在婆家长大,有时候好多事情是无奈的,别人可以说请月嫂啊,可他们那时候刚毕业,没钱,还要租房
可以让你妈妈和你婆婆轮流带一下,或者把你爸爸接来,这样你妈妈也不用惦记你爸爸,两个人带孩子也轻松些了
有时候现实真的让人无奈,我婆婆是不来带,并且不讲理的人,现在我爸妈帮我带,明年我妹妹要生孩子,我婆婆要不来,也只能让我爸妈带回家几个月
我爸已经帮我带了一年回老家赚钱去了,我跟我婆婆过不到一起,我不要她来,宁可送回老家
这样确实老人好过一些,但是却苦了你们小两口和孩子~~
我妈对于带孙子是十万个愿意,她都当作自己的义务了,我婆婆更不用说。
我预想过以后的事,打算让婆婆过来白天帮忙带。关于婆婆和公公分开这事,好在我们的城市离婆家不算远,汽车三四个小时,周末或者节假日可以让婆婆回家或者让公公过来,偶尔我也可以请个假让公婆多团聚一下。到孩子三四岁上幼儿园了就好多了,如果我工作不忙的话就差不多不用婆婆帮忙了,三四年的辛苦换来孙子的健康成长,老人巴不得呢!当然对于老人的帮忙我们也会心存感恩,总之,我们的辛苦老人的辛苦,都是为了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我老家比你们还近,开车一个小时多一点,我们打算以后每周五晚上回去,周日晚上回来
唉,家家有本难念经,确实好多无奈
孩子小的时候我白天上班,中午回来喂一次奶,晚上自己带孩子,喂到半岁。婆婆每天说奶水没营养,要喂牛奶,想带回家带,后来过年就带着孩子不愿意过来了。我小孩就断了奶,在家呆了一个月都在生病,实在没办法婆婆才勉强过来。孩子从此以后不要妈妈只要奶奶。婆婆过来后就一直找理由跟我们吵架,各种难听的话,各种觉得我们对她不好。我白天上班,晚上和休息的时候就听婆婆唠叨也不好说话,真是无心上班,很崩溃。如果老公对我不好的话我估计我都要离婚的,还好老公对我很好。现在孩子上学了,好了很多,我明年还在考虑是不是不要婆婆来了,毕竟年纪大了背井离乡的不是太好,公公也要人照顾。
有很多留守儿童跟父母没有感情,很内向很孤僻,这就是为什么父母都不愿意让孩子留守。当然留守孩子能够成长的很好的也不是没有,但是不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没有想过每天都能够见到他们么?别人被妈妈搂着的时候没有想过让妈妈搂搂么?
小时候我也写过一些小诗,也渴望妈妈。跟妈妈打电话,她哭我也哭。放牛,种菜,干农活,后来不住外婆家,跟弟弟自己做饭,种菜,……可怜吗?可怜。不过也就那样。我长这么大,也不觉得我有多不正常。有多少钱过多少钱的生活,没钱时,留守是无奈之举,也是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
你傻,心疼自己妈还让自己妈带,你以为一周半了就不累了吗
宝宝六岁了,可以成为妈妈的依赖了,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宝可以做的事情丢给他做,不可以做的事情让他和你一起做,这样你可以轻松很多。站在宝的立场你培养了他独立的习惯,也让他知道麻麻很不容易,这样的孩子长大更容易感觉幸福。
我妈回老家有我爸,我奶奶一起啊,不让我妈带难道让我婆婆带,还是送托?
