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药物首次到达的大拇指腱鞘炎病变部位位一定不是上腔静脉,怎么的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优质新靶点:新药发现的瓶颈
新药的发现过程复杂而漫长,涉及很多学科以及学术以外的因素,但是如果剥离所有技术细节,靶点的发现和确证是现在新药发现的瓶颈和核心。换言之,如果大家知道哪个靶点确实有用,目前的药物化学,药理,毒理,临床开发技术水平可以快速地发现,开发针对这个靶点的新药。反过来,如果这个瓶颈不解决,其它领域的改进只会起辅助作用,很多时候根本无用,就像泰坦尼克号下沉时重新摆设甲板上的座椅和它是否沉海没有关联一样。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确实也存在好靶点找不到能在靶点组织达到足够浓度的活性化合物(尤其是中枢和细胞内靶点)或活性,选择性无法优化到成药水平的情况。90年代末,有一个非常热门的靶点叫PTP1B,几乎所有大药厂都有这个项目,但到今天也没有找到活性,选择性,和过膜性足够的药物分子。不少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靶点也可列入所谓的&nondruggable&靶点之列。但一般来说如果找到合适靶点,中等以上的研发团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药物。像DPP4,我估计得有30-40个公司找到了可以进入临床开发的药物。有了好靶点,即使找不到可逆配体,也可能找到共价不可逆配体,找不到小分子药物也可能找到生物大分子配体。无法在蛋白水平调控还可能在RNA,基因水平调控。PCSK9是一个例子,虽然小分子药物不好找,但短短几年时间内已有多个公司找到大分子配体。赛诺菲的药物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辉瑞开发torcitrapib的时候为了解决其水溶性差的问题,专门买了一个特殊制剂公司。所谓只要路线对了头,没有馒头可以有馒头(知道这个典故的朋友估计不会太多)。
靶点的发现和确证是和新药的发现纠缠在一起的,有些时候寻找适应症或适应人群本身就是昂贵而漫长的过程。比如现在降低淀粉状蛋白药物还在摸索在疾病的哪个阶段,哪类病人,使用多长时间才能定义这个靶点是否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有帮助。当然也有像PCSK9这样大家公认,适应症明确的优质靶点。有些时候靶点的作用只有在高质量的配体被发现以后才能精确定义,所以因为没找到合适配体而放弃的靶点人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其价值。但幸运的时候靶点虽然在目标疾病无用却在意外的疾病中起作用,如伟哥的靶点PDE5。然而绝大多数的情况是,针对新靶点的高活性,选择性,合适药代性质的化合物对疾病毫无帮助或副作用太大。90-95%的临床药物无法上市,对于全新靶点和大众疾病(机理多样而病人病理不均匀),这个比例还要高。优质靶点的欠缺是现在新药研发效率低下的根本结症。
制药工业面对这个现实的唯一选择是重金投入寻找确证优质靶点,或在临床研究上加大投入,发现优质先导物(在病人有效而非在纯化酶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二者之间有巨大差别)。遗憾的是制药工业在这两个方面的投入都不够,但在许多其它领域却不断投入或变换策略希望能改善新药的产出。但是如果不拓宽靶点这个瓶颈,其它方面如药物化学怎么改也只能起边缘作用。如果以新药产出作为评价标准,很多改革的效果甚至基本是不可知的。比如是用天然产物还是组合化学,自己内部做还是外包到CRO。这些策略到底起了什么作用难以准确评价因为即使二者有差别也基本被靶点效应调平了,哪个公司选/赌对了靶点哪个公司发现的药物就多一点,其它因素作用微小。
原料药风光不再 浙江药企纷纷谋转型
导读身处原料药制造大省,不少以原料药起家的浙江医药上市公司在环保成本大增、海外市场需求却长期不振的背景下,原料药企业要保持业绩稳定增长,给予股东回报已力不从心。而转型,强强联手,发力国内外市场无疑是改变窘境的最好选择。
身处原料药制造大省,不少以原料药起家的浙江医药上市公司在环保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和挑战下,正在纷纷谋求转型。
浙江药企转型总动员
3月以来,浙江原料药企业谋转型的动作日渐浮出水面:华海药业董事长陈保华透露,公司今年在欧美的制剂销售收入有望突破5亿元人民币。对比去年1.8亿的收入,增幅有望超过100%,制剂业务的增速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原料药业务。而查询VE巨头浙江医药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来的年报,抗生素制剂业务最近几年都保持20%的增幅&&市场人士一致认为,未来要改变看待浙江原料药企业的固有目光。
上述两家原料药起家的医药上市公司已经进入转型关键期,但他们并不是这个群体中的个别现象,其他如新和成、鑫富等公司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新的战略方向,降低高污染、高能耗、低毛利率的传统原料药业务占比,努力获得新业务的支撑,其多元化转型动作都已如火如荼。
如另一家VE龙头新和成最近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对香精香料产业未来的定位和战略目标不改变,另外,公司的聚苯硫醚(特种工程塑料)产品从中试结果与进口产品基本相当,据公司规划,新材料将成为公司未来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与此同时,国内泛酸钙之王&&鑫富今年2月发布扭亏为盈的业绩快报。据了解,公司的EVA胶膜、VB胶片项目正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优化工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毛利率。公司也在近期表示,公司年产150吨三氯蔗糖项目的设备安装工作正按计划进行。
原料药&风光不再&
上述药企纷纷转型的背景之一,是原料药的&风光不再&。
上周末,浙江医药在杭州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来自上海、深圳等地的券商、保险资管和私募机构一起到访,使原本冷清的会议室顿时热闹起来。
作为一家1997年上市的老牌医药企业,浙江医药大宗原料药VE巨头地位目前已风光不再。从医药行业净利润排名(申万一级行业-医药生物)来看,公司已从2009年的行业第2名,下滑到2011年的第5名。
更&惨&的是鑫富药业,去年4月公司发出预警公告称,由于2010年、2011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根据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
在环保成本大增、海外市场需求却长期不振的背景下,原料药企业要保持业绩稳定增长,给予股东回报已力不从心。而转型,无疑是改变窘境的最好选择。
强强联手,发力国内外市场
为了加速转型,浙江医药去年完成定增计划,正在昌海生物园区建立国内喹诺酮基地,并成为全球抗耐药菌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供应商,公司还与诺华公司合作生产我国首创的抗疟疾专利药。
与其他强势医药企业联手合作,也是浙江医药去年迈出的一大步。去年6月1日,浙江医药发布公告称,拟向太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买其新药&奈诺沙星&在中国内地的专利权独占许可和相关新药技术。&一旦获准上市,将具有较长的独占期,如能充分发挥公司原喹诺酮药品市场的渠道优势,为公司创造巨额收益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公司在公告中这样预测。有券商研究员表示,奈诺沙星目前正在国家食药监局申请上市,&口服液制剂有望在年底前在国内市场上市。&
据浙江医药高管表示,未来5年,公司一方面将力争成为全球品种最全的脂熔性维生素供应商,另一方面,公司自产原料药和制剂对利润的贡献将日益增加。
类似的还有华海药业,公司主营高血压治疗药物普利类、沙坦类的原料药,也正向制剂转型,并已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取得突破。华海药业董秘祝永华向记者介绍,去年公司制剂业务在内销和出口同时发力下收入翻番,达到4.2亿元。其中内销同比增长超过60%,主要源于公司加大了对国内制剂销售的支持。到2015年,华海药业计划将目前只占10%的制剂业务提升到60%。
后抗生素时代:无药可用的隐患
导读手指的简单割伤可能让你会终生和病魔做斗争。运气在未来生活中,占得比例比任何一个医生都多这就是没有抗生素的未来。这可能读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是真正的恐慌是世界正在步入后抗生素时代。
手指的简单割伤可能让你会终生和病魔做斗争。运气在未来生活中,占得比例比任何一个医生都多。像切除阑尾或者髋关节置换这些最基本的手术都有可能变得致命。癌症治疗和器官移植都会致死。生育宝宝再一次成为女人一生中致命的时刻。
这就是没有抗生素的未来。这可能读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是真正的恐慌是世界正在步入后抗生素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出警告&很多常见的感染将无药可医,死亡率再次有增无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经表明了&梦魇细菌&的出现。
