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什么是相对gps高程测量精度精度和绝对gps高程测量精度精度

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度分析与评价-技术前沿-技术专栏-GIS空间站
http://www.gissky.net- GIS空间站
网站资讯通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度分析与评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InSAR)在地面沉降监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存在地面沉降的城市和地区都曾经采用该项技术开展过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InSAR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却仍然受到广泛的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SAR技术推广和应用。
关于InSAR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长安大学的赵超英[1]&、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汤益先[2]&、西南交通大学的陈强[3]、武汉大学的廖明生[4]、西南交通大学的贾洪果[5]、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聂运菊[6]均对InSAR的监测精度进行了评价,欧空局PSIC4[7]项目以及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葛大庆[8]对InSAR监测精度给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除了欧空局PSIC4其他研究均未明确表明水准测量、GPS测量与InSAR观测在时间上是否具有同步性,且只给出年均沉降监测精度。本研究以郑州市为研究区,采用水准与InSAR同步观测的方式,开展“地面沉降星地同步观测实验”,即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SAR)卫星过境获取图像的同时开展水准测量,分别以四个时间段的沉降量对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度进行分析与评价。
2&研究思路
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度分析与评价的核心工作是在SAR卫星过境获取图像的同时开展水准测量,利用同步水准测量结果对InSAR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由于水准、InSAR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测量系统,水准测量结果无法与InSAR测量结果进行直接的对比。为此首先开展地面沉降水准、InSAR监测工作,获取水准、InSAR测量数据,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时间、空间基准统一,利用最邻近距离、克里金基准法提取水准监测点对应InSAR测量值,利用线性回归实现水准及InSAR两种测量系统参考基准的统一,最后对InSAR测量精度进行分析与评价。
3&监测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
3.1&InSAR地面沉降监测
编程订购了3米TerraSAR-X数据作为SAR数据源,数据获取时间为2012年9月1日-&2013年9月9日,共成功编程17次。将获取的17景图像,组成了26个干涉对,其中时间基线阈值77天,垂直基线阈值120米,相位解缠的参考点选择在研究区内中部一个相对稳定并且后向散射强的一个点作为相位解缠的起点,选取线性形变函数模型,经过高程改正、大气相位去除最后利用奇异值分解算法对每个永久散射体(Permanent&Scatterers&,&Ps)的相位序列进行最小二乘处理,即利用短基线集方法得到研究区的地表形变序列图[9]。
3.2&地面沉降水准监测
地面沉降水准监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作业方式进行,作业时间与卫星过境时间严格一致,具体时间见表1。水准测量路线分别在沉降严重区(三全路、花园路、红专路,年沉降量30-100mm)、沉降轻微区(航海西路、紫荆山路,年沉降20-40mm)以及相对稳定区(中原东路、人民路,年沉降量0-10mm)进行布设[10][11],联测各等级控制点共60个,水准路线长34km。
表1&水准、SAR图像同步获取时间表
第一次数据获取时间
第二数据获取时间
第三次数据获取时间
3.3&InSAR、水准监测数据时空基准统一
本研究采用水准与InSAR同步观测的方式,开展“地面沉降星地同步观测实验”,实现了InSAR与水准观测数据在时间基准上的统一,具体观测时间见表1。由于水准观测时间间隔不足一年,不能直接计算年沉降速率,水准的年沉降量是根据三次水准观测值采用一次回归分析所拟合出的结果。将InSAR、水准的测量结果统一投影到精确的WGS-84(World&Geodetic&System&1984&,&WGS-84)坐标系,实现空间基准的统一。
3.4&InSAR验证数据提取与分析
