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识怎么对待蓝另一种蓝生物 就会被对待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对吗?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对吗?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对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识是生物体基于对外界的感知。它们是随意,从而通过各个接收器官形成脑电流传送给大脑的一个电流交换的表现。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们的劳动实践和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的所有心理特性都是外部的东西不断内化的结果、主动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与儿童有关的生物学知识_网易亲子
与儿童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类的文化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会对我们的遗传物质产生影响(有时灵活性本身是与我们的遗传物质对立的)。也正是由于人类文化的这种高度灵活性,共同生活过程中,出现于不同辈分人群之间的问题才会成为最常被讨论的话题之一 ——从人类历史开始之初直至今天。
一只乌鸫幼鸟和一只雌性鹅的雏鸟之间的差别再也不能更大了 ——雄性乌鸫幼鸟刚时还没有长羽毛,眼睛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没有方向感,没有;但是鹅自出生之日起就披着由自己的羽毛织成的“裙子”,它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辨别方向,几乎是一落地它们就可以蹒跚着离开孵化自己的窝,出去觅食。著名的哲学家兼科学研究者洛伦茨 ·奥肯( Lorenz Oken,)①曾经将这两种差异极大的动物类型分别命名为“尚需在窝中喂食的幼鸟”和“即将离窝可以自己觅食的雏鸟”。
人类的婴儿既不属于“尚需在窝中喂食的幼鸟”类型,也不属于“即将离窝可以自己觅食的雏鸟”类型。因为人类的婴儿在出生之日就可以用眼睛看东西了,而不是像乌鸫幼鸟一样,刚出生时是“盲人”——与“尚需在窝中喂食的幼鸟”不同,人类婴儿的感官系统从出生时起就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了,在所有感官中,视觉处于核心地位。从这一点来看,人类可以说是天生的“视觉动物”。①
有一个事实大家或许都知道,新生儿与“第一关系人” (通常是父母 )之间的眼神接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②现在研究人员已经搜集到了大量的资料, ③这些资料可以证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一直低估了新生儿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事实上,人类的婴儿自出生之时起,就已经做好了与自己最重要关系人进行交流,尤其是和自己的妈妈进行交流的准备。“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区范围里,新生儿可以通过声频对声音加以辨别,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反应也具有‘选择性’。对于距离自己瞳孔 20厘米的物体,新生儿可以看得最清楚,这刚好是妈妈哺乳或用奶瓶给宝宝喂奶时,宝宝的眼睛和妈妈的眼睛之间的距离。 ”④眼睛是人脸的“核心”部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眼部的肌肉系统逐渐具有了表达思想和传送信号的功能 ——每一种面具,即使是万圣节晚上的专用面具(这种面具紧贴在佩戴者脸上,风格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尽最大可能让他人无法辨认出佩戴者是谁),覆盖眼睛的部分都会被尽可能的减少。
一个光斑在与光斑亮度相同颜色不同的背景上移动时, 15天大的婴儿可以立刻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视线可以紧紧地捕捉住光斑 ——这意味着, 15天大的人类婴儿就已经可以区分颜色并感知物体的运动了。外形相同的物体与我们眼睛之间的距离不同,但是它们在我们视网膜上却会呈现出一样的图像。尽管如此, 6~ 8周大的人类婴儿还是能区分出其中的差别,不会将两个外形相同的物体看成是同一个 ——结合视差(因眼球运动而产生错觉,认为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趋同现象(两眼视轴间的内部角度)和横向差异(左眼视网膜上呈像和右眼视网膜上呈像之间的细微差异) ①等手段(视觉空间深层结构原理:人的左、右眼有间距,造成两眼的视角存在细微的差别,而这样的差别会让两只眼睛分别观察的景物有一点点的位移。人类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空间感的立体视觉效果,恰恰就是受益于这种在医学上被称之为视差的位移),他们推断出自己看到的不是同一个物体。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可以将眼睛聚焦于(或“用锐利的视线盯着”)自己视觉范围内的任何一点 ——像 F.W.德内克医生描述的一样,这时的孩子可以“想看见什么就看见什么”。②
人类婴儿的感官系统发展得快速且健全,但是他们运动机能的发展状况却完全相反 ——整体状况只能用非常缓慢来描述。为此,人类的婴儿被称为是“次生尚需在窝中喂食的动物”。①地球上再也没有任何一种生物需要用如此长的时间来练习“独立自主”(完全按照字面理解这个词,独立自主,用自己的双脚站立起来),学会“用自己的双脚站立行走”。更不用说,在有些特殊的文化群体中,大人们会用绷带将孩子缠住(“包扎”)或者使用其他类似的手段(如使用“蜷缩床”),以此限制孩子的行动能力, ②这会让婴幼儿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站立。和学习站立一样,“人类的婴幼儿还需要经历不同的生理发展阶段 ——开始学习走路、青春期 ——直至成年。人类完成这些发展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与黑猩猩幼仔相比足足多了一倍。 ”③
人们将不会走路的小孩子称为“需要被背着或被抱着的人”。在这一段时间里,孩子最先需要认识到的事情是,他们需要紧紧地依赖周围与他们相处的人。因为唯有依靠这些人提供的物质和情感方面的“养料”,他们才能够存活。当孩子有自我行动能力的时候,上述情况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孩子的视觉和发育成熟的运动机能相互合作,这种合作产生的后果就是小孩子的好奇心被完全地激发起来,他们轻举妄动的机会也会增加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周围人会因他们的行为而感到担心,但同时又带着好奇。周围人与他们之间的眼神交流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表达周围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要再那样做!”当孩子围绕着有犄角的物体来回爬走,或者做一些其他的具有潜在危险的行为时,周围人总是会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用眼神制止他们的行为,以防他们受到伤害。