建议你妈妈平时在你们这里带孩子,周末送她回去过周末。城市有很多老人可以一起玩一起说话的,都是带孩子的外地人。因为在你身边你还可以晚上换个手,回家后你妈妈晚上都要带孩子,更辛苦。
是的,你也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成才了,有好多不幸的留守儿童小学都没读完就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
回家后家里人多,我爸,我奶奶都可以搭把手
现在没人讨论农村还是城市,是在说孩子不要跟父母分开。城市的孩子跟父母分开也是留守不是么?我祖辈是农村人,我觉得农村人很好,没觉得不好。不好意思婆婆带孩子不是义务,是友情赞助。我见过很多讨论着就对别人人生攻击的,不知道这些人是什么心态。:o
学术必备与600万学术达人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
&>>&&&&&正文
留守儿童父母苦恼:孩子觉得我们不要他们了
王行军和他的女儿在一个单位打工
四五个人住一个宿舍,条件简陋,睡的是简易架子床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离开家乡的父母和孩子,去外地打拼;他们大都一年只回一次家,一年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仅几天;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条件,他们努力工作挣钱;他们用尽心思关爱孩子,但孩子却逐渐与他们疏远。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父母,。
  海口琼山区新大洲大道的海南裕发启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裕发公司),就有这样一群孤独者,他们从外地来琼务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近日,记者采访了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面临的困惑。
  陪伴少,“孩子觉得我们不要他们了”
  裕发公司主要经营木瓜、皇帝蕉等水果的收购、批发业务,王行军主要负责公司发货、销售方面的工作,工作时间为每日下午五六点至凌晨一两点。为了养家糊口,他和妻子1993年起离开老家湖南外出打工。2010年,王行军来到海口打工,妻子则在广东珠海一家毛织品公司上班,夫妻俩分居十多年。“两个孩子基本上都是刚出生没多久,我们就出来打工了,孩子一直跟着他们的外公外婆生活,我们没怎么陪伴孩子,所以他们觉得我们不想要他们了。”王行军说。
  王行军的女儿今年19岁,目前也在该公司上班,工作内容是在车间包装水果。说起女儿高一退学一事,王行军一直觉得对女儿有亏欠。“我女儿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都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上高一时,她进入青春期,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她因为网恋被我们训斥后便离家出走,回来后就不愿意上学了。”虽然女儿现在的工作也不错,但王行军总觉得是因为她和妻子很少陪在孩子身边,导致她早早退学。
  每周电话联系,想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王行军和妻子每年春节才回家一次,由于常年在外,很少陪伴孩子,夫妻俩感觉和孩子之间有了隔阂,“他们有什么心里话都不愿意跟我们交流。”王行军说,孩子现在觉得父母回不回家都无所谓,没有太大影响,他们已经习惯了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活,“我们心里也很难受,但是没办法,只能尽力多关心他们一点。”
  王行军的儿子今年13岁,在老家上初一。“我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而且还当班干部。但自从上了初中,他的成绩就开始下降,现在退步到班里的第22名。”王行军说,他平时很少与儿子的老师联系,上个月因为有事回了一趟家,特意找老师询问儿子在学校的表现,结果老师说他的儿子经常出去上网,“真的让我大吃一惊。”
  王行军很担心儿子会走女儿的老路,于是更加重视儿子的学习情况。现在,王行军要求儿子每周五晚上给自己打电话,聊聊自己的学习情况等,他希望通过每周跟孩子电话联系,让孩子能够重视学习和拉近彼此的距离。
  不想缺席孩子的成长,但……
  1.工资不稳定,孩子带在身边压力大
  易先生告诉记者,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公司每个月的订单不固定,导致他每个月的工资不稳定。易先生和妻子在一个单位打工,他是搬运工,妻子在车间负责包装工作,平时还要管两个孩子。“有时候一个月下来工资比较低,孩子来了经济更紧张,有时候真怕生活都成问题。”易先生说。
  2.户口在老家,孩子过来上学成问题
  “虽然我们也想让孩子来这里上学,但我们没有暂住证和社保,户口也不在这里,一些优惠政策享受不到,孩子上学是个问题。”王行军说,他和妻子想趁着年轻多挣点钱,供孩子上大学,到那时候再回老家,“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3.盼着孩子来,却抽不出时间陪他们