时空基准统一后,采用最邻近距离以及克里金插值两种方法提取与水准点对应的InSAR验证数值。最邻近距离法是以水准监测点为中心搜索最近的Ps点,提取水准监测点附近InSAR地面沉降值,距离的量度方式采用欧式距离法。克里金差值法首先利用普通克里金法对InSAR测量结果进行插值,得到地面沉降分布图,然后再提取水准监测点上对应的InSAR测量值。图1、图2为3.6、3.8、3.8、3.9(年均)四个时间段水准、InSAR测量结果及差值折线图(差值为InSAR测量值减去水准测量值)。从图1、2均可以看出InSAR测量结果与水准测量结果保持了很高的一致性,InSAR与水准的差值绝大多数位于±10mm之间,且克里金插值法结果优于最邻近距离法。
图1&最邻近距离水准、InSAR测量结果及差值折线图
(注1&图1-A为3.6结果、图1-B为3.8结果、图1-C为3.8结果、图1-D为3.9结果,下同)
图2&克里金插值水准、InSAR测量结果及差值折线图
4&参考基准统一及精度分析与评价
4.1&参考基准的统一
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水准及对应InSAR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式1)[8],其中为InSAR的测量值,为水准测量值。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三个时间段及年均的回归方程(表2),对应的轴的截距即为InSAR与水准之间的整体偏差,以水准为基础调整对应的InSAR值,对InSAR值进行补偿,补偿的值见表3,实现InSAR与水准参考基准的统一。
&&&(式1)
参考基准统一后,InSAR与水准的差值仍然有部分点差值大于10mm(表3、插入折线图),实地调查表明个别监测点差值过大主要是因为有些水准监测点位于道路附近,车辆的碾压导致水准监测值偏大,另有部分InSAR点位于新建建筑物上,建筑物自身的沉降导致InSAR监测值偏大,为准确评价InSAR监测精度,参考基准统一时将差值绝对值大10mm的点删除。图3、图4为参考基准统一之后3.6、3.8、3.8、3.9(年均)四个时间段水准、InSAR测量结果及差值折线图。参考基准统一后InSAR与水准测量结果一致性进一步提高,InSAR与水准的差值均在±10mm之间,克里金插值法结果优于最邻近距离法。
表2&最邻近距离、克里金插值回归分析结果
y=0.908×x+0.951
y=1.050×x+2.785
y=0.934×x+0.602
y=1.068×x+2.675
y=0.740×x-1.639
y=0.986×x-1.020
y=1.112×x+3.361
y=1.139×x+3.655
表3&最临近距离、克里金插值参考基准统一
补偿值(mm)
剔除数(|差值|大于10mm)
图3&参考基准统一后最邻近距离水准、InSAR测量结果及差值折线图
图4&参考基准统一克里金插值水准、InSAR测量结果及差值折线图
4.2精度分析与评价
误差评价采用如下公式:
平均误差:&&&&&(式2)
中误差:&&&&(式3)
上式中:&为水准测量值,为InSAR测量值,由此可求得三个时间段及年均的测量精度。
利用式2、式3计算得到3.6、3.8、3.8、3.9(年均)参考基准统一前后InSAR误差一览表(表4、表5)。从结果可以看出克里金插值的结果普遍优于最邻近距离法,除参考基准统一前3.6、3.8两个时间段最邻近距离法的中误差超过±10mm,其余精度均在毫米级;参考基准统一的后结果普遍优于之前的结果,其中基于克里金插值2.6平均误差为±3.8mm,中误差为±4.6mm,验证率为88.30%,3.8平均误差为±3.7mm,中误差为±4.5mm,验证率为88.30%,3.8平均误差为±1.5mm,中误差为±1.9mm,验证率为100.00%,3.9(年均)平均误差为±3.5mm,中误差为±4.4mm,验证率为78.30%,除年均的验证率稍低,其它指标均优于基于最邻近距离的结果。
表4&参考基准统一前最邻近距离、克里金插值误差一览表
3.9(年均)
平均误差(mm)
中误差(mm)
表5&参考基准统一后最邻近距离、克里金插值误差一览表
3.9(年均)
平均误差(mm)
中误差(mm)
本文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利用水准与InSAR同步观测的方式,开展“地面沉降星地同步观测实验”,利用水准测量结果对InSAR技术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通过参考基准的统一,纠正了InSAR、水准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出现的整体偏差;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的InSAR的精度普遍高于最邻近距离法,参考基准的统一后,最临近距离的平均误差在±1.9-4.8mm之间,中误差在±2.3-5.6mm之间,采用克里金插值法的平均误差在±1.5-3.8mm之间,中误差在±1.9-4.6mm之间。评价结果表明InSAR地面沉降监测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区域性地面沉降监测精度不仅包括垂向测量精度,还包括采样密度(监测点的密度)以及监测周期/频率另外两个指标。从采样密度上分析,低分辨率的InSAR监测在市区、城镇等人工建筑物较高地区监测的点的密度能达到100个/km²,而高分辨率InSAR监测密度能够达到4000个/km²;从监测周期/频率上分析,目前在轨道SAR卫星中Radarsat-2重访周期为24天,Terrasar-X为11天,Cosmo-Skymed为4天;与水准测量相比InSAR技术具有较高的垂向测量精度,远高于水准采样密度以及监测周期/频率,因此更容易识别出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以及发展动态变化规律。
[1]&赵超英,张&勤,丁晓利等.&基于InSAR的西安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发育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389-394.