“宝宝在拐角处爬行:前面是自己的妈妈。如果我转身朝相反的方向爬,她还会留在那里,张开手臂等待我吗?宝宝总是不停地测试自己的妈妈,快爬到妈妈的面前时,他们突然转身,看妈妈是冲自己微笑,还是使用蛮力制止自己接下来的行为。在这个爬行的过程中,宝宝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而不是只能依附于妈妈的‘软脚虾’。即使妈妈在厨房里,我也可以安然地在客厅里度过自己一个人的时光。其实,宝宝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的心中一方面充满了勇气和征服欲,另一方面也还带有恐惧。他们也会害怕接下来的冒险行动,并担心自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宝宝从小就经历了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冲突:一方面希望能够进一步‘向外’发展,能够不依赖于他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能够回归到大人们的怀抱。自我意识形成和思想交流之间的固有冲突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冲突会一直伴随着宝宝的成长过程。但是无论如何,宝宝都必须自己踏出人生的第一步。至于如何克服或解决这种冲突,宝宝的做法和尺度则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我是如此虚弱,我应该听妈妈的话,否则我会和她走散;或者我可以拒绝她的帮助,自己做出一番‘有成就’的业绩来?孩童早期的自我意识形成步骤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孩童的肢体运动机能和运动兴趣无关。 ”①
有些基本是对孩童的有利的,著名的分析学家米莎 ·希尔格斯( Micha Hilgers)曾经对此进行过专门的描述。在幼童研究学中,有一个简明扼要的概念叫做“安全堡垒”(或者“安全基地”),是对尤其是母亲依附模式的一种 ——依附人物所起的心理作用在于成为幼儿的“安全基地”,借助此基地,幼儿方可能探索世界 ——其实父母尤其是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的时间并不只局限于人类的“婴幼儿时期”。小孩子总是在冒险,试图尽可能地远离自己的妈妈,带着好玩的心态去认识这个陌生而又新奇的世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就在自己附近,她总会保护自己,并在适当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独自去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他们会不时地去确认自己的妈妈是否还在旁边守候着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两次确认之间的时间间隔会变大。一旦发现自己的妈妈不在那里了,自己的期望落空了,他们会停下自己的探索行动,开始号啕大哭。这种行为模式并不只是人类小孩的专利,通过对其他灵长目动物和高级哺乳动物的观察,以幼小的狮子为例,“它们跑到附近的小溪中,用自己的爪子拍打水面使水面发出声响,追逐着水波前进嬉戏;它们互相追逐,和其他的同伴打着玩;发现了新鲜有趣的事物后,它们可以连续玩上几个小时。这一切都是小狮子们生活的真实情况,但出现这一现象的前提条件是,小狮子们的妈妈必须是在场的,母狮在一旁守护着它们,它们的安全有保障。 ”①
与其他的动物相比,人类的小孩在幼年时期都要依附于他人才能生存,并且依附于他人的时期还极其漫长,完全发育成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小孩需要学习的东西也与其他的动物幼仔不同 ——这段时间的学习状况会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人类小孩需要学习抽象思考和使用语言。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了解这个复杂社会的文化传统和 行事规范,唯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完全适应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但是有一个事实大家都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这个学习过程极易受到外界干扰。另外,由于小孩子的学习过程复杂且漫长,所以尚处于学习阶段的孩童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并对他们进行妥善的照料。
大约在 200多年以前,有一位名叫约翰 ·戈特弗利德 ·赫尔德( John Gottfried Herder)的德国哲学家将人类称做是“造物主手下的自由子民”。这位哲学家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人类通过生命的进化过程完完全全地改变了自己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类借助自己的特殊能力和由自己带来的文化发展,不断使人类的自由度达到新的水平。换一种形象的说法:“大自然这位母亲”教会了我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些客观规律一直影响着所有事物的发展。但是自几千年前,有些事物的发展就已经逐渐开始与大自然不同步了,他们的发展过程早已经慢慢被改变,人们取得了新的发展成果,同时也为这个世界添加了新的行事准则。现在,维持这个世界运行的程序并不是一个完全区别于以往的、崭新的程序,但是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现在的这个程序绝对比以往的任何一个都更加复杂。(例如,现在的这个程序可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但是也可能更快地就被放弃。)
这个规则也适用于人类与其后代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其后代之间的关系基于人类的生理前提,但是这种生理前提却不能保证人类与其后代之间的关系绝对牢靠。人类生命的进化过程决定了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需要且必须要扮演起父母的角色。但是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最初作为父母的人类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而现在这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性格正逐渐从人类身上减少甚至消失。“不同于动物世界中的父母,人类世界中的成人包括亲生母亲,他们都逐渐变得不再愿意受制于大自然,不再愿意使用天然的、与孩童行为相适应的规则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孩子为主,全心全意地为孩子付出。)从人类独立自主和自由选择权的角度来讲,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了。这种改变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①