  “一年跟孩子相处多长时间?”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称,除了过年回家,几乎没有其他时间回家陪孩子。有的人告诉记者,孩子放暑假时,他们会把孩子接到海南,但由于每天要上班,非常忙碌,下班后累得早早就睡了,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出去玩。“现在,孩子都不愿意来海口玩了,因为爸爸妈妈每天忙着工作,总是留他一个人在房间里待着,孩子也觉得没意思。”一名工友说。
  父母都爱孩子,但不知道怎么教育
  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能多陪伴孩子,专门把孩子从老家接到自己的身边,但他们与孩子之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王行军的工友易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易先生夫妇在大儿子小琪(化名)3岁时就带着他外出打工。2009年,夫妻俩来到海口后,小琪变得不爱跟他们沟通,也不学习,经常一个人出去玩。2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小琪两天彻夜未归,直到周一早上7时才回家。易先生气得打了小琪一顿,现在他彻底不去上学了。易先生说,他也跟小琪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尝试说服孩子回学校上学,但目前没有任何效果。
  记者在裕发公司采访过程中,很多工友表示,他们也遇到了和易先生一样的情况。他们都很爱孩子,但遇到孩子不爱学习、不和父母交流、叛逆等情况,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让孩子理解父母。
  为了多挣些钱,只能过度透支身体
  记者了解到,裕发公司的工人大部分来自湖南、四川等地,年龄在40岁左右,他们的孩子基本由家里的老人看管。他们的居住条件简陋,四五名工人住一间宿舍,睡的是简易架子床,宿舍里只有一个大吊扇。一名工人告诉记者,一个风扇根本不够用,屋子里很闷热,“热得受不了了,有人就买个小风扇绑在床上,但很多人连小风扇都舍不得买,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
  王行军告诉记者,最近公司订单比较多,工人每天需要搬货20万-30万斤,凌晨一两点才能下班,“但这都不算苦,我们只能多吃苦、多干活、多挣钱,才能让家人和孩子过得好一点。”王行军说,自己打工多年,身边很多工友为了多挣钱,过度透支着自己的身体,甚至造成悲剧。
  王行军说,他大哥为了供2个儿子读书,常年在外打工,有时候同时做两份工,时间一长,他大哥的身体出现不适,但为了省钱,一直拖着不去看病。直到今年上半年,大哥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了,去医院检查发现,病情已经严重,需要手术。“我们这些做体力活的人,为了多挣钱,再苦再累都坚持着,平时身体不舒服也扛着,时间久了,对身体伤害很大,就像机器一样,被过度磨损了。”王行军说。
  实习生 贾磊 仝帅玲
  记者 张野 文/图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儿童留守,下一代还会留守吗?
政府官员、学者、公益人、媒体人等参与研讨会
又是一年的6月9日。日,贵州毕节的四兄妹自杀,引起了全社会的震惊,祸患的根源,直指儿童的“留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已是迫在眉睫。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了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意见。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了“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研讨会”,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呼吁,应把每年6月9日作为中国留守儿童纪念日,以持续不断地关注、推进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2016年2月出台的《意见》,是以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为切入点的第一份制度设计和制度措施的国务院文件。本次研讨会上,国家民政部官员林依帆介绍,民政部专门成立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处,明确了民政部作为留守儿童工作的政府主管部门,这是前所未有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拖不起,也等不起,我们要以最大的行动去破解这个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立法不到位,是司法不健全?是政府管理力度不足?还是户籍制度造成的问题?亦或是父母失职?还是整个社会对儿童的忽略?
一、解决留守,“立法”是关键吗?