抗生素可以杀菌,但这些细菌是非常狡猾的敌人。一旦开始使用新的药物,它们会找到生存的办法。当它们找到生存的办法时,又需要使用新的药物。
只要有新的药物研发出来,耐药性就不是问题。但是从90年代以后还没有发现新一类的抗生素。这演变为一场战争,我们濒临沦陷的战争。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比想象中还要严重,而没有抗生素的世界将会更加危险。
虽然抗生素会导致致命的感染,比如说肺结核治疗过程中。但是它们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开刀手术存在巨大的感染风险,而术前和术后的抗生素疗程能够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癌症治疗如化疗和放疗会损害人的免疫系统。抗生素疗程是规定来提供急需提高的机体自身防御。任何器官移植的病人都会面临着终生服药,来抑制免疫系统,否则免疫系统会攻击移植器官,所以抗生素被用来保护机体。
诺丁汉大学的Richard James 教授说,&我觉得没有抗生素的未来会非常暗淡,许多大型手术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我常常给学生展示伦敦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照片,那仅仅是医院外一排床位,没人关心病人死活,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新鲜空气。&他说,这就是未来肺结核治疗药物用光后的场景。
但这些都是未来的事,不是吗?
抗生素之父的警告
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发现了抗生素,对于生物医药是最大的贡献之一。他注意到培养皿中生长的霉菌周围一圈中没有细菌,于是他发现了青霉素。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到1945年,细菌耐药性就已经存在。
在获奖演讲中他说,&在实验室中培养出耐青霉素的细菌并不难,只要让它们暴露在浓度不足以杀死它们的青霉素环境里,而且同样的情况偶尔也会发生在机体里。&&会有一天,任何人都可以在商店里买到青霉素。&&那时候就比较危险,因为一些不了解的人容易用药量过少,从而使得他体内的细菌暴露不致死的药物浓度里产生抗药性。&
英国健康保护局抗生素抗药性监测部门的Neil Woodford 教授说&和去年同年相比,我的实验室看到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Woodford 教授说,大多数都是耐几种药物,被称为多重耐药菌株,但是有一些泛耐药菌株,没有抗生素能够触碰到。
Woodford教授说,最坏的场景会像&上个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世界&。&园艺的时候,手指被玫瑰刺戳破,并感染了细菌,到了医院,医生对于如何拯救患者生命完全素手无策,病人能否生存全凭运气。&
&但是对于许多感染,这些不会发生。&机遇性感染是最为担心的事情之一,它常常攻击年老者,特别是他们生病,在医院中容易感染的时候。Woodford教授说,英国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肠杆菌科,如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等生活在肠道中的机遇性感染细菌。它们是目前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形式,抗药性也日渐增强。
最有效的抗生素之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测试结果表明,耐药菌株从2003年的少数几例到2010年已经飙升300例以上。
同时变得越来越难治疗的性传播疾病淋病也引起了关注。在世界各地,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结核病,意味着只有少数药物有效,这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MRSA带来希望
最有名的超级细菌之一就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它数年来一直是医院的一个灾难。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一些抗生素有抗药性,能够诱发如败血症等致命的并发症。
西方医院的病例骤增,然而,这股趋势已经发生扭转。比如,英国和威尔士的数据表明,2007年死亡数为1600例,2011年已减少到364例。主要的方法就卫生保健,可以减少感染传播的机会。这就表明,如果措施采取得当,可以降低抗生素耐药性的威胁。
相对来说,美国做的比较好。
卡迪夫大学Timothy Walsh教授说, &没有抗生素的生活已经在一些国家发生&。Walsh教授是发现南亚新型超级细菌NDM-1团队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超级细菌NDM-1的一种基因能够抵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而这种基因在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中也有。他说,&世界上一些地区的耐药性就像是一场缓慢的海啸,我们知道数年里到达,而我们也终将会被弄湿。&
新型超级细菌NDM-1被认为曾在印度出现,那里的医疗环境差和缺少抗生素推动了细菌的蔓延。
但是由于国际旅游,在世界各地包括英国都发现了这种病例。
细菌之所以产生抗药性,因为它们繁殖速度非常快。一些细菌每20分钟就可以繁殖一倍,可以和一对夫妇生4个小孩所花费的时间相比。
这就意味着基因突变,能够抗药,能够快速的显现出来。但是更多的是,细菌可以和其他细菌甚至是不同种类的细菌交换有益基因。
国家能做什么
试图阻止抗生素灾难突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国家能做到多少?抗生素得到的难易程度在世界各地有很大的区别。在一些国家它们仅作为处方药物,而在其他的国家柜台上就可以买到。
对于医生给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的病人开抗生素仍有质疑,因为抗生素并不能防范病毒。欧洲已经禁止使用抗生素来提高牲畜的生长,因为这会增加细菌的抗药性。然而这种情况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很常见,渔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伯明翰大学Laura Piddock教授说,这些都是价值的药物,我们需要慎重的使用它们。一些人甚至建议提高抗生素的价格,就像新型癌症药物的价格一样,从而更合理的使用它们。
&世界末日&近在眼前,但并不意味着它会发生。开发新型抗生素和使用仍然有效的抗生素也许会很戏剧化地改变这一画面。
但是如果&世界末日&真的发生了,对社会的影响将是非常显著的。
Piddock教授说,&我们如果不能治愈一种感染,病人就会在医院待更长的时间,还有病人不在工作或教育所带来的经济影响。&
后果其实是非常严重的,实际上这是人们还没有十分把握的事情。
GSK测试新药:目标延长寿命至150岁
导读延长人的寿命,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目标。据悉,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正在测试部分新药,这类药物旨在活化人体内的&长寿基因&,如果成功或许能让人的预期寿命延长至150岁。而这些消息听起来并不像是天方夜谭,因为GSK称该药物有望在5年内就可能上市。
延长人的寿命,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目标。据悉,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正在测试部分新药,这类药物据说可以活化人体内的&长寿基因&,如果成功或许能让人的预期寿命延长至150岁。而这些消息听起来并不像是天方夜谭,因为GSK称该药物有望在5年内就可能上市。
白藜芦醇活化&长寿基因&
葛兰素史克正对这些药物进行临床试验,用于患有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身上。试验结果证明,药物可对人体内部一种单体抗衰老酶起作用,进而发挥预防各种年龄相关疾病、延长预期寿命的潜在作用。
据报道,这些新药的成分是人工合成的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在红酒中可以找到,具有通过促进被称为 &长寿基因&的SIRT1组蛋白脱乙酰酶的活力,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据悉,长寿基因SIRT1的活力可以通过限制热量摄取和运动等方式予以促进,同时也可以借助&活化剂&的作用。而天然物质中最常见的&活化剂&就是白藜芦醇,该物质在红酒中可以发现,但含量不多。不过,人工合成的&活化剂&具有更强的催化作用,并且早已研发成功。
葛兰素史克2008年购得人工合成&活化剂&技术。截至目前,已经有约4000种人工合成的&活化剂&研制成功,其中效果最好的三种已经用于人体试验阶段。等量情况下,这些人工&活化剂&在效用方面,比一杯红酒要高出100倍。