[2]&汤益先,张红,王超.&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的苏州地区沉降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
[3]&陈强,刘国祥,丁晓利,李永树.&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应用于区域地表沉降探测&[J].地球物理学报):737-743.
[4]&廖明生,裴媛媛,王寒梅等.&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监测上海地面沉降[J].&上海国土资源,-11.
[5]&贾洪果,刘国祥,于冰.&基于超短基线PSInSAR的道路网沉降监测[J].&测绘通报,-29.
[6]&聂运菊,刘国祥,石金峰.&高分辨率PSI上海市沉降探测及分析[J].&测绘科学,2013,38(3):&73-77.
[7]http://earth.esa.int/psic4/PSIC4_Defining_Methods-PSI_Validation_and_Intercomparison_rprt_Task6.pdf
[8]&葛大庆.&区域性地面沉降InSAR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9]&汪宝存,郭凌飞,焦学军等.&基于InSAR的郑州市地面沉降监测应用研究报告[R].2013.
[10]&王继华,汪宝存,攀登等.&中原城市群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2012年年度报告[R].2012.
[11]&汪宝存,李芳芳,攀登.PS-InSAR技术在郑州市地面沉降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43-46.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考虑基线去相关的编队InSAR测高精度分析_黄海风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考虑基线去相关的编队InSAR测高精度分析_黄海风
&&专业资料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现在位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日 【
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结合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和干涉测量技术,利用传感器的系统参数和成像几何关系等精确测量地表某一点的三维空间位置及微小变化(见图1)。
图1:InSAR原理图
从历史上来看,InSAR技术的发展起源于Thomas Yong 于1801年所做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见图2,图3)。”InSAR正是受这一实验启发发展而来。InSAR技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极具潜力的微波遥感新技术,它利用两副天线同时观测(单轨双天线模式)或两次近平行观测(重复轨道模式)获得同一地区的两景数据,通过获取同一目标对应的两个回波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并结合轨道数据来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面高程信息。
      & 图2:杨氏双狭缝干涉实验               图3:点源干涉实验
Roger和Ingalls(1969)率先将无线电波干涉测量技术应用到金星和月球表面的观测,成功提取了月球表面的高程信息。Graham(1974)首次提出了InSAR在地形制图方面应用的设想,并利用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获取了能满足1:25万地形图精度要求的高程数据,开创了InSAR技术在对地观测中获取地表三维信息的先河。Goldstein(1988)利用Seasat雷达数据获取了死亡谷Cottonball盆地的地形图,与出版的USGS的地形图很吻合。近十年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机载和星载(包括航天飞机)的合成孔径雷达的理论和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商用SAR图像,其中以欧洲空间局(ESA)的ERS1/2、ENVISAT ASAR,日本的JERS-1,ALOS PALSAR,德国的TerraSAR-X和加拿大的RADARSAT-1, RADARSAT-2 ,意大利的COSMO-SkyMed等星载SAR图像为代表。
InSAR最初设计是用来对地球表面测图,目前InSAR技术的应用已不仅仅涉及地形测图,还广泛应用在数字高程模型、洋流、水文、森林、海岸带、变化监测、地面沉降、火山灾害、地震活动、极地研究等诸多领域。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1.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获取。InSAR技术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大面积、高精度、快速准确地获取覆盖全世界的数字高程图,特别是在某些困难地区用传统测量方法无法涉及的地方,优势更为明显。最早利用机载系统获取DEM的代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从1991年开始开展了一系列利用TOPSAR在不同环境下获取DEM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利用星载系统获取DEM的研究始于ERS卫星的发射,日NASA和美国国家影像与测绘局(NIMA)联合进行的为期11天的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获得了地球北纬60度至南纬56度之间,面积超过1.19亿平方公里的雷达影像数据,数据覆盖全球陆地表面80%以上地区(见图4)。