改变影响到的当然不只是孩子,父母也在受影响范围之内。在是否成为父母这个问题上,有人放弃了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利,甚至连选择的机会都完全放弃,以此来表明自己不是“基因的自私性”的拥护者。并且,现在这种情况似乎越来越常见, ②但这一切其实通常都是假象。人类的进化使得我们拥有了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能力,我们有自我意识,对于可以预见的事情,我们能够早为其做安排 ③(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曾经在《预演能力》中,康拉德 ·洛伦茨在《忙碌于想象空间之中》对此都有提及)——但是我们具有的这种秉性却是天生具有矛盾性的,因为这种秉性一方面将大量的对未来的恐慌施加在我们身上(对未来的恐惧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甚至可以演变成对自身死亡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会对我们的一生都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只有人类才会将自己看到的事物进行加工并反映在大脑中,形成意识。这种人类专有的意识在作用于“文化进化”的同时,也会为我们带来新的束缚。这些束缚中的某些部分与本书的主题 ——不同辈分人群之间的关系 ——有一定的联系。
人类对自身所处社会的文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造成这种影响的最基本原因则是存在人类和时间以及人类和自身生活之间的特殊交流。“缺乏前瞻性,处理事情时没有合理的计划,所以猿人不能作为最聪明动物的代表。这是猿人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也是一再被动物专家们多次提及的猿人的缺点。”生物学家诺贝特 ·比绍夫( Nobert Bischof)曾经这样说道, ①“当眼前的食物充足时,没有任何动物会想起,它们应该再另外储备一些食物,它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储备食物,以备自己将来不受饥饿的折磨。虽然有些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会有储存食物的行为,但它们却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这些行为的,它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它们受到了自己直觉和天性的支配。与之相比,人类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以下的这些行为总是会在人类的生活圈中出现:尽管离剧院演出或球赛开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早已经开始为入场券谋划了;为了让自己在即将到来的冬天有足够暖和的衣物,我们在依然十分炎热的夏末就开始张罗冬季的衣服了;外出旅行时,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旅行目的地的环境,能够消化当地的食物,出门之前我们会先准备好一堆药物;即使没有要下雨的迹象,我们也会在外出的时候带一把伞,做到‘未雨绸缪’;我们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计划自己的生育状况,必要时可以阻止自己生育 ……人们熟悉自身的生存条件并对不利于自己生存的地方加以改进,采取合适的措施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并不是高度文明以后的社会里的特有现象。即使在文明程度发展不高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做出上述的部分行为了。而这些行为在动物世界中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了新的构造原理说。 ”
但是日常中的实例向我们证明,人类进化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 ——新的构造原理、时间在人类上的呈现都有其阴暗面。我们需要为自己人类的付出代价,比如,我们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存在具有暂时性,我们在将来的某一天必定会死亡,我们对未来怀有恐惧之心,有异于其他所有动物的行为倾向,由于对未来的恐惧,有些人在自然死亡来临之前选择自杀。因为人类有时间意识,所以折磨人类的不仅有对未来的恐惧,还有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由于“对于人类而言,时间的茎轴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在时间的茎轴上,不仅有一个分支指向未来,还有另外一个分支延伸到过去……因此,人们不得不一方面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另一方面又要忍受不能忘掉的过去的折磨”。①
“一方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让人不堪负荷的过去的阴影 ——这样一来,有一件事情就变得很明朗了,伴随着人类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的前途,人们需要面临的潜在危险也加倍了,并且现在这种潜在危险还开始危及不同辈分人群之间的关系。同时,由这种危机带来的还有好斗以及人们的侵略性,而这种好斗和侵略性恰恰就植根于人们一直引以为豪的、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代表理性的’意识。这种能力 ——就像伊萨克 ·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此人的‘兼职工作’是写科幻小说,并以科幻小说作家的身份而闻名于世;在‘主要职业’这一方面,他只被认为是一个爱吹牛的生物化学教授)曾经写到的一样 ——我们了解到,有些东西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就像为了存活下来而去进行的拼搏一样重要。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不再是每天必需的面包,不是存活下来;更确切地说,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种方法,借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拥有比别人更美好的未来。在其他动物的世界中,因战利品而引起的争端会持续很久。只有一方完全胜利并将作为战利品的食物吞下去以后,这种争端才会结束。由于智慧的人类拥有先见之明,所以他们可以想象到,长时间缺少食物必将导致的结果一定是饿死。他们甚至可以随时推算出自己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究竟什么时候会死掉——即使这种情况并没有真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人类采取了有效且持续时间很久的措施,他们会共同商议如何分配暂时充足的食物。通常,唯有参与分配的某一方受到重伤或者死掉以后,这种分配方案才会被终止。当参与分配的双方都不能再获得食物,或者作为失败的一方遭受重创、胜利的一方长期独吞食物的时候,分配共同财产的方案也会随之发生变动。人类总是足够的聪明,他们会永远记住自己曾经的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除了人类以外,真的没有其他的动物会愿意因复仇而丢掉自己的性命(或者为了抵御别人的报复而丧命,因为死去的人不能再为我们复述事情的经过,也不能将事情发生过程再排练一遍)。①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要比其他的动物邪恶。与其说人类邪恶,不如说人类比任何其他物种都聪明,为了使自己在将来的某一天有足够的能力去复仇,他们可以长时间地、足够清楚地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对于其他的动物而言,基本上只有三件事会引发它们彼此之间的冲突,这三件事分别是食物、繁殖和后代。但是对于拥有预见推测和记忆能力的人类而言,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有争论值,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去考虑,有没有必要为了这件事情去引发与他人之间的争论或冲突。 ”②