据称,根据目前情况看,117种接受测试的药物都能通过同一种机制对单体酶产生作用,这意味着将有一个全新种类的抗衰老药物有望在今后问世,甚至从根本上预防癌症、阿尔茨海默氏症 (老年痴呆症)、2型糖尿病等。
或能让人活到150岁
尽管针对白藜芦醇的研究已经开展了有10年之久,但相关领域的科学基础方面一直存在争议。
不过,人工合成白藜芦醇在一些病症的临床测试中已经显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这些病症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脂肪肝、白内障、骨质酥松、关节炎等各种与年龄衰老有关的病症。
参与这一研发项目的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戴维&辛克莱尔说:&从根本上来说,这些药物能够治疗某种病症,但与当前药物不同的在于,它们还可以预防20种其他病症。实际上,它们可以延缓衰老。 &
据悉,这些人工合成 &活化剂&已经在有限范围内使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牛皮癣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科研人员发现,这些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新陈代谢带来了好处,并且让牛皮癣患者的皮肤减少变红的症状。
而在动物测试中,体重超标的实验白鼠在使用人工合成白藜芦醇后,其运动能力甚至达到了普通白鼠的两倍,并且寿命也长了15%。辛克莱尔介绍说,目前研究小组正在试图了解这种效果能否在健康人群中发挥。 &目前情况看令人感到乐观,我们发现,衰老其实并不是完全不可抗拒的折磨。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将能够活到150岁。
作者:Basil P. Hubbard et al.
纳米颗粒携带蜂刺毒素可杀死艾滋病毒
导读美国科学家利用在蜂刺毒素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毁灭艾滋病毒,防止艾滋病传播,但又不伤及周围正常细胞。这一毒素破坏的是艾滋病毒的物理性能,从理论上讲,后者无法适应蜂毒的攻击。
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可以利用在蜂刺毒素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毁灭艾滋病毒,防止艾滋病传播,但又不伤及周围正常细胞。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经长期研究发现,蜂刺中的化学物质蜂毒肽可以刺穿艾滋病毒的保护外层,毁灭艾滋病毒。科学家们把这种毒素注入纳米粒中,上面配有特制的&缓冲器&,使之能够弹离正常细胞,从而避免伤及正常细胞。当较小的艾滋病毒与它们接触时,会从缓冲器之间滑过,遭到毒素攻击。
合作撰写研究报告的医学院专家约书亚&胡德介绍说,这种毒素可以用于制作防止艾滋病传播的凝胶。&我们希望,在艾滋病迅速传播的地区,人们能够利用这种凝胶作为阻止其初期感染的预防措施。我们破坏的是艾滋病毒的物理性能。从理论上说,艾滋病毒没有任何办法适应蜂毒的攻击。&
此前,大多数药物只能减缓艾滋病毒的生长,而最新研究出的这种蜂毒能够攻击并杀死病毒,第一时间防止感染。
该研究报告发表在《抗病毒疗法》杂志上。科学家们认为,它有可能是开发遏制艾滋病毒猖獗传播药剂的重要步骤。医生们还认为,可以进一步开发纳米粒子,尝试杀死肿瘤细胞。
与艾滋病毒的30年斗争史
1984年: 逆转录酶病毒被发现湿艾滋的病原,后来被命名为免疫缺陷病毒或者HIV。
1986年:临床试验证明艾滋病患者使用AZT(艾滋病防护药)活的比不使用者更长时间,AZT是像癌症治疗一样的一种抗后药品。AZT被证明是可以控制但不能治愈HIV,并且减少怀孕期间的感染率。
1987年:美国FDA批准AZT作为第一个治疗艾滋病的药品。
1995年:Jeff Getty成为第一通过接受狒狒骨髓来治愈艾滋病的患者。2006年,因为细胞排斥,46岁的他死于艾滋相关的癌症。但是这个实验激发越来越多的关于灵长类动物免疫系统实验。
1996年:FDA批准第一家HIV家庭治疗和收容所。一种通过测量血液中HIV水平的无病毒负载测试被引入。HIV/AIDS研究专家 DAVID HO博士建议&早治疗,严重治疗:,病人被要求更早的接受更先进的治疗体系。
1997年:HAART-高效抗病毒治疗(使用三种抗病毒治疗相结合)成为HIV治疗的新标准。由于大量使用HARRT,因为艾滋病相关的死忙相对于去年减少了47%。
2002年:第一台HIV快速诊断设备被引入,20-40分钟即可以提供结果。提高药物抵抗治疗的证明。
2003年:泰国试图使用AIDSVAX疫苗来减少HIV感染率以失败告终。
2006年:研究表明男性包皮手术后可以减少53%的异性性爱感染率。
2007年:声明被称作&柏林病人&的46岁 timothy brown的HIV患者被治愈,在治疗白血病中接受来自一种被称作DELTA 32的基因突变基因的造血感谢包移植,使他免疫与HIV.1%来自北欧的居民被证实含有CCR5 HIV免疫基因,此基因可以阻止HIV病毒进入血液细胞。
2010年:在南非的进行的一组889女性调查中发现在阴道凝胶中含有Tennfovir减少39%的HIV感染率。另外一个实验证明每天服用HIV药物可以减少男性与男性做爱时44%的感染率,这个研究支持前期的预防。
2011年:通过对1700对夫妻调查,HIV药物可以减少感染率。当一方患有HIV而另一方未患有时,健康的一方感染率大幅下降。
代表建议调整新药审批制度 鼓励医药创新
导读国务院颁发《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医药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行业发展重点工作。相应的,国内制药企业也在研发创新药物方面热情高涨。2013年&两会&期间,数位医药界人大代表建议政府应该调整医药审批制度,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医药创新。
国务院颁发《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医药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行业发展重点工作。相应的,国内制药企业也在研发创新药物方面热情高涨。2013年&两会&期间,数位生物医药界人大代表建议政府应该调整医药审批制度,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医药创新。
新药审批流程太长审评人员太少
创新药物审批,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制药企业对国家药监局&抱怨&最多的一项工作。这也成为了每年两会上必然会讨论的议题之一。
据了解,国内一家非常优秀的仿制药企业的一种产品同时在国内和欧盟申请新药审批,欧盟已经开始临床试验了,国内还没有排上队。新药审批进度极为缓慢,在很多医药界代表委员看来,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障碍。
如何进一步把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样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董事长李秀林认为,除了企业的积极性和政府部门的投入之外,相关各部门应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创新审批的办法和机制。
我国&十一五&期间医药产业平均增长23%,&十二五&期间计划增长在20%以上。到2020年,我们国家药品要成为世界的第二大国市场。但我国的医药审批工作却远远落后于医药产业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董事长任武贤以国家药监局和美国国家药监局的药品审批人员数量做了一个对比:现在我们国家药品审批中心、药品审批专家只有120人。美国药品申请的专家有3600人,日本、欧盟各国都在500人以上。
&我们国家有四千多家药厂,按照一家药厂两年仿制一个产品来计算,一年也有两千多个药品。但就是这120个人,24个小时连轴转,也才相当于360人,这和我们国家医药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任武贤称。
政府应鼓励药品研发投入
除了药品审批人员太少造成的审批滞后问题之外,药品的研发投入是否会在招标价格中得以体现也是代表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创新药物的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具有研发优势的企业竞争力巨大,他们的优势一个是产品疗效好,另外则是产品上市以后的不断研究过程。其实,这应该是医药产业研发的金标准。所以,更重要的是上市以后的不断再投入和再研究。如果不去做这方面,我们不可能在产品的质量上、疗效上,包括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发展。但是,这些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步长制药集团总裁赵超称。