在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留守儿童及其权益保护的公众认知与态度”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7.5%的受访者听说过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94.2%表示对留守儿童“非常关注”或“较为关注”;94%认为“必要”和“非常必要”制定专门的儿童福利法。
关于“立法”保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俊华认为,考虑儿童福利制度体系时,应该面对所有儿童,包括孤儿、残疾重病儿童等在内,要增加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以救助更多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免费午餐基金会副秘书长、知名律师胡益华认为,要从立法的层面,强化家长作为儿童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以法律来保障儿童受到妥善监护的权利,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如美国12岁以下儿童不能独自留在家里等。一个好的法律设计,应该可以避免人去做恶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乔东平教授也列举了发达国家的经验:法律先行,制订统一的儿童福利法,是一般的做法,立法可以为儿童福利提供法律的保障。
儿童保护的确需要法律。不过,中国的儿童保护不是没有法,早在1990年,中国就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作为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儿童得到保护,”(第二条);“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承担确保儿童享有其幸福所必需的保护和照料。”(第三条)。日起施行的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四方面也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面前,这些法律却似乎显得无力,这是什么原因?或者说,这些原则性的法律,并没有催生出更详细、可行的实施细则,以至于酿成了悲剧,再“亡羊补牢”,这又是什么问题?
农村儿童留守,因种种原因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但是,在城市中也存在大量“情感留守”的儿童,父母也不认为陪伴孩子是自己当尽的责任。有法却执法不到位的原因,恐怕不在法律本身。因为,为儿童立法的依据是: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没有热爱儿童的观念,其本质是对人的尊重打了折扣,甚至把其他事情看得比人更重要。法律是一条底线,只有唤醒全社会的良知,唤醒父母热爱儿童、尊重生命,法律才能起到根本解决“留守”的作用。
二、政府主导,能否撬动社会观念的转变?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加强政府主导。这些年,政府其实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如果“责任不清”,就很难让“责任到位”。儿童留守了,究竟该由谁来管?民政部林依帆指出,现在一谈到关爱留守儿童,人们往往就是送书包、送钱送米等等,但是,物质帮扶多了,父母出去打工就有东西送来,不出去就没有,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父母出去打工;有些地方把父母外出的孩子养了起来,或者有些社会组织去陪伴孩子,结果有些父母以前不敢出去打工,现在觉得孩子有人管了,自己更可以出去打工了!父母的责任观念、社会整体的责任观念如果不扭转,关注留守儿童似乎就只是政府的事、社会公益机构的事。因此,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政府无原则的兜底的照料,会助长家长对孩子的冷漠;第二,孩子对父母的渴望是天然的,是血缘的,是任何机构的照料代替不了的。
北师大乔东平教授指出,据统计数据,孩子两岁左右是父母外出的高峰期,因为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有祖辈或其他人照顾行了,等孩子快高考了父母才回来,但这时,父母已经丧失了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最关键的时期,跟父母不亲、缺乏爱与责任等诸多问题,父母除了打骂外已经难以解决!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早期的干预非常重要,需要从人的“生命周期”进行“上游干预”,解决贫困和与贫困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使他们有良好的生活起点和公平机会,减少贫困的代际传递。
那么,“贫困”真的是制造“留守”的主要原因吗?毕节那4个自杀的孩子,家里有3层小楼,有粮食、有腊肉,猪圈里养着两头猪,按当地政府的说法,他们并非“贫困导致自杀”。而孩子的父亲长期外出打工,母亲“跟别人跑了”,父亲偶尔回来还对孩子施暴,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民政部林依帆介绍,实际上,从调查来看,留守儿童的家庭平均经济水平并不比非留守儿童的家庭要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父母对孩子如此缺乏应有的照顾呢?
每一种现象,都有其社会文化的原因。回顾历史,许多历史阶段都存在着“留守”现象:徽商、晋商等获得经济利益的,都是把父母妻儿舍弃在家,自己出去打拼。如果加上“贫困”的因素,外出“讨生活”,让孩子“留守”就变得更加“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走西口、下南洋、赴金山,留守儿童一代又一代……从古到今,“舍家取利”的价值导向,使得家庭、孩子成为人们事业发展的“垫脚石”、“牺牲品”。如今的俗语中,“回家带孩子”是一个人“无所作为”、“能力欠佳”的代名词——你连这都干不了?回家带孩子去吧!