没有其他的任何动物能够像人一样,有能力发展出与人类社会相似的文化,并坚持将这种文化一直传承发展下去;没有其他的任何动物能够像人一样,会使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培养后代的文化能力,使他们能够熟悉并适应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这种区别也意味着:成为大人会使孩童走进一个崭新的、充满各种机遇的宽阔世界。但是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孩童在走向成年的道路上需要负担的也更多。在人类群体之间,有一种很具有典型性的现象,那就是在孩童培养自己独立自主能力的过程中,老一辈和年轻一代之间总是充满了冲突,年轻的一代将老一辈称为“老独裁者”,而这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的世界中并不常见 ——保证“老一辈”的优先地位,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特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因人类文化中的宗教、传统和习俗而得到保障,与生物进化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①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当一个个体完成了传承自己基因物质、扩大自己族群的任务以后,与之前相比,这个个体的存在就变得比较无足轻重了 ——存在价值更低的是完成了繁殖任务且变得衰老的个体。在很多动物群体中,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并被彻底地加以实行。在昆虫界和除了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世界中,衰老的成员即使没有被族群抛弃,能够滞留在族群里,它们也需要面临巨大的危险。以蚂蚁和蜜蜂为例吧,最辛苦且危险的外勤任务都是由最年老的工蚁和蜜蜂去完成的;年老的澳大利亚打手树蚁(蚁亚科)甚至不能住在巢穴里,它们住在洞穴外面前哨的位置;在野生几内亚狒狒(狒狒属)群体中,雌性狒狒在绝经以后需要担负的任务是保卫群体的安全,抵御其他流浪群体对自己族群的攻击,需要开拓或抢占新的领地时,这些年老的雌性狒狒还需要充当开路先锋。另外的一种情况是,年老的成员被视为游离于群体之外的、脾气古怪的老家伙,群体里的其他年轻成员会认为它们是不合群的存在,直至死亡将它们带走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雄象身上。上面的这些观察结果都是由生物学家汉斯 ·库摩尔( Hans Kummer)总结的,对比这些结果以后,他曾经诧异地说道,我们人类让他感到吃惊,因为“与那些动物的做法相比,我们人类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手段”。②库摩尔还特意提到了一些人类特有的现象:“出于对伦理道德的考量 ……上面提到的出现在动物界中的现象不可能出现于人类社会中。 ”
前面已经提到过,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物,但是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这段话对人进行简要的概括。整个情况是这样的: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个人都带着一些“嫁妆”,而基因遗传物质则是这些“嫁妆”中的必备物件。这些“嫁妆”会制约我们各种能力的无限发展,尽管如此,它却不能决定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基因决定了男人与女人的差别,但是承认他们不同地位的却是这个社会 ——上千年来,情况就已经是这样的了。相似的情况还有,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具有决定意义的教育理想;关于一个个体是否选择生育子女问题的讨论。哈佛学者史蒂芬 ·平克( Stephen Pinker)在声明自己决定不要小孩子时,结合进化理论和社会生物学理论的知识,利用通俗的语言将上述情况总结了一番 ——如果这个决定不受自己基因的支持,那么基因可以自行选择不再继续传递…… ①
人类的文化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会对我们的遗传物质产生影响(有时灵活性本身是与我们的遗传物质对立的)。也正是由于人类文化的这种高度灵活性,共同生活过程中,出现于不同辈分人群之间的问题才会成为最常被讨论的话题之一 ——从人类历史开始之初直至今天。 ②我们人性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未来怀有恐惧,同时又不能忘怀过去。在不同辈分人群关系之中,这种特性会得到什么样的体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本文来源:网易亲子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产生自主意识对生物个体来说有什么明显好处?这个生物个体并不是指“自己”,而是纯粹的生物个体.有对比更好.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产生自主意识才能发展出更高的智能,才能更加完美的适应环境,甚至向人类一样掌控环境.植物 细菌这类没有自主意识只能受环境和本能支配.对个体来说生存或者毁灭没有自主性可言.例如猴子,海豚这类有自主意识的生物,个体与个体有着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对于个体而言更容易生存.毕竟生物的目的就是生存,这是自主意识带来最明显的好处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趋利避害是本能,是一种适应现象,而像人一样有自主意识时,就能改变环境,从而更加适应。
好像懂了点..能说得更详细点吗?譬如举个例子
能让生物更加适应环境
谢谢 但可以具体一点吗?我也知道是适应环境
产生自主意识才能发展出更高的智能,才能更加完美的适应环境,甚至向人类一样掌控环境。植物 细菌这类没有自主意识只能受环境和本能支配。对个体来说生存或者毁灭没有自主性可言。例如猴子,海豚这类有自主意识的生物,个体与个体有着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对于个体而言更容易生存。毕竟生物的目的就是生存,这是自主意识带来最明显的好处了。...
扫描下载二维码自由意志,很可能只是错觉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自由意志,很可能只是错觉
本文作者:JacquelineShawn
(文/George Dvorsky)对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人类已经争论了数千年。但是,过去几年中,尽管哲学家继续就人类决策的形而上学基础进行辩论,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开始从正面去解决这个问题(没错,真的是冲着头去的)。其中一些神经科学家相信,自己的实验表明,人类对于自由的主观体验可能仅仅是一种错觉。
下面就来解释一下,
为什么你可能没有自由意志?