这是陕西步长制药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遇到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其他的研发型药企所面对的共同难题。&毫无疑问,这种后续的研发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真正促进医药行业的良性发展。政府应该把这些再投入、再研究方面做为鼓励项目,作为一个价格评判的标准。&
尼古丁并非一无是处 解读尼古丁的利与弊
导读日前,美国著名神经病学会医学杂志《Neurology》刊登的一篇关于尼古丁治疗慢性记忆功能减退的文章证实:尼古丁贴片可以改善老年患者慢性记忆功能减退。这似乎颠覆了我们以前对于尼古丁的认识。以前只要提到尼古丁,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是香烟的主要成分,并且肯定是对人体有害的。其实不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也许一棍子打死尼古丁还言之过早。让我们一起走近尼古丁,看看它究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和益处。
尼古丁Biodiscover & 生物探索&尼古丁也叫烟碱,是一种存在于茄科植物(茄属)中的生物碱,也是烟草的重要成分。常温下,尼古丁是油状液态物质,可溶于水、乙醇、氯仿、乙醚、油类,可渗 入皮肤。尼古丁会使人上瘾或产生依赖性(最难戒除的毒瘾之一),人们通常难以克制自己,重复使用尼古丁也增加心脏速度和升高血压并降低食欲。
&&&尼古丁的危害Biodiscover & 生物探索&
关于尼古丁的危害,相信大家也都略知一二了。当尼古丁进入人体后,会产生许多作用,如四肢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变快、精神状况改变(如变得情绪稳定或精神兴奋),并促进血小板凝集,是造成心脏血管阻塞、高血压、中风等心脏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帮凶。提到尼古丁,就不得不提香烟。据报道,一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小白鼠,20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头牛。人的致死量是50~70毫克,相当于 40~60支香烟的尼古丁的含量。如果将一支雪茄烟或三支香烟的尼古丁注入人的静脉内3~5分钟即可死亡。但是由于烟草中的部分尼古丁被烟雾中的毒物甲醛 中和了,而且大多数人不是连续吸烟;此外纸烟点燃后只有20%的尼古丁被机体吸收,且尼古丁在体内很快被解毒随尿排出,所以吸烟者急性中毒的情况并不多见。烟草不但对高等动物有害,对低等动物也有害,因此也是农业杀虫剂的主要成份。俗话说:"毒蛇不咬烟鬼。"因为它们闻到吸烟所挥发出来的苦臭味,就避而高飞 远走。同样道理被动吸烟者对烟臭味也有不适的感觉。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吸烟不但会对当事人造成危害,对其周围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据研究,香烟燃烧后的 烟雾中含有四千多种有害物质,二手烟对被动吸烟者的危害一点也不比主动吸烟者轻,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危害尤其严重。&&毒药能否成为良药?Biodiscover & 生物探索&近百年来一直与"死亡""癌症"等紧密联系的尼古丁最近得到了不少新的关注。人们对尼古丁的认识,至少从生物医学的角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已有临床研究证明,尼古丁具有重要的药用功能。下面让我们一一来看:促进血管生成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低剂量的尼古丁有促进血管生成或促进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克里斯托弗&希臣发现,在使用少量尼古丁之后能促使 被堵塞的动脉通往缺氧的组织周围的新血管生长。他的研究表明,尼古丁能使受堵塞的动脉周围长出新血管,其促进生长功能超过其它任何生长因素。目前需要进一 步研究,如果进展顺利,尼古丁可能用于治疗心脏衰竭、血液循环不畅的肢体,并有可能用于非外科手术的心脏搭桥术。消炎药美国North Shore University Hospital的Luis Ullo通过研究败血症,掌握了能够阐明尼古丁消炎作用生化途径的证据,从而使研发更有效的消炎药成为可能。Ullo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尼古丁能够遏制老鼠 体内的过激炎症反应,甚至可以改变败血症的发生过程。与现有的消炎疗法相比,它的能力更强。"尼古丁介入了人体自身的有效消炎机制," 2006年2月,在伦敦举行的Novartis Foundation上,Ullo解释说,"这是我们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发现。通过使用尼古丁,我们人工'复制'了被自然进化筛选出来的人体免疫系统生理 调节过程。"防治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症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吸烟者患帕金森氏综合征和老年痴呆症的概率远低于不吸烟者。为此,赵保路带领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尼古丁居然是一种天然抗 氧化剂,与诱发帕金森氏病的6-羟多巴胺,以及导致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是"死对头",能够抑制它们对脑细胞的损伤,而且使患老年痴呆症的转基因鼠脑 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明显减少。
PNAS:新研究发现与痴呆症有关的蛋白质
导读TDP-43的缺乏会导致肌肉萎缩与神经细胞发育不良。新研究发现,当经过遗传改造的斑马鱼无法产生TDP-43时,斑马鱼会出现痴呆症以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典型症状。这一研究证实了TDP-43蛋白在这两种疾病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
&人体缺乏一种叫做TDP-43的蛋白质会导致肌肉萎缩以及神经细胞的发育不良。这一发现支持了TDP-43蛋白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以及额颞叶痴呆(FTD)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这一新的研究发表在PNAS杂志上。ALS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肉快速萎缩,四肢以及与呼吸相关的肌肉会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患者会在症状出现后的几年内死亡。在极少数情况下,患者可以存活很长时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最近几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LS和FTD(痴呆症的一种,影响患者的人格及社交行为)可能具有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病因。在微观水平上也发现了两种疾病在症状上的某些相同部分以及共同的因子。在许多病例中,在患者的神经细胞中会积累一种颗粒并形成块状物,这种现象尤见于TDP-43蛋白。&一般情况下,这种蛋白质是位于细胞核中的,参与遗传信息的处理,&慕尼黑大学分子生物学家Bettina Schmid博士说,&但是在疾病情况下,TDP-43会在细胞核外聚集形成聚集体。& Schmid博士揭示说目前还不清楚这种聚集体是否是有害的。&但是显然这样会中止它的正常功能。它不再去细胞核中执行它应该执行的任务。这种功能上的错误与疾病似乎存在某种联系。&但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TDP-43蛋白的功能还所知甚少。当这种蛋白停止发挥功能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了回答这个问题,Bettina Schmid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与Christian Haass教授的团队合作开展研究。他们对斑马鱼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幼鱼无法产生TDP-43蛋白。结果发现,这些幼鱼出现大面积的肌肉萎缩,并且在孵化后几天内死亡。此外,控制肌肉的神经细胞的增殖也变得异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是典型的ALS和FTD的症状。因而,TDP-43蛋白的功能缺失确实可能在这些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Haass教授说。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惊讶地发现了另一种现象:经过遗传改造的斑马鱼的血液流动受到广泛的干扰。&众所周知,循环系统疾病在其他形式的痴呆症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阿兹海默病中,&Haass说。&我们现在需要研究这些与血流有关的问题是否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普遍现象,或者只是特定发生在ALS和FTD患者中。&&&&&参考文献&&&