到底是建设社会重要?还是建设家庭重要?多少年来,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们似乎很难在建设社会的同时,也把家庭建设好,而“舍小家顾大家”的“方法论”使得我们失去了一种融合与超越的能力,似乎两头只能顾一头,赚了钱似乎一定要毁了家,外出打工一定要割舍亲子的情感。可以这样认为,因为长期家庭建设力度的缺失,家庭建设教育的缺失,使得我们这一代父母,失去了社会建设与家庭建设的平衡能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很多事情我们总是重打击、轻预防,都是一旦出了事,事后才出台文件。如果,不从思想观念的“上游”进行干预,“留守”的问题很难解决。因为“留守”就本质而言,是一个“发展观”的问题:是注重人的发展?还是注重物的发展?因此,仅靠政府主导而缺乏社会观念支持的事是难以持久的,只有在“上游”强化了人们对家庭的观念,政府的措施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三、是处罚父母?还是建设家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陆士桢教授指出:留守儿童的困境的源头在于社会。儿童的生存发展基本单位——家庭,在日趋恶化。离婚率攀升、非婚生子等现象普遍,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里的孩子越来越多,儿童成为道德观、婚恋观等变异的受害者。贵州毕节的打改村,尽管每个村都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一些重点户还由乡干部一对一帮扶,但是,这个村子里的151个孩子中,还是有43个孩子的妈妈的栏目里写着“失联”。
浙江余姚市梁弄镇上,有一对到上海打工的夫妻,两个女儿留守在家乡,他们并非贫困得活不下去,而是他们在上海开饭馆可以挣更多钱。母亲也舍不得女儿,但是每每咬牙与女儿分离的时候,总有一个强烈的念头支撑着她:“有了钱,将来孩子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夫妻俩的确挣到了钱,却没想到,两个女儿都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幸亏及时求助心理辅导师,在辅导师的劝导下,夫妻俩返回家中陪伴女儿,才没有酿成悲剧。
无论是留守儿童的极端事件,还是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大家都意识到,父母对儿童的养育责任不到位,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那么,处罚父母,是否能代替“建设家庭”的措施呢?如果说,依法处罚了父母,那么,“建设家庭”是否也能通过立法得以加强?就如2013年南京两女童饿死的案例,父亲入狱、母亲吸毒,已经无法行驶家庭的正常功能,显然,仅仅处罚父母,是难以保护孩子的。可是,怎样帮助家庭履行正常的功能?如何改变父母“挣钱能解决一切”的观念?对父母的教育由哪级政府来主抓?
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的提法,其实与中国传统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长远来看,要真正解决“留守”问题,必须从家庭建设的父母教育入手。因为,“只要把钱带回家,就能让孩子过好日子”的想法一天不解决,“留守”的问题就无法避免。
四、是改革户籍制度吗?
在研讨会上,有记者提出:要最终消除留守,无非是两个途径,一个是让孩子进城,一个是父母回乡。但是以目前的户籍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让孩子都进城,尤其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一直存在巨大冲突,许多孩子不得不因户口而返乡上学,某种程度上是否制造了新的留守儿童?
乔东平教授认为:很多留守儿童的造成与户口有密切关系。假设一个孩子要随父母到北京上学,需要办七个证,盖23个章!乔教授认识的一位朋友,就因最后一个章无论如何盖不下来,一气之下举家移民国外。可见,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应该有利于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这是全世界都证明了的最好的选择。目前,中国的政策制定也正在逐渐向这方面改变。民政部林依帆介绍,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预测,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将逐步解决户籍问题,也将可以带着孩子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的数字讲会有减少的趋势。
然而,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利益的激烈博弈。有人认为,户籍其实不是关键,而城乡之间在就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上的配置不均衡、不公平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因资源不平衡所产生的地方壁垒、地方保护,使得问题更加复杂。比如高考招生,教育部从发达省份调配部分招生名额,支持给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家长们就不干了,纷纷抗议情愿。那么,地方壁垒、地方保护的根源,又是什么?是否还是必须回到“如何看待儿童”的问题?其实就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事为本”的分歧。试想,如果真正“以人为本”,消除地方壁垒、消除城乡二元化的问题,会如此困难吗?改变户籍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如果不是一蹴而就,是否一定要牺牲一代人呢?