的确,从历史角度讲,哲学家对于这个话题有不少话说。他们的思辨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诸如宇宙决定论(即,万事万物按照一种可预测的方式随时间发展,这便使自由意志成为不可能存在的东西)、非决定论(也就是,宇宙以及身在其中的我们,行为都是随机的,这一观点也否认了自由意志)和宇宙自由论或相容论(认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宇宙观点在逻辑上是可以兼容的)。
好,虽然这些研究流派无疑十分重要,但人们还是不禁会觉得,这些派系的观点是毫无帮助且论证不足的。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需要的是某种真正的科学——某些能加以验证的理论。
而这也确实正在发生。根据科学的大脑实验的初步结果,思想似乎在人真正意识到各种决策之前就已经做出了决定,有时候这个时间差还很显著。这一观察结果令人不安,并让一些神经科学家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人对自己的选择的控制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至少就某些基本的动作和任务而言是这样的。
但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确信不疑。也许,得再过一些时间才能真正证明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
准备电位(Bereitschaftspotential)
20世纪60年代中期,神经科学家第一次意识到大脑里其实有些挺稀奇的事儿。
德国科学家汉斯o赫尔穆特o科恩休伯(Hans Helmut Kornhuber)和吕德尔o德克(Lüder Deecke)发现了一种现象,并将其称为“bereitschaftspotential”(BP),翻译成英语就是“readiness potential”,即“准备电位”。
他们发现,大脑在产生意识知觉前的瞬间会进入一种特殊状态,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科学分支。
科恩休伯和德克要求他们的实验对象动一下手指(这个动作是自发性的),之后脑电图(EEG)扫描显示,略早于自主运动发生的时候,运动皮层的活动中会出现一个缓慢的负电位变化。他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潜意识会引起自发行为。这个观察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而且违反直觉。
毫无疑问,这一发现让科学界的各位都很心烦,自打弗洛伊德时起,他们多半都接受了严格决定论的人类决策观点。大多数科学家没上心就无视它了。
但是,后来本杰明o李贝特(Benjamin Libet)于20世纪80年代做的实验,印证了科恩休伯和德克的开拓性工作。与之前的实验类似,李贝特也让参与者动动自己的手指,不过这一次,他们要同时盯着一只钟,钟的外面有一个圆点围着它转。(被试者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动手指,而不是在外界信号的诱发下行动,但他们必须告诉实验人员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产生了动手指的念头时,原点与钟表的相对位置。)他的实验数据表明,准备电位始于参与者报告意识知觉之前的0.35秒左右。
李贝特总结说,就自身动作的开始而言,人类是没有自由意志可言的,但我们有一种像认知“否决权”一样的权力,可以在最后时刻叫停一个活动。我们无法开始一个动作,但可以停止它。
从神经学角度讲,李贝特等人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大脑的运动辅助区(SMA)/ 前运动辅助区(pre-SMA)和前扣带运动区,这一区域能使人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发行动并执行自主运动。
工具先进了,可结论没怎么变
最近,神经科学家研究这一现象所用的技术更加先进,也就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与植入电极。但是,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这些新实验表明,BP 效应比之前所想的更为显著。
2008年,约翰-迪伦o海恩斯(John-Dylan Haynes)的一项研究显示出了一种与李贝特的发现相类似的效应。将参与者送进 fMRI扫描仪后,海恩斯让他们在随便什么时候用左手或右手食指按下一个按钮,但是,他们必须记住自己打算做这个动作的那一刻显示在屏幕上的字母。
实验结果令人震惊。海恩斯的数据显示,被试者出现意识知觉前整整一秒BP就会出现,而在其他时候这一时差会多达10秒。发表了这篇论文后,他告诉《自然》新闻频道:
“我们的第一个想法是: ‘我们得检查一下这是不是真的。’ 我们做的合理性检查比我之前见过的任何研究做的都要多。”
海恩斯指出,认知延迟可能是由于高级控制区域的网络运行造成的,在进入意识知觉状态前,这些区域就得把即将做出的决策预备好。从根本上说,大脑首先开始无意识运转以酝酿出一个决策,一旦全套条件成熟,意识就参与进来,然后才产生运动。
在另一项研究中,神经科学家伊查克o弗莱德(Itzhak Fried)没有用fMRI 扫描仪,而是直接钻入了大脑:他往实验参与者的大脑中植入了电极,用来记录单个神经元的状态。这种操作使他能够极为精确地了解做出决策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他的实验表明,被试者做出按下按钮的决策前多达1.5秒时,神经元就会产生活跃。距离做出决策还有700毫秒时,弗莱德和他的团队就能够以接近80%的准确率预测做出决策的时机。在某些情况下,他的预测准确率甚至高达90%。
不同的实验,类似的结果。
弗莱德推测,神经元集群内部产生的冲动发放率的变化超过阈值后,意志才会出现,内侧额叶皮层能够在人意识到这些决定之前将它们以信号的形式发出。
“在某些时候,已经决定的事情能够被意识接受。”他告诉《自然》杂志,暗示意识后来也可能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斯特凡o波特(Stefan Bode)进行了精细的fMRI实验。实验表明,自由决策进入意识知觉前几秒,将自由决策的结果实际解码出来是可能的。
波特发现,从时间顺序上讲,前额极皮层(BA 10,即布罗德曼分区系统10区)的活动模式是最先携带决策相关信息的区域,因此,它就成了无意识生成自由决策的第一候选脑区。他的研究将人们对此前其他实验的疑虑打消了大半。
反对的声音
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些发现的结论。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自由意志的真相还远未被揭开。
2010年时,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W.R.克莱姆(W. R. Klemm)发表了一篇分析论文,指出自由意志实验解读数据的方式并不合理,而且实验过程过于草率。其他人则批评了时机的判断,他们认为行动与运动二者时间间隔太短,并且对时机的关注可能会导致数据失真。
被研究的脑区,也就是大脑的 pre-SMA/SMA 和前扣带运动区,可能仅仅在运动规划的晚期阶段才参与其中;可以想见运用意志的脑区更可能是其他更高级的大脑系统。同样,由于实验开展的方式,实验对象可能受了其他“选择预测”信号的影响,因此测得的大脑活动可能并不与实验本身直接相关。
看上去,自由意志这个问题的争论还没有决断。尽管神经科学家的确揭示了一些关于人类思考和决策的真知灼见,但是要想让这些见解更具说服力,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如果神经科学家能够在实验对象自己意识到之前就预测出更复杂决策的实际结果,那么问题就解决。那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证明,自由意志就是一种错觉。
而且,神经科学家也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决策加以区分。并非所有的决策都是一样的,动动手指或按个按钮与思考人生意义或为重要演讲斟酌字句,它们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考虑到迄今为止各种实验的局限性(它们都专注于自主肢体运动),人类决策显然是个非常值得一探究竟的领域。
科学、哲学与道德不再界限分明
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使这些发现与日常生活相协调。假设我们没有自由意志,那对人类境况来说意味着什么?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又当何论呢?