44%生物医药行业CEO将加大中国R&D投入或建立研发中心
导读27日在普华永道&中国医药行业的转型与创新之路&的媒体沙龙上,其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大中华区主管合伙人高博瑞介绍44%生物医药行业CEO将加大中国R&D投入或建立研发中心。
2013年2月,普华永道发布了第十六次年度全球CEO调研结果。27日,在普华永道&中国医药行业的转型与创新之路&的媒体沙龙上,其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大中华区主管合伙人高博瑞(Mark Gilbraith) 介绍了在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CEO调研结果。
此次医药与生命科学行业调研是基于37个国家的90名CEO的采访获得的。此次调研结果要点如下:(1)49% 的 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CEO(以下简称CEO)有信心在未来的12个月里面提高企业的销售额;(2)94% 的CEO表示他们的战略决策将受用户和患者的影响;(3)81%的 CEO表示将努力与终端病人沟通并要赢得他们的信任;(4)中国市场将作为他们的重要考量,其中1/3 的CEO表示会加大在中国的投入,44%将加大在中国R&D投入或建立研发中心另外,高博瑞表示,3月18日,普华永道将发布《医药2020》(Pharma 2020)报告。
PNAS:新研究发现与痴呆症有关的蛋白质
导读TDP-43的缺乏会导致肌肉萎缩与神经细胞发育不良。新研究发现,当经过遗传改造的斑马鱼无法产生TDP-43时,斑马鱼会出现痴呆症以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典型症状。这一研究证实了TDP-43蛋白在这两种疾病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
&人体缺乏一种叫做TDP-43的蛋白质会导致肌肉萎缩以及神经细胞的发育不良。这一发现支持了TDP-43蛋白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以及额颞叶痴呆(FTD)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这一新的研究发表在PNAS杂志上。ALS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肉快速萎缩,四肢以及与呼吸相关的肌肉会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患者会在症状出现后的几年内死亡。在极少数情况下,患者可以存活很长时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最近几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LS和FTD(痴呆症的一种,影响患者的人格及社交行为)可能具有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病因。在微观水平上也发现了两种疾病在症状上的某些相同部分以及共同的因子。在许多病例中,在患者的神经细胞中会积累一种颗粒并形成块状物,这种现象尤见于TDP-43蛋白。&一般情况下,这种蛋白质是位于细胞核中的,参与遗传信息的处理,&慕尼黑大学分子生物学家Bettina Schmid博士说,&但是在疾病情况下,TDP-43会在细胞核外聚集形成聚集体。& Schmid博士揭示说目前还不清楚这种聚集体是否是有害的。&但是显然这样会中止它的正常功能。它不再去细胞核中执行它应该执行的任务。这种功能上的错误与疾病似乎存在某种联系。&但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TDP-43蛋白的功能还所知甚少。当这种蛋白停止发挥功能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了回答这个问题,Bettina Schmid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与Christian Haass教授的团队合作开展研究。他们对斑马鱼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幼鱼无法产生TDP-43蛋白。结果发现,这些幼鱼出现大面积的肌肉萎缩,并且在孵化后几天内死亡。此外,控制肌肉的神经细胞的增殖也变得异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是典型的ALS和FTD的症状。因而,TDP-43蛋白的功能缺失确实可能在这些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Haass教授说。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惊讶地发现了另一种现象:经过遗传改造的斑马鱼的血液流动受到广泛的干扰。&众所周知,循环系统疾病在其他形式的痴呆症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阿兹海默病中,&Haass说。&我们现在需要研究这些与血流有关的问题是否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普遍现象,或者只是特定发生在ALS和FTD患者中。&&&&&参考文献&&&
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 &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 &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 &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 &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 &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 &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 &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 &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 &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 &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 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 &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 &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 &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 &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 &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 &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 &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 &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 &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 &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 &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 &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 &&&1. 学习有所取舍
& &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 &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 &&&3. 掌握工具
& &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 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 &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 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 &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 &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 &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 &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 &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 &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 &&&7. 善用图书馆