图4: SRTM数据覆盖范围(深色区域)(JPL网站)
2.地图测绘。利用传统测绘方法测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高程精度不高。利用InSAR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现在利用InSAR技术在平坦地区可以取得2m左右的高程精度,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高程精度可以达到5m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实际需要(见图5)。
图5:InSAR提取的DEM(每个干涉条纹代表160m高程)
3.海洋应用。利用InSAR可以测量海浪方向和海表面流速,还可测量海面高度,进而计算海浪高度,此外,InSAR还可用于舰船监测、海岸线的动态监测。
4.地球动力学应用。InSAR技术在地球动力学方面的应用最令人瞩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形变研究,包括同震、震间、震后的机理研究。Massonnet(1993) 等人率先将InSAR技术引入地震形变测量中,开创了该技术应用于地表形变场观测的先河。此后各国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地震形变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涉及的地震主要包括Landers(1992)地震、加利福尼亚州的Eureka地震(1993)、加利福尼亚州的Northridge地震(1994)、希腊的Grevena地震(1995)、土耳其的Dinar地震(1995)日本的Kagoshima-Kenhokuseibu地震和Iwate地震(1997)、中国西藏的玛尼地震(1997)、中国张北地震(1998)、中国汶川大地震(2008)、海地地震和智利大地震(2010)、中国玉树地震(2010)等。这些研究均主要利用InSAR技术获取同震位移和震后形变,分析由于地震的主震所造成的地表形变,结合形变模型模拟结果,分析形变场,推算震源参数,解释发震机理,从而分析地震周期及演化过程。
图6:Landers地震(1992)
图7:加利福尼亚地震(1993)
图8:汶川地震(2008)
(2)火山的下陷与抬升研究,通过对火山的运动规律分析,进行火山爆发的预测研究,目前研究人员已成功地利用InSAR技术研究了大量火山形变情况。主要包括意大利的Ena火山、美国夏威夷的火奴鲁鲁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几个活火山、冰岛的断裂火山、日本伊豆半岛火山、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活动的火山口等。
    & 图9:InSAR监测Ena火山运动        &图10:InSAR监测Kilauea volcano, Hawaii 火山运动
图11:InSAR监测Sierra Negra,Isabela Island火山运动
(3)冰川研究,通过InSAR技术获取完整的、高分辨率的、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并测量冰流和其他变化。GoldStein(1993)首次在没有控制点的情况下直接测得冰流速度开始,研究人员利用InSAR技术从冰川变形、冰流速度、温带冰川以及冰川学应用等多个方面对冰川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图12:InSAR技术监测南极冰川运动
(4)细微地形变化,主要包括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表形变。Fruneau等(1996)通过对法国阿尔卑斯地区滑坡体进行研究,首次论证了InSAR技术具有确定中等滑坡体运动的能力。Refice通过对意大利南部滑坡进行研究,指出植被覆盖、大气影响及实验区小尺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干涉处理中相位失相干、分辨率及时间不一致等问题。对于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承压含水层中的水而引起的地质灾害,此外由于开采煤矿和石油,地热及人工建筑也会造成地面沉降,与前面的地震、火山形变不同,这种地面沉降一般为缓慢,时间跨度数年,因此时间去相干及大气影响成为限制InSAR应用于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
    & 图13:InSAR技术监测山体滑坡       & 图14:InSAR技术监测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沉降
图15:InSAR技术监测San Francisco Bay Area 地表沉降