最近,丹尼尔o丹尼特(Daniel Dennett)试图将自由意志从历史的垃圾堆里解救出来,他说人类能动性还是有一定施展空间的,这些问题仍旧需要科学来解答。丹尼特承认,经典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基本不可能存在,但他试图重新定义这个话题,即依然能够证明自由意志是存在的,虽然得在特定的条件下。他写道:
关于自由意志,科学家有很多天真的想法。这个话题我一直都说得很多,我尽力消除很多科学家提出的一些不好的想法。我在这方面已小有所成,但仍需努力。我认为,科学家觉得这样一种想法很有吸引力:面前放着自由意志这样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哲学观念,而他们可以漂亮地把它踢出哲学思考范围。我想如果这能成真的话还是很不错的。
只是这并不是真的。我想他们的动机是好的。他们在努力弄清事实,但是他们实际上错过了许多关键点。我和那些人一样,盼望一种关于人类、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的自然主义理论,但是我认为你得比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彻底全面的思考,这也恰好证明了,有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还等着哲学家去做呢。
作为山姆o哈里斯(Sam Harris)的主要支持者,丹尼特遭到了那些认为他是从知识论而非科学角度讨论该问题的人的批评。实际上,山姆o哈里斯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我们没有自由意志,但这也不是什么问题。而且,他认为对自由意志的持续信奉是时候终结了:
一个人在每一刻的意识思想、意图和努力的出现,都是由他没有意识到的原因所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出现都有深层原因——基因、童年经历等,任何人,即便他穷凶恶极,也无法对此承担责任。我们对这两方面事实的无知会产生道德错觉。但是,很多人担心,相信自由意志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哈里斯不相信自由意志的错觉是一个“丑陋的事实”,他也不相信这是某种永远与哲学抽象相关的东西。这就是科学,他说,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东西。“意识一直都处于我的思想、意图和行为的深层原因的下游,但认识到这一点并不会改变一个事实,即所有的思想、意图和行为对于我的幸福(或者不幸)都是必不可少的。”他写道。
但是,正如丹尼特所正确指出的那样,这远不是个简单明了的问题。“自由意识是错觉”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仍然必须改进他们的实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做了哲学家、演化生物学家乃至量子物理学家的工作。
例如,如果意识并非运用自由意志的渠道,为什么人类在演化中形成了意识,而非无意识的僵尸大脑?考虑到量子不确定性的本质,生活在一个模糊概率的宇宙中又意味着什么?
显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编译自:Scientific evidence that you probably don't have free will文章图片:</;题图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
果壳的文章大体是这样的,首先会说个令人咋舌的理论,列举一大堆实验和术语和科学家名字,让你觉得这理论不是瞎说的,但文章最后总会有几个科学家蹦出来提出反对声音,问题是还合情合理,就连小编都要承认反对的有道理,最最后再来句:”科学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云云...“
小编在写这篇文章时,大脑已经提前搞定了。。
看了全文,发现文中所提到的所有研究都预设了意志和神经活动是完全不同的事物这一假设,为什么就没人怀疑下这个假设呢?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86)
看了全文,发现文中所提到的所有研究都预设了意志和神经活动是完全不同的事物这一假设,为什么就没人怀疑下这个假设呢?
ALIENWARE官方账号
当然是错觉。你以为外星人真的想回复这条评论吗,不是的,手滑!
其实排除做不做决定的问题,大脑里各种底层的神经活动随时都在进行,而且明显先于意志这种顶层概念的形成。这些底层的活动通过生物传感器和外界联系起来,由外界刺激输入触发。外部世界-&底层神经活动-&高层意志,有这个时序的存在,非要毫无怀疑的说自由意志,就唯有呵呵了。然后再看量子力学里诡异的观察决定量子的最终状态,如果这一切真的有什么内在联系,似乎更靠谱的过程是,所有外部量子的状态决定了人脑的工作方式,决定了人类解释观察结果的方法以及形成的科学体系。
小编在写这篇文章时,大脑已经提前搞定了。。
以前常常想这个问题,在我在脑中默念一句话前我已经知道自己要想什么了,那我的想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呢?于是常常想到一半停下,然后发呆。
原文很好,解决了一个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不过这翻译有点烂啊,虽然翻译者的精神值得赞扬。
搞不定这种事
引用 的话:以前常常想这个问题,在我在脑中默念一句话前我已经知道自己要想什么了,那我的想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呢?于是常常想到一半停下,然后发呆。这个,很厉的感觉,有过相同体会啊!