& &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 &&&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 &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 & 傅斯年先生来到***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 &&&9. 找到学习的楷模
& &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 &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 &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 &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 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 &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 &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吴志英:不会为了发论文做研究
导读吴志英,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她致力于神经遗传病和运动神经障碍病的研究和治疗。2012年底当选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
吴志英,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她致力于神经遗传病和运动神经障碍病的研究和治疗。2012年底当选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
个子不高,纤细秀气,平和文静。论五官外表,吴志英大概并不算是&美女&;但不脂不粉的她, 讲述起自己的研究课题、人生故事时,脸颊微微泛红,无框近视镜后的眼睛直视着你&&坦然的眼神与纯净的笑容,自有一种拨动人心的力量,能让患者松弛下焦虑绝望的神经,也能让人联想到&年轻&和&美丽&。
医生、学者、好老师、好妈妈&&将所有这些角色演绎得出色而和谐,不忙不乱,不枝不蔓,吴志英的&优秀之道&,其实就缘于她的简单与专注。
慕容慎行教授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讲座,让她认准了专业方向
&我首先是一名医生!&吴志英在神经病学研究方面的一系列学术成果,为她赢得了诸多奖励与荣誉,可医生却是她对自己的第一定位。
当医生,是她没读过几年书的母亲的要求,也是她立下的志向。那时,她还是福建省福安县一所乡村小学里的小女孩,以胆子大闻名。四年级时,一场怪病曾让她半年时间不能行走,从乡卫生所看到县医院,没人能治。她却不甘瘫痪,主动要求医生注射青霉素治疗,每天两针,持续一个月,外加口服抗生素,终于痊愈。学医,为大家治病,从此十分坚定。
优秀,是一种习惯。从小学到中学,吴志英一直是大家公认的优秀生。顺利考入福建医学院时,读到大学三年级,神经内科专家慕容慎行教授有关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讲座,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神经系统的神奇魅力,从此,她认准了专业方向。她表达渴望跟从慕容教授实习、学习的方式,不是托关系、活动,而是更刻苦地读书,凭着全校仅有的三名&全优生&的成绩,赢得了优先选择专业权利。
吴志英是一个懂事的女儿,她曾毫无怨言地放弃本科毕业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先工作自立以减轻父母压力。几年后她在职考研,后考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念博士;工作两年后,又飞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培训。她拒绝了许多知名科研机构的邀请,如约重回福建医大附院工作3年后,才为获得更好的专业研究平台而来到上海,成为复旦大学特聘专家。
&我总想找到答案,又总是发现自己的知识还不够用!&40多年的人生,几乎就是马不停蹄地不断学习、求索,她笑着说。
医生是我的主业,不会为了发论文做研究
为吴志英赢得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是她在罕见病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研究中找到了致病基因。评委会的评语是:这一发现,&对充分理解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机制,提高本病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关注到这一疾病。门诊中她遇到了一个生怪病的12岁男孩,从座位上站起时会出现二三十秒的抽搐、扭动。家人四处求医,被诊为癫痫却治疗无效。吴志英认定,这是一种名为&发作性运动障碍&的罕见病。为帮孩子解除痛苦,她查阅大量文献,收集案例,通过分析患者DNA样本,终于在2011年发现了致病基因&&PRRT2。
比起发表学术成果或者获奖,病人和家属的笑脸和称赞更让吴志英感到高兴。很多罕见病、遗传病不仅难治,甚至不容易确诊。患了遗传病,不论对个人还是对家庭,都是灾难。到华山医院找她看病的大多数病人,都已辗转多家医院,心力交瘁。她说,自己总是希望科技发展更快,能够解决更多难题。有时多查点文献,说不定就能发现新办法,给病人一些帮助。
20多年来,她坚守在医疗一线。如今,每逢周一、周三是她的门诊时间,周四则要在病区查房、会诊疑难病。&医生是我的主业,科研只是我的兴趣和副业,是把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升华、找到答案的过程。&吴志英对身份的定位是:&我不会为了取得什么学术成就、为了发论文而去做研究。&
早在读硕士时,吴志英就选择了当时不被重视的隐性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为课题方向。为搜集病例,她的脚步遍及福建省的穷乡僻壤,在福建的样品库中积累了上万份样本,加盟华山医院这几年又已收集了6000 多份样本;其中一组病例已跟踪随访了10多年,从遗传分子到免疫组化,从功能到机理,逐渐形成了在肝豆状核变性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等神经遗传病和多发性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神经免疫疾病领域的研究优势。随着对一些罕见病、遗传病研究的深入,她开始考虑如何推动遗传病筛查政策,比如通过孕检及早发现,避免遗传缺陷婴儿出生,或使一些恶性病得到早期治疗,以降低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减轻患者痛苦。
人生不要有太多目标,否则你会浪费很多时间来做选择
&医术高明&、&耐心细致&、&笑容亲切&&&登录预约挂号的上海医疗网络,满是患者和家属对她的赞誉,没有一条&差评&。
她是学生眼中的好导师: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利用简单的图解和临床病例将书本知识讲得生动活泼。她虽然要求严格,却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她相信,只有对一个项目感兴趣,而不是为了&谋生&,才能真正专注投入。
吴志英不喜欢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尤其是去海外开会。她的理由很简单:&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她认为只有与自己的研究紧密相关的小范围交流,才值得、才过瘾。
这样的人生是否很枯窄、很学究?才不。她是活泼的,喜欢旅游,时间再紧张,也会抽出年假,带着家人天南地北去旅行放松;她迷恋武侠小说,&最好有个没人打扰的完整时间空间,让我痛痛快快再看一遍金庸。&而在眼下,她只能在晚上上床之后看几页《读者》里的故事,这也是她多年不变的爱好。
她也是一位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她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个人生活尽可能简单化,甚至三餐都吃食堂。
她住在医院附近,女儿则和外婆借住在很远的学校近旁。再忙,她都保证每天能见到女儿,每周五晚上更是雷打不动地和女儿单独约会,一起散步、看电影、闲聊,感受美好。
&人生不要有太多目标,不要什么都想要,否则你会浪费很多时间来做选择。&吴志英时常这样告诫学生。
恐怕,这就是她的优秀之道。人生可以这般简单自然,同时灵动、丰富;因为内心纯净,所以更专注,更能将自己的事做得深入、做到出色。(原标题:只为当个更好的医生)
戴尅戎院士: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人造盆骨