DInSAR: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SAR, DInSAR)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影像的相位信息获取地表变化信息的技术,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应用的一个拓展。雷达图像的差分干涉图可用于监测厘米级或更微小的地球表面形变。Grabriel(1989)等首次论证了DInSAR技术可用于探测厘米级的地表形变,并用Seasat L 波段SAR数据测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的英佩瑞尔河谷( Imperial Valley) 灌溉区的地表形变。但他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Massonnet(1993) 等人利用ERS1/2 SAR数据采集了Landers地震(M =7.2,1992) 的形变场,并将DInSAR 的测量结果与其它类型的测量数据以及弹性形变模型进行比较,结果相当的吻合,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引起了国际地震界的震惊,DInSAR 技术在探测地表形变方面的能力才被大家所认识。DInSAR从此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监测地表形变的新技术,可高精度地监测大面积的微小地面形变。
要从包含形变信息的干涉相位中获取地表形变量,需要从干涉相位中去除参考面相位和地形相位的影响。参考面相位一般利用干涉几何和成像参数,通过多项式拟合得以去除。对于地形相位,需要利用多余的SAR观测数据或已知的DEM,通过二次差分处理消除。根据去除地形相位采用的数据和处理方法,可将差分干涉测量分为二轨法、三轨法、四轨法,不同方法的数据处理过程不相同。二轨法是利用研究区域地表形变发生前后的两幅SAR影像生成干涉图,然后利用外部DEM数据模拟该区域的地形相位,并从干涉图中剔除模拟的地形相位得到研究区域的地表形变相位信息。三轨法是利用研究区域三幅SAR影像,其中两幅为形变前或形变后获取,另一幅要跨越形变期获取。选其中一幅为公共主影像,余下两幅为从影像分别与选定的主影像进行干涉,生成两幅干涉图:一幅反映地形信息,一幅反映地形和形变信息。最后再将两幅干涉图进行再次差分,就获得了只反映地表形变的信息。四轨法同三轨法类似,四轨法是利用四幅SAR影像,其中两幅在形变前获取,两幅在形变后获取。其中两幅进行干涉形成地形对,另两幅进行干涉形成地形和形变对,同样对这两幅干涉图进行再次差分处理,得到形变相位。
尽管DInSAR技术在形变监测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并取得一些成功的应用,但该技术要完全走向实用化,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时空失相关和大气效应是该技术的瓶颈。
(1)时间失相关
时间基线是DInSAR应用于区域地表形变探测的一个重要限制,尤其在植被覆盖地区,时间间隔稍长就可能引起相位严重失相关而无法获得可靠的干涉测量结果。
(2)空间失相关
空间失相关是由于不同雷达侧视角导致雷达散射信号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单通双天线系统几乎不存在空间失相关,而星载重复单天线系统受基线失相关的影响较为显著。获取两幅SAR图像的轨道空间间隔越大,干涉相位噪声水平也会越高,大大限制了有效干涉对的可用数量,使得干涉测量只能局限在部分满足基线条件的SAR影像上进行,这对于那些长期累计的微小地表形变监测来说,监测工作变得异常困难甚至不可能。
(3)大气延迟
易变的大气条件可能导致不同的相位延迟,这种不一致性既表现在时间尺度上,也表现在空间尺度上。严重的大气延迟会模糊甚至掩盖感兴趣的信号,若不能完整地提取或剔除大气相位分量,则大气相位分量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地形起伏或地表形变,这极大降低了InSAR技术提取地面高程或地表形变的可靠性。
(4)无法监测单个目标的变形
受雷达空间分辨率的影响,该技术只能监测大面积的地表形变,要监测单个目标(如某个建筑物)的变形,对雷达差分干涉来说还是个极大的挑战。
要解决DInSAR中的失相关和大气效应问题,只有通过数据处理的手段来解决。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了两种方法:数据融合法和永久散射体法。不过,数据融合的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气延迟的影响,还不能解决失相关问题。永久散射体法同时解决了差分干涉测量中的大气效应、时间失相关和基线失相关问题,是目前差分干涉测量中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
PSInSAR:针对常规DInSAR相位失相关和大气延迟影响,Ferretti提出了仅仅跟踪成像区域内雷达散射特性较为稳定的目标而放弃那些失相关严重的分辨单元的方法PSInSAR(permanent Scatterer InSAR)。这些目标(如地面建筑物的墙角或者屋顶,也可能是裸露的岩石)几乎不受失相关噪声影响,即使在多年时间间隔的干涉对中仍然保持较高的干涉相关性,把这些稳定的目标称之为永久散射体(PS,permanent Scatterers)。由于永久散射体可在很长时间间隔内保持高相干,并且在空间基线距超过临界基线距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高相干性,这样便可充分利用长基线距的干涉图像对,最大限度地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因此,可找出研究区域内的PS点,通过对这些PS点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消除大气的影响,便能准确测量到PS点的形变量,从而监测到地面的运动,并精确地反映出所监测区域的相对位移。PSInSAR方法类似于控制测量,它通过点上的可靠信息获得整个区域的信息,即使整个研究区内不能形成干涉条纹,也能用PSInSAR方法探测地表的形变。
   & 图16:PSInSAR技术监测Etna山区变形     & 图17:PSInSAR技术监测法国巴黎城市地面沉降