很喜欢从外面看到的那个图片
果壳译者,生物科学专业
引用 的话:原文很好,解决了一个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不过这翻译有点烂啊,虽然翻译者的精神值得赞扬。嗯嗯,水平有限,还请见谅。
银行安保人
所以。。。小编的文章是早就注定的。。。而moogee就是早就知道小编要写这个文章了,。。。。。
果壳译者,生物科学专业
引用 的话:其实排除做不做决定的问题,大脑里各种底层的神经活动随时都在进行,而且明显先于意志这种顶层概念的形成。这些底层的活动通过生物传感器和外界联系起来,由外界刺激输入触发。外部世界-&底层神经活动-&高层意志,有这个时序的存在,非要毫无怀疑的说自由意志,就唯有呵呵了。然后再看量子力学里诡异的观察决定量子的最终状态,如果这一切真的有什么内在联系,似乎更靠谱的过程是,所有外部量子的状态决定了人脑的工作方式,决定了人类解释观察结果的方法以及形成的科学体系。握爪~
先握爪再看(*^__^*)
哎~看了第一句“一些神经科学的实验表明,思想似乎在人真正意识到各种决策之前就已经做出了决定。”
你看,科学家总是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儿费劲巴拉的论证个半天。
果壳的文章大体是这样的,首先会说个令人咋舌的理论,列举一大堆实验和术语和科学家名字,让你觉得这理论不是瞎说的,但文章最后总会有几个科学家蹦出来提出反对声音,问题是还合情合理,就连小编都要承认反对的有道理,最最后再来句:”科学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云云...“
不是自由意志而是潜意识或无意识?感觉就像一坑填一坑...科学可以操作定义自由意识进行研究,但操作定义的自由意识对于人类又意味着什么?自己也糊了= =
正在理解中
智能科学专业
啊~放开我~我不想睡觉的~!是命中注定了我这个时候应该躺在床上的~!啊~放开我~我不想拖延的~!是命中注定了我这个时候应该在玩游戏的~!
引用 的话:很喜欢从外面看到的那个图片我也是
《科幻世界》某期有谈到过
这篇文章的标题也不是出于小编的自由意志吧。& &
这exactly就是我想研究的东西……
还有一种现象能印证:你正睡着,莫名翻了个身,只因为刚听到个声响。似乎外界的刺激带来了能量,要推动机体做出反应,然后才能自然消退。这个过程,可能自己意识不到的。期待以后能看到论文研究这个。
录音爱好者,万有青年养成计划入围选手
这跟上次那篇一样,都只是在论证人作出有意识的运动之前,大脑的部分神经元在一定时间内已经开始活动,但并未能强有力地证明所有复杂的神经活动(如思维)都是完全被这种潜意识过程所决定,而且还留了一道口子:进入到有意识的阶段,人仍有否决权,而这个否决的机制并未阐明。猜想,如果说形成某个抉择前期涌现的神经活动是遵从决定论的话,那么到最后思维层面的最终判定过程,很可能就是某种随机的机制。。。
引用 的话:果壳的文章大体是这样的,首先会说个令人咋舌的理论,列举一大堆实验和术语和科学家名字,让你觉得这理论不是瞎说的,但文章最后总会有几个科学家蹦出来提出反对声音,问题是还合情合理,就连小编都要承认反对的有道理,最最后再来句:”科学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云云...“我表示,所有科学家都是这个样子...
引用 的话:啊~放开我~我不想睡觉的~!是命中注定了我这个时候应该躺在床上的~!啊~放开我~我不想拖延的~!是命中注定了我这个时候应该在玩游戏的~!噗...
人们理解的意识更像是多信号协商后的结局
宿命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真的很有意思:人脑起作用靠电荷反应、电荷根据外界反应,于是大爆炸起,宇宙就是一盘超大号的多米诺骨牌,所有微小的事务乃至“智能生命”的思考和行为都是必然的,于是,未来是注定的。高中课本里定义的机械唯物主义可是19世纪欧洲哲学界争论的重大议题之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西方即使受过科学教育的人仍相信有超越大脑的“灵魂”存在的一个主要悖论。当然,马导师直接说人家是形而上学,但是否定用的理论其实很空洞,就像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人家不可知论认为——宇宙无限大,时间无限长,所以总有东西认识不完;马导师非说——因为人的认识可以无限延续,所以绝没什么一定不能被人认识。谁说都有理,但反驳的很空洞。不过,其实宿命论或者“反自由意志论”的BUG还是存在的。作为科幻爱好者的文科生只习惯以三段论逻辑和“技术无限”的角度思考问题。首先,设想如果整个宇宙不存在自由意志,你我,任何智能生命的任何思考和行为都是大脑里的电荷机械地对外界的反应,那前面说过,整个宇宙的运行模式和任意细节其实都是可被推定的,宇宙时间和空间角度上都是一盘超大号多米诺骨牌。整个宇宙没有任何变量!大爆炸产生的一系列物理规则就是至高的常量!其次,根据合理逻辑,出现一台能够计算超大信息量,追溯宇宙常量,运算分析后推导下一步宇宙如何变化似乎并非难事——设想,如果仪器够精密,那么蝴蝶煽动翅膀会在哪里形成飓风,怎么会就一定计算不出呢?龙卷风最难预测?还不是没找到所有的细节规律?