导读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将骨盆3D打印技术引入到中国骨科学界,他认为医工结合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此外,他还率先将用于航天科技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应用于人体内部,以及将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用于促进骨再生。
过去,在骨盆肿瘤手术等高难度骨科手术中,医生设计假体只能根据平面的X线片&凭空想象&出立体的骨盆。而有了3D快速原形打印机,事先能打印出一个与患者一模一样的骨盆模型。将这一技术引入中国骨科学界的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在他看来,医工结合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3D打印机发射出温度极高的电子束或激光,迅速融化金属粉,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地完成金属的堆叠,一个人工半骨盆便出现了,里面还内含空隙可供血管和细胞植入。
&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体骨与关节病理模型,从而设计制作骨关节假体的工作我们已经用了二十多年,目前我们正在研究3D打印,未来可望用于临床。&戴尅戎拿着3D立体打印出来的盆骨模型说。
78岁的戴尅戎总是走在医学潮流尖端,他曾在国际上率先将用于航天科技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应用于人体内部;他运用生物力学和计算机三维图像技术,为骨肿瘤患者量身定制人工假体;他接手美国实验室的骨粒骨水泥动物实验,让这一新科技起死回生;世纪之交,他又敏锐地抓住了一个研究热点&&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用这一技术促进骨再生。
戴尅戎说,&多学科的合作是无止境的,回顾几十年来医疗制品和设备的发展,与工程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医工结合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建生物力学研究室
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上海九院骨科主任的戴尅戎每次为骨肿瘤患者做完手术,心中总会隐隐不安,骨肿瘤和严重病变的患者需要大范围切除骨头,命虽保住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戴尅戎想为病人制作便宜适用的人工假体,但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己之力可为。
这时,报纸上的一条消息引起了戴尅戎的兴趣:美籍华人生物力学家冯元桢将来华讲学,他决定去听听。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很多科学家转向了生物力学这一新兴学科,而冯元桢正是该学科的带头人之一。&生物力学是个大花园,随手摘到的都是名贵的鲜花。&冯元桢的话激起了戴尅戎对生物力学的兴趣。
后来,戴尅戎在九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医院内的生物力学研究室,并聘请工程师一起从事工程技术与医学结合的研究。他们用了近十年时间,整理出中国人第一批步态参数,并发展了步态与平衡功能的定量评定技术。
1983年,戴尅戎到美国Mayo医学中心学习生物力学,将把国外医工结合的最新理念带回自己的实验室。1986年,他与力学专家一起创建了国内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医用生物力学》杂志,这本刊物现已被美国EI数据库(工程索引)等多个数据库收录。他说,&其实,我后来做的很多工作,如内置物的改良、创伤修复甚至组织工程研究都离不开生物力学,原来打下的一些生物力学底子是非常有用的。&
戴尅戎在Mayo医学中心的时候,曾去爱荷华大学生物工程系参观,那里的教授跟他谈起了骨粒骨水泥。戴尅戎解释说,&当患病的关节需要用人工关节替换的时候,用生物学固定方法,即人工关节表面有很多小孔隙,待骨长入孔隙后便起到了固定作用。骨粒骨水泥就是在骨水泥里放了骨粒。&
那时的生物工程研究所专门请了一名日本医生做骨粒骨水泥的研究实验,但实验犬总是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然后死亡。戴尅戎参观时,揽下了实验研究任务,回国后,他和同事们重新完善了实验计划:用一个大布兜把手术后的实验犬兜住,悬在笼子里,使伤口不能着地,防止了感染,设计制作了适合犬的专用人工关节。
一项原本准备放弃的项目在他的手里焕发了生机,戴尅戎与美国教授一起发表了骨粒骨水泥论文。
3D打印与医疗
&我最喜欢跟工程师交朋友,医工结合就像谈朋友一样,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从事科研工作,并要形成碰撞,产生思想火花。&戴尅戎说。上世纪80年代,一次在烟台举办的人工关节会议上,戴尅戎与时任交大精密机械系主任王成焘相识。回到上海后,两人的团队便合作研究,一干就是20多年。
当时,人工关节手术普遍采用&削足适履&方法,人工关节只有6-9种型号,但人和病变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根据病人情况度身定制。
&如何精准定制人工植入物?首先要量准骨头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的尺寸。显然,传统的X光片有误差,而CT技术只能分层扫描,要形成完整的立体骨骼形象,就必须借助计算机三维图像技术。&戴尅戎说。
他与王成焘合作的计算机辅助定制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今,这已经成了九院骨科的一个特色,很多患者慕名而来。
2005年,一位来自江西的普通工人,右侧骨盆生了一个头颅大小的肉瘤,戴尅戎准备给他施行人工半骨盆置换以保全他的臀部和下肢。但是,传统的半骨盆假体很难跟病人骨盆的残余部分完全吻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戴尅戎和王成焘又将快速原型(RPT)技术引入临床。
RPT技术又被称为3D打印技术,医用3D打印机依照给患者拍摄的CT片,逐层打印出立体结构或器官模型。用此技术做出来的半骨盆假体,与病人的完全一致,戴克戎亲自主刀为病人做了骨盆置换术,术后一个月,患者就下地行走了。
近年来,戴尅戎和王成焘,发展了完善、系统的3D立体打印技术并用于临床。除了用于骨科,还辅助整复外科、口腔科、眼科的医生制作塑料模型,在给患者修复颅骨、修整下巴、垫高鼻子、重塑颧骨、眼眶等部位时派上用场。
前几代3D打印机,都只能打印纸质或塑料模型,再借助模型制作假体。目前研究者正计划引进新一代3D打印机,其能按设计直接打印出金属制品,直接植入人体。
&偶得&记忆合金
戴尅戎的另一个重大贡献,也是源自与一位工程师的偶遇。1978年的一天,上海钢铁研究所的杨海波工程师应口腔科之邀到九院做关于&记忆合金&的讲座,戴尅戎因为要出门诊无法参加。在结束门诊后,戴尅戎在过道里巧遇这位工程师。仅仅5分钟的交谈,戴尅戎就萌生了将记忆合金用于人体的想法。
记忆合金是一种特定比例的镍钛合金,在低温下可以随意变形,在高温时又可回复原形。这种形状记忆效应是1963年由美国海军军械研究室工程师做实验时被发现的。
若要将这种神奇的金属应用于人体,首要问题是如何设定变形温度、回复温度?戴尅戎向上海钢铁研究所的工程师提出,希望变形温度最好是0℃~4℃,因为太冷容易把局部组织冻伤;回复温度最好是37℃,即体温的温度,温度过高就有烫伤的危险。
经过三年的努力,1981年,戴尅戎在国际上首次将形状记忆合金制作的形状记忆加压骑缝订装入一名骨折患者体内,温度升高后&骑缝订&将断为两瓣的膝盖骨紧紧地固定在一起&&
此后,形状记忆合金的医学应用日益广泛,衍生出了很多产品。骑缝钉先是在九院骨科获得了发展,创造了骨折环抱器。以后又发展到整形科,用来修补颅骨;妇产科,用于计划生育的输卵管夹子或避孕环。再有,用于胆管狭窄、食道狭窄、尿道狭窄、心脏血管狭窄的各种扩张器以及肿瘤血管的栓塞装置等。
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形状记忆合金医学应用会议上,戴尅戎被授予形状记忆合金医学应用奠基人金杯。他说,&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式各样的机会,如果你是有心人,就能灵敏地把握住机会,使很多偶然的事情变成必然的事情。&
干细胞促进骨再生近十年,戴尅戎又将目光聚焦在另一研究热点&&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上。
2000年年底的一天,戴尅戎接到一个电话,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骨科研究室的楼觉人教授。他在美国较早开展了腺病毒转基因技术,当时人在上海。戴尅戎当即邀请他到科内讲课。一小时的演讲引起科室人员的浓厚兴趣。戴尅戎预感到这是一个好课题:&21世纪生命科学两大支柱&&组织工程、基因工程,楼教授提出的腺病毒转基因技术把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连在了一起。&