目前除了PSInSAR方法外,最新的研究方法还有最小二乘法(LS)、小基线集方法(SBAS)和相干目标方法(CT),高级PS方法。
(胡波供稿)
附件列表:
(C)2009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徐东大街340号(430077)基于虚拟特显点的高精度InSAR性能评估方法--《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3期
基于虚拟特显点的高精度InSAR性能评估方法
【摘要】:由于特显点的高相干性,基于图像特显点的InSAR性能评估方法存在指标计算偏高的技术缺陷.为了客观评价InSAR性能,通过在实际特显点邻域引入虚拟特显点作为评估样本点,提出一种改进的InSAR性能评估方法.该方法利用特显点的高信杂比特性,并通过实际特显点和虚拟特显点的精确相对定位,可准确估计虚拟特显点在SAR图像中位置坐标,同时避免了特显点高相干性的不利影响.全流程的分布式卫星InSAR信号仿真实验验证了虚拟特显点InSAR性能评估方法的有效性,绝对、相对干涉相位估计精度及绝对、相对测高精度等主要InSAR性能指标的计算精度更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P237【正文快照】:
1引言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系统是高效获取全球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最有效的工具,相关技术研究是当前世界各国在遥感与测绘领域的热点之一.继美国2000年实施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SRTM)(Farr et al.,2000;Werner,2001;Rabus et al.,2003)并成功获取了DTED-2标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青松;[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青松;瞿继双;黄海风;余安喜;董臻;;[J];测绘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龙学军;[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杨桃丽;[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邢世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张静;[D];长安大学;2014年
程海琴;[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韦倩;[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付涛;[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梅洁勤;[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王金花;[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琼;刘国祥;蔡国林;马德英;;[J];测绘科学;2009年01期
刘国祥,丁晓利,李志林,陈永奇,章国宝;[J];测绘学报;2001年01期
汤国安,龚健雅,陈正江,成燕辉,王占宏;[J];测绘学报;2001年04期
张永红,林宗坚,张继贤,甘梦龙;[J];测绘学报;2002年02期
汪鲁才,王耀南,毛建旭;[J];测绘学报;2003年04期
曾琪明,解学通;[J];测绘学报;2004年02期
靳国旺;徐青;张燕;朱彩英;;[J];测绘学报;2006年01期
何儒云;王耀南;;[J];测绘学报;2006年02期
傅文学;郭小方;田庆久;;[J];测绘学报;2008年01期
赵志伟;杨汝良;祁海明;;[J];测绘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廷臣;[D];武汉大学;2010年
李延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王磊;[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1年
穆冬;[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年
李新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张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郭春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毛建旭;[D];湖南大学;2002年
陶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杨震;[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智勇;[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王青松;[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贾立哲;段忠东;;[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远利;魏倩;支强;;[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程定位精度rms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