大刘的《球状闪电》里就描绘出探测到龙卷风产生之初的小低压点儿,进而预测甚至制造龙卷风的设备。一个道理,如果连智能生命的意志都是注定的,那么从宇宙早期乃至现在的众多“蝴蝶”们推导出时间后移产生的宇宙变化,理论上讲,没难度,超级计算机为什么搞不出?如果人的一切思维都是大脑细胞里的电荷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那么于是说,即使全宇宙第一个生命出现时,一切早已形成,谁也改变不了:宇宙爆炸、灰烬冷却、天体形成、无机物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产生生命、生命有感觉于是对外界有反应、第一颗细菌吞食了第一普朗克单位的蛋白质、第一个智能生命看到并猎杀的第一头动物、第一头动物倒地死亡激起的第一波灰尘……都是注定的,那么,不同于从数列1,2,4,8,16……推出【N的平方】,这只是归纳法,而是知道【N的平方】计算出N为时,【N的平方】是多少的演绎法。宇宙大爆炸后的一切数据我如果知道了,速度、质量、灰烬飘散方位、都形成了什么元素等等,然后推出于是在宇宙的哪个坐标点儿会有什么天体,天体中会有什么元素,元素会形成什么生命何时形成,生命产生于哪个小水沟,水沟里有什么小东西,微生物会先啃哪个最近的蛋白质一口……看似很复杂,如果能掌握规律和法则,无限的岁月里,我不认为一定没有智能生命制造出(或者这智能生命本身就运算能力超强)这样计算机器。于是,通过这台能处理“无数蝴蝶翅膀扇动”运算而推导出下一步运算的计算机,在“意志非自由”的基础下,则等于拥有了预测未来的能力!于是,好吧,我们每个人下一步计算机都能运算出,就像众多BUG时间旅行电影,如《少数派报告》那样——老子就是能预测到你犯罪,所以即使你没干,也有罪;结果弄得主角阿汤哥本来不会杀人,反而是因为预测他会杀人所以要抓他所以他跑所以机缘巧合下他真杀了人。扯淡么?很扯淡。计算机预测说我明天会被车牌号123456的车撞死,撞成肉饼惨不忍睹,好吧,加强版的《死神来了》,我蹲家里,没用,因为按电影逻辑可能结果正是我蹲家里最后反而身不由己正好叫那车撞死,好吧,《蝴蝶效应》、《月光宝盒》,老子再知道未来,就是改变不了,要么时间不够,要么踢到紫霞仙子的剑让她正好死,行,最终,我选择自杀行了吧?什么?不能自杀?那么请问为什么?!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不代表人的意志都会以不合逻辑的形式进行——机器的预言效果有目共睹,我知道自己该被车撞的死那么惨,知道后我马上自杀为什么不行?于是,文科生的思维很简单——超越苏格拉底三段论的逻辑都是错误的。文科生可以相信光速可以超越,相信地球其实是方的,相信生命能够永恒,相信我们其实生活在《黑衣人》里其他生物的储物箱里。但,文科生唯独不能忍受【苏格拉底三段论】被挑衅!设定A和B为条件:A,我始终必然是人;B,人始终必然会死;由AB得:我会死。 此命题必然正确。而光速不可超、太阳从东边出来、“人生自古谁无死”,这些,哲学上,全是“经验性命题”,就像牛顿力学,当时看来必然对,实际则是有条件的,谁知道“光速不可超只在银河系有效”这个命题一定会错?看过弗诺-文奇的《天渊》、《深渊上的火》系列的同学,一定会有清晰认识。而谁又能反驳苏格拉底三段论?反正作为文科生,虽惊讶于一些我不懂的量子力学的一些理论,但我认为三段论能被推翻。于是,与三段论有冲突的——【知道未来却不能丝毫改变未来】与逻辑相悖,不成立。如果知道未来能够改变未来,那么那台计算机的预测还算什么?大家每一分钟预测一次,绝对趋利避害,绝对自由意志。但是较真的人可能会说——我知道A未来,改变A未来,经历B未来,或者因为看到B未来,我在“意志”上我也不喜欢B未来,于是又看到了C未来……直至无穷未来——这本身也是注定的。那,就说简单的例子,我第一次预测我怎么死,系统给出,死于A未来:71岁肺癌死,行,既知必死,老子也不管了,本来戒烟了,决定开始疯狂吸,刚决定完,预测机器说我将走入B未来:40岁死于癌症,得,死这么早,既然必然肺癌死,那开车还怕被撞死?于是我决定疯狂飙车,走路直接闭着眼,预测仪又说了,这样的话我明天就得被撞死……是的,你总会经历一个未来,但这个未来,如此逻辑下,根本不是注定的,恰恰是你选择的,如果这不是自由意志,那么什么是自由意志?而且,不仅智能生命的意志,即使是死物的运动,也将是不可预测的——我家冰箱里蛋糕什么时候被吃掉的,你从预测机器能预测到么?显然不能!你预测到我明天吃,我知道你预测到后,老子偏要今天吃。于是,整个宇宙都是混乱的,那么,“人没有自由意志”的理论基础——人脑是机械的,思维和意识都是脑细胞对外界的电荷反应,人脑产生前外界客观死物是固定的,于是宇宙结局是注定的——则是不成立的。于是,“人的意志是非自由的,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一命题,类似诸多非平行宇宙支撑下的穿越到未来的时间旅行理论,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违背了地球人称之为苏格拉底三段论的基本逻辑。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确对待微生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