五、儿童留守,下一代还会留守吗?
关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究竟该走哪条路?是父母回家?还是孩子进城?
在研讨会上,杭州“e农计划”品牌官江其霖提供了他们的思路:在“免费午餐”之后,他们连续发起了13个公益项目,捐款超过2.6亿元,受益儿童超过100万,他们给孩子送去午饭,给孩子看病,送去温暖和书包,但最终却发现,“父母不回家,一切都白搭”,公益无法取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爱。于是,他们以湖北鹤峰作为试点,建立了“e农计划”电商平台,帮助乡村贫困的家庭把优质农产品卖出去,让父母可以留在家里陪伴孩子。
另一机构“致诚公益”的工作人员张娟则持不同观点:让父母回家,或者孩子进城,目前这两条路都不可能走得通!张娟说,她自己也曾经是留守儿童,她与哥哥一起留守在广西的一个小县城,父母当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不去广东打工,兄妹俩的上学可能都成问题。所幸,她和哥哥最后都到考上了大学。因此,张娟认为,在不能改变现在父母无法陪伴孩子的情况下,可以从老师入手,比如乡村的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培训他们,让他们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同时让父母依托互联网技术,指引留守儿童有更积极的心态,让留守化弊为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在做留守儿童调查中发现:六千多万的留守儿童的群体差异性非常大。其中大部分儿童有亲戚担任监护人,独自居住的大约占2%到3%。跟祖辈生活的大多数孩子没有太大问题,留守儿童之间以及所在的社区,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一些小范围的互助网络。因此,韩嘉玲建议,希望有专业的社会力量介入,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引导,发挥自主性,更好地适应父母离开以后的生活,也帮助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爷爷奶奶等),提高监护的能力。
是最终让父母回家,消除留守?还是在留守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法让留守儿童过得好一点、健康一点、积极一点?最终能够考上大学或者有较好的出路?北师大乔东平教授认为,留守儿童考上大学,并非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得到满足,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才是关键。
更何况,就算乡村留守儿童大学生毕业,他们是回乡?还是留在城市?留在城市,他们的下一代,是否会面临与自己父母同样的两难:把孩子带在身边?还是送回老家让下一代继续“留守”?在江西等很多地方,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就曾经是留守儿童,父母留守,孩子留守,如轮回一般,留守二代、留守三代……
一家公益机构的项目官员认为,儿童保护机制并不仅仅是建立一个责任单位,它的背后,其实是“如何看待儿童”的问题,究竟是牺牲儿童的权益去发展经济?还是儿童利益优先?问题的背后,是理念。因此,解决“留守”,要“治标”,更要“治本”。要真正解决“留守”问题,就要以“下一代不再留守”为目标。“留守”的背后,不仅是法律、不仅是制度,而是一种忽视儿童,不尊重生命的观念使然。纵观历史,滥用童工、贩卖儿童,甚至利用残障儿童营利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全球性、历史性的问题。
要解决儿童留守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尊重人、尊重儿童的信念,从内心热爱儿童,从责任入手,从教育抓起。今天,我们面对的儿童,明天他就要面对我们!除了用法律来处置对儿童的作恶,政府强化儿童权益的保护,对由于户籍制度加以调整,教育部门强化对父母的教育以外,最关键的是两方面:一是用法律来明确界定儿童权益的责任主体,并且落实到位;第二,全社会用建设性的哲学眼光,来看到社会建设与家庭建设并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下一代不再留守,让家庭与社会一起美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校留守儿童管理办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