用干细胞修复人体组织,通常是从病人身上采集部分骨髓,从中分离出干细胞,进行培养。培养到足够数量以后,将其复合在多孔支架上,再经过1-2周左右的培养然后植入病人体内,总共需要大约3-4周的体外培养。
楼觉人的研究室已做过多种小动物实验,结果非常好,但要用到人身上还需要用大动物作修复长节段骨缺损的实验,并进行改进和创新。此次回国,楼觉人想在国内找一位合作者,双方一拍即合。
不久,戴尅戎委派实验室的汤亭亭(现任上海重点实验室主任)前往美国楼觉人实验室访问两个月。这期间,戴尅戎还要筹备一个实验室。由于地方紧张,最后只找到一间洗衣房的仓库改装为实验室。汤亭亭回国后,就在那个袖珍实验室里,与研究生一起开始了实验工作。2002年,相关成果通过上海市科委鉴定,其中大动物长节段骨缺损的研究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缩短病人从入院到接受治疗的时间,戴尅戎决定不再对干细胞进行培养,改用干细胞富集技术,就是把干细胞&浓缩&起来。当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先把骨髓血抽出来到邻近房间进行分选,把包括干细胞在内的有核细胞筛选出来,剩余部分回输给病人。分选细胞与手术同期进行,将浓缩的干细胞与有孔材料支架复合,送回手术间。等手术结束,把沾满干细胞的支架放入骨缺损部位,让这些干细胞在患者体内长出新骨,支架则逐渐吸收。
干细胞富集技术在推广的时候又遇到了费用问题,细胞分选器价格在40万元左右,所有的管道、储血袋等都必须用原厂的配件,而且是一次性的,比较昂贵。他的团队又发明了一种一次性的干细胞过滤装置,无需使用分选器。团队先后申报了7项专利。这项技术推广到临床后,病人只需花几百元就可以及时得到干细胞治疗。
同一时期,实验室的另一组人员,还与加拿大学者合作研究基因的非病毒载体,从而避免病毒载体一时难以回避的伦理学问题。
世医出身的发明家
一名医生如何培养起科学家的思维?戴尅戎说,&这可能与我在南洋模范中学培养起来的对自然科学的亲切感有关,喜欢琢磨问题,愿意下工夫。从中学到大学,我一直是班长,烦琐耗时的社会工作也锻炼了我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1934年,戴尅戎出生在厦门鼓浪屿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戴天右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行医。父亲给他取名戴尅戎,就是战胜战争的意思。
幼年的戴尅戎饱受战乱之苦,一家人从南京辗转上海、香港、广西、贵州、四川,家产三次散尽。1955年,他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配时被分到了北京。但到了北京后,倔强的他就是不肯解下背包去新单位报到,坚持要去边疆,要去艰苦的地方,最终如愿去了当时名闻中外的宝成铁路的工地医院。医院医生不多,要承担大量的工地伤员救治和日常诊治工作,这期间他从一般创伤到给人接骨,再到开腹、开胸甚至开颅手术都要承担。在同届毕业生中,他第一个发表论文,其第一篇论文《胸震荡与肺挫伤》就登上了&中华&级的杂志。
到1958年宝成铁路建成、工地医院搬迁,戴尅戎顺应组织需要去了太行山,后又转而去了武汉,直到1961年才回到上海,在上海铁道医学院工作。1974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期间,戴尅戎被调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系统,他又选择了骨科尚未独立建科的九院,从零开始创建了九院骨科,从只有两名医生6张床位,发展为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领先专科。
戴尅戎深有感触地说:&新技术要能用于临床,必须简化。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是实现产业化和临床转化极其重要的手段,而简化过程中蕴藏着大量创造性劳动。&
&&人物介绍
戴尅戎,1934年生于福建省厦门市。骨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所主任,教育部数字医学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康复工程研究所所长。
美科学家找到舌头上的味觉干细胞
导读美国科学家找到了舌头上的味觉干细胞,明确了其定位及其遗传学特征,这项研究将帮助那些接受治疗后丧失味觉的癌症患者和味觉功能退化的老年人,使其成体味觉干细胞重新活跃起来。
Monell化学感觉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科学家找到了舌头上的味觉干细胞,明确了其定位及其遗传学特征。这一发现将帮助人们在体外培养新味觉细胞用于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
&我们的研究将有望帮助那些接受治疗后丧失味觉的癌症患者和味觉功能退化的老年人,使其成体味觉干细胞重新活跃起来,&文章作者之一,Monell中心的分子神经生物学家Robert Margolskee博士说。
味觉细胞位于味觉感受器&&味蕾中,味蕾是位于舌头表面的可见小突起。味觉细胞主要有三类,其中两类具有化学受体负责感知酸甜苦辣等味觉 ,而第三种是支持细胞。定期再生是这些感觉细胞的特性,上述三类味觉细胞都会频繁更新,平均寿命10-16天。因此,新味觉细胞必须持续再生以替代死亡的细胞。 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寻找负责生成各种味觉感受细胞的干细胞或者祖细胞。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前体细胞是一种还是几种,其定位是否就在味蕾附近。 Monell研究团队发现口腔味觉细胞和肠道内分泌细胞(激素合成细胞)之间存在很强的生理关联。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一种肠道干细胞标记来探寻舌头味觉组织中的干细胞,这种干细胞标记就是Lgr5(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
研究显示,味觉组织中存在两种表达模式:在舌头后部的味觉突起下Lgr5表达信号较强,而味蕾突起之下的Lgr5表达信号较弱。
Monell的科学家认为这两种表达水平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细胞群。信号较强的是真正的味觉干细胞,而信号较弱则意味着这些干细胞开始转变为功能性的味觉细胞。进一步研究证实,表达Lgr5的细胞有能力成为任意一种味觉细胞。文章发表在Stem Cell杂志的网络版上。
&这项研究只揭开了冰山一角,&文章资深作者,Monell分子神经生物学家Peihua Jiang博士说。&鉴定这些干细胞开启了味觉细胞更新研究的全新领域,为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确定,使表达Lgr5的细胞分化为不同味觉细胞的因子,并在体外培养实现定向分化,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可再生的味觉感受细胞资源。Monell化学感觉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科学家找到了舌头上的味觉干细胞,明确了其定位及其遗传学特征。这一发现将帮助人们在体外培养新味觉细胞用于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
&我们的研究将有望帮助那些接受治疗后丧失味觉的癌症患者和味觉功能退化的老年人,使其成体味觉干细胞重新活跃起来,&文章作者之一,Monell中心的分子神经生物学家Robert Margolskee博士说。
味觉细胞位于味觉感受器&&味蕾中,味蕾是位于舌头表面的可见小突起。味觉细胞主要有三类,其中两类具有化学受体负责感知酸甜苦辣等味觉 ,而第三种是支持细胞。定期再生是这些感觉细胞的特性,上述三类味觉细胞都会频繁更新,平均寿命10-16天。因此,新味觉细胞必须持续再生以替代死亡的细胞。 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寻找负责生成各种味觉感受细胞的干细胞或者祖细胞。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前体细胞是一种还是几种,其定位是否就在味蕾附近。 Monell研究团队发现口腔味觉细胞和肠道内分泌细胞(激素合成细胞)之间存在很强的生理关联。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一种肠道干细胞标记来探寻舌头味觉组织中的干细胞,这种干细胞标记就是Lgr5(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
研究显示,味觉组织中存在两种表达模式:在舌头后部的味觉突起下Lgr5表达信号较强,而味蕾突起之下的Lgr5表达信号较弱。
Monell的科学家认为这两种表达水平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细胞群。信号较强的是真正的味觉干细胞,而信号较弱则意味着这些干细胞开始转变为功能性的味觉细胞。进一步研究证实,表达Lgr5的细胞有能力成为任意一种味觉细胞。文章发表在Stem Cell杂志的网络版上。
&这项研究只揭开了冰山一角,&文章资深作者,Monell分子神经生物学家Peihua Jiang博士说。&鉴定这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疹的基本